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老缅泰越边境文化艺术节在景洪举行

第八届中老缅泰越边境文化艺术节在景洪举行

一、第八届中老缅泰越五国边境文化艺术节在景洪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王吉甫,王清华[1](2021)在《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文化交流十年志》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逐渐从中国对外开放的末端转变为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在与周边国家开展以经济合作为重点的交往过程中,云南积极推动澜沧江—湄公河、孟中印缅等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提升了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合作水平。在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合作中,特别是在2000~2010年的10年时间里,云南积极利用地缘优势,与毗邻的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双方、多方举办的"节庆活动""文艺展演""文化展会""学术交往""考察互访"等文化活动平台进行文化交流。多种形式的交流,是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显着特点。云南与东南亚、南亚文化交流,对于我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理念,加强睦邻友好关系,促进澜沧江—湄公河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的开发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刘畅[2](2020)在《环境主义视角下的次区域合作 ——理论构建与案例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和东盟的次区域合作取得新发展,呼唤新型理论工具解释到底什么是次区域合作,什么是“好的”次区域合作,中国和东盟应该如何构建一个“好的”次区域合作。环境主义认识到,过往研究使用“拟合法”和“层次法”解释区域和次区域相关概念和理论是行不通的,必须引入对环境的感知。环境主义主张环境是生产和再生产国际关系的场所,认为环境主义指的是在国际关系中承认并重视环境(及其差异性)为分析国际关系现实的理论思路,强调国际关系行为体应使用环境的角度和方法入手处理国际关系问题。引入环境主义视角可知,区域和次区域都是环境对象物,区域是国际关系行为体按照权力需要进行人为区隔的环境对象物,其中既包含一定的时空组合关系,也包括行为体间对环境对象物的共识。次区域是区域概念基础上引入“异质性因素”的不断流动的环境对象物。微区域是区域和次区域概念的延展概念。区域主义和次区域主义都主张重视区域和次区域环境的核心地位,构筑和完善环境,但次区域主义主张适度性、非系统性和弱主导性。二战后次区域合作经历了三次起伏期,分别为冷战早期、冷战后初期和新世纪以来。三次起伏期的历史演变表明,次区域合作的普适性越来越强,次区域主义方向性越来越突出,次区域合作的环境属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在理论和历史相统一的前提下,环境主义的次区域合作分析框架包括环境属性、环境特点和异质性因素三部分。其中环境属性包括价值设定和上层权力,环境特点包括相互承认和社会关系。价值设定包括设定方、设定内容、设定强度和设定方与主导权关系。上层权力包括伙伴延迟以及格局延迟。相互承认包括扩员能力、专注能力和推进能力。社会关系包括合作系统性、机制建设、成果可持续性。典型的异质性因素包括单标区隔、外力耦合、弹性贫乏。当绝大部分指标趋于积极时,即可认为次区域合作总体状况良好。澜湄合作始终坚持务实高效的特性,充分发挥异质性因素的作用,不仅很快融入次区域环境之中,也为未来塑造次区域环境提供了较好基础。中国—东盟东增区合作虽然还面临严峻挑战,但提质升级后基本适应了东增区次区域合作环境,已经部分具备了塑造东增区次区域合作环境的能力。案例启示中国和东盟次区域合作的构建和发展应主动让次区域合作融入到已有次区域合作环境之中。中国应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逐步提升与东盟开展次区域合作的能力。

王珂[3](2019)在《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警务合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是我国推进睦邻外交、构建和谐周边的重点地区,也是大国较量较为集中的战略区域,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维护我国西南周边安全和“一带一路”倡议顺利进行的保障。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就与地缘相近的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和老挝开始了警务合作与交流。而新时期面对日益猖獗的毒品走私、恐怖主义、非法越境、电信犯罪及贩卖人口等国际犯罪和跨国犯罪,使得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的警务合作既符合当今时代潮流,也是为有效打击犯罪、维护地区安全而釆取的合理选择。地缘政治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理论,它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方法论,是各国制定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全球化时代的新地缘政治理论注重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交融,强调“和平”、“和谐”和“互利共赢”。本文以新地缘政治理论为视角,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结合我国周边外交战略,梳理了澜湄次区域警务合作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影响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警务合作的驱动因素和掣肘因素,结合澜湄次区域的实际给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本文除绪论外,还包括五个部分。第二部分介绍了文章的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第三部分梳理了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警务合作的发展历程;第四部分以地缘因素为基础分析了影响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警务合作的驱动与掣肘因素;第五部分针对掣肘因素对中国深度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警务合作提出解决路径;结论部分提出共建“澜湄安全命运共同体”,对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警务合作的研究前景提出了展望。

