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关今起减让关税(论文文献综述)
廖民生,张丽[1](2021)在《RCEP的签署实施对海南旅游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积极参与并促成的RCEP签署将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惠及海南自贸港建设,在经济区域合作、疫后入境旅游振兴、产业链重构、知识产权保护、投资贸易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海南要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海南旅游战略支柱产业地位;扩展自由贸易港服务RCEP功能,提升海南旅游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康养医疗旅游产业体系,发展海南医疗旅游;加快建设空中丝绸之路交通枢纽,不断完善海南航空产业体系,发展海南航空旅游;改善营商环境,支持邮轮母港建设,发展海南邮轮旅游;加强产业优势互补,发展海南游艇旅游;发挥资源和政策优势,发展海南购物旅游。
程河清[2](2021)在《清末新式官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末新政是近代中国政治改革重要一环,官方媒介是改革时期涌现的新兴事物。新政前后创办的新式官报,构筑了清廷官方信息传播系统,起到舆论宣传、开通风气的作用。新式官报创办始末、内容取舍、权力博弈以及传播网络搭建等实际运作情况,既反映出媒介与政治相互影响、彼此纠缠的过程,又体现了新政改革面临的新旧兼容、半新半旧的制度性困境。晚清官报思想形成深受内外、新旧多重理念影响。古代中国传播制度为新式官报思想形成提供内在基础。西方新闻纸传入后打破了官方信息垄断,形塑着新的舆论环境。受此影响,统治者同意开设官报,将信息公之于众。官方的办报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成型,并借鉴了日本官报经验。以《官书局报》为代表的第一批官报办于戊戌前后,受政治斗争影响,这些官报效果甚微。1901年清廷宣布新政改革上谕后,以《北洋官报》《南洋官报》为代表的地方官报成为样板,在全国各地推广。1906年“预备立宪”前后,各地新式官报从数量到种类增多,迎来地方官报“高峰期”。1907年中央官报《政治官报》创办后,成为中央政府第一份面向大众发行的官方报纸。1910年内阁成立后,改《政治官报》为《内阁官报》。新式官报成为公布法律命令机关,开始具备行政属性。新式官报内容、人事与传播各方面交织着新旧势力、思想以及管理方式的种种博弈。官报舆论传播的最大特征是在新旧观念中摇摆。报纸对当时热议的教育改革、改良风气以及“预备立宪”等议题多有涉及,宣传了先进思想、理念,试图深入推动改革。但,标榜灌输新思想、新智识的官报在本质上贯彻了“中学为体”的思想理念,多用“比附”的方式将西学约化为中国传统文化,意在以新思想服务旧体制。官报局人事结构受到报局内部机构、督抚——中央权力以及民间团体三股力量约束。报局内部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主笔总纂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主导内容取向。地方官报凭借督抚行政资源创办,督抚本人可以决定报局人事变动、内容题材等事项,报纸即为督抚喉舌。与此同时,中央政府试图掌控官方媒介,并将官报性质由媒介改为行政机关,减少督抚对报纸的干预与控制。然而,当官报局开始涉足印刷业后,逐渐抢占了民营印刷业的生产空间,引发民间工商业主反对。各派新旧势力对媒介的利用与争夺贯穿新式官报发展始末,体现出政治改革复杂性与多面性。直到1911年,中国各省皆建立起完备的官报宣传体系,实现了从空间到内容上全方位覆盖。这一成果与派销制度大有关系,订购官报成为各地、各级官员政治任务。辅之以邮政系统助力,新式官报在短短十年间实现了“在地化”。地方政府通过宣讲、阅报以及创办白话官报等新型宣传方式不断拓宽官报的传播范围,将其引入民间。但是,这些推广措施忽视了基层财政、人力物力奇缺等现实情况,导致官报局面临报费拉锯、经费不足的困难。官报派销发行过程中,官报局既与基层政府、官员摩擦不断,又与新式邮局屡有冲突,时有出现互相推诿现象,导致报纸推广过程中存在诸多积弊。新式官报发展始末彰显了新政改革中“新”“旧”冲突的困境。在改革政策支持下,新式官报能够以崭新的媒介形态迅速、大量发行与传播,但是官僚体制本身的惰性拖累了报纸后续发展,引发一系列财政、发行危机。夹在新旧之间的矛盾不仅出现于新式官报的生命历程,更体现在新政改革各个面相,反映出新旧交接时代下官方政府渴望改革又难以破釜沉舟的复杂处境。
刘欣[3](2019)在《减税为企业和民众带来实惠》文中认为随着增值税税率下调规定落地和一系列配套措施的相继实施,企业将迎来轻装前行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民众也将能更好地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2019年全国两会,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更大规模减税,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深化增值税改革,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张凤叶[4](2017)在《国际法中的碳关税理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世界各国也已经意识到碳减排的重要性。2016年生效的《巴黎协定》掀开了新一轮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篇章。减排责任的差异性引起欧美等国的强烈不满,理由是采取强制减排措施会削弱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引起"碳泄漏"问题,因此,欧美等国为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更多的主导权,利用本国资金和技术优势,提出"碳关税"措施迫使发展中国家被动参与到强制减排行列。本文的主体部分由导论、正文、结语构成。导论部分主要分析了选择这个题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正文从碳关税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知识和碳关税是否符合WTO相关法律规则这三大部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一部分是论述碳关税产生的原因,包括环境污染原因,碳减排是大势所趋;历史原因—一《京都议定书》规定各国承担不同的减排责任,引起发达国家的不满。政治经济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本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是关于碳关税的理论问题研究。本部分从细节入手,从国际经济法角度分析碳关税的经济学原理,运用对比研究方法,探讨碳关税的法律性质及表现形式,对碳关税的基础理论作了一个全面的阐述,这部分是深入研究碳关税的重要前提。该部分笔者的创新点在于对碳关税的现有模式做了区分研究,并且在分析碳关税的性质和合法性问题时也是针对碳关税的现有模式分别展开探讨。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研究碳关税与WTO的宗旨、一般规则、例外规定是否相符的问题。大部分学者对碳关税的合法性持否定态度,笔者在本部分根据相关案例对WTO相关原则中关键词的解析和以往学者的不同观点,辩证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在WTO下碳关税可以取得合法性依据的结论。本部分,笔者的创新点在于国民待遇原则下虽然PPMs标准不能作为判断同类产品的要素,但是对于"与产品性能无关的PPMs标准"与碳关税的关系作了新的理解,弥补了该部分的研究空缺,并且对碳关税是否符合"必需"的要求作了不同的理解。结语部分,笔者总结概括了碳关税在WTO框架下可以获得WTO 一般原则和GATT第20条一般例外规定的法律支持,碳关税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并且从欧美国家对碳关税的态度、技术、世界各国碳交易市场的逐步扩大等方面预测了碳关税在未来实施的可能性。
鲁旭[5](2014)在《国际碳关税理论机制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文中认为化石能源的利用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燃烧化石能源所产生的无限度二氧化碳排放也导致全球气候逐渐升温。一些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主动在国内发展低碳经济,与此同时,也在国际上通过多边气候谈判极力推动更多国家接受强制碳减排的约束条件。但是,由于率先进行减排的国家在本国竞争力损失以及碳泄漏问题上存在顾虑,国际气候谈判向前推进得异常艰难。碳关税作为试图逼迫在谈判中不合作的国家接受碳减排的贸易手段,其出现推动了该进程,但是,也使得气候变化问题开始与国际贸易问题相交织。从开始的反对到在环境与能源的相关法案中富有戏剧性的采纳,美国对于碳关税的态度转变标志着其在重新考量碳关税的战略价值。碳关税不仅可以将发展中大国一同纳入强制碳减排行列以遏制其发展,也可以改变传统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帮助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经贸领域形成新的低碳竞争力。越来越多的西方发达国家看到了碳关税所产生的国际碳博弈效果,积极培育低碳竞争力,试图凭借在全球低碳经济领域的主导权,来获得经济和政治上的最大国家利益。虽然中国在外交上的确应该极力谴责发达国家自工业化以来高碳化行为造成的气候环境变化恶果和碳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就能始终以碳关税不合理或不合法为由去轻视国际碳减排问题以及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高速增长。