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年春节贺词(论文文献综述)
邵玉潇[1](2021)在《央视春晚主持话语转型研究(1983-202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完整的节目传播系统中,主持人通常是传播活动的主体,是主要的构成元素。主持话语作为特定语言环境下的产物,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转型,适应新的传播语境,以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主持话语如何转型以及这种转型与社会变迁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值得深思与探讨的问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央视春晚”)自1983年起,已经正式开办38年。借助国家级平台所创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历经时代的变化延续至今,承载着厚重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印刻着时代的烙印,见证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历时性强、发展嬗变明显、影响广泛深远的特性,致使针对其主持话语转型的研究,更具备典型性。由此,本文将1983年至2020年共计38年的央视春晚主持话语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主持团阵容、节目内容选取、主持流程三种变量借助文本分析法将其划分出初具样态的探索成熟期(1983-1990)、中规中矩的稳定发展期(1991-1999)、推陈出新的创新求变期(2000-2010)、轻松多元的突破瓶颈期(2011-2020)四层发展阶段。然后,借助话语分析法对比各阶段,对其的转型过程进行探究。在文本视角层面,从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两方面展开研究。其中,宏观层面梳理出不同时期的主持话语主题紧贴所处的时代背景,由“大国”的宏大架构转向“家国”的平行架构;主持话语总体结构愈趋完善,呈现着顺畅过渡、闭环完整的特性;无论是开场词亦或是结束语,均更展现出详略得当、意义延伸的变化,注重运用细节与场景贯穿叙述内容。此外,微观层面总结出高频词汇逐渐倾向于网络流行热词,话轮转换的互动性持续强化、主题扩充。在风格分析层面,侧重于对有声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进行剖析。有声语言符号的情感渲染力度凸显,风格灵活的特征明晰。非语言符号则从面部表情、体态语、服饰以及语速四部分着手,整体直观感知出主持话语自然轻松的转向。与此同时,基于前期的分析情况,归纳出央视春晚主持话语转型受所处时代政治经济政策以及文化审美满足、媒介生存环境、主持传播主体自身内在需求的因素影响,并概括出央视春晚主持话语转型趋势为趋向于关注民生、趋向于动态互动、趋向于情感的丰富、趋向于“年轻”化表达,话语体系持续优化完善,以此深层次的揭示出主持话语转型与复杂社会变迁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
郝松[2](2020)在《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研究》文中提出人类在不断实践中寻找幸福、创造幸福生活,把获得幸福作为追求的永恒目标。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理论指出,幸福源于人民对现实生活的需求,在物质生活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即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人民会致力于追求更高境界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力,发挥人本身的力量,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获得更积极的幸福体验。这是人类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为了获得幸福不断努力的必然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幸福”一词被反复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幸福做出一系列的论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实现人民幸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其思想理论中的核心观点,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内容,其中心是围绕如何使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新时代有了新任务,产生了新矛盾,面临着新挑战,就要求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方案。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就是党和国家立足于新时代为帮助人民处理在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让十四亿中国人都能够过上幸福生活。在此主要就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相关理论来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显着特点、实现途径以及当代价值展开分析。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理论,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民幸福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习近平主席的人生经历对他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革命优良家风的传承、七年知青的锻炼、地方治理的历练使得习近平对于人民幸福的观点从萌芽时期到逐步形成。最终,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在其治国理政方略中得以具体体现出来,成为带领人民走向幸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指导方针。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内容丰富且全面,特点鲜明,着眼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导向性,始终围绕人民幸福这一伟大奋斗目标,是指导如何为人民谋幸福的理论依据,因而研究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具有巨大的当代价值。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是在深入探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为全体中国人民实现美好幸福生活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研究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后,有助于全体人民尤其是青年学子在深入领会习近平幸福观的内涵的同时得到启发,进而培养其正确的幸福观和择业观,确立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人生目标。
