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年亚马逊网上书店最佳“编辑推荐书目”——《派的历险记》(论文文献综述)
潘颖[1](2020)在《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及其社交媒体的进步和变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模式、生活形态和话语机制,中国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儿童文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消费具备了新的多维特征,也构成了本部论文研究的核心命题。厘清这些特征对于准确把握儿童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发展规律有重要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采用了文本分析、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聚焦于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文本与生产情境,运用文学、传播学、接受美学、文化学等理论多角度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媒体时代语境下,儿童文学在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消费四方面的发展变化和新特点,对比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与传统儿童文学发展的差异性、融合性,研究社会转型、文学转型、媒介转型对儿童文学发展演变的影响,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在建构、生产、传播、接受、消费等方面的新变化、新发展,探讨中国儿童文学在当代文学的发展空间和价值意义。论文基本框架如下:绪论部分在分析研究对象和背景的基础上界定论文中与新媒体时代和儿童文学相关的核心概念。第一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生产。该章指出,新媒体改变着儿童文学生产,固有的文化环境和传统儿童文学创作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创作主体泛化、低龄化写作和网络写手异军突起,实现了儿童文学作家群多元化发展;儿童文学题材、体裁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各界政策及措施的出台促使文学作品数量激增、品质提升,实现了儿童文学的原创品牌塑造和国际化走向;文学创作方式的新媒体化、多样化、融合化发展,实现了传统儿童文学的新媒体化和新媒体儿童文学的经典化,儿童文学也呈现出视听先行的新特征及数字化生存的多路径发展。第二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该章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分析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转换所带来的公共话语、思想结构、认知能力、生存方式等多方面的变化,梳理传播媒介的生态系统和媒介素养,分析儿童文学与媒介变迁的关系,以及我们面对儿童文学传播方式的变迁所应具备的媒介素养。同时,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方式、传播策略及传播特征,分析研究传统儿童文学的出版现状及转型、新媒体化出路和新媒体儿童文学的数字多元化传播和经典化走向。第三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接受。该章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分析儿童这一特殊的文学接受主体的接受素质(包括语言文字能力、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审美能力的分析)和心理能力(生理、心理、文化),梳理儿童接受成长心理轨迹、阅读视野的特点,结合深度访谈的调研,重点分析全民阅读时代背景和儿童文学阅读的特点及新变化,分析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阅读方式、特征和发展方向,以及儿童文学阅读的影响力和发展趋势。第四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消费。该章将儿童文学放在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语境下,以文学消费为核心切入,分析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对儿童文学的引导及其特征,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经典消逝”、娱乐至上、追逐游戏快感的特点;通过对重点儿童文学作家畅销书和作家富豪排行榜等信息数据比对,分析消费时代文学价值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总结儿童文学作品“商业化”“娱乐化”的特征,解析在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语境下儿童文学的“童年消逝”的危机与童年精神的文学重构。结论部分全面梳理总结了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和消费的多维特征,通过新媒体媒介技术演进与儿童文学的关系畅想儿童文学的未来,既对儿童文学的娱乐化与商业化表示忧虑,也对新媒体时代的儿童文学发展和前景充满期待。
尹朝霞[2](2020)在《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引进出版日本文学作品已有一段历史,近年来更是随着中日双方文化交流的活跃以及版权贸易的发展而日益频繁,因此日本文学作品在中国的引进版文学图书市场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日本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畅销为中国图书市场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中国的广大读者奉上了精美的精神食粮,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日本文化的了解。目前中国图书市场上引进的日本文学类图书品种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影响着日本文学类图书引进的进程,诸如引进版权时机、选题内容、营销等。本文致力于通过分析当前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的现状来找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寻找改善问题的方法。论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选题依据以及研究现状,并分析其可行性。第一章以先行文献和对市场相关图书的考察为基础,对目前图书市场上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概况进行了梳理,并对图书出版进行了分类解析,第二章多维度挖掘出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对“出版”本身的价值,通过典型样本的分析,管窥个案体现出的综合价值。第三章分别从选题评估、版权购买、作品翻译以及营销推广四个方面对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辨察,第四章分析原因并根据问题所在对症下药,提出改善问题的优化策略。论文的上述分析探讨都是基于对2012-2018年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相关数据、研究文献及对市场相关图书考察的基础进行的。
