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卢杉,汪丽君[1](2021)在《城乡社区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2011年、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分层线性模型,分析城乡社区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社区环境可以解释24.56%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程度变异;社区交通便利程度、社区基础人居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显着正向影响。分城乡社区来看,发现区位与交通环境、基础人居环境、适老设施环境对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没有显着影响,但在农村社区却有着显着的正向作用;社区社会交往环境对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但在农村社区却没有显着影响;农村社区居住越宽松,城市社区越拥挤,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负向影响。
刘贝贝[2](2021)在《社区人群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的研制及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我国正在进入深度老龄化进程,北京等特大城市的情况尤为严重。2019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量为371.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6.3%。及时有效地发现老年人在健康方面的问题和健康风险,是制定老年人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维护老年人身体功能、减少疾病负担的基础。老年综合评估(CGA)已经成为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价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但目前尚缺少易于使用、可供参考的规范化社区老年人综合健康状况评估工具。现有评估工具大多由单一量表或某些特定功能量表组合而成,多强调单一专业领域内容,存在条目繁多、题目重复、耗时过长等问题,而针对社区老年人的CGA评估量表,研究报道少,多存在维度涵盖不全,特别是忽视对营养不良以及生活方式方面危险因素的筛查,缺少系统的应用研究和使用途径而未得到推广等问题。本课题综合分析全国和城市地区老年人群既往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和国外老年人群在慢病预防、膳食营养、运动、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建立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综合评估量表池,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和修改,通过预试验调整量表的语言表达,初步形成北京社区老年人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并对该量表的信度、效度、敏感性、可接受度等指标进行人群验证,同时对老年人综合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进行现况分析。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构建适用于城市社区人群健康综合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编制适用于城市社区人群综合健康状态综合评价量表,评价该综合量表在北京社区老年人中应用的信度、效度、敏感性及可接受度,并对该人群综合健康状况结果进行分析,为北京及其他城市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估提供可使用的参考工具,同时为完善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政策建议。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制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综合评估简易版量表,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以“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2013)”为框架,相关领域文献研究为参考,构建初始量表条目池,并通过15位专家评议,形成德尔菲专家咨询表。根据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中专家打分和意见建议,筛选和修订量表条目及内容,形成初始量表。初始量表进行预试验,对量表进行表达效度进行评价,发现和修正量表在表达和初次应用中量表存在的问题,形成待验量表。而后使用待验量表在北京市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进行量表的信效度评价。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量表池: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依据,“中国老年人健康标准(2013)”为框架,文献检索1973年1月-2020年11月公开发表的关于老年健康评估工具的文献(包括期刊、学位论文、书籍、论文集等形式),同时参考国内外成熟量表及量表编制过程,并通过课题组及专家评阅、讨论,确定问卷维度和具体条目指标,设计条目具体下设问题和问题选项,编制量表条目池;课题小组根据量表池内容编写德尔菲专家咨询表。(2)德尔菲专家咨询:邀请50位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营养学、心理学、护理学、运动康复学等领域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熟悉研究领域、有兴趣且有意愿完成咨询的专家,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的方式将专家咨询表发给各位专家。采集专家个人信息,要求专家对各维度和条目的重要性进行评分(1-5分),并填写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的大小,并对量表的维度和条目内容提出意见建议。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束后,根据各项打分统计分析结果和专家意见,制定第二轮专家咨询表返还各位专家,继续进行第二轮函询,经过至少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形成社区老年健康综合评估初始量表。(3)预试验:采用方便抽样,由课题组成员使用初始量表对30位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和身体测量预调查,确定量表语言表达调查对象能否理解、有无歧义,身体测量能否实施,对量表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待验量表。(4)量表的信效度验证:在北京市三个区抽取1983位老年人进行量表人群验证,其中371人进行二次调查,即两周后同一调查员对96位老年人使用同一量表进行量表复测,151位老年人由不同于第一次调查的调查员进行量表重测,124位老年人使用校标量表进行量表复测。回收人群现场调查数据,对量表的信度、效度、敏感性和可接受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量表条目池的构建:北京社区老年人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共包含疾患与身体功能、认知状况、社会交往状况、日常活动和生活自理能力、饮食营养与生活方式五个维度,并增加反映肌肉状况的四项身体测量指标,最终构成40个核心条目、62个问题的初始量表池。(2)德尔菲专家咨询:邀请50位相关领域专家共进行两轮专家咨询,两轮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8.0%、100%,两轮咨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4、0.86,第一轮咨询结果维度及条目均值为3.98~4.92,满分比为0.48~0.98,变异系数≤0.34;第二轮咨询结果维度及条目均值为4.45~5.00,满分比为0.51~1.00,变异系数≤0.20;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16、0.110(P<0.01),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较好、专家意见较一致,函询结果可靠。