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碳纤维布加固T形梁徐变特性的计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1](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张新稳[2](2020)在《赛岐大桥加固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工程建设者的不断努力,国内交通基础建设发展十分迅速,建造了大量的公路桥梁。然而,部分桥梁由于使用建造时间比较早,当时的设计荷载等级低,从而出现承载力不足,桥宽不够,混凝土老化等问题。若全部推倒进行重新设计和建造,显得既不科学,也不经济。而对旧桥的加固改造便能恰到好处地解决这一难题,同时也能够节约建设资金和控制造价成本。本文以赛岐大桥为工程背景,对不同的加固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分析了箱梁底板开裂的原因以及对加固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首先阐述了增大截面法、粘贴钢板法、粘贴碳纤维布法和预应力碳纤维板法的基本理论,总结了这四种加固方法的各自的适用性。(2)根据赛岐大桥运营现状的检测结果,运用桥梁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建立了赛岐大桥的整体模型。通过整体结构计算,得到了赛岐大桥成桥状态下的内力和应力分布规律,为局部加固的分析奠定了基础。(3)结合Midas Civil整体分析的结果,运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桥梁主跨中跨进行实体建模计算,对箱梁底板三向受力状态进行了分析,得出第一主应力是混凝土底板开裂的控制应力;通过控制箱梁底板横向受力影响因素的方法,对箱梁底板横向受力进行了参数化分析,得出了各个参数对底板受力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底板厚度、梁底曲线效应、预应力损失以及预应力产生的径向力等因素对底板混凝土横桥向的受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温度效应、混凝土的收缩在成桥阶段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横向拉应力的减小无显着变化。(4)对比分析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粘贴钢板、粘贴碳纤维布三种加固方法对底板加固的效果。然后,探究了预应力大小、布置间距、粘结因素等参数对预应力碳纤维加固底板的效果,得出预应力碳纤维加固设计和施工所需要的一些参考数据,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经验和借鉴。
王凯健[3](2020)在《预应力FRP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数值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土木工程的迅速发展,全球大多数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大规模建设,而对结构加固的需求在日渐增长。在保证结构原有使用功能的目标下,设计出效率高、操作简单、成本经济的加固方式成为加固领域的科研人员真正的挑战。FRP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加固,在钢筋混凝土构件受拉区表面粘贴FRP材料进行抗弯加固属于比较常见的加固做法,但该方法有明显的缺点:应力滞后,材料利用率低,对结构裂缝的限制作用较小。为FRP材料施加预应力可以主动调整原构件内力分布,显着改善正常使用阶段性能,提升结构的抗裂性能,有效降低结构变形和动力响应,因此在桥梁等结构加固方法中,应优先选择预应力FRP加固法。本文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对预应力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静力和动力有限元计算分析,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开展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裂缝间距理论计算方法研究。考虑混凝土与FRP布界面的粘结滑移,采用加固影响系数,建立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裂缝间距计算公式。结合该理论计算方法,对文献中的14根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裂缝间距计算,将理论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证明理论计算方法能够满足裂缝间距计算精度要求,为后续开展预应力CFRP加固混凝土梁的裂缝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采用混凝土塑性损伤理论对普通FRP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开展了裂缝间距数值计算研究,与第二章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加固梁裂缝间距的合理数值算法。使用基于CZM(Cohesive Zone Model)的界面单元模拟FRP布和混凝土之间的界面,探究了网格尺寸对计算结果精度的影响,将有限元计算所得裂缝间距与理论计算值及试验值比较,提出了数值计算合理的网格尺寸。3.基于塑性损伤模型和扩展有限元(XFEM)两种数值方法,对预应力CFRP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和普通CFRP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开展数值计算分析,通过与试验梁的荷载位移曲线对比,验证数值计算模型的合理性。进一步对比分析了预应力CFRP加固梁和普通CFRP加固梁的裂缝扩展、混凝土应力、CFRP布应力、界面应力分布等数值计算结果,得到了预应力CFRP加固梁的承载力、开裂荷载、刚度均有一定程度提高的结论,特别是裂缝间距、裂缝扩展速度、跨中挠度均明显减小。4.为进一步研究了预应力CFRP对钢筋混凝土梁动力性能的作用效果,建立冲击荷载作用下预应力CFRP布和普通CFRP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限元模型,并使用动力显式求解器进行了瞬态动力响应计算。研究表明,与普通CFRP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相比,预应力CFRP加固方法在降低钢筋混凝土加固梁的速度、加速度、跨中位移等动力响应方面效果明显。
万世成[4](2019)在《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中等跨径公路桥梁和城市桥梁的上部结构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梁已越来越多。随着桥梁使用年限增长、交通量增大和车辆设计荷载提高,组合结构的加固补强问题势必愈发突出。CFRP(Carbon Fiber-Reinforced Polymer)板作为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结构加固材料,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加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结合交通运输部《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2)修订编制项目和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LX160261),针对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承载能力不足和负弯矩区混凝土桥面板抗裂性不足的问题,进行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的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设计了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新型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对锚固系统各个部件的关键受力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锚具和夹具在张拉阶段的受力、摩擦型高强螺栓的受剪承载力、限位压块螺杆的抗拉强度和抗掀拔力计算。基于ABAQUS对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进行了有限元建模与非线性分析,结合数值分析结果对张拉锚固装置进行选材和试制,并提出了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的配套施工工艺。2.针对工字形简支组合梁,完成了4根加固梁和1根对比梁的静载破坏试验,张拉、锚固位置在组合梁正弯矩区即钢梁下翼缘板。