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CAM-1 分子:免疫生物学功能

MAdCAM-1 分子:免疫生物学功能

一、MAdCAM-1分子:免疫生物学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代月[1](2021)在《补肾生血法治疗慢性再障的临床观察及对ICAM-1,MAdCAM-1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采用补肾生血法(内服补髓生血颗粒)治疗肾阴虚、肾阳虚两种类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外周血象、治疗前后外周血中黏附分子MAdCAM-1、ICAM-1表达,明确补肾生血法的临床疗效,掌握补肾生血药物对MAdCAM-1,ICAM-1的干预作用及不同肾虚分型(肾阴虚、肾阳虚)受体表达异常程度与疗效差异,以探索其对慢性再障造血粘附调节的影响机制。方法依据中、西医临床再障的纳入、剔除诊断标准以及患者的外周血象、临床症状积分为基础,纳入慢性再障患者(肾阴虚、肾阳虚)55例为治疗组,临床内服补髓生血颗粒治疗以及基础常规辅助治疗6个月,观察并记录治疗组不同肾虚证型的患者治疗前后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外周血象的变化,进行疗效的鉴定与剖析。纳入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并采集其外周血。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不同证型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黏附分子MAdCAM-1、ICAM-1的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明确是否存在细胞粘附分子MAdCAM-1、ICAM-1的异常以及补髓生血颗粒对其的干预作用。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补肾生血法对慢性再障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颇佳,其总有效率可高达80.0%,治疗后两证型临床总疗效均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肾阴虚、肾阳虚两种证型的组内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均显着下降(P<0.05),血象情况均有所提高(P<0.05),外周血中黏附分子MAdCAM-1、ICAM-1的表达水平均有所提升(P<0.05);两证型治疗后的组间比较:中医症候积分肾阳虚型改善优于肾阴虚型(P<0.05);血细胞分析:治疗后,阳虚型HGB值高于阴虚型(P<0.05),WBC值阳虚型与阴虚型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PLT值阳虚型与阴虚型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外周血中黏附分子MAdCAM-1、ICAM-1治疗前两证型患者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类型肾虚患者均有所提升,但仍与正常对照组有所差异(P<0.05),其中肾阳虚型MAdCAM-1、ICAM-1表达均优于肾阴虚型(P<0.05)。结论1.补肾生血法治疗CAA的临床疗效明显。2.CAA患者外周血中黏附分子MAdCAM-1、ICAM-1表达存在异常。3.CAA不同肾虚证型(肾阴虚、肾阳虚)用药后治疗效果存在差异,肾阳虚型患者在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外周血象的提升、黏附分子MAdCAM-1、ICAM-1的表达均明显优于肾阴虚型。4.CAA患者外周血中黏附分子MAdCAM-1、ICAM-1表达经补肾生血治疗改善效果显着,提示补肾生血疗法对机体造血粘附功能具有改善作用,有利于恢复CAA患者的造血机能。

田媛[2](2020)在《TRIM59调控的巨噬细胞在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巨噬细胞作为机体固有免疫重要的一员,在生理或病理状态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浸润比例高达70%,因此巨噬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杀伤肿瘤,首先巨噬细胞能够通过释放TNF-α、IL-6等促炎因子来杀伤肿瘤细胞;其次巨噬细胞通过直接接触来吞噬和杀伤肿瘤细胞;再有巨噬细胞作为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然而巨噬细胞对肿瘤杀伤作用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而有关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的机制也是肿瘤免疫相关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卡介苗(BCG)激活的巨噬细胞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尤其是对纤维肉瘤MCA207细胞,并且这一过程与其细胞膜表面特有的某些蛋白分子密切相关,通过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BCG和硫乙醇酸盐(TG)诱导活化的巨噬细胞的膜蛋白进行检测和比对,我们得到了454个在BCG激活的巨噬细胞膜表面上调表达的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我们从中选取了可能参与巨噬细胞定向分化及细胞间接触且功能尚不明确的几个蛋白,TRIM59则为其中一个蛋白。TRIM59也称为小鼠ring finger蛋白1(Mrf1),属于三重基序(TRIM)家族。TRIM家族是一个进化保守的基因家族,参与机体多种生理、病理进程,例如抗病毒感染、细胞分化和癌症等。但是到目前为止,大多数TRIM家族成员的功能尚未确定,他们通常具有典型的RING finger、B box和coiled-coil(RBCC)结构域,具有介导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功能。除RBCC结构域外,TRIM13和TRIM59还具有跨膜区。这些结构特征使TRIM59可能成为BCG活化的巨噬细胞(BAM)与靶细胞之间分子-分子相互作用的中间体。研究表明,TRIM59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发挥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转移等作用,被认为是潜在的促肿瘤因子。同时也有研究发现,TRIM59可以调节固有免疫应答。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还发现,TRIM59参与了BCG活化的巨噬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但目前TRIM59在巨噬细胞中的功能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揭示TRIM59在巨噬细胞中的作用和意义,我们从以下三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TRIM59调控的巨噬细胞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首先对TRIM59在多种肿瘤细胞中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并不是所有肿瘤细胞中TRIM59的表达均处于较高水平,如在纤维肉瘤和黑色素瘤中TRIM59表达均较低。接下来,通过运用巨噬细胞特异性敲除TRIM59的小鼠(TRIM59-CKO)进行体内实验,发现巨噬细胞中TRIM59缺失的情况下,肿瘤明显增大,并且巨噬细胞中TRIM59的缺失导致肿瘤局部巨噬细胞浸润的减少,且巨噬细胞主要表现为M2型。此外脾脏和淋巴结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B细胞不受TRIM59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高表达TRIM59的巨噬细胞主要对肿瘤表现出细胞毒性作用。在体外,我们将经1%多聚甲醛固定的高表达TRIM59的巨噬细胞与多种肿瘤细胞共培养,高表达TRIM59的巨噬细胞对MCA207有明显的直接接触杀伤作用,这种作用在使用TRIM59中和抗体处理后明显减弱。而采用高表达TRIM59的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与多种肿瘤细胞共培养后,我们发现TRIM59上调的巨噬细胞培养上清对MCA207纤维肉瘤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但对黑色素瘤等肿瘤细胞则有较明显的细胞毒性。这表明TRIM59调控的巨噬细胞对不同肿瘤的杀伤方式可能不同。第二部分TRIM59调控的巨噬细胞对纤维肉瘤的直接杀伤作用及机制分析我们发现BCG的确能够引起巨噬细胞中TRIM59的高表达,并且TRIM59主要分布在巨噬细胞膜上。在第一部分结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了TRIM59调控的巨噬细胞对MCA207纤维肉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发现高表达TRIM59的巨噬细胞对MCA207纤维肉瘤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此外,与高表达TRIM59的巨噬细胞共培养的MCA207细胞的PI3K/Akt途径被显着抑制,而与TRIM59-CKO巨噬细胞共培养后,MCA207细胞中PI3K/Akt途径的激活不受影响。这些结果表明,TRIM59是BCG活化的巨噬细胞介导的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效应分子,将可能成为治疗纤维肉瘤的新靶点。第三部分TRIM59调控的巨噬细胞对黑色素瘤转移的影响及机制分析在第一部分结果中我们观察到TRIM59-CKO小鼠体内黑色素瘤明显增大,并且高表达TRIM59的巨噬细胞培养上清对黑色素瘤具有显着的细胞毒性作用,但机制尚不清楚。我们首先检测了TRIM59-CKO小鼠肿瘤内巨噬细胞的表型,发现B16肿瘤内巨噬细胞也主要表现为M2型。为了模拟小鼠肿瘤微环境,我们将对照小鼠和TRIM59-CKO小鼠的巨噬细胞在体外极化为M2型,并收集了各自的培养上清作为条件培养基(CM)处理黑色素瘤细胞,结果发现,TRIM59-/--M2型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显着促进了B16-F0和B16-F10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并且TRIM59-/--M2型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的TNF-α的水平增加了约15倍。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我们发现TRIM59-/--M2型巨噬细胞培养上清能够促进黑色素瘤细胞中Mmp-9和Madcam1的表达,并且呈现出TNF-α依赖性。通过对下游可能的通路进行分析,发现其激活了肿瘤的ERK信号传导通路。另外,分别敲低B16-F10细胞中的Mmp9和Madcam1能够抑制其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并减少了体内皮下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性肺结节的形成。这些数据表明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中TRIM59表达的减弱促进了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这些结果提示巨噬细胞中TRIM59作为肿瘤转移的潜在调节剂的关键作用,TRIM59将有望成为癌症免疫治疗的新靶标。

