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宇,马明洪,柳文明[1](2021)在《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试验设计及分级控制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预拌混凝土浇筑后出现早期裂缝不可避免,根据工程建设标准的不同,对早期裂缝的防控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开展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试验,探究了强度等级为C35和C30 2种混凝土在不同水胶比下对早期裂缝的影响。随后分别从Ⅰ、Ⅱ、Ⅲ级抗裂混凝土的原材料选用、施工技术和养护措施方面,总结了早期裂缝的分级控制措施,为现代工程中预拌混凝土的更好使用提供了支持。
沈良[2](2019)在《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主要探究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以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成因为出发点,分析其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材料因素、配合比不当、养护不当,并以此为基础,论文提出通过采用原材料控制、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施工控制、合理养护的措施减少混凝土早期裂缝的产生几率。
谢伟东[3](2019)在《商品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机理与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建筑技术与建筑材料的不断革新,混凝土已由过去的现场搅拌逐步被搅拌站提前制备好的混凝土所取代,商品混凝土能够节能、降低成本,还具有更高的效率,使工程施工速度大大加快。商品混凝土的特点在于考虑运输过程以及浇筑后的强度而添加大量的外加剂,难免会出现坍落度增大、强度不高、容易发生离析,继而使裂缝出现的几率也随之增大。因此商品混凝土的早期裂缝的控制十分关键和重要。本文基于商品混凝土的应用特点,指出早期裂缝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找到解决预拌混凝土早期开裂的有效措施,实现早期抗裂。
尼伟[4](2018)在《预拌混凝土施工期裂缝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建筑项目逐渐增多。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混凝土是重要的原材料,所以,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对建筑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在建筑项目混凝土施工中经常出现裂缝问题。本文主要分析预拌混凝土施工期间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对策,为我国建筑项目中混凝土的施工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孙驰[5](2018)在《深基坑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物的高度与建筑规模往更高、更大的方向发展,大体积混凝土在建筑领域使用越来越频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难点是温度控制,过大的水化热容易引起浇筑后的混凝土产生裂缝,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同时,大体积混凝土地下室施工面临深基坑作业难题,受场地、气温等客观因素限制和施工工期的影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面临较大困难。本文以中铁信托大厦基础筏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为研究对象,优化配合比设计、创新施工和养护方式,有效解决大体积混凝土试验技术和施工工艺中的难题。主要研究工作为:针对施工场地受限制,工期紧张,且输送高度19m的实际情况,通过现场环境分析、数据计算,研究出了一种适合本工程实际情况的混凝土施工方式,采取“钢套筒输送梭槽+地泵”相结合新型浇注方式施工;设计C35P10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在保证强度要求和施工工艺前提下,通过选用优质材料合理搭配,降低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来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针对传统养护方式难以满足本项目基础筏板厚度深(6200mm)、方量大(20100m3)的实际,采取筏板蓄水保温养护方法,创新养护方式,有效控制了混凝土温度及表面裂缝产生,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养护难题。(1)“钢套筒输送梭槽+地泵”新型输送系统研究。设计思路:通过混凝土运输罐车从地面将混凝土卸入钢套筒料斗,混凝土沿钢套筒梭槽流入架设在基坑混凝土地泵料斗,经过二次搅拌后,混凝土经过地泵泵送至作业面。设计现实意义:一是解决了场地受限,无马道,深基坑垂直输送容易堵管、离析的施工难题。二是三台混凝土罐车同时向三条输送线供料,三台地泵同时施工,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三是使用地泵施工比使用车泵费用更低,有效降低成本,取得经济效益。(2)C35P10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首先,合理降低水泥用量。水与水泥混合而出现的水化热是导致混凝土温度提高的重要原因,水泥用量与混凝土温度呈一种正的相关性,需合理地降低水泥用量。第二,掺入粉煤灰和矿粉。混凝土掺入粉煤灰,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减少水泥用量,减小水化热,进而减少混凝土开裂问题的发生。第三,选用优质级配骨料。粗骨料选用连续级配,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与强度,减少水与水泥的消耗,石子粒径越大效用越明显,但骨料粒径过大,混凝土极易出现成分分离的现象,也受制于施工条件,一般宜选用粒径5-31.5mm。最后,掺入适当外加剂。膨胀剂和水泥矿物成分之间会出现化学变化,引发体积膨胀效应,提高混凝土的紧密程度,抑制混凝土收缩,避免结构出现收缩裂缝。(3)蓄水保温养护研究。