试验结果表明:提高CFRP板的预应力水平,其应变损失率有降低的趋势;预应力CFRP板加固能有效提高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下预应力CFRP板具有横向断裂、散丝断裂、跨中剥离等三种破坏形态;加固后的跨中截面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预应力CFRP板不宜用于以控制结构变形为主的使用功能加固;不宜对后张纤维复合板材施加过高的预应力,以保证加固结构的延性。3.针对箱形连续组合梁,完成了2根加固梁和1根对比梁的静载破坏试验,张拉、锚固位置在组合梁负弯矩区即中支点混凝土板上缘。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CFRP板加固能有效提高连续组合梁中支点截面和跨中截面的抗弯承载力;预应力CFRP板加固能大幅提高负弯矩区混凝土板的抗裂性;经加固的连续组合梁,弯矩调幅系数有所减小;试件破坏形式为典型的受弯破坏,极限状态下的负弯矩区预应力CFRP板未拉断;经预应力CFRP板加固的连续组合梁,抗弯刚度得到提高且梁的极限变形增大。4.对ABAQUS中金属弹塑性本构模型和混凝土损伤塑性本构模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简支组合梁正弯矩区、预应力CFRP板加固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分析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检验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进一步验证了预应力CFRP板对组合结构桥梁的加固效果。对连续组合梁抗弯承载力、挠度发展和极限变形进行了参数分析,提出了CFRP板最佳预应力水平的建议值。5.基于塑性理论、弹塑性理论和弹性理论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正弯矩区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基于塑性理论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推导了简支组合梁的弹性挠度、极限挠度解析公式,研究了考虑结合面滑移效应的组合梁挠度的折减刚度法,推导了连续组合梁弹性挠度计算公式和考虑截面刚度变化的挠度计算公式。推导了加固后的中支点截面抗裂性验算公式,并结合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的受力特点,提出了负弯矩区混凝土板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6.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各项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包括锚具变形损失、季节温差损失、分批张拉损失和长期松弛损失。推导了组合梁正常使用阶段CFRP板中拉应力的计算公式。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强度设计值、重心调整系数与面积折减系数、张拉控制应力的取值方法。通过某RC简支T形梁桥和某三跨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的预应力CFRP板加固工程实例,检验了上述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吴继康[5](2019)在《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空心板梁桥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公路、铁路和城市道路犹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起来,而桥梁作为连接道路不可跨越地段的唯一途径,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是,一些桥梁由于其建设年代久远,受当时的设计荷载水平低等原因,使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公路交通运输的需求,有些甚至已经禁止大型运输车辆的通行,而当地政府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拆除重建,这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和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为了恢复这种旧桥、危桥的通行能力,预应力碳纤维布在桥梁加固领域的良好应用显现出了其优异的工程和经济效益。本文为了研究预应力碳纤维布在加固混凝土空心板梁中的应用,采用了理论分析-有限元模拟计算-工程应用评估的方法,根据材料力学和混凝土设计原理研究了其加固后主要破坏模式的破坏机理,以及推导出了剥离破坏应力计算公式;根据大量研究成果,对预应力碳纤维布技术中的预应力损失进行了分析,以及给出了主要损失项的计算公式;对于不同的预应力施加方法,系统研究了两种预应力施加方法的施工工艺;采用有限元模拟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预应力碳纤维布的加固效果,以及不同预应力水平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及最佳预应力的确定;最后,根据实际工程应用情况,验证了预应力碳纤维布在进行桥梁加固时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其工程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该论文有图65幅,表17个,参考文献52个。
刘博[6](2017)在《预应力CFRP布加固箱形梁桥的静动力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自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量与日俱增,而公路桥梁在确保运输行业稳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然而近些年来,一大部分老旧公路桥梁因其受建造年代、自然环境的影响,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不能满足交通运输的需要,有些公路桥梁甚至发生坍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对存在隐患的公路桥梁进行加固改造俨然已迫在眉睫,当前桥梁加固方法众多,选用何种方法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因桥而异。本文分别选用后张法、先张法预应力碳纤维布对某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梁桥进行加固(简称为后张法加固、先张法加固),并通过ANSYS数值计算对比分析不同方法的加固效果得出所依托桥梁工程最佳的加固方法,为实际公路桥梁加固工程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工作有:(1)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依托工程整桥模型,并采用后张法和先张法对碳纤维布施加预应力,再分别建立箱形梁桥加固模型。研究后张法加固和先张法加固箱梁及桥墩所选截面单元和节点的应力、挠度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预应力碳纤维布能够减小桥梁的应力和挠度,而且后张法的加固效果明显优于先张法。(2)利用El-Centro波、天津波和兰州波对加固前、后张法加固、先张法加固计算模型进行动力有限元分析,研究在竖向地震荷载作用下边跨跨中、中跨跨中顶板截面的竖向位移和加速度响应,以及在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桥墩顶部水平位移、加速度响应。结果表明:预应力碳纤维布能够减小桥梁的地震动响应,而且后张法对控制地震响应效果明显要比先张法好。(3)选用移动荷载来模拟车辆,并考虑60km/h和90km/h两种车速情况,研究桥梁边跨、中跨截面处竖向位移和加速度在加固前后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车速的增大,竖向位移峰值增大、竖向加速度峰值增大;预应力碳纤维布能够减小车-桥耦合动力响应,而且后张法对控制动力响应的效果明显好于先张法。
