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享誉中外的黑龙集团湖滨饭店(论文文献综述)
常晖[1](2021)在《我国国家工业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文中认为
于峰[2](2019)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文中研究说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次年,英国工程师毕晓普就将磁石式对讲电话带入上海租界。此后的六十多年,上海租界电话交换技术经历了磁石制、共电制和自动电话制三种制式发展阶段,管理模式从许可证经营发展到特许专营,电话经营公司主体也随着技术的演进而转换。本文在全球电话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技术史和跨国史的视角,依托有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和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一手史料、同时期电信专业人士的专着和学术论文,以及上海租界工部局董事会档案、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和北华捷报等核心史料,探讨并重构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的历程,分析每一次技术升级和重大改造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其得失。研究发现,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演进过程中,发明专利、设备制造商、跨国公司以及租界当局行业监管等内外因素对其最终技术路径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上海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研究中,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发现,1930年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的竞争中,以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为代表的新兴跨国企业,依靠共电式电话向旋转式电话升级过程中对专利技术的垄断以及跨国资源整合优势,在租界“自治”行业规制下,通过干预本地工部局董事会选举和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政治,巧妙规避了英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战胜了遵从于传统投资型的英国企业,最终获得上海租界四十年电话特许经营权。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的海外飞地,无疑为这场东-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冲击与回应提供了一个竞技场,脱胎于朝贡体系的国民政府,沦为多元利益诉求中的一个“棋子”,无力改变租界自治下的政治走向与结局。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选题的意义,引出论文的主线——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来考证上海租界电话史,进而探讨西方近代科技文明在租界发展的历史遗存及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启示。在梳理学界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同时,重点介绍文献分布情况,新史料的发现以及考证方面所做的工作,明确本论文的目标及其研究方法。以中西交通史视角来看,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次西学东进的过程,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扩张下的一块“飞地”,在这场东西方文明碰撞中无疑充当着“桥头堡”,发挥了示范效应。正因如此,租界电话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内史”,而应当将电话技术放在东西文明交汇的文化透镜下进行审视与反思。在第1章中,笔者用有限篇幅,简单介绍了上海租界形成与治理模式,探讨了上海租界与宗主国之间内在制度沿革与文化脉络,为后文探讨行业规制的发端、发展与演进提供了一个语境。其中,兰宁的遗着《上海史》让我们直接触碰到上海公共租界那段“隐蔽”的历史时空。作为上海租界电话史研究,论文将对电话技术的研究限定在1877-1943这66年时间跨度内,对其技术和行业规制的演变进行梳理和考证。但从历史沿革来看,电话技术脱胎于电报,早期的电话线路即为电报线路,监管制度同样脱胎于电报的管理方式,这使得研究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电话技术本身,而应将研究领域延展到电报,尤其是工部局电报公务网向电话网整体升级改造这一历史事件。在租界早期有关电话的报道中,电报工程师毕晓普是一个活跃人物,已有的研究对此着墨不多。笔者从史料出发,对其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引入、试验、应用推广及商业化运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客观评价;同时,重点介绍了上海租界在电话早期与电报共生时期的发展状况,考证了上海租界磁石式电话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两种技术形态——“简式”磁石式与“复式”磁石式。这是第2章的主要内容。第3章探究的是上海租界电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三十年的发展期。在这段时期,租界电话经历了从磁石式、共电式和自动式三种制式技术的演进。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成为了本章的重要工作。研究发现,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从磁石式向共电式演进中,华洋公司选择了一种由爱立信公司生产的“改进型”磁石与共电混合模式作为过渡。这一发现,颠覆了早期国内学者对我国电话技术演进形态的认知。同时,对变局中自动式电话技术的梳理,使得华洋公司电话技术演进的脉络以及每一次路径选择变得更为清晰。尽管海外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关注并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的全球影响力及其内在运作机制,但在中国租界史的研究中,跨国公司这条“巨鳄”却一直处于“潜伏”的状态,鲜有学者关注。第4章填补了这一空白,对两大跨国公司,即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与爱立信公司的海外对决,及其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自动式升级中路径选择的影响做了探讨。《爱立信公司大事记》、《I.T.T.:The Management of Opportunity》等西方史料和外文专着,为本章的跨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材料。第5章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将整个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笔者从工部局董事会会议纪要一手史料出发,考证了不同时期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特点与得失。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依托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详细分析并再现了1930年租界电话特许权之争背后的国际政治因素、跨国公司的利益角逐以及工部局自治等多元利益的博弈,从制度上掀开了披在西方政治文明身上的神秘外衣。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海外贸易,仍然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但是,由于租界自治的出现,原有的利益格局已经打破,多元利益的博弈已经形成,最终资本的力量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6章是结语部分,通过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规制演进的历史研究,给出对租界电话发展史的总体评价。
彭崇焰[3](2016)在《成都市养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模式,而是向享受型、体验型转变。同时,随着我国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和“亚健康”问题的产生,这使得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保护健康、优化环境上来,对养生、养老、医疗等产生更大的需求。将养生与旅游相结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明确提出鼓励开展养生旅游等旅游形式。但我国的养生旅游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产品开发层次还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对养生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真正达到养生效果的产品较少等,严重阻碍了养生旅游的发展,对养生旅游的开发进行深入探讨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引述国内外养生旅游的相关概念、理论、开发现状等,分析成都旅游业的现状、客源市场、竞争市场,整理评价了成都的旅游养生资源。文章认为成都养生旅游发展应坚持HPE的战略思路,以休闲养生为战略主线,主题定位为世界宗教养生目的地、全国休闲养生度假目的地、健康疗养旅游目的地;以中老年为主要客源市场,并兼顾各个年龄层的大众化市场定位,在地域上主要以本地和省内近程市场为主,拓展国内市场、争取国际市场。文章将成都养生旅游布局划分为“一心三区”模式,即成都旅游信息、服务与集散中心、休闲康养度假旅游区、文化体验旅游区、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区;主张建设以温江为核心区域,以都江堰、青羊区、双流、武侯区、龙泉驿区、郫县为次核心区域,其他地区为延展区域的养生旅游基地,以点连线、连线成面,逐步发展养生旅游。同时,文章还以“全养生理论”为基础,设计了健康管理中心、休闲养生度假园、文化养生旅游基地、养生旅游购物中心等养生旅游产品。通过对成都养生旅游进行规划,希望将养生旅游打造成成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后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分析了成都旅游资源状况。二是区域统筹。从整个地区的角度,对成都的养生旅游进行了统筹规划,对资源进行了梳理,提出建立养生旅游基地。三是产品创新,本研究在产品设计时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设计了相应的产品,提出关注游客的长期养生,为游客提供了客制化的短期或长期的养生计划,为游客提供免费复检项目和权威认证,有利于提高复游率和成都养生旅游知名度,带动市场扩张。