依据界值法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讨论,最终构建的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估量表有5个维度(患病状况、身体功能、认知状况、社会支持与心理、饮食营养与生活方式),30个核心条目,4个测量指标。(3)预试验:为使量表更易被调查对象理解、无歧义,适用于调查人群,方便现场实施,修改身体功能维度5道题目,认知状况维度增设提问要求,社会支持维度替换2题,饮食营养和生活方式维度对身体活动能让增加时间设定,并对1题进行修改。(4)量表的信效度验证:量表的克朗巴赫α为0.849,各维度克朗巴赫α系数为0.358-0.845;总重测信度为0.837,各维度重测信度为0.579-0.910;总评定者组内相关系数为0.899,各维度评定者组内相关系数为0.280-0.860。量表共提取1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5.65%。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GFI、AGFI为0.961、0.951,均大于 0.9,CFI、IFI 的值分别为 0.926、0.927;大于 0.90,RMSEA为0.039,小于0.080,各维度的理论模型与真实数据拟合较好,结构效度较好。调查对象高分组的得分和低分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t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总量表和各维度量表有较好的区分度。量表平均填表时间为(12.8±4.8)分钟,量表回收率为99.2%,有效回收率为99.1%。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初步形成科学、可靠的城市社区人群的健康综合评估量表,并在北京地区进行老年人群验证,显示本量表及各维度量表基本上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评定者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校标关联效度均已通过验证,量表敏感性和可接受度较好。
常韵琪[3](2021)在《慢性病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老年人慢性病和抑郁现状,分析慢性病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验证睡眠质量在慢性病与抑郁症状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空巢状态在该中介效应中的调节作用,以便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有效预防和缓解老年人抑郁症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10月至11月在山西省太原市进行,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3800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问卷、健康相关因素问卷、慢性病情况、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共收回有效问卷3637份,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一般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检验研究数据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老年人慢性病和抑郁症状的特征;运用Spearman相关对慢性病、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Bootstrap程序和简单斜率法检验睡眠质量中介作用和空巢状态调节作用的显着性。结果: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涉及太原市老年人3637人,平均年龄为(70.03±12.34)岁,其中60~69岁的老年人有1816人(49.9%);男性1864人(51.3%),女性1773人(48.7%);有79.8%的老年人处于已婚状态;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占28.4%;生活区域多为城市(58.4%);处于空巢状态的老年人占48.1%;家庭人均月收入以1000元~组所占比例最高。2.本次调查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8.9%(2504人),其中患1种慢性病的老年人占47.9%(1742人),同时患2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占21.0%(762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居住区域、退休前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子女关系、与配偶关系和体力活动水平下的老年人慢性病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调查的老年人中有1213名(33.4%)存在抑郁症状,其中轻度抑郁者950名(26.1%),中重度抑郁者263名(7.2%)。对不同人口学特征下老年人的抑郁症状进行组间比较发现,老年人抑郁症状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居住区域、退休前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子女和与配偶关系、体力活动水平方面存在差异(P<0.05)。3.本研究中,老年人睡眠质量得分为(5.43±3.16)分,其中主观睡眠质量的平均分为(1.16±0.40)分,是睡眠质量各维度中的最高分。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及其各维度得分与慢性病、抑郁症状两两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4.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慢性病对抑郁症状的总效应(path c)为0.431(95%CI:0.252,0.610),睡眠质量在慢性病与抑郁症状间的间接路径分别为:慢性病—睡眠质量(path a:1.151;95%CI:0.935,1.367)与睡眠质量—抑郁症状(path b:0.162;95%CI:0.136,0.189),间接效应(path a×path b)为0.187(95%CI:0.142,0.238),在加入睡眠质量后,慢性病对抑郁的直接效应(path c’)为0.244(95%CI:0.066,0.422,P=0.007)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睡眠质量在慢性病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43.4%。进一步的空巢状态在该中介效应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空巢状态仅调节中介模型中的前半段路径,即path a(β=-0.431,95%CI:-0.859,-0.004),且相比非空巢群体,慢性病对空巢群体睡眠质量的影响更强。结论:太原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轻度抑郁者较多,应予以关注。慢性病对老年人抑郁症状有重要影响,患病数量越多,抑郁症状越明显。睡眠质量中介了慢性病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且慢性病对空巢状态下老年人睡眠质量的预测作用更强。提示对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可以同时采取与睡眠质量和空巢状态相关的干预措施来促进其抑郁症状的改善。