温宝旭[3](2018)在《新媒体时代我国AR童书的出版发行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新媒体时代,突飞猛进的科技,网络互联的普及,使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极大改变,图书的出版、印刷、发行等方面也随之变革。儿童图书是我国出版业品种、数量增长最快的类别,也历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出版领域。我国众多出版社涉足这一领域,并尝试各种方式打造优秀的新品种以赢得童书市场的青睐,融合AR技术的童书类型就是其中一例。AR技术可以实现虚实结合与实时交互,使童书更为立体直观地展现于读者眼前,丰富童书出版的表现形式,拓宽出版思路,给传统出版注入新的活力。自2014年来,我国AR童书呈爆发式增长,很多出版社都试图拿起AR这一技术利器武装自己,抢占童书市场。至今,我国AR童书出版还处于发展阶段,通过调查发现,我国AR童书出版发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分级不明确;二是套装过多,定价过高;三是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冲突;四是编辑自身的技能缺陷;五是发行渠道协调不当;六是技术外包的隐患。为实现我国AR童书可持续发展,在出版方面,一要针对读者群细化分级;二要量身定制营销策略,打造特色;三要重视用户体验,定期调查;四要编辑实现自我进化。在发行方面,一要制定明确的产品推广计划,增强渠道沟通;二要技术定期维护。
张炯[4](2017)在《中国童书出版编辑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童书出版一直是出版产业中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一个板块,被称作“永远的朝阳产业”。近年来,随着儿童阅读受关注度的提高,儿童阅读需求持续增长,童书出版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为了抢占市场,童书界重复出版、跟风出版的现象比比皆是。童书出版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出版的源头进行把控,需要以编辑力的提升为基础。童书编辑作为童书选题的策划人、童书质量的把关人、童书阅读的引导人,如何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儿童提供优质的阅读内容和服务,如何在童书出版活动中形成并提升编辑力,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全民阅读和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双重背景下,立足于编辑学的专业视角,结合国内外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围绕童书出版的流程与特点,对中国童书出版编辑力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首先,对本文涉及的重要概念,如儿童、童书、编辑力等进行界定,揭示了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内涵、特征、构成和作用,阐述了童书出版编辑力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将童书出版编辑力形成的因素分为内生影响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其中,童书编辑的自我角色认同、知识结构、思想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是编辑力形成的内生影响因素;文化政策环境、国际竞争环境、数字新媒体环境的变化以及童书产业健康发展的目标,是编辑力形成的外部驱动因素。再次,在归纳童书出版编辑力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炼出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从微观编辑力、中观编辑力和宏观编辑力三个层面构建童书出版编辑力分析体系与评价体系。最后,分别针对童书编辑个体、童书出版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编辑力提升的策略与方法,从而为我国童书出版产业发展和儿童阅读推广提供参考。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本文在编辑力一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童书出版这一特定对象,对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内涵、特征、构成等进行系统梳理,丰富了编辑学的研究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出版学的理论研究范畴。从实践价值看,分析我国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形成因素与提升途径,不仅有助于童书编辑强化自身素质,提高个人编辑力水平,而且有助于童书出版企业将编辑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从管理层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编辑实力,促进我国童书出版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刘艺潇[5](2016)在《我国推荐好书榜研究(2005-2014)》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出版行业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出版业在规模和质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出版物市场日渐繁荣,出现了一批精神内涵丰富、制作精良的优秀图书;但从图书排行榜单的数据来看,也存在着被推荐的好书在出版物市场中的销售并不理想的情况。本文将图书排行榜按其数据来源方式的不同,分为推荐好书榜和销售榜两种,主要研究的是2005-2014十年中的推荐好书榜现状及好书榜中的图书的销售情况,并根据分析提出对其的优化策略。首先搜集和整理了十年中推荐好书榜的情况,包括好书榜的名称、主办单位、主办单位类型、榜单内的图书数量等,对其每一年的情况做逐一的分析,阐述每年的新特点;再从整体对十年的好书榜进行梳理和总结,阐述其规模与数量、主办单位类型、发展趋势等方面呈现出的特点。其次,分别搜集2005-2014十年内各类图书推荐好书榜单和畅销榜单,将图书分成虚构类、非虚构类和少儿类三种不同的类型,统计出每年好书榜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图书,并与该图书在畅销榜中的排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好书在十年中的畅销情况。通过分析得知,不同类型的好书在畅销榜中所占的百分比、作品类型、畅销周期、作者偏好方面的表现不同,各有其特点,但都与畅销榜存在一定的差距。再次,探究影响推荐好书榜中的图书销售的因素,即为什么会出现好书榜中的图书销量不理想的原因。好书榜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大众的阅读倾向影响了好书榜中图书的销售。销售数据的可信度也影响了销售榜单,也是造成差异的原因。最后,为了改善好书不畅销的情况,使“好书”向畅销书靠拢,引导全民阅读,不仅需要提升推荐好书榜的影响力,也需要促进好书榜中图书的畅销。对好书榜单自身来说,不仅需要科学制榜,也要对榜单做有效的宣传。对好书榜中的图书来说,需要从出版的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等多方面进行提升与优化,共同促进好书的销售。
