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市港口起重机安全状况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保卫[1](2021)在《一种门座起重机金属结构疲劳寿命估算方法》文中指出以门座起重机为研究对象,对其金属结构进行应力谱测试,通过雨流计数法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利用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计算出金属结构的疲劳寿命。结合门座起重机的实际使用工况,计算出实际安全使用期限及剩余安全使用期限。
文茂堂,何然,运向勇[2](2021)在《港口起重机钢结构腐蚀的安全评估》文中研究表明长期处于沿海露天环境下工作,港口起重机的钢结构承受点蚀、缝隙腐蚀和腐蚀疲劳等各种形态的腐蚀破坏,使钢结构的力学性能降低。根据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钢结构腐蚀状态开展检测评估,是港口起重机安全评估的重要内容。在分析港口起重机腐蚀检测现状的基础上,编制腐蚀检测评估的流程图,用于指导现场应用。对结构腐蚀的常见形态与多发部位进行了总结。以结构腐蚀的2个典型案例进行评估分析,提出降低腐蚀失效风险的建议。
刘荣伶[3](2020)在《大城小事·睹微知着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面对当前超大型公共空间建设导致的空间尺度割裂和情感疏离现象,探索以小微公共空间和情感化设计为切入点的城市肌理缝合和情感体验修补。小微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空间体系构建中的基层组分,是最便捷可达和贴近居民日常生活圈的情感寄托场所。存量规划和城市微更新运动更是赋予了其良好的发展契机,伴随关注“精度”(细节)与“温度”(人性场所)的城市空间发展趋势,深入剖析和构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环境心理学、建筑现象学、情感化设计等相关理论基础,本文从尺度、类型、情感关联性等角度明确界定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概念及内涵,构建情感化研究体系。通过对天津市不同尺度城区样本下小微公共空间在本能、使用和反思层面的实证研究,凝练控制策略导则。全文包括三大方面研究内容:(1)小微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及内涵的深入解析提出小微公共空间的广义和狭义概念、规模与内涵,采用类型学法抽取小微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为建筑贴附型、街道衍生型、“L”围合型、“U”围合型、“口”围合型以及驻留型和穿过型两种使用行为模式。(2)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体系构建借鉴情感化设计和感性工学理论,构建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研究体系。形成小微公共空间设计语境下的本能、使用和反思层面情感诉求含义。从情感载体、情感呈现、情感人像及量化方法角度阐述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基础,后综合天津市空间结构及研究对象内涵属性侧重,选取城市新区、历史街区和生活社区三种样本,整理各样本下的情感化设计内容及工具方法。(3)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在不同尺度层面的实证研究城市新区尺度:对天津滨海新区进行本能情感层面的整体感知和公共空间体系分析,辅以小微公共空间分布格局测度,和以L围合型和U围合型类型为主的小微公共空间行为观察及分析。历史街区尺度:针对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进行空间句法和行为观察分析,并使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实现关键情感影响因子确定。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形态要素中过渡空间、底商及店前空间、临街建筑特征、界面通透性及环境色彩和谐是影响人们驻留型行为发生的关键条件,并结合Emoji Grid(情感表情网格)完成空间情感二维分布呈现。生活社区尺度:依靠PSPL调查法、访谈和空间行为观察实现基本数据收集,通过空间形态类型和使用行为模式的比对,挖掘反思情感层面的非正规行为对小微公共空间的主动介入与情感寄托,揭示并验证小微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的扭结。每部分末尾围绕三个尺度的实证研究结果整理提出具体的控制性策略导则。本文旨在回归本源的“人·空间·情感”话题,以质性理论为基础辅以量化手段支撑,既着眼数据的客观分析更衔接真实的生活图景,以微切入,睹微知着,挖掘和探讨小微公共空间的深层情感厚度。
岳伟保,蒋铭凯,金鑫[4](2018)在《高处作业吊篮安全智能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分析吊篮事故造成人员坠落的原因,提出对吊篮危险隐患进行监测的关键技术,采用智能化监测和控制,对吊篮安全状态进行监测和状态检查确认,保障吊篮安全使用,提高设备安全度,促进产品向智能化作业升级,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保障高空施工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文茂堂,运向勇,刘敬东,潘海宁[5](2017)在《岸边集装箱起重机金属结构检验与缺陷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在役岸边集装箱起重机金属结构的检验项目与检测方法,总结了岸桥结构疲劳开裂、锈蚀、变形、磨损等缺陷易发区域,分析了缺陷的形成原因。选取检验中发现的2个主梁结构缺陷案例进行分析评定,提出处置建议。
