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损害视力的常用药物(30)(论文文献综述)
戴馨萱[1](2021)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价板层角膜移植术的临床疗效。对行板层角膜移植患者的病因及术前眼部情况与并发症的关系、术后视力及角膜植片透明率、术后并发症及治疗进行分析。并探究角膜基质透镜及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作为角膜移植材料进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病变的可行性,研究其确切疗效、远期效果并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对自2014年7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眼科,行板层角膜移植术且进行术后定期随访的50例患者(50眼)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病变均未累及角膜全层,其中诊断为感染性角膜溃疡共计29例29只眼(真菌感染12只眼,细菌感染11只眼,病毒感染5只眼,真菌合并病毒混合感染1只眼),蚕食性角膜溃疡4眼,边缘性角膜变性6眼,角膜扩张症1眼,角膜皮样瘤6眼,假性胬肉2眼,复发性胬肉1眼,角膜热烧伤1眼。对50例患者依据术前原发病的不同进行分类,根据病情选择不同材料(新鲜角膜、甘油保存角膜、角膜基质透镜、脱细胞猪角膜基质)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或者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羊膜移植术。其中,行板层角膜移植术29例,行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羊膜移植术21例。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行裂隙灯检查,眼前段照相或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眼科辅助检查,观察患者术后视力,植片透明度的情况,移植片排斥反应、角膜新生血管、角膜植片溶解、角膜植片感染、早期角膜缝线松弛等并发症的发生和预后。并从性别、年龄、患眼眼别、术前诊断、植片直径、植片位置等因素对视力改善、植片透明度、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板层角膜移植术后,患者全部恢复眼前段正常解剖结构,重建眼表,改善外观,并保存部分有用视力。1.本组病例中,因各种角膜疾病行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患者共50例(50眼,其中男性35眼,女性15眼)。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82岁,平均年龄48.44±19.976岁。其中以50-70岁之间患者居多。本组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的病例显示,术前最常见的病因为各种原因所致的感染性角膜溃疡(29眼,其中真菌性角膜溃疡12眼,细菌性角膜溃疡11眼,病毒性角膜炎5眼,真菌合并病毒混合感染1只眼)。2.本组病例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视力提高34眼,占68.00%,视力不变者16眼,占32.00%。术前盲眼共16眼,术后复明10眼,脱盲率(复明率)为62.5%。术前、术后视力差异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3.本组病例50眼术后3个月植片透明35眼,植片半透明15眼,总透明率1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15眼中植片透明7眼(占46.67%),未出现并发症35眼中植片透明28眼(占80.00%),差异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0),并发症的发生是植片透明度的影响因素。4.本组病例患者术后有3眼出现排斥反应,排斥反应率为6.00%。经过全身及局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局部点眼等治疗后均能得到有效控制。5.本组病例板层角膜移植术后有10例出现角膜新生血管,2例角膜植片溶解,4例角膜植片感染,5例早期角膜缝线松弛,2例术后浅前房,1例角膜植片与植床层间积血,经相应对症治疗病情得到控制。结论:1.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是治疗病变未累及角膜全层的感染性角膜溃疡、蚕食性角膜溃疡、边缘性角膜变性、角膜皮样瘤、假性胬肉、复发性胬肉及角膜热烧伤等角膜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2.角膜基质透镜及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作为新型供体材料,应用于板层角膜移植术中,可有效控制角膜病变进展,且能缓解角膜供体匮乏的情况。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用于治疗未侵及角膜全层的感染性角膜溃疡安全有效。3.术后应密切观察并发症,及时发现、早期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引起的严重后果,提高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成功率。
