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瑞敏 全球最受尊重企业家(论文文献综述)
孙瑞倩[1](2020)在《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分析(2018.1.8-2019.10.1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尤其在经济建设领域和科技领域等,为记录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时代精神风貌,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播了一部大型财经人物报道专题片即《财经人物周刊》,推出后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便是以该节目为话语分析案例,选取了自2018年1月8日节目开播到2019年10月14日播放结束,共87期节目作为语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大幕下分析财经人物媒体呈现的镜像特征、意义及其影响。本文研究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个例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依据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框架,即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再结合梵·迪克的新闻图示结构理论以及学者曾庆香的新闻叙事学理论对节目展开具体的话语分析。在对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中关于财经人物报道的主题选择、领域分布、话语时长进行宏观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再对话语的新闻图示结构、修辞策略、词汇选择和使用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鉴于是电视财经人物报道节目,本文还从视听视角和叙事视角对话语建构模式进行了探讨。基于以上分析,《财经人物周刊》在报道中呈现两大特色:一是节目于话语中强化精神引领作用,通过呈现财经故事,塑造精神偶像;通过建构“大国重器”形象,传递主流价值观;通过挖掘历史矛盾,记录时代精神;二是在报道中记者“隐退”,达到了以人为本,丰满展现采访对象、以退为进,增强节目纪实性、以虚为实,牢牢掌控话语权的效果。结合传播语境和话语语境发现节目在话语建构中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主流媒体需要彰显舆论引导功能,二是弘扬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担当,三是满足高知受众群信息接收偏好。最后,论文就《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呈现的不足加以总结,并提出论者的反思,认为提高财经人物报道的传播价值和力度要从“一汲取”、“两转化”、“三贴近”策略入手,即要积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财经智慧;注重专业术语向大众话语的转化、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平台的转化;牢牢坚守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以期为其他媒体的同类报道提供有益借鉴,提高财经人物报道的表达力和传播力,引起社会各界对财经人物群体更多关注和重视,帮助受众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曲阳[2](2014)在《中庸型领导对组织领导力发展的影响及演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领导力一直是组织和战略研究的热点话题。当前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一方面降低了管理预测的效力,一方面却对企业家和组织的领导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中国传统哲学和领导力发展的理论前沿,本研究聚焦于“中国情境下个人领导力如何转化为组织领导力”的研究问题,理论探讨了中庸型领导的内涵及维度,以及中庸型领导向组织领导力转化的路径及作用方式。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华为和海尔两家企业及其领导者的质化研究,验证了本文的理论框架,识别了组织领导力发展的演化机制。本研究的发现和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本研究提出了中庸型领导的概念。所谓的“中庸型领导”是指在领导过程中以中庸思想和中庸管理哲学为信仰和指导的高层领导者。通过理论推导和案例验证,本研究发现中庸型领导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中庸型价值观、中庸型思维方式和中庸型行为方式。具体而言,中庸型价值观是中庸哲学的体现,主要表现为“诚信”。中庸型思维方式是对问题和事物认识的感知方式,主要表现为“整合”和“平衡”两个维度。中庸型行为方式是对问题的处理行为,主要表现为“学习”、“授权”和“合作”三个维度。这三个层面六个维度构建了“中庸型领导”的理论框架,为领导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第二,本研究发现中庸型领导通过三种双元能力来形成组织领导力。通过理论梳理和案例研究发现,中庸型领导促进了企业学习双元能力、情境双元能力和关系双元能力的形成,进而推动了企业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提升,实现了个人领导力向组织领导力的转化。其中,企业的学习双元能力不仅表现为传统的探索性学习和开发性学习之间的平衡,还表现为企业在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之间的平衡;企业的情境双元能力主要表现为企业在控制与授权、法治与德治之间的平衡;企业的关系双元能力则主要表现为企业在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平衡。第三,组织领导力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协同演化机制。研究发现,组织领导力并不是企业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简单加总,而是三者在协同演化的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和匹配的结果。具体而言,人力资本的提升,为企业的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形成奠定了微观基础;而企业组织资本的形成,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本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并促进了企业社会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企业更容易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从而提升组织人力资本,同时还有利于企业在不同的架构下选择相适应的网络资源,进而提升企业的组织资本。