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生物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苏纯美[1](2020)在《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五中学位于祖国边疆,部分学生来自于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所受到的基础教育存在明显差异,也有一些城区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传统教学通常是按同步教学的方法进行的,统一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统一的课堂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试促成了学生“靠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学习方式。因此,部分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不充分,对生物学不感兴趣,不能很好的掌握初中生物学知识,影响了他们生物学的学习成绩,阻碍了他们将生物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如何培养生物学知识丰富的合格中学生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焦点。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面推进,要求生物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达到让学生更好掌握生物学知识的目的。为此,本研究将黎世法教授的异步教学法引入到弥勒五中的生物学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运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条件和手段,严密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充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有效提高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的目标。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多元智能理论、学情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为指导,编写了初中生物教学中异步教学的基本原则,设计了采用异步教学法的四个教学案例,设置了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对实验班实施了异步教学法,并进行了异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教学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有显着的提高,在课堂教学状况、问卷调查结果、考试成绩等诸多方面均优于对照班,提示我们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的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一定优势,有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物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对本校及同类型学校的生物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笑悦[2](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刘亮[3](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吴海睿[4](201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文中提出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而现在的课堂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最为欠缺,所以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生物课堂是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场所,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整合教材中或教材外的人文素材与科学知识,使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内容相融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随堂观摩法等,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一定的研究。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包括选题的原因、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论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展开奠定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第四部分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实验教科书必修和选修模块中蕴含的人文素材进行了统计,对典型的人文素材进行列举与详细介绍。第五部分结合教学实践,用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探索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效途径。’第六部分基于上述内容,结合湖北省高中生物的教学现状,笔者给出一些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合理建议,以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陈小斌[5](2005)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详细介绍了有关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概念、组成、内容特点,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要遵循的三个主要原则: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原则;和谐性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通过问卷和听课形式调查研究了广西宾阳县五所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调查问卷分别针对学生和教师来设置,共两套,听课分别在不同类型的学校的不同层次的班级进行,从不同的侧面较好的调查了该县高中在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真实反映了当前高中生物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失误和偏颇及其成因,笔者以此为依据从思想观念、方法、手段、途径、师资、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应对策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地位;改进教育方法,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深化人文教育改革,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多渠道渗透人文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建立高质量的生物师资队伍;改变生物学评价体系。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中学实际上进行的还是应试教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教育的结果使学生变得性格孤僻、意志薄弱、自私自利、高分低能,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生物学作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有责任承担起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培养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仅仅在学校依靠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需要社会、家庭包括学生本人的共同配合,实施培养的过程既离不开主阵地——第一课堂的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的教育,也需要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的辅助和促进以及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的熏陶和锻炼。只有多方面通力合作,并多渠道的实施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陈萍[6](2001)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素质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伟大教育工程,根据未来社会的特点和发达国家教育改革趋向,素质教育被认为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最佳教育操作模式。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入手,研究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创造、学会协作,为广大中学生物教师进行生物学实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1.