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柏煎剂治疗静脉炎的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君,潘孙峰,彭丽丽,方高丰,魏绪旺[1](2021)在《血府逐瘀汤与五子散联合常规基础治疗对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与五子散联合常规基础治疗对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EVLT)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60例采用EVLT治疗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EVLT,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五子散封包理疗。7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术后患肢水肿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2组术后皮下瘀血、血栓性静脉炎、条索状硬结消退时间,比较2组术前、术后第14天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的差异。结果:术后治疗组患肢水肿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患肢水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皮下淤血、血栓性静脉炎、条索状硬结的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PT、APTT水平均较术前升高,治疗组上述2项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血府逐瘀汤与五子散封包理疗联合常规基础治疗可减少大隐静脉曲张EVLT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皮下淤血、血栓性静脉炎、条索状硬结消退时间。
赵风[2](2021)在《金黄膏治疗留置针所致外周静脉炎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金黄膏外敷治疗留置针所致外周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我科住院期间的因留置针输液而导致外周静脉炎患者100例,按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50%硫酸镁纱布湿敷,观察组给予本院自制的中成药金黄膏外敷,比较两组疗效、治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80%),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金黄膏外敷治疗留置针所致静脉炎患者的效果优于常规50%硫酸镁纱布湿敷,能快速改善患者症状且更安全。
祁磊[3](2021)在《丹参化瘀汤防治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临床数据,研究丹参化瘀汤防治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从而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09月期间于安徽省中医院血管外科病房治疗,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并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患者80例。先根据患者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剥脱术治疗组(简称Ⅰ组)40例和腔内激光治疗组(简称Ⅱ组)40例,再根据患者术后防治并发症方式的不同,将两组患者分为四个亚组,Ⅰa组(20例)和Ⅱa组(20例)为常规治疗方式,Ⅰb组(20例)和Ⅱb组(20例)为常规治疗方式基础上加用丹参化瘀汤。观察并记录术后第3、5、7、15天术后患肢疼痛评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患肢麻木、皮下瘀斑、皮下血肿、深静脉血栓形成、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术后疼痛比较1.1术后第3天:Ⅰa组与Ⅰb组、Ⅱa组与Ⅱb组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Ⅰb组比Ⅱa组、Ⅱb组的VAS疼痛评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术后第5天:Ⅰa组、Ⅱa组比Ⅰb组、Ⅱb组的VAS疼痛评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Ⅰb组比Ⅱa组、Ⅱb组的VAS疼痛评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术后第7、15天:Ⅰa组、Ⅱa组比Ⅰb组、Ⅱb组的VAS疼痛评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较2.1术后第3、15天:Ⅰa组与Ⅰb组、Ⅱa组与Ⅱb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术后第5、7天:Ⅰa组、Ⅱa组比Ⅰb组、Ⅱb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患肢麻木情况比较3.1术后第3天:Ⅰa组与Ⅰb组、Ⅱa组与Ⅱb组的患肢麻木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的患肢麻木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术后第5、7、15天:Ⅰa组、Ⅱa组比Ⅰb组、Ⅱb组的患肢麻木例数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