第四,中庸型领导对组织领导力的影响无先后顺序但存在间断性均衡。研究发现,企业组织领导力在形成过程中呈现了间断均衡的特点,在中庸型领导和双元能力的作用下,组织领导力中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形成并非齐头并进,而是在协同的过程中逐渐走向匹配。但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形成并没有呈现必然的先后顺序,而是一种动态演化的过程。本文的理论价值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提出了更加本土化的概念——中庸型领导,并从理论上将其划分为中庸型价值观、中庸型思维方式和中庸型行为方式三个方面,并进一步将中庸型价值观从诚信维度、中庸型思维方式从整合和平衡两个维度、中庸型行为方式从学习、授权和合作三个维度进行了解构,从而丰富了有关领导力的理论研究。第二,识别并验证了双元能力在中庸型领导和组织领导力生成之间的关键作用。本研究从学习、情境和关系三个方面拓展了双元能力的理论外延,构建了中庸型领导、双元能力和组织领导力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识别了双元能力在中庸型领导转化为组织领导力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丰富了个人领导力如何转化为组织领导力的研究。第三,识别了组织领导力形成的演化机制及间断均衡。本文发现在中庸型领导和双元能力的推动下,组织领导力的各维度并非齐头并进,而是在协同演化的过程中通过间断均衡的方式逐渐实现匹配。这一方面弥补了有关组织领导力作为整体构念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丰富了组织领导力的细致研究。本论文主要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核心问题、研究内容与方法等内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重点阐述了本论文选题的理论情境和基础,明确了本文的理论和知识基础。第三章是对中庸管理哲学的阐释,并阐述了其中的核心价值、方法论等几个核心问题。第四章为理论推演部分,对中庸型领导的个人领导力与企业的组织领导力之间的演化机制进行理论推导。第五章为案例研究部分,以华为和海尔为代表性案例,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框架。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并提出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王纯[3](2010)在《张瑞敏 为中国企业赢得世界尊重》文中研究说明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一个乘风破浪的英雄。在市场经济的风头浪尖,他让中国企业看到了管理的力量;他把一个频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带成了一个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他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了服务的魅力,他让国外的企业认识到中国民族工业的澎湃力量;他是中国家电企业的第一位首席执行官;他是全球30位最受尊敬的企业家之一,曾以其巨大的影响力蝉联入选"全球商业领袖";他先后登上哈佛大学、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的讲坛;他以自己的创新与开拓树立了来自东方的产品品牌,以自己的智慧和魄力打造出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以自己的胆识和勇气缔造着融入世界的品牌。他让全球人都记住了那句广告词:"海尔,真诚到永远。"在中国的家电史上,海尔代表着一段传奇,无论张瑞敏在何种场合下出现,都是镁光灯和企业家们追逐的焦点。
胡光华[4](2007)在《论技术创新的文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从企业技术创新和文化的理论分析入手,剖析了企业技术创新和文化的涵义、特性和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文化及文化变迁理论等,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与文化的理论契合和技术创新文化新概念。技术创新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同时,技术创新也建构新文化,技术创新过程实质是一种文化创建过程。技术创新文化是人们把对技术创新的追求内化于心形成的一整套共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能够有效地激发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和潜力,促进创新主体形成创新思想并以乐于冒险和积极进取的态度采取一致的行动,灵活应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商业价值的实现。技术创新文化是技术创新与文化相互构建的结果:一方面技术创新通过物质产品、制度结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等建构新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引领和推动技术创新。更本质地说,技术创新文化是在技术创新与文化相互匹配的过程中,技术创新与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果。技术创新文化战略是一种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构建的根本性、长期性、整体性的谋略。生存哲学、效率理念和以人为本是技术创新文化战略追求的三大目标。企业的生存哲学强化企业关注自身作为生命体存在的问题意识,并把企业生存设定为企业与自然、社会及他企业的相互依存。企业生存所需的资源本质上是生成性的,而不是既成性的。效率理念强调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要在时间上迅速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在空间上整合社会创新资源形成创新集群以拓展创新空间,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和谐共生,以实现“效益层面”的效率。以人为本的战略目标坚持把人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促使技术创新活动从人出发,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实现人的自我觉醒和人性升华。