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心型肺癌导致吞咽不适1例(论文文献综述)
江亭亭[1](2021)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及非支气管性体动脉栓塞术治疗肺部肿瘤咯血的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评价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及非支气管性体动脉栓塞术BAE+NBSAE: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 and non-bronchial systemic artery embolization)治疗肺部肿瘤咯血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肺部肿瘤咯血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急诊监护病房收治59例肺部肿瘤伴咯血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入选患者分为常规组(n=36)和介入组(n=23),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保守治疗,介入组患者在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上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或非支气管性体动脉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理指标、APACHEⅡ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临床缓解率、住院死亡率、生存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花费等,COX回归分析判断影响肺部肿瘤咯血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的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肺部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肿瘤分期,肿瘤的大小,有无空洞,抗肿瘤的治疗方法,住院24小时咯血量,血液动力学状况、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气管插管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缓解率:介入组95.7%VS常规组88.9%;住院死亡率:介入组4.3%VS常规组11.1%,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六个月病死率:介入组39.1%VS常规组66.7%,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5);两组住院天数(P=0.216)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住院花费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存在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64天,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介入组202天VS常规组139天;所有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67天,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介入组200天VS常规组119天;两组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6)。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高(P=0.000)、未行BAE或NBSAE术(P=0.001)、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2g/L)(P=0.002),肿瘤Ⅳ期(P=0.007)是肺部肿瘤咯血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针对肺部肿瘤咯血患者给予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或非支气管性体动脉栓塞术联合内科保守治疗是控制患者咯血、延长生存时间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值得应用和推广。
李希丽[2](2020)在《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肺癌作为呼吸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命。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肺癌的检出率逐渐增高。根据2018年全球权威杂志美国癌症学会官方期刊《临床医师癌症杂志》最新统计数据,全世界肺癌的发病率为11.6%,死亡率高达18.4%,均位于第一位,其中男性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亦位居首位。对于早期肺癌患者,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科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甚至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然而,由于肺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很多患者就诊时已发生了远处转移,尤其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为ⅢB或Ⅳ期时,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只能选择化疗、放射性治疗、靶向药物、肿瘤热消融、免疫等治疗,导致获益价值有限、生存期不长。因此,分析晚期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对改善患者预后及临床结局有重要意义。此外,晚期肺癌常阻塞气管及支气管管腔,引起病人反复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手段起效慢,效果欠佳,不能即刻解除气道梗阻。近年来,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发展迅速,对恶性中央气道阻塞的治疗效果显着,可迅速缓解相关症状,成为治疗恶性气道阻塞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作为肺癌多模式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反复多次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在抑制气道肿瘤生长的同时,也为晚期肺癌的后续治疗创造了条件。因此,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在晚期肺癌引起的气道梗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支气管镜介入技术虽然创伤小,但由于手术风险大,支气管镜操作人员在介入技术方面经验不足,不可避免存在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延长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了病人反复治疗的次数,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因此,亟需寻找快速有效的指标来预测支气管镜介入术后的并发症,从而提前制定干预计划,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近年来,一些无创且容易测量的生物指标,常被用来指导恶性肿瘤的预后。预后营养指数(PNI),作为其中之一,最初用来评估胃肠道肿瘤术后的营养免疫状态,后来被证明对很多恶性肿瘤(胃癌、肝癌、食管癌、肺癌、恶性胸膜间皮瘤等)均有着重要的预后价值。目前关于PNI与肺癌预后的相关性报道,大部分见于有手术适应症的NSCLC病人的研究。对于晚期NSCLC来说,已有研究表明,PNI在晚期NSCLC化疗患者的预后中,有显着性意义。然而关于PNI在晚期NSCLC患者中预后机制的研究仍较少。