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腿菇的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方志荣,林静,清源,曹芮[1](2022)在《过磷酸钙对鸡腿菇胞外酶活性和营养成分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降低稻草秸秆发酵过程中氮素的损失和臭味的产生量,研究了稻草秸秆发酵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过磷酸钙(0、5%、10%、15%)对鸡腿菇菌丝体生长阶段和子实体生长阶段菌丝体胞外酶的活性及鸡腿菇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料中添加过磷酸钙会增加鸡腿菇菌丝体生长阶段和子实体生长阶段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过氧化物酶、淀粉酶的活性;能缩短鸡腿菇的现蕾时间、首次采菇时间;能增加第一潮菇鲜菇产量、生物学效率、干物质、粗蛋白与总糖的含量.综合来看,稻草秸秆发酵料中添加10%的过磷酸钙能使鸡腿菇胞外酶活性、产量和品质最高.
辛喜凤,严景洲,田丰,李建兴,陈希[2](2021)在《鸡腿菇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鸡腿菇是近年来人工开发的具有商业潜力的珍稀食用菌类,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菌类蔬菜之一。为满足市场需求,尽可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对鸡腿菇栽培过程中各个时期的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从选地、栽培时期选择、培养料配方、出菇和采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鸡腿菇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鲍红春,贾博渊,李小雷,何瑞超,李慧,贾晓东,吴小燕[3](2021)在《野生沙杵菇的驯化栽培》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挖掘食用菌新种质,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采集分离到2株野生沙杵菇菌株,以鸡腿菇097为对照,对2株沙杵菇菌株的菌丝生长、出菇产量和子实体形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菌株SHCHG (S) 02与鸡腿菇097为不同种,其综合性状表现好,菌丝粗壮、生长速率快,子实体肥大、菌盖比例小,产量与生物学效率分别为对照的93.61%、93.60%。该菌株可作为新种质进一步研究、驯化、开发,以培育出适合北方寒冷地区的食用菌新品种。
魏军,赵青青,石世达,佟瑶,王祎璠,曹娜,丁红伟,陈青君,胡晓艳[4](2021)在《不同容器室内栽培食用菌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认为食用菌具有喜阴喜湿的生长习性,室内栽培需要稳定的保温、保湿环境,合适的食用菌种类和容器是栽培成功的关键。通过分析室内气候的变化和不同食用菌品种对温、湿度的需求特点,采用不同容器栽培双孢蘑菇、鸡腿菇、粉红平菇等食用菌,发现各容器保湿通风效果、出菇时间和出菇效果差异明显,为都市家庭专用食用菌栽培装置、菌种和管护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
李羚,郭立忠,李树文[5](2021)在《陇南地区林下气候条件分析及适宜栽培食用菌品种筛选》文中研究表明陇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为发展林下食用菌栽培提供了丰富资源。在分析了柳树林、樱花树林和槐树林林下气候条件的基础上,筛选适宜在该地区栽培的食用菌品种。结果表明,该地区4月~6月柳树林林下温度、光照强度高于樱花林和槐树林,槐树林CO2浓度高于樱花林和柳树林,因此选择柳树林进行品种筛选试验,该地区气候条件适合栽培出菇温度在10℃~23℃的食用菌,试验菌种中,适宜该地区栽培的食用菌种类有灵芝(Ganoderma lucidum)、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鸡腿菇(Copyinds comatus)和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生物学效率分别为15.0%、33.3%、75.0%、70.0%和12.0%。该结果为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指导,为陇南地区林业管护经费的来源提供新思路。