石明霞[6](2014)在《起重机安全监控系统的研发》文中研究指明起重机作为港口、铁路货物及工矿企业装卸货物的主要设备,目前已经发展到起重能力达上百吨,并且继续向大型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起重机作业时如果操作不当或者超限操作,会导致设备损坏,带来极大经济损失,因此,必须为起重机配备安全保护装置以保证起重机在安全限度内工作。本文在分析集美大学轮机学院轮机工程实验室现有的2吨3米液压起重机及液压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针对4种起重量的测试方法的原理分析和实验数据分析,选择测试方案。系统硬件以三星公司的ARM9系列S3C2440处理器作为主控器,利用Mini2440开发板设计系统。硬件部分包括三个模拟通道的传感器及调理电路,四个数字量的限制器输入通道,一个数字量的输出通道的电磁阀控制电路,采用10.0寸LCD和触摸屏技术组成人机交互单元,通过标准的USB接口来实现数据的U盘存储。系统软件采用Linux操作系统,用Vmware Workstation6.5虚拟机安装Linux发行版Fedora和ADS集成开发环境,采用C语言作为软件开发平台,完成软件设计。软件开发包括系统定制、A/D驱动程序设计、GPIO口驱动设计和上层应用程序设计(包括数据读取、数据存储、LCD界面显示)。通过系统测试可以看出本系统可以实现起重机参数信息的实时采集、存储、监控、声光报警和显示,保证起重机安全作业。
仇艳丽[7](2013)在《基于3G网络的门机作业的数据传输与远程管理》文中认为门座起重机是一种重要而又具有代表性的旋转式有轨港口装卸起重机,也是目前我国港口使用最多的装卸机械。门机给港口、码头生产带来灵活高效、方便、快捷的同时,其作业管理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研究适合我国门座起重机作业的数据传输及远程管理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门机作业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以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基于我国已经投入商业运营的3G网络的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具有强大的无线网络传输功能,能克服监控中由地理位置、布线成本和远距离传输等带来的问题,应用与发展前景良好。设计了一种基于3G网络的门机作业监控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传感器技术、3G无线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关键技术,对门机作业情况进行远程管理。本文结合门机的结构,分析规划了系统总体架构和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功能,将系统划分为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远程管理中心子系统三部分。重点对门座起重机作业监控系统的数据传输软件和远程管理平台开发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结合门机的结构特点,得出该系统需要实现的两大功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3G网络的门机作业监控系统的整体框架结构,设计了现场监控终端的硬件结构,并对系统各层的软硬件实现进行了重点分析。(2)基于3G网络的系统数据传输的实现。数据传输的实现是现场门机监控终端与后台监控管理中心之间的桥梁。设计了基于3G网络的数据传输总体方案、数据服务子系统架构,开发设计了数据传输软件,实现了现场监控终端与通信服务器之间的通信。(3)远程管理平台设计。远程管理中心平台是门机作业管理系统的上位机部分,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功能设计、软件开发架构分析及数据库概念模型、关系模型的设计。选择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8和SQL Server2005作为系统和数据库开发工具,采用C#语言对系统软件进行了开发,利用ASP.NET技术对网站进行设计,重点阐述了各个模块的功能。
赵艳芳[8](2013)在《基于嵌入式Linux的门机监控终端的开发研究》文中认为全球贸易的不断增加,对港口作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出了新的要求。港口起重机械是在港口货物装卸过程中提高生产率的重要工具。门机是我国港口应用最为广泛的装卸机械,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着港口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保证门机的安全运行,延长其使用寿命,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实现状态监控的可靠性、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建设现代港口的必然要求。嵌入式处理器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成本低、处理速度快以及可移植性强等诸多优点,能够满足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网络组网和通信的需求。以嵌入式芯片为核心的工业监测和控制系统已经成为智能监控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以远程监控和嵌入式技术为基础,结合计算机科学、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图形用户界面的相关研究成果,根据软硬件协同设计的思路,设计了门机远程监控终端的总体结构,实现了终端的软件功能和用户界面。论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起重机监控系统应用现状,从门机的机械构造、电气系统和作业流程3个方面做了需求分析,采用分布式监控模式,提出了门机监控终端的结构,即由数据采集、中央处理、输出控制和无线通信4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之间通过RS-232总线连接,采用Modbus协议作为数据通讯的标准。