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内蒙古杂粮产业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东[1](2020)在《现代营养学对我国杂粮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市场需求的背景下,现代营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现代营养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应用与普及,让人类对粮食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刻。现代营养学影响着我国粮食产业的整体发展,对我国杂粮产业经济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现代营养学在我国杂粮领域的应用,阐述我国杂粮产业经济发展新情况,研究了现代营养学影响下消费者购买杂粮意愿数据调查,进而提出了现代营养学促进我国杂粮产业经济发展可采取的对策,如拓展现代营养学在杂粮领域的研究范围,开展杂粮深加工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等建议。
侯金慧[2](2021)在《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是新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带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张家口市是河北省杂粮的主产区,其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较深,利用杂粮产业优势进行产业扶贫,对于当地扶贫工作和农户脱贫致富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基于此背景下,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杂粮产业扶贫方式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可持续生计目标下,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健康发展提出指导性对策建议。本文首先在对既有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基础上对前人研究成果、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陈述,并提出研究的基本框架;其次依托关键人物访谈和部门统计资料获取信息基础上对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呈现了各种扶贫方式的具体实施情况;再次在问卷调研基础上分析了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基于此剥离了该地区杂粮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提出问题对可持续生计目标下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一是近年来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形成了生产资料供给型、技术服务供给型、销售引领型和“三金”扶贫等几种具有自己特色的扶贫方式。二是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使得的农户获取培训的机会增加、杂粮种植面积增加、杂粮生产自有机械设备和机械化程度提升、农户家庭收入水平提高、社会关系网边界扩大,农户生计资本明显得到了改善,但是同时也发现不同杂粮扶贫方式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是不同的。三是技术服务培训不足、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低、扶贫引领主体和利益联结机制单一、杂粮机械化程度增加较低、杂粮生产专项扶持资金缺乏、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的问题。四是基于可持续农户生计视角的考量,文章认为应该从增加农户技术培训机会;提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增加杂粮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强化引导主体的扶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增加专项资金支持,完善杂粮生产风险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巩固和提升杂粮产业扶贫对农户生计的支撑作用。本文主要创新在于将可持续生计框架引入杂粮产业扶贫研究,以农户生计资本变化为切入点,探讨了杂粮产业扶贫的影响,并以农户可持续生计为目标对杂粮产业扶贫及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结果对充实产业扶贫相关理论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丰富了产业扶贫效果评价的内容。
马良[3](2020)在《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榆林市小杂粮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嵌入案例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农业产业化理论体系,对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产业模式、影响因素深入剖析,从自然与市场机制方面对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形成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结果如下:(1)榆林小杂粮生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从米脂县小杂粮产业发展和定边县荞麦产业发展的实例说明:借助自然资源、科技优势、品牌优势以及网络平台,通过政策引导与扶持、优化结构、加强品种更新和技术推广、壮大龙头企业等切实措施,以及优质评价、文化价值挖掘等创新性方式,不断提高小杂粮综合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使榆林市小杂粮产业走订单化农业、文化型农业和“出口型”农业的发展道路,必将对榆林市农业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驱动作用,发展前景广阔。(2)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仍然存在。目前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缺少统一规划,做精做细小杂粮产业的协调运作机制尚未成型。其次,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存在原产地分散、劳动力年龄偏大、劳动力业务水平和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等问题;此外,优质小杂粮产区的“龙头企业”“企业+基地”“基地+农户”的立体化产业发展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市场的衔接度和连续性不强。最后,榆林市小杂粮的品牌效应和市场营销需要进一步打造和升级,“出口型”小杂粮的份额需要进一步加大。(3)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包括良种良法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精深加工、政策体系完善、产销体系建设等五个方面。第一,加大小杂粮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根据资源匹配优势,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第二,大力支持小杂粮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保障优质小杂粮产品的供给。第三,建立小杂粮全产业链的政策引导体系,充分调动企业、农户的积极性。第四,发展小杂粮精细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小杂粮产品提质增效。第五,加大电子商务开发经营力度,大力支持品牌创建,推动产供销产业体系的完善。
