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凋亡因子Survivin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任庆新[1](2021)在《原花青素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拮抗砷致人肝细胞L-02增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砷可促进细胞增殖,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与细胞增殖有关的重要通路;肝脏作为体内主要代谢场所,是重要的砷暴露靶器官,而砷致肝细胞增殖的机制尚未明确;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是一类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天然多酚化合物,具有抗增殖作用,而PC是否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拮抗砷致人肝细胞增殖未见报道。因此,本次研究使用PC和亚砷酸钠(Sodium arsenite,NaAsO2)对人肝细胞L-02进行干预,探究砷致细胞增殖的效应,PC对砷作用的拮抗以及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为完善砷致增殖及PC抑制增殖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人肝L-02细胞作为实验对象,首先以不同剂量、不同时间的NaAsO2干预,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探究出NaAsO2最易促进细胞增殖的剂量和时间,再以不同剂量的PC单独干预以及与NaAsO2联合干预,探究出PC既可以抑制NaAsO2致细胞增殖,又不造成细胞损伤的最适剂量。选定NaAsO2和PC的干预时间和剂量后,使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使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指标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所有实验重复3次,各组实验数据以(?)±s进行描述,应用SPSS21.0软件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多组间的差异,组间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各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NaAsO2和PC对细胞增殖活力、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当剂量为2.0~4.5μM的NaAsO2干预细胞24h后,细胞的增殖活性升高。选取NaAsO2促进增殖活性最高的2.5μM干预细胞24h,发现其迁移(556.000±3.606)、侵袭(439.667±8.622)能力明显增强(P均<0.05),细胞出现聚集生长,排列紊乱甚至成层生长的特征和趋势。但当同时施加50mg/L的PC干预后,细胞的增殖活力(0.983±0.101),迁移(322.000±6.245)、侵袭(315.333±9.074)能力减弱(P均<0.05)。2.NaAsO2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细胞增殖指标的影响通过检测细胞增殖指标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相关指标,发现2.5μM的NaAsO2可以上调增殖指标c-myc(1.110±0.021)、cyclin D1(1.176±0.028)、VEGF(0.970±0.024)、survivin(1.002±0.075)和MMP-7(0.982±0.059)的蛋白表达水平(P均<0.05),上调wnt3a和β-catenin的蛋白(分别为1.044±0.010,0.958±0.037)及m RNA(分别为1.789±0.165,1.596±0.217)水平(P均<0.05),下调通路抑制分子GSK-3β(0.630±0.004)、Axin(0.430±0.037)、APC(0.801±0.030)蛋白表达水平(P均<0.05)。当采用抑制剂或β-catenin sh RNA将通路抑制时,再以NaAsO2干预,细胞增殖指标的蛋白表达相较于单纯染砷组降低。3.PC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细胞增殖指标的影响通过检测PC处理细胞后各指标的表达情况,可以发现PC处理后增殖指标c-myc(0.257±0.007)、cyclin D1(0.291±0.013)、MMP-7(0.240±0.001)的蛋白表达下降(P均<0.05),通路指标wnt3a、β-catenin的m RNA(分别为0.741±0.046,0.657±0.052)和蛋白(分别为0.666±0.031,0.682±0.009)表达量下降(P均<0.05),而通路负性调节因子GSK-3β(1.114±0.039)和Axin(0.845±0.012)蛋白表达量上升(P均<0.05)。当PC与NaAsO2联合处理后,相较于NaAsO2单独干预组,增殖蛋白c-myc(0.438±0.046)、cyclin D1(0.530±0.009)、VEGF(0.683±0.022)、survivin(0.484±0.009)、MMP-7(0.548±0.015)及信号通路核心分子wnt3a、β-catenin的m RNA(分别为1.181±0.018,0.965±0.078)和蛋白(分别为0.822±0.015,0.832±0.064)表达下降(P均<0.05),通路负性因子GSK-3β(0.885±0.058)和Axin(0.749±0.016)表达升高(P均<0.05)。结论:NaAsO2可以诱导人肝细胞L-02增殖,这可能是由其激活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而上调c-myc、cyclin D1、MMP-7、survivin、VEGF等分子导致的;PC一方面抑制wnt蛋白表达,致使通路的起始信号减少;另一方面上调通路负性调节因子GSK-3β、Axin表达水平,降低β-catenin水平,从而抑制该通路,这可能是其拮抗NaAsO2所致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毛海燕[2](2020)在《BLVRA在结直肠癌增殖、迁移中的作用及汉黄芩素干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乃至全球其发病率居于第三,死亡率居于第二,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结直肠癌在早期的一些轻微症状,易被诊断为其他消化道疾病而忽视,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情已广泛转移而失去手术机会。尽管随着诊断方法和手段的提高,早期发现的病例增多,但是总生存期仍不是很理想,随着研究的进展,晚期患者尽管采用放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但疗效也未尽人意,因此,寻找行之有效的分子靶点指导临床个体化精准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胆绿素还原酶A(Biliverdin reductase A,BLVRA)是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可溶性NADH依赖酶,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细胞浆内,是胆绿素代谢的限速酶,能够促进胆绿素向胆红素转化,也是一种抗氧化剂,能够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的动态平衡,其调节细胞的生长,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BLVRA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水平,但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及生物学作用尚不明确。汉黄芩素是从黄芩及半枝莲等中药中提取的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包括阻滞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减少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等方面,同时还可以对化疗药物有增敏作用,且其抗肿瘤作用与多个信号通路有关,而汉黄芩素能否通过调控BLVRA发挥抗肿瘤作用尚未见相关报道。为了探讨BLVRA在结直肠癌中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行为,以及汉黄芩素能否通过抑制BLVRA达到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本文通过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BLVRA表达水平发现其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体外实验发现敲低BLVRA的表达,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凋亡率增加、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减少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进程,而过表达BLVRA的结肠癌细胞生物学活性恰恰相反,提示BLVRA与结肠癌细胞的恶化相关,且BLVRA的相关作用是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生的。汉黄芩素能够通过抑制BLVRA的表达,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诱导CRC细胞的凋亡,抑制EMT进程。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BLVRA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BLVRA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生存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至2017年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10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活检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ELISA、qRT-PCR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BLVRA表达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分析BLVRA的不同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 n-Meier法绘制BLVRA不同表达水平的PFS及OS生存曲线,采用对数秩检验比较不同BLVRA表达的累积无进展生存情况及累积总生存差异,分别以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BLVRA表达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BLVRA的表达高于健康体检者,其在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均有表达,但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且BLVRA高表达的患者PFS及OS更短(P<0.001)。