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府为名牌产品和质量信誉企业颁证(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丽[1](2012)在《农产品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产品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主要食物来源,食品安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然而,近年来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事件不断爆发。经历了三鹿“毒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等一系列危机事件后,目前消费者陷入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处境中。危机是潜在危害甴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危机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性、严重危害性、时间紧迫性以及公众关注性等特点,一旦发生就很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但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消费的产业链上,由于链条长、环节多、生产经营主体分散、监管力量薄弱等原因,极容易发生农产品质量问题,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事件。每个危机事件的发生几乎都给企业自身造成毁灭性打击,给相关行业也造成了冲击。这些都表明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农产品品牌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的市场化制度安排,对于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改善农业结构、提高消费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企业利润、增强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的相关研究虽然倾向于从农业企业的角度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但是从品牌建设与质量提升这两个方面相结合的研究显得不足。本文基于该背景,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农产品质量相关理论和农产品品牌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比较分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方法,以发现农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为主线,并针对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的措施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本研究通过对山东省泰安市消费者行为的调查研究,试图获知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一中低层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状况和评价等,从而发现我国农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一是种植养殖过程中受污染或变质农产品进入市场;二是加工过程中加入有毒有害物质的农产品进入市场;三是流通环节管理不善导致受损变质农产品进入市场;四是技术过失导致非安全农产品进入市场;五是市场管理不善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这是本研究的起点。为了深入研究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的方法,通过调研数据分析获得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影响要素的排序。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存在的原因,由于靠政府规制提升农产品质量的成本过高,提出了市场化方法——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与保护制度,来实现农产品质量优化的观点。经过对农产品品牌的各个特征的分析,最终达到通过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来提升农产品质量的目的。相应地提出了通过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的一系列措施:首先,针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环境进行分析,即解决建在哪的问题;其次,提出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即解决谁来建的问题;然后,提出农产品品牌建设要素,即解决建什么的问题;最后,提出农产品品牌建设步骤,即解决如何建的问题。这是本研究的核心。
陈晓双[2](2011)在《山东名牌产品评定的结果验证与改进研究 ——以白酒产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名牌事业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名牌评估认定体系,开展了一系列从国家到省级、市级等不同层级的名牌产品评选和认定活动。然而,名牌评选体系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地方的评选。目前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名牌评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形成了一些主流的观点。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回顾、现状概述、调查统计、结果分析、方案改进的基本框架结构对山东省2008年名牌产品进行实证研究,即以白酒产品为例,对名牌评选的结果进行验证,通过社会调查结果与评选结果的比较,对评选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首先,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对品牌评估和名牌评选所采取的方法,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于相关概念、评价方法的权威理论和研究成果;对国内白酒行业名牌评选的情况进行了概述,包括评选的制度和标准、评选现状和进展等。