刘洋[4](2020)在《内蒙古蒙清农业公司绿色杂粮产业品牌建设研究 ——基于营销7P理论和品牌资产理论》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作为我国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惠及“三农”的政策来解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农业产业结构运行不合理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第二十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与此同时,随着国民膳食结构的改变,杂粮成为当下人民追求健康生活的热门选择,绿色杂粮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时代春风,而优质的品牌化道路更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营销7P理论与品牌资产理论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内蒙古蒙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蒙清公司绿色杂粮产业的品牌建设情况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阅读了大量关于绿色农业、杂粮产业与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相关文献,熟悉了目前国际及我国在绿色农业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实践成果,并且也熟悉了当下我国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与之相应的解决办法,为蒙清公司绿色杂粮产业品牌建设提供了经验之鉴。其次,运用实地研究法对蒙清公司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与一线生产者、农业技术指导者、企业家等进行多方面的接触和调查,分析了蒙清公司品牌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得出目前该品牌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有:形成完备的杂粮全产业链,增强企业收益;现代农业生产新模式,助力生态发展;品牌定位精准,形成多元化宣传体系;实现产品的自主创新;组建稳定的产品销售体系;依托政府帮扶,形成契合自身的运营模式;形成稳固的战略合作圈。随后又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出目前该公司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品牌个性不鲜明,未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品牌知名度有限,缺乏具有前瞻性的宣传规划;品牌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抗风险能力较低;精深加工能力薄弱,特色产品种类较少;产品分销渠道单薄,品牌推广受到限制;战略合作伙伴较少,未能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外开放水平较低,未能汲取先进建设经验等。这些因素的分析为后续对蒙清公司绿色杂粮产业品牌建设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对蒙清公司的绿色杂粮产业品牌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一是牢记品牌使命,坚持品牌特色定位;二是优化品牌推广体系,与时俱进文化融合;三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培育时代新农人;四是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提高抗风险能力;五是从供给侧提升品牌价值,以优质产品塑造品牌实力;六是拓展分销渠道,建立多元融合的销售网络;七是积极达成多领域战略合作,深化合作机制;八是融入时代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目前,研究整体地区杂粮品牌建设的文献较多而聚焦贫困地区龙头企业个体研究的文献较少。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蒙清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在落后地区如何打造农业企业标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填补了对贫困落后地区绿色杂粮品牌研究对象较少的缺憾。除此之外,本文将营销7P理论与品牌资产理论相结合,从品牌发展的外在形式与内涵培养对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案例与理论的结合方面实现了创新。
王晓霞[5](2020)在《内蒙古蒙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阶段,农业要走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是农业发展的总体方向,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业产业化企业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引领者,所以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应重视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快更好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本论文根据农业现代化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融合理论,运用案例分析、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着眼于内蒙古杂粮产业化龙头企业——呼和浩特市蒙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蒙清农业公司),通过其“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创客中心+项目”的发展模式;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发展环境,进一步重点分析其绿色化、智慧化、优质化、品牌化、多元化的典型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并从公司层面和社会层面分析其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成效,为更多杂粮企业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案例经验。