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学习中的人际交互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原培明[1](2021)在《人际互动对网络学习满意度的提升:亲密感和差异性信息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
崔晓龙[2](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李佳星[3](2020)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拖延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硬件和软件技术的进步使得网络学习兴起。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自主性更加凸显,学习者自身因素亦会对网络学习行为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出现的学习拖延现象屡见不鲜。本研究旨在探讨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拖延的关系,并据此提出策略,改善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拖延行为。本研究参考了网络学习环境、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拖延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根据研究需要,提出研究假设,借鉴传统学习环境下的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学习拖延量表,以云南师范大学756名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采集相关数据。经过数据分析与讨论,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方面表现出显着差异,在专业上没有显着差异。(3)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拖延之间呈负相关,且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拖延存在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结合分析与讨论的结果,从提高学习者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方面提出建议,以改善学习拖延现状:(1)大学生自身应当树立良好信念;(2)高校发挥引导和管理作用;(3)社会发挥宣传与教育功能。
李星[4](2020)在《教学交互与学习结果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在线教育快速发展。目前关于在线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台开发上,包括教育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探讨、学习成果认证等方面,很少有研究者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关注学生学习的发生。学习的发生是个体的认知、行为与环境间交互作用的结果。交互性、自主性、动机信念是在线教育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学交互是指在线学习过程中,为达到学习目的学生与学习环境(同伴、教师、学习内容)间的相互作用。按照Moore的教学交互理论和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不同种类的教学交互都可以显着正向预测学习结果。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得到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并且很少有研究者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说明。Anderson的交互等价理论一定程度上可解释不同研究中同一种类教学交互对学习结果的重要性程度不一致这一研究现象,但较少有研究者关注该理论,国内的相关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此外,目前研究大多关注教学交互与学习结果的直接关系,对于教学交互影响学习结果的内部作用机制很少有研究者探讨。本研究从Moore的交互模型出发,编制本土化测量工具,并通过准实验设计分析教学交互与教学结果间的关系,验证交互等价理论,检测该理论在教学交互设计中的实用性;此外,基于期望-价值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进一步探讨任务价值、自主调节学习在教学交互与学习结果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一旨在根据Moore的交互模型修订本土化的在线教育《教学交互问卷》,测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学生交互、学生-教师交互和学生-内容交互的水平高低。经过预测验和正式测验的项目分析、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得到信效度良好的本土化《教学交互问卷》,该问卷共包含14道题目,3个维度,分别是学生-学生交互(6道)、学生-教师交互(4道)、学生-内容交互(4道)。研究二旨在考察不同教学交互设计下学生学习结果的差异,以及教学交互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采用准实验研究在两个课堂中进行自然教学实验,通过《教学交互问卷》、《学习满意度问卷》、《学习成绩记录表》获取被试有效数据384份(课堂1,192份;课堂2,195份)。研究结果发现:(1)当教学交互的总量一定时,根据需要调整三种类型教学交互配置,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高学习结果,验证了交互等价理论;(2)三种类型的教学交互并不是都能显着正向预测学习满意度:学生-教师交互不能显着预测满意度;学生-学生交互和学生-内容交互可以显着正向预测学习满意度;学生-内容交互是学习满意度最有力的预测因子。研究三旨在探讨教学交互(学生-学生交互、学生-教师交互和学生-内容交互)影响学习满意度的内部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通过《教学交互问卷》、《学习满意度问卷》、《任务价值问卷》、《自主调节学习问卷》收集有效数据374份。研究结果发现:(1)学生-学生交互以任务价值为中介影响学习满意度;(2)学生-内容交互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学习满意度,还可以通过任务价值、自主调节学习的简单中介以及“任务价值→自主调节学习”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学习满意度。本研究的总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以往的教学交互研究做一些补充,为在线教育课程设计提供参考。此外,本研究还存在待改善的地方,下一步研究应考虑加入课程/科目类别、学生需求等变量,更加有针对性地讨论教学交互设计;还可尝试实验室实验法,以确定教学交互与学习结果的因果关系。