课题中硬件设备的选型由项目合作单位负责完成。接着,根据操作主体和功能需求的不同,论文把软件功能分为工作模式和管理员模式,分别对这两种模式的功能模块作了介绍。在确定了嵌入式应用程序和GUI的开发工具后,搭建了嵌入式Linux的开发环境,包括交叉编译工具的安装、Bootloader的移植、内核的编译和文件系统的加载;之后介绍了Qt开发工具的特点,完成了Qt的交叉编译和移植。之后,利用Qt Designer对监控终端两种模式的显示界面进行了可视化设计,用Qt开发工具做了显示功能的实现;以重量计算与幅度计算为特例,给出了数据处理模块的原理和过程,实现了输出控制模块的功能。最后,对监控终端做了集成测试,针对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出了改进,包括利用定时器和线程互斥锁防止键盘一次性输入过多的错误;加入了调节LCD亮度的模块,为门机操作员提供更人性化的工作条件。本文开发的门机监控终端以ARM处理器为控制核心,嵌入式Linux作为操作系统,通过3G无线网络与控制中心服务器进行远程通信。该终端具备门机工作状态信息采集、自动控制和报警提示功能,为用户提供了友好的交互界面,同时可以准确记录保存司机工作量,为绩效管理和统计分析决策提供依据。
兰春燕[9](2013)在《港口重点设备安全监管与事故应急信息系统原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港口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港口设备逐渐向大型化、复杂化、自动化发展,现代港口作业也越来越依赖于这些现代化设备。港口设备的更新变化,大大提高了港口的作业效率,加快了港口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港口作业人员与港口设备的接触几率,增加了港口安全隐患。可见,港口设备的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港口生产活动顺利进行,更关系到港口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港口设备的安全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港口重点设备,研究工作围绕安全监管和事故应急两个方面展开。港口重点设备的安全监管的内涵比较广,论文着重于港口重点设备的风险管理。首先界定了港口重点设备(含特种设备)类型;分析了港口重点设备的风险等级,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港口重点设备的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港口重点设备的历史风险数据,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港口重点设备风险态势预测。港口重点设备事故应急管理的内容也比较多,论文着重于港口重点设备的事故应急处置方法和应急信息研究。首先分析了港口重点设备的事故类型及其应急处置方法,建立事故应急处置方法库;针对事故应急处置中应急资源的重要性,建立了应急人员数据库、应急设备数据库等;完成了应急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开发了应急信息原型系统。港口重点设备安全监管与应急信息系统的研究,可以为事故的预防预警,事故的快速响应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保障港口重点设备的安全,降低事故损失。
浦汉军[10](2012)在《起重机用不旋转钢丝绳理论研究及其寿命估算》文中认为钢丝绳是起重设备的重要部件,被广泛应用于旅游、交通、采矿、港口等工程实际中。在吊装作业中使用较多的是普通钢丝绳,但普通钢丝绳在作业中会发生旋转,这给作业带来一定的危险,甚至会危及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在单绳吊重及要求高速、平稳、高行程的场合,不旋转钢丝绳逐步代替普通钢丝绳,成为起重机的主要部件。然而不旋转钢丝绳有内部磨损与内部疲劳断丝、断股的缺陷,极大地降低了使用寿命。目前对不旋转钢丝绳的内部磨损与疲劳破坏的检测缺乏有效办法,使得其在使用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由于不旋转钢丝绳的结构复杂性造成其受力计算的困难,目前国内外对其深入研究较少,随着不旋转钢丝绳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对不旋转钢丝绳的力学分析、摩擦磨损及疲劳寿命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存在迫切需要。本文首先仿真研究了起重机提升工况的受力情况,获得不旋转钢丝绳吊重起升的动载。接着,应用坐标变换原理分别推导了不旋转钢丝绳在直线段和绕滑轮弯曲段下其钢丝的空间螺旋线方程;根据该螺旋线方程,首次在三维CAD软件PROE中建立了不旋转钢丝绳的三维实体几何实体模型,并给出了钢丝曲率与接触角的计算方法;借鉴Costello的普通钢丝绳的弹性理论,建立了不旋转钢丝绳在直线状态受拉力作用下的受力模型;分析了单股钢丝绳、钢芯不旋转钢丝绳及麻芯不旋转钢丝绳的内应力,把所建立的实体模型导入ANSYS软件中,对不旋转钢丝绳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所建立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对不旋转钢丝绳的内应力、弯曲应力的计算分析,研究了不旋转钢丝绳的侧丝捻距、内股捻距、外股捻距、滑轮直径对不旋转钢丝绳应力大小及分布的影响规律,为如何提高不旋转钢丝绳强度及寿命提供指导。