通过梳理蒙清农业公司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政府、企业两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促进蒙清农业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也为其他地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为促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王嘉莉[6](2019)在《呼和浩特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央发布的一系列一号文件中,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文件中不仅规划了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更指出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提出加大力度优先发展紧缺的优质农产品,将农业的发展目标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小杂粮可以解决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的问题,缓解自然要素日趋紧张和严重的现状,改善居民食物结构,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对于呼和浩特市地区,大力发展小杂粮产业可以提供饲料保障,改善饲料供给状况以及增加农牧民收入。总体说来,发展小杂粮产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或是我国欠发达地区都具有许多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第一,通过文献研究,首先通过大量小杂粮产业的文献研究,了解小杂粮产业在全国以及几个小杂粮主产区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为本文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二,通过分别找生产者(农户)、加工企业、农技推广人员、经营者(包括电商)、政府主管部门官员、消费者、专家学者等等进行交流,对小杂粮的种植情况和销售情况调查研究;第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剖析呼和浩特市地区小杂粮食品消费者在购买小杂粮商品时的消费频率、消费偏好和购买渠道。研究表明:小杂粮产业在呼和浩特市地区存在种植历史悠久,且有着良好且稳定的消费市场的优势;现阶段不论是对小杂粮市场还是呼和浩特市小杂粮产业都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根据调查研究,呼和浩特市小杂粮产业存在诸多问题,现存优势的可持续较差,参与主体的认识严重不足以及产业体系发展不全面等问题,针对呼和浩特市地区小杂粮产业现阶段发展困境,笔者从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的角度分别提出对策建议:建议政府将呼和浩特市小杂粮打造成地域性的品牌,建议有关部门建立统一的小杂粮产业标准,完善小杂粮产业相关的统计信息,引进小杂粮的专业性人才以及尝试建立相关的农业保险;企业应该加大在开发新产品或特色产品方面的力度,不仅如此还应该选取合适的营销策略。
冯健[7](2019)在《小杂粮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的日益繁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理念的日趋深入人心,为小杂粮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山西省素有“小杂粮王国”的美誉,农业经济也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山西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盛产的小杂粮种类繁多、品质优良、产量庞大,在国内外市场久负盛名,竞争力较为突出,近年来,山西省省委、省政府不断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战略,小杂粮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新时代背景下,小杂粮产业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小杂粮产业化程度较低无法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盲目的种植导致了小杂粮品质下降、小杂粮产业的整体产量与市场的契合度不紧、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山西省小杂粮产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本文以山西省为例,在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杂粮产业的相关文献动态和理论之后,通过实地调研,首先分析了山西省小杂粮产业的发展现状:一是种植面积之广,二是产量之大,三是品种之多。接着找出存在的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市场意识薄弱,二是小杂粮深加工不足,龙头企业较少,三是小杂粮生产技术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四是小杂粮产品省外和国外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一是整体投入仍显不足,二是规模化程度还较低,三是经营管理机制还需健全,四是品牌建设力度不强。进而提出科学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一是提高思想认识,突出政府主导作用;二是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小杂粮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完善市场机制,推进小杂粮产业持续发展;四是建设生产基地,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期望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提供具有可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意义。
陈明静[8](2019)在《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发展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积极推动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杂粮产业作为忻州市的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忻州市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目前忻州市杂粮生产主体仍然以小农户为主,种植分散。产品多以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仍然较低。探索可行途径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促进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发展,对于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理论,以忻州市杂粮产业为研究对象,从自然条件、市场发展前景、政策背景等方面为切入点对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忻州市杂粮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发掘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分析杂粮产业发展情况的前提下,运用区位商、集中系数指标对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程度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已在山西省范围内形成较高的专业化程度,效率优势较高,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产优势。