毛剑梅[4](2015)在《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研究》文中提出地质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地质资源的利用从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需要向满足人类更高层次的求知、审美需求的转变。地质资源所蕴含的旅游价值被不断的发掘用于满足人们审美、休闲、养生、求知的需求,地质资源的旅游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深入。世界范围内对地质资源的旅游开发经历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养生的阶段,地质资源的旅游开发呈现出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地质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制于诸多因素。本文以地质学、地理学、旅游学、旅游经济学及产业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对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探索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的过程及路径。云南地质资源的旅游开发始于1936年石林名胜区管理处的成立,地质资源旅游开发得到重视并快速发展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尤其是在1986年将旅游业定位为云南的支柱产业之后。地质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发展,为云南产生了可观的旅游经济价值。通过对云南地质资源环境、169个典型旅游地质景观、六大类旅游地质资源专项产品和活动、两个国家地质公园等典型旅游开发利用示例以及国内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地质资源旅游开发的实践及理论的研究,提出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是以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为前提,以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开发为核心,以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提高产业化水平,与相关产业结合形成旅游产业群(链)发展的过程。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符合地质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态势,这一动态过程包括了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化、市场化及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三个方面。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是将地质资源转化为旅游地质资源,是产业化的前提,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地质资源旅游价值的发掘。对地质资源的价值重构、地质资源旅游开发的实践以及技术进步为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提供了条件,而旅游企业、政府、旅游者、社区民众及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是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动力。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可以分解为三个组成部分,即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以及资源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解为十个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云南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层次分类、权重选择以及价值评价,构建地质资源旅游价值评价标准,通过评价为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通过对云南97个典型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评价,结果显示云南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在观赏游憩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两个方面尤为突出,同时云南旅游地质资源的地域组合较好、适游期较长为云南提供丰富多彩的观赏型、科考型、休闲度假型以及旅游购物地质产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旅游地质资源是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结果,也是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前提。旅游地质资源要开发为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在旅游市场进行交换即产品化、市场化才能够实现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化、市场化是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的核心。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开发,需要研究旅游市场需求,找到可以满足特定消费者需求的细分市场。研究从旅游者的需求特征以及游客的集中度两个维度将旅游市场分为六类市场。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市场,可以将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为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类型,公园及保护区类型以及旅游购物地质产品类型等三种旅游地质资源产品。云南以地质资源为主体的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包括了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温泉旅游企业、12个温泉休闲旅游区、3个AAAAA级、27个AAA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公园、10个国家地质公园(含二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矿山公园、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9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及由奇石、珠宝玉石、大理石等组成的旅游购物地质产品,这些旅游地质资源产品是云南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云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发展还需要提高资源转化和产品生产的效率。旅游地质资源的资产化,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旅游地质资源或者旅游地质资源经营企业作为交易对象,通过评估其价值,采用竞争型方式,使得交易对象能够为最佳经营者所持有,从而保证对旅游地质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保护。云南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目前主要是采取围绕经营权转让下的承包和租赁、在旅游地质资源景区内的特许经营以及引入专业经营公司加强对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等方式进行运作的。目前,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发展层次还有待提高,区域发展不均衡,管理体制问题突出,借鉴国内外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的经验,应该进一步通过建立统一的立法和管理体系,科学规划、创新开发,创新投资方式,多方参与等途径促进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发展。
