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触镜与泪液形态关系的临床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媛[1](2021)在《中药塌渍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科学地评价中药塌渍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的有效性,为中药外治法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提供新方法。确立适用于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的规范化临床试验方案。挖掘和整理中医药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的新理念,丰富中医药治疗眼病理论。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两组平行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纳入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按照1:1分配到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睑板腺按摩和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睑板腺按摩每周一次,玻璃酸钠滴眼液一日4次,每次1滴,疗程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中药塌渍治疗,中药塌渍每周3次,隔日一次,每次20min,疗程4周。本研究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结局疗效指标包括第2周、第4周的主观症状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泪膜破裂时间较基线的变化值,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较基线的变化值,泪液分泌试验较基线的变化值,睑缘及睑板腺开口较基线的变化值,睑酯性状较基线的变化值,睑酯排出难易程度较基线的变化值,以及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例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患者为受试者,脱落2例,共58例受试者(116眼)完成治疗,治疗组30例(60眼),对照组28例(56 眼)。1.两组受试者在基线时期的性别、年龄、病程、主观症状、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泪液分泌试验、睑缘及睑板腺开口、睑酯性状、睑酯排出难易程度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受试者治疗2周、4周后主观症状评分变化情况:在治疗2周、4周后,两组组内比较,在统计学的角度而言,差异有意义(P<0.05);在治疗2周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后,两组组间比较,在统计学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两组受试者治疗2周、4周后泪膜破裂时间较基线的变化值:治疗2周、4周后,两组与基线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组间比较,在统计学的角度而言,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4周结束后,两组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5)。4.两组受试者治疗2周、4周后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较基线的变化值:治疗2周、4周后,两组组内比较,在统计学的角度而言,差异有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4周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在统计学角度而言,差异无意义(P>0.05)。5.两组受试者在治疗2周、4周后泪液分泌试验较基线的变化值: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在统计学角度而言,差异具有意义(P<0.05);治疗2周后,泪液分泌试验较基线的变化值,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受试者治疗2周、4周后睑缘及睑板腺开口较基线的变化值:治疗2周、4周后,两组与基线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组间比较,经统计分析,差异没有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组间比较,在统计学角度而言,差异无意义(P>0.05)。7.两组受试者治疗2周、4周后睑酯性状较基线的变化值:治疗2周后,两组组间比较,在统计学角度,差异无意义(P>0.05),两组相比基线的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后,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受试者治疗2周、4周后睑酯排出难易度较基线的变化值:在治疗2周后,两组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4周后,两组相比基线的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9.治疗组和对照组在4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安全可靠。结论:1、中药塌渍联合睑板腺按摩可以有效提高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患者泪膜破裂时间、增加泪液分泌、改善睑酯性状、促进睑酯排出,其疗效显着。2、中药塌渍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在主观症状、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睑缘及睑板腺开口方面有一定的改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3、中药塌渍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依从性高、安全性好,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郑敏[2](2021)在《韦氏清热解毒利湿方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价韦氏清热解毒利湿方熏蒸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风热偏盛型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眼科门诊中风热偏盛型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患者60例(120眼),按患者就诊的先后次序随机分配,对照组30例(60眼),治疗组30例(60眼)。对照组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每日4次,每次1滴,睡前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于上下睑缘。