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脾动脉不全结扎在脾损伤原位保脾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郭宏荣,白桂花,侯越峰[1](2021)在《原位保脾术治疗严重脾损伤79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原位保脾术治疗Ⅲ、Ⅳ级脾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近十年来应用原位保脾术治疗Ⅲ、Ⅳ级脾损伤79例的临床资料,原位保脾量在1/3以上71例,原位保脾量在1/5~1/4者8例。入腹后迅速控制脾蒂并行脾动脉结扎,控制脾损伤出血后暂停保脾操作,探查处理腹腔内其他严重损伤,待其他创伤控制后再行原位保脾手术。观察术后脾功能保留情况。结果:本组79例均原位保脾成功,术后无残脾坏死、出血。51例获随访,复查原位保留脾组织均存活。原位保脾量在1/3以上者43例,术后各时间段血小板计数及血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原位保脾量在1/5~1/4者8例,术后2周复查血小板均显着升高、IgM显着降低(P<0.05);但术后4周复查血小板已接近正常水平,IgM恢复正常。定期复查超声或CT,均提示残脾生长较好,部分原位残脾形态不规则。结论:采用原位保脾术治疗Ⅲ、Ⅳ级脾损伤,符合"保命第一、保脾第二"的原则,并能尽量保留脾组织及脾功能,是较合理的治疗方案。
周保东[2](2020)在《天津市二级医院单中心急腹症发病特点及治疗现状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急腹症(acute abdomen)是外科常见的一组腹部疾病的总称,指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需要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腹部疾病。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收治急腹症的发病特点和治疗现状,探讨二级医院外科急腹症的发病谱及治疗手段的提升空间,为未来二级医院治疗急腹症重点发展方向、科室设置、人才培养、急危重病人转介入三级专科医院前期救治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1452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年龄与性别构成、发病原因、治疗方式、转归、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1急腹症的发病情况:收治患者年龄1789岁,17-29岁204例(14.0%),30-49岁486例(33.5%),50-69岁589例(40.6%),70-89岁173例(11.9%),平均年龄61.3岁。女性多于男性。2急腹症的发病类型:我院急腹症患者的发病类型依次为阑尾炎(418)、肠梗阻(408)、胆道疾病(185)、妇科急症(158)、急性胰腺炎(117)、合并肋骨骨折骨盆骨折(60)、消化道穿孔(50)、创伤性腹腔脏器破裂(29)、泌尿系结石(14)、其他(胃潴留、不能确诊的腹痛)(13)。3急腹症的治疗现状:纳入研究的1452例急腹症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患者738例,总体手术比率50.8%。消化系统急腹症不同病种的手术率不同,消化道穿孔96.0%,阑尾炎89.2%,胆道疾病82.7%,肠梗阻9.1%,急性胰腺炎患者全部接受了非手术治疗,创伤性腹腔器官破裂患者全部接受手术治疗。转介入三级专科医院救治59例(0.4%)。4消化系统急腹症腹腔镜手术比率:胆道疾病腹腔镜手术比率94.8%;非胆道疾病腹腔镜手术比率31.4%。5在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切口长度等方面腹腔镜手术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消化系统急腹症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9.7%,其中传统开腹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4%(59/342),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3/298)。结论:由于二级医院因其医院的规模和局限性,及医保、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的发展、对疾病诊治的认识及接受程度及选择医院,有着独有的急腹症就诊谱,掌握二级医院急腹症发病谱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诊疗效率。手术治疗是阑尾炎、胆道疾病、消化道穿孔、创伤性腹腔器官破裂主要治疗手段,肠梗阻和急性胰腺炎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腹腔镜技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但我院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局限于胆囊疾病和阑尾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王乐[3](2020)在《腹腔镜脾动脉结扎与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对比》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ALD)与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D)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LSALD的可行性、有效性及与LSD相比的优势。方法: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一科因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ALD组),30例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D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探讨LSALD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与LSD相比的优势。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四分位间距)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血常规、肝功能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动脉结扎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输血率方面明显少于脾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排气时间,脾动脉结扎组短于脾切除组(P<0.05),在术后住院时间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较,脾切除组上升程度高于脾动脉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水平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脾切除组10例出现门静脉血栓,脾动脉结扎组6例出现门静脉血栓,脾切除组明显高于脾动脉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是可行、有效的。2.