黄德凯[4](2018)在《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的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地区集团化的深入发展,地理相邻空间范围内的整合进一步加强。然而,依据一种什么样的规则或秩序来进行有效整合,它既不能损害该地区国家行为体的任何利益,达到共同受益的效果,同时也具有长期稳定的特性,是目前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区域合作摸索和探讨的主要问题所在。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快速上升,正从一个地区大国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而任何一个大国要实现国家对外战略,都是首先从周边地区开始的,中国也不例外。通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区域次区域合作,营造一个和平与发展的周边环境,是中国经营周边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适应中国周边地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现实需求。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次区域合作进程中,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主要是基于地缘条件构建的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但实际上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区域合作的进程,甚至决定着合作的成败。在区域政治权力结构系统中,存在不同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模式,按照行为体实力大小可分为三种类型:强-强模式、强-弱模式和弱-弱模式。不同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模式对行为体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和影响也各不相同。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则主要是强-强模式、强-弱两种模式。在“强-强”模式中,大国关系是区域合作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如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涉及中印两个大国,是典型的“强-强”模式。由于印度强烈的地缘政治担忧,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乃至“一带一路”倡议逐渐采取模糊甚至抗衡的态度,导致了该经济走廊建设的停滞不前。而在上海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因中俄两个大国基于共同的利益尤其是政治安全利益协商一致都有意推进区域合作,合作就较为顺利。而在“强-弱”模式中,大国不仅是区域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也是区域合作的主要推动者。在这种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模式下,区域合作所推进的效率是比较快的。如2016年3月由中国在三亚牵头成立的“澜湄合作机制”,使中国成为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主导者,进而推动澜湄合作快速高效的开展。对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来说,主要的启示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在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影响下,通过经济合作增大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上的依存度、并以此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政治关系发展的“以经促政”战略的效应已出现递减,而政治互信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因此在推进经济合作时,需要从“以经促政”转向“政经兼顾”,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以政促经”。二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强的经贸合作固然会提升其对中国的依存度,但周边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地缘政治关切和安全疑虑也在不断销蚀经贸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在推进周边区域合作时,通过安全合作及其向经济、政治领域的“外溢”,才能实现区域合作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三是中国在在推进周边区域合作时应根据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不同模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路径和相应的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政策组合,以减小合作的阻力和实现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金珍[5](2018)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与国际合作机制的关系正在逐渐由参与、融合,向塑造、引领转变,“中国倡议”“中国方案”在全球和地区合作中日益突出。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就是中国倡导和引领建设的次区域合作新机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作为次区域合作机制的“后来者”,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如何处理和协调次区域内既有机制尤其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在学理和现实层面都面临着难题。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与湄公河五国共同参与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六国间最早且最为成熟最具影响力的合作平台。2014年,在国际和地区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倡议并引领了次区域合作新机制的建设。2015年11月,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长会议在中国云南顺利举行。2016年3月,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中国三亚成功召开。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迅速发展成为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这一进程,一方面,反映出随着次区域合作的深化,中国正在由国际机制的参与者向倡导者、主导者的转变,这其中的经验值得探讨与总结。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卷入不断嵌套、重叠的多边地区机制之中,机制复杂性也日益成为中国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的结构因素。如何妥善处理新老机制的关系,成为当前面临的现实难题。由此,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在学理层面,有利于把握次区域合作演进发展的态势,为新的理论突破提供更为可靠的事实依据。在实践层面,对于我国处理国际机制复杂化的问题可以提供良好的参鉴样本。本文首先明晰次区域合作的基本概念,探究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次区域合作的内在关联。结合区域主义、功能主义、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等相关理论,提出次区域合作机制间的比较分析框架,即纵向的历史比较,横向的机制间同类要素比较。第二,运用这个框架,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次区域合作演进发展的规律。纵向上,比较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各自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主要成果、主要困难,揭示后者对于前者的突破与发展。横向上,从合作领域、机制建设、合作主导权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把握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在合作领域、合作主导权等方面的优势,也准确分析其在机制建设方面的相对不足。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剖析两项机制的内在关联,指出两项机制应该且可以实现协调发展,共同推进次区域的繁荣与稳定。第三,探究其对我国在新时期参与次区域合作的启示。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成熟到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创设和推进,这一进程折射出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合作已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对于我国在周边外交新时代如何引领和深化次区域合作,以及如何处理既有机制与创设机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认为,一是依据合作的深度不同,次区域合作可以分为“低阶次区域合作”和“高阶次区域合作”两类。“高阶”相对“低阶”次区域合作而言,强调的是合作层次、合作水平及合作机制的提质升级。主要指原有的合作方式、合作领域、合作机制等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新的发展形势,因此需要通过集体行动,来推进合作的调整和深化。这也是一个合作需求逐渐升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以及合作机制不断演化的过程。二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创建契合了澜湄次区域“高阶”合作发展趋势,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不是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另起炉灶”,尽管其有望建设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升级版”,但是实现全面超越仍有待时日。在次区域的发展进程中,二者必然长期共存,只有正确处理二者的竞合关系,实现协同发展,才能切实降低各方参与成本,减少合作中的不确定性,提高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机制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三是周边地区机制复杂性及机制建设与中国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中国应该完善相关机制建设,以推动地区深度融合,深化周边外交合作。要准确认识在周边区域合作中,创设机制与既有机制之间不是“零和”关系,而是既有竞争也有合作,二者竞争的一面需要磨合,二者共通的一面提供了协同发展的空间。中国倡导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无论在理念设计还是机制安排等方面,都秉承着协同发展、开放包容的基本原则,创设机制是对既有次区域合作架构的补充而非替代,充分体现和展示了“和而不同”的中国理念。