贺晓娟[5](2019)在《分布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交互的过程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当前借助虚拟学习平台Moodle和社交软件WeChat相支持开展的分布式学习环境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改善分布式教与学的现状和优化同步/异步协作学习交互方面有很大的潜能。研究者认为这样的潜能体现在,可促进学生间进行资源上的分享、学习上的协作、经验上的交流及技能上的提升。但实践表明,运用分布式学习环境所开展的协作学习交互活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本研究以分布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交互过程的发生为关键点,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具体的课程开展情况,提出促进协作学习有效交互发生的策略。文章通过在对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对分布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交互过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两个子过程(知识建构与协作技能)作为把握及理解协作交互发生的聚焦点。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及观察法对实践中该环境下协作学习交互过程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三大问题:“人际互动缺失,协作交互氛围凸显沉寂”,“对话流于表面,知识建构层次与交互质量不高”、“互动程度不一,小组内部交互行为偏差”。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借助分布式学习环境的理念,从协作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交互行为,协作交互过程发生的具体内容为线索,提出“打造互惠共享的群体文化,促使交互发生”;“加强知识建构的循环转化,提高交互质量”;“发挥小组及领袖导向作用,提升交互行为”三大策略。且每一策略下均提出了具体的子策略,以期实现该环境下协作交互过程的有效发生。最后以浙江师范大学2018级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为条件支持,进行策略的实施并从两个维度对效果进行检验:一方面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具体的交互内容编码系统,对学习者在Moodle平台与Group Chats中文本信息的质量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观察法,对群体间的交互关系与交互行为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策略的实施达到了学习者知识建构层次与交互质量提高以及协作技能提升的效果。结尾针对本研究存在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总结与反思,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了展望。
李会龙[6](2019)在《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的学习者画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交汇融合发展,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世界步入大数据时代。网络学习方式灵活多变,赋予了学习者更大的自由和选择权,为终生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网络学习经历数据。对学习者学习经历数据为对象进行学习分析和数据挖掘,综合运用分析工具和方法对学习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挖掘出其深层次含义,建立起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之间的联系。学习分析的出现和发展为网络学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根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结合学习者的基本属性建立学习者画像模型,找出规律并开展应用,使网络学习平台可以根据学习者画像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的网络学习支持服务,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因此,本研究基于网络学习行为开展学习者画像建模,并阐明其应用方向。进行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的学习者画像研究,首先要解决数据收集的问题。究通过文献分析,对比了SCORM和xAPI优劣,发现SCORM难以满足研究需要,本研究利用xAPI标准跨平台、跨终端的技术特征收集交换数据,让学习经历数据可以独立于学习管理平台而独立存在,方便后续学习分析和数据挖掘。另外,本研究介绍了xAPI活动流Activity Stream,分析了活动流Activity Stream的结构,进行了LMS和LRS的对比分析,设计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于xAPI标准的规范动词集和规范对象集,为构建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的学习者画像模型奠定基础。在基于网路学习行为的学习者画像模型构建方面,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模型构建法,根据学习分析的方法和一般步骤,结合xAPI标准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的学习者模型构建框架和流程,该框架由明确画像目标、数据收集、画像建模、画像可视化输出和画像应用五个阶段构成,同时画像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明确画像目标,形成正向反馈。其中,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的学习者画像模型构建是整个流程的核心。本研究梳理了目前学习者画像研究现状,结合中国大学MOOC网络学习平台数据情况,从课程学习特征、人际交互特征、任务完成特征和学习绩效四个维度提出了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的学习者画像模型,并设计了xAPI活动流具体标识学习者学习行为,在教育大数据学习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者画像的可视化呈现,最后指明了基于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者画像的应用方向,为支持教与学利益相关者更好的开展教学实践提供支持。在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的学习者画像应用方面,本研究通过对学习者进行整体画像分析、个体画像分析和群体画像分析,经过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从课程学习特征、人际交互特征、任务完成特征和学习成绩特征将学习者群体分为三类,分别是较高沉浸性学习者、低沉浸性学习者和高沉浸性学习者,并且对每一类学习者的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和描述。根据画像输出原则,进行了三类学习者画像可视化输出,可以直观区分不同的学习者群体。通过对学习者群体进行画像分析,本研究面向每个群体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建议,可以帮助教与学利益相关者精准地认知学习者去群体,更好地提供群体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防止学习者流失。