无论是国际减排压力,还是国内环境与资源的容纳程度,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都已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而且在气候变化问题全球化的今天也已不能脱离国际大环境而存在。因此,重视碳关税并且有效地针对碳关税才能使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而在争取的有限时间内更加有所作为则是中国低碳经济获得未来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本文以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以碳关税问题为切入点,采用历史研究法梳理了碳关税的产生与发展,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碳关税等碳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从碳关税的理论架构中得出碳关税的两种理论机制——碳博弈机制和碳减排倒逼机制,采用比较分析法对于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模型分析法得出了中国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最优模式,以及采用规范分析法构建了中国低碳经济动态协调发展的对策体系。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的使用,论文希望能够以碳关税的视角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全面而系统化的建设思路。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绪论,引出了具有关联性的国际碳关税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分别对碳关税和低碳经济进行了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思路、方法、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为碳关税的产生背景、提出与进展,介绍了气候变化、国际气候谈判以及碳关税被提出的相关情况,对碳关税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跟进分析,以期为三、四两章的的深入研究提供清晰思路;第三章为碳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在对碳关税名称、含义、征收方式和贸易福利效应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将与碳关税相关的碳概念以减排、金融、消费等不同视角加以区分,说明了碳关税与这些碳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第四章为碳关税的理论机制,阐述了碳关税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合法性的国际法架构,在此理论框架内,构建了两种碳关税的理论机制——正在推进的碳博弈机制和已经存在的碳减排倒逼机制;第五章为碳博弈机制下的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实践,明晰了碳博弈机制下的碳关税与西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之间所存在的辩证关系,选取了在低碳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且具有鲜明特色的英国、美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进行低碳发展模式的分析;第六章为碳减排倒逼机制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实践,以碳关税压力出现前后的时间为线索阐述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变化、所采取的以行政命令式节能减排为主的政策体系以及中国目前正在不同程度推进的西方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措施,并对其减排效果进行了评价;第七章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决策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决策模型,对政府管制手段的行政命令式节能减排和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碳税或碳交易等碳减排措施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第八章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体系构建,将第七章实证得到的以碳税为主体的决策结果,连同第二至五章所阐述的低碳经济不能忽视碳关税,以及第六章所揭示的中国微观企业低碳发展动力问题,共同作为本章政策体系构建的原则,并在这三个原则的指导下,分别从前期准备、碳税方案的实施、碳交易的协同发展、政府低碳管制措施的转变以及外交应对措施等五个方面按照碳税的实施进程给出了系统化和动态化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体系,以期有助于中国能够在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有效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朱家俊[6](2013)在《合肥邮政速递业务(EMS)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合肥邮政局1901年成立后,于1980年成功开展邮政速递物流业务(EMS)。在经济活跃度陡增与人民生活方式改变的双重因素促动下,合肥邮政EMS业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状况,截止2012年底业务年收入已逾3亿元。虽然市场前景与顾客需求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以每年平均10%的增长率递增,但是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速递行业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本土民营速递企业新星迅速成长并成熟,外资速递企业凭借资金、品牌等优势也在逐渐“瓜分”中国速递市场,竞争之激烈程度不言而喻,调整竞争战略之趋势势在必行。美国联邦服务数据库推测,未来几年中国的速递业务将以每年至少33%的增长率增长,成为国际速递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基于此发展需求,国际速递企业(以四大国际快递公司为代表)迅速瞄准中国市场,已经开始了对中国速递市场的渗透、布局。与此同时,国内速递市场开放度增加,物流企业牌照开放注册,民营速递企业(如四通一达,圆通、申通、中通、韵达、顺丰等)也呈现出数量和规模上的增长。面对日趋激烈的速递业务竞争,如何从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夹击中求得业务的保持与拓展,保住已有的“蛋糕”、争夺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是合肥邮政速递业务竞争战略设计的目标。本文首先从研究所需要使用的理论和方法工具入手,对研究的理论基础——竞争性战略理论的理论起源、内涵、定义、应用原则和研究范例进行了具体阐述;并对SWOT和PEST两种研究所涉及到的分析工具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研究应用波特五力模型与宏观环境分析方法对合肥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外部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进行了分析;并从合肥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总体情况、软件和硬件资源、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营销、风险及所面临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了内部环境分析。利用上述环境分析结果,通过SWOT分析工具明确了合肥EMS面临的机会、威胁,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得出了竞争战略选择表。研究继续应用QSPM矩阵分析方法完成了合肥EMS的竞争战略定位与选择。最后,根据本研究的战略选择结果,制定了合肥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竞争战略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结论实践价值在于可以为合肥邮政速递业务制定竞争战略提供借鉴,使合肥邮政速递物流公司了解目前的竞争战略状态,把握目前竞争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执行细节,在未来制定竞争战略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依据;理论价值在于可以为后续邮政速递业务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拓展了QSPM分析方法在邮政速递物流行业竞争战略领域应用的实例。
