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娄底方言中有特色的语气词举例(论文文献综述)
周梦琪[1](2021)在《乡村振兴视野下新疆“努开乐”农产品包装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战略中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以努开勒村农产品(大枣、核桃、巴旦木、梨子、无花果、西梅等)为例,对该村农产品的包装进行设计研究,致力于提高该村农产品的辨识度,提升该村农产品的附加值。笔者首先调研了内地一些地区农产品包装的现状和新疆农产品的包装现状,通过对比相同农产品价格及包装对其销量的影响,总结归纳出包装设计对农产品的重要性。然后进行包装设计构思,通过调查问卷对消费者群体及其喜好进行定位,找准方向,并在产品命名中融入新疆普通话语气词,将其作为一个创新点进行实践创新。在本次包装设计中从品牌形象设计、干果系列包装设计、水果系列包装设计、产品包装附加设计这几方面入手来展开设计研究。本文笔者通过对当前乡村振兴视野下部分农产品包装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对努开勒村农产品包装进行定位,并对该地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让设计服务于农产品,并将该地农产品的特色展现出来,从而达到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促进当地农产品销量的目的。
云微[2](2014)在《铁岭方言疑问范畴研究》文中指出铁岭方言属于东北方言的一个分支,历来很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因此在语法方面的成果并不多,只有少数单篇论文和专着。但是,铁岭话有很多与北方方言区不同的地方。本文以铁岭话作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和建立语料库为基础,采用描写对比的研究方法,将铁岭方言疑问范畴系统进行了归纳与整理,将呈现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进行总结,同时与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区作对比,揭示、突出了铁岭话中疑问句式的特点,提出、分析相关问题,并就其部分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本文将从以下六部分来梳理铁岭方言疑问范畴系统。第一部分:引言。在此部分中,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起、目前方言疑问范畴研究现状以及本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阐述了深入研究该课题的传承意义、理论意义及应用意义,同时也说明了本文的基本框架与内容,语料来源、研究方法以及与本文相关的几点内容。第二部分:铁岭话的是非问研究。主要介绍是非问句式两大类型由疑问语调构成的是非问和由疑问语气词构成的是非问在铁岭方言中的常见类型。在描述由疑问语调构成的是非问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介绍与普通话相同的高升调值;二是介绍与普通话存在不同的低平语调的使用情况。在介绍由疑问语气词构成的是非问中,主要介绍了"S+[(?)]?"、"S+[(?)]?"、"S+[(?)]?"、"S+[(?)]?"和“S+[1(?)]?”等格式的用法并对其测度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比普通话提出铁岭话是非问的不同与特点。第三部分:铁岭话的特指问研究。该部分主要介绍铁岭话特指问中疑问代词系统以及疑问结构焦点迁移的语法现象。铁岭话中,疑问代词多样且功能单一,承担的语用功能固定,本文将从问事物、问人、问处所、问时间、问目的和原因、问方式、问情况、问数量和问选择等九大类。同时也探讨了特指问中疑问焦点前移等疑问结构特点。第四部分:铁岭话的正反问研究。在探讨铁岭方言正反问句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描写,一是一般疑问句,即铁岭话与普通话正反问相同的部分;二是对"VP+Neg?"格式的描写及语用功能的探讨。其中介绍了"VP+Neg?"常见的基本类型,否定词“不”和“没”的用法区别,“V]P+不?”和“VP+没?”语法功能的差别等等。铁岭方言正反问与普通话正反问使用不是呈现一一对应关系的,铁岭方言正反问通常相当于普通话中是非问的询问功能。此外,还包括铁岭方言正反问格式‘’VP+Neg?"与陕西方言中正反问格式进行异同比较等。第五部分:铁岭话的选择问研究。铁岭方言选择问系统与普通话存在的差异较小,相同之处较多。我们将从选择问格式“……还(是)……啊?”、“……是……?”、“是……是……啊?”、“是……还……?”、“是……还是咋的?”等五种格式来进行描写,另外本文还关注了选择问中前后两项的语义关系并作了简单的描写与分析。