张春梅[7](2017)在《计算机反馈对网络学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学习已经在教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它不仅是对现行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而且也是人们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网络学习是指学习者借助网络这一学习载体,通过与教师、同伴或网络环境进行交互而自主获取信息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网络学习给学习者及教学工作者带来的便利不言而喻,它已经成为人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网络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学习后的反馈是影响网络学习中知识和技能获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反馈可以使学习者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习者了解学习的程度;可以促进人机的交互性,让学习者有社会存在感;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增强学习的努力和参与度,进而促进学习效果。传统的学习反馈往往由教师以口头或纸笔方式来提供,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网络学习中的反馈还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来提供,由计算机程序提供的反馈称为基于计算机的反馈,简称计算机反馈。当前对不同类型计算机反馈的研究尚无一致性的结论,而国内对大学生网络学习反馈的实验研究较为缺乏,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本研究设计了基于计算机的网络学习反馈程序,以人体血液循环科学知识为主题,对高校大学生被试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系统考察了不同水平精细化反馈对网络学习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丰富化、个性化反馈的效果,揭示了不同反馈影响网络学习的作用机制,所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与无反馈相比,有反馈的学习效果更好,有反馈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提升了后续学习的成绩;与总项反馈相比,逐项反馈更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2.在逐项反馈情况下,反馈复杂度与情感鼓励的交互作用显着:没有情感鼓励时,复杂反馈更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及后续学习成绩;有情感鼓励时,简单与复杂反馈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后续学习成绩的影响没有区别。3.在总项反馈的情况下,简单反馈与复杂反馈效果相当,有无情感鼓励对学习效果没有显着影响。4.媒介与代理因素对学习动机影响的交互作用均显着,但在逐项的简单反馈和复杂反馈中又有所区别:在简单反馈中,没有代理时加入声音元素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没有作用;而在有代理时加入声音元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复杂反馈中,没有代理时加入声音元素的情感鼓励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动机,而有代理时再加入声音元素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没有显着作用。5.媒介与代理因素对后续学习成绩影响在简单与复杂反馈情况下基本一致,媒介和代理的交互作用均不显着;媒介的主效应均显着,增加了声音后可以提升后续学习的成绩;代理的主效应均不显着,增加代理对后续学习成绩没有显着影响。6.在不同任务类型中学习动机的作用不同:在进行细节记忆任务时,学习动机在反馈复杂度与后续学习成绩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而在进行综合推理任务时,反馈复杂度对后续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大,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也不显着。7.先前知识具有调节作用:对于细节记忆任务中,先前知识通过调节学习动机对细节记忆成绩的效应,间接调节了反馈复杂度对细节记忆成绩的影响,且该调节效应有完全中介。在综合推理任务中,先前知识仅仅直接调节反馈复杂度与推理成绩之间的关系,该调节效应没有通过中介变量起作用,有中介的调节模型不成立。
荣芳[8](2014)在《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网络教学交互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师生群体中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所形成的交互结构是影响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从整体社群图、小团体、中心性和对等性等四个方面对参与讨论的64名成员的网络交互行为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适当的整体社群规模以及一定数量的小团体的内部强关系、中心度较高的成员在网络中的中介作用、结构对等性相同的成员间互惠作用,会对整个群体英语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网络交互中所发生的更高阶段的知识建构对英语实践能力培养更具价值。研究同时对本网络教学实验中的成员交流互动的质量和水平进行了剖析,针对所发现的制约英语实践能力发展的因素,阐述了如何实施更有效的教学建议。
囤昌华,高小强[9](2012)在《网络学习中群体交互创新型学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网络学习群体交互的特点和需求,分析了网络学习中群体交互创新型学习的群体性表现,并探讨了群体交互知识创新的过程,总结出群体交互知识创新实现的机理。