的患肢麻木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皮下瘀斑情况比较:术后第7、15天,Ⅰa组、Ⅱa组比Ⅰb组、Ⅱb组的皮下瘀斑例数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的皮下瘀斑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皮下血肿情况比较5.1术后第7天:Ⅰa组、Ⅱa组比Ⅰb组、Ⅱb组的皮下血肿例数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的皮下血肿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术后第15天:Ⅰa组与Ⅰb组、Ⅱa组与Ⅱb组的皮下血肿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的皮下血肿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术后第15天,Ⅰa组为1例(5%),Ⅰb组为0例(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a组为0例(0%),Ⅱb组为0例(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术后第15天,在总体健康、患肢症状、日常生活三个方面,Ⅰb组得分高于Ⅰa组,Ⅱb组得分高于Ⅱa组(P<0.05);而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得分比较,这三方面得分(P>0.05)。在心理健康方面(P>0.05),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平均得分方面,Ⅰb组得分高于Ⅰa组,Ⅱb组得分高于Ⅱa组(P<0.05);而Ⅰa组与Ⅱa组、Ⅰb组与Ⅱb组得分比较(P>0.05)。结论:丹参化瘀汤能够明显减轻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在缓解术后患肢疼痛、改善术后凝血机制、减少皮下瘀斑及血肿、减轻术后患肢麻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水平等方面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与单纯常规术后处理相比有明显优势,可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该方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剥脱术与EVLT术的术后并发症相比,术后患肢疼痛程度较高点,其余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
李坤翰[4](2021)在《吴门孟河医派皮肤科特点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一、研究目的吴门孟河医派为我国影响力巨大的地域性流派,曾有“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美名,研究吴门、孟河医学的人很多,大多围绕着医家或内科来阐述,对于外科甚至皮肤科的叙述则是散见于各书籍之中,故本文试从历史地理特色、吴门孟河学术思想、用药特色、外治方法来阐述跟皮肤科之间的关系。二、研究方法本次是以文献研究为主,数据来源于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以“吴门医派”、“孟河医派”、“中医外治法”、“皮肤科”等为检索词进行期刊文献检索。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吴门孟河医派发展脉络为主,从历史经济、地域气候,总结其形成发展。第二部分为吴门孟河医派用药外治特色,用药上选择当地药材,用鲜品及虫类药物。中药制剂多以清热泻火解毒为主,以治疗外感温热之邪。外治法上有熏蒸、针刺、贴敷等方式体现了吴门孟河轻灵多变的特色。第三部分为吴门孟河皮肤科思想特点为主。遵循人体的生理及疾病的病理的时间规律,按四时的变化以“调候法”治之,以卫气营血及三焦理论辩证指导皮肤科治疗和预后转归。治法灵活多变轻巧,以达到轻可去实效果。三、研究结果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医学的发展,也是如此,从历史角度来说吴门孟河的发源地经济繁荣、人文社会丰富精彩,流派思想纷呈,在地理方面,吴门孟河发源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盛产药材,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吴门孟河诞生了许多影响巨大的医家,其理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甚大,初步总结为顺应节律、因时制宜、三焦及卫气营血等辩证思想,治疗上以调候法为基,用药轻灵、善用鲜品及虫类药、治法灵活多变、平正和缓。四、研究结论通过研究,我们了解吴门孟河为近代影响力巨大的地域性流派,探讨了吴门孟河医派形成和发展、吴孟医派皮肤科学术特点和用药特色。初步总结吴门孟河医派的理论思想为顺应节律,因时制宜;治疗上以三焦、卫气营血为辨证思路,辅以调候法;其用药轻灵,善用本地鲜品药材及虫类药。对今后的皮肤科发展有着参考价值,应深度挖掘其内涵,丰富其内容,更好的在临床服务。