张广勋[6](2015)在《理想城市的建构与解构 ——英美乌托邦小说研究的城市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英美乌托邦小说为考察对象,探讨具有代表性的乌托邦文本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对乌托邦城市的想象和书写,力图描绘出乌托邦城市在这一文学文类中形成、兴盛、消解和嬗变的发展历程和乌托邦文学中的城市想象及其与具体历史语境中的现实城市间的影响与互动关系。这其中乌托邦城市是指一种理想的城市形态,即理想城市,其内容包括乌托邦小说中所想象的城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物质生活、文化风尚、思想观念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本文的总体思路是对英美乌托邦文学传统做一纵向、历时性的简略概述,同时采用纵中有横的结构方式,重点是对不同社会发展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乌托邦作品中的城市想象进行不同角度的透视分析,而在研究中尽可能以同一时期的西方城市理论为参照。在方法论上,本论文在对小说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文史互证和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结合在一起,由文本分析出发,逐步扩展到对文本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多方阐释,构成一个由文本聚焦到文化意义辐射的综合性整体研究。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正文五章。绪论部分主要是梳理与乌托邦相关的定义和概念,简述英美乌托邦小说演进过程,同时对西方城市乌托邦中的理想城市演进及其特征作出理论背景上的描述。绪论也简要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现状和意义。在正文历时性的论述中,第一章讨论的是乌托邦文学在其萌芽时期对理想城市的想象。柏拉图在面对雅典城邦的危机以及对远古失落的美好城邦的追思中,通过《理想国》构想了正义的理想城邦,但也显露出这一“理想城邦”的不正义。在《圣经》中,耶路撒冷的城市形象经历了罪恶之城、毁灭之城、救赎之城和圣城的变化,这一变化的背后既有对现实城市中种种罪恶的抨击,也富含着对理想城市的想象。托马斯·莫尔是乌托邦文学的开创者,《乌托邦》中的理想城市既有英国伦敦的影子,又是对当时英国社会的批判和超越。第二章主要以爱德华·贝拉米和威廉·莫里斯的乌托邦作品为文本,探讨了现代乌托邦小说中的理想城市景观和城市精神文化。贝拉米以回顾的方式对新旧波士顿加以对比,揭示出19世纪末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美国城市问题和城市危机,展现了未来新波士顿城市图景的辉煌壮丽,由此也造就了美国乌托邦文学的第一次繁荣。而作为“世界近代史上最出色的一部乌托邦小说”,《乌有乡消息》所想象的伦敦则是一个城乡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花园般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城。第三章讨论现代英美反乌托邦小说中理想城市的失落。伦敦一直是莫尔、莫里斯等乌托邦作家对美好城市想象的寄托,但是在阿道斯·赫胥黎和乔治·奥威尔笔下,这座理想之城呈现为幻灭之城和监禁之城。科技的进步有可能带来物质的丰裕,却也有可能导致对人性压抑与戕害。尤其是当科技与极权意识形态联姻,人将成为手段而不是目的。在一个安定、富裕和为虚幻幸福所包围的“美丽新世界”中,人类失去自由的选择和独立的思想,丧失了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可能,沦落为权力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此外,美国小说家雷?布拉德伯里也对未来消费社会所可能带来的城市异化发出警示。在他所想象的未来的焚书之城中,大众娱乐文化所造就的超现实符号错乱摇曳,带给人们的只是无深度的城市消费文化和精神错乱的狂欢景象,这一恶托邦大都市成为未来美国社会的缩影。第四章论述重点是理想城市形象在当代英美生态乌托邦小说中的嬗变。首先是对生态乌托邦文学这一新出现的乌托邦文学亚文类的概述,然后对相关文本中所想象的生态乌托邦城市和生态恶托邦城市进行解读。欧内斯特?卡伦巴赫所设想的未来旧金山是这一文类中少见的对未来持有乐观基调的生态理想城市,而保罗·奥斯特和奥克塔维娅?巴特勒等作家的生态乌托邦小说则描绘了未来污染、人口激增、气候异常等生态灾难所导致的迁移、饥荒、疾病等众多危机,城市在种种灾难的冲击下日趋衰败,处于崩溃的边缘。他们通过对未来都市恶托邦恐怖图景的想象对当今世界的都市危机发出警示。第五章关注当代伊托邦小说对未来城市和赛博空间的城市特质的想象。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和赛博空间的生成使得伊托邦成为当代乌托邦小说发展轨迹的新现象,对赛博空间的“城市化”想象构成了伊托邦小说的重要主题。这其中,菲利普?迪克想象了未来洛杉矶因核战争和星球移民变为收缩城市,市郊已成空城,只有共鸣箱所创造的虚拟城市空间维持着现实城市的社会互动和意义运作。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和尼尔·斯蒂芬森的《雪崩》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后现代的都市认知地图。未来国家政权的衰退和跨国资本的扩张使得未来都市被无情地分裂为两半。二元城市兴起,门禁森严的社区升级为堡垒单元郊郡,“法外之地”则表现了今日城市衰败、隔离、污染、和贫穷在未来可能造就的最可怕的后果。未来有可能成为理想城市的赛博空间,也可能沦为现实二元城市的镜像。
章国军[7](2013)在《误读理论视角下的《孙子兵法》复译研究》文中指出名着复译,贵在创新与超越。名着复译中,前驱译者如何对后世施加影响?后世译者如何实现阐释上的创新及对前驱的超越?迄今为止,这些问题尚鲜有人论及。本文基于对《孙子兵法》复译的个案研究,尝试对此进行探讨。作为最有影响的中国古代军事典籍,《孙子兵法》以其文本的开放性与召唤性邀约众多译者对其进行多元解读与阐释。复译将竞争机制引入同一部作品的翻译,《孙子兵法》译者间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争夺读者、争夺市场、争夺翻译史地位的激烈竞争,其中英文译者间的竞争尤甚。前驱译者由于时间上的先在性几乎将《孙子兵法》阐释空间使用殆尽,其译本为后世译者树立了阐释标准,阻碍着后世的阐释创新,因此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后世译者如果接受前驱厘定的阐释标准,其译本将被视作前驱译本的复制品,没有什么独到之外,后世译者也将处于前驱影响的遮护之下,难以获得翻译史地位。为扭转迟到劣势并廓清自己的阐释空间,后世译者需要创造性地误读前驱译本,对前驱译本进行批评和修正,进而突“破”前驱的影响,确“立”自己的强力译者地位。本文将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引入《孙子兵法》复译研究,结合翻译研究主导范式的嬗变,分析后世译者误读前驱译本的各种方式以及这些误读方式的演变轨迹,力图把握《孙子兵法》复译史上不同译者间的影响关系。在翻译研究语言学范式萌芽及确立时期,译界强调原作与译作之间的语言分析与文本对照,注重原作与译作之间的对等、等值或等效。这种做法直接影响并促成了本时期后世译者误读前驱译本的主要方式一语言学误读,即从语言学角度对前驱译本进行误读,重在突显后世的译本与原作间较前驱译本更为对等、等值或等效,有时后世译者还会基于前驱译本中的表达不当或不妥,从语言层面对前人译文进行批评和修正,以显示后世的译本更胜一筹。就《孙子兵法》翻译而言,强力的后世译者往往选择以语言层面为突破口,对前驱译本进行语言学误读,突显前驱译本中的表达不当或不妥,反衬后世译本的优越。作为首个英文译者,卡尔斯罗普对《孙子兵法》进入英语世界具有开疆拓域的作用,因而可视为《孙子兵法》英译史上的第一个强力译者。贾尔斯从文献学角度入手,对卡尔斯罗普译本中的多处误漏提出尖锐批评并加以修正,消解了卡氏影响,成就了贾尔斯自己的强力译者地位。格里菲斯以军事学角度为切入点,对贾尔斯译本中的误漏提出审慎批评并加以修正,突破了贾尔斯的影响,成为语言学范式时期唯一一位能与贾尔斯相提并论的强力译者。