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洛因中毒性白质脑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附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俞英欣,戚晓昆,郑奎宏[1](2018)在《临床常见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临床常见的脑病,包括代谢、中毒及放射性脑病等临床常见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收集作者医院收治的临床常见脑病患者43例,其中中毒性脑病17例(包括装修苯中毒1例、鼠药氟乙酰胺中毒1例、化疗药物中毒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4例、一氧化碳中毒5例、海洛因中毒1例)、放射性脑病5例及代谢性脑病21例(包括Wernick脑病2例、低血糖脑病4例、肝性脑病4例、尿毒症性脑病5例、桥本脑病3例、甲基丙二酸尿症1例、卟啉病1例、伴有囊肿及钙化的白质脑病1例),总结分析临床常见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临床表现:不同病因脑病患者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行为异常、言语含糊及计算力减退等,部分患者表现为肢体力弱或无力,少数患者表现为语音障碍、眼球固定、发作性肢体抽搐及腹痛等。(1)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包括不同程度的反应迟钝伴记忆力减退(脑病中苯中毒1例、有机磷农药中毒2例、化疗药物中毒5例、一氧化碳中毒2例、放射性脑病5例、尿毒症性脑病5例、桥本脑病3例),以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有机磷农药中毒2例、一氧化碳中毒3例、低血糖脑病2例、肝性脑病4例);(2)精神行为异常(桥本脑病3例、甲基丙二酸尿症1例);(3)表现为言语含糊伴计算力减退(海洛因脑病1例);(4)部分患者表现为肢体力弱或无力,少数患者表现为语音障碍、眼球固定、发作性肢体抽搐及腹痛等,其中包括放射性脑病3例、低血糖脑病2例、甲基丙二酸尿症1例、卟啉病1例、伴有囊肿及钙化的白质脑病1例表现为肢体力弱,Wernick脑病2例表现为进行性声音嘶哑伴双下肢力弱及眼球固定,苯中毒及鼠药氟乙酰胺中毒各1例表现为发作性肢体抽搐,卟啉病1例表现为发作性腹痛、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2)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病变主要累及白质、基底节核团,少数可累及脑室旁及导水管区域,仅1例表现为广泛性脑萎缩。病变表现以白质脑病为主者包括苯中毒、鼠药氟乙酰胺中毒、化疗药物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海洛因中毒、尿毒症性脑病及桥本脑病患者;伴钙化与囊变的脑白质病患者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区多发大小不等囊状病灶;以基底节核团病变为主者包括低血糖性脑病、肝性脑病、卟啉病、有机磷农药中毒性脑病,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及海洛因中毒性脑病;Wernick脑病患者病灶多位于三脑室旁、侧脑室旁及导水管周围;甲基丙二酸尿症1例表现为广泛脑萎缩。结论临床上常见类型的脑病病因多样,均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影像学表现包括广泛的白质脱髓鞘、皮层萎缩及基底节区病变等,诊断应结合临床、影像学特点及相应的病史进行诊断。
郭阳[2](2015)在《中毒性白质脑病15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70年代,随着甲氨蝶呤在血液系统肿瘤化疗中的使用增多,临床发现有些患者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患者行头CT检查显示双侧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病灶,提示脑白质损伤。结合临床症状及CT表现,被称为甲氨蝶呤致白质脑病。20世纪80年代随着MRI临床应用的普及,使得白质脑病的发现率明显升高,而更多可导致白质脑病的物质也逐渐被报道。Filley于1999年指出白质脑病常见的致病物质包括放射、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毒品、环境毒物等,其所引起的白质脑病可统称为中毒性白质脑病(toxic leukoencephalopathy,TL)。TL是一组由多种外源性物质引起脑白质结构改变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表现综合征,白质改变以神经髓鞘损害为主。临床表现以接触致病物质后发生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癫痫发作为主,无明显特异性,严重时可致命。目的:进一步提高对TL的认识,为TL的准确诊断和对因、对症治疗提供线索和提示。方法:收录了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TL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学、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和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本组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男女比例为2:1,起病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为42岁。(2)致病物质:有机溶剂4例,CO3例,海洛因2例,环磷酰胺1例,甲氨蝶呤1例,砷1例,甲噻吩嘧啶1例,溴敌隆1例,毒鼠强1例。(3)临床表现:本组15例患者中,急性起病者13例,亚急性起病者2例;其中12例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昏睡、不同程度昏迷、意识模糊;10例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包括全面强直-痉挛发作7例和癫痫持续状态3例;10例患者出现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下降;8例患者出现头痛;5例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包括淡漠、烦躁、胡言乱语、行为异常;5例患者出现震颤;5例患者出现共济失调;3例患者出现脑膜刺激征;其他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呕吐、视觉障碍、肢体瘫痪、病理征阳性。