唐翠娟[5](2020)在《基于TCMISS挖掘广西名中医荣震辨治乳腺癌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系统总结荣震主任医师临床治疗乳腺癌的病例处方,从而实现对荣震主任医师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的总结及传承,同时基于《中华医典》分析古代医家治疗乳腺癌相关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1)收集《中华医典》治疗乳腺癌相关疾病的方剂,运用SPSS21.0进行数据挖掘。(2)以“原发性乳腺癌”、“乳腺癌术后”、“乳腺癌围化疗期”、“乳腺癌围内分泌治疗期”为模块对荣震主任医师既往治疗乳腺癌病例以及本人临床跟师过程中的乳腺癌病例进行收集,规范命名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TCMISS)V2.0进行数据挖掘。具体数据挖掘方法及分析方案如下:(1)患者基本信息及药物组成频次分析(2)药物性味归经分析(3)关联规则分析(4)聚类分析。基于以上数据挖掘结果,探讨荣震主任医师辨治乳腺癌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结果:1.《中华医典》中治疗乳腺癌相关疾病用药规律研究结果:纳入100首方剂,涉及208味中药。药物主要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药味以苦、甘、辛居多,药性以寒为主,其次是温性、平性。药物以入肝经为主,其次是肺经、胃经、脾经、肾经、心经。对使用310次的药物进行聚类,得出以下八类:(1)乳香,没药(2)夏枯草,山慈菇,蒲公英,金银花(3)橘叶,瓜蒌,连翘(4)赤芍,防风(5)黄芪,人参(6)白术,茯苓,柴胡,白芍(7)肉桂,桔梗,川芎(8)青皮,白芷,甘草,当归。2.原发性乳腺癌用药规律研究结果:纳入74个病案,患者临床常见症状为肿块红肿疼痛、乳房闷胀不适、胸闷气短、烦躁易怒等,主要以痰瘀互结证、肝郁气滞证、热毒瘀结证为主。共74个方剂,涉及255味中药,使用频次310次的中药共64味,主要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其次是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理气药,这几类药物使用累计达80.61%,药物性味主要以寒、温、平、辛、苦、甘为主,主要入肝、脾、胃、肺经。基于关联规则算法的481个药物组合及195条药物强关联规则,通过聚类分析算法得到11个候选新处方。3.乳腺癌术后用药规律研究结果:纳入98个病案,患者临床常见症状为胸闷气短、上肢肿胀并放射痛、乏力、纳差、体重减轻、自汗等,主要以气血亏虚证、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为主。共98个方剂,涉及253味中药,使用频次310次的中药共80味,主要以补虚药为主,其次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这几类药物使用频次累计达81.83%,药物性味主要以温、寒、平、苦、甘、辛为主,主要入肝、脾、肺、心、肾、胃经。基于关联规则算法得到957个药物组合及52条强关联规则,通过聚类分析13个候选新处方。4.乳腺癌围化疗期用药规律研究结果:纳入105个医案,患者常见临床症状为乏力消瘦、纳差、恶心呕吐、大便异常、寐差等。主要以气血亏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为主。共105个方剂,涉及240种中药,使用频次310次的中药共76味,其中主要以补虚药为主,其次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化湿药、解表药、清热药,这几类中药使用频次达78.14%。药物性味主要以温、寒、平、甘、苦、辛为主,主要入脾经、肝经、肺经、肾经、胃经。基于关联规则算法得到730个药物组合及116条药物强关联规则。通过聚类分析得到16个候选新处方。5.乳腺癌围内分泌治疗期用药规律研究结果:纳入114个医案,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乳房闷胀不适、乏力、情绪异常、手足心热、盗汗、睡眠差等,主要以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为主。共114个方剂,涉及237种中药,使用310次的中药共84味,其中主要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收涩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这几类药物使用频次83.44%。药物性味主要寒、温、平、甘、苦、辛为主,主要归肝、脾、肺、肾、胃经为主。基于关联规则算法得到1103个药物组合及452条强关联规则,通过聚类分析法的得到12个候选新处方。结论:(1)古代医家治疗乳腺癌相关疾病用药经验:补虚扶正治法贯穿乳腺癌治疗过程始终,早期邪毒壅盛阶段重用清热解凉血解毒、活血行气、清肝解郁、化痰散结等疏化之法,偶用大寒、大毒、大热之药。疾病晚期则重在补益气血、调和阴阳。(2)荣震主任医师治疗乳腺癌用药经验:治疗原发性乳腺癌重视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治法。常用基础方有柴胡疏肝散、仙方活命饮、柴胡栀子散、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乳腺癌术后重视益气补血、行气化瘀、疏肝健脾治法,常用基础方有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逍遥散。乳腺癌围化疗期重视补益气血、益气生髓、疏肝健脾、和胃止呕治法,常用基础方有肿瘤科益气生髓煎、柴芍止呕汤、逍遥散。乳腺癌围内分泌治疗期重视滋肾养肝、养阴清热、温补脾肾治法,常用基础方有一贯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生脉散、二至丸、右归丸,针对内分泌治疗引起的便秘阴津亏虚证则配伍增液汤、阴虚盗汗则用青蒿鳖甲汤、泻白散加附子理中汤,以上均可辨证后加减用药。(3)荣震主任医师治疗乳腺癌的学术思想:防治外感风寒之邪贯穿乳腺癌辨证施方过程始终;调畅气血运行及固本扶正培元是关键;重视调和脾经、肾经、肝经、胃经的经脉之气通畅。