彭坤[3](2020)在《Steap家族在肠视网膜轴巨噬细胞中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构建肠黏膜免疫紊乱的肠-视网膜神经损伤模型,明确肠黏膜免疫紊乱引起的视网膜损伤表型,以及Microglia/Macrophage在免疫-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Steaps对Microglia/Macrophage功能的影响,从而揭示Steaps调控的Microglia/Macrophage在肠-视网膜损伤中的免疫调节机制,为肠脑轴相关疾病的免疫机制探索提供参考。方法:构建DSS诱导的肠-视网膜损伤小鼠模型,通过ERG检测视网膜功能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视网膜结构损伤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染色明确视网膜浸润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定位。特异性抗体干预实验,验证CD4+T细胞对视网膜的神经损伤,以及Microglia细胞对视网膜免疫损伤的调节作用。体外通过BV2细胞系,研究Steap4对Microglia细胞功能的影响,同时构建Steap4-/-小鼠,进一步确认Steap4之于Microglia/Macrophage的调节作用,以及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结果:1)我们成功构建了DSS诱导的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模型。ERG检测显示,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ERG a、b波振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调,振荡电位也显着降低,且b波出现明显的反应延迟。2)HE结果发现,模型小鼠视网膜内核层明显变薄,细胞排列较为松散,但与对照组相比,外核层并无显着变化。3)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可知,DSS诱导的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双极细胞严重受损,出现明显的胞体丢失和纤维断裂,双极细胞两端连接RGC和感光细胞的突触也出现连接异常;此外还有节细胞凋亡增加,神经纤维紊乱增多。4)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外核层变化不大,截止到第50天,仅出现了外节的异常伸长。5)眼底血管成像显示喂食DSS到50天,并未有视网膜血管的渗漏和病理性增生。6)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肠黏膜免疫紊乱诱发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水平提高,并伴有外周巨噬细胞的浸润。7)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促炎性细胞因子Tnfa、Il1b、Ifng和Il17a和趋化因子Cxcl9、Cxcl10、Cxcl11及趋化因子受体Cxcr3基因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8)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发现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CD4+T细胞异常浸润,并主要分布为视网膜内层;CD4特异性抗体干预,能够显着降低外源性CD4+T细胞靶向视网膜,改善视网膜免疫微环境,缓解视网膜神经损伤。9)浸润的CD4+T细胞表面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3;CXCR3抗体干预,可一定程度上减少外源T细胞靶向视网膜的趋化作用,从而缓解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的功能损伤。10)通过视网膜铺片的血管荧光染色,我们发现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三层视网膜血管都高表达MAdCAM-1,并伴有CD4+T细胞的跨血管内皮细胞转运。11)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揭示,外源性浸润的CD4+T细胞具有肠源性,超过六成的细胞表达?4?7。12)玻璃体注射,干预MAdCAM-1后,肠源性CD4+T细胞不能通过?4?7-MAdCAM-1途径浸润视网膜,视网膜免疫环境大大改善,视网膜功能显着提高。13)Steap家族蛋白在结肠和视网膜内都有着较高和稳定的表达。然而,在DSS诱导的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模型中,两组织均高表达Steap4基因,其中结肠中Steap4表达于增殖活化的巨噬细胞中,视网膜中Steap4表达于受损伤的内层神经元。14)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因子TNFa、IFNg、和IL17a均能够刺激BV2细胞高表达Steap4基因。而Steap4基因高表达伴随着BV2细胞增殖活化能力的加强。15)敲低Steap4基因,BV2细胞的增殖活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则明显降低。16)4.5月龄时Steap4-/-小鼠视网膜ERG明显改变,a、b波振幅均显着下调。17)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Steap4-/-小鼠视网膜免疫微环境改变,细胞因子Il1b、Ifng表达水平增加,Microglia/Macrophage细胞增殖活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也显着增加。结论:通过构建的DSS诱导的肠-视网膜损伤模型,我们明确了肠黏膜免疫紊乱可引起视网膜内层神经元的损伤,继而造成视网膜视觉功能的改变。肠黏膜免疫紊乱导致视网膜内Microglia增殖活化,诱发视网膜免疫微环境改变,以及外周巨噬细胞、CD4+T细胞的浸润,损伤视网膜内层神经元,下调视网膜功能。在此过程中,Steap4可能参与了Microglia增殖活化功能的调节与神经元的损伤。

粟尤敏[4](2019)在《整合素α4β7-MAdCAM-1相互作用的力依赖机制》文中认为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由于免疫反应过度亢进,大量的淋巴细胞穿过肠粘膜涌入炎症部位,导致肠粘膜损伤。这一过程包含了整合素α4β7与粘膜血管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Mucosal adressin cell adhesion molecule-1,MAdCAM-1)的相互作用介导的循环淋巴细胞黏附在高内皮静脉表面。淋巴细胞的黏附是一个多步级联过程,包括初始黏附、滚动黏附、稳定黏附和爬行,整合素α4β7既参与稳定黏附,又涉及滚动黏附过程。在IBD中无论靶向整合素α4β7或其配体MAdCAM-1都可以减少炎症的程度,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此外,整合素α4β7及其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在血液环境中,因此该过程除了受内在化学因素的影响外,并受血流剪切应力环境影响。究竟血流环境如何调控整合素α4β7-MAdCAM-1的相互作用?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动力学测量来探索整合素α4β7和MAdCAM-1之间相互作用的力依赖机制。本研究采用平行平板流动腔技术,模拟人体生理环境,驱动表达有整合素α4β7的RPMI 8226细胞在不同剪切力条件下,在MAdCAM-1铺展的底板上黏附。利用不同二价金属离子Ca2+、Ca2++Mg2+、Mg2+或Mn2+激活整合素α4β7到不同的活性状态,研究RPMI 8226细胞黏附行为的变化。测量整合素α4β7-MAdCAM-1相互作用的生存时间以及细胞的滚动速度。结果表明,在Ca2+或/和Mg2+离子溶液环境中,细胞的平均滚动速度随力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存在流动增强黏附现象,而瞬时黏附的生存时间和滚动黏附的平均停留时间先增加而后降低,成负相关关系。该结果表明整合素α4β7-MAdCAM-1相互作用存在力依赖的流动增强行黏附现象,并受逆锁键机制所调节。金属离子Mg2+和Mn2+激活整合素到中或高亲和力水平,使细胞趋向稳定黏附。进一步,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研究整合素α4β7和MAdCAM-1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不同二价金属离子溶液条件下,整合素α4β7处于不同活性状态,测量分子对之间的黏附频率和生存时间。结果表明,整合素α4β7与MAdCAM-1相互作用的生存时间随力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是有逆锁键-滑移键的转换调节的双态曲线。此外,该过程也受离子调节,Ca2+离子条件下整合素α4β7可能被激活但是亲和力比较低,在Mg2+离子和Mn2+离子条件下整合素α4β7被激活到中等亲和力和高等亲和力状态。因此,整合素α4β7与MAdCAM-1相互作用是力和金属离子依赖的黏附过程。综上,本研究探讨了整合素α4β7与MAdCAM-1相互作用的流动增强型黏附,并存在逆锁键机制。整合素α4β7-MAdCAM-1相互作用是引起炎症性肠病的关键免疫分子,因而本研究深化了淋巴细胞归巢,炎症性肠病等生理病理过程的理解,为免疫反应的干预和新抗炎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张成[5](2019)在《基于组学研究蒜氨酸对肠道健康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肠道健康作为热门研究领域在近些年来被广泛研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机体与肠道菌之间、不同种类肠道菌之间、不同消化道区域的肠道菌之间、肠道菌与肠上皮细胞之间具有互利共生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而只要其中一环遭到破坏,就会对肠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如慢性肠炎与肠道菌群及其与肠上皮细胞间的作用就密切相关。蒜氨酸作为人们经常食用的大蒜中含有的广谱抗菌活性物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健康效应目前未见研究报道。本课题首先通过对正常大鼠进行蒜氨酸灌胃,研究蒜氨酸对肠道菌和上皮组织以及肠道健康的影响;再通过灌胃蒜氨酸后对大鼠进行肠炎建模来研究蒜氨酸对炎症性肠病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蒜氨酸的摄入对小肠和盲肠的微生物群组成都有影响,但除了Allobaculum属外,其它属和门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蒜氨酸的摄入还改变了肠上皮细胞在大鼠体内的与免疫系统相关的5个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由于肠内的级联放大效应,如在小肠中轻微,然后在盲肠中可见,最终影响到肠上皮细胞中的基因表达,肠上皮细胞中,包括RT1-Ba、RT1-Bb、Cd80、Madcam1和Aicda,因食用蒜氨酸而发生改变。蒜氨酸能够显着影响DSS引起的大鼠炎症性肠病,降低因DSS引起的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变化,既能显着抑制Padi3,Pla2g5,Zbtb16,Chst8,Cyp17a1,LOC299282,Moco,Doxa2,Duox2,Scnnla和Clca1基因对DSS表达的上调,也能显着抑制Esr2,Lman1l,Ano2,Ndst4,AABR07006278.1,Alas2,Kif6,Armcx6,Casc4,Adad2,Palmd和Rgs2基因对DSS表达的下调。而这些基因中的一些被认为与炎症、结肠直肠癌或粘膜平衡有关。总之,正常大鼠摄入蒜氨酸虽然对肠道菌菌群没有明显影响,但其能调节肠上皮细胞中与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信号通路,促进肠道健康。此外,蒜氨酸能通过调节与免疫系统有关的肠上皮组织中的多个基因表达,缓解由DSS引起的大鼠肠炎情况,对肠道免疫具有调节作用,能够保护肠道健康。