张宝静[7](2016)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梁桥间接刚度及长期徐变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基本建设飞速发展的时期,修建了大量的桥梁和房屋。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许多建国初期建造的桥梁由于标准提高、设计施工不当、荷载增加、材料老化、环境腐蚀、使用功能变更等众多原因,面临着拆除重建或加固补强,若拆除重建,势必会给国家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但传统的加固方法存在施工困难、工期较长、抗腐蚀性差和耐久性差的缺点。使用预应力碳纤维板材加固桥梁技术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快速发展的加固技术之一,对碳纤维板材施加预应力,可以充分利用碳纤维板材的高强性能,同时还可以改善碳纤维板材与混凝土接触处的界面粘结应力分布,进而延缓碳纤维剥离破坏。由于碳纤维板材抗拉强度高,耐腐蚀性强,设计方便、施工简单高效等优点,使得预应力碳纤维板材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深受重视,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纵观以往研究成果,还存在以下不足:预应力碳纤维板长期徐变性能研究较少,局限于短期应变观测;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受弯构件抗弯刚度研究不透彻;试件尺寸偏小,尺寸效应影响较大;对变粘结条件下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受弯构件的力学性能研究几乎没有;由于张拉设备及碳板锚具难以满足使用要求,实体桥梁加固中应用较少,尤其是大桥加固。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及不足,本文进行了以下内容的研究工作:(1)对国内外关于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受弯构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国内外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领域开展的工作及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优缺点及局限性。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2)进行了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静载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使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对加固结构的承载能力、抗裂能力和抗弯刚度等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在结构二次受力情况下的加固效果,并对比分析了结构不同配筋率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在以上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间接刚度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有限元对比分析,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该公式可以指导工程加固设计。(3)在室内标准条件下,对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结构长期徐变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考察了碳纤维板张拉锚固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及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通过对粘贴于碳板表面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对碳纤维板长期预应力作用下的应变进行了长期观测,得出了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结构的长期徐变性能;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预应力碳纤维板在长期预应力作用下的应变计算公式,可用来指导工程加固设计;通过对实体桥梁加固工程碳板长期徐变的监测,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4)在对梁的刚度与自振频率、挠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动力刚度法对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受弯构件的自振频率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对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计算公式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的挠度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可以指导工程加固设计。(5)对变粘结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无粘结、有粘结和变粘结预应力加固试验梁在外界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重点对三种状态下裂缝现象进行了观测对比分析;对有粘结、无粘结和变粘结的裂缝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6)使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对湖南省湘乡市洙津渡大桥进行了加固,对其加固设计方案、张拉工艺、造价成本进行了介绍及分析;对桥梁进行了荷载试验,并对其加固效果进行了评估;在加固后的碳纤维表面预埋光纤光栅传感器,通过观测预应力碳纤维板的应变,来研究预应力碳纤维板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徐变性能。
李知兵[8](2014)在《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及温差与冻融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预应力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能够较充分地利用CFRP的高强性能,改善被加固结构在工作阶段的使用性能,因此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众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这些工作大多集中于预应力CFRP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性能,并且所用试件的尺寸往往较小,与真实结构存在一定差距。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加固的结构,预应力CFRP加固的混凝土结构其在温度、冻融等环境因素作用下工作性能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仍有待进一步认识。因此,本文针对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及温差与冻融影响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包括:(1)通过模型试验研究,系统考察了预应力CFRP加固大尺寸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能:对比了非预应力FRP、预应力FRP加固梁的力学性能差异;分析了设计参数对加固桥梁受力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初始应力、粘结性能等引起的加固桥梁破坏形态的演变规律及内在机理;提出了加固结构承载能力、刚度等的设计计算公式。(2)通过加固实桥的现场长期监测研究,系统考察了温度作用下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桥梁的力学性能:通过对已加固桥梁预应力CFRP板应变及梁顶、梁底温度变化的昼夜观测,在平截面等假设基础上,将温度变化下的混凝土应变按产生的原因分为温度自由应变、自约束应变和外约束应变,利用叠加原理推导得到了预应力CFRP板温度应变的计算公式。(3)系统研究了冻融循环作用下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变化规律,探索了冻融循环和预应力水平对加固梁破坏形态、承载能力等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冻融循环次数、混凝土强度、初始应力大小等影响因素对冻融环境下碳纤维片材-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规律,明确了预应力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在冻融侵蚀环境下退化机理,提出了预应力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随冻融循环作用的计算模型。