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文化战略的核心是在企业内构建一整套共同的价值观、一系列制度规范、行为模式和形象载体,重点是共同价值观。技术创新构建新文化,文化牵引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文化的相互建构表现文化整合:冲突与交流,排异与融合,其结果形成技术创新文化或技术创新文化集群。技术创新文化战略的构建依赖于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支持、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的支持、以和谐共存为核心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宽容气氛等行为模式的支持、以物质产品和文化标识为核心的物质条件的支持。技术创新文化战略的过程包含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把文化融入技术创新之中,使之引导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的文化内涵提炼出来,使技术创新不仅具有“纯技术”意义,而且还具有“文化”意义。以此为基础,论文对战略构思、战略决策、战略实施、战略评价、战略调整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战略”在理论上有利于提升创新系统理论、创新文化理论和创新管理理论的研究;在实践上,可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实践的自觉性及提升其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
詹虹[5](2007)在《基于权力的中国企业领导影响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经了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之后,无论是中国的企业,还是中国的企业领导者,都在不断的走向成熟,于是也铸就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声誉的中国企业高层精英。他们当中很多人不是在书本当中系统学习过相关的管理理论和领导技巧,而是在变幻莫测的中国市场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实践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中国企业领导者的代表人物柳传志曾经这样说道:联想控股的愿景,即以产业报国为己任,致力于成为一家值得信赖并受人尊重,在多个行业里拥有领先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控股公司。这番话可反映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整体思潮,显示了中国企业家身受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精神动力源泉。的确,在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领导者如何提升和拥有独具特色的影响力,是摆在中国企业领导者乃至全球企业领导者的一大管理难题。领导者的影响力产生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领导者的权力。组织行为的研究者Zaleznik认为:“组织中权力是无可避免的”,组织是政治体系。这意味着组织必须通过分配权力,并建立一种舞台以操纵权力。由于权力和政治被用于组织中,因此对领导者而言,理解这两者在组织中的运用是相当重要的。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权力与影响力是领导者角色的核心,领导者可以运用来源于不同方面的权力影响追随者。本研究基于此认识,在对国外领导有效性的理论进行回顾以及在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认识的前提下,围绕企业领导影响力这一核心,从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领导学等多学科角度,对领导影响力产生的不同权力来源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企业领导权力与领导影响力相关关系的研究模型,在之前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假设,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来证明假设,研究结果表明非职位权力带来的领导影响力比职位权力带来的领导影响力大,且职位权力和非职位权力的不同组合带来的领导影响力存在着显着差异,这一结论为扩大企业领导者影响力提供了实证依据,笔者还据此提出了领导者增大权力,提升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徐蔚[6](2006)在《传统管理的延续与重构 ——以海尔管理模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处在转型时代,我们还未建立起有效的企业管理理论,探究中国着名企业的管理创新与正在孕育的管理模式是管理学的重要研究问题。围绕此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 从西方管理与中国共产党的治党治国管理的比较中抽象、概括管理普适性要求——管理意味着科学控制与人文关怀相统一。 归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研究的三个预设,遵循这些预设发掘中国传统管理的特色性要求——管理面对现实世界中真实的人、人性应善价值指向、“以人治人”行动逻辑和管理内存“概念两极性”结构。 在管理时空连续性假设下建构探究企业管理创新与管理模式的分析框架。该框架由“管理基本形式分析”、“人性论分析”和“管理基本手段分析”组成,且以多向度二极对偶结构表示。 按分析框架探究海尔管理模式。 由于我们以“中国为方法与目的”作为方法论基础,以传统管理的延续与重构作为切入点,构筑了一个来自中国话语环境的分析框架,所以本文的工作将可能为中国着名企业管理研究提供一种有较广应用前景的思路和方法。
