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芪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原发性心肌病心衰44例(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董雪君[2](2021)在《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收集我院冠心病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冠心病心衰的中医证型和临床治疗规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临床实践中冠心病心衰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中药用药规律,并进一步研究性别、年龄、常见危险因素、常用临床指标等对冠心病心衰证型分布的影响及诊治特点,更好地为中医药辨证治疗冠心病心衰的中医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之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确诊为冠心病心衰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采集入选病例资料,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病历号、入院时间、冠心病类型、常见并(伴)发疾病;中医四诊资料,包括中医症状、体征、舌苔、脉象及中医辨证分型;西医观察指标,包括测量心功能的相关指标,包含住院时期的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中药处方。中医辨证方法根据诊断标准中的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至少由两名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进行辨证,如出现两名医师意见不同的情况,两者协商解决或是第三名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参与共同决定,最终获得一致结论,辨证分型时间为入院时。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软件SPSS20.0的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各证型在年龄、性别、心功能、LVEF、LVEDD、NT-proBNP值等方面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多组均数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着意义。结果:本次研究入选病例177例。1.一般情况比较:所有患者中70-89岁患者人数最多,各组中医证型之间在年龄分布上不存在差异。男性占49.2%,女性占50.8%,男女性别比接近1:1,各中医证型在性别上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气虚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的患者女性略多于男性,而心肾阳虚证和阳虚水泛证男性略多于女性。常见合并危险因素前三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2.证型分布规律:各中医证型出现的频率依次是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心肾阳虚证。3.临床指标比较:心功能以Ⅲ级和Ⅱ级为主,心功能水平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P<0.01),心功能Ⅱ级的中医证型主要为气虚血瘀证,心功能Ⅲ级时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大,心功能Ⅳ级时最主要的证型是阳虚水泛证。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40%-49%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大,阳虚水泛证的LVEF值与各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明显低于其余三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值为50-59 mm者数量最多,阳虚水泛证LVEDD大于气虚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各证型之间NT-proBN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中医证型的NT-proBNP水平均数最高为气虚血瘀证,其次是气阴两虚证,然后是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在最后。4.临床用药规律:冠心病心衰中药处方的用药使用频数前54位中运用最多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活血药、利水药、化痰药等。各证型使用药物频数前10位统计结果依次(降序)为,气虚血瘀证为黄芪、党参、红花、桃仁、赤芍、茯苓、甘草、丹参、郁金、桂枝,气阴两虚证为茯苓、党参、甘草、黄芪、白术、神曲、丹参、当归、陈皮、麦冬,心肾阳虚证为茯苓、党参、甘草、桂枝、白术、白芍、川芎、干姜、柴胡、当归,心衰阳虚水泛证为茯苓、黄芪、党参、甘草、葶苈子、猪苓、桑白皮、泽兰、桂枝、桃仁。结论:1.冠心病心衰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最常合并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我院冠心病心衰住院患者以心功能Ⅱ级和Ⅲ级为主,LVEF值轻度降低者(40%-49%)所占比例最大,LVEDD值为50-59 mm者数量最多。2.我院冠心病心衰的患者各中医证型出现的频率依次是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心肾阳虚证。3.冠心病心衰各中医证型在性别上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气虚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的患者女性略多于男性,而心肾阳虚证和阳虚水泛证男性略多于女性。冠心病心衰各组中医证型之间在年龄分布上不存在差异。4.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型与心功能水平具有相关性,心功能Ⅱ级的中医证型主要为气虚血瘀证,心功能Ⅲ级时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大,心功能Ⅳ级时以阳虚水泛证为主。冠心病心衰阳虚水泛证的LVEF值明显低于其余各组,阳虚水泛证LVEDD大于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各中医证型的NT-proBNP水平均数依次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5.我院心内科冠心病心衰的临床用药总体以补虚药为主,治疗气虚血瘀证以补气药和活血药为主,治疗气阴两虚证以补脾益气药和养血滋阴药为主,治疗心肾阳虚证用补气药兼用温阳通阳药物,治疗阳虚水泛证以利水渗湿药和补气通阳药为主。
谭雨晴[3](2021)在《温阳益气活血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回顾性分析及miRNA调控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类复合性心肌病,以左室、右室或双心室腔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等为特征,是心肌病的常见类型,为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近年来,DCM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死亡人数持续增加。DCM属疑难病和危重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临床治疗以防止心肌损害,对症治疗,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中医古籍中并没有DCM这一病名,可将其归属于“心胀”、“心痹”、“心悸”、“喘证”、“心水”、“饮证”等范畴,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DCM确切有效,但仍存在辨证分型不规范、证治规律模糊不清、临床研究循证依据较低、作用机制不明确等问题。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常规西药联合中药干预DC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分析DCM常见证型,总结李军教授治疗DCM的临床经验;基于差异表达miRNA谱初步探索温阳益气活血方干预阳虚血瘀型DCM的可能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及经验分析:收集广安门医院住院系统(HIS系统)在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心内科住院的所有DCM诊断资料,根据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对患者指标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常规西药联合中药干预DC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纳入研究的DCM证候特点,分析本地区住院患者证型分布情况,并总结李军教授中药治疗DCM的经验。