裔兆宏[5](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研究说明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于静[6](2013)在《近代南京城市公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园是近代城市文明的产物之一,也是城市近代化的象征之一,本文通过考察近代南京城市公园的诞生与发展,探析社会转型过程中,公园与市政建设、市政管理、市民生活的相互关系。近代南京城市公园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端方担任两江总督期间便建立了名为“公园”的绿筠花圃,南洋劝业会会场本身亦可被视为大型公园,但清朝覆亡使该“公园”成为昙花一现。北洋政府时期,齐燮元兴建了秀山公园与鼓楼公园,秀山公园在建筑风格、园景布置以及开放程度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突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首都南京的城市公园建设得到了真正的发展,截至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已经兴建起的公园包括第一公园、总理陵园、玄武湖公园、莫愁湖公园、白鹭洲公园、秦淮小公园、中央政治区公园、鼓楼公园等。南京近代城市公园的开辟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改造人文古迹,二是改造风景名胜区,三是拨地新建,其中第二种占绝对主要地位,所以近代南京城市公园的建设实际上是风景名胜公园化的过程,主要特征为依凭自然山水,加以人工点缀,将传统风景名胜纳入近代市政体系,改造为城市公园,其中以对玄武湖的改造最为突出。南京为传统的政治城市,政治权力主导城市建设,更主导公园建设。这种主导性体现在公园接收、规划、改造、新建、管理、维护的全过程,公园建设被纳入近代市政建设体系,最终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城市公园系统和以公园管理处为主,工务局、财政局、军警机关等分工合作的管理模式。官方主导性还意味着官方在提倡将公园打造成“高尚娱乐”的同时,也试图将公园塑造成社会政治教化的平台,但它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园娱乐的平民化,使公园成为综合性的城市娱乐休闲场所,并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民众是公园的享受者、欣赏者,也是公园的监督者、批判者,并间接成为公园建设与发展的参与者,尤其重要的是,民众对公园的认知并不完全受政府主导,这意味着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公园意识一直在持续发展。官方主导、民间参与的“公园意识”成为近代以来城市公园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的结构框架为:第一章为“南京城市公园的发轫”介绍南京早期的三个公园:绿筠花圃、秀山公园、第一公园。第二章为“国民政府接收、规划与新辟公园”介绍南京国民政府对旧有公园的接收,以及市政建设过程中对公园的规划、开辟。第三章为“公园管理机构”介绍以公园管理处为主的公园管理机构及其管理模式。第四章为“公园建设与管理——以玄武湖为例”,以官方重点发展的玄武湖公园为例,阐释官方如何将风景名胜改造为城市公园。第五章为“教化空间的构建”,阐述官方利用公园灌输政治意识形态、改造民众思想的企图与努力。第六章为“公园与市民生活”阐述市民对公园的接受与利用。
李婷婷[7](2012)在《五常市旅游发展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类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我国旅游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逐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众化旅游时代已经到来。尤其是国内旅游市场的崛起,真正实现了中国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当今时代,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生态化的大背景下,旅游发展规划的合理制定越来越突显出其重要性。目前,县域旅游发展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然而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研究较为薄弱,在现行的县域旅游发展规划中,往往存在理论不全面,规划体系不够完整等问题,致使旅游规划不能最合理的指导县域旅游的发展,从而使旅游规划缺乏可操作性。黑龙江省五常市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在黑龙江省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但五常市目前的旅游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目标定位不够准确,盲目开发现象普遍存在。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发展规划对其指导。本文以黑龙江省五常市为例,运用了生态旅游理论、休闲游憩理论、城乡整体规划原则、品牌创新原则、旅游经济学原理作为论文的理论指导,对五常市进行了旅游发展规划的研究。首先介绍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概述目前国内外对旅游发展规划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现阶段我国旅游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理论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对五常市的旅游业发展背景进行分析,阐述了五常市的宏观经济背景、旅游资源及特色,依据五常市旅游业发展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评价,对五常市旅游业进行SWOT分析。对旅游市场进行分析预测,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根据近、中、远期的时间对五常市旅游业提出发展目标,制订五常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方向,区域精品旅游路线。对五常市旅游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对旅游产品区域合作提出具体规划措施。对五常市旅游形象要素的主要组成部分、竞争优势进行分析。根据五常市的旅游形象、特征和优势,提出具有震憾力、吸引力和号召力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最后,就加强五常市旅游业的支持与保障体系的建设的问题,从政策、资金、用地、人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五常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通过论文的研究最后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五常市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五常市主要旅游资源有230处,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将五常市旅游资源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8个主类,23个亚类和49个基本类型;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五常市旅游资源有四个等级,其中四级资源为凤凰山风景区,拉林满族京旗文化,三级资源为磨盘山龙凤山水利工程,五常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非常适合生态旅游和京旗文化旅游的开发。
杨明[8](2010)在《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遵循了理论研究——现状研究——发展研究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度假体育的理论研究。主要对度假体育的理论基础、出现的背景、概念及要素、相关概念的辨析、特征、价值与功能进行研究,从而构建起度假体育的基础理论框架。第二,度假体育现状研究。对于度假体育资源类型与区域分布进行详尽的梳理,同时对度假体育参与者和经营者进行社会调查和访谈,从而了解我国度假体育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第三,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主要阐述了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概念、成效以及KFS (Key factors)关键因素,以及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第四,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将我国度假体育发展过程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调整转折期4个生命周期阶段。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选择与构建必须根据度假体育发展驱动机制中的各种因素在度假体育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起的作用,寻求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度假体育是指人们在假期为获得身心放松而积极主动选择并实施的各种体育活动。度假体育兴起的社会背景主要是:度假体育是我国社会变迁、经济发展趋势的反映;度假体育是我国旅游发展拐点之后的道路;度假体育符合健身需求层级跃升的现实;带薪休假制度的颁行使度假体育获得发展空间;度假体育符合人们的旅游动机跃升的现实;后奥运时代为度假体育发展提供时代机遇。