本工程工期紧迫,基础筏板厚度深,混凝土方量大,传统的养护方式无法满足本工程的需求,本文采用蓄水保温养护方式对超大体积筏板进行养护。蓄水养护工艺:在筏板四大角位置布设注水管。使用生活区锅炉将水加热至计算的混凝土表面温度43.5℃并通过注水管注入已覆盖好薄膜的混凝土表面。在平面中心、拐角、主风向部位具有绝热温升最大和产生收缩拉应力最大、易散热、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的地方布置测温点,通过定时测温,若发现混凝土里表温差存在上升至20℃的趋势时应立即放掉蓄水,重新注入加热至43℃的水进行保温养护;如发现内外温差大于20℃时,立即调整蓄水深度和注入热水调整。中铁信托大厦基础筏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有效的解决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施工、养护难题,混凝土外观成型质量良好,肉眼未见一条裂缝。同时,新型施工方式和养护工艺提高了施工效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对在受限场地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樊乐涛[6](2017)在《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分级控制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凝土结构构件一般来说都是带裂缝工作的,没有不裂的混凝土,但有时由于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级和外部环境的需要,要求配制出对早期裂缝要求相对严格的抗裂混凝土;根据裂缝控制的严格程度,对抗裂混凝土实现分级,配制出不同抗裂等级的预拌混凝土,有利于对预拌混凝土实现“优质优价”,在理清现场混凝土开裂责任的同时,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为施工企业节约了成本。住建部在2014年10月1日实施的行业标准JGJ/T317—2014《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对预拌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进行了分级,其共分为五个等级,但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针对其不足之处,本课题组尝试性的提出了新的预拌混凝土早期抗裂分级标准,在克服2014版抗裂分级标准不足之处的同时,利于新的预拌混凝土抗裂分级标准在现场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为了更好的对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分级控制体系进行研究,本文做了如下的工作:1.通过对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控制措施的研究以及实际工程的调研,提出了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分级控制体系的概念。2.研究了水胶比、粉煤灰掺量、纤维等因素对预拌混凝土早期开裂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胶比的增大,混凝土早期开裂指标逐渐变小;混凝土抗开裂性能与粉煤灰的掺量有关,两者呈非线性关系;纤维的掺入能有效抑制混凝土的早期开裂,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抗裂效果优于整体式和单掺纤维混凝土。3.通过对各因素影响预拌混凝土早期开裂的试验结果的分析,得到了分级抗裂体系下各因素分级抗裂临界控制点的参数指标。4.在分级抗裂体系下,综合考虑现场环境情况,在现场进行平板试验。针对不同抗裂等级的混凝土,观察平板试件与混凝土构件随着龄期增长的裂缝开展情况,得到了分级抗裂体系下各级抗裂混凝土构件与平板试件早期开裂情况之间的对应关系,验证了现场条件下实施预拌混凝土抗裂分级的可行性,为后续通过现场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开展情况判断预拌混凝土抗裂等级提供基础支撑。5.通过对现场试验结果的分析和工程各阶段相关措施的总结,提出了适用于工程现场的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分级控制对策。
侯红红[7](2016)在《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分级抗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混凝土发展到了预拌混凝土的阶段,混凝土的生产变的更加的精细化,保证混凝土的各种品质已经变成了搅拌站更为关心的问题。而混凝土的裂缝一直作为混凝土从诞生起伴随的问题,随着混凝土的发展到现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综合国内外资料及工程实际,对混凝土抗裂性能进行合理的分级,实现具体工程结构具体对待的方法,是混凝土裂缝控制将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依照工程裂缝的环境等级要求、建筑材料的分级要求以及结构重要性等级的要求,实现对混凝土的分级抗裂,对现有规程进行完善。本文采用混凝土抗裂平板实验,模拟现场施工环境,对混凝土抗裂性能进行分级研究。采用所设计的试验方法,使用不同等级原材料进行裂缝试验研究,研究了混凝土中砂子含泥量、砂子级配、膨胀剂掺量、掺膨胀剂时砂子含泥量等因素变化时,混凝土裂缝的变化,并对各种情况出现的裂缝进行分级。进而找出各种因素对裂缝等级影响的临界值,最后对照混凝土原材料的分级,实现不同混凝土抗裂等级所对应的原材料等级。实验研究了具有代表性的高含泥量砂所配混凝土的裂缝控制,通过优化配合比的方式,对其裂缝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于使用较高砂子含泥量的工程提供了一种控制裂缝的思路。文章最后根据混凝土平板试验,将抗裂混凝土的等级与混凝土的原材料等级对应起来,从而实现在材料方面混凝土裂缝的完全可控。总结出了不同抗裂要求的混凝土的施工养护方法,从而实现混凝土裂缝在工程中的系统控制。
张明生[8](2015)在《浅析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章主要讲述了在混凝土工程中会因为约束、附加变形或者是由于操作的缘故而使得混凝土在早期的时候就出现裂缝,并详细叙述了如何对此现象进行补救。