然后,通过分析不旋转钢丝绳与滑轮的接触情况,推导了不旋转钢丝绳与滑轮的接触模型,并对钢丝绳与滑轮的外部接触应力及磨损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不旋转钢丝绳内部摩擦磨损模型,着重研究不旋转钢丝绳的内部磨损问题,并采用现在典型的Archard粘着磨损理论对不旋转钢丝绳的内部磨损进行了仿真研究;分别进行了港口起重机在用不旋转钢丝绳的内部磨粒铁谱试验及在用绳拆股试验,试验研究了不旋转钢丝绳的摩擦磨损机理;提出了以内部接触钢丝截面损失因子为衡量的基于摩擦磨损的不旋转钢丝绳换绳准则,并通过调研所得经验数据,验证了该换绳准则的可行性,为不旋转钢丝绳的更换标准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最后,综合考虑不旋转钢丝绳的摩擦磨损与疲劳,以前面章节导出的力学模型和磨损模型及为基础,提出以不旋转钢丝绳内最危险钢丝的疲劳寿命来预测不旋转钢丝绳整绳寿命的方法;在假设不旋转钢丝绳的疲劳损伤是由直线段损伤和反复过滑轮弯曲时的疲劳损伤的叠加的基础上,通过实测起重机提升工况下的动载,建立了不旋转钢丝绳内最危险钢丝的疲劳载荷谱;根据此载荷谱,应用线性疲劳累积理论对不旋转钢丝绳的疲劳寿命进行预估,并通过相关试验数据验证了所建立寿命预测模型及方法的正确性,为不旋转钢丝绳的寿命估算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研究了安全系数及滑轮直径对不旋转钢丝绳理论寿命的影响规律,为不旋转钢丝绳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对不旋转钢丝绳的受力特性和磨擦磨损与疲劳的研究,从力学角度分析了不旋转钢丝绳失效的主要原因,提出不旋转钢丝绳在使用中其失效应先从内股磨损与断裂开始的结论。
二、深圳市港口起重机安全状况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市港口起重机安全状况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门座起重机金属结构疲劳寿命估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门座起重机金属结构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
2.1 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
2.2 采样工况及应力谱的确定 |
2.3 材料S-N曲线的确定 |
2.4 疲劳寿命估算 |
2.5 现场测试 |
2.6 雨流计数统计 |
2.7 疲劳寿命估算 |
3 结语 |
(3)大城小事·睹微知着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问题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动态评述 |
1.3.1 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动态 |
1.3.2 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
1.4 研究对象、内容及范围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范围 |
1.5 研究创新点 |
1.5.1 明确界定小微公共空间概念并解析其内涵 |
1.5.2 构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
1.5.3 提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策略与导则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
2.1 小微公共空间介入日常化城市实践中的活跃性 |
2.1.1 犬吠工作室微公共空间(Micro Public Space)探索 |
2.1.2 “一日停车位”(Parking Day)改造活动 |
2.2 永未停息的抽象现象探索——普适的情感研究 |
2.2.1 情感与情绪的概念辨析 |
2.2.2 基本情感和维度情感论 |
2.3 “空间与情感”——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元理论解读 |
2.3.1 情绪地理学——研究地理空间、人、情绪三者关系 |
2.3.2 环境心理学——侧重人的行为与物理环境互动机制 |
2.3.3 建筑学语境下的空间情感营造实践关注与思考 |
2.3.4 建筑现象学——来源现象哲学的身体在场体验 |
2.3.5 情感在空间感知领域被关注度提升 |
2.4 以“感性工学”为代表的产品情感化设计探索 |
2.4.1 情感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 |
2.4.2 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 |
2.5 小结 |
第3章 小微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 |
3.1 小微公共空间的尺度明确 |
3.1.1 以人为基本尺度的空间规模讨论 |
3.1.2 基于行业标准和案例分析 |
3.2 小微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
3.2.1 广义和狭义角度的综合释意 |
3.2.2 本研究对象的具体范围指向 |
3.2.3 依托城市空间的主体附属性 |
3.2.4 相关概念辨析 |
3.3 空间界面和行为使用视角下的小微公共空间类型划分 |
3.3.1 小微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类型 |
3.3.2 小微公共空间的使用行为类型 |
3.4 小微公共空间的内涵解析 |
3.4.1 小尺度——内在属性特质 |
3.4.2 系统性——空间网络完善 |
3.4.3 微设计——空间操作态度 |
3.4.4 日常化——贴近生活使用 |
3.4.5 四点内涵的内在相互关联 |
3.5 小微公共空间的优秀案例解析 |
3.5.1 案例的选取原则 |
3.5.2 调研区域及概况 |
3.5.3 调研内容及方法 |
3.5.4 调研结果及讨论 |
3.5.5 案例的设计启示 |
3.6 小结 |
第4章 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体系研究 |
4.1 空间体验的情感诉求层次 |
4.1.1 产品情感化设计的建筑学转译 |
4.1.2 本能层面情感诉求(Visceral level) |
4.1.3 使用层面情感诉求(Behavioral level) |
4.1.4 反思层面情感诉求(Reflective level) |
4.2 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同场所营造理论内核辨析 |
4.3 小微公共空间的情感载体——情感影响要素构成 |
4.3.1 空间形态要素的直接作用——情感诱因(显性要素) |
