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豆油对肉鸭脂肪沉积的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俞伟辉[1](2021)在《不同能量水平对肉鸭胴体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研究不同能量水平对肉鸭胴体品质的影响。选用180只1日龄健康北京雏鸭,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A组(对照组)肉鸭饲喂基础日粮。B、C组日粮分别增加代谢能5%和减少代谢能5%。试验期28 d。结果显示,不同能量水平对肉鸭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腿肌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高能组肉鸭皮脂率和腹脂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低能组(P<0.05)。低能组肉鸭料重比极显着低于对照组、高能组(P<0.01)。高能组肉鸭后期饲养平均日增重显着低于对照组和低能组(P<0.05)。研究表明,高能组肉鸭饲喂胴体品质和饲料利用率降低。
吴永保[2](2021)在《蛋氨酸调控北京鸭脂肪沉积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蛋氨酸(Met)是肉鸭饲粮重要营养元素之一,调控机体生长和脂肪沉积。本研究旨在评价不同代谢能(ME)饲粮中Met水平对北京鸭生长发育和脂肪沉积的影响,估测北京鸭适宜Met/能量比例;并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研究Met对北京鸭脂肪沉积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试验一通过2个试验研究不同ME饲粮中Met水平对北京鸭生长性能和脂肪沉积的影响。试验均采用双因子(ME和Met)试验设计,试验期分别为1~21和15~42日龄。结果表明不同ME饲粮中未添加Met组北京鸭均表现出生长抑制,添加Met后均可改善其生长性能,评估两种ME饲粮1~21日龄(0.36%和0.47%)和15~42日龄(0.41%和0.50%)北京鸭Met需要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15~42日龄北京鸭单位能量Met需要量(0.376和0.388 g/MJ)无显着性差异(P>0.05)。Met缺乏均导致42日龄北京鸭胸肌率和腿肌率显着降低(P<0.05),腹脂率和皮脂率显着增加(P<0.05)。饲粮Met水平提高21日龄北京鸭血浆中TCHO和HDLC含量显着降低(P<0.05),42日龄北京鸭血浆中TG含量有下降的趋势(P=0.08)。综上所述,不同ME饲粮中Met缺乏均导致北京鸭生长性能下降,影响机体脂肪代谢;且Met缺乏导致北京鸭机体脂肪沉积增加主要表现在生长后期。试验二旨在研究饲粮中Met水平对北京鸭腹脂沉积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选取生长后期北京鸭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5个饲粮Met水平(0.28%、0.35%、0.43%、0.50%、0.58%),试验期15~42日龄。结果表明饲喂未添加Met基础饲料(0.28%)的北京鸭表现出生长抑制,脂肪沉积加剧。根据生产性能和脂肪沉积选取Met缺乏组(0.28%)和Met充足组(0.43%)做后续脂肪沉积调控机制研究,结果显示Met缺乏导致北京鸭血清TG和NEFA含量显着增加(P<0.05),TCHO、LDLC、TP和ALB含量显着下降(P<0.05),而肝脏脂质含量无显着性影响(P>0.05)。蛋白组学分析表明Met缺乏导致北京鸭肝脏56个蛋白上调,117个蛋白下调,其差异蛋白主要与脂肪酸转运、脂肪酸氧化、三羧酸循环、呼吸链电子传递、糖异生/糖酵解和酮体生成等过程有关,基因和蛋白表达量验证结果与蛋白组学结果基本相符。Met缺乏导致腹脂脂肪细胞直径和面积增大,且脂肪分解基因及蛋白(LPL、ATGL、HSL)显着下调(P<0.05)。试验三分为2个体外细胞试验,旨在研究Met对Hep G2和鸭原代肝细胞生长及脂质沉积的影响。不同Met水平培养基中培养肝细胞24 h,结果表明细胞培养基中未添加Met(0μM)均导致Hep G2和鸭原代肝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P<0.05);与对照组(200μM)相比,培养基Met缺乏组(0、25μM)Hep G2细胞脂质沉积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培养基Met缺乏均导致Hep G2和鸭原代肝细胞脂肪酸转运(ALB)、脂肪酸β-氧化(ACADM)、三羧酸循环(MDH1、MDH2、DLD)、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ETFA、ETFED和NDUFS1)和酮体生成(HMGCS2)等过程相关基因和蛋白显着下调(P<0.05)。本试验结果与北京鸭体内肝脏蛋白质组学结果相一致,提供体外细胞验证。综上所述,不同能量饲粮Met缺乏均导致北京鸭生长抑制,导致生长后期脂肪沉积显着增加。体内和体外试验均表明饲粮Met缺乏导致北京鸭肝脏脂肪酸β氧化、三羧酸循环、呼吸链电子传递、酮体生成等过程受阻,导致机体ATP生成不足,北京鸭生长缓慢;肝脏ALB至血清分泌量减少,腹脂脂肪分解受阻,使脂肪分解和转运过程减慢,转运至腹脂外的游离脂肪酸减少,腹脂脂肪不能及时消耗,导致腹脂沉积增加。
孙悦[3](2021)在《精氨酸对临武鸭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精氨酸水平对8~35日龄临武鸭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功能的影响。试验选用7日龄临武鸭共560只,按单因素设计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鸭,分别饲喂精氨酸水平为0.9%(Ⅰ组)、1.0%(Ⅱ组)、1.1%(Ⅲ组)、1.2%(Ⅳ组)、1.3%(Ⅴ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8d。试验测定了临武鸭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肠道发育和微生物菌群指标,筛选确定了8~35日龄临武鸭饲粮中精氨酸适宜水平,为临武鸭饲养标准制定和饲粮配制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的平均日增重及平均日采食量影响不明显(P>0.05),对临武鸭料重比的影响极显着(P<0.01),料重比以Ⅰ组最高,Ⅲ组最低,Ⅰ组显着高于Ⅲ(P<0.01)、Ⅳ(P<0.01)和Ⅴ组(P<0.05),其余各组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通过建立料重比(Y)与精氨酸水平(X)之间的二次曲线回归模型为Y=31429X2-721.43X+6.594,计算得出精氨酸适宜水平为1.148%。2.不同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血清葡萄糖(GLU)、尿素氮(BUN)、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影响不明显(P>0.05),对碱性磷酸酶(ALP)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的影响显着(P<0.01);对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球比及免疫球蛋白A(Ig A)的影响不明显(P>0.05),对免疫球蛋白G(Ig G)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免疫球蛋白M(Ig M)及NO有显着影响(P<0.05),Ⅰ组的血清中Ig G、Ig M浓度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Ⅰ组的血清NO浓度分别比Ⅱ、Ⅲ、Ⅳ、Ⅴ组低20.67%(P>0.05)、31.21%(P<0.05)、41.42%(P<0.05)、30.93%(P<0.05)。通过建立血清NO(Y)与精氨酸水平(X)之间的二次曲线回归模型为Y=-581429X2+13909X-70.046,计算得出精氨酸适宜水平为1.196%。3.不同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长度、相对长、隐窝深度(CD)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影响不明显(P>0.05),对十二指肠、空肠的重量及绒毛高度(VH)影响明显(P<0.05),对回肠的影响不明显(P>0.05),Ⅴ组的十二指肠VH和CD最高。4.肠道菌群共有的OTU数目为3069,Ⅰ、Ⅱ、Ⅲ、Ⅳ、Ⅴ组特有的OTU数分别为1263、237、224、349和180。核心菌群是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属水平上,优势菌属为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另枝菌属Alistipes及理研菌科RC9菌属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Alpha多样性指数与Beta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8~35日龄临武鸭饲粮中精氨酸的适宜水平为1.148%~1.196%。
从琪华[4](2020)在《饲料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肉鸡生产性能、肠道屏障和微生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油脂配比(大豆油、棕榈油)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肠道功能的影响。选取64羽1日龄817肉仔鸡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大豆油组(Soybean oil组),棕榈油组(Palm oil组),混合油组(Mixed oil组),每组16羽。其中对照组肉鸡饲喂无添加油脂日粮(代谢能12.18 MJ/kg,粗蛋白21%),棕榈油组、大豆油组、混合油组肉鸡分别饲喂添加4%棕榈油,4%大豆油,2%棕榈油和2%大豆油(代谢能12.18 MJ/kg,粗蛋白21%),试验期为49 d。分别于试验第21 d、49d进行称重,采集血清、十二指肠组织和盲肠内容物样本,测定不同油脂对肉鸡体重、血脂含量、紧密连接结构相关基因、TLR4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炎症相关基因和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1)21日龄各组肉鸡体重呈现不同变化,混合油组>棕榈油组>对照组>大豆油组。与对照组比较,混合油组体重显着升高(P<0.05),棕榈油组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大豆油组体重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49日龄各组体重变化,棕榈油组>对照组>大豆油组>混合油组。对照组比较,添加油脂组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添加油脂组之间比较发现,棕榈油组与混合油组比较体重显着升高(P<0.05),大豆油组与混合油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2)21日龄三个添加油脂组肉鸡与对照组比较血清TG含量下降,差异显着(P<0.05)。