氨基酸与肝性脑病

氨基酸与肝性脑病

一、氨基酸与肝性脑病(论文文献综述)

伍静薇[1](2021)在《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营养管理方案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了解该疾病的临床检出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合患病影响因素中与护理相关的指标,以循证为导向,构建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营养管理方案。为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对目标人群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及改善患者疾病症状、生活质量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案。方法:1.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感染科住院并符合纳排标准的肝硬化患者153例。运用神经心理学测试(PHSE)中的数字连接试验-A(NCT-A)、数字符号试验(DST)及简化版动物命名实验(S-ANT1)对患者进行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以三项测试中异常项≥2项者为检出轻微型肝性脑病。通过筛查结果,了解肝硬化患者中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并将纳入患者分为轻微型肝性脑病组及非轻微型肝性脑病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民族、学历、病史等)、影像学资料(CT、彩超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等),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相关影响因素;采用慢性肝病生活质量问卷(CLDQ)、英国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工具(RFH-NPT)分别评估患者近期生活质量及营养风险,获取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后3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情况,评价并分析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数据采用SPSS18.0及Graph Pad Prism8.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2.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等国内外数据库及国内外指南制定网站,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轻微型肝性脑病营养管理相关证据,时限为2010年2020年。根据文献质量评定结果,将最终纳入文献中的相关指标进行证据总结,拟定初步营养管理方案。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方案的德尔菲法专家函询,根据函询结果及意见确定最终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营养管理方案。结果:1.轻微型肝性脑病检出情况:共纳入住院肝硬化患者153人签署知情同意以后进行筛查,其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122例,酒精性肝硬化7例,合并两种及以上病因引起的肝硬化16例,其他病因引起的肝硬化8例。经筛查,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87例,检出率为56.86%。在阳性患者中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占9.19%(8/87),失代偿期患者占90.81%(79/87)。2.影响因素分析结果:2.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学历、民族、病因、BMI(身体指数)等方面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情程度、饮酒史、肝性脑病史、PPI持续使用情况、腹水及相关并发症(低蛋白血症、自发性腹膜炎、感染)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2.2实验室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者在Child-Pugh分级、尿酸、血清钠、总胆红素、前蛋白、血清白蛋白、空腹血糖、国际化标准比值、血小板、总胆固醇、总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诊断为轻微型肝性病87例患者中Child A、B、C级者分别为2.29%(2/87)、54.02%(47/87)、43.69%(38/87),Child A+B级与Child C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在慢性肝病生活质量评分(CLDQ)、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出院后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情况,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营养状况比较两组患者营养风险等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中,存在低/中营养风险患者29.89%(26/87)、高营养风险的患者占70.11%(68/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患病独立影响因素对有显着性差异的变量进行赋值,经Logistic回归发现,超10年的饮酒史、病情程度、腹水、血小板、血清钠、国际化标准比值、感染、慢性肝病生活质量评分(CLDQ)中的活动能力维度及Child C级是肝硬化患者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而总胆红素(OR=1.027,P<0.01)和高营养风险(OR=3.450,P<0.05)是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OR=0.849,P<0.01)、慢性肝病生活质量评分(CLDQ)中疲乏程度维度(OR=0.803,P<0.01)是患病的独立保护因素。3.通过循证国内外相关研究,共纳入文献17篇,其中专家共识4篇,国际指南6篇,系统评价2篇,RCT4篇,队列研究1篇,初步总结出53条推荐意见。4.两轮专家函询积极程度的分别为88.89%、100%,提出意见率分别为43.75%、35.25%,权威系数为0.896;两轮专家咨询和谐系数分别为0.559、0.648,通过卡方检验均显示P<0.01。最终形成方案包括:营养管理团队构建、营养素管理、营养途径、液体管理、饮食频率管理、能量摄入管理及社会-心理支持7个维度共51条推荐意见。结论:1.在肝硬化患者中轻微型肝性脑病检出率较高、生活质量较差,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目标人群的筛查,并进行早期干预以促进病情的转归。2.轻微型肝性脑病是在以肝功能损害及营养缺失为核心的多种因素协同作用下发生的,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患者肝功能、营养风险、生活质量等相关指标的监测。3.本研究所构建的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营养管理方案基于临床研究及护理循证,并通过了国内营养、护理、临床多学科专家的修订,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黄仕鹏[2](2021)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代谢组学变化及人工肝治疗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通过临床数据分析人工肝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探讨人工肝治疗对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再进一步利用高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graph)的方法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健康志愿者及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物谱,拟从代谢组学水平寻找可用于ACLF诊断与评估预后的血清特异性标志物。