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综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对象及其意义。 2.第二部分论证了生物学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生物学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生物学实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3.第三部分阐明了国内生物学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国外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是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二是使学生树立辩证的科学观,三是强调激发学生科学意识的重要性,四是更加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五是培养学生关心人类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外,提出了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评价。 4.论文第四部分研究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案例,如: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观和思维能力及相关案例;利用目标探究式实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理论依据、特点及相关案例;怎样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相关案例;利用过程式实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及相关案例;如何利用生物学实验进行情感教育,等等。 5.第五部分为全文的总结。
卢珍慧[7](2021)在《“271”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等,实现教学目标,完成课程目标,达到最终达到“育人”的教育目的。我国涌现出许多新课程改革理念,其中,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备受关注。“271”教学模式得名源于将知识内容、学生组成、课堂时间分配等因素各自视为整体后,再将整体按20%:70%:10%的比例划分。本研究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等方式对“271”教育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由于该教学模式在高中各学科的教学应用已具有一定成熟度,但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研究并不多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对“271”教学模式进行迁移运用,拓宽了“271”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应用领域。创新性地采用评价量表对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进行量化评价,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23分析前后测显着性差异,验证该模式对达到课程目标、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前期进行现状调查,通过量表形式对学生发放的前测问卷可知,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较低,并且学生的情感目标这一维度得分低于及格分。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他们期待通过尝试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激发课堂活力,提升教学质量。总之,“271”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践得到笔者实习学校的支持与师生的同意,具备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的条件。本研究在桂林市第17中学的初一年级选取2个班级为研究对象,2个班级均由笔者进行授课。在紧跟教学进度与保障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经初一生物教学组一致商榷后决定:选取人教版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胞的生活、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种子植物、种子的萌发、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271”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应用实践。本研究呈现了其中两个典型案例,为后续此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参考案例,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具体组织流程。进行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通过“271”教学模式期间的两次月考平均分与班级排名对比,说明该模式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评价量表的前后测对比分析,“271”教学模式促进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目标的实现。认知领域后测相较前测的平均值提高0.058分,过程与方法领域后测相较前测的平均值提高0.601分,情感领域测相较前测的平均值提高0.430分,且前后测有显着差异,说明课堂教学的目标实现程度都得到提升;通过教师访谈,说明“271”教学模式改进了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提升了责任感和课堂参与度,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总之,“271”教学模式在提升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多元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但本研究还存在教学经验、工作能力、研究时长与研究范围等限制。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继续运用和完善该教学模式,能够在后续教学实践中帮助提高初中生物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呈现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李冬梅[8](2021)在《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家大力加强青少年(高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高中生物学科中蕴含独特的思政元素,如科学的世界观,尊重生命的人生观、重视社会责任的爱国观等。因此,可以尝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査法、案例分析法,以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一)为例,探索和挖掘了教材中可有机融合的思政元素,旨在通过调查目前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实施情况,分析生物学课程开展相关思政教育的适应性,并通过三个案例的教学设计,探讨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生物学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调查和实践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文献统计表明,思政元素在高中的融入情况具有一定学科特征,理想信念和政治观念大多融入社会科学学科,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在各学科都能较好融入并实施教学。(2)教师访谈发现,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时事政治和社会责任的思政教育方面较多,其次在关爱生命,倡导健康生活,爱护环境等方面也有渗透。(3)对学生的500份调查问卷可知,非常希望融入思政元素,并能给予正确引导的学生占61.45%,使生物课堂变得丰富有趣的学生占32.82%,无所谓的学生占5.73%。可见,学生希望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使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化丰富有趣。(4)通过对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六章内容均适合开展生物课程思政,并根据课程内容初步设计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为教学过程中生物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5)选择《必修一》教材内容按教学目标设计了3个生物学课程思政方案开展了实践探索,依据学生心得体会、同行评价和教学反思,思政元素在高中生物的有机融合丰富了生物学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在社会责任、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家国情怀、全球意识、环境责任、科学态度)、政治观念等方面也得到一定积极的影响。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将思政元素与高中生物教学做到有机融合,避免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两张皮”的情形。本文旨在为髙中生物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深化课程改革。