张彩元[4](2021)在《延吉市老年人抑郁与健康素养对老年人自我忽视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延吉市老年人自我忽视、抑郁、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探讨抑郁、健康素养对老年人自我忽视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老年人自我忽视行为的发生、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延吉市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调查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的健康教育讲座活动和体检日抽取自愿参加调查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农村老年自我忽视评估量表、简明老年人抑郁量表、慢性病病人健康素养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所有问卷整理、编码后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采用的统计方法有百分率、均数、标准差、卡方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578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70.66±4.91岁,其中男性293人(50.7%),朝鲜族272人(47.1%),已婚500人(82.5%),患有慢性疾病500人(86.5%),中心性肥胖424人(73.4%)。(2)研究对象老年人自我忽视、抑郁、健康素养状况:研究对象的老年人自我忽视平均得分为8.88±5.65分,老年人自我忽视行为发生率为18.2%,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居住方式、文化程度、职业、自评经济状况、医疗保险种类、锻炼频次、睡眠状况等在老年人自我忽视方面存在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抑郁平均得分为4.08±3.27分,老年人抑郁发生率为17.0%,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养育子女数、居住方式、与子女相聚频率、近1年内因跌倒而产生的骨折情况等在老年人抑郁方面存在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健康素养平均得分为91.61±12.38分,老年人健康素养具备率为40.7%,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养育子女数、居住方式、自评健康状况、锻炼频次、睡眠状况等在老年人健康素养方面存在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抑郁、健康素养对老年人自我忽视的影响: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近身体有疼痛的老年人发生自我忽视的危险性比最近身体无疼痛的老年人高2.079倍(P<0.05,95%CI=0.236~0.981),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发生自我忽视的危险性比未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高5.208倍(P<0.05,95%CI=0.049~0.756),有抑郁症状的老年人发生自我忽视的危险性比没有抑郁症状的老年人高12.195倍(P<0.05,95%CI=0.038~0.174),具备健康素养的老年人发生自我忽视的危险性比不具备健康素养的老年人低5.587倍(P<0.05,95%CI=0.063~0.508)。结论:(1)延吉市老年人自我忽视行为发生率相对较高、老年人抑郁发生率较低、健康素养具备率处于中等水平。(2)老年人自我忽视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最近身体有疼痛、患有慢性疾病和抑郁,独立保护因素为具备健康素养。
武玉洁[5](2020)在《社区老年人居家不出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评分系统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社区老年人居家不出现状,综合分析影响老年人居家不出的风险因素,构建居家不出风险评分系统并进行验证,以期辅助社区医护人员评估老年人居家不出风险,为居家不出高危人群筛查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减少居家不出的发生。方法1.社区老年人居家不出风险因素分析2018年8月-2019年1月,选取青岛市3家社区,通过社区相关管理者的许可,选取600名社区内年龄≥60岁的常住居民作为建模组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建模组数据进行风险因素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居家不出状态调查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老年抑郁量表以及社会支持量表。采用SPSS23.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对社区居家不出老年人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居家不出进行风险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社区老年人居家不出风险评分系统的构建及验证将建模组研究对象Logistic回归分析中各风险因素的B值最低者(81~96岁)设为1分,其它风险因素的评分=其B值/最低B值,风险总分为各风险因素评分之和,从而构建居家不出风险评分系统。2019年2月-2019年5月,选取300名研究对象作为验证组,将验证组中各研究对象的相应变量值代入风险评分系统,计算得出其居家不出风险评分。采用Hosmer-Lemeshow(H-L)卡方检验和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curve,AUC)验证评分系统的符合程度、预测能力和判别能力。结果1.社区老年人居家不出现状:587名社区老年人中,居家不出者107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60~96岁,其中男性262人,占44.63%,女性325人,占55.37%。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经济来源、患病种数、吸烟饮酒情况、爱好、锻炼身体情况、使用助行器情况、日常活动能力、心理状况、社会支持的不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81~96)岁、经济来源为政府低保、无兴趣爱好、缺乏身体锻炼(有时锻炼,不锻炼)、有严重功能障碍、抑郁是居家不出的风险因素(均P<0.05)。2.风险评分系统的构建:根据建模组数据中各变量的B值计算其所对应的风险分值,经济来源为政府低保为3分,无爱好为1分,每周锻炼1~2次为2分,从不锻炼为3分,有明显的功能障碍为2分,抑郁为3分,总分为0~13分。3.风险评分系统的检验:对风险评分系统进行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χ2=8.225,P=0.0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评分系统拟合度较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931(95%CI 0.902-0.960,P<0.01),表明评分系统有较好的区分效度。当评分达到3.5分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21%和75.00%,约登指数最大,为0.732。评分系统以4分作为分界值,风险评分≥4分判定为居家不出高危人群。结论社区老年人居家不出现状不容乐忽视。本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出与居家不出相关的风险因素为年龄(81~96岁)、经济来源、锻炼身体情况、兴趣爱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建立了基于风险因素的居家不出风险评分系统并进行验证,风险评分系统拟合度良好,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对筛选居家不出高危人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俊玲[6](2020)在《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不仅增加了社会负担,还急剧地增加了家庭养老负担,致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尤其是丧偶老年人。本研究目的为了解全国养老机构中丧偶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养老机构优化配置,提供个体化、针对性的服务提供依据,为国家及相关部门合理分配卫生资源、制定相关政策、获得最大成本效益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提高丧偶老年人生命质量水平,促进丧偶老年人健康。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对全国养老机构中60岁及以上丧偶老年人进行横断面调查。本研究共调查296家养老机构,110家养老机构位于市区,112家养老机构位于市郊,70家养老机构位于农村,4家养老机构地理位置缺失。本次研究共调查了10113位丧偶老年人,男性5077人,女性4825人,211位老年人性别缺失,平均年龄75.32±7.25岁。本次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1.34%。