(4)通过试验研究考察了CFRP-混凝土的界面粘结极限承载力、界面应力分布等界面粘结性能,分析了粘结长度等因素对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在试验研究基础上,建立了CFRP-混凝土界面粘结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提出了界面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拟合方法,比较了本文试验结果与目前主要几种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吻合程度,得到了符合本文试验的C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程华伟[9](2014)在《FRP加固箱形梁刚度计算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FRP材料由于具有质量轻、加固强度高、加固效率好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到结构加固中去,国内外许多学者对FRP加固进行了研究,从FRP加固构件的受力机理、锚固措施到影响因素等等,包括的范围很广,但是对FRP加固箱梁后的刚度变化情况很少有学者进行研究。箱梁截面的抗弯刚度在控制大跨径桥梁的挠度中占有越来越重的作用,对FRP加固箱梁的刚度在正常使用阶段是否能够正常使用,对箱梁能否正常运营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本文对国内外FRP加固钢筋混凝土刚度的基础上,结合国家“973计划”项目《应用FRP实现重大工程结构高性能与长寿命的基础研究》(2012CB026205),对8根碳纤维布加固箱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且在研究的基础之上对FRP加固箱梁在正常使用阶段的刚度公式进行推导和验证。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国内外关于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方面进行了总结,同时对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刚度公式进行概括分析,根据他们公式的推导边界条件、假设、简化,进而分析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刚度公式的优点和不足。2)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FRP加固箱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根据数值模拟分析的结果对FRP加固箱梁的受力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分析FRP加固箱梁后,箱梁的刚度变化情况,并且通过和试验箱梁的结果对比,得出本文采用的数值模拟有一定的精度。3)对FRP加固箱梁刚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分析确定影响FRP加固箱梁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推导FRP加固箱梁的刚度公式做准备;本文给出了FRP加固箱梁在不同情况下的刚度公式,并采用搜集到的试验数据对推导刚度公式进行验证,得出了本文的刚度公式具有一定的精度能够为工程加固提供指导。
王泽源[10](2011)在《FRP增强高强混凝土T形梁延性机理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Plastic,简称FRP)以其轻质高强,良好的耐久性及耐疲劳性能广泛的应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修复领域。随着新建结构日益向大跨度、超高层体系发展,高强混凝土以其高强、低收缩徐变及高耐久性等优点在结构工程中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然而,在冲击荷载、偶然超载及地震力的作用下,高强混凝土结构不可避免的暴露出脆性大,延性差的缺陷。能否采用FRP这种优质材料改善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延性差的问题成为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广泛关注的课题。因此,为了迎合目前结构工程界研究需要,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FRP增强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延性机理与试验研究》对FRP增强高强钢筋混凝土T形梁延性机理展开探索性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底贴CFRP片材加固高强钢筋混凝土T形梁受弯延性展开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通过对9根高强钢筋混凝土T形梁的进行抗弯试验的基础上,对底贴碳纤维布加固后的梁的延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选取的研究的参数为T形梁的截面形式、碳纤维布加固量、锚固形式等。试验结果表明,在梁端部及跨中和加载点等混凝土裂缝发育充分的地方布置U形锚固能够发挥出底贴碳纤维布的抗拉性能,提高仅进行底贴碳纤维布加固T梁的延性。根据试验结果,在已有对FRP加固T梁一、二次刚度的研究基础上,建立起底贴FRP加固量与位移延性系数定量关系的计算方法,数据吻合良好。(2)从截面曲率延性系数的定义出发,针对底贴FRP片材抗弯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两种较为常见的极限破坏形态(FRP拉断破坏、混凝土压碎),基于平截面假定及无粘结滑移等基本假定,推导了T形截面梁在达到屈服阶段和极限状态的截面曲率计算公式,进而提出底贴FRP片材加固钢筋混凝土T形梁的曲率延性系数的简化计算方法,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3)基于Deifalla试验中对T梁翼缘的加固方法及Anil的试验中所采用的附加锚固措施,对12根组合FRP约束受压区高强混凝土T梁的受弯延性展开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考虑的因素主要为碳纤维布的布置宽度、碳纤维布的加固厚度及T梁的截面类型等参数。基于Mattock试验采用的塑性铰转角计算方法及Baker提出的塑性铰转角模型,提出一个针对FRP约束受压区混凝土T梁塑性铰转角计算公式;并对现浇框架结构中梁板整浇体系的延性加固方法的构造措施提供一定的设计建议。(4)通过对10组约束高强混凝土棱柱体试件的轴压试验,分别研究了包裹纤维布、植入钢螺栓并压板和两者组合加固技术对改善高强混凝土棱柱体承载力及延性的作用,通过应变能积累理论对试件的延性进行分析,给组合FRP约束受压区高强混凝土T梁的延性提高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碳纤维布加固T形梁徐变特性的计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碳纤维布加固T形梁徐变特性的计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
2桥梁结构设计 |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
2.1.1汽车作用 |
2.1.2温度作用 |
2.1.3浪流作用 |
2.1.4分析方法 |
2.1.5展望 |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
2.2.7展望 |
2.3高性能材料 |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2.3.5展望 |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
3桥梁建造新技术 |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
3.1.3施工新技术 |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
4桥梁运维 |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
4.1.1监测技术 |
4.1.2模态识别 |
4.1.3模型修正 |
4.1.4损伤识别 |
4.1.5状态评估 |
4.1.6展望 |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2.1智能检测技术 |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
4.2.3展望 |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
4.3.4.1车辆冲击系数 |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
4.3.5研究展望 |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
4.4.5组合加固法 |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
4.4.7其他加固方法 |
4.4.8发展展望 |