度假体育的要素是由度假体育资源要素体系、度假体育服务要素体系、度假体育主体要素体系、度假体育行为要素体系、度假体育效益要素体系所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度假体育具有以下特征:度假体育是高层次、体现积极休闲的体育活动;参与度假体育主要追求身心放松;度假体育是对闲暇时间的积极利用方式;度假体育参与者的行为特征是一地停留式;度假体育具有不同的供给方式;度假体育消费存在阶层现象;度假体育重复消费:度假体育多重属性复合。度假体育的社会经济价值包括: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利于调整消费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人力资本升值。度假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包括:促进社会健康理念达成;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利于文化沟通与保护。第二,度假体育资源是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度假者产生吸引力,并能进行度假体育活动,为度假体育业所利用且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客体。度假体育资源分为度假体育自然资源、度假体育人文资源两大主类。我国度假体育资源开发现状呈现以下特点:具有度假体育资源禀赋优势;形成客源市场型开发模式;度假资源开发投资渠道广;高档度假体育产品呈现外向型发展趋势;度假体育资源开发与观光相结合等特点。同时也存在开发时间短暂;资源开发不均衡;度假体育资源开发引发争议等问题。第三,目前我国度假体育参与者主要是年龄处于18-45岁之间,文化素质在大专以上,收入水平处于中档层次的企业职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商业人员。度假体育参与者的信息来源方式主要以媒体、网络以及亲戚朋友人际传播为主。近程度假体育参与者主要是自驾车自助游,远程度假体育参与者主要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自助游。度假体育参与者主要还是以家庭方式参与度假体育活动。度假体育参与者消费能力属于中档。远程度假体育主要支出项目是住宿和交通,而近程度假体育主要支出项目是租购设备和门票。度假体育参与者的动机主要是以身心放松、增进健康以及丰富生活为主。度假体育者对于当前度假体育的设施、服务不太满意,普遍喜欢在自然风光环境优美的地方参与度假体育。度假体育参与者对于现有的度假体育持有肯定的态度,并有一定的重复参与度假体育的意愿。度假体育参与者对于现有度假体育产品存有较多的意见,同时也期待未来度假体育产品能够多样化发展。度假体育参与者对于产品的偏好具有一定的共同倾向性,指向于高尔夫、滑雪等典型度假体育产品。部分度假体育参与者对度假体育的文化内涵把握不深刻,度假体育专业技能不足。第四,目前我国度假体育经营者对于度假体育存在多样化的认知与理解。经营度假体育的企业经济成份较为多样。我国度假体育经营者的经营现状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总体经营状况良好,二是营销推广的创意化,三是服务专业化;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人才缺乏;服务不足;金融危机的影响;同业无序竞争;产品名不符实。呈现三种经营趋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连锁化发展趋势,跨业经营趋势。第五,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共性是政府在度假体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选择度假体育发展模式必须要考虑国情,度假体育经营活动应遵循市场规律,发展度假体育应动员各类主体实现竞争与合作,发展度假体育需要注意防范风险。第六,度假体育发展过程表现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调整转折期的四个阶段。度假体育发展的驱动机制就是度假体育发展过程中各种驱动因素的构成及其协调互动的过程。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构建与选择必须根据度假体育发展目标体系,度假体育发展阶段及其发展驱动机制以及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寻求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在度假体育发展的导入期主要有附生型发展模式、主导型发展模式、阶层小众发展模式、青少年人群发展模式;在度假体育发展的成长期主要有民营企业发展模式、都市度假体育圈发展模式;在度假体育发展的成熟期主要有国际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联盟+俱乐部发展模式、分时度假发展模式;在度假体育发展的调整转折期主要有产业集成发展模式。
杨黎黎[9](2010)在《赵长庚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上篇)》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学术界第一次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赵长庚教授的学术思想。赵长庚教授是我国近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研究的先驱,是我国西部地区城市规划学与风景园林学的首席专家,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专业的创始人之一,是山地人居环境理论探讨的发起者,还是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研究的绝对权威。回顾赵长庚教授的一生,祖籍四川崇庆人,出生于1920年3月,于1939年进入燕京大学文学系就读,毕业后继续在中央大学攻读建筑学学位,1946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并获学士学位,是至今为止唯一拥有文学、建筑双学位的通才专家。1950年在成都艺专建筑科授课并任校务委员,1952年国家院系调整,西南地区7所大学的建筑类专业组建成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后,赵长庚先生即入校任教,直至1998年初春辞世。1955年被派往上海同济大学与城市建设部进修城市规划学,而后回校协办规划系。在1958-1978年20年间,正直年富力强的壮年期,却经历了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动荡,期间他几乎完全停止了专业研究和教育工作。1978以后,历经了意识形态领域风风雨雨的磨难洗礼,赵长庚教授依旧怀着满腔的热情回到教育岗位,为重庆大学建筑成规学院的专业学科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园林保护与发展的研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献着作。文中详细整理记述了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及理论思想。赵长庚属于较早涉足城市美学研究领域的一批学者,可以说他在如何构建和美化城市环境的研究中功不可没。他关于如何理解城市美学、研究审美价值、构建城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的问题探讨中提出了系统的方法论;赵长庚先生围绕如何建设山水城市、如何建设城市景观,着有《建设“优美、文明、清洁”的城市》、《城市文化与园林、风景、山水文化》、《论城市景观与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城市景观漫谈》等多篇论文,将城市景观进行分类,提出规划观点,以提高城市景观的效益;城市风貌及特色的研究是赵长庚教授在城市规划研究和城市文化探索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研究是从人文与艺术的角度深刻剖析了规划在当时保护城市历史多样性、塑造城市风貌过程中的重要性。赵长庚教授的这部分研究首先解析了打造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性,接着提出了如何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如何延续城市历史风貌的方法论;赵长庚教授把传统园林纳入风景园林旅游规划研究范畴,总结营建方法,加以借鉴合理利用,探索出了一条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的新思路。以上部分是对其理论思想研究的摘要。赵长庚教授将历史文化和文学创作融入到专业理论研究及项目操作中来。他在工程设计研究中巧妙的融入了历史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内容,包括有:城市及地区的历史文化传说、传统文化、宗教文化、诗词古籍、诗书楹联、绘画白描等。在建筑、规划与造园中表现历史人文哲理、诗情画意。