王淼[7](2011)在《WTO规则对低碳经济的约束与激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下的国际政治与国际法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规则,绿色、环保、低碳、减排已经成为世界性话语,进入了各国政治、经济、外交、贸易、安全政策等领域。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正在上升为外交和国际关系的焦点、热点问题,并将长期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既是大国竞争的新焦点,也是维持、巩固、谋求大国地位的新起点。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必将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必须打造和争取自己的低碳经济话语权。WTO是塑造当前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主体建筑,是全球经济运行的重要制度和法律框架,因此,搞低碳经济,不能不研究WTO。WTO法对低碳经济措施的约束与激励,是一个具有理论新意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其研究及写作的意义毋庸置疑。本文选取主要的低碳经济措施——运用GATT第20条一般例外、碳关税、所得税优惠与补贴以及碳标记为研究对象,从制度、法律以及司法层面总结、梳理这些措施的运作机理,分析、探讨和展望它们在WTO法中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取得、发展其正当性,探讨WTO规则对低碳经济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本文分五章论述。第一章导言主要概述了WTO规则对低碳经济约束与激励的情况。WTO规则对低碳经济存在着约束,体现在相同产品的传统界定标准,GATT第1条、第3条、20条序言的非歧视性要求,以及WTO所禁止和限制的补贴等。WTO规则对低碳经济的鼓励、激励体现在相同产品的PPMs环保型界定标准,GATT第20条环境例外,环境补贴,WTO对环境、人权等重要利益价值的倾向等。这些约束与激励的规则会通过本文的第二章至第五章,作深入探讨。第二章主要探讨相同产品及GATT第20条一般例外与低碳经济问题。相同产品,是判断低碳经济措施是否符合国民待遇,是否构成歧视的出发点。传统界定相同产品的标准主要基于产品的物理性质和使用价值,很难与产品的碳含量产生联系。这是以碳含量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措施在WTO法中获得正当性的重要障碍。PPMs是界定相同产品的新兴标准,能使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进入到相同产品的考虑、判断因素之中。如果碳含量能够成为判断相同产品的标准,基于产品碳含量的不同而实施差别待遇的低碳经济措施则可以在WTO法中获得正当性。GATT第20条一般例外也可以为低碳经济措施提供正当性。限制、禁止非低碳产品进口,往往要引用第20条(b),(d),(g)款。“necessary”一词是适用b,d款的前提。本章通过对necessary演进与发展的五个代表性案例——泰国限制香烟进口案、欧盟石棉案、韩国牛肉案、巴西翻新轮胎案、安提瓜诉美国赌博案的总结和梳理,探讨“必需”含义的演化和发展,指出近年来该用语适用条件逐渐宽泛,这对低碳经济是一种鼓励。(b)款和(g)款是人们所称的环境例外或绿色条款,本文分析了(b)款和(g)款的相互关系及适用,并分析了适用(g)款的的最新低碳经济案——欧盟和美国诉中国九种原材料出口案中的主要法律点。第三章主题是碳关税问题。碳关税是一种碳税,也是一种边境调节税,由于在边境征收,因此被称作碳关税。征收碳关税有其经济学机理和环境治理法学机理。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认为,政府有必要采取税收措施,使环境成本内化。碳关税既有边境调节税的避免双重征税的功能,又有弥补被征碳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功能。从环境治理法学角度来说,征收碳关税的原因有三。第一,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对高碳产品征收碳税符合环境治理要求。第二,根据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发达国家的减排责任重于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单方面征收碳税的情况下,税负重的能源企业为了逐利,会逐渐将能源产业转移到碳税负担小的(发展中)国家,从而发生碳泄漏现象。碳泄漏会降低全球减排成果。第三,作为环境治理第二代机制(市场机制)的具体措施,碳税不仅比环境治理的传统命令和控制机制更加灵活,更加节省成本,而且与市场机制的其他手段相比,如国际储备配额,更有利于环境成本内化,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碳关税有一定程度的国际合法性。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是《京都议定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国采取碳关税措施的国际环境法依据。征收碳关税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不同的经济动力和压力,国际社会两大阵营为此进行着政治博弈,碳关税处于经济、政治、法律等多种因素的纠结之中。近来有斯蒂格利茨等权威学者提出全球排放税与边境调节税措施,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和思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章提出了我国在碳关税问题上的对策建议。我国可以自己征收碳关税,防止税收外流。同时,我国要在国际谈判中争取话语权,拖延碳关税的使用。第四章主题为所得税优惠与补贴。美国外销公司税收待遇案(FSC),使所得税问题在WTO中凸显出来,所得税是否受GATT第3条管辖,属于补贴,成为理论探讨的一个前沿性问题。所得税优惠是许多国家促进、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和重要激励措施,但是,这类税收优惠易于落入WTO禁止或限制的补贴。本章围绕“所得税优惠与补贴”这个主题,分三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概述了WTO法中补贴的概念和分类,重点阐述了禁止性补贴的判断标准。从补贴的方式看,税收优惠不是政府直接给予企业财政资助的直接补贴,而是通过各种优惠降低企业成本,间接使企业获利。所得税作为一种直接税,是否属于GATT第3条的范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传统的WTO法理学认为,由于GATT规则仅适用于货物,而所得税与“产品”没有足够的联系,因此通常认为GATT第3条只适用于间接税,而不适用于所得税等直接税。从美国FSC案之后,学界开始论述所得税适用于GATT第3条,也有可能落入SCM协定补贴的范畴。本章第二部分认为,直接税有可能适用于GATT第3.2条。而且,不论3.2条是否适用于直接税,如果直接税“影响”国内产品的“销售、标价出售、购买、运输、分销或使用”,则可以适用GATT第3.4条。因此,直接税极有可能属于GATT第3条国民待遇的适用范围。笔者建议可以借助环境补贴为所得税优惠补贴进行正当性辩护。第三部分探讨低碳补贴的可行性问题。我国有必要对总体来说处于低水平的低碳技术和弱势的低碳企业进行低碳补贴。笔者建议从企业、技术、产业三个角度构建我国的低碳补贴制度。对于GATT第20条能否扩大适用于SCM协定,本文认为,GATT第20条能够扩大适用于SCM协定,这个结论会对所得税优惠补贴,以及其他的低碳补贴措施在WTO法中获得正当性提供重要的学理依据。第五章主题是碳标记与低碳经济。碳标记是一种新兴的环保信息标志,通过在产品上标注其碳含量信息,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环保型购物选择,从而影响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经营方向和生产策略。碳标记的特点是自愿性而非强制性,是新一代环境保护机制,比传统的第一、二代机制,更加民主、透明。但是,信息标志的形式、功能、在环境政策中的作用,都决定了它对贸易有不可抵挡的影响。本章的建议是遵循三组平衡:(1)公益与私益的平衡;(2)主观偏好与客观评析的平衡;(3)地方效应、全球效应、域外效应的平衡。
谢扬[8](2012)在《中国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已逾首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与他国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也愈来愈多。入世后,中国开始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与他国之间的争端,逐渐积累争端解决的实战经验。在前五年的过渡期内,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下的诉讼环境相对平淡。我国主要以第三方身份参与争端解决。申诉和应诉的案例都较少。过渡期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参与的争端解决逐年增加。从整体来讲,由于入世时间不长,与其他成员国相比,一方面,我国的申诉活动还相对较少,申诉效果也不甚理想。另一方面,以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为首的经济体频繁针对我国的各项对外贸易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质疑和挑战。应诉的案件显着增加。但是,在争端解决过程中,诉讼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从中国参与的争端解决实际案例出发,通过深入剖析案情,找出我国胜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从而对我国提出一些建议。