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考题库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佟威[1](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大规模考试质量评估方法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大规模考试通常指在国家范围或较大规模经济体内由专业考试机构组织管理,以选拔、评价和监测等为主要目的的考试形式。在我国,大规模考试主要是指高考、研究生考试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考试;国际上,大规模考试则包括SAT、PISA等一些知名考试和评价项目。本文研究对象聚焦的是我国的大规模考试,特别是高考。大规模考试和一般性考试有着显着区别。一般性考试由于人数较少,影响范围小,限制条件相对较低,模型和算法的适应性较强。大规模考试具有更广的关注度,更高的质量要求,更大的社会影响,特别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大规模考试形成了一整套相对传统的模式,包括一系列管理层面的措施,也有一系列技术层面的保障,以确保其平稳顺利。这种模式长期以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考试规模愈大,涉及因素就愈多,面临局面就愈复杂,适应和调整起来也就愈难。传统的试题质量保障机制当前正经受着剧烈冲击,只有做出改变才能应付不断出现的各种挑战。如何应对紧迫的形式和复杂的困境,成为大规模考试面临的重要课题。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为改变和解决这种困境提供了重要支撑。如何实现深度学习技术与大规模考试的深度融合,成为改善大规模考试试题质量评估方法的重要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当前深度学习技术在考试中的应用刚刚起步,正处于探索阶段,在一些具体考试任务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考试的赋能仍需系统梳理和深入探索。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若干方法,旨在解决大规模考试中试题难度预估和相似题的判定等问题,并致力于付诸应用和实践。本文的工作和贡献可以概括如下:首先,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实现试题难度自动预测。试题难度预测是大规模考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过难或者过易都无法准确测量学生能力。传统的试题难度预测试是由命题专家人工完成或提前把试题由一小部分志愿者公开试答并通过作答数据分析计算试题难度。由专家预估的试题难度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难度系数不稳定;试答又容易导致试题泄露。更重要的是,两种预估方式彼此独立,没有把与试题相关的数据(文本和作答)进行统一考量。本研究基于深度表征框架,深入挖掘和利用试题文本信息,再结合大量学生作答数据,建立起试题文本和实测难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试题难度预测。具体地,试题经过数据预处理后,表示成分布式表征的向量集合,然后基于CNN和RNN模型来获取试题的局部信息和序列信息的技术方案。在loss函数中设计pairwise形式消除学生作答数据的样本依赖性,进行模型训练,得到关于试题文本和试题质量参数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高考数学试题难度预测这一任务,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其次,基于语义关联关系,实现对试题的深度语义理解和质量把控。前一项工作主要对形式单一、独立设问的试题进行研究,针对的是以数学题为代表的理科类试题。然而,一些阅读类试题具有显着差异性,试题的难度需要结合试题基于的素材、试题的选项等信息进行研究。本项工作是在参考一些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引入了注意力机制,寻找影响试题质量的深层次语义信息,发现试题材料中与问题相关的重要部分,以提高试题特征挖掘的精准性和稳定性。具体地,模型结构由四部分组成,输入层、双向GRU层、注意力层和预估层。其中,双向GRU层不仅可以学习整个输入序列的远程依赖关系,还可以同时从前向和后向学习上下文信息;注意力层采用的是AoA机制,可以提取与试题更相关的文档或选项中词语,作为特定试题难度预估的主要信息,有助于模型的可视化,提升其可解释性。第三,基于知识结构图表征进行试题相似度判定。试题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是大规模考试领域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在高利害且强调选拔性的大规模考试中,一份试卷出现两道相似试题或者其中的试题与已考试题相似,都容易引起争议和社会关注。另外,相似试题对自动组成多套相似试卷的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基于试题语义层面的相似性分析具有重要价值。以往的试题相似性预判依赖于命题专家,这种方式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效率也不是很高。同时,一些基于浅层语义信息的试题相似性研究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本研究结合试题所具有的知识点图结构信息,实现了更加全面的试题表征用以判断试题之间的深层次语义关系。具体地,本文提出一个新的knowledge-aware的多模态深度学习网络(KnowNet)。该模型包括两个主要表征层:试题内容表征层(CRL)和知识结构融合层(SFL)。试题内容表征层(CRL)主要用来对试题的多模态信息(如图片和文本信息)进行联合表征,涉及到词嵌入方法、卷积神经网络和基于注意力机制的LSTM模型。知识结构融合层主要用来表征知识点的图结构信息。在该层中,模型首先是通过一个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模块(CKA)对知识点和试题内容信息进行建模,然后通过树形卷积网络(TCN)对知识点的图结构信息进行表征。知识结构表征层不仅可以获取相关的结构信息,而且对基于知识结构的相似题的判定提供了一种可解释性的视角。最后,模型通过相似题打分模型(SSL)来对任意两个试题的相似程度进行评估。实验结果也证明KnowNet模型具有很高的有效性和可解释性。最后,研究成果在大规模考试中的实践和应用中取得了显着效果,体现了社会价值。本研究的所有成果都与大规模考试的系统工程进行了深入融合。通过对难度预估算法训练得到的模型进行集成,每一道试题所对应的机器预估难度为命题专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试题属性自动标注是本研究的一个过程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试题的标注数据来训练模型实现试题属性的自动标注,目前也已经应用到具体命题工作。相似题判定的算法能够针对任何一个编制出来的新题提供出系统中与其相同或者相似的试题反馈,为命题专家提供参考。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已经集成在大型题库等信息化系统中,在考试行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大规模考试的数字化进程。基于本研究成果,多个与大规模考试相关的系统性工程都快速发展起来,如试题资源的标准化管理、教材检索、试题语义查询和检索以及大规模网络试题爬虫和试题素材收集等等。本研究成果探索了大规模考试和深度学习相融合的实践路径,提供了针对大规模考试个性化需求的解决方案,得到了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认可,为服务和保障国家考试安全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王华媛[2](2020)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各领域企业更加注重员工职业技能水平提升。国家适时推出了“双证制度”,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和技能水平提升,“双证”指职业证书与学历证书。经过多年实践,“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措施。