马毓彤[6](2017)在《云南跨境民族交往对边境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对于中国人来说,边境安全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中领土完整的标志,也是一代代中国人不懈追求的共识。时代的跨越发展与新世纪现实图景的展开,不断凸显的边境安全问题既令我们揪心,也引发了我们深入思考。云南省4061公里长的陆地边境线上居住着16个跨境少数民族,这些跨境民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交往活动古已有之且从未间断,频繁的交往活动与全方位的交往方式,使跨境民族交往行为在层次深入和范围扩大的同时安全问题的潜在威胁也不断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期间,“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1)”,肯定了云南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始终把边疆治理作为执政兴国的重要任务。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云南跨境民族交往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和云南跨境民族的实际概况,分析民族交往与边境安全的辩证关系,进而探索出云南跨境民族在交往的同时维护边境安全的现实路径。

陈瑞欣[7](2016)在《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中共十八大后,中国调整了周边外交政策。在2013年10月的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正确义利观和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并为今后5至10年中国进行周边外交作出战略部署,确定了战略目标、基本方针和解决方案。在2014年11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与互联互通。这两次的外交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外交的大政方针,为周边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论文以中共十八大作为时间节点,研究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思想与实践。论文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历史的回顾,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周边外交政策调整由国家大战略决定、受大国因素、经济因素、安全因素影响;周边外交区域合作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安全、人文诸领域并重;周边安全由政治军事领域逐渐扩展到经济和舆论领域。论文分析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因素,认为它们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服务于中国提出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战略;二,中国与周边国家复杂海疆争端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促使中国必须调整周边外交政策;三,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对中国周边环境造成的复杂局面促使中国必须调整周边外交政策。论文着重探讨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思想和实践几个方面的调整。周边外交思想方面,明确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正确义利观、周边命运共同体等。在周边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周边外交从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方面全面推进。政治上,中国国家领导人频繁与周边国家领导人会面,加深战略互信,并丰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经济上,把“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相对接,积极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加快与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积极参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安全上,加强与周边国家军队联演联训,积极传播中国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加强与周边国家在非传统安全的合作;人文交流上,加大对周边国家的教育文化援助力度,国家领导人率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重视培养睦邻友好的生力军,推进与周边国家睦邻互信关系。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实践呈现立体化、多元化、跨越时空的基本特征。论文也分析了目前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挑战,并从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认为政治上应加强与周边国家战略互信,与美国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经济上通过“一带一路”建设顺利与周边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对接,积极应对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和周边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安全上应借鉴陆地划界的经验妥善解决海岛争端,同时改善中国舆论传播机制,化解舆论风险;人文上应坚持与周边国家扩大人文交流,培养睦邻友好的后备军;加速中国主流媒体国际化进程,不断引导周边国家媒体舆论发挥正能量。

