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DN技术及其在图书馆局域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慧琳,林方,徐宇航[1](2020)在《CDN技术视阈下德语公众号对课程思政的应用启示》文中指出本文结合CDN的核心技术即内容分发网络中优化新媒体内容传播的模式,探寻将新媒体带进德语课堂的最优双语思政模式,并利用公众号建立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服务人群的双语思政机制。在此基础上加强德语专业学生对自身学科的认识,并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利用学科优势,更好地构建课堂思政教育交流机制,创新性助力于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及高校"大思政"格局的构建。
葛佩文[2](2020)在《基于WebRTC技术的直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直播逐步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新风口。在过去的10年中,大量直播平台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迅速崛起,成为市场份额极高的移动应用。直播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展现自己,传播信息不可或缺的网络工具。当下的主流直播技术由于传输协议不同,软硬件不兼容,其开发与维护的成本越来越高,中心化的直播服务器极其消耗带宽,用户的冗余带宽却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同时,直播平台用户准入机制不严格,网络直播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缓慢,监管机制不健全,直播乱象层出不穷,用户行为监管与信息的保护机制亟待完善。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搭建了一套基于浏览器原生音视频能力WebRTC的直播系统,具有轻量、维护简单、兼容主流浏览器等特点,并通过网络连接拓扑的变化来提升多用户时的音视频流稳定性,充分利用用户的冗余带宽。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基于以太坊的区块链网络,利用智能合约为直播情景赋能。本文实现的具体工作如下:1)设计并实现WebRTC模块,负责在浏览器端获取直播发起方的音视频流进行包装,利用Coturn框架搭建媒体穿透服务并与通讯对等方进行P2P直连。2)设计并实现WebSocket信令服务器模块,基于开源框架Socket.io搭建信令服务功能,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完备的信令系统,负责为WebRTC模块的连接协商和前端模块的信息同步提供支持,提出了树形网络拓扑将整个WebRTC直播的用户容量提升了约20%。3)基于以太坊设计区块链激励网络,负责为直播系统提供信息的安全存储,利用Truffle框架编写智能合约实现了虚拟货币兑换、直播转发激励、礼物购买等功能。4)设计前端模块,负责对整个系统的功能进行输出和展示,整合其他模块的既有功能,为用户观看直播提供入口,实现了直播间消息和直播间画板共享的功能,丰富用户的交互形式。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颜光[5](2018)在《某高职院校校园网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文中指出近二十年,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伴随着计算机也快速的发展,许多新技术不断的浮现,同时支持新技术的硬件设备也渐渐的普及。国内各大高校的校园网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高校学生的不断增加,校园网络的用户数量快速增长,大量新的应用不断呈现,早期建设的校园网络已无法满足现在师生对网络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推动数字校园信息化建设,给在校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更好的网络应用环境,本课题拟为某高职院校打造一个高速、安全、便捷、绿色的校园无线网络以及对有线网络进行千兆接入更新。无线校园网络与学校有线网络相融合,在网络管理、校园网认证上均实现了统一,校园网络结构进一步简化,网络的性能得到了很大提升,包括访问速度以及效率等。根据对该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进行调查分析,我们着重对该高职院校的整体网络架构进行了新的设计和规划。主要选择了更加合适的三层网络结构,对核心网络也进行了设计和规划,同时对核心设备进行了升级,如交换机,防火墙等。通过改造促进了校园网络中新设备与老设备的兼容性更加合理。随着学校新的应用系统出现,各服务器的运维变的很困难。随着云计算、虚拟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本课题研究了服务器进行虚拟化改造的方案,充分提升设备管理水平,且使数据得到了更可靠的保障。为解决光纤管网覆盖范围小的问题,设计了满足网络、视频监控等系统建设要求的骨干光纤管网方案。随着设备越来越多,原有机房已经无法满足使用的需要,本文论述了校园网的现状、分析了校园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升级改造方案,详细阐述了相关主要设备的选型标准。为了满足全校师生对无线网络的需求,本次校园网的升级改造方案新增了无线网络的规划设计。经过高校网络的升级换代,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虚拟化使服务器管理更加科学方便,提高了服务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双活存储系统使数据安全更加安全;新骨干光纤管网已基本覆盖了校区的重要场所。新的中央机房也为整个校园网的运行提供了安全保障,质量上乘,环境稳定。高清晰度网络监控系统的建设有利于高校的安全与发展。