我国职业鉴定体系推行较晚,尽管实施了一系列详细的措施提升鉴定质量,但是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如体制等)的制约,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考虑到当前鉴定机构的作用、地位与管理情况,为了使鉴定质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升鉴定质量,急需改革鉴定机构管理模式,构建以增强自我控制为主导的全面职业技能鉴定质量评价体系。论文首先阐述了职业技能鉴定的概念、作用及重要意义,对中国职业技能鉴定体制的发展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以山东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例,深入分析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的管理现状,以问题为导向,结合ISO9000:2000中的要求,对评价模型进行了指标的选取,接着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整体模型的构建,针对山东职业学院鉴定所的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得出山东职业学院鉴定所的考核质量管理A4、设施、设备质量管理A6、鉴定机构质量管理A5、培训质量管理A3,四个方面需要重点加强,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对策,并对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实施质量评价模型的成效进行了应用分析总结。本文对推进职业教育技能鉴定工作,完善职业教育鉴定体系质量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佳硕[3](2020)在《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构建研究 ——以A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下,教育质量成为各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教育质量是评估国家和地区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指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逐步重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监测工作,2002年即开启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项目”。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将会成为未来音乐教学的“助推器”和“风向标”。目前,现存的音乐教育评价体系标准过于单一,造成了学生千人一面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区域内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构建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音乐教学评价失衡导致的学生美育教育出现问题的探讨出发,分析了世界各国艺术学科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相关内容,对中国2016和2019年进行的全国性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数据、经验、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调研了A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教学与评价的现状,构建了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区域音乐教育质量的监测体系。该监测体系研究是通过对教学情况的调研到教学监测体系的理论搭建充实,再到实践中检验的过程。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监测体系的构建导向内容,包括理论、政策和实践方案的理论建设;二是监测体系的构建路径,包括监测目标、内容、工具和保障机制的完善,其中对监测体系的指标构成、得分赋值进行信效度检验,证明了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三是专家评介意见,包括对体系构建内容的专业化评定及实施建议。完成体系构建后在实践中予以检验,从实践规划、体系构建、案例建设等方面深入探究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合理化,并研究其推广价值。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课程质量监测体系不仅符合A区发展所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各区域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做了理论和经验上的积累,为“教管研学家”各方都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数据,可以成为衡量教学水准、保障教学实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指向学生终身的“体检仪”和“风向标”。
向奇风[4](2020)在《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高中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改革目标的课程标准,表明在基础教育阶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实践变革的一个必然趋势,其中,落实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主要抓手就是学业评价,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了目前的普通高中学业评价体系,揭示其可能存在的弊端,并试图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学业评价体系,从而为学校核心素养教育的具体实践提出有效建议。研究的主要内容共有四个部分。首先,核心素养要为广大教育实践者和社会大众接受并认同,必须要说清楚核心素养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因此,本研究的第一部分聚焦于此,回答了这个问题,认为核心素养教育的理论依据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历史本意,阐明核心素养教育继承和发展了全面发展教育,承接细化了素质教育,揭示了核心素养已经融入到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考试评价之中。在第二部分,笔者对具有代表性的高中生学业评价现状进行了审视。第一,对学业水平考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学业水平考试的历史梳理,发现学业水平考试已带有常模色彩,在测评内容、测评时间具有全面、灵活等优势。但实践中的学业水平考试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业水平选择考功能异化、学业水平合格考流于形式。因此,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测试结果进行学业评价,所得结果既不可信也难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第二,对统一高考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前高考试卷在工作范畴、改革方向上指向了学科核心素养,并依据对全国II卷的文本分析和一线老师的调查访谈结果,评判高考试卷的价值为“落实了某些关键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忽视了必备品格的测评”。因此,基于高考成绩进行学业评价,所得结果比较片面,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完整发展。