孙雪婧[6](2018)在《鸭血-脾屏障与DTMUV入侵鸭脾脏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脾脏是禽类血液循环通路上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增殖分化的场所,具有造血、储血、滤血和免疫等功能,尤其在抵抗血源性抗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是靠脾脏组织的免疫屏障实现的。免疫屏障(immunological barrier)是抵御异物进入机体或机体某一部位的生理性结构,作为机体的“第一道防线”。脾脏内的免疫屏障被称为血-脾屏障(blood-spleenbarrier,BSB),是在研究疟原虫感染小鼠时发现的一种存在于脾内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之间的滤过床,位于红白髓之间的边缘区。禽类脾脏缺乏边缘区,但白髓中增加了椭球周围淋巴鞘(periellipsoidal lymphatic sheaths,PELS),其功能相当于哺乳类的边缘区。本实验室的前期工作显示,鸡的BSB位于PELS内的椭球周围,在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鸭作为一种常见的水禽,其对各种病毒的敏感性和免疫反应过程,与鸡存在一定差异。鸭BSB的形态特征和免疫机制尚未有报道。2010年4月,一种引起蛋鸭产蛋量下降的传染病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爆发,该病可导致鸭卵巢出血、卵泡破裂,因此被称为鸭出血性卵巢炎。后来研究发现这种疾病是由一种新型的黄病毒感染的,该病毒被命名为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virus,DTMUV)。目前,关于DTMUV的研究都大多为病原学研究,而关于其致病性和与宿主的互作的研究较少,具体的分子致病机制更是不完全清楚。前期有研究报道,DTMUV入侵宿主后最先在脾脏中累积并引发明显病变。本研究通过形态学方法首先鉴定鸭BSB的存在和结构特征;随后,选取XZ-2012病毒株对成年产蛋麻鸭进行造模,研究病毒在脾脏的分布动态;运用形态学方法观察病毒对脾脏及其屏障造成的病理学破坏,并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分析免疫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揭示病毒入侵脾脏及其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为禽类免疫机制以及黄病毒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Ⅰ 鸭BSB的鉴定及其结构特征为研究鸭的血-脾屏障,本实验通过桡静脉注射墨汁,制作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用银染、酶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等方法证实了鸭脾脏中BSB的存在及细胞组成。鸭脾脏无边缘区,白髓由椭球及PELS、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ths,PALS)和脾小体组成。脾小体出现在中央动脉(central artery,CA)起始,鞘毛细血管类似于高内皮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s,HEVs),内皮为立方高柱状,网状细胞围绕在血管外形成椭球。视野中PELS的断面明显多于PALS。选取不同的注射墨汁时间点(10min,30min,3h,6h,9h,15h,24h,36h,2d,3d,5d),发现短期内碳粒分布于鞘毛细血管周围的椭球内,之后移至PELS,且持续存在,注射后期碳粒出现在中央动脉和脾小体周围,碳粒总量逐渐减少。网状纤维染色显示,大量的网状纤维分布于PELS与红髓交界及鞘毛细血管基膜周围,构成血-脾屏障的支架。鞘毛细血管末端与脾窦相连,说明鸭脾脏为闭合式循环模式。酶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巨噬细胞主要分布于PELS与红髓交界。提示鸭血-脾屏障在外源碳粒侵入初期主要起机械屏障的作用,能够将碳粒抵挡在鞘毛细血管周围,之后生物屏障开始发挥主要作用,碳粒被巨噬细胞捕获并滞留于PELS与红髓交界,并且逐渐迁移至红髓和PALS,为脾脏发挥特异性免疫进行抗原信息传递。综上所述,本实验首次在鸭脾脏中发现血-脾屏障的存在,它是动、静脉之间的立体组织结构,由脾脏鞘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椭球内的网状细胞、网状纤维以及椭球相关巨噬细胞等组成,能够阻挡血液中抗原物质的侵入。鸭血-脾屏障的研究为禽类免疫机制及疾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Ⅱ DTMUV入侵鸭脾脏后的动态分布特点为观察BSB对DTMUV的入侵是否有阻滞作用,本研究使用DTMUV XZ-2012毒株,并对6月龄健康产蛋麻鸭腿部肌肉注射104TCID50的病毒量,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运用荧光定量PCR、ELISA、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等方法研究了病原感染鸭脾脏后不同时间的动态分布情况。结果发现,2hpi-18dpi在鸭脾脏内检测到XZ-2012病毒,从2hpi到3dpi病毒量增加,之后从6dpi到18dpi含量下降,在12dpi略有上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从2hpi到6dpi,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鸭脾脏白髓的PELS中,少数分布于鞘毛细血管。从9dpi到18dpi,阳性反应穿过红髓迁移到中央动脉周围的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病毒颗粒主要分布在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本试验提示DTMUV在2hpi侵入脾脏,并在1 dpi和3 dpi进行大量复制,最终在9 dpi到18 dpi被脾脏清除。揭示了DTMUV在脾脏中的发展规律。试验Ⅲ DTMUV感染鸭脾脏引发BSB及其周围组织的的病理学变化研究为观察鸭坦布苏病毒(DTMUV)入侵鸭血-脾屏障引起的脾脏组织病理变化以及屏障的变化情况,本研究用DTMUVXZ-2012毒株,对6月龄阴性产蛋麻鸭腿部肌肉注射104TCID50的病毒量,选择七个不同的感染时间(2h、12h、1d、3d、6d、9d、18d),通过HE染色、透射电镜、注射墨汁及网状纤维染色等方法观察脾脏病理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感染后脾脏呈现不同程度的大理石样变性,尤以12hpi-3dpi最为明显。HE染色结果发现正常鸭脾脏由红髓和白髓组成,白髓的椭球、PELS、PALS和脾小体结构完整。病毒感染后2h-12h,鸭脾脏椭球和PELS交界和中央动脉管壁上出现轻微的空泡变性;感染后1d,脾脏组织内红细胞增多,椭球和PELS之间空泡变性增多;感染后3d,椭球周围的PELS处炎性面积扩大,炎症增强;感染后6d,脾脏内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椭球周围组织开始恢复;感染后9d,椭球周围含有许多含铁血黄素,感染后18d从红髓迁移至脾小体周围。感染后脾脏超微结构与正常脾脏相比,其鞘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排列松散,在12hpi-3dpi细胞肿胀明显,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注射碳粒组的感染脾脏内被椭球阻挡的碳粒明显减少,感染后1d最显着,3d-6d椭球内碳粒增多,而PELS处碳粒呈弥散分布,之后逐渐恢复。网状纤维与阻挡碳粒结果对应。综上所述,在鸭坦布苏病毒感染机体后可能通过内吞作用进入脾脏,并引起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水肿,血-脾屏障结构受损;感染后期炎性反应减弱,淋巴细胞增多,脾小体增生,椭球相关巨噬细胞恢复吞噬功能,屏障恢复。本研究为黄病毒的致病性及其对免疫屏障结构的破坏基础提供了理论基础出。试验Ⅳ DTMUV入侵鸭脾脏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动态——基于RNA-seq技术用104TCID50剂量的鸭坦布苏病毒(DTMUV)XZ-2012株肌肉注射六个月产蛋麻鸭,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对正常组及七组不同攻毒时间的鸭脾脏样品(2h、12h、1d、3d、6d、9d、18d)进行RNA-Seq测序和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并用荧光定量、Western blot等技术验证关键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八个文库共鉴定到鸭已知基因14165个,新基因1962个,共16127个。通过KEGG分析和WGCNA分析,分别筛选屏障相关的通路5个和17个关键基因以及免疫相关的显着富集通路6个和23个关键基因。发现RIG-I样受体(RLRs)、下游IRF7和促炎细胞因子IL-6的表达水平在2hpi时呈不显着上调,在3dpi时显着上调,而在2hpi时MHC-Ⅱ、与屏障相关的调节紧密连接和网状纤维的因子表达显着下调。3dpi后通路下游的抗病毒因子Ⅰ型IFN、抗炎因子IL-10、淋巴细胞归巢相关的细胞粘附分子(CAMs)、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脾脏免疫功能开始恢复。本研究提示,DTMUV可能在感染早期通过识别RLRs和抑制MHC-Ⅱ的表达引起免疫逃避来侵入脾脏,之后诱导IL-6的表达来引起病变。随后,病毒使鸭脾脏中的RLRs、抗病毒Ⅰ型干扰素、淋巴细胞归巢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脾脏进行免疫应答。这是首次研究DTMUV在脾脏从感染到消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黄病毒病的发病机制和免疫应答,为鸭体内DTMUV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黄诗杭[7](2017)在《猴头菇多糖对MDRV感染番鸭淋巴细胞归巢相关因子的影响》文中提出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感染能够引起番鸭机体的免疫抑制,并破坏番鸭肠道形态结构和黏膜免疫功能,对番鸭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猴头菇多糖(Hericium erinaceus polysaccharide,HEP)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和修复肠道黏膜,缓解MDRV所致番鸭免疫抑制的功效。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包括诱导部位和效应部位,两者之间主要通过淋巴细胞归巢发生联系,而淋巴细胞归巢是淋巴细胞向炎症效应部位迁移的过程,主要涉及整合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粘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它们共同参与淋巴细胞在机体内诱导部位和效应部位之间的迁移,实现淋巴细胞在体内的再循环,进而促进黏膜损伤的修复,因此淋巴细胞归巢机制是阐释HEP对番鸭机体及肠道黏膜产生保护和修复机理的途径之一。本研究首先通过对番鸭十二指肠的转录组高通量测序(RNA-seq),构建基因文库,然后对试验过程产生的基因序列进行注释,为研究番鸭淋巴细胞归巢相关基因的选择提供参考,最后运用ELISA方法对淋巴细胞归巢机制相关因子进行检测,并与转录组结果相互印证,旨在探讨HEP对MDRV感染番鸭的肠道中CCL28/CCR10、CCL25/CCR9、α4β7/MAdCAM-1、CCL21/CCR7、LFA-1/ICAM-1 各因子表达量的影响,为研究HEP调节MDRV感染番鸭机体淋巴细胞归巢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并为HEP预防MDRV感染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建立MDRV自然感染发病模型,将340只1日龄健康雏番鸭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NCG)、猴头菇多糖对照组(HCG)、同居感染对照组(CICG)、猴头菇多糖预防组(HPG),每组各70只,以及人工感染组(AIG)60只,AIG组于番鸭2日龄人工感染MDRV,5日龄时以2:5的比例分别与CICG和HPG进行同居感染。对试验番鸭在同居感染后第1 d、3d、6 d、10 d、15 d、21 d、28 d和36 d分别进行样本采集,每组各取6只番鸭采集十二指肠,其中第3 d、6 d、21 d的样本采集两份,一份用于转录组高通量测序(RNA-seq)分析,另一份与其他样本一起进行整合素及其配体、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ELISA检测。结果:(1)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①获得约47456230条原始Reads,数据评估结果可靠;获得的80950条组装Unigenes,平均长度1054 bp,N50长度为2523 bp;②注释到Nr、Swissprot、KOG、KEGG数据库中的序列分别有26824、22250、15786、14726条;③得到与近缘物种绿头鸭相似的序列有8113条,占注释到Nr数据库总序列数的30.24%,CDS区比对显示其与绿头鸭同源性较高;④GO注释中有较多的注释基因分别归类到细胞过程、蛋白结合途径,KOG注释中的信号转导机制及KEGG通路主要涉及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细胞粘附分子、肠道免疫网络IgA的产生白细胞跨内皮迁移等通路,均与番鸭免疫系统及淋巴细胞归巢有关;CICG组MDRV感染后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互作用通路显着富集,HPG组此通路也存在富集;⑤差异比较中,四组同期相比,同居感染第6 d的上调基因数较多,GO富集差异显示,CICG组MDRV感染后显着(P<0.05)富集于免疫系统进程,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活动,HPG组显着(P<0.05)富集于免疫系统进程和防御反应,淋巴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α4β7、LFA-1和趋化因子受体CCR10、CCR9、CCR7在MDRV感染时有显着(P<0.05)上调趋势,而HPG也存在这种上调趋势。