其次,本文对调查数据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评选结果进行对比。对比发现,评选结果大体上与社会调查相符,由此判断整个评选流程和方案是比较科学的。但存在的偏差也反映出评选标准或者程序仍然不够完善。最后,本文在数据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白酒行业的发展现状,对山东省名牌评选流程及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评选流程上,要提高消费者参与度,拓展企业排名项目;评选方案要注重客户满意度测评和质量评价的细则。此外,政府在评选过程中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不可过渡干预。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对山东省评选出的名牌产品进行社会认知情况的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名牌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知名度、美誉度,明确各种名牌产品的实际市场认可程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张澜夕[3](2009)在《江西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江西茶叶历史悠久,是传统的产茶大省,曾有过辉煌历史。近年来我省茶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与邻省相比,仍然显落后,主要表现为经济效益不高、市场占有率低,应对市场风险和开拓市场能力较落,优势名牌茶叶没有形成规模等。导致差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当前江西绿茶产业在生产、加工、包装、流通、销售等方面要如何提高江西绿茶品位,进一步拓宽国内外市场,推进茶产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针对目前江西的茶叶产业现状,笔者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来指导,来推进茶叶产业发展。我省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必须变革传统的经营模式。文章首先从研究背景和茶叶产业化基本理论出发,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结合市场营销学中的相关知识,聚焦于品牌整合战略与经营模式,采取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图表法的研究方法,探悉我省产业竞争现状。并针对分析中所得到的启示,提出建设性的规范意见。
张瑞新[4](2009)在《寿光蔬菜产业品牌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价格、质量和服务竞争转化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品牌竞争。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是随着经济体制的发展而发展的。“寿光蔬菜”这一品牌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蔬菜文化与现代高科技蔬菜文化相融合的结晶。蔬菜产业成为山东省寿光市的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寿光蔬菜”已成为一个知名区域农业品牌。因此,对寿光蔬菜产业品牌发展进行研究,总结“寿光蔬菜”这个农业区域品牌发展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索解决的方案,对推进寿光蔬菜产业品牌化,增强寿光蔬菜品牌的健康发展,实现寿光蔬菜在新形势下更高层次的快速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寿光蔬菜这一区域品牌的形成与效应进行了分析。围绕这一问题,论文对寿光蔬菜产业品牌及区域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对寿光蔬菜品牌的发展历程、产业发展条件、品牌知名度、品牌文化、发展经验、发展主要措施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寿光蔬菜这一区域品牌的效应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其对产业结构、农民收入、农民素质和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的作用。第二部分对寿光蔬菜品牌发展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品牌发展的障碍与产业发展的障碍是分不开的,所以文章对产业发展的障碍和品牌发展的障碍分别进行了分析。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得出结论:1、“寿光蔬菜”品牌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做好蔬菜及相关产业的基础上,政府和地方努力做好其他产业发展,促进了蔬菜业及其他产业全面发展,特别是努力发展独具特色的蔬菜文化,为这一农业区域品牌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品牌的保护与发展,不仅能够带动蔬菜业和农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寿光菜蔬”这个农业区域品牌带动了寿光市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全面迅速发展。最后,论文在得出的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寿光蔬菜产业品牌发展的建议:1、加大政府的支持推动力度,完善品牌推进体系建设。2、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品牌上档升级。3、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4、抓好农民合作组织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保证品牌素质的提高。5、建设优美生态环境,大力促进外延产业发展。6、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寿光蔬菜”品牌文化战略。