祝春兰[10](2011)在《网络学习中自我监控的结构与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网络学习自我监控是学习者对自己网络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等进行的监察与调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学习逐步成为传统学习的一种主要补充方式,而网络学习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学习者需要有相当的自我指导力、自制力和自主性。因此网络学习中的自我监控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以网络使用最为普遍的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在构建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理论框架、探讨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编制了较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评估量表,并以此量表为工具对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还尝试探查了网络学习自我监控失败的可能原因以及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失败的归因特点,并通过在线网络学习的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成就动机与测验信息知情性、任务紧迫性与重要性认知、认知风格与信息呈现方式对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影响。本研究首先按照量表编制的规范程式,在采用遗漏值检查、平均数标准差检查、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检查、题总相关指数检查、极端组项目鉴别指数检查等多种项目分析法后,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法探查确定了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评估量表。结果表明:该量表共包含40个项目,包括认知自我监控,意志自我监控,策略自我监控和情绪自我监控共4个维度。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可以作为大学生群体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有效测评工具。使用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评估量表对731名在校大学生施测的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络学习中的自我监控处于一般水平,说明这一群体的网络学习自我监控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情绪自我监控方面,显得比较薄弱,且呈现出男生得分显着高于女生、大二学生高于其它年级的趋势。研究中还发现,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失败的归因受到网络学习任务重要性和任务设定者身份的影响。而且网络学习任务的重要性与任务设定者对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失败归因有交互影响。为进一步确定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实质和影响因素,本研究以自制的网络学习平台和自编学习材料为工具,设计了一个真实的网络学习情境,并在此情境中,分别以成就动机与测验知情性、任务紧迫性与重要性认知、认知风格与信息呈现方式为自变量,以网络学习自我监控水平(指标为网络学习过程中的网络迷航时间、网络学习结束后的测试成绩自我估计偏差)为因变量进行了三个实验研究:实验一探查了成就动机和测验知情性对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影响。发现成就动机和测验知情性对网络学习自我监控有交互影响,对于低成就动机的大学生,告知其学习后有测验能有效预防网络学习迷航,而对于高成就动机的大学生,告知其学习后有测验能增加其自估准确性。——从学习者情性的角度探查了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影响因素。实验二着重考察了任务紧迫性与重要性认知对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影响。发现任务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知对网络迷航时间和自我评估偏差都有影响,任务紧迫性与重要性认知是交互影响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从任务特点的角度探查了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影响因素。实验三则从认知风格与信息呈现方式的角度研究了两者对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影响。发现两者交互影响网络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网络学习迷航时间,而信息呈现方式对网络学习结束后的自我监控——网络学习成绩自我估计偏差有影响,认知风格则不会。——从学习者认知特点与学习任务特点的角度探查了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还尝试探查定时提醒对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影响。结果发现有定时提醒的被试与无提醒的被试在网络学习自我监控上无显着差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心理结构;编制了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评估量表;探讨了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现状和归因特点;探查了影响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因素。这些研究结论不仅能为研究者们进一步探索网络学习规律提供启发,也能为网络学习程序在内容的优化、呈现方式的完善、学习过程的控制等方面提供实证依据。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拓展:结合项目反应理论和概化理论的技术编制量表;确定量表参照分数的设定方法;进一步探究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神经心理机制。
二、网络学习中的人际交互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学习中的人际交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 相关概念阐述 |
(一)城镇老年人 |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
(三)用户体验 |
三 研究现状综述 |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
一、视觉贴近原则 |
二、行为贴近原则 |
三、语境贴近原则 |
四、情感贴近原则 |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
四、调研结论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
一、设计总体规划 |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
一、可用性测试 |