(4)影像学特征:本组全部患者发病时均行头CT、MRI检查,其中8例头CT发现脑内低密度病灶;全部患者头MRI均有典型影像学改变,病灶呈等、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TL最常累及皮层下、侧脑室旁白质及半卵圆中心,病灶无强化,非典型影像学改变病灶累及脑干、小脑、胼胝体、灰质,部分可伴脑内出血。本组病例中,15例患者双侧脑白质均受累,其中14例侧脑室旁白质受累(93.33%),12例皮层下白质受累(80%),8例半卵圆中心受累(53.33%),2例胼胝体受累(13.33%)。4例患者小脑受累(26.67%),2例患者脑干受累(13.33%),5例患者病灶累及灰质(33.33%),1例患者合并出血(6.67%)。经治疗后有10例患者复查头MRI,病灶大小明显减少者5例,脑内异常信号消失者5例。(5)治疗与转归:本组患者分别给予脱水降颅压、止痫、应用糖皮质激素、停用化疗药物或免疫抑制剂、高压氧及对症支持治疗;出院时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者8例(53.33%),临床症状消失者4例(26.67%),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者3例(20%)。结论:1.临床上对于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头痛且不伴有发热,影像学检查存在双侧白质受累的患者,应详细询问毒物或药物接触史,考虑TL的发生。2.TL典型神经影像学特征是双侧皮层下、脑室旁白质及半卵圆中心对称性弥漫性病灶,在CT上为低密度改变,在MRI呈等、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小脑、脑干、皮质等亦可受累。3.TL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改变可以有明显改善甚至完全消失。对于治疗无特异性解毒药物的TL患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其中脱水降颅压、终止癫痫发作及营养支持是治疗的关键。
林敏仕[3](2014)在《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eroin spongiform leukoencephalopathy, HSLE)是海洛因成瘾患者中出现的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它由荷兰人Wolters等于1982年在阿姆斯特丹首次报道;此后,海洛因滥用致使神经系统的受损愈来愈受到国内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学者已对海洛因白质脑病的临床、影像、脑脊液、基因多态性、病理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对该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本病患者主要发生于烫吸海洛因的这一特定吸毒人员中,并具有以下典型的临床特征:1、均具有烫吸海洛因史,曾有过戒毒;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3、以小脑损害为首发临床表现,进一步可累及椎体外系和锥体系;4、影像学显示在脑白质区出现对称蝴蝶样或类圆形的病灶,为这类患者最具特点的损害,主要分布在小脑半球、脑干、内囊后肢等;5、临床治疗上,能量合剂效果较好,激素冲击无明显疗效。目前认为海洛因脑病为中毒性脑病的其中之一,与其它临床上常见的中毒性白质脑病有着比较相似的影像学变化,但其发病机制不清楚,而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发病机制的知晓不仅有利于提高本病治疗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其它中毒性白质脑病的致病机制提供借鉴和启示。由于该病较少见,病理资料缺少,病例搜集难度大,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难度相对较大。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绝大多数都局限于临床资料的整理及分析,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仍为空白。但总结过去研究发现:头颅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显示,通过观察额叶、顶叶、枕叶白质中的肌酸、胆碱、乳酸、N-乙酰天门冬氨酸等物质代谢水平,发现病变部位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胆碱/肌酸等均低于对照组,而乳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升高。且该病患者脑部的病灶周围影像尚未发生改变的部位已经有物质代谢改变,也就是说脑部物质代谢变化部位大于病变范围,但未见乳酸波。从上可知,海洛因脑病患者病变脑组织乳酸含量较对照组升高,提示本病可能存在脑组织有氧代谢障碍,导致需加大通过糖酵解途径使葡萄糖降解生成ATP,为大脑提供部分能量,从而导致病变部位的脑组织乳酸含量增多。脑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对脑标本进行常规固定、刚果红染色、苏木素-伊红染色、髓鞘染色等,HE染色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病变区有较多大小不一的空泡形成,海绵状改变;髓鞘染色可见白质区大量空泡退行性变,呈串珠样;电镜下发现少突胶质细胞较多空泡形成,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髓鞘有较多空泡。从而得出白质广泛的脱髓改变是少突胶质细胞受损继发的髓鞘损害而不是由毒物直接损害髓鞘。临床对照研究显示,通过将20例HSLE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予维生素B族药物及辅酶Q10治疗,另一组予再这基础上加上地塞米松20mg/d,连续用10天后逐渐减量至停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月、半年、1年症状变化情况,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比治疗前好转,但是两组改善情况无显着差异。说明对能量合剂以及抗氧化治疗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提示该病可能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有关[13]。细胞色素CYP2D6基因多态性与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易感性的关系研究发现,CYP2D6/C188、CYP2D6/G4268、CYP2D6/L2938等基因的突变率高于正常人体,且有学者曾研究发现该基因与暴露在环境毒物中的中毒性脑病增加及帕金森病的危险性增高有一定联系,推测细胞色素CYP2D6与海洛因脑病有一定的关系。