第六部分:铁岭话的反问句研究。铁岭方言反问句是从功能角度来对铁岭方言疑问范畴进行的探讨。反问句较为特殊的一点是采用无疑而问的使用方法,即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义或者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在铁岭话中,反问句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且经常连续使用加强言者说话语气。因此,将其列为独立章节进行阐述。在此部分,主要探讨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以及正反问的表示反诘的手法以及反诘程度的不同。
武氏明河[3](2012)在《汉越语气词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气词专门用以表达各种语气,是现代汉语和越南语使用频率高的很有特色的一类词。汉越语气词有许多相同之处,不过也存在着不少细微的差别。语气词是对外汉语教学和越南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此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对比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了“汉越语气词对比”这一研究课题,尝试以汉越两种语言的语气词做为研究对象,从句法、语义、语用等三个平面对汉越语气词进行了分析对比,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概述汉越语语气词研究现状并作出简评,分析指出汉越语中“语气”和“情态”在理解、定义和研究上的异同,从而进一步界定本文所研究的语气和语气词。最后简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论文结构。第二章从句法角度对汉越语语气词的分布位置进行对比,归纳出二者的共性与个性,并借鉴语义学、语用学、语法化、认知语言学等理论适当地解释其成因,包括:汉越语气词主要位于句末位置是为了满足认知上的基本需要;制约因素相似致使汉越语气词句法分布大同小异;语气词与第二人称词语共现时汉语里表示说话人的不满情绪,越南语里则是表示礼貌的一种体现;越南语语气词与句子实体之间可以有停顿,汉语则不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越南语语气词的独立倾向,是越南语语气词进一步虚化的一种表现。第三章和第四章以出现于疑问句、陈述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句末的语气词为框架,将汉越句末语气词进行语气意义上的考察分析,在语言共性的背景下进行了对比。该两章分别分析在上述四种句子类型末尾的汉越语气词所表的语气意义,考察其对应与不对应的各种情况,并归纳出汉越语气词在语气表达上的特征,如在思想感情上,越南语更多地依靠语气词,而汉语更多地使用语调及其他方式来表达;汉越语中用于疑问句句末的语气词只有“吗”、“呢”和“haa"、“a(a)”、“nhe’,、“nhi”负载疑问信息,其他大量语气词是非疑问性语气词,它们在疑问句中表示问者的各种感情态度,为疑问句添加丰富多样的语气意义;用于陈述句句末的语气词在语气表达上均丰富多样,不过越南语表示的语气类型多于汉语,有些汉越语气词共同表示某种语气类型,但它们在共同之中存在着用法上的差别:用于祈使句句末的语气词对全句起到暖和作用,汉语中只有“吧”表示祈使语气,而越南语中“di”、“nao”、“voi”都具有祈使意义。第五章考察汉越语气词的连用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主要共性包括:(一)连用时基本上均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次序一般不能颠倒;(二)汉越语气词的连用具有层次性;(三)连用后表示的语气意义具有融合化的趋势。个性差异包括:(一)越南语语气词复杂多样,有两项、三项甚至四项的连用,汉语则最多只有三项连用,而两项的连用一般都由于合音变体现象最后以一个语气词出现;(二)越南语连用中可有停顿,甚至可以出现称呼听话人的第二人称词语,汉语则不能;(三)语义方面上汉语和越南语语气词连用均受到语义因素限制,但它们在共同之上存在着区别。第六章从语用的角度考察汉越语的表义功能、话语功能、礼貌功能和完句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该章分析了汉越语语气词的传信和传疑功能、前项照应与后向照应功能、礼貌功能、汉越语位于句中位置上的停顿功能及信息功能,指出了二者在共同之中存在的差别。此外,也分析指出汉越语各语言特有的功能,包括越南语语气词的衔接功能和汉语语气词的完句功能。第七章是结语,对论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结论做了归纳,对论文的主要创新、尚待解决之处及不足的地方做了总结。