胡淑鸾[2](2021)在《加减四物汤联合奥洛他定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加减四物汤联合奥洛他定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2019年6月—2020年12月在医院治疗的80例过敏性结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奥洛他定滴眼液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加减四物汤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血清指标变化、泪液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眼痒、眼胀、畏光流泪、干涩、视物模糊、烧灼感等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ECP、HA、LTB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泪液ECP、HA、LTB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减四物汤联合奥洛他定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效果显着,能有效缓解中医证候,降低血清及泪液中生化因子水平,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石笑晴,何玺玉,吴虹林[3](2018)在《儿童金属汞中毒的毒理及诊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金属汞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用途广泛,但对人体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毒性损害。金属汞主要以汞蒸气的形态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引起中毒,亦可经皮肤接触、皮下、肌肉和静脉注射吸收,消化道吸收甚微,主要蓄积在脑干、小脑和肾脏,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肾脏损伤,可通过金属螯合剂驱汞、血液透析、血浆置换和手术切除治疗,同时需监测各系统损伤的修复。本文主要介绍儿童金属汞中毒的毒理机制、临床表现和诊疗进展。
石笑晴[4](2018)在《幼龄家兔肌内注射金属汞的局部及全身毒性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金属汞肌内注射后对幼龄家兔的局部和全身毒性作用,了解汞中毒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生化标志物变化,为了解儿童外源性汞暴露后的毒理变化及进一步干预提供依据。方法:20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幼兔(40日龄)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5只,分别单次肌内注射生理盐水(NS)0.1mL·kg-1和金属汞(Hg)700 mg·kg-1,1400 mg·kg-1和2800mg·kg-1。染毒后每天记录各组动物精神状态、进食、毛发、尿便性状变化及存活情况,分别在染毒前、染毒后7,14,21,28,35天称重、拍摄局部注射部位X线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血汞和尿汞含量;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B)浓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功能损伤指标和血清电解质;待金属汞在局部无明显扩散时,取心、肺、肝、肾、小肠和局部注射部位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实验组动物在染毒后7-14天开始出现腹泻、进食减少、反应差等中毒表现,染毒后21天开始出现易激惹和分泌物增多等症状,且体重增长开始落后于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在染毒后28天X线提示金属汞无明显扩散趋势,血汞、尿汞浓度升高速度减慢,汞中毒症状持续存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NSE高剂量组在染毒后21天开始持续升高(P<0.05),中、低剂量组在染毒后28天开始持续升高(P<0.05),各染毒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血清S100B高剂量组在染毒后14天开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P<0.05),中剂量组在染毒后21天开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在染毒后28天开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血清TP和ALB在染毒后21天开始明显下降(P<0.05),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肌酐和尿素氮在染毒后21天开始升高(P<0.05),其中中剂量组升高最明显(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Na+、K+、Ca++、Cl-在染毒后28天明显下降(P<0.05),且染毒剂量越大,下降越明显。肺部损害以炎性浸润和肺气肿为主,肝脏损害以肝细胞水肿和炎细胞浸润为主,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个别可见金属汞沉积在肾小球内,小肠可见肠壁增厚、出血和弥漫性绒毛脱落,局部注射部位可见脓性包裹形成,切面可见大量未吸收的汞滴和大量脓性分泌物,HE染色可见多发散在的汞滴,围绕汞滴见大量多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泡沫细胞浸润,同时还可见到肉芽组织形成和小血管增生、出血和充血。结论:单次肌内注射金属汞后不仅造成局部的损伤,还会播散至全身造成多器官受累。染毒后28天左右局部病理包裹形成,汞局部扩散明显减慢,汞吸收速度减慢,局部注射部位符合无菌性炎症变化,同时还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肝肾功能损害和电解质紊乱,为儿童金属汞中毒后的临床病情评估及正确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董华[5](2018)在《SPECT/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在眼眶肿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性疾病及其他实体性肿瘤的SPECT显像进行数据分析,确定不同病变的诊断标准,并与超声和磁共振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发现和解决该技术在眼眶病变术前定性诊断中遇到的问题,探讨99mTc-RBC SPECT/CT连续动/静态显像在眼眶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策略选择中的临床价值。