4.3.2 非空间形态要素的间接作用——情感滤镜(隐形要素) |
4.3.3 非空间形态要素和空间形态要素的相互影响 |
4.4 小微公共空间的情感呈现——空间行为模式对应 |
4.4.1 驻留型空间行为的情感呈现及侧重 |
4.4.2 穿过型空间行为的情感呈现及侧重 |
4.5 小微公共空间的情感人像——群体体验差异性 |
4.5.1 老年人的情感诉求及空间体验侧重 |
4.5.2 少年儿童情感诉求及空间体验侧重 |
4.5.3 女性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情感诉求及空间体验侧重 |
4.6 “测量不可测量”——情感化设计量化方法的比较研究 |
4.6.1 基于主观体验的情感量化方法 |
4.6.2 针对外部表现的情感量化方法 |
4.6.3 面向生理唤醒的情感量化方法 |
4.6.4 多种量化方法应用及优劣比较 |
4.7 小结 |
第5章 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方法体系构建 |
5.1 情感化设计方法体系构建思路 |
5.2 基于大众点评的城市公园点评开放数据解读 |
5.2.1 语义数据——文本情感语义的正负情绪值评定及分类 |
5.2.2 图片数据——挖掘使用者关注的空间微观要素 |
5.2.3 位置数据——评价热力图呈现 |
5.3 明确情感化设计研究区域选取及尺度等级 |
5.3.1 研究区域小微公共空间问题 |
5.3.2 研究样本选取标准及侧重点 |
5.3.3 宏观区域尺度——城市新区 |
5.3.4 中观区域尺度——历史街区 |
5.3.5 微观区域尺度——生活社区 |
5.4 情感化设计的量化方法具体操作 |
5.4.1 侧重于不同尺度层面小微公共空间内涵的方法选取 |
5.4.2 情感呈现方式原始数据获取——空间行为观察法 |
5.4.3 空间形态要素宏观布局分析——空间句法 |
5.4.4 情感载体关键影响因子确定——主成分因子分析法 |
5.4.5 情感数据的形象呈现方式——Emoji Grid(情感表情网格) |
5.5 小结 |
第6章 城市新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实证研究——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例 |
6.1 城市新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方法明确 |
6.2 重点调研区域选取及小微公共空间基本认知 |
6.2.1 两处重点调研区域的选取 |
6.2.2 以“L”和“U”围合型为主要空间类型 |
6.2.3 三维空间的基本活动类型分析 |
6.2.4 滨海新区的小微公共空间分布 |
6.3 本能层面的情感诉求分析——空间整体感知 |
6.4 使用和反思层面情感诉求分析 |
6.5 滨海新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控制策略导则 |
6.5.1 控制策略通则 |
6.5.2 控制策略细则 |
6.6 小结 |
第7章 历史街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实证研究——以五大道历史街区为例 |
7.1 历史街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方法明确 |
7.2 五大道历史街区小微公共空间类型基本认知 |
7.2.1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发展概况 |
7.2.2 二维空间形态类型的特征及分布 |
7.2.3 三维空间使用行为类型及其特征 |
7.3 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调研样本的选取 |
7.3.1 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分布 |
7.3.2 空间句法街道轴线和线段分析 |
7.3.3 街角调研样本的最终选取 |
7.4 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的情感量化测度 |
7.4.1 微观空间形态要素指标 |
7.4.2 数据收集和相关性筛选 |
7.4.3 同驻留行为的相关分析 |
7.4.4 影响因子的贡献率解读 |
7.4.5 Emoji Grid情感维度呈现 |
7.5 历史街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控制策略导则 |
7.5.1 控制策略通则 |
7.5.2 控制策略细则 |
7.6 小结 |
第8章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实证研究——以天津市生活社区为例 |
8.1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方法明确 |
8.2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的基本认知 |
8.2.1 二维形态类型提取及其特征 |
8.2.2 三维空间基本活动类型分析 |
8.3 本能和使用层面的情感诉求分析 |
8.4 反思层面的情感诉求分析——积极主动的私有领域改造 |
8.4.1 社区样本1 的空间行为观察分析及访谈结果整理 |
8.4.2 社区样本2 的空间行为观察分析及访谈结果整理 |
8.4.3 社区样本3 的空间行为观察分析及访谈结果整理 |
8.5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控制策略导则 |
8.5.1 控制策略通则 |
8.5.2 控制策略细则 |
8.6 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以微见着”明确界定小微公共空间概念及内涵 |
9.2 “以微系情”构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
9.3 “精微设计”提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控制策略与导则 |
9.4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德国柏林小微公共空间案例调研整理 |
附录B 大众点评抓取的全部广场、公园基本信息 |
附录C 五大道街角空间空间感知问卷调查表整理 |
附录D 五大道街区街角微观空间形态要素记录表 |
