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70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范彦平,张静,王岩,焦琳[1](2021)在《针灸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灸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焦作市马村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针灸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升高,且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主症、次症、中医证候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主症、次症、中医证候总分降低,且观察组主症、次症、中医证候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31%,对照组为66.6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升高FMA评分,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李香淑[2](2021)在《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恢复情况的临床疗效,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PT)、PT疗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功能恢复、肌张力及中风病总体证候和疗效的改善情况,以期为今后临床上针刺或康复训练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张力障碍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急性期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20例,三组均接受脑卒中常规药物基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照1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PT疗法,对照2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假针刺结合PT疗法,三组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6周,共18次,针刺每次30min(PT:针刺后立即应用30min PT方案)。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Lower extremity,sFMA-L)、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治疗结束后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及评价。结果共纳入病例60例,脱落0例,最终完成60例。1基线资料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sFMA-L评分、MAS评分以及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治疗6周后,试验组与对照1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2组,三组间临床疗效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 sFMA-L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因素对sFMA-L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每组组内治疗6周较治疗前、治疗3周评分均升高,治疗3周较治疗前评分升高。组间比较:治疗3周后,三组组间sFMA-L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2组和试验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试验组、对照2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三组组间sFMA-L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1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2组和试验组的sFMA-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 MAS评分比较三组组间治疗后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1组间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2组间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和对照2组间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比较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对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每组组内治疗6周较治疗前、治疗3周评分均降低,治疗3周较治疗前评分降低。组间比较:治疗3周后,三组组间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1组评分均低于对照2组。治疗6周后,三组组间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和试验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PT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延缓肌张力增高,改善中风病总体证候及疗效情况。2“醒脑开窍”针刺法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延缓肌张力增高方面均比假针刺联合PT疗法更优,但在中风病总体证候及疗效改善情况方面,治疗6周后PT疗法并不劣于针刺。
钱茜[3](2021)在《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作用,同时还探讨该训练对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住院周期以及出院后锻炼依从性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康复护理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研究方法:根据文献调研及专家咨询,结合脑出血患者的实际运动情况,最终形成运动结合认知训练方案。选取76例湖州市某医院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收治的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研究对象按照SPSS形成的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康复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训练,发病24h后开始干预,干预周期为2周,1次/天,45分钟/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住院总时长和锻炼依从性得分。将数据录入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研究结束后,共有73例患者完成了全部资料的收集,失访3例。干预2周后两组比较结果如下:(1)肢体运动功能情况:两组研究对象的FMA得分及等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试验组FMA总分明显提高至72.19±8.29分,对照组总分提高至66.11±11.71分;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由重到轻可分为Ⅰ级到Ⅳ级,试验组Ⅰ级的占比低于对照组,Ⅱ级和Ⅲ级的占比高于对照组(试验组Ⅰ级0.0%、Ⅱ级94.6%、Ⅲ级5.4%;对照组Ⅰ级13.9%、Ⅱ级86.1%、Ⅲ级0.0%)。(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两组研究对象的MBI得分及等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试验组明显提高至70.03±17.61分,对照组提高至60.03±20.14分;试验组日常生活明显依赖和需要帮助的占比低于对照组,基本自理的占比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明显依赖8.1%、需要帮助18.9%、基本自理73.0%;对照组明显依赖27.8%、需要帮助25.0%、基本自理47.2%)。(3)住院周期情况:试验组患者住院总天数少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15.84±2.14天;对照组17.97±3.10天)。(4)锻炼依从性情况:出院2周后试验组患者锻炼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40.16±2.19分;对照组36.25±1.52分);试验组患者锻炼依从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71.72±3.92%;对照组64.73±2.71%)。研究结论: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是有效的、安全可行的。该训练能够显着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还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长,同时适当提高了患者出院后的锻炼依从性,值得在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中应用推广。