第三,对普通高校招生制度进行了研究。笔者从普通高校的视角,审视了学业评价结果运用于招生的表现,普通高校主要依据统一高考测试结果作为学业水平评价的标准,其价值取向和实际操作表现为分数公平至上。但研究发现,普通高校唯分招录学生时,会缺失某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片面发展,给普通高中的学业评价错误的导向。第三部分,笔者针对当前普通高中学业评价的问题进行了归因。研究认为学业水平考试形式化、评价功能异化的原因有二:一是学业水平考试自身专业性不足,二是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高考功能的选拔性和纸笔测试的局限性是统一高考偏重学科认知而弱化核心素养主要原因;对于高校招生专注分数不见品格的现状归因有三,即综合素质评价十分难为、分数公平的过度追求、招生权力的实质缺乏。第四部分则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以核心素养引领学业评价的四条建议。第一,通过保证底线、确立标准、赋权高校等方法抓住深化高校招生改革牛鼻子;第二,通过依据课程标准、提升试题质量、建设试题题库等方式科学设计学业评价;第三,树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业评价观和考试观,进而转变教育观念;第四,通过社会打造平台、家庭营造氛围促进家庭社会联动。
陈露露[5](2019)在《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研究》文中认为英语测试是检测被试者英语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现在国际上的通用语言,也是我国的第二语言。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国内认可度最高的英语考试是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但是经过这么多年,问题也在逐渐显现,为此我国开始研究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并且在2020年前逐步推行。目前国内的英语考试现状如何?四六级考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为何会出现,出现的背景以及意义何在?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在未来的实施中又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如何去应对?笔者以此题进行研究,对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在未来的实施无疑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除了引言与结语之外,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对考试、英语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四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交际语言测试理论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是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出现在的背景以及目标意义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比较分析,将国内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中的五级与六级考试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四六级的问题以及证明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科学性。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对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在的实践初探进行分析并且理性的看待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存在的问题,对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未来实施提出相关建议。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是新兴事物,会存在很多的质疑。但是通过将它与现有的英语考试类型进行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从量表的研制到考试系统的建立都更加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和社会需求。终将对我国未来的外语测评与英语教学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巩利艳[6](2018)在《基于本体的在线考试辅导资源知识库研究 ——以网络学历教育本科英语统考辅导知识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在线考试越来越成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而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支持服务之一,考试辅导资源质量的优劣成为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和考试辅导效果的关键因素,为加强考试辅导效果,提高考试辅导知识服务,有关在线考试辅导资源建设的研究正在持续升温。目前,有关在线考试的辅导资源主要包括传统的纸质资源、辅导教材、基于计算机的题库、考试模拟系统、简易知识库等几个方面,虽然种类较多、数据量庞大,但却普遍存在知识结构零散、知识推理能力弱、知识服务程度低等问题,无法满足考试学习者要求的内容全面系统、结构层次分明、服务多元高效的知识需求。归结以上问题出现的关键原因即在于未能以满足学习者知识需求为目标进行考试辅导资源的系统性整合及形式化表示。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以目标导向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网络教育资源设计策略和知识组织原理为设计原则,引入本体和知识库技术,采用基于本体的语义知识组织方法设计了一个在线考试辅导资源知识库模型,包括知识采集、知识重构和知识服务三个模块。详细剖析了知识库构建的知识采集、知识重构等过程,并探讨了基于知识库的知识检索、知识排序、学习路径推荐等知识服务。此后,立足网络学历教育中本科生公共课程英语统考辅导资源领域,以该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领域特征、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知识需求,进行了本科英语统考辅导资源初始知识库的构建,并对所构建的初始知识库进行了简单评价及相关知识服务的探讨。本研究是运用本体术语和知识库技术解决在线考试辅导资源建设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是在线考试辅导资源知识库模型在网络学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不仅可为在线考试辅导资源的建设提供思路,而且可丰富在线考试辅导资源的建设体系,并为高效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研究提供基础,为提高考试辅导效率提供了借鉴意义。