添加油脂组间比较,棕榈油组、混合油组与大豆油组比较血清TG含量升高(P<0.05),棕榈油组血清TG含量和混合油组比较下降差异不显着(P>0.05)。49日龄时,与对照组比较,棕榈油组和混合油组血清TG、HDL-ch含量显着下降(P<0.05),混合油组TG含量显着下降(P<0.05)。添加油脂组间比较,血清TG、HDL-ch含量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3)21日龄时,与对照组比较,棕榈油组Claudin-1、Claudin-2、Occludin、ZO-1、ZO-2、MUC2基因m RNA表达量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大豆油组Occludin、ZO-1、ZO-2、MUC2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混合油组Occludin、ZO-1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混合油组Claudin-2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添加油脂组之间比较发现,棕榈油组Occludin、ZO-1基因m RNA表达量与大豆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棕榈油组Claudin-2基因m RNA表达量与大豆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棕榈油组Claudin-1、Occludin、ZO-1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棕榈油组Claudin-2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大豆油组ZO-1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大豆油组Claudin-2、ZO-2、MUC2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49日龄时,与对照组比较,棕榈油组Claudin-2、ZO-1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大豆油组Claudin-1、Claudin-2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混合油组Claudin-1、Claudin-2、Occludin、ZO-1、ZO-2、MUC2基因m RNA表达量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添加油脂组间比较,棕榈油组Occludin、MUC2基因m RNA表达量与大豆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棕榈油组Claudin-1基因m RNA表达量与大豆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棕榈油组Occludin、MUC2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大豆油组Claudin-1、Claudin-2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4)21日龄时,与对照组比较,棕榈油组IKK-β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大豆油组TLR4、IKK-α、IKK-β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大豆油组NF-κB p50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混合油组TLR4、IKK-α、IKK-β、PPAR-α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添加油脂组间比较,棕榈油组TLR4、IKK-β基因m RNA表达量与大豆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棕榈油组TLR4、IKK-α、IKK-β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大豆油组TLR4、IKK-α、IKK-β、NF-κB p50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49日龄时,与对照组比较,棕榈油组My D88、NF-κB p65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大豆油组TLR4、IKK-β、My D88、NF-κB p50、NF-κB p65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混合油组TLR4、My D88、NF-κB p65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添加油脂组间比较,棕榈油组TLR4、IKK-α、IKK-β、My D88、NF-κB p50、NF-κB p65基因m RNA表达量与大豆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棕榈油组TLR4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大豆油组TLR4、IKK-α、IKK-β、My D88、NF-κB p50、NF-κB p65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5)21日龄时,与对照组比较,棕榈油组IL-12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大豆油组IL-8、TGF-β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混合油组IL-2、IL-8、IL-10、TGF-β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混合油组IL-4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添加油脂组间比较,棕榈油组IL-4、IL-8、IL-12、TGF-β基因m RNA表达量与大豆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棕榈油组IL-2、IL-8、IL-10、IL-12、TGF-β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大豆油组IL-2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49日龄时,与对照组比较,大豆油组TNF-α、IL-4、IL-6、IL-8、TGF-β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棕榈油组、混合油组TNF-α、IL-2、IL-4、IL-6、IL-8、IL-10、IL-12、TGF-β基因m RNA表达量变化显着不显着(P>0.05)。添加油脂组间比较,棕榈油组TNF-α、IL-6、IL-8、IL-12基因m RNA表达量与大豆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棕榈油组IL-6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大豆油组TNF-α、IL-6、IL-8、IL-12、TGF-β基因m RNA表达量与混合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6)21日龄时大豆油组Shannon指数与对照组、棕榈油组、混合油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21日龄OTU数量、Simpson指数、Chao1指数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49日龄混合油组OTU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混合油组OTU数量与棕榈油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49日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Chao1指数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PLS-DA判别分析图结果显示21日龄大豆油组与对照组无交叉重叠,棕榈油组和对照组有交叉重叠,混合油组和对照组有交叉重叠,添加油脂各组间无交叉重叠。49日龄添加油脂组与对照组无交叉重叠,添加油脂组间比较,棕榈油组和大豆油组、混合油组无交叉重叠,大豆油组和混合油组有交叉重叠。多元统计分析发现,21日龄棕榈油组Verrucomicrobia和Synergistetes相对丰度与对照组比较显着增加(P<0.05),49日龄大豆油组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与对照组比较显着增加(P<0.05),大豆油组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与对照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大豆油组Bacteroides和Parabacteroides相对丰度升高。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大豆油对提高肉鸡生产性能无显着作用,降低了有益菌的菌群丰度,诱导肠道炎症的发生,不利于肉鸡肠道健康。而日粮中添加棕榈油或者混合油脂能够提高肉鸡生产性能,降低血清TG含量,上调有益菌的菌群丰度,降低机体炎症水平,有利于维持肠道屏障,具有一定的生产应用价值。
李闯,张翔,黄璇,张旭,戴求仲,蒋桂韬[5](2020)在《饲粮大豆油添加水平对产蛋末期蛋鸭屠宰性能、产蛋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大豆油添加水平对产蛋末期蛋鸭屠宰性能、产蛋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探讨产蛋末期蛋鸭饲粮添加大豆油能否稳定生产性能和提高屠宰性能。试验选用500日龄健康、体重约1.90 kg的临武鸭雌鸭12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鸭。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粮在基础饲粮中分别额外添加1.00%、2.00%、3.00%和4.00%的大豆油。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饲粮大豆油添加水平对产蛋末期蛋鸭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腹脂率、胸肌率和腿肌率均无显着影响(P>0.05)。2.00%添加组屠宰率最高,显着高于对照组和4.00%添加组(P<0.05)。2)饲粮大豆油添加水平对产蛋末期蛋鸭平均蛋重、合格蛋率、日产蛋重和料蛋比均未无显着影响(P>0.05)。对照组产蛋率和平均日采食量显着或极显着高于3.00%和4.00%添加组(P<0.05或P<0.01),与1.00%和2.00%添加组无显着差异(P>0.05)。3)饲粮大豆油添加水平对产蛋末期蛋鸭蛋品质指标均无显着影响(P>0.05)。4)2.00%、3.00%和4.00%添加组血清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含量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00%添加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1.00%添加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1.00%、2.00%大豆油对产蛋末期蛋鸭产蛋性能和蛋品质无不良影响,但大豆油添加水平为2.00%时能提高蛋鸭的屠宰性能。在生产实践中可在产蛋末期蛋鸭饲粮中添加2.00%的大豆油。