刘婧媛[3](2020)在《习近平奋斗观及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奋斗”进行了深刻阐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奋斗观,对习近平奋斗观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本文分析了习近平奋斗观的理论来源和历史现实基础,理论来源包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奋斗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奋斗观以及历代领导人的奋斗观,总结了习近平奋斗观三方面的历史现实基础,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人的奋斗历史、新时代背景下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以及习近平个人的奋斗历程,以习近平奋斗观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色为研究重点,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习近平奋斗观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习近平奋斗观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观念指引与实践指导两方面意义。
陈昱步[4](2020)在《年节民俗中的网络吉祥图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文化形态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当今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图像替代文字作为信息交流主体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年节时期,通过发送吉祥图像来表达自身祈愿、相互祝颂、阅众共享也成为了社会交往的一种“时尚”与“流行”。显而易见,年节民俗中的网络吉祥图像即有传统文化的延续,又有新时代精神的张扬。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又未竟研究的课题。本文利用文献研究、图像学分析和网络田野考察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依据符号学、图像学和民俗学、艺术学的相关理论对网络吉祥图像展开审视和思考,对其图像的发展背景与态势,以及语言风格、内涵特征等方面进行识别和分析,从而揭示当代网络吉祥图像的形成动因,以及符号形态与文化观念的嬗变。论文首先梳理了网络吉祥图像演变的基础,从民俗和吉祥符号的传统到今天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及网络图像的兴盛,铺垫出网络吉祥图像发展的背景。同时从大数据和微信群个案的考察中梳理吉祥图像运用的状态和类别样式;其次,重点探究了年节民俗中网络吉祥图像的形式特征。从图像的数字化构成、传统符号的延续重构以及新生符号的介入融合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将新门神、新剪纸、新飞帖作为深入研究的个案,归纳和分析了网络吉祥图像典型的形式语言特征;在第三部分,探究了网络吉祥图像的内涵表达问题。包括图像中体现出的娱乐精神、审美诉求、艺术观念以及图像的附件化关系,提炼出网络吉祥图像的新思想、新内涵;第四部分,探讨网络吉祥图像的意义生成,分别从正向价值和存在问题的角度进行了思考。本文认为,网络吉祥图像是当代科技和文化的产物,也是传统文化符号与时俱进的表征。网络吉祥图像从传统的吉祥文化的符号特征、礼仪范式、祈福心理以及艺术美的追求中继往开来,实现了一系列的自我重构,具有了新的形式、新的寓意和新的文化特征,拥有了强大的公共性和广阔的覆盖性,成就了时代精神的新篇章。
马斯维[5](2020)在《习近平劳动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劳动的热爱与赞扬一直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随着当今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信息爆炸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侵蚀着传统的劳动观念。有一部分人认为,社会自动化程度的日渐提高,已经不再需要勤奋劳动了。也有许多年轻人随着“网红”之风的盛行,甚至认为脚踏实地的劳动者是“没本事的人”。使得如何赚快钱,如何走捷径,想要靠“流量”快速变现的浮躁气息传播开来。在即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勤恳劳动、敬业奉献的劳动精神,才是对社会真正有益的实在力量。面对当前劳动创造价值的正确认识被质疑,习近平提出了:劳动才是获得幸福与成功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匡正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夯实了中国梦的基础。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为立足点,以“习近平劳动观是什么”、“习近平劳动观具有怎么样的时代特征”为核心,在论述了习近平劳动观提出的背景和渊源基础上,阐述了习近平劳动观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最终在此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习近平劳动观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理论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劳动观建设、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思想指南和行动指南。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研究法,对习近平劳动观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习近平劳动的观形成历程进行研究,从其形成背景、渊源和个人实践经验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为后文对习近平劳动观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其次,从习近平劳动观的内容出发,深层次探究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多角度把握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特征;最后,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应对新情况、面临新任务,分析总结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虽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靠近伟大梦想的实现,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还长,未来仍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诚实劳动为准绳,继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奋斗。