本次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表主要包括: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子女情况、养老机构情况以及生命质量五方面的资料。其中健康状况包含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生活定位、老年疾病累计评价三个综合指标,分别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DLs量表和IADLs量表)、生活定位量表(LOS量表)、老年疾病累计评价量表(MCIRS-G量表)测量,生命质量采用SF-12v2量表测量。使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AS 9.4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子女情况、养老机构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D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生命质量现状采用x±SD描述;研究对象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丧偶老年人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子女情况、所在养老机构情况四个方面探索,其中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分析多因素时,将养老机构水平的变量作为组水平变量(水平2),丧偶老年人水平的变量作为个体水平变量(水平1),进行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1)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得分为:45.02±6.52;心理健康得分为42.41±8.63。(2)单因素分析表明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因素有:年龄(F=48.00,P<0.01)、文化程度(F=52.11,P<0.01)、退休金(F=10.57,P<0.01)、参与娱乐活动频率(F=68.06,P<0.01)、日常生活能力(F=595.96,P<0.01)、生活定位(t=259.18,P<0.01)、老年疾病累计评价(F=102.66,P<0.01)、丧偶老年人的子女数(F=7.97,P<0.01)、子女工作的繁忙程度(F=5.85,P<0.01)、探望老年人的频率(F=17.36,P<0.01)、养老机构的费用(F=10.34,P<0.01)、所住房间房型(F=7.14,P<0.01)以及对养老机构的评价(F=32.40,P<0.01);多水平模型分析显示,控制了养老机构水平的变量后(养老院规模),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因素有:年龄(参照:“60~”;“90~”:b=-1.01,P=0.03)、参与娱乐活动频率(参照:“从不”;“经常或总是”:b=0.77,P=0.01)、日常生活能力(参照:“正常”;“功能下降”:b=-2.29,P<0.01;“功能明显障碍”:b=-4.66,P<0.01)、生活定位(参照:“积极”;“消极”:b=-1.65,P<0.01)、老年疾病累计评价(参照:“轻度损害”;“中度损害”:b=-1.42,P<0.01;“重度损害”:b=-2.16,P<0.01)。(3)单因素分析表明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性别(t=2.9,P<0.01)、文化程度(F=3.84,P=0.02)、退休金(F=6.43,P<0.01)、参与娱乐活动频率(F=434.65,P<0.01)、日常生活能力(F=166.02,P<0.01)、生活定位(t=143.08,P<0.01)、老年疾病累计评价(F=169.67,P<0.01)、丧偶老年人的子女数(F=27.02,P<0.01)、子女工作的繁忙程度(F=12.49,P<0.01)、探望老年人的频率(F=28.32,P<0.01)、养老机构的费用(F=27.29,P<0.01)、所住房间房型(F=5.55,P<0.01)以及对养老机构的评价(F=266.62,P<0.01)。多水平模型分析显示,控制了养老机构的影响后,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参照:“男”;“女”:b=-0.43,P=0.03)、参与娱乐活动频率(参照:“从不”;“经常或总是”:b=3.83,P<0.01)、日常生活能力(参照:“正常”;“功能下降”:b=-1.18,P<0.01;“功能明显障碍”:b=-2.31,P<0.01)、生活定位(参照:“积极”;“消极”:b=-1.83,P<0.01)、老年疾病累计评价(参照:“轻度损害”;“中度损害”:b=-2.45,P<0.01;“重度损害”:b=-3.39,P<0.01)、探望老年人的频率(参照:“1次/0-1月”;“1次/1-6月”:b=-0.6,P=0.02;“1次/6-12月”:b=-0.82,P<0.01)、养老机构的费用(参照:“0~”;“2000~”:b=-0.94,P=0.03)、对养老机构的评价(参照:“很好”;“一般”:b=-1.26,P<0.01;“不好”:b=-2.65,P<0.01)。结论:(1)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处于较低水平。(2)年龄、参与娱乐活动频率、日常生活能力、生活定位、老年疾病累计评价影响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身体健康。(3)性别、参与娱乐活动频率、日常生活能力、生活定位、老年疾病累计评价、探望老年人的频率、养老机构的费用、对养老机构的评价影响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
谢思琦[7](2020)在《安徽省农村地区集中供养的特困老年人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集中供养的特困老年人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现况;分析农村地区集中供养的特困老年人心理弹性和生活质量的关系,为改善农村集中供养的特困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所有的16个地市,每个地市选择愿意参与调查的养老机构2家。本研究采用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和36条目健康调查简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对参与调查的1427名特困老年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最终收集有效问卷1105份,有效应答率为77.44%。数据采用Epi Data3.1软件进行双人双录入,使用SPSS16.0开展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绝大多数为男性(91.40%),接近半数的年龄为70~79岁(47.09%),大多数为文盲(74.12%)。(2)健康状况:调查对象慢性病患病率前三位的是高血压(41.10%)、中风(15.30%)和心脏病(14.29%);四成左右的调查对象(42.24%)生活完全自理。(3)社会联系:近一半的调查对象(45.36%)表示平时亲戚超过3个月看望他们1次。(4)心理弹性:调查对象心理弹性条目均分为(1.44±0.54)分,其中坚韧维度条目均分最低为(1.36±0.51)分。(5)生活质量:调查对象生活质量条目均分为(15.05±3.85)分,其中生理机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条目均分最低为(6.59±2.46)分,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al,SF)条目均分最高为(46.22±9.74)分。(6)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心理弹性总分与生活质量总分呈正相关(r=0.150,P<0.01),且心理弹性三个维度(坚韧性、自强性、乐观性)得分均与生活质量总分呈现正相关(P<0.01,r=0.124,r=0.162,r=0.118)。(7)单因素与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心理弹性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弹性对生活质量有着正向推动作用。结论及建议:(1)农村地区集中供养的特困老年人心理弹性水平有待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应该重视精神供养,开展多元化活动;政府应该重视养老服务中心建设。(2)农村地区集中供养的特困老年人生活质量水平亟需改善。养老服务中心应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医养融合新模式;政府应强化职能,加大财政投入和监管。(3)农村地区集中供养的特困老年人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呈现正相关,随着心理弹性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
