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麻疹免疫水平调查

成都市麻疹免疫水平调查

一、成都地区麻疹免疫水平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叶兆丹,张茜,陈鑫,张洁,袁萍[1](2021)在《2018年自贡市15岁以下健康人群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自贡市15岁以下健康人群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水平,为制定针对性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采用多阶段随机定额抽样法抽取自贡市15岁以下健康人群共349份血清样本,检测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水平,使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349名监测对象中,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7.7%、59.3%和57.3%,男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免疫史人群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免疫史人群,随着免疫剂次的增加,抗体阳性率也随之升高(P<0.05)。麻疹抗体阳性率在1岁以内婴幼儿人群中最低(68.97%);风疹抗体阳性率在中学生人群中最低(33.33%),且随着末次接种后年限的延长抗体阳性率下降迅速(趋势χ风疹2=16.706,P<0.001);流腮抗体阳性率在小学生中较低(55.79%)但在中学生中最高(78.79%)。结论自贡市15岁以下健康人群麻疹免疫屏障较牢固,但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均不高。建议自贡市在保持高水平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对11~15岁人群开展风疹类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并对学龄前儿童加强1剂次腮腺炎类疫苗接种。

王文畅[2](2020)在《基于个案对某接种单位2000年-2018年出生儿童疫苗接种状况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北京市某单位所辖区域2000-2018年免疫规划疫苗和部分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现状,探讨该区域接种率的变化趋势,为今后巩固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提高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比率提出相关建议。方法: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本次课题研究。研究内容1、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2、免疫规划疫苗及时接种率;3、免疫规划疫苗被非免疫规划疫苗替代接种率;4、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比例;5、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影响因素。资料来源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接种信息来源某单位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中2000-2018年的接种个案;现场调查资料来源于在接种单位对部分家长的调查。结果:1.纳入本次研究的免疫规划疫苗有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DPT疫苗、流脑A群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流脑A、C群疫苗和白破疫苗。2000-2008年间,即免疫规划疫苗扩大免疫规划前阶段,总体水平不高,卡介苗接种率一般位于90%以内,乙肝疫苗接种率位于61%~100%,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位于55%~1 00%,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位于55%~100%,麻疹疫苗接种率位于59%~100%,乙脑疫苗接种率位于56%~100%,甲肝疫苗接种率位于15%~100%,流脑A+C疫苗接种率位于8%~100%。2009-2018年扩大免疫规划阶段,卡介苗接种率维持在95%以上,乙肝疫苗接种率位于91%~97%,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位于74%~90%,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位于78%~90%,麻疹疫苗接种率位于91%~96%,乙脑疫苗接种率位于75%~94%,甲肝疫苗接种率位于81%~92%,流脑A+C疫苗接种率位于60%~90%。在扩大免疫规划阶段,免疫规划疫苗在我单位辖区实际完成接种任务的仅有卡介苗、乙肝疫苗和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免疫规划疫苗及时接种率处于1%~94%不等,差异性较大。据研究结果显示,在扩大免疫规划阶段相较于扩大免疫规划前阶段,免疫规划疫苗及时接种率有明显提升。乙肝疫苗的首剂接种率基本处于逐年上升趋势,由研究初期的60%上升,最终稳定在94%,三剂及时接种表现不如首剂,稳定在75%左右;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由研究初期的50%上升至2012年的92%,而后逐渐降低稳定在2018年的88%。及时接种率最高的是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最低的是流脑A、C群疫苗第二次接种时期。替代接种率有替代的疫苗种类包括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乙脑疫苗、流脑A+C疫苗。总体替代接种率在0%~94%。就目前结果显示,我单位辖区脊髓灰质炎疫苗替代接种率最多,流脑A+C疫苗替代接种率最少。2.本次调查研究还将接种及时率和疫苗相关的接种率做了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卡介苗疫苗的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之间的关联性大小为r=0.978;乙肝疫苗的首剂及时接种率与3剂接种率之间的关联性大小为r=0.772;脊灰疫苗3剂次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关联性r=0.758。