成党伟[5](2009)在《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认识的提高以及健康消费观念的增强,绿色品牌农产品以鲜明的形象和安全的品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地处陕西南部秦巴山区安康市,其生态资源禀赋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优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康市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增强,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绿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低、缺乏营销竞争力,导致增产不增收,优质不优价,农业生产综合效益较低,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而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关于陕西省“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纲要中提出:“陕南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发展绿色产业为重点,实现突破发展”。安康市也提出了“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的战略思想。本文以安康市绿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提出立足安康市自然资源优势,实施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借助品牌效应提升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安康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研究中,本文在阐述品牌及品牌战略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用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理论,对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品牌现状、绿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运用AHP法对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品牌进行定量选择,提出结合安康市自然资源优势,采取品牌的差别化优势战略。并分析了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实施的产业支撑及相关保障措施。最后,论文对安康市绿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蓝增全,沈晓进,吕才有,包莉洪[6](2007)在《昆明茶产业现状调查与发展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昆明是云南茶产品和茶文化交流的枢纽和国内外茶商汇集、交流的中心,如何发挥省会城市昆明在茶产业中的窗口作用,在昆明茶产业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茶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思路与对策。
董飞[7](2006)在《贵州旅游业品牌营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贵州旅游业这几年的发展态势虽然良好,但仍然落后于周边省份,如何尽快摆脱这种局面,快速发展贵州旅游业,是贵州旅游业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品牌营销,可以迅速提高贵州旅游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在国内外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助推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把贵州旅游业做大做强,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本文首先叙述了品牌和品牌营销以及品牌营销的特征,使读者了解品牌及品牌营销的概念以及对品牌营销战略的架构有所认识,继而介绍了我国旅游目前的现状和贵州旅游品牌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涉及到贵州旅游品牌资产管理落后、品牌建设缺乏整体性及缺乏文化内涵支持等方面,指出实施品牌营销是发展贵州旅游业的必然选择,它有利于提高贵州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创造知名旅游品牌;有利于贵州旅游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提高旅游整体效益;论文重点分析了贵州旅游业实施品牌营销的路径选择。指出要重视市场调研,注意顾客的新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加强品牌建设,打造旅游精品和特色;强化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品牌广告宣传整体形象;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大力发展贵州旅游电子商务,积极开展网络营销。文章最后指出了贵州旅游在品牌营销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要避免品牌定位脱离实际、品牌营销手段过于单一;积极实行绿色营销,避免环境污染;避免景点开发投资比例不合理、产品重复建设多的问题。