为该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操作基础。方法1)回顾性分析119例眼眶肿物患者99mTc-RBC SPECT显像结果,视觉分析:各时相双侧眼眶区放射性分布及血流灌注相的时间-放射性曲线特点。半定量分析:两名医师、同一医师于一周内分别在延迟相对患侧眶区进行感兴趣区(ROI)勾画,并将ROI复制到键侧眶区,计算肿瘤与对侧镜像区的放射性(T/N)比值及肿瘤与上矢状窦区的放射性(T/SSS)比值,使用Bland-Altman分析和配对t检验评估两组数据的一致性和重复性,以期确定该影像诊断技术的可行性。2)回顾性分析119例眼眶肿物患者99mTc-RBC SPECT显像结果,半定量分析评价不同病理类型病变的T/N值区间;视觉分析结合半定量分析综合评价99mTc-RBC SPECT显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能,包括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等指标,半定量分析99mTc-RBC SPECT显像在血管性病变与非血管性病变的T/N值区间差异,确定99mTc-RBC SPECT显像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3)回顾性分析140例眼眶肿物患者的99mTc-RBC SPECT显像、超声及MRI的诊断结果,分析不同诊断技术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不同病理类型中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并进行对比分析,更好的服务于临床。结果1)经术后病理确诊的眼眶病变病例119例,眼眶病灶测量者内及测量者间T一致性Bland Altman分析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30230.6894 dpm和-0.91120.7821 dpm,均有较高的一致性;对比分析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健侧眼眶镜像区和上矢状窦区测量者间内N和SSS测量结果一致性Bland Altman分析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50400.1814 dpm和-0.63480.5703dpm,医生间测量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健侧眼眶镜像区和上矢状窦区测量者内N和SSS测量结果一致性Bland Altman分析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1.089-0.07268 dpm和-1.016-0.01620 dpm,医生1不同时间点测量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别,分析原因可能是健侧放射性计数太低,勾画感兴趣区时容易受周围正常组织的干扰所致,经医生间测量其总体可重复性还是无统计学差异的。2)本研究共纳入眼眶占位性病变患者119例,其中63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通过99mTc-RBC SPE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得到正确诊断。ROC曲线校正后SPECT显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0%、98.2%、98.4%、100.0%、99.2%。另外,视觉及半定量分析在眼眶血管性肿瘤诊断效能亦很高,校正后均为100.0%;但在眼眶非血管性肿瘤的病理类型鉴别上缺乏特异性。对于病变较小且位置较深、或受周围组织干扰无法鉴别时,通过SPECT/CT断层显像得到进一步判断。3)99mTc-RBC SPE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综合分析、磁共振综合分析及超声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100.0%、98.2%、98.4%;79.4%、100.0%、100.0%;88.2%、97.2%、96.8%。提示SPECT显像较磁共振和超声更能准确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虽然超声扫描诊断效能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稍高于磁共振综合分析结果,磁共振综合分析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稍高于超声扫描,两种影像检测技术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MR平扫、超声和SPECT显像比较的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表明MR扫描和SPECT显像比超声更能正确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且SPECT显像优于MR扫描。另外,超声诊断眼眶血管性病变的灵敏度和准确率高于磁共振综合分析结果,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虽然磁共振综合分析的特异度以及阳性预测值稍高于超声扫描,两种影像检测技术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磁共振综合分析结果的诊断效能稍高于超声扫描,但两种影像检测技术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对血管性病变,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瘤,放射性核素SPECT显像的综合诊断准确率高达100.0%;然而,对于非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单纯99mTc-RBC SPECT显像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均不如磁共振和超声理想。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及静脉性血管瘤99mTc-RBC SPECT显像勾画感兴趣区的可重复性更好,受周围组织的干扰更小,为99mTc-RBC SPECT精确定量提供了重要平台。99mTc-RBC SPECT显像通过半定量分析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具有高特异性,能更客观的指导治疗决策,尤其是治疗决策的选择。99mTc-RBCSPECT显像诊断效能与眼眶占位性病变的病理类型密切相关,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血管性疾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但鉴别诊断其他实体占位的效能是否也接近亦或高于常规影像技术,有待进一步对比分析。SPECT显像可明显提高眼眶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水平,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前诊断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是常规影像学的有益补充。