卢平[7](2006)在《竞和的企业伦理研究》文中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使得你死我活的传统竞争观念不再适应时代发展。在竞争中追求双赢或多赢的竞和之道成为现代企业的生存之法、从商之要。竞和的现代从商之道强调对传统竞争观念的扬弃,以竞争求和谐,以内和外顺作为竞争的法门和关键。义利共生是企业伦理的应有之义,也是竞和之道的价值目标。对竞和的现代从商之道进行企业伦理的解读,就是要探讨竞和的商业观念与传统竞争观念在企业之利与社会之义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见解。 本文分六章探讨了竞和的企业伦理的问题。 第一章是本文的总论,主要就竞和的涵义探析、竞和理念的形成以及竞和之道与企业伦理的问题进行探讨。竞和的涵义探析是从“和”的语义解读和伦理学意蕴展开论述,继而研究了竞和的涵义、本质及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竞和理念的形成问题回顾了从竞争到合作,再由合作到竞争的发展,分析了竞争与合作的优劣及其发展到竞和的必然性;竞和之道与企业伦理的问题研究了企业伦理的涵义、核心问题以及竞和之道的企业伦理关涉的问题。 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探讨了竞和的企业伦理目标、要求、功能、准则和责任问题。第二章首先从企业的内部和谐、外部和谐、社会整体和谐与天人和谐的角度论述了竞和的企业伦理目标,然后提出了定位、顺时、包容、创新等竞和的企业伦理要求;最后以竞和对于企业生存、盈利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分析了竞和的企业伦理功能。第三章主要是从企业人员伦理的视角,探讨了竞和的企业伦理准则的问题,分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和一般员工三个层次介绍了竞和的企业伦理准则。第四章主要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和分类、企业的个体责任、市场责任和公共责任的问题展开理论,研究了竞和的企业责任问题。 第五章和第六章介绍竞和企业伦理建设的传统继承和经验总
刘雪[8](2006)在《基于企业家的战略实施研究》文中认为战略管理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重视理论创新,忽视实施的现状。有关战略实施的着作也只是强调组织结构适应性等一般性实施准备工作,战略执行已经成为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缺失的一环”。进入新世纪以后,企业界和学术界才开始重视企业的战略实施。纵观世界经济和绩优化企业的发展,企业家作为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是企业的首要领导核心,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提出必须构建基于企业家的企业战略实施范式。 首先,论文提出绩效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论文首先从企业战略实施有效性的内涵、企业战略实施的行为主体,分析战略实施的有效性。战略实施离不开企业战略资源的配置,必须建立企业家领导下的企业战略资源的动态配置机制;企业既定战略在执行过程中,必须适时更新;针对企业战略实施的现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企业家的领导力和执行力是战略实施有效性的关键,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进行权力结构优化、战略行为规范等。 其次,战略与绩效背离的原因在于企业的执行力不强,也是导致企业的核心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战略执行与执行力的分析界定,提出执行力的理论框架。必须构建基于企业家的战略执行力理论框架。包括企业家领导下的企业战略执行力、战略支持型的企业文化,建立在企业核心能力基础之上的企业执行力、战略适应能力。 再次,通过企业家战略实施的路径分析,提出企业家战略实施的构建制度与机制设计、运作机理与模式,建立基于企业家战略实施的控制机制、激励机制、战略沟通机制,从而构建出企业家战略实施的应用思路。 第四,对基于企业家的战略实施范式在海尔企业进行个案应用进行分析,对海尔企业家战略实施提出建设性建议。 最后,通过对企业家战略实施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对未来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本刊记者[9](2005)在《跨越蔚蓝——张瑞敏和海尔告诉我们的故事》文中研究说明这是一片开放的蔚蓝、神奇的蔚蓝。像连接五大洲的海洋一样,海尔用这片开放的蔚蓝、神奇的蔚蓝,连接着世界、引领着世界家电业的步伐,实现着国际化的绚丽目标。
王坤[10](2005)在《中国家电业国际化经营问题研究 ——一种企业家精神视角》文中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26年,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国际化企业是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主体。一大批国际化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现阶段需要我们大力宣扬和鼓励中国企业家们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 传统的对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围绕企业“为什么”开展国际化经营和企业“能不能”开展国际化经营这两个问题展开的。本文研究的也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这两大问题,但是本文在研究时突破了传统理论的跨国直接投资(FDI)视角,采用了一个新的企业家精神视角。本文认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在于追求国际市场的超额利润和战略竞争力,从而保持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国际企业家精神要素、国际化的创新以及优化的外部社会环境则是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条件。 本文通过研究表明: (1) 运用企业家精神视角来研究国际化经营的动因和条件问题,这是富有新意的。因为传统的国际化经营理论忽视了对企业家精神在国际化经营中所起作用的研究;而传统的企业家精神理论则忽视了对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的应用性分析。 (2) 本文以企业家精神要素、创新、竞争优势与社会环境四个维度来构建企业家精神理论,并明确指出了一个小企业向大公司演化的机理:在一个优化的社会环境中,企业家以其精神要素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创新投资的动力作用,追求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从而新创企业不断发展演化为大公司。 (3) 在新的企业家精神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国内企业向国际化公司演化的命题:在一个优化的社会环境下,外部国际市场机会拉动着国内企业家成长为国际企业家。为取得国际市场的战略竞争力及超额利润,国内企业家精神要素需要向国际企业家精神要素转变,国内创新活动
二、张瑞敏 全球最受尊重企业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瑞敏 全球最受尊重企业家(论文提纲范文)
(1)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分析(2018.1.8-2019.1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话语与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