便于在将来的诉讼中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邹薇[9](2010)在《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海关税收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关是国家进出关境的监督管理机关,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以下统称关税)是海关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关税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起着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保护和促进本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调节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重要作用。海关征收关税的多少和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关系密切,当前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使关税征收数额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使关税税收预测的难度加大,依靠经验和传统的预测方法将无法满足当前关税税收预测的要求。为此,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适应新时期经济形势的变化,结合天津海关关税征收的实际情况,引入科学理论知识,开拓创新,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引入到关税税收预测中,通过构建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模型来预测关税,再将用模型预测出来的理论值结合实际的经济发展形势、海关相关税收政策调整情况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等进行调整,进而达到大大提高税收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目的。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问题的提出,分析研究问题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第二章介绍了海关及关税的基本情况及国内海关税收预测的现状,阐述了海关税收预测的必要性。第三章为本文的主要部分,在简单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和计量经济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影响税收预测理论值的相关因素,详细论述了利用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模型预测海关税收的方法和一般步骤,并得出相关结论。第四章介绍了确保税收预测准确性的其他相关措施。
王利[10](2010)在《能源法的功能及其保障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如何更好地维护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全球能源生态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及能源不公现象的日益显现,传统单一的能源安全观已经逐步被综合性的能源安全观所代替,能源的供给、生态环境及社会公正问题也已经成为国际能源安全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在各国为了维护能源安全而采取的诸多措施中,法律的手段从来都是最重要的,而且能源安全也已经成为法的安全价值的重要追求,依靠法律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对能源安全予以保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实践。现实中,法的功能的确定及选择对于法的价值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中法律的作用有时候呈现出消极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立法者对于法的功能选择的不恰当。虽然法的功能具有客观性,但是立法者可以依据维护自身根本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功能,有时还可以通过改变法律的形式来改变法律的功能。因此,法的价值的实现有赖于立法者对于法的功能组合的合理选择及其有效的保障策略。在能源立法活动中,传统能源法常常突出了能源法在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经济功能,但是环境保护功能、特别是社会公正的促进功能常常被弱化、甚至被忽略,这也是现实中能源活动领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能源不公现象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所在。即使是在各国加以强调的能源法经济功能领域中,由于其保障的策略应对体系的不完整、内容上的不完善等因素,在能源供给安全保障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风险。本文的内容主要是结合着有关能源法功能理论的分析,突出了能源法在实现能源安全保障目标中其经济、社会及环境保护功能的重要性及相关性,同时针对不同的具体功能领域提出了完善的应对策略。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能源法功能的有关理论进行初步的分析。首先,强调了能源法服务的价值目标即维护能源安全。能源安全在本质上源于世界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现实中则是因为能源供应短缺引发的“能源危机”的推动。由于法律调解人们行为关系的基础性、安全和法的价值及功能之间的契合性,采用专门立法的措施来保障能源安全已经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实践。其次,分析了影响能源法功能形成的基本因素。思想因素方面主要涉及到新能源安全观、科学发展观的影响,现实因素主要考虑到个体、群体、社会整体在能源领域中的不同需求,法律因素则主要是结合着当前的时代背景考虑了能源法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其后,指出了能源法在目前应该具有的三种基本功能:经济功能、环境保护功能及社会公正的促进功能,同时分析了三种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强调了实现能源法功能的策略的重要性及策略制定的基本要求。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了能源法的经济功能及其保障策略。能源法的经济功能一直被各国立法者所强调,这主要源于能源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物质基础。由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单个国家的能源安全与他国及世界能源安全密切相关,充分运用国内外能源市场是保障本国能源供给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本部分在保障能源法经济功能实现的策略中强调了能源供给安全的自给自足策略与国际能源市场的利用策略。在自给自足型策略中,主要分析了开源策略、节能策略及能源供给中断的风险防范及应急策略,并结合着我国上述策略中的问题及现有立法应对状况、国际立法应对的经验,对于我国上述相关领域中的立法完善提出了建议。国际能源市场的利用策略中主要分析了国际能源合作及国际能源贸易手段对于实现国家能源供给安全的重要性,其中国际能源合作领域要注意在追求本国能源安全目标的同时兼顾对外的经济与地缘政治利益、平等参与国际合作、国际能源规则的积极参与等方面;在国际能源贸易领域强调了支持企业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竞争、加强国际能源领域投资安全保障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了能源法的社会功能及其保障策略。相比较于能源法的经济功能与环境保护功能,能源法的社会功能在现有的能源法中常常被忽略,现实中能源领域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存在已经严重阻碍着社会公正理念的落实。在这一部分中,首先对在能源领域提出社会公正的基础进行了分析。在理论渊源上,主要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影响,具体涉及到生态伦理、代际伦理、代内伦理及经济伦理等视角。在实证因素上,分析了目前代际之内普遍性的能源不公现象,主要涉及到国家之间、个体之间存在的能源利益分享及责任分担之间的不公平。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能源与贫困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着当前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状况,对实现代际之间公平、从而促进社会公正领域的完整性问题也进行了简单分析。其次,结合着我国能源法领域社会公正问题的现实考察,对我国能源法应对社会公正的能力进行了简单分析。从现实来看,我国目前在能源惠益分享与责任负担、能源市场的平等竞争、能源领域职业安全与健康等领域存在着突出的社会公正问题。