卫彩红[6](2021)在《果树林下种植食用菌对其(食用菌、果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阿拉尔垦区林果业生产面积大,而单价相对往年较低。从增加单位面积增收人为出发点,发展林下经济,为职工增收致富拓展新路径。本试验以新疆阿拉尔垦区的三种果树下种植两种食用菌为题材,分析比较食用菌的发育和产量,果品的质量和产量以及种植食用菌后果树下的土壤物理性状和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鸡腿菇在三种果树下种植,从覆土到现菌丝时间,枣树、梨树、核桃树分别为10d、12d、12d,其菌丝生长速度,由快至慢顺序为:枣树>核桃树>梨树;从覆土至现蕾时间,枣树、梨树、核桃树分别为48d、40d、44d,故其现蕾时间由早至晚顺序为,梨树>核桃树>枣树;鸡腿菇的生物转化率,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分别为208%,41.04%,68.18%,其单菇重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分别为23.09g,14.62g,28.16g,产量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种植分别为6kg/m2,21.3kg/m2,3kg/m2,鸡腿菇在三种果树下种植的产量按多至少顺序依次为:枣树>核桃树>梨树。(2)大球盖菇在三种果树下种植,从覆土至现菌丝时间,枣树、梨树、核桃树分别为24d,16d,17d,故其菌丝生长速度,由快至慢顺序为:梨树>核桃树>枣树;从覆土至现蕾时间,枣树、梨树、核桃树分别为56d,65d,68d,故其现蕾时间由早至晚为,枣树>梨树>核桃树;大球盖菇的生物转化率,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分别为13.33%,9.40%,5.55%,其单菇重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分别为146.4g,212.3g,130.4g,产量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分别为1.20kg/m2,0.85kg/m2,0.5kg/m2,故大球盖菇在三种果树下种植的产量按多至少顺序依次为:枣树>梨树>核桃树。(3)果园种植鸡腿菇后,对果树的生长量均有促进作用。枣树下种植鸡腿菇后其枣树的一年生枝长降低,一年生枝粗、主枝粗、干周、干粗均由增加趋势,分别为五个指标74.28cm(降低3.10%)、1.58cm(增加96.69%)、4.84cm(增加95.00%)、27.67cm(增加25.77%)、8.06cm(增加22.87%);梨树下种植鸡腿菇后,梨树的果枝的五个生长指标均呈增加趋势,分别为76.92cm、0.77cm、10.75cm、74cm、21.00cm,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22.74%、23.57%、43.33%、12.12%、10.53%;核桃树下种植鸡腿菇后,核桃树的生长量指标有增加,有减少,各个指标分别为31.80cm(增加18.44%)、0.82cm(减少17.97%)、7.09cm(减少0.14%)、78.00cm(增加34.48%)、23.00cm(增加12.20%)故种植鸡腿菇后的三种果树生长量从大到小次序为:梨树>枣树>核桃树;(4)种植大球盖菇后,对果树的生长有部分抑制作用。枣树下种植大球盖菇后枣树的一年生枝长增加趋势,其余指标一年生枝粗,主枝粗,干周,干粗均呈降低趋势。五个指标的生长量和增幅分别为65.81cm(0.94%),0.8908cm(12.71%),3.44cm(20.84%),23.67cm(6.9%),7.12cm(9.00%);梨树下种植大球盖菇后,干周长、干粗要高于对照外,其余都比对照小,55.78cm(18.37%),0.5922cm(6.49%),6.49cm(13.53%),71.93cm(24.02%),22.17cm(18.063%);核桃树的枝粗和干周增加,其余指标都降低,20.08cm(25.21%),0.6825cm(31.87%),8.2cm(15.79%),62cm(6.90%),19.7cm(3.90%)。种植大球盖菇后,三种果树生长量对比顺序为:梨树>枣树>核桃树。(5)在三种果树下种植鸡腿菇和大球盖菇对果树产量的影响:种植鸡腿菇后的三种果树产量有变化,与对照相比,枣树亩产868.09kg,减产0.75%,梨树亩产3210.55kg,增产5.25%,核桃树亩产311.38kg,减产4.68%。三种果树下种植鸡腿菇对梨树有增产作用,但对枣树和核桃树产量有所降低。(6)种植大球盖菇后的三种果树产量均降低,与对照相比,枣树亩产833.11kg,减产4.75%,梨树亩产3208.86kg,与对照相比,减产3.36%,核桃树下产量303.21kg,减产7.18%。总体种植大球盖菇后三种果树的产量均出现降低现象。(7)在果树下种植鸡腿菇对果实品质存在影响:a.使红枣树果实的含糖量下降,121.89mg/100g(10.94%),果实的含水量增加,54.25%(2.05%),果实的可食率增加,94.62%(0.79%),果实的纵横径之比增加,1.48(5.71%),制干率降低,45.75%(2.33%);b.使梨树果实的单果重增加,92.13g(5.71%),果实的纵横径之比增加,1.06(3.77%),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增加,11.5%(15.91%),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增加,44.47mg/100g(7.62%),果实的硬度降低,156.95g/cm2(8.46%),可改善梨的品质。(8)在果树下种植大球盖菇对果实品质存在影响:a.使红枣树果实的含糖量下降,121.89mg/100g(10.94%),使果实的含水量降低57.03%(7.28%),果实的可食率增加,92.30%(2.26),果实的纵横径之比增加,1.43(2.14%);b.使梨树果实的单果重降低,90.37g(4.65%),果实的纵横径之比降低,0.97(97.98%),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降低,10.44%(9.22%),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增加,41.81mg/100g(0.29%),果实的硬度降低,158.02g/cm2(2.93%)。