二、电视节目话语分析文献综述 |
三、财经人物报道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宏观话语分析 |
第一节 报道主题选择 |
第二节 报道领域分布 |
第三节 报道话语时长 |
第二章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微观话语分析 |
第一节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新闻图示结构 |
一、《财经人物周刊》新闻图示结构 |
二、新闻图示之概述 |
三、新闻图示之故事情景 |
四、新闻图示之故事评价 |
第二节 新闻话语的修辞应用 |
一、事实修辞—增强可信度 |
二、设置悬念—增强趣味性 |
三、细节修辞—增强可视性 |
四、重复报道—深化议程 |
第三节 词汇的选择与使用 |
第三章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建构 |
第一节 视听话语建构 |
一、主持人形象与演播室设置 |
二、多场景呈现建构人物形象 |
三、“声音”对新闻话语的建构 |
第二节 叙事话语建构 |
一、多维度叙事视角分析 |
二、话语角色叙事特点分析 |
第四章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特色 |
第一节 节目话语强化精神引领作用 |
一、呈现创业故事,塑造精神“偶像” |
二、建构“大国重器”形象,传递主流价值观 |
三、挖掘历史矛盾,记录时代精神 |
第二节 记者采写巧妙凸显报道对象 |
一、以退为进,极大地增强纪实性 |
二、以人为本,丰满地展现采访对象 |
三、以虚为实,牢牢掌控话语权 |
第五章 影响《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建构的因素 |
第一节 主流媒体需要彰显舆论引导功能 |
第二节 弘扬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担当 |
第三节 满足高知受众群的信息接收偏好 |
第六章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不足和反思 |
第一节 多重缺位:关于节目话语建构的不足 |
第二节 转化、贴近、汲取:关于节目话语建构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87 期节目样本统计表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中庸型领导对组织领导力发展的影响及演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现实背景 |
二、理论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过程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过程 |
二、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领导理论 |
一、领导者、领导的概念 |
二、领导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组织领导力发展理论 |
一、领导力、组织领导力的概念 |
二、组织领导力发展理论 |
三、研究小结与启示 |
第三节 双元能力研究述评 |
一、双元能力的概念 |
二、双元能力的理论视角及类型 |
三、双元能力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
四、研究小结与启示 |
第四节 中庸管理思想 |
一、中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 |
二、中庸思维 |
三、中庸思想的管理哲学 |
四、研究小结与启示 第三章 中庸管理理论与中庸型领导 |
第一节 中庸思想 |
一、中庸意涵 |
二、中庸思想的渊源与发展 |
三、中庸核心思想:天人合一 |
四、中庸思想的实践哲学 |
第二节 中庸管理哲学 |
一、中庸管理哲学的发展目标:可持续 |
二、中庸管理哲学的核心价值:诚信 |
三、组织成员的发展方式:修身 |
四、中庸管理哲学的精髓:和合 |
五、中庸管理哲学的方法论:平衡 |
第三节 中庸型领导 |
一、中庸型领导的内在价值:诚信 |
二、中庸型领导的认知方式:整合 |
三、中庸型领导的决策方法:平衡 |
四、中庸型领导的修身之道:学习 |
五、中庸型领导的治理方式:授权 |
六、中庸型领导的关系法则:合作 第四章 中庸型领导、双元能力与组织领导力发展的关系 |
第一节 中庸型领导对组织双元能力的影响 |
一、中庸型领导促进组织形成学习性双元 |
二、中庸型领导促进组织形成关系性双元 |
三、中庸型领导促进组织形成情境性双元 |
第二节 双元能力对组织领导力的影响 |
一、组织领导力研究维度 |
二、学习性双元促进人力资本提升 |
三、情境性双元促进组织资本提升 |
四、关系性双元促进社会资本提升 |
第三节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组织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一、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相互作用 |
二、人力资本与组织资本的相互作用 |
三、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数据收集和分析 |
第二节 华为的中庸型领导及组织领导力生成 |
一、华为背景及所处行业发展情况 |
二、华为初创阶段 |
三、华为二次创业阶段 |
四、华为全面国际化阶段 |
五、华为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协同演化模型 |
第三节 海尔的中庸型领导及组织领导力生成 |
一、海尔背景及所处行业发展情况 |
二、海尔品牌化阶段 |
三、海尔国际化阶段 |
四、海尔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协同演化 |
第四节 跨案例分析与讨论 |
一、横向案例比较与讨论 |
二、纵向案例比较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中庸型领导包含三个层面六个维度 |
二、中庸型领导通过三种双元能力来促进组织领导力各维度发展 |
三、组织领导力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协同演化机制 |
四、中庸型领导对组织领导力的影响机制无先后顺序但存在间断均衡 |
第二节 创新点 |
一、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提出了并验证了中庸型领导的概念及其维度 |
二、识别并验证了双元能力在中庸型领导和组织领导力生成之间的关键作用 |
三、识别了组织领导力生成的演化机制及间断均衡 |
第三节 理论和实践启示 |
一、理论启示 |
二、实践启示 |
第四节 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
一、研究局限 |
二、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张瑞敏 为中国企业赢得世界尊重(论文提纲范文)
临危受命接管亏损小厂 |