总体而言,本次校园网升级方案的实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徐耐寒[6](2019)在《基于P2P与CDN混合流媒体分发技术的视频点播系统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流媒体应用凭借着其良好的互动性,较高的体验性,以及内容的丰富多彩性,正在成为网络应用的主力军。由于流媒体是直接面对用户的一种应用,基于其自身的特性,需要较高的带宽资源,并且为保证用户的观看质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QoS需要特别关注,正因此如何保证用户体验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设计的视频系统,是在了解和分析当下的视频点播系统的优缺点后,设计一个全新的基于CDN和P2P混合流媒体分发技术的视频点播系统方案,具体设计特点如下:(1)考虑到视频点播系统的稳定性,在设计过程中利用CDN技术的稳定性对系统进行网路架构部署,系统设计为三层组网架构,从上至下依次为:核心管理层,调度分发层和边缘服务层。(2)考虑到系统为用户提供稳定视频业务的同时,需要缩短用户获取业务的时间,在面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边缘服务层,利用P2P网络的灵活性,设计将服务器和用户组成P2P网络,从而增加系统的灵活性。(3)考虑到视频内容的安全性,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对内容的存储进行主备双副本设计,同时对系统内部的一些关键模块也进行主备双机设计,以此加强安全保障。本设计的视频点播系统,理论上在为用户提供稳定视频业务的同时,缩短了用户获取业务的时间,还能降低系统内部的骨干网络流量。同时,系统设计的整体架构利用CDN技术的稳定性,弥补了P2P网络系统不稳定的缺点。此外,在边缘节点设计时使用了P2P网络,解决了在单一使用CDN架构组网的情况下,因用户增多导致边缘节点服务器扩增而产生的经济成本变大的问题。
颜明[7](2019)在《某省广电网络CDN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面对机遇和挑战共存的三网融合,双向电视业务会随着“多业务”运营的深入不断发展,高清互动电视业务系统需要考虑业务发展的扩展性,并能够随着用户量的增加而不中断的扩容。互动多媒体云平台VOD系统面对全省服务满足了省网的9+1个地市的业务内容分发,采用“省中心端集中部署、集中推流”方式,在省中心端布置CDN能力(包括缓存服务器)组件,后期部署地市CDN组件。该系统能同时支持DVB+OTT模式,并能同时满足传统机顶盒、智能机顶盒、OTT客户端的视频服务。CDN技术系统减少了大量并发点播重复视音频业务对网络的冲击,使省中心向地市视频等内容传输的更快、更稳[1]。论文首先介绍了CDN技术在中国与国外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某省广电网络目前的CDN业务需求并设计了某省广电网络CDN系统。本论文主要结合CDN技术在某省广电网络个性化系统需求的基础上,基于NGOD架构进行建设。该系统部署于Dell 730服务器硬件设备上,centOS Linux开源软件环境下,采用冗余组网设计,并针对C/S体系系统架构的特点,一一对实时注入、VOD内容注入、内容缓存、网络拉流等系统主要模块进行设计和技术实现,保证了方案的详细性和完整性。经过对系统不断调试,本系统已部署完成并正常运行。当前该系统已部署于省中心平台,并在各地市部署缓存节点,实现了“省中心+地市节点”二级部署架构。该CDN系统实现方式为CL(中心存储)+CG(缓存)+VSS(推流)二级拉流,可支撑20万(9Mbps)的某省广电实际并发流,实现某省广电网络用户实际点播需求。在满足用户实际观看节目的基础上完善了该系统的安全性、可扩容性等方面。该系统不仅实现了最初业务目标和系统承载力的要求,还提高了某省广电网络视频流的传输速度与传输质量,丰富了广电网络互动电视的内容。
刘明远[8](2018)在《能源局域网中的分布式能源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能源互联网涉及的能源领域也十分广泛,其通过对各种能源形式的综合利用,追求清洁能源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最大利用价值。能源局域网是能源互联网的子网,其含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电动汽车和负载的微电网,且每个能源局域网都是独立特别、与众不同的。所以需要对能源局域网进行最优能量管理,提升其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在能源局域网内部存在多种分布式能源的情况下,光伏和风力发电对周围环境的友好程度较其他发电方式要高,是未来能源互联网的主要发电方式。但其存在受环境影响大,不确定性强,波动性大、不能确保稳定供能等问题。本文针对能源局域网内部的能源利用形式从能量产出、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了以光伏和风电为主的能源局域网分布式能源出力的非线性特点。由于模型预测分布式能源出力需要大量的限定条件,不能很好的与新环境相适应。而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智能预测并不需要精确的研究对象解析模型,对非线性问题有较强的拟合能力。所以决定使用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预测方法。通过分析用电负荷的变化规律,针对能源局域网中用电负载的波动性对电网能源调度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基于NARX神经网络的能源局域网用电负荷及分布式能源预测方法。在训练样本数据处理方面,利用主元成分分析选择训练样本。由于在NARX神经网络预测过程中,预测过程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对预测算法进行改进:使用遗传算法避免神经网络陷入局部极小值问题,并通过灰色关联对数据优化,降低参数随机性。利用改进NARX神经网络方法用电负荷以及分布式能源出力进行预测,在训练数据处理过程中,对预测日天气特征如晴、阴、雨、雪等抽象概念进行量化处理。并通过实际算例对能量调度优化模型进行验证,根据预测结果对储能设备进行充放电仿真,提高分布式能源使用效率。