蔡丽霞[8](2006)在《肥城市桃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肥城桃(又称佛桃),系山东省肥城市栽培历史悠久的名优特产。以其果实个大,营养丰富,味甘郁香,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被誉为“群桃之冠”,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是肥城市独有的宝贵资源,是我国着名的特产。近年来,肥城市在大力发展传统佛桃的基础上,优化品种种植结构,引进了水蜜桃、中华寿桃、设施油桃等早、中、晚、熟品种系列,结果品种达到80多个,栽培面积6667hm2,果品产量达到10万t以上,产值1亿元,基本实现了“四季有桃”。肥城市桃的生产已成为肥城市农村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和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为全面准确掌握肥城市桃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提高肥城市桃产品质量和知名度。本文调查研究了肥城市桃的生产现状,优势区域及其范围等,为今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经过调查总结,归纳分析,可以看出肥城市生产的桃之所以品优味佳,产量高,除品种、气候、施肥、管理诸因素外,还与这个地区特殊的地质背景条件紧密相关;由此而形成了独特的桃树生长的优势区;同时,肥城市桃的生产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传统肥城桃风味变差,采后处理滞后,技术服务落后等问题。为实现肥城市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首先应优化品种结构,实施肥城市桃的精品园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行桃树标准化生产,生产绿色无公害桃产品,并不断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金发忠[9](2005)在《关于农产品品牌问题的探讨》文中认为与工业产品相比,农业品牌特别是农产品品牌起步晚、差距大、重点不突出、方向不明确、优势不明显,依托品牌来打造精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品牌农业和品牌农产品发展的形势紧迫,任务艰巨。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升级,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业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走品牌发展的氛围将逐步形成,品牌农产品的发展将是大势所趋,势在必然。如何尽快将品牌农业和品牌农产品推动起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面。本着先将工作开展起来的原则,农业品牌创建和农产品品牌打造应当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行分门别类的指导,采取多种途径,加速品牌培育和创立进程。纵观国内外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我国农产品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包装,可以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入手,采取群策群力的办法,力求取得实效。
金发忠[10](2005)在《关于农产品品牌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省府为名牌产品和质量信誉企业颁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府为名牌产品和质量信誉企业颁证(论文提纲范文)
(1)农产品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2 农产品质量与农产品品牌相关理论概述 |
2.1 农产品质量理论概述 |
2.2 农产品品牌理论概述 |
2.3 农产品质量与农产品品牌的理论结合 |
3 农产品质量现状 |
3.1 农产品质量的现状调查 |
3.2 农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 |
3.3 农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影响 |
3.4 农产品质量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
4 市场纠偏机制——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与保护机制 |
4.1 实施农产品品牌的现实意义 |
4.2 农产品品牌的特征 |
5 通过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的措施 |
5.1 农产品品牌建设环境 |
5.2 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 |
5.3 农产品品牌建设要素 |
5.4 农产品品牌建设步骤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2)山东名牌产品评定的结果验证与改进研究 ——以白酒产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简述 |
2.1.1 名牌的内涵 |
2.1.2 知名度的含义 |
2.1.3 美誉度的含义 |
2.2 国内外对于名牌评选的研究状况 |
2.2.1 国外名牌评选发展情况 |
2.2.2 国内名牌评选发展情况 |
2.2.3 山东省名牌评选情况 |
第3章 白酒行业发展现状 |
3.1 白酒的历史 |
3.2 白酒的类别和档次划分 |
3.2.1 类别划分 |
3.2.2 档次划分 |
3.3 鲁酒品牌发展现状 |
3.4 2008年鲁酒名牌评选结果 |
第4章 山东省白酒品牌的社会调查分析 |
4.1 调查准备工作 |
4.2 调查的背景、范围及调查内容 |
4.3 地级市调查数据整理分析 |
4.3.1 知名度分析 |
4.3.2 消费频数分析 |
4.3.3 美誉度分析 |
4.3.4 美誉原因分析 |
4.4 重点城市分析 |
4.4.1 济南市分析 |
4.4.2 泰安市分析 |
4.4.3 潍坊市分析 |
4.4.4 淄博市分析 |
4.4.5 四地市综合分析 |
4.5 县级市分析 |
4.5.1 莱州市分析 |
4.5.2 曲阜市分析 |
4.5.3 曹县分析 |
4.6 其他问题调查 |
4.6.1 名牌数量调查 |
4.6.2 开放性问题调查 |
第5章 评选体系分析与改进 |
5.1 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
5.1.1 消费者参与程度不够 |
5.1.2 未进行品牌排名评价 |
5.2 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
5.2.1 客户满意度测评存在的问题 |
5.2.2 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
5.2.3 其他方面的问题 |
5.3 评选流程改进 |
5.3.1 提高消费者参与度 |
5.3.2 拓展企业排名项目 |
5.4 评选方案改进 |
5.4.1 完善顾客满意度测评 |
5.4.2 完善质量评价 |
5.4.3 其他建议 |
5.5 政府角色定位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研究成果 |
6.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江西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茶叶产业化的基本理论分析 |
2.1 茶叶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 |