此外,最近的研究发现,预后营养指数(PNI)还可用于评估肿瘤病人的手术风险,且与多种癌症(肝癌、胰腺癌、食管癌、乳腺癌、肺癌等)治疗后的并发症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一项关于PNI与癌症的综合荟萃分析中,作者观察到低PNI患者的总生存期显着缩短,术后并发症增多。近期有研究证明了 PNI与NSCLC术后气胸、肺部感染等风险显着相关,低PNI值的病人发病风险更高。然而,关于PNI与晚期NSCLC经气管镜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的研究,目前尚缺乏。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了 315例晚期(ⅢB及Ⅳ期)NSCLC的病人资料并计算其PNI,分析PNI与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期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PNI对此类病人的预后价值及预后机制。第二部分分析71例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氩等离子凝固(APC)、激光、冷冻、气道支架)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NI对晚期NSCLC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第一部分: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意义及机制研究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了 315例病理确诊为晚期NSCLC的病人资料并计算其预后营养指数,分析预后营养指数与病人的临床特征、生存期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预后营养指数对此类病人的预后价值及机制。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病理确诊为IIIB期和IV期的NSCLC31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主要相关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预后营养指数、肿瘤病理诊断、病理分期、肿瘤的治疗方式(化疗或EGFR-TKI药物治疗)。预后营养指数的计算方式:PNI=10 ×血清白蛋白值(g/d1)+0.005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每mm3)。对上述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对临床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分析,生存曲线的等价性检验用log-rank统计量法,并进行了比例风险假定检验。用SPSS statistic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15例病人中,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26岁,平均58.53岁。男性213例,女性102例。110例有吸烟史。肺腺癌162例,肺鳞癌110例,其他类型肺癌43例。根据肺癌TNM分期,ⅢB期143例,Ⅳ期172例。315例病人中240例接受化疗,余75例接受EGFR-TKI治疗。2.本研究中PNI最大值为73.25,最小值为5.15。在此研究中,根据ROC曲线,我们将PNI的界值定为50。根据此值,315例病人被分为高PNI组(PNI>50;n=136;43.2%)与低 PNI 组(PNI≤50;n=179;56.8%)。其中高 PNI 组中位生存期17.95个月,低PNI组中位生存期14.4个月。相比高PNI组患者,低PNI组患者的生存预后更短(HR=1.331,95%CI:1.05-1.688,P=0.018)。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高PNI组(74%)明显高于低PNI组(67%)。3.PNI及其他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PNI与肺癌的病理分期及治疗方式有明显相关性。PNI值高的更见于化疗组(P=0.049),另外,相对于病理分期为Ⅳ期的肺癌病人,ⅢB期病人的PNI值更高(P<0.0001)。PNI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吸烟史无明显相关性(P>0.05)。4.PNI及其他临床因素与总生存时间的关系: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发现:在本组患者中,与生存时间相关的指标为肺癌的病理分期(P=0.017)、吸烟史(P=0.001)、病理类型(P<0.001)以及PNI(P=0.018)。多因素分析后发现:病理分期(P=0.005)、吸烟史(P<0.001)以及PNI(P=0.001)成为晚期NSCLC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NI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低PNI患者有更高的死亡风险。第二部分:预后营养指数对晚期NSCLC经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在晚期NSCLC病人中应用广泛、有效率高,但也有一定的并发症。本文将重点研究预后营养指数(PNI)与晚期NSCLC病人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冷冻、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术(APC)及气道支架植入)后常见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我们选取了病理确诊为晚期NSCLC的病人71例,胸部CT显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中央气道狭窄。每个病人在第一次住院期间,至少行两次支气管镜检查,并对病人进行6个月的随访,至少1-3个月随访一次,包括行胸部CT、支气管镜检查及临床症状评估。病人临床特征分析包括年龄、性别、KPS评分、肿瘤病理类型、阻塞部位、阻塞程度评分、阻塞类型及PNI值,PNI值计算公式:PNI=10×血清白蛋白值(g/dl)+0.005×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每mm3)。分析PNI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统计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在本研究中,根据ROC曲线,PNI的cutoff值为44.5,根据此值分为高PNI组与低PNI组,比较两组患者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来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并计算P值,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病人总数71例,男性44例(62%),女性27例(38%);肺腺癌29例(40.8%),肺鳞癌42例(59.2%)。根据气道阻塞位置,57.7%的病人阻塞部位为气管,15.5%为左主支气管阻塞,19.7%为右主支气管阻塞,7.1%为右中间支气管阻塞。在本研究中,根据ROC曲线,PNI的cutoff值为44.5,根据此值分为高PNI组(PNI≥44.5)为41例(57.7%),低PNI组(PNI<44.5)为30例(42.3%)。根据气道狭窄类型看,16(22.5%)例为外压型狭窄,30(42.3%)例为腔内狭窄,25(35.2%)例为混合型狭窄。其中KPS评分≥60分的为33(46.5%)人,KPS<60分的为38(53.5%)人。气道狭窄程度根据Myer-Cotton狭窄分级系统[4],分为四级:气道狭窄程度≤50%为Ⅰ级,Ⅱ级为狭窄程度51%-70%,Ⅲ级为71%-99%,Ⅳ级为狭窄程度100%。根据此分级,Ⅱ级为23(32.4%)例,Ⅲ级为43(60.6%)例,Ⅳ级为5(7%)例。2.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次数:所有病人共行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256次。其中治疗次数最多为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为99次;其次为氩等离子体凝固术,为66次;第三为激光治疗,48次;气道支架为43次。