但从各类作物的规模优势来看,谷子、大豆等杂粮作物仍然欠缺产业竞争力。通过对忻州市杂粮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梳理,从提升杂粮生产主体组织化程度、强化经营体系构建、完善杂粮产品交易平台建设以及培育壮大杂粮区域品牌几个方面探索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牛登霄[9](2019)在《吉林省杂粮种植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杂粮又称小杂粮,泛指生育周期短、种植方法特殊、种植地域性强的多种粮豆作物,主要包括绿豆、高粱、谷子、红豆、燕麦、荞麦、芸豆等。杂粮在我国具有分布广泛、质量好、品种多等特点,中国杂粮种植历史悠久,随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杂粮产业对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有裨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对杂粮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杂粮产品供不应求,杂粮的销售价格持续向好,为杂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极大的提高了农户种植杂粮的积极性。本文以吉林省为例,结合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的宏观数据资料,分析吉林省2005-2016年主要杂粮作物种植情况的增减变动趋势。尝试站在吉林省杂粮种植农户的微观层面,通过入户问卷调查,以吉林省主要杂粮种植区的19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例分析吉林省主要杂粮作物的成本收益变化。以绿豆为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吉林省农户杂粮种植行为及影响因素,提出改善吉林省农户杂粮种植行为的对策建议。本文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吉林省杂粮种植以绿豆、高粱、谷子为主,主要集中在吉林省西部地区的松原市和白城市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沙岗地、盐碱地等不适宜种植主粮作物的区域。(2)2005-2016年,吉林省主要杂粮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单产波动起伏较大,尤其是2008年国家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以后,玉米价格上涨,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上升,玉米的种植面积扩大,杂粮的种植面积总体维持在较低水平。在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施后期,由于产量、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吉林省农户种植玉米的收益下降,2015-2016年,吉林省主要杂粮作物的播种面积出现小幅回升。(3)农户的性别、家庭年总收入、上一年度绿豆的销售价格、对农户种植绿豆的面积的影响为正向显着,且与预期作用方向相同;农户的年龄、外出务工人数、种植绿豆的生产成本投入、竞争性作物玉米的销售价格对农户种植绿豆的面积的影响为负向显着,且与预期作用方向相同;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对农户绿豆种植面积的影响为负并且与预期作用方向相反;土地租金价格对农户种植绿豆面积影响为正向显着,且与预期作用方向相反。由于吉林省绿豆在杂粮作物中具有代表性,因而农户种植其他杂粮作物的面积也受这些因素影响。
张丽江[10](2019)在《山西省中北部地区粮食作物种植制度调研报告》文中认为如果说世界杂粮的中心在中国,那中国杂粮的中心就是被称为“小杂粮王国”的山西。小杂粮具有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小,种植地域较为分散,种植方式比较特殊等特点。本文以山西省中北部地区粮食作物种植状况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相关知识,通过文献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以及经验总结等方法,阐述了山西省中北部地区小杂粮种植现状,分析指出小杂粮种植的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比如自然禀赋、社会因素以及外界环境,基于这些研究,笔者提出提升中北部地区小杂粮生产自给能力水平、发展现代农业、落实完善相关政策、推进小杂粮产业化发展、健全小杂粮质量保障体系等建议,以期为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本调研通过对山西中北部地区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种植品种情况、种植方式、收割方式、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情况等的调查,通过调查明确了山西省杂粮种类及分布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大宗粮食作物玉米等逐渐增多。化肥用量由北向南逐渐增加,有机肥施用逐渐减少;种植结构逐渐单一化,农业生产不稳定等问题日渐突出。据此提出了山西省发展杂粮作物、提高种植效益的对策、建议等,并针对杂粮分布区域特点,介绍了主要杂粮作物的栽培技术要点,为提高杂粮区种植水平进行了指导。调查分析结果对改进杂粮区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分析中北部地区小杂粮种植现状,找出主要因素,重点从小杂粮生产过程方面寻求有效的小杂粮生产种植措施,为促进中北部地区小杂粮规模化生产、提高小杂粮产品质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增强中北部地区小杂粮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发展内蒙古杂粮产业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内蒙古杂粮产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营养学对我国杂粮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现代营养学在杂粮领域的应用概述 |
2.1 杂粮的种类 |
2.2 杂粮的营养价值及功能特点 |
2.3 现代营养学在杂粮领域的应用 |
3 现代营养学影响下我国杂粮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 |
3.1 杂粮的良种推广 |
3.2 现代营养学相结合的杂粮加工业发展状况 |
(1)优势分析 |
(2)劣势分析 |
4 现代营养学影响下杂粮消费现状调查分析 |
4.1 调查的内容 |
4.2 消费者消费意愿的统计分析 |
5 现代营养学促进我国杂粮产业经济发展可采取的对策 |
5.1 拓展现代营养学在杂粮领域的研究范围 |
5.2 开展杂粮深加工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 |
5.3 积极建立良种培育及供应体系,提高杂粮质量 |
5.4 进行产业布局,形成规模化生产 |
6 小结 |
(2)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 |