张文文[6](2017)在《副肿瘤性天疱疮3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是一种和肿瘤相关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很容易被误诊。本文旨在分析该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荧光表现、伴发的肿瘤、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2001年~2017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皮肤科收治了 5例副肿瘤性天疱疮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资料较完整的3例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荧光表现、诊疗经过、伴发的肿瘤、预后及随访。通过检索CNKI、万方、PUBMED等数据库复习相关文献,重点对国内1993年至2016年相关的69篇文献中,记录较完整的105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收治的3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如下:1.一般资料:3例患者中,男1例,女2例,男/女为1:2;年龄24~54岁,平均37.3岁;病程40天~180天,平均80天。2.临床表现:3例患者均有口腔、外阴及双眼结膜的受累。特征性的表现为口腔黏膜多发的疼痛性糜烂、溃疡。1例患者出现体重下降。3.组织病理学检查:3例患者均取受累的皮肤或粘膜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有以下共同特点:(1)表皮内坏死的角质形成细胞散在或群集分布;(2)基底细胞液化变性;(3)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在真皮浅层呈带状浸润。4.免疫荧光检查:2例患者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均有棘细胞间IgG和C3沉积,其中1例患者基底膜带有C3沉积。1例患者至外院取血清(以大鼠膀胱上皮为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G在棘细胞间沉积,滴度1:40。5.伴发的肿瘤:3例患者中2例伴发Castleman瘤;1例性质不明。2例位于纵膈,1例位于盆腔。2例患者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1例透明血管型,1例浆细胞型。6.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3例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均发现肿瘤的存在;实验室检查均有白蛋白降低、白球比例倒置,但肿瘤系列均为阴性。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沉、风湿系列及体液免疫系列等异常。7.治疗:3例患者中2例手术切除肿物。1例患者因手术位置特殊无法手术,于当地医院行化疗及放疗。2例患者术后均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8.预后及随访:无法手术治疗的1例患者1月后死于呼吸衰竭;1例患者术后1年,一直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全身无新发水疱,口腔黏膜仍有少许糜烂、溃疡;1例患者失访。国内文献中105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105例患者中,男48例,女57例,男/女为1:1.19;年龄最小11岁,最大82岁,平均36.3岁;病程15天~3年,平均170天。2.临床表现:10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腔、外阴或双眼结膜的受累;29例患者出现发热;1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17例患者出现指(趾)甲受累;28例患者出现体重下降。3.组织病理学检查:90例患者均取受累的皮肤或粘膜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有以下共同特点:(1)表皮内可见坏死红染的角质形成细胞;(2)棘层松解;(3)基底细胞液化变性;(4)真皮浅层或血管周围可见单一核细胞的浸润。4.免疫荧光检查:68例患者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有以下2个特点:(1)IgG和(或)C3在表皮细胞间呈网状沉积;(2)IgG和(或)C3在基底膜带呈线状沉积。64例患者取血清(以大鼠膀胱上皮、猴食管上皮或人表皮为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见表皮棘细胞间和(或)基底膜带IgG和(或)C3沉积,滴度为 1:20~1:2560。5.伴发的肿瘤:105例患者中最常伴发的肿瘤为Castleman瘤61例,其次为淋巴瘤9例、胸腺瘤8例、白血病7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4例、性质待定10例、其它10例。其中有2例患者伴发两种以上的肿瘤。30例Castleman瘤的患者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透明血管型27例,浆细胞型2例,混合型1例。