临床机制初步探讨:招募DCM阳虚血瘀证患者,予温阳益气活血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2周,观察临床疗效,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治疗前后DCM患者外周血中差异表达miRNA,通过靶基因的预测,对温阳益气活血方干预DCM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今后进行大样本量的临床及机制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并奠定一些基础。研究结果1、回顾性分析: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72例DCM患者。(1)基础资料:72例患者中,有男性49人,女性23人,年龄分布于19-84岁,平均为60.33±14.33岁,61-70岁这一年龄段最多,占35.6%,平均病程为40.33周,平均住院时间为14.54±6.4天。所有的患者均有心力衰竭的表现,有56位(77.78%)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既往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56位心律失常患者中,有6位(10.71%)接受了心脏起搏治疗。(2)临床资料:胸闷、喘憋、气短、心慌为患者入院主要症状,其中胸闷59例(81.94%),喘憋44例(61.11%)居于前2位,20位(27.78%)患者表示感冒是导致其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此外,正虚不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失宜都可致病。(3)疗效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有效调节患者心率和血压(P<0.05),提升患者心功能(P<0.05),改善 LAD、LVEDd、LVEF、FS、RVD 值(P<0.05),调节HDL-C、LDL-C、CRP、BNP、cTnI、CK-MB 的水平(P<0.05),减轻患者症状,同时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4)证候分析:DCM临证分型主要可以分为阳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阳虚水泛证四个证型,尤以气阴两虚证和阳虚血瘀证居多。(5)用药分析:临证用药灵活配伍,不拘泥于一方一药,疗效显着。成药运用广泛,心脑血管类药中成药多达20种,口服中成药主要以益气温阳、养阴通络、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针剂主要以活血化瘀、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为主。西药常规运用的有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及正性肌力药等,具有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力衰竭、调节心率、改善症状等作用。2、经验分析:扩张型心肌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气血、阴虚、阳虚多见,标实以血瘀、痰湿、寒凝、热毒等居多。心系疾病病位主在心,但与其他四脏相互生克制化,休戚相关,五脏之病均能相互影响而发病,调其他四脏以调心。阳虚血瘀证属于DCM常见证型,运用温阳益气活血方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3、临床机制初步探讨温阳益气活血方可以有效改善患者LVEDd、提高LVEF及FS,改善患者心功能,缩小LVEDd。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对DCM阳虚血瘀证患者用药前后血样进行分析,发现差异表达miRNA有19个,其中9个miRNA显着上调,10个miRNA显着下调。可预测到靶基因的miRNA有7个,分别为:novel718mature、hsa-miR-1249-5p、hsa-miR-3620-5p、novel372mature、novel995mature、hsa-miR-323a-5p、novel412mature。GO功能结果提示,生物学过程中转录,DNA模板、转录调控,DNA模板、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调控等可能与DCM关系密切;细胞组分主要涉及细胞核、细胞质、质膜、细胞外泌体等;分子功能主要涉及ATP结合、RNA结合、DNA结合等。KEGG富集分析结果可知,相关miRNA调控通路主要包括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肥厚型心肌病(HCM)、扩张型心肌病(DCM)、NF-κB信号通路等。研究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DCM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减轻症状。阳虚血瘀证是DCM临证常见证型,温阳益气活血法是治疗的主要治法。温阳益气活血方可明显改善DCM患者心功能,干预前后差异表达的miRNA共有19个,初步提示温阳益气活血方治疗DCM的作用机制可能与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扩张型心肌病(DCM)、NF-κB信号通路等相关,可为今后进行大样本量的临床及机制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并奠定一些基础。
姚涛[4](2020)在《基于“心肾相关”理论探讨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机制及以方测证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基于“心肾相关”理论研究高血压心衰导致肾纤维化的病理机制,并运用以方测证方法明确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模型大鼠的证候本质。2.明确参麦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调控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干预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与关键靶点。方法:1.成模前实验动物分为三组,即空白对照组(Dahl/SS盐敏感性大鼠6只),模型组(Dahl/SS盐敏感性大鼠44只),盐敏感对照组(SS-13BN盐耐受性大鼠10只)。低盐饮食给予空白对照组,高盐饮食给予模型组和盐敏感对照组,喂养20周后验证盐敏感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大鼠模型成功。成模后的40只Dahl/SS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参麦注射液组、参附注射液组、吡非尼酮抑制剂组,每组各10只,采用腹腔注射与灌胃相结合的方式给药15天后进行指标检测[1],超声心电图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指标(EF、FS值),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指标(NT-pro BNP、TGF-β、Cystatin C、NGAL),收集各组大鼠尿液检测24h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Scr、BUN、UA),HE染色和Masson染色方法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形态以及纤维化状态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TGF-β1、Col I含量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纤维化蛋白TGF-β1表达量、Smad2、Smad3磷酸化程度,RT-q PCR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Smad2、Smad3、TGF-β、Col I m RNA相对表达量。2.30只Dahl/SS盐敏感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参麦注射液组、参附注射液组,每组各10只,采用腹腔注射方式给予每只大鼠药物6.0m L/kg,每日1次,连续给药7天后腹主动脉取血制备含药血清。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空白血清、参麦血清、参附血清)、TGF-β1、吡非尼酮分别作用于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作用时间为别24h、48h、72h。然后采用CCK-8法确定最佳给药浓度(量效)和最佳干预时间(时效)[1]。设置空白对照组、TGF-β1组、参麦血清+TGF-β1组、参附血清+TGF-β1组、空白血清+TGF-β1组、吡非尼酮+TGF-β1组,CCK-8法检测各组药物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48h的增值抑制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Smad2、Smad3磷酸化程度,RT-q PCR法检测细胞Smad2、Smad3的m RNA相对表达量[1]。结果:1.