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相关基因研究,通过对13513G>A突变位行RFLP分析测定,发现野生型在Mbol限制核酸内切酶下,被切割成144、170、26bp三个片段,然而突变型由于缺少酶切位点不被完全切割,所以成两个片段。实验显示海洛因白质脑病患者46%存在着相关基因的突变。因此推断线粒体功能的缺陷部分是因13513G>A突变引起,但是有可能存在其它的基因突变位点。基因组全序列研究发现,通过对6例海洛因白质脑病患者脑组织及外周血中线粒体的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发现了3个具有共性的突变位点,如:A5178C、 A4659G和A106777G等,A5178C、A4659G位于NADH2编码的序列中,A106777G位于NADH4编码的序列中,编码的序列均涉及NADH一泛醌还原酶,而该还原酶则是线粒体有氧代谢的最重要的能量环节之一,容易受到环境中各种毒物的影响而造成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这是线粒体相关疾病的突变热区,如:线粒体复合酶缺乏症、帕金森病等,推测上诉区域在一定的毒性环境下可造成能量代谢的障碍,从而致使大脑白质的损害,在遗传背景上解释了在一定的人群中有易感性,因此推测,线粒体呼吸链受损并继发脑组织有氧能量代谢障碍可能是HSLE发病中的重要环节。根据以上证据,推测本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是:海洛因白质脑病是一种与中毒代谢性疾病相关,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损害的原因是该毒物损害了少突胶质细胞线粒体的能量代谢,造成继发性大脑白质区的髓鞘脱失。通过对线粒体膜电位及呼吸链复合体I (NADH-辅酶Q还原酶)、呼吸链复合体Ⅱ(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呼吸链复合体Ⅲ(辅酶Q-细胞色素C还原酶)、呼吸链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还原酶)测定,以了解该病是否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以研究中毒性白质脑病发病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用HE、电镜等研究手段对临床各期HSLE患者的病理学特征(白质损害)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明确髓鞘、轴突以及少突胶质细胞三者之间的损害程度的比较分析,进一步阐明其因果关系;对海洛因脑病头颅CT及磁共振检查进行总结,与其他中毒性脑病相对比以了解有无共同之处;2、检测HSLE患者外周血中的线粒体功能,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线粒体的通透性改变,探讨线粒体功能状态在HSLE发病中的作用;3、初步阐明HSLE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和理论依据。目的本研究通过上述各种临床,用实验证据验证线粒体能量代谢紊乱在HSLE发病中是否具有重要作用。检测HSLE患者外周血中的线粒体膜电位及呼吸链复合体Ⅰ、Ⅱ、Ⅲ、Ⅳ,探讨线粒体功能状态在发病中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该病的了解及中毒性白质脑病损害机制认识。运用HE染色、少突胶质细胞染色及常规透射电镜观察,进一步明确HSLE最具本质的特征性病理学表现,并对海洛因脑病头颅CT及磁共振检查进行总结,深入比较HSLE白质损害与其他脑白质病变的差异;如条件允许,可对该病患者的外周血进行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以进一步对HSLE患者进行遗传学分析。方法纳入2000年3月至2012年8月门诊或曾在南方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HSLE组)及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无成瘾性药物使用史)各36例。分别检测两组人员肘静脉血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NADH-辅酶Q还原酶)、Ⅱ(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Ⅲ(辅酶Q-细胞色素C还原酶)、呼吸链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还原酶)、线粒体膜电位及病理学技术。线粒体膜电位测定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比左上象限和右下象限荧光的强度来反映样本中淋巴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状况;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损伤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来分析海洛因白质脑病患者线粒体功能情况;运用病理学技术如HE染色、少突胶质细胞染色等,常规透射电镜观察髓鞘和少突胶质细胞超微结构;对该疾病进行影像学方面的研究及总结,如头颅CT、磁共振检查。1、线粒体膜电位测定:测定方法:先溶血然后分离纯化得到白细胞,再用荧光探针JC-1对白细胞线粒体进行标记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后出现JC-1荧光强度的变化流式图,JC-1在线粒体内成聚合物以红色荧光为主。膜电位去极化异常的线粒体内成单体以绿色荧光为主。然后将得到的白细胞流式图设置卡门,将白细胞中的淋巴细胞提取出来,再用密度图来分析:将图像十字线划为四分,左上象限代表红色荧光线粒体,而右下象限代表绿色荧光线粒体,对比左上象限和右下象限荧光的强度能反映样本中淋巴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状况。2、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损伤测定:测定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加底物TMB显色,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上述方法分别测定36例HSLE与正常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的吸光度,并比对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I (NADH-辅酶Q还原酶)、Ⅱ(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Ⅲ(辅酶Q-细胞色素C还绵状白质脑病原酶)、呼吸链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还原酶)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以分析海洛因脑病患者线粒体功能。