对原作与译作间语言分析与文本对照的过分关注极大地阻碍了后世译者的阐释创新,后世译本中或多或少地带有贾尔斯译本或格里菲斯译本的烙印。在贾氏译本、格氏译本的遮护下,其他译本的生存空间被大幅挤压,新译本推出的数量较为有限,《孙子兵法》英译活动陷入了低潮。在翻译研究文化学范式主导时期,译界强调将原作置于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翻译,注重翻译与文学外因素的联系以及翻译在文化系统中发挥作用的方式。这为译者解读原作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也为《孙子兵法》之类的名着复译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间接促成了本时期后世译者误读前驱译本的主要方式—文化学误读,即从文化学角度对前驱译本进行误读,重在强调后世的译本能够塑造出全新的文化形象,突显前驱在文本解读与阐释方面的视域狭隘与拘泥守旧,从而使前驱译本相形见绌,实现后世译本的“逆崇高”。就《孙子兵法》翻译而言,强力的后世译者往往选择从改变译本塑造的文化形象入手,对前驱译本进行文化学误读,以突显前驱在《孙子兵法》解读上的拘谨,反衬后世译者在文化形象塑造上的创新。R.L.翁译本以日历式学习手册的文化形象呈现,梁荣锦译本以通俗连环漫画的文化形象呈现,加葛里亚蒂译本改写系列以实用谋略指南的文化形象呈现,均颠覆了贾尔斯译本与格里菲斯译本塑造的汉学经典与兵学经典形象。R.L.翁、梁荣锦与加葛里亚蒂是文化学范式时期的三位强力译者。《孙子兵法》英译史中后世译者误读前驱译本以及误读方式与翻译研究主导范式联动的事实表明,前驱译者对后世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甚至对后世的成长起着阻碍作用,他们之间的影响关系不是后世译者对前驱的模仿、继承、接受和吸收,而是后世译者对前驱的误读、批评、修正和改写。历史是由强者书就的,一部《孙子兵法》复译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强力的后世译者误读前驱的历史。图14幅,表11个,参考文献166篇。
熊慧[8](2013)在《探析《三联生活周刊》的营销模式(2005-2011)》文中指出本论文以营销学“4P”理论和整合行销传播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新闻周刊中的代表刊物《三联生活周刊》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产品、定价、发行和渠道四个层面对《三联生活周刊》的营销模式进行研究,在总结其独到的理念风格和模式的同时,也依据调查和研究,指出影响周刊继续良性发展的问题。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概述新闻期刊研究现状,选择《三联生活周刊》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到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用四个章节分别从营销学的“4P”即产品、定价、渠道和促销四部分对《三联生活周刊》的营销方式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其中,第二章研究产品策略集中阐述了《三联生活周刊》的办刊理念、知识分子群体定位,以及独到的品牌定位;第三章研究价格竞争策略,介绍了《三联生活周刊》定价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得出刊物定价必须是在考虑成本、广告营收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下综合后产生;第四章研究分销渠道策略,从纸质版和数字版两方面来分析《三联生活周刊》的发行渠道建设,得出面向市场的杂志在不断开拓邮局订阅量的同时,还需开辟自主发行并加强对代理商的管理;第五章研究刊物促销,根据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来观察作为中国市场化运作的综合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在线上线下活动中的做法,描述其在形成刊物品牌效力中的作用。论文最后,也就是结语部分,从读者定位与内容设置契合度有偏差、地理位置对刊物内容和发行的局限、广告的另类侵蚀和活动营销效果有限四方面指出了《三联生活周刊》在营销上的不足。
高智红[9](2012)在《谁的选择? ——重要他人对学生课外阅读选择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重要他人与学生的阅读选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小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存在强有力的影响者,分析潜隐在学生阅读选择活动背后的影响主体,探寻的是哪些人是导引者、分享者、激发者,哪些则是限制者、规训者、负影响者?他们的取向、情感、态度、文化偏好如何影响了学生的选择方向?这些影响通过何种方式介入学生阅读过程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他者的影响又有怎样的差异或冲突?主要包括对重要他人的类型、互动关系分析、主体性分析和情境性分析。首先依据重要他人不同的角色、位置以及互动关系进行了归类分析。控制型重要他人是单向控制式,对学生阅读的支配、干涉显着,其强制性容易导致学生的阅读抵制行为;亲和型重要他人因为亲切、友善的态度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对学生的阅读活动影响度强;偶像—引领型重要他人因为个体的感召力、吸引力而成为有魅力的导引者,学生的阅读认同和仿效度高,偶像—制造型的重要他人则因为炒作易形成学生的盲目崇拜,产生流行阅读等负影响。他者的介入方式主要体现为单向、双向和多元互动等。另外,重要他人的主体性因素如取向、情感、态度、文化偏好等对学生的阅读选择也有着显着影响,工具取向和人文取向、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个人文化偏好和阶层文化偏好对学生的影响效果不同,在阅读选择方向上和阅读深度、广度上有差异。其次,从代际差异的角度,分析了当代史(1949—1999)上重要他人对学生阅读选择的影响状况,阐述了不同时段重要他人群体的差异及影响力度。包括政治化阅读辖制下的阅读单向、地下小群体阅读现象以及私人化启蒙过程等。1978年后偶像型重要他人对时代精神气质的引领,90年代后学生同龄偶像(少年作家等)的影响力增强及多个重要影响者群体的出现,对流行阅读的开启等。第三,区分了现实情境中(学校、家庭、媒介)中多个重要他人群体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和差异。如校长的取向对阅读文化构建的影响、教师群体的推荐差异、学生群体阅读互动的从众、易变及多元性,阅读上的隐在抵制与显在冲突状况、“核心人物”引领下的阅读同化现象等。媒介情境中隐在他者的畅销运作,网络论坛及博客中的阅读共享、同伴互助等;在家庭环境中父母作为重要他人,其阅读导引的现状和存在的误区,他们的教育期望与阅读启蒙之间的关联状况等。本研究的结论是:1.重要他人对学生阅读活动具有强影响力,他者的语言、情感、态度对学生阅读的有显着的导引作用。他者的积极情感是学生阅读好奇、阅读兴趣唤醒的重要关节点之一,而消极情感、情感淡漠会导致学生的兴趣封闭甚至导致阅读兴趣转移。2.各类重要他人对学生阅读活动的影响有显着差异,在一定情境下表现为阅读导引冲突,控制型的重要他人容易导致学生的阅读抵制和兴趣转移,偶像型重要他人具有强影响力和影响广度,但媒体制造的偶像则容易产生负向导引。3.重要他人与重要他人之间、重要他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学生阅读影响显着,彼此间情感密切、交往频繁、互动程度高的情况下,对学生的阅读同化和阅读提升有直接作用。4.学生群体自身也是重要的导引者,需要重视学生的小群体阅读现象、隐在抵制和阅读反抗的存在,关注同龄重要他人对学生的阅读风潮、时尚化阅读走向的重要影响力量。除在场重要他人的影响外,隐在、不在场重要他人也有显着作用,媒介人(出版商、作家、编辑、官员、网友等)同样对学生的阅读选择有着强影响力。5.重要他人的文化偏好以隐在的的方式影响学生的阅读选择,长辈型重要他人的文化偏好具有较强的传递性,学生同辈群体的偏好传递则具有情境性和可变性。不同阶层的文化偏好传递中,中间阶层的代际传递性最强。6.由于存在影响学生阅读的多个重要他人群体,聚合校内校外、在场与隐在影响者的合力,使重要他人发挥正向积极的导引作用,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激发者、唤起者、催化者、陪伴者和共读者非常重要。