比较各组之间的代谢物谱,揭示肝脏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规律。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共137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7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健康志愿者32例。2.研究方法:记录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收集血液样本,首先将所有ACLF患者分为内科治疗联合人工肝治疗组(人工肝治疗组)25人,仅内科治疗组(对照组)50人。通过两组间临床症状、生化检验指标的比较对判定人工肝疗效,并分析与ACLF预后相关的因素。研究结果:1.人工肝治疗组与内科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黄疸、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均有得到改善。相比内科治疗组患者,人工肝治疗组患者症状改善更显着。2.人工肝组行人工肝治疗后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率、MELD评分均下降(p<0.05),而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钠离子升高(p<0.05)。3.对比两组之间不同ACLF分期患者治疗有效率,人工肝治疗组ACLF早期、中期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ACLF晚期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运用GC-MS技术,检测ACLF组、CHB组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标本得出GC-MS分析色谱图,部分色谱峰在ACLF患者中与CHB组、健康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物同样存在明显差异。5.利用ACLF组、CHB组以及健康对照组构建主成分分析(PCA)模型以及OPLS-DA聚类分析,能够成功建立ACLF模型并且能够将三组较好区分。继续采用RF方法对ACLF组、CHB组、健康对照组以及人工肝治疗前后特征性代谢物质进行分类,继而得到多维标度图(MDS),结果表明,ACLF患者代谢谱与CHB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明显不同。急性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物存在显着差异。6.继续利用RF算法,对三组样本以及人工肝前后样本的氨基酸、糖类和脂肪酸代谢产物的分布、分类情况进行详细系统分析,确定各组代谢产物的变量重要度。在ACLF组、CHB组以及健康对照组样品中具有明显差异的物质包括硼酸、2-(甲氧基亚氨基)-丙酸、甘氨酸、L-蛋氨酸、氨基丙二酸、甘油单硬脂酸酯、胆固醇等。在人工肝治疗前后组中具有明显差异的物质包括2-(甲氧基亚氨基)-丙酸、乳酸、L-蛋氨酸、氨基丙二酸、胆固醇。进一步对比以上特征性物质在各组之间的变化可发现,在ACLF组中苏氨酸、L-蛋氨酸、苯丙氨酸、胆固醇都较CHB组、健康对照组显着上升,而甘氨酸、氨基丙二酸、甘油单硬脂酸酯、硼酸、2-(甲氧基亚氨基)-丙酸在ACLF组中水平下降。7.本研究对具有预后半段及病情监测作用的特征性代谢物质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表明这些特征代谢物质与MELD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苏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胆固醇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而甘氨酸、氨基丙二酸、甘油单硬脂酸酯、硼酸、2-(甲氧基亚氨基)-丙酸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研究结论:1.人工肝治疗可以改善ACLF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率、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等。并且人工肝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改善早期及中期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2.运用GC-MS技术,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健康对照组及慢加急性肝衰竭行人工肝治疗组的进行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各组之间存在多种差异性代谢物,并且通过对代谢物谱的比较,鉴定出与肝衰竭严重相关并可评估预后的特异性标志物。因此血清代谢组学用于动态监测肝衰竭病情变化及评估人工肝治疗效果具有重大潜能。

李建宏,姚佳,原丽莉[3](2020)在《肌肉减少症与肝性脑病的关系及诊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肌肉减少症是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的组成部分。研究表明,肌肉减少症与肝性脑病均可导致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等不良事件风险增加。通过对肌肉减少症与肝性脑病的相关性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肝硬化肌肉减少症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预防肝性脑病发生,从而提高肝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马玉珍[4](2020)在《基于对内毒素、炎症因子的调控探讨六味醒神颗粒防治轻微型肝性脑病(痰浊上蒙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六味醒神颗粒防治轻微型肝性脑病(痰浊上蒙证)的临床疗效,并从内毒素、炎症因子方面探讨该方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疗效机制。方法:临床观察部分:病例来源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符合MHE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其中有3例MHE患者因为中途要求退出试验或依从性差而脱落,最终纳入临床研究数据统计的总共为57例患者;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乳果糖对照组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中药治疗组予六味醒神颗粒口服治疗,连续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NCT-A、DST、肝功能(ALT、TBi L)、血氨、血清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中医症候积分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组与乳果糖组治疗疗效相当。2.NCT-A、DST评分比较:治疗2周后,对照组及治疗组的NCT-A时间及DST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两组在NCT-A时间、DST评分上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中药组和乳果糖组在改善PHES评分方面疗效基本相当。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主要肝功能指标(ALT、TBIL)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对照组的肝功能(ALT、TBi L)较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5.