3、病理学及影像学技术:测定方法:病理组织标本行常规5um厚度石蜡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甲苯胺蓝尼氏体染色、Cajal神经细胞染色、髓鞘染色(Loyes染色、Luxol fast blue染色、固绿髓鞘染色)、变性髓鞘染色(锇酸—a萘酸染色以及常规Marchi染色)、少突胶质细胞染色(Weil-Davenport染色)。常规透射电镜观察,主要观察髓鞘和少突胶质细胞超微结构。影像学上CT成像运用CT机以OM线为基准间隔10mm连续扫描。MRI成像运用MRI仪,以标准头部成像体位进行冠状、矢状及轴状三平面扫描,扫描序列为T1WI、T2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长T1快速反转恢复序列(FLAIR)。结果1、影像学及病理学结果:头颅CT示:双侧小脑、基底节及皮层下白质广泛低密度,小脑中线两侧白质呈对称性边界清楚的蝴蝶样低密度病灶。头颅MRI示:双侧小脑、内囊、枕顶叶深部等处白质广泛、基本对称异常信号,严重病例脑干有对称性异常信号。病理表现:HE染色光镜下观察到从灰白质交界处向白质空泡逐渐增多,白质区大量大小不均空泡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呈海绵状改变。电镜下观察到少突胶质细胞大量空泡退行性变,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髓鞘有空泡,很多部位髓鞘被涡轮状空泡裂解。2. HSLE组与对照组线粒体膜电位比较: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HSLE组左上象限和右下象限荧光的强度之比较正常组较大,(0.18±0.05)VS(0.24±0.07),t=3.893, 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左上象限代表红色荧光线粒体,右下象限代表绿色荧光线粒体,红色荧光线粒体代表线粒体膜电位较高,绿色荧光线粒体代表线粒体膜低时,由此结果表示HSLE组线粒体膜电位活性较正常组明显下降,存在线粒体功能障碍,这可能是海洛因脑病患者发病的原因。3、HSLE组与对照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比较HSLE组患者VS对照组:HSLE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结果VS对照组分别为5.6±2.4U/ml VS4.2±2.1U/ml.统计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HSLE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活性降低(t=2.634,P<0.05),存在线粒体功能缺陷,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洛因脑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4、HSLE组与对照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比较:HSLE组患者VS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和病患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活性不符合正态分布,经Wilcoxon W检验统计量为957.5,Mann-Whitney U统计量为291.5,Z=-4.015.P<0.001。统计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HSLE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活性活性降低存在线粒体功能缺陷,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洛因脑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5, HSLE组与对照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比较:HSLE组患者VS对照组:HSLE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活性结果VS对照组分别为分别为值17.42±4.02U/ml和21.75±5.15U/ml。统计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HSLE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活性活性降低(t=3.978,P<0.001),存在线粒体功能缺陷,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洛因脑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6. HSLE组与对照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Ⅳ比较:HSLE组患者VS对照组:HSLE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Ⅳ活性结果VS对照组分别为133.65±17.80和145.79±15.57U/ml。统计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HSLE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Ⅳ活性活性降低(t=3.079,P<0.003),存在线粒体功能缺陷,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洛因脑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结论1、根据本病头颅CT、磁共振及病理组织活检发现,发生症状的海洛因白质脑病的吸毒者病灶比较容易发生在小脑白质区,典型特征为中线两侧白质呈边界清楚的对称的蝴蝶样的低密度病灶。白质区内有大量大小不均空泡形成,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呈海绵状改变。推测本病可能是中毒性脑病的其中一种,发病机制目前推测与线粒体这个细胞器代谢功能有关,需进一步实验验证。2、对本病的线粒体膜电位检测发现,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组线粒体膜电位活性较正常组明显下降,它是线粒体调亡的信号,推测本病可能的发病机制为:烫吸过程中产生的毒物使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机体内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发生了障碍,致使细胞内能量合成不足,导致乳酸的堆积,对缺氧敏感的颅内组织出现广泛的白质继发脱髓鞘,导致了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的出现。目前虽本研究已证实本病线粒体膜电位活性下降,是否存在线粒体内相关酶系统活性受损,需要行下面呼吸链复合体损伤实验进一步验证。3、通过对正常人与海洛因海绵状白质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酶复合体Ⅰ、Ⅱ、Ⅲ、Ⅳ活性:它们分别是NADH-辅酶Q还原酶,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检测,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有显着差异,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进一步证实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说明了髓鞘脱失不是由毒物直接损害髓鞘所致,而是少突胶质细胞继发缺氧受损的结果。