而我国能源法在应对的能力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体现为执行社会公正的法律制度建设、执行机制建设及执行的配套建设不足;对参与能源领域社会公正问题实践所提供的激励动力不足;事关众多利益主体的能源领域社会公众参与不足等方面。再次,以美国为视角对国外能源领域社会公正问题立法应对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借鉴。不仅结合着美国能源立法的目的方面体现出来的社会公正性思想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而且对美国能源立法内容方面的公正行也进行了审视,主要涉及到:能源利益的分享,如保障公民能源供应安全、保障公民对于新能源设备的使用;能源领域的公众参与,如保障能源信息的公布、能源决策的公众参与;通过对垄断性的规制来维护能源市场的公平竞争,从而实现本国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源责任的公正分担,主要涉及到能源责任规定的细化、能源利益分享与责任承担的协调、多样的能源责任实现方式、完善的处罚程序;能源职业公平与健康的维护,如注重保护公众健康利益、能源管理部门员工利益、能源企业员工利益等方面。最后,对于完善我国能源法促进社会公正的策略提出建议,主要涉及到:保证能源法律制度的公正,从而解除能源领域社会公正实现的实践障碍。制度构建方面则强调了公正的能源事务决策公共参与机制、能源信息共享机制及能源领域社会防护性机制的重要性;注重社会伦理的励新,从而解除能源领域社会公正实现的主观障碍;保障能源经济领域中的正义,从而完善能源领域社会公正实现的支持手段。在保障策略中强调了保障能源领域社会主体的经济自由、社会主体经济参与的机会,保障社会价值观念上的民主与平等的重要性。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分析了能源法的环境保护功能及保障策略。首先,对能源环境问题产生及立法应对策略进行了简单分析。能源环境问题的产生在理论上源于熵定律的限制,实践中则是由于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没有协调好对于能源资源的无限需求和资源本身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生态危机的出现。在立法应对的基本策略中,主要包括:在能源供应领域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在能源消费层面注意能源需求的可持续性引导,在能源环境整体层面要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同时,结合着对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前景探析对能源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其次,结合着我国目前的能源环境问题现状,对我国能源法应对的现状及其能力不足的方面进行了简单分析。最后,结合着能源环境问题立法应对的基本模式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能源法环境保护功能的基本应对策略。在完善的方向上,目标是构建具有可持续性的能源法律制度体系,基本的途径涉及对现有能源立法目的的重新审视,解除可持续性能源环保立法障碍等。在具体的策略方面,需要完善能源环境保护的国内支持制度和国际支持制度,其中国内支持制度主要涉及到完善能源环境保护的政府调控制度、市场调整制度、社会调整制度,并加快能源环保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
二、海关今起减让关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关今起减让关税(论文提纲范文)
(1)RCEP的签署实施对海南旅游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RCEP的签署对海南旅游产业的影响 |
(一)RCEP将带来海南与其他14个成员国之间的人员流动便利性,增加海南旅游客源 |
(二)RCEP将提升海南的区域知识产权合作动能,促进旅游产业品牌建设 |
(三)RCEP将提升海南与其他14个成员国的经贸融合度,实现旅游产业合作互惠共赢 |
二、RCEP为海南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优势 |
(一)有利于提振复苏入境旅游市场,优化外部旅游环境 |
(二)有利于国际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聚集全球优质资源,释放海南旅游发展动能 |
(三)有利于吸引投资,增强发展活力,促进国际服务和货物进口,丰富海南旅游产品供给 |
(四)有利于“互联网+旅游”建设,增强海南旅游竞争力,提升国际旅游形象 |
(五)有利于邮轮游艇旅游产业升级,培育海南旅游新业态 |
三、海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
(一)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海南旅游战略支柱产业地位 |
(二)扩展自由贸易港服务RCEP功能,提升海南旅游服务水平 |
(三)加快构建康养医疗旅游产业体系,发展海南医疗旅游 |
(四)加快建设空中丝绸之路交通枢纽,不断完善海南航空产业体系,发展海南航空旅游 |
(五)改善营商环境,支持邮轮母港建设,发展海南邮轮旅游 |
(六)加强产业优势互补,发展海南游艇旅游 |
(七)发挥资源和政策优势,发展海南购物旅游 |
四、结 语 |
(2)清末新式官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回顾 |
三、研究问题与方法 |
四、内容、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内生与外力:新式官报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古代中国传播制度提供内在基础 |
第二节 新式报刊的传入及其影响 |
第三节 19 世纪末“官设报馆”观念之出现 |
第四节 “以报为牍”:办报理念的确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从督抚办报到中央办报:新式官报实践脉络 |
第一节 甲午之后创办官报的最初尝试 |
第二节 地方先行:督抚与省级官报的普及 |
第三节 创办中央官报与官报实践的制度化 |
第四节 空间与内容:新式官报的信息覆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开明与保守:新式官报的内容取向 |
第一节 倡导新式教育 |
第二节 改良社会风气 |
第三节 鼓吹“预备立宪” |
第四节 “新瓶旧酒”:官报的守旧本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共存与冲突:新式官报运作中的权力博弈 |
第一节 新旧并立:官报局内部组织与人事 |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持续角力 |
第三节 民间群体对政府官营事业的批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创新与束缚:官报传播网络的搭建及其困境 |
第一节 派销、邮政与信息传递渠道的快速形成 |
第二节 白话官报、阅报社与演说:传播路径的拓展 |
第三节 财政危机与官报发行障碍 |
第四节 官方驿递、邮政怠惰延误官报传输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承上启下:新式官报的历史坐标 |
二、嵌入政治:新式官报开创制度化传播模式 |
三、在趋新和保守之间:新式官报的运作状态 |
附录 清末新式官报重要事件编年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3)减税为企业和民众带来实惠(论文提纲范文)
减税效果明显 |
消费者得实惠 |
减税红利持续释放 |
(4)国际法中的碳关税理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碳关税政策产生的原因 |
1. 环境原因——全球气候变暖 |
2. 历史原因——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
3. 根本原因——维护本国政治经济利益 |
第二章 国际法中的碳关税问题 |
一、碳关税的经济学原理 |
二、碳关税的法律性质 |
1. 碳关税与关税的不相符 |
2. 碳关税与边境调节税的关系 |
三、碳关税的表现形式 |
1. 碳关税的表现形式之一:将进口产品纳入国内碳税 |
1.1 碳税的定义和实施情况 |
1.2 碳关税和碳税的关系 |
2. 碳关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将进口产品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
2.1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概述 |
2.2 碳关税与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关系 |
第三章 WTO框架下碳关税的"合法性"问题研究 |
一、碳关税是否符合WTO的宗旨 |
二、碳关税与WTO相关原则的契合度 |
1. 碳关税是否属于关税减让规则的调整范围 |
2. 从边境税调节原则的适用对象分析碳关税与边境税调节规则的相符性 |
3. 在国民待遇原则下审视碳关税 |
3.1 PPMs标准不得作为判定"同类产品"的要素 |
3.2 "与产品性能无关的PPMs标准"是碳关税的征收原因 |
三、碳关税与GATT第20条的相符性研究 |
1. GATT第20条(b)项的内容 |
1.1 碳关税是否符合"必需"的要求 |
2. 以GATT第20条(g)项的三个要点评析碳关税的合法性 |
3. 在GATT第20条引言下分析碳关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国际碳关税理论机制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碳关税的文献综述 |
一、国外碳关税的文献综述 |
二、国内碳关税的文献综述 |
第三节 低碳经济的文献综述 |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文献综述 |