张雷[6](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王雯[7](2020)在《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脱贫攻坚战是202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稳固脱贫是新时代发展的重中之重。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治贫之策。它通过增强人民的脱贫意识,提升人民的脱贫能力,精准落实教育脱贫行动。教育扶贫既能促进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整合,有效提升人民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又能为地区摆脱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储备力量,提升综合效益,促进后续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教育精准扶贫纳入到了脱贫攻坚战略之中,多次谈到教育扶贫,反复重申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将志气、智慧和实践紧密联系,充分发挥了教育的育人属性和扶贫开发的创造性,彰显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它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教育现代化有重大意义,为当前和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文章从内生动力着手,对习近平教育扶贫观进行研究,突出贫困主体的作用。首先,介绍了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形成的条件,探讨其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从历史视角来看,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反贫困思想的继承,是对中国历届领导人教育反贫困思想的继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脱贫作用的注重。同时,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形成也有其深厚的实践基础,既有新时代贫困地区人民教育需求的增加、贫困性质的渐进转变以及国家的综合发展的现实依据,又有习近平个人多年的扶贫实践。其次,介绍了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内容。包括基本原则: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基本要求:国家要办好基础教育,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学校要做好自我建设;奋斗目标:全面保障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优质教育;具体举措:强化贫困主体的脱贫意识,鼓励他们自觉接受技能培训和教育;融合教育信息化,确保教师质量;借助社会力量,带动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精准落实教育扶贫。再次,介绍了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特色。习近平教育扶贫观是对开发式扶贫的创新发展,其特色体现在:坚持内生动力的培育与社会帮扶的统一,坚持教育扶贫与乡村人才振兴的衔接,坚持共享理念与精准扶贫方略的有机融合。最后,从贫困主体、教育自身、基层干部三个角度阐述了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对贫困地区脱贫的启示,主要有:要注重激发贫困地区人民的奋斗精神,在贫困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基层干部的教育扶贫能力。
兰晓雨[8](2020)在《习近平政治思想传播中的用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文章等中,大量地引用中国古代典籍论着中的华章佳句,同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个性鲜明的“习式风格”。论文以“2017-2018年习近平讲话稿”为主要研究文本,同时兼顾分析习近平政治思想在《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电视节目中的媒介呈现,通过“用典”这个切入点,探究用典在习近平政治思想传播中的功能与效果,最终挖掘出习近平用典背后的深层涵义与现实意义。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重点是系统梳理与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接下来的论文研究打下基础。第一章就2017-2018年习近平讲话稿进行文本和内容分析,从用典出处、用典内容、用典方式三个方面总结习近平用典的基本状况。第二章和第三章探究用典对于习近平政治思想传播的功能与作用。第二章重点分析用典对于习近平政治思想的文本建构功能,主要从用典的起兴功能、论证功能、代言功能以及文化融合功能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章则主要探究用典对于习近平政治思想传播的媒介延伸作用,并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为例,分析习近平政治思想在该节目中的媒介呈现。第四章立足亚里士多德的“三种劝说模式”,即逻辑诉诸、情感诉诸和人格诉诸,归纳出用典对于受众认知习近平政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效果。第五章深入挖掘习近平用典背后的深层涵义与现实意义,发现用典对于当前中国政治传播具有重要价值,不仅修补了治国方略中的文化断裂,建立起马列主义、中国现实、中国传统文化“三位一体”的新格局,而且开拓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传播方式,有效地促进政治信息的传达,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引导大众的文化传承。结语是对论文研究发现的概括与总结。用典,作为一种关于言语的修辞手段,发生在政治语境中,对于习近平政治思想的文本建构、媒介传播、受众认知等都起到推动作用,丰富受众认知、理解并传播领导人政治思想的路径,对当前中国政治传播具有启发意义。
张帅[9](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节日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记忆,是当今世界普遍开展的文化形式。它既有承载文化的文化功能,又有改造人民思想的教育功能,还有整合社会的社会功能,对于个人、民族、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就充分利用节日,发挥节日的作用,利用节日的欢娱和温情拉近了党和人民之间的距离。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节日在以民间推动为主流的节日体系构建下逐渐式微,节日出现异化、泛化和虚化等现象。在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当中,中国共产党应时代之变、答时代之问,自觉扛起了节日改造、创新和发展的大旗,党和国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节日,众多节日被中国共产党积极改造利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形成了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体系。在中国共产党运用并发挥节日作用的过程中,创新运用了多种方式,其中会议庆祝和纪念、官方媒体的广泛报道、党员的节日实践、艺术表达、符号运用等形式最为明显,这些方式拓展了国家运用节日的方式和渠道,从而形成了党和人民、国家与民间、道德与法律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些具体实践在党和国家的重点关注下,在对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特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上升为国家相关政策,构建起了以法律保护、具体政策部署以及设立国家新节日的节日制度保障体系,为中国共产党推动节日发展形成合法性架构,也为节日保护产生规约性力量。以创新形式发挥节日的作用,在新时代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借助节日的载体作用实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节日的时代发展中推陈出新,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在历史和现实中坚定了文化自信。以节日构建起共同的时空观,促进了中华儿女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让全体人民在节日的连接下成为一个整体。随着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节日成为四风现象多发的时间节点,节日党风廉政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时代和人民要求发挥节日作用的一大创举,节日期间党风廉政的高压态势及所形成的制度体系与节日文化感染、熏陶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党风廉政的防治网,保障了节日期间的风清气正和党内作风的持续好转。新时代的时间轴还在不断延长,节日体系的构建和作用的发挥还要依据时代特征和要求持续推进,这就要求处理好历史和现实、国家和人民、世界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多方平衡推动节日更好的发展利用。还要依据时代特色,保证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鲜明底色,充分发挥时代优势和时代需求,将节日融入其中,从而能够使节日发挥长效性作用。