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韦氏清热解毒利湿方(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秦皮、黄芩、淡竹叶、薄荷)熏蒸,每日1次,每次20分钟,在0、7、14d联合睑板腺按摩1次。对照组及治疗组均连续治疗14天,分别在治疗0、14d时进行相关观察指标的检测记录,包括非侵入泪膜破裂时间(NI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睑板腺分泌物评分(MGYSS)、睑板腺缺失评分(MGS)、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及中医证候评分,共2次。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60例,脱落1例,脱落率为1.7%。2、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观察指标,包括NIBUT、FL、MGYSS、OSDI问卷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均P>0.05,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3、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角膜损伤修复情况、睑板腺功能及眼表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患者。4、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NIBUT、FL、睑板腺分泌物评分、OSDI问卷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P<0.05,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各项指标评分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泪膜稳定性、睑板腺功能及眼表症状情况明显改善。5、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其中NIBUT、OSDI问卷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效果优于治疗前;FL、MGYSS治疗后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泪膜破裂时间延长,眼表症状改善,但对于角膜损伤修复及睑板腺分泌功能无明显改善。6、两组治疗效果频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8.9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本研究期间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韦氏清热解毒利湿方熏蒸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风热偏盛型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患者临床有效,能提高泪膜稳定性、改善睑板腺分泌功能、缓解眼表症状;2、韦氏清热解毒利湿方熏蒸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风热偏盛型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疗效优于单纯使用滴眼液治疗。
张云舒[3](2021)在《腹针治疗脾胃湿热型干眼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腹针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与单纯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对脾胃湿热型干眼受试者的主观症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干眼相关体征(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及干眼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评价两种干预措施的近期、远期疗效及其安全性,为腹针疗法治疗干眼提供临床客观依据。方法:本试验共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脾胃湿热型干眼受试者65例,随机分配至对照组(玻璃酸钠滴眼液)和试验组(腹针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两组各有30例完成试验。研究周期共6周,治疗期4周,随访期2周。对照组每天点药4次(早/中/晚/睡前),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每周3次的腹针治疗(隔日1次,休息2日后进行下周治疗)。临床观察指标为受试者主观症状量表、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满意度评分、泪液分泌量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 Test,FL)及干眼严重程度评价。结果:①组内比较:4周治疗结束时,两组受试者在主观症状、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SIT、BUT、FL及干眼严重程度等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2周随访时,两组受试者在主观症状、中医证候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间比较:4周治疗结束时,两组干预在改善受试者生活质量评分与FL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其主观症状、中医证候评分、SIT、BUT及干眼严重程度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治疗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2周随访时,两组干预对受试者主观症状、中医证候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效果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安全性: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①两组干预对脾胃湿热型干眼受试者的眼部主观症状、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泪液分泌量、泪膜稳定性、角膜损伤程度及干眼严重程度均有显着改善。②4周治疗结束时,试验组对眼部主观症状、中医证候评分、泪液分泌量、泪膜稳定性及干眼严重程度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受试者对治疗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干预对受试者的生活质量及角膜损伤程度的改善效果不存在统计学差异。③治疗结束2周时,两组干预对受试者的眼部主观症状、中医证候评分及生活质量均有远期改善效果,试验组的远期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④腹针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及单纯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脾胃湿热型干眼均有良好的安全性。