DPT疫苗3剂次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之间的关联性r=0.804。流脑A群疫苗2剂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关联性r=0.860。麻疹类疫苗初种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关联性r=0.895;乙脑疫苗8月龄(第一次)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关联性r=0.614;乙脑疫苗18月龄(第二次)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关联性r=0.587;甲肝疫苗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关联性r=0.864;流脑A、C群疫苗第一次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关联性r=0.680;流脑A、C群疫苗第二次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关联性r=-0.283,P=0.428;白破疫苗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关联性r=0.497,P=0.100。除流脑A、C群疫苗第二剂次和白破疫苗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的关联性没有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余免疫规划疫苗的及时接种率与接种率都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联性。3.纳入本次研究的非免疫规划疫苗有6种,他们分别是EV71疫苗、Hib类疫苗、肺炎类疫苗、流感类疫苗、轮状病毒疫苗和水痘疫苗。接种率排在前三位的是水痘疫苗、Hib疫苗和轮状病毒疫苗,我单位辖区的水痘疫苗接种率一般处于80%左右,Hib疫苗接种率近些年基本处于40%~60%,轮状病毒疫苗接种率基本处于30%~50%,其它疫苗三种疫苗均低于50%,流感类疫苗最低,近年接种率仅为10%。4.单因素结果显示,儿童年龄、胎次、户籍、家庭月收入、家庭对疫苗接种信息了解情况以及疫苗事件的影响情况是影响辖区内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重要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高的家庭是月收入低的家庭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意愿的12.206倍;对接种信息比较了解的家庭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意愿是对接种信息不了解家庭的6.552倍。结论与建议:1.基于个案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评估,较客观地反映了接种和记录情况。总体接种率保持上升趋势,多数接种率在90%以上,个别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在个别年份低于90%,及时接种率相对更低。建议把基于接种个案进行接种率监测作为必要手段,对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低的原因进行研究,提高和巩固接种率仍是未来免疫规划的重点。。2.十余年间某接种单位辖区非免疫规划疫苗儿童接种总体比例不高,近年还有下滑趋势,作为免疫规划的补充,应积极推广、推荐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尤其是疾病负担较重、免疫规划疫苗没有覆盖预防的疾病的非免疫规划疫苗。3.辖区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家庭月收入、对疫苗接种信息的了解情况是导致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现状不乐观的重要因素,需要针对性提出改进建议。

马小敏[3](2020)在《金山区麻疹发病风险评估及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分析金山区2005-2017年麻疹流行特征和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布;开展免疫前后麻疹抗体水平的趋势分析以及人群麻疹“知信行”问卷调查;为指导金山区麻疹免疫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2005-2017年麻疹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收集金山区健康体检人群和职业体检人群血清样本,对麻疹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收集人群免疫前后抗体水平并进行分析;进行麻疹知信行问卷调查,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金山区2005-2017年共报告236例麻疹病例,各年均有麻疹病例报告,其中2005年、2008年和2015年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4.52/10万、5.58/10万、3.38/10万。1-12月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为3-5月。30-39岁人群麻疹病例数较多,为麻疹的高发人群。职业分布中,工人病例数最多,其次为散居儿童和家务及待业。金山区各镇均有麻疹病例报告,其中常住人口较多的朱泾镇、石化街道、山阳镇麻疹发病率位列前三位。金山区健康体检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70.74%,保护率为17.56%,几何平均滴度(GMT)为2.52(抗体浓度为331.13m IU/ml)。65-95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高,GMT为2.65(446.68m IU/ml);15-24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低,GMT为2.46(288.40m IU/ml),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4,P<0.05)。15-24岁年龄组人群保护率最低,为9.60%;65-95岁年龄组最高,为25.62%,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53,P<0.05),且抗体保护率随着年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趋势?2=42.96,P<0.05)。金山区职业体检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87.06%,保护率为28.63%,GMT为2.69(489.78m IU/ml)。