常晗[10](2020)在《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及其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幸福,一直是人们恒久追求、恒久研究,但又常谈常新的目标或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反映人们当前主要需求的变化,相应的幸福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基础之上,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人民在新时代的新需求,在多种场合发表了关于如何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诉求,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论述,不断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以中国传统幸福观为根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幸福的重要讲话为依据、以与幸福相关的学科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对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本论文对于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的研究,主要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并对幸福、幸福感、幸福观等相关概念进行科学界定与区分,是从宏观整体方面对论文进行介绍。第二部分是介绍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该部分主要从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方面展开论证,是对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形成的总的脉络分析与逻辑整理。从理论层面上说,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弘扬和超越;从现实层面上说,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进入新时代的把握与回应、对习近平艰苦奋斗经历的写照与凝练。第三部分是对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主要内容的详细阐述。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主要包括幸福的“现实起点”、“幸福目标”、“实现途径”、“幸福保障”这四个核心内容。首先,致力于解决新时代物质、精神、政治等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幸福的现实起点;其次,幸福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幸福,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上,让人民把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相统一,在共建共享幸福中渐进地实现全民、全面的幸福;再次,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是踏实奋斗,全体人民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真正的幸福;最后,点面结合的新时代布局,为幸福提供可靠的保障。其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总体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战略保障,新发展理念提供发展方向上的保障,共同为人民幸福保驾护航。第四部分是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的主要特征。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首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阶级立场,将实现幸福为了人民、实现幸福依靠人民作为新时代幸福的主体遵循;其次具有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实现幸福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苦干实干;再次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人民幸福是建设好有机体的最优目标;最后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具有宽广的世界视野,以各国文明为借鉴,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世界眼光、人类情怀,以及作为大国领导人的站位高度和对世界和平与人类幸福的责任担当。第五部分是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时俱进的发展、对新时代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实现人民幸福,进而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大同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2004年春节贺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春节贺词(论文提纲范文)
(1)央视春晚主持话语转型研究(1983-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与问题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问题 |
1.3 文献综述 |
1.3.1 央视春晚的研究现状 |
1.3.2 春晚话语的研究现状 |
1.3.3 话语转型的研究现状 |
1.3.4 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5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创新 |
1.5 概念界定与分类 |
1.5.1 主持话语的概念 |
1.5.2 主持话语的类别 |
第二章 央视春晚主持话语的发展阶段划分 |
2.1 初具样态的探索成熟期(1983-1990) |
2.1.1 流动式跨界主持团,非专业化特征显现 |
2.1.2 节目形式单调反复,话语报幕功能定型 |
2.1.3 流程进度开始形成,话语样态初现雏形 |
2.2 中规中矩的稳定发展期(1991-1999) |
2.2.1 “赵倪”央视搭档主持团,专业化特征稳固 |
2.2.2 节目取材人文现实,话语表情达意功能初现 |