(2)ELISA测定结果显示,相较NCG组,MDRV严重感染时,CICG组番鸭十二指肠组织中粘附分子α4β7、LFA-1、趋化因子CCL28、CCL25、CCL21、趋化因子受体CCR9以及CCR7的分泌量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上升;相比CICG组,在感染严重期,HPG组番鸭上述因子分泌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同居感染第21 d,HPG组LFA-1、MAdCAM-1、CCL28、CCR9,ICAM-1、CCL21 分泌量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高于CICG组;同居感染第22 d开始停用HEP,第28 d时,相比第21 d,HPG 组 α4β7、MAdCAM-1、CCL28 分泌量有所下降,CCL25、CCR9、CCR7分泌量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而在第36 d时,相比同组第28 d分泌量有所回升,且均极显着(P<0.01)高于CICG组。结论:(1)转录组测序获得80950条基因,与近缘物种绿头鸭相似的序列有8113条,主要涉及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细胞粘附分子、肠道免疫网络IgA的产生、白细胞跨内皮迁移等通路,均与番鸭免疫系统及淋巴细胞归巢有关,CICG组MDRV感染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被激活,HEP干预后,细胞活动仍然存在,并刺激了机体的防御反应;(2)MDRV感染后,番鸭机体本身能通过上调小肠组织淋巴细胞归巢受体及相应配体的分泌量,抵抗病毒侵袭,而HEP可以进一步上调感染番鸭小肠组织淋巴细胞归巢粘附分子、趋化因子受体的及其相应配体的分泌量,促进淋巴细胞归巢过程以达到与机体协同抵抗MDRV感染的功效,而且在病毒感染末期停喂HEP一段时间内,HEP对番鸭仍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张茜[8](2016)在《鸡血—脾屏障及其淋巴细胞归巢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脾脏是一个专门摄取血源性抗原引起免疫反应的外周淋巴器官。脾脏白髓和红髓的结构分区使其能够有效地清除循环中的衰老红细胞以及抗原物质。作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脏内含丰富的免疫活性细胞T、B淋巴细胞,能够直接介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共同调节机体在抗细菌和抗病毒感染中起防御作用。禽类脾脏结构与免疫细胞的组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别于哺乳类,但与爬行类脾脏结构相似,主要表现为:禽类脾脏缺乏边缘区;白髓中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面积减少,增加了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 ),并且PALS主要分布T淋巴细胞,而PELS主要为B淋巴细胞分布区域。虽然哺乳动物脾脏的免疫形态与功能研究已有阐述,但关于禽类脾脏详细的免疫功能分区及其免疫学意义尚待揭示。目前为止,关于血-脾屏障的报道仅限于哺乳类和爬行类。血-脾屏障是免疫屏障的新概念,脾脏免疫功能的维持与血-脾屏障结构的完善密切相关。由于禽类缺乏边缘区结构,禽类脾脏是否具有血-脾屏障结构且血-脾屏障的细胞组成如何?爬行类脾脏中有关于高内皮毛细血管的报道,而高内皮是淋巴细胞归巢发生的结构基础。与哺乳类不同,禽类脾脏组织是否具有高内皮毛细血管并发生淋巴细胞归巢,其机理如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对鸡血-脾屏障结构进行研究,确立了血-脾屏障在鸡脾脏中的分布位置、细胞组成以及免疫屏障功能,并对不同日龄鸡脾脏中的屏障结构的胚后发育进一步观察,通过对鞘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发现脾脏中淋巴细胞归巢的发生,进而从不同角度揭示鸡血-脾屏障及其高内皮的立体构筑和细胞学特性;进一步在分子水平阐述鸡脾脏中淋巴细胞归巢的分子基础和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将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阐明鸡脾脏的免疫机制以及免疫学特性,丰富比较免疫学内容,为禽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试验Ⅰ鸡血-脾屏障的发现与结构组成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结合翼静脉注射碳粒悬液和细胞化学方法确立鸡血-脾屏障的位置及屏障细胞组成。结果显示,鸡脾脏白髓包括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和脾小体,缺乏边缘区。鞘毛细血管末端直接与脾窦相连,鸡脾脏循环模式为闭合式循环。注射印度墨汁30min、1h、6h、12h、24h、2d、3d、5d、7d,发现PELS内椭球周围有明显的碳粒分布,而红髓和脾小体没有碳粒出现。2d内碳粒集中分布于椭球周围。随着时间的迁移,到达7d碳粒逐渐扩散至PELS、PALS和脾小体,提示鸡血-脾屏障在对抗外源碳粒的初期主要起到机械屏障作用,能够将碳粒抵挡在椭球结构和PELS,随着时间的迁移,脾脏的生物屏障发挥重要作用。碳粒被逐渐吞噬并且迁移至PALS和脾小体,为脾脏发挥特异性免疫起到重要的信息传递。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网状纤维在椭球结构呈同心圆状分布,构成血-脾屏障的支架。酸性磷酸酶(ACP )在椭球相关细胞(EAC )、网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呈阳性反应。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LCH在EAC上为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综上可见,鸡血-脾屏障位于脾脏椭球和PELS,血-脾屏障是动、静脉之间的网状组织结构,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支持细胞、椭球相关细胞、网状纤维、网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构成。试验Ⅱ不同日龄鸡血-脾屏障的胚后发育研究脾脏是鸡体内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是免疫活性细胞增殖、定居以及对抗原刺激发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本实验通过对出壳后不同日龄鸡翼静脉注射墨汁,观察血-脾屏障在出壳后1、7、14、21、35和60日龄的碳粒阻滞位置;通过CD3和Bu-1标记T、B淋巴细胞,MHCⅡ标记抗原递呈细胞,研究其在不同日龄鸡脾脏的分布变化;从基因水平上研究免疫相关基因TLRs ( TLR2和TLR4 )和细胞因子(IL-2、IFN-γ和TNF-α)在不同日龄鸡脾脏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出壳后1日龄鸡血-脾屏障初步形成,但红髓仍可见未被阻挡的碳粒。随着日龄增加,14日龄至成年,屏障作用逐渐完善,碳粒被血-脾屏障阻挡在椭球和PELS区域。CD3+ T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PALS和红髓,随着日龄的增长,PALS和红髓T淋巴细胞数量逐渐增加。Bu-1+B淋巴细胞分布于PELS和脾小体,随着日龄的增长,PELS的B淋巴细胞数量逐渐增加。MHCⅠI+细胞主要分布于脾脏椭球周围和红髓,并且自出壳后1日龄至成年增长趋势不显着。基因水平上,1日龄至60日龄鸡脾脏TLR2、TLR4、IL-2、IFN-y和TNF-αmRNA在出壳初期表达较高,两周后随日龄增长逐渐降低趋于稳定。由以上结果可见,鸡血-脾屏障结构随着日龄的增长逐渐发育完善。试验Ⅲ鸡脾脏椭球高内皮的细微结构及归巢地址素的表达鸡脾脏结构有着不同于哺乳类脾脏的特殊性,其椭球鞘毛细血管有着禽类特有的高内皮细胞。本文应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鸡脾脏椭球结构内鞘毛细血管的内皮结构特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究淋巴细胞归巢相关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和黏膜血管粘附分子MADCAM-1在鸡脾脏鞘毛细血管上的表达分布。结果表明,鸡脾脏内的鞘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呈立方状,电镜下可见淋巴细胞出现在椭球中,位于内皮细胞和血管通道附近。其中,鞘毛细血管的基底膜不连续,并有血管通道延伸至椭球内部,淋巴细胞位于延伸的血管通道处。VCAM-1和MADCAM-1在鞘毛细血管上为阳性,进一步证实了鞘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是鸡脾脏淋巴细胞归巢发生的场所,为深入研究鸡脾脏淋巴细胞归巢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试验Ⅳ脾脏淋巴细胞归巢的比较研究在脾脏的进化过程中,禽类与爬行类脾脏结构类似,缺乏边缘区,脾脏白髓由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 )和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 )组成,唯一不同的是生发中心在禽类中开始形成,而爬行类脾脏没有生发中心的出现。中华鳖属于爬行纲龟鳖目,由于中华鳖脾脏的椭球内血管为高内皮血管与鸡脾脏高内皮相似,相当于哺乳类淋巴结的高内皮后微静脉,也是研究脾脏中淋巴细胞归巢的重要模型。本实验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中华鳖与鸡脾脏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中华鳖脾脏的鞘毛细血管与鸡脾脏类似,血管内皮为立方状,类似于高内皮后微静脉血管。脾脏椭球结构有淋巴细胞出现,并且椭球毛细血管含有促进淋巴细胞从血液迁移到脾脏白髓的血管微通道。淋巴细胞通过鞘毛细血管微通道迁移到脾脏白髓的过程包括(1 )淋巴细胞通过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血管微通道,穿过鞘毛细血管基底膜;(2)在支持细胞和椭球相关细胞(EAC)及其细胞突起的相互作用下,淋巴细胞迁移进入椭球结构;(3)淋巴细胞在椭球结构通过血管微通道迁移至PELS。研究结果描绘了淋巴细胞在脾脏由血液迁移至脾脏椭球的形态学证据,同时为禽类和爬行类动物脾脏淋巴细胞归巢的机制研究提供了细胞学基础。试验V LPS炎症刺激下鸡脾脏淋巴细胞归巢的机制研究(Ⅰ)整合素连接激酶的原核表达与多抗制备整合素连接激酶(ILK)是一种苏氨酸/丝氨酸的蛋白激酶,是整合素胞外区与胞内区信号传导以及细胞信号通路的重要枢纽。为获得鸡ILK多克隆抗体,用以研究整合素相关归巢因子在鸡脾脏的信号通路。本实验以ILK编码区基因序列为模板,加入酶切位点设计引物,扩增ILK抗原区域,将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KpnI和XhoI的作用后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0(a)+连接,构建pET-30(a)+-ILK重组质粒。通过优化表达条件,使目的蛋白在BL21 (DE3)中表达。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约为27kD。重组蛋白通过Ni2+亲和层析柱纯化后加佐剂免疫兔子制备多抗,四免后采血分离血清即为抗血清,再对抗血清进行IgG分离纯化。通过间接Elisa测得抗血清效价为1:32000以上,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特异性较好,能够用于下一节鸡脾脏淋巴细胞归巢的蛋白实验。(Ⅱ) LPS炎症刺激下鸡脾脏淋巴细胞归巢的机制研究本实验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造炎症模型,体外荧光标记淋巴细胞示踪淋巴细胞在鸡脾脏不同时间的归巢动态。免疫组化研究脾脏T、B淋巴细胞在LPS处理下的归巢分布变化。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研究鸡脾脏归巢相关粘附分子在LPS处理下的基因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CFSE标记的淋巴细胞通过鞘毛细血管首先归巢至鸡脾脏白髓椭球,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迁移至红髓区域。CD3、Bu-1免疫组化显示LPS处理下,白髓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 B淋巴细胞减少,红髓B淋巴细胞增多但T淋巴细胞减少。电镜观察发现,LPS刺激下血液中的淋巴细胞跨高内皮细胞迁移至脾脏椭球结构。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研究显示归巢因子整合素β1及其配体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在LPS刺激下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此外,LPS的刺激上调了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和磷酸化AKT Ser473的基因蛋白表达。LPS影响鸡脾脏归巢因子整合素β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的表达可能是通过整合素连接酶ILK磷酸化PKB/AKT通路的作用,从而诱导淋巴细胞在脾脏中的细胞迁移和分区变化。鸡脾脏首次研究淋巴细胞归巢将有助于补充禽类免疫学相关内容,为进一步研究淋巴细胞归巢在禽类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提供重要的靶向措施。