刘亮[7](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于涵,陈昂,王蕾[8](2018)在《新时代高考改革背景下教育考试国家题库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题库建设是维护考试安全、促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专业化考试机构的必由之路。进入新时代,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明晰题库建设内涵,统筹设计,重点突破,标准先行,稳步推进,建设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教育考试国家题库。逐渐形成题库在考试中的枢纽和龙头作用,为教育考试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王婧[9](2017)在《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尽管各国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朝着两种趋势发展:一种趋势是由集权化走向分权化,即原来实行统一考试的国家和地区,在保持统一考试作用的同时,逐渐朝多元和分权方向发展,代表国家如中国;另一种趋势是由分权化走向集权化,即原来实行自主招生考试的国家,在保持分散考试优越性的同时,逐渐朝统一和集权方向发展,代表国家如俄罗斯。俄罗斯的国家统一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是学习了中国高考的经验和做法,而俄罗斯走过的道路和积累的经验教训,很可能是我们未来道路上将会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中俄两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趋势是逆向而行,但从另一个角度又可以看作是相向的运动,殊途同归,最终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其宗旨都是希望集分散考试和统一考试的优势于一身,扬长避短、臻于完善,实现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公平效益与科学选才的目标。因此两国很多问题是共通的,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集中反映和体现了每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特征和社会状态。在俄罗斯高校招考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既有激进式的变革,也有渐进式的改革,就其规模、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情况的复杂性而言,在世界各国中是独树一帜的。21世纪初,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变为国家统一考试,经过长达八年的试行后正式实施。变革过程中虽备受争议、褒贬不一,但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试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外来经验,并根据每年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完善,使国家统一考试制度逐步趋向科学化、合理化和多元化。本文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纵向追溯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沿革,全面梳理和回顾从俄罗斯高等学校建立之初到现今实行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重点介绍国家统一考试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实施进程、问题困难及最新发展,详细解读俄罗斯现行的高校招生政策;其次采用个案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微观考察和解析统一考试和招生政策在联邦主体和高等学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接下来单独一章专题介绍俄罗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围绕国家统一考试展开的激烈论争;最后采用比较分析法,聚焦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公平性问题,比较自主招生考试和国家统一考试的优点与不足,总结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特点,提出对我国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借鉴。本文希望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和贡献:(1)逆向借鉴。中俄两国是当今世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两种改革趋势的代表。对逆向而行的另一种改革趋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我国当前的高考制度改革进行反思,使我们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少走弯路,这是本研究的现实价值。(2)特色和经验学习。历史上,我国的教育曾全面学习苏联模式,在教育管理体制的很多方面与俄罗斯有同源性特点。当前中俄两国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两国国情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特色鲜明,通过深入研究其改革的理念、方法、路径,从中找出对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有益参照。(3)丰富理论与实践研究。目前我国尚无系统研究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专着和博士论文。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充实了俄罗斯教育制度的研究内容,丰富了考试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4)增进相互了解。随着中俄“一带一路”合作宣言的签订,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增进对俄罗斯教育体制和招生考试制度的了解,对两国教育领域的合作具有实际意义。
王晖[10](2016)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依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话水平测试是载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大规模国家通用语言口试,在我国语言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语言测试领域也以其鲜明的特点,独树一帜。本文旨在通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依据的研究,丰富普通话水平测试学科体系,为完善普通话水平测试提供学理支持,为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提供学术建议。本文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依据为研究对象,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现状、框架以及思路、方法、意义。第二章是理论部分,界定测试依据的内涵、外延,构建测试依据层级系统,论述测试依据的三级范畴及特征。第三章是史论,梳理测试依据发展历程,为本文研究树立纵向参照系。第四章、第五章是专论,分别研究测试管理依据、学术依据及其二级范畴、三级范畴。第六章为结语。本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活动要素进行解构和建构,并将测试依据置于“测试中介”的核心要素中加以研究,提出测试依据的三级范畴体系,首次将测试管理依据纳入研究范畴,确立了管理依据与学术依据并立的新格局。本研究提出一系列测试依据术语,如管理依据、学术依据、宏观管理依据、微观管理依据、基础学术依据、具体学术依据、法律法规依据、政策文件依据、业务管理依据、命题依据、评分依据等,初步构建测试依据术语子系统,增强了测试依据研究的理论张力。本文提出测试依据发展历程“两阶段五时期”划分法,为测试发展史研究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对测试依据的内容、特点和作用等进行专门探讨,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以及命题依据、评分依据等进行重点研究,分析其特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本文以普通话水平测试要素构成理论为参照,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定性定量综合研究法,对测试依据进行描述、归纳、阐释、分析和建构,探究测试依据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动因,使测试依据成为独立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研究界域,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学科理论和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二、统考题库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统考题库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学习的大规模考试质量评估方法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大规模考试的发展 |