2.2.3 流程环节开始增设,话语样态力求完整 |
2.3 推陈出新的创新求变期(2000-2010) |
2.3.1 实力派固定主持团,自身独具鲜明风格 |
2.3.2 节目类型丰富完善,话语亮点效果增添 |
2.3.3 广告插播短信互动,话语样态力求创新 |
2.4 轻松多元的突破瓶颈期(2011-2020) |
2.4.1 青年派流动主持团,思维意识紧随潮流 |
2.4.2 节目年轻元素增强,话语内核轻松活泛 |
2.4.3 交互环节新型互动,话语样态力求突破 |
第三章 央视春晚主持话语分析 |
3.1 央视春晚主持话语的宏观结构分析 |
3.1.1 主题:“国家”宏大架构过渡为“家国”平行架构 |
3.1.2 总体结构:平铺直述衍变为起承转合 |
3.1.3 开场词:化繁为简,模式化问候语成型 |
3.1.4 结束语:意义延伸,排比句式固定 |
3.2 央视春晚主持话语的微观结构分析 |
3.2.1 高频词汇:年代时政热词转变为网络流行热词 |
3.2.2 话轮转换:单人独自发起变化为双向互通联动 |
3.3 央视春晚主持话语的风格分析 |
3.3.1 有声语言符号:个性情感彰显,风格灵活切换 |
3.3.2 非语言符号:形态动作适宜,状态自然轻松 |
第四章 央视春晚主持话语转型动因与趋势 |
4.1 时代环境背景的双重因素 |
4.1.1 制度调整的政治经济因素 |
4.1.2 大众化特征彰显的文化因素 |
4.1.3 媒介生存环境的变动融合发展 |
4.1.4 话语主体抢占竞争优势的内在需求 |
4.2 央视春晚主持话语转型趋势 |
4.2.1 趋向于关注民生,话语融合双重视角 |
4.2.2 趋向于动态互动,话语实现多层级转换 |
4.2.3 趋向于情感的丰富,话语层次立体鲜明 |
4.2.4 趋向于“年轻”化,话语表达着重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文中涉及的核心概念 |
1.3.1 人民 |
1.3.2 幸福观 |
1.3.3 人民幸福观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思想渊源 |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理论 |
2.1.1 人的需求是幸福的动力 |
2.1.2 劳动创造是幸福的源泉 |
2.1.3 幸福是大多数人的幸福 |
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
2.2.1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
2.2.2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
2.2.3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幸福思想 |
2.3.1 毛泽东的人民幸福思想 |
2.3.2 邓小平的人民幸福思想 |
2.3.3 江泽民的人民幸福思想 |
2.3.4 胡锦涛的人民幸福思想 |
第3章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形成过程 |
3.1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萌芽时期 |
3.1.1 革命传统的熏陶 |
3.1.2 长辈的言传身教 |
3.2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初步产生 |
3.2.1 七年知青生活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
3.2.2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树立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
3.3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基本形成 |
3.3.1 地方任职经历坚定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立场 |
3.3.2 亲身实践养成了为人民办实事的作风 |
3.4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发展阶段 |
3.4.1 立下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目标 |
3.4.2 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付诸于行动 |
第4章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征 |
4.1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基本内容 |
4.1.1 永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
4.1.2 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 |
4.1.3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4.1.4 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
4.1.5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幸福 |
4.2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主要特征 |
4.2.1 人民性 |
4.2.2 时代性 |
4.2.3 实践性 |
第5章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实现途径 |
5.1 大政方针的引领 |
5.1.1 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5.1.2 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5.1.3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 |
5.2 “扶贫攻坚”政策的实施 |
5.2.1 精准扶贫 |
5.2.2 精准脱贫 |
5.2.3 防止返贫 |
5.3 通过奋斗创造幸福 |
5.3.1 撸起袖子加油干 |
5.3.2 要幸福就要奋斗 |
5.3.3 实干赢得幸福 |
第6章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
6.1 有助于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6.1.1 人民幸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真谛 |
6.1.2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 |
6.2 有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
6.2.1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目标指引 |
6.2.2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检验标准 |
6.3 有助于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幸福观 |
6.3.1 树立为人民谋幸福的远大理想信念 |
6.3.2 炼就为人民谋幸福的过硬本领 |
6.3.3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习近平奋斗观及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奋斗的概念界定 |
第二章 习近平奋斗观的理论来源与历史现实基础 |
2.1 习近平奋斗观的理论来源 |
2.1.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奋斗思想 |
2.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奋斗观 |
2.1.3 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的奋斗观 |
2.2 习近平奋斗观的历史现实基础 |