造模结束后,与对照组(空白对照、盐敏感对照)大鼠比较,一般情况方面:模型组大鼠整体状态出现(饮食状况、精神状态、行为体征)异常,腹部肿胀膨大,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高可达200mm Hg以上;心功能方面:模型组大鼠心功能参数(EF、FS)水平明显降低,血清NT-pro BNP水平明显升高;肾功能方面:模型组大鼠尿蛋白排出量增加,肾功能指标(Scr、BUN、UA)水平升高,并且肾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以上结果表明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大鼠模型制备成功。2.给药后,与参附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尿蛋白增加,肾功能指标Scr、BUN与UA水平升高,大鼠肾脏组织中TGF-β和Col I含量升高、Smad2和Smad3蛋白磷酸化程度加重,提示模型大鼠存在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EMT)过程。与模型组比较,参麦组模型大鼠尿蛋白排出量减少,肾功能Scr、BUN与UA水平下降,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减轻;Smad2和Smad3蛋白磷酸化程度减轻,TGF-β1含量、胶原容积分数以及Col I平均荧光强度均有降低,肾纤维化程度减轻,提示参麦注射液能够抑制肾纤维化的发展进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EMT过程有关。3.TGF-β1、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殖作用,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剂量依赖性不明显,最终确定10%含药血清、10μg/L TGF-β1、1g/L吡非尼酮为最佳给药浓度(量效),48h为最佳干预时间(时效);各药物与TGF-β1联合孵育细胞后,参附联合组和空白联合组细胞增殖明显,参麦联合组和吡非尼酮联合组细胞生长抑制明显,并且参麦联合组细胞抑制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4.各组含药血清、吡非尼酮分别与TGF-β1联合作用于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后,与其他各组比较,参麦联合组细胞Smad2、Smad3的蛋白磷酸化程度和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提示参麦注射液抑制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止肾组织中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活化有关。结论:1.本研究证实了心肾双向交互损害是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模型大鼠肾组织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并参与肾小管上皮-间质细胞转分化过程是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的重要病理机制。2.参麦注射液能够调控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而抑制肾纤维化状态,其用机制可能与阻止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活化以及肾小管上皮-间质细胞转分化过程有关。3.本研究从“以方测证”角度,以参麦注射液为主,参附注射液参照对比,证实了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大鼠的证候本质为心肾气阴两虚证。
张晓囡[5](2020)在《益气养阴法干预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证据与效应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价益气养阴法干预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疗效,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益气养阴方干预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潜在机制,从自噬-凋亡角度探讨益气养阴方干预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效应机制。方法1、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住院的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患者,采集患者的相关信息,运用频数、聚类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特征和证候特点。2、检索知网、万方、CBM、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8月,纳入生脉散类方治疗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运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生脉散类方治疗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疗效。3、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生脉散类方核心药物红参和麦冬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构建“药物靶标-疾病靶标”网络筛选核心靶点,采用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探究红参-麦冬防治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潜在机制。4、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诱导心脏毒性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i R-30a agomir组、益气养阴低剂量组、益气养阴高剂量组,药物干预2周后,运用心脏超声评价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改变,ELISA检测血清CK、LDH、c Tn T、NT-pro BNP、s ST2、GDF-15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自噬小体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LC3-Ⅱ/LC3-Ⅰ、p62、Bax、Bcl-2、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RT-q PCR检测mi R-30a、Beclin 1m RNA表达情况。结果1、共纳入104例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患者,核心症状为心悸(96.15%)、乏力(76.92%)、面色淡白(74.04%)、气短(45.19%);舌脉以舌淡(61.54%)、舌淡胖(36.54%)、苔白(44.23%)、苔少(41.35%)、脉弦(27.88%)、脉弱(25.00%)为主;常见中医症状可聚为6类,辨证为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气阴两虚证、心血亏虚证、脾虚湿困证、胆郁痰扰证。2、共纳入19项随机对照试验、233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1143例、治疗组1188例,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心律失常[RR=0.40,95%CI(0.31,0.51),P<0.01]、ST-T段异常[RR=0.46,95%CI(0.37,0.58),P<0.01]、QRS低电压[RR=0.44,95%CI(0.27,0.69),P<0.01]、QT间期延长[RR=0.43,95%CI(0.26,0.70),P<0.01]方面优于对照组;在减小LVEDD[MD=-0.79,95%CI(-0.93,-0.65),P<0.01]、LVESD[MD=-0.58,95%CI(-0.82,-0.35),P<0.01]方面优于对照组;在降低CK([SMD=-0.79,95%CI(-1.05,-0.53),P<0.01]、[SMD=-0.62,95%CI(-0.98,-0.26),P<0.01])、CK-MB([SMD=-1.81,95%CI(-3.38,-0.24),P<0.05]、[SMD=-2.04,95%CI(-2.48,-1.61),P<0.01])、LDH([SMD=-2.80,95%CI(-4.77,-0.84),P<0.01]、[SMD=-0.48,95%CI(-0.84,-0.13),P<0.01])、α-HBDH([SMD=-1.05,95%CI(-1.42,-0.68),P<0.01]、[SMD=-1.23,95%CI(-1.57,-0.89),P<0.01])方面优于对照组;在改善LVEF([SMD=0.26,95%CI(-0.09,0.61),P>0.05]、[SMD=-0.48,95%CI(-1.94,0.98),P>0.05])和AST[MD=-2.13,95%CI(-5.18,0.91),P>0.05]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在治疗BNP[MD=19.71,95%CI(2.56,36.87),P<0.01]、c Tn T[MD=8.0,95%CI(6.95,9.05),P<0.01]方面劣于对照组。GRADE分级显示为中、低级别或极低级别证据。3、共收集红参8个化合物成分、156个靶点基因,麦冬17个成分、929个靶点,162个心肌损伤靶点基因;通过“药物靶标-疾病靶标”的网络挖掘出146个核心靶点蛋白基因,GO功能富集发现红参-麦冬可以调控RNA转录、基因表达、细胞凋亡及蛋白代谢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红参-麦冬通过病毒致癌通路、核糖体通路、肿瘤转录调控通路、细胞循环通路、MAPK信号通路、Notch通路、PI3K-Akt通路、细胞凋亡及癌症micro RNAs等通路干预心肌损伤。