郑精选[4](2014)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长期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eroin spongiform leukoencephalopathy, HSLE)是发生在吸嗜海洛因成瘾人群中的比较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脑病,文献报道该病的总发病率约为0.32%。HSLE于1982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由Wolters EC等首次发现。自此以后,欧洲、美国、台湾等地区有少数的个案报道。在国内,陆兵勋等在2000年3月首先报道了本病。由于本病为吸嗜海洛因成瘾者人群中出现的罕见疾病,专业教材中未提及,专着中也极少描述,病例少见,病例搜集难度大,除1982年荷兰和本研究组报道的大宗病例外,其余仅为少数个案报道,而且当时对本病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科技水平等条件有限,均未能进行深入系统的临床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神经影像学技术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疾病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了解和认识。截至目前,尚未见HSLE大宗病例的长期随访研究和结果,关于本病的长期预后、神经功能恢复以及影像学的预后情况仍不清楚,对本病的认识和疗效评定尚不够充分。而我们又拥有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多的病例数,为我们对该病的长期随访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一次机会,有助于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该病的了解和认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HSLE患者的临床和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并进行长达13年的随访,对本病的临床、影像特点和预后进行深入地分析,为全面认识本病的特点和预后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资料和方法1、资料50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2000年3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诊断为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患者,其中40例为住院病人,10例为门诊、流调病人。2、方法一般资料收集:通过对病历进行回顾,收集记录所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籍贯、发病地区、吸毒时间、吸毒方式、吸毒量、戒毒次数、既往其他药物应用史、家族遗传病史等基本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收集:收集患者的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结果;病毒学检测的结果: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EB病毒(EBV)、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等:细菌学检测结果:梅毒螺旋体、结核杆菌等;寄生虫检测结果:如弓形体等;血液生化、尿液吗啡试验结果。影像学资料收集:阅片收集记录患者的头颅CT、MRI、增强MRI、MRA、 DWI、MRS检查结果,记录病灶累及的部位、范围、信号变化特点、颅内血管情况、波谱特点等。组织活检资料收集:收集记录行尸检或脑组织活检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长期随访:统一查体的标准,在规定的随访时间内对患者进行问卷和查体,记录一般随访调查表问卷情况、自行设计主要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量表、影像学的变化等结果。随访时间为治疗前、治疗后1月、治疗后6月、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治疗后3年、治疗后5年、治疗后10年、治疗后13年。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或百分比(%)表示。P<0.05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5例。年龄20-46岁,平均29.6±3.7岁。2000年收治26例,10例患者来自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04年收治10例,5例患者来自于广东省广州地区。全部患者均有烫吸海洛因史,吸毒时间最短为1年,最长10年,平均32.2±16.5月。每日吸毒量0.5-4.0g不等。其中24例兼有海洛因静注史。38例患者发病前有戒毒史,其中24例患者在戒毒开始2-14天发病,10例在戒毒后1-2个月发病,3例在戒毒后3-4个月发病,1例在戒毒后半年发病。3例发病后戒毒,戒毒的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患者所采用的戒毒方式不同,其中10例采用“冷火鸡法”戒毒,其余为药物(如美沙酮、硝基安定等)戒毒。15例在戒毒所戒毒,20例在医院或个体诊所戒毒,6例在家中自行戒毒。所有患者均无其它药物应用史和家族遗传史。2、临床症状和体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相似性。急性起病47例,亚急性起病3例,病情多在几天至十几天内达到高峰,少数病情进展达1月余。首发和突出的临床表现为小脑受损的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小脑性共济失调(走路不稳、动作迟缓、蹒跚步态甚至不能行走)和小脑性语言(吟诗样语言、爆破性语言、断续性语言、言语不清甚至不能言语);若病情进展则出现皮质脊髓束受累,偏瘫或四肢瘫,病理征阳性,有些病人还可有头部或肢体震颤等锥体外系受累的表现;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出现去皮层状态、痉挛性四肢瘫、无动性缄默、抽搐、植物神经受损症状等。