55-64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高,GMT为2.81(645.65m IU/ml);15-24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低,GMT为2.56(363.08m IU/ml),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5,P<0.05)。15-24岁年龄组人群保护率最低,为14.46%;55-64岁年龄组最高,为45.45%,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9.40,P<0.05),且随着年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趋势?2=5.49,P<0.05)。常住人口免前抗体水平为<200、200-、400-组接种疫苗以后,抗体水平上升,<200组全部转阳,GMT平均提高612.36m IU/ml,200-组有87.50%达到保护率水平,GMT平均提高826.90m IU/ml,400-组有57.14%达到保护率水平,GMT平均提高862.51m IU/ml。金山区常住人口麻疹相关知识总合格率为54.79%,各知识点的知晓率在21.72%-90.75%之间,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人群的麻疹相关知识合格率为23.64%、38.05%、47.24%、43.46%、52.34%;本市户籍人口、外来户籍人口分别为42.75%、42.16%;男性为37.82%、女性为44.55%。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麻疹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0.94,P<0.05)。被调查者中有85.63%(1037/1211)的人愿意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低学历、麻疹知识缺乏为疫苗接种意愿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2005-2017年金山区麻疹发病率呈现较低水平。2018年体检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均显示15-24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低,该年龄段人群免疫屏障尚未形成。金山区人群麻疹防病知识知晓率呈现较低水平,且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作为提升人群抗体水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需针对重点人群有针对性的开展麻疹相关知识和政策的宣传,提高金山区居民的健康意识,提高居民的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减少免疫失败和“免疫空白”人群存在,最终达到巩固人群免疫屏障,消除麻疹的目的。

刘家洁,漆琪,刘宇,李银乔,刘丽珺,杨庆[4](2019)在《2009-2018年四川省麻疹病例人群构成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2009-2018年四川省麻疹发病人群分布特点。方法通过全国麻疹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09-2018年四川省麻疹病例,并对发病人群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8年四川省报告的麻疹病例中,不同年龄构成比、免疫史构成比和居住时间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最多的年龄组为8月龄~14岁,平均占60.48%(44.66%~78.10%);病例中含麻疹成分疫苗(MCV)接种史中0剂次占有比例最多,平均占52.16%(21.17%~61.84%);病例中居住时间以3个月以上的最多,平均占73.91%(60.07%~86.38%)。结论目前四川省需要加强含麻疹成分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并保持高水平辖区常住适龄儿童及时接种率,建立免疫屏障保护易感人群。

刘宇,刘丽珺,杨庆,刘家洁,李银乔[5](2019)在《2018年四川省358例儿童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四川省0~7岁儿童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为相关免疫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四川省各县按照经济情况划分为高、中、低三层,在各层中随机选取1个县,每个县采集98~119例0~7岁儿童血清标本进行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水平检测。不同疾病、不同地区、年龄、性别、民族间抗体阳性率的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采集358例0~7岁儿童血清标本,其中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82.96%,风疹IgG抗体阳性率为76.82%,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阳性率为48.60%;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阳性率分别在76.03%~94.87%、70.25%~87.18%和33.88%~59.83%之间;在不同年龄组,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阳性率分别在18.75%~100.00%、12.50%~100.00%和0.00%~86.96%之间;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阳性率在男性中分别为78.61%、70.05%和45.99%,在女性中分别为87.72%、84.21%和51.46%;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阳性率在汉族中分别为84.98%、79.83%和56.22%,在藏族及其他中分别为79.20%、71.20%和34.40%。结论四川省0~7岁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较高,但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较低,存在薄弱地区和人群,应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年龄段人群的预防接种工作;加大对重点人群的宣传力度;必要时开展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