BLVR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P<0.001),与患者年龄(P=0.881)、性别(P=0.143)及发病部位(P=0.387)无关。COX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BLVRA表达水平均与患者预后相关(P<0.001),而年龄(P=0.594)、性别(P=0.903)及发病部位(P=0.649)与患者预后无关。COX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BLVRA表达水平均与患者预后相关(P<0.001),而年龄(P=0.220)、性别(P=0.057)及发病部位(P=0.202)与患者预后无关。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的BLVR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及癌旁组织;BLVRA高表达的患者PFS及OS明显缩短,提示预后不良;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及BLVRA表达水平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第二部分BLVRA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构建BLVRA敲低及过表达载体,体外实验探讨其对结肠癌HT-29及SW620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凋亡、迁移和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癌细胞F株HHT-29、SW620 SW480、HCT116、LOVO及正常肠上皮细胞FHC中BLVR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构建BLVRA敲低及过表达载体和各自的阴性对照载体,进行细胞转染,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BLVRA mRNA及蛋白水平,证实BLVRA敲低及过表达细胞株成功建立;采用 MTT、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免疫荧光、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凋亡因子蛋白水平、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五株结肠癌细胞株中HT-29细胞的BLVR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最高(P<0.01),SW620细胞的BLVR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最低(P<0.05),选择HT-29及SW620细胞进行后续实验;细胞转染后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T-29细胞中BLVRA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01),SW620细胞中 BLVRA mRNA 及蛋白表达升高(P<0.001);敲低 BLVRA后MTT结果显示HT-29细胞增殖能力降低,且随着时间延长,作用明显(P<0.001),流式细胞术提示细胞凋亡率增加(P<0.001),Western blot提示抗凋亡因子Bcl-2及survivin的蛋白水平降低(P<0.05),促凋亡因子BAX及Caspase-7的蛋白水平增加(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细胞迁移和侵袭数目明显下降(P<0.001),免疫荧光及West6rnblot均显示E-Cadhern表达升高,Vimentin表达下降(P<0.05);过表达BLVRA后MTT结果显示SW620细胞增殖能力提高,且随着时间延长增殖明显(P<0.001),流式细胞术提示细胞凋亡率降低(P<0.001),Western blot提示抗凋亡因子Bcl-2及survivin的蛋白水平升高(P<0.05),而促凋亡因子BAX及Caspase-7的蛋白水平降低(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细胞迁移和侵袭数目明显增加(P<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E-Cadherin表达下降,Vimentin表达上升,Weste blot显示出一致的结果(P<0.05)。结论:结肠癌细胞株中BLVR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肠上皮细胞;siRNA-BLVRA能够抑制HT-29细胞的增殖能力、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并通过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进程来进一步弱化CR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而BLVRA过表达在SW620细胞中则起着相反的生物学作用。第三部分BLVRA影响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初步机制探讨目的:探讨BLVRA是否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生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结肠癌细胞中Wnt/β-catenin通路及其靶蛋白的表达变化;加予该通路抑制剂(IWR-1)及激动剂(CHIR98014)干预后Western blot检测Wnt/β-catenin通路及其靶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BLRA敲低后Wnt 5a及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p-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1),靶蛋白cyclin D1、C-myc、p-GSK-3β、COX-2表达下降(P<0.05),p-PTEN表达水平增加(P<0.05),激动剂干预后起着相反的作用(P<0.05);BLVRA过表达后上调Wnt 5a、β-catenin(P<0.01)及靶蛋白cyclin D1、C-myc、p-GSK-3β、COX-2的表达(P<0.05),降低p-β-catenin(P<0.01)及靶蛋白p-PTEN(P<0.05)的表达,抑制剂干预后则起着相反的作用(P<0.05)。结论:siRNA-BLVRA能够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激动剂干预后再次激活Wnt/β-catenin通路;BLVRA过表达则能激活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干预后再次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提示BLVRA是通过调控Wnt/β-catenin通路发生作用的。第四部分汉黄芩素调控BLVRA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及诱导凋亡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汉黄芩素对结肠癌HT-29及SW620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及EMT进程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通过调控BLVRA发生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T-29和SW620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汉黄芩素(0,20,40,80,160μg/mL),并设立 5-FU(12.5μg/mL)为阳性对照组,采用 MTT 法检测汉黄芩素及5-FU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汉黄芩素及5-FU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汉黄芩素及5-FU对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及EMT相关蛋白 E-Cadherin、Vimentin 及 snail 的变化。结果:汉黄芩素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且呈现时间及浓度依赖性(P<0.01);汉黄芩素能够提高结肠癌细胞凋亡率,抑制抗凋亡因子Bcl-2蛋白的表达,增加促凋亡因子BAX蛋白的表达水平,且随着汉黄芩素浓度的增加作用明显(P<0.01);汉黄芩素能够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且呈现浓度依赖性(P<0.01);Weste blot结果显示汉黄芩素能够增加E-Cadherin的表达,降低Vimentin及snail蛋白的表达水平,且呈现浓度依赖性(P<0.05);汉黄芩素素能降低两种CRC细胞中BLVRA的蛋白表达水平,并且与浓度相关(P<0.05)。结论:汉黄芩素能够抑制结肠癌HT-29和SW620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诱导细胞凋亡,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进程,且呈浓度依赖性,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BLVRA的表达产生的。