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小脑的症状和体征以及有无锥体束的损害,我们将此病分为三期,I期:小脑受累期(单纯的小脑症状和体征);Ⅱ期:锥体束受累期(小脑症状、体征合并有锥体束损害的症状);III期:意识障碍期(昏迷、去皮层状态、无动性缄默、闭锁综合征等),合并锥体束损害的症状。3、实验室结果8例患者脑脊液常规出现少量白细胞计数增多,为1-10×106个/L,其余患者脑脊液常规正常;脑脊液生化:5例患者蛋白含量轻度升高,分别为0.46、0.48、0.50、0.56、0.60g/L,其余患者脑脊液蛋白质均正常,葡糖糖和氯化物均正常;所有患者的HIV、EBV、CMV、HSV、梅毒螺旋体、结核杆菌、弓形体抗体结果均为阴性;血液生化检查正常;除1例患者外,尿液吗啡试验均阴性。4、影像学结果CT结果:双侧小脑、基底节区、大脑皮层下白质广泛、对称性低密度灶,尤以小脑中线两旁、边界清楚的对称性“蝴蝶样”低密度灶最为明显;无占位效应。MIRI结果:双侧小脑半球、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大脑半球额、颞、顶、枕叶深部及脑干等处白质广泛、对称性异常信号改变,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FLAIR序列上呈高信号改变,较T2WI稍减低。所有患者的小脑均受累及,而内囊前肢、大脑皮层则不受累及。MRI增强扫描结果:4例患者行MRI增强扫描,增强病灶无强化。MRA结果:8例患者行MRA扫描。4例患者MRA未见异常表现;3例患者MRA表现为血管分支减少、管径变细;1例患者MRA表现为血管分支减少,走行僵硬,管壁粗糙,粗细不均,呈“串珠样’改变。DWI序列结果:8例行弥散加权成像,病灶呈高信号或明亮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较正常脑组织降低。MRS结果:4例患者行MRS检查,与正常脑组织相比,共同的特点是均有NAA含量的降低;2例Cho含量改变不明显,2例Cho含量降低;2例Cr含量改变不明显,2例Cr含量降低。5、组织病理学结果病理结果提示该病的病理学特点为脑白质海绵状空泡样改变。6、长期随访结果临床预后:患者的肌力恢复较早且完全,但是小脑症状的恢复较慢。肌力的恢复6个月内最快,5年随访时约89.4%患者的肌力恢复正常,10年随访时约92.3%患者的肌力恢复正常,13年随访时约94.1%患者的肌力恢复正常。多数患者的小脑症状在1年后恢复加快,但恢复较慢,5年随访时言语、行走完全恢复者仅占44.7%、47.3%,10年随访时言语、行走完全恢复的患者约53.8%、61.5%,13年随访时言语、行走完全恢复的患者约58.8%、70.5%。此外,7例Ⅲ期患者中5例死亡。影像学预后:颅内受累病灶可随着治疗和病情的好转而缩小,但是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恢复无明显相关性,头颅磁共振病灶信号的消退较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的时间要延迟,甚至可能长期存在,病灶在DWI序列显像上仍可呈高信号改变。此外,部分患者出现脑萎缩改变。结论(一)HSLE可能呈地区性、小规模、爆发性流行;(二)戒毒是HSLE的常见诱因;(三)HSLE最主要的病理学特点是脑白质海绵状空泡样变性;(四)HSLE的临床具有特点,临床分三期;(五)HSLE的影像学具有特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六)提出HSLE的诊断标准;(七)HSLE的病情进展与患者的年龄、毒龄、每日吸毒量、吸毒方式无关;(八)抗氧化剂和功能锻炼对患者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九)Ⅰ、Ⅱ期患者的预后较好,肌力的恢复较早、完全,但小脑症状的恢复较慢;Ⅲ期患者预后不良;(十)患者MRI的恢复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好转不一致。
张晓[5](2011)在《有机溶剂致中毒性脑病2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有机溶剂致中毒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中毒性脑病的认识,减少诊治失误。方法:对2例长期接触油漆、鞋胶的操作工,所患疾病的临床表现、MRI表现和治疗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2例患者均有头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及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均有有机溶剂接触史,均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头颅MRI显示双侧大脑白质弥漫性受累,经脱水、糖皮质激素和对症治疗后病情均好转。结论:有机溶剂致中毒性脑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表现,结合特征性的MRI表现及毒物接触史可明确诊断。早期持续使用脱水剂、激素及对症治疗,预后较好。
周俊[6](2011)在《海洛因成瘾复吸大鼠额叶皮质区Tau蛋白磷酸化、PHF、PKA的改变》文中提出目的模仿人类吸毒成瘾方式建立海洛因成瘾复吸大鼠模型,探讨其脑额叶皮质区Tau蛋白磷酸化及成对螺旋纤维(paired helical filaments, PHF)形成的问题,并从环腺苷酸依赖性蛋白激酶(c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PKA)的角度思考其发生的原因,为海洛因成瘾复吸致脑损伤的机制和治疗提供了一个参考的依据。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设立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采用吸毒成瘾、治疗、复吸成瘾、再治疗、再复吸成瘾的方法建立海洛因成瘾复吸大鼠模型,首次皮下注射海洛因1.5mg/kg,每天递增1mg/kg,持续10天,催瘾后出现戒断症状,证实大鼠已成瘾后,再根据替代-递减原则对已成瘾大鼠进行治疗,共进行3次成瘾,2次治疗,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模型组大鼠第3次成瘾后,取脑额叶皮质区组织,用组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Tau蛋白在Ser396位点磷酸化水平以及该位点PHF的表达水平,同时,为了初步探讨以上改变的原因,我们也检测了所有实验标本的PKA-α、PKA-β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Tau蛋白在Ser396位点磷酸化水平较对照组增高(P<0.05),对应位点PHF的形成也相应增多(P<0.01),同时模型组PKA-α、PKA-β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结论在海洛因成瘾复吸大鼠脑额叶皮质区,Tau蛋白在Ser396位点过度磷酸化和形成PHF,且Tau蛋白过度磷酸化、PHF形成与PKA表达水平的提高有关。