王洪芝[10](2010)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儿文学图书出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年儿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我国有3.67亿少年儿童,少年儿童如何健康成长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少儿出版是为少年儿童生产健康文化食粮的重要阵地。少儿文学图书是少儿图书中最大的细分市场,因此研究少儿文学图书出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相关数据为基础,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少儿文学图书出版发展的现状,对少儿文学图书出版进行了研究,对国内少儿文学图书出版进行了宏观全面的思考,并对其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我国少儿图书的发展历程。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与童书业起步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童书业受到的打击及改革开放后童书业的巨大发展。第二部分,我国少儿文学图书的发展现状。从少儿文学图书出版的概况、儿童文学作家队伍、儿童文学图书出版、创作及图书奖几方面进行全面的解析。第三部分,少儿文学图书出版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盲目跟风重复出版、图书质量有待提高,价格偏高和分销渠道不畅通几方面。第四部分,少儿文学图书出版的发展思路。宏观上,要给儿童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提倡“儿童本位”的出版观。微观上,要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努力提高图书质量,合理规范价格,优化分销渠道,促进我国少儿文学图书出版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2002年亚马逊网上书店最佳“编辑推荐书目”——《派的历险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亚马逊网上书店最佳“编辑推荐书目”——《派的历险记》(论文提纲范文)
(1)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产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环境 |
一、文学生产与新媒体生产力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环境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新变化 |
一、儿童文学观念的时代嬗变 |
二、儿童文学作家群的多元化发展 |
三、儿童文学主题模式的拓宽丰富 |
第三节 儿童文学与新媒体融合的新发展 |
一、文学生产的新媒体化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网络化 |
三、视听先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特点 |
四、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数字化生存 |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传播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传播媒介 |
一、文学传播与媒介素养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的媒介融合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现状及转型 |
一、儿童文学传播的现状分析 |
二、儿童文学传播方式的转型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方式及策略 |
一、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方式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策略 |
三、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畅销书 |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接受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全民接受阅读 |
一、文学接受理论 |
二、新媒体与全民阅读时代的儿童阅读 |
第二节 儿童文学接受主体的特征分析 |
一、儿童读者的认知和身心发展特征分析 |
二、儿童读者的阅读心理分析 |
第三节 新媒体与儿童文学阅读 |
一、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方式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特点 |
三、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影响 |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消费 |
第一节 消费文化与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 |
一、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
二、新媒体时代文化转型与消费文化 |
三、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商业化 |
一、儿童文学的商业化写作 |
二、儿童文学畅销书与中国作家富豪榜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娱乐化 |
一、儿童文学的游戏性和游戏精神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娱乐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2)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可行性分析 |
第三节 选题特色以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的现状梳理 |
第一节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溯源 |
第二节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的市场探查 |
第三节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作者掇要 |
第四节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文本类别解析 |
第二章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的多维价值窥探 |
第一节 从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的整体状况看其价值 |