段微[4](2011)在《涟钢方言的语音特色及使用情况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涟源钢铁厂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在涟钢有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现象,这个厂的青年职工和职工子弟,普遍使用一种叫做“涟钢话”的方言。在用传统语言学的方法对涟钢话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我们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及方法调查了涟钢方言的使用情况及涟钢人的语言态度。首先,列出涟钢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并作出单字音表和同音字表,详细描述涟钢方言的音韵特点;然后,将涟钢话与长沙话、娄底话进行比较,得出涟钢话在语音上与娄底方言差异较大,而与长沙方言关系密切的结论。最后,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涟钢话的使用情况及涟钢人的语言态度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涟钢地区多种方言共生并存;涟钢人对涟钢话的评价高于娄底话等其他本地方言,但低于普通话;涟钢话在普通话的大力冲击下仍得以保持,而人们对涟钢话的忠诚度不高,学习要求并不强烈。涟钢话与长沙话关系更密切,是受历史因素、语言态度、语言意识、语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造成的。
吴珍[5](2010)在《娄底和邵阳市区方言的声调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汉语声调实验研究迅猛发展,其中方言声调研究是这个时期的重要内容,但汉语整体的方言声调格局研究并没有大规模地全面展开,主要局限于官话、吴语和粤语。而湖南方言声调的实验研究相对较少,只有少数几个方言点有过声学研究,尤其是行政市区的方言实验就更少。对于娄底和邵阳市方言前人用传统方法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结论存在一定分歧。本文在传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从已有的娄底、邵阳方言研究文献中选取例字,采用专门的语音分析软件获取并处理娄底市、邵阳市的年轻人的方言声调基频数据、时长数据,再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声调调值、调长,之后用图表的形式静态地可视地展示研究结果,从声学特征的角度对两市方言的声调重新描写,并与传统研究结论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实验得出,娄底市区方言声调的调值为:阴平44,阳平24,上声42,阴去35,阳去21;声调调长模式是:阳平>阴平>阴去>阳去>上声。邵阳市区方言声调的调值为:阴平55,阳平23,上声42,阴去35,阳去214,入声33;声调调长模式是:阳平>入声>阴平>阴去>阳去>上声。在声调实验值与传统值进行对比分析时,运用声调格局理论,根据稳态段判断声调特征的方法和声调极限分布确定声调调值的上下限的方法,对两个调值接近的声调进行了调位区别特征分析及调位变体分析。本文在最后对实验研究结论进行总结,提出论文目前研究的不足及对今后研究做出展望。
朱莉[6](2009)在《双峰方言中的“吤”和“哩”》文中研究说明作为高频助词,"哩"和"吤"在双峰方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普通话里的助词"了"相对应。本文将对二者的分工与合作进行阐述,并归纳出"哩""吤"之间的异同以及二者与"了"之间的异同。
黄建年[7](2009)在《农业古籍的计算机断句标点与分词标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对古籍的整理、保护与开发是炎黄子孙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中国的古籍整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从孔子删定《六经》、刘向父子编撰《七略》,到清人编定《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大规模的古籍整理持续不断,影响深远。建国后古籍整理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目前仅整理出版的农业古籍就达140余种。尽管如此,农业古籍的整理与开发仍然不足,已经整理出版的农业古籍只占全部存世农业古籍的15%左右,大量的农业古籍亟待整理。中国古籍的断句标点最晚于东汉时期已经开始了,其后各代这一工作连绵不绝,只是盛衰易势,治乱更迭而已。明代《永乐大典》所收各书无一不加圈点,而综观清代《四库全书》却无一圈一点。虽同为官方编撰类书,然差距之大、观念之异令人惊奇。