1.2.2 现代考试技术的发展 |
1.2.3 当前大规模教育考试面临的主要问题 |
1.2.4 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考试的融合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贡献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概述 |
2.1 引言 |
2.2 大规模教育考试的两个主要特点 |
2.3 考试领域研究现状 |
2.3.1 考试领域的质性研究 |
2.3.2 考试量化研究——考试测量技术 |
2.3.3 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及与考试的融合 |
2.3.4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
第3章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试题难度自动预估 |
3.1 引言 |
3.2 相关工作 |
3.2.1 文本建模 |
3.2.2 难度预测 |
3.3 模型框架 |
3.3.1 问题定义 |
3.3.2 模型整体框架 |
3.3.3 模型结构 |
3.3.4 模型训练 |
3.3.5 难度预测 |
3.4 实验 |
3.4.1 数据集介绍 |
3.4.2 实验评价指标 |
3.4.3 对比实验 |
3.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5 案例分析 |
3.5 结论 |
第4章 基于语义关联关系挖掘的试题理解和质量把控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 |
4.2.1 传统试题难度研究 |
4.2.2 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文本理解 |
4.3 模型框架 |
4.3.1 问题定义 |
4.3.2 模型整体框架 |
4.3.3 RCNet模型结构 |
4.3.4 训练策略 |
4.3.5 难度预估 |
4.4 实验 |
4.4.1 数据集介绍 |
4.4.2 对比实验 |
4.4.3 实验评价指标 |
4.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 结论 |
第5章 基于知识结构图表征的试题相似度判定 |
5.1 引言 |
5.2 相关工作 |
5.2.1 结构学习 |
5.2.2 相似题判定的相关研究 |
5.2.3 多模态学习 |
5.3 基本定义 |
5.3.1 知识结构 |
5.3.2 问题的定义 |
5.4 模型 |
5.4.1 试题输入 |
5.4.2 试题内容表征层 |
5.4.3 结构融合层 |
5.4.4 相似度得分层 |
5.4.5 KnowNet模型训练 |
5.5 实验 |
5.5.1 数据集 |
5.5.2 实验设置 |
5.5.3 Baseline |
5.5.4 实验结果对比(RQ1) |
5.5.5 抽样策略对模型训练过程的影响(RQ2) |
5.5.6 试题内容和考查知识点相关性的可视化分析(RQ3) |
5.5.7 外部关联性的可视化(RQ4) |
5.6 结论和展望 |
第6章 研究成果在大规模考试中的实践和应用 |
6.1 引言 |
6.2 相关背景 |
6.3 应用系统部分功能概述 |
6.3.1 试题数据管理 |
6.3.2 相似题任务的索引 |
6.3.3 系统简要流程 |
6.4 典型应用案例 |
6.5 结论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2)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 |
2.1 职业技能鉴定的界定 |
2.2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体制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2.3 职业技能鉴定的作用 |
2.4 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意义 |
3 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案例分析 |
3.1 山东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 |
3.2 山东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趋势 |
3.3 山东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体系存在的问题 |
4 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分析 |
4.1 建立质量评价模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 |
4.2 基本原则与实施步骤 |
4.3 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构建 |
4.4 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
4.5 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模型应用建设及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构建研究 ——以A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一节 国外音乐教育质量监测概述 |
一、美国NAEP项目 |
(一)项目组织形式 |
(二)监测模式 |
二、新西兰NEMP项目 |
(一)项目组织形式 |
(二)监测模式 |
三、日本学力调查 |
(一)项目组织形式 |
(二)监测模式 |
第二节 国内音乐教育质量监测概述 |
一、国内音乐教育质量监测背景 |
二、国内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导向 |
(一)国家高度重视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
(二)音乐教学的“体检仪” |
(三)国内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区域性探索 |
三、国内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影响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二章 A区音乐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对象与方法 |
第二节 反馈与结果 |
一、学校的音乐教研情况 |
二、音乐教师的基本情况 |
三、音乐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
四、校园音乐环境及艺术文化建设 |
五、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基本态度 |
第三节 问题与评介 |
一、相关问题 |
(一)音乐教研教学工作开展有缺陷 |
(二)音乐教师专业化趋势明显 |
(三)音乐课程创新乏力 |
(四)学校艺术文化氛围不足 |
(五)学生对音乐课有期待 |
二、专家评介 |
第三章 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构建 |