刘伟[6](2020)在《饲用不同种类油脂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脂质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比较研究了日粮中添加不同种类油脂对蛋鸡产蛋期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脂质代谢的影响,并通过分析粗脂肪的表观代谢率、肠道绒毛及肝细胞形态、血浆及肝脂代谢、抗氧化、免疫等相关生化指标,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制。依试验要求,选取324只520日龄京粉1号商品蛋鸡,预试验15天,按照产蛋率基本一致的要求,将试验蛋鸡均分为3组,每组含6个重复,每重复18只。试验1、2、3组蛋鸡分别饲喂含2%猪油、棕榈油、大豆油的日粮。正式试验为期8周,分别于第3、5、7周的周三采集鸡蛋样品,第8周开展代谢试验,并在正式试验结束后屠宰取样进行分析。试验结果如下:1.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大豆油组平均蛋重显着高于猪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且8周总蛋重最高、料蛋比最低(P>0.05);此外,日采食量和产蛋率各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2.蛋品质测定结果显示:三组间各项蛋品质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大豆油组蛋壳强度和蛋壳厚度相对较好,猪油组蛋黄颜色、哈氏单位和蛋白高度相对较好。3.代谢试验结果表明:粗脂肪表观代谢率以大豆油组最高,同比棕榈油组高出了 15.26%(P<0.05),但与猪油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4.肝脏组织切片观察和脂类代谢相关指标测定结果显示:大豆油组脂肪肝表现程度较轻、脂肪含量相对较少,血浆及肝脂代谢指标较优,蛋黄UFA含量较高而SFA含量较低。5.骨骼质量及相关代谢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猪油组蛋鸡血浆ALP和IGF-I含量最高,差异到达显着水平(P<0.05),此外骨骼密度和矿盐含量也都以猪油组最高(P>0.05)。6.抗氧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除血浆SOD含量外,血浆和肝脏各项抗氧化指标均以棕榈油组较优,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7.免疫指标测定结果显示:免疫指标总体以棕榈油组较优,其中,血浆IgG含量较猪油组提高了 43.41%(P<0.05),IL-6和TNF-α含量较猪油组降低了 12.40%(P<0.05)和23.43%(P<0.05),但与大豆油组相比各项血浆免疫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用猪油、棕榈油和大豆油相比,大豆油具有提高蛋鸡平均蛋重、并改善体脂代谢和鸡蛋脂肪酸沉积的作用效果;猪油能对蛋鸡骨骼质量产生有益影响;棕榈油对蛋鸡免疫功能的作用效果相对较好。
葛凯[7](2019)在《脂肪细胞大小及脂肪代谢调控巢湖鸭肌内脂肪的分子机理》文中指出家鸭脂肪沉积对肉品质造成的影响及脂肪沉积调控机制,是家鸭遗传育种领域重大而复杂的研究课题。特别是肌内脂肪(IMF)含量作为禽类肉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当前尚缺乏关于鸭的肌内脂肪含量候选基因及选育分子标记。本研究旨在探索脂肪细胞形态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影响巢湖鸭肌内脂肪含量的分子机理,为鸭肌内脂肪含量分子选育提供重要候选基因。选择84日龄健康巢湖鸭公母各60只,翅下静脉采血用于血脂含量分析,断颈处死后采集皮下、腹腔、锁骨间脂肪组织,肝脏和胸肌。测定脂肪细胞大小、屠宰性能、肉质性状、血清脂质,胸肌肌内脂肪。依据IMF高低分布,将公母鸭分成肌内脂肪高组和低组(CHM,CLM,CHF,CLF,各10只)。提取公鸭高低组的肝脏RNA,利用RNA-seq技术,用于转录组表达谱分析;提取公鸭高低组总蛋白,采用2-DE技术,结合质谱鉴定技术,用于差异表达蛋白组分析。CHM组亮度值明显高于CLM组(P≤0.01),其剪切力却显着低于CLM组(P≤0.001);公母鸭肌内脂肪高组的皮下及腹腔脂肪面积,均显着大于低组(P≤0.05);公母鸭肌内脂肪高组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低组(P≤0.05);皮下脂肪、腹腔脂肪与肌内脂肪三者间均具有极显着正相关(P≤0.001),而且与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均有极显着正相关(P≤0.01),肌内脂肪与剪切力具有显着负相关(P≤0.05)。公鸭高低IMF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共147个(78个上调和69个下调);GO富集获得108个显着条目(P≤0.05),其中芳香化合物分解、有机环状化合物分解、有机氮化合物分解3个生物过程与脂质代谢有关;KEGG富集得到15条显着通路(P≤0.05),其中α-亚麻酸代谢、亚油酸代谢、半乳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4个通路参与脂质代谢;共筛选到7个差异表达基因(PLA2G10,PLA2G4F,UGP2,LCT,GBE1,HAAO,PDE4D)对鸭脂质代谢和肌内脂肪沉积起到关键调控作用。2-DE 比较公鸭高、低IMF组肝脏总蛋白,共发现68个差异蛋白胶点(OD值差异倍数≥1.5),质谱鉴定得到43个差异表达蛋白(均为上调表达);GO富集发现4个与脂肪代谢显着(P≤0.05)相关过程:羧酸代谢,ATP代谢,含氧酸代谢,有机酸代谢;KEGG富集发现3个显着通路(P≤0.05)参与脂肪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果糖和甘露糖途径;共得到8个差异表达蛋白(ALDOB,ENO1,RGN,GAPDH,TPI1,HSPA9,PRDX1,GPX1)与鸭脂肪合成和转运过程紧密相关。巢湖鸭脂肪细胞大小与肌内脂肪显着正相关;肌内脂肪增长,对公鸭肉质性状有较大影响,而母鸭影响较小;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共同揭示了巢湖鸭脂肪沉积和代谢的关键调控基因(蛋白)和通路。候选基因(蛋白)调控脂肪沉积的详细功能及内在联系还需要深入研究。
周巧顺[8](2019)在《不同品种菜籽油的肉鸭代谢能评定及其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菜籽油是重要的能量饲料,其能值可能因为菜籽品种不同而存在差异,并可能受到肉鸭周龄影响,有待准确评定。采用TME方法评定菜籽油代谢能(ME)时,油脂替代基础饲粮的替代比例影响评定结果。本试验目的评定不同品种菜籽油的肉鸭代谢能值。共包括三个试验,先探寻菜籽油替代比例和肉鸭周龄对代谢能(ME)的影响,以确定油脂的适宜替代比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肉鸭周龄和菜籽油品种对菜籽油ME的影响;在准确评定高、低芥酸菜籽油ME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不同品种菜籽油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试验一:评定菜籽油鸭代谢能的菜籽油适宜替代比例本试验旨在探讨油脂替代比例对菜籽油肉鸭ME的影响,确定油脂的适宜替代比例。菜籽油为双低菜籽油(德油6号:2.1%芥酸),分别选取7周龄(体重2.7±0.3kg)和19周龄(体重3.1±0.3kg)樱桃谷肉公鸭进行2批代谢试验。每批代谢试验根据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6个处理组,分别为:玉米组、饥饿内源组和4个菜籽油替代比例组(菜籽油分别替代玉米5%、10%、15%和20%),每个处理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鸭。采用“TME”法进行代谢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油脂替代比例增加,饲粮干物质(DM)利用率先增加后逐渐降低,饲粮粗蛋白(CP)和粗脂肪(EE)利用率随着替代比例增加而逐渐下降,且20%组肉鸭饲粮CP和EE显着低于5%组,但饲粮表观(AME)、真代谢能(TME)、氮矫正表观(AMEn)、氮矫正真代谢能(TMEn)值逐渐增加(P<0.05)。2)肉鸭周龄显着影响饲粮DM和CP利用率,且19周龄肉鸭对饲粮DM利用率显着高于7周龄,而CP利用率显着低于7周龄肉鸭(P<0.05)。3)随着替代比例增加,菜籽油肉鸭代谢能(ME)逐渐降低,且15%和20%替代组菜籽油ME显着低于5%和10%组(P<0.05)。4)替代比例与肉鸭周龄对菜籽油ME有显着交互效应(P<0.05),表现为19周龄肉鸭评定出的菜籽油ME相对比较稳定。结果提示:采用套算法评定菜籽油ME时,菜籽油替代玉米的适宜比例为10%,且采用19周龄肉鸭评定油脂ME较稳定。试验二:肉鸭周龄及不同品种菜籽油对菜籽油代谢能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肉鸭周龄及菜籽油品种对菜籽油肉鸭代谢能(ME)值的影响。试验用芥酸含量不同的四种菜籽油(德油6号:2.1%芥酸;绵邦油1号:7.3%芥酸;德油5号:36%芥酸;西禾油3号:54%芥酸);选用肉鸭7周龄(体重2.7±0.3kg)、13周龄(体重3.2±0.3kg)和19(体重为3.1±0.3kg)周龄进行三批代谢试验。每批代谢试验均均设定一个玉米组、一个饥饿内源组和4个品种菜籽油组。每个处理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鸭。采用“TME”法进行代谢试验,菜籽油替代比例均为10%。结果表明:1)13和19周龄肉鸭饲粮干物质(DM)利用率显着高于7周龄肉鸭,而饲粮蛋白质利用率显着低于7周龄肉鸭(P<0.05);低芥酸菜籽油组饲粮粗脂肪和DM利用率显着高于高芥酸菜籽油组(P<0.05)。2)肉鸭周龄对菜籽油ME无影响(P>0.05);芥酸含量为54%菜籽油的AME、TME、AMEn和TMEn显着低于其他三个菜籽油组(P<0.05)。3)从交互效应来看,菜籽油芥酸含量对7周龄肉鸭菜籽油TME和13周龄肉鸭菜籽油AME、TME、AMEn和TMEn影响较大(P<0.05),表现为在7周龄和13周龄条件下,高芥酸含量降低了菜籽油ME值。结果提示,菜籽油中芥酸含量影响肉鸭对菜籽油的利用效率及菜籽油ME,高芥酸菜籽油ME宜用7周龄或13周龄评定。7、13、19周龄评定的四种菜籽油代谢能值分别为:德油6号AME为8.71Mcal/kg;绵邦油1号AME为9.90Mcal/kg;德油5号AME为9.63Mcal/kg;西禾油3号AME为8.71Mcal/kg。试验三高低芥酸菜籽油及其能值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本试验旨在验证低芥酸和高芥酸菜籽油的能值及比较二种油脂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试验采用2×3因子+1试验设计,共7个处理,设大豆油对照组,低芥酸菜籽油(德油6号(DD;芥酸:2.1%)和高芥酸菜籽油(西禾油3号(MG;芥酸:54%)分别用7、13、19周龄评定的代谢能值配制饲粮。,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肉公鸭,共672只樱桃谷肉鸭。油脂添加量均为6%,饲粮采用等能等氮饲粮配方设计,试验从肉鸭15日龄开始,30日龄结束。试验结果表明:1)与大豆油组相比,高低芥酸菜籽油及其能值对肉鸭30d体重(BW)、15-30d体增重(BWG)、采食量(FI)、料重比(FCR)及死淘率无显着影响(P>0.05)。高芥酸组肉鸭30d BW、15-30d BWG和FI显着低于(P<0.05)低芥酸组。与AME7相比,AME13组肉鸭FI无显着差异,AME19肉鸭FI则显着降低(P<0.05);AME7和AME19肉鸭BWG无显着差异,但AME13组BWG显着高于AME19。与大豆油组相比,高低芥酸及其能值对肉鸭饲粮粗蛋白利用率、粗脂肪利用率、能量利用率及饲粮AME均无显着影响(P>0.05)。2)高芥酸组肉鸭肝脏相对重量显着高于低芥酸菜籽油组(P<0.05)。3)与大豆油组相比,高低芥酸及其能值对30d肉鸭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高芥酸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着低于低芥酸组(P<0.05)。4)高低芥酸及其能值对肝脏切片病理评分无显着影响(P>0.05)。结果显示:高低芥酸菜籽油肉鸭代谢能评定结果准确,特别是7周龄肉鸭代谢能;高芥酸菜籽油显着降低生产性能(BW、BWG和BWG)、增加肝脏相对重量以及血清总胆固醇含量。