4、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HMI、LVMI显着增加(P<0.01),LVEDD、LVESD增加(P<0.01)、LVEF、LVFS降低(P<0.01),CK、LDH、c Tn T、NT-pro BNP、s ST2、GDF-15水平升高(P<0.01),心肌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表达增加(P<0.01),自噬体数量增多、心肌细胞凋亡,LC3-Ⅱ/LC3-Ⅰ、Bax、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P<0.01),p62、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心肌mi R-30a表达水平降低(P<0.01),Beclin 1 m RNA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mi R-30a agomir组、益气养阴方组HMI、LVMI降低(P<0.01 or P<0.05),LVEF、LVFS升高(P<0.01 or P<0.05)、LVEDD、LVESD减小(P<0.01 or P<0.05),CK、LDH、c Tn T、NT-pro BNP、s ST2、GDF-15水平下降(P<0.01 or P<0.05),心肌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表达减少(P<0.01 or P<0.05),自噬体数量减少,细胞凋亡减轻,LC3-Ⅱ/LC3-Ⅰ、Bax、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P<0.01 or P<0.05),p62、Bcl-2蛋白表达增加(P<0.01 or P<0.05),心肌mi R-30a表达水平增加(P<0.01),Beclin 1 m RNA表达降低(P<0.01)。结论1、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以心悸、乏力、面色淡白、气短为核心症状,证候分型以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气阴两虚证、心血亏虚证、脾虚湿困证、胆郁痰扰证为主。2、益气养阴法代表方剂——生脉散类方治疗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疗效肯定,可以降低CK、CK-MB、LDH、α-HBDH水平,改善心律失常、ST-T段异常、QRS低电压、QT间期延长,减小LVEDD、LVESD。3、生脉散类方核心药物——红参-麦冬,具有多种成分、通过多靶点、调控多通路治疗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4、红参-麦冬现代制剂——参麦注射液可减轻蒽环类药物所致的心肌损伤,具有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心肌过度自噬和细胞凋亡相关。
高武霖[6](2019)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队列研究方法及其关键技术》文中提出目的1.在遵循中医临床诊疗特点的前提下,根据队列研究设计的基本原理,总结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队列研究方法及其关键技术要点,完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方法学体系。2.采用队列研究设计,观察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提供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循证医学证据,为队列研究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提供方法学示范。方法1.基于课题组前期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队列研究的研究经验,结合当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在遵循中医临床诊疗特点的前提下,根据队列研究设计的基本原理,总结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队列研究方法及其关键技术要点。2.采用队列研究设计。住院期间中医药治疗以中药注射剂为主,暴露定义为应用中药注射剂≥10天;随访期间中医药治疗以中成药和中药汤剂为主,暴露定义为应用中成药或(和)中药汤剂≥28天。纳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日照市中医院和潍坊市中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入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病案调查、电话随访,收集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的一般资料(主要是联系方式)、西医诊断(NYHA分级、原发病和合并病等)、中西药使用情况和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分别运用Logistic回归、Cox回归统计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随访期间暴露与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同时应用倾向性评分法校正协变量,进而分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终点事件发生的差异性,然后比较统计结果的差异性。结果1.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方法包括研究类型的选择与应用、暴露因素的定义和测量、研究对象的确定、结局指标的选择、随访设计、统计分析、伦理审批和注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的关键技术包括辨证实施的技术要点、智能化随访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平台构建技术、数据质控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2.共纳入157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19例,完成随访1400例。住院期间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相比,心源性死亡(0.68%vs 1.18%,p>0.05)和严重性心律失常(0.27%vs 0.71%,p>0.05)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随访期间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相比,心源性死亡(8.81%vs17.26%,p<0.05)和心衰再入院(13.28%vs35.62%,p<0.05)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1.初步建立了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队列研究方法。2.中医药治疗能够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和心衰再入院的发生。
祝英杰[7](2019)在《冠通方对冠心病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患者NT-proBNP、galectin-3及心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冠通方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患者NT-proBNP、galectin-3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所有病例均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部及门诊在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集的符合要求的住院患者共60例,运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加予冠通方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5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经(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NT-proBNP、半乳糖凝集素3、中医证候疗效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肝肾功能基础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等指标,对比治疗前后冠心病慢性心衰改善情况及各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心功能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6.20%高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的62.10%。