郑玲[4](2021)在《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小鼠角膜上皮紧密连接及泪腺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构建间歇性缺氧动物模型并验证。2.观察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小鼠眼表的影响,探讨角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变化情况。3.初步观察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小鼠泪腺的影响。方法1.构建间歇性缺氧动物模型并验证1.1构建间歇性缺氧动物模型自制缺氧箱,在箱内放置氧浓度检测仪,实时记录箱内氧气浓度。通过时间控制器及气体流量计设定氮气、氧气和空气吹入的时间及流量,使得缺氧箱内的氧气浓度呈现周期性变化。1.2验证缺氧动物模型的有效性为进一步验证缺氧箱内氧气浓度的周期性变化可以引起小鼠机体发生间歇性缺氧。使用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的麻醉剂乌拉坦麻醉小鼠后,用血氧饱和度仪夹住小鼠尾部,送入缺氧箱,实时记录小鼠血氧饱和度。2.探讨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小鼠角膜上皮紧密连接及泪腺的影响2.1构建慢性间歇性缺氧动物模型选取雄性6周龄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慢性间歇性缺氧组(CIH组)和常氧对照组(Normoxia组)。每日将CIH组小鼠置于缺氧箱中经历缺氧/复氧循环。Normoxia组小鼠除通入气体为空气外,其余设备与实验组一致。每日实验8小时,持续4周。2.2实验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小鼠进行眼表指标的检测,包括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和泪液分泌试验。2.3所有小鼠在同时间段内进行取材。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小鼠角膜上皮和泪腺的形态学变化。TUNEL试剂盒检测角膜上皮和泪腺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技术检测NOX4、Occludin、Claudin-1和ZO-1蛋白及m RNA在角膜上皮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观察NOX4在泪腺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每一缺氧/复氧循环中,箱内氧气浓度和小鼠血氧饱和度随时间呈现周期性变化,提示成功构建间歇性缺氧小鼠模型。2.与Normoxia组小鼠相比,CIH组小鼠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增加,泪液分泌水平降低。角膜上皮细胞TUNEL阳性细胞数量增多。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结果提示角膜上皮NOX4蛋白和m RNA表达升高,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和ZO-1的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3.与Normoxia组小鼠相比,CIH组小鼠泪腺腺泡细胞缩小,泪腺细胞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NOX4表达升高。结论慢性间歇性缺氧会引起小鼠角膜上皮损伤,泪液分泌降低。角膜上皮损伤可能与角膜上皮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上皮细胞凋亡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调有关。泪液分泌降低可能的机制与泪腺腺泡细胞缩小,泪腺凋亡,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有关。
范歆,黄惠敏,余祥乐,周煜恒,施策,吕帆,沈梅晓[5](2021)在《眼科成像设备在接触镜适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接触镜在全球的应用日益广泛,配适方法的不断进步是目前接触镜安全性、舒适性不断提高的原因之一。在接触镜适配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先进影像技术被运用于指导接触镜的配适,这些技术的出现简化了接触镜适配的过程,为临床医生进行简便、准确、个性化的接触镜适配提供了帮助,也为接触镜的个性化设计提供了参考数据。
葛莉[6](2020)在《佩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表及眼压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佩戴角膜塑形镜(又称OK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表及眼压的影响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配镜部佩戴OK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例(60只眼),男14名(26只眼),女17名(34只眼),年龄(8-17)岁,平均(11.1±2.5)岁,戴镜前近视度数(-1.00至-6.00)D,平均(3.05±1.04)D。以性别、年龄、近视程度和角膜曲率为分组依据,分别进行观察。要求所有受试者均在夜晚佩戴OK镜,使用时长在8小时以上。患者在戴镜前、戴镜后的1天、1个周、1个月和3个月接受复查,检查项目:视力、角膜地形图、眼压、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结果:1.戴镜后各个时间点的等效屈光度均较戴镜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个周内屈光度下降最快,1个月后趋于稳定。2.戴镜后各个时间点的角膜曲率均较戴镜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个周内角膜曲率下降最快,1个月后趋于稳定。3.戴镜后各个时间点眼压均较戴镜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的1天、1个周眼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个周内眼压下降最快,1个周后趋于稳定。不同性别组在戴镜前眼压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戴镜后各个时间点眼压差异无显着性(P>0.05)。低龄组和高龄组在戴镜前、戴镜后1天、1个周、1个月眼压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戴镜后3个月眼压差异无显着性(P>0.05)。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在戴镜前、戴镜后1天、1个周眼压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戴镜后1个月、3个月眼压差异无显着性(P>0.05)。低曲率组和高曲率组在戴镜前后各个时间点眼压差异有显着性(P<0.05)。