民国后新式标点兴起,古籍断句标点之风方始流行,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更是极力推动,新式标点整理古籍因而数量渐增。1989年我国制订《信息处理现代汉语分词规范》,然以现代文本为处理对象,而应用于古籍整理领域的专用古籍文本的分词规范尚未引起注意。正是基于这一现状,本文以农业古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农业古籍的断句标点、分词以及索引编制的历史与现状,重点探讨了计算机技术在农业古籍断句标点、分词标引中的应用,构建了农业古籍断句标点、分词标引的原型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借鉴文本模式匹配、句法分析等技术,研究并设计出农业古籍自动断句标点的算法,设计出农业古籍断句标点的原型系统。通过对约2,000万汉字古籍文本语料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断句标点常用的11种方法。首先采用句法特征词、同义语标志词进行初步断句;进而利用反义复合词、引书标志、时序词、数量词、重叠字词、动名结构词及比较句法进一步对子句进行断句、标点;最后使用农业用语和禁用模式进一步提高断句、标点后农业古籍的可读性和准确性。根据这些断句标点方法与规则,采用自动构建与人工优化相结合的办法构建了断句标点模式库与断句标点禁用模式库2类断句标点知识库。两者共同保证了断句标点功能的正常开展,目前已经构建的标点模式库共有1,166条规则,断句标点禁用模式库共184条规则。依据这些断句标点规则,利用本系统对6种农业古籍的断句标点测试,取得了60.5%的断句正确率与40.5%的标点正确率。2)借助N元分词、词典分词等技术,设计出农业古籍自动分词专用算法,设计出农业古籍分词的原型系统。考虑到目前尚无现成的古籍分词词典可用,因此构建古籍分词词典势在必行。而构建一部全面而权威的古籍分词词典又非短时间所能够完成,因此采用基于词典分词与N元语法分词的综合分词方法成为目前古籍分词较理想的方法。有基于此,本实验构建了基本词典群与禁用词典群等两个分词词典群共10多个数据库,其中基本词典群包括人名、地名、书名、职官名、物产名等数据库,而禁用词典群则包括成语、年号、虚词、数量词、时序词等数据库。分词词典群目前共收录各类词汇20万条,基本上满足了古籍分词的需要。综合采用分词词典分词和N元语法分词2种方法进行古籍文本分词,并采用子串比较过滤、相邻词过滤、高频词过滤、低频词过滤等方法对分词结果进行过滤,分别以12种农业古籍和379种《广东方志物产》为语料进行了古籍分词测试。从12种农业古籍中共识别出已有词1,164个,约占总词汇量的31%;未登录词2,530个,占总词汇的69%。从379种广东方志物产资料中共识别出已有词6,314个,占总词汇的8%;未登录词75,438个,则占总词汇的92%。其中出现10次以上的词汇为8,044个,占总词汇的10%。出现20次以上的词汇共3,760个,占总词汇的5%左右。通过对379种《广东方志物产》分词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当词频等级位于区间(2000,8000)时,词频等级与频次乘积基本为常数23,000,000,这一结果说明齐夫第一定律在古籍文本中同样适用。利用计算机实现农业古籍文本的断句标点与分词标引,并开发出相应的原型系统,是国内农业史、情报学、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等学科结合的一次全新尝试。正因为如此,本项研究仍然稍显稚嫩,尚有进一步深入的必要。(1)目前采用的断句标点模式库共有各种规则1,100余条,数量有限,而且各个规则之间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梳理与优化。再者,目前断句标点所用的方法为模式识别方法,主要基于语词的应用,而对于句法特征的采用仍然有限。这主要因为目前缺少农业古籍分析的熟语料库,特别是缺少农业古籍词汇属性库,使本实验难以进行有效的句法分析。随着农业古籍词汇属性库的构建,古籍句法规则的分析将会逐步深入。立足于农业古籍词汇属性库与古籍句法规则库的断句标点将会取得更佳的效果。(2)分词系统采用词典分词与N元语法结合的综合分词方法,通过词典识别出的词汇占总词汇的比例仍然不高,在农业古籍中占31%,这一结果很显然乃分词词典收录的词汇在各子学科中分布并不均匀所致。所以,优化分词词典将是下一步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之一。尽管本课题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但是,因为课题涉及的范围太过广泛,且因为时间因素很难作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只能留待于将来作更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彭逢澍[8](2002)在《湖南娄底方言中有特色的语气词举例》文中研究表明对湖南娄底方言中三组有特色的语气词共计 12个进行较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对比 :一、啊1、啊2 、啊3 、啊4、啊5。二、吧1、吧2 、吧3 。三、咧1、咧2 、咧3 、咧4。特点是 :每一组内的几个语气词 ,声、韵相同而声调不同 ,凭声调的不同区别语法作用