2.2 茶叶产业化的特性、内涵及其要素 |
2.3 茶叶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
2.4 茶叶产业化利益分配主要方式 |
2.5 茶叶产业化的政府职能 |
第3章 江西茶叶产业化发展现状 |
3.1 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
3.2 龙头企业初步形成 |
3.3 茶叶专业市场和营销网络初步建成 |
第4章 江西发展茶叶产业化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
4.1 生态环境 |
4.2 悠久的历史品牌优势 |
4.3 绿茶"金三角"格局初现 |
4.4 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 |
4.5 低老茶园比重大,平均单产低 |
4.6 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
4.7 市场营销不力 |
第5章 江西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 |
5.1 实现茶树良种化与生产基地区域化 |
5.2 壮大龙头企业,实现企业集团化 |
5.3 实施科技兴茶,强化茶产业人才培训 |
5.4 完善利益分配方式,实现分配规范化 |
5.5 整合现有品牌,实现产品名优化、特色化 |
5.6 实现销售网络化,拓展营销市场 |
5.7 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推进茶文化旅游 |
5.8 切实加强领导,推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的发展趋势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寿光蔬菜产业品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历史背景 |
1.1.2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外农业品牌化状况综述 |
1.3.1 国外推进农业品牌化情况 |
1.3.2 国外推进农业品牌化主要经验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品牌发展相关理论阐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品牌 |
2.1.2 农产品品牌 |
2.1.3 农业企业品牌 |
2.1.4 农业区域品牌 |
2.1.5 农产品品牌化与农业品牌化 |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 |
2.2.1 管理与控制的内容 |
2.2.2 基本原则 |
2.3 农产品质量认证 |
2.3.1 无公害食品认证 |
2.3.2 绿色食品认证 |
2.3.3 有机食品认证 |
2.4 品牌建设 |
2.4.1 品牌文化 |
2.4.2 品牌的培育与保护 |
2.4.3 农业品牌化战略 |
2.4.4 品牌带动机制 |
2.5 知识产权保护 |
2.5.1 知识产权的概念 |
2.5.2 农业知识产权的特征 |
2.5.3 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内容 |
第三章 “寿光蔬菜”品牌的形成与效应 |
3.1 品牌的形成与发展 |
3.1.1 “寿光蔬菜”品牌概念界定 |
3.1.2 “寿光蔬菜”品牌发展历程 |
3.1.3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条件 |
3.1.4 “寿光蔬菜”品牌知名度 |
3.1.5 “寿光蔬菜”品牌文化 |
3.1.6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
3.1.7 “寿光蔬菜”品牌发展主要措施 |
3.2 品牌效应 |
3.2.1 优化了产业结构 |
3.2.2 增加了农民收入 |
3.2.3 提高了农民素质 |
3.2.4 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 |
第四章 “寿光蔬菜”品牌发展的障碍因素 |
4.1 产业发展障碍 |
4.1.1 标准化体系方面障碍因素 |
4.1.2 种苗繁育体系方面障碍因素 |
4.1.3 深加工体系方面障碍因素 |
4.1.4 市场与流通体系方面障碍因素 |
4.2 品牌发展障碍 |
4.2.1 产业品牌发展障碍因素 |
4.2.2 区域品牌发展障碍因素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2 论文研究理论基础 |
2.1 绿色农产品、绿色消费、绿色营销及其相关研究 |
2.1.1 绿色农产品 |
2.1.2 绿色消费 |
2.1.3 绿色营销概念 |
2.2 品牌的概念、特征及相关研究 |
2.2.1 品牌的概念 |
2.2.2 品牌的特征 |
2.2.3 品牌相关研究 |
2.3 农产品品牌相关研究 |
2.3.1 农产品品牌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
2.3.2 农产品品牌形成的因素分析 |
2.4 品牌战略 |
2.4.1 品牌战略的界定 |
2.4.2 品牌战略优势分析 |
2.5 农产品品牌化战略及相关研究 |
2.5.1 农产品品牌化战略研究 |
2.5.2 绿色产品质量与品牌的关系 |
2.5.3 品牌经营的内涵 |
2.5.4 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的作用 |
3 安康市绿色农产品与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
3.1 安康市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
3.2 中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3.2.1 中国农产品品牌现状 |
3.2.2 中国农产品品牌存在的问题 |
3.3 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
3.3.1 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发展的基础 |
3.3.2 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
3.4 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品牌现状 |
3.4.1 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品牌现状 |
3.4.2 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评价 |
4 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发展环境分析 |
4.1 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 |