夏结婷[4](2019)在《不同时机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神经功能康复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营养不良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进行营养支持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目前对于进行营养支持的时机仍存在争议,因此,对不同时机进行营养支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探讨肠内营养支持的时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神经康复及临床结局的潜在影响,并为今后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入住佛山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患者1021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9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肠内营养支持开始时间分为入院24h组(24h内)、入院48h组(24-48h内)、入院7d后组(含7d)。采集病历资料内容为:患者基本信息、营养风险筛查评分、GCS评分、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血清前白蛋白(Serum Prealbumin,PA)、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神经功能评分、临床结局情况等。结果1.纳入研究对象共有99例,其中,入院24h组35例、入院48h组32例、入院7d后组32例。入院时三组病例的卒中类型、性别、年龄构成比等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指标①入院第1天,三组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营养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入院14天时,对比三组营养指标情况:入院24h组患者营养状况与48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4h组患者优于7d后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8h组患者优于7d后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情况①入院第1天,三组患者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入院14天时,24h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48h组与7d后组(P<0.01),神经功能改善最佳,48h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7d后组患者(P<0.05)。4.三组患者的临床结局情况 入院24h组与48h组(P<0.05)、7d后组(P<0.01)比较,并发症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h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7d后组患者下降(P<0.05);入院24h组患者的卧床时间少于48h组(P<0.05),而7d后组患者的卧床时间最长;并发症中以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居多,且7d后组患者高于48h组,24h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低。结论本研究发现,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结局,提高综合预后。入院后24h内即开展肠内营养支持,对于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改善,优于入院后48h内或7d后。由于该研究是回顾性研究,且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其他未被发现或矫正的偏倚因素,因此,研究结果仍需进一步分析和验证。
杜忠剑[5](2019)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长谷川智能量表(H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炎症因子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照指南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按患者静脉推注;而后45 mL加入到体重计算,0.9mg/kg体重(最大剂量为90mg),总剂量的10%先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在随后60 min内静脉滴注,1次/d,只给予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介入醒脑开窍针刺法,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相关炎症因子以及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NIHSS评分,HDS评分,Barthel指数,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2、IL-16和肿瘤坏死因子a,出现梗死后出血、吸入性肺炎、低蛋白血症、使用抗焦虑药物患者例数方面对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梗死后不良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王玉龙[6](2018)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7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使用常规治疗,实验组35例使用早期康复治疗,对比两组FMA评分、ADL评分以及临床总疗效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FMA、ADL评分分别为(71.60±18.50)分、(71.98±15.79)分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28%,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王雪梅[7](2016)在《早期应用偏好辅具对急性脑卒中介入机械再通患者康复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早期应用偏好辅具对提升急性脑卒中介入机械再通患者的运动功能、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符合条件的急性脑卒中介入机械再通患者86例,采用抽签法把患者所在病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科室安排的常规康复方案,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接受由研究者团队根据患者肢体功能及爱好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辅助器具康复方案,贯穿于整个日常锻炼中。干预共持续6周。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收集两组急性脑卒中介入机械再通患者资料,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量表、Barthel指数对急性脑卒中介入机械再通患者的运动功能、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效果评价。研究数据均经SPSS21.