沈雅雯[9](2014)在《高效减水剂对预拌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大规模城市化建设和预拌混凝土技术的快速发展,混凝土化学外加剂,特别是高效减水剂以其提高混凝土综合性能、改善生产施工方式等优点在工业化大规模预拌混凝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预拌混凝土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第五组分。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统计,2007年、2009年、2011年我国合成减水剂产量分别为284.54万吨、484.68万吨、645.36万吨,而厦门市预拌混凝土中几乎全部掺入了减水剂。近5年作者所在课题组对厦门市部分混凝土工程质量调查发现,90%已建和在建的混凝土工程出现了裂缝。裂缝的产生极大地降低了混凝土构件的强度和耐久性,因此,预防混凝土构件开裂已经成为混凝土工程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混凝土裂缝的成因非常复杂,除了结构设计、建筑施工、环境条件和荷载受力等因素外,预拌混凝土日益复杂的材料组分和配合比设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相关研究显示:减水剂的大量应用是混凝土收缩变形增大、开裂现象严重的诱因之一。目前国内外对混凝土其它组分影响混凝土收缩变形的研究较多,然而,针对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影响研究较少。因此,开展本课题研究很有必要。通过对厦门市主要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路桥翔通、华信、三航、华岳生产混凝土所用减水剂产品的调查,选取4种典型系列(萘系、脂肪族、氨基磺酸盐、聚羧酸系)、不同品牌(Point、宏发、江西迪特、路桥翔通、苏州兴邦)、不同类型(缓凝型、标准型、早强型)共计14种高效减水剂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下工作:(1)打破传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仅考虑工作性能和强度的局限,根据厦门地区原材料特点和环境条件,同时兼顾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强度、耐久性和体积稳定性,对C40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了创新设计,以期达到防控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目标。(2)通过测试C40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和坍落度经时损失、硬化混凝土的不同龄期抗压强度及氯离子扩散系数、抗硫酸盐腐蚀系数等一系列技术指标,研究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3)采用非接触式位移测量法,分别在保持配合比不变和水胶比不变的条件下,将14种高效减水剂掺入预拌混凝土中,试验研究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得到在两种不同条件下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规律,编制《高效减水剂与预拌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关系图册》。(4)制备掺入不同高效减水剂的水泥净浆,养护3d后取样,通过扫描电镜对其早期水化情况进行观测,结合对各种高效减水剂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的分析,探讨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作用机理。
覃洪清[10](2014)在《水电建设中预拌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水电建设中预拌混凝土的裂缝成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同时就如何加强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试验设计及分级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仪器 |
3 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试验设计 |
3.1 确定配合比 |
3.2 制作混凝土试件并测量裂缝指标 |
3.3 混凝土早期抗裂分级标准 |
4 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分级控制措施 |
4.1 一级抗裂混凝土的裂缝防控措施 |
4.1.1 原材料方面 |
4.1.2 施工方面 |
4.1.3 养护方面 |
4.2 二级抗裂混凝土的裂缝防控措施 |
4.2.1 原材料方面 |
4.2.2 施工方面 |
4.2.3 养护方面 |
4.3 三级抗裂混凝土的裂缝防控措施 |
4.3.1 原材料方面 |
4.3.2 施工方面 |
4.3.3 养护方面 |
5 结束语 |
(2)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 |
2.1 材料因素 |
2.2 配合比不当 |
2.3 养护不当 |
3 预拌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
3.1 原材料控制 |
3.2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
3.3 施工控制 |
3.4 合理养护 |
4 结语 |
(3)商品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机理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商品混凝土早期裂缝表现及原因 |
2.1 裂缝表现 |
2.2 原因 |
⑴材料组分的影响 |
⑵施工工艺的影响 |
3 商品混凝土早期裂缝控制的体系 |
3.1 控制结构 |
3.2 商品混凝土的制备 |
3.3 商品混凝土的运输 |
3.4 商品混凝土的浇筑 |
4 结语 |
(4)预拌混凝土施工期裂缝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预拌混凝土施工期裂缝问题产生的原因 |
1.1 收缩裂缝 |
1.2 荷载导致裂缝 |
1.3 温差裂缝 |
1.4 沉降和过振裂缝 |
2 预拌混凝土施工期裂缝问题的防治措施 |
2.1 对混凝土硬化前塑性裂缝的防治 |
2.2 对混凝土收缩裂缝的防治 |
2.3 对由于荷载引起的混凝土裂缝的防治 |
3 结语 |