吕拓然[8](2012)在《西南民族地区边境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探析 ——以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为例》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会展经济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新经济增长点。它不仅可以为会展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而且能加强城市与外界的商贸、文化交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地区经济结构,提高城市的知名度。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会展经济由小到大,发展十分迅速,涌现了一批知名会展城市和会展名牌。我国西南民族地区会展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各民族间团结,有利于推进民族文化保护,有利于拓展会展业务内容,有利于推进民族文化旅游。本文以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为例,通过分析西双版纳历届“边交会”的发展概况,“边交会”的特色及其发展瓶颈。在此基础上,针对西南民族地区边境城市发展会展经济提出发展对策,本文认为在西南民族地区边境城市发展会展经济,可以根据当地特有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等现有资源,培育发展适合当地实际的会展活动,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会展经济发展。西南民族地区边境城市发展会展经济,必须以创新取胜,以特有的少数民族风俗作为卖点,开发独特的民族文化会展产品。西南民族地区边境城市在发展会展经济时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等特色资源。特色会展产品是永远的吸引力,会展有了特色就能扬长避短,拥有竞争优势。

李强[9](2012)在《新农民:民族村寨旅游对农民的影响研究 ——以云南曼听村与贵州西江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了民族学、社会学、旅游学的理论与方法,较深入地探讨了云南曼听村与贵州西江村的旅游发展对农民的影响。论文主要从农民的生计转型、农民的建筑改造、农民的职业转换、农民成为企业家、农民的社会资本拓展、农民投资及其理性选择、农村妇女走出隐藏等视角展开了分析,指出旅游化下民族乡村农民生活呈现出城市化、边界跨越以及市民化的可能,凸显了传统农民向新农民的转型。论文主要内容:第一章叙述了曼听村与西江村的旅游发展现状与发展过程,展示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三种模式,并指出国家与地方政府对民族旅游发展的不同取向。第二章基于民族村寨传统农业生计方式衰落的叙述,考察了旅游业成为农民的重要生计方式,并强调了旅游在民族村寨的可持续生计战略中的作用。第三章记录了傣族木楼与苗族吊脚楼的变化,分析了农民改造传统建筑的行为,并指出农民在建筑改造过程中展露了去民族化和再民族化的景象。第四章简述了旅游开发前后农民的职业转换,指出在乡村劳动力市场中家庭商业的员工招聘把亲缘与市场交织一起,并论及了农民对旅游职业的感知,从职业视角展现出小型旅游地下旅游对农民的冲击。第五章以曼听村与西江村的农家乐为立足点,分析了农民企业家的特征与类型,考察了在利益有限好视野下他们的经营行为。第六章检视了旅游视域下农民以传统人情关系为基础,建构新的社会资本,实现了农民的社会资本扩展而超越村寨。第七章概述了农民投资于旅游商业以及其他的经济活动,并从中考察了农民的理性选择及其理性飞跃。第八章以家庭商业中的农村妇女为基础,分析她们从“隐藏”后台走向前台从事商业活动,产生了相应的自我认知,揭示出她们走向前台的权力。第九章基于旅游发展下乡村社区呈现出去农化的状态,审视了民族乡村社区农民社会生活的都市化,检视了农民生活的边界跨越,映照出民族乡村社会的传统农民转型模式。总之,本文探析了民族村寨旅游对农民的影响,展现出了传统农民的现代变迁,向新农民转型,同时带来的是乡村城市化,而村镇化为城市是符合中国实际的边缘乡村城市化之路。

刘启虹[10](2008)在《东方多瑙河的盛典交响》文中研究表明——第十一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第十四届中老缅泰边境地区文化艺术节、第十二届滇中南民族艺术节纪实。中外文化使者与友谊牵手与精彩相约,商贸繁荣傣乡的经济,艺术展现经典的魅力,精彩点亮盛典的辉煌。

二、第八届中老缅泰越五国边境文化艺术节在景洪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八届中老缅泰越五国边境文化艺术节在景洪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文化交流十年志(论文提纲范文)

一、节庆活动
    (一)邀请周边国家来云南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二)赴周边国家参加艺术活动
二、文艺展演
    (一)周边国家来滇参加文艺展演
    (二)赴周边国家参加文艺展演
三、文化展会
    (一)举办各类展会
    (二)赴周边国家参加境外展会
四、学术交往
    (一)举办学术交流活动
    (二)赴周边国家参加学术活动
五、文化考察活动
    (一)云南组织的文化考察活动
    (二)出访考察