若按肺癌病理类型分析,此研究显示,肺腺癌病人分别行气道支架、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术、冷冻技术次数为14次、30次、25次、38次,肺鳞癌病人分别行气道支架、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术、冷冻技术次数为29次、18次、41次、61次。3.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并发症:本研究中,急性并发症:呼吸衰竭为2例(3%),大出血4例(6%),气胸1例(1.5%),死亡1例(1.5%)。1月内死亡2例(3%)。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急性并发症,其中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最常见,为19例(27%),支架断裂、移位各2例(3%),粘痰附着5例(7%),无气道穿孔发生。4.PNI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病人的PNI与年龄及性别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PNI与病理类型、阻塞部位、阻塞类型、阻塞程度及KPS评分无关(P>0.05)。5.PNI与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关系:介入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为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及粘痰附着。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我们发现,在管腔再狭窄的发生率中,高PNI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低PNI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粘痰附着发生率中,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5)。6.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管腔再狭窄的关系:我们发现,其他因素中,仅有阻塞类型(P=0.024)与管腔再狭窄相关,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部位、KPS评分、阻塞程度与管腔再狭窄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NI对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晚期NSCLC后发生的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于较低的PNI患者,我们可以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如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加入免疫疗法并及时复查气管镜,从而降低介入治疗术后此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创新性意义:1.本课题首次详细探讨了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ⅢB/Ⅳ期)NSCLC病人中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机制,为晚期NSCLC病人较早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2.本课题首次尝试性分析了 PNI对晚期NSCLC病人经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的预测作用,为我们减少此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晚期NSCLC的临床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海峰[3](2019)在《胃镜直视下与DSA透视下食管支架置入术在晚期食管癌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胃镜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食管支架置入术在晚期食管癌吞咽困难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有效性、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为晚期食管癌吞咽困难患者选择合适的食管支架置入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河池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确诊为晚期食管癌并行食管支架置入术61患者的临床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9例为胃镜直视下行食管癌支架植入术及32例为DSA透视下食管支架置入,分析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置入食管支架的成功率、临床效果、术前与术后吞咽程度、手术时间的长短、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两组病例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年龄、性别、食管肿瘤的部位,肿瘤的狭窄长度、肿瘤上缘距离门齿距离、肿瘤病理分型、分期、吞咽困难程度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食管支架置入操作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无死亡病例,临床效果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3)。(3)、两组病例吞咽困难程度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吞咽困难改善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6),各组内术前吞咽困难程度与术后吞咽困难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手术时间比较,胃镜下平均手术时间为37.4±14.03 min,DSA透视下平均手术时间为45.3±17.2 min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病例住院时间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在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出血(痰中带血)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胸痛、再狭窄、及支架移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胃镜直视下与DSA下食管支架置入术均能有效解决晚期食管癌患者吞咽困难症状,两种置入方法都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且两种手术的成功率都比较高。(2)胃镜直视下组手术操作时间比DSA组短,且平均住院费用亦低于DSA组,但容易出血,其出血情况相对轻微安全可控。(3)胃镜直视下具有可以在术中处理出血、穿孔及支架移位的优点,同时没有辐射的风险,费用相对低廉,以及不需要价格昂贵设备,胃镜下食管支架置入术比较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雷伟杰[4](2017)在《肺癌放射治疗中危及器官保护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放射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各分期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何减少危及器官受照剂量或对其受照剂量进行准确评估是当今肺癌放射治疗中的重要研究内容。肺部肿瘤放疗过程中依旧存在较多导致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增加或难以准确评估的问题,如外放临床靶区产生的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增加问题、治疗方案的优化选择问题以及中心型肺癌立体定向治疗过程中肿瘤体积或身体解剖结构等变化问题。