5桥梁防灾减灾 |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
5.2.1桥梁风环境 |
5.2.2静风稳定性 |
5.2.3桥梁颤振 |
5.2.4桥梁驰振 |
5.2.5桥梁抖振 |
5.2.6主梁涡振 |
5.2.7拉索风致振动 |
5.2.8展望 |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
5.3.1材料高温性能 |
5.3.2仿真与测试 |
5.3.3截面升温 |
5.3.4结构响应 |
5.3.5工程应用 |
5.3.6展望 |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4研究展望 |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
5.5.1桥梁冲刷 |
5.5.2桥梁水毁 |
5.5.2.1失效模式 |
5.5.2.2分析方法 |
5.5.3监测与识别 |
5.5.4结论与展望 |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
策划与实施 |
(2)赛岐大桥加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桥梁加固基本理论基础 |
2.1 增大截面加固法 |
2.1.1 构造及施工工艺 |
2.1.2 计算要点 |
2.2 粘贴钢板加固法 |
2.2.1 构造及施工工艺 |
2.2.2 计算要点 |
2.3 粘贴碳纤维加固法 |
2.3.1 构造及施工工艺 |
2.3.2 计算要点 |
2.4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法 |
2.4.1 构造及施工工艺 |
2.4.2 计算要点 |
2.5 加固方法适用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有限元分析理论与整体结构计算 |
3.1 赛岐大桥工程背景 |
3.1.1 工程概况 |
3.1.2 现状调查及分析 |
3.2 赛岐大桥主桥模型建立 |
3.2.1 单元与边界条件 |
3.2.2 分析参数的确定 |
3.3 加固前结构的计算 |
3.3.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
3.3.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3.4 本章小结 |
4 实体计算及底板横向受力参数影响分析 |
4.1 箱梁有限元局部实体建模 |
4.1.1 钢筋混凝土单元的选取 |
4.1.2 预应力筋的模拟 |
4.1.3 材料属性 |
4.1.4 边界条件 |
4.2 有限元局部模型计算 |
4.2.1 计算结果 |
4.2.2 应力状态分析 |
4.3 箱梁底板横向受力参数影响分析 |
4.3.1 温度效应的影响 |
4.3.2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 |
4.3.3 底板厚度变化的影响 |
4.3.4 梁底曲线效应的影响 |
4.3.5 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
4.3.6 预应力束径向力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赛岐大桥加固分析 |
5.1 底板加固 |
5.1.1 ANSYS加固模型的建立 |
5.1.2 粘贴钢板 |
5.1.3 粘贴碳纤维布 |
5.1.4 预应力碳纤维板 |
5.1.5 应力分析 |
5.2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 |
5.2.1 最不利荷载的选取 |
5.2.2 加固机理分析 |
5.3 加固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5.3.1 横向预应力大小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
5.3.2 横向预应力间距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
5.3.3 粘结因素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NSYS有限元建模命令流 |
致谢 |
(3)预应力FRP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预应力FRP加固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裂缝间距理论计算 |
2.1 引言 |
2.2 裂缝间距理论计算公式 |
2.3 实例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塑性损伤的FRP布加固混凝土梁裂缝分布数值分析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3.2.1 试验梁介绍 |
3.2.2 材料本构模型 |
3.2.3 FRP与混凝土界面数值模型 |
3.2.4 单元网格及求解选项 |
3.3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讨论 |
3.3.1 荷载-位移曲线 |
3.3.2 混凝土裂缝分布 |
3.4 不同网格尺寸下的计算结果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预应力FRP布加固混凝土梁的数值分析 |
4.1 引言 |
4.2 试验梁介绍 |
4.3 有限元模型 |
4.3.1 材料本构及单元类型 |
4.3.2 CZM 界面单元 |
4.3.3 FRP布预应力施加方法 |
4.4 预应力CFRP与普通CFRP加固效果对比 |
4.4.1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及误差分析 |
4.4.2 加固梁混凝土应力分布 |
4.4.3 CFRP布应力分布 |
4.4.4 混凝土-FRP布界面应力分布 |
4.5 预应力CFRP对混凝土裂缝扩展抑制效果分析 |
4.5.1 裂缝间距 |
4.5.2 裂缝扩展 |
4.6 本章小结 |
5 预应力FRP加固混凝土梁的动力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瞬态响应数值分析方法 |
5.3 有限元模型 |
5.3.1 分析步设置 |
5.3.2 接触设置 |
5.3.3 动荷载施加 |
5.4 动力响应结果分析 |
5.4.1 动应力分布 |
5.4.2 位移响应 |
5.4.3 速度响应 |
5.4.4 加速度响应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与CFRP加固技术 |
1.1.2 预应力主动加固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FRP材料用于结构加固的发展概述 |
1.2.2 预应力FRP锚具的研究 |
1.2.3 钢梁及组合梁的FRP加固研究 |
1.2.4 连续组合梁受力性能及负弯矩区加固研究 |
1.2.5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设计方法的发展概述 |
1.3 尚待解决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的研制开发 |
2.1 锚固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 |
2.1.1 静载锚固性能要求 |
2.1.2 锚固系统设计遵照的原则 |
2.2 锚固系统构造及尺寸研究 |
2.2.1 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整体构造 |
2.2.2 锚固系统主要部件的构造设计 |
2.2.3 锚具和夹具受力分析 |
2.2.4 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计算 |
2.2.5 限位压块螺杆抗掀拔力和抗拉强度计算 |
2.3 锚固系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2 有限元分析的参数设置及计算结果 |
2.4 锚固系统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 |
2.4.1 施工工艺流程 |
2.4.2 施工技术要点 |
2.4.3 施工安全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简支梁试验研究 |
3.1 试验目的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件设计 |
3.2.2 试件加固方案 |
3.2.3 试件制作与加工 |
3.2.4 材料性能参数 |
3.2.5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
3.2.6 量测方案及测点布置 |
3.2.7 预应力施加及损失量测 |
3.3 试验现象与破坏形态 |
3.3.1 试件受力过程及现象 |
3.3.2 试件破坏形态及分析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主要试验结果 |
3.4.2 试件抗弯承载力分析 |
3.4.3 预应力CFRP板应变发展规律 |
3.4.4 截面应变分布 |
3.4.5 钢筋的荷载-应变特性 |
3.4.6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