谢裕芳[8](2019)在《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及初步应用》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研制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Urban empty-nesters Home Safety Risk Factor Assessment Scale,简称Uen-HAS量表),并分析其信效度。2.应用研制的量表了解和分析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空巢老人居家安全状况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1月4月对福建省福州市13名社区空巢老人和10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资料分析过程中运用Nvivo11.0软件,同时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资料,深入调查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的危险因素。2.在质性研究结果、查阅居家安全相关文献、咨询专家、参考现有评估工具的基础上,初步拟定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备选条目池,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函询修订后,形成Uen-HAS预试量表。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福建省福州市530名城市空巢老人进行入户调查评估,对量表进行条目筛选、效度和信度检验。3.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运用经本研究研制的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于2018年11月2019年1月选取福建省福州市250名社区空巢老人进行入户调查评估,采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通过对质性访谈资料的分析,归纳出城市空巢老人发生居家安全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健康状况差、缺乏安全意识、不安全的环境因素、缺乏支持与帮助、不良的心理状态等5大方面。2.初步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66个三级指标的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函询,形成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78个三级指标的Uen-HAS量表。经过条目筛选、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课题组反复研究讨论删除23个条目,形成包含55个条目的正式的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结果:(1)效度:专家内容效度为0.881、区分效度良好,均达到要求;结构效度:生理因素维度各条目因子载荷值为0.5540.909、心理因素维度各条目因子载荷为0.4700.846、社会支持因素维度各条目因子载荷为0.4270.855、安全知信行维度各条目因子载荷为0.4370.841、环境因素维度各条目因子载荷为0.4110.802;预测效度:当临界值选为99时,约登指数最高为0.571,此时量表的灵敏度为70.3%,特异度为86.7%,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2)信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96,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在0.6150.862之间;评定者间信度为0.804。3.234名城市空巢老人近一年居家安全问题的发生率为38.03%(89例),在居家安全问题的构成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三种安全问题是跌倒(30.18%)、用药错误(18.34%)、疾病急性发作(15.98%)。城市空巢老人Uen-HAS量表总得分为97.66±16.46分,得分最高的维度是安全知信行因素维度(2.11±0.85分),得分最低的为生理因素维度(1.41±0.88分)。4.经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城市空巢老人的不同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医疗付费方式、居住方式及子女居住地)之间在Uen-HAS量表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Uen-HAS量表得分的因素分别为年龄、个人月收入、婚姻状况(丧偶)。研究结论1.本研究研制的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量表能反映设计时所依据的理论框架,经专家函询及大样本验证研究,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对居家安全问题预测性较好,适合作为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的评估工具。2.福州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问题发生率较高;Uen-HAS量表得分处于中上水平,个人月收入、年龄、丧偶是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郝月霞[9](2019)在《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独居老人抑郁情绪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全国老龄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老年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其中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家庭结构的核心化,独居老人在老年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攀升。在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时候,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也开始出现心理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抑郁情绪。如果这些不良情绪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改善,会严重影响老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本研究主要是基于笔者在B市N社区的实习经历,通过入户寻访和长期交谈,从中选取了八位具有抑郁情绪的独居老人,通过八次园艺小组活动的开展,打破独居老人之间的隔阂,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促进独居老人的社区和社会融入,增强独居老人的生活自信和价值感,从而有效改善独居老人的抑郁情绪。此外并对小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探讨小组工作在改善城市社区独居老人抑郁情绪中的可行性和价值性,以期为后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达到改善社区独居老人的心理状况,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的目标。