(5)深基坑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大体积混凝土定义及特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1 研究项目概况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4.1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研究 |
1.4.2 C35P10 补偿收缩混凝土设计研究 |
1.4.3 深基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研究 |
第2章 新型混凝土输送梭槽研究 |
2.1 梭槽支撑架搭设参数设计及验算 |
2.2 钢套筒搭设坡度试验设计、钢套筒制作与吊装 |
2.2.1 钢套筒搭设坡度试验设计 |
2.2.2 钢套筒的设计及吊装 |
2.3 混凝土输送系统平面布置 |
2.4 小结 |
第3章 C35P10 补偿收缩混凝土试验研究 |
3.1 原材料对混凝土的影响及选择 |
3.1.1 水泥 |
3.1.2 粉煤灰 |
3.1.3 矿粉 |
3.1.4 骨料 |
3.1.5 膨胀剂 |
3.1.6 聚羧酸高性能混凝土防水剂 |
3.1.7 聚丙烯纤维 |
3.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 |
3.2.1 混凝土配合比理论 |
3.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条件 |
3.2.3 配合比设计的规范标准 |
3.2.4 配合比计算书 |
3.2.5 配合比调整确定 |
3.3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分析 |
3.3.1 正交试验设计 |
3.3.2 正交试验极差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混凝土浇筑及性能控制研究 |
4.1 施工准备设计 |
4.1.1 编制施工方案 |
4.1.2 资源配置 |
4.1.3 现场准备 |
4.1.4 与搅拌站的对接协调 |
4.2 混凝土浇筑 |
4.2.1 混凝土浇筑供应流程 |
4.2.2 混凝土现场浇筑 |
4.3 混凝土的泌水处理 |
4.3.1 泌水形成原因 |
4.3.2 泌水对混凝土性能危害 |
4.3.3 泌水处理措施 |
4.4 混凝土的表面裂缝处理 |
4.4.1 裂缝成因分析 |
4.4.2 表面裂缝控制 |
4.5 小结 |
第5章 混凝土蓄水养护技术及温度监控研究 |
5.1 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的计算并确定蓄水深度 |
5.1.1 混凝土入模温度的计算 |
5.1.2 混凝土表面控制温度计算 |
5.1.3 确定蓄水深度 |
5.2 蓄水保温养护工艺操作流程 |
5.2.1 工艺流程图 |
5.2.2 工艺操作要点 |
5.3 工程混凝土温度监测及调整控制 |
5.3.1 混凝土温度测试工艺 |
5.3.2 温度测试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混凝土材料质量 |
6.1 力学性能 |
6.2 抗渗性能测试 |
6.3 限制膨胀率检测 |
6.4 外观质量 |
6.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外加剂检测报告 |
2.膨胀剂检测报告 |
3.矿粉检测报告 |
4.粉煤灰检测报告 |
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 |
6.混凝土膨胀率检验报告 |
个人简介 |
(6)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分级控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2 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分级控制研究 |
1.3.1 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分级控制体系的概念 |
1.3.2 2014 版预拌混凝土早期抗裂分级标准 |
1.3.3 现行预拌混凝土早期抗裂分级标准存在的不足 |
1.3.4 预拌混凝土早期抗裂的尝试性分级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原材料及试验仪器 |
2.1 引言 |
2.2 试验原材料 |
2.2.1 水泥 |
2.2.2 粗集料 |
2.2.3 细集料 |
2.2.4 粉煤灰 |
2.2.5 纤维 |
2.2.6 外加剂和水 |
2.3 试验仪器 |
2.3.1 裂缝观测仪及其它设备 |
2.3.2 平板试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因素影响下的预拌混凝土早期抗裂分级研究 |
3.1 引言 |
3.2 水胶比对早期抗裂分级影响的试验研究 |
3.2.1 影响机理 |
3.2.2 试验目的 |
3.2.3 试验方案设计 |
3.2.4 水胶比不同所对应的抗裂分级 |
3.3 粉煤灰掺量对早期抗裂分级影响的试验研究 |
3.3.1 影响机理 |
3.3.2 试验目的 |
3.3.3 试验方案设计 |
3.3.4 不同粉煤灰掺量所对应的抗裂分级 |
3.4 纤维对早期抗裂分级影响的试验研究 |
3.4.1 影响机理 |
3.4.2 试验目的 |
3.4.3 试验方案设计 |
3.4.4 纤维的加入所对应的抗裂分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分级控制体系在工程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案设计 |
4.2.1 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 |
4.2.2 试验仪器 |
4.2.3 现场平板约束试验试件制作 |
4.3 某家属院棚户区改造项目抗裂分析与评价 |
4.3.1 工程背景 |
4.3.2 一级抗裂混凝土的裂缝开展情况、结果分析与抗裂评价 |
4.3.3 二级抗裂混凝土的裂缝开展情况、结果分析与抗裂评价 |
4.3.4 三级抗裂混凝土的裂缝开展情况、结果分析与抗裂评价 |
4.4 某城中村改造项目抗裂分析与评价 |
4.4.1 工程背景 |
4.4.2 一级抗裂混凝土的裂缝开展情况、结果分析与抗裂评价 |
4.4.3 二级抗裂混凝土的裂缝开展情况、结果分析与抗裂评价 |
4.4.4 三级抗裂混凝土的裂缝开展情况、结果分析与抗裂评价 |
4.5 某高层商住楼项目抗裂分析与评价 |
4.5.1 工程背景 |
4.5.2 一级抗裂混凝土的裂缝开展情况、结果分析与抗裂评价 |
4.5.3 二级抗裂混凝土的裂缝开展情况、结果分析与抗裂评价 |
4.5.4 三级抗裂混凝土的裂缝开展情况、结果分析与抗裂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分级控制对策 |
5.1 引言 |
5.2 一级抗裂混凝土的主要指标规定 |
5.2.1 一级抗裂混凝土的原材料要求 |
5.2.2 一级抗裂混凝土的设计要求 |
5.2.3 一级抗裂混凝土的施工要求 |