附录E 滨海新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感知问卷调查 |
附录F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感知问卷调查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高处作业吊篮安全智能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吊篮事故危险状态分析 |
2 吊篮安全系统关键技术 |
2.1 吊篮危险状态参数监控技术 |
2.2 不安全行为状态检查 |
3 高处作业吊篮安全智能监控系统研究总结 |
(5)岸边集装箱起重机金属结构检验与缺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检验项目与检测方法 |
2.1 了解设备使用工况 |
2.2 对重要结构件进行表面缺陷检查 |
2.3 进行应力测试与焊缝质量检测 |
3 缺陷类型与成因分析 |
4 检验案例分析 |
4.1 后大梁连接螺栓锈蚀 |
4.2 前大梁铰点连接耳板焊缝开裂 |
5 结语 |
(6)起重机安全监控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起重机安全保护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嵌入式技术介绍 |
1.3.1 嵌入式系统定义 |
1.3.2 常见嵌入式操作系统优缺点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的组织结构 |
1.4.1 论文要完成的主要工作 |
1.4.2 系统的开发流程 |
1.4.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起重机工作原理及测重方案的介绍 |
2.1 液压起重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1 基本组成 |
2.1.2 液压工作原理 |
2.2 重量测量系统构建 |
2.2.1 测重方法 |
2.2.2 结论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主控器系统 ARM 开发板选择及介绍 |
3.1.1 ARM 核心板 |
3.1.2 电源系统 |
3.2 传感器 |
3.3 限制器状态的检测 |
3.4 USB 接口实现 |
3.5 起重机输出控制部分 |
3.6 人机交互设计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 Linux 环境配置 |
4.1.1 交叉编译环境 |
4.1.2 Bootloader 介绍及定制 |
4.1.3 Linux 内核定制 |
4.1.4 根文件系统制作 |
4.2 图形用户界面 MiniGUI 的移植 |
4.3 AD 转换接口的程序设计 |
4.4 开关量检测驱动的实现 |
4.5 蜂鸣器驱动的实现 |
4.6 数据存储单元 |
4.6.1 实现对 U 盘的支持 |
4.6.2 U 盘中数据存储的实现 |
4.7 输出控制部分驱动实现 |
4.8 人机交互单元驱动实现 |
4.8.1 LCD 驱动 |
4.8.2 触摸屏的驱动的实现 |
4.9 界面程序设计 |
4.9.1 硬件测试界面功能实现 |
4.9.2 运行监控界面功能实现 |
4.9.3 系统软件抗干扰设计 |
第5章 安全监控系统实验调试 |
5.1 监控系统初步调试及传感器安装 |
5.1.1 监控系统各功能模块的测试 |
5.1.2 监控系统脱机调试 |
5.2 起重机监控系统整体调试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3G网络的门机作业的数据传输与远程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门机监控系统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整体方案研究 |
2.1 门机作业管理现状分析 |
2.2 系统的设计目标 |
2.2.1 系统关键参数分析 |
2.2.2 系统目标 |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4 各子系统功能设计 |
2.4.1 数据采集子系统 |
2.4.2 数据传输子系统 |
2.4.3 远程管理中心子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3G网络的数据传输系统实现 |
3.1 数据传输方案选择 |
3.1.1 无线传输方式 |
3.1.2 服务器接入方式 |
3.2 数据传输系统架构 |
3.2.1 集中式系统 |
3.2.2 分布式系统 |
3.2.3 数据传输系统软件结构 |
3.3 数据传输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3.4 数据传输系统软件实现 |
3.4.1 多线程编程设计 |
3.4.2 网络通信编程设计 |
3.4.3 存储数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S模式的门机作业远程管理总体设计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2 门机作业流程分析 |
4.3 远程管理中心软件功能模块 |
4.4 远程管理中心软件体系结构 |
4.5 系统开发环境构建 |
4.6 数据库设计 |
4.6.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
4.6.2 数据库关系模型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B/S模式的门机作业远程管理的实现 |
5.1 开发技术及工具 |
5.1.1 MICROSOFT.NET架构 |
5.1.2 ASP.NET技术 |
5.2 数据库访问 |
5.2.1 ADO.NET技术 |
5.2.2 数据访问 |
5.3 功能实现 |
5.3.1 登录模块 |
5.3.2 实时监视模块 |
5.3.3 作业数据查询模块 |
5.3.4 统计报表模块 |
5.3.5 重要部件维护模块 |
5.3.6 系统流量查看模块 |
5.4 网站编译与发布 |
5.5 系统安全技术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情况 |