二、湖南娄底方言中有特色的语气词举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娄底方言中有特色的语气词举例(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野下新疆“努开乐”农产品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背景 |
研究现状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 乡村振兴视野下农产品包装调研综述 |
1.1 乡村振兴的内容及意义 |
1.2 乡村振兴视野下部分农产品包装调研 |
1.3 新疆农产品包装调研 |
1.3.1 新疆农产品价格、销量调研 |
1.3.2 新疆农产品包装外观调研 |
2 乡村振兴视野下努开勒农产品包装设计构思 |
2.1 努开勒农产品消费群体的定位 |
2.2 努开勒农产品的命名 |
2.3 当地特色地理元素提取 |
3 “努开乐”农产品包装设计 |
3.1 “努开乐”品牌形象设计 |
3.2 “努开乐”农产品包装插画构思演变 |
3.2.1 包装插画风格构思 |
3.2.2 包装插画元素提炼 |
3.3 产品包装文字标题设计 |
3.4 产品包装主色彩选择 |
3.5 “努开乐”干果系列产品包装设计 |
3.6 “努开乐”水果系列产品包装设计 |
3.7 “努开乐”农产品附加设计 |
3.7.1 “努开乐”包装慰问卡设计 |
3.7.2 “努开乐”购物APP及专卖店网页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铁岭方言疑问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
(三) 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和符号说明 |
二、铁岭方言是非问句研究 |
(一) 是非问句的结构类型 |
(二) 铁岭方言是非问与普通话的异同 |
三、铁岭方言特指问研究 |
(一) 特指问的一般格式 |
(二) 特指问的简略格式 |
(三) 铁岭话特指问与普通话的不同 |
四、铁岭方言正反问研究 |
(一) 一般正反问句 |
(二) VP-Neg? |
小结 |
五、铁岭方言选择问研究 |
(一) 选择问的结构特征 |
(二) 选择问的语义特征 |
六、铁岭方言反问句研究 |
(一) 是非问形式的反问句 |
(二) 正反问形式的反问句 |
(三) 选择问形式反问句 |
(四) 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汉越语气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语气词概说 |
1. 现代汉语研究中对于语气词的认识及界定 |
2. 现代越南语研究中对于语气词的认识及界定 |
3. 本文对语气词的定义及界定 |
第二节 汉——越语气词研究述评 |
1. 汉语语气词研究述评 |
2. 越南语语气词研究述评 |
3. 小结 |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及论文结构 |
1. 研究意义 |
2. 研究目标 |
3.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4. 语料来源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汉越单个语气词句法分布之对比 |
第一节 相同的分布位置 |
1. 单句中 |
2. 复句中的分句末 |
第二节 不同的分布位置 |
1. 汉语语气词特有的分布位置 |
2. 越南语语气词特有的分布位置 |
第三节 小结与余论 |
1. 汉越语气词主要分布于句末位置上的动因 |
2. 制约因素相似致使汉越语气词句法分布大同小异 |
3. 从语用角度看汉越语气词与第二人称词语的共现:汉语里表示说话人的不满情绪,越南语里则是表示礼貌的一种体现 |
4. 汉越语气词与句子实体、第二人称词语与停顿:越南语语气词与句子实体之间可以有停顿,汉语则不能 |
5. 从语法化角度解释汉越语气词的不同分布位置 |
第三章 汉越句末语气词语气意义之对比(上)——位于疑问句句末的语气词 |
第一节 询问句 |
1. 特指问句 |
2. 是非问句 |
第二节 测度问句 |
第三节 反诘问句 |
第四节 特殊问句 |
小结 |
第四章 汉越句末语气词语气意义之对比(下) |
第一节 位于陈述句句末的语气词 |
1. 确认语气与汉语的“的”、“了”和越南语的“ay”、“day”、“dau” |
2. “理应如此”与汉语的“啊”、越南语的“chu” |
3. thoi)” |
4. 论理语气与汉语的“嘛”、越南语的“ma” |
5. 表示揣测语气的“吧” |
6. 表示描写语气的“day”、“nay”、“da” |
7. 表示礼貌或亲切语气的“a” |
8. 表示无别选择与语气词“vay”;表示引起注意与语气词“nhe” |