本文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包括:(1)研究阐释了基于几何不确定性的肺部危及器官剂量学特征。在分析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特点的基础上,对基于几何不确定性的危及器官剂量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用临床靶区几何不确定性模型代替对临床靶区外放,并将其作为目标函数放在优化阶段考虑。通过比较该方法同传统外放方式剂量学的差异,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肺癌放疗中可有效减少危及器官辐射剂量且简单快捷,具有一定应用潜力。同时,通过分析随机和系统两种误差对肿瘤靶区与危及器官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容积旋转调强计划执行过程中肺等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对两类几何不确定性均较敏感。(2)提出了肺瘤比的评价指标,给出了多种典型治疗技术下肺瘤比同肺部剂量之间的幂函数关系。为解决因肺癌患者之间肺部体积、肿瘤体积及位置等个体差异较大造成的最佳治疗方案选择难题,提出了肺瘤比的概念,深入分析了多种典型治疗技术下肺瘤比同肺部剂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评估比较发现在不同放疗技术中肺瘤比同肺部平均剂量之间具有不同的幂函数关系。同时,通过自适应放疗过程中的肿瘤体积变化同肺部平均剂量变化特征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测试验证。结果表明,肺癌患者的肺瘤比大小对治疗方案选择具有参考意义。(3)研究发现中心型肺癌自适应SBRT治疗中混合形变配准可以有效减小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散射的影响。中心型肺癌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过程中常存在肿瘤体积或身体结构的变化,会造成危及器官受照剂量难以精确评估的问题。通过对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及混合形变配准的剂量跟踪技术进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混合形变配准可以有效减小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散射的影响,耦合混合形变配准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剂量追踪技术可以对危及器官和靶区剂量进行精确评估,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损伤及靶区漏照射。
张炜[5](2014)在《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推量调强放疗的系列研究》文中提出一、同步推量调强放疗的计划分析及与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比较目的从放疗计划的角度分析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计划(SIB-IMRT)的可行性。对比SIB-IMRT计划、调强放疗计划(IMRT)及三维适形放疗计划(3D-CRT)的适形度(CI)、靶区剂量水平、剂量均匀性(HI)及正常组织受量情况,确定同步加量调强计划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选取18例肺癌患者,分别进行SIB-IMRT、IMRT及3D-CRT计划制定,以影像学可见病灶为GTV,不同定位方法获得包含肿瘤运动信息的i GTV,GTV或i GTV外扩5mm形成PTV1,在PTV1基础上再外扩5mm形成PTV2,处方剂量给予PTV1制定IMRT及3D-CRT计划,PTV2只用作剂量评估,与计划制定无关。IMRT计划的射野数量、角度、权重及优化指标等均与SIB-IMRT计划相同;3D-CRT计划制定以达到临床可执行为准,正常器官受量不超过限量。早期NSCLC给予PTV1剂量为5Gy/次,共15次;局部晚期NSCLC给予PTV1剂量为等量于i GTV/次,2.5-2.8Gy/次,共25次;评价SIB-IMRT、IMRT及3D-CRT三个计划的适形度、靶区剂量水平、剂量均匀性及正常正常组织受量情况。结果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P-NSCLC,A组)、中心型NSCLC(C-NSCLC,B组)及局部晚期NSCLC(C组)SIB-IMRT计划i GTV的CI分别为0.83、0.88、0.85,均明显优于IMRT、3D-CRT计划中CI,分别为0.65和0.62、0.72和0.69、0.66和0.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各组IMRT与3D-CRT计划之间C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SIB-IMRT计划i GTV的HI分别为1.08、1.07、1.06,均优于IMRT、3D-CRT计划的PTV1,三组SIB-IMRT与IMRT计划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IMRT与3D-CRT之间的差异及C组SIB-IMRT与3D-CRT之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IMRT、3D-CRT计划中PTV2接受75Gy或70Gy受照剂量的靶区体积分别为17.7±1.4cm3、39.6±3.1cm3(A组),5.54±1.56cm3、12.8±3.7cm3(B组),59.8±7.47 cm3、89.2±6.8cm3(C组),分别占靶体积的14.8%、22.7%(A组),5.5%、10.0%(B组),13.1%、20.5%(C组),各组间IMRT与3D-CRT计划两者比较均具有明显差异。该研究中SIB-IMRT技术对于正常器官的保护具有一定的优势,SIB-IMRT计划中A组所有正常器官、B组中除外脊髓max、C组除外脊髓max、双肺V5、V10,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均低于IMRT、3D-CRT计划,多组间比较时多数器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多组间比较时,双肺MLD、双肺V5及主支气管Dmax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较3D-CRT相比,IMRT技术可降低部分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联合SIB技术及IMRT技术可使更多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降低,从而更好地保护了正常组织;A、B组中SIB-IMRT计划中双肺低剂量受照体积并无明显增加,而C组双肺低剂量受照体积V5、V10及脊髓Dmax较IMRT与3D-CRT计划增加。结论SIB-IMRT技术进一步发挥了IMRT的优势,保证了肿瘤较高分次剂量和总剂量,较IMRT、3D-CRT计划提高了靶区适形性及剂量均匀性,单纯应用IMRT技术并未提高靶区的适形性及均匀性的优势不明显,联合SIB与IMRT技术同3D-CRT相比,靶区均匀性也并非具有完全性优势。3D-CRT虽可达到靶区均匀性要求,但周围正常组织较IMRT计划受到了更高剂量的照射。SIB-IMRT技术对于正常器官的保护具有一定的优势,SIB-IMRT技术可使更多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降低,更好地保护了正常组织;然而对于肿瘤靶区不规则、体积较大的局部晚期NSCLC,双肺和脊髓较IMRT与3D-CRT计划受到更高剂量照射,SIB-IMRT计划制定及实施时需严格进行剂量控制。二、周期运动对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计划的绝对剂量误差影响目的验证周期运动对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计划(hypo-SIB-IMRT)的绝对剂量误差的影响。方法将标准胸部模体放置在二维周期运动平台上,标记模体相对于运动平台的位置,调整二维周期运动平台的运动幅度,前后运动幅度均为±2cm,左右运动幅度分为4组,分别为±0.2cm(A组)、±0.5cm(B组)、±0.7cm(C组)及±1.0cm(D组)。分别对对四个不同运动幅度的胸部模体行4DCT扫描,将重建的4DCT图像传输至计划系统,分别在10个时相上勾画直径为3cm的圆形GTV,每个时相12层,融合形成i GTV,i GTV外扩5mm形成CTV,CTV再外扩5mm形成PTV。i GTV、CTV、PTV分别给予5Gy/次、4 Gy/次、3Gy/次,共15次,由同一物理师进行hypo-SIB-IMRT的计划制定。