54例肿瘤位于腹膜后,23例位于纵膈,5例位于盆腔。6.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胸腹盆CT、腹部超声、妇科超声及泌尿系超声。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肝功、电解质系列、血糖、血脂、风湿系列、体液免疫系列、T细胞亚群及肿瘤系列等的异常。7.治疗:主要包括原发肿瘤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治疗。手术、放疗和化疗是原发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其次为免疫抑制剂、人免疫球蛋白或血浆等。多数患者采用联合治疗。8.预后及随访:105例患者中56例存活,35例患者死亡,14例患者失访。3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多数伴发良性肿瘤的患者治疗原发肿瘤后,皮疹可基本或完全消退,而伴发恶性肿瘤的患者预后较差。部分患者可在术前或术后出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其次为感染诱发的多脏器衰竭。结论1.副肿瘤性天疱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30~40岁多见。女性发病略高于男性。2.临床表现呈多样性,特征性的表现为疼痛性黏膜糜烂和多形性皮肤损害。口腔黏膜和眼结膜是最常受累的部位,部分患者以口腔粘膜损害为唯一症状。3.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表皮内坏死的角质形成细胞、棘层松解、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及真皮浅层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呈带状浸润为特征。免疫荧光检查棘细胞间和(或)基底膜带有IgG和(或)C3的沉积。4.最常伴发的肿瘤为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国内以Castelman瘤多见。5.治疗:以联合治疗为主,包括原发肿瘤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治疗。6.预后:该病预后较差,伴发恶性肿瘤的患者死亡率极高,而伴发良性肿瘤的患者完整切除肿瘤后预后较好。7.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疼痛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继发的呼吸衰竭。8.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顾云峰,王友沛,毛丽萍,陈鹏飞,秦晓怡,郑美琴[7](2016)在《形态学检查在感染性眼病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形态学检查在感染性眼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临床送检的3 282例眼部感染相关疾病患者的组织、分泌物等标本形态学检查结果。结果 1 054例形态学检查阳性结果中,细菌610例,真菌406例,各种寄生虫31例,包涵体7例,总阳性率为32.11%。结论形态学检查在眼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直接观察病原体,尽快作出诊断。
吴宇伉[8](2016)在《牛奶中氯霉素、甲砜霉素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抗生素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中,对其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的监控、检测不仅仅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需要,而且也可以为动物源性食品进出口提供技术支持,意义重大。GB/T22338-2008中未涉及牛奶中氯霉素类化合物残留的测定,且文献资料中前处理方法均较为繁琐,有机试剂用量大,SPE小柱成本较高。本课题探索出牛奶中CAP和TAP的快速检测方法,同时也为下一步其他类型样品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液液萃取(LLE)对牛奶中TAP和CAP进行提取,用0.45μm聚醚砜针式过滤头对样品进行净化,加快前处理速度,减少牛奶中脂肪等杂质对分析过程的影响,提升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同时用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对TAP和CAP进行分离,单四级杆质谱仪(SingleQuad,SQ)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实验对LLE参数、液相色谱参数和质谱技术参数进行优化,研制牛奶中TAP和CAP残留的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并对方法学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定量限、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及实际样品应用等性能参数进行测试,以判别其能否满足方法学及实际应用要求。结果1.00g牛奶加入5mL乙腈,超声5min,4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4.5mL加0.5mL乙腈定容到5mL,涡旋混匀后再经乙腈润洗活化至饱和的0.45μm聚醚砜过滤头过滤,样品中目标物质TAP和CAP提取及净化效果较好;流动相为乙酸铵-水和乙腈,流速0.300mL/min,梯度洗脱在乙酸铵-水:乙腈=40:60时,TAP和CAP完美分离,峰形较好;负极性电喷雾进样,毛细管电压4500v,干燥气流10.0L/min,雾化器压力35psig,干燥气温度350℃,单离子检测扫描模式检测,定量离子m/z321.0(CAP)和 m/z 354.0(TAP)。TAP 和 CAP 在 0.1ng/mL~100ng/mL 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TAP 和 CAP 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 y=82.276x+141.31、y=299.92x+267.31,相关系数r分别为rTAP=0.9996和rCAP=0.9999。