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结果。结果1两组急性脑卒中介入机械再通患者一般资料及问卷基线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急性脑卒中介入机械再通患者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随时间变化均有提高的趋势(P<0.01),时间和分组这两个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干预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在干预后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急性脑卒中介入机械再通患者自我效能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我效能得分随时间变化提升的趋势(P<0.01),时间和分组这两个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干预组自我效能得分在干预后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急性脑卒中介入机械再通患者巴氏指数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巴氏指数得分随时间变化有上升的趋势(P<0.01),时间和分组这两个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干预组巴氏指数得分在干预后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巴氏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介入机械再通患者早期使用偏好辅助器具进行康复锻炼,能够在短期内明显提高其运动功能、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其长期干预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张通[8](2012)在《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文中提出前言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循证医学证实,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
张通[9](2012)在《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文中研究说明前言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循证医学证实,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2]。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患
刘波[10](2011)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针刺疗法结合康复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及远期的治疗效果,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于北京市宣武区广外医院康复医学科病房的40例住院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例患者。对照组单纯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评价脑卒中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量表进行评测。评定内容包括:(1)用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评价患者运动功能;(2)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所有病人的治疗是1次/日,5次/周,在1个月和3个月后观察疗效。统计学分析:(1)上述资料收集、整理后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P<0.05设定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2)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进行比较;(3)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卡方检验进行;(4)治疗前后两组采用运动功能评价(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FIM积分)治疗效果,对治疗前后的评价结果分别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两组配对t检验,两组间差异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价(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IM积分)的评分在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均有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差异亦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以作为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2)应用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可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3)针刺疗法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的疗效在一定时间内随疗程的延长而增加。
二、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70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70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选取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评价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FMA评分 |
2.2 中医证候积分 |
2.3 疗效 |
3 讨论 |
(2)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中西医对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
2 “醒脑开窍”针刺法及其立理依据 |
3 对照组的设置与分析 |
4 量表的选择与评价 |
5 研究结果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刺治疗急性期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
1.单纯针刺 |
2.针刺联合康复 |
3.针刺联合其它疗法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早期康复的理论机制 |
1.3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的理论机制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早期康复 |
1.4.2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前期准备 |
2.1.1 文献检索及回顾 |
2.1.2 成立研究团队 |
2.1.3 初步形成干预方案 |
2.1.4 预试验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选择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剔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样本量计算 |
2.3.2 随机分组方法 |
2.3.3 干预方案 |
2.4 伦理原则 |
2.5 研究工具 |
2.5.1 一般情况调查表 |
2.5.2 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
2.5.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表 |
2.5.4 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 |
2.5.5 认知干预用物 |
2.6 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2.7 资料收集与统计 |
2.8 技术路线 |
2.9 质量控制 |
2.9.1 课题实施前 |
2.9.2 课题实施阶段 |
2.9.3 数据处理阶段 |
3 结果 |
3.1 样本流失情况 |
3.2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