向莉伟[3](2021)在《卵巢癌中REG4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卵巢癌的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第3位,病死率居首位。卵巢癌起病隐匿,缺乏早期的典型症状和成熟的早期诊断方法,且易于盆腹腔广泛种植播散,往往一确诊就是晚期,难以治愈。其5年生存率仅为35%~38%。虽然卵巢癌通常对以铂类化合物和紫杉烷为基础的一线化疗反应良好,但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复发和化疗耐药。卵巢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其发病机制、复发机制和耐药机制尚不清楚。尽管多年以来人们对卵巢癌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仍然缺乏可靠的诊断标志物以及其他能够早期发现和适合筛查的诊断方法。因此,目前的研究旨在寻找新的具有诊断、预后和预测潜力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再生基因家族(Regenerating islet-derived gene family,REG family)属于钙依赖性凝集素超家族,这些蛋白在功能上类似于凝集素,具有抗凋亡因子作用。REG基因编码分泌蛋白,在糖尿病、炎症损伤、自身免疫和癌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对癌症发生发展及其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文献报道REG4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对肿瘤的发展、治疗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但关于REG4在卵巢癌中的预后及耐药机制少见报道。本课题旨在评估REG4表达在卵巢癌中及DDP和紫杉醇化疗的卵巢癌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探索REG4在卵巢癌中对于化疗药物DDP和紫杉醇的耐药机制,从而为卵巢癌的诊断、筛查、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的实验基础。研究方法:1、利用Oncomine数据库、UCSC Xena数据库分析REG4在卵巢癌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c Bio Portal数据库分析卵巢癌中REG4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 Plotter分析卵巢癌中REG4表达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从TCGA数据库下载卵巢癌数据,通过GSEA方法进行REG4相关通路富集分析;2、稳定转染pc DNA3.1-REG4真核表达质粒和pc DNA3.1空载体至CAOV3卵巢癌细胞,采用实时RT-PCR和Western blot筛选REG4过表达细胞株;通过MTT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法分别检测REG4过表达对卵巢癌细胞CAOV3和顺铂/紫杉醇处理后的卵巢癌细胞CAOV3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3、Western blot检测REG4过表达对卵巢癌细胞CAOV3和顺铂/紫杉醇处理后的某些蛋白表达变化。结果:第一部分:卵巢癌中REG4表达的预后意义及其作用机制。1、Oncomine数据库显示,REG4在多种癌症中高表达,显然,在卵巢癌中也呈高表达(P<0.05)。UCSC Xena数据库分析表明,REG4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卵巢组织,且复发卵巢癌中REG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原发卵巢癌(P<0.05);c Bio Portal数据库显示REG4的表达与Bid、Fas、AIF1等促凋亡因子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而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4、抗凋亡因子Bcl-2、促增殖因子Raf和药物代谢相关酶ALDH1A1、GSTA1、GSTA2、UGT2A3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2、REG4高表达与所有卵巢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进展后生存率(Post-Progression survival,PPS)降低相关(P<0.05)。REG4高表达的浆液性、临床分期Ⅰ~Ⅳ期和病理分级Ⅱ~Ⅲ级的卵巢癌患者具有较低的总体生存率;REG4低表达的浆液性、临床分期Ⅰ、Ⅲ、Ⅳ期和病理分级Ⅲ级的卵巢癌患者具有较好的无进展生存率;临床分期Ⅲ期、病理分级Ⅱ级的卵巢癌患者的进展后生存率与REG4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3、卵巢癌细胞CAOV3稳定转染pc DNA3.1-REG4后,通过实时RT-PCR、Western blot检测REG4 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4、REG4高表达,促进卵巢癌细胞CAOV3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增强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5、上调REG4蛋白表达促进Ki67、Bcl2、MMP9和GST-π蛋白表达;抑制AIF蛋白表达。REG4与凋亡通路相关基因呈负相关富集,与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相关基因呈正相关富集(P<0.05)。第二部分:铂/紫杉醇化疗的卵巢癌中REG4表达的预后意义及其作用机制。1、REG4高表达与铂化疗的卵巢癌患者较低的总体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进展后生存率相关(P<0.05),紫杉醇化疗的卵巢癌患者中REG4的高表达者具有较低的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P<0.05)。在铂化疗的浆液性、Ⅲ-Ⅳ临床分期以及所有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卵巢癌患者中,REG4高表达与较低的总体生存率相关;REG4高表达的铂化疗的浆液性、所有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Ⅲ级及TP53突变的卵巢癌患者具有较低的无进展生存率,且经过铂化疗的Ⅲ-Ⅳ临床分期、所有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卵巢癌患者的REG4高表达与其不良进展后生存率相关。而在紫杉醇化疗的浆液性、Ⅲ-Ⅳ临床分期以及病理组织学Ⅲ级卵巢癌患者中,REG4高表达与较低的总体生存率相关;经过紫杉醇化疗的浆液性、所有临床分期以及病理组织学Ⅲ级的卵巢癌患者,其REG4高表达者具有较低的无进展生存率;另外,REG4 mRNA高表达与紫杉醇化疗的病理组织学Ⅲ级的卵巢癌患者的不良进展后生存有关。2、过表达REG4促进顺铂和紫杉醇处理的卵巢癌细胞CAOV3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抑制顺铂和紫杉醇处理的卵巢癌细胞CAOV3的凋亡。3、过表达REG4促进顺铂和紫杉醇处理的卵巢癌细胞CAOV3 P-Pi3K、P-AKT、P-m TOR、Survivin、Bcl2、GST-π的表达。结论:卵巢癌中REG4表达上调,与卵巢癌患者的不良生存及化疗耐药相关。REG4通过调节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侵袭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来促进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和化疗耐药,可作为卵巢癌预后评估和基因治疗的分子靶标。
方敬敬[4](2019)在《重组溶瘤痘病毒rVV-CCL5-SSTR2-Luc+靶向治疗肿瘤的体外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作为继手术治疗、放化疗及靶向治疗之后的又一重要治疗手段,取得了巨大成功,逐渐成为肿瘤标准治疗方法之一。而溶瘤病毒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成果显着,代表了一种新的癌症免疫疗法。目前常用的溶瘤病毒有痘苗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等,本课题组所采用的痘苗病毒具有安全性高、基因组容量大、复制效率高、传播速度快、副作用较明确等特点。痘苗病毒TK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够利用脱氧尿嘧啶核苷的类似物Brdu,使病毒核酸合成受阻,抑制痘苗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进而筛选出TK基因缺失的痘苗病毒。CCL5基因和SSTR2基因具有强力抗肿瘤作用。CCL5是趋化性细胞因子CC亚家族成员,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SSTR2是一种生长抑素受体2型,其可抑制肿瘤增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参与免疫系统调控。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已成功构建了重组人CCL5、SSTR2基因的痘病毒真核表达载体pSC65-CCL5-SSTR2-Luc及其对照组pSC65-Luc,并经同源重组获得重组溶瘤痘病毒,其中对照组rVV-Luc+已完成筛选工作,rVV-CCL5-SSTR2-Luc+已完成前10轮的筛选,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总共筛选了23轮,WB验证经rVV-CCL5-SSTR2-Luc+感染的肿瘤细胞可正确表达CCL5和SSTR2蛋白,证实已成功筛选纯化出可正确表达CCL5和SSTR2的重组痘病毒rVV-CCL5-SSTR2-Luc+。对病毒蚀斑和毒力的关系分析证实了rVV-CCL5-SSTR2-Luc+的TK基因缺失有助于痘病毒安全性的提高。应用CCK8实验对rVV-CCL5-SSTR2-Luc+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证实rVV-CCL5-SSTR2-Luc+可抑制HCT116、HELA、HCCLM3细胞活性,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随感染时间增加逐渐增强。通过对重组溶瘤痘病毒rVV-CCL5-SSTR2-Luc+发挥溶瘤作用的10个潜在效应靶点的研究,探讨了其发挥溶瘤效应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大部分肿瘤细胞中,溶瘤痘病毒可能是通过激发促凋亡蛋白酶caspase-3和凋亡促进因子Bax的表达升高,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在部分肿瘤细胞中可应激性地激发自身抗凋亡因子survivin和Bcl2表达上调。在部分肿瘤细胞中,溶瘤痘病毒rVV-CCL5-SSTR2-Luc+可通过降低VEGFA蛋白表达来阻断肿瘤内皮血管的生成,进而发挥抑瘤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rVV-CCL5-SSTR2-Luc+治疗肿瘤的体内研究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和理论基础。