沈桂君[9](2021)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重庆市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重庆市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和落实,以及《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发布,我国的素质教育在不断地前进,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对高中生物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高中生物学教师作为高中生物学课堂的教学主体,其专业素质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是落实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础。所以,我国要想发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必须关注高中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不止于新高考改革,而是面对未来整个教育的变革,如何成为新时代教师。本研究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我国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不少,但是新高考改革后的研究较少,且多是探讨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很少进行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因此,本研究以重庆市为例,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以及统计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调查了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重庆市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总结出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之处和不足,结合实际条件和教师需要,提出了相应的促进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为了调查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重庆市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本研究通过解读《重庆市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和其他文字资料,根据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设计了教师问卷。教师问卷通过网络平台发放和回收,共回收167份,问卷有效率达到100%,整理并分析问卷。同时针对问卷调查结果,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进行教师访谈作为补充研究。将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总结如下: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之处有五点,其一,具有较高的职业情感;其二,专业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为具有比较系统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多方面知识得到进一步更新;其三,具有较强烈的专业发展意向,具体表现为期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多数教师专业水平处于逐渐上升的阶段、认识到新高考改革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关系、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都还需要提升;其四,具有进行教育研究的意向,具体表现为认可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具有一定程度的进行教学反思的意向;其五,具有较为多样化的专业发展途径。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不足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专业态度有待加强,表现为多数教师对新高考方案不够了解、多数教师主观能动性较低、多数教师缺乏专业发展规划、多数教师教学反思程度不够;其次,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表现为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缺乏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缺乏职业规划指导能力、缺乏教育研究能力、缺乏分层教学能力;最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表现为学校领导不重视,缺少学习机会;教师工作任务重,专业发展压力大;教研会形式单一,教师培训效率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有待满足。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结合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条件和需求,本研究提出促进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如下:首先,生物学教师自身应该做到转变教育观念,迎接新高考挑战;增强自身知识储备,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加强教学反思程度,提升分层教学能力;坚持专业阅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制定专业规划,提高职业指导规划能力;其次,学校应该做到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增加生物学教师学习机会;丰富教研会形式,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满足教师需求,提高教师专业发展主动性;构建学习共同体,增加教师之间交流;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后,社会应该做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热情;健全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师培训效率;保障教师基本权利,落实教师专业发展;建立教学资源库,增加教师自主学习资源。总之,面对新高考改革向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挑战,值得引起教师自己和学校的重视,为了应对新高考改革,同时促进高中生物学教师的整体性发展需要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对高中生物学教师而言,新高考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把握机遇,才能成长为教育变革时代下的新教师。
武子侥[10](2020)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被国人所熟知后,逐渐彰显出它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相对应的教学资源供给并没有与其达到一致。这使得不少有着一定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尤其是青少年错过了最佳的纠正和补救时机,造成终生的遗憾。在初中阶段,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强调了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培养健康心理的重要性。那么健康心理该如何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该如何进行?笔者通过查找资料以及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各个学科的渗透教学达到目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通过学科教学进行渗透,但是对于如何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策略,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体有哪些方面的影响这些问题,很少有明确的研究结论。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生物学科教学渗透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以盘锦市某中学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其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焦虑等多个方面的确存在不少问题。然后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其他学科和生物学科特点,确立生物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的渗透策略后,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完成后,以心理健康状况、成绩为指标,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检验实践效果。后测结果分析显示实验组在实践前后出现了显着差异,学生原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得到改善。同时对于实践前后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并无明显差异。综合各方面得出结论:初中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改善学生学习成绩,作用不明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且可行的。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针对初中生物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以及在渗透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措施这一部分做出实践说明,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探索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同时,由于研究时间和研究对象有限,实际应用案例开发较少,仍需广大教师不断研究实践。