4.戴镜后各个随访时间的BUT和戴镜前相比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个天内BUT下降最快,之后逐渐升高,1个周后趋于稳定。不同性别组在戴镜前后各个时间点BUT差异无显着性(P>0.05)。低龄组和高龄组、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低曲率组和高曲率组在戴镜前后各个时间点BUT差异有显着性(P<0.05)。5.戴镜后各个时间点的泪液分泌量和戴镜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1>0.05)。6.戴镜前后角膜点染情况分别是:戴镜前后角膜点染情况分别是:戴镜后1天6只眼(10%),1个周9只眼(15%),1个月11只眼(18.3%),3个月8只眼(13.3%),均为I级染色,无II级、III级、IV级染色情况。未进行特殊处理,密切观察后发现症状消失。结论:1.青少年近视患者短期佩戴OK镜可有效降低屈光度及角膜曲率,快速实现矫正近视的目的,戴镜期间非接触眼压计值降低、泪膜稳定性下降,二者的改变均集中发生在戴镜后1周内,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2.佩戴OK镜后非接触眼压计值的降低与性别、年龄、屈光度、角膜曲率相关。3.佩戴OK镜后泪膜稳定性的下降与年龄、屈光度、角膜曲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性别无明显相关。
郭建忠[7](2020)在《干眼相关参数与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研究分析不同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患者干眼各项评价参数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差异及相关性,根据其特点预估不同证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的药物选择,为临床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内分泌科门诊及病房中的2型糖尿病合并干眼患者200例(302眼)。根据患者消渴病中医证型分为上消组、中消组及下消组。收集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临床症状、SIt、BUT、FL、TMH、睑板腺缺失程度等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与相关性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干眼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消组患者症状评分明显高于上消组和中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组与中消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SIt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组和中消组患者SIt明显高于下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组与中消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BUT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组患者BUT明显高于中消组和下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消组与下消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FL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组患者FL评分明显低于中消组和下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消组与下消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TMH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组和中消组患者TMH明显高于下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组和中消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睑板腺缺失情况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组患者睑板腺缺失情况评分明显低于中消组和下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消组与下消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三组患者干眼严重程度总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组和中消组患者干眼严重程度总积分明显低于下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组与中消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患者干眼各项临床评价参数与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有相关性,下消型患者干眼最严重,中消型次之,上消型最轻。根据spearman相关性分析,干眼症状评分、SIt、BUT、FL评分、TMH、睑板腺缺失情况评分、干眼严重程度总积分与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有相关性(r=0.151、-0.147、-0.260、0.191、-0.154、0.143、0.228,P<0.05)。结论:(1)干眼各项临床参数与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之间有相关性。不同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患者的干眼严重程度上消型<中消型<下消型。(2)上消组患者主要以泪液分泌减少为主,且临床症状及眼表损害较轻;中消组患者更容易出现睑板腺缺失,泪膜破裂时间缩短,临床症状较上消组加重;下消组患者SIt、BUT、TMH均明显下降,临床症状、FL、睑板腺缺失程度均明显升高。