致谢 |
附录 |
(8)基于嵌入式Linux的门机监控终端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港口起重机监控系统 |
1.2.2 ARM处理器 |
1.2.3 嵌入式操作系统 |
1.2.4 图形用户界面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章 嵌入式技术基础 |
2.1 嵌入式系统 |
2.1.1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
2.1.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2.1.3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
2.2 远程监控技术 |
2.2.1 远程监控技术的原理 |
2.2.2 CMS的工作流程 |
2.3 图形用户界面 |
2.3.1 GUI的结构模型 |
2.3.2 GUI的实现方法 |
2.4 触摸屏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门机监控终端的需求分析及总体方案 |
3.1 门机监控终端需求分析 |
3.1.1 门机的机械构造 |
3.1.2 门机的电气系统 |
3.1.3 门机作业流程分析 |
3.1.4 门机监控终端功能需求 |
3.2 门机监控终端的总体结构 |
3.2.1 分布式监控模式 |
3.2.2 门机监控终端的结构 |
3.3 门机监控终端的硬件方案 |
3.3.1 主控方案选择 |
3.3.2 ARM11微处理器 |
3.3.3 OK6410-B开发板简介 |
3.3.4 传感器 |
3.3.5 触摸屏 |
3.3.6 3G无线通信 |
3.4 总线及通信协议 |
3.4.1 RS-232总线的性能特点 |
3.4.2 Modbus通信协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门机监控终端嵌入式软件平台的搭建 |
4.1 软件平台总体规划 |
4.1.1 应用软件功能模块 |
4.1.2 嵌入式Linux |
4.1.3 嵌入式GUI的选择 |
4.1.4 本文涉及的三种系统 |
4.2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的搭建 |
4.2.1 宿主机环境的建立 |
4.2.2 交叉编译工具 |
4.2.3 Bootloader的移植 |
4.2.4 Linux内核的定制和编译 |
4.2.5 文件系统的加载 |
4.3 QT开发工具介绍 |
4.3.1 Qt的组成 |
4.3.2 信号与槽机制 |
4.3.3 Qt元对象系统 |
4.4 QT的交叉编译和移植 |
4.4.1 Qt GUI系统的开发流程 |
4.4.2 Qt的编译与移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门机监控终端应用软件与GUI的实现 |
5.1 界面可视化设计 |
5.1.1 工作模式界面 |
5.1.2 管理员模式界面 |
5.1.3 使用说明界面 |
5.2 界面显示功能的实现 |
5.2.1 主函数 |
5.2.2 状态机 |
5.2.3 控件多状态显示 |
5.2.4 软键盘的设计 |
5.3 数据处理模块的实现 |
5.3.1 重量计算 |
5.3.2 幅度计算 |
5.4 输出控制功能的实现 |
5.5 测试与改进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9)港口重点设备安全监管与事故应急信息系统原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1.2.1 定性评价方法 |
1.2.2 定量评价方法 |
1.3 应急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应急信息系统现状 |
1.3.2 国内应急信息系统现状 |
1.4 设备管理现状 |
1.4.1 设备管理技术发展现状 |
1.4.2 港口设备管理现状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港口重点设备及其风险评价 |
2.1 港口设备 |
2.1.1 港口重点设备种类 |
2.1.2 港口特种设备种类 |
2.2 港口重点设备风险评价 |
2.2.1 风险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2.2.2 风险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
2.2.3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2.5 港口起重设备风险分析 |
2.3 港口重点设备风险态势预测方法 |
2.3.1 BP神经网络模型 |
2.3.2 BP神经网络模型仿真分析 |
2.3.3 港口重点设备风险态势预测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港口事故应急处置方法 |
3.1 港口常见事故类型 |
3.1.1 港口机械事故 |
3.1.2 火灾 |
3.1.3 风灾 |
3.2 港口事故应急处置方法 |
3.2.1 港口机械事故应急处置 |
3.2.2 火灾事故应急处置 |
3.2.3 风灾事故应急处置 |
3.2.4 保障措施 |
3.3 本章小结 |
4 港口重点设备安全监管与事故应急信息系统原型设计 |
4.1 系统开发工具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3 系统模块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5 系统模块的页面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起重机用不旋转钢丝绳理论研究及其寿命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3 钢丝绳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
1.3.1 普通钢丝绳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
1.3.2 不旋转钢丝绳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
1.4 钢丝绳的失效及寿命研究现状 |