(2)环境主义视角下的次区域合作 ——理论构建与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区域和次区域相关概念和理论
        (二)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有关研究
        (三)东增区次区域合作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五、篇章结构安排
第一章 国际关系中的环境主义
    第一节 、国际关系环境
        一、证明
        二、分类
    第二节 、环境主义
        一、环境主义的特点
        二、环境主义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区域和次区域的界定及对相关概念的认识
    第一节 界定区域和次区域
        一、区域
        二、次区域
    第二节 区域主义和次区域主义的界定及对相关概念的认识
        一、区域主义
        二、次区域主义
第三章 一个环境主义的次区域合作分析框架
    第一节 战后次区域合作的三次起伏
        一、冷战早期的次区域合作
        二、冷战后初期的次区域合作
        三、新世纪以来的次区域合作
    第二节 次区域合作发展历程的理论总结
        一、纵向比较得出的特点和初步结论
        二、既有模型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第三节 以环境主义的次区域主义为基础的次区域合作分析框架
        一、环境属性
        二、环境特点及异质性因素
第四章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
    第一节 概况
        一、背景和目的
        二、特点
        三、后续发展
    第二节 环境属性分析
        一、价值设定
        二、上层权力
    第三节 环境特点分析
        一、相互承认
        二、社会关系
        三、异质性因素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合作
    第一节 概况
        一、东增区主要发展历程和特点
        二、中国-东增区合作的历程
    第二节 环境属性分析
        一、价值设定
        二、上层权力
    第三节 环境特点分析
        一、相互承认
        二、社会关系
        三、异质性因素
    第四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警务合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
        2.1.2 次区域警务合作
    2.2 理论基础
        2.2.1 地缘政治理论
        2.2.2 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
3.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警务合作的发展历程与领域
    3.1 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警务合作的发展历程
        3.1.1 20 世纪90 年代:起步期
        3.1.2 2001 年—2011 年:快速发展期
        3.1.3 2011 年—2017 年:深入合作期
        3.1.4 2017 年至今:新机构,新起点
    3.2 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警务合作的领域
        3.2.1 禁毒领域
        3.2.2 反恐领域
        3.2.3 打击非法移民、拐卖人口等其他跨国犯罪领域
        3.2.4 开展联合演练和执法人员培训
4 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警务合作的驱动与掣肘因素
    4.1 驱动因素
        4.1.1 地缘战略价值的凸显是合作的内在动因
        4.1.2 地缘文化的相通是合作的坚实基础
        4.1.3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是合作的强大动力
        4.1.4 共同的安全利益基础是合作的现实选择
    4.2 掣肘因素
        4.2.1 政治互信有限,难以形成强劲的合作动力
        4.2.2 经济实力差异明显,难以确定一致的合作目标
        4.2.3 大国博弈使合作氛围受到影响
        4.2.4 法律保障不到位使合作效果打折扣
5 未来中国深度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警务合作的路径
    5.1 增信释疑,提升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效能
        5.1.1 发展经济,进行产业合作和经济援助
        5.1.2 回应需求,建设软硬件基础设施
        5.1.3 主动作为,以和谐世界理念开展警务合作
    5.2 强化主体合作,并推动外部大国和组织发挥作用
        5.2.1 坚持主体地位,建立制度化的沟通协调机制
        5.2.2 借助其他平台,拓展警务合作的伙伴网络
    5.3 因地制宜,发挥边疆省份的地缘优势
        5.3.1 发展人文交流,拉紧民心纽带
        5.3.2 完善边境联络官办公室框架,加强边境会晤制度
    5.4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次区域警务合作机制
        5.4.1 签署合作相关条约,完善司法互助框架
        5.4.2 建立情报信息网络,完善多边联络体系
        5.4.3 对接警务技术合作,培养执法合作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的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 区域合作是中国推行周边外交和多边外交的重要路径
        (二) 中国周边地区国际体系处于变动时期
        (三) 周边区域合作面临巨大挑战
        (四) 地区治理发展趋势的结果
    二、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理论
        (二) 区域合作的相关理论研究
        (三) 关于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的现状、目标及前景
        (四) 关于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面临的挑战
        (五) 关于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的路径
    四、研究重点、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思路及框架
        (三)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困难
        (一) 创新之处
        (二) 存在的困难
第一章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与区域合作的理论解析
    第一节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理论溯源及含义
        一、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理论来源
        二、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含义