杨兵[10](2019)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生物节律、营养不良状况与抑郁情况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日常生活生物节律量表(the Biosocial Rhythms of Daily Living Questionnaire,BRDL)进行修订;分析老年人日常生活生物节律、营养不良状况与抑郁情况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缓解老年人抑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辽宁省锦州市420名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文版日常生活生物节律量表、中文版老年人营养量表、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老年人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日常生活生物节律、营养不良状况和抑郁情况进行调查。采用Brislin双人翻译-回译法对量表进行翻译,运用SPSS23.0软件和AMO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方法包括内部一致性分析、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结果1、翻译量表的信效度1.1效度全体一致性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UA)为0.875,平均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为0.979,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33~1.000。各个条目在低分组与高分组均分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条目-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248~0.569。经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得到5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2.527%。各条目因子载荷值均>0.40,共同度为0.236~0.663。经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得到φ2/df=1.934,GFI=0.951,AGFI=0.927,IFI=0.906,TLI=0.872,CFI=0.903,RMSEA=0.048,RMR=0.021,参照模型适配标准,此模型适配良好。1.2信度:中文版日常生活生物节律量表(BRDL-CHI)的Cronbach’a系数为0.732,分半信度为0.677,重测信度为0.803。2、各量表得分情况及影响因素:日常生活生物节律、营养不良与抑郁情况得分分别为(20.31±4.73)、(5.04±3.27)和(4.78±3.94)分。不同体育锻炼情况、不同慢性病患病情况,营养不良和抑郁情况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收入因素,生物节律、营养不良与抑郁情况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况因素,老年人生物节律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生活生物节律、营养不良与抑郁情况的相关性分析:老年人日常生活生物节律与营养不良呈负相关(r=-0.237,P<0.01),与抑郁情况呈负相关(r=-0.214,P<0.01);营养不良与抑郁情况呈正相关(r=0.471,P<0.01)。4、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日常生活生物节律对抑郁情况有预测作用(β=-0.203,t=-4.123,P=0.000),日常生活生物节律对营养不良有预测作用(β=-0.209,t=-4.299,P=0.000),日常生活生物节律(β=-0.113,t=-2.480,P=0.013)与营养不良(β=0.428,t=9.270,P=0.000)均可显着预测抑郁情况。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χ2/df=1.630,GFI=0.972,AGFI=0.953,IFI=0.957,TLI=0.938,CFI=0.956,RMSEA=0.040,参照模型适配标准,模型适配良好。日常生活生物节律对抑郁情况的总效应为-0.224,直接效应为-0.114,间接效应为-0.110,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9.1%(0.110/0.224)。结论1、中文版日常生活生物节律量表(BRDL-CHI)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未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营养不良水平、抑郁水平较低,月收入高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生物节律较好、营养不良与抑郁水平较低,配偶健在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生物节律较好。3、老年人日常生活生物节律、营养不良与抑郁情况两两相关。4、日常生活生物节律对抑郁情况有负向预测作用,对营养不良有负向预测作用,营养不良对抑郁情况有正向预测作用。5、营养不良为日常生活生物节律与抑郁情况间的中介变量,生物节律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老年人抑郁情况,还可以通过影响营养不良状况间接作用于老年人抑郁情况。
二、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城乡社区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
2.1 文献综述 |
2.1.1 个人因素与老年心理健康 |
2.1.2 社区环境因素与老年心理健康 |
2.1.3 文献述评 |
2.2 研究假设 |
3 数据、变量与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2 变量说明 |
3.2.1 因变量 |
3.2.2 自变量 |
3.2.3 控制变量 |
3.3 统计方法 |
4 结果分析 |
4.1 描述结果 |
4.2 回归结果 |
5 结论与讨论 |
(2)社区人群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的研制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量表条目池的构建 |
3.2 德尔菲专家咨询 |
3.3 预试验 |
3.4 量表的信度评价 |
3.5 量表的效度评价 |
3.6 量表的敏感性 |
3.7 量表的可接受性 |
4 讨论 |
4.1 量表编制科学性 |
4.2 量表适用对象及内容 |
4.3 量表信效度评价 |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社区老年人综合评估研究进展及应用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发表文章 |
(3)慢性病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5 论文框架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3 质量控制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3.3 老年人慢性病与抑郁症状情况 |
3.4 主要变量及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
3.5 慢性病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
4 讨论 |
4.1 老年人慢性病与抑郁症状的特征分析 |
4.2 老年人慢性病、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 |
4.3 睡眠质量在老年人慢性病对抑郁症状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
4.4 空巢状态在睡眠质量中介模型中的调节作用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与建议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延吉市老年人抑郁与健康素养对老年人自我忽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设计类型 |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原则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纳入数据的正态性分析 |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3.3 研究对象自我忽视得分及单因素分析 |
3.4 研究对象抑郁得分及单因素分析 |
3.5 研究对象健康素养得分及单因素分析 |
3.6 研究对象自我忽视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
4.2 研究对象老年人自我忽视现状 |
4.3 研究对象抑郁现状 |
4.4 研究对象健康素养现状 |
4.5 老年人自我忽视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
附录C:量表授权申请书 |