二、浅谈生物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生物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
一、研究背景 |
二、传统课程教学与异步教学的概念 |
第二节 选题缘由 |
一、异步教学法可解决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的问题 |
二、异步教学法可解决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六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初中生物异步教学研究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初中生物异步教学法的实践基础 |
一、初中生物学科的课程理念 |
二、初中生物教学的现实情况 |
第二节 初中生物教学面临的问题 |
一、弥勒五中初中生物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
第三节 初中生物异步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异步教学法 |
二、学情分析理论与异步教学法 |
三、构建主义理论与异步教学法 |
四、异步教学的基本内涵 |
五、教学改革与异步教学法 |
第四节 初中生物教学中异步教学的基本原则 |
一、自主探究原则 |
二、和谐民主平等原则 |
三、启发激励原则 |
四、因材施教原则 |
五、探索创新原则 |
第三章 初中生物异步教学法的课堂实施情况 |
第一节 异步教学法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
一、异步教学研究问卷调查的意义 |
二、异步教学法问卷调查前测 |
第二节 异步教学法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 |
一、黎世法异步教学的基本模式 |
二、改造之后异步教学的基本模式 |
第三节 异步教学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
一、实验对象情况分析 |
二、异步教学法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案例一:《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
案例二:《植物细胞》教学设计 |
案例三:《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
案例四:《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 |
第四节 实施异步教学法的效果评价 |
一、异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成绩对比分析 |
二、实施异步教学法学生的课堂表现 |
三、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后测调查 |
四、对实验班和对照班部分学生进行访谈 |
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结论 |
一、通过试验研究取得的成果 |
第二节 反思与对策 |
一、通过研究值得反思的问题 |
二、进一步优化初中生物异步教学的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学生对初中生物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表 |
附录B:实验班(217班)和对照班(219班)考试成绩表 |
附录C:SPSS数据处理软件结果 |
附录D:学生部分课内外活动及作品剪影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2)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
1.2 研究边界 |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
1.2.5 时间语境:当代 |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
1.3 研究内容 |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
1.4 研究综述 |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
1.4.4 总体研究评述 |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
1.5.3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6.1 跨学科研究 |
1.6.2 比较研究 |
1.6.3 类型学研究 |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
1.6.5 文献研究 |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
1.7 研究框架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北美洲 |
2.1 美国 |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
欧洲 |
2.2 芬兰 |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3 英国 |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
2.4 法国 |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
2.5 德国 |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
大洋洲 |
2.6 澳大利亚 |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
亚洲 |
2.7 日本 |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
2.8 韩国 |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
2.9 新加坡 |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
3.5.2 深圳荔湾小学 |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
4.2.1 影响因素纳入 |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
4.3.1 行政班制教学 |
4.3.2 包班制教学 |
4.3.3 走班制教学 |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
4.3.5 研究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
5.2.1 “做中学”理论 |
5.2.2 建构主义理论 |
5.2.3 问题求解理论 |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5.2.5 学校城市理论 |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
5.6 本章小结 |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6.1.1 教学空间集 |
6.1.2 组成要素 |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
6.4.1 串联组合 |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7.1.1 教学中心 |
7.1.2 技术路线 |
7.2 设计原则 |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
7.1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8.1.1 概念与分类 |
8.1.2 技术路线 |
8.2 设计原则 |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
8.3 室内开放空间 |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
8.4 校园景观 |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成果与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提出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意义 |
1.3.1 有助于新课程理念的推行 |
1.3.2 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
1.3.3 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优化教学 |
2 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人文和人文素质 |
2.1.2 人文素质教育 |
2.2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素质教育理论 |
2.2.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2.2.3 STS教育 |
2.3 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 |