生成验证计划,计划中内指形电离室测量点的吸收剂量为计划剂量,在3次不同时间将0.60cm3电离室放置到体模中,在Varian公司生产的23EX医用直线加速器执行验证计划的照射,用电离室进行实际物理绝对剂量测量,按验证计划照射测量到的电离室吸收剂量为实测剂量,分别计算A-D组3次不同时间实际测量剂量值和计划剂量值的百分相对误差的平均值。相对误差=(计划剂量-实测剂量)/实测剂量。百分误差超过±5%,说明计划在执行中剂量误差过大,需要修正。分析周期运动对实测剂量值和计划剂量值的百分相对误差的影响。结果A-D组3次不同时间内,实测剂量值和计划剂量值的百分相对误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2%、-0.4%、-0.5%及+0.7%,四组之间的差异及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运动幅度为±2cm、左右运动幅度为±0.2cm至±1.0cm范围内,电离室测量的绝对点剂量准确性高,周期运动对4DCT定位的hypo-SIB-IMRT计划实施未产生明显影响。三、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在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P-NSCLC)患者接受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Hypo-SIB-IMRT)后的近期疗效、总生存、无进展生存、毒副反应和治疗顺应性。方法符合标准的67例早期NSCLC患者入组,3周内共接受15次Hypo-SIB-IMRT,5次/周,1次/天。给予大体肿瘤靶区(i GTV)处方剂量75Gy,临床靶区(CTV)60Gy,计划靶区45Gy。定位方式采用主动呼吸控制、18FDG-PET定位及四维CT定位。所有的调强计划均在Pinnacle或Eclipse系统中进行异质性校正,治疗过程中每周至少行3次CBCT配准校正。结果67例未手术的早期P-NSCLC患者接受Hypo-SIB-IMRT治疗后1年、3年及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100%、75%及51%,中位生存时间为61个月。1年、3年及5年的无进展生存分别为98%、80%及63%,无远处转移生存分别为98%、83%及71%。1年、3年及5年的肿瘤相关生存分别为100%、88%及65%,局部控制分别为100%、94%及87%。其中总生存、无进展生存、肿瘤相关生存及局部控制在肿瘤体积、分期及年龄亚组之间的差别均无有统计学意义。14.9%(10/67)的患者发生1-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6.0%(4/67)的患者发生放射性食管炎,4.5%(3/67)的患者发生局部疼痛。在发生急性放射肺炎的10例患者中,9.0%(6/67)的患者发展为1级放射性肺纤维化。结论Hypo-SIB-IMRT技术在不能手术的早期P-NSCLC疗效可观,安全性好,可成为这部分患者的放射治疗方式之一。四、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在早期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早期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C-NSCLC)患者接受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Hypo-SIB-IMRT)后的近期疗效、总生存、无进展生存、毒副反应和治疗顺应性。方法符合标准的26例早期C-NSCLC患者入组,3周内共接受15次Hypo-SIB-IMRT,5次/周,1次/天。给予大体肿瘤靶区(i GTV)处方剂量75Gy,临床靶区(CTV)60Gy,计划靶区45Gy。定位方式采用主动呼吸控制、18FDG-PET定位及四维CT定位。所有的调强计划均在Pinnacle或Eclipse系统中进行异质性校正,治疗过程中每周至少行3次CBCT配准校正。结果26例未手术的早期C-NSCLC患者接受Hypo-SIB-IMRT治疗后1年、3年及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1%、80%及34%,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1年、3年及5年的无进展生存分别为92%、64%及49%,无远处转移生存分别为92%、81%及81%。1年、3年及5年的肿瘤相关生存分别为91%、80%及56%,局部控制分别为92%、73%及59%。其中总生存、无进展生存、肿瘤相关生存及局部控制在肿瘤体积、分期及年龄亚组之间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2.3%(11/26)的患者发生1-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7.7%(2/26)的患者发生放射性食管炎。在发生急性放射肺炎的11例患者中,23.1%(6/26)的患者发展为1级放射性肺纤维化。结论应用Hypo-SIB-IMRT技术治疗未手术的早期C-NSCLC患者的疗效可观,安全性好,这项技术可能成为未手术的早期C-NSCLC患者的一种治疗方式。五、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联合化疗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NSCLC(Ⅲa-Ⅲb期)患者接受同步推量调强放疗(SIB-IMRT)联合化疗的可行性、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自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来自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六病区符合标准的10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入组。患者行大孔径CT定位或PET/CT定位,定位时根据患者病变位置及肿瘤大小行4D CT扫描,以减少呼吸动度对放疗靶区的影响。给予处方剂量临床靶区(CTV)2.2Gy/次,计划靶区2.0Gy/次,以正常组织受量为限定,当任一正常器官受量达到临界值为止,最大程度提升大体肿瘤靶区(i GTV)的剂量。即i GTV剂量根据放疗计划的优化程度及正常组织最大耐受剂量进行制定。所有的调强计划均在Pinnacle或Eclipse系统中进行异质性校正,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行CBCT验证,前10次每天进行,根据验证结果后采用自适应放疗。5周内共接受25次SIB-IMRT,5次/周,1次/天。所有患者给予两周期同步化疗,采用PP方案:培美曲塞PEM 500mg/m2 Q21,顺铂DDP 25mg/m2 d1-3 Q21。同步放化疗结束后,若达到缓解,继续应用两周期化疗,鳞癌患者推荐GP方案化疗,非鳞癌患者推荐继续PP方案化疗。结果10例未手术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全部完成了SIB-IMRT联合化疗的治疗。i GTV、CTV及PTV的平均适形指数CI分别为0.84±0.08、0.758±0.09及0.762±0.069;i GTV的均匀性指数HI为1.16±0.05;所有正常器官受量均在限定范围内。8例患者疗效达到部分缓解,2例患者病情稳定,局部控制率为100%,目前所有患者未出现区域复发及转移。8例患者出现1-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其中5例患者发展为1级放射性肺纤维化,9例患者出现1-2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6例患者出现放射性皮肤反应,1例患者出现局部疼痛,无3-5中重度放射性毒副反应发生,未出现肋骨骨折、神经损伤及心脏功能损伤等。接受化疗期间,6例患者出现1-2度胃肠道反应,9例出现1-2度骨髓抑制,1例患者出现3度骨髓抑制,无4度骨髓抑制的发生,未出现皮疹、肝功能及肾功能的损害等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后经相应处理均耐受良好。结论由于应用SIB-IMRT技术联合化疗在未手术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中获得了较好的局部控制及近期疗效,且未出现3-5级中重度毒副作用。该研究中的SIB-IMRT技术联合化疗方案可行,安全性较好,可成为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一种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方式。