5.2.4 一级抗裂混凝土的养护要求 |
5.3 二级抗裂混凝土的主要指标规定 |
5.3.1 二级抗裂混凝土的原材料要求 |
5.3.2 二级抗裂混凝土的设计要求 |
5.3.3 二级抗裂混凝土的施工要求 |
5.3.4 二级抗裂混凝土的养护要求 |
5.4 三级抗裂混凝土的主要指标规定 |
5.4.1 三级抗裂混凝土的原材料要求 |
5.4.2 三级抗裂混凝土的设计要求 |
5.4.3 三级抗裂混凝土的施工要求 |
5.4.4 三级抗裂混凝土的养护要求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分级抗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混凝土早期裂缝的研究现状 |
1.2.1 原材料与早期裂缝机理的研究 |
1.2.2 实验方法的研究 |
1.2.3 裂缝控制方面的研究 |
1.3 研究预拌混凝土分级抗裂的意义 |
1.4 本研究课题来源及研究方向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方法及内容 |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
1.5.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1.5.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混凝土早期裂缝分级依据及方法 |
2.1 预拌混凝土分级抗裂研究的依据及实验方法 |
2.1.1 预拌混凝土分级抗裂研究的依据 |
2.1.2 预拌混凝土分级抗裂研究的试验方法 |
2.2 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定量研究方法 |
2.2.1 裂缝当量法 |
2.2.2 裂缝面积法 |
2.3 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分级规程 |
2.4 混凝土早期裂缝分级规程的不足 |
2.5 混凝土早期裂缝尝试性的分级 |
第3章 实验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 |
3.1 混凝土原材料选取 |
3.2 实验方法及装置 |
3.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4 实验过程及试件制作 |
第4章 混凝土抗裂实验研究及分级评定 |
4.1 含泥量及砂子级配对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影响实验 |
4.1.1 砂子含泥量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 |
4.1.2 砂子级配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 |
4.1.3 含泥量及砂子级配对混凝土早期裂缝影响的机理分析 |
4.1.4 不同砂子含泥量对应的抗裂分级 |
4.1.5 不同砂子级配对应的抗裂分级 |
4.2 加膨胀剂混凝土的早期裂缝实验 |
4.2.1 膨胀剂掺量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 |
4.2.2 掺加膨胀剂时砂子含泥量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 |
4.2.3 加膨胀剂混凝土早期裂缝实验的机理分析 |
4.2.4 不同膨胀剂掺量对应的抗裂分级 |
4.2.5 掺加膨胀剂时不同砂子含泥量对应的抗裂分级 |
4.3 高含泥砂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控制 |
4.3.1 原材料性能 |
4.3.2 水胶比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 |
4.3.3 矿物掺合料种类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 |
4.3.4 含泥砂早期裂缝的机理分析 |
4.3.5 水胶比对混凝土早期开裂影响的分级 |
4.3.6 不同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早期开裂影响的分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预拌混凝土抗裂分级的原材料及施工养护措施 |
5.1 一级抗裂混凝土的原材料要求及施工养护措施 |
5.1.1 一级抗裂混凝土的原材料要求 |
5.1.2 一级抗裂混凝土的施工养护措施 |
5.2 二级抗裂混凝土的原材料要求及施工养护措施 |
5.2.1 二级抗裂混凝土的原材料要求 |
5.2.2 二级抗裂混凝土的施工养护措施 |
5.3 三级抗裂混凝土的原材料要求及施工养护措施 |
5.3.1 三级抗裂混凝土的原材料要求 |
5.3.2 三级抗裂混凝土的施工养护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工程项目 |
(8)浅析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塑性收缩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
1.1 成因 |
1.2 预防措施 |
2 沉降收缩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
2.1 成因 |
2.2 预防措施 |
3 温度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
3.1 成因 |
3.2 预防措施 |
4 干燥收缩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
4.1 成因 |
4.2 预防措施 |
5 碳化收缩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
5.1 成因 |
5.2 预防措施 |
6 沉陷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
6.1 成因 |
6.2 预防措施 |
7 凝缩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
7.1 成因 |
7.2 预防措施 |
(9)高效减水剂对预拌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预拌混凝土 |
1.2.1 预拌混凝土定义与特点 |
1.2.2 预拌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
1.2.3 裂缝的定义和类别 |
1.2.4 裂缝问题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其防治的意义 |
1.2.5 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与开裂的关系 |