第二节 从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的畅销榜单看其价值 |
第三节 从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的典型样本出版看其价值 |
第三章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的不足 |
第一节 争夺版权,重复引进 |
第二节 版权乱象,时有发生 |
第三节 盲目引进,有待匡正 |
第四节 翻译欠佳,质量堪忧 |
第四章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的策略优化 |
第一节 科学引进,避免内讧 |
第二节 版权立法,维护秩序 |
第三节 瞄准需求,精选选题 |
第四节 编译共励,打造精品 |
第五节 优化营销,实现双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新媒体时代我国AR童书的出版发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的变革 |
第一节 阅读习惯 |
第二节 出版方式 |
第三节 印刷方式 |
第四节 发行渠道 |
第五节 盈利模式 |
第三章 童书出版与AR技术 |
第一节 童书出版 |
一、童书的定义 |
二、童书出版的特点 |
第二节 AR技术 |
一、AR技术的显示原理 |
二、AR技术的特点 |
三、AR技术的价值 |
四、AR技术的发展历程 |
五、AR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三节 AR童书的阅读实例 |
第四章 我国AR童书的出版发行概况 |
第一节 我国AR童书的出版现状 |
第二节 我国AR童书的特点 |
第三节 我国AR童书的市场反映 |
第五章 我国AR童书出版发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出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分级不明确 |
二、套装过多,过高定价 |
三、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冲突 |
四、编辑自身的技能缺陷 |
第二节 发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发行渠道协调不当 |
二、技术外包的隐患 |
第六章 我国AR童书可持续发展策略 |
第一节 AR童书出版可持续发展策略 |
一、针对目标读者群细化分级 |
二、量身定制营销策略,打造特色 |
三、重视用户体验,定期调查 |
四、编辑实现自我进化 |
第二节 AR童书发行可持续发展策略 |
一、制定明确的产品推广计划,增强渠道沟通 |
二、技术定期维护 |
结语 |
附录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中国童书出版编辑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儿童阅读推广已成为社会共识 |
1.1.2 童书出版是我国出版业活力最强的板块 |
1.1.3 童书出版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实践价值 |
1.3 研究现状 |
1.3.1 童书出版研究 |
1.3.2 编辑力与童书编辑研究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概念界定 |
1.6.1 儿童及童书 |
1.6.2 少儿出版、少儿图书出版与童书出版 |
1.6.3 编辑与编辑力 |
2 童书出版编辑力概述 |
2.1 编辑力的基本理论问题 |
2.1.1 编辑力的内涵 |
2.1.2 编辑力的特征 |
2.1.3 编辑力的构成 |
2.2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内涵 |
2.3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特征 |
2.4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构成 |
2.4.1 微观层面的童书编辑能力 |
2.4.2 中观层面的童书编辑竞争力 |
2.4.3 宏观层面的童书编辑影响力 |
2.5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作用 |
2.5.1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微观作用 |
2.5.2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中观作用 |
2.5.3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宏观作用 |
3 童书出版编辑力形成的内外因素 |
3.1 童书出版编辑力形成的内生影响因素 |
3.1.1 童书编辑的自我角色认同 |
3.1.2 童书编辑的多元知识结构 |
3.1.3 童书编辑的多样思想意识 |
3.1.4 童书编辑的道德法律修养 |
3.2 童书出版编辑力形成的外部驱动因素 |
3.2.1 文化政策环境与儿童阅读状况发生变化 |
3.2.2 国际化竞争环境给童书编辑提出新要求 |
3.2.3 数字新媒体环境促使童书编辑能力升级 |
3.2.4 日益复杂的童书出版环境需要规范引导 |
4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构建 |
4.1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原则 |
4.1.1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的构建思路 |
4.1.2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构建的方法 |
4.2.1 相关模型构建理论及其方法 |
4.2.2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的构建方法 |
4.3 童书出版编辑力分析体系的构建 |
4.3.1 童书出版编辑力分析体系的构成要素 |
4.3.2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生成路径与分析框架 |
4.3.3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调查样本与数据分析 |
4.3.4 童书出版编辑力分析体系的运用 |
4.4 童书出版编辑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4.4.1 童书出版微观编辑力评价 |
4.4.2 童书出版中观编辑力评价 |
4.4.3 童书出版宏观编辑力评价 |
5 童书出版编辑力提升策略 |
5.1 童书编辑个体层面的编辑力提升策略 |
5.1.1 全面了解童书特性及童书创作者 |
5.1.2 充分考虑受众需求提高服务水平 |
5.1.3 提高市场感知力及童书策划能力 |
5.1.4 具备富有童趣的艺术加工创造力 |
5.1.5 培养适应新媒体的营销宣传能力 |
5.2 出版机构层面的童书出版编辑力提升策略 |
5.2.1 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编辑力的提升 |
5.2.2 重视编辑人才培养与加强编辑团队建设 |
5.2.3 构建童书质量管理与编辑考核评价体系 |
5.3 政府管理层面的童书出版编辑力提升策略 |
5.3.1 营造良好的儿童阅读及童书出版环境 |
5.3.2 加强童书出版产业政策引导与扶持 |
5.3.3 培养新形势下的童书编辑专业人才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与的学术科研项目 |
参加的国际学术交流 |
附录 童书编辑人员调查问卷 |
后记 |
(5)我国推荐好书榜研究(2005-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
1.2.1 对象界定 |
1.2.2 时间界定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理论 |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6.1 研究方法 |