高敏敏[9](2019)在《酵母源饲料添加剂对异育银鲫生长、健康、氧化油脂损伤修复和抗病力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评估酵母源饲料添加剂对鱼类的营养作用与功能性作用,本文以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Cyprinus carpio♂)为研究对象,在池塘网箱开展养殖实验、并用鲤疱疹Ⅱ型病毒(CyHV-2)感染异育银鲫进行攻毒实验,研究酵母水解物、酵母细胞壁、酵母提取物和酵母核苷酸对异育银鲫生长、健康和抗病力的影响以及酵母水解物对氧化油脂诱导异育银鲫损伤的修复作用。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实验一酵母水解物对异育银鲫生长、健康和抗病力的影响为了探究酵母水解物对异育银鲫生长、健康以及抗病力的影响,本实验选取平均初始体重为(68.60±0.20)g的异育银鲫,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置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5组实验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S),以及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2%、0.4%、0.6%糖蜜酵母水解物和0.6%啤酒酵母水解物,分别配制成MY1、MY2、MY3和BY实验日粮,在池塘网箱中养殖70d。结果显示:1.与S组相比,MY1、MY2均不会对异育银鲫的存活率(S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脂肪沉积率(FRR)和蛋白沉积率(PRR)产生显着影响(P>0.05),MY3 和 BY组[SGR提高了13.73%和 14.71%(P<0.05),FCR 降低了14.37%和15.57%(P<0.05),对 SR、FRR 和 PRR 没有显答影响(P>0.05)。2.与S组相比,各实验组血清的总蛋白(TP)、总胆汁酸(TBA)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有上升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各实验组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血糖(GLU)含量均有 下降的趋势,但是差异不显着(P>0.05)。3.与S组相比,MY1、MY2、MY3和BY组的AST和ALT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与S组相比,各实验组ST没有显着差异(P>0.05);MY1和MY2的FI和FH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MY3和BY的FI显着降低(P<0.05),FH显着升高(P<0.05)。5.与S组相比,MY1、MY2、MY3、BY组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含量和溶菌酶(Lzm)活力均显着提高(P<0.05)。随着酵母添加量的增加,Ig和Lzm呈现上升的趋势,Ig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Lzm活力MY3组显着高于MY1和MY2组(P<0.05)。注射CyH V-2病毒鱼体内脏组织液后,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累计死亡率均有所降低,相对保护率均有所提升,随着糖蜜酵母水解物添加量的增加,异育银鲫的累积死亡率逐步下降,相对免疫保护力也逐步提升,MY3组的累计死亡率最低为5%,相对保护率最高为88.9%。上述结果表明,糖蜜酵母水解物的添加量在0-0.6%时,随着酵母水解物添加量的提高,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免疫性能及抗病力会逐步提升,0.6%酵母水解物添加量时各项性能最佳。0.6%啤酒酵母水解物和0.6%糖蜜酵母水解物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肝脏和肠道结构、免疫及抗病力的作用没有显着性差异,两种类型的酵母水解物在0.6%的梯度下可以相互替代使用。实验二酵母水解物对异育银鲫氧化油脂损伤修复作用为了探究酵母水解物对氧化油脂诱导的异育银鲫损伤的修复作用,本实验选取选举平均初始体重为(68.60±0.20)g的异育银鲫,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5组实验鱼分别投喂基础日粮(S),氧化豆油组日粮(O)以及在氧化豆油日粮中添加0.2%、0.4%、0.6%糖蜜酵母水解物配制成的OMY1、OMY2和OMY3实验日粮,在池塘网箱中养殖70d。结果显示:1.与S组相比,O组的PRR、FRR均显着降低(P<0.05),SGR降低了 16.67%(P<0.05),FCR 提高了 26.35%(P<0.05)。与 O 组相比,OMY1、OMY2、OMY3 组的 SGR提高了 6.50%、12.55%和 19.51%(P<0.05),FCR 降低了 9.95%、19.90%和 22.75%(P<0.05)。2.与S组相比,O组ALT和AST活力均显着上升(P<0.05),而OMY1、OMY2、OMY3均能使AST和ALT活性较O组显着降低(P<0.05),且与S组无显着差异(P>0.05)。组织切片结果显示,与S组相比,O组肝细胞排列错乱,中央静脉区边缘细胞脱落,出现细胞质空泡现象,肝细胞变小且细胞间界限模糊。OMY1、OMY2、OMY3和S组相比肝细胞结构无明显差异,细胞界限明显,排列整齐。3.各实验组间FI没有显着差异(P>0.05)。与S组相比,O组ST显着升高(P<0.05),FH显着降低(P<0.05)。与O组相比,OMY1、OMY2 和 OMY3 均能显着降低 ST(P<0.05),OMY1、OMY2 和 OMY3 与 O 组相比均能显着提高FH(P<0.05)。4.与S组相比,O组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而OMY1、OMY2和OMY3与O组相比均能显着降低MDA(P<0.05),且与S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S组相比,O组GR、GPx和GST活力显着升高(P<0.05),而OMY1、OMY2和OMY3与O组相比均能显着降低这三种酶的活性(P<0.05)。与S组相比,O组GSH含量显着下降(P<0.05),而OMY1、OMY2和OMY3与O组相比均能显着提高GSH含量(P<0.05)。与S组相比,O组的GCLC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而GR、GPx、GST-ω m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与O组相比,OMY1、OMY2、OMY3组的GCLC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GR、GPx、GS T-ω 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均与S组无显着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日粮氧化油脂条件下,异育银鲫长期处于氧化应激状态中,导致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的损伤,造成异育银鲫肝胰脏和肠道损伤严重,从而导致异育银鲫生长性能显着降低;而在此基础上添加0.2%、0.4%、0.6%的糖蜜酵母水解物均会修复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修复氧化油脂引起的肝脏和肠道损伤,从而起到提高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作用。实验三酵母细胞壁、酵母核苷酸、酵母提取物对异育银鲫生长、健康和抗病力的影响为了探究酵母核苷酸、酵母提取物和酵母细胞壁对异育银鲫生长、健康以及抗病力的影响,本实验选取选举平均初始体重为(7.64±0.04)g的异育银鲫,随机分为5组,毎组设置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5组实验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C)以及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6%酵母核苷酸YT500(YN5)、0.6%酵母核苷酸YT1000(YN10)、0.4%酵母提取物(YE)、0.2%酵母细胞壁(YC)的实验日粮,在池塘网箱中养殖72d。结果显示:1.与C组相比,YN5、YN10、YE、YC不会对异育银鲫的SGR、FCR、FRR和PRR产生显着影响(P>0.05)。2.与C组相比,YN5、YN10、YE 和 YC对血清中的TBA、TC、TG、HDL、LDL、TP和GLU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YN5、YN10、YE和YC不会对异育银鲫的血糖和血脂代谢产生显着性影响。3.与C组相比,YN5、YN10、YE和YC对血清中的AST和ALT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表明添加YN5、YN10、YE、YC不会损害异育银鲫肝脏的通透性,能维护其肝脏的健康。4.与C组相比,YN5、YN10、YE、YC均不会对ST、FI和FH产生显着影响(P>0.05),能维护其肠道的健康。5.与C组相比,YE组的Lzm活力和Ig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YN5、YN10、YC的Lzm活力和Ig含量均显着提高(P<0.05),其中YN10的Lzm活力和Ig含量均显着高于YN5和YC(P<0.05)。注射CyHV-2病毒鱼体内脏组织液后,与C组相比,YE组累计死亡率和相对保护率没有变化,其余实验组累计死亡率均降低,相对保护率均有所提升,其中YN10组的累计死亡率最低为8.9%,相对保护率最高为69.2%。上述结果表明0.6%酵母核苷酸YT500和YT1000、0.4%酵母酵母提取物、0.2%酵母细胞壁均不会对异育银鲫的生长和健康产生损害,0.6%酵母核苷酸YT500和YT1000、0.2%酵母细胞壁可以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性能从而提高异育银鲫抵抗CyHV-2的能力,其中0.6%酵母核苷酸YT1000的抗病力最好。