郭思思[6](2020)在《中药芩矾汤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中药芩矾汤联合抗生素治疗下肢丹毒,观察其各项实验室指标、全身及局部症状改善情况与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探讨中药芩矾汤联合抗生素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抗感染治疗(青霉素)+消水肿治疗(50%硫酸镁温热湿敷)+基础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清淡饮食);治疗组全身抗感染治疗+基础治疗同对照组,局部予以中药芩矾汤湿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7天至14天时全身发热、局部症状(皮损范围、皮温、自觉疼痛程度)、实验室指标(WBC、NE%、CRP、ESR)等情况,并对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若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过敏及全身不适症状,立即停药并予以对症处理;若受试者中途因身体不适口服其他药物,要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3例、10例、7例、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例、8例、18例、2例,总有效率93.3%;2、两组患者治疗前数据对比,性别比较P=0.793,年龄比较t=1.184,P=0.246,病程比较t=0.813,P=0.423,P>0.05;患者诱因比较χ2=0.914a,P=0.816>0.05;患者治疗前症状比较:体温比较t=3.378,P=0.071,皮损面积比较t=0.252,P=0.617,皮温差比较t=0.248,P=0.778,疼痛感比较t=0.242,P=0.810,P>0.05;治疗前实验室指标比较:血白细胞(WBC)比较t=0.103,P=0.91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比较t=0.559,P=0.579,C反应蛋白(CRP)比较t=-0.375,P=0.709,血沉(ESR)比较t=0.349,P=0.730,P均>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比较P<0.05;实验室指标组内比较P=0.000<0.05;治疗后实验室各项指标组间比较P<0.05;局部症状组内比较P<0.05;局部症状组间比较,对照组皮损面积中位数及四分位数3.00(2.00,4.25),治疗组皮损面积中位数及四分位数2.00(0.00,3.50),P=0.001<0.05;对照组皮温差中位数及四分位数1.00(0.57,1.52),治疗组皮温差中位数及四分位数0.75(0.22,1.22),皮温差比较P=0.075>0.05;对照组疼痛感中位数及四分位数1.00(1.00,2.00),治疗组疼痛感中位数及四分位数1.00(0.00,1.00),疼痛感比较P=0.007<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ALT、AST、BUN、Ccr)分析,P>0.05。结论实验结果显示1、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治疗下肢丹毒,改善其临床症状,但中药芩矾汤湿敷联合抗生素治疗下肢丹毒疗效显着;2、中药芩矾汤湿敷联合抗生素治疗下肢丹毒的疗程短,安全性高。图2幅;表14个;参116篇。
曾静文[7](2020)在《四黄水蜜在输液性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疼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四黄水蜜在输液性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输液性静脉炎患者,根据问诊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硫酸镁(50%)外敷,观察组给予四黄水蜜涂抹,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两种方法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比较两组护理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24、48、72 h四个时间节点,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黄水蜜在输液性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显着,可有效缓解输液性静脉炎患者局部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佳乐[8](2020)在《揿针联合青敷膏治疗乳痈初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研究揿针联合青敷膏治疗乳痈初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乳痈初期(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60例采用SPSS中的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头孢西丁钠静脉滴注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穴位膻中、双侧内关、肩井、期门、足三里予揿针针刺,并在患侧乳房外敷青敷膏,在治疗5天后进行疗效观察,主要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体温恢复时间、白细胞计数及CRP,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到,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症状积分、体温恢复时间、白细胞计数、CRP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症状积分、体温恢复时间、白细胞计数、CRP浓度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疗效率比较,治疗组的总疗效率为1 00%,对照组总疗效率为9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联合青敷膏对乳痈初期(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促进体温快速恢复,降低白细胞计数及CRP浓度,提高临床疗效,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田朝霞,郑新,王文杰,杨京华[9](2020)在《芪柏塌渍膏外敷预防甘露醇所致小儿静脉炎51例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芪柏塌渍膏在20%甘露醇所致小儿静脉炎中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02例采用静脉留置针静脉滴注20%甘露醇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1例。