血氨、LPS、TNF-α、IL-18、IL-6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的血氨、LPS、TNF-α、IL-6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在LPS、TNF-α及IL-6水平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氨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L-18水平较治疗前稍有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8水平相互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比较:本研究MHE患者在治疗期间,由于六味醒神颗粒药方剂量较轻,研究期间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所有患者的血、尿、粪便常规,肾功能,十二导联心电图在临床研究期间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六味醒神颗粒治疗痰浊上蒙证轻微型肝性脑病疗效确切,可显着改善MHE患者的临床症状,其短期临床疗效与乳果糖相当,但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LPS、TNF-α及IL-6水平上,其综合疗效优于乳果糖。

钱珠萍[5](2020)在《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及筛查模型建立》文中提出目的:对肝硬化患者发生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的现状和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基于Logistic回归方程和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分别建立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和泛化能力比较,为有效识别高危人群、开展诊断性检测和预见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会议法确定本研究的观察指标,使用肝性脑病心理测试评分对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入住上海市某三甲医院感染科的30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轻微型肝性脑病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轻微型肝性脑病组(MHE组)和无轻微型肝性脑病组(无MHE组),通过单因素分析比对两组间的观察指标,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明确肝硬化并发MHE的危险因素。分别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在2019年1月至11月纳入的104例肝硬化患者中进行模型验证和比较。结果:1.肝硬化患者的轻微型肝性脑病患病率为48.67%,年龄、病因、糖尿病史、感染、肾功能不全、营养风险、腹水量、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血红蛋白、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INR、血氨等14个因素与MHE的发生有关。2.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6项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筛查模型LRM为:y=-3.152+0.039年龄+0.549糖尿病史+0.683感染+0.682营养风险+0.848INR(≥1.5)+0.507血氨(>47μmol/L),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osmer and Lemeshow检验(P>0.05)提示模型拟合良好。3.分别建立17个输入层变量(单因素分析结合专家意见)和6个输入层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的6个独立危险因素)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17和ANN6。ANN17包括2个隐含层,隐含层1节点数为6,隐含层2节点数为5;训练集ROC曲线下面积AUC=0.808,灵敏度为72.5%,特异度为79.0%。ANN6包括2个隐含层,隐含层1节点数为7,隐含层2节点数为5;训练集的AUC=0.783,灵敏度为67.6%,特异度为73.6%。4.将验证组数据分别代入已建立的3个模型:Logistic模型AUC=0.636,灵敏度66.0%,特异度61.1%,误诊率38.88%,漏诊率34.00%;ANN17模型AUC=0.768,灵敏度70.4%,特异度79.6%,误诊率20.37%,漏诊率26.00%;ANN6模型AUC=0.702,灵敏度为70.0%,特异度70.4%,误诊率29.62%,漏诊率30.00%。其中,Logistic模型与ANN17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N6与Logistic模型、ANN17的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轻微型肝性脑病在肝硬化患者中患病率高,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解释明确,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疾病筛查能力更佳,可从实际应用需求出发综合不同模型的优势做出综合评价。

徐蓉[6](2020)在《组织特异性游离氨与氨基酸的氨代谢途径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氨是人体器官代谢氮营养素的中间形式,可分为游离氨与结合氨。游离氨于血液循环中依赖pH值的变化,在氨气和铵根离子间互相转化。正常生理情况下,健康人的体内游离氨浓度均保持在较低水平(<50uM)并不会产生对组织尤其是脑组织的损伤。相比之下,结合氨则主要以氨基酸和核酸等大分子形式参与生命组成。临床上,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常常因患者不同程度的禁食可引起体内组织营养代谢的适应性改变,甚至伴有组织代谢分解的增强,从而引起体内氨代谢产生紊乱,从而会直接影响术后病人的术后恢复,相似的情况在严重创伤及感染的患者也常常可见,严重时由于游离氨代谢紊乱会导致肝性脑病的发生,后者多多见于门-体静脉分流术后的病人,但是具体机制复杂至今尚未明确。因此,多年来组织氨代谢的失衡对术后病人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2],但具体的发生机制及作用环节并不清楚,尤其是研究组织氨代谢的手段和方法不多,这为临床上开发有效的防治策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课题组长期以来研究组织特异性氨代谢的途径及机制,通过借助神经视网膜组织与RPE(Retina Pigment Epithelium cells)/脉络膜组织间存在微环境这一生理特点,在国际上创新性建立起完善的组织氨代谢研究体系,可重点比较微环境中的氨代谢特征和共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对肝性脑病及其他氨代谢紊乱疾病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稳定同位素标记法(Stable Isotope-based Metabolic Analysis),用 6-8 周龄 C57 B6/J雄性小鼠为实验对象,进行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追踪游离氨和氨基酸在不同组织中的代谢情况,重点比较了神经视网膜组织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 Pigment Epithelium cell,RPE)/脉络膜组织间微环境中的氨代谢变化。体内实验:稳定同位素15N标记氯化铵(Ammonium Chloride,NH4CL)后腹腔注射,分别在5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时收集小鼠肝脏、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大脑等组织以及血浆,用GC-MS进行测定、分析各代谢物的动态变化(每组实验数目N>6)。