谢强[10](2018)在《光照强度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及褪黑激素受体基因表达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家禽为昼行性动物,其视觉系统对光信息非常敏感,光照是影响畜禽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选择适宜的光照强度,是现代畜牧业提高家禽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研究选取樱桃谷肉鸭为研究对象,以暖白色LED灯为试验光源,采用封闭式、固定光强的方法,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骨骼发育、眼球发育、抗氧化能力、黑视蛋白基因以及褪黑激素相关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探究樱桃谷肉鸭前期生长的适宜光照强度,以期为养殖业适宜光强设置提供依据。本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挑选同批次出雏、健康、平均体重接近的1日龄樱桃谷肉鸭360只(公母各180只)进行试验,设定光照强度分别为5、10、20、40和80 lx 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试验期21天,利用光时控制器控制光照时间,光照强度调控器控制光照强度,光照节律为24L:0D(24小时光照,0小时黑暗)人工光照。结果表明:(1)光照强度对1-21日龄樱桃谷肉鸭终末均重、ADG、ADFI、耗料增重比、胸肌率和腿肌率均无显着影响(P>0.05),器官指数方面,胰腺指数5Lx组显着低于低于40、80Lx组(P<0.05),肾脏指数10Lx组显着高于20、40、80Lx组(P<0.05)。(2)光照强度对1-21日龄樱桃谷肉鸭胫骨物理特性、粗灰分、钙和总磷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3)光照强度对1-21日龄樱桃谷肉鸭血浆、肝脏抗氧化性能无显着影响(P>0.05)。(4)光照强度对1-21日龄樱桃谷肉鸭血浆皮质酮、葡萄糖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眼球横径在5Lx组显着高于20、40、80Lx组(P<0.05);5、10和20Lx组肝脏褪黑激素含量高于40、80Lx组(P<0.05)。(5)光照强度对1-21日龄樱桃谷肉鸭眼球褪黑激素受体基因Mel-1A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有显着影响,其中5、20、40Lx组Mel-1A相对表达量高于80Lx组(P<0.05),但是对下丘脑、垂体、肝脏、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褪黑激素受体基因Mel-1A 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着影响(P>0.05)。(6)光照强度对1-21日龄樱桃谷肉鸭十二指肠褪黑激素受体基因Mel-1B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有显着影响,其中5、20组显着低于10Lx组(P<0.05);但是对眼球、下丘脑、垂体、肝脏、空肠、回肠Mel-1B 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着影响(P>0.05)。(7)光照强度对1-21日龄樱桃谷肉鸭回肠褪黑激素受体基因Mel-1C mRNA相对表达量有显着影响,20Lx组褪黑激素受体Mel-1C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5、10、80Lx组(P<0.05),但对樱桃谷肉鸭眼球、下丘脑、垂体、肝脏、十二指肠、空肠褪黑激素受体基因Mel-1C 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着影响(P>0.05)。(8)光照强度对1-21日龄樱桃谷肉鸭肝脏褪黑激素合成关键酶基因AANAT mRNA相对表达量有显着影响,80Lx组AANAT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5、10、20、40Lx组(P<0.05),但对樱桃谷肉鸭眼球、下丘脑、垂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AANAT 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着影响(P>0.05)。(9)光照强度对1-21日龄樱桃谷肉鸭眼球黑视蛋白基因OPN4-1、OPN4-2 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着影响(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1-21日龄樱桃谷肉鸭使用10Lx光照强度,在保证肉鸭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和养殖成本。
二、大豆油对肉鸭脂肪沉积的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油对肉鸭脂肪沉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能量水平对肉鸭胴体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1.2 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胴体指标 |
1.3.2 生长性能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2) |
2.2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鸭屠宰性能的影响(见表3) |
2.3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鸭皮脂率和腹脂率的影响(见表4) |
3 讨论 |
3.1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鸭屠宰性能的影响 |
3.3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鸭皮脂率和腹脂率的影响 |
4 结论 |
(2)蛋氨酸调控北京鸭脂肪沉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能量和蛋氨酸 |
1.1.1 能量 |
1.1.2 蛋氨酸 |
1.2 脂质代谢 |
1.2.1 脂质代谢过程 |
1.2.2 脂质转运 |
1.2.3 PPARs在脂质代谢的作用 |
1.3 家禽腹脂沉积及调控机制 |
1.4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能量饲粮中蛋氨酸水平对北京鸭生长发育和脂肪沉积的影响 |
试验2.1 不同能量饲粮中蛋氨酸水平对1~21日龄北京鸭生长发育和脂肪沉积的影响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1.1 试验材料 |
2.1.1.2 试验设计与饲粮 |
2.1.1.3 饲养管理 |
2.1.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1.5 数据统计分析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2.1 生产性能 |
2.1.2.2 屠宰性能 |
2.1.2.3 血浆脂质代谢生化指标 |
2.1.2.4 不同能量水平Met需要量 |
2.1.3 讨论 |
2.1.3.1 生长性能 |
2.1.3.2 屠宰性能 |
2.1.3.3 血浆生化指标 |
2.1.3.4 不同ME水平Met需要量 |
2.1.4 小结 |
试验2.2 不同能量饲粮中蛋氨酸水平对15~42日龄北京鸭生长发育和脂肪沉积的影响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1.1 试验材料 |
2.2.1.2 试验设计与饲粮 |
2.2.1.3 饲养管理 |
2.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1.5 数据统计分析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2.1 生长性能 |
2.2.2.2 屠宰性能 |
2.2.2.3 血浆生化指标 |
2.2.2.4 不同ME水平Met需要量 |
2.2.3 讨论 |
2.2.3.1 生长性能 |
2.2.3.2 屠宰性能 |
2.2.3.3 不同ME水平Met需要量 |
2.2.4 小结 |
第三章 蛋氨酸对北京鸭脂肪沉积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设计与分组 |
3.1.2 试验饲粮 |
3.1.3 饲养管理 |
3.1.4 样品制备 |
3.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6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饲粮中Met水平对15~42日龄北京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2 饲粮中Met水平对42日龄北京鸭屠宰性能的影响 |
3.2.3 饲粮中Met缺乏对42日龄北京鸭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4 饲粮中Met缺乏对42日龄北京鸭脂肪沉积的影响 |
3.2.5 饲粮中Met缺乏对42日龄北京鸭肝脏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3.2.6 肝脏蛋白组学RT-qPCR和WB验证 |
3.2.7 饲粮中Met缺乏对42日龄北京鸭PPAR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8 饲粮中Met缺乏对42日龄北京鸭腹脂组织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生产性能 |
3.3.2 屠宰性能 |
3.3.3 脂质代谢 |
3.4 小结 |
第四章 蛋氨酸对HepG2和鸭原代肝细胞生长及脂质沉积的影响 |
试验4.1 蛋氨酸对HepG2细胞生长及脂质沉积的影响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1.1 主要材料、试剂及配制 |
4.1.1.2 主要器材 |
4.1.1.3 试验设计 |
4.1.1.4 细胞增殖活性试验 |
4.1.1.5 细胞油红O染色和OD值测定 |
4.1.1.6 细胞mRNA提取及RT-PCR |
4.1.1.7 细胞Western Blot试验 |
4.1.1.8 数据分析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2.1 HepG2细胞相对存活率 |
4.1.2.2 HepG2细胞油红O染色和OD值 |
4.1.2.3 HepG2细胞mRNA和蛋白表达量 |
试验4.2 蛋氨酸对鸭原代肝细胞生长及代谢的影响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1.1 主要试剂及配制和器材 |
4.2.1.2 鸭原代肝细胞分离与提纯 |
4.2.1.3 试验设计 |
4.2.1.4 指标检测 |
4.2.1.5 数据分析 |
4.2.2 结果与分析 |
4.2.2.1 鸭原代肝细胞PAS糖原染色 |
4.2.2.2 鸭原代肝细胞相对存活率 |
4.2.2.3 鸭原代肝细胞m RNA和蛋白表达量 |
4.2.3 讨论 |
4.2.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肝脏蛋白质组学详细结果分析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精氨酸对临武鸭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临武鸭的精氨酸营养 |