观察组在静脉输注甘露醇时在穿刺点上方5cm处给予芪柏塌渍膏外敷,对照组给予50%硫酸镁外敷。比较2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与发生时间、静脉滴注疼痛程度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3. 73%(7/51),低于对照组的52. 94%(27/51);发生时间为(5. 70±1. 58) d,较对照组的(3. 56±1. 42) d延长;静脉滴注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使用芪柏塌渍膏外敷可有效预防20%甘露醇所致的小儿静脉炎,减轻患儿的痛苦,效果满意。
陆春玲[10](2019)在《黄柏水湿敷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高渗药品外渗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黄柏水湿敷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高渗药品外渗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治疗出现高渗药品外渗致静脉炎的患者64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2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用马铃薯切片外敷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黄柏水湿敷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静脉炎总有效率(93.75%)显着低于对照组(68.75%),观察组治愈率(62.50%)显着高于对照组(3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渗药品外渗致静脉炎采用黄柏水湿敷联合红外线照治疗,可有效促进局部病变消失,提升临床疗效。
二、黄柏煎剂治疗静脉炎的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柏煎剂治疗静脉炎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血府逐瘀汤与五子散联合常规基础治疗对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治疗组 |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2组术后患肢水肿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 |
4.2 2组术后皮下淤血、血栓性静脉炎、条索状硬结消退时间比较 |
4.3 2组EVLT前后PT、APTT水平比较 |
5 讨论 |
(2)金黄膏治疗留置针所致外周静脉炎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治疗方法 |
1.4.3 观察指标 |
1.4.4 疗效判断 |
1.4.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愈时间比较 |
3 讨论 |
(3)丹参化瘀汤防治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的认识 |
1.1 中医关于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病机 |
1.2 中医对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
1.2.1 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中医外治法 |
1.2.2 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中医内治法 |
2 西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的认识 |
2.1 病理生理学 |
2.2 流行病学 |
2.3 临床表现 |
2.4 西医治疗方式 |
2.4.1 生活方式改变 |
2.4.2 压迫治疗 |
2.4.3 药物治疗 |
2.4.4 手术治疗 |
3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 |
3.1 剥脱术 |
3.2 腔内激光治疗(EVLT) |
3.3 热消融术 |
3.3.1 射频消融术(RFA) |
3.3.2 蒸汽静脉硬化(SVS) |
3.4 静脉曲张刨切术(TIPP) |
3.5 硬化剂治疗术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分组 |
2.3 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研究方法 |
3.2 药物来源 |
3.3 手术方法 |
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4.1 观察指标 |
4.2 资料收集 |
5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6 结果 |
6.1 一般情况 |
6.2 术后疼痛比较 |
6.3 术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较 |