2.3.1 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
2.3.2 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
3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问卷调查 |
3.1.1 问卷的编制 |
3.1.2 问卷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
3.1.3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2 结论与启示 |
3.2.1 高中生物教材中蕴涵丰富的人文素材 |
3.2.2 高中生人文素质缺乏有待提高 |
3.2.3 课堂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未能有效展开 |
4 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素质分析 |
4.1 必修课程中人文素质的渗透 |
4.1.1 《分子与细胞》模块中人文素质的渗透 |
4.1.2 《遗传与变异》模块中人文素质的渗透 |
4.1.3 《稳态与环境》模块中人文素质的渗透 |
4.2 选修课程中人文素质的渗透 |
4.2.1 《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中人文素质的渗透 |
4.2.2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人文素质的渗透 |
4.2.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中人文素质的渗透 |
5 探索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
5.1 在引入新课中的应用 |
5.2 在新课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
5.3 在课堂巩固过程中的应用 |
5.4 在课后作业、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
5.5 教学设计案例 |
6 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
6.1 以人为本,减轻对高考的功利性 |
6.2 优化教学,实现科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 |
6.3 重视人文,实现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
四、研究方法 |
1. 问卷调查法 |
2. 随堂观摩法 |
第一章 人文素质概述 |
一、几个概念的界定 |
1. 素质 |
1.1 素质的内涵 |
1.2 素质的组成 |
2. 素质教育 |
2.1 素质教育的概念 |
2.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
3. 人文素质 |
3.1 人文素质的内涵 |
3.2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
3.3 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 |
3.4 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 |
4. 科学与人文 |
二、培养中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
1. 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人文意识 |
2. 有利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
3. 有利于中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
第二章.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 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
1. 人文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
2. 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
1. 生物科学的思想性体现出生物学丰富的人文理念 |
2. 高中生物教育目的中的人文内涵 |
3. 生物学的进展和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识 |
第三章 高中生物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 |
一、21 世纪生物教育目标与高中生物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
二、高中生物教育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 |
1. 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原则 |
2. 和谐性发展原则 |
3. 以人为本原则 |
三、 高中生物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重点 |
1. 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 |
1.1 生态伦理和环境意识的培养 |
1.2 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教育 |
1.2.1 科学批判精神的培养 |
1.2.2 创新意识的培养 |
2. 情感和道德教育 |
2.1 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 |
2.2 美育 |
2.3 健康教育 |
第四章.调查研究及结论分析 |
一、问卷调查 |
1. 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
2. 教师问卷调查及分析 |
二、随堂观摩 |
第五章.生物教育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策略 |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地位 |
1. 教师观念的转变 |
2. 学生思想观念的改变 |
二、改进教育方法,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
1. 唤醒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内在欲求 |
2. 物我为一,身心俱化 |
3. 教师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
4. 结合前沿生命科学成就,端正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
三、深化人文教育改革,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
四、多渠道渗透人文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
1. 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 |
1.1 第一课堂 |
1.1.1 发掘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意志 |
1.1.2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求实精神 |
1.1.3 结合习题教学,增强学生人文意识 |
1.2 第二课堂 |
1.2.1 利用橱窗、黑板报进行宣传 |
1.2.2 举办专题讲座 |
1.2.3 观看专题电影等宣传片 |
1.2.4 开展社团活动 |
1.3 第三课堂 |
1.3.1 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
1.3.2 进行公益活动 |
2. 家庭 |
3. 社会 |
五.努力建立高质量的生物师资队伍 |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
2.要有高超的教育影响力 |
3.要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能力 |
六. 彻底改变生物学习评价体系 |
结 论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附录一: 宾阳县高中生人文素质水平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三: 随堂听课记录 |
(6)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部分 引言 |
一、 研究内容及意义 |
二、 我国素质教育的研究现状 |
三、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第二部分 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
一、 生物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 |
二、 生物学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三、 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
第三部分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
一、 调查报告--国内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问题(以安徽省为例) |
二、 国外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 |
三、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
四、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评价 |
第四部分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及案例 |
一、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观 |
二、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三、 利用目标探究式实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
四、 实证:探究式和验证式实验教学的比较研究 |