附录D:知情同意书 |
附录E:调查问卷 |
附录F:已发表综述 老年歧视的研究动态分析 |
参考文献 |
(5)社区老年人居家不出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评分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理论框架 |
3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社区老年人居家不出风险因素分析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建模组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资料收集 |
4 质量控制 |
5 资料分析及统计 |
6 伦理原则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 |
2 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情况 |
3 社区老年人抑郁情况 |
4 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情况 |
5 社区老年人居家不出的单因素分析 |
6 社区老年人居家不出风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 社区老年人居家不出现状 |
2 社区老年人居家不出风险因素分析 |
3 对策及建议 |
第二部分 社区老年人居家不出风险评分系统的构建及验证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验证组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建模组与验证组患者各相关变量的比较 |
2 社区老年人居家不出风险评分系统的构建 |
3 社区老年人居家不出风险评分系统的验证 |
讨论 |
1 居家不出风险评分系统的构建 |
2 评分系统分界值的选取是筛选居家不出高危人群的重要参考 |
结论 |
创新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6)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2.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 |
2.1.3 伦理声明 |
2.2 研究工具 |
2.2.1 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
2.2.2 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
2.2.3 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的子女情况 |
2.2.4 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所在养老机构情况 |
2.2.5 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生命质量 |
2.3 调查过程 |
2.3.1 抽样过程 |
2.3.2 问卷回收情况 |
2.4 质量控制 |
2.4.1 调查设计阶段 |
2.4.2 调查实施阶段 |
2.4.3 数据整理阶段 |
2.5 统计分析 |
2.5.1 基本情况描述 |
2.5.2 生命质量现状和单因素分析 |
2.5.3 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多水平模型分析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1.1 养老机构的整体分布情况 |
3.1.2 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
3.1.3 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的健康情况 |
3.1.4 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子女的基本情况 |
3.1.5 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所在养老机构情况 |
3.2 研究对象生命质量现状 |
3.2.1 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生命质量现状描述 |
3.2.2 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生命质量人群分布 |
3.3 单因素分析 |
3.3.1 基本情况不同的丧偶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差异性分析 |
3.3.2 健康情况不同的丧偶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差异性分析 |
3.3.3 子女情况不同的丧偶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差异性分析 |
3.3.4 所在养老机构不同的丧偶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差异性分析 |
3.4 建立多水平模型 |
3.4.1 空模型协方差参数估计 |
3.4.2 组水平变量固定效应估算 |
3.4.3 影响因素的混合模型 |
4 讨论 |
4.1 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生命质量现状 |
4.2 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
4.2.1 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因素 |
4.2.2 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
4.3 多水平模型的应用 |
4.4 提高养老机构丧偶老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建议 |
4.5 研究的局限性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实践报告 |
背景 |
1、生物统计师 |
2、SAS 程序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安徽省农村地区集中供养的特困老年人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 |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系统复习法 |
2.2 问卷调查法 |
2.3 资料录入与分析方法 |
2.4 技术路线图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2 调查对象心理弹性情况 |
3.3 调查对象生活质量情况 |
3.4 调查对象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3.5 调查对象心理弹性和生活质量的线性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
4.2 调查对象心理弹性现况 |
4.3 调查对象生活质量现况 |
4.4 调查对象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
4.5 结论及建议 |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老年人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系统评价 |
参考文献 |
(8)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国外研究现状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小结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理论框架 |
4.1 研究理论框架 |
4.2 操作性定义 |
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抽样方法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的确定 |
2.4 资料收集方法 |
2.5 资料分析方法 |
2.6 科研质量控制 |
2.7 科研伦理考虑 |
3 结果 |
3.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3.2 访谈结果 |
4 讨论 |
4.1 不良的健康状况影响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 |
4.2 知信行因素影响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 |
4.3 居家环境因素影响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 |