周北一[9](2016)在《分析CDN网络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用户在上网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信息访问量,这对网络宽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节约网络资源,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针对网络宽带较小与用户访问量过大之间的矛盾,相关人员提出了CDN技术引用的方法,文章结合工作中的实际经验,通过对一个具体事例进行深入剖析,找出CDN网络技术的工作原理,并对几个方面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相应的阐述。
苏超[10](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二、CDN技术及其在图书馆局域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DN技术及其在图书馆局域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CDN技术视阈下德语公众号对课程思政的应用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CDN技术 |
(一) CDN技术应用现状 |
(二) CDN技术优点 |
二、德语公众号与课程思政 |
(一)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
(二)德语公众号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必要性 |
三、CDN技术与德语公众号结合的模型启示 |
(一)构建三级网络架构 |
(二)内容分发技术 |
四、结语 |
(2)基于WebRTC技术的直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直播系统发展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课题研究目标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1.4.3 课题创新点 |
1.5 课题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关键技术介绍 |
2.1 前后端关键技术 |
2.1.1 Node.js后端框架 |
2.1.2 React.js前端开发框架 |
2.2 WebRTC音视频传输技术 |
2.2.1 WebRTC结构 |
2.2.2 ICE技术 |
2.2.3 STUN和TURN技术 |
2.2.4 信令层技术 |
2.2.5 Web接口API |
2.3 区块链技术 |
2.3.1 以太坊与智能合约 |
2.3.2 Truffle框架与Web3.js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WebRTC技术的直播系统整体设计 |
3.1 直播系统的功能 |
3.1.1 直播系统WebRTC模块功能 |
3.1.2 WebSocket信令服务模块功能 |
3.1.3 直播系统前端交互模块功能 |
3.1.4 区块链激励网络模块功能 |
3.1.5 其他功能 |
3.2 系统的整体架构 |
3.3 直播系统WebRTC模块的设计 |
3.3.1 获取音视频流 |
3.3.2 建立socket连接 |
3.3.3 搭建TURN和STUN服务器 |
3.3.4 建立WebRTC连接 |
3.4 WebSocket服务器的设计 |
3.4.1 WebRTC通信对应的信令消息 |
3.4.2 实现一对多的WebRTC网络拓扑的信令服务 |
3.5 直播系统前端页面的设计 |
3.5.1 直播间主页 |
3.5.2 直播间用户消息 |
3.5.3 直播间共享画板 |
3.5.4 与区块链网络进行沟通 |
3.6 区块链激励网络系统的设计 |
3.6.1 用户注册与加密的安全登录 |
3.6.2 转发激励与打赏机制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ebRTC技术的直播系统实现 |
4.1 WebRTC直播模块的实现 |
4.1.1 WebRTC直播模块的开发环境搭建 |
4.1.2 WebRTC直播模块的主要功能实现 |
4.2 WebSocket股务器模块的实现 |
4.3 前端模块的实现 |
4.3.1 前端模块的开发环境搭建 |
4.3.2 前端模块的主要功能实现 |
4.4 以太坊智能合约的设计 |
4.4.1 以太坊智能合约开发环境搭建 |
4.4.2 以太坊智能合约的功能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评测 |
5.1 系统测试环境 |
5.1.1 硬件环境 |
5.1.2 软件环境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WebRTC直播功能测试 |
5.2.2 前端模块功能测试 |
5.2.3 以太坊智能合约模块测试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3.1 前端性能测试 |
5.3.2 WebRTC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5)某高职院校校园网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高职院校校园网研究现状 |
1.3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的概况 |
1.4 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1.5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的现状研究 |
2.1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的现状 |
2.2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面临的主要问题 |
2.2.1 网络结构问题、主干核心问题、网络安全问题 |
2.2.2 服务器管理以及数据的安全 |
2.2.3 光纤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