第一节 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构建导向 |
一、体系构建理论基础导向 |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二)科学管理理论 |
(三)学生发展性评价理论 |
(四)现代评价项目工程 |
二、体系构建相关政策导向 |
三、体系构建实践方案导向 |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构建路径 |
一、教育质量监测目标 |
(一)学校目标 |
(二)教师目标 |
(三)学生目标 |
二、教育质量监测内容构建 |
(一)《学校音乐教学环境监测量化表》 |
(二)《学生音乐能力反馈教育质量监测量化表》 |
(三)《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监测量化表》 |
(四)《音乐课堂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指标》 |
三、教育质量监测工具设计 |
(一)音乐基础能力测验设计 |
(二)音乐教学问卷调查设计 |
(三)音乐教学现象调查设计 |
四、教育质量监测保障机制 |
(一)组织建设 |
(二)合作建设 |
(三)反馈建设 |
第三节 A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评介 |
一、教育质量监测内容与指标确立评介意见 |
二、教育质量监测方法与实施思路评介意见 |
第四章 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实践 |
第一节 音乐课程专项监测实施 |
一、基本方案形成 |
二、教育质量监测实践结果 |
三、监测结果与情况反馈 |
(一)监测结果分析 |
(二)监测情况反馈 |
四、教学干预 |
(一)建立音乐教育质量监测案例库 |
(二)加强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推广工作 |
(三)提高教学培训力度及针对性 |
(四)提高教研的深入性 |
(五)建设音乐教学质量提升案例库 |
第二节 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社会评介 |
一、教学管理意见评介 |
二、教学研究意见评介 |
三、教师意见评介 |
四、学生意见评介 |
五、家长意见评介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一、促进区域音乐教学长足发展 |
二、推进区域音乐教学改革 |
第二节 拓展建议及展望 |
一、指向教育现代化推进学科长足发展 |
二、指向教育公平化涵养学生美感教育 |
三、促进标准制定指引学科教育质量监测导向 |
四、促进交流发展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高中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1.问题的提出 |
2.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1.素养及核心素养 |
2.评价、学业评价及高中生学业评价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2.关于高中生学业评价的研究 |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 |
1.全面发展教育的历史本意 |
2.对全面发展教育的继承 |
3.对素质教育的承接细化 |
(二)研究的逻辑起点与分析框架 |
1.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领 |
2.学业质量以核心素养为统领 |
3.考试评价以核心素养为指导 |
二、高中生学业水平代表性评价现状的审视 |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学业水平考试的审视 |
1.学业水平考试的范畴:标准兼常模参照的测试 |
2.学业水平考试的问题:功能异化和流于形式 |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全国统一高考的审视 |
1.高考试卷的方向要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
2.高考试卷的实然评判:落实关键能力、偏废必备品格 |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普通高校招生的审视 |
1.高校招生的操作:分数面前皆平等 |
2.高校招生的评判:唯分招录少素养 |
三、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一)学业水平考试:在形式化中评价功能异化 |
1.学业水平考试的专业性不足 |
2.应试观念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
(二)全国统一高考:偏重学科中弱化核心素养 |
1.高考功能的选拔性 |
2.纸笔测试的局限性 |
(三)普通高校招生:专注分数时无视人的品格 |
1.综合素质评价十分“难为” |
2.分数公平的过度追求 |
3.招生权力的实质缺乏 |
四、以发展核心素养引领学业评价改革的建议 |
(一)抓住牛鼻子:深化高校招生改革 |
1.保证公平优先而不失素养的底线 |
2.确立发展核心素养的录取标准 |
3.赋权以保证高校招生主体地位 |
4.完善高考为主学考为辅的招生模式 |
(二)把好考试关:科学地设计学业评价 |
1.依据标准考察学生的核心素养 |
2.提升试题质量考查学生核心素养 |
3.建设考察学生核心素养的试题库 |
(三)转变教育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
1.树立“以人为本”的学业评价观 |
2.树立发展核心素养的考试观念 |
(四)营造环境支持:促进家庭社会联动 |
1.社会打造核心素养教育的平台 |
2.家庭支持核心素养教育的氛围 |
结语:研究结论与存在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致谢 |
(5)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旨趣 |
1. 选题缘由 |
2. 研究意义 |
3.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比较研究法 |
3. 问卷研究法 |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 概念界定 |
1. 考试 |
2. 英语考试 |
3.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 |
4.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
(二) 理论基础 |
1. 交际测试理论 |
2. 发展历史梳理 |
3. 实际应用领域 |
二、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背景及意义 |
(一)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提出背景 |
1. 大学英语考试类型多样化 |
2. 大学英语考试目的功利化 |
3. 社会考试资源的严重浪费 |
4. 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较差 |
5. 大学生英语学习方式单一 |
(二)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研究历程 |
1. 恢复高考以前的英语考试 |
2. 恢复高考至今的英语考试 |
3.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发展历程 |
(三)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推行目标 |
1. 外语测试系统性建设 |
2. 学生外语综合素质提升 |
3. 外语教学目标科学化 |
三、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与现行四六级考试比较分析 |
(一) 科学性 |
1. 考试连贯性 |
2. 考试侧重点 |
(二) 基础内容 |
1. 基本知识 |
2. 语言应用 |
(三) 试卷分析 |
1. 试卷构成 |
2. 考试题型 |
3. 时间分布 |
四、研究结论 |
(一)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实践初步研究 |
1. 试点实行初探 |
2. 国际标准对接 |
(二) 国家英语等级考试存在的质疑 |