二、设计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拖延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流程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网络学习环境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网络学习环境下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学习拖延的相关研究 |
第四节 网络学习环境下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拖延的相关研究 |
第五节 总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第四节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整体分析 |
第二节 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 |
第三节 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拖延的相关性 |
第四节 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拖延的回归分析 |
第五节 总结 |
第五章 综合讨论与研究启示 |
第一节 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整体分析 |
第二节 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三节 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拖延的关系 |
第四节 研究启示 |
第六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教学交互与学习结果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教学交互 |
2.1.1 教学交互的概念界定 |
2.1.2 教学交互的类型划分 |
2.1.3 教学交互的相关研究 |
2.2 学习结果 |
2.2.1 学习结果的概念界定 |
2.2.2 教学交互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
2.3 任务价值 |
2.3.1 任务价值的概念界定 |
2.3.2 任务价值的中介作用 |
2.4 自主调节学习 |
2.4.1 自主调节学习的概念界定 |
2.4.2 自主调节学习的中介作用 |
2.4.3 “任务价值→自主调节学习”的链式中介作用 |
2.5 文献总结 |
2.6 问题提出 |
3 研究一 教学交互问卷修订 |
3.1 研究目的 |
3.2 教学交互问卷预测验 |
3.2.1 研究被试 |
3.2.2 研究工具 |
3.2.3 数据处理 |
3.2.4 研究结果 |
3.3 教学交互问卷正式测验 |
3.3.1 研究被试 |
3.3.2 研究工具 |
3.3.3 数据处理 |
3.3.4 研究结果 |
4 研究二 教学交互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方法 |
4.3.1 研究被试 |
4.3.2 研究工具 |
4.3.3 研究设计 |
4.4 研究结果 |
4.4.1 相关分析 |
4.4.2 两个课堂的教学交互及学习结果差异检验 |
4.4.3 教学交互对学习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5 研究三 教学交互影响学习满意度的内部作用机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假设 |
5.3 研究方法 |
5.3.1 研究被试 |
5.3.2 研究工具 |
5.3.3 数据处理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三种类型教学交互、自主调节学习、任务价值和学习满意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5.4.2 三种教学交互对在线学习满意度的影响:自主调节学习和任务价值的序列中介作用 |
6 研究讨论 |
6.1 两个课堂教学交互及学习结果比较 |
6.2 教学交互对学习结果的预测作用分析 |
6.3 任务价值的简单中介作用 |
6.4 自主调节学习的简单中介作用 |
6.5 任务价值和自主调节学习的链式中介作用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研究结论 |
7.2 研究意义和启示 |
7.3 研究局限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分布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交互的过程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交互对于协作学习的重要性 |
1.1.2 分布式学习环境为协作学习交互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 |
1.1.3 协作学习交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分布式学习环境 |
1.4.2 协作学习中的交互 |
1.4.3 分布式学习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交互 |
1.5 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有关协作学习交互过程的相关研究 |
1.5.2 有关协作学习交互过程影响因子的相关研究 |
1.5.3 有关协作学习交互策略的相关研究 |
1.5.4 有关分布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交互的相关研究 |
2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
2.1 理论依据 |
2.1.1 分布式认知理论及其启示 |
2.1.2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启示 |
2.1.3 交互分析理论及其启示 |
2.2 技术支持 |
2.2.1 Moodle对分布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交互的支持 |
2.2.2 WeChat对分布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交互的支持 |
3 分布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交互过程分析 |
3.1 分布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交互过程的构成要素 |
3.1.1 主体要素 |
3.1.2 客体要素 |
3.2 分布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交互过程模型 |
3.3 分布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交互过程分析 |
3.3.1 知识建构的交互过程分析 |
3.3.2 协作技能的交互过程分析 |
4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 问题分析体系 |
4.2 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2.1 人际互动缺失,协作交互氛围凸显沉寂 |
4.2.2 对话流于表面,知识建构层次与交互质量不高 |