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相比,保留了脾脏功能,具有手术方式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低等优势,作为一种保留脾脏的术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但其长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倪忠鹏,张昕辉,刘养岁,李正臣,赵新,王晓川[4](2019)在《脾叶动脉结扎联合止血纱布填塞在脾破裂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脾叶动脉结扎联合可吸收止血纱布填塞在脾损伤出血中保脾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8年5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脾损伤病例共73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保脾组(22例)和切脾组(51例),保脾组采用脾叶动脉结扎联合可吸收止血纱布填塞法,切脾组采用常规脾切除术,对比两组病人的手术相关指标。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保脾组术后发热(3/22)、血栓形成(2/22)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切脾组(24/51,16/51),术后1周血小板值较切脾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叶动脉结扎联合可吸收止血纱布填塞法在脾破裂保脾止血中安全可靠、效果显着,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张立鹏[5](2019)在《脾破裂行脾动脉介入栓塞与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研究脾动脉栓塞与外科手术治疗脾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018年间创伤性脾破裂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研究组20例采用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另外20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评估介入治疗疗效,对比接受两种不同治疗方式患者术后一周的血压、血细胞变化,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脾动脉介入栓塞组患者均治疗成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血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介入治疗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痛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反应性发热、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脾破裂患者行选择性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疗效确切、治疗时间短、创伤小、能够保留部分脾脏功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
叶广坡,项和平,李贺,高明[6](2017)在《外伤性脾破裂的外科诊治进展》文中提出外伤性脾破裂易导致失血性休克,病情危急,需要早期诊治。腹部B超和CT检查是明确诊断脾破裂的主要依据,并能提示脾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外科手术是救治外伤性脾破裂的方法之一,关键在于快速全面的诊断伤情,把握手术指征,正确安排救治的先后次序,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实施个体化治疗。全脾切除术是各种脾破裂治疗方法的基本保证,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人体免疫功能受损;各类保脾手术和全脾切除+自体脾片组织移植术,能够保留全部或部分脾脏,从而保留脾功能;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的诊断与治疗脾破裂的方法,符合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邓昌林[7](2017)在《脾动脉栓塞辅助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目前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已成为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脾脏相关疾病治疗的金标准,但对于门脉高压继发性脾大伴脾功能亢进,由于其自身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仍被认为是LS的相对手术禁忌证。本研究通过比较术前脾动脉栓塞(splenic artery embolization,SAE)辅助LS与单纯LS治疗门脉高压继发性脾大伴脾功能亢进的相关临床资料,探讨术前SAE辅助L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54例门脉高压继发性脾大伴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SAE辅助LS组(SAE+LS组)24例,单纯LS组30例。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术前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脾脏长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中资料,如手术中转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中输血量;术后资料,如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血常规、肝功能的变化等。通过对上述临床指标进行比较,从而对术前SAE辅助LS治疗门脉高压继发性脾大伴脾功能亢进进行系统的临床评价。结果:1.患者术中相关指标的比较:SAE+LS组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病例,LS组有6例中转开腹手术,中转率为20%(6/30)。与LS组相比,SAE组手术时间短(150±29 min vs.210±40 min,P<0.05)、术中出血少(168±58 ml vs.314±87 ml,P<0.05)、术中输血率低(8.3%vs.33.3%,P<0.05)、术中输血量少(200±0 ml vs.410±110 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患者术后临床指标的比较:与LS组相比,SAE+LS组术后住院时间(5.5±0.6 d vs.7.6±1.3 d,P<0.05)、总住院时间(8.0±1.0 d vs.10.1±1.4 d,P<0.05)显着缩短。两组患者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术后血常规的比较: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WBC、PLT均显着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HB较术前均有轻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术后WBC、HB、PLT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比较:SAE+LS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的ALT与术前相比显着升高(P<0.05),LS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ALT较术前显着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的AST较术前显着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ALB较术前显着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TBIL、DBIL较术前有轻度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术后ALT、AST、ALB、TBIL、DBIL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5.SAE+LS组患者脾动脉栓塞后脾脏体积显着缩小(1000±434 cm3 vs.664±323 cm3,P<0.05),栓塞后脾脏体积缩小约33±9%。