3.3 干预效果的评价 |
3.3.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FMA情况 |
3.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MBI情况 |
3.3.3 干预后住院总天数 |
3.3.4 干预后两组患者出院2 周后锻炼依从性情况 |
4 讨论 |
4.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
4.2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临床护理中实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
4.3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
4.4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4.5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周期 |
4.6 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可以提高患者出院后的锻炼依从性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不足及展望 |
5.3.1 不足 |
5.3.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不同时机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神经功能康复及临床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结果 |
3.1 脑卒中住院患者的基本资料 |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3 三组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情况比较 |
3.4 三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比较 |
3.5 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3.6 三组患者的临床结局发生情况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脑卒中患者的发病影响因素 |
4.2 脑卒中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 |
4.3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
4.4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 |
4.5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结局发生情况的影响 |
4.6 急性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宜时机 |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5)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3 炎症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和脱落病例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分析处理 |
6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概述 |
2 病机理论上的创新 |
3 选穴上的创新 |
4 针刺运用手法上的改革 |
5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 |
6 研究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问题展望 |
结论 |
问题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 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功能障碍研究概况 |
1.1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改善 |
1.2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语言功能障碍的改善 |
1.3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睡眠障碍的改善 |
1.4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 |
1.5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抑郁症状的改善 |
2 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常见针灸方式 |
2.1 单纯性针灸治疗 |
2.2 电针治疗 |
2.3 温针灸法 |
2.4 多种针法结合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FMA、ADL评分对比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
3 讨论 |
(7)早期应用偏好辅具对急性脑卒中介入机械再通患者康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况 |
1.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机械再通治疗现况 |
1.3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
1.4 辅助器具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
3.1 操作性定义 |
3.2 理论依据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退出标准 |
2.4 样本量计算 |
2.5 抽样及分组方法 |
3 研究工具 |
3.1 一般资料问卷 |
3.2 中文版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
3.3 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量表 |
3.4 Barthel指数 |
4 偏好辅助器具早期使用方案 |
4.1 对照组常规康复方案 |
4.2 干预组早期使用偏好辅助器具 |
5 资料收集 |
5.1 资料收集方法及步骤 |
5.2 资料的分析方法 |
6 质量控制 |
6.1 研究设计及准备阶段 |
6.2 实施阶段: |
6.3 数据分析阶段 |
7 伦理原则 |
8 技术路线 |
结果 |
1 急性脑卒中介入机械再通患者的基本情况 |
1.1 患者的脱落情况 |
1.2 急性脑卒中介入机械再通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
2 两组急性脑卒中介入机械再通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
2.1 两组急性脑卒中介入机械再通患者FMA得分比较 |
2.2 两组急性脑卒中介入机械再通患者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
2.3 两组急性脑卒中介入机械再通患者BI指数得分比较 |
讨论 |
1 急性脑卒中机械再通患者早期使用偏好辅助器具可促其运动功能 |
2 急性脑卒中机械再通患者早期使用偏好辅助器具可促其自我效能 |
3 急性脑卒中机械再通患者早期使用偏好辅助器具可促其 ADL |
4 研究的局限性和建议 |
4.1 研究的局限性 |
4.2 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脑卒中介入机械再通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脑卒中康复的管理 |
1.1 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机构 |
1.1.1 医院及康复中心 |
1.1.2 社区康复机构 |
1.1.3 三级康复网 |
1.2 脑卒中康复的流程 |
1.2.1 各级康复治疗的组织与管理 |
1.2.2 脑卒中的三级康复 |
1.2.2. 1 脑卒中的一级康复——脑卒中的早期康复 |
1.2.2. 2 脑卒中的二级康复——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 |
1.2.2. 3 脑卒中的三级康复——脑卒中的社区康复 |
1.2.3 评定和检查 |
2 脑卒中的功能障碍和康复治疗 |
2.1 运动功能障碍 |
2.1.1 康复治疗开始时间 |
2.1.2 康复治疗强度 |
2.1.3 肌力训练 |
2.1.4痉挛的防治 |
2.1.5运动功能障碍康复训练方法的选择 |
2.1.6 强制性运动疗法 |
2.1.7 减重步行训练 |
2.1.8 运动再学习方案 |
2.2 触觉及本体感觉障碍的康复 |
2.3 认知障碍的康复 |
2.4 情绪障碍的康复 |
2.5 语言和交流障碍的康复 |
2.6 吞咽障碍的康复 |
2.6.1 吞咽障碍的筛查 |
2.6.2 系统评价 |