由3倍信噪比得出的检出限LODCAP=0.25μg/kg和LODTAP=0.27μg/kg。用加标回收实验对准确度进行检查,TAP和CAP的高、低、中三个浓度平均加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91.3%~97.3%和89.0%~98.2%;日内与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58%~1.47%、1.52%~6.17%及0.77%~4.90%、2.06%~6.90%。稳定性试验表明在样品可以在4℃下避光保存2周时间。结论本课题建立了牛奶中氯霉素和甲砜霉素的液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可用于快速测定牛奶中TAP和CAP。通过对市售牛奶的实际检测表明该方法可行,满足牛奶中CAPs残留的测定需要。液液萃取经过滤头净化并用质谱测定法快速、便捷、准确,满足牛奶中TAP和CAP残留检测的要求。若要进一步提高方法的精密度,提高方法检出限,可选用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或离子阱质谱等更先进的仪器进行测定。
熊琳,李维红,杨晓玲,高雅琴[9](2016)在《肉制品中药物残留风险因子概述》文中研究说明肉品中药物残留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体健康,近几年来肉品中兽药残留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随着对肉品中各种兽药残留监控的力度越来越严格和规范,研究人员发现了更多的药物残留风险因子,并开始对相关风险因子进行饮食安全性评估。本文综述了目前肉品中可能存在的抗生素、抗寄生虫、激素和抗菌化学药等4大类风险因子的具体物质类别、对人体的危害性以及国内外限量标准的比较。本文明确了肉品安全质量监控的着手点和监控的具体项目指标,并按照风险因子的危害程度和必要性来确定需要监控的风险因子。通过有效地监控和风险评估,为肉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王全有[10](2013)在《中医治疗春季角结膜炎68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药双解汤为主治疗春季角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诊断明确的春季角结膜炎患者68例,用中药双解汤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眼部痒感、畏光、流泪等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率达94.1%。结论中医中药治疗春季角结膜炎疗效显着,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二、可损害视力的常用药物(3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损害视力的常用药物(30)(论文提纲范文)
(1)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板层角膜移植术 |
2.1.1 板层角膜移植术的分类 |
2.1.2 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方法 |
2.1.3 板层角膜移植术的供体材料 |
2.1.4 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羊膜移植术 |
2.2 脱细胞猪角膜基质 |
2.2.1 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的制备 |
2.2.2 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的组织及生物学特性 |
2.2.3 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的免疫学 |
2.2.4 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的适应症 |
2.2.5 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的临床应用 |
2.2.6 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的应用前景及展望 |
2.3 角膜基质透镜 |
2.3.1 角膜基质透镜的获取方法 |
2.3.2 角膜基质透镜的细胞生物学 |
2.3.3 角膜基质透镜的免疫学 |
2.3.4 角膜基质透镜的生物力学特点 |
2.3.5 角膜基质透镜的临床应用 |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2.1 纳入标准 |
3.2.2 排除标准 |
3.3 材料来源 |
3.4 手术方法与步骤 |
3.5 术后处理及用药 |
3.5.1 术后处理 |
3.5.2 术后用药 |
3.6 随访和观察指标 |
3.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患者的一般情况 |
4.2 患者的术前原发病情况 |
4.3 板层角膜移植的手术方式及植片情况 |
4.4 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视力 |
4.5 板层角膜移植术后植片透明度 |
4.6 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
第5章 讨论 |
5.1 板层角膜移植术适应症的讨论 |
5.1.1 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感染性角膜溃疡的讨论 |
5.1.2 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蚕食性角膜溃疡的讨论 |
5.1.3 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边缘性角膜变性的讨论 |
5.1.4 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皮样瘤的讨论 |
5.1.5 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假性胬肉及复发性胬肉的讨论 |
5.1.6 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热烧伤的讨论 |