解偲媛[8](2020)在《角膜塑形镜对近视青少年患者眼表和泪液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评估短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近视青少年的眼表和泪膜的影响,以及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近视青少年的结膜细胞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近视青少年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32例,女性33例,年龄范围916岁(12.27±2.53岁),戴镜前平均等效球镜为-2.75±1.49 D。分别于戴镜前、戴镜后第1天、第1周、第1月、第3月和第6个月进行随访检查,随访内容包括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量表、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first noninvasive tear film breakup time,NITBUT-f)、睑板腺拍摄、角膜地形图检查、裸眼视力、裂隙灯检查,并用Matlab程序计算最佳拟合圆将角膜分为治疗区(TZ)和外周治疗区(PTZ)并进行分析。第二部分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近视青少年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未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15例,配戴时长<5年的患者19例(T1组),配戴时长≥5年的患者15例(T2组)。采用结膜印记细胞学(conjunctive impression cytology,CIC)观察结膜上皮细胞数量、形态及杯状细胞数量变化。结果1.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第1周、第1月、第3月、第6月的OSDI评分、TMH与戴镜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NITBUT-f在戴镜后第1天稍下降(P>0.05),戴镜后第1周、第1月、第3月、第6月的NITBUT-f显着下降(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治疗区(treatment zone,TZ)的NITBUT-f在配戴角膜塑形镜第1月、3月显着下降(P<0.05),第6个月上升至第1天水平,外周治疗区(peripheral treatment zone,PTZ)的NITBUT-f在配戴角膜塑形镜期间相对稳定。正常人首次泪膜破裂点多见于角膜鼻侧(34.5%)、下方(25.3%)和颞侧(24.8%),戴镜后第1周、第1月、第3月、第6月首次泪膜破裂点仍以鼻侧为主,但角膜中央出现的频率较戴镜前增加。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睑板腺缺失评分在戴镜后第1天、第1周保持稳定,平均值均为1.63±0.92分,戴镜后第1月、第3月、第6月均较戴镜前轻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GCD有一定影响,T1组和T2组的GCD较正常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CIC分级集中在0级和1级,T1组CIC分级0-3级均存在,但以1级为主,T2组CIC分级以1级和2级为主,T1组和T2组中个别配戴者出现CIC 3级。结论短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近视青少年患者OSDI评分、TMH和睑板腺形态无影响,但泪膜稳定性下降,表现为首次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和角膜中央区首次泪膜破裂点出现频率增加。泪膜稳定性下降主要发生在戴镜1周后,可能与塑形期角膜前表面形态变化相关。长时间配戴角膜塑形镜会对GCD和结膜上皮细胞鳞状化生分级产生一定影响。
田美[9](2020)在《RGPCL对青少年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为了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青少年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临床疗效及控制作用,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对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视光中心验配RGPCL和框架眼镜并能够定期复查1年及以上,年龄在8-18岁的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观察1年,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负球镜度数、最低负柱镜度数,角膜平均曲率半径、眼轴长度等变化情况。以及观察配戴RGPCL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角膜并发症等情况。对象及方法:RGPCL组: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视光中心初次验配RGPCL并且能定期复诊1年及以上的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散光度≥-2.50DC,共51例(96眼),年龄8-18岁,平均年龄13.5±3.2岁。入组时球镜度数在-1.25D-8.50D之间,平均球镜度-5.35±2.58D,负柱镜度在-2.50DC-5.00DC之间,平均柱镜度-3.22±0.86DC。框架眼镜组: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视光中心初次验配框架眼镜并且能定期复诊1年及以上的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散光度≥-2.50DC,共40例(80眼),年龄8-18岁,平均年龄13.2±3.5岁。入组时球镜度在-2.00D-8.00D之间,平均球镜度-5.01±2.21D,负柱镜度在-2.50DC-4.75DC之间,平均柱镜度-3.26±0.71DC。RGPCL组均配戴同一品牌的日戴型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框架眼镜组均配戴同一品牌的单焦点树脂镜片框架眼镜。观察1年,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负球镜度数、最低负柱镜度数,角膜平均曲率半径、眼轴长度的变化情况。以及观察配戴RGPCL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角膜并发症等情况。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按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RGPCL组初戴镜时(戴用RGPCL)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86±0.15,框架眼镜组初戴镜时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68±0.17。戴镜1年后,RGPCL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92±0.14,框架眼镜组戴镜1年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73±0.15。对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青少年患者,配戴RGPCL的矫正视力优于框架眼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配戴RGPCL1周时矫正视力提高最为迅速,1周后矫正视力基本保持稳定。2、RGPCL组初戴和戴镜1年后球镜度平均增加0.32±0.24D,框架眼镜组初戴和戴镜1年后球镜度平均增加0.77±0.38D。两组球镜度平均改变量经独立样本t检验,t=9.54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GPCL组患者球镜度增加速度较普通框架眼镜组慢。3、RGPCL组初戴和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平均增加0.07±0.02mm,框架眼镜组初戴和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平均增加0.16±0.07mm。