结论:1.术前SAE辅助LS与单纯LS治疗门脉高压继发性脾大伴脾功能亢进相比较,术前SAE辅助LS治疗具有手术中转开腹率低、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中输血率低、术中输血量少以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2.术前SAE能有效缩小脾脏体积,增加了腹腔镜手术视野,利于腹腔镜手术显露及操作,提高手术安全性。3.对于门脉高压继发性脾大伴脾功能亢进,采用术前SAE辅助LS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付坤坤,李路豪,党晓卫[8](2016)在《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方式选择与技巧》文中研究指明在急腹症中,外伤性脾破裂大多出血凶猛,易因失血性休克而致死亡,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急诊行脾切除术是其标准治疗术式,但随着对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OPSI)的认识[1]以及脾脏功能研究的深入[2-5],外伤性脾破裂的外科治疗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外,先进的手术器械和愈发娴熟的手术操作技巧也
陶亮[9](2016)在《腹腔镜下原位二级脾蒂离断切脾技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二级脾蒂离断法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LS)在创伤性脾破裂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海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因创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手术病例70例(我院地处海宁西部,为区域内唯一一家综合性医院,负责区域创伤急救工作,创伤病例较多),其中腹腔镜下采用可吸收夹行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35例,为实验组;开腹脾切除术(Open Splenectomy)35例,为对照组。所有病例术前均经腹部CT证实为“脾脏损伤,腹腔内出血”。详细记录患者术前生命体征,受伤至接受手术时间,术中总出血量,脾动脉阻断所需时间及总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及白蛋白变化情况,血小板变化情况,肛门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将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评估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切脾技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是否有效可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35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150±35min VS 137±28min, P<0.001).脾动脉结扎时间(20.4±2.4min VS 22.4±1.4min, P<0.001)方面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术后72h引流量(74±37ml VS 143±58ml, 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58.5±8.1h VS 75.5±7.1h, p<0.05);术后第5天与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差值(4.0±8.3g/1VS1.7±6.6g/1, p>0.05);在术后第5天与第1天白蛋白差值,血小板达峰值时间,血小板峰值,平均住院时间方面也均有明显差异。同时,实验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9%VS 22.9%)。结论:腹腔镜下原位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安全可行,并且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可作为一项常规术式推广。
曾鹏飞[10](2013)在《射频消融Habib-4X在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把射频消融技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作为一种新型的保脾的治疗方法,通过临床探讨RFA-Habib4X保脾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检验术后脾脏功能的效果,为临床开展和推广该技术提供科学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90例,在保脾中有合并伤、直接脾切除及非手术治疗不纳入本研究课题。其中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47例;对10例采用传统脾外伤缝合修补术、创面纤维蛋白胶喷洒保脾为A组。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43例,对17例采用RFA-Habib4X保脾为B组。上述纳入研究课题均为单纯性外伤性脾破裂,具备剖腹探查手术指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非计划再次手术率、住院天数、首次进流质食时间、术后24h腹腔引流量、保脾成功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B组术前、术后30d检测IgG、IgM、IgA水平,术前、术后1d、3d、7d、14d、30d检测两组PLT变化情况,检查脾脏功能变化。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B两组在性别、年龄、脾损伤级别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A组局限在Ⅰ级~Ⅱ级脾损伤,Ⅲ级脾损伤保脾困难;B组扩大了手术适应症(Ⅰ级~Ⅳ级脾损伤);A、B两组手术时间(162.34±25.65)min和(80.15±19.3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中平均出血量(565.1±325.1)ml和(210.44±124.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住院天数为(16.51±8.3)d和(13.30±6.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首次进食的时间(84.9±15.5)h和(72.6±9.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24小时腹腔引流量(350.62±17.81)ml和(180.43±16.01)m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住院期间不良反应率5.9%,1例,患者发热,经对症处理,症状缓解,保脾成功17例,A组住院期间不良反应率30%,1例胸腔积液,2例伤口感染,经对症处理,症状缓解,保脾成功7例;3例脾修补处大量渗血,术后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及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腹腔抽出不凝血,急诊剖腹探查行脾切除术。两组均未腹腔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胃漏、胰漏等并发症。B组术前、术后30d检测IgG、IgM、IgA水平,A、B两组术前、术后1d、3d、7d、14d、30d 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样本研究表明,RFA-Habib4X作为保脾方法是安全、可行、简便有效,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保留了正常脾脏功能,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很有临床价值的保脾技术。