2.2.4 中央机房较陈旧 |
2.3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升级改造总体需求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网络升级改造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
3.1 多核心结构 |
3.2 VLAN技术 |
3.3 防火墙 |
3.4 三层交换技术 |
3.5 服务器的虚拟化技术 |
3.6 双活存储技术 |
3.7 VPN技术 |
3.8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建设需求分析 |
4.1 校园网建设需求 |
4.2 网络改造实施的基本原则 |
4.3 校园网改造的总思路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某高职院校校园网改造升级方案的设计 |
5.1 校园网建设的组网技术规范 |
5.2 无线场景建设 |
5.3 网络分层设计思想 |
5.4 校园网骨干网络的总体设计 |
5.4.1 核心层的设计 |
5.4.2 汇聚层的设计 |
5.4.3 接入层设计 |
5.4.4 校园网无线覆盖的总体设计 |
5.4.5 综合布线 |
5.5 校园网络IP地址以及VLAN的规划 |
5.5.1 Vlan简介和功能 |
5.5.2 Vlan的规划 |
5.5.3 IP地址规划 |
5.6 校园网安全系统设计 |
5.6.1 校园网安全建设依据 |
5.6.2 安全体系架构的设计 |
5.6.3 校园网主要安全设备的指标 |
5.7 数据中心设计 |
5.7.1 建设原则 |
5.7.2 项目规划设计 |
5.7.3 设备采购数量 |
5.8 校园网主要设备的选型及清单 |
5.9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6)基于P2P与CDN混合流媒体分发技术的视频点播系统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设计的背景 |
1.2 相关技术对比 |
1.3 设计内容 |
第2章 流媒体相关技术 |
2.1 流媒体技术概述 |
2.1.1 流媒体协议 |
2.2 CDN技术简介 |
2.2.1 CDN技术综述 |
2.2.2 CDN网络架构 |
2.3 P2P技术简介 |
2.3.1 P2P流媒体技术原理 |
2.3.2 P2P流媒体技术简介 |
2.4 CDN和P2P流媒体系统研究现状 |
2.4.1 CDN技术研究现状 |
2.4.2 P2P技术研究现状 |
2.4.3 CDN和P2P混合系统研究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P2P和CDN混合流媒体系统设计 |
3.1 系统结构 |
3.1.1 系统组网简介 |
3.1.2 核心管理层 |
3.1.3 调度分发层 |
3.1.4 边缘服务层 |
3.2 视频业务流程 |
3.2.1 直播业务流程 |
3.2.2 点播业务流程 |
3.2.3 主干内容分发 |
3.2.4 边缘层内容分发 |
3.3 系统核心技术模块设计 |
3.3.1 智能路由选择 |
3.3.2 负载均衡 |
3.3.3 内容分发 |
3.3.4 内容存储 |
3.3.5 服务器集群技术 |
3.3.6 基于QoS服务保证 |
3.4 系统架构的优点 |
3.4.1 智能路由 |
3.4.2 边缘服务层P2P网络 |
3.4.3 性能优势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核心模块设计 |
4.1 边缘节点服务器 |
4.1.1 内容存储 |
4.1.2 内容查询 |
4.1.3 内容存储策略 |
4.2 索引记录仪 |
4.2.1 点播内容索引 |
4.2.2 管理模式 |
4.2.3 节点管理 |
4.2.4 节点智能路由选择 |
4.3 客户端插件 |
4.3.1 双缓冲策略 |
4.3.2 视频输出缓冲区 |
4.3.3 数据共享缓冲区 |
4.3.4 核心业务交互流程 |
4.4 交互协议设计 |
4.4.1 P2P边缘节点服务器-服务器数据库 |
4.4.2 IR索引记录仪-服务器数据库 |
4.4.3 P2P客户端-IR索引记录仪 |
4.4.4 P2P边缘节点服务器--P2P客户端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某省广电网络CDN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介绍 |
2.1 CDN简介 |
2.1.1 负载均衡技术 |
2.1.2 内容分发技术 |
2.1.3 分布式存储技术 |
2.1.4 内容管理技术 |
2.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业务需求分析 |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1 实时内容注入 |
3.2.2 VOD内容注入 |
3.2.3 内容缓存模块 |
3.2.4 网络拉流 |
3.3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3.1 性能需求 |
3.3.2 安全性需求 |
3.3.3 可靠性需求 |
3.3.4 可维护性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1.1 一致性 |
4.1.2 开放性 |
4.1.3 可靠性 |
4.1.4 可扩展性 |
4.1.5 可管理性 |
4.1.6 易用性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4.2.1 物理架构设计 |
4.2.2 软件架构设计 |
4.2.3 系统功能架构图 |
4.3 系统功能设计 |
4.3.1 实时内容注入 |
4.3.2 VOD内容注入 |
4.3.3 内容缓存模块 |
4.3.4 网络拉流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概念结构设计 |
4.4.2 物理结构设计 |
4.4.3 CDN数据库故障处理 |
4.5 系统安全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实现环境 |
5.2 系统功能实现 |
5.2.1 实时内容注入 |
5.2.2 VOD内容注入模块 |
5.2.3 内容缓存模块 |