3.4.7 试件延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试验研究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件设计 |
4.2.2 试件加固方案 |
4.2.3 试件制作与加工 |
4.2.4 材料性能参数 |
4.2.5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
4.2.6 量测方案及测点布置 |
4.3 试验现象与破坏形态 |
4.3.1 试件受力过程及现象 |
4.3.2 试件破坏形态及分析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试件抗弯承载力与极限荷载分析 |
4.4.2 塑性铰与弯矩调幅分析 |
4.4.3 负弯矩区抗裂性及裂缝宽度 |
4.4.4 预应力CFRP板应变发展规律 |
4.4.5 截面应变分布 |
4.4.6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有限元分析 |
5.1 有限单元法与ABAQUS概述 |
5.1.1 有限单元法研究总述 |
5.1.2 ABAQUS的分析模块与步骤 |
5.2 简支组合梁正弯矩区加固的有限元分析 |
5.2.1 金属弹塑性及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参数 |
5.2.2 有限元实体模型的建立 |
5.2.3 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 |
5.3 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加固的有限元分析 |
5.3.1 有限元实体模型的建立 |
5.3.2 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 |
5.3.3 参数分析及最佳预应力水平确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计算方法与理论分析 |
6.1 预应力CFRP板加固组合梁跨中截面抗弯承载力 |
6.1.1 塑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6.1.2 弹塑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6.1.3 弹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6.1.4 三种承载力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
6.2 预应力CFRP板加固组合梁中支点截面抗弯承载力 |
6.2.1 塑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6.2.2 塑性计算方法与试验结果对比 |
6.3 组合梁跨中截面弹性挠度与极限挠度分析 |
6.3.1 简支组合梁的弹性挠度分析 |
6.3.2 考虑结合面滑移对组合梁挠度计算的影响 |
6.3.3 简支组合梁的极限挠度分析 |
6.3.4 连续组合梁的弹性挠度分析 |
6.3.5 考虑截面刚度变化的连续组合梁挠度计算 |
6.4 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的抗裂性与裂缝宽度 |
6.4.1 加固后的连续组合梁桥负弯矩区抗裂性验算 |
6.4.2 各国规范组合梁裂缝宽度计算方法分析 |
6.4.3 本文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设计要点与工程应用 |
7.1 预应力CFRP板应力损失计算方法研究 |
7.1.1 碳纤维板锚具变形损失计算方法 |
7.1.2 碳纤维板温差损失计算方法 |
7.1.3 碳纤维板分批张拉损失计算方法 |
7.1.4 碳纤维板松弛损失计算方法 |
7.2 预应力CFRP板使用阶段应力计算方法 |
7.3 设计中若干关键参数的取值及计算方法 |
7.3.1 预应力碳纤维板强度设计值的取值方法 |
7.3.2 梁侧预应力碳纤维板面积折减系数的计算方法 |
7.3.3 预应力碳纤维板的张拉控制应力取值方法 |
7.4 加固工程实例 |
7.4.1 某RC简支T梁桥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工程计算示例 |
7.4.2 某三跨连续组合梁桥负弯矩区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工程案例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空心板梁桥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空心板梁破坏机理研究 |
2.1 破坏模式分类 |
2.2 跨中弯曲裂缝处剥离破坏分析 |
2.3 主要材料的本构模型 |
2.4 剥离应力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3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空心板梁预应力损失研究 |
3.1 预应力损失的相关研究 |
3.2 预应力损失的原因分析 |
3.3 预应力损失的计算 |
3.4 减少预应力损失的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4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空心板梁桥施工工艺研究 |
4.1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施工工艺 |
4.2 施工工艺要点 |
4.3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锚固工艺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空心板梁有限元分析 |
5.1 软件介绍 |
5.2 建模基本数据 |
5.3 静力荷载工况分析 |
5.4 移动荷载工况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空心板梁桥工程应用评估 |
6.1 工程概况 |
6.2 加固方案设计 |
6.3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施工工艺 |
6.4 加固后荷载试验评估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预应力CFRP布加固箱形梁桥的静动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FRP加固梁的研究现状 |
1.2.2 CFRP加固墩柱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桥梁加固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 |
2.1 材料的本构模型 |
2.1.1 混凝土 |
2.1.2 预应力钢筋 |
2.1.3 CFRP布 |
2.2 有限元分析单元 |
2.2.1 混凝土 |
2.2.2 预应力钢筋 |
2.2.3 CFRP布 |
2.3 Willam-Warnke五参数破坏准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预应力CFRP布加固箱梁和桥墩的静力行为 |
3.1 CFRP布施加预应力的施工技术及加固设计方法 |
3.1.1 先张法 |
3.1.2 后张法 |
3.2 预应力CFRP布整桥加固分析模型 |
3.2.1 分析模型Ⅰ(加固前) |
3.2.2 分析模型Ⅱ(加固后) |
3.3 箱形梁桥的静力分析 |
3.3.1 箱形梁桥结构应力分析 |
3.3.2 箱梁节点应力分析 |
3.3.3 桥墩节点应力分析 |
3.3.4 箱形梁桥结构挠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应力CFRP布加固箱形梁桥的地震动响应 |
4.1 动力有限元分析方法 |
4.1.1 桥梁结构动力分析的Hamilton原理 |
4.1.2 结构体系的动力学方程 |
4.2 模态分析 |
4.2.1 加固前箱形梁桥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
4.2.2 后张法加固箱形梁桥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
4.2.3 先张法加固箱形梁桥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
4.2.4 结果分析 |
4.3 地震波 |
4.4 竖向地震作用下加固箱形梁桥的动力响应 |
4.4.1 加固前箱形梁桥的地震动响应 |
4.4.2 后张法加固箱形梁桥的地震动响应 |
4.4.3 先张法加固箱形梁桥的地震动响应 |
4.4.4 结果分析 |
4.5 水平地震作用下加固箱形梁桥的动力响应 |
4.5.1 加固前箱形梁桥的地震动响应 |
4.5.2 后张法加固箱形梁桥的地震动响应 |
4.5.3 先张法加固箱形梁桥的地震动响应 |
4.5.4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预应力CFRP布加固箱形梁桥的车-桥耦合动力响应 |
5.1 车辆移动荷载 |
5.1.1 移动常量力理论 |
5.1.2 车辆移动荷载的转化 |
5.2 超载 60km/h车 -桥耦合系统的动力响应 |
5.2.1 加固前箱形梁桥的耦合动力响应 |