1.6.2 创新之处 |
2 推荐好书榜榜单概况分析 |
2.1 历年推荐好书榜榜单分析(2005-2014) |
2.2 推荐好书榜榜单十年述评 |
3 推荐好书榜上榜图书畅销情况分析 |
3.1 推荐好书榜(虚构类)上榜好书及畅销情况分析 |
3.1.1 虚构类上榜好书情况分析 |
3.1.2 虚构类好书畅销情况分析 |
3.2 推荐好书榜(非虚构类)上榜好书及畅销情况分析 |
3.2.1 非虚构类上榜好书情况分析 |
3.2.2 非虚构类好书畅销情况分析 |
3.3 推荐好书榜(少儿类)上榜好书及畅销情况分析 |
3.3.1 少儿类上榜好书情况分析 |
3.3.2 少儿类榜单整体畅销情况分析 |
4 影响推荐好书榜图书畅销的因素 |
4.1 好书榜单自身的影响因素 |
4.1.1 好书榜的自身特点 |
4.1.2 好书榜自身建设的不完善 |
4.2 读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
4.3 销售环节的影响因素 |
5 好书榜图书畅销策略 |
5.1 推荐好书榜单优化建议 |
5.1.1 好书榜单的制作与推出 |
5.1.2 好书榜单的推广与宣传 |
5.2 推荐好书榜图书畅销策略 |
5.2.1 出版生产环节优化策略 |
5.2.2 出版流通环节优化策略 |
5.2.3 出版消费环节优化策略 |
6 总结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致谢 |
(6)理想城市的建构与解构 ——英美乌托邦小说研究的城市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乌托邦与城市话题 |
第二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一章 理想城市萌芽:古代乌托邦文学中的城市想象 |
第一节 柏拉图的理想城邦 |
第二节 耶路撒冷的毁灭与重建——《圣经》中的城市想象 |
第三节 莫尔《乌托邦》中的理想城市 |
第二章 理想城市的兴盛:现代乌托邦小说中的城市书写 |
第一节 现代英美乌托邦小说概论 |
第二节 《回顾》中的理想城市梦 |
第三节 《乌有乡消息》中的花园城市 |
第三章 理想城市的失落:现代反乌托邦小说中的城市想象 |
第一节 英美现代反乌托邦小说概论 |
第二节 《美丽新世界》中的都市幻灭 |
第三节 《1984》:极权之城的规训与反抗 |
第四节 《华氏451》:未来消费城市缩影 |
第四章 希望与绝望间的徘徊:生态乌托邦小说的城市书写 |
第一节 生态乌托邦小说概论 |
第二节 《生态乌托邦》:可持续的生态城市想象 |
第三节 《末世之城》:熵的城市 |
第四节 《播种者的寓言》:希望的种子 |
第五章 现实与赛博空间的游移:伊托邦小说的城市想象 |
第一节 赛博空间中的伊托邦 |
第二节 洛杉矶的陨落:《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
第三节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神经漫游者》 |
第四节 《雪崩》:未来后现代大都市的虚幻与真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误读理论视角下的《孙子兵法》复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孙子与《孙子兵法》 |
1.1.1 孙子其人 |
1.1.2 《孙子兵法》其书 |
1.2 《孙子兵法》域外流传概况及其英译研究现状 |
1.2.1 《孙子兵法》域外流传概况 |
1.2.2 《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及意义 |
1.3.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方法 |
1.3.2 本研究的架构与意义 |
2 《孙子兵法》的召唤结构:阐释与误读的依托 |
2.1 阐释与误读 |
2.1.1 阐释 |
2.1.2 误读 |
2.2 《孙子兵法》的召唤结构 |
2.2.1 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 |
2.2.2 《孙子兵法》的召唤结构 |
2.2.2.1 语音语调语形层的召唤性 |
2.2.2.2 语义建构层的召唤性 |
2.2.2.3 修辞格层的召唤性 |
2.2.2.4 意象意境层的召唤性 |
2.2.2.5 思想感情层的召唤性 |
2.3 英语世界《孙子兵法》阐释与误读 |
2.3.1 英语世界《孙子兵法》流传之旅 |
2.3.2 《孙子兵法》翻译中的误读 |
3 翻译研究范式嬗变与《孙子兵法》误读演变 |
3.1 范式与翻译研究范式嬗变 |
3.1.1 范式概述 |
3.1.2 翻译研究范式嬗变 |
3.2 《孙子兵法》复译中的误读演变 |
3.2.1 名着复译与误读 |
3.2.1.1 复译及复译现象的必然性 |
3.2.1.2 名着复译中的误读 |
3.2.2 翻译研究范式与《孙子兵法》误读方式的协同演变 |
4 语言学范式下《孙子兵法》复译中的语言学误读 |
4.1 语言学范式下的《孙子兵法》强力译者 |
4.1.1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
4.1.2 语言学范式时期《孙子兵法》英译综述 |
4.1.3 语言学范式下的《孙子兵法》强力译者及其译本 |
4.1.3.1 卡尔斯罗普及其译本/重译本 |
4.1.3.2 贾尔斯及其译本 |
4.1.3.3 格里菲斯及其译本 |
4.2 《孙子兵法》复译中的语言学误读 |
4.2.1 贾尔斯对卡尔斯罗普译本的语言学误读 |
4.2.1.1 贾尔斯对卡尔斯罗普译本的误读 |
4.2.1.2 贾尔斯对卡尔斯罗普重译本的误读 |
4.2.2 格里菲斯对贾尔斯译本的语言学误读 |
5 文化学范式下《孙子兵法》复译中的文化学误读 |
5.1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及其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
5.1.1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
5.1.2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
5.2 《孙子兵法》复译中的文化学误读 |
5.2.1 文化学范式时期《孙子兵法》英译综述 |
5.2.2 R.L.翁译本—日历式学习手册 |
5.2.2.1 神秘译者的独特《孙子》观 |
5.2.2.2 《孙子》译本·日历式学习手册 |
5.2.3 梁荣锦译本—通俗连环漫画 |
5.2.3.1 双语译者独到的《孙子》底本选择 |
5.2.3.2 《孙子》译本·通俗连环漫画 |
5.2.4 加葛里亚蒂译本改写系列—实用谋略指南 |
5.2.4.1 实业家译者揭开的《孙子》奥秘 |
5.2.4.2 《孙子》译本改写系列·实用谋略指南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探析《三联生活周刊》的营销模式(2005-20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现状分析 |
(一) 期刊研究 |
(二) 期刊营销模式研究 |
(三) 对《三联生活周刊》的研究 |
五、本文的创新与难点 |
第二章 《三联生活周刊》的产品组合策略 |
一、核心产品——《三联生活周刊》 |
(一) 《三联生活周刊》的办刊理念 |
(二) “十”字架形栏目格局 |
(三) 丰富的原创内容报道 |
二、读者定位 |
(一) 一以贯之的知识分子群体 |
(二) 高端的社会主流人群 |
(三) 中青年读者是主体 |
(四) 男性读者是主流,女性读者比例渐增 |
三、品牌定位 |
(一) 依托三联书店品牌及资源优势 |
(二) 民国《生活》周刊品牌资产的一脉相承 |
(三) 依托名作者,塑造新作者 |
(四) 主编风格的延伸 |
第三章 《三联生活周刊》的价格竞争策略 |
一、《三联生活周刊》的制作成本 |
(一) 采编成本支出 |
(二) 印刷成本支出 |
二、《三联生活周刊》的广告经营 |
(一) 高端读者,高端广告内容 |
(二) 高额刊例价,良好的广告营收 |
三、《三联生活周刊》定价诉求 |
(一) 塑造高端读者,打造品牌形象 |
(二) 参考广告主需求,打好广告牌 |
(三) 同质类刊物瓜分市场,努力拓宽市场份额 |
四、《三联生活周刊》的竞争性定价策略 |
第四章 《三联生活周刊》的分销渠道策略 |