6.4 术后患肢麻木情况比较 |
6.5 术后皮下瘀斑情况比较 |
6.6 术后皮下血肿情况比较 |
6.7 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 |
6.8 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及结论 |
1.中医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的认识 |
2.剥脱术与EVLT术的术后并发症情况 |
3.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应用价值 |
4.丹参化瘀汤的方药解析 |
5.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防治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4)吴门孟河医派皮肤科特点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吴门孟河医派的形成与发展 |
1.1 地理气候因素 |
1.2 历史经济文化因素 |
第二部分 吴门孟河医派皮肤科的用药治法特色 |
1. 吴门孟河皮肤科用药特色 |
1.1 地域药材 |
1.2 善用鲜品 |
1.3 善用虫类药品 |
2. 吴门孟河皮肤科特色中药制剂 |
2.1 六神丸 |
2.2 冲和膏 |
2.3 三黄二香散 |
2.4 青敷膏 |
2.5 黄芩油膏 |
3. 吴门孟河皮肤科外治法 |
3.1 熏蒸法 |
3.2 贴敷法 |
3.3 针刺法 |
3.4 刀针 |
3.5 吹法 |
3.6 围药 |
第三部分 吴门孟河医派皮肤科学术特点 |
1. 顺节应律,因时制宜 |
1.1. 按四时节律变化规律以“调候法”诊治 |
1.2. 按月之节律调周法诊治 |
1.3. 按日、时等节律诊治 |
1.4. 因时应律,气从以顺 |
2. 卫气营血辩证 |
2.1 卫气营血在皮肤病的辩证 |
2.2 卫气营血在皮肤科上的运用 |
3. 三焦辨证 |
4. 治法轻灵,灵活多变 |
5. 用药和缓平淡 |
6. 斑疹理论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因时制宜下的皮肤科 |
1.1 内经上的因时制宜 |
1.2 自然界节气与皮肤病关系 |
1.3 吴门温病与因时制宜 |
2.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2.1. 提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病统证 |
2.2. 舍证从病或舍病从证在皮肤病的运用 |
2.3. 无病”从证和无“证”从病 |
2.4. 辨病与辨证分阶段论治的结合 |
展望与不足 |
结论 |
文献参考 |
致谢 |
(5)基于TCMISS挖掘广西名中医荣震辨治乳腺癌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SPSS21.0聚类分析的《中华医典》中乳腺癌相关疾病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医案来源 |
1.2 数据处理 |
1.2.1 数据提取及筛选 |
1.2.2 数据录入及规范化处理 |
1.2.3 软件支持及数据挖掘方法 |
2 结果 |
2.1 药物频次分析 |
2.2 中药性味及归经频次分析 |
2.3 药物类别频次统计结果 |
2.4 药物聚类分析 |
第二部分 基于TCMISS挖掘广西名中医荣震辨治乳腺癌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处方收集来源 |
1.2 病例筛选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库构建 |
2.2 数据预处理 |
2.3 软件支持及数据挖掘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频次分析 |
3.3 药物功效分类及性味归经统计 |
3.4 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组方规律研究 |
3.5 基于熵聚类分析方剂配伍规律及新方发现 |
第三部分 综合性讨论 |
1 讨论 |
1.1 基于数据挖掘名医用药经验的必要性及科学性 |
1.2 《中华医典》之乳腺癌相关疾病用药规律探讨 |
1.3 频次分析结果探讨 |
1.3.1 患者一般发病年龄、就诊症状、及证型 |
1.3.2 处方用药频次结果探讨 |
1.3.3 处方药物功效分类及性味归经探讨 |
1.4 药物间关联规则探讨 |
1.5 方剂聚类分析探讨 |
2 用药经验总结及学术思想探讨 |
2.1 古代医家治疗乳腺癌相关疾病经验 |
2.2 荣震主任医师辨治原发性乳腺癌用药经验 |
2.3 荣震主任医师辨治乳腺癌术后用药经验 |
2.4 荣震主任医师辨治乳腺癌围化疗期用药经验 |
2.5 荣震主任医师辨治乳腺癌围内分泌期用药经验 |
2.6 荣震诊治乳腺癌学术思想 |
第四部分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防治乳腺癌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求学期间获得科研成果 |
(6)中药芩矾汤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诊断标准 |
1.1.3 选择标准 |
1.1.4 研究方法 |
1.1.5 治疗方法 |
1.2 观察指标 |
1.2.1 基本记录 |
1.2.2 症状测量 |
1.2.3 评定标准 |
1.2.4 安全性分析 |
1.2.5 统计学方法 |
1.2.6 试验中出现的反应及处理 |
1.3 治疗结果分析 |
1.3.1 治疗前比较 |
1.3.2 治疗结果 |
1.4 讨论 |
1.4.1 应用中药芩矾汤外敷治疗下肢丹毒的理论 |
1.4.2 试验结果分析 |
1.4.3 外治法 |
1.4.4 方解 |
1.5 小结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
2.1 祖国医学对丹毒的认识及进展 |
2.1.1 病名来源 |
2.1.2 古代中医总结的病因病机 |
2.1.3 现代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4 中医辨证 |