张海峰[10](2010)在《清代山东商人北方商贸活动的历史地理研究》文中提出明代,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商业呈现一片繁盛的景象。作为商业活动主角的商人,也就成为当今经济史研究的重点。根据范金民先生的研究,最迟在明末,山东商帮已经形成。到了清代,山东商人的商业活动区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东部沿海地区、大江南北、白山黑水甚至内陆的山西、陕西及四川地区都留下了山东人的商业足迹,而北方却是山东商人商贸活动的重心。北方商贸区包括了京津商贸区、东北商贸区和鲁豫商贸区,在每个商贸区内,又可分为小的商贸区,如京津商贸区包括了北京商贸区、天津商贸区、西安商贸区等,东北商贸区包括了盛京商贸区、吉林商贸区和黑龙江商贸区,鲁豫商贸区包括了山东商贸区和河南商贸区。京津商贸区是山东商人北方商贸活动扩展的重要的区域,自顺治年间开始,山东招远商人便开始了在北京的商业活动。此后,黄县、莱阳、文登、海丰、昌邑、掖县、栖霞等地的商人也开始了在京城的商业活动。在京山东商人主要经营饭庄、饭馆、洋货铺、绸缎铺、粮食店、布铺等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行业,其人数和经济实力使得山东人可以与当时第一大商帮晋商相分庭抗礼。,在天津,山东商人主要经营绸布、饭馆、茶叶、皮货、船行等行业,其构成主体是济宁商人,19世纪后期,登州、莱州、青州商人也开始了在天津的商业经营,但其主要还是经营饭馆、粮业、客栈等。‘京津商贸区除北京、天津外,山西、陕西也是山东商人商业经营的地点。不论是在文学作品中,抑或是地方志书中,均有对山东商人在陕西、山西等地经商的记载。但从人数和实力上,都无法和北京、天津相比。山东商人在商贸活动扩展中,为了便于同乡互助,而大多在当地建立会馆。会馆数量最多之处,当为山东商人在北京建立的会馆,其数量多达十几个,其次是在天津,建有济宁会馆、山东旅津同乡会(山东会馆)、山东旅津同乡会等。在西安建有山东会馆。东北商贸区是山东商人北方商贸活动扩展的第二个重要区域,东北地区包括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三省。明时,山东商人便开始了在东北的商业经营。1618年努尔哈赤攻打抚顺城时,当时抚顺城内就有山东、山西、河东、苏州、杭州、易州等处商贾十六人。康熙年间,玄烨巡行边外,就见到关外有大量的山东人,有经商者,有开荒者,有佣耕者,其数多达十万之多。山东商人在东北的商贸区域的扩展,是与东三省区域开发相一致的。山东商人在东北经商,最早是在辽宁省,后逐渐扩展到吉林和黑龙江,甚至跨过黑龙江到达西伯利亚地区进行商业活动。这种商业活动呈现出由南至北、渐进而行的态势。从所经营的行业来看,山东商人主要经营的是油坊、烧锅、粮栈、杂货等行业,这些行业均是当时城市经济生活的重要支柱。山东商人在东北的商业活动,是伴随着移民而产生、发展和兴盛起来的。在东北经商的山东商人,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山东本地商人,经陆路或海路到到东北;一种是移民到东北,垦荒、佣工、佣耕,逐渐获得资金,然后从事商业活动。在这两种类型之中,后者要占多数。纵观在东北经商的山东商人,以登、莱、青三府居多,占主导。作为鲁豫商贸区构成部分的河南,由于地近山东,也成为了山东商人北方商贸活动扩展的第三个重要区域。山东商人在河南的商业经营,主要集中在开封、洛阳、郑州等几个城市。但是山东商人在商业活动中,不单单局限于某个商贸区域内,而是会随着商贸活动中商品的变化而贸易于各个区域之间。通过对山东商人北方商贸活动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的两个结论:第一,山东商人的产生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区域现象。历时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论是认识山东商人商贸活动扩展的理论基础。山东商人商贸活动的扩展,首先是自然环境的因素,自然环境包括了山东商人产生的地理条件、区域位置、自然资源的差异。其次是人文因素,包括了山东商人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土壤等。在特定的区域中,自然环境给人类生产活动所提供的条件成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同时,该区域人文因素及人类活动适应环境、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成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山东商人商贸活动的扩展同时也体现了人地和谐统一的关系。第二,地理区域因素在山东商人商贸活动扩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理区域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区域的比较优势来实现的。这些优势主要是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山东商人在京津地区的商贸扩展靠的主要还是区位优势,而在东北商贸区的扩展利用的则是资源优势。地理区域虽不是山东商人商贸区域扩展的决定因素,但却是应重视的因素。
二、享誉中外的黑龙集团湖滨饭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享誉中外的黑龙集团湖滨饭店(论文提纲范文)
(2)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由来 |
0.2 学界研究现状 |
0.2.1 晚清到民国电话史研究 |
0.2.2 当代中国电话史研究 |
0.2.3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
0.3 文献分布与订正 |
0.3.1 核心史料来源及文献出处 |
0.3.2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的订正 |
0.3.3 《上海邮电志》的订正 |
0.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0.4.1 拟实现的目标 |
0.4.2 方法与路径 |
第1章 租界的形成与治理模式 |
1.1 租界的设立与扩张 |
1.1.1 租界的形成 |
1.1.2 租界的扩张 |
1.2 上海租界的治理模式 |
1.2.1 英美公共租界 |
1.2.2 法租界 |
小结 |
第2章 毕晓普主导下的电话引入(1877-1900) |
2.1 电话发明与海外扩张 |
2.1.1 阶段性特征 |
2.1.2 欧美电话发展情况 |
2.2 毕晓普,上海租界电话第一人 |
2.2.1 租界早期报道 |
2.2.2 电报工程师 |
2.2.3 三次电话试验 |
2.3 两雄相争到东洋专营 |
2.3.1 单线简式磁石 |
2.3.2 单线复式磁石 |
2.3.3 一场有争议的招标 |
小结 |
第3章 欧洲势力扩张下的路径依赖(1900-1930) |
3.1 共电制交换技术 |
3.1.1 汉口路14号 |
3.1.2 远东最先进电话系统 |
3.1.3 多局制 |
3.2 变局中的自动交换技术 |
3.2.1 自动电话概况 |
3.2.2 上海第一个自动台 |
3.2.3 按次计费 |
3.2.4 升级五位号码 |
3.3 安森报告 |
3.3.1 上海电话的悲剧 |
3.3.2 十字路口 |
3.3.3 出售华洋公司 |
小结 |
第4章 美国力量成就技术终极变革(1930-1943) |
4.1 跨国公司的海外对决 |
4.1.1 贝恩与I.T.T. |
4.1.2 海外对决 |
4.2 美商旋转制一统天下 |
4.2.1 旋转制 |
4.2.2 改造工程 |
4.2.3 一市两制 |
4.3 技术演进的终极定格 |
4.3.1 跨国公司组织架构 |
4.3.2 寓管理于会计 |
4.3.3 全球一体化 |
小结 |
第5章 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 |
5.1 1877 -1883,混业竞争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
5.1.1 电报管理模式 |
5.1.2 工部局的抉择 |
5.2 1883 -1908,自然垄断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
5.2.1 改造公务电报网 |
5.2.2 取消电话许可费 |
5.2.3 引入最高限价规制 |
5.2.4 东洋公司最后的抉择 |
5.2.5 特许专营规制的诞生 |
5.3 1908 -1943,契约规制框架下的特许专营管理 |
5.3.1 行业规范 |
5.3.2 调整收费 |
5.3.3 规制中的重大决策 |
5.4 1930 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之争 |
5.4.1 迟到的改革 |
5.4.2 贝恩的警告 |
5.4.3 海外的博弈 |
5.4.4 最后的较量 |
小结 |
第6章 结语 |
附录1 :上海租界电话大事年表 |
附录2 :上海租界电话人物传略 |
附录3 :上海租界电话用户发展情况表 |
附录4 :上海租界电话公司历史沿革示意图 |
附录5 :中、英译名对照表 |
附录6 :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大事记(英文) |
附录7 :柯尔(P.H.Cole)报告(英文)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
致谢 |
(3)成都市养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写作背景 |
1.1.1 经济增长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
1.1.2 国内旅游需求结构的逐渐改变 |
1.1.3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 |
1.1.4 老龄化加速推动养生旅游发展 |
1.1.5 市场竞争激烈与供需的不匹配 |
1.2 国内外养生旅游开发研究进展 |
1.2.1 国外养生旅游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养生旅游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养生旅游的内涵 |
2.1.2 养生旅游的特征 |
2.2 养生旅游的概念辨析 |
2.2.1 养生旅游与健康旅游、医疗旅游 |
2.2.2 养生旅游与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 |
2.3 相关基础理论 |
2.3.1 基础理论 |
2.3.2 开发理论 |
3 成都养生旅游市场分析 |
3.1 成都旅游发展现状 |
3.1.1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
3.1.2 市场主体不断优化 |
3.1.3 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
3.2 成都养生旅游现状 |
3.3 客源市场分析 |
3.3.1 成都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
3.3.2 成都国内旅游市场分析 |
3.4 竞争环境分析 |
4 成都养生旅游资源分析 |
4.1 成都旅游资源分析 |
4.1.1 环境资源 |
4.1.2 自然资源 |
4.1.3 文化资源 |
4.1.4 产业资源 |
4.2 成都旅游资源类型 |
4.3 资源评价 |
4.3.1 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 |
4.3.2 旅游资源的定性评价 |
5 成都养生旅游战略规划 |
5.1 HPE战略思路 |
5.1.1 HPE战略理念 |
5.1.2 HPE战略方向 |
5.1.3 HPE战略主线 |
5.2 成都养生旅游的战略定位 |
5.2.1 主题定位 |
5.2.2 形象定位 |