方珊[7](2011)在《1,2一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临床与神经影像学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1,2—二氯乙烷是一种在工业上广泛使用的有机溶剂,具有慢性致癌作用,其急性或亚急性吸入可导致中毒性脑病。急性中毒常由事故引起,报道较多。亚急性中毒,由于其潜伏期长,起病隐匿,初期症状常不典型,临床上往往会误诊为神经系统的其它疾病。本文试图通过探讨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提高我们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对象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于1998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在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确诊为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患者,并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为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本组5例患者,均有头痛的临床表现,3例有恶心呕吐,3例有头晕,1例表现为全身肌阵挛,1例表现为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1例有短期记忆缺失,1例有视物模糊。MRI平扫及DWI序列提示弥漫性血管源性水肿中,4例累及双侧苍白球,4例累及皮层下白质,1例累及双侧齿状核,1例为弥漫性细胞源性水肿,主要累及双侧胼胝体。所有患者均经过类固醇和/或甘露醇的治疗后,获得了部分或完全的康复。结论1.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通常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亦可表现为脑局灶性或全面性损害,如肌阵挛、癫痢、意识障碍等。2.脑水肿是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影像学的重要特征,也是其颅高压的重要病理机制。通过对DWI和ADC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患者为血管源性脑水肿,少数为细胞源性脑水肿或混合性脑水肿。3.对于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患者,及时给予降颅压,减轻脑水肿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通常,患者会因此有一个比较好的预后。而作为我们医生,应加强对有关职业病的认识,随时准备好应对随时代发展而来的职业健康危机。
周亮,陆兵勋,尹恝[8](2009)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方法对42例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和影像特点如下:(1)有烫吸海洛因史;(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3)小脑受损为首发症状,进一步加重可出现锥体系及锥体外系受损表现,甚至昏迷、去皮层状态,但感觉系统不受累;(4)CT和MRI影像显示病灶位于脑白质区,呈广泛、对称性损害,其中小脑受累严重,小脑中线两旁、边界清楚的对称性类圆形或蝴蝶样病灶最具特点;(5)病理显示脑白质空泡样变。结论结合烫吸海洛因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可确诊本病。
周芝文,杨杰,胡中扬,郑丽君,刘运海,杨晓苏[9](2008)在《海洛因中毒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附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海洛因中毒所致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机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通过1例海洛因中毒性脊髓病患者的临床表现、MRI改变,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分析。结果患者有明确的海洛因接触史,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上有特征性表现,即对称性损害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区、小脑、中脑、脑桥、大脑脚、内囊、胼胝体、脊髓及周围神经。结论明确的海洛因接触史及特征的影像学改变可帮助明确海洛因中毒性神经系统损害的诊断。
陶伟,李妹[10](2007)在《急性海洛因中毒性脑病误诊1例分析》文中认为
二、海洛因中毒性白质脑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附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洛因中毒性白质脑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附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常见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观察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 |
2.2 影像学表现 |
2.2.1 以白质病变为主: |
2.2.2 以基底节核团为主: |
2.2.3 其他: |
2.3 脑电图检查 |
2.4 治疗及转归 |
3 讨论 |
(2)中毒性白质脑病1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文献综述 中毒性白质脑病的研究进展 |
1.2.1 大脑白质的解剖及生理 |
1.2.2 引起 TL 的常见因素及其致病特点 |
1.2.3 TL 的病理生理机制 |
1.2.4 TL 的临床表现 |
1.2.5 TL 的辅助检查 |
1.2.6 TL 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1.2.7 TL 的治疗及预防 |
第2章 15 例中毒性白质脑病的临床分析 |
2.1 临床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年龄与性别分布 |
2.3.2 致病物质 |
2.3.3 临床表现 |
2.3.4 神经影像学表现 |