2.6.3 吞咽障碍的治疗与管理 |
2.7 尿便障碍的康复 |
2.8 心肺功能障碍 |
3 脑卒中后继发障碍的康复 |
3.1 骨质疏松 |
3.2 中枢性疼痛 |
3.3 肩痛 |
3.4 肩手综合征 |
3.5 肩关节半脱位 |
3.6 关节挛缩 |
3.7 压疮 |
3.8 深静脉血栓 |
3.9 跌倒 |
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康复 |
4.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
4.2 生活质量 |
5 其他康复措施 |
5.1 康复工程和手术矫形 |
5.2 中医在脑卒中后康复中的应用 |
(9)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脑卒中康复的管理 |
1.1 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机构 |
1.1.1 医院及康复中心 |
1.1.2 社区康复机构 |
1.1.3 三级康复网 |
1.2 脑卒中康复的流程 |
1.2.1 各级康复治疗的组织与管理 |
1.2.2 脑卒中的三级康复 |
1.2.2. 1 脑卒中的一级康复——脑卒中的早期康复 |
1.2.2. 2 脑卒中的二级康复——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 |
1.2.2. 3 脑卒中的三级康复——脑卒中的社区康复 |
1.2.3 评定和检查 |
2 脑卒中的功能障碍和康复治疗 |
2.1 运动功能障碍 |
2.1.1 康复治疗开始时间 |
2.1.2 康复治疗强度 |
2.1.3 肌力训练 |
2.1.4 痉挛的防治 |
2.1.4. 1 非药物治疗 |
2.1.4. 2 口服药物 |
2.1.4. 3 肉毒毒素 |
2.1.4. 4 其他方法 |
2.1.5 运动功能障碍康复训练方法的选择 |
2.1.6 强制性运动疗法 |
2.1.7 减重步行训练 |
2.1.8 运动再学习方案 |
2.2 触觉及本体感觉障碍的康复 |
2.3 认知障碍的康复 |
2.4 情绪障碍的康复 |
2.5 语言和交流障碍的康复 |
2.6 吞咽障碍的康复 |
2.6.1 吞咽障碍的筛查 |
2.6.2 系统评价 |
2.6.3 吞咽障碍的治疗与管理 |
2.7 尿便障碍的康复 |
2.8 心肺功能障碍 |
3 脑卒中后继发障碍的康复 |
3.1 骨质疏松 |
3.2 中枢性疼痛 |
3.3 肩痛 |
3.4 肩手综合征 |
3.5 肩关节半脱位 |
3.6 关节挛缩 |
3.7 压疮 |
3.8 深静脉血栓 |
3.9 跌倒 |
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康复 |
4.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
4.2 生活质量 |
5 其他康复措施 |
5.1 康复工程和手术矫形 |
5.2 中医在脑卒中后康复中的应用 |
(10)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
1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名的认识 |
1.1 春秋战国时期 |
1.2 秦汉时期 |
1.3 隋唐及金元时期 |
1.4 明清时期 |
1.5 近代观点 |
2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春秋战国时期 |
2.2 秦汉至唐宋时期 |
2.3 金元时期 |
2.4 明清时期 |
2.5 近代观点 |
3 历代医家对治疗中风病治则的认识 |
3.1 金元时期以前 |
3.2 金元时期 |
3.3 明清时期 |
3.4 近代观点 |
4 历代医家对针灸治疗中风病的认识 |
4.1 春秋战国时期 |
4.2 晋隋时期 |
4.3 唐宋时期 |
4.4 金元时期 |
4.5 明清时期 |
4.6 近代观点 |
5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现代文献研究 |
5.1 体针针刺疗法 |
5.2 督脉穴位针刺疗法 |
5.3 分期选穴针刺疗法 |
5.4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针刺疗法 |
5.5 使用特定效穴针刺疗法 |
5.6 醒脑开窍针刺疗法 |
5.7 眼针针刺疗法 |
5.8 头针针刺疗法 |
5.9 电针针刺疗法 |
5.10 辨证取穴针刺疗法 |
5.11 巨刺针刺疗法 |
5.12 腹针针刺疗法 |
5.13 火针针刺疗法 |
5.14 靳三针针刺疗法 |
5.15 透穴针刺疗法 |
5.16 点穴疗法 |
5.17 穴位注射疗法 |
5.18 穴位埋线疗法 |
5.19 灸法治疗 |
5.20 特殊针刺疗法 |
参考文献一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
1 脑卒中的概述 |
1.1 脑卒中的定义 |
1.2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 |
1.3 脑卒中的分类 |
1.4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摘自BNC脑血管病临床指南) |
1.5 脑卒中的治疗原则 |
2 现代康复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
2.1 脑卒中康复的定义特征 |
2.2 脑卒中康复的主要内容 |
2.3 脑卒中康复的适宜人群 |
2.4 脑卒中康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2.5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意义 |
2.6 脑卒中最佳康复时间的选择 |
2.7 脑卒中康复的理论研究 |
2.8 脑卒中康复的功能评定 |
2.9 脑卒中康复的治疗技术 |
参考文献二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诊疗标准 |
1 诊断标准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剔除标准 |
5 脱落标准 |
6 中止标准 |
研究方法 |
1 分组方法 |
2 设计方案 |
3 治疗方法 |
4 疗效评定 |
5 统计分析方法 |
6 针刺意外事件的处理 |
结果 |
1 两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的可比性分析结果见下表(表1) |
2 两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后组间及组内比较 |
讨论 |
1 选题目的 |
2 针灸选穴依据 |
3 康复治疗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4 针灸治疗与康复治疗结合的意义 |
5 评价量表的选择 |
6 治疗效果的分析 |
7 创新性 |
8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三 |
附录 |
附录1 北京市宣武区广外医院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 |
附录2 北京市宣武区广外医院康复医学科功能独立性测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70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J]. 范彦平,张静,王岩,焦琳. 河南医学研究, 2021(21)
- [2]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D]. 李香淑.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运动结合认知训练在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 钱茜.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4]不同时机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神经功能康复及临床结局的影响[D]. 夏结婷.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
- [5]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杜忠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 王玉龙.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26)
- [7]早期应用偏好辅具对急性脑卒中介入机械再通患者康复效果研究[D]. 王雪梅. 郑州大学, 2016(02)
- [8]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 张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06)
- [9]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 张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04)
- [10]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D]. 刘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