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SD、LVEDD数值较治疗前降低,LVEF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组在LVESD、LVEDD、LVEF治疗前后数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中,治疗组LVESD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LVEDD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LVEF也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两组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都较治疗前下降,下降幅度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两组积分比对,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积分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的积分下降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医积分疗效总有效率为68.9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76%,表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1、冠通方能改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心功能,使LVESD、LVEDD水平减少,使LVEF水平提高。2、冠通方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能使患者NT-proBNP水平及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水平下降。3、冠通方能改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症状。
王凯欢[8](2019)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及意义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疾病、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等。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人类过早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27%,每100个人中,就有20个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对经济、社会的负担日益增大,并且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是指以补益功效为主要功能特点的中药注射剂,多具有益气固脱、扶正祛邪、养阴生津的作用,主要包括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因其功效确切,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而这方面临床试验数量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其疗效明显。但目前尚缺乏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间直接对比的临床试验证明其疗效优劣。作为循证医学的手段,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可同时量化比较治疗同一疾病的不同干预措施,对某一结局指标中涉及的干预措施疗效进行排序,充分利用单个随机对照试验。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治疗心血管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甄别其中的优势品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文献。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应信息,之后进行风险偏倚评价。结局指标关注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及心脏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不良反应等结局指标。基于贝叶斯理论,采用Winbugs 1.4.3软件、Stata13.0软件进行分析,相应结果以比值比、均数差及其95%可信区间的形式表示,并通过曲线下面积结果预测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疗效排序。另外,根据曲线下面积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综合网状Meta分析结果,得到最佳干预措施。同时采用Stata 13.0软件绘制网状关系图、漏斗图、网状森林图、贡献图等。研究结果1.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3个研究,953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侧重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功能及患者预后方面情况较为显着;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改善患者脑钠肽含量情况最佳。2.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40个研究,2970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心率、每分心输出量、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降低心率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每分心输出量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3.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8个研究,10228例患者,涉及七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血气分析结果、血液流变学结果、平均肺动脉压、右心室内径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尤其体现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呼吸衰竭、优化肺动脉高压方面。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优于其他方案。4.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结果共纳入73个研究,6639例患者,涉及八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胆固醇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更具优势。另外,黄芪注射剂及参芪扶正注射剂在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方面疗效较好。5.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结果共纳入27个研究,244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研究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面有较大优势。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①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促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②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方面较其他方案更具优势;③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方面优于其他方案;④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⑤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同时,本研究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进行了分析,纳入研究中涉及的不良反应内容较少,尚不能针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得出确切结论。总体而言,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各有所长,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周瑶[9](2019)在《基于TGF-β/Smad通路探讨高血压心衰心肌纤维化机制及“以方测证”干预》文中提出目的:基于“以方测证”理论,运用Dahl盐敏感大鼠复制高血压心衰模型[1-3],通过比较参麦注射液与参附注射液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干预心纤维化、改善大鼠心功能的作用,探讨高血压心衰心肌纤维化的病理机制和高血压心衰大鼠模型的证候本质。