5.2.3 市场定位 |
5.3 成都养生旅游的产品规划 |
5.3.1 总体布局 |
5.3.2 产品设计 |
5.4 成都养生旅游的发展目标 |
5.4.1 总体目标 |
5.4.2 经济目标 |
5.4.3 社会目标 |
5.4.4 环境目标 |
5.5 成都养生旅游的发展路径 |
5.5.1 建立政府引导的企业投融资体系 |
5.5.2 全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5.5.3 细分旅游市场,产品个性化 |
5.5.4 多维营销,区域协作 |
6 成都养生旅游开发对策及建议 |
6.1 制定合理科学的养生旅游发展规划 |
6.2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团队 |
6.3 完善旅游管理体系和提高管理水平 |
6.4 建立科学的养生旅游产品质量标准 |
6.5 坚持可持续发展养生旅游开发方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研究现状 |
一、旅游地质及旅游地质资源 |
二、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开发研究 |
三、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研究 |
第二节 选题及研究意义 |
一、问题提出及选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四、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地质资源旅游开发及产业化 |
第一节 地质资源旅游开发的基本类型 |
一、观赏性旅游开发类型 |
二、科普、科考旅游开发类型 |
三、商品性旅游开发类型 |
第二节 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 |
一、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 |
二、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化与市场化 |
三、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 |
第三章 云南地质资源旅游开发现状 |
第一节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环境概况 |
一、地形地貌特征 |
二、气候环境 |
三、水文环境 |
四、大地构造环境 |
五、地质环境 |
第二节 云南旅游地质景观概况 |
一、成景作用及地质景观分布特征 |
二、云南特色旅游地质景观 |
三、云南旅游地质景观特点 |
第三节 云南地质资源旅游开发示例 |
一、石林世界地质公园 |
二、云南腾冲国家地质公园 |
三、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专项产品及活动 |
第四章 云南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 |
第一节 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必要性和条件 |
一、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必要性 |
二、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条件 |
第二节 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动力 |
一、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动力机制 |
二、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主体 |
第三节 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 |
一、旅游资源价值分类与评价概述 |
二、地质资源旅游价值分类与评价 |
第四节 云南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 |
一、云南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条件 |
二、云南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意义 |
三、云南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标志 |
第五章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化及市场化 |
第一节 旅游地质资源产品 |
一、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概念及界定 |
二、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分类 |
三、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
第二节 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
一、产品定价机制综述 |
二、垄断条件下的定价 |
三、竞争条件下的定价 |
第三节 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营销 |
一、需求分析及市场定位 |
二、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开发 |
三、旅游地质资源产品的市场推广及价值实现 |
第四节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化和市场化 |
一、云南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开发的条件 |
二、云南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开发原则及产品类型 |
三、云南旅游地质资源的市场化效益分析 |
第六章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 |
第一节 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的条件及可行性 |
一、完善的旅游地质资源调查系统是保证资产化的前提 |
二、相关法律法规为资源的资产化和经营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
三、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为资产化交易提供了平台 |
四、国外资产化交易的经验 |
第二节 旅游地质资源产权及定价 |
一、旅游地质资源的产权机制 |
二、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价格 |
第三节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 |
一、云南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的背景及现状 |
二、云南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
三、云南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的问题 |
第七章 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策略探讨 |
第一节 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一、产业发展层次有待提升 |
二、区域发展不均衡 |
三、管理体制上问题突出 |
第二节 国外旅游地质资源产业化的经验 |
一、立法的制度性保障 |
二、专门的国家管理机构 |
三、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 |
四、旅游地质资源的全球保护网络 |
第三节 促进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策略 |
一、建立统一的立法和管理体系 |
二、科学规划、创新开发 |
三、创新投资方式,保证对旅游地质资源的高效利用 |
四、多方参与,加强旅游地质资源环境的保护 |
结论 |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认识 |
二、不足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近代南京城市公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南京城市史研究的再思考 |
二、国内史学界“公园”研究概论 |
(一) 代表性成果与公园整体研究 |
(二) 特色研究之中山公园 |
(三) 差异研究之各城公园 |
三、“近代南京城市公园”研究现状 |
四、史料来源 |
五、研究理论与方法 |
六、相关界定 |
七、创新之处 |
八、研究难度与不足 |
第一章 南京城市公园的发轫 |
第一节 中国公园的诞生 |
一、西方近代公园的诞生 |
二、南京古典园林的近代转型 |
三、中国近代公园的普遍形式 |
第二节 南洋劝业会与南京最早的公园——绿筠花圃 |
一、公园建设 |
二、公园意义与影响 |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南京公园 |
一、秀山公园 |
二、鼓楼公园 |
第四节 南京近代城市公园发轫的原因 |
第二章 国民政府接收、规划与新辟公园 |
第一节 已有公园“公立化” |
一、接收秀山公园 |
二、接收鼓楼公园 |
三、接收绿筠花圃 |
第二节 公园规划 |
一、历次规划中的公园 |
二、《首都计划》中的公园 |
三、公园系统的设想 |
第三节 公园辟建 |
一、由玄武湖到玄武湖公园 |
二、秦淮小公园 |
三、莫愁湖公园与白鹭洲公园 |
四、中央政治区公园 |
五、愚园与随园 |
六、清凉山公园 |
七、下关地区公园 |
八、其他公园 |
第三章 公园管理机构 |
第一节 教育局 |
第二节 公园管理处 |
一、公园管理处的诞生与发展 |
二、公园管理处职权扩展 |
三、公园管理处历任主任 |
第三节 相关职能部门 |
一、工务局 |
二、财政局 |
三、军警机关 |
第四章 公园建设与管理——以玄武湖为例 |
第一节 理想中的公园建设 |
第二节 玄武湖公园破旧立新 |
一、旧有建筑 |
二、五洲规划 |
三、改建实效 |
第三节 改善公园交通 |
一、玄武路与环湖马路 |
二、整理园内道路 |
三、公共交通 |
第四节 湖产、湖民、湖地 |