研究结果:1.成功筛选纯化出了可正确表达CCL5和SSTR2蛋白的重组痘病毒rVVCCL5-SSTR2-Luc+。2.对病毒蚀斑和重组痘病毒毒力的关系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rVV-CCL5-SSTR2-Luc+对细胞的致病力与野生型痘病毒WR相比有所降低,证实了rVVCCL5-SSTR2-Luc+的TK基因缺失有助于痘病毒安全性的提高。对rVV-CCL5-SSTR2-Luc+在体外治疗肿瘤的作用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rVV-CCL5-SSTR2-Luc+对大肠癌细胞株HCT116、宫颈癌细胞株Hela、肝癌细胞株HCCLM3的细胞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并且rVV-CCL5-SSTR2-Luc+对细胞的抑制作用随感染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强。3.探讨了rVV-CCL5-SSTR2-Luc+在体外发挥溶瘤效应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大部分肿瘤细胞中,溶瘤痘病毒可能是通过激发促凋亡蛋白酶caspase-3和凋亡促进因子Bax的表达升高,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在部分肿瘤细胞中,溶瘤痘病毒rVV-CCL5-SSTR2-Luc+也可通过应激性地激发自身抗凋亡因子survivin和Bcl2的表达上调或通过降低VEGFA蛋白表达来阻断肿瘤血管生成,进而发挥抑瘤作用。
乔磊[5](2019)在《miR-3074-5p/p27通路分子在子痫前期胎盘中表达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miR-3074-5p/p27通路分子在子痫前期胎盘中的表达模式,并对其相关机制展开初步探索,以期寻找到若干预测分子,为子痫前期临床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及物质基础。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分娩的子痫前期(PE)孕妇16例及同期正常分娩(CTR)孕妇9例胎盘样本组织,所有孕妇均为单胎剖宫产。q-PCR法检测胎盘样本组织中miR-3074-5p、miR-146a-5p及miR-486-3p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胎盘样本组织中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7、p53、p57、Bcl-2、Bcl-G、Bax、cyclinD1、cyclinD2、CDK5、CDK4、CDK2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胎盘样本组织中cyclinD1、CDK2与p27蛋白的表达定位。结果:子痫前期组(PE组)与正常对照组(CTR组)孕妇一般情况比较:两组孕妇年龄及分娩孕周的差异无显着性;PE组BMI、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高于CTR组(31.63±4.24 vs 26.00±2.00;151.75±12.18 vs 112.22±14.15;103.94±9.31 vs78.44±9.72;均P<0.01)。两组孕妇终止妊娠前的HGB含量、PLT计数、D-二聚体、Cr、TBIL及ALT水平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E组UA和BUN数值均比CTR组明显升高(368.14±86.89 vs 274.60±43.69,P<0.01;3.93±1.12 vs 2.90±0.78,P<0.05)。两组孕妇的新生儿体质量和Apgar评分(1、5、10min),以及新生儿窒息、早产儿、FGR/SGA及巨大儿/LGA发病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E组胎盘肉眼可见切面为灰红或暗红,质软,脐带中央附着或偏心附着,胎盘脐带长度在3055cm,直径在0.51.2cm,部分脐带可见轻度扭曲,阶段性淤血。在HE染色后可镜下观察到:PE组胎盘多数可见绒毛凝聚伴绒毛间隙充血或绒毛间质血管扩张淤血,同时胎盘小结增多或合体小结增多,大部分可见纤维素样物质沉积伴或不伴多灶性梗死,可见灶性钙化或多点钙化。MicroRNAs的相对表达量检测结果显示:与CTR组相比,PE组胎盘中miR-3074-5p的表达量减少(1.160e-006±2.521e-007 vs 4.286e-006±1.826e-006,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而miR-146a-5p和miR-486-3p的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变化。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检测结果显示:与CTR组相比较,PE组胎盘中p27蛋白表达升高(0.230±0.027 vs 0.117±0.022,P<0.01),cyclinD1蛋白表达降低(0.045±0.006 vs 0.085±0.018,P<0.05),CDK4蛋白表达降低(0.258±0.053 vs 0.615±0.077,P<0.01),差异均具有显着性;但p53、p57、cyclinD2、CDK5、CDK2、Bcl-2、Bcl-G及Bax蛋白表达量在两组间未见显着性差异。胎盘中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定位表达结果显示,cyclinD1、CDK2与p27蛋白均明显表达在绒毛的合体滋养层细胞,且主要位于细胞质,细胞滋养层细胞未见明显表达,绒毛间质可见少量表达。PE组胎盘绒毛数量减少,cyclinD1染色颗粒明显减少,蛋白信号强度变弱;p27染色颗粒明显增多,蛋白信号强度变深;CDK2染色颗粒及蛋白信号强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miR-3074-5p/p27/CCND1/CDK4分子途径中miR-3074-5p的表达下调可能通过促进PE胎盘合体滋养细胞的过度凋亡过程而参与PE的发病过程。
袁飞[6](2019)在《基于死亡受体通路的三联药物诱导HT29细胞凋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TRAIL能诱导癌细胞凋亡而不伤害正常细胞,但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癌细胞都对其有抗性。本研究针对死亡受体(Death Receptor)信号通路的关键节点,采用三药联用的方法开展了新型肿瘤治疗方法的研究。本论文根据cFLIP靶点设计合成了多肽抑制剂(Peptide-H-1),同时利用IG107(TRAIL替代抗体)及AT406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以耐药性HT29细胞为实验材料。研究证明Rocaglamide、Peptide-H-1、IG107及AT406分别在01,600nM,01,600 nM,07?g/mL,03?g/mL的范围内单独用药72h内均不会引起HT29的凋亡。随后开展了两药联用的研究,结果发现AT406与Rocaglamide、Peptide-H-1和IG107两药联用能明显导致HT29的凋亡,在用药48h时,凋亡率分别为38、40和60%,而72 h时凋亡率则分别能达到52、51和72%。最后开展了三药联用的研究,研究发现三药联用后HT29细胞皱缩、变形严重,且大部分细胞裂解死亡;联合用药48h时凋亡率达到了6370%;而用药72h后,即使在最低浓度时也能达到4350%的凋亡率,而在最大浓度时凋亡率可达到7582%。同时,我们对联合用药导致HT29细胞凋亡的机制进行了研究,重点检测了HT29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中DR5受体、Caspase-8、c-FLIP、Caspase-3和Cleaved PARP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这些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联合用药的浓度间存在显着的量效依存关系,初步证明了三药联用确实是通过激活HT29细胞的凋亡信号通路,同时抑制了通路中的抗凋亡因子,从而使凋亡信号逐级传递,最终导致了HT29的凋亡。实验同时证明了三药联用48h时,正常细胞KMB17和MRC-5的形态正常,无明显的毒害作用。本研究证明了基于死亡受体信号通路的三药联用能显着引起耐药性的HT29肿瘤细胞的凋亡,且对正常细胞无细胞毒性,为今后开展动物实验和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骆阳[7](2019)在《CpG ODN作用于膀胱癌细胞的机制探讨及表柔比星联合卡介苗作用于膀胱癌细胞的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非甲基化CpG寡聚脱氧核苷酸(ODN)对人膀胱癌的抗肿瘤作用,以及探究表柔比星与卡介苗对人膀胱癌细胞的联合作用。方法:对于探究CpG ODN对人膀胱癌的抗肿瘤作用,我们常规培养人膀胱癌细胞,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方法检测CpG ODN处理后的膀胱癌细胞的体外增殖情况,探究膀胱癌细胞对CpG ODN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选取合适的细胞株进行后续试验。以卡介苗作阳性对照,比较CpG ODN的对膀胱癌细胞的体外增值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pG ODN作用膀胱癌细胞后的细胞凋亡情况和细胞周期分布。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处理后的膀胱癌细胞中促凋亡因子caspse-3、p53和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水平,以及抗凋亡因子B细胞淋巴瘤2(Bcl-2)的表达水平。对于表柔比星联合卡介苗对膀胱癌细胞作用的探究,同样常规培养人膀胱癌细胞,表柔比星、卡介苗单独作用以及两者联合作用于膀胱癌细胞,采用CCK-8方法检测药物处理作用后的细胞的细胞活性,选取合适的细胞株及浓度进行后续机制实验。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柔比星、卡介苗单独或联合作用的细胞凋亡情况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表柔比星、卡介苗单独或联合处理后的膀胱癌细胞中促凋亡因子caspse-3、p53和Bax的表达水平,以及抗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CpG ODN和卡介苗均对人膀胱癌细胞起抑制体外增殖作用。CpG ODN对人膀胱癌细胞的抑制体外增殖作用较卡介苗弱。CpG ODN对人膀胱癌细胞呈现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其中时间依赖性占主要部分。CpG ODN可以促进人膀胱癌细胞凋亡,而且使细胞在G0G1期发生阻滞从而抑制细胞增殖。CpG ODN可通过上调促凋亡因子的表达、下调抗凋亡因子的表达来实现其对膀胱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而且凋亡的分子信号转导过程是一个从细胞质到细胞核的级联的信号转导过程。表柔比星与卡介苗均可分别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当两者联合使用时,膀胱癌细胞在体外的增殖抑制作用最为明显。表柔比星与卡介苗均能促进人膀胱癌细胞的凋亡,也可使细胞停滞于G0G1期,使细胞周期发生改变,当两种药联合作用于膀胱癌细胞时,卡介苗占主导作用。表柔比星通过上调促凋亡因子的表达、下调抗凋亡因子的表达从而达到促膀胱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卡介苗通过上调促凋亡因子表达使膀胱癌细胞发生凋亡。表柔比星和卡介苗的凋亡通路不相同且互相影响,当两种药物联用时,凋亡相关通路以卡介苗所作用的通路为主。结论:CpG ODN通过增强caspase-3、p53和Bax的表达,抑制Bcl-2的表达,诱导人膀胱癌细胞凋亡,此凋亡过程是一个级联过程,并且具有显着的时间依赖性。CpG ODN改变细胞周期,通过在细胞G0G1期发生阻滞,抑制了人膀胱癌细胞的周期分布。本研究表明,CpG ODN可作为膀胱癌治疗的潜在候选药物。表柔比星通过增强caspase-3、p53和Bax的表达,抑制Bcl-2的表达,引起人膀胱癌细胞凋亡。卡介苗通过增强caspase-3和p53的表达,对人膀胱癌细胞起促凋亡作用。表柔比星联合卡介苗作用于膀胱癌细胞时,早期以卡介苗的作用占主导。表柔比星及卡介苗均可使膀胱癌细胞在G0G1期发生阻滞,从而影响细胞周期分布,最终影响膀胱癌体外增殖,发挥促凋亡作用。