二、低碳经济理论体系的文献综述 |
三、国内有关低碳经济认识的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思路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碳关税的产生背景、提出与进展 |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 |
一、化石能源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
二、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化 |
三、气候变化问题的政治化 |
四、气候变化问题的经济化 |
第二节 国际气候谈判 |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 |
二、后京都时代的气候谈判 |
第三节 碳关税的提出 |
一、法国——碳关税的推动者 |
二、美国——碳关税态度的转变者 |
三、欧盟——碳关税问题上的逐渐强硬者 |
第四节 航空碳关税的试水 |
一、航空碳关税的提出 |
二、各国的反应 |
三、航空碳关税被搁置 |
四、搁置一年后的航空碳关税前景 |
第三章 碳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
第一节 碳关税的认识 |
一、碳关税最初的关税含义 |
二、碳关税与关税的不相符 |
三、碳关税更倾向于表述为碳的“边境调整” |
四、中国对碳关税概念的认识 |
五、碳关税的征收方案 |
六、碳关税的贸易福利效应 |
第二节 与碳关税相关的减排概念 |
一、碳交易 |
二、碳税 |
三、碳关税与碳税、碳交易之间的逻辑关系 |
第三节 与碳关税相关的金融概念 |
一、碳贸易 |
二、碳金融 |
三、碳货币 |
四、碳汇 |
五、碳关税与碳金融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
第四节 与碳关税相关的消费概念 |
一、碳足迹 |
二、碳标准 |
三、碳标签 |
四、碳中和 |
五、碳关税与碳消费概念间的关系 |
第四章 碳关税的理论机制 |
第一节 碳关税经济理论基础的形成 |
一、碳关税根源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市场失灵 |
二、碳关税根源二——贸易与环境的冲突 |
三、碳关税的实施依据 |
第二节 碳关税合法性的理论架构 |
一、国内研究证明碳关税的违法性 |
二、发达国家力图证明碳关税的合法性 |
三、碳关税合法性的未来趋向 |
第三节 碳关税引发的碳博弈机制 |
一、碳关税的技术可行性 |
二、碳关税的运作可行性 |
三、碳关税的技术和运作可行性引发的碳博弈机制 |
第四节 碳关税形成的碳减排倒逼机制 |
一、碳关税的两种碳减排倒逼机制 |
二、实践中已形成的碳减排倒逼机制 |
三、未来越来越大的碳关税倒逼压力 |
第五章 碳博弈机制下的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实践 |
第一节 碳博弈机制下的碳关税与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 |
一、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与碳关税的协同发展 |
二、西方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
三、碳关税强化西方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
第二节 英国低碳经济发展实践 |
一、低碳政策法规 |
二、低碳技术 |
三、碳交易 |
四、碳足迹、碳标准与碳标签 |
五、低碳政策实施的成效 |
第三节 美国低碳经济发展实践 |
一、低碳政策法规 |
二、低碳技术 |
三、碳交易 |
四、碳足迹与碳标签 |
五、低碳政策实施的成效 |
第四节 日本低碳经济发展实践 |
一、国家低碳战略规划 |
二、低碳技术 |
三、碳税 |
四、碳交易 |
五、碳足迹、碳标准与碳标签 |
六、低碳政策实施的成效 |
第六章 碳减排倒逼机制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实践 |
第一节 碳关税发酵前的中国发展理念 |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理念 |
二、配合与利用国际减排的发展理念 |
三、持续升温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二节 碳关税倒逼机制下的中国低碳发展理念 |
一、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国际碳减排压力 |
二、碳关税倒逼中国做出强度减排承诺 |
三、减排压力下中国低碳发展理念的加速形成 |
第三节 中国正在推进中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体系 |
一、约束型的行政命令式节能减排 |
二、激励型的节能减排系列措施 |
三、激励型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 |
四、激励型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措施 |
第四节 中国正在实践中的碳概念措施 |
一、加快的碳交易试点 |
二、进行与碳税相关的税制改革 |
三、未完全推进的碳标准与碳标签工作 |
四、大力发展但还未普及的碳汇 |
五、还在试点的低碳城市 |
第五节 中国低碳经济实践效果评价 |
一、“十一五”期间的低碳经济实践效果及问题 |
二、“十二五”期间的低碳经济实践效果及问题 |
第七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决策分析—层次分析法 |
第一节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
一、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二、层析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二节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决策模型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 |
一、决策目标——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
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间指标选择 |
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备选方案选择 |
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
第三节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最优决策选择——基于层次结构模型的分析 |
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间指标成对比较矩阵表 |
二、参与度指标的备选方案成对比较矩阵表 |
三、减排效果指标的备选方案成对比较矩阵表 |
四、可操作性指标的备选方案成对比较矩阵表 |
五、碳关税针对性指标的备选方案成对比较矩阵表 |
六、经济影响指标的备选方案成对比较矩阵表 |
七、公平性指标的备选方案成对比较矩阵表 |
第四节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层次结构模型的运行结果分析 |
一、运行结果 |
二、最优决策结果-碳税的可行性分析 |
三、碳税与其他两种方案的结合使用 |
第八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体系构建 |
第一节 对策体系构建的原则 |
一、以碳税为主体的原则 |
二、规避碳关税的原则 |
三、激发微观企业低碳发展动力的原则 |
第二节 碳税实施前的各项准备 |
一、舆论的低碳宣传 |
二、碳足迹标签的快速推进 |
三、规划的适当先行 |
四、法律的充分保障 |
第三节 碳税方案的实施 |
一、碳税在税制结构调整中推出 |
二、碳税税率的渐步提升 |
三、碳税制度的全面推进与税收优惠 |
四、碳税税收的专款专用 |
第四节 与碳税协同发展的碳交易实施方案 |
一、全国统一自愿碳交易市场的协同建设 |
二、区域强制碳交易市场的协同建设 |
三、碳税与碳交易的制度衔接 |
第五节 政府低碳管制措施的转变 |
一、过渡期行政命令式节能减排政策的非常规利用 |
二、新型政府低碳管制措施体系的构建 |
三、政府环保监督和考核职能的履行 |
第六节 针对碳关税的外交应对措施 |
一、做好国际碳减排谈判前的充足准备 |
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
三、坚持多边谈判框架 |
四、促进碳减排议题向技术与资金支持的方向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合肥邮政速递业务(EMS)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一、主要竞争战略理论概述 |
二、PEST分析工具 |
三、SWOT分析方法 |
四、快递企业竞争战略研究概述 |
第三章 合肥邮政速递外部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二、行业竞争分析 |
第四章 合肥邮政速递内部环境分析 |
一、公司概况 |
二、资源分析 |
三、能力分析 |
四、问题分析 |
第五章 合肥邮政速递竞争战略分析及选择 |
一、SWOT分析 |
二、竞争战略选择 |
第六章 合肥邮政速递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
一、开展管理创新,更新管理理论 |
二、细分市场,各个击破 |
三、强化科技投入,优化业务 |
四、横向整合,减弱竞争 |
五、用心处理投诉,留住客户 |
六、让快递变快度,提升速度 |