1. 考察过于全面,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能力 |
2. 考察难度相同,是否适用不同专业需求 |
(三) 正式实施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建议 |
1. 明确考试性质 |
2. 国家政策支持 |
3. 增强社会认可 |
4. 借鉴国际经验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本体的在线考试辅导资源知识库研究 ——以网络学历教育本科英语统考辅导知识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在线考试的发展及挑战 |
1.1.2 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与在线考试辅导资源建设的时代需求 |
1.1.3 智慧教育时代技术力量的支撑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本体研究现状 |
1.2.2 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与在线考试辅导资源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目标导向理论 |
2.1.1 目标导向网络课程原理 |
2.1.2 目标导向网络课程设计 |
2.2 知识库原理和技术分析 |
2.2.1 知识概念及分类 |
2.2.2 知识表示与推理 |
2.3 本体相关理论 |
2.3.1 本体概念及分类 |
2.3.2 本体描述语言 |
2.3.3 本体构建方法 |
2.3.4 本体编辑工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本体的在线考试辅导资源知识库模型的设计与分析 |
3.1 模型设计背景分析 |
3.1.1 在线考试系统 |
3.1.2 在线考试辅导资源知识库分析 |
3.2 模型的框架结构设计 |
3.3 模型的框架结构分析 |
3.3.1 知识采集模块 |
3.3.2 知识重构模块 |
3.3.3 知识服务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学历教育本科英语统考辅导资源知识库的构建 |
4.1 网络学历教育中的学习者及知识需求分析 |
4.1.1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网络学历教育 |
4.1.2 网络学历教育中的学习者特征 |
4.2 网络学历教育本科英语统考辅导资源知识库构建背景分析 |
4.2.1 网络学历教育本科统考 |
4.2.2 本科英语统考辅导资源知识库需求 |
4.3 网络学历教育本科英语统考辅导资源知识库的构建 |
4.3.1 需求分析与整体规划阶段 |
4.3.2 详细设计阶段 |
4.4 本科英语统考辅导资源初始知识库评价 |
4.5 基于本科英语统考辅导资源知识库的知识服务探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研究主要成果 |
5.2 相关思考与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4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A:核心知识体系集提取信息来源(部分) |
附录B:“本科英语统考辅导资源初始知识库”评价调查问卷 |
(7)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俄罗斯高等教育制度概述 |
第一节 俄罗斯教育制度 |
一、俄罗斯联邦教育法 |
二、俄罗斯国民教育体系 |
三、俄罗斯教育概况 |
第二节 俄罗斯高等教育制度 |
一、俄罗斯第一所高等学校 |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 |
三、俄罗斯高等教育概况 |
第二章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沙皇俄国时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1632-1917) |
一、高校成立早期的招生特点 |
二、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高校招生特点 |
三、沙皇俄国时期的高校招生制度特点 |
第二节 苏联时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1918-1991) |
一、以工农为主,免试推荐入学(1918-1925) |
二、部分取消名额分配,自由竞试入学(1926-1931) |
三、全体公民自由报考、平等竞试入学(1932-1957) |
四、以招收有工龄青年为主,加强与生产的联系(1958-1963) |
五、以招收应届毕业生为主,注重中学成绩和表现(1964-1991) |
六、苏联时期的高校招生制度特点 |
第三节 俄罗斯联邦初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1992~2000) |
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 |
二、录取方式多样化 |
第三章 国家统一考试的产生和发展 |
第一节 国家统一考试产生的背景和动因 |
一、政治因素 |
二、经济因素 |
三、教育因素 |
四、国际趋势 |
第二节 国家统一考试的试行(2001-2008) |
一、国家统一考试的范围与规模 |
二、国家统一考试的科目与分数 |
三、国家统一考试的问题与阻碍 |
四、国家统一考试的法律与规定 |
五、“国家实名制财政教育券” |
第三节 国家统一考试的正式实行(2009-至今) |
一、2009年的高校招生考试情况 |
二、2010年的高校招生考试情况 |
三、2010年国家统一考试的社会调查 |
四、国家统一考试的组织机构 |
五、国家统一考试的法律保障 |
第四节 国家统一考试的发展与完善 |
一、丰富考试类别和考题类型 |
二、适当调整统考日程安排 |
三、加强统考的监督和测评 |
四、录取参考多种评价要素 |
五、规范录取优惠政策 |
第四章 俄罗斯现行高等学校招生政策 |
第一节 招生要求与报考条件 |
一、招生基本要求 |
二、招生优惠政策 |
三、考生个人成就 |
第二节 考试类别与自主考试 |
一、入学考试类别与成绩评定 |
二、高校自主举行的入学考试 |
第三节 申报材料与录取程序 |
一、招生信息公开 |
二、入学申请材料 |
三、录取基本程序 |
四、其他招生形式 |
第五章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汉特—曼西自治区准备国家统一考试的情况 |
一、指导统考的主要地方法规 |
二、尤戈拉第一中学准备统考的情况 |
三、问卷调查及分析 |
第二节 莫斯科国立大学2016年的招生工作 |
一、招生专业与招生名额 |
二、入学考试与评分原则 |
三、录取顺序与申请材料 |
四、招收外国留学生 |
第三节 “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的招生经验 |
一、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的招生做法 |
二、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2013年招生情况 |
三、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未来的招生策略 |
第六章 俄罗斯关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论争 |
第一节 苏联时期关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论争 |
一、高校入学:免试还是考试 |
二、招生对象:中学毕业生还是劳动生产者 |
三、考试形式:笔试还是口试 |
四、职业定向:中学培养还是高校指导 |
第二节 关于国家统一考试的论争 |
一、国家统一考试与自主招生考试 |
二、国家统一考试与教育公平 |
三、国家统一考试的科学性 |
四、国家统一考试与中学教育质量 |
第七章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公平性问题 |
第一节 自主招生考试的公平性问题 |
一、自主招生考试的非正常影响因素 |
二、招生优惠政策的非正常影响因素 |
三、自主招生考试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 |
第二节 国家统一考试的公平性问题 |
一、国家统一考试的非正常影响因素 |
二、国家统一考试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 |