5.2 板层角膜移植术疗效评价及手术要点 |
5.2.1 板层角膜移植术疗效评价 |
5.2.2 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手术方法和技巧的讨论 |
5.3 术中并发症 |
5.4 术后并发症 |
5.4.1 角膜植片水肿 |
5.4.2 角膜植片植床层间积血 |
5.4.3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 |
5.4.4 角膜新生血管 |
5.4.5 角膜植片溶解 |
5.4.6 缝线松脱 |
5.4.7 角膜植片感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加减四物汤联合奥洛他定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疗效判断标准 |
1.4 观测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血清因子水平比较 |
2.4 两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泪液因子水平比较 |
3 讨论 |
(3)儿童金属汞中毒的毒理及诊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属汞的毒理作用机制 |
1.1 金属汞神经毒性作用机制 |
1.2 金属汞肾毒性作用机制 |
1.3 金属汞局部损害机制 |
2 金属汞中毒临床表现 |
2.1 急性金属汞中毒 |
2.2 慢性金属汞中毒 |
3 金属汞中毒诊断 |
3.1 金属汞暴露史 |
3.2 相关辅助检查 |
4 金属汞中毒治疗 |
4.1 对症治疗 |
4.2 驱汞疗法 |
4.2.1 药物驱汞 |
4.2.2 血液净化驱汞 |
4.2.3 外科手术取汞 |
5 金属汞中毒的预防与随访 |
5.1 金属汞中毒的预防 |
5.2 金属汞中毒的随访 |
(4)幼龄家兔肌内注射金属汞的局部及全身毒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2 实验动物和分组 |
2 方法 |
2.1 金属汞在注射部位扩散情况的检查方法 |
2.2 血液和尿液采集和处理 |
2.3 血汞和尿汞浓度测定的方法(ICP-MS法) |
2.4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NSE和S100B |
2.5 肝肾功能和电解质的检测 |
2.6 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切片制备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幼龄家兔肌内注射金属汞一般状况的变化 |
3.2 幼龄家兔肌内注射金属汞对体重的影响 |
3.3 幼龄家兔肌内注射金属汞注射部位局部X线表现 |
3.4 幼龄家兔肌内注射金属汞后血汞及尿汞水平变化 |
3.5 幼龄家兔肌内注射金属汞对血清NSE及S100B水平的影响.. |
3.6 幼龄家兔肌内注射金属汞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
3.7 幼龄家兔肌内注射金属汞后对血清电解质的影响 |
3.8 幼龄家兔肌内注射金属汞后局部和全身重要脏器的病理变化 |
4 讨论 |
4.1 注射金属汞后的中毒症状与体内汞含量的变化 |
4.2 金属汞在局部注射部位的扩散及病理改变 |
4.3 注射金属汞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标记物的变化 |
4.4 注射金属汞后肝肾功能和电解质的变化 |
4.5 注射金属汞对重要脏器的病理损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SPECT/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在眼眶肿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99)mTc-RBC SPECT眼眶显像ROI测量方法稳定性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99)mTc-RBC SPECT及SPECT/CT检查 |
1.1.3 图像分析 |
1.1.4 病理检查 |
1.1.5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病例分析 |
1.2.2 半定量分析图像勾画结果 |
1.2.3 T、N、SSS一致性分析及对比分析 |
1.2.4 正常眼眶与眼眶占位性病变的眶区TIC比较结果 |
1.3 讨论 |
1.3.1 ~(99)mTc-RBC SPECT/CT显像方法简介 |
1.3.2 放射性核素~(99)mTc-RBC显像技术的优势及局限性 |
1.3.3 展望 |
1.4 小结 |
二、~(99)mTc-RBC SPECT/CT眼眶显像诊断的影像特点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显像方法 |
2.1.3 图像分析 |
2.1.4 病理检查 |
2.1.5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病例分析 |
2.2.2 SPECT连续动/静态显像诊断结果 |
2.2.3 半定量分析图像勾画及对比分析 |
2.2.4 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结果 |
2.3 讨论 |
2.3.1 眼眶肿瘤简介 |
2.3.2 ~(99)mTc-RBC SPECT显像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现状 |
2.3.3 ~(99)mTc-RBC符合线路断层显像的优缺点 |
2.3.4 展望 |
2.4 小结 |
三、~(99)mTc-RBC SPECT/CT显像与传统影像学的对比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临床资料 |
3.1.2 影像资料 |
3.1.3 病理检查 |
3.1.4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病理学诊断结果 |
3.2.2 SPECT 显像结果及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 |
3.2.3 磁共振扫描结果及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 |
3.2.4 超声扫描结果及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 |