1.2.2 国内文献的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性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性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扶贫和杂粮产业扶贫 |
2.1.2 生计与可持续生计 |
2.1.3 生计资本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可持续生计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3 张家口地区杂粮产业扶贫现状 |
3.1 张家口地区贫困现状 |
3.1.1 贫困发生率较高 |
3.1.2 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
3.2 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主要方式 |
3.2.1 生产资料供给型的扶贫方式 |
3.2.2 技术服务供给型的扶贫方式 |
3.2.3 销售引领型的扶贫方式 |
3.2.4 “三金”扶贫方式 |
3.3 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案例分析 |
3.3.1 尚义杂粮产业扶贫案例分析 |
3.3.2 阳原杂粮产业扶贫案例分析 |
3.3.3 蔚县杂粮产业扶贫案例分析 |
4 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 |
4.1 调查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
4.2 杂粮产业扶贫前后的农户生计资本比较分析 |
4.2.1 参与杂粮产业扶贫前农户的生计资本特征 |
4.2.2 参与杂粮产业扶贫后的农户生计资本特征 |
4.2.3 杂粮产业扶贫前后的农户生计资本对比 |
4.3 不同杂粮产业扶贫方式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 |
4.3.1 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
4.3.2 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
5 农户生计资本分析视角的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的问题 |
5.1 农业技术服务培训机会少,培训信息不对称 |
5.2 农户对政策依赖性强,扶贫实施效果可持续性低 |
5.3 杂粮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生产专项资金少 |
5.4 扶贫引领主体单一,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
6 可持续生计目标导向的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
6.1 增加技术培训机会,提高农户技术水平 |
6.2 提高农户发展能力,增加扶贫发展动力 |
6.3 增加专项资金支持,促进杂粮产业发展 |
6.4 强化引导主体的扶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小杂粮研究概况 |
1.3.1 国外小杂粮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小杂粮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
2.1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
2.1.1 小杂粮是榆林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2.1.2 小杂粮生产水平稳定 |
2.1.3 小杂粮是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
2.2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所面临的问题 |
2.2.1 产地分散,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难 |
2.2.2 产品深加工落后,市场流通不畅 |
2.2.3 产业协作机制未成型,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明显 |
第三章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优势及案例分析 |
3.1 自然资源优势 |
3.2 小杂粮品种品牌优势 |
3.3 小杂粮种植增产潜力和种植资源优势 |
3.4 小杂粮独特的饮食文化优势 |
3.5 小杂粮显着的市场价格优势 |
3.6 龙头与农户利益联结模式的逐步构建 |
3.7 创新电子商务营销窗口的崛起 |
3.8 小杂粮生产促进农业生态建设 |
3.9 案例分析 |
3.9.1 案例一:米脂县小杂粮产业发展 |
3.9.2 案例二:定边县荞麦产业发展 |
第四章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思路与对策 |
4.1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方向 |
4.1.1 选育小杂粮区域适生品种 |
4.1.2 集成小杂粮抗旱增效关键技术 |
4.1.3 扩充小杂粮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 |
4.2 榆林市小杂粮发展思路与目标 |
4.2.1 榆林市小杂粮发展思路 |
4.2.2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目标 |
4.3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
4.3.1 重视良种良法推广,提高生产效率 |
4.3.2 强化优质杂粮示范种植基地建设,保障名优特产品供给 |
4.3.3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产业扶持政策体系 |
4.3.4 发展小杂粮精细加工,做优做靓小杂粮产品 |
4.3.5 加强品牌建设力度,构建现代化产销体系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1.1 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
5.1.2 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瓶颈仍然存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内蒙古蒙清农业公司绿色杂粮产业品牌建设研究 ——基于营销7P理论和品牌资产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实地研究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5.4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1.7 技术路线图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杂粮 |
2.1.2 绿色农产品 |
2.1.3 绿色营销 |
2.1.4 品牌 |
2.2 理论基础 |
2.2.1 营销7P理论 |
2.2.2 品牌资产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蒙清公司品牌发展成效 |
3.1 形成完备的杂粮全产业链,增强企业收益 |
3.1.1 杂粮全产业链模式 |
3.1.2 企业收益实现质变 |
3.2 现代农业生产新模式,助力生态发展 |
3.2.1 采用科学环保的种植技术 |
3.2.2 注重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3.3 品牌定位精准,形成多元化宣传体系 |
3.3.1 确立符合时代发展的品牌理念 |
3.3.2 品牌线上宣传方式 |
3.3.3 产品线下展示方式 |
3.4 实现产品的自主创新 |
3.4.1 成立研发中心 |