方海旭[6](2019)在《青岛市麻疹的传染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麻疹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M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是一种单链负RNA病毒,通过空气和直接接触传播[1]。麻疹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乙类传染病。通过采取各种防控措施,我国麻疹的发病数已大幅下降,但目前仍是全球年发病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仅2016年全国麻疹发病数就高达24820例[2]。麻疹的流行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对它的控制与消除具有重要意义。相比欧美等国家,目前我国针对麻疹的动态传播特性的研究较少,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究,研究麻疹的动态传播规律,有依据的制定并优化麻疹的免疫计划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本文以青岛市麻疹为例,采用时间序列SIR(Time Series Susceptible Infected Recovered(TSIR))模型估算了麻疹免疫实施前(1951-1964年)及近期(2000-2014年)两个阶段的传染率,分析了两阶段的传染率的季节性,探究了免疫实施前后传染率季节性发生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将其与另一儿童易感病(手足口病)及更大范围(山东省)麻疹疫情分别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联系与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两个阶段的青岛市麻疹传染率均具有显着的年季节性。其中,近15年青岛市麻疹传染率季节性峰值明显后移,从免疫实施前的12月份后移至2月份,这可能与近几十年出现的春运现象有关。青岛市麻疹在免疫实施前和近些年的传染率季节性幅度远大于麻疹在欧洲及非洲国家的传染率季节性幅度,理解疾病的传染率季节性对制定免疫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吴雨[7](2019)在《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虽只有38年的历史,但却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转型期。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无年不疫,频繁的疫灾冲击着当时疲敝的社会,在传染病的肆虐下,社会正在慢慢发生着变化。本文着眼于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疫灾流行状况,结合其区域的特殊性分析致灾因子,并探讨疫灾影响下社会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在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方面,时间上,民国38年间,云贵川三省几乎年年有疫,四川省的疫灾频度达到了 100%。十年疫灾指数居高不下,疫灾广度在波动中上升,波及范围在1942年达到最大,疫灾县数呈现出显着的“双峰”状态,民国后期的疫灾程度明显重于前期。空间上,疫灾多发县沿四川盆地边缘呈半环状分布,疫灾重心虽在民国前中后期有一定的迁移,但均位于四川省内。霍乱、天花、伤寒、疟疾和鼠疫是本区的主要高发传染病,高发地除霍乱位于贵州省,鼠疫位于云南省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省,四川省是本区的疫灾热点区域。疫灾爆发流行是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方面,云贵川地区整体海拔偏高,疫灾流行与海拔高程之间在0.01显着性水平下呈微弱负相关(r=-0.152),整体上海拔越高,疫灾频度越低,高发县集中在海拔500-2000米的相对平坦地带。年均温与疫灾年数成弱正相关(r=0.118),气温较高的情况下越容易有疫灾的流行,年均降水量虽没有通过相关性检验,但在耦合图中发现,年降水量在800-1200mm之间的地势低平区是高发县的集中地。河流作为当时主要的饮用水来源,通过缓冲区分析发现,距离河流越近,疫灾发生频率越高。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与地震一样对疫灾具有一定的诱发机制,自然疫源地也影响着疫灾的分布,是滇西南鼠疫高发的主要原因;社会因素方面,云贵川地区山地较多,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交往频繁的相对平坦区是疫病高发的热点区,战争除对本地疾病爆发造成影响外,病菌还会随军队和难民的迁移而扩大影响范围,少数民族聚居区特有的风俗,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疫灾的流行。云贵川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在抗战爆发后,因国民政府首都内迁,成为抗战大后方而得到快速发展。在短时间内,纷纷建立起了公共卫生行政、服务和防疫体系。快速的“畸形”发展使得各卫生机构几乎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思想上公共卫生意识渐开,政府受中央的支持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社会有识之士以科学的方法宣传防疫思想,普通民众在科学防疫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禳灾解疫的风俗习惯。虽有这一段快速的发展期,其公共卫生水平与沿海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这一繁荣景象在抗战胜利后,各方面支撑力量的回迁,卫生事业又陷入了濒于停滞的状态。