体外实验:采用神经视网膜组织培养法[3]利用稳定同位素15N标记和未标记的NH4CL、15N标记的氨基酸(包括15N-胺基-谷氨酰胺和15N-酰胺-谷氨酰胺、15N-天冬氨酸、15N-丙氨酸,23C-丙氨酸)离体培养新鲜的神经视网膜组织和RPE/脉络膜组织(每组实验数目N>3)。在37℃ 5%CO2恒温箱孵育2小时后分别收集组织和培养液,用GC-MS测定稳态标记后的各代谢物变化[4]。结果2、游离氨代谢特点:为了解不同组织游离氨代谢特征,我们进行了体内动态标记实验:1)、神经视网膜组织与脑组织氨代谢特点。同位素15N都可以标记以下代谢物:谷氨酰胺、尿素、天冬酰胺、羟脯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和丙氨酸。这说明两种神经组织基本氨代谢通路类似。但是脑组织和神经视网膜组织对氨的清除速率不同:脑组织氨代谢物60分钟时蓄积达到高峰。而神经视网膜组织代谢物多在15分钟时蓄积达到高峰。2)、肝脏组织氨代谢特点。肝脏对氨的代谢和神经和脑组织明显不同:5分钟时有超过70%的谷氨酰胺被标记。尿素、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羟脯氨酸和γ-氨基丁酸也都在5分钟时被标记。肝脏氨清除速率比脑组织和视网膜都快,氨代谢物在被快速标记后,30分钟时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为进一步揭示氨代谢在不同组织的特点,我们利用视网膜组织易培养的优势,进行以下体外氨代谢研究。1)首先,我们检测非标记氨对主要糖和氨基酸代谢物的影响:1mM NH4Cl增加神经视网膜组织中代谢物谷氨酰胺近2倍,但是其它代谢物没有变化。5mMNH4Cl时,视网膜组织中,谷氨酰胺达4倍以上。除此之外,线粒体三羧酸循环代谢中间产物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α-KG)和琥珀酸各下降接近20倍和3倍。2)其次检测了标记氨对主要糖和氨基酸代谢物的影响:1mM同位素标记15N-NH4Cl培养时,神经视网膜组织中谷氨酰胺被标记并增加2倍多;5mM 15N-NH4Cl培养时,组织内98%的谷氨酰胺被标记,浓度增加了 4倍多,这与非标记的NH4C1培养结果一致。这些结果说明视网膜主要通过合成谷氨酰胺代谢氨。3)神经视网膜组织和RPE/脉络膜组织代谢物变化在1mM 15N-NH4C1培养时基本一致。但5mM 15N-NH4Cl培养时,神经视网膜组织天冬氨酸和天冬酰胺被标记浓度增加2倍。在RPE/脉络膜中天冬酰胺没有被标记,浓度也没有变化。但是丙氨酸只在RPE/脉络膜中被标记了。说明神经视网膜组织和RPE/脉络膜组织微环境中的氨代谢互相共生但又具有组织特异性。2、神经视网膜和RPE/脉络膜中主要氨基酸的氨代谢通路特点:因为微环境中谷氨酰胺、天冬氨酸以及丙氨酸的变化显着不同,我们用稳定同位素标记的这些氨基酸中的氨基,进一步探究它们的代谢通路特点。1)探究谷氨酸胺氨代谢通路特点。因谷氨酰胺有两个含氮基团,我们首先对15N-胺基-谷氨酰胺标记追踪。神经视网膜组织和RPE/脉络膜组织中被标记的谷氨酰胺均接近80%。神经视网膜组织中被标记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较对照组,增加了 2倍,其余代谢物未被标记。RPE/脉络膜组织中,增加更明显分别为4倍和8倍。除此之外,被标记的丙氨酸增加了近3倍,被标记的BCAAs(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和甘氨酸增加了近2倍。以上结果说明了,RPE/脉络膜的15N-胺基-谷氨酰胺的氨代谢途径比神经视网膜组织旺盛和复杂。2)进一步标记15N-酰胺基-谷氨酰胺结果显示:酰胺基在神经视网膜组织中,被标记谷氨酰胺浓度增加了 75倍,标记的天冬酰胺增加约2倍。在RPE/脉络膜中,被标记的谷氨酰胺增加了约60倍,天冬酰胺无变化。以上结果说明了,15N-酰胺基-谷氨酰胺氨代谢途径为再循环合成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但在RPE/脉络膜不能合成天冬酰胺。3)探究天冬氨酸氨代谢通路特点。15N-天冬氨酸追踪结果显示:神经视网膜中被标记的天冬酰胺增加了 5倍,谷氨酰胺和谷氨酸分别增加了 6倍和3倍。RPE/脉络膜组织中,标记的谷氨酰胺和谷氨酸分别增加了 3倍和3.5倍。此外,被标记的丙氨酸、丝氨酸和15N-甘氨酸增加大于2倍,但是天冬酰胺仍未被标记,浓度也无变化。以上结果说明了,天冬氨酸是神经视网膜组织合成谷氨酸,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的主要原料,但是在RPE/脉络膜组织中天冬氨酸更多的是被用做来合成丙氨酸,丝氨酸和甘氨酸。4)探究丙氨酸氨代谢通路特点。15N-丙氨酸追踪结果显示:视网膜组织中被标记的仅有丙氨酸,增加接近20倍。RPE/脉络膜组织中,被标记的丙氨酸增加近40倍,同时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增加大于2倍,亮氨酸和丝氨酸增加近2倍。神经视网膜组织中谷氨酸/a-KG的比例是RPE/脉络膜组织的30倍,谷氨酸/丙氨酸的比例是RPE/脉络膜的4倍。说明RPE/脉络膜可以利用丙氨酸合成其他氨基酸。神经视网膜组织不能利用丙氨酸的含氮基团合成新的氨基酸,很可能是内源性谷氨酸/a-KG的比例过高,导致神经视网膜组织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催化是单一方向性。3、丙酮酸转运体(MPC)活性抑制后,主要氨基酸的氨代谢通路特点及机制:丙氨酸可以生成丙酮酸,丙酮酸是糖和氨基酸及脂肪代谢的枢纽。丙酮酸需要通过MPC进入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我们曾报道MPC被阻断后,天冬氨酸大量堆积。为了研究天冬氨酸来源,我们对最可能的两种来源氨基酸——谷氨酰胺和丙氨酸进行标记。1)MPC活性抑制后,谷氨酰胺氨代谢通路变化特点。15N-胺基-谷氨酰胺追踪结果显示:神经视网膜组织中,丙酮酸增加了 2.5倍,α-KG下降了约50倍,未标记天冬氨酸增加了 4.5倍,标记的天冬氨酸增加了 20倍。RPE/脉络膜中丙酮酸增加了 2.5倍,α-KG下降了约30倍,未标记的天冬氨酸增加了 4倍,标记的天冬氨酸增加了 20倍。均说明了谷氨酰胺的胺基是视网膜和RPE/脉络膜天冬氨酸的重要氮来源。2)MPC活性抑制后,丙氨酸氨代谢通路变化特点。15N-丙氨酸追踪结果显示:神经视网膜组织中,丙酮酸增加了接近2倍,α-KG下降了约30倍,未标记天冬氨酸增加近6倍但标记的天冬氨酸微弱增加(<2倍)。RPE/脉络膜中丙酮酸增加了 2.5倍,α-KG下降了约30倍,未标记的天冬氨酸增加了3倍,标记的天冬氨酸却降低了接近2倍。说明丙氨酸不是天冬氨酸的重要氮来源。但当MPC活性被抑制后,神经视网膜组织可能利用丙氨酸合成天冬氨酸。但RPE/脉络膜却没有此通路。为了证实这种假设,我们对丙氨酸碳代谢进行标记研究。3)MPC活性抑制后,丙氨酸碳代谢通路变化特点。13C-丙氨酸追踪结果显示:神经视网膜组织中,被标记的丙氨酸增加3倍。丙酮酸代谢通路上氨基酸的变化特点为,丙酮酸、乳酸、延胡索酸、天冬氨酸和苹果酸增加大于2.5倍,被标记的柠檬酸和α-KG下降了 2倍,琥珀酸下降了约0.2倍。在RPE/脉络膜中,标记的丙氨酸和丙酮酸增加接近2倍这与神经视网膜一致。但是,苹果酸与天冬氨酸的增加均小于神经视网膜组织。说明了在神经视网膜组织中,抑制MPC增加了柠檬酸上游代谢物含量但是降低了柠檬酸以及它下游代谢物含量。神经视网膜组织中未检测到未标记的柠檬酸但是标记的柠檬酸含量增加了 1500。RPE/脉络膜组织中,未标记的柠檬酸含量接近6000,是被标记柠檬酸接近含量的6倍。这些结果说明,当MPC被抑制后,部分丙氨酸可以进入视网膜线粒体以补偿丙酮酸的缺乏,但RPE/脉络膜中并无此通路。结论1、游离氨代谢特点:1)脑组织与神经视网膜组织游离氨代谢通路类似,主要通过谷氨酰胺通路代谢氨,部分通过合成天冬酰胺通路代谢氨。但脑组织氨代谢物更容易蓄积,这可能与脑组织容易氨中毒有关。2)肝脏游离氨代谢通路活跃,主要有尿素循环通路、谷氨酰胺通路以及部分从头合成谷氨酸通路。并且,尿素循环通路和谷氨酰胺通路代谢游离氨的能力大致相等。3)神经视网膜与RPE/脉络膜的游离氨代谢通路主要是合成谷氨酰胺。但是只有视网膜可以通过合成天冬酰胺通路代谢氨。RPE/脉络膜通过合成多种氨基酸代谢氨。2、微环境中视网膜和RPE/脉络膜的氨基酸氨代谢通路特点:1)视网膜和RPE/脉络膜中,谷氨酰胺的胺基和酰胺基代谢通路不同,且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谷氨酰胺中胺基是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主要氮来源,酰基经再循环合成的主要是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RPE/脉络膜的胺基-谷氨酰胺的氨代谢途径比神经视网膜组织旺盛和复杂。且RPE/脉络膜中酰胺基-谷氨酰胺不能合成天冬酰胺。2)视网膜和RPE/脉络膜中,天冬氨酸氨代谢通路具有组织特异性。神经视网膜组织中天冬氨酸是合成谷氨酸、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的主要氮来源。但是在RPE/脉络膜中却是丙氨酸,丝氨酸和甘氨酸的重要氮来源。3)视网膜和RPE/脉络膜中,丙氨酸氨代谢通路具有组织特异性。MPC功能正常时,神经视网膜组织不利用丙氨酸通路代谢氨,但是RPE/脉络膜组织可以利用丙氨酸合成氨基酸。MPC被阻断时,神经视网膜组织中丙氨酸通路激活,部分丙氨酸可直接进入线粒体,补偿丙酮酸不足,但是RPE/脉络膜中无此补充通路。综上所述:氨代谢具有显着组织特异性,神经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在氨代谢中表现不同。但同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可能通过激活多种氨基酸的代谢来支持视网膜的代谢,维持神经视网膜组织与RPE/脉络膜组织间的共生平衡。