5.2.2 后张法加固箱形梁桥的耦合动力响应 |
5.2.3 先张法加固箱形梁桥的耦合动力响应 |
5.2.4 结果分析 |
5.3 超载 90km/h车 -桥耦合系统的动力响应 |
5.3.1 加固前箱形梁桥的耦合动力响应 |
5.3.2 后张法加固箱形梁桥的耦合动力响应 |
5.3.3 先张法加固箱形梁桥的耦合动力响应 |
5.3.4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7)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梁桥间接刚度及长期徐变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 已完成研究工作的不足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间接刚度的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概况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材料试验 |
2.2.3 加载方案及试验量测 |
2.3 试验结果及现象 |
2.3.1 试验结果 |
2.3.2 试验现象 |
2.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2.5 理论推导分析 |
2.5.1 基本假定 |
2.5.2 截面几何关系 |
2.6 刚度公式验证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受弯构件长期徐变性能的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室内碳板加固试验 |
3.2.1 材性试验 |
3.2.2 碳板长期徐变试验 |
3.3 理论分析 |
3.3.1 基本假定 |
3.3.2 理论分析 |
3.4 加固桥梁的长期徐变监测及对比分析 |
3.4.1 加固桥梁概况 |
3.4.2 长期徐变监测结果 |
3.4.3 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应力碳纤维板对RC梁动静刚度影响的试验分析 |
4.1 引言 |
4.2 刚度与自振频率、挠度关系的分析 |
4.2.1 刚度与自振频率 |
4.2.2 刚度与挠度关系 |
4.3 理论分析 |
4.3.1 动刚度理论分析法 |
4.3.2 静刚度理论法 |
4.4 室内及加固桥梁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4.4.1 室内试验梁挠度对比分析 |
4.4.2 室外加固桥梁自振频率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变粘结预应力CFRP板加固RC梁的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方案 |
5.2.1 试件设计 |
5.2.2 试验材料 |
5.2.3 试验量测 |
5.2.4 加载方案 |
5.2.5 变粘结碳板加固方案 |
5.2.6 预应力碳板张拉锚固 |
5.3 试验结果与现象 |
5.3.1 试验结果 |
5.3.2 试验现象 |
5.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5.4.1 试件受弯性能分析 |
5.4.2 试验梁裂缝分布对比 |
5.4.3 三种状态对试验梁裂缝影响的分析 |
5.4.4 碳板与混凝土界面间粘结应力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梁桥新技术的工程应用 |
6.1 引言 |
6.2 项目概况 |
6.3 桥梁加固设计方案 |
6.4 碳板加固系统施工工艺 |
6.5 工程成本分析 |
6.6 试验观测 |
6.6.1 车载静载试验 |
6.6.2 动载试验 |
6.6.3 预应力碳板长期徐变观测 |
6.7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及温差与冻融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FRP-混凝土界面静力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2.1 FRP与混凝土剥离问题的研究 |
1.2.2 CFRP与混凝土界面理论研究 |
1.3 FRP-混凝土界面粘结疲劳性能研究现状 |
1.3.1 界面粘结疲劳性的测试方法 |
1.3.2 粘结界面破坏模式 |
1.3.3 界面粘结疲劳退化规律 |
1.3.4 粘结构造对界面粘结疲劳性能的影响 |
1.3.4.1 粘结长度 |
1.3.4.2 粘结剂的种类和厚度 |
1.3.5 疲劳幅值对加固结构疲劳性能的影响 |
1.4 预应力FRP加固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 |
1.4.1 加固结构受力性能研究 |
1.4.2 工艺及设备研究 |
1.5 FRP-混凝土的长期性能研究现状 |
1.5.1 FRP-混凝土的温度效应与时效性能研究现状 |
1.5.2 FRP-混凝土的冻融耐久性研究现状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大尺寸钢筋混凝土T梁的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概述 |
2.2.1 试件尺寸与配筋 |
2.2.2 试验梁的制作 |
2.2.3 CFRP板预应力的施加 |
2.2.4 实验所用材料特性 |
2.3 试验方案 |
2.3.1 试验梁加固 |
2.3.2 实验量测及测点布置 |
2.3.3 试验加载方案 |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1 试验破坏特征分析 |
2.4.2 承载能力分析 |
2.4.3 试验梁应变分析 |
2.4.4 试验梁挠度分析 |
2.4.5 试验的裂缝分析 |
2.5 实验理论分析 |
2.5.1 基本假定 |
2.5.2 CFRP预应力损失计算 |
2.5.3 加固结构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 |
2.5.4 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温度变化和时效的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构件长期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加固桥梁的实际工程应用 |
3.2.1 概述 |
3.2.2 金刚桥加固方案 |
3.2.3 施工步骤 |
3.3 车载实验评定加固效果 |
3.3.1 概述 |
3.3.2 实验方案 |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 预应力CFRP板加固梁的温度效应 |
3.4.1 预应力CFRP板加固T形桥梁的温度效应 |
3.4.2 金刚头桥实测结果与理论分析的比较 |
3.5 预应力CFRP加固梁的时效分析 |
3.5.1 加固梁的截面分析 |
3.5.2 加固梁的长期监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冻融循环作用下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构件的性能退化规律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概况 |
4.2.1 试件设计 |
4.2.2 加固试验冻融 |
4.2.3 试验加载及量测 |
4.3 试验现象 |
4.3.1 C30-NP系列试件实验现象 |
4.3.2 C30-0.5P系列试件实验现象 |
4.3.3 C30-P系列试件实验现象 |
4.3.4 C60-P系列试件实验现象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试件破坏特征分析 |
4.4.2 试件承载能力分析 |
4.4.3 试件应变分析 |
4.4.4 试件裂缝分布 |
4.5 实验理论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碳纤维板-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 |
5.1 引言 |
5.2 碳纤维板-混凝土界面双剪试验 |
5.2.1 试件设计 |
5.2.2 测点布置及试验加载过程 |
5.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 有限元模型分析 |
5.3.1 CFRP-混凝土界面单元选取 |
5.3.2 静力下界面局部粘结-滑移关系 |
5.3.3 试件有限元模型 |
5.4 分析结果和试验值对比 |
5.5 粘结滑移数学本构模型 |
5.5.1 Popovics 模型 |
5.5.2 双曲线模型 |
5.5.3 T.ueda 模型 |
5.5.4 Dai and Ueda 模型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FRP加固箱形梁刚度计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箱梁桥的发展现状 |
1.2 箱梁的加固方法及研究现状 |
1.2.1 箱梁桥的加固方法 |
1.2.2 国内FRP加固法的发展概况 |
1.2.3 国外FRP加固法的发展概况 |