2.2.1 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人的奋斗历史 |
2.2.2 新时代背景下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 |
2.2.3 习近平个人的奋斗历程 |
第三章 习近平奋斗观的思想内涵及基本特征 |
3.1 习近平奋斗观的思想内涵 |
3.1.1 艰苦奋斗观 |
3.1.2 接续奋斗观 |
3.1.3 共同奋斗观 |
3.1.4 英勇奋斗观 |
3.1.5 实干奋斗观 |
3.2 习近平奋斗观的基本特征 |
3.2.1 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 |
3.2.2 立足于新时代的时代性 |
3.2.3 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性 |
3.2.4 富有层次的目标性 |
3.2.5 以获取幸福为追求的价值性 |
第四章 习近平奋斗观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
4.1 弘扬奋斗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内在要求 |
4.1.1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现状 |
4.1.2 新时代大学生需要弘扬奋斗精神 |
4.2 习近平奋斗观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方向指引 |
4.2.1 坚定的政治方向指引 |
4.2.2 崇高的理想信念指引 |
4.2.3 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作风指引 |
4.3 习近平奋斗观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实践指导 |
4.3.1 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练就高强本领 |
4.3.2 激发新时代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
4.3.3 激发新时代大学生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4)年节民俗中的网络吉祥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基本概念 |
1. 吉祥图像 |
2. 网络吉祥图像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网络吉祥图像的研究 |
2.关于传统吉祥图像的研究 |
3.关于网络表情包的研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1章 网络吉祥图像的产生及态势 |
1.1 年节民俗与吉祥图像 |
1.1.1 年节民俗的传统 |
1.1.2 吉祥文化的图像 |
1.2 网络图像的产生 |
1.2.1 数字技术的发展 |
1.2.2 网络表情包的产生 |
1.3 民众使用的态势 |
1.3.1 数据案例调研 |
1.3.2 类别样式梳理 |
第2章 网络吉祥图像的形式特征 |
2.1 图像的数字化生存 |
2.1.1 图像语言的数字化 |
2.1.2 虚拟性与图像重塑 |
2.2 传统符号的延续与重构 |
2.2.1 传统符号的形式延续 |
2.2.2 传统符号的形式重构 |
2.2.3 文字符号的视觉展演 |
2.3 新生符号的介入与融合 |
2.3.1 “新祥物”的迁移 |
2.3.2 网络IP的延伸 |
2.3.3 个人化的表情定制 |
2.3.4 表情包符号的挪用 |
2.4 年节时期的典型个案 |
2.4.1 新门神形象的呈现 |
2.4.2 新剪纸的虚拟表达 |
2.4.3 新飞帖的前世今生 |
小结 |
第3章 网络吉祥图像的内涵增新 |
3.1 图像的时代性 |
3.1.1 娱乐精神 |
3.1.2 视觉表现欲 |
3.1.3 新的艺术观念 |
3.2 图像附件化 |
3.2.1 商业性 |
3.2.2 公共性 |
小结 |
第4章 网络吉祥图像的意义生成 |
4.1 承继民族传统的精髓 |
4.2 表现时代的精神理想 |
4.3 构建新民俗的文化场 |
4.4 问题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专着 |
论文 |
外文文献 |
图版说明 |
附录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5)习近平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个人实践 |
2.1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1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国际背景 |
2.1.2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国内背景 |
2.2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
2.2.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劳动的相关论述 |
2.2.2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劳动的相关论述 |
2.2.3 十八大以前党的历届领导人关于劳动的相关论述 |
2.3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个人实践 |
2.3.1 习近平知青岁月的劳动感悟 |
2.3.2 习近平从政经历的实践经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习近平劳动观的基本内容 |
3.1 劳动的意义 |
3.1.1 获得财富和幸福的必要途径 |
3.1.2 承托起宏伟梦想的不拔之柱 |
3.1.3 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
3.2 劳动的目标 |
3.2.1 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强音 |
3.2.2 让新时代工人阶级增强自豪感和使命感 |
3.2.3 让贫困群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
3.3 劳动的原则 |
3.3.1 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 |
3.3.2 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
3.4 劳动的策略方法 |
3.4.1 始终坚持弘扬劳模和劳动精神 |
3.4.2 鼓励科技创新与诚实劳动相结合 |
3.4.3 加强劳动教育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 |
3.4.4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习近平劳动观的基本特征 |
4.1 人民性 |
4.1.1 凝心聚力满足人民的需要和向往 |
4.1.2 坚持发挥人民的实践主体作用 |
4.1.3 强调建设和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 |
4.2 实践性 |
4.2.1 根植于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 |
4.2.3 着眼于指引新时代劳动的具体实践 |
4.3 时代性 |
4.3.1 立足新时代确立劳动精神的主题 |
4.3.2 根据新时代劳动者特点引导帮助劳动者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5.1 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意义 |
5.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思想 |
5.1.2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5.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重要构成 |
5.2 习近平劳动观的实践意义 |
5.2.1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行动指南 |