鲍应军[7](2020)在《TIPS术后肝性脑病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患者进行分析,评价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明确不同类型支架在TIPS应用中的效果有无差异。本研究以使用不同支架行TIPS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使用核医学方法对TIPS手术前后门静脉的灌注量进行定量测定,计算TIPS手术对门静脉灌注量的影响及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综合评估肝性脑病与支架类型、门静脉灌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门静脉动态显像的方法评价TIPS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不同支架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8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治疗中心171例行TIPS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使用单纯裸支架后单纯覆膜支架、Fluency覆膜支架与裸支架的组合支架或使用Viatorr支架建立肝内分流道。通过对影响患者肝性脑病发病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的危险因素;2)对2014年4月至2017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治疗中心行TIPS手术的患者160例。所有患者使用组合支架或Viatorr支架进行分流道的建立,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两组病例在TIPS术后短期疗效级中期疗效方面有无差异。比较TIPS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不同类型支架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的变化、不同类型支架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不同类型支架肝性脑病发病率的情况有无差别;3)对拟行TIPS手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通过弹丸式注射锝99m动态扫描的方法,计算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以及不同类型支架对TIPS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1)TIPS术后影响肝性脑病发病的因素较多,其中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支架类型是影响肝性脑病发病的主要因素;2)不同类型支架建立分流道后均有发生肝性脑病的风险。但不同类型支架其肝性脑病发病率具有明显差异;3)Viatorr支架建立肝内分流道,可降低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支架类型的不同是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组合支架与Viatorr支架建立分流道后短期内对肝功能的影响无显着差异。Viatorr支架组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低,可能与不同类型支架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同有关;5)TIPS术后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变化,门静脉的灌注量较术前明显增加,肝动脉的灌注量较术前无明显差异。肝脏的总灌注量增加。结论: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支架类型的不同是影响肝性脑病发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类型支架对TIPS手术疗效的影响不同,主要体现在肝性脑病发病率及分流道通常率方面。TIPS术后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将发生明显变化。

闫美玲,张正,秦寅鹏,张弋[8](2019)在《肝性脑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肝性脑病是急、慢性肝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药物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目前肝性脑病的治疗药物主要是针对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降低氨水平,包括抑制氨的生成和吸收,增加氨的代谢清除。此外,还有改善神经系统和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应用于肝性脑病的治疗。本文就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其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疗效与安全性,以及在临床的应用情况等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为临床肝性脑病的药物治疗提供用药参考。

段秋雯[9](2019)在《桃核承气汤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瘀热互结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来评价桃核承气汤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瘀热互结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西药乳果糖比对,为桃核承气汤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有力依据。方法:本次临床观察的所有病例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采用随机的方法将7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桃核承气汤中药汤剂,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液,两组疗程均为1周,监测患者的病情及症状,记录证候积分、肝功各项指标,血氨、NCT-A和DST,比较治疗前后,药物对患者以上各项指标变化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采用桃核承气汤和乳果糖治疗后,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治疗前证候总积分平均值为14.77±2.84,治疗后为5.27±3.25,对照组治疗前证候总积分平均值为14.27±3.10,治疗后为7.00±3.15。两组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在降低血氨指数上,P=0.048(P<0.05),有统计学差异,在NCT-A改变上,P=0.007(P<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在DST改变上,P=0.01(P<0.05),有统计学差异,桃核承气汤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乳果糖组为8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桃核承气汤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瘀热互结证),是通过“泻下瘀热”来清除肠道中的宿便,减少肠道对内毒素的吸收,改善血氨指标,能有效治疗本病。桃核承气汤在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上具有良好疗效,在降低血氨指数、NCT-A及DST改变上,有显着疗效,总体疗效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可以推广。