唐学雯[8](2019)在《浙江省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联合接种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背景麻疹是一种冬季和春季常见的传染病,通过呼吸道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麻疹病毒通过感染鼻咽部上皮细胞,扩散到局部淋巴结,随后扩散到全身,造成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全身斑丘疹等症状的法定乙类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以三带喙库蚊叮咬为传播媒介,乙脑病毒感染人体后所导致的急性传染病,乙脑患者会发生急性脑炎等临床症状,从而导致它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在我国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防控传染病,保护人类健康,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各种疾病针对疫苗免疫人体。许多国家已经将麻疹类疫苗纳入了儿童免疫规划。乙脑疫苗也被越来越多的流行国家和地区纳入了免疫规划。2017年以来,我国发布的儿童常规免疫程序中8月龄儿童需要接种1剂次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1.5岁-2岁接种1剂次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则在8月龄接种第1剂次,2周岁接种第2剂次。两种疫苗免疫接种的起始月龄均为8月龄,在儿童基础免疫中存在着同时接种的机会,在浙江省基层实践中,接种门诊采取的接种方案不尽相同,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对这两种疫苗联合接种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担忧。国内外目前这方面开展的研究比较有限,尚无定论。另一方面,为了减少儿童家长前往接种门诊的频次,使接种疫苗的实际操作更为方便,在不影响麻疹风疹疫苗防病效果和不增加疫苗不良反应的前提下,采取乙脑减毒活疫苗联合接种策略是提高小月龄儿童疫苗接种依从性的很好手段。所以本研究开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2.研究目的比较浙江省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两种疫苗联合接种与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单独接种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为相关免疫策略的科学制定提供依据。3.研究方法选定浙江省两市的部分满8月龄健康儿童,采用随机、对照、开放性(非盲)的非劣效研究设计。利用调查表收集儿童基本信息,将儿童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配至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联合接种组(以下简称试验组),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单独接种组(以下简称对照组)。在疫苗接种前、疫苗接种后的6周采儿童的静脉血lml,检测麻疹、风疹的血清中抗体浓度,评价疫苗接种前后的麻疹、风疹抗体水平;同时对联合接种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采用酶联免疫试验方法(ELISA)测定麻疹、风疹IgG抗体,数据用Epidata双录入后,采用Epi Info流行病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4.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565例,符合方案集(PPS)504例(89.20%),总随访率为89.20%。失访对象与随访对象在基本特征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随访率89.68%;对照组随访率88.73%。两组间随访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132,P=0.717)。比较分析失访对象、随访对象的基本特征,未发现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免后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8.41%,阳转率为96.43%,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al Mean Concentration,GMC)为 1539.94mIU/ml,免后风疹抗体阳性率为89.29%,阳转率为88.49%,GMC为47.65mIU/ml,对照组免后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8.02%,阳转率为97.62%,GMC为1428.96 mIU/ml,免后风疹抗体阳性率为86.51%,阳转率为86.11%,GMC为45.66mIU/ml,两组间GMC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免后麻疹、风疹抗体阳性率、阳转率非劣于对照组。对565例对象接种疫苗后开展安全性观察,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未发现相关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主要是一般反应为主,且预后良好。对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5.结论8月龄联合接种麻疹风疹减毒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的麻疹、风疹免后免疫原性非劣于单独接种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联合接种不会增加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建议儿童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时可进行这两种疫苗的联合接种。

郑珂,黄蓉娜,杨汝沛,蔡军,朱宝[9](2017)在《2016年成都市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成都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评价麻疹疫苗免疫效果,为麻疹免疫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6年选取4个县区,调查887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定量检测血清麻疹Ig G水平。结果监测对象中,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为424.34 mIU/ml(95%CI:366.54482.14 mIU/ml),抗体阳性率为90.42%。1岁以上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8.74%,年龄与麻疹抗体浓度之间呈负相关(rs=-0.139,P<0.001)。外来流动人员抗体阳性率(85.45%)与成都户籍(91.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12,P=0.01)。育龄期妇女麻疹GMC为635.19 mIU/ml,抗体阳性率高达到99.30%。结论成都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较高,近年来高水平麻疹疫苗接种率是可信的。流动儿童麻疹疫苗的查漏补种应常抓不懈。同时没有必要在育龄期妇女中再次接种麻疹疫苗。