一、纸质版《三联生活周刊》的发行渠道 |
(一) 最大让利于读者的邮局发行 |
(二) 三大经济文化中心的自办特色发行 |
(三) 由专业发行管理公司负责的代理商制度 |
二、数字版《三联生活周刊》的发行渠道 |
(一) 与移动通信合作,发行手机报 |
(二) 与电子期刊代理商合作,实行付费阅读 |
三、《三联生活周刊》的渠道建设 |
(一) 两级分层,专业化管理 |
(二) 建立数据库,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
(三) 订阅渠道多元化,数字产品多平台 |
第五章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促销策略 |
一、线上多样营销方式 |
(一) 坚持“三联”特色,开展网站营销 |
(二) 全员动员式博客营销 |
(三) 短平快的微博营销 |
二、线下活动 |
(一) 与封面故事一致的常规性主题讨论会 |
(二) 开新书发布会 |
(三) 做有责任感的媒体,投身公益活动 |
三、线上、线下的互补与提升 |
(一) 与读者互动的内容体验式营销 |
(二) 多方互动式营销 |
结语 |
附录 |
一、参考文献 |
二、访谈资料 |
三、图表目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9)谁的选择? ——重要他人对学生课外阅读选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主要概念及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综述 |
四、各章内容与框架结构 |
第一章 谁的选择? 他者的选择是如何潜入个体的? |
第一节 重要他人介入:分类的考察 |
一、重要他人:概念解读 |
二、重要他人角色类化分析 |
三、特征性类化分析 |
第二节 介入方式与影响效果 |
一、介入方式:控制与互动 |
二、重要他人的影响效果分析 |
第三节 影响力度转移:从长辈群体到同辈群体 |
一、小学低段:长辈群体的阅读框限 |
二、小学高段:同辈引领的增强 |
三、初中段:亚文化导引与阅读反抗 |
第二章 重要他人的本体性分析:取向、情感与文化 |
第一节 谁之取向?取向的耦合与冲突 |
一、谁之取向?何种取向? |
二、介入中的张力:取向的耦合与冲突 |
第二节 他者的情感是如何嵌入阅读选择的? |
一、学生的自主阅读选择:理性与感性 |
二、他者的情感导入:阅读兴趣激活与转移 |
第三节 他者文化偏好的植入 |
一、个体文化偏好:倾向性与传递性 |
二、群体文化偏好:区隔与传递差异 |
第三章 历史情境中的他者:代际差异的视角 |
第一节 1949—1966选择性规则的强化 |
一、阅读的单向:“红色阅读” |
二、分层阅读:阶层性与实效性 |
第二节 1966—1976“文化沙漠”:辖制与抗争 |
一、阅读辖制:“合法性知识”的框限 |
二、地下阅读:他者的隐在导引 |
第三节 1978—1989人文性的回归与文化潮的席卷 |
一、解禁的启动:编者的分化 |
二、偶像引领:文学潮中的作者 |
第四节 1990—1999原创表达及流行阅读制造 |
一、原创表达:个人化写作的魅力 |
二、共舞者:流行阅读的合力制造 |
第四章 学校情境:导读观念与阅读文化 |
第一节 教师的阅读观与阅读推荐差异 |
一、阅读观:课程路径依赖 |
二、教师群体的推荐差异 |
三、教师阅读状况及影响度 |
第二节 校长与校园阅读文化 |
一、阅读文化构建:形式化与濡化 |
二、阅读测评体系:角度与效果 |
第三节 学生群体:亚文化中的阅读互动 |
一、亚文化阅读互动:从众、易变及多元 |
二、颠覆性阅读:隐在抵制与显在冲突 |
三、“核心人物”引领下的阅读同化 |
第五章 校外情境:媒介与家庭 |
第一节 媒介情境:运作与多元推介 |
一、隐在的他者:畅销运作与阅读制造 |
二、网络中的互动者:分享、互助与潮流 |
第二节 家庭情境:导引方式与教育期望 |
一、家庭阅读文化:导引现状与误区 |
二、重要他人的教育期望与阅读倾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访谈及问卷 |
二、各群体重要他人的阅读导引资料 |
后记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儿文学图书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价值 |
﹙三﹚研究现状 |
1. 研究论着 |
2. 期刊文献 |
3. 网络资料 |
一、 我国少儿图书出版的发展历程 |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少儿图书的发展 |
1. 共和国初创与童书业起步 |
2. “文革”期间少儿图书出版惨遭破坏 |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童书业的发展 |
1. 中国少儿出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厚爱,成为逐渐繁荣厚重发展的出版文化产业 |
2. 中国少儿出版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格局合理、体系完备的出版文化产业 |
3. 中国少儿出版从短缺到繁荣、从简陋到精致,成为市场活跃名品荟萃的出版文化产业 |
4. 中国少儿出版从封闭到开放、从只有引进到开始输出,成为影响世界的出版文化产业 |
二、我国少儿文学图书出版的发展现状 |
﹙一﹚我国少儿文学图书出版的现状 |
﹙二﹚儿童文学作家队伍 |
﹙三﹚儿童文学图书出版 |
﹙四﹚儿童文学创作 |
﹙五﹚儿童文学及儿童图书奖 |
三﹑少儿文学图书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
﹙一﹚盲目跟风同质化现象屡见不鲜,重复出版现象严重 |
﹙二﹚图书质量有待提高 |
1. 部分图书内容格调不高 |
2. 图书的整体设计有明显缺陷 |
﹙三﹚少儿文学图书价格偏高 |
﹙四﹚少儿文学图书分销渠道不畅通 |
四﹑做好新形势下少儿文学图书的出版工作 |
﹙一﹚宏观发展思路 |
1. 为少年儿童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
2. 提倡“儿童本位”的出版观 |
﹙二﹚微观发展思路 |
1. 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 |
2. 严把质量关,努力提高图书质量 |
3. 采取灵活价格策略,合理规范价格 |
4. 优化分销渠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2002年亚马逊网上书店最佳“编辑推荐书目”——《派的历险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D]. 潘颖.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2]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研究[D]. 尹朝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新媒体时代我国AR童书的出版发行策略研究[D]. 温宝旭.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 [4]中国童书出版编辑力研究[D]. 张炯. 武汉大学, 2017(06)
- [5]我国推荐好书榜研究(2005-2014)[D]. 刘艺潇. 南京大学, 2016(05)
- [6]理想城市的建构与解构 ——英美乌托邦小说研究的城市视角[D]. 张广勋.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8)
- [7]误读理论视角下的《孙子兵法》复译研究[D]. 章国军. 中南大学, 2013(02)
- [8]探析《三联生活周刊》的营销模式(2005-2011)[D]. 熊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13(12)
- [9]谁的选择? ——重要他人对学生课外阅读选择的影响研究[D]. 高智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儿文学图书出版研究[D]. 王洪芝. 河南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