1.2.6 裂缝现有解决办法和措施 |
1.3 四种系列高效减水剂简介 |
1.3.1 萘系高效减水剂介绍 |
1.3.2 氨基磺酸系高效减水剂介绍 |
1.3.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介绍 |
1.3.4 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介绍 |
1.4 本文研究内容、意义以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和试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
2.1 原材料与性能指标 |
2.1.1 水泥 |
2.1.2 砂、碎石 |
2.1.3 水 |
2.1.4 矿物掺合料 |
2.1.5 减水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混凝土工作性试验方法 |
2.2.2 混凝土强度测定方法 |
2.2.3 早期变形(非接触式位移法) |
2.2.4 RCM抗氯离子试验方法 |
2.2.5 抗硫酸盐试验方法 |
2.2.6 微观试验方法 |
2.3 试验设备简介 |
第三章 C4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1 C4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思路说明 |
3.2 C4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2.1 C4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指标 |
3.2.2 C4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 |
第四章 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1 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研究 |
4.2 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研究 |
4.3 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研究 |
4.3.1 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
4.3.2 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 |
4.4 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经济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研究 |
5.1 萘系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 |
5.2 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 |
5.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 |
5.4 氨基磺酸盐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 |
5.5 不同系列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比较 |
5.5.1 缓凝型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比较 |
5.5.2 标准型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四种高效减水剂影响混凝土收缩变形的作用机理 |
6.1 萘系高效减水剂影响混凝土收缩变形的作用机理 |
6.2 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影响混凝土收缩变形的作用机理 |
6.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影响混凝土收缩变形的作用机理 |
6.4 氨基磺酸盐高效减水剂影响混凝土收缩变形的作用机理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10)水电建设中预拌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裂缝产生的规律和成因 |
3 防治措施 |
4 裂缝防治措施 |
5 结语 |
四、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试验设计及分级控制措施[J]. 王振宇,马明洪,柳文明. 建筑技术开发, 2021(18)
- [2]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J]. 沈良.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9(09)
- [3]商品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机理与控制[J]. 谢伟东. 广东建材, 2019(08)
- [4]预拌混凝土施工期裂缝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 尼伟. 河南科技, 2018(25)
- [5]深基坑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D]. 孙驰.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6]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分级控制体系研究[D]. 樊乐涛.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2)
- [7]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分级抗裂研究[D]. 侯红红. 兰州理工大学, 2016(04)
- [8]浅析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 张明生. 四川水泥, 2015(12)
- [9]高效减水剂对预拌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的影响研究[D]. 沈雅雯. 厦门大学, 2014(08)
- [10]水电建设中预拌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J]. 覃洪清. 科技风,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