4.1.2 行业环境分析 |
4.1.3 外部发展环境评价 |
4.2 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内部发展环境分析 |
4.2.1 自然资源条件 |
4.2.2 经营管理能力 |
4.2.3 生产技术条件 |
4.2.4 人才条件 |
4.2.5 资金投入 |
4.2.6 信息化水平 |
4.2.7 内部发展环境评价 |
4.3 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发展环境综合评价 |
4.3.1 优势与劣势分析 |
4.3.2 机会与威胁分析 |
4.3.3 绿色农产品发展SWOT分析 |
5 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制定 |
5.1 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定位及制定原则 |
5.1.1 品牌战略定位 |
5.1.2 战略制定原则 |
5.2 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可供选择的品牌战略 |
5.2.1 品牌的技术领先战略 |
5.2.2 品牌的最低成本战略 |
5.2.3 品牌的差别化战略 |
5.2.4 品牌的专业化服务战略 |
5.3 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的选择 |
5.3.1 品牌战略选择步骤 |
5.3.2 品牌战略选择采用的方法 |
5.3.3 品牌战略选择过程与结果 |
5.4 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品牌差别化战略设计 |
5.4.1 品牌差别化 |
5.4.2 营销渠道差异化 |
5.4.3 生产过程差异化 |
5.4.4 促销差异化 |
6 安康市农产品绿色品牌发展的产业支撑与产品开发研究 |
6.1 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的产业支撑 |
6.1.1 秦巴药业 |
6.1.2 茧丝产业 |
6.1.3 绿色食品 |
6.1.4 畜牧产业 |
6.1.5 茶产业 |
6.1.6 相关服务产业 |
6.1.7 产业支撑 |
6.1.8 发展思路 |
6.2 安康市绿色农产品的开发 |
6.2.1 绿色农产品开发的思路 |
6.2.2 绿色农产品开发 |
7 安康市农产品绿色品牌战略实施及保障措施 |
7.1 安康市农产品绿色品牌战略实施 |
7.1.1 解放思想 |
7.1.2 制度化建设 |
7.1.3 培育好农业创名牌的载体 |
7.1.4 为品牌战略创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 |
7.1.5 搞好农产品的品牌营运 |
7.2 安康市农产品绿色品牌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昆明茶产业现状调查与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昆明茶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
1.1 昆明茶史源远流长 |
1.2 昆明市民茶学认知度较高, 茶学教育科研基础良好 |
1.3 昆明茶馆及茶室发展迅速 |
1.4 昆明茶叶种植分布合理, 且与名品加工联系紧密 |
1.5 昆明茶叶市场发育渐趋成熟 |
1.6 昆明茶具、茶叶零售批发火爆 |
2 昆明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
2.2 昆明的茶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
2.3 茶产业缺少龙头企业, 管理不规范 |
2.4 茶文化专业人员缺乏 |
3 昆明茶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
3.1 昆明茶产业的发展思路 |
3.2 昆明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贵州旅游业品牌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2.品牌和品牌营销综述 |
2.1 品牌概述 |
2.2 品牌营销的概念及其特征 |
2.3 品牌营销战略的架构 |
3.贵州旅游业的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
3.2 贵州旅游业品牌营销的现状 |
3.3 贵州旅游业在品牌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实施品牌营销对发展贵州旅游业的重要性 |
4.1 有利于塑造贵州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创造知名旅游品牌 |
4.2 有利于贵州旅游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
4.3 可以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提高旅游业整体经济效益 |
4.4 能督促贵州旅游业提高服务质量 |
4.5 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贵州旅游业营销资产的价值 |
5.贵州旅游业实施品牌营销的路径选择 |
5.1 重视市场调研,注意顾客的新需求,理清思路,进行精准定位 |
5.2 树立强烈的品脾意识,加强品牌建设,打造贵州的旅游精品和特色,铸造强势旅游品牌 |
5.3 强化旅游服务质量,尤其要注重旅游业的外部形象 |
5.4 通过品牌广告宣传整体形象,创造贵州旅游业良好的舆论氛围 |
5.5 树立整体旅游产品观念,充分注意到品牌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 |
5.6 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延长旅游品牌的生命周期 |
5.7 大力发展贵州旅游电子商务,积极开展网络营销 |
6.贵州旅游在品牌营销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6.1 避免由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配套不完善导致旅客难以抵达旅游目的地 |
6.2 旅游接待能力相对较差,产业发展不平衡 |
6.3 切忌品牌定位脱离实际 |
6.4 不断创新,避免品牌营销手段过于单一 |
6.5 积极实行绿色营销,避免环境污染,人为破坏景区、景点的现象 |
6.6 避免景点开发投资比例不合理、产品重复建设多的问题 |
7.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肥城市桃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基本理论依据 |
1.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1.1.2 区域优势理 |
1.1.3 产业组织理论 |
1.1.4 规模报酬理论 |