两组眼轴长度平均改变量经独立样本t检验,t=12.0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GPCL组患者眼轴长度增加速度较普通框架眼镜组慢。4、RGPCL组初戴镜时平均负柱镜度数为-3.22±0.86DC,戴镜1年后平均负柱镜度数为-2.83±0.89DC,经配对t检验,t=3.008,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框架眼镜组戴镜前后柱镜度无明显变化。5、RGPCL组初戴镜时角膜平均曲率半径为7.72±0.23mm,戴镜1年后角膜平均曲率半径为7.85±0.24mm,经配对t检验,t=3.64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框架眼镜组戴镜前后角膜平均曲率半径无明显变化。6、RGPCL组戴镜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RGPCL组(96眼)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角结膜较重感染、溃疡等严重眼前节并发症。RGPCL组出现I级角膜上皮损伤4眼,II级角膜上皮损伤2眼,III级角膜上皮损伤1眼,均痊愈。RGPCL组随访1年来,无IV级角膜上皮损伤发生。结论: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治疗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疗效确切,能显着提高青少年患者的矫正视力,延缓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的增长,并且安全性高。
温艳美[10](2019)在《干眼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干眼治疗中对玻璃酸钠协同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干眼的危险因素及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干眼治疗中对玻璃酸钠协同作用的初步研究1、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干眼症的患者231名及以眼睛干涩为主诉确诊为非干眼症眼科疾病的患者264名,通过电子病历和医院信息系统对患者的基本人口学的信息、眼科疾病相关影响因素和特殊类型信息进行收集并统计,进行干眼症的危险因素分析。2、取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门诊从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确诊的干眼病例120例。将患者通过采用SPSS中的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给予对照组玻璃酸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rhEGF滴眼液。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六周后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分泌长度、BUT、OSDI评分,采用简明健康自评量表(SF-36)和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SQOL-DVI)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的调查[61],采用焦虑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状况评分[62]。结果1、年龄、性别、角膜接触镜佩戴史、工作环境污染情况以及眼化学伤病史是干眼症的独立危险因素。2、研究组对干眼症治疗有效率、泪液分泌长度、BUT和OSD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3、研究组对提升干眼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焦虑和抑郁状态均优于对照组。结论1、年龄、性别、角膜接触镜佩戴史、工作环境污染情况以及眼化学伤病史是干眼症的独立危险因素。2、玻璃酸钠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生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均优于单独应用玻璃酸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干眼治疗中对玻璃酸钠起到协同作用。
二、接触镜与泪液形态关系的临床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接触镜与泪液形态关系的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塌渍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药塌渍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临床疗效观察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标准 |
4 治疗方法 |
5 疗效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6 安全性评价 |
7 统计方法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病例资料 |
2 疗效指标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中药塌渍药物组成及作用原理分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干眼的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1 干眼的定义及分类 |
2 流行病学 |
3 病因及危险因素 |
4 发病机制 |
5 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干眼的中医研究现状 |
1 中医对干眼的认识 |
2 干眼病因病机 |
3 治疗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韦氏清热解毒利湿方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的现代临床研究 |
1. 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的定义 |
2. 睑板腺的解剖学 |
3. 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的危险因素 |
4. 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的中医研究 |
1. 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的中医病名 |
2. 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的病因病机 |
3. 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的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 |
3. 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情况 |
2.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3. 观察指标分析 |