王丽新[10](2017)在《辨体与辨证结合治疗风湿热证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及免疫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从流行病调查方面,对337例慢性荨麻疹的中医体质类型进行总结,探析本病体质演变规律及各体质间的关系;从临床治疗方面,观察"辨体+辨证治疗"能否提高临床有效率;通过对实验室客观指标的观察,分析"辨体+辨证治疗"对Th2、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寻找"辨体+辨证治疗"的有效治疗靶点。方法:(1)按照患者自愿原则,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来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33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中医体质检测并记录各体质分数,得出最终体质类型;(2)在临床研究方面,根据本课题纳入、排除标准,共收录门诊慢性荨麻疹证属风湿热证者51例,按照入组顺序随机分为A、B组;A组给予中药免煎颗粒"消风散"和安慰剂,B组给予消风散和对应的调体免煎颗粒,两组均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1日1付,共28天,治疗后对两组的UAS评分、瘙痒程度、疗效、生活质量、症状改善程度及总有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价;(3)在实验室指标观察方面,选择在临床治疗中疗效为"显效"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抽取部分病例进行实验研究,运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4、IL-6、IL-10、IL-17、TGF-β含量的变化情况,用RT-PCR法检测治疗前后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STAT3、GATA3、RORC、Foxp3的mNA相对分泌量的变化。结果:(1)兼夹体质是慢性荨麻疹的主要体质类型,以"阳虚-气虚质"为基本兼夹类型;各体质存在精密而复杂的内在联系,一种体质可促进另一种体质的形成;兼夹体质是慢性荨麻疹体质演变的最终结局,形成虚-实体质兼夹、寒-热体质兼夹的状态;特禀质往往作为慢性荨麻疹最初的病理体质类型出现,随着体质类型的复杂化,阳虚质、气虚质上升为主要体质类型。(2)辨体与辨证相结合可显着改善慢性荨麻疹风湿热证的临床症状,将临床综合疗效的有效率由54.5%提高到72.4%;气郁质、特禀质可能在调体治疗方面更具优势,而阳虚质可能是引起CU难以治疗的潜在因素之一。(3)A、B两组在IL-10、Th17分化方面显着不同,A组通过降低IL-10、IL-17水平发挥疗效,B组通过升高IL-4来发挥疗效。A组Th17转录增强,B组Th17转录明显降低;在Th17转录过程中,STAT3通路的激活状态与RORC mRNA并不协同一致;A、B两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Th2在基因转录方面的表达,A组还可降低Th17、Treg在基因转录方面的表达,而B组可显着增强Treg分化能力,并通过抑制JAK/STAT3通路,激活其他信号通路来增强Thl7分化。(4)IL-4、IL-10、IL-17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TGF-β仅与IL-17存在正相关(p<0.05),IL-6可能独自发挥疗效。GATA3 mRNA与RORC mRNA显着相关(p=0.007<0.01);STAT3mRNA表达减少是临床疗效增强的标志(p<0.05),而GATA3 MRNA、RORCmRNA变化越小,对临床症状改善越好(均p<0.05);Foxp3mRNA变化越小,越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P<0.05)。结论:(1)慢性荨麻疹虚实夹杂的体质状态可能是本病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重要原因。在治疗CU时应充分重视温阳药、补气药的应用,同时酌情选用其他相应的调体药,提高临床辨体治疗的疗效。(2)"辨体+辨证治疗"对提高临床疗效有一定作用;体质类型可影响临床疗效,气郁质、特禀质可能在调体治疗方面更具优势,而阳虚质可能是CU难以治疗的潜在因素。(3)IL-10、IL-17可能是A组发挥疗效的潜在敏感指标,IL-4可能是B组发挥疗效的潜在敏感指标,而IL-4可能不是A组药物发挥疗效的敏感指标,IL-10可能不是B组药物发挥疗效的敏感指标。A、B两种治疗方法虽然均可显着改善临床疗效,但在微观层面的变化并不一致,提示中药治疗主要在于协调Th2、Th17、Treg之间免疫网络的平衡,而不局限于对某一种或几种指标的影响。(4)Th17分化可能存在其他通路而不通过JAK/STAT3来促进RORC mRNA的生成。Th2与Th17在基因转录层面、效应性细胞因子方面均存在相互协同关系。STAT3 mRNA可能是检测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的潜在客观指标之一。

二、成都地区麻疹免疫水平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都地区麻疹免疫水平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2018年自贡市15岁以下健康人群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样本估计
    1.3 抽样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检测方法及判定标准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对象一般情况
    2.2 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阳性率
        2.2.1 不同性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
        2.2.2 不同职业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
        2.2.3 不同年龄组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
    2.3 不同免疫史人群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