1.1.5 产业结构理论 |
1.2 研究工作设计与思路 |
1.2.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肥城市的自然条件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 |
2.3 土壤种类 |
2.4 气候条件 |
3 肥城市独特的生态环境 |
3.1 地层岩土背景与肥城市桃树生长的关系 |
3.1.1 钙质岩土区 |
3.1.2 花岗质岩土区 |
3.1.3 第四系沉积物区 |
3.2 桃树生长发育的适应性 |
3.2.1 喜温热湿润的气候环境 |
3.2.2 喜背风向阳的山间沟谷地、梯田阶地的地貌形态 |
3.2.3 喜偏碱性富钙低钠的厚层砂壤土 |
3.2.4 要求匹配适中的农业地质背景 |
3.2.5 回避不适的生态环境效应 |
3.3 肥城市桃生产优势区的形成 |
3.3.1 对土壤母岩及母质层的选择 |
3.3.2 对土壤化学条件的要求 |
3.3.3 有利的地理、气候条件 |
3.3.4 有优良的土壤母质 |
3.3.5 水文地质条件 |
4 桃产业发展的背景分析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
4.1 桃产业的发展状况 |
4.1.1 世界桃产业的发展 |
4.1.2 中国桃产业的发展 |
4.1.3 山东省桃产业的发展 |
4.2 肥城市桃产业发展现状 |
4.2.1 肥城市桃产量状况 |
4.2.2 肥城市桃品质分布 |
4.2.3 建立完善了科研推广服务体系 |
4.2.4 形成了肥城市桃的知名品牌 |
4.2.5 肥城市桃产业实现了产业化发展 |
4.3 肥城市桃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
4.3.1 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影响果品质量的提高 |
4.3.2 传统肥城桃不耐贮运、保鲜贮藏难题仍未彻底解决 |
4.3.3 品种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力 |
4.3.4 桃农的专业化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不高 |
4.3.5 桃农缺乏先进的技术、信息服务 |
4.4 肥城市桃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
4.4.1 肥城市桃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
4.4.2 坚持“优胜劣汰”,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
4.4.3 肥城市桃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目标 |
4.4.4 突出地方特色,提高肥城市桃产品的知名度 |
4.4.5 实施精品园建设,搞好以点带面的示范工程 |
4.4.6 用好用足 WTO 规则,加大对桃产业的支持力度 |
5 肥城市桃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构建与方略对策 |
5.1 肥城市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5.2 肥城市桃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构建 |
5.2.1 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
5.2.2 繁育推广桃的优良品种,优化品种结构 |
5.2.3 肥城市桃的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 |
5.2.4 建立有机桃生产基地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
5.3 肥城市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略对策 |
5.3.1 加强领导,综合治理,实现肥城市桃生产的良性循环 |
5.3.2 搞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5.3.3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肥城市桃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5.3.4 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高肥城市桃的知名度 |
5.3.5 大力开拓肥城市桃的国内、国际市场,增强竞争力 |
5.3.6 大力发展肥城市桃的生态旅游,促进良性发展 |
5.4 加快肥城市桃可持续发展进程,提高产业化水平 |
5.4.1 发展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
5.4.2 发挥专业市场的组织带动作用 |
5.4.3 建立完善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肥城市桃产业化水平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省府为名牌产品和质量信誉企业颁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产品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研究[D]. 李海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2]山东名牌产品评定的结果验证与改进研究 ——以白酒产品为例[D]. 陈晓双. 山东大学, 2011(04)
- [3]江西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D]. 张澜夕. 南昌大学, 2009(S1)
- [4]寿光蔬菜产业品牌发展研究[D]. 张瑞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5]安康市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研究[D]. 成党伟.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6]昆明茶产业现状调查与发展思路[J]. 蓝增全,沈晓进,吕才有,包莉洪. 云南农业科技, 2007(03)
- [7]贵州旅游业品牌营销研究[D]. 董飞. 贵州大学, 2006(05)
- [8]肥城市桃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蔡丽霞.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1)
- [9]关于农产品品牌问题的探讨[J]. 金发忠. 中国禽业导刊, 2005(14)
- [10]关于农产品品牌问题的研究[J]. 金发忠. 农业质量标准,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