黄丽娜[9](2015)在《猴头菇多糖对MDRV致番鸭肠黏膜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文中提出猴头菇多糖(Hericium erinaceus polysaccharide,HEP)具有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消化道黏膜上皮再生和修复等作用。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可导致番鸭严重的免疫抑制,易发生继发感染,且MDRV的核酸是分节段、线状双链RNA,易发生重配而产生血清型的变异。本试验采用同居感染的方式模拟MDRV自然感染的人工发病模型,研究HEP对MDRV感染雏番鸭肠黏膜免疫抑制的影响,通过分析其对肠道黏膜组织中SIgA分泌量、黏膜免疫机能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生长抑素、cAMP、NO和组胺含量、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分泌水平、抗氧化能力、肠道组织中IL-2和IL-6mRNA表达水平等的影响,进一步了解HEP对肠黏膜免疫的调节作用及有关机制,为防治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通过建立模拟MDRV自然感染发病模型,将200只1日龄健康雏番鸭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CG)、HEP对照组(HCG)、同居感染对照组(CICG)、HEP预防组(HPG)。各试验组番鸭在同居感染后第1d、3d、6 d、10 d、15 d、21 d,分别取6只雏番鸭进行心脏采血处死,收集血液自然析出血清,用于测定MAdCAM-1含量,再无菌取三段适量十二指肠组织。其中一段用于提取总RNA,检测IL-2 mRNA和IL-6 mRNA表达量;一段组织匀浆取上清液用于测定部分细胞因子及cAMP、NO、HIS、SS、MAdCAM-1的含量;另一段用载玻片轻刮小肠黏膜,用于测定SIgA、GSH、MDA的含量及SOD活性。放免检测结果显示,雏番鸭严重感染MDRV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肠黏膜SIgA分泌水平明显降低;其肠道组织中IFN-α、IFN-β、IFN-γ、IL-1β、IL-4、IL-5、IL-6、IL-8、IL-15、TNF-α、cAMP、SS 含量下降,IL-10、TGF-β、HIS、NO含量升高;其肠道组织MAdCAM-1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血清中MAdCAM-1含量变化不显着。与同居感染对照组相比,HEP可在不同程度上调节上述指标的分泌量,可能与其抑制病毒复制,维持肠道黏膜局部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动态平衡,减少免疫抑制的发生有关。抗氧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同居感染对照组番鸭肠黏膜的MDA含量显着升高,SOD活性及GSH含量显着降低。而HEP能够显着提高肠黏膜SOD活性和GSH含量,降低MDA含量,具有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性、清除体内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Real time-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雏番鸭严重感染MDRV后肠道IL-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IL-6 mRNA表达水平升高;而HEP能缓解感染MDRV番鸭肠道IL-2 mRNA表达水平的下降,且能抑制IL-6 mRNA过度表达。上述结果表明,MDRV感染可破坏雏番鸭肠道黏膜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系统,引起肠道损伤,导致肠道黏膜免疫抑制的发生。而猴头菇多糖对MDRV致雏番鸭肠道黏膜免疫抑制有较显着的调节作用,且能提高其抗氧化能力,有效干预了呼肠孤病毒对番鸭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此结果为临床上使用HEP防治MDRV感染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董建宁[10](2015)在《特异性鞘氨醇磷酸酯受体1激动剂SEW2871对IL-10基因敲除小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的肠道炎症,虽然目前其确切病因仍不清楚,但过度的黏膜免疫应答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L-10基因敲除小鼠饲养于无特殊致病菌的环境下能够自发性出现结肠炎症,且这种炎症的免疫学变化和人类克罗恩病的肠道全层炎症极为相似,表现为固有层大量激活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聚集,主要表现为CD4+Th1和Th17细胞免疫应答。黏附分子以及激活的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的表达在其发病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除此之外,肠道上皮屏障的破坏以及上皮细胞凋亡的增加亦是引起过度免疫应答的重要因素。鞘氨醇磷酸酯,一种鞘脂代谢的中间产物,通过结合细胞表面表达的其受体参与多种细胞调控过程。在5种鞘氨醇磷酸酯受体中,受体1特异性地在淋巴细胞表面表达并决定淋巴细胞的迁移。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鞘氨醇磷酸酯在一些炎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以及多发性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SEW2871,作为作为一种特异性的鞘氨醇磷酸酯受体1激动剂,已有报道其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早期通过减少CD4+T淋巴细胞浸润而起到保护作用,但其在炎性肠病中的治疗作用仍未有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为探索其在IL-10基因敲除小鼠结肠炎模型(类似人克罗恩病的小鼠模型)中的治疗作用。研究方法:IL-10基因敲除小鼠予SEW2871 20mg/kg/d持续灌胃两周治疗。小鼠处死后检测结肠炎症缓解情况、血清淀粉样蛋白A浓度、结肠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外周血及结肠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以及典型炎症因子的变化。除外,我们还评估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的表达情况、黏附分子ICAM-1和MAdCAM-1的表达以及肠屏障功能的改变(包括紧密连接蛋白的分布及表达、上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研究结果:给予IL-10基因敲除小鼠SEW2871两周灌胃治疗后,小鼠的结肠炎症明显改善、血清淀粉样蛋白A浓度下调、结肠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下调、外周血及结肠CD4+CD45+T淋巴细胞减少、典型炎症因子的表达下降。除外,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的表达亦下调、黏附分子ICAM-1和MAdCAM-1减少、肠屏障功能得到恢复(包括紧密连接蛋白的分布及表达改善、上皮细胞的凋亡减少)。研究结论:SEW2871灌胃治疗能够有效缓解IL-10基因敲除小鼠的结肠炎症,这可能成为未来治疗克罗恩病的一种新的方法。

二、MAdCAM-1分子:免疫生物学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dCAM-1分子:免疫生物学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生血法治疗慢性再障的临床观察及对ICAM-1,MAdCAM-1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研究概述
        1.1 病名的来源
        1.2 病因病机简述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障的研究简介
        1.4 中西医结合其他疗法介绍
    2.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西医机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2 现代医学治疗的研究进展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排除 、剔除 、脱落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4.治疗方法
        4.1 治疗方案
        4.2 支持治疗
    5.临床观察指标
        5.1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情况
        5.2 临床疗效判定
    6.实验室检查观察指标
        6.1 外周血象
        6.2 外周血粘附分子MAdCAM-1、ICAM-1的表达水平
    7.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一般资料评估
    2.临床结果观察
        2.1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2 外周血HGB、PLT、WBC水平
    3.临床疗效结果
        3.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2 西医疗效比较
    4.外周血中黏附分子MAdCAM-1、ICAM-1表达水平
讨论
    1.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理论依据
        1.1 补肾填精、益气养血
        1.2 祛瘀生新
        1.3 阴平阳秘则气血有所生
    2.补髓生血颗粒的方解
        2.1 补髓生血颗粒的方药组成
        2.2 补髓生血颗粒的组方意义
        2.3 补髓生血颗粒组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3.临床疗效分析
        3.1 临床疗效
        3.2 中医证候疗效
        3.3 外周血象的变化
    4.补髓生血 颗粒对慢性再障患者外周血粘附分子MAdCAM-1,ICAM-1表达水平影响的研究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TRIM59调控的巨噬细胞在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TRIM家族
        1.1.1 TRIM家族的成员
        1.1.2 TRIM家族蛋白的结构
        1.1.3 TRIM家族的功能
    1.2 TRIM59 研究进展
        1.2.1 TRIM59 的结构
        1.2.2 TRIM59 的表达
        1.2.3 TRIM59 的功能