罗莉芬[10](2019)在《轻微型肝性脑病预后因素分析及中医辨证论治探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探讨影响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的预后因素,为MHE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并探讨轻微型肝性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方法:(1)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收治住院的,符合纳入和排除诊断的108例肝硬化合并MHE患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确诊MHE日期为随访起点,通过电话随访、或者再次入院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终点为患者死亡或失访,随访时间至2019年1月31日,同时收集MH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等相关指标,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对MHE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筛选出影响MHE预后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分析。(2)对108例肝硬化合并MHE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探讨,其中对照组57例(在低蛋白饮食、复合辅酶护肝等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予乳果糖口服);治疗组51例(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中医辨证施治)。MHE中医辨证分型参照《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的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本研究纳入临床常见证型(含例数)如下:对照组(肝郁气滞证25例、湿热证19例及瘀血证13例);治疗组(肝郁气滞证24例、湿热证15例及瘀血证12例)。比较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的NCT-A、DST、Child-pugh分级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评价两组治疗MHE的临床疗效。结果:(1)经Cox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NCT-A、Child-pugh分级、感染、治疗方式。运用Log Rank检验,比较两组治疗方式的生存率,结果示,中医辨证论治组生存率较对照组高。(2)在中医辨证论治探讨中,对照组57例,显效18例,好转22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0.1%。经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组51例,显效19例,好转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2%。经卡方检验,χ2=4.03,P=0.0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的NCT-A、DST、Child-pugh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变化,结果示,在Child-pugh分级评分中,各证型治疗组的改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在中医证候积分中,各证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NCT-A、DST在治疗组中的肝郁气滞证与瘀血证疗效优于相应对照组(P<0.05),湿热证的改善与相应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结论:(1)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肝硬化合并MHE患者预后因素进行生存分析,并筛选出NCT-A、Child-pugh分级、感染、治疗方式为影响MHE独立预后因素。(2)中医辨证论治治疗MHE总有效率高于乳果糖治疗,中医辨证论治对于改善MHE中医证候积分疗效优于乳果糖;在降低Child-pugh分级评分方面,疗效与乳果糖相当;在缩短NCT-A时间、提高DST得分方面,肝郁气滞证与瘀血证疗效优于乳果糖,湿热证疗效与乳果糖相当。

二、氨基酸与肝性脑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氨基酸与肝性脑病(论文提纲范文)

(1)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营养管理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营养管理方案构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轻微型肝性脑病患病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慢加急性肝衰竭代谢组学变化及人工肝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前言
一、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慢加急性肝衰竭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1.3 慢加急性肝衰竭分期
        1.1.4 肝衰竭各种并发症诊断标准
        1.1.5 实验对象分组
        1.1.6 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方法
        1.1.7 临床观察指标
        1.1.8 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评估标准
        1.1.9 样本采集
        1.1.10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分析
        1.2.2 ACLF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对比
        1.2.3 ACLF患者人工肝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1.2.4 ACLF患者治疗前临床数据对比
    1.3 讨论
    1.4 结论
二、慢加急性肝衰竭代谢物质 GC-MS 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对象分组
        2.1.3 样本采集
        2.1.4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2.1.5 样品的制备和前处理
        2.1.6 样本的处理
        2.1.7 色谱的条件
        2.1.8 质谱的条件
        2.1.9 升温的程序优化
        2.1.10 GC-MS检测
        2.1.11 统计方法介绍
        2.1.12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分析
        2.2.2 血清样本代谢物定性及定量分析
        2.2.3 差异性代谢物质的鉴定
        2.2.4 质量控制
        2.2.5 ACLF组的多变量分析
        2.2.6 差异性代谢物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1.全文结论