挥大锤的企业家 |
代表中国登上哈佛讲坛 |
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
卖的不是热水器, 是“热水” |
别样思维塑造不一样的海尔 |
为中国企业赢得世界尊重 |
海尔是海 |
(4)论技术创新的文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4 研究路线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企业技术创新理论 |
2.1.1 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
2.1.2 企业技术创新的特性 |
2.1.3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
2.2 文化及文化变迁理论 |
2.2.1 文化的定义 |
2.2.2 文化的本质属性 |
2.2.3 文化进化 |
2.2.4 文化模式 |
2.3 企业文化理论 |
2.3.1 企业文化的概念 |
2.3.2 多维视野下的企业文化理论 |
2.3.3 企业文化力 |
2.4 企业技术创新与文化的理论契合 |
2.4.1 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 |
2.4.2 技术创新对文化的建构 |
2.4.3 技术创新与文化的共同进化 |
2.4.4 技术创新文化 |
第三章 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战略的构件 |
3.1 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战略的目标 |
3.1.1 生存哲学 |
3.1.2 效率理念 |
3.1.3 以人为本 |
3.2 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战略的内涵 |
3.2.1 心智观念 |
3.2.2 制度规范 |
3.2.3 行为方式 |
3.2.4 形象载体 |
3.3 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战略的维度 |
3.3.1 主体维度 |
3.3.2 空间维度 |
3.3.3 时间维度 |
3.4 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战略的系统 |
3.4.1 构成要素 |
3.4.2 动态结构 |
3.4.3 技术创新周期性与文化战略系统 |
第四章 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战略的路径 |
4.1 企业技术创新与文化的互动 |
4.1.1 文化负积累与企业技术创新 |
4.1.2 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牵引 |
4.1.3 企业技术创新与文化的良性循环 |
4.2 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整合 |
4.2.1 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 |
4.2.2 文化排异与文化融合 |
4.2.3 技术创新集群的文化 |
4.3 企业技术创新文化 |
4.3.1 企业技术创新文化的客观依据 |
4.3.2 企业技术创新文化的认识要素 |
4.3.3 企业技术创新文化的实践结构 |
4.3.4 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力 |
第五章 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战略的支持 |
5.1 观念层面 |
5.1.1 企业精神 |
5.1.2 科学精神 |
5.1.3 人文精神 |
5.2 制度层面 |
5.2.1 产权制度 |
5.2.2 信任与社会资本 |
5.2.3 伦理德性 |
5.3 行为层面 |
5.3.1 决策科学化 |
5.3.2 民主管理 |
5.3.3 宽容气氛 |
5.4 物质层面 |
5.4.1 物质载体 |
5.4.2 文化标识 |
5.4.3 服务设施 |
第六章 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战略的运行 |
6.1 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战略的过程 |
6.1.1 战略决策 |
6.1.2 战略构思 |
6.1.3 战略实施 |
6.1.4 战略调整 |
6.2 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战略的评价 |
6.2.1 评价原则 |
6.2.2 评价内涵 |
6.2.3 适用性分析 |
6.3 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战略的变量 |
6.3.1 序变量 |
6.3.2 随机变量 |
6.3.3 控制变量 |
第七章 案例研究:海尔的技术创新文化战略 |
7.1 海尔案例研究的背景问题 |
7.1.1 海尔成长概况 |
7.1.2 前人的研究 |
7.1.3 海尔发展的初始状态 |
7.2 海尔技术创新文化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
7.2.1 初创阶段 |
7.2.2 拓展阶段 |
7.2.3 丰富完善阶段 |
7.3 海尔技术创新文化战略的讨论 |
7.3.1 海尔技术创新文化战略的内涵 |
7.3.2 海尔技术创新文化战略的实效 |
7.3.3 海尔案例的发现及其问题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关于文化与技术创新文化 |
8.1.2 关于技术创新文化战略及其构成要件 |
8.1.3 关于技术创新文化战略的实施 |
8.2 主要创新点: |
8.2.1 理论上的创新 |
8.2.2 实践创新 |
8.2.3 观念创新 |
8.3 研究展望: |
8.3.1 研究可望进一步精准 |
8.3.2 案例研究可望更具说服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5)基于权力的中国企业领导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
第五节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领导的权力应用及影响力研究的意义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领导者、领导权力及影响力的界定 |
第二节 国外领导有效性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国内领导有效性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四节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五节 领导影响力实现的主客体心理基础 |
第六节 权力及影响力的经典理论和作用机理 |
第三章 中国企业领导的权力基础与影响力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和变量设计 |