4.2.3 互动程度不一,小组内部交互行为偏差 |
5 分布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有效交互发生的策略 |
5.1 打造互惠共享的群体文化,促使交互发生 |
5.1.1 加强教师参与,引领互动交流 |
5.1.2 建立奖励机制,激发参与动机 |
5.1.3 规范交互行为,优化活动秩序 |
5.2 加强知识建构的循环转化,保障交互质量 |
5.2.1 善用协作工具,提高互惠程度 |
5.2.2 建立评价机制,引导知识建构 |
5.3 发挥小组及领袖导向作用,提升交互行为 |
5.3.1 科学创建小组,协作竞争共存 |
5.3.2 选拔意见领袖,协调组内互动 |
6 策略的实施与检验 |
6.1 策略实施过程 |
6.1.1 创设良好学习氛围 |
6.1.2 组织协作交互活动 |
6.1.3 运用多元评价体系 |
6.2 效果检验 |
6.2.1 知识建构交互过程检验 |
6.2.2 协作技能交互过程检验 |
7 研究总结及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实验前《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协作小组划分 |
附录2 内容分析编码体系及信度检验 |
附录3 实验前问题分析相关数据收集 |
附录4 实验后效果检验相关数据收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硏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的学习者画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网络学习逐渐成为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 |
1.1.2 学习分析迅猛发展 |
1.1.3 学习者画像是个性化学习的关键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模型构建法 |
1.5.3 案例研究法 |
1.6 研究思路 |
2 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者画像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网络学习行为 |
2.1.2 学习分析技术 |
2.1.3 学习者画像 |
2.1.4 数据可视化 |
2.1.5 xAPI标准 |
2.2 理论基础 |
2.2.1 成人学习相关理论 |
2.2.2 行为科学相关理论 |
2.2.3 学习行为相关理论 |
2.2.4 学习分析相关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内研究现状 |
2.3.2 国外研究现状 |
3 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的学习者画像模型构建 |
3.1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xAPI标准的活动流设计 |
3.1.1 基于xAPI标准的学习经历追踪 |
3.1.2 基于xAPI标准的规范“动词”集 |
3.1.3 基于xAPI标准的规范“对象(Object)”集 |
3.2 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的学习者画像模型构建 |
3.2.1 明确网络学习者画像目标 |
3.2.2 基于xAPI的数据收集 |
3.2.3 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的学习者画像模型的构建 |
3.2.4 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的学习者画像输出 |
3.2.5 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的学习者画像应用方向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的学习者画像案例 |
4.1 研究准备 |
4.1.1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学习者分析 |
4.1.2 网络学习平台 |
4.1.3 课程内容分析 |
4.2 数据分析 |
4.2.1 数据概况 |
4.2.2 数据分析流程 |
4.2.3 学习者整体画像分析 |
4.2.4 学习者个体画像分析 |
4.2.5 学习者群体画像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创新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7)计算机反馈对网络学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反馈及计算机反馈 |
1.1.1 反馈及学习反馈的内涵 |
1.1.2 学习反馈的分类 |
1.1.3 本研究中对学习反馈的界定 |
1.1.4 学习反馈与相关概念辨析 |
1.1.5 计算机反馈的概念及作用 |
1.2 计算机反馈的理论模型 |
1.2.1 重视学习者特征的反馈模型 |
1.2.2 强调自我调节的反馈模型 |
1.2.3 反馈干预对绩效的作用模型 |
1.2.4 计算机反馈设计的原则 |
1.3 计算机反馈的研究范式及程序 |
1.3.1 实验室研究范式及程序 |
1.3.2 教育实验研究程序 |
1.4 计算机反馈的不同类型对网络学习的影响 |
1.4.1 不同复杂度文字反馈的效果 |
1.4.2 情感鼓励反馈的效果 |
1.4.3 音频和代理反馈的效果 |
1.4.4 不同时间反馈的效果 |
1.5 影响计算机反馈效果的其他因素 |
1.5.1 学习者因素 |
1.5.2 任务因素 |
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总体设计 |
2.1 已有研究的贡献及不足 |
2.1.1 词对材料的反馈研究较多,缺乏对阅读材料的研究 |
2.1.2 研究结果间难以比较,缺乏系统的反馈研究 |
2.1.3 单纯认知层面反馈较多,缺乏情感层面反馈设计 |
2.1.4 反馈设计太单一,缺乏音频和代理反馈的研究 |
2.1.5 对于反馈如何起作用的机制,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 |
2.2 主要的研究问题 |
2.3 研究总体框架 |
2.4 研究意义 |
3 计算机反馈程序及研究工具的编制 |
3.1 计算机反馈程序的编制 |
3.2 主要测量工具 |
3.3 实验基本过程 |
4 研究一:反馈复杂度和情感鼓励对网络学习的影响 |
4.1 子研究1: 不同复杂度与情感鼓励的逐项反馈的效果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假设 |
4.1.3 研究方法 |
4.1.4 研究结果 |
4.1.5 讨论 |
4.1.6 研究结论 |
4.2 子研究2: 不同复杂度与情感鼓励的总项反馈的效果 |
4.2.1 研究目的 |
4.2.2 研究假设 |
4.2.3 研究方法 |
4.2.4 研究结果 |
4.2.5 讨论 |
4.2.6 研究结论 |
4.3 子研究3: 无反馈、逐项反馈和总项反馈的学习效果比较研究 |
4.3.1 研究目的 |
4.3.2 研究方法 |
4.3.3 研究结果 |
4.3.4 讨论 |
4.3.5 结论 |
4.4 研究一的综合讨论 |
4.4.1 简单与复杂反馈效果的综合讨论 |
4.4.2 情感鼓励效果的综合讨论 |
4.5 研究一小结 |
5 研究二: 不同媒介和代理的反馈对网络学习的影响研究 |
5.1 子研究4:简单反馈中媒介和代理对网络学习的影响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假设 |
5.1.3 研究方法 |
5.1.4 研究结果 |
5.1.5 讨论 |