一、管理湖产 |
二、管理湖民 |
三、征收湖地 |
第五节 疏浚玄武湖 |
第五章 教化空间的构建 |
第一节 第一公园的教育性 |
第二节 玄武湖中的革命纪念 |
第三节 莫愁湖畔的粤军烈士墓 |
第四节 动物园和儿童乐园 |
第五节 教化活动的推行 |
一、文体活动与各式展览 |
二、园林新运 |
第六章 公园与市民生活 |
第一节 游览胜地 |
第二节 休闲盛会 |
一、樱桃市 |
二、赏花 |
第三节 饮食憩息 |
一、招商与管理 |
二、游园与茶社 |
第四节 游船上的新旧之别 |
一、游园女与《玄武湖之秋》 |
二、“湖匪”与《湖匪》 |
三、游船与船娘 |
第五节 “公园意识”的民间体现 |
一、“台城”城墙的存废 |
二、玄武湖改名 |
三、公车与公园 |
四、其他体现 |
总结 |
一、“建设艺术化的新南京” |
二、“中外观瞻所系” |
三、“高尚娱乐”与玄武湖 |
四、“公园意识” |
征引文献 |
致谢 |
(7)五常市旅游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旅游规划概念及特点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课题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五常市旅游业发展背景条件分析 |
2.1 自然状况 |
2.2 社会经济 |
2.3 历史文化 |
2.4 政策环境 |
2.5 五常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 |
2.5.1 五常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2.5.2 五常市旅游产业SWOT分析 |
3 五常市旅游开发的资源、客源条件分析 |
3.1 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
3.1.1 旅游资源的类型 |
3.1.2 旅游资源的特点 |
3.1.3 五常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
3.1.4 五常市旅游资源质量定量评价 |
3.1.5 五常市与周边地区的合作 |
3.2 五常市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
3.2.1 客源市场现状 |
3.2.2 目标市场定位 |
3.2.3 客源市场前景评价 |
3.3 小结 |
4 旅游规划主体 |
4.1 旅游发展战略体系 |
4.1.1 指导思想 |
4.1.2 总体战略目标 |
4.1.3 发展阶段及目标 |
4.2 旅游区的划分原则与总体布局 |
4.2.1 旅游区划分原则 |
4.2.2 总体布局 |
4.3 旅游项目策划 |
4.3.1 旅游规划的理论指导 |
4.3.2 旅游景区规划 |
4.4 小结 |
5 旅游形象、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及市场营销策略 |
5.1 旅游形象设计 |
5.1.1 形象基础分析 |
5.1.2 总体形象 |
5.2 旅游线路组织 |
5.2.1 市域内旅游线路 |
5.2.2 区域联合旅游线路 |
5.3 旅游产品 |
5.3.1 旅游产品类型 |
5.3.2 五常市旅游产品设计 |
5.4 市场营销策略 |
5.4.1 市场营销原则 |
5.4.2 战略目标 |
5.4.3 市场营销策略 |
5.5 小结 |
6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与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
6.1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
6.1.1 旅游服务设施 |
6.1.2 具体建设规划 |
6.2 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
6.2.1 大力发展农业 |
6.2.2 积极发展旅游工业 |
6.2.3 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 |
6.2.4 营造良好的旅游文化环境 |
6.2.5 改革旅游产业管理体制 |
6.2.6 注重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 |
6.2.7 完善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
6.3 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度假体育实践需要理论的引导 |
1.1.2 解决度假体育供需矛盾的需要 |
1.1.3 构建中国特色度假体育理论体系的需要 |
1.1.4 度假体育观念与文化形成的需要 |
1.1.5 评估度假体育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影响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研究综述 |
2.1 关于度假 |
2.1.1 国外度假研究 |
2.1.2 国内度假研究 |
2.2 关于体育旅游 |
2.2.1 国外体育旅游研究 |
2.2.2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 |
2.3 关于度假体育 |
2.3.1 国外度假体育研究 |
2.3.2 国内度假体育研究 |
3 度假体育基础理论研究 |
3.1 度假体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系统论 |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1.3 发展战略理论 |
3.1.4 生命周期理论 |
3.2 度假体育出现的社会背景 |
3.2.1 度假体育是我国社会变迁、经济发展趋势的反映 |
3.2.2 度假体育是我国旅游发展拐点之后的道路 |
3.2.3 度假体育符合健身需求层级跃升的现实 |
3.2.4 带薪休假制度的颁行使度假体育获得发展空间 |
3.2.5 度假体育符合人们的旅游动机跃升的现实 |
3.2.6 奥运会时代为度假体育发展提供时代机遇 |
3.3 度假体育的概念 |
3.4 度假体育的要素 |
3.4.1 度假体育资源要素 |
3.4.2 度假体育服务要素 |
3.4.3 度假体育主体要素 |
3.4.4 度假体育行为要素 |
3.4.5 度假体育效益要素 |
3.5 度假体育的特征 |
3.5.1 度假体育是高层次、体现积极休闲的体育活动 |
3.5.2 参与度假体育主要追求身心放松 |
3.5.3 度假体育是对闲暇时间的积极利用方式 |
3.5.4 度假体育参与者的行为特征是一地停留式 |
3.5.5 度假体育具有不同的供给方式 |
3.5.6 度假体育消费存在阶层现象 |
3.5.7 度假体育消费多次重复 |
3.5.8 度假体育多重属性复合 |
3.6 度假体育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3.6.1 休闲与度假 |
3.6.2 休闲体育与度假体育 |
3.6.3 度假体育与体育旅游 |
3.7 度假体育的价值 |
3.7.1 社会经济价值 |
3.7.2 社会文化价值 |
4 我国度假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
4.1 我国度假体育资源类型及其分布 |
4.1.1 度假体育资源类型 |
4.1.2 度假体育资源类型分布 |
4.1.3 部分重点度假体育项目分布 |
4.2 我国度假体育资源开发现状 |
4.2.1 具有度假体育资源禀赋优势 |
4.2.2 形成多样的资源开发模式 |
4.2.3 资源开发投资渠道宽广 |
4.2.4 高档度假体育产品的外向型发展趋势 |
4.2.5 度假体育资源开发与观光相结合 |
4.2.6 度假体育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4.3 我国度假体育参与者现状 |
4.3.1 调查问卷设计 |
4.3.2 调查实施 |
4.3.3 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4.3.4 度假体育参与者的行为特征 |
4.3.5 度假体育参与者的动机 |
4.3.6 度假体育参与评价 |
4.3.7 度假体育未来参与期望 |
4.3.8 度假体育参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4.4 我国度假体育经营者现状 |
4.4.1 对于度假体育的认知与理解 |
4.4.2 经济成分 |
4.4.3 产品现状 |
4.4.4 经营现状 |
4.4.5 经营特色 |
4.4.6 经营中出现的问题 |
4.4.7 经营趋势 |
5 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 |
5.1 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概念 |
5.2 政府引导+产业集群的阿尔卑斯山滑雪度假发展模式 |
5.2.1 发展模式的特征 |
5.2.2 发展模式的成果 |
5.2.3 发展模式的KFS(Key factors关键因素)分析 |
5.2.4 发展模式的风险分析 |
5.3 日本都市度假体育圈发展模式 |
5.3.1 发展模式的特征 |
5.3.2 发展模式的成果 |
5.3.3 发展模式的KFS(Key factors关键因素)分析 |
5.3.4 发展模式的风险分析 |
5.4 地中海俱乐部发展模式 |
5.4.1 发展模式的特征 |
5.4.2 发展模式的成效 |
5.4.3 发展模式的KFS(Key factors关键因素)分析 |
5.4.4 发展模式的风险分析 |
5.5 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共性 |
5.5.1 政府在度假体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5.5.2 依托国情发展度假体育 |
5.5.3 遵循市场规律进行度假体育经营活动 |
5.5.4 动员各类主体发展度假体育 |
5.5.5 发展度假体育存在一定风险 |
6 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 |
6.1 我国度假体育发展需要发展模式的引导 |
6.2 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来源 |
6.2.1 度假体育发展目标是制定发展模式的起点和依据 |
6.2.2 度假体育发展阶段及其驱动机制是制定发展模式的现实基础 |
6.2.3 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是制定发展模式的参照系 |
6.3 导入期的度假体育发展模式 |