5.2.2 有利于激扬新时代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 |
5.2.3 为打造新时代人才队伍提供培育平台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
参考文献 |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形成的条件 |
2.1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反贫困思想 |
2.1.2 中国历届领导人的教育反贫困思想 |
2.1.3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育脱贫作用的论述 |
2.2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
2.2.1 教育扶贫的现实依据 |
2.2.2 习近平多年的扶贫实践 |
3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内容 |
3.1 教育扶贫的基本原则 |
3.1.1 扶贫先扶志 |
3.1.2 治贫先治愚 |
3.1.3 扶贫必扶智 |
3.2 教育扶贫的基本要求 |
3.2.1 国家要办好基础教育 |
3.2.2 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 |
3.2.3 学校要做好自我建设 |
3.3 教育扶贫的奋斗目标 |
3.3.1 全面保障义务教育 |
3.3.2 大力发展优质教育 |
3.4 教育扶贫的具体举措 |
3.4.1 强化主体意识,自觉接受技能培训和教育 |
3.4.2 发展教育信息化,确保教师质量 |
3.4.3 动员社会力量,重点做好职业教育培训 |
3.4.4 落实精准扶贫,坚持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
4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的特色 |
4.1 坚持内生动力的培育与社会帮扶的统一 |
4.1.1 将内生动力培育作为教育扶贫的根本 |
4.1.2 把社会帮扶作为教育扶贫的有效手段 |
4.2 坚持教育扶贫与乡村人才振兴的衔接 |
4.2.1 培养人才作为破解技能生疏困境的长效手段 |
4.2.2 引进扶贫人才作为制定脱贫方案的重要依托 |
4.3 坚持共享理念与精准扶贫方略的有机融合 |
4.3.1 教育扶贫要落实精准扶贫方略 |
4.3.2 教育扶贫要贯彻优质资源共享理念 |
5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对贫困地区脱贫的启示 |
5.1 重视激发贫困主体奋斗精神 |
5.1.1 思想认识:正确对待贫困 |
5.1.2 信心凝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 |
5.1.3 方向指引:国家扶贫政策宣传 |
5.1.4 不竭动力:树立奋斗观 |
5.2 鼓励贫困地区同时开展多种教育 |
5.2.1 社会教育:培养知识型劳动者 |
5.2.2 家庭教育:培养自立自强的开拓者 |
5.2.3 学校教育:培养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 |
5.3 培养基层干部的教育扶贫能力 |
5.3.1 学习先进理念,科学规划教育扶贫 |
5.3.2 调查地区实况,精准落实教育扶贫政策 |
5.3.3 重视网络教育,推行“互联网+教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习近平政治思想传播中的用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学术价值 |
三、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政治传播 |
二、习近平思想 |
三、用典 |
第三节 论文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论文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用典的基本状况 |
第一节 典源广泛,囊括经史子集等 |
一、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古代典籍 |
二、古代诗词文章、书信奏折等 |
三、古代谚语、俗语、格言警句等 |
第二节 涉及诸多领域,用典内容丰富 |
一、有关政治经济的内容 |
二、有关文化教育的内容 |
三、有关党建法治的内容 |
四、有关外交关系的内容 |
第三节 用典方式多样,勤于转化创新 |
一、善于借用 |
二、应时而用 |
三、化用原典 |
四、密集用典 |
第二章 用典建构文本:习近平思想的话语表达 |
第一节 用典具有起兴功能 |
一、丰富政治话语的层次感 |
二、产生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 |
第二节 用典具有论证功能 |
一、为观点寻求权威论据 |
二、增强语言的严谨性与可信力 |
第三节 用典具有代言功能 |
一、借助典故抒情达志 |
二、实现精炼表达目的 |
第四节 用典具有文化融合功能 |
一、体现中国思想的主体性 |
二、起到跨时代文化传承的作用 |
第三章 用典延伸媒介:习近平思想的传播实现 |
第一节 催生新的媒介报道议题 |
一、新闻内容:习近平用典成报道热词 |
二、媒介功能:突出塑造儒雅领袖形象 |
第二节 衍生《平“语”近人》电视政论片 |
一、专家学者形成权威政治符号 |
二、视听影像增强思想“可视性” |
三、用典既是传播媒介也是信息 |
第四章 用典影响受众:习近平思想的传播效果 |
第一节 有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政治话语 |
第二节 有助于受众建立情感共鸣与认同 |
第三节 有助于在受众心中塑造权威儒雅的领导人形象 |
第四节 有助于受众对领导人思想进行二次传播 |
第五章 探究用典对于当前中国政治传播的价值 |
第一节 修补治国方略中的文化断裂,建立“三位一体”新格局 |
第二节 开拓一种全新的政治传播方式,有效促进政治信息传达 |
第三节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引导大众的文化传承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文选题缘由和意义 |
1.选题缘由 |
2.理论意义 |
3.实践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重点难点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五)概念界定 |
1.新时代 |
2.节日 |
3.节日作用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依据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理论依据 |
1.节日的基本特征 |
2.节日的独特作用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历史赓续 |
1.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节日的运用 |
2.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节日的运用 |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现实动因 |
1.节日体系发展的当代式微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节日的高度重视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创新实践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行为实践 |
1.以党和国家名义召开会议 |
2.利用官方媒介表达 |
3.开展党员的温情实践 |
4.融入内涵的艺术表达 |
5.符号象征的广泛使用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制度实践 |
1.节日立法形式 |
2.节日政策部署 |
3.设立国家新节日 |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实践特点 |
1.党与人民实现礼俗互动 |