    2.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肝脏疾病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肌肉减少症与肝性脑病的关系及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标准及其与肝性脑病的关系
2 治疗
    2.1 降低血氨水平
    2.2 支链氨基酸的补充与营养支持
    2.3 维生素D的补充
    2.4 并发症的防治
    2.5运动管理
3 小结

(4)基于对内毒素、炎症因子的调控探讨六味醒神颗粒防治轻微型肝性脑病(痰浊上蒙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研究
        1.1 病名的研究
        1.2 病因病机的研究
        1.3 辨证分型的研究
        1.4 治法方药的研究
    2 西医对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研究
        2.1 流行病学及常见病因的研究
        2.2 发病机制的研究
        2.3 西医药物治疗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病例来源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中医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病例排除标准
        1.7 病例剔除标准
        1.8 病例脱落标准
        1.9 脱落病例的处理
        1.10 研究病例的终止
        1.11 一般资料比较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2.2 对照研究
        2.3 治疗措施
    3 观察指标
        3.1 安全性指标检测
        3.2 实验室指标
        3.3 NCT-A时间、DST评分
        3.4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5 不良反应记录
        3.6 安全性评定标准
    4 疗效评价
        4.1 西医疗效评价
        4.2 中医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治疗后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6.2 治疗前后两组NCT-A时间、DST评分比较
        6.3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4 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ALT、TBi L)比较
        6.5 治疗前后两组血氨、LPS、TNF-α、IL-6、IL-18 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8 脱落情况及原因
第三部分 讨论
    1 疗效评价
        1.1 六味醒神颗粒对MHE患者NCT-A时间、DST评分的影响
        1.2 六味醒神颗粒对MHE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1.3 六味醒神颗粒对MHE患者肝功能(ALT、TBIL)的影响
        1.4 六味醒神颗粒对MHE患者血氨、LPS、TNF-α、IL-6、IL-18 的影响
        1.5 六味醒神颗粒对MHE患者临床疗效的分析
    2 六味醒神颗粒的药方分析
    3 六味醒神颗粒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4 六味醒神颗粒的疗效机制研究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附表1 中医证候积分
综述 轻微型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及筛查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病现状和临床特征
        2.2 轻微型肝性脑病的诊断筛查方法及实施现状
        2.3 肝性脑病(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2.4 肝性脑病的风险评估和预测模型
        2.5 文献小结
    3.研究目的与意义
    4.研究设计
        4.1 研究内容
        4.2 技术路线
        4.3 操作性定义
        4.4 质量控制
第一章 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1.研究目的
    2.确定纳入研究的观察指标
        2.1 文献研究
        2.2 专家会议
        2.3 纳入的观察指标
    3.肝硬化患者的轻微型肝性脑病检测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4.肝硬化患者发生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相关因素
        4.1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5.讨论
        5.1 肝硬化患者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病现状
        5.2 肝硬化患者发生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相关因素
    6.小结
第二章 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的建立
    1.研究目的
    2.肝硬化患者发生MHE的Logistic回归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LRM)
        2.1 模型建立
        2.2 模型临界值界定
        2.3 结果
    3.肝硬化患者发生 MHE 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3.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原理
        3.2 基于 ANN 建立筛查模型
        3.3 结果
    4.讨论
        4.1 建立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的必要性
        4.2 Logistic 回归模型(LRM)在肝性脑病风险研究中的应用
        4.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在疾病筛查和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5.小结
第三章 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的验证与评价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3.1 验证组的数据采集
        3.2 使用筛查模型对验证组进行高危分组
    4.结果
        4.1 验证组的基本资料和轻微型肝性脑病发生情况
        4.2 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的应用效果
    5.讨论
        5.1 Logistic回归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泛化能力比较
        5.2 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6.小结
第四章 研究总结
    1.结论
    2.局限性与创新性
        2.1 局限性
        2.2 创新性
    3.展望
        3.1 神经网络的应用建议
        3.2 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附件一: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ES)
附件二:肝性脑病心理测试评分(PHES)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组织特异性游离氨与氨基酸的氨代谢途径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15)N同位素标记代谢物检测