1.4.1 普通钢丝绳的失效研究现状 |
1.4.2 不旋转钢丝绳的失效研究现状 |
1.4.3 普通钢丝绳的寿命研究现状 |
1.4.4 不旋转钢丝绳的寿命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起重机吊重起升动力学仿真 |
2.1 引言 |
2.2 起重机起升系统动力学模型 |
2.2.1 动力学模型 |
2.2.2 动力学方程 |
2.3 有级调速起重机起升动载特性分析 |
2.3.1 动力学方程求解 |
2.3.2 有级调速起重机实例分析 |
2.4 变频调速起重机起升动载特性分析 |
2.4.1 变频调速提升的加速特征曲线 |
2.4.2 动力学方程求解 |
2.4.3 变频调速起重机实例分析 |
2.5 起升动载测量实验及分析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不旋转钢丝绳的空间几何模型建立 |
3.1 引言 |
3.2 不旋转钢丝绳结构特点 |
3.3 不旋转钢丝绳的空间螺旋线方程 |
3.3.1 直线段钢丝绳空间螺旋线方程 |
3.3.2 过滑轮弯曲段钢丝绳空间螺旋线方程 |
3.3.3 钢丝的曲率和挠率 |
3.3.4 内外股钢丝的接触角 |
3.4 不旋转钢丝绳三维实体模型建立 |
3.4.1 钢丝的中心线 |
3.4.2 几何实体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旋转钢丝绳的力学建模及受力分析 |
4.1 引言 |
4.2 不旋转钢丝绳力学模型建立 |
4.2.1 单股钢丝绳已知应变的受力方程 |
4.2.2 单股钢丝绳已知张力的受力方程 |
4.2.3 单股钢丝绳内应力计算 |
4.2.4 不旋转钢丝绳受力方程 |
4.2.5 不旋转钢丝绳过滑轮的弯曲应力计算 |
4.3 数学模型与有限元计算对比 |
4.3.1 单股钢丝绳受力模型与有限元对比 |
4.3.2 不旋转钢丝绳受力模型与有限元对比 |
4.4 不旋转钢丝绳的应力分析 |
4.4.1 单股钢丝绳的内应力分析 |
4.4.2 钢芯不旋转钢丝绳的内应力分析 |
4.4.3 麻芯不旋转钢丝绳的内应力分析 |
4.5 不旋转钢丝绳过滑轮弯曲应力分析 |
4.5.1 钢丝弯曲应力的分布规律 |
4.5.2 危险钢丝的弯曲应力分析 |
4.5.3 不同捻向下危险钢丝的弯曲应力 |
4.5.4 不同滑轮直径的危险钢丝弯曲应力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旋转钢丝绳摩擦磨损研究 |
5.1 引言 |
5.2 不旋转钢丝绳的外部磨损分析 |
5.2.1 钢丝绳—滑轮接触模型 |
5.2.2 钢丝绳与滑轮接触应力分析 |
5.2.3 钢丝绳外部磨损理论分析 |
5.3 不旋转钢丝绳的内部磨损模型 |
5.3.1 不旋转钢丝绳内的钢丝接触 |
5.3.2 内部磨损点的坐标表达 |
5.3.3 内部磨损微动距离计算 |
5.3.4 内部磨损微动速度计算 |
5.3.5 内外股钢丝接触应力计算 |
5.3.6 钢丝磨损预测模型 |
5.4 不旋转钢丝绳内部磨损数值仿真 |
5.4.1 内部磨损数值仿真流程 |
5.4.2 内部磨损仿真结果 |
5.4.3 基于钢丝磨损的换绳准则 |
5.5 不旋转钢丝绳摩擦磨损实验研究 |
5.5.1 不旋转钢丝绳磨粒铁谱试验 |
5.5.2 不旋转钢丝绳解剖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旋转钢丝绳寿命估算研究 |
6.1 引言 |
6.2 寿命估算的研究思路 |
6.2.1 寿命预估的假设 |
6.2.2 寿命预估思路 |
6.3 载荷谱建立 |
6.3.1 名义应力谱的表达 |
6.3.2 钢丝绳载荷谱的组成 |
6.3.3 装卸循环载荷谱 |
6.3.4 振动循环载荷谱 |
6.3.5 弯曲循环载荷谱 |
6.3.6 实际工况载荷谱 |
6.4 动态疲劳缺口系数 |
6.4.1 动态疲劳缺口系数定义 |
6.4.2 动态应力集中系数 |
6.4.3 动态的疲劳缺口系数计算 |
6.5 不旋转钢丝绳的疲劳损伤估算 |
6.5.1 疲劳损伤估算方法 |
6.5.2 制绳钢丝疲劳性能参数 |
6.5.3 应力循环的转换 |
6.5.4 疲劳损伤累积准则 |
6.5.5 疲劳试验与寿命估算结果分析 |
6.6 不旋转钢丝绳失效原因分析 |
6.6.1 失效主要原因 |
6.6.2 提高不旋转钢丝绳寿命的措施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受力计算及寿命估算程序界面 |
附录 2 起重机动载测量试验的部分曲线 |
附录 3 内部磨损的磨斑显微图像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深圳市港口起重机安全状况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门座起重机金属结构疲劳寿命估算方法[J]. 王保卫. 港口装卸, 2021(06)
- [2]港口起重机钢结构腐蚀的安全评估[J]. 文茂堂,何然,运向勇.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 2021(10)
- [3]大城小事·睹微知着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研究[D]. 刘荣伶. 天津大学, 2020(01)
- [4]高处作业吊篮安全智能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 岳伟保,蒋铭凯,金鑫.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8(06)
- [5]岸边集装箱起重机金属结构检验与缺陷分析[J]. 文茂堂,运向勇,刘敬东,潘海宁. 港口装卸, 2017(05)
- [6]起重机安全监控系统的研发[D]. 石明霞. 集美大学, 2014(01)
- [7]基于3G网络的门机作业的数据传输与远程管理[D]. 仇艳丽. 武汉理工大学, 2013(S2)
- [8]基于嵌入式Linux的门机监控终端的开发研究[D]. 赵艳芳. 武汉理工大学, 2013(S2)
- [9]港口重点设备安全监管与事故应急信息系统原型研究[D]. 兰春燕.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6)
- [10]起重机用不旋转钢丝绳理论研究及其寿命估算[D]. 浦汉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