5.1.6 研究结论 |
5.2 子研究5:复杂反馈中媒介和代理对网络学习的影响 |
5.2.1 研究目的 |
5.2.2 研究假设 |
5.2.3 研究方法 |
5.2.4 研究结果 |
5.2.5 讨论 |
5.2.6 研究结论 |
5.3 研究二小结 |
6 研究三: 计算机反馈对不同任务学习影响的作用机制 |
6.1 子研究6:学习动机在反馈复杂度与不同任务成绩间的中介效应 |
6.1.1 研究目的 |
6.1.2 研究假设 |
6.1.3 研究方法 |
6.1.4 研究结果 |
6.1.5 讨论 |
6.1.6 研究结论 |
6.2 子研究7: 反馈复杂度对网络学习成绩的影响:先前知识的调节效应 |
6.2.1 研究目的 |
6.2.2 研究假设 |
6.2.3 研究方法 |
6.2.4 研究结果 |
6.2.5 讨论 |
6.2.6 研究结论 |
6.3 研究三小结 |
7 总讨论 |
7.1 反馈复杂度和情感鼓励对学习动机和后续学习成绩的影响 |
7.2 媒介和代理因素对学习动机和后续学习成绩的影响 |
7.3 学习者和任务因素在反馈复杂度与学习成绩间的作用机制 |
8 贡献、不足与展望 |
8.1 研究贡献与创新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9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网络使用经验问卷 |
附录2 第1篇阅读材料与测试题 |
附录3 情境学习动机量表 |
附录4 先前知识水平问卷 |
附录5 第2篇阅读材料及测试题 |
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8)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网络教学交互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 基于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网络教学的分析 |
3.1 网络教学中的交流互动与英语听力、会话、写作等能力间的关系 |
3.2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社会网络分析与讨论 |
3.2.1 成员的整体社群图分析 |
3.2.2 中心性分析 |
3.2.3 对等性分析 |
3.2.4 小团体分析 |
4 研究发现与教学建议 |
4.1 研究发现 |
4.2 教学建议 |
(9)网络学习中群体交互创新型学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网络学习中的群体交互 |
1.1 特点 |
1.1.1 简单方便性 |
1.1.2 时空跨越性 |
1.1.3 知识针对性 |
1.1.4 求同存异性 |
1.1.5 人际交互性 |
1.2 群体交互的需求 |
2 网络学习中群体交互的创新型学习 |
2.1 创新型学习的群体性表现 |
2.2 群体交互创新型学习的过程 |
2.2.1 群体交互个人创新学习的过程 |
2.2.2 网络学习中群体交互知识创新过程 |
2.3 用户群体交互实现知识创新的机理分析 |
(10)网络学习中自我监控的结构与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
第一章 自我监控:影响行为的核心心理内容 |
1 基本概念与研究历史 |
1.1 自我监控是一种自我意识状态 |
1.2 自我监控是一种认知结构 |
1.3 自我监控是一种方法策略 |
1.4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 |
2 其它相关概念辨析 |
2.1 自我监控与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
2.2 自我监控与自我控制(self-controlling) |
2.3 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自我调控)(self-regulation) |
2.4 自我监控与自我指导(self-direction) |
3 自我监控的作用 |
3.1 从心理学层面促进人格、塑造行为 |
3.2 从医学层面促进治疗、增进康复 |
3.3 从社会层面促进交往、和谐关系 |
第二章 学习自我监控:调节学习的重要心理力量 |
1 学习自我监控重要性的研究 |
1.1 学习自我监控与学业成绩 |
1.2 学习自我监控与智力 |
1.3 学习自我监控与认知 |
1.4 学习自我监控与语言学习 |
1.5 学习自我监控与问题解决 |
2 学习自我监控影响因素的研究 |
2.1 内在因素 |
2.2 外在因素 |
3 学习自我监控差异性的研究 |
4 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培养的研究 |
4.1 通过能力训练的培养方式 |
4.2 通过运用一定的训练策略的培养方式 |
4.3 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方式 |
5 学习自我监控测量的研究 |
5.1 学习自我监控的测量方法 |
5.2 学习自我监控的结构维度 |
5.3 学习自我监控的过程模式 |
5.4 学习自我监控量表的结构效度 |
6 学习自我监控的理论模式 |
6.1 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 |
6.2 社会认知论的理论模式 |
6.3 自主意志论的理论模式 |
第三章 网络学习自我监控:促进网络学习的关键心理因素 |
1 网络学习特点决定自我监控的重要性 |
2 网络学习中自我监控问题突出 |
3 网络学习中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 |
4 研究问题的提出 |
5 研究的初步设想 |
5.1 研究一 网络学习自我监控心理结构的探讨——评估量表的编制 |
5.2 研究二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现状调查及失败归因的研究 |
5.3 研究三 成就动机和测验知情性对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影响 |
5.4 研究四 任务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知对网络学习中自我监控的影响 |
5.5 研究五 认知方式与信息呈现方式对网络学习中自我监控的影响 |
本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结构探讨 |
第四章 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评估量表的编制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维度的初步设想 |
2.2 初始项目的形成 |
2.3 研究对象 |
3 结果分析 |
3.1 量表的项目分析 |
3.1.1 遗漏值检查 |
3.1.2 平均数标准差指数检查 |
3.1.3 偏度峰度指数检查 |
3.1.4 项目区分度(项总相关)检查 |
3.1.5 极端组项目鉴别指数检查 |
3.1.6 整体综合判断 |
3.2 量表的结构探查(探索性因素分析) |
3.3 量表的结构验证(验证性因素分析) |
3.4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3.4.1 量表的信度分析 |
3.4.2 量表的效度分析 |
4 讨论 |
4.1 关于量表编制过程 |
4.2 关于量表结构 |
4.3 关于量表质量 |
5 结论 |
第五章 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现状研究 |
1 引言 |
2 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测量工具 |
2.3 研究过程 |
3 结果 |