6.3.1 导入期度假体育的发展目标 |
6.3.2 导入期度假体育及其发展驱动机制的特征 |
6.3.3 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启示 |
6.3.4 附生型发展模式 |
6.3.5 主导型发展模式 |
6.3.6 阶层小众发展模式 |
6.3.7 青少年人群发展模式 |
6.4 成长期的度假体育发展模式 |
6.4.1 成长期度假体育的发展目标 |
6.4.2 成长期度假体育及其发展驱动机制的特征 |
6.4.3 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启示 |
6.4.4 民营企业发展模式 |
6.4.5 都市度假体育圈发展模式 |
6.5 成熟期的度假体育发展模式 |
6.5.1 成熟期度假体育的发展目标 |
6.5.2 成熟期度假体育及其发展驱动机制的特征 |
6.5.3 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启示 |
6.5.4 国际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 |
6.5.5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6.5.6 联盟+俱乐部发展模式 |
6.5.7 分时度假发展模式 |
6.6 调整转折期的度假体育发展模式 |
6.6.1 调整转折期度假体育的发展目标 |
6.6.2 调整转折期度假体育及其发展驱动机制的特征 |
6.6.3 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启示 |
6.6.4 产业集成发展模式 |
7 结论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9)赵长庚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上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插图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梳理赵长庚教授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及理论思想 |
1.1.2 解析赵长庚教授的学术影响力及其思想的学术价值 |
1.1.3 反映大建筑学科的发展轨迹 |
1.2 研究现状概述 |
1.3 研究内容对象 |
1.3.1 生平事迹 |
1.3.2 学术思想 |
1.3.3 附录 |
1.4 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 |
1.4.1 文本研究法 |
1.4.2 口述历史研究法 |
1.4.3 实证与阐释相结合法 |
1.4.4 比较分析法 |
1.5 研究框架 |
2 成长历程 |
2.1 青少年时期 |
2.1.1 出生地崇州 |
2.1.2 孩童记忆 |
2.2 求学经历 |
2.2.1 燕京求学 |
2.2.2 中大记忆 |
2.3 结为伉俪 |
3 学成授业 |
3.1 初入社会 |
3.1.1 成都艺专 |
3.1.2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
3.2 规划研究 |
3.2.1 国家需要 |
3.2.2 苏联援助 |
3.2.3 赴沪深造 |
3.3 领导先驱 |
3.3.1 学成归来,建立院系 |
3.3.2 整理讲稿,编写教材 |
3.3.3 桃李天下 |
4 经历挫折 |
4.1 时代背景 |
4.2 在劫难逃 |
4.3 成都改造 |
4.4 经历文革 |
5 城市美学及景观思想研究 |
5.1 城市美学 |
5.1.1 城市美学发展背景 |
5.1.2 提出建设“优美、文明、清洁”的城市 |
5.1.3 提出市容景观概念 |
5.1.4 市容景观构建的具体方法 |
5.1.5 关于环境保护问题与方法的探讨 |
5.1.6 关于城市美学的综合考虑和几个主要观点 |
5.2 城市景观 |
5.2.1 城市景观的发展背景 |
5.2.2 城市景观建设的必要性 |
5.2.3 城市景观的含义 |
5.2.4 城市景观的分类 |
5.2.5 城市景观的规划观点 |
5.2.6 优良城市景观的建设方法 |
5.2.7 城市景观的价值体现与效益体现 |
5.2.8 以重庆为例阐述城市景观建设 |
5.3 评述 |
6 城市风貌特色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
6.1 城市风貌及特色研究 |
6.1.1 探讨建筑风貌与城镇风貌的关系 |
6.1.2 探讨社会制度与城市风貌的关系 |
6.1.3 城市风貌协调对规划素质的具体要求 |
6.1.4 社会制度对城市风貌的影响 |
6.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
6.2.1 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问题初探 |
6.2.2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区的规划方法探讨 |
6.2.3 对几座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评述 |
6.2.4 两座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重庆 |
6.3 评述 |
7 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及传统风景园林研究 |
7.1 风景名胜区鉴赏、规划及旅游开发 |
7.1.1 风景名胜的发展背景 |
7.1.2 风景名胜的研究背景 |
7.1.3 风景名胜的定义 |
7.1.4 风景名胜的审美与文化 |
7.1.5 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原则 |
7.1.6 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方法 |
7.2 传统园林 |
7.2.1 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背景 |
7.2.2 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背景 |
7.2.3 中国传统园林的用地选址 |
7.2.4 中国传统园林的规划布局 |
7.2.5 中国传统园林的建筑布局 |
7.2.6 中国传统园林的景观绿化 |
7.3 评述 |
8 城市理论研究及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文化赏析 |
8.1 城市及风景区历史文化传说探究 |
8.1.1 关于明朝建文帝流亡在重庆遗迹的研究 |
8.1.2 关于都江堰历史文化传说的研究 |
8.2 对传统文化的运用 |
8.2.1 天时地利、风韵人和 |
8.2.2 山水文化 |
8.2.3 园林文化 |
8.3 对道教文化的理解——返璞归真、天人合一 |
8.4 关于古籍、名人的研究 |
8.4.1 关于诗词、文、联的研究 |
8.4.2 关于李白的研究 |
8.5 诗书楹联的深厚造诣 |
8.5.1 风景园林与诗歌 |
8.5.2 赵长庚教授的诗词佳作 |
8.6 绘画白描的精妙技艺 |
8.6.1 山 |
8.6.2 水 |
8.6.3 建筑街巷 |
8.7 评述 |
9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后记 |
(10)清代山东商人北方商贸活动的历史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现状 |
1 山东商人北方商贸活动扩展的地缘优势 |
1.1 内河航运的发达 |
1.2 海运的繁荣 |
1.3 地理区位优势 |
2 山东商人在京津商贸区的商贸活动 |
2.1 北京商贸区 |
2.1.1 在京山东商人所经营的行业 |
2.1.2 在京山东商人的地域构成 |
2.1.3 在京山东商人的同乡组织:会馆 |
2.2 天津商贸区 |
2.3 西安商贸区 |
2.4 甘肃皋兰县 |
3 山东商人在东北地区的商贸活动 |
3.1 盛京商贸区 |
3.1.1 奉天(今沈阳市) |
3.1.2 营口(今营口市) |
3.1.3 盖平(今盖州市) |
3.1.4 安东县(今丹东市) |
3.1.5 大连 |
3.1.6 岫岩厅(今岫岩满洲自治县) |
3.1.7 海城县 |
3.2 吉林商贸区 |
3.2.1 长春 |
3.2.2 哈尔滨 |
3.2.3 宁古塔(今宁安县) |
3.3 黑龙江商贸区 |
3.3.1 齐齐哈尔 |
3.3.2 黑河 |
4 山东商人在鲁豫地区的商贸活动 |
4.1 山东商人在本省的商贸活动 |
4.1.1 传统商人:盐商、当商、钱商 |
4.1.2 其他商人:商品买卖及运输 |
4.2 山东商人在河南的商贸活动 |
4.2.1 开封 |
4.2.2 洛阳 |
4.2.3 郑州 |
4.2.4 河内县清化镇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享誉中外的黑龙集团湖滨饭店(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国家工业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D]. 常晖.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D]. 于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成都市养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 彭崇焰. 西华大学, 2016(05)
- [4]云南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研究[D]. 毛剑梅. 昆明理工大学, 2015(12)
- [5]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 [6]近代南京城市公园研究[D]. 于静. 南京大学, 2013(05)
- [7]五常市旅游发展规划研究[D]. 李婷婷.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 [8]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 杨明. 上海体育学院, 2010(05)
- [9]赵长庚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上篇)[D]. 杨黎黎. 重庆大学, 2010(04)
- [10]清代山东商人北方商贸活动的历史地理研究[D]. 张海峰.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