1.1.1 精氨酸的分子结构与理化特性 |
1.1.2 精氨酸的合成与吸收 |
1.1.3 精氨酸的分解代谢 |
1.2 精氨酸的生理生化功能 |
1.2.1 调节氮素循环 |
1.2.2 合成前体 |
1.2.3 促生长作用 |
1.2.4 精氨酸与NO |
1.2.5 抗氧化功能 |
1.2.6 免疫机制与功能 |
1.2.7 促进肠道发育 |
1.3 精氨酸缺乏或过量的影响 |
1.3.1 精氨酸与缺乏症 |
1.3.2 精氨酸过量及其毒副作用 |
1.4 精氨酸需要量 |
1.4.1 鸡精氨酸需要量 |
1.4.2 鸭精氨酸需要量 |
1.4.3 家禽精氨酸需要量的影响因素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试验及设计 |
2.2 试验饲粮与营养水平 |
2.3 饲养管理 |
2.4 样品采集 |
2.4.1 血清采集及预处理 |
2.4.2 小肠组织采集及预处理 |
2.4.3 盲肠内容物采集及预处理 |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5.1 生长性能 |
2.5.2 常规血清生化指标 |
2.5.3 血清抗氧化性能指标 |
2.5.4 血清免疫性能指标 |
2.5.5 血清NO |
2.5.6 小肠长度及重量 |
2.5.7 小肠形态指标 |
2.5.8 肠道微生物指标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血清常规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4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血清免疫球蛋白及NO的影响 |
3.5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小肠发育的影响 |
3.5.1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小肠长度和重量的影响 |
3.5.2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小肠形态的影响 |
3.6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3.6.1 测序序列及OTU分析 |
3.6.2 精氨酸对临武鸭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
3.6.3 精氨酸对临武鸭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
3.7 二次曲线模型估计临武鸭饲粮精氨酸适宜水平 |
第4章 讨论 |
4.1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常规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4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血清免疫功能及NO的影响 |
4.5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小肠发育的影响 |
4.6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5.3.1 不足 |
5.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饲料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肉鸡生产性能、肠道屏障和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饲用油脂的研究进展 |
1.1 油脂的分类 |
1.2 油脂的营养功能 |
1.3 油脂在生产中的作用 |
1.4 家禽对脂肪利用的特点 |
1.5 生产中常见的饲用油脂 |
1.5.1 大豆油 |
1.5.2 棕榈油 |
1.5.3 鱼油 |
1.5.4 菜籽油 |
2 家禽肠道微生物特点和功能 |
2.1 家禽肠道微生物 |
2.2 肠道菌群生理功能 |
2.2.1 肠道菌群影响物质代谢 |
2.2.2 肠道菌群参与脂肪能量代谢 |
2.2.3 肠道菌群影响炎症发生 |
3 TLRS信号通路概述 |
3.1 鸡Toll样受体概述 |
3.2 TLR4信号通路及其与炎症的关系 |
3.3 TLR4信号通路在肠黏膜免疫反应的应用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和分组 |
1.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1.3 主要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样品采集和称重 |
1.2.2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1.2.3 mRNA表达量测定 |
1.2.4 高通量测序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日粮中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肉鸡体重变化的影响 |
2.2 日粮中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紧密连接和粘液素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 |
2.3.1 21日龄肉鸡紧密连接和粘液素相关基因mRNA在十二指肠的表达 |
2.3.2 49日龄肉鸡紧密连接和粘液素相关基因mRNA在十二指肠的表达 |
2.4 TLR4 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m RNA在十二指肠的表达 |
2.4.1 TLR4 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 RNA在十二指肠的表达 |
2.4.2 炎症相关基因mRNA在十二指肠的表达 |
2.5 Alpha多样性分析 |
2.6 Beta多样性分析 |
2.7 菌群结构组成分析 |
2.7.1 21日龄肉鸡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分析 |
2.7.2 49日龄肉鸡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分析 |
2.7.3 肠道菌群差异性分析 |
3 讨论 |
3.1 日粮中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日粮中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肉鸡脂质代谢的影响 |
3.3 日粮中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
3.4 日粮中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与TLR4信号通路及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5 日粮中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
4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饲粮大豆油添加水平对产蛋末期蛋鸭屠宰性能、产蛋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饲粮 |
1.3 饲养管理 |
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1.4.1 屠宰性能 |
1.4.2 产蛋性能 |
1.4.3 蛋品质 |
1.4.4 血清生化指标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饲粮大豆油添加水平对产蛋末期蛋鸭屠宰性能的影响 |
2.2 饲粮大豆油添加水平对产蛋末期蛋鸭产蛋性能的影响 |
2.3 饲粮大豆油添加水平对产蛋末期蛋鸭蛋品质的影响 |
2.4 饲粮大豆油添加水平对产蛋末期蛋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饲粮大豆油添加水平对产蛋末期蛋鸭屠宰性能的影响 |
3.2 饲粮大豆油添加水平对产蛋末期蛋鸭产蛋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 |
3.3 饲粮大豆油添加水平对产蛋末期蛋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结论 |
(6)饲用不同种类油脂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脂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前言 |
1.1 饲用油脂 |
1.1.1 饲用油脂的分类及营养功能 |
1.1.2 饲用油脂的氧化 |
1.2 脂肪的生物合成与分解代谢 |
1.2.1 脂肪的生物合成 |
1.2.2 脂肪的分解代谢 |
1.3 蛋鸡脂质代谢的特点 |
1.3.1 蛋鸡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
1.3.2 蛋鸡脂质代谢的特点 |
1.3.3 影响蛋鸡脂质代谢的因素 |
1.4 饲用油脂在蛋鸡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
1.4.1 饲用油脂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 |
1.4.2 饲用油脂对蛋鸡脂质代谢及蛋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1.4.3 饲用油脂对蛋鸡骨骼代谢的影响 |
1.4.4 饲用油脂对蛋鸡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油脂及时间 |
2.1.2 试验日粮 |
2.2 试验方法 |
2.2.1 饲养试验 |
2.2.2 代谢试验 |
2.2.3 屠宰试验 |
2.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2.3.1 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 |
2.3.2 饲料养分表观代谢率 |
2.3.3 蛋品质指标 |
2.3.4 蛋黄相关指标 |
2.3.5 血浆指标 |
2.3.6 肝脏指标 |
2.3.7 肝脏组织显微结构 |
2.3.8 小肠组织显微结构 |
2.3.9 骨骼指标 |
2.3.10 免疫器官指数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生产性能 |
3.2 蛋品质及蛋壳钙含量 |
3.2.1 蛋品质 |
3.2.2 蛋壳钙含量 |
3.3 养分表观代谢率及肠黏膜形态 |
3.3.1 养分表观代谢率 |
3.3.2 十二指肠黏膜形态 |
3.4 脂类代谢与沉积 |
3.4.1 血浆常规生化指标 |
3.4.2 肝脏脂类代谢 |
3.4.3 肝脏组织显微结构 |
3.4.4 蛋黄脂类沉积 |
3.4.5 蛋黄中脂肪酸的组成及比例 |
3.5 骨骼相关指标 |
3.5.1 骨骼长度和重量 |
3.5.2 骨骼质量 |
3.5.3 血浆相关骨代谢激素 |
3.5.4 血浆钙磷水平及相关酶活 |
3.6 抗氧化功能 |
3.6.1 血浆抗氧化指标 |
3.6.2 肝脏抗氧化指标 |
3.7 免疫功能 |
3.7.1 血浆免疫指标 |
3.7.2 免疫器官指数 |
4 分析与讨论 |
4.1 饲用不同种类油脂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4.2 饲用不同种类油脂对蛋品质的影响 |