    2.3 接种年限对人群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2)基于个案对某接种单位2000年-2018年出生儿童疫苗接种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相关定义
    2 研究设计及现场确定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分析
    7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北京市某单位2000-2018年出生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2 北京市某单位2000-2018年部分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3 影响辖区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1 2000-2018年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情况
    2 2000-2018年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情况
    3 影响辖区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问题与挑战
    1 大部分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仍不能达到95%以上
    2 部分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情况虽然有所提升,但仍然不能达到目标
    3 影响辖区内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意愿因素较多
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创新性和局限性
    1 创新性
    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金山区麻疹发病风险评估及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略缩词表
前言
目的
第一部分 金山区2005-2017年麻疹流行特征及变迁趋势分析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 金山区体检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部分 成人麻疹疫苗免疫前后抗体水平分析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四部分 金山区人群麻疹“知信行”问卷调查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文献综述 麻疹消除历史及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4)2009-2018年四川省麻疹病例人群构成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2 年龄分布
    2.3 MCV免疫史分布
    2.4 麻疹病例居住地分析
    2.5 麻疹病例就医史分析
3 讨论

(5)2018年四川省358例儿童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样本估计
        1.2.2 抽样方法
        1.2.3 血清标本采集
        1.2.4 检测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2 不同经济水平地区抗体水平比较
    2.3 不同年龄组抗体水平比较
    2.4 不同性别抗体水平比较
    2.5 不同民族抗体水平比较
3 讨论

(6)青岛市麻疹的传染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麻疹的研究现状
        1.2.1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1.2.2 麻疹的免疫防控
        1.2.3 麻疹的血清学研究
        1.2.4 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青岛市麻疹发病概况
    2.1 数据来源
    2.2 地区介绍
    2.3 青岛市麻疹的发病数周期性
第三章 麻疹传染率模型
    3.1 传染率季节性模型
    3.2 TSIR模型
第四章 免疫前后两阶段麻疹的动态传播特性及传染率分析
    4.1 免疫前麻疹的传染率分析
    4.2 免疫前麻疹的动态传播特性相关参数估计
        4.2.1 易感者比例分析
        4.2.2 报告率分析
    4.3 免疫前阶段模型检验
    4.4 免疫后青岛市麻疹免疫率分析
    4.5 免疫后麻疹的传染率分析
    4.6 免疫后麻疹的动态传播特性相关参数估计
        4.6.1 易感者比例分析
        4.6.2 报告率分析
    4.7 免疫后阶段模型检验
第五章 对青岛市麻疹传播动态的对比分析
    5.1 青岛市免疫前后麻疹动态特性的对比分析
    5.2 与手足口病传播动态的对比分析
    5.3 与山东省麻疹免疫后传播动态的对比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区域概况
    2.1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
        2.1.2 气候
        2.1.3 河流
    2.2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与交通
        2.2.2 政权与战争
        2.2.3 政区与沿革
3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的时空分布
    3.1 数据来源及相关概念
        3.1.1 数据来源
        3.1.2 相关概念
    3.2 疫灾流行的时间分布
        3.2.1 季节变化
        3.2.2 年际变化
        3.2.3 长期趋势
    3.3 疫灾流行的空间差异
        3.3.1 疫灾总体空间分布
        3.3.2 单个疫种空间分布
    3.4 本章小结
4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的影响因素
    4.1 自然环境因素
        4.1.1 地形
        4.1.2 河流
        4.1.3 气候
        4.1.4 自然灾害
        4.1.5 自然疫源地
    4.2 社会环境因素
        4.2.1 人口
        4.2.2 交通
        4.2.3 战乱
        4.2.4 风俗
    4.3 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