黄朝荣[6](2008)在《电视胸腔镜手术在胸外科疾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并总结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在某些胸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在不同胸部疾病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方法:2003年8月~2008年6月对63例胸外科病人采用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男性48例,女性15例,年龄34~82(平均67.6)岁。反复发作自发性气胸肺大泡切除30例,肺气肿肺大泡切除6例,肺良恶性疾病手术13例,创伤性血气胸6例,食管疾病手术2例,手汗症2例,外伤性前纵隔巨大血肿手术2例,慢性脓胸手术2例。术中辅助胸壁小切口7例。除外伤急症外其余病人病程3个月~34年,平均23.4个月。抽取同期常规开胸手术57例为对照组,男性46例,女性11例,年龄19~76(平均59.6)岁。其中左胸穿透伤8例,右胸穿透伤4例,肺癌14例(Ⅰ期5例,Ⅱ期8例,Ⅲa期1例),肺良性肿瘤5例,贲门失弛缓症2例,食管窸室2例,食管平滑肌瘤1例,肺气肿肺大泡自发性气胸21例,除急性外伤外其余病人病程2个月~41年,平均17.6个月。根据病种情况采取传统手术规范完成相应的手术治疗。全部病人既往无开胸手术史。全部病例由同一术者主刀完成,麻醉采用双腔管气管插管单肺通气,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病人解剖生理相关指标的影响程度、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同时具体探讨各种VATS手术的应用技巧和体会。结果:全部病人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及中转开胸。VATS手术开、关胸时间不超过15min,明显短于常规切口手术(P<0.05)。在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胸引管拔出时间、术后切口疼痛、胸痛程度、止痛剂应用、术侧肩关节及上肢活动影响、术后用力咳嗽及深呼吸能力、术后反应性低烧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术后并发症、围术期死亡率、术后3天、7天肺功能、术后吸氧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等多项指标的观察结果VATS组明显优于常规开胸手术组(P<0.05,其中术中失血量、术后3天及7天肺功能的MVVP<0.01)。肺大泡自发性气胸的单病种两种方法各项指标比较,术中单肺通气时间无差异(P>0.05)。切口长度、开关胸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VATS组明显优于常规开胸手术组(P<0.05)。成功应用于多种胸外科疾病的诊治。全部病例除开胸手术组1例术后第3天因急性左心衰抢救无效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并完整随访3个月~58个月(开胸组失访3例外伤性血气胸患者),疗效满意。结论:电视胸腔镜外科(VATS)较之传统的开胸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手术设备和器械的不断完善,电视胸腔镜技术在某些胸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前景广阔。
刘传波[7](2008)在《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88例经过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的肺癌患者进行疗效及中医证候的观察,总结其规律,为氩氦刀联合中药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为肺癌尤其是中晚期肺癌的治疗探索一种更成熟的治疗方案,以丰富中晚期肺癌的临床治疗手段,提高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通过总结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优势所在,为中晚期肺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2003年9月至2008年1月在东方医院肿瘤科住院行肺癌(包括肺转移癌)氩氦刀手术病人88例,分析氩氦刀联合中药对肺癌患者临床症状、行为状况、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生存期等的影响。研究结果:[1]影像学评价:①术中CT影像监测结果88例病人,冷冻消融瘤灶共计104个,冷冻后病灶毁损区CT值均见明显降低,冰球彻底覆盖瘤灶达其边缘外1cm者27个,占24.03%;冰球覆盖瘤灶范围85%~95%者62个,占59.62%;冰球覆盖瘤灶范围60~85%者8个,占7.69%;冰球覆盖瘤灶范围60%以下者7例占6.73%。总有效率达93.27%。②实体肿瘤疗效评定按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CR+PR),术后3月有效率24.05%,术后6月有效率22.81%,术后12月有效率18.42%,术后18月有效率16%,术后24月有效率11.76%术后36月为0。[2]行为状况及生活质量变化术后1~6月改善较明显,而6~24月行为状况提高+稳定率下降,而下降率逐渐上升。氩氦刀术后1~6月生活质量良好率较术前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明显的改善,而术后12月、18月、24月、36月的良好率较术前没有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没有明显改善。[3]临床症状变化术后7天咳嗽、咯痰、咳血、胸痛、乏力、气短、食欲不振症状较术前有所增加,以咯痰、胸痛、咳血加重较明显,可能与手术造成的局部损伤有关;术后14天各种症状较术前有所改善,但仍有较多患者感觉乏力;术后1~3月各种症状较术前均有较明显改善,以咯血改善最显着,胸闷憋气、食欲不振次之。术后6~12月胸痛、乏力、胸闷憋气、食欲不振症状均较术前有改善。咳嗽、咯痰、咳血较术前无明显改善。而气短有所加重。术后12~36月咳嗽、咯痰、咳血、胸痛、乏力、胸闷憋气、气短、食欲不振均有所加重。[4]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是虚实夹杂,临床主要表现为虚证(气虚、气阴两虚)、痰证(痰湿、痰热)、血瘀证。术后7天气虚、阴虚、血瘀、痰证明显增加,氩氦刀冷冻治疗后患者在痰证基础上出现热证表现,表现为痰湿证减少,痰热证增多。术后2周证候与术前比较痰证、血瘀证有一定程度改善趋势,但不明显,虚证较术前无明显改善。[5]生存期、生存率分析①术后生存期所有病人中术后生存期最短1月,最长已超过47月。术后3月、6月、12月、18月、24月、36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4.23%,74.03%,51.55%,34.83%,25.75%,14.71%。其中原发性肺癌的术后3月、6月、12月、18月、24月、36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4.81%,72.06%,52.54%,36.62%,27.90%,17.17%。②总生存期自发病之日开始计算到最后一次追访之日(2008年3月1日)止,总生存期12月及以上的患者有56例,24月及以上的有30例,3年及以上的有18例, 5年及以上的有5例,总生存期最短1月,最长已超过77月。[6]手术耐受情况8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普遍存在,但症状轻微恢复快。结论:[1]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消融局部病灶,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中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2]氩氦刀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病人的耐受程度好,适应人群广。[3]气虚、血瘀、痰证是患者氩氦刀术前术后的主要证候。中药具有“扶正”、“减毒”、“攻毒”作用,能够改善患者术前的整体状况、促进术后恢复;能够减轻术后不良反应,减轻病人痛苦;长期使用,能够稳定瘤灶,抑制复发转移。[4]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方法是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的联合,可以优势互补,不但疗效显着而且副反应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肺癌治疗新方案。