4. 安全性分析 |
5. 课题质量控制措施 |
三、讨论 |
1. 韦企平教授对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的认识 |
2. 韦氏清热解毒利湿方 |
3. 研究结果分析及意义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腹针治疗脾胃湿热型干眼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干眼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干眼的定义及分类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1.3 干眼的危险因素 |
1.4 干眼的发病机制 |
1.5 干眼的西医治疗 |
1.6 小结 |
参考文献 |
2 干眼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干眼的病名 |
2.2 干眼的病因病机 |
2.3 干眼的辨证分型 |
2.4 干眼的中医治疗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观察节点 |
2.5 安全性观察 |
2.6 统计方法 |
2.7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一般资料比较 |
3.3 治疗前后数据比较 |
3.4 治疗满意度比较 |
3.5 治疗后随访比较 |
3.6 安全性评价 |
4 结论 |
5 讨论 |
5.1 腹针治疗干眼的机理和方义 |
5.2 证型选取依据 |
5.3 研究结果分析 |
5.4 对于本次试验研究的思考总结 |
5.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小鼠角膜上皮紧密连接及泪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间歇性缺氧动物模型的构建 |
引言 |
1.1 实验材料 |
1.1.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间歇性缺氧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
1.2.2 间歇性缺氧循环时间的设定 |
1.2.3 小鼠血氧饱和度的检测 |
1.2.4 统计学分析 |
1.3 实验结果 |
1.3.1 缺氧箱内氧浓度的变化情况 |
1.3.2 小鼠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 |
1.4 讨论 |
第二章: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小鼠角膜上皮紧密连接的影响 |
引言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实验试剂 |
2.1.4 实验抗体 |
2.1.5 引物设计 |
2.1.6 常用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饲养 |
2.2.2 慢性间歇性缺氧小鼠模型的构建 |
2.2.3 小鼠眼表指标的检测 |
2.2.4 石蜡切片的制备 |
2.2.5 苏木素-伊红染色 |
2.2.6 TUNEL凋亡检测 |
2.2.7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 |
2.2.8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2.2.9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实验期间两组小鼠体重的变化情况 |
2.3.2 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 |
2.3.3 泪液分泌变化情况 |
2.3.4 角膜常规HE病理结果 |
2.3.5 角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 |
2.3.6 慢性间歇性缺氧对角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
2.3.7 慢性间歇性缺氧对角膜上皮NOX4 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小鼠泪腺影响的初步研究 |
引言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主要实验试剂 |
3.1.4 实验抗体 |
3.1.5 常用试剂的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饲养 |
3.2.2 慢性间歇性缺氧小鼠模型的构建 |
3.2.3 小鼠眼表指标的检测 |
3.2.4 石蜡切片的制备 |
3.2.5 苏木素-伊红染色 |
3.2.6 TUNEL凋亡检测 |
3.2.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3.2.8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泪腺常规HE病理结果 |
3.3.2 泪腺细胞凋亡情况 |
3.3.3 泪腺NOX4的免疫组化结果 |
3.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闭锁小带蛋白1在角膜上皮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眼科成像设备在接触镜适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接触镜 |
1.1 各类接触镜简介 |
1.2 接触镜的验配 |
2 眼前段成像设备在软性接触镜适配中的应用 |
2.1 目前眼前段成像设备在软性接触镜适配中的应用 |
2.1.1 基于Placido原理的角膜地形图在软性接触镜适配中的应用 |
2.1.2 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设备[33]在软性接触镜适配中的应用 |
2.2 总结 |
3 眼前段成像设备在硬性接触镜适配中的应用 |
3.1 目前眼前段成像设备在硬性接触镜适配中的应用 |
3.1.1 眼前段成像设备角膜硬性透气性接触镜适配中的应用 |
3.1.2 眼前段成像设备在角膜塑形镜适配中的应用 |
3.2 总结 |
4 眼前段成像设备在巩膜镜适配中的应用 |
4.1 目前眼前段成像设备在巩膜镜适配中的应用 |
4.1.1 基于Placido原理的角膜地形图在巩膜镜适配中的应用 |
4.1.2 sMap3D在巩膜镜适配中的应用 |
4.1.3 ESP在巩膜镜适配中的应用 |
4.1.4 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设备在巩膜镜适配中的应用 |
4.2 总结 |
5 结语 |
(6)佩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表及眼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材料与仪器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等效屈光度 |
2.2 角膜曲率 |
2.3 眼压 |
2.4 泪膜破裂时间 |
2.5 泪液分泌量 |
2.6 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 |
第三章 讨论 |
3.1 等效屈光度 |
3.2 角膜曲率 |
3.3 眼压 |
3.4 泪膜破裂时间 |
3.5 泪液分泌量 |
3.6 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7)干眼相关参数与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仪器与药品 |