方法:1.50只Dahl/SS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和模型组(44只),10只SS-13BN盐敏感对照大鼠为盐敏感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予低盐饮食,盐敏感对照组和模型组予高盐饮食,喂养20周,建立和验证盐敏感高血压心衰大鼠模型。将已成高血压心衰模型的40只Dahl/SS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参麦注射液组、参附注射液组、吡非尼酮抑制剂组,各10只,腹腔注射结合灌胃给药15天。给药结束后,超声检测各组大鼠EF及FS值,ELISA法检测血清NT-proBNP及TGF-β含量,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组织Ⅰ型胶原纤维蛋白(Col I)含量变化,Western B lot法检测组织纤维化蛋白TGF-β表达量、Smad2/Smad3磷酸化程度,RT-qPCR法检测组织Smad2、Smad3、TGF-β、Col I的mRNA相对表达量。2、30只Dahl/SS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参麦注射液组、参附注射液组3组,连续腹腔注射6.0mL/kg药物5天,每日1次,腹主动脉取血制备含药血清。将5%/10%/20%的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2.5μg/L/5μg/L/10μg/L TGF-β1、0.25g/L/0.5g/L/1g/L吡非尼酮作用于原代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48h,CCK-8法检测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确定给药浓度和干预时间。设置空白对照组、TGF-β1组、参麦血清联合TGF-β1组、参附血清联合TGF-β1组、空白血清联合TGF-β1组、吡非尼酮联合TGF-β1组,CCK-8法检测各组药物作用细胞48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Smad2/Smad3磷酸化程度,RT-qPCR法检测细胞Smad2、Smad3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1、造模结束后,与盐敏感对照组大鼠和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在精神状态和行为体征上出现明显变化,血压持续上升,收缩压最高达212mmHg;造模后模型组大鼠EF、FS值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盐敏感对照组,也明显低于本组造模前测量值,血清NT-proBNP明显增高,各指标较空白对照组、盐敏感对照组大鼠均有显着差异,说明模型组大鼠高血压心衰模型初步成模。2、给药后,与参附组大鼠相比,参麦组大鼠EF、FS值明显升高;血清NT-proBNP、TGF-β1含量明显降低;心肌细胞结构清晰、肌纤维排列整齐、细胞无水肿等病理变化;心肌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胶原容积分数降低;心肌组织胶原纤维含量明显下降,Col I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降低。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和吡非尼酮均能抑制大鼠心肌组织Smad2和Smad3蛋白磷酸化程度及mRNA表达、TGF-β的mRNA和蛋白表达、Col I的mRNA表达,参麦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参附组。3、TGF-β1、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殖作用,吡非尼酮有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剂量依赖性不明显,确定10%含药血清、10μg/L TGF-β1、1g/L吡非尼酮和48h为最佳给药浓度和干预时间;各药物与TGF-β1联合作用后,参附联合组和空白联合组细胞进一步增殖,参麦联合组和吡非尼酮联合组细胞生长明显抑制,参麦联合组细胞抑制率明显高于其他组。4、各含药血清、吡非尼酮与TGF-β1联合孵育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后,参麦联合组细胞Smad2和Smad3的蛋白磷酸化程度、Smad2和Smad3的mRNA相对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参附联合组、空白联合组、吡非尼酮联合组均明显降低。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利用Dahl/SS盐敏感大鼠建立高血压心衰大鼠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参麦注射液能明显改善高血压心衰大鼠各项心功能指标,能通过调节TGF-β/Smad信号通路抑制高血压心衰大鼠心肌组织和原代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的纤维化途径,效果显着优于参附注射液,基于“以方测证”确证了高血压心衰大鼠为“心气阴虚证”动物模型,并初步揭示了高血压心衰大鼠心肌纤维化的病理机制和参麦注射液治疗高血压心衰的关键作用靶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0](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提出
二、黄芪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原发性心肌病心衰4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芪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原发性心肌病心衰44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2 系统设计方法 |
2.1 整体设计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2.4 运行环境 |
3 研究结果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1 古代文献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2 心力衰竭的现代中医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各组中医证型一般资料比较 |
2 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比较 |
3 冠心病心衰的中医用药规律 |
第三节 讨论 |
1 冠心病心衰总体资料讨论 |
2 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3 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
4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衰的临床应用特点 |
研究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3)温阳益气活血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回顾性分析及miRNA调控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扩张型心肌病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回顾性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5 研究方案 |
6 统计及分析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基本资料分析 |
2 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
3 患者证候分析 |
4 用药情况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第二部分 李军教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用药经验 |
第一节 病因病机 |
第二节 辨证分型 |
第三节 验案举隅 |
第三部分 基于高通量测序初步探索温阳益气活血方干预DCM的miRNA表达差异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试剂与仪器 |
3 血样采集 |
4 外周血总RNA的提取 |
5 总RNA质量检测 |
6 miRNA高通量测序数据预处理 |
7 新miRNA预测 |
8 miRNA差异分析、靶基因预测及靶基因功能分析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1 临床结果分析 |
2 RNA质量评估分析 |
3 测序数据预处理 |
4 新miRNA的预测 |
5 miRNA差异分析 |
6 差异miRNA靶基因预测及靶基因功能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基于“心肾相关”理论探讨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机制及以方测证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心肾相关”理论研究 |
1 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 |
1.1 病名研究 |
1.2 病因病机研究 |
1.3 证型研究 |
2 肾纤维化的中医研究 |
2.1 病因认识 |
2.2 病位概括 |
2.3 病机特点 |
3 “心肾不交”理论研究 |
3.1 理论内涵 |
3.2 病理概念 |
3.3 病位概括 |