第一节 权力及影响力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二节 权力应用方式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综述 |
第三节 权力应用方式对组织承诺度的影响综述 |
第四节 权力应用方式对组织文化的影响综述 |
第五节 本论文的研究模型和基本假设 |
第四章 中国企业领导权力与影响力的量表设计 |
第一节 量表设计依据 |
第二节 拟定量表衡量构面与预试题目 |
第三节 正式量表题目的设计原则 |
第四节 正式量表题目的设计内容 |
第五章 中国企业领导权力组合应用与影响力大小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一节 资料分析方法 |
第二节 统计分析结果 |
第三节 实证结论及影响力排序 |
第六章 中国企业领导者权力应用的现状及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现状分析 |
第二节 历史溯源 |
第三节 案例分析 |
第七章 中国企业领导者权力和影响力最大化的策略 |
第一节 本研究实证结果和案例分析结果的启迪 |
第二节 中国企业领导者扩大权力及影响力的技巧 |
第三节 中国企业领导者增大软性权力的策略 |
第四节 研究限制和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传统管理的延续与重构 ——以海尔管理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简述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管理创新观 |
第二章 管理的普适性要求(1)—西方管理学的有关研究 |
第一节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科学控制 |
第二节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人文关怀 |
第三节 西方管理学:科学控制与人文关怀相统一 |
第三章 管理的普适性要求(2)—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的有关研究 |
第一节 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现实管理 |
第二节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第三节 邓小平:共同富裕 |
第二、三章小结 管理普适性要求 |
第四章 管理的特色性要求—中国传统管理的有关研究 |
第一节 研究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预设 |
第二节 中国传统管理的“人性论”基础 |
第三节 中国传统管理的“行动逻辑” |
第四章小结 管理特色性要求 |
第五章 企业管理模式的分析框架及海尔管理模式 |
第一节 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二节 海尔“管理基本形式分析” |
第三节 海尔管理“人性论分析” |
第三节 海尔“管理基本手段分析” |
第五章小结 海尔管理模式总结 |
第六章 总结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竞和的企业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总论 |
一、竞和的涵义探析 |
(一) “和”的语义考察 |
(二) “和”的伦理意蕴 |
(三) 竞和涵义的揭示 |
二、一个新理念的提出:竞和之道的形成 |
(一) 从竞争到合作 |
(二) 从合作到竞和的历程 |
三、竞和之道与企业伦理 |
(一) 企业伦理的含义 |
(二) 竞和之道的企业伦理关涉 |
第二章 竞和的企业伦理目标、要求和功能 |
一、竞和的企业伦理目标 |
(一) 企业内部和谐的目标结构 |
(二) 企业外部环境和谐的构成 |
(三) 社会整体和谐与天人和谐的追求 |
二、竞和的企业伦理要求 |
(一) 定位 |
(二) 顺时 |
(三) 包容 |
(四) 创新 |
三、竞和的企业伦理功能 |
(一) 和乃企业生存之道 |
(二) 和乃企业利之所在 |
(三) 和乃社会经济发展之要 |
第三章 竞和的企业伦理准则 |
一、企业经营者的伦理准则 |
(一) 热爱祖国 |
(二) 诚实守信 |
(三) 仁爱负责 |
(四) 勤俭创新 |
二、企业管理者的伦理准则 |
(一) 公正忠诚 |
(二) 以人为本 |
(三) 高效负责 |
(四) 义利兼顾 |
三、企业员工的伦理准则 |
(一) 爱岗敬业 |
(二) 团结协作 |
(三) 服务顾客 |
(四) 奉献社会 |
第四章 竞和的企业社会责任 |
一、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 |
(一) 责任的一般涵义 |
(二)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 |
(三) 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和分类 |
二、企业的个体责任 |
(一) 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
(二) 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 |
三、企业的市场责任 |
(一) 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 |
(二) 企业对合作者的责任 |
四、企业的公共责任 |
(一) 企业对政府的责任 |
(二) 企业对社会的责任 |
(三) 企业的生态责任 |
第五章 竞和企业伦理建设的传统资源 |
一、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
(一) 四周皆海、我居其中的自然环境认知 |
(二) 自给自足、以农为主的自然经济基础 |
(三) 爱有等差、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 |
二、儒家和谐思想精华 |
(一) 《周易》的和谐思想 |
(二) 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 |
(三) 两汉时期的和谐思想 |
(四) 理学和谐思想 |
三、道家、佛家及其他诸家和谐思想 |
(一) 道家和谐思想 |
(二) 佛家的和谐思想 |
(三) 其他诸家的和谐思想 |
第六章 竞和企业伦理建设的经验资源 |
一、美国企业的竞和伦理建设经验 |
(一) 惠普公司的竞和文化理念 |
(二) 可口可乐的应变致和之道 |
二、日本松下集团的竞和伦理建设经验 |
三、华人企业的竞和伦理建设经验 |
(一) 李嘉诚长江实业的竞和之法 |
(二) 海尔集团竞和的企业责任意识 |
(三) “同仁堂”药业的竞和理念与实践 |
(四) 荣事达的和商理念 |
(五) 格兰仕由竞争到竞和的发展 |
(六) 白沙企业竞和文化的构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原创性声明 |
(8)基于企业家的战略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本章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问题讨论的背景:我国企业战略执行的现状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企业家和战略实施理论综述 |