3.4.2 把握市场需求,研发绿色杂粮产品 |
3.5 组建稳定的产品销售体系 |
3.5.1 “线上”与“线下”统筹发展 |
3.5.2 农旅文融合发展带动产品分销 |
3.6 依托政府帮扶,形成契合自身的运营模式 |
3.6.1 企业组织架构与人员现状 |
3.6.2 龙头企业带动乡村发展 |
3.6.3 企业人才培养模式 |
3.7 形成稳固的战略合作圈 |
3.7.1 合作对象与项目 |
3.7.2 组建企业资源共享平台 |
3.8 本章小结 |
4 蒙清公司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 品牌个性不鲜明,未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 |
4.2 品牌知名度有限,缺乏具有前瞻性的宣传规划 |
4.3 品牌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完善 |
4.4 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抗风险能力较低 |
4.5 精深加工能力薄弱,特色产品种类较少 |
4.6 产品分销渠道单薄,品牌推广受到限制 |
4.7 战略合作伙伴较少,未能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
4.8 对外开放水平较低,未能汲取先进的建设经验 |
4.9 本章小结 |
5 蒙清公司品牌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
5.1 牢记品牌使命,坚持品牌特色定位 |
5.2 优化品牌推广体系,与时俱进文化融合 |
5.3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培育时代新农人 |
5.4 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提高抗风险能力 |
5.5 从供给侧提升品牌价值,以优质产品塑造品牌实力 |
5.6 拓展分销渠道,建立多元融合的销售网络 |
5.7 积极达成多领域战略合作,深化合作机制 |
5.8 融入时代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5.9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介 |
(5)内蒙古蒙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背景目的意义 |
1.1.1 背景 |
1.1.2 目的 |
1.1.3 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综述 |
1.2.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杂粮 |
2.1.2 农业高质量发展 |
2.1.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现代化发展 |
2.2.2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产业融合理论 |
3 蒙清农业公司发展状况 |
3.1 蒙清农业公司基本情况 |
3.1.1 蒙清农业公司简介 |
3.1.2 蒙清农业公司组织架构 |
3.2 蒙清农业公司农业发展模式 |
3.2.1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
3.2.2 “公司+创客中心+项目”的发展模式 |
3.3 蒙清农业公司农业发展内外环境分析 |
3.3.1 宏观层面:“政府+市场”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
3.3.2 中观层面:有效的合作机制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
3.3.3 微观层面:发展战略和管理为其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
4 蒙清农业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
4.1 绿色化发展路径 |
4.1.1 开展旱作农业集雨灌溉 |
4.1.2 采用中药喷洒种子、轮作种植方式 |
4.1.3 采用全覆膜精量穴播种植方式 |
4.1.4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
4.2 智慧化发展路径 |
4.2.1 利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 |
4.2.2 采用半自动化生产和全程可追溯体系 |
4.2.3 采用多种网络销售方式 |
4.3 优质化发展路径 |
4.3.1 选取优势地理位置种植杂粮 |
4.3.2 进行杂粮标准化种植 |
4.3.3 实行统一的农资供应 |
4.4 品牌化发展路径 |
4.4.1 注重品牌塑造 |
4.4.2 进行品牌宣传 |
4.5 多元化发展路径 |
4.5.1 开发多样化的产品 |
4.5.2 发展杂粮餐饮业 |
4.5.3 开展乡村体验旅游活动 |
4.5.4 开办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
5 蒙清农业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成效 |
5.1 公司层面 |
5.1.1 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
5.1.2 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
5.2 社会层面 |
5.2.1 带动农民收入增加 |
5.2.2 利用农村闲置资源 |
5.2.3 培养新型农业人才 |
5.2.4 节约资源 |
5.2.5 促进杂粮文化传播 |
6 蒙清农业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中的问题与挑战 |
6.1 蒙清农业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存在的问题 |
6.1.1 杂粮种子研发不足 |
6.1.2 覆膜种植会带来地膜残留问题 |
6.1.3 杂粮精深加工的常态化产品少 |
6.1.4 智慧农业设施作用有限 |
6.1.5 乡村体验项目少且时间短 |
6.2 蒙清农业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中面临的挑战 |
6.2.1 作物抵御灾害能力不足 |
6.2.2 发展资金不足 |
6.2.3 缺乏专业化技术人才 |
6.2.4 缺乏适应性好的农业机械 |
7 蒙清农业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建议 |
7.1 政府方面 |
7.1.1 宣传普及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理念 |
7.1.2 不断完善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
7.1.3 积极培养引进农业人才 |
7.1.4 加强农资研发创新力度 |
7.1.5 健全农业高质量发展监管机制体制 |
7.2 蒙清农业公司方面 |
7.2.1 严格把握产品质量 |
7.2.2 选用绿色合格农资产品 |
7.2.3 进一步改良杂粮种子、机械 |
7.2.4 不断开发杂粮深加工产品 |
7.2.5 创新乡村体验项目和营销手段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呼和浩特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 |
1.2.1 竞争优势理论 |
1.2.2 “柠檬”原理 |
1.2.3 营销的4Ps理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呼和浩特市小杂粮概况 |
2.1 概念界定 |
2.2 发展沿革 |
2.3 品种概况 |
2.4 生产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呼和浩特市小杂粮产业分析 |
3.1 生产要素分析 |
3.1.1 自然条件 |
3.1.2 社会资源 |
3.2 需求状况分析 |