    2.2 ~(13)C同位素标记代谢物检测
    2.3 视网膜和RPE/脉络膜离体培养——无标记NH_4C1
    2.4 质谱联合气相质谱检测
    2.5 GC-MS上机检测
    2.6 GC-MS数据分析
    2.7 IsoCor丰度矫正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探究不同组织间游离氨代谢特征
        3.1.1 体内实验动态标记结果
        (1) 神经视网膜组织与脑组织氨代谢特点
        (2) 肝脏组织氨代谢特特点
        3.1.2 体外神经视网膜和RPE/脉络膜间游离氨代谢特征
        (1) 不同浓度非同位素标记NH4Cl对主要糖和氨基酸代谢物的影响
        (2) 不同浓度同位素标记NH4Cl对主要糖和氨基酸代谢物的影响
        (3) 神经视网膜与RPE/视网膜游离氨代谢特征比较
        (4) 神经视网膜组织中不能产生尿素
        3.1.3 讨论
        (1) 实验方法选取—气相色谱-质谱平台联合同位素稳态记法
        (2) 实验对象选择—体外实验选择培养视网膜器官的原因
        (3) 生理状况时氨代谢的组织特异性
        (4) 氨中毒时氨代谢的组织特异性
        3.1.4 小结
    3.2 神经视网膜和RPE/脉络膜中主要氨基酸的氨代谢通路特点
        3.2.1 结果与分析
        (1) 探究谷氨酰胺氨代谢通路的特点
        (2) 探究天冬氨酸氨代谢通路特点
        (3) 探究丙氨酸氨代谢通路特点
        3.2.2 讨论
        (1) 神经视网膜组织依赖于天冬氨酸转移酶重新合成谷氨酸和谷氨酸衍生胺基酸
        (2) RPE/脉络膜合成多种氨基酸——与它执行复杂的功能相适应
        (3) 神经视网膜组织与RPE/脉络膜特组织代谢差异研究
        3.2.3 小结
    3.3 探究MPC活性抑制后,主要氨基酸的氨代谢通路变化特点及机制
        3.3.1 结果与分析
        (1) MPC活性抑制后,谷氨酰胺氨代谢通路变化特点
        (2) MPC活性抑制后,丙氨酸氨代谢通路变化特点
        (3) MPC活性抑制后,丙氨酸碳代谢通路变化特点
        3.3.2 讨论
        (1) 丙酮酸代谢,线粒体丙酮酸转运MPC
        (2) MPC活性抑制后神经视网膜和RPE/脉络膜天冬氨酸氨来源不同
        (3) 神经视网膜组织和RPE/脉络膜组织氨代谢共生关系
        3.3.3 小结
4.结论
    4.1 游离氨代谢特点
    4.2 视网膜和RPE/脉络膜的氨基酸氨代谢通路特点
    4.3 创新点
    4.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TIPS术后肝性脑病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观察指标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Viatorr支架与组合支架TIPS术后肝性脑病及临床疗效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门静脉核素显像测定TIPS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8)肝性脑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2 药物在肝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
    2.1 抑制氨生成的药物
        2.1.1 非吸收双糖
        2.1.2 肠道非吸收抗菌药物
    2.2 增加氨代谢清除的药物
        2.2.1 L-鸟氨酸-L-天冬氨酸
        2.2.2 乙酰左旋肉碱
        2.2.3 苯甲酸钠、苯乙酸钠和苯丁酸钠
    2.3 改善神经系统的药物
    2.4 支链氨基酸
    2.5 微生态制剂
    2.6 其他药物

(9)桃核承气汤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瘀热互结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中医对轻微型肝性脑病的认识
    3 西医对轻微型肝性脑病的认识及治疗研究
    4 现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临床研究
    1 病例资料
    2 诊断标准
    3 试验方法
    4 观测指标
    5 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学处理
    7 研究结果
讨论
    1 立法思想
    2 桃核承气汤组方分析
    3 疗效评价
    4 研究后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轻微型肝性脑病预后因素分析及中医辨证论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轻微型肝性脑病的预后因素研究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结果
        1.4.1 MHE临床一般资料
        1.4.2 实验检查及辅助检查
        1.4.3 MHE预后单因素分析
        1.4.4 MHE预后多因素分析
        1.4.5 绘制生存曲线
    2 轻微型肝性脑病中医辨证论治探讨
        2.1 一般资料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判定
        2.4 结果
    3 讨论
        3.1 轻微型肝性脑病预后因素分析
        3.2 MHE的中医辨证论治分析
    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研究概况
        1.1 MHE的概述
        1.2 MHE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MHE的辅助检查及诊断
        1.4 MHE的治疗
    2 祖国医学对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研究概况
        2.1 中医学对MHE的认识
        2.2 MHE的病因病机
        2.3 MHE的中医治疗
    3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氨基酸与肝性脑病(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营养管理方案构建[D]. 伍静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慢加急性肝衰竭代谢组学变化及人工肝治疗疗效分析[D]. 黄仕鹏. 南昌大学, 2021(01)
  • [3]肌肉减少症与肝性脑病的关系及诊疗进展[J]. 李建宏,姚佳,原丽莉.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0(06)
  • [4]基于对内毒素、炎症因子的调控探讨六味醒神颗粒防治轻微型肝性脑病(痰浊上蒙证)的临床研究[D]. 马玉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及筛查模型建立[D]. 钱珠萍.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组织特异性游离氨与氨基酸的氨代谢途径及机制研究[D]. 徐蓉. 扬州大学, 2020
  • [7]TIPS术后肝性脑病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D]. 鲍应军.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 [8]肝性脑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 闫美玲,张正,秦寅鹏,张弋. 天津药学, 2019(03)
  • [9]桃核承气汤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瘀热互结证)的临床观察[D]. 段秋雯.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轻微型肝性脑病预后因素分析及中医辨证论治探讨[D]. 罗莉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氨基酸与肝性脑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