1.2.1 战略实施理论研究综述 |
1.2.2 企业家理论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内涵界定和研究预设 |
本章引言 |
2.1 战略管理中企业家的理论 |
2.1.1 战略历程的企业家理论 |
2.1.2 企业家职能理论 |
2.1.3 企业家与企业战略愿景、使命 |
2.2 企业战略实施的内涵 |
2.2.1 战略实施与战略执行 |
2.2.2 影响企业战略实施主体因素 |
2.2.3 企业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 |
2.3 企业家战略实施的内涵 |
2.3.1 企业家战略实施的内在规定性 |
2.3.2 企业家对战略实施的重要性 |
2.4 研究预设 |
2.4.1 预设一:企业家是战略实施的核心 |
2.4.2 预设二:有效性是战略实施的标准 |
2.4.3 预设三:执行力是战略实施的关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战略实施有效性的分析 |
本章引言 |
3.1 有效性 |
3.1.1 管理的有效性 |
3.1.2 战略的有效性 |
3.1.3 战略实施的有效性 |
3.2 战略实施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
3.2.1 传统评价方法 |
3.2.2 现代评价方法 |
3.2.3 本文研究所采用的评价方法 |
3.3 战略实施有效性的路径依赖 |
3.3.1 以企业家胜任力为基础 |
3.3.2 以企业家执行力为路径依赖 |
3.4 战略实施有效性的控制系统 |
3.4.1 战略有效性的控制系统分析 |
3.4.2 战略实施有效性管理系统的保障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战略执行力分析 |
本章引言 |
4.1 企业战略执行力 |
4.1.1 执行力 |
4.1.2 战略执行 |
4.1.3 战略执行力的理论框架 |
4.2 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家角色 |
4.2.1 企业家的角色 |
4.2.2 企业家的执行力 |
4.2.3 企业家执行力的作用方式 |
4.3 战略执行的高层管理团队 |
4.3.1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本质 |
4.3.2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特征 |
4.3.3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作用方式 |
4.4 战略实施支持型执行文化体系 |
4.4.1 战略实施支持型执行文化构建的原则 |
4.4.2 战略实施支持型执行文化构建的内容 |
4.4.3 战略支持型执行文化的功能与实现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企业家的战略实施模式的构建 |
本章引言 |
5.1 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家的领导 |
5.1.1 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家的职责和作用 |
5.1.2 战略执行型领导团队 |
5.2 基于企业家的战略实施控制系统 |
5.2.1 企业高层领导战略实施的控制系统 |
5.2.2 战略实施过程中战略成本控制 |
5.3 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激励机制 |
5.3.1 高层管理团队的战略激励 |
5.3.2 中层管理人员的战略激励 |
5.3.3 利益相关者的战略激励 |
5.4 企业家的战略实施有效性的评估与控制 |
5.4.1 战略实施有效性的评估 |
5.4.2 战略实施有效性的控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企业家的战略实施案例分析 |
本章引言 |
6.1 海尔的基本情况 |
6.1.1 海尔的发展历程 |
6.1.2 张瑞敏的成长历程 |
6.2 海尔基于企业家的战略实施分析 |
6.2.1 企业家张瑞敏的领导 |
6.2.2 海尔战略实施的有效性 |
6.2.3 海尔的执行力 |
6.3 海尔战略实施成功的启示 |
6.4 对海尔战略实施的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本章引言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工作及发表论文 |
致谢 |
(10)中国家电业国际化经营问题研究 ——一种企业家精神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一、导言 |
二、术语与假设 |
三、结构与结论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一、国际化经营的文献综述 |
二、历史文献的评价与启示 |
第三章 企业家精神理论的构建 |
一、企业家精神要素 |
二、创新 |
三、竞争优势 |
四、关系的构建 |
五、社会环境 |
第四章 国内企业向国际化公司演化 |
一、国际机会和可持续成长激励拉动着企业演化 |
二、优化的社会环境推动国际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
三、国际企业家群的出现推动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步伐 |
四、以国内竞争优势为基石国内企业向国际化公司演化 |
第五章 中国家电业国际化经营分析 |
一、企业家精神与家电业的国际化环境 |
二、企业家精神与家电业的国际化战略 |
三、企业家精神与家电业的国际化组织 |
四、企业家精神与家电业的国际化绩效 |
第六章 海尔国际化经营案例分析 |
第七章 对策研究和政策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四、张瑞敏 全球最受尊重企业家(论文参考文献)
- [1]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分析(2018.1.8-2019.10.14)[D]. 孙瑞倩. 郑州大学, 2020(02)
- [2]中庸型领导对组织领导力发展的影响及演化机制研究[D]. 曲阳. 南开大学, 2014(07)
- [3]张瑞敏 为中国企业赢得世界尊重[J]. 王纯. 绿色中国, 2010(10)
- [4]论技术创新的文化战略研究[D]. 胡光华. 中南大学, 2007(02)
- [5]基于权力的中国企业领导影响力研究[D]. 詹虹. 厦门大学, 2007(01)
- [6]传统管理的延续与重构 ——以海尔管理模式为例[D]. 徐蔚. 河海大学, 2006(09)
- [7]竞和的企业伦理研究[D]. 卢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9)
- [8]基于企业家的战略实施研究[D]. 刘雪. 河海大学, 2006(03)
- [9]跨越蔚蓝——张瑞敏和海尔告诉我们的故事[J]. 本刊记者. 财政监督, 2005(08)
- [10]中国家电业国际化经营问题研究 ——一种企业家精神视角[D]. 王坤. 安徽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