    5.1 公共卫生行政体系
        5.1.1 卫生行政机构
        5.1.2 卫生行政制度
    5.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5.2.1 公立卫生部门
        5.2.2 私立医疗机构
    5.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5.3.1 设立防疫机构
        5.3.2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5.4 本章小结
6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影响下的公共卫生意识变迁
    6.1 政府防疫制度的完善
        6.1.1 专门的防疫制度
        6.1.2 卫生经费的增加
        6.1.3 清洁卫生法规
        6.1.4 交通防疫法规
        6.1.5 学校卫生法规
    6.2 社会精英防疫思想的变迁
        6.2.1 防控传染源的思想
        6.2.2 防控传播途径的思想
        6.2.3 防控易感人群的思想
    6.3 普通民众防疫观念的变迁
        6.3.1 迷信防疫习俗
        6.3.2 节日防疫习俗
        6.3.3 相沿成俗的防疫措施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浙江省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联合接种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背景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2016年成都市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1.2 样品采集与检测
    1.3 结果判定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抗体水平
    2.2 年龄分布
    2.3 户籍分布
    2.4 地区分布
    2.5 免疫史
    2.6 育龄期妇女分析
3 讨论

(10)辨体与辨证结合治疗风湿热证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及免疫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荨麻疹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理论依据及研究进展
        1 古代中医在慢性荨麻疹体质学方面的认识
        2 辨证论治具备了荨麻疹体质论的雏形
        3 慢性荨麻疹体质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慢性可诱发性荨麻疹的亚型及发病机制
        2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
        3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论文正文
    第一节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临床治疗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实验研究部分
        实验一 ELISA法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4、IL-6、IL-10、IL-17、TGF-β含量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实验二 RealTime-PCR法检测慢性荨麻疹风湿热证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TAT3、GATA3、RORC、Foxp3的mRNA表达量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成都地区麻疹免疫水平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2018年自贡市15岁以下健康人群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调查[J]. 叶兆丹,张茜,陈鑫,张洁,袁萍.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21(04)
  • [2]基于个案对某接种单位2000年-2018年出生儿童疫苗接种状况分析[D]. 王文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3]金山区麻疹发病风险评估及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D]. 马小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2009-2018年四川省麻疹病例人群构成特征分析[J]. 刘家洁,漆琪,刘宇,李银乔,刘丽珺,杨庆.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9(11)
  • [5]2018年四川省358例儿童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J]. 刘宇,刘丽珺,杨庆,刘家洁,李银乔.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9(03)
  • [6]青岛市麻疹的传染率分析[D]. 方海旭. 青岛大学, 2019(02)
  • [7]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D]. 吴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浙江省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联合接种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评价[D]. 唐学雯. 浙江大学, 2019(03)
  • [9]2016年成都市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 郑珂,黄蓉娜,杨汝沛,蔡军,朱宝. 现代预防医学, 2017(21)
  • [10]辨体与辨证结合治疗风湿热证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及免疫机制探讨[D]. 王丽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成都市麻疹免疫水平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