3.4 证治概括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基于TGF-β/Smad信号通路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病理机制及参麦注射液干预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 |
1.3 试剂与耗材 |
1.4 仪器 |
1.5 各种实验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制备与验证 |
2.2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
2.3 大鼠血清TGF-β1、Cystatin C、NGAL及肾功能指标的检测方法 |
2.4 大鼠肾脏组织染色方法 |
2.5 大鼠肾脏Ⅰ型胶原纤维(ColI)免疫荧光检测方法 |
2.6 大鼠肾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纤维化蛋白检测方法 |
2.7 大鼠肾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纤维化因子m RNA相对表达量检测方法 |
2.8 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模型的制备与验证 |
3.2 大鼠一般情况 |
3.3 大鼠给药后血清TGF-β1、Cystatin C与 NGAL比较 |
3.4 大鼠给药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
3.5 大鼠给药后肾功能生化指标的比较 |
3.6 大鼠给药后肾脏组织病理学形态比较 |
3.7 大鼠胶原容积分数比较 |
3.8 大鼠给药后肾脏组织TGF-β1、I型胶原纤维免疫荧光检测 |
3.9 大鼠肾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纤维化蛋白检测 |
3.10 大鼠肾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纤维化因子m RNA检测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实验动物 |
1.3 试剂与耗材 |
1.4 仪器 |
1.5 各种实验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2 各组大鼠含药血清的制备 |
2.3 细胞的消化、计数与传代培养 |
2.4 细胞的冻存 |
2.5 CCK-8检测方法 |
2.6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
2.7 TGF-β1和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
2.8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联合TGF-β1、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
2.9 细胞生长抑制率的计算 |
2.10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
3.2 TGF-β1和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
3.3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联合TGF-β1、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试剂与耗材 |
1.3 仪器 |
1.4 各种实验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各组大鼠含药血清的制备 |
2.2 不同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 不同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不同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 不同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1.公开发表论文 |
2.主持及参与课题 |
综述 高血压心衰肾脏纤维化机制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益气养阴法干预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证据与效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益气养阴法干预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益气养阴方治疗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四部分 益气养阴方调控自噬-凋亡干预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效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靶向自噬-凋亡治疗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队列研究方法及其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队列研究方法 |
一、设计类型的选择与应用 |
(一)经典队列研究类型 |
(二)其它类型 |
二、暴露因素的定义和测量 |
(一)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所涉及的暴露因素 |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暴露定义和测量的思路 |
(三)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暴露定义和测量的方法 |
(四)中医药干预慢性心力衰竭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暴露因素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一)研究对象的来源 |
(二)诊断标准、纳入/排除标准的制定 |
(三)样本量的估算 |
四、结局指标的选择 |
(一)终点事件 |
(二)替代指标 |
(三)患者报告结局 |
(四)中医证候指标 |
(五)安全性指标 |
(六)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的结局指标 |
五、随访设计 |
(一)随访的目的和内容 |
(二)随访方法 |
(三)随访时间 |
六、统计分析 |
(一)基线比较及协变量筛选 |
(二)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校正协变量 |
(三)倾向评分匹配校正协变量 |
七、伦理审批和知情同意 |
八、注册 |
第二部分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的关键技术 |
一、辨证实施的技术要点 |
(一)辨证分型的方式 |
(二)证候诊断标准的选择 |
(三)证候判定的方法 |
二、基于智能化随访系统的电话随访技术 |
(一)形成研究疾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的随访系统 |
(二)建立针对研究疾病的可自定义配置的临床研究表单CRF |
(三)随访人员培训 |
(四)随访实施 |
三、数据采集技术 |
(一)基于纸质CRF的数据采集技术 |
(二)基于电子病历文本信息抽取与结构化的数据采集技术 |
四、数据存储技术 |
(一)基于Epidata数据库的数据存储技术 |
(二)基于关系数据库与非关系数据库结合的数据存储技术 |
五、数据平台构建技术 |
(一)异源异构数据整合与标准化诊疗数据库建立 |
(二)患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设计与数据采集管理 |
(三)中医大数据集成平台构建 |
六、数据质控技术 |
(一)临床研究资料的质控 |
(二)临床研究资料收集与质控常见问题及处理 |
七、数据处理技术 |
(一)数据核查 |
(二)缺失数据处理 |
(三)数据清理 |
八、数据挖掘技术 |
(一)利用决策树模型构建疾病中西医结合预后模型 |
(二)利用随机森林法提取影响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 |
(三)利用贝叶斯网络探索影响患者预后因素的交互作用 |
第三部分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范例——中医药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队列研究 |
一、方案设计 |
(一)队列研究设计 |
1.住院期间 |
2.随访期间 |
(二)病例选择 |
1.住院期间 |
2.随访期间 |
(三)治疗药物 |
1.住院期间 |
2.随访期间 |
(四)观察指标 |
1.住院期间 |
2.随访期间 |
(五)随访设计 |
1.随访内容 |
2.随访方式 |
3.随访时间 |
4.随访地点 |
5.随访人员 |
6.失访率 |
二、实施过程 |
(一)制作《中医医院慢性心力衰竭队列研究调查表》 |
1.明确调查内容 |
2.制作调查表 |
3.预调查与调查表完善 |
(二)病案调查 |
1.检索病案号 |
2.病案库调查 |
3.调查表存档 |
(三)随访调查 |
1.前期准备 |
2.电话随访 |
3.填写《中医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队列研究调查表》 |
(四)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 |
1.Epidata数据管理软件 |
2.基于Epidata软件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数据库 |
3.数据库的使用 |
(五)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一)住院期间 |