4.3 饲用不同种类油脂对蛋鸡养分表观代谢率及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
4.4 饲用不同种类油脂对蛋鸡脂类代谢影响 |
4.4.1 不同油脂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
4.4.2 不同油脂对肝脏脂类代谢的影响 |
4.4.3 不同油脂对蛋黄脂类沉积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5 饲用不同种类油脂对蛋鸡骨骼代谢的影响 |
4.6 饲用不同种类油脂对蛋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7 饲用不同种类油脂对蛋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7)脂肪细胞大小及脂肪代谢调控巢湖鸭肌内脂肪的分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动物脂肪组织形成和发育 |
1.1.1 脂肪组织特征 |
1.1.2 脂肪组织生长发育 |
1.1.3 家禽脂肪的沉积 |
1.2 肌内脂肪研究进展 |
1.2.1 肌内脂肪的发育过程 |
1.2.2 肌内脂肪与肉品质的关系 |
1.2.3 肌内脂肪的调控 |
1.3 脂肪沉积调控的机理研究 |
1.3.1 脂肪沉积信号通路研究 |
1.3.2 脂肪沉积有关基因调控研究 |
1.4 转录组学技术 |
1.4.1 转录组学概述 |
1.4.2 转录组测序技术 |
1.4.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
1.5 蛋白质组学技术 |
1.5.1 蛋白质组学概述 |
1.5.2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
1.5.3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
1.6 课题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巢湖鸭屠体性能和肉质性状研究 |
引言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2.1.2 饲料配方组成 |
2.1.3 仪器和试剂 |
2.1.4 试验样品采集 |
2.1.5 屠宰性能测定 |
2.1.6 肉质性状测定 |
2.1.7 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 |
2.1.8 血清生化指标 |
2.1.9 脂肪细胞大小的测定 |
2.1.10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巢湖鸭公母之间屠体性状比较 |
2.2.2 巢湖鸭IMF高低组屠宰性能分析 |
2.2.3 巢湖鸭IMF高低组肉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
2.2.4 脂肪组织细胞大小分析 |
2.2.5 巢湖鸭IMF高低组血清脂肪水平比较分析 |
2.2.6 脂肪组织细胞大小与屠体性状的相关性 |
2.3 讨论 |
2.3.1 肌内脂肪与屠体性状的关系 |
2.3.2 屠体性状与家禽品种、性别的关系 |
2.4 小结 |
第三章 巢湖鸭IMF含量高低组肝脏转录组学研究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 |
3.1.2 仪器和试剂 |
3.1.3 试验样品采集和分组 |
3.1.4 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 |
3.1.5 肝脏总RNA的提取 |
3.1.6 RNA质量检测及cDNA合成 |
3.1.7 cDNA文库构建 |
3.1.8 RNA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 |
3.1.9 差异表达的转录本筛选 |
3.1.10 差异表达基因qPCR验证 |
3.1.11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巢湖鸭IMF测定结果 |
3.2.2 RNA质量检测结果 |
3.2.3 测序数据的碱基组成及质量分析 |
3.2.4 测序原始数据过滤和比对结果 |
3.2.5 巢湖鸭IMF高低组间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3.2.6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 |
3.2.7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
3.2.8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
3.2.9 脂肪代谢相关调控基因 |
3.3 讨论 |
3.3.1 肌内脂肪是影响肉类质量的非常重要因素 |
3.3.2 巢湖鸭参与调控IMF的基因 |
3.4 小结 |
第四章 巢湖鸭IMF含量高低组肝脏蛋白质组学研究 |
引言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动物 |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4.1.3 实验采集和分组 |
4.1.4 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 |
4.1.5 肝脏总蛋白质的提取 |
4.1.6 总蛋白质浓度测定 |
4.1.7 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检测 |
4.1.8 总蛋白质2-DE分离 |
4.1.9 凝胶扫描及图像分析 |
4.1.10 差异蛋白点的酶解及质谱分析鉴定 |
4.1.11 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4.1.12 肝脏样品RNA的提取及cDNA合成 |
4.1.13 差异表达蛋白(基因)的qPCR验证 |
4.1.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标准曲线及样品蛋白质浓度 |
4.2.2 SDS-PAGE凝胶检测胶图 |
4.2.3 高低组总蛋白凝胶电泳图谱比较分析 |
4.2.4 差异蛋白点的质谱鉴定 |
4.2.5 差异蛋白的GO富集分析结果 |
4.2.6 差异蛋白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 |
4.2.7 脂肪代谢调控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及互作分析 |
4.2.8 差异表达蛋白的转录水平验证 |
4.3 讨论 |
4.3.1 脂肪代谢相关蛋白及其与糖、蛋白质代谢的联系 |
4.3.2 脂肪代谢与氧化应激相关联蛋白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个人简介 |
(8)不同品种菜籽油的肉鸭代谢能评定及其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及中英文全称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菜籽油品种 |
2 菜籽油的营养价值 |
3 油脂代谢能评定的研究 |
3.1 油脂代谢能的评定方法 |
3.1.1 套算法 |
3.1.2 回归外推法 |
3.2 影响油脂代谢能评定的因素 |
3.2.1 试验动物品种 |
3.2.2 试验动物年龄 |
3.2.3 强饲量 |
3.2.4 试验饲粮 |
3.2.5 油脂的添加量 |
3.2.6 油脂本身的性质 |
第二部分 存在的问题和试验目的及意义 |
1 存在的问题、试验目的及意义 |
1.1 存在的问题 |
1.2 试验的目的及意义 |
2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评定菜籽油鸭代谢能的菜籽油适宜替代比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1.2 饲养管理和样品采集 |
1.3 测定指标 |
1.4 计算公式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替代比例及不同周龄对饲粮干物质、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影响 |
2.2 替代比例及不同周龄对饲粮代谢能的影响 |
2.3 替代比例及不同周龄对菜籽油代谢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玉米代谢能值 |
3.2 替代比例对菜籽油代谢能的影响 |
3.3 不同周龄对菜籽油代谢能的影响 |
3.3 菜籽油代谢能超过其总能的可能原因 |
4 小结 |
试验二 肉鸭周龄及不同品种菜籽油代谢能值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饲养管理和样品采集 |
1.3 测定指标 |
1.4 计算公式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肉鸭周龄及不同品种菜籽油对饲粮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利用率的影响 |
2.2 不同品种菜籽油对饲粮代谢能的影响 |
2.3 不同品种菜籽油对菜籽油代谢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周龄及不同品种对菜籽油代谢能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三 高低芥酸菜籽油及其能值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设计与饲粮 |
1.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3 代谢试验 |
1.4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
1.4.1 生产性能 |
1.4.2 养分利用率 |
1.4.3 血清脂代谢及肝功能指标 |
1.4.4 屠宰性能及胸肉品质测定 |
1.4.5 肝脏病理切片检测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高低芥酸菜籽油及其能值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
2.2 高低芥酸菜籽油及其能值对肉鸭屠宰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
2.3 高低芥酸菜籽油及其能值对肉鸭器官相对重量、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高低芥酸菜籽油及其能值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高低芥酸菜籽油及其能值对肉鸭屠宰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
3.3 高低芥酸菜籽油及其能值对肉鸭器官相对重量、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全文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
1 全文结论 |
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酵母源饲料添加剂对异育银鲫生长、健康、氧化油脂损伤修复和抗病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异育银鲫 |
2 酵母源饲料添加剂 |
2.1 酵母细胞壁、酵母核苷酸和酵母提取物 |
2.2 酵母水解物 |
3 油脂氧化及其危害 |