    1.3 巨噬细胞
        1.3.1 巨噬细胞的活化
        1.3.2 巨噬细胞的表型及转换
        1.3.3 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的方式
    1.4 TRIM蛋白与巨噬细胞的关系
    1.5 本论文的立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巨噬细胞中TRIM59 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TRIM59 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
        2.2.2 BCG刺激巨噬细胞膜上高表达TRIM59
        2.2.3 成功制备TRIM59-CKO小鼠
        2.2.4 TRIM59 缺失的巨噬细胞具有促肿瘤作用
        2.2.5 巨噬细胞TRIM59 的缺失导致辅助性T细胞的浸润减少
        2.2.6 巨噬细胞的TRIM59 影响小鼠肿瘤内巨噬细胞浸润及其表型
        2.2.7 巨噬细胞通过不同方式杀伤MCA207和B16-F0 细胞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高表达TRIM59 的巨噬细胞通过失活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抑制纤维肉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BCG促进肿瘤中巨噬细胞的浸润和TRIM59 的表达
        3.2.2 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中TRIM59 的缺失促进MCA207 肿瘤的发展
        3.2.3 小鼠巨噬细胞中TRIM59 的高表达促进肿瘤凋亡
        3.2.4 高表达TRIM59的Raw264.7 细胞能够引起MCA207 细胞凋亡
        3.2.5 巨噬细胞中TRIM59 负调节MCA207 细胞中的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肿瘤微环境内巨噬细胞TRIM59 的缺失促进黑色素瘤的生长和转移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动物
        4.1.2 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TRIM59-CKO小鼠肿瘤中TAM主要表现为M2型
        4.2.2 TRIM59~(-/-)-M2 型巨噬细胞在体外促进黑色素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4.2.3 TRIM59~(-/-)-M2 型巨噬细胞大量分泌的TNF-α促进黑色素瘤细胞中MMP9和Madcam1 表达
        4.2.4 TRIM59~(-/-)-M2 型巨噬细胞培养上清能够激活黑色素瘤细胞的ERK信号转导通路
        4.2.5 Mmp-9和Madcam1 敲低可减少黑色素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并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
        4.2.6 敲低Mmp-9和Madcam1 抑制B16-F10 肿瘤生长
        4.2.7 敲低Mmp-9和Madcam1 抑制B16-F10 肿瘤转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Steap家族在肠视网膜轴巨噬细胞中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肠脑轴相关疾病研究概述
    1.2 肠视网膜轴神经损伤的研究现状
        1.2.1 肠视网膜轴研究优势
        1.2.2 肠视网膜轴神经损伤疾病研究进展
        1.2.3 肠视网膜轴神经损伤动物模型
    1.3 巨噬细胞在肠脑轴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1.3.1 沟通肠脑间相互联系的媒介
        1.3.2 巨噬细胞调节肠脑轴疾病研究进展
        1.3.3 巨噬细胞与肠视网膜轴损伤
    1.4 STEAPS通过巨噬细胞影响视网膜功能
        1.4.1 铁平衡与视网膜损伤
        1.4.2 STEAPS与机体铁平衡
        1.4.3 STEAPS对免疫的调节作用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1.6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肠视网膜轴损伤模型的构建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构建DSS诱导的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模型
        2.2.2 DSS诱导的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功能损伤评估
        2.2.3 DSS诱导的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结构损伤评估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巨噬细胞参与调控肠视网膜轴的损伤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损伤伴有巨噬细胞的增殖活化
        3.2.2 外周免疫参与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免疫微环境改变
        3.2.3 CD4抗体干预减轻肠黏膜免疫紊乱诱导的视网膜损伤
        3.2.4 CXCR3抗体干预能够显着降低肠视网膜轴的神经损伤
        3.2.5 肠源性CD4+T细胞跨视网膜微血管迁移
        3.2.6 MADCAM1 干预有效缓解肠黏膜免疫紊乱诱导的视网膜损伤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teap4调节巨噬细胞介导肠视网膜轴损伤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STEAP蛋白家族的表达特点
        4.2.2 肠视网膜轴的免疫应答和神经损伤中伴随有STEAPS的高表达
        4.2.3 体外STEAP4 的表达与BV2 细胞增殖活化正相关
        4.2.4 STEAP4缺失对小鼠视网膜功能及结构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整合素α4β7-MAdCAM-1相互作用的力依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炎症性肠病和淋巴归巢
        1.1.2 淋巴细胞参与炎症级联反应过程
        1.1.3 炎症反应的重要参与者-整合素家族
        1.1.4 炎症反应的重要参与者-细胞黏附分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金属二价离子对整合素激活的研究进展
        1.2.2 整合素α_4β_7与配体MAdCAM-1 的相互作用研究
        1.2.3 流动增强型细胞黏附的研究进展
        1.2.4 力学研究的主要实验技术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论文的主要内容
        1.3.1 科学问题的提出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细胞
        2.1.2 蛋白分子、抗体及试剂
        2.1.3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平行平板流动腔实验过程
        2.2.3 原子力显微镜实验过程
    2.3 统计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体条件下整合素α_4β_7与MAdCAM-1 相互作用的特异性以及离子依赖性
    3.1 引言
    3.2 结果
        3.2.1 特异性结果
        3.2.2 不同离子条件影响整合素α_4β_7介导细胞在MAdCAM-1 的黏附行为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体条件下整合素α_4β_7介导的流动增强型细胞黏附
    4.1 引言
    4.2 结果
        4.2.1 细胞平均滚动速度
        4.2.2 Ca~(2+)、Mg~(2+)离子条件下,细胞黏附中的力-化学偶联相互作用
        4.2.3 Ca~(2+)、Mg~(2+)离子条件下,黏附细胞的滚动行为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合素α_4β_7与MAdCAM-1 的结合特性
    5.1 引言
    5.2 结果
        5.2.1 在短接触时间内整合素α_4β_7与MAdCAM-1 结合特异性
        5.2.2 在短接触时间内不同离子溶液环境下整合素α_4β_7与MAdCAM-1 结合特性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组学研究蒜氨酸对肠道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肠道健康概述
        1.1.2 肠道菌群概述
        1.1.3 肠上皮细胞概述
        1.1.4 肠炎概述
        1.1.5 蒜氨酸概述
    1.2 研究框架
        1.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内容
        1.2.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蒜氨酸对正常鼠肠道健康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动物分组及灌胃样品剂量
        2.2.2 大鼠肠道内容物、肠上皮细胞等样品的收集与保存
        2.2.3 大鼠粪便中细菌DNA的提取和检测
        2.2.4 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
        2.2.5 大鼠肠上皮细胞RNA提取和检测
        2.2.6 RNA测序流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结果
        2.3.2 讨论
        2.3.3 小结
第三章 蒜氨酸对肠炎大鼠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动物分组及灌胃样品剂量
        3.2.2 大鼠肠道内容物、肠上皮细胞等样品的收集与保存
        3.2.3 大鼠粪便中细菌DNA的提取和检测
        3.2.4 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
        3.2.5 大鼠肠上皮细胞RNA提取和检测
        3.2.6 RNA测序流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果
        3.3.2 讨论
        3.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鸭血-脾屏障与DTMUV入侵鸭脾脏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畜禽脾脏和血-脾屏障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畜禽脾脏的研究进展
        1 哺乳动物的脾脏
        2 禽类动物的脾脏
        第二节 血脾屏障的研究进展
        1 血脾屏障的组成
        2 血脾屏障的功能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黄病毒的简介
        1 黄病毒概述
        2 黄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3 黄病毒的流行病学
        4 黄病毒的传播性
        第二节 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进展
        1 鸭坦布苏病毒的概述
        2 鸭坦布苏病的的病原学特征
        3 鸭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病学
        4 鸭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性