4.4 社会支持因素影响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 |
4.5 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 |
第二部分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德尔菲专家函询 |
2.2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3 结果 |
3.1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结果 |
3.2 Uen-HAS量表信效度检验结果 |
4 讨论 |
4.1 量表可以全面评估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 |
4.2 量表研制的方法科学,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4.3 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 |
4.4 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
第三部分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现状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纳入排除标准 |
2.2 抽样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资料分析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空巢老人居家安全问题发生率 |
3.3 城市空巢老人的Hen-HAS量表得分情况 |
3.4 Uen-HAS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 |
4 讨论 |
4.1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问题发生率的分析 |
4.2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分析 |
4.3 Uen-HAS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改善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状况的建议 |
总结 |
1 本研究的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未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独居老人抑郁情绪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4.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
2.1 概念界定 |
2.1.1 独居老人 |
2.1.2 抑郁情绪 |
2.1.3 园艺疗法 |
2.2 理论依据 |
2.2.1 社会认知理论 |
2.2.2 社会支持理论 |
2.3 研究方法 |
2.3.1 访谈法 |
2.3.2 行动研究法 |
第3章 N社区独居老人抑郁情绪状况及需求评估 |
3.1 N社区独居老人的基本情况及抑郁情绪状况 |
3.1.1 N社区基本情况 |
3.1.2 N社区独居老人的基本情况 |
3.1.3 N社区独居老人抑郁情绪状况调查 |
3.2 N社区患有抑郁情绪的独居老人现状分析 |
3.2.1 身体健康状况不佳 |
3.2.2 自我认知感低,产生无用感 |
3.2.3 情绪低落,对生活缺乏热情 |
3.2.4 自我封闭,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 |
3.3 患有抑郁情绪独居老人的原因分析 |
3.3.1 身体原因 |
3.3.2 居住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 |
3.3.3 认知因素 |
3.3.4 负性生活事件 |
3.4 患有有抑郁情绪独居老人的需求分析 |
3.4.1 心理疏导层面的需求 |
3.4.2 生命意义重建层面的需求 |
3.4.3 人际交往层面的需求 |
3.4.4 文娱活动层面的需求 |
3.4.5 社会支持层面的需求 |
第4章 改善社区独居老人抑郁情绪的小组工作介入 |
4.1 小组工作的介入准备 |
4.1.1 小组成员的选择 |
4.1.2 小组的特征 |
4.2 小组工作目标 |
4.3 小组活动的开展 |
4.3.1 第一次小组活动:走进你我 |
4.3.2 第二次小组活动:播撒种子,传递希望 |
4.3.3 第三次小组活动:走进多肉,感受生命 |
4.3.4 第四次小组活动:草莓采摘,品尝甜蜜 |
4.3.5 第五次小组活动:园艺之旅——DIY小盆栽 |
4.3.6 第六次小组活动:植物拓印,贴近自然 |
4.3.7 第七次小组活动:花花世界,亲近你我 |
4.3.8 第八次小组活动:明天你好,不说再见 |
第5章 小组工作介入独居老人抑郁情绪的评估分析 |
5.1 介入服务的过程评估 |
5.1.1 小组活动过程的初期评估 |
5.1.2 小组活动过程的中期评估 |
5.1.3 小组活动过程的后期评估 |
5.2 介入服务的效果评估 |
5.2.1 小组成员抑郁情绪的变化情况 |
5.2.2 小组成员的满意度调查 |
5.2.3 他人的评价状况 |
第6章 小组社会工作的介入反思及建议 |
6.1 小组工作介入独居老人抑郁情绪具有的优势 |
6.1.1 小组工作的特点更有利于提供服务 |
6.1.2 小组工作对改善独居老人抑郁情绪具有成效 |
6.2 小组工作介入独居老人抑郁情绪存在的不足 |
6.2.1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的伦理困境 |
6.2.2 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认知不足 |
6.2.3 小组工作的技巧运用不足 |
6.2.4 新理论的实务应用存在不足 |
6.2.5 小组工作介入的时间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
6.3 小组工作介入独居老人抑郁情绪的建议 |
6.3.1 加强对独居老人抑郁情绪问题的重视 |
6.3.2 建立同辈群体支持网络 |
6.3.3 发挥资源的有效联动作用 |
6.3.4 提升社工专业素质,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抑郁自评量表(SDS) |
附录 B 小组活动记录表 |
附录 C 小组活动满意反馈表 |
附录 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老年人日常生活生物节律、营养不良状况与抑郁情况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二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三 致谢 |
四 个人简介 |
附表 |
四、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城乡社区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卢杉,汪丽君. 人口与发展, 2021(05)
- [2]社区人群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的研制及评估[D]. 刘贝贝.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慢性病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 常韵琪.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4]延吉市老年人抑郁与健康素养对老年人自我忽视的影响[D]. 张彩元. 延边大学, 2021(02)
- [5]社区老年人居家不出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评分系统的构建[D]. 武玉洁. 青岛大学, 2020(01)
- [6]养老机构丧偶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李俊玲.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7]安徽省农村地区集中供养的特困老年人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D]. 谢思琦.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及初步应用[D]. 谢裕芳.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独居老人抑郁情绪问题研究[D]. 郝月霞.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10]老年人日常生活生物节律、营养不良状况与抑郁情况的关系研究[D]. 杨兵. 锦州医科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