    第二节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建构特征与形成机制
        一、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建构特征
        二、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建构方式
        三、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建构机制
    第三节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模式及特征
        一、强-强模式
        二、强-弱模式
        三、弱-弱模式
    第四节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的区域合作
        一、区域合作的内涵及类型
        二、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区域合作的特征
        三、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不同类型下的区域合作
第二章 “强-强”模式: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困境与前景
    第一节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历程及现状
        一、中印缅孟地区合作时期
        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时期
        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现状
    第二节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及其特征
        一、孟中印缅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强-强模式”的构建历程
        二、孟中印缅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模式的构成特点及互动特征
        三、孟中印缅地区权力结构体系的前景
    第三节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根源
        一、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成效
        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面临问题的根源
    第四节 重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思考
        一、合作是唯一出路
        二、新型国际关系下孟中印缅的合作原则
        三、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
第三章 “强-强”模式下:上海合作组织的成效及其经验
    第一节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的上海合作组织
        一、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系
        二、上海合作组织设立的缘由及发展历程
        三、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特点
    第二节 “强-强模式”下上海合作组织的运转与调试
        一、主导大国间的互动
        二、主导大国与成员国之间的互动
        三、引入新成员保持活跃
        四、构建多层级立体式合作框架机制
    第三节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上海合作组织的成效分析
        一、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上海合作组织取得积极成效
        二、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风险
    第四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景与成功经验
        一、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上海合作组织的前景
        二、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
第四章 “强-弱模式”:澜湄合作发展迅速
    第一节 澜湄地区合作秩序的形成
        一、澜湄地区秩序重塑的缘由
        二、澜湄地区秩序的重建历程
        三、建立澜湄合作机制的意义
    第二节 澜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特点及运行机制
        一、澜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强-弱模式”
        二、澜湄地区权力结构体系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强-弱模式”下澜湄合作快速发展
        一、三大支柱
        二、五个优先领域
        三、3+5+X合作框架
    第四节 “强-弱模式”下澜湄合作的前景
        一、澜湄合作的前景
        二、“强-弱模式”下澜湄合作的挑战及困难
        三、“强-弱模式”下澜湄合作的应对策略
第五章 地缘政治视角下推进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的思考
    第一节 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的意义
        一、周边区域合作是“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周边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阶段
        三、周边区域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国推进周边区域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周边区域环境复杂多变
        二、周边区域合作的实际合作程度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
        三、遭到某些国家的抵制和反对
        四、域外力量的介入与阻扰
    第三节 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国推进周边区域合作的路径
        一、周边地区体系的长期分散且碎片化是根本原因
        二、重塑新时代地缘政治中国与周边国际体系的机遇
    第四节 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的思考
        一、国际体系的内在属性将给区域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区域合作范式
        三、“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原则提升积极性
        四、中国周边区域合作将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五、中国周边区域合作体系将更具开放包容性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三、主要网站
致谢