张静华,赵辉[8](2004)在《电视纵隔镜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文中指出电视纵隔镜手术是在传统纵隔镜手术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术式。介绍了对 4 0例肺癌、肺结核、淋巴瘤等患者实施胸腔纵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主要包括术前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和头后仰体位训练 ,术后鼓励患者主动排痰 ,指导合理进食 ,密切观察有无憋气、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出血客观体征及气胸、切口或纵隔感染征状。本组术后发生气胸1例、声嘶 1例 ,经及时发现与治疗均顺利恢复 ,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陈凯,林赐荣[9](2002)在《中心型肺癌导致吞咽不适1例》文中提出
崔立春,马医农,张广忖,张广忖[10](2002)在《支架置入治疗食管癌贲门癌癌性狭窄30例体会》文中指出我院自1999年7月~2000年3月应用内覆膜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癌贲门癌癌性狭窄30例,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46~75岁。病变位于食管上段4例,食管中段16例(1例有脑转移合并食管气管瘘),食管下段贲门癌7例(1例肝转移),吻合口狭窄2例,食管上下段双源性肿瘤狭窄1例。本组患者吞咽困难3个月~1年不等,其中4例不能进流质,18例仅能进流食,8例能进半流食。肿瘤长度4cm~12cm不等。其中放疗后8例,化疗4例,3例开胸探查后肿瘤不能切除,术后1周内置入支架,2例置入双支架,除1例经口插入,其余均经鼻置入支架。上述病例均经病理及食管造影
二、中心型肺癌导致吞咽不适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心型肺癌导致吞咽不适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及非支气管性体动脉栓塞术治疗肺部肿瘤咯血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部肿瘤患者咯血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意义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及不足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预后营养指数对晚期NSCLC经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及不足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着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Ⅰ |
外文论文Ⅱ |
(3)胃镜直视下与DSA透视下食管支架置入术在晚期食管癌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病人一般临床资料 |
2.2 两组病例支架置入成功率及临床效果对比 |
2.3 吞咽困难程度对比 |
2.4 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分析 |
2.5 两组病例术后并发症比较 |
2.6 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对比 |
2.7 两组的患者住院费用分析 |
3 讨论 |
3.1 资料可比性 |
3.2 手术方式相关体会与分析 |
3.3 两组病例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分析 |
3.4 临床效果与吞咽困难程度分析 |
3.5 术中操作的注意事项 |
3.6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 |
3.7 总结 |
3.8 不足之处与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4)肺癌放射治疗中危及器官保护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肺癌概况及其诊断与治疗 |
1.1.1 肺癌概况 |
1.1.2 肺癌的诊断与治疗 |
1.2 肺癌放射治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肺癌放射治疗的现状 |
1.2.2 肺癌放射治疗的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目标与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构 |
第二章 危及器官并发症及生物学模型 |
2.1 肺癌放疗中危及器官并发症与各因素关系 |
2.1.1 照射总剂量与NTCP |
2.1.2 分割剂量与NTCP |
2.1.3 患者个体化因素与NTCP |
2.2 危及器官耐受剂量及NTCP生物学模型 |
2.2.1 常规分次肺癌放疗中危及器官耐受剂量 |
2.2.2 非常规分次的危及器官耐受剂量 |
2.2.3 NTCP生物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几何不确定性的危及器官剂量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病例选取及靶区勾画 |
3.2.2 靶区外放 |
3.2.3 随机误差设置及评估 |
3.2.4 系统误差设置及评估 |
3.3 结果 |
3.3.1 病人数据 |
3.3.2 随机误差的评估结果 |
3.3.3 系统误差的评估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肿瘤和肺部体积对正常肺组织剂量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病例选择 |
4.2.2 靶区及危及器官勾画 |
4.2.3 计划设计 |
4.2.4 肺瘤比的评估 |
4.2.5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 |
4.3.1 病例数据 |
4.3.2 基于群体组的肺瘤比与MLD关系 |
4.3.3 肺瘤比与PTV |
4.3.4 基于个体组的幂函数关系测试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心型肺癌SBRT治疗中危及器官的剂量评估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病例选择及模拟定位 |
5.2.2 靶区及危及器官勾画 |
5.2.3 剂量限制及计划设计 |
5.2.4 治疗计划评估 |
5.2.5 CBCT图像的获取与预处理 |
5.2.6 配准与剂量评估 |
5.3 结果 |
5.3.1 病例数据 |
5.3.2 CBCT图像与刚性配准结果 |
5.3.3 变形场 |
5.3.4 剂量评估结果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论文内容总结 |
6.1.2 论文创新点 |
6.2 工作展望 |
英文缩略词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
参与项目情况 |
(5)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推量调强放疗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计划分析及与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比较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病例选择及临床资料 |
1.1.2 模拟定位和放疗计划制定 |
1.1.3 计划的评估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A组(早期P-NSCLC)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特点 |
1.2.1.1 靶区剂量分布特点 |
1.2.1.2 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特点 |
1.2.2 B组(早期C-NSCLC)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特点 |
1.2.2.1 靶区剂量分布特点 |
1.2.2.2 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特点 |
1.2.3 早期NSCLC的 SIB-IMRT计划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比较 |