3.2.5 SPECT、磁共振及超声扫描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比较…… |
3.3 讨论 |
3.3.1 放射性核素SPECT显像的临床应用现状 |
3.3.2 磁共振扫描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优势及现状 |
3.3.3 超声检查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优势及现状 |
3.3.4 SPECT显像与MR及超声检查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比较研究…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眼眶肿瘤临床及影像学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副肿瘤性天疱疮3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病例报道 |
文献复习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形态学检查在感染性眼病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取材及制片 |
1.4 染色及显微镜观察 |
2 结果 |
2.1 形态学检查结果 |
2.2 部分标本显微镜检查结果 |
3 讨论 |
(8)牛奶中氯霉素、甲砜霉素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原理 |
1.2 仪器 |
1.3 试剂与材料 |
1.4 标准溶液的配置 |
1.5 实验条件 |
1.5.1 色谱条件 |
1.5.2 质谱条件 |
1.6 牛奶中CAP及TAP测定 |
1.6.1 样品采集、运输及保存 |
1.6.2 样品前处理 |
1.6.3 样品的测定 |
1.7 样品含量的计算 |
1.8 数据分析 |
1.9 质量控制 |
1.9.1 仪器校准 |
1.9.2 样品测试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样品前处理方法 |
2.1.1 滤膜过滤法 |
2.1.2 0.22μm针式过滤器过滤法 |
2.1.3 0.45μm针式过滤器过滤法 |
2.2 液相色谱条件的选择 |
2.2.1 色谱柱的选择 |
2.2.2 流动相的选择 |
2.2.3 电解质的选择 |
2.3 质谱条件的选择 |
2.4 标准曲线 |
2.5 检出限和定量限 |
2.6 准确度实验 |
2.7 精密度实验 |
2.8 样品稳定性实验 |
3 讨论 |
3.1 方法学指标 |
3.1.1 线性范围 |
3.1.2 检出限及定量限 |
3.1.3 准确度试验 |
3.1.4 精密度试验 |
3.1.5 稳定性试验 |
3.2 前处理及HPLC-MS条件的选择 |
3.2.1 前处理方法 |
3.2.2 液相色谱条件及质谱条件 |
3.3 实际应用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肉制品中药物残留风险因子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肉制品中兽药残留风险因子 |
2.1 抗生素类药物风险因子 |
2.1.1 β-内酰胺类药物风险因子 |
2.1.2 氨基糖苷类药物风险因子 |
2.1.3 四环素类药物风险因子 |
2.1.4 氯霉素类药物风险因子 |
2.1.5 大环内脂类药物风险因子 |
2.1.6 作用于G+细菌的其他抗生素类药物风险因子 |
2.2 抗寄生类药物风险因子 |
2.3 激素类药物风险因子 |
2.3.1 性激素类药物风险因子 |
2.3.2 皮质激素类药物风险因子 |
2.3.3 孕激素类药物风险因子 |
2.3.4 β-受体激动剂类药物风险因子 |
2.4 抗菌类(化学药物)[40] |
2.4.1 磺胺类药物风险因子 |
2.4.2 呋喃类药物风险因子 |
2.4.3 硝基咪唑类药物风险因子 |
2.4.4 喹诺酮类药物风险因子 |
3 结论 |
(10)中医治疗春季角结膜炎68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临床主要症状 |
1.3 诊断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疗效判定标准 |
2 治疗结果 |
3 讨论 |
四、可损害视力的常用药物(30)(论文参考文献)
- [1]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D]. 戴馨萱. 吉林大学, 2021(01)
- [2]加减四物汤联合奥洛他定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观察[J]. 胡淑鸾.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08)
- [3]儿童金属汞中毒的毒理及诊疗研究进展[J]. 石笑晴,何玺玉,吴虹林.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8(08)
- [4]幼龄家兔肌内注射金属汞的局部及全身毒性作用[D]. 石笑晴.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1)
- [5]SPECT/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在眼眶肿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D]. 董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6]副肿瘤性天疱疮3例并文献复习[D]. 张文文. 山东大学, 2017(09)
- [7]形态学检查在感染性眼病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顾云峰,王友沛,毛丽萍,陈鹏飞,秦晓怡,郑美琴. 临床检验杂志, 2016(11)
- [8]牛奶中氯霉素、甲砜霉素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研究[D]. 吴宇伉. 武汉科技大学, 2016(06)
- [9]肉制品中药物残留风险因子概述[J]. 熊琳,李维红,杨晓玲,高雅琴.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6(04)
- [10]中医治疗春季角结膜炎68例临床观察[J]. 王全有. 基层医学论坛, 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