第二节 位于祈使句句末的语气词 |
1. 命令句与汉语的“吧”、“啊”和越南语的“di” |
2. 建议句与汉语的“吧”,越南语的“di”、“thoi”、“nao”、“nhe” |
3. 请求句与汉语的“吧”,越南语的“di”、“voi” |
4. 劝阻句与汉语的“了”,越南语的“nhe” |
5. 乞免语气与汉语的“了”、“啊” |
第三节 位于感叹句句末的语气词 |
小结 |
第五章 汉越语气词连用之对比 |
第一节 汉语语气词的连用顺序 |
第二节 越南语语气词的连用顺序 |
第三节 汉越语气词连用现象的相同之处 |
第四节 汉越语气词连用现象的不同之处 |
小结 |
第六章 汉越语气词语用功能之对比 |
第一节 汉越语气词的表义功能 |
第二节 汉越语气词的话语功能 |
1. 汉越语气词的停顿功能 |
2. 汉越语气词的信息标记功能及其语气意义 |
3. 汉越语气词的照应功能 |
4. 汉越语气词的衔接功能 |
第三节 汉越语气词的礼貌功能 |
1. 越南语语气词“a”、“voi”、“nhe”具有强礼貌功能,其他语气词其礼貌功能受到交际双方、交际场合等因素的制约 |
2. 汉语语气词大多不具有礼貌功能,少数语气词具有弱礼貌功能,语气词的礼貌功能没有受到交际双方和交际场合的制约 |
第四节 汉语语气词的完句功能 |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一、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三、论文的不足以及尚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涟钢方言的语音特色及使用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涟源钢铁厂简介 |
1.2 研究现状 |
1.2.1 长沙方言、娄底方言研究现状 |
1.2.2 新兴工业区语言研究现状 |
1.2.3 语言使用情况、语言态度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1.4 发音人情况介绍 |
第二章 涟钢方言音系 |
2.1 涟钢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
2.1.1 涟钢方言的声母 |
2.1.2 涟钢方言的韵母 |
2.1.3 涟钢方言的声调 |
2.2 涟钢方言声韵调配合规律 |
2.2.1 涟钢方言的声韵配合表 |
2.2.2 涟钢方言的单字音表 |
2.3 涟钢方言的同音字汇 |
2.4 涟钢方言的音韵特点 |
2.4.1 声母特点 |
2.4.2 韵母特点 |
2.4.3 声调特点 |
第三章 涟钢方言与长沙话、娄底话的比较 |
3.1 三种方言语音系统概述 |
3.2 声母的比较 |
3.3 韵母的比较 |
3.4 声调的比较 |
3.5 涟钢话、娄底话、.长沙话语音特色比较 |
第四章 涟钢方言使用情况调查 |
4.1 调查设计 |
4.1.1 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
4.1.2 调查的对象和内容 |
4.1.3 调查问卷设计 |
4.1.4 建立数据文件 |
4.1.5 样本情况 |
4.2 调查结果分析 |
4.2.1 涟钢方言使用情况分析 |
4.2.2 语言态度调查分析 |
4.2.3 涟钢语言使用现状 |
4.3 涟钢方言使用情况原因探讨 |
4.3.1 年龄对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影响 |
4.3.2 语言意识对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影响 |
4.3.3 语境对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娄底和邵阳市区方言的声调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娄底、邵阳市区方言声调研究综述 |
1.3.1 娄底市区方言声调研究概况 |
1.3.2 邵阳市区方言声调研究概况 |
2 声调实验说明 |
2.1 理论依据 |
2.1.1 声调格局 |
2.1.2 五度制 |
2.2 实验的方法 |
2.2.1 声调负载段的确定 |
2.2.2 基频归一法的选择 |
2.3 实验的过程 |
2.3.1 实验准备 |
2.3.2 实验步骤 |
2.3.3 数据处理 |
3 娄底市区方言单音声调实验 |
3.1 娄底市区方言音系及调查字表 |
3.2 发音人基本情况 |
3.3 音高研究 |
3.3.1 基频(FO)数据分析 |
3.3.2 归一化处理和五度转换 |
3.3.3 原始基频图片展示 |
3.4 时长分析 |
3.5 与传统研究比较并分析差别原因 |
4 邵阳市区方言单音声调实验 |
4.1 邵阳市区方言音系及调查字表 |
4.2 发音人基本情况 |
4.3 音高研究 |
4.3.1 基频(F0)数据分析 |
4.3.2 归一化处理和五度转换 |
4.3.3 原始基频图片展示 |
4.4 时长分析 |
4.5 与传统研究比较并分析差别原因 |
5 结论 |
5.1 总体结论和创新点 |
5.2 论文的不足 |