1.2.3.1 靶区剂量分布特点 |
1.2.3.2 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特点 |
1.2.4 C组(局部晚期NSCLC)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特点 |
1.2.4.1 靶区剂量分布特点 |
1.2.4.2 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特点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周期运动对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计划验证的影响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2.1.2 实验方法 |
2.1.2.1 hypo-SIB-IMRT计划的设计 |
2.1.2.2 实施模体hypo-SIB-IMRT计划 |
2.1.2.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在早期周围型NSCLC的临床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病例选择及临床资料 |
3.1.2 诊断与分期 |
3.1.3 模拟定位和放疗计划制定 |
3.1.4 随访 |
3.1.5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患者一般特征 |
3.2.2 生存数据 |
3.2.3 局部控制及治疗疗效 |
3.2.4 毒副作用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四、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在早期中心型NSCLC的临床研究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病例选择及临床资料 |
4.1.2 诊断与分期 |
4.1.3 模拟定位和放疗计划制定 |
4.1.4 随访 |
4.1.5 统计学分析 |
4.2 结果 |
4.2.1 患者一般特征 |
4.2.2 生存数据 |
4.2.3 局部控制及治疗疗效 |
4.2.4 毒副作用 |
4.3 讨论 |
4.4 小结 |
五、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联合化疗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
5.1 对象和方法 |
5.1.1 病例选择及临床资料 |
5.1.2 诊断与临床治疗检查 |
5.1.3 模拟定位和放疗计划制定 |
5.1.4 化疗方案 |
5.1.5 生活质量、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 |
5.1.6 SIB-IMRT计划评估 |
5.1.7 统计学分析 |
5.2 结果 |
5.2.1 患者一般特征 |
5.2.2 iGTV的剂量提升 |
5.2.3 计划分析 |
5.2.4 毒副反应及相应处理 |
5.2.5 治疗疗效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肺部肿瘤精确放疗中呼吸运动分析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6)电视胸腔镜手术在胸外科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术语缩略词表 |
目录 |
前言 |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7)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肺癌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
综述二:肺癌的靶向消融治疗综述 |
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肺癌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2.3 病例排除标准 |
2.4 脱失病例与终止观察病例 |
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内容 |
3.3 计分标准与统计方法 |
4 疗效评价标准 |
4.1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
4.2 术中 CT 影像监测评价标准 |
4.3 行为状况评价标准 |
4.4 生活质量(QOL)评价标准 |
4.5 症状变化评价标准 |
4.6 中医证候评价标准 |
4.7 生存期及生存率 |
5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
5.1 临床资料 |
5.2 治疗方法 |
6 研究结果 |
6.1 近期疗效评价 |
6.2 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处理 |
6.3 远期疗效评价 |
6.4 中药应用情况 |
7 讨论 |
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7.2 本研究的特点 |
7.3 研究结果分析 |
7.4 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7.5 手术前后主要中医证候变化及病机分析 |
7.6 氩氦靶向冷冻技术治疗肺癌的特点 |
7.7 中药在联合治疗中的作用初探 |
7.8 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特点 |
8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电视纵隔镜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简介 |
2 护 理 |
2.1 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
2.1.1 指导功能锻炼: |
2.1.2 鼓励主动排痰: |
2.1.3 指导合理进食: |
2.2 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
2.2.1 密切监测客观体征: |
2.2.2 观察伤口情况: |
2.3 气胸的观察与护理 |
2.4 头颈部痛的预防与护理 |
2.5 切口或纵隔感染护理 |
3 小 结 |
(9)中心型肺癌导致吞咽不适1例(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 |
讨论 |
四、中心型肺癌导致吞咽不适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及非支气管性体动脉栓塞术治疗肺部肿瘤咯血的疗效评价[D]. 江亭亭.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D]. 李希丽. 山东大学, 2020(04)
- [3]胃镜直视下与DSA透视下食管支架置入术在晚期食管癌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D]. 王海峰.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19(01)
- [4]肺癌放射治疗中危及器官保护关键问题研究[D]. 雷伟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11)
- [5]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推量调强放疗的系列研究[D]. 张炜.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5)
- [6]电视胸腔镜手术在胸外科疾病中的应用[D]. 黄朝荣. 兰州大学, 2008(S1)
- [7]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D]. 刘传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8]电视纵隔镜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 张静华,赵辉. 中华护理杂志, 2004(03)
- [9]中心型肺癌导致吞咽不适1例[J]. 陈凯,林赐荣.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2(S1)
- [10]支架置入治疗食管癌贲门癌癌性狭窄30例体会[J]. 崔立春,马医农,张广忖,张广忖. 中国厂矿医学, 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