3.2.1 消费频率 |
3.2.2 消费偏好 |
3.2.3 购买渠道 |
3.3 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3.3.1 加工企业的情况 |
3.3.2 旅游业发展情况 |
3.4 政府行为分析 |
3.4.1 国家层面的重视 |
3.4.2 自治区级的扶持 |
3.4.3 市级部门的落实 |
3.5 历史机遇分析 |
3.5.1 消费需求导向 |
3.5.2 学术科研趋向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呼和浩特市小杂粮产业发展困境 |
4.1 现存优势的持续性差 |
4.2 参与主体的重视不足 |
4.2.1 生产者的不重视造成产量不稳定 |
4.2.2 加工者的不重视造成产品附加值低 |
4.2.3 政府的不重视造成产业发展缓慢 |
4.3 产业体系发展不健全 |
4.3.1 生产环节 |
4.3.2 加工环节 |
4.3.3 营销环节 |
第五章 提升呼和浩特市小杂粮产业对策建议 |
5.1 政府方面 |
5.1.1 出台优惠政策 |
5.1.2 打造地域品牌 |
5.1.3 建立统一标准 |
5.1.4 完善统计信息 |
5.1.5 引进专业人才 |
5.1.6 建立农业保险 |
5.2 企业方面 |
5.2.1 开发特色产品 |
5.2.2 加强市场营销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小杂粮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小杂粮 |
2.1.2 产业化 |
2.2 相关理论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产业关联理论 |
3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发展概述 |
3.1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发展历程 |
3.2 山西省小杂粮种植情况 |
3.3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成果 |
3.3.1 生产由适应性向战略性转变 |
3.3.2 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
3.3.3 品牌度从无到有向着名品牌转变 |
4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4.1.1 重视程度不够,市场意识薄弱 |
4.1.2 小杂粮深加工不足,龙头企业较少 |
4.1.3 小杂粮生产技术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 |
4.1.4 小杂粮产品省外和国外的市场占有率不高 |
4.2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整体投入仍显不足 |
4.2.2 规模化程度还较低 |
4.2.3 经营管理机制还需健全 |
4.2.4 品牌建设力度不强 |
5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与原则 |
5.1.1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
5.1.2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的发展原则 |
5.2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
5.2.1 提高思想认识,突出政府主导作用 |
5.2.2 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小杂粮产业做大做强 |
5.2.3 完善市场机制,推进小杂粮产业持续发展 |
5.2.4 建设生产基地,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
5.2.5 加强宣传工作,着力打响“晋字号”招牌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8)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发展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理论框架 |
2.农业产业集群内涵、主体构成与形成基础 |
2.1 概念 |
2.1.1 农业产业集群 |
2.1.2 杂粮产业集群 |
2.2 杂粮产业集群的主体构成 |
2.2.1 生产性主体 |
2.2.2 加工性主体 |
2.2.3 服务性主体 |
2.3 杂粮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
2.3.1 要素条件 |
2.3.2 需求市场 |
2.3.3 政策要素 |
3.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基础条件分析 |
3.1 种植条件优越 |
3.2 种植历史悠久 |
3.3 消费市场广阔 |
3.4 政策环境良好 |
4.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概况 |
4.1 忻州市杂粮生产概况 |
4.1.1 主要杂粮播种面积与产量 |
4.1.2 杂粮生产模式 |
4.1.3 主要杂粮生产区域分布 |
4.2 忻州市杂粮加工概况 |
4.2.1 主要加工作物与加工产品 |
4.2.2 主要加工类型 |
4.2.3 杂粮加工企业建设概况 |
4.3 杂粮生产与加工联结渠道 |
4.3.1 小型市场收购型 |
4.3.2 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动型 |
4.4 杂粮销售渠道 |
4.4.1 农户直销型 |
4.4.2 龙头企业流通型 |
4.5 杂粮品牌建设概况 |
4.5.1 区域品牌建设现状 |
4.5.2 产品质量认证 |
5.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发展评价 |
5.1 忻州市杂粮集中化程度评价 |
5.1.1 区位商指数 |
5.1.2 集中系数 |
5.2 忻州市杂粮竞争力评价 |
5.2.1 效率优势指数 |
5.2.2 规模优势指数 |
5.2.3 综合优势指数 |
5.3 本章小结 |
6.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
6.1 种植集约化水平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
6.2 加工企业多而不精,企业之间重竞争缺合作 |
6.3 杂粮交易平台建设滞缓,市场发展滞后 |
6.4 品牌意识淡薄,缺少知名品牌 |
7.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提升路径 |
7.1 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严把原粮质量关 |
7.1.1 加强杂粮优势产区建设,适度扩大杂粮种植规模 |
7.1.2 提高杂粮产业科技创新水平 |
7.1.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杂粮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
7.1.4 建立杂粮生产统一标准,严格把控原粮品质 |
7.2 整合杂粮加工企业,加强杂粮经营体系建设 |
7.2.1 完善杂粮加工经营体系 |
7.2.2 优化调整杂粮产品结构 |
7.3 完善杂粮交易市场建设,畅通产品流通渠道 |
7.3.1 完善杂粮交易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
7.3.2 拓宽杂粮交易平台 |
7.3.3 促进杂粮流通体系建设 |
7.4 各主体联合发力,加强区域品牌建设 |
7.4.1 整合杂粮品牌,规范市场秩序 |
7.4.2 加快杂粮“三品一标”产品认证 |
7.4.3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杂粮之都”品牌形象 |
7.4.4 引导经营主体树立品牌意识 |