张宁[8](2018)在《ER、PR、Survivin、Caspase-3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主要是研究ER、PR、Survivin、Caspase-3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同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ER、PR、Survivin、Caspase-3蛋白在绝经后EP发生发展中的关系,探讨绝经后EP相关发病机制及恶变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绝经后EP、预防复发、防止恶变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方法:收集绝经后EP标本70例作为实验组,收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出血分组:出血组39例、无出血组31例;根据息肉直径大小分组(为使数据的准确,息肉的直径测量选择单发息肉,在70例绝经后EP中,60例为单发):直径大组(≥1.5cm)24例、直径小组(<1.5cm)36例。收集同期绝经后子宫内膜标本30例作为对照组。运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织中ER、PR、Survivin、Caspase-3的阳性表达情况。免疫组织结果判定方法:染色结果观察采用盲法,染色结果判定标准采用半定量评分法,最后将根据显色强度所得分数与根据阳性细胞所占同类细胞的比例所得分数相乘,0分为-、1-3分为+、4-6分为++、7-9分为+++。将所得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均值标准差、t检验、卡方检验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取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发现绝经后EP多伴有出血且多为单发。2.ER在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的胞核及胞浆中均有表达,主要表达于胞核中,且在实验组阳性表达情况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PR在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的胞核及胞浆中均有表达,主要表达于胞核中,且在实验组阳性表达情况低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3.Survivin在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的胞浆中均有表达,主要在腺上皮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表达,且在实验组阳性表达情况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在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的细胞浆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主要在腺上皮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表达,且在实验组阳性表达情况低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4.ER、PR在出血组及无出血组中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在出血组阳性表达情况明显高于无出血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在出血组阳性表达情况明显低于无出血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ER在直径大组及直径小组中的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PR及Caspase-3在直径大组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直径小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在直径大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直径小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5.ER、PR、Survivin、Caspase-3具有一定相关性:ER与PR呈负相关;ER与Survivin呈正相关;ER与Caspase-3呈负相关;PR与Survivin呈负相关;PR与Caspase-3呈正相关;Survivin与Caspase-3呈负相关。结论:1.绝经后EP多伴有出血,且大多为单发。2.ER高表达,PR低表达,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失衡使绝经后子宫内膜不断增殖,可能是绝经后EP形成的机制之一。3.Survivin高表达,Caspase-3低表达,细胞凋亡失衡促使绝经后子宫内膜异常增殖可能是绝经后EP形成的机制之一。4.ER高表达、PR低表达可能与绝经后EP有无出血无关,PR低表达可能参与了绝经后EP直径增大的形成;Survivin高表达、Caspase-3低表达均参与了绝经后EP出血、直径增大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绝经后EP恶变有关。5.ER、PR、Survivin、Caspase-3起着协同作用,共同促进了绝经后EP的发生及发展,绝经后EP可能是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失衡及细胞凋亡失衡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刘振兴[9](2018)在《Survivin、COX-2及P-gp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Survivin、COX-2和P-gp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从而为探索大肠癌新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收集2015年1月-12月我院6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及20例正常黏膜组织标本,并统计该标本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CEA有无阳性表达;2.分别采用Q-PCR及免疫组化法(GTVision法)检测60例大肠腺癌组织和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Survivin、COX-2及P-gp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Survivin、COX-2阳性染色为细胞浆和胞膜内的棕黄色颗粒,P-gp阳性染色为细胞膜内的棕黄色颗粒;2.Q-PCR结果显示,Surviv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黏膜组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也高于正常黏膜组织的,两者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gp在大肠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1.34,略高于正常黏膜组织,但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IHC结果来看,与Q-PCR结果相似,Survivin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71.7%(43/60),在正常黏膜组织内为15.0%(3/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2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66.7%(40/60),在正常黏膜组织内为20.0%(4/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gp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25.0%(15/60),在正常黏膜组织内为10.0%(2/20),两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Survivin和COX-2二者均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CEA的阳性表达情况相关(P<0.05),而与大肠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4.在43例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的大肠癌患者中COX-2蛋白的阳性表达为34例,17例Survivin蛋白阴性表达的大肠癌患者中COX-2蛋白的阳性表达为6例,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Survivin和COX-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18,P<0.01)。