七、运用信誉优势,推销服务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WTO规则对低碳经济的约束与激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意义 |
1.2 低碳经济与WTO 规则 |
1.3 本文的写作背景、方法和意义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低碳经济语境下的“相同产品”与“一般例外”:变化与演进 |
2.1 “相同产品”与低碳经济 |
2.1.1 相同产品的基本界定方法 |
2.1.2 PPMs 标准的探讨 |
2.1.3 碳含量标准的展望 |
2.2 GATT 第20 条的必需性问题 |
2.2.1 与“必需”的演化和发展有关的案例 |
2.2.2 从五案看“必需”的演化与发展 |
2.3 GATT 第20 条(b)款和(g)款的适用范围及相互关系 |
2.3.1 第20 条(b)款的适用范围 |
2.3.2 第20 条(g)款的适用范围 |
2.3.3 第20 条(b)款和(g)款的关系及其适用 |
2.4 援引第20 条(g)款的最新案例欧盟和美国诉中国九种原材料出口案 |
3. 碳关税——边境调节税研究 |
3.1 碳关税的性质 |
3.2 碳关税的理论基础 |
3.2.1 经济学机理 |
3.2.2 环境治理法学机理 |
3.3 碳关税的合法性探讨 |
3.3.1 京都议定书 |
3.3.2 WTO 相关规则 |
3.4 施行碳关税的现实动力 |
3.4.1 经济动力与压力 |
3.4.2 政治博弈 |
3.4.3 道德伦理 |
3.4.4 碳排放额度公平分配与碳边境调节措施 |
3.4.5 小结 |
3.5 中国与碳关税:立场及对策 |
4. 所得税优惠与补贴 |
4.1 补贴概述 |
4.2 税收优惠与补贴 |
4.2.1 税收优惠补贴是一种间接补贴 |
4.2.2 税收优惠补贴的合法与非法之界限以美国、墨西哥诉中国税收优惠补贴案为例 |
4.2.3 所得税优惠与补贴:以美国外销公司税收待遇案为例 |
4.3 低碳补贴:能否成行? |
4.3.1 低碳补贴的政策理念 |
4.3.2 低碳补贴的必要性 |
4.3.3 我国低碳补贴的政策与制度构建 |
4.3.4 低碳补贴案例解析:中美风电补贴案 |
4.4 GATT 第20 条能否扩大适用于SCM 协定 |
5. 碳标记与低碳经济 |
5.1 碳标记的提出 |
5.2 碳足迹的确定 |
5.2.1 生命周期评价 |
5.2.2 食物里程 |
5.3 碳标记的内涵 |
5.3.1 环境保护的内涵 |
5.3.2 经济内涵 |
5.3.3 法律内涵 |
5.4 碳标记的实施 |
5.4.1 平衡消费者知情权与国家贸易利益 |
5.4.2 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8)中国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思路和意义 |
第1章 中国与WTO争端解决机制 |
1.1 WTO争端解决机制简介 |
1.1.1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发展历程 |
1.1.2 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分析及评论 |
1.2 中国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运用 |
1.2.1 中国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概况 |
1.2.2 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国的意义 |
1.2.3 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国的影响 |
1.3 中国与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 |
1.3.1 中国对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
1.3.2 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对中国的影响 |
1.3.3 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的发展动向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
1.4 小结 |
第2章 中国入世后申诉的典型案例分析 |
2.1 中国申诉的案例概述 |
2.1.1 中国申诉的案件归纳 |
2.1.2 中国申诉的案例特征分析 |
2.2 中国申诉的案例中胜诉的典型案例分析及经验总结 |
2.2.1 "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 |
2.2.2 "美国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案" |
2.2.3 "美国限制中国禽肉进口案" |
2.3 中国申诉的案例中败诉案例分析 |
2.3.1 败诉案件的案情简介及特征分析 |
2.3.2 败诉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
2.4 小结 |
第3章 中国入世后应诉的典型案例分析 |
3.1 中国应诉的案例概述 |
3.1.1 中国应诉的案例归纳 |
3.1.2 我国应诉案例特征分析 |
3.2 中国应诉的案例中和解的典型案例分析及经验教训总结 |
3.2.1 美国诉中国"集成电路增值税案" |
3.2.2 美、欧、加"诉中国影响金融信息服务市场准入措施案" |
3.3 中国应诉的案例中败诉的案例分析及经验教训总结 |
3.3.1 欧、美、加诉"中国影响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案" |
3.3.2 "中美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案" |
3.4 小结 |
第4章 中国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 |
4.1 从诉讼程序来谈中国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 |
4.1.1 对磋商程序应用的完善 |
4.1.2 专家小组审议阶段的诉讼建议 |
4.1.3 上诉阶段我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4.2 从尚未结案的典型申诉案例看中国申诉活动的完善 |
4.2.1 诉"欧盟对从中国进口鞋类反倾销措施案" |
4.2.2 诉"美国对来自中国的暖水虾和金刚石锯片的反倾销措施案" |
4.3 从尚未结案的典型应诉案例谈中国应诉活动的完善 |
4.3.1 "中国原材料出口案" |
4.3.2 欧盟诉中国"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反倾销税案"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9)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海关税收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
第二章 海关及关税征收概述 |
2.1 海关简介 |
2.1.1 海关的历史和由来 |
2.1.2 海关的定义及机构设置 |
2.1.3 海关的主要任务和职能 |
2.1.4 天津海关的历史和现状 |
2.2 关税简介 |
2.2.1 关税的产生与发展 |
2.2.2 关税定义及分类 |
2.2.3 征收关税的必要性 |
2.3 海关税收预测的必要性 |
2.3.1 税收预测的相关概念 |
2.3.2 海关税收预测的必要性 |
2.4 国内海关税收预测现状 |
2.4.1 当前海关内部通用的税收预测方法 |
2.4.2 当前海关税收预测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
第三章 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关税预测 |
3.1 相关理论的基础知识 |
3.1.1 数据 |
3.1.2 变量 |
3.1.3 计量经济模型的概念及基本形式 |
3.2 进行海关税收预测的计量经济模型 |
3.2.1 回归分析 |
3.2.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原理 |
3.3 影响税收预测理论值的相关因素 |
3.3.1 优惠贸易协定对税收预测的影响 |
3.3.2 出口退税对税收预测的影响 |
3.3.3 减免税审批对关税税收预测的影响 |
3.3.4 增值税转型政策对关税税收预测的影响 |
3.3.5 加工贸易对税收预测的影响 |
3.3.6 重点纳税企业生产经营对海关税收的影响 |
3.3.7 贸易自由化程度对税收预测的影响 |
3.4 利用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模型预测海关税收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
3.4.1 采用 2009 年 1 月至 12 月份的数据进行预测 |
3.4.2 采用 2009 年 1 月至 2010 年 2 月份的数据进行预测 |
3.4.3 采用 2009 年 1 月份至 2010 年 6 月份的数据进行预测 |
第四章 确保税收预测准确性的其他相关措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能源法的功能及其保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能源法功能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 能源法的目标:能源安全 |
一、能源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 世界能源资源的分布不均匀性 |
(二) "能源危机"的推动 |
二、能源安全与能源法功能的契合 |
(一) 安全与法的价值契合 |
1、法的价值的理解 |
2、安全是法的价值追求 |
3、能源安全是安全价值的当然内容 |
(二) 安全与法的功能契合 |
1、法的功能 |
2、法具有保障能源安全的功能 |
(三) 能源安全立法保障是普遍的实践 |
第二节 影响能源法功能形成的基本因素 |