2.3.5 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 |
2.3.6 治疗与转归 |
2.4 讨论 |
2.4.1 TL 常见致病物质及可能的发病机制 |
2.4.2 TL 的临床特征 |
2.4.3 TL 的辅助检查 |
2.4.4 TL 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2.4.5 TL 的治疗和转归 |
第3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流程图 |
第一部分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影像学及脑组织活检检查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呼吸链复合体损伤测定 |
Ⅰ、呼吸链酶复合体Ⅰ活力测定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Ⅱ、呼吸链酶复合体Ⅱ活力测定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Ⅲ、呼吸链酶复合体Ⅲ活力测定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Ⅳ、呼吸链酶复合体Ⅳ活力测定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4)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长期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
一 前言 |
二 对象与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第二部分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长期随访研究 |
一 前言 |
二 对象与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创新、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写词简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5)有机溶剂致中毒性脑病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海洛因成瘾复吸大鼠额叶皮质区Tau蛋白磷酸化、PHF、PKA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1,2一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临床与神经影像学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和影像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实验室检查 |
1.3 影像结果 |
1.3.1 CT和MRI |
1.3.2 PET结果 |
1.4 病理结果 |
2 讨论 |
2.1 临床特点 |
2.1.1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
2.1.2 小脑受损为首发症状 |
2.1.3 HSLE分为3期 |
2.1.4 选择性损害运动系统 |
2.1.5 戒毒为常见诱因 |
2.1.6 HSLE病情的进展与吸毒量无关 |
2.2 HSLE的影像学特点 |
2.2.1 CT和MRI特点 |
2.2.1. 1 CT和MRI具有特征性改变, 有诊断价值 |
2.2.1. 2 MRI显示脑白质损害的部分有一定的顺序 |
2.2.1. 3 临床症状好转与MRI的恢复不一致 |
2.2.2 PET研究发现本病患者脑血流量降低 |
(9)海洛因中毒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附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 例 |
2 讨 论 |
2.1 一般资料 |
2.2 病理基础及发病机制 |
2.3 临床表现 |
2.4 脑脊液检查 |
2.5 影像学检查 |
2.6 诊断及鉴别诊断 |
2.6.1 海洛因中毒性神经系统损害性疾病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 其诊断要点: |
2.6.2 鉴别诊断 |
2.7 治疗和展望 |
(10)急性海洛因中毒性脑病误诊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摘要 |
2 讨论 |
四、海洛因中毒性白质脑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附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临床常见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J]. 俞英欣,戚晓昆,郑奎宏.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8(04)
- [2]中毒性白质脑病15例临床分析[D]. 郭阳. 吉林大学, 2015(09)
- [3]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 林敏仕.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4]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长期随访研究[D]. 郑精选.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1)
- [5]有机溶剂致中毒性脑病2例临床分析[D]. 张晓. 山东大学, 2011(04)
- [6]海洛因成瘾复吸大鼠额叶皮质区Tau蛋白磷酸化、PHF、PKA的改变[D]. 周俊.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7]1,2一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临床与神经影像学特点研究[D]. 方珊. 浙江大学, 2011(01)
- [8]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和影像特点[J]. 周亮,陆兵勋,尹恝.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9(12)
- [9]海洛因中毒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附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 周芝文,杨杰,胡中扬,郑丽君,刘运海,杨晓苏.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8(05)
- [10]急性海洛因中毒性脑病误诊1例分析[J]. 陶伟,李妹.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