(5)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研究
        三、次区域合作的理论研究
        四、现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次区域合作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第一节 次区域合作的相关概念
        一、次区域
        二、次区域经济合作
        三、次区域经济一体化
        四、次区域合作
    第二节 次区域合作演进发展的理论解释
        一、国际经济学的理论解释
        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解释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次区域合作机制间的比较分析
        一、次区域合作机制间的纵向比较
        二、次区域合作机制间的横向比较
    小结
第二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效与困境
    第一节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背景
        二、发展历程
    第二节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成果
        一、推动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
        二、增进次区域和平红利的分享
        三、促进地区合作机制的完善
    第三节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困境
        一、经济合作难以深化和提升
        二、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
        三、缺乏合理和有效的合作主导权
    小结
第三章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突破与发展
    第一节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建立
        一、时代背景
        二、发展历程
    第二节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主要成果
        一、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稳步推进
        二、澜湄合作在多个领域取得显着成果
        三、澜湄文化逐步形成
    第三节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领域有待深化
        二、机制建设尚未完善
        三、合作主导权有待提升
    小结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比较
    第一节 GMS与LMC的比较
        一、GMS与LMC的纵向比较
        二、GMS与LMC的横向比较
    第二节 正确认识和协调处理GMS与LMC的关系
        一、GMS为LMC奠定坚实基础
        二、LMC是GMS深化发展的必然
        三、GMS与LMC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小结
第五章 GMS与LMC比较研究对我国参与次区域合作的启示
    第一节 推动次区域合作由“低阶”向“高阶”跨越
        一、“高阶”次区域合作的特征
        二、次区域合作由“低阶”向“高阶”演进的主要条件
    第二节 协调处理既有机制与创设机制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既有机制与创设机制的关系
        二、处理既有机制与创设机制关系的策略选择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云南跨境民族交往对边境安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与范畴
    一、交往的基本概述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交往理论
        (一)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二) 恩格斯的交往理论
        (三) 列宁的交往理论
    三、云南跨境民族概况
        (一) 跨境民族的含义
        (二) 云南的跨境民族的特征
第三章 云南跨境民族交往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一、云南跨境民族交往的主要内容
        (一) 经济交往
        (二) 宗教交往
        (三) 文化交往
        (四) 社会交往
    二、云南跨境民族交往的特征
        (一) 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
        (二) 跨境性与民族性的结合
        (三) 隐蔽性与公开性的交织
        (四) 多样性与关联性的融合
第四章 云南跨境民族交往影响边境安全
    一、影响经济安全
        (一) 影响边贸环境安定
        (二) 影响边境发展速度
        (三) 影响边民财产积累
    二、影响国家认同
        (一)影响爱国情感的凝聚
        (二)影响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三)影响政治认同的巩固
        (四)影响共同利益的实现
    三、影响文化安全
        (一) 影响本国主流文化的地位
        (二) 影响本族传统文化的认知
        (三) 影响本地宗教活动的开展
    四、影响社会稳定
        (一) 影响边境社会秩序的井然有序
        (二) 影响边境社会问题的有效治理
        (三) 影响边境跨境民族的安定生活
        (四) 影响边境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第五章 云南跨境民族交往背景下维护边境安全的路径
    一、维护边境利益
        (一) 发展经济不动摇是维护边境利益的第一要务
        (二) 确保边界安全是维护边境利益的根本途径
        (三) 解决民生问题是维护边境利益的稳定基础
    二、强化国家认同
        (一) 增强爱国情感,连接心理纽带
        (二) 弱化民族意识,培育共同价值观
        (三) 巩固中华民族地位,提升归属感
    三、推行文化戍边
    四、加强社会治理
        (一) 坚持党委领导
        (二) 依靠政府负责
        (三) 强调社会协同
        (四) 鼓励公众参与
        (五) 加强法治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周边外交的内涵与中国周边国家范围
        一、周边外交的含义
        二、中国周边国家范围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演变过程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变化
        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变化的因素
第二章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变化的背景
    第一节 中国国家大战略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一、中国国家大战略内容
        二、中国国家大战略需要调整周边外交政策
    第二节 中国与相关国家海洋争端凸显周边外交的重要性
        一、中国与相关国家海洋争端近况
        二、中国维护海洋权益须加强周边外交
    第三节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促使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周边外交
        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导致中国周边环境日趋复杂
        二、中国周边外交必须与时俱进方能应对复杂事态
第三章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一、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提出
        二、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意义
    第二节 先义后利的新型义利观
        一、新型义利观的提出
        二、践行新型义利观的意义
    第三节 荣损与共的周边命运共同体
        一、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二、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第四章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实践
    第一节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
        一、加强双边外交,深化睦邻友好关系
        二、推进多边外交,贡献中国智慧
        三、丰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
    第二节 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融合
        一、倡导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二、加快与周边国家金融合作
        三、加强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
    第三节 拓展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
        一、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传统安全合作
        二、扩展与周边国家的非传统安全合作
        三、积极参与多边安全机制构建
    第四节 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
        一、加深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
        二、开创对周边国家传播的新格局
        三、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第五章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的特征
    第一节 参与主体的立体化
        一、政府先行,民间活跃
        二、议会推动,政党跟进
    第二节 参与领域的多元化
        一、与周边国家构建新型伙伴关系
        二、与周边国家加强经济、安全、人文合作的新布局
    第三节 参与内容的跨越时空
        一、人文交流跨越时空
        二、经济外交跨越时空
第六章 未来中国周边外交的发展思考
    第一节 当前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挑战
        一、政治因素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二、TPP的签订等因素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发展
        三、日、美、邻因素影响中国周边安全
        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任务艰巨
    第二节 促进未来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对策
        一、处理好中、美、邻之间的政治关系
        二、采取措施应对经济发展不利因素
        三、积极应对周边地区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
        四、采用多种手段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后记