结论:大肠癌组织内Survivin和COX-2的表达明显升高,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共同参与了大肠肿瘤的演变过程。虽然P-gp的表达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也有升高趋势,提示我们联合检测大肠癌中Survivin、COX-2及P-gp的表达可能作为其新的诊断指标并为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王成志,彭元亮,史夏青,周晓庆,杨满意,赵劲风,廖明媚[10](2018)在《葫芦素Ⅰ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与STAT3通路相关抗凋亡因子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葫芦素Ⅰ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葫芦素Ⅰ对不同肝癌细胞(HepG2、QGY-7703、SMMC-7721)增殖活力的影响;葫芦素Ⅰ处理HepG2细胞后,分别用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Hochest 33342染色观察细胞克隆形成、细胞周期、凋亡情况,并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抗凋亡因子及其相关信号分子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结果:葫芦素Ⅰ处理后,不同肝癌细胞的增殖均明显抑制,并呈时间与浓度依赖性(均P<0.05);葫芦素Ⅰ对HepG2、QGY-7703、SMMC-7721细胞48 h的IC50值分别为0.19、4.16、1.13μmol/L。HepG2细胞经葫芦素Ⅰ处理24 h后,克隆形成几乎被完全抑制,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变化和明显的G2期阻滞;抗凋亡因子Mcl-1、survivin以及转录因子STAT3蛋白与mRNA的表达均明显下调,mRNA半定量分析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葫芦素Ⅰ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STAT3通路下调抗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从而增加细胞凋亡有关。
二、抗凋亡因子Survivin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凋亡因子Survivin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原花青素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拮抗砷致人肝细胞L-02增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及缩略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2.方法 |
3.统计分析 |
4.技术路线 |
结果 |
1.NaAsO_2和PC对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
2.NaAsO_2和PC对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
3.不同剂量NaAsO_2对细胞增殖指标蛋白表达的影响 |
4.不同剂量NaAsO_2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5.NaAsO_2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细胞增殖指标蛋白表达的影响 |
6.PC和 NaAsO_2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各蛋白水平的影响 |
7.PC和 NaAsO_2对细胞增殖指标蛋白表达的影响 |
8.PC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NaAsO_2致增殖效应的拮抗作用 |
9.PC和 NaAsO_2对通路关键分子wnt3a、β-catenin的 mRNA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NaAsO_2和PC对肝L-02 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2.NaAsO_2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节 |
3.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NaAsO_2诱导增殖中的作用 |
4.PC对 NaAsO_2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 |
结论 |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BLVRA在结直肠癌增殖、迁移中的作用及汉黄芩素干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胆绿素还原酶A (BLVRA)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
1.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2.数据统计与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BLVRA在结直肠癌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
3.2 qRT-PCR检测BLVRA mRNA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3.3 免疫组化检测BLVRA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3.4 BLVRA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
3.5 BLVRA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PFS的关系 |
3.6 BLVRA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OS的关系 |
3.7 结直肠癌患者各预后因素的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4.讨论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胆绿素还原酶A (BLVRA)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实验所需试剂 |
1.3 主要实验耗材与仪器设备 |
1.4 实验所需试剂的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细菌培养 |
2.2 BLVRA过表达质粒构建 |
2.3 干扰质粒构建 |
2.4 细胞株及细胞培养 |
2.5 RT-PCR检测结肠癌细胞中BLVRA mRNA表达 |
2.6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株中BLVRA的蛋白表达水平 |
2.7 细胞转染 |
2.8 MTT细胞增殖实验 |
2.9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
2.10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 |
2.11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
2.12 免疫荧光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指标 |
2.13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因子及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
2.14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五株结肠癌细胞株HT-29、SW620、SW480、HCT116、LOVO及正常肠上皮细胞FHC中BLVRA mRNA及蛋白测定 |
3.2 qRT-PCR及Western blot测定BLVRA敲低和过表达效率 |
3.3 MTT实验检测BLVRA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4 流式细胞仪检测BLVRA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3.5 Western blot检测BLVRA对结肠癌细胞凋亡因子的影响 |
3.6 Transwell检测BLVRA对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
3.7 免疫荧光检测BLVRA对结肠癌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指标的影响 |
3.8 Western blot检测BLVRA对结肠癌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影响 |
4.讨论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BLVRA影响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初步机制探讨 |
1.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设备 |
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
1.5 实验方法 |
1.6 统计学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Western blot检测siRNA-BLVRA对HT-29细胞Wnt/β-catenin通路及其靶蛋白的影响 |
2.2 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BLVRA对SW620细胞Wnt/β-catenin通路及其靶蛋白的影响 |
2.3 Western blot检测Wnt通路激动剂CHIR98014干预后对Wnt/β-catenin通路蛋白的影响 |
2.4 Western blot检测Wnt通路拮抗剂IWR-1干预后对Wnt/βcatenin通路蛋白的影响 |
3.讨论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汉黄芩素调控BLVRA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诱导凋亡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株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耗材及仪器设备 |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2.4 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