2.2 中医药治疗下肢丹毒的研究进展 |
2.2.1 按部位辨证治疗 |
2.2.2 按分期分型治疗 |
2.2.3 中医内治法 |
2.2.4 中医外治法 |
2.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3 西医对下肢丹毒的认识及发展 |
2.3.1 现代医学对丹毒的认识 |
2.3.2 下肢丹毒的诊断 |
2.3.3 下肢丹毒的病因 |
2.3.4 丹毒的并发症 |
2.3.5 致病菌及淋巴管的研究分析 |
2.3.6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临床治疗前后记录表 |
附录 B 治疗过程中病例记录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7)四黄水蜜在输液性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疼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护理总有效率的比较 |
2.2 两组入院时和护理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的比较 |
3 讨论 |
(8)揿针联合青敷膏治疗乳痈初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乳痈的认识 |
1.1 病名来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乳痈辨证论治 |
2. 现代医学对哺乳期乳腺炎的研究 |
2.1 概念 |
2.2 危险因素 |
2.3 发病机制 |
2.4 治疗 |
2.5 现代医学与中医学联合治疗 |
2.6 预防与调护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治疗疗程 |
2.3 观察指标 |
2.4 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
3.2 体温恢复时间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WBC、CRP比较 |
3.4 治疗前后总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揿针 |
1.1 穴位选择依据 |
1.2 揿针介绍 |
1.3 针刺镇痛 |
1.4 揿针的临床应用 |
2. 青敷膏 |
2.1 青敷膏的药物组成 |
2.2 青敷膏作用机制 |
2.3 青敷膏的临床应用 |
2.4 青敷膏的总结 |
3. 实验室指标选择 |
3.1 白细胞 |
3.2 C-反应蛋白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5.1 不足 |
5.2 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芪柏塌渍膏外敷预防甘露醇所致小儿静脉炎51例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干预方法 |
2.1 观察组 |
2.2 对照组 |
3 效果观察 |
3.1 观察指标 |
3.2 统计学方法 |
3.3 干预结果 |
3.3.1 2组静脉炎发生率及发生时间比较 |
3.3.2 2组静脉滴注疼痛程度比较 |
3.3.3 2组家长满意度比较 |
4 讨论 |
(10)黄柏水湿敷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高渗药品外渗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黄柏煎剂治疗静脉炎的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血府逐瘀汤与五子散联合常规基础治疗对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 王振君,潘孙峰,彭丽丽,方高丰,魏绪旺. 新中医, 2021(23)
- [2]金黄膏治疗留置针所致外周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 赵风. 新疆中医药, 2021(03)
- [3]丹参化瘀汤防治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D]. 祁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吴门孟河医派皮肤科特点的初步研究[D]. 李坤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TCMISS挖掘广西名中医荣震辨治乳腺癌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研究[D]. 唐翠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中药芩矾汤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郭思思.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四黄水蜜在输液性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疼痛的影响[J]. 曾静文. 中国当代医药, 2020(11)
- [8]揿针联合青敷膏治疗乳痈初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佳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芪柏塌渍膏外敷预防甘露醇所致小儿静脉炎51例效果观察[J]. 田朝霞,郑新,王文杰,杨京华. 湖南中医杂志, 2020(01)
- [10]黄柏水湿敷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高渗药品外渗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与分析[J]. 陆春玲. 名医,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