5.3 汉语声调实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双峰方言中的“吤”和“哩”(论文提纲范文)
一、哩[li3] |
(一) 哩1 |
(二) 哩2 |
(三) “X哩1Y哩2” |
二、吤 |
(一) 吤1 |
(二) 吤2 |
三、“吤哩”“X吤Y哩” |
(一) “吤哩” |
(二) “X吤Y哩” |
(7)农业古籍的计算机断句标点与分词标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主要理论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结构与创新之处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结构 |
1.4.3 可能创新之处 |
本章参考文献 |
2 农业古籍断句标点研究 |
2.1 断句标点概述 |
2.1.1 句读、圈点 |
2.1.2 断句、破句 |
2.1.3 标点 |
2.1.4 普通古籍断句标点 |
2.1.5 农业古籍断句标点 |
2.2 古籍自动断句标点研究进展 |
2.2.1 古籍自动断句标点的概念和意义 |
2.2.2 自动断句标点研究进展 |
2.2.3 古籍断句标点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
2.3 古籍自动断句标点算法、流程与功能设计 |
2.3.1 传统古籍断句标点方法 |
2.3.2 计算机辅助断句标点的主要算法 |
2.3.3 计算机辅助断句标点的流程设计 |
2.3.4 计算机断句标点的功能设计 |
2.3.5 断句标点规则库构建 |
2.4 实验结果评价与展望 |
2.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3 农业古籍分词标引研究 |
3.1 汉语文本分词标引研究进展 |
3.1.1 汉语文本分词标引概念和意义 |
3.1.2 汉语文本分词标引研究进展 |
3.1.3 古籍文本分词标引研究进展 |
3.2 分词标引中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
3.2.1 分词词典 |
3.2.2 分词系统 |
3.3 古籍文本自动分词的主要算法与流程 |
3.3.1 古籍文本分词主要算法 |
3.3.2 古籍文本分词流程设计 |
3.3.3 古籍文本分词词典群构建 |
3.4 古籍文本分词效果测试 |
3.4.1 数据来源 |
3.4.2 未登录词识别 |
3.4.3 分词结果 |
3.5 古籍文本分词结果分析 |
3.5.1 词频等级与频次乘积研究 |
3.5.2 齐夫第一定律验证 |
3.6 分词结果应用 |
3.6.1 古籍词库编纂 |
3.6.2 古籍索引编制 |
3.6.3 同义词识别 |
3.6.4 自动标引与自动摘要 |
3.6.5 古籍自动问答系统 |
3.7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4 古籍断句标点与分词标引系统的构建与集成 |
4.1 系统开发背景 |
4.2 农业古籍自动标点子系统 |
4.2.1 实验语料 |
4.2.2 系统功能结构 |
4.3 农业古籍自动分词子系统 |
4.3.1 实验语料 |
4.3.2 系统功能结构 |
4.4 农业古籍系统设置子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语 |
6 附录 |
附录1 计算机断句样例 |
附录2 计算机标点样例 |
附录3 标点规则库样例 |
附录4 计算机分词样例 |
附录5《广州府志》等四种古籍索引样例 |
附录6常用农业史资料一览表 |
索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四、湖南娄底方言中有特色的语气词举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野下新疆“努开乐”农产品包装设计研究[D]. 周梦琪. 新疆艺术学院, 2021
- [2]铁岭方言疑问范畴研究[D]. 云微.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2)
- [3]汉越语气词对比研究[D]. 武氏明河.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 [4]涟钢方言的语音特色及使用情况调查[D]. 段微. 中南大学, 2011(12)
- [5]娄底和邵阳市区方言的声调实验研究[D]. 吴珍.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6]双峰方言中的“吤”和“哩”[J]. 朱莉.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06)
- [7]农业古籍的计算机断句标点与分词标引研究[D]. 黄建年.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9)
- [8]湖南娄底方言中有特色的语气词举例[J]. 彭逢澍.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