        5 鸭坦布苏病毒的诊断与防治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三章 鸭血-脾屏障的鉴定及其结构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DTMUV入侵鸭脾脏后的动态分布特点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DTMUV感染鸭脾脏引发BSB及其周围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DTMUV入侵鸭脾脏后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动态——基于RNA-seq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附录
    附录Ⅰ DTMUVE蛋白抗原表位多克隆抗体制备过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附录Ⅱ 常规石蜡切片过程
    附录Ⅲ SDS-PAGE和Western blot相关试剂的配置
    附录Ⅳ 抗体制备相关试剂的配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猴头菇多糖对MDRV感染番鸭淋巴细胞归巢相关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番鸭呼肠孤病毒概述
        1.1 病原特性与流行病学
        1.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3 体内分布及排毒规律
        1.4 MDRV引起免疫抑制的研究进展
    2 猴头菇多糖的药用价值
        2.1 免疫增强作用
        2.2 抗肿瘤、抗氧化作用
        2.3 保健功效
    3 转录组学概述
        3.1 测序平台
        3.2 RNA-seq测序流程
    4 淋巴细胞归巢概述
        4.1 黏膜免疫与淋巴细胞归巢
        4.1.1 黏膜免疫
        4.1.2 淋巴细胞归巢
        4.2 淋巴细胞归巢相关因子
        4.2.1 淋巴细胞归巢相关粘附分子
        4.2.2 淋巴细胞归巢相关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4.3 淋巴细胞归巢主要作用机制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RNA-seq技术的HEP干预MDRV感染番鸭十二指肠的转录组学研究
    1 材料
        1.1 试验多糖、病毒株及种蛋
        1.2 试验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增殖
        2.2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的建立
        2.3 试验分组与中药处理
        2.4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2.5 基因文库构建与测序
        2.6 数据分析
        2.6.1 RNA-seq分析
        2.6.2 De novo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番鸭剖检病变
        3.2 总RNA质量检测
        3.3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3.4 序列拼接
        3.5 功能注释
        3.5.1 四大数据库注释统计
        3.5.2 GO注释
        3.5.3 KOG注释
        3.5.4 KEGG注释
        3.6 差异性分析
        3.6.1 差异基因统计
        3.6.2 GO功能注释的差异性分析
        3.6.3 KEGG-Pathway差异基因分析
        3.7 近缘生物同源基因CDS比较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HEP对MDRV感染番鸭十二指肠淋巴细胞归巢相关因子表达量的影响
    1 材料
        1.1 试验多糖、病毒株及种蛋
        1.2 试验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试验设计与中药处理
        2.2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2.3 ELISA检测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番鸭十二指肠α4β7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3.2 试验番鸭十二指肠LFA-1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3.3 试验番鸭十二指肠MAdCAM-1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3.4 试验番鸭十二指肠ICAM-1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3.5 试验番鸭十二指肠CCL28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3.6 试验番鸭十二指肠CCL25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3.7 试验番鸭十二指肠CCL21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3.8 试验番鸭十二指肠CCR10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3.9 试验番鸭十二指肠CCR9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3.10 试验番鸭十二指肠CCR7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HEP对MDRV感染番鸭十二指肠淋巴细胞归巢粘附分子的影响
        4.1.1 对α4β7及其配体MAdCAM-1的影响
        4.1.2 对LFA-1及其配体ICAM-1的影响
        4.2 HEP对MDRV感染番鸭十二指肠淋巴细胞归巢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
        4.2.1 对趋化因子CCL28、CCL25及其相应受体CCR10、CCR9的影响
        4.2.2 对趋化因子CCL21及其受体CCR7的影响
    5 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经费来源

(8)鸡血—脾屏障及其淋巴细胞归巢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脾脏结构及血-脾屏障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脾脏结构进化的研究进展
        1 鱼类脾脏组织结构
        2 两栖类脾脏组织结构
        3 爬行类脾脏组织结构
        4 禽类脾脏组织结构
        5 哺乳类脾脏组织结构
        第二节 禽类脾脏结构的发育研究进展
        1 鸡脾脏组织结构的发育进展
        2 鸡脾脏中T、B淋巴细胞发育的研究进展
        2.1 鸡脾脏中T淋巴细胞的发育
        2.2 鸡脾脏中B淋巴细胞的发育
        第三节 脾脏循环模式的概述
        1 开放式循环
        2 闭合式循环
        3 混合式循环
        第四节 脾脏功能的研究进展
        1 造血、储血和滤血功能
        2 内分泌功能
        3 免疫功能
        3.1 非特异性免疫
        3.2 特异性免疫
        第五节 血-脾屏障的研究进展
        1 血-脾屏障的发现与结构组成
        2 血-脾屏障的功能
        2.1 机械屏障作用
        2.2 生物屏障作用
        2.3 传递抗原信息
        3 血-脾屏障的调节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淋巴细胞归巢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高内皮后微静脉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淋巴细胞归巢的分子基础
        1 淋巴细胞归巢受体整合素的研究进展
        1.1 整合素的结构
        1.2 整合素的生物学功能
        1.3 参与淋巴细胞归巢的整合素
        2 整合素连接激酶的研究进展
        3 淋巴细胞归巢地址素
        4 LPS刺激对淋巴细胞归巢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鸡-血脾屏障的发现与结构组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光镜样品的制备
        1.4 透射电镜的制样和观察
        1.5 网状纤维染色步骤
        1.6 酸性磷酸酶反应步骤
        1.7 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步骤
        2 结果
        2.1 鸡脾脏组织结构特征
        2.2 鸡血-脾屏障的位置以及对外源碳粒的屏障作用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日龄鸡血-脾屏障的胚后发育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光镜样品制备
        1.4 透射电镜的制样和观察
        1.5 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
        1.6 荧光定量qPCR检测不同日龄鸡脾脏中免疫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
        2 结果
        2.1 不同日龄鸡血-脾屏障的胚后发育
        2.2 不同日龄鸡脾脏胚后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2.3 不同日龄鸡脾脏鞘毛细血管高内皮的超微结构
        2.4 不同日龄鸡血-脾屏障中T、B淋巴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的分布
        2.5 不同日龄鸡脾脏内免疫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变化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鸡脾脏椭球高内皮的细微结构及归巢地址素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光镜样品制备
        1.4 透射电镜的制样和观察
        1.5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
        2 结果
        2.1 鸡椭球高内皮的形态结构特征
        2.2 VCAM-1在鸡脾脏血管内皮的表达
        2.3 MADCAM-1在鸡脾脏血管内皮的表达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脾脏淋巴细胞归巢的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光镜样品的制备
        1.4 透射电镜的制样和观察
        2 结果
        2.1 鸡脾脏鞘毛细血管的形态结构
        2.2 中华鳖脾脏鞘毛细血管的形态结构
        2.3 鞘毛细血管微通道结构特征
        2.4 淋巴细胞迁移至脾脏椭球的超微结构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LPS炎症刺激下鸡脾脏淋巴细胞归巢的机制研究
        第一节 整合素连接激酶的原核表达与多抗制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鸡ILK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4 ILK抗原区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条件优化
        1.5 蛋白的表达、纯化与复性
        1.6 多抗的制备
        1.7 纯化蛋白的抗原性分析
        2 结果
        2.1 鸡ILK基因CDS区克隆及抗原区分析