3.1 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对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 对肝脏和肠道的影响 |
4 鲤疱疹Ⅱ型病毒(Cyprinid Herpesvirus 2,CyHV-2)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酵母水解物对异育银鲫生长、健康和抗病力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异育银鲫 |
1.2 实验日粮 |
1.3 养殖管理 |
1.4 样品采集与分析 |
1.5 鲤疱疹Ⅱ型病毒(CyHV-2)病毒菌液的制备和感染试验 |
1.6 计算方法与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酵母水解物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酵母水解物对异育银鲫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酵母水解物对异育银鲫肝脏和肠道的影响 |
2.4 酵母水解物对异育银鲫免疫及抗CyHV-2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酵母水解物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酵母水解物对异育银鲫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酵母水解物对异育银鲫肝脏和肠道的影响 |
3.4 酵母水解物对异育银鲫免疫性能及抗病力的影响 |
4 小结 |
附图 |
第三章 酵母水解物对异育银鲫氧化油脂损伤修复作用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日粮 |
1.2 实验鱼和养殖管理 |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对异育银鲫肝脏和肠道的影响 |
2.3 对异育银鲫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对肝脏和肠道的影响 |
3.3 对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 小结 |
附图 |
第四章 酵母细胞壁、酵母核苷酸、酵母提取物对异育银鲫生长健康和抗病力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异育银鲫 |
1.2 实验材料 |
1.3 养殖管理 |
1.4 样品采集与分析 |
1.5 鲤疱疹Ⅱ型病毒(CyHV-2)病毒菌液的制备和感染试验 |
1.6 计算方法与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对异育银鲫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对异育银鲫肝脏和肠道的影响 |
2.4 对异育银鲫免疫及抗CyHV-2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酵母核苷酸、酵母细胞壁和酵母提取物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酵母核苷酸、酵母细胞壁和酵母提取物对异育银鲫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酵母核苷酸、酵母细胞壁和酵母提取物对异育银鲫肝脏和肠道的影响 |
3.4 酵母核苷酸、酵母细胞壁和酵母提取物对异育银鲫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 |
4 小结 |
附图 |
第五章 全文分析 |
1.六种酵母源饲料添加剂的成分比较 |
2.六种酵母源饲料添加剂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 |
3.六种酵母源饲料添加剂对异育银鲫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 |
4.酵母水解物对异育银鲫抗氧化的影响 |
第六章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光照强度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及褪黑激素受体基因表达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光照强度及LED灯的应用 |
1.1.1 光照强度 |
1.1.2 LED灯及其应用 |
1.2 光照环境对家禽生长发育影响 |
1.2.1 光照强度对家禽影响 |
1.2.2 其他光信息对家禽影响 |
1.3 光照在禽类中的作用机理 |
1.4 光照调控家禽生长机制 |
1.4.1 黑视蛋白系统 |
1.4.2 促生长轴 |
1.4.3 促甲状腺激素轴 |
1.4.4 促性腺激素轴 |
1.5 褪黑激素调节家禽生长机制 |
1.5.1 褪黑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特点 |
1.5.2 褪黑激素调控家禽生长机制 |
1.6 褪黑激素受体途径 |
1.6.1 褪黑激素受体信号途径 |
1.6.2 MT1、MT2受体 |
1.6.3 MT3受体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8 研究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与饲粮 |
2.2 饲养试验管理 |
2.3 试验仪器与试剂 |
2.3.1 主要试验仪器 |
2.3.2 主要试验试剂 |
2.4 指标测定 |
2.4.1 生产性能、胴体品质和器官发育指标 |
2.4.2 胫骨发育指标 |
2.4.3 抗氧化能力指标 |
2.4.4 激素水平与眼球发育 |
2.4.5 视觉及褪黑激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光照强度对21日龄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胴体品质和器官发育的影响 |
3.1.1 光照强度对21日龄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
3.1.2 光照强度对21日龄樱桃谷肉鸭胴体品质的影响 |
3.1.3 光照强度对21日龄樱桃谷肉鸭器官指数的影响 |
3.1.4 光照强度对樱桃谷肉鸭消化器官指数的影响 |
3.2 光照强度对21日龄樱桃谷肉鸭胫骨发育的影响 |
3.2.1 光照强度对樱桃谷肉鸭胫骨物理特性指标的影响 |
3.2.2 光照强度对樱桃谷肉鸭胫骨成分的影响 |
3.3 光照强度对21日龄樱桃谷肉鸭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1 光照强度对樱桃谷肉鸭血浆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2 光照强度对樱桃谷肉鸭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 光照强度对21日龄樱桃谷肉鸭血浆激素和应激水平及对眼球发育的影响 |
3.4.1 光照强度对21日龄樱桃谷肉鸭血浆激素水平的影响 |
3.4.2 光照强度对1-21日龄樱桃谷肉鸭应激的影响 |
3.4.3 光照强度对21日龄樱桃谷肉鸭眼球发育的影响 |
3.4.4 光照强度对21日龄樱桃谷肉鸭不同组织褪黑激素含量的影响 |
3.5 光照强度对21日龄樱桃谷肉鸭视觉及褪黑激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5.1 光照强度对樱桃谷肉鸭褪黑激素受体基因Mel-1A mRNA表达的影响 |
3.5.2 光照强度对樱桃谷肉鸭褪黑激素受体基因Mel-1B mRNA表达的影响 |
3.5.3 光照强度对樱桃谷肉鸭褪黑激素受体基因Mel-1C mRNA表达的影响 |
3.5.4 光照强度对樱桃谷肉鸭乙酰基转移酶基因AANAT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5.5 光照强度对肉鸭眼球黑视蛋白相关基因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光照强度对肉鸭生产性能、胴体品质和器官发育指标 |
4.1.1 光照强度对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4.1.2 光照强度对肉鸭胴体品质的影响 |
4.1.3 光照强度对肉鸭器官指数的影响 |
4.1.4 光照强度对肉鸭消化道器官发育的影响 |
4.2 光照强度对肉鸭胫骨发育的影响 |
4.2.1 光照强度对樱桃谷肉鸭胫骨发育的影响 |
4.3 光照强度对肉鸭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4 光照强度对肉鸭血浆激素和应激水平及眼球发育的影响 |
4.4.1 光照强度对肉鸭血浆激素水平的影响 |
4.4.2 光照强度对21日龄樱桃谷肉鸭血浆皮质酮和葡萄糖含量及眼球发育的影响 |
4.4.3 光照强度对21日龄樱桃谷肉鸭不同组织褪黑激素含量的影响 |
4.5 光照强度对21日龄樱桃谷肉鸭视觉及褪黑激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5.1 光照强度对樱桃谷肉鸭褪黑激素相关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
4.5.2 光照强度对樱桃谷肉鸭褪黑激素合成乙酰基转移酶基因AANAT mRNA表达的影响 |
4.5.3 光照强度对21日龄樱桃谷肉鸭眼球黑视蛋白相关基因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大豆油对肉鸭脂肪沉积的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能量水平对肉鸭胴体品质的影响[J]. 俞伟辉. 饲料研究, 2021(12)
- [2]蛋氨酸调控北京鸭脂肪沉积机制研究[D]. 吴永保.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精氨酸对临武鸭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功能的影响[D]. 孙悦.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4]饲料添加不同配比的大豆油和棕榈油对肉鸡生产性能、肠道屏障和微生物的影响[D]. 从琪华.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5]饲粮大豆油添加水平对产蛋末期蛋鸭屠宰性能、产蛋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 李闯,张翔,黄璇,张旭,戴求仲,蒋桂韬. 动物营养学报, 2020(09)
- [6]饲用不同种类油脂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脂质代谢的影响[D]. 刘伟. 浙江大学, 2020(01)
- [7]脂肪细胞大小及脂肪代谢调控巢湖鸭肌内脂肪的分子机理[D]. 葛凯.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3)
- [8]不同品种菜籽油的肉鸭代谢能评定及其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研究[D]. 周巧顺.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酵母源饲料添加剂对异育银鲫生长、健康、氧化油脂损伤修复和抗病力的影响[D]. 高敏敏. 苏州大学, 2019(04)
- [10]光照强度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及褪黑激素受体基因表达影响[D]. 谢强.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