5.1 仪器 |
5.2 药品 |
6 样本量估算 |
7 干眼相关参数检测方法 |
7.1 Schirmer I试验 |
7.2 泪膜破裂时间、泪河高度、睑板腺缺失情况 |
7.3 角膜荧光素染色 |
8 评价方法 |
9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干眼症状评分组间比较 |
2 泪液分泌试验组间比较 |
3 泪膜破裂时间组间比较 |
4 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组间比较 |
5 泪河高度组间比较 |
6 睑板腺缺失情况评分组间比较 |
7 干眼严重程度总积分组间比较 |
8 干眼各项临床评价参数与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2型糖尿病性干眼中医证型的选择依据 |
1.1 糖尿病性干眼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1.2 本课题2型糖尿病性干眼中医证型的选择方法 |
2 2型糖尿病对睑板腺及泪腺的影响 |
2.1 2型糖尿病对睑板腺的影响 |
2.2 2型糖尿病对泪腺的影响 |
3 西医对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认识 |
3.1 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流行病学调查 |
3.2 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高危因素分析 |
3.3 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西医发病机制 |
4 本课题干眼检测指标的选择方法与体会 |
4.1 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 |
4.2 泪膜破裂时间BUT |
4.3 睑板腺功能 |
4.4 泪河高度TMH |
4.5 泪液渗透压 |
5 以本研究为基础展望泪液替代治疗方法 |
5.1 人工泪液 |
5.2 自体血清滴眼液 |
6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与展望 |
7 不足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角膜塑形镜对近视青少年患者眼表和泪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短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近视青少年眼表及泪液的影响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检查仪器及材料 |
1.1.3 研究方法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戴镜前后OSDI评分变化 |
1.2.2 戴镜前后泪河高度变化 |
1.2.3 戴镜前后NITBUT-f变化 |
1.2.4 TZ 区和 PTZ 区 NITBUT-f 随时间的变化 |
1.2.5 戴镜前后首次泪膜破裂点位置变化 |
1.2.6 戴镜前后睑板腺评分变化 |
1.3 讨论 |
1.3.1 角膜塑形镜对主观症状的影响 |
1.3.2 角膜塑形镜对泪液参数的影响 |
1.3.3 角膜塑形镜对睑板腺的影响 |
1.4 小结 |
二、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近视青少年结膜杯状细胞的影响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仪器及材料 |
2.1.3 研究方法 |
2.1.4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OSDI(请在相应数字后面打“√”) |
综述 角膜接触镜对泪液的影响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RGPCL对青少年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材料及仪器 |
1.3 研究方法 |
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2 不同矫正方法最佳矫正视力的比较 |
3.3 RGPCL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规律 |
3.4 球镜度比较 |
3.5 眼轴长度比较 |
3.6 柱镜度比较 |
3.7 角膜平均曲率半径比较 |
3.8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眼压的比较 |
3.9 RGPCL组戴镜舒适度及眼部并发症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干眼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干眼治疗中对玻璃酸钠协同作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干眼危险因素分析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RHEGF在干眼治疗中对玻璃酸钠协同作用的初步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接触镜与泪液形态关系的临床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塌渍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临床疗效观察[D]. 李媛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韦氏清热解毒利湿方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的疗效观察[D]. 郑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腹针治疗脾胃湿热型干眼的临床疗效研究[D]. 张云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小鼠角膜上皮紧密连接及泪腺的影响[D]. 郑玲.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眼科成像设备在接触镜适配中的应用[J]. 范歆,黄惠敏,余祥乐,周煜恒,施策,吕帆,沈梅晓. 眼科学报, 2021(01)
- [6]佩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表及眼压的影响[D]. 葛莉. 延安大学, 2020(12)
- [7]干眼相关参数与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郭建忠.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角膜塑形镜对近视青少年患者眼表和泪液的影响[D]. 解偲媛.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RGPCL对青少年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疗效观察[D]. 田美.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10]干眼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干眼治疗中对玻璃酸钠协同作用的初步研究[D]. 温艳美. 广州医科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