2.官方与民间节日的升降平衡 |
3.文化与制度的德法并举 |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成效 |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1.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
2.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
(二)塑造政治认同 |
1.培育国家意识 |
2.构建政党认同 |
3.提升民族凝聚力 |
(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
1.以反腐实践形成党风廉政建设的刚性运行 |
2.以文化涵养形成党风廉政建设的柔性运行 |
3.以节点总结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进程 |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经验启示 |
(一)形成多方协调的节日发展最大公约数 |
1.找到历史与现实的最大公约数 |
2.找到国家与人民的最大公约数 |
3.找到世界与民族的最大公约数 |
(二)以时代特色促进节日作用的持续发挥 |
1.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中推进节日发展 |
2.在发挥时代优势中实现节日发展 |
3.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中实现节日发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原着类文献 |
着作类文献 |
报纸期刊类 |
学术论文类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评析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五)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幸福的内涵 |
2.幸福感的内涵 |
3.幸福观的内涵 |
一、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 |
(一) 理论依据 |
1.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与发展 |
2.对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弘扬与超越 |
(二) 现实依据 |
1.对中国进入新时代的把握与回应 |
2.对习近平艰苦奋斗经历的写照与凝练 |
二、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一) 现实起点: 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诉求 |
1.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
2.满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
3.满足人民对政治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
4.推动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和谐统一 |
(二) 幸福目标: 全体人民共享幸福 |
1.全民共享幸福 |
2.全面共享幸福 |
3.共建共享幸福 |
4.渐进共享幸福 |
(三) 实现途径: 踏实奋斗创造幸福 |
1.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2.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
3.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
(四) 根本保障: 点面结合的新时代布局保障幸福 |
1.“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幸福提供总体保障 |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幸福提供战略保障 |
3.新发展理念为幸福的实现提供科学的发展方向保障 |
三、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的主要特征 |
(一) 以人民为中心的阶级立场 |
1.实现幸福为了人民 |
2.实现幸福依靠人民 |
(二) 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 |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人民幸福 |
2.坚持苦干实干实现人民幸福 |
(三) 系统的思维方法 |
1.在总目标统领发展的整体性中实现幸福 |
2.在各要素协调发展的全面性中实现幸福 |
(四) 宽广的世界视野 |
1.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助推我国人民幸福 |
2.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实现幸福的和平环境 |
四、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
(一)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 |
1.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中的幸福主体论和实践论 |
2.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中的幸福对立统一论 |
(二)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
1.指导人们正确处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 |
2.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劳动与享受关系 |
3.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
4.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三) 为中国和世界各国实现人民幸福提供价值指引 |
1.为中国实现人民幸福提供价值遵循和行动指南 |
2.为他国人民走向幸福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2004年春节贺词(论文参考文献)
- [1]央视春晚主持话语转型研究(1983-2020)[D]. 邵玉潇. 河北大学, 2021(02)
- [2]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研究[D]. 郝松.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5)
- [3]习近平奋斗观及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意义研究[D]. 刘婧媛.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4]年节民俗中的网络吉祥图像研究[D]. 陈昱步. 西南大学, 2020(03)
- [5]习近平劳动观研究[D]. 马斯维.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6]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7]习近平教育扶贫观研究[D]. 王雯.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习近平政治思想传播中的用典研究[D]. 兰晓雨.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研究[D]. 张帅.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10]习近平关于幸福的重要论述及其价值研究[D]. 常晗.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