3.1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总体情况 |
3.2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性别差异检验 |
3.3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年级差异检验 |
4 讨论 |
4.1 大学生网络学习中的总体自我监控水平 |
4.2 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差异性 |
5 结论 |
第六章 网络学习自我监控失败的归因研究 |
1 引言 |
2 方法 |
2.1 研究工具 |
2.2 研究过程 |
2.2.1 研究对象 |
2.2.2 问卷调查 |
3 结果 |
3.1 网络学习自我监控失败归因的总体情况 |
3.2 学习任务重要性和任务设定者与归因的关系 |
3.2.1 自控力差的归因与任务重要性和任务设定者的关系 |
3.2.2 任务不紧迫的归因与任务重要性和任务设定者的关系 |
3.2.3 动机不强烈的归因与任务重要性和任务设定者的关系 |
3.2.4 缺乏毅力的归因与任务重要性和任务设定者的关系 |
3.2.5 干扰信息太多的归因与任务重要性和任务设定者的关系 |
3.2.6 材料呈现方式单一的归因与任务重要性和任务设定者的关系 |
4 讨论 |
4.1 关于问卷的编制 |
4.2 网络学习自我监控失败可能原因的讨论 |
4.3 任务重要性和任务设定者对网络学习自我监控失败归因的影响 |
5 结论 |
本部分小结 |
第三部分 网络学习自我监控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
1 网络学习平台及学习材料 |
2 预实验 |
第七章 成就动机、测验知情性对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影响 |
1 引言 |
2 方法 |
2.1 被试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设计 |
2.4 实验程序 |
3 结果分析 |
3.1 成就动机与自我监控 |
3.2 测验知情性与自我监控 |
3.3 成就动机和测试知情性与自我监控的关系 |
4 讨论 |
4.1 关于研究方法 |
4.2 成就动机与测验知情性对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影响 |
5 结论 |
第八章 任务紧迫性、重要性认知对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影响 |
1 引言 |
2 方法 |
2.1 被试 |
2.2 实验设计和实验材料 |
2.3 实验程序 |
3 结果分析 |
3.1 任务紧迫性、重要性认知与网络学习迷航时间 |
3.2 任务紧迫性、重要性认知与网络测试成绩的自我估计偏差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九章 认知风格、信息呈现方式对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影响 |
1 引言 |
2 方法 |
2.1 研究工具 |
2.2 被试 |
2.3 实验材料 |
2.4 实验设计 |
2.5 实验程序 |
3 结果分析 |
3.1 认知风格、信息呈现方式与网络迷航时间 |
3.2 认知风格、信息呈现方式与自我估计偏差 |
4 讨论 |
4.1 关于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
4.2 认知风格、信息呈现方式对网络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的影响 |
4.3 认知风格、信息呈现方式对网络学习结束后的自我监控的影响 |
5 结论 |
本部分小结 |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 |
第十章 研究的主要贡献与展望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1.1 严格按照心理测量学中量表编制的原理和标准编制量表 |
1.2 调查了解了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现状及失败归因 |
1.3 探索了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影响因素 |
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2.1 提出了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心理结构模型 |
2.2 编制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测量工具 |
2.3 对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进行在线研究 |
2.4 为网络学习平台的研究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 |
3 未来研究之展望 |
3.1 拓展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研究领域 |
3.2 结合项目反应理论和概化理论的技术编制量表 |
3.3 探查量表的参照分数的设定方法 |
3.4 进一步探究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神经心理机制 |
参考文献 |
英文部分 |
中文部分 |
附录1 收集网络学习自我监控样例时的预调查问题 |
附录2 收集网络学习自我监控失败样例时的开放式问题 |
附录3 网络学习自我监控失败归因问卷 |
附录4 网络学习自我监控预测量表 |
附录5 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评估量表 |
后记 |
四、网络学习中的人际交互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人际互动对网络学习满意度的提升:亲密感和差异性信息的作用[D]. 原培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拖延的关系研究[D]. 李佳星.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1)
- [4]教学交互与学习结果的关系研究[D]. 李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分布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交互的过程及策略研究[D]. 贺晓娟.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6]基于网络学习行为的学习者画像研究[D]. 李会龙.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计算机反馈对网络学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 张春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 [8]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网络教学交互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 荣芳. 外语电化教学, 2014(06)
- [9]网络学习中群体交互创新型学习的研究[J]. 囤昌华,高小强. 情报探索, 2012(10)
- [10]网络学习中自我监控的结构与影响因素[D]. 祝春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