1.3 研究仍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2 混凝土箱梁的截面受力特性和刚度计算模型概况 |
2.1 混凝土箱梁截面受力特性 |
2.1.1 在恒载作用下梁截面受力特性 |
2.1.2 箱形梁截面的畸变 |
2.2 箱梁截面刚度的概念及引起刚度削弱的原因 |
2.2.1 箱梁桥截面刚度的概念 |
2.2.2 箱梁桥刚度削弱的原因 |
2.3 目前我国使用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刚度公式 |
2.4 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刚度计算模型 |
2.4.1 李志成刚度计算模型 |
2.4.2 王雷和曾德荣刚度计算模型 |
2.4.3 杨勇新和岳清瑞刚度计算模型 |
2.4.4 徐福泉刚度计算模型 |
2.5 本章节内容的总结 |
3 FRP加固箱梁的有限元分析 |
3.1 大型有限元通用软件ANSYS简介 |
3.2 FRP加固箱梁的数值模拟 |
3.2.1 单元类型的选取 |
3.3 FRP布加固箱梁相关参数的选取 |
3.3.1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3.3.2 钢筋的本构关系 |
3.3.3 FRP布的本构关系 |
3.3.4 FRP加固箱梁相关参数的选取 |
3.4 加固箱梁的有限元模型和影响收敛的因素分析 |
3.4.1 FRP加固箱梁的有限元模型 |
3.4.2 影响数值模拟收敛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 FRP加固箱梁数值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比较 |
3.5.1 试验概况 |
3.5.2 数值模拟截面尺寸及力学性能 |
3.6 有限元数值模拟的结果分析 |
3.6.1 对比箱梁数值模拟结果 |
3.6.2 直接加固箱梁的数值模拟结果比较 |
3.6.3 有预裂缝加固箱梁数值模拟的结果 |
3.6.4 加固箱梁刚度数值模拟的刚度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纤维布加固箱梁刚度计算模式 |
4.1 FRP加固箱梁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FRP材料种类对加固箱梁刚度的影响 |
4.1.2 FRP的粘贴方式对加固箱梁刚度影响 |
4.1.3 粘结强度对FRP加固箱梁刚度影响 |
4.1.4 粘贴层数对FRP加固箱梁刚度的影响 |
4.1.5 配筋率对FRP加固箱梁刚度的影响 |
4.1.6 混凝土强度对FRP加固箱梁刚度影响 |
4.2 箱梁的刚度计算 |
4.2.1 I形截面计算的基本公式 |
4.3 纤维布加固箱梁截面的刚度公式 |
4.3.1 基本假定 |
4.3.2 FRP加固箱梁的刚度公式 |
4.3.3 FRP加固箱梁的长期刚度计算公式 |
4.4 本章小结 |
5 加固箱梁的刚度计算公式的验证 |
5.1 概述 |
5.2 纤维布加固箱梁的刚度公式的验证 |
5.3 本章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FRP增强高强混凝土T形梁延性机理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 |
1.2.1 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力加固技术 |
1.2.2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技术 |
1.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技术 |
1.3.1 FRP加固技术的突出优点 |
1.3.2 FRP抗弯加固方法概述 |
1.4 高强混凝土发展及应用现状 |
1.4.1 高强混凝土的发展及应用 |
1.4.2 高强混凝土的性能 |
1.5 FRP加固混凝土梁及FRP约束混凝土研究概况 |
1.5.1 FRP加固钢筋混凝土矩形梁研究现状 |
1.5.2 FRP加固钢筋混凝土T形梁研究现状 |
1.5.3 FRP增强钢筋混凝土梁延性机理-FRP约束混凝土研究进展 |
1.6 现阶段FRP增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研究的问题与挑战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底贴碳纤维布加固高强钢筋混凝土T梁受弯延性试验研究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试验概况 |
2.2.1 试件设计 |
2.2.2 试件加固方案及处理 |
2.2.3 试验材料性能 |
2.2.4 测点布置 |
2.2.5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
2.3 试验结果 |
2.3.1 平截面假定的判断 |
2.3.2 T梁测量结果汇总 |
2.3.3 裂缝开展及分布情况 |
2.3.4 试验梁破坏形态 |
2.4 试验结果分析 |
2.4.1 试验梁荷载挠度曲线汇总与变形性能分析 |
2.4.2 T形梁延性性能计算结果汇总 |
2.4.3 碳纤维布应变分布及CFRP-混凝土界面剪应力对梁延性的影响 |
2.5 T梁延性指标与加固量的定量关系 |
2.6 本章小结 |
3 底贴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T形梁曲率延性系数计算方法 |
3.1 引言 |
3.2 FRP加固梁的破坏形态 |
3.3 计算基本假定 |
3.4 屈服曲率、极限曲率以及截面曲率延性系数的计算 |
3.4.1 服阶段的截面曲率Φ_v的计算 |
3.4.2 极限状态的截面曲率Φ_u的计算 |
3.4.3 截面曲率延性系数μ_Φ的计算 |
3.5 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3.6 结论与建议 |
4 组合FRP约束受压区高强混凝土T形梁受弯延性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概况 |
4.2.1 试件详细参数 |
4.2.2 试件制作 |
4.2.3 测点布置及加载制度 |
4.3 试验结果 |
4.3.1 T梁量测结果汇总 |
4.3.2 裂缝开展情况 |
4.3.3 破坏形态 |
4.3.4 塑性铰产生情况 |
4.4 结果分析 |
4.4.1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延性 |
4.4.2 弯矩横向应变曲线分析约束效果 |
4.4.3 有效约束系数 |
4.4.4 延性指标汇总 |
4.4.5 塑性铰转动能力 |
4.5 设计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5 FRP增强高强钢筋混凝土T梁延性机理——组合FRP约束高强混凝土棱柱体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概况 |
5.2.1 试件设计及处理 |
5.2.2 试件加固方案 |
5.2.3 测点布置 |
5.2.4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
5.3 试验现象及结果 |
5.3.1 破坏形态 |
5.3.2 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5.4.1 割线泊松比 |
5.4.2 试验计算结果 |
5.4.3 承载力分析 |
5.4.4 延性分析 |
5.5 组合FRP约束受压区高强混凝土T形梁延性提高机理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碳纤维布加固T形梁徐变特性的计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2]赛岐大桥加固方案研究[D]. 张新稳.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3]预应力FRP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数值分析[D]. 王凯健.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D]. 万世成. 东南大学, 2019
- [5]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空心板梁桥应用技术研究[D]. 吴继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6]预应力CFRP布加固箱形梁桥的静动力特性研究[D]. 刘博.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2)
- [7]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梁桥间接刚度及长期徐变性能研究[D]. 张宝静. 湖南大学, 2016(06)
- [8]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及温差与冻融影响研究[D]. 李知兵. 湖南大学, 2014(12)
- [9]FRP加固箱形梁刚度计算的研究[D]. 程华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10]FRP增强高强混凝土T形梁延性机理与试验研究[D]. 王泽源.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