第三节 从国家统一考试结果看高校招生的公平性 |
一、性别差异 |
二、学校差异 |
三、城乡差异 |
四、区域差异 |
第八章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启示借鉴 |
第一节 两种招生考试制度的优点与不足 |
一、自主招生考试的优点与不足 |
二、国家统一考试的优点与不足 |
第二节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特点 |
一、改革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行 |
二、改革经过充分论证、循序渐进 |
三、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
四、培养天才儿童、照顾弱势群体 |
五、社会各界监督高校招生考试 |
第三节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启示借鉴 |
一、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应首重公平 |
二、建立招考分离、二次考试模式 |
三、改革应通盘考虑、稳中求进 |
四、加强中学生职业指导 |
五、提升教育质量是根本 |
六、名牌高校精英教育、普通高校大众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普通话水平测试依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理论框架性文献 |
二、具体性研究文献 |
三、综括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范畴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依据的内涵、范畴体系及特征 |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依据的内涵 |
一、测试活动要素理论框架 |
二、测试依据的内涵 |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依据的范畴体系 |
一、测试依据一级范畴 |
二、测试依据二级范畴 |
三、测试依据三级范畴 |
第三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依据的特征 |
一、凭信性 |
二、规约性 |
三、层次性 |
第三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依据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依据发展分期 |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发展历程的分期 |
二、测试依据发展历程的分期 |
第二节 酝酿探索阶段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依据 |
一、酝酿探索阶段的管理依据 |
二、酝酿探索阶段的学术依据 |
三、综括 |
第三节 实施发展阶段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依据 |
一、实施发展阶段的管理依据 |
二、实施发展阶段的学术依据 |
三、综括 |
第四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依据 |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法律法规依据 |
一、《宪法》 |
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
三、国务院部门规章 |
四、省级地方语言文字法规规章 |
五、普通话水平测试法律法规依据的层级体系 |
六、法律法规依据的作用 |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政策文件依据 |
一、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政策文件依据 |
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政策文件依据 |
三、教育部门政策文件依据 |
四、其他行业系统政策文件依据 |
五、政策文件依据的作用 |
第三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业务管理依据 |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试行)》 |
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 |
三、《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 |
四、《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评估指导标准》 |
五、《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操作规程(试行)》 |
六、《教育部语用司关于推进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
七、《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试点业务指导意见》 |
第五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依据 |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基础学术依据 |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 |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 |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具体学术依据 |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 |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依据 |
三、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依据 |
第六章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及改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教育部门普通话水平测试政策文件依据简表 |
附录B:其他行业系统普通话水平测试政策文件依据简表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四、统考题库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的大规模考试质量评估方法研究和应用[D]. 佟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模型研究[D]. 王华媛.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构建研究 ——以A区为例[D]. 张佳硕.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4]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高中生学业评价研究[D]. 向奇风. 西南大学, 2020(01)
- [5]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研究[D]. 陈露露.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基于本体的在线考试辅导资源知识库研究 ——以网络学历教育本科英语统考辅导知识库为例[D]. 巩利艳. 江南大学, 2018(01)
- [7]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 [8]新时代高考改革背景下教育考试国家题库建设的思考[J]. 于涵,陈昂,王蕾.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8(01)
- [9]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 王婧. 厦门大学, 2017(01)
- [10]普通话水平测试依据研究[D]. 王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