一、思想因素 |
(一) 新能源安全观 |
1、能源安全理论的演变 |
2、新能源安全观对能源法功能形成的影响 |
(二) 科学发展观 |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
2、科学发展观对能源法功能形成的影响 |
二、实践因素 |
(一) 满足群体的能源供应安全 |
(二) 满足个体的能源获取安全 |
(三) 满足整体的能源生态安全 |
三、法律因素 |
(一) 能源法调节手段的市场化 |
(二) 能源立法的人本化 |
(三) 能源立法的生态化 |
第三节 能源法的功能体现 |
一、能源法功能的具体体现 |
(一) 经济功能 |
(二) 社会功能 |
(三) 环境保护功能 |
二、能源法功能的相关性 |
第四节 实现能源法功能的保障策略 |
一、保障策略的重要性 |
二、能源法功能保障策略制定的基本要求 |
(一) 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 |
(二) 能够有效平衡利益 |
(三) 具有可操作性 |
第二章 能源法的经济功能及保障策略 |
第一节 经济稳定发展与能源法的经济功能 |
一、经济稳定发展与能源安全 |
(一) 能源对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 |
(二) 经济稳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
二、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能源安全需求 |
(一) 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状况 |
(二) 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能源需求 |
三、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能源应对策略 |
(一) 能源供应的自给自足策略 |
(二) 能源供应的国际合作策略 |
第二节 自给自足的保障策略及其立法应对 |
一、"开源"策略 |
(一) "开源"策略的必要性 |
(二) 我国"开源"型能源立法状况 |
1、传统能源立法 |
2、可再生能源立法 |
(三) 我国"开源"型能源立法的完善 |
1、完善"开源"型能源立法体系 |
2、"开源"型能源立法内容的完善 |
二、节约能源策略 |
(一) 节约能源策略的理解 |
1、节能概念变迁 |
2、节能与能源效率 |
3、我国实行节约能源策略的必要性 |
(二) 我国节约能源立法状况 |
(三) 节约能源立法国际经验及借鉴 |
1、国外节能的立法经验 |
2、典型国家的先进节能制度 |
3、其他节能制度 |
(四) 我国节约能源立法的完善 |
1、强化政府节能的示范责任制度 |
2、强化社会节能调整制度 |
3、重视节能的市场激励措施 |
三、能源供给中断的风险防范策略 |
(一) 我国能源供给中断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
1、我国能源供应的非自主性因素 |
2、能源供应国际市场存在风险 |
(二) 我国能源供给中断风险防范的立法现状及完善 |
1、立法现状 |
2、立法完善 |
(三) 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应急机制的立法完善 |
1、能源供应安全预防准备制度 |
2、能源安全应急响应制度 |
3、能源安全应急善后制度 |
第三节 能源安全的国际合作、贸易立法保障策略 |
一、能源安全国际合作、贸易的必要性 |
(一) 能源国际合作是实现国家能源供给安全的重要保障 |
(二) 国际能源贸易是实现国家能源供给安全的重要手段 |
二、我国能源安全国际合作、贸易立法的现状 |
三、我国能源安全国际合作、贸易立法的完善策略 |
(一) 基本思路 |
1、完善国内能源对外关系立法 |
2、树立能源外交的基本理念 |
(二) 具体策略 |
1、保障能源国际合作领域的积极参与 |
2、积极参与能源供应的国际市场竞争 |
第三章 能源法的社会功能及其保障策略 |
第一节 能源领域社会公正问题的提出 |
一、理论渊源:可持续发展伦理观 |
(一)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概述 |
(二)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具体体现 |
1、生态伦理视角 |
2、代内伦理视角 |
3、代际伦理视角 |
4、经济伦理视角 |
二、现实分析:能源不公现象 |
(一) 代际之内 |
1、能源利益分享与责任分担不公 |
2、能源与贫困问题分析 |
(二) 代际之间 |
第二节 我国能源法领域社会公正问题的分析 |
一、我国能源法领域社会公正问题考察 |
(一) 能源惠益分享与责任负担 |
(二) 能源市场的平等竞争问题 |
(三) 能源领域职业安全与健康问题 |
二、我国能源法应对社会公正的能力分析 |
(一) 执行不足 |
(二) 激励不足 |
(三) 参与不足 |
第三节 国外能源立法应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分析——以美国为视角 |
一、美国能源立法目的的公正性审视 |
二、美国能源立法内容的公正性审视 |
(一) 能源利益的分享 |
1、保障公民能源供应安全 |
2、保障公民对于新能源设备的使用 |
(二) 能源领域的公众参与 |
1、能源信息的公布 |
2、能源决策的公众参与 |
(三) 能源市场的公平竞争 |
(四) 能源责任的公正分担 |
1、能源责任规定的细化 |
2、能源利益分享与责任承担的协调 |
3、多样的能源责任实现方式 |
4、完善的处罚程序 |
(五) 能源职业公平与健康的维护 |
1、注重公众健康利益 |
2、能源管理部门员工利益保障 |
3、能源企业员工利益保护 |
第四节 我国能源法保障社会公正的策略 |
一、制度的公正:解除能源领域社会公正实现的实践障碍 |
(一) 社会发展的制度公正追求 |
(二) 能源领域社会公正制度的构建 |
1、能源事务决策参与机制 |
2、能源信息共享机制 |
3、能源领域社会防护性机制 |
二、伦理的励新:解除能源领域实现社会公正的主观障碍 |
(一) 社会公正的伦理需求 |
(三) 能源领域社会公正的伦理励新 |
三、经济的正义:完善能源领域实现社会公正的支持手段 |
(一) 社会公正的经济正义需求 |
(二) 能源领域社会公正的经济正义保障 |
1、保障能源领域社会主体的经济自由 |
2、保障能源领域社会主体经济参与的机会 |
3、保障社会价值观念上的民主与平等 |
第四章 能源法的环境保护功能及保障策略 |
第一节 能源环境问题及立法应对策略 |
一、能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 熵定律——能源活动无法回避的理论现实 |
(二) 生态危机——能源活动无法回避的实践现实 |
二、能源环境问题的立法应对策略 |
(一) 能源供应领域:能源生态环境保护优先 |
(二) 能源消费层面:能源需求的可持续性引导 |
(三) 能源环境整体层面:能源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
1、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
2、国际合作的现状分析——基于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前景探析 |
第二节 我国能源环境问题及立法应对的能力分析 |
一、我国能源环境问题现状 |
二、我国能源法应对能源环境保护的能力分析 |
(一) 我国能源环境保护问题立法概况 |
(二) 我国能源环境保护问题立法的不足 |
第三节 我国能源法环境保护功能的保障策略 |
一、能源环境保护问题的基本法律模式 |
(一) 命令控制模式 |
(二) 排污控制模式 |
(三) 技术强制模式 |
(四) 市场控制模式 |
(五) 社会治理模式 |
二、我国能源环境保护立法完善的基本策略 |
(一) 完善的方向:构建能源可持续性的法律制度 |
1、解除可持续性能源环保立法障碍 |
2、重新审视现有能源立法目的 |
(二) 完善能源环境保护立法的国内支持制度 |
1、完善能源环境保护的政府调控机制 |
2、完善能源环境保护的市场调整制度 |
3、完善能源环境保护的社会调整制度 |
4、加快能源环保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 |
(三) 完善能源环境保护的国际支持制度 |
第五章 结语——《能源法(意见稿)》的功能及保障策略简析 |
一、能源法的经济功能视角 |
二、能源法的社会功能视角 |
三、能源法的环境保护功能视角 |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四、海关今起减让关税(论文参考文献)
- [1]RCEP的签署实施对海南旅游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廖民生,张丽. 南海学刊, 2021(03)
- [2]清末新式官报研究[D]. 程河清.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减税为企业和民众带来实惠[J]. 刘欣. 今日中国, 2019(05)
- [4]国际法中的碳关税理论问题研究[D]. 张凤叶. 山东大学, 2017(10)
- [5]国际碳关税理论机制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D]. 鲁旭.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1)
- [6]合肥邮政速递业务(EMS)竞争战略研究[D]. 朱家俊. 安徽大学, 2013(05)
- [7]WTO规则对低碳经济的约束与激励[D]. 王淼. 吉林大学, 2011(05)
- [8]中国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实证研究[D]. 谢扬.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9]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海关税收预测研究[D]. 邹薇. 天津大学, 2010(02)
- [10]能源法的功能及其保障策略研究[D]. 王利. 武汉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