7.4.5 弘扬杂粮文化,加强产业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9)吉林省杂粮种植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户行为的研究 |
1.2.2 关于杂粮生产的研究 |
1.2.3 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标 |
1.3.1 总体目标 |
1.3.2 具体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来源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吉林省杂粮种植现状分析 |
2.1 吉林省杂粮种植区域分布 |
2.2 吉林省杂粮种植面积与产量 |
2.2.1 吉林省绿豆种植面积与产量 |
2.2.2 吉林省高粱种植面积与产量 |
2.2.3 吉林省谷子种植面积与产量 |
2.2.4 吉林省红豆种植面积与产量 |
2.3 吉林省杂粮种植的主要特征 |
2.3.1 西部地区为吉林省主要杂粮种植区域 |
2.3.2 吉林省杂粮种植面积变化趋势 |
2.3.3 吉林省杂粮产量变化趋势 |
第三章 吉林省农户种植杂粮成本收益分析 |
3.1 吉林省主要杂粮种植成本收益分析 |
3.2 吉林省主粮与杂粮种植成本收益对比分析 |
3.3 吉林省不同规模农户杂粮种植成本收益对比分析 |
第四章 吉林省农户杂粮种植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以绿豆为例 |
4.1 吉林省绿豆种植农户样本特征描述分析 |
4.2 吉林省农户种植绿豆的影响因素 |
4.2.1 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 |
4.2.2 生产成本 |
4.2.3 市场因素 |
4.2.4 政策因素 |
4.3 吉林省农户绿豆种植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3.1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说明 |
4.3.2 模型的选择与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调研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山西省中北部地区粮食作物种植制度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山西小杂粮生产与分布 |
1.2.2 小杂粮贸易与流通 |
1.2.3 小杂粮科研现状 |
1.2.4 山西小杂粮的发展潜力与优势 |
1.2.5 山西小杂粮的政策保障 |
1.2.6 山西小杂粮的隐忧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调研基本情况 |
2.1 调研基本情况 |
2.2 调研结果 |
2.2.1 左云县调研情况 |
2.2.2 广灵县调研情况 |
2.2.3 右玉县调研情况 |
2.2.4 平鲁区调研情况 |
2.2.5 应县调研情况 |
2.2.6 原平市调研情况 |
2.2.7 忻府区调研情况 |
2.2.8 太谷县调研情况 |
2.2.9 祁县调研情况 |
2.2.10 总体调研情况 |
2.2.11 调研总结不足之处 |
第三章 调研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
3.1 调研结果分析 |
3.1.1 种植结构失衡,玉米“一粮独大” |
3.1.2 生产方式落后,未达规模化、产业化 |
3.1.3 加工水平低、增值能力弱 |
3.1.4 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存在无序竞争 |
3.2 对策建议 |
3.2.1 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
3.2.2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建立小杂粮生产基地 |
3.2.3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小杂粮产业化发展 |
3.2.4 发展杂粮产业,树立品牌形象 |
3.3 调研结论 |
第四章 山西部分杂粮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
4.1 山西省谷子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
4.1.1 因地制宜,科学选种 |
4.1.2 精细整地,施足底肥 |
4.1.3 适期播种,保证质量 |
4.1.4 合理密植,加强管理 |
4.1.5 适期收获,做好仓储 |
4.2 山西省高粱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
4.2.1 因地制宜,选择良种 |
4.2.2 选地整地,合理轮作 |
4.2.3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
4.2.4 加强管理,适时收获 |
4.3 山西省燕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
4.3.1 因地制宜,科学选种 |
4.3.2 轮作倒茬,整地施肥 |
4.3.3 适期播种,确保全苗 |
4.3.4 加强管理,综合防控 |
4.3.5 适时收获,保证产量 |
4.4 山西省荞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
4.4.1 因地制宜,选择良种 |
4.4.2 精细整地,科学施肥 |
4.4.3 适期播种,保证全苗 |
4.4.4 加强管理,综合防控 |
4.4.5 适时收获,保证产量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四、发展内蒙古杂粮产业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营养学对我国杂粮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 杨晓东.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24)
- [2]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研究[D]. 侯金慧.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3]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马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4]内蒙古蒙清农业公司绿色杂粮产业品牌建设研究 ——基于营销7P理论和品牌资产理论[D]. 刘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内蒙古蒙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D]. 王晓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呼和浩特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研究[D]. 王嘉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9)
- [7]小杂粮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D]. 冯健.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8]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发展与评价研究[D]. 陈明静.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9]吉林省杂粮种植调查研究[D]. 牛登霄.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山西省中北部地区粮食作物种植制度调研报告[D]. 张丽江.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