二、脾动脉不全结扎在脾损伤原位保脾中的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脾动脉不全结扎在脾损伤原位保脾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原位保脾术治疗严重脾损伤7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情况 |
1.2 手术方式 |
1.3 结果 |
1.3.1 治疗情况 |
1.3.2 随访情况 |
2 讨 论 |
2.1 原位保脾术治疗 Ⅲ、Ⅳ 级脾损伤的可行性 |
2.2 原位保脾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
(2)天津市二级医院单中心急腹症发病特点及治疗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资料来源 |
1.1.2 纳入标准 |
1.1.3 一般特征 |
1.2 研究方法 |
1.2.1 观察指标 |
1.2.2 研究类型 |
二、结果 |
2.1 年龄和性别 |
2.2 发病原因 |
2.3 治疗方式的选择 |
2.4 手术方式 |
2.5 消化系统急腹症腹腔镜手术率 |
2.6 转归 |
2.7 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
2.7.1 阑尾炎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
2.7.2 胆道疾病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
2.8 术后并发症 |
三、讨论 |
3.1 急腹症的发病谱 |
3.2 急腹症的治疗方式分析 |
3.3 消化系统急腹症手术方式分析 |
3.4 不同手术方式对疾病转归的影响 |
3.5 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 |
3.6 胸腹联合伤的处理与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外科急腹症创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腹腔镜脾动脉结扎与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外科保脾手术治疗的进展及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脾叶动脉结扎联合止血纱布填塞在脾破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及纳入排除标准 |
二、手术方法 |
三、观察指标及检查方法 |
四、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一、两组病人手术情况的比较 |
二、两组病人术后情况的比较 |
三、两组病人其他情况 |
讨 论 |
一、脾叶动脉结扎联合止血纱布填塞保脾在脾外伤中应用的可行性 |
二、脾叶动脉结扎联合止血纱布填塞法的优点 |
三、脾叶动脉结扎联合止血纱布填塞保脾的注意事项 |
(5)脾破裂行脾动脉介入栓塞与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材料 |
2.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造影表现 |
2.临床指标对比 |
3.术后血细胞对比 |
4.术后并发症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创伤性脾破裂诊疗的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外伤性脾破裂的外科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依据与损伤分级 |
1.1 诊断依据 |
1.2 损伤分级 2 外科手术治疗 |
2.1 一般手术原则 |
2.2 全脾切除术 |
2.3 选择性保脾手术 |
2.3.1 脾破裂修补术 |
2.3.2 脾部分切除术 |
2.4 全脾切除+自体脾片组织移植术 |
2.5 经腹腔镜手术 |
(7)脾动脉栓塞辅助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引言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微创技术在脾脏外科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腹腔镜下原位二级脾蒂离断切脾技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器械 |
2.3 术前评估及选择标准 |
2.4 治疗方法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对比 |
3.3 术后引流及血液系统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
3.4 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3.5 术后并发症比较 |
4 讨论 |
4.1 术中情况对比分析 |
4.2 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
4.3 术后血液系统变化比较 |
4.4 术后并发症比较 |
4.5 腹腔镜手术体会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射频消融Habib-4X在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脾动脉不全结扎在脾损伤原位保脾中的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原位保脾术治疗严重脾损伤79例临床分析[J]. 郭宏荣,白桂花,侯越峰. 人民军医, 2021(08)
- [2]天津市二级医院单中心急腹症发病特点及治疗现状分析[D]. 周保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腹腔镜脾动脉结扎与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对比[D]. 王乐.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脾叶动脉结扎联合止血纱布填塞在脾破裂中的应用[J]. 倪忠鹏,张昕辉,刘养岁,李正臣,赵新,王晓川. 腹部外科, 2019(04)
- [5]脾破裂行脾动脉介入栓塞与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研究[D]. 张立鹏.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6]外伤性脾破裂的外科诊治进展[J]. 叶广坡,项和平,李贺,高明.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7(06)
- [7]脾动脉栓塞辅助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D]. 邓昌林. 第三军医大学, 2017(03)
- [8]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方式选择与技巧[J]. 付坤坤,李路豪,党晓卫.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6(10)
- [9]腹腔镜下原位二级脾蒂离断切脾技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D]. 陶亮. 浙江大学, 2016(02)
- [10]射频消融Habib-4X在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曾鹏飞. 遵义医学院, 2013(S1)
标签:脾破裂论文; 腹腔镜论文; 脾切除论文; 女性结扎论文; 腹腔镜手术注意事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