2.5 Western blot检测BLVRA蛋白及EMT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水平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MTT检测汉黄芩素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2 流式细胞术检测汉黄芩素对结肠癌HT29和SW620细胞的凋亡作用 |
3.3 Western blot检测汉黄芩素对结肠癌HT29和SW620细胞凋亡因子Bcl-2及BAX蛋白的影响 |
3.4 Transwell检测汉黄芩素对结肠癌HT29和SW620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
3.5 Western blot检测汉黄芩素对结肠癌HT29和SW620细胞EMT相关蛋白的影响 |
3.6 Western blot检测汉黄芩素对BLVRA蛋白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3)卵巢癌中REG4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分子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REG4 表达在卵巢癌中的预后意义及其作用机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方法 |
2.2.1 基因表达分析 |
2.2.2 生存分析 |
2.2.3 细胞培养、转染和质粒鉴定 |
2.2.4 实时PCR检测 |
2.2.5 western blot |
2.2.6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
2.2.7 细胞凋亡检测 |
2.2.8 Transwell实验 |
2.2.9 基因富集分析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基因表达分析 |
3.1.1 REG4 在卵巢癌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
3.1.2 卵巢癌中 REG4 相关基因表达 |
3.2 REG4 mRNA表达对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2.1 REG4 mRNA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 |
3.2.2 REG4 mRNA 表达与亚型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 |
3.3 过表达REG4 对卵巢癌细胞CAOV3 表型的影响 |
3.3.1 REG4 过表达稳定转染CAOV3 细胞的筛选和鉴定 |
3.3.2 REG4 过表达对卵巢癌细胞 CAOV3 增殖的影响 |
3.3.3 REG4 过表达对卵巢癌细胞 CAOV3 凋亡的影响 |
3.3.4 REG4 过表达对卵巢癌细胞CAOV3 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3.4 卵巢癌细胞CAOV3中REG4 致癌的分子机制 |
3.4.1 western blot分析REG4 过表达后差异蛋白表达 |
3.4.2 REG4 相关基因富集分析 |
4 讨论 |
第二部分:REG4 表达在铂和紫杉醇化疗的卵巢癌中的预后意义及其作用机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生存分析 |
2.2.2 MTT法检测细胞的耐药能力 |
2.2.3 细胞凋亡检测 |
2.2.4 Transwell实验 |
2.2.5 Western blot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REG4 mRNA对铂和紫杉醇化疗的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1.1 REG4 m RNA 表达对铂化疗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1.2 REG4 m RNA 表达对紫杉醇化疗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1.3 REG4 mRNA表达对铂化疗的亚型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1.4 REG4 mRNA表达对紫杉醇化疗的亚型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2 过表达REG4 对顺铂和紫杉醇处理的CAOV3 细胞表型的影响 |
3.2.1 过表达REG4 对顺铂和紫杉醇处理的CAOV3 的增殖的影响 |
3.2.2 过表达REG4 对顺铂和紫杉醇处理的CAOV3 凋亡的影响 |
3.2.3 过表达REG4 对顺铂和紫杉醇处理的CAOV3 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3.3 过表达REG4 对卵巢癌细胞CAOV3 耐药相关分子的影响 |
4 讨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REG4 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重组溶瘤痘病毒rVV-CCL5-SSTR2-Luc+靶向治疗肿瘤的体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癌症概况 |
1.2 癌症的治疗 |
1.3 溶瘤病毒概况 |
1.4 CCL5 基因与SSTR2 基因 |
1.5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选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重组溶瘤痘病毒r VV-CCL5-SSTR2-Luc+的筛选、纯化、滴度测定和表达验证 |
2.1 引言 |
2.2 技术路线 |
2.3 实验材料 |
2.3.1 细胞、质粒和病毒 |
2.3.2 实验主要试剂 |
2.3.3 实验主要仪器与耗材 |
2.3.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3.5 引物信息 |
2.4 实验方法 |
2.4.1 细胞培养 |
2.4.2 pSC65-CCL5-SSTR2-Luc+/pSC65-Luc+转染经痘病毒感染的细胞(同源重组) |
2.4.3 痘病毒阳性重组子的筛选纯化 |
2.4.4 WR株痘病毒贮液和重组溶瘤痘病毒r VV-CCL5-SSTR2-Luc+及其对照rVV-Luc+贮液的扩大培养 |
2.4.5 痘病毒的浓缩纯化 |
2.4.6 痘病毒的滴度(PFU/ml)测定(结晶紫染色法) |
2.4.7 重组痘病毒阳性重组子的表达验证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重组溶瘤痘病毒r VV-CCL5-SSTR2-Luc+的筛选、扩大培养和浓缩纯化 |
2.5.2 重组溶瘤痘病毒r VV-CCL5-SSTR2-Luc+贮液的滴度测定 |
2.5.3 重组溶瘤痘病毒r VV-CCL5-SSTR2-Luc+的表达验证 |
2.6 讨论和小结 |
第三章 重组痘病毒rVV-CCL5-SSTR2-Luc+治疗肿瘤的作用和机制 |
3.1 引言 |
3.2 技术路线 |
3.3 实验材料 |
3.3.1 实验主要试剂 |
3.3.2 实验主要仪器与耗材 |
3.4 实验方法 |
3.4.1病毒蚀斑形成实验 |
3.4.2 CCK-8 实验 |
3.4.3 WB实验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重组溶瘤痘病毒r VV-CCL5-SSTR2-Luc+发挥溶瘤效应的作用研究 |
3.5.2 重组溶瘤痘病毒r VV-CCL5-SSTR2-Luc+发挥溶瘤效应的机制研究 |
3.6 小结 |
3.7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附件 |
致谢 |
(5)miR-3074-5p/p27通路分子在子痫前期胎盘中表达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细胞凋亡与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相关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死亡受体通路的三联药物诱导HT29细胞凋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TRAIL诱导的死亡受体通路 |
1.2 死亡受体通路中的抗凋亡因子 |
1.2.1 抗凋亡因子c-FLIP |
1.2.2 抗凋亡因子Bcl-2家族 |
1.2.3 抗凋亡因子IAPs |
1.3 靶向凋亡信号通路的肿瘤治疗 |
1.3.1 靶向死亡受体的药物 |
1.3.2 靶向抗凋亡因子c-FLIP的药物 |
1.3.3 靶向抗凋亡Bcl-2家族的药物 |
1.3.4 靶向抗凋亡IAPs家族的药物 |
1.4 TRAIL受体激动剂的安全性和药物抗性 |
1.5 多靶点联合用药 |
1.5.1 Rocaglamide和TRAIL两药联合用药 |
1.5.2 AT406和TRAIL两药联合用药 |
1.5.3 AT406、Rocaglamide和TRAIL三重组合联合用药 |
1.5.4 AT406、Peptide-H-1和IG107三重组合联合用药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铺板条件的优化及抗性细胞系筛选 |
2.1 主要设备信息 |
2.2 试剂和材料 |
2.3 主要溶液配制 |
2.4 方法 |
2.4.1 细胞冻存 |
2.4.2 细胞复苏 |
2.4.3 细胞传代 |
2.4.4 细胞铺板 |
2.4.5 药物处理细胞 |
2.4.6 MTT法测细胞相对活力 |
2.5 铺板条件、加药浓度和时间的优化 |
2.6 数据处理 |
2.7 结果 |
2.7.1 铺板条件优化的结果 |
2.7.2 抗性细胞筛选的结果 |
2.7.3 联合用药浓度的优化 |
2.8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联合用药诱导HT29细胞凋亡的研究 |
3.1 主要仪器信息 |
3.2 试剂与材料 |
3.3 主要溶液配制 |
3.4 方法 |
3.4.1 细胞传代与铺板 |
3.4.2 药物处理细胞 |
3.4.3 MTT法测细胞相对活力 |
3.4.4 数据处理 |
3.5 联合用药对HT29细胞凋亡的结果 |
3.5.1 两药联用凋亡结果 |
3.5.2 三药联用凋亡结果 |
3.6 三药联用对正常细胞的效果评价结果 |
3.6.1 三药联用对KMB17细胞的效果评价结果 |
3.6.2 三药联用对MRC-5细胞的效果评价结果 |
3.7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联合用药促HT29细胞凋亡机制研究 |
4.1 主要仪器信息 |
4.2 试剂和耗材 |
4.3 主要溶液配制 |
4.4 方法 |
4.4.1 细胞传代与铺板 |
4.4.2 药物处理HT29细胞 |
4.4.3 BCA试剂盒测蛋白浓度 |
4.4.4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