五、 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
六、 利用过程式实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
七、 利用生物学实验进行情感教育 |
第五部分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271”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4 创新之处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意义 |
1.7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内容 |
第2章 “271”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271”教学模式的概念 |
2.1.1 “271”教学模式的相关解释 |
2.1.2 “271”教学模式的导学案 |
2.1.3 “271”教学模式的合作学习小组 |
2.1.4 “271”教学模式的时间安排 |
2.1.5 “271”教学模式的评价激励政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2.2 合作学习理论 |
第3章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调查方法 |
3.1.2 调查目的 |
3.1.3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4 信效度分析 |
3.1.5 前测调查对象 |
3.1.6 前测结果分析 |
3.2 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1 调查方法 |
3.2.2 访谈目的 |
3.2.3 访谈对象 |
3.2.4 访谈内容 |
3.2.5 访谈结果及分析 |
3.3 小结分析 |
第4章 “271”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 |
4.1 “271”教学模式的课堂组织流程 |
4.1.1 教材分析 |
4.1.2 确立目标 |
4.1.3 自主导学 |
4.1.4 合作探讨,交流答疑 |
4.1.5 小结归纳 |
4.1.6 二轮研讨、交流答疑 |
4.1.7 拓展训练 |
4.1.8 系统归纳 |
4.1.9 评价反馈 |
4.2 教学流程的梳理 |
4.3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 |
4.4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实践案例 |
4.4.1 教材分析 |
4.4.2 教学重难点 |
4.4.3 教具准备 |
4.4.4 教学目标 |
4.4.5 教学过程 |
4.4.6 教学反思 |
4.5 《细胞的生活》教学实践案例 |
4.5.1 教材分析 |
4.5.2 教学重难点 |
4.5.3 教具准备 |
4.5.4 教学目标 |
4.5.5 教学过程 |
4.5.6 教学反思 |
第5章 “271”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的研究成果分析 |
5.1 两次月考测验对比 |
5.1.1 月考试卷分析 |
5.1.2 月考测试基本情况分析 |
5.2 “271”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领域的前后测对比分析 |
5.2.1 后测结果分析 |
5.2.2 前后测配对显着性差异分析 |
5.2.3 前后测结果对比分析总结 |
5.2.4 分析教学目标领域下的各项目达标情况 |
5.3 教师访谈的“271”教学模式成果分析 |
5.3.1 访谈对象 |
5.3.2 访谈内容 |
5.3.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教学建议 |
6.3 研究的不足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
一、必要性分析 |
二、可行性分析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原则及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原则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节 思政元素 |
一、理想信念 |
二、价值取向 |
三、政治观念 |
四、社会责任 |
第二节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 |
第三章 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分析 |
第一节 相关理论依据 |
一、人本主义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素质教育理念 |
第二节 相关法律依据 |
第四章 思政元素在高中生物的融入情况分析 |
第一节 统计分析与访谈调查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第五章 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方法与实践 |
第一节 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方法 |
一、类比贯穿教学过程 |
二、引用材料指导思想 |
三、分析内容设计活动 |
四、其它方法 |
第二节 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及案例分析 |
一、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的具体内容 |
二、实践案例一 |
三、实践案例二 |
四、实践案例三 |
第六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重庆市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4 研究现状述评 |
3 新高考背景下重庆市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方法 |
3.3 调查对象 |
3.4 结果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反思与展望 |
5.1 反思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
1.2.2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
1.2.3 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
1.2.4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
1.2.5 目前对此研究尚有不足之处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设计、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设计 |
1.4.2 研究对象 |
1.4.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健康 |
2.1.2 心理健康 |
2.1.3 心理健康的标准 |
2.1.4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
2.1.5 心理健康教育 |
2.1.6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2.1.7 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积极心理学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人本主义理论 |
2.2.4 教育哲学 |
2.2.5 初中新课程标准 |
3 教学实践 |
3.1 教学实践前提 |
3.1.1 实践背景 |
3.1.2 实践目的 |
3.2 教学实践思路 |
3.3 教学实践实施过程 |
3.3.1 实践前心理健康测试 |
3.3.2 教学实践实施方法 |
3.3.3 实践后心理健康测试 |
3.4 教学实践前后的结果分析 |
3.4.1 实践前后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分析 |
3.4.2 实践前后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4.2.1 创新之处 |
4.2.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浅谈生物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 苏纯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3]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 [4]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D]. 吴海睿.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1)
- [5]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研究[D]. 陈小斌. 广西师范大学, 2005(05)
- [6]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D]. 陈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01(02)
- [7]“271”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卢珍慧.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8]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一)为例[D]. 李冬梅.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9]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重庆市高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 沈桂君. 西南大学, 2021(01)
- [10]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D]. 武子侥.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