1.一般资料 |
2.暴露划分情况 |
3.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
4.终点事件与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性分析 |
5.倾向匹配后 |
(二)随访期间 |
1.一般资料 |
2.暴露划分情况 |
3.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
4.终点事件与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性分析 |
5.倾向匹配后 |
四、讨论 |
(一)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现状 |
(二)慢性心力衰竭与中医药治疗 |
1.中医药干预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
2.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机的认识 |
3.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优势及切入点 |
4.中医药干预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
(三)结局指标 |
1.终点事件 |
2.替代指标 |
(四)影响因素 |
(五)队列研究 |
(六)研究心得 |
1.医院的选择 |
2.病例调查表 |
3.检索病案号 |
4.病案调查 |
5.随访调查 |
6.数据管理 |
7.数据的统计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队列研究现状分析 |
1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现状 |
2 队列研究应用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优势 |
3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存在的问题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科研课题 |
(7)冠通方对冠心病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患者NT-proBNP、galectin-3及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样本量估算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7 观察指标与疗效、安全性判定 |
1.7.1 观察疗效指标和方法 |
1.7.2 安全性指标 |
1.8 统计学分析 |
二、结果分析 |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比较 |
2.2 疗效比较 |
2.2.1 心功能分级疗效比较 |
2.2.2 两组患者LVESD、LVEDD、LVEF治疗前后的比较 |
2.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 |
2.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水平 |
2.2.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水平 |
2.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六分钟步行试验水平 |
2.3 不良反应分析 |
三、讨论 |
3.1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西医研究进展 |
3.2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研究进展 |
3.3 冠通方的药理 |
3.4 实验结果讨论 |
3.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
1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品种概述 |
2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概述 |
综述二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网状Meta分析 |
一、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五、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TGF-β/Smad通路探讨高血压心衰心肌纤维化机制及“以方测证”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高血压心衰大鼠模型制备及验证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3.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3.2 大鼠血压检测值比较 |
3.3 大鼠血清NT-proBNP指标检测 |
3.4 大鼠心功能参数EF、FS比较 |
4.讨论 |
第二章 基于TGF-β/Smad信号通路探讨高血压心衰心肌纤维化机制及参麦注射液“以方测证”干预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3.1 大鼠给药前后EF、FS比较 |
3.2 大鼠给药后血清NT-proBNP比较 |
3.3 大鼠给药后血清TGF-β1 比较 |
3.4 大鼠给药后心肌组织HE染色病理学形态比较 |
3.5 大鼠给药后心肌组织纤维化Masson染色形态比较 |
3.6 大鼠给药后心肌组织Ⅰ型胶原纤维免疫荧光检测 |
3.7 大鼠心肌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纤维化蛋白检测 |
3.8 大鼠心肌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纤维化因子mRNA检测 |
4.讨论 |
第三章 含药血清对TGF-β1 诱导的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3.1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
3.2 TGF-β1 和吡非尼酮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
3.3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联合TGF-β1、吡非尼酮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
4.讨论 |
第四章 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相关纤维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3.1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和空白血清对TGF-β1 诱导的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相关纤维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和空白血清对TGF-β1 诱导的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相关纤维化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Ⅱ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黄芪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原发性心肌病心衰4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探讨[D]. 董雪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温阳益气活血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回顾性分析及miRNA调控机制初探[D]. 谭雨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基于“心肾相关”理论探讨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机制及以方测证干预研究[D]. 姚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益气养阴法干预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证据与效应机制研究[D]. 张晓囡.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6]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队列研究方法及其关键技术[D]. 高武霖.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7]冠通方对冠心病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患者NT-proBNP、galectin-3及心功能的影响[D]. 祝英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D]. 王凯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基于TGF-β/Smad通路探讨高血压心衰心肌纤维化机制及“以方测证”干预[D]. 周瑶.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