4.4.5 数据分析 |
4.5 结果 |
4.5.1 三药联用后DR5蛋白表达的结果 |
4.5.2 三药联用后Caspase-8蛋白表达的结果 |
4.5.3 三药联用后c-FLIP蛋白表达的结果 |
4.5.4 三药联用后Caspase-3蛋白表达的结果 |
4.5.5 三药联用后Cleaved PARP蛋白表达的结果 |
4.6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7)CpG ODN作用于膀胱癌细胞的机制探讨及表柔比星联合卡介苗作用于膀胱癌细胞的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CPG ODN对人膀胱癌细胞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 |
1.1 细胞系 |
1.2 CpG ODN序列 |
1.3 试剂 |
1.4 耗材 |
1.5 仪器设备 |
1.6 相关溶液配制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活性检测 |
2.3 细胞凋亡 |
2.4 细胞周期 |
2.5 蛋白印迹 |
2.6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CpG ODN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的活性 |
3.2 卡介苗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的活性 |
3.3 CpG ODN促进人膀胱癌细胞凋亡 |
3.4 CpG ODN影响人膀胱癌细胞周期 |
3.5 CpG ODN 通过增强 caspase-3、Bax 和 p53 的表达,抑制 Bcl-2 的表达,诱导人膀胱癌细胞凋亡,此促凋亡作用是一个细胞质到细胞核的级联过程 |
4 讨论 |
第二章 表柔比星联合卡介苗对人膀胱癌细胞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 |
1.1 细胞系 |
1.2 试剂 |
1.3 耗材 |
1.4 仪器设备 |
1.5 相关溶液配制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活性检测 |
2.3 细胞凋亡 |
2.4 细胞周期 |
2.5 蛋白印迹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表柔比星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的活性 |
3.2 卡介苗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的活性 |
3.3 表柔比星联合卡介苗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的活性 |
3.4 表柔比星、卡介苗促进膀胱癌细胞凋亡,表柔比星联合卡介苗促进膀胱癌细胞凋亡,联合作用时主要以卡介苗占主导 |
3.5 表柔比星、卡介苗、表柔比星联合卡介苗均影响细胞周期,并使细胞主要处于 G0G1 期,在细胞分裂时发生阻滞 |
3.6 表柔比星通过增强 caspase-3、Bax 和 p53 的表达,抑制 Bcl-2 的表达,诱导人膀胱癌细胞凋亡。卡介苗通过增强 caspase-3 和 p53 的表达诱导人膀胱癌细胞凋亡。当表柔比星联合卡介苗作用时,早期凋亡调控以卡介苗作主导。 |
4 讨论 |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
3.1 结论 |
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ER、PR、Survivin、Caspase-3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1 病例标本 |
2 实验分组 |
3 病理资料 |
4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 主要实验仪器 |
4.2 主要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临床资料的比较 |
1.1 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
1.2 临床资料特点的比较 |
2 ER、PR、Survivin、Caspase-3 在对照组及实验组中的表达情况 |
2.1 ER在对照组及实验组中的表达情况 |
2.2 PR在对照组及实验组中的表达情况 |
2.3 Survivin在对照组及实验组中的表达情况 |
2.4 Caspase-3 在对照组及实验组中的表达情况 |
3 ER、PR、Survivin、Caspase-3 在出血组及无出血组中的表达情况 |
3.1 ER在出血组及无出血组中的表达情况 |
3.2 PR在出血组及无出血组中的表达情况 |
3.3 Survivin在出血组及无出血组中的表达情况 |
3.4 Caspase-3 在出血组及无出血组中的表达情况 |
4 ER、PR、Survivin、Caspase-3 在直径大组及直径小组中的表达情况 |
4.1 ER在直径大组及直径小组中的表达情况 |
4.2 PR在直径大组及直径小组中的表达情况 |
4.3 Survivin在直径大组及直径小组中的表达情况 |
4.4 Caspase-3 在直径大组及直径小组中的表达情况 |
5 ER、PR、Survivin、Caspase-3 相关性分析情况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子宫内膜息肉 |
2 ER、PR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 |
2.1 ER、PR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2.2 ER、PR与恶性肿瘤(尤其子宫内膜癌) |
2.3 ER、PR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 |
3 Survivin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 |
3.1 Survivin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3.2 Survivin蛋白与血管生成及恶性肿瘤(尤其子宫内膜癌) |
3.3 Survivin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 |
4 Caspase-3 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 |
4.1 Caspase-3 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4.2 Caspase-3 与恶性肿瘤(尤其子宫内膜癌) |
4.3 Caspase-3 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 |
5 ER、PR、Survivin、Caspase-3 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Survivin、COX-2及P-gp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葫芦素Ⅰ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与STAT3通路相关抗凋亡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细胞培养 |
1.2.3 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
1.2.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
1.2.5 Hochest 33342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
1.2.6 Western blot |
1.2.7 实时定量PCR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葫芦素I对肝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2.2 葫芦素I对肝癌细胞Hep G2克隆形成的影响 |
2.3 葫芦素I对Hep G2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影响 |
2.4 葫芦素I对Hep G2细胞凋亡的影响 |
2.5 葫芦素I处理Hep G2细胞后蛋白表达变化 |
2.6 葫芦素I处理Hep G2细胞后m RNA表达相对变化 |
3 讨论 |
四、抗凋亡因子Survivin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原花青素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拮抗砷致人肝细胞L-02增殖的研究[D]. 任庆新.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BLVRA在结直肠癌增殖、迁移中的作用及汉黄芩素干预机制[D]. 毛海燕. 扬州大学, 2020(01)
- [3]卵巢癌中REG4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分子作用机制[D]. 向莉伟.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4]重组溶瘤痘病毒rVV-CCL5-SSTR2-Luc+靶向治疗肿瘤的体外实验研究[D]. 方敬敬.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5]miR-3074-5p/p27通路分子在子痫前期胎盘中表达特性的研究[D]. 乔磊.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基于死亡受体通路的三联药物诱导HT29细胞凋亡的研究[D]. 袁飞.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1)
- [7]CpG ODN作用于膀胱癌细胞的机制探讨及表柔比星联合卡介苗作用于膀胱癌细胞的机制探讨[D]. 骆阳.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8]ER、PR、Survivin、Caspase-3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D]. 张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Survivin、COX-2及P-gp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刘振兴. 遵义医学院, 2018(11)
- [10]葫芦素Ⅰ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与STAT3通路相关抗凋亡因子的关系[J]. 王成志,彭元亮,史夏青,周晓庆,杨满意,赵劲风,廖明媚.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8(01)
标签:肿瘤论文; wnt信号通路论文; 肿瘤异质性论文; 细胞增殖论文; β-catenin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