        2.2 ILK抗原区扩增及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2.3 ILK抗原区的表达纯化
        2.4 纯化蛋白的抗原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节 LPS炎症刺激下鸡脾脏淋巴细胞归巢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与仪器
        1.3 脾脏淋巴细胞归巢示踪方法
        1.4 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
        1.5 脾脏和血清中细胞因子IL-6和TNF-a检测
        1.6 荧光定量qPCR检测归巢因子在鸡脾脏中的基因表达
        1.7 Western blot检测归巢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
        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CFSE活细胞标记示踪鸡脾脏淋巴细胞归巢的动态
        2.2 LPS诱导的鸡脾脏内淋巴细胞归巢的分布变化
        2.3 LPS刺激下淋巴细胞跨高内皮细胞的迁移
        2.4 LPS刺激下鸡脾脏T、B淋巴细胞的分布变化
        2.5 LPS上调血液和脾脏中IL-6和TNF-α
        2.6 LPS诱导调节淋巴细胞归巢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变化
        2.7 LPS上调整合素β1、VCAM-1、ILK和AKTps473蛋白表达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猴头菇多糖对MDRV致番鸭肠黏膜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概况
        1.1 MDRV感染雏番鸭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2 MDRV感染雏番鸭导致免疫抑制的研究
    2 猴头菇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1 免疫调节作用
        2.2 抗肿瘤作用
        2.3 抗溃疡作用
        2.4 抗氧化作用
        2.5 降血糖、血脂作用
        2.6 抗辐射和抗突变的作用
    3 家禽肠道黏膜免疫概述
        3.1 肠道黏膜免疫的效应因子——SIgA
        3.2 细胞因子与肠道黏膜免疫
        3.3 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与肠道黏膜免疫
        3.4 抗氧化与肠道黏膜免疫
        3.5 其他物质与肠道黏膜免疫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HEP对MDRV感染雏番鸭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毒株、种蛋及实验番鸭
        1.2 试验中药
        1.3 主要试验仪器
        1.4 主要试剂
        1.5 相关试剂的配制
        1.6 建立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
        1.7 试验番鸭分组与处理
        1.8 试验番鸭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1.9 检测项目及方法
        1.10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番鸭肠黏膜SIgA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2.2 试验番鸭肠道组织IFN-α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2.3 试验番鸭肠道组织IFN-β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2.4 试验番鸭肠道组织IFN-γ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2.5 试验番鸭肠道组织IL-1β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2.6 试验番鸭肠道组织IL-4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2.7 试验番鸭肠道组织IL-5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2.8 试验番鸭肠道组织IL-6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2.9 试验番鸭肠道组织IL-8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2.10 试验番鸭肠道组织IL-I0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2.11 试验番鸭肠道组织IL-15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2.12 试验番鸭肠道组织TGF-β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2.13 试验番鸭肠道组织TNF-α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2.14 试验番鸭肠道组织HIS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2.15 试验番鸭肠黏膜NO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2.16 试验番鸭肠道组织cAMP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2.17 试验番鸭肠道组织SS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HEP对MDRV感染番鸭肠黏膜SIgA分泌量的影响
        3.2 HEP对MDRV感染番鸭肠道抗病毒活性因子IFN-α、IFN-β及IFN-γ的影响
        3.3 HEP对MDRV感染番鸭肠道免疫调节活性因子IL-4、IL-5、IL-10、IL-15和TGF-β的影响
        3.4 HEP对MDRV感染番鸭肠道炎性介导活性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的影响
        3.5 HEP对MDRV感染番鸭肠道中HIS、NO、cAMP、SS的影响
第三章 HEP对MDRV感染雏番鸭肠道及血清中MAdCAM-1分泌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试验设计与取样
        1.4 检测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试验番鸭肠道组织MAdCAM-1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2.2 试验番鸭血清MAdCAM-1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HEP对MDRV感染雏番鸭肠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设计与取样
        1.4 检测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试验番鸭肠黏膜MDA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2.2 试验番鸭肠黏膜SOD活性变化的检测结果
        2.3 试验番鸭肠黏膜GSH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HEP对MDRV感染雏番鸭肠道IL-2和IL-6 mRNA表达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试验设计与取样
        1.4 相关试剂的配制
        1.5 目的基因引物设计与合成
        1.6 肠道组织总RNA的提取
        1.7 cDNA的合成
        1.8 目的基因PCR扩增、产物回收及测序鉴定
        1.9 GAPDH、IL-2及IL-6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1.10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总RNA电泳结果
        2.2 GAPDH、IL-2及IL-6基因PCR及测序的鉴定结果
        2.3 引物特异性分析
        2.4. 标准曲线的建立结果
        2.5 试验番鸭肠道IL-2 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2.6 试验番鸭肠道IL-6 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1 全文结论
    2 本研究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10)特异性鞘氨醇磷酸酯受体1激动剂SEW2871对IL-10基因敲除小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SEW2871对IL-10基因敲除小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背景
    1.研究背景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SEW2871对IL-10基因敲除小鼠外周血及肠黏膜免疫系统的影响背景
    1.研究背景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SEW2871对IL-10基因敲除小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背景
    1.研究背景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课题综述
    第一部分:鞘氨醇磷酸酯及其受体激动剂的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细胞因子与炎症性肠病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四、MAdCAM-1分子:免疫生物学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生血法治疗慢性再障的临床观察及对ICAM-1,MAdCAM-1表达影响的研究[D]. 代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TRIM59调控的巨噬细胞在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田媛. 吉林大学, 2020(08)
  • [3]Steap家族在肠视网膜轴巨噬细胞中的调控机制研究[D]. 彭坤.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4]整合素α4β7-MAdCAM-1相互作用的力依赖机制[D]. 粟尤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基于组学研究蒜氨酸对肠道健康的影响[D]. 张成. 暨南大学, 2019(02)
  • [6]鸭血-脾屏障与DTMUV入侵鸭脾脏的机理研究[D]. 孙雪婧.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7]猴头菇多糖对MDRV感染番鸭淋巴细胞归巢相关因子的影响[D]. 黄诗杭.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5)
  • [8]鸡血—脾屏障及其淋巴细胞归巢的机制研究[D]. 张茜. 南京农业大学, 2016(12)
  • [9]猴头菇多糖对MDRV致番鸭肠黏膜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D]. 黄丽娜.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10]特异性鞘氨醇磷酸酯受体1激动剂SEW2871对IL-10基因敲除小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D]. 董建宁. 南京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MAdCAM-1 分子:免疫生物学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