(8)西南民族地区边境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探析 ——以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会展经济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会展经济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 会展经济理论综述
        一、会展经济的含义
        二、会展经济的效应
        三、会展经济主要运作模式类型
第三章 西南民族地区边境城市发展会展经济的现状——以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为例
    第一节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社会经济状况
    第二节 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发展状况
        一、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的发展概况
        二、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的特色与成效
    第三节 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发展瓶颈
        一、“边交会”档次和服务有待提高
        二、“边交会”会展专业性人才缺乏
        三、“边交会”市场化程度及城市营销需要加强
        四、“边交会”与传统民族节庆结合不够
第四章 促进西南民族地区边境城市会展经济发展对策
    第一节 我国西南民族地区边境城市会展业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西南民族地区边境城市发展会展经济的劣势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二、缺乏优秀会展企业
        三、会展人才储备不足
        四、行业发展需要规范
    第三节 西南民族地区边境城市发展会展经济的机会分析
        一、国家政策强力支持
        二、对外开放不断迈进
        三、民族特色会展稀缺
    第四节 西南民族地区边境城市发展会展经济的对策
        一、增强人们会展经济意识
        二、确定城市会展经济战略
        三、加强会展的软硬件建设
        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会展经济
        五、健全会展经济市场机制
        六、开展城市会展品牌营销
        七、绿色会展的发展策略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农民:民族村寨旅游对农民的影响研究 ——以云南曼听村与贵州西江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回顾
    四、研究设计
第一章 曼听和西江的村寨与旅游
    第一节 曼听村与西江村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曼听村与西江村的旅游发展历程
    第三节 国家与地方政府在民族旅游发展中的不同取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旅游发展与农民的生计方式转型
    第一节 民族旅游村寨传统农业生计方式的衰落
    第二节 旅游业成为民族旅游村寨的重要生计方式
    第三节 民族村寨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生计战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旅游发展与农民的传统建筑改造
    第一节 曼听村傣族木楼的改造
    第二节 西江村苗族吊脚楼的改造
    第三节 传统建筑改造展示的去民族化与再民族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旅游与农民的职业转换
    第一节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前后农民的职业状况
    第二节 家庭商业在员工招聘中的亲缘与市场交融:从招聘广告说起
    第三节 农民对旅游职业的感知
    第四节 中间群体及其夹缝生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民企业家
    第一节 曼听村与西江村的农家乐
    第二节 农民企业家的特征分析
    第三节 农民企业家的类型分析
    第四节 “利益有限好”与农民企业家的经营行为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越村寨:旅游视域下农民的社会资本拓展
    第一节 对社会资本的简单回述
    第二节 传统社会的人情关系
    第三节 超越村寨:旅游化下农民的社会资本拓展
    第四节 农民社会资本拓展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民投资与农民的理性选择
    第一节 中国农民的投资发展过程
    第二节 曼听村与西江村的农民投资概况
    第三节 农民投资与农民的理性选择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旅游发展与走向前台的农村家庭妇女
    第一节 沉默的贡献者:妇女作为“隐藏”的后台角色
    第二节 农村家庭妇女参与民族村寨旅游的概况
    第三节 家庭商业中的农村妇女
    第四节 家庭商业中农村妇女的自我认知
    第五节 走向前台的权力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新农民:旅游视域下的传统农民转型
    第一节 旅游发展下乡村社区的去农化趋势
    第二节 民族乡村农民生活的城市化
    第三节 民族乡村农民生活的边界跨越
    第四节 农民市民化及其实现市民化的路径
    第五节 融入与自主性的平衡:新农民与民族文化体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1 曼听村(傣族园)示意图
附录2 西江千户苗寨示意图

四、第八届中老缅泰越五国边境文化艺术节在景洪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文化交流十年志[J]. 王吉甫,王清华.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04)
  • [2]环境主义视角下的次区域合作 ——理论构建与案例分析[D]. 刘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警务合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王珂.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9)
  • [4]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的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研究[D]. 黄德凯. 云南大学, 2018(04)
  • [5]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比较研究[D]. 金珍. 云南大学, 2018(04)
  • [6]云南跨境民族交往对边境安全的影响研究[D]. 马毓彤. 云南农业大学, 2017(02)
  • [7]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思想与实践研究[D]. 陈瑞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1)
  • [8]西南民族地区边境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探析 ——以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为例[D]. 吕拓然. 云南大学, 2012(04)
  • [9]新农民:民族村寨旅游对农民的影响研究 ——以云南曼听村与贵州西江村为例[D]. 李强. 兰州大学, 2012(09)
  • [10]东方多瑙河的盛典交响[J]. 刘启虹. 版纳, 2008(05)

标签:;  ;  ;  ;  ;  

第八届中老缅泰越边境文化艺术节在景洪举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