5.2.4 网络拉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1.1 测试设备 |
6.2 测试方法与工具 |
6.3 测试目标 |
6.3.1 功能测试目标 |
6.3.2 性能测试目标 |
6.4 功能测试 |
6.4.1 系统功能测试用例 |
6.4.2 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
6.5 性能测试 |
6.5.1 性能测试用例 |
6.5.2 性能测试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能源局域网中的分布式能源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能源局域网中分布式能源评价及分析 |
2.1 能源评价概述 |
2.1.1 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 |
2.1.2 能源经济性评价 |
2.1.3 能源环境评价 |
2.2 风力发电技术评价 |
2.2.1 风力发电基本原理 |
2.2.2 风力发电的经济性评价 |
2.2.3 风力发电的环境评价 |
2.3 光伏发电技术评价 |
2.3.1 光伏发电原理 |
2.3.2 光伏发电经济性评价 |
2.3.3 光伏发电环境评价 |
2.4 能源局域网供电模型 |
2.4.1 风力发电系统模型 |
2.4.2 光伏发电系统的模型 |
2.5 目标函数 |
2.6 小结 |
第三章 用电负荷分析 |
3.1 概念和分类 |
3.2 用电负荷特性分析 |
3.2.1 周周期性 |
3.2.2 日周期性 |
3.2.3 节假日特性 |
3.3 历史数据的预处理 |
3.3.1 数据预处理的必要性 |
3.3.2 不良数据的辨识及修正 |
3.4 用电负荷预测的基本步骤和误差分析 |
3.4.1 用电负荷预测的基本步骤 |
3.4.2 误差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改进NARX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 |
4.1 人工神经网络介绍 |
4.2 动态神经网络 |
4.2.1 动态神经网络结构 |
4.2.2 NARX神经网络原理 |
4.2.3 主成分分析及神经网络训练 |
4.3 改进NARX神经网络 |
4.3.1 自适应神经网络算法 |
4.3.2 LM神经网络算法 |
4.3.3 灰色遗传NARX神经网络算法改进 |
4.4 用电负荷预测仿真 |
4.5 小结 |
第五章 分布式能源出力预测及出储能设备充放电决策仿真 |
5.1 光伏发电出力预测模型 |
5.2 风力发电出力预测模型 |
5.3 储能优化管理 |
5.3.1 春冬季能量优化管理 |
5.3.2 夏秋季能量优化管理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分析CDN网络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CDN技术的基本介绍 |
二、CDN技术的工作原理 |
(一)信息访问控制系统 |
(二)服务节点的设置 |
(三)网络操作中心系统 |
三、CDN技术的实际应用 |
(一)CDN技术在流媒体和IPTV系统中的应用 |
(二)CDN技术在图书馆内部局域网络的应用 |
(三)CDN技术在远程教育行业中的应用 |
(四)CDN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实际应用 |
四、结语 |
(10)“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附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设定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数字鸿沟 |
二、文化信息资源 |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
四、可持续发展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
一、知识沟理论 |
二、文化权利 |
三、文化传播 |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五、公共物品理论 |
六、贫困文化理论 |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
一、建立试点 |
二、启动应用 |
三、全国推广 |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
一、建设流程 |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
四、资源构成分析 |
五、服务方式分析 |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CDN技术及其在图书馆局域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CDN技术视阈下德语公众号对课程思政的应用启示[J]. 吴慧琳,林方,徐宇航. 科技风, 2020(28)
- [2]基于WebRTC技术的直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葛佩文.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某高职院校校园网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D]. 颜光.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6]基于P2P与CDN混合流媒体分发技术的视频点播系统方案设计[D]. 徐耐寒.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8)
- [7]某省广电网络CDN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颜明. 厦门大学, 2019(08)
- [8]能源局域网中的分布式能源管理策略研究[D]. 刘明远. 天津理工大学, 2018(11)
- [9]分析CDN网络及其应用[J]. 周北一. 中国集体经济, 2016(16)
- [10]“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