(9)在核桃树下种植鸡腿菇和大球盖菇后,使核桃树果实的出仁率和干果重降低分别为64%(1.54%),10.32g(4.71%),果实的壳厚降低,2.29mm(11.92%),果实的青果重增加,58.92g(0.36%),果实的粗脂肪的含量降低,64.14%(4.88%)。(10)在果树下种植食用菌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呈增加的趋势,放线菌和细菌的数量都有所增加。果园种植鸡腿菇后,枣园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增加,细菌数量降低,数量分别为48.67cfu/g(增加17.98%)、7.25cfu/g(减少64.20%)有效促进土壤微环境;梨园土壤中放线菌减少,细菌的数量增加,数量分别为27cfu/g(减少33.74%),31.33cfu/g(增加172.48%),有效改善土壤微环境;核桃园土壤中放线菌和细菌数量均降低,数量分别为30.59cfu/g(减少79.19%)、6.92cfu/g(减少50.57%)。(11)果园种植大球盖菇,枣园土壤中放线菌和细菌数量均呈增多趋势,数量分别为45.09cfu/g(增加9.3%)、25.67cfu/g(增加26.74%);梨园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增多,细菌数量减少,数量分别为38.17cfu/g(增加445.28%)、69.08cfu/g(减少53.01%);核桃园土壤中放线菌和细菌均增多,数量分别为14.08cfu/g(增加53.01%)、14.08cfu/g(增加0.61%)。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三种果树中,梨树下种植大球盖菇比较合适,枣树下种植鸡腿菇比较合适。鸡腿菇更适合在枣树、梨树、核桃树下中种植,鸡腿菇的产量要高于大球盖菇的产量。
唐玲,李寿建,杨槐俊,郭素萍,董彩虹[7](2021)在《鸡腿菇栽培中子实体自溶过程及相关酶活性变化》文中研究说明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是一种珍稀食药用菌,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但子实体成熟后极易自溶,严重影响其食用和商品价值。为了明确鸡腿菇栽培中子实体的自溶过程和参与自溶过程的酶活性变化,观察了鸡腿菇栽培过程中子实体的自溶过程,将鸡腿菇子实体自溶分为6个阶段,描述了其宏观和微观形态变化,发现担孢子由无色变为浅褐色、褐色,最终变为黑色,菌褶则由白色变为浅褐色、褐色,最终变为黑色,菌盖最终溶解为黑色液体滴落。测定了自溶过程中6个不同阶段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鸡腿菇自溶过程同时伴随着明显的褐变现象,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随着自溶进程推进,3种酶在第Ⅲ阶段酶活性均显着上升,表明3种酶均参与了鸡腿菇的自溶过程。本研究为鸡腿菇菌株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魏晶晶,王志鸽,张浩然,刁治民,王慧春[8](2020)在《鸡腿菇的营养成分与保鲜加工研究》文中认为鸡腿菇是一种珍稀食用菌,营养丰富,药理活性较高,具有潜在的保健、医药价值。本文主要从营养成分、药理活性、贮藏保鲜与开发利用等角度出发,对鸡腿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鸡腿菇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彭漪[9](2020)在《鸡腿菇采后生理变化及细胞降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MUII.Fr)又名毛头鬼伞,是近年来人工栽培的具有商业潜力的菌种新秀。然而由于呼吸作用强、褐变、自溶、缺乏保护组织等原因,鸡腿菇在采摘后不耐贮藏,造成鸡腿菇在生产、储存和销售中存在难以避免的损失。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鸡腿菇质构劣变的相关物质变化、影响因子和可能的降解机理很有必要。目前鸡腿菇在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本文选取贮藏0d、5d、10d、15d、20d的鸡腿菇子实体样品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对贮藏0d、10d、20d的鸡腿菇子实体样品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和转录组测序,对采摘后鸡腿菇的生理变化和细胞降解进行了研究。本项研究发现:(1)生理变化:在4℃,湿度90%贮藏条件下,贮藏5d的鸡腿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褐变、菌盖开伞,整个子实体出现萎蔫;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鸡腿菇品质更差,贮藏10d的鸡腿菇出现剧烈褐变、存在黑色汁液溢出等现象,完全失去商业价值。研究发现,采后鸡腿菇褐变与高活性的PPO(Polyphenol oxidase)相关;采摘后SOD(Superoxide dismutase)、CAT(Catalase)、POD(Peroxidase)活性逐渐上升,基本在第10d达到最大值,高活性的SOD、CAT、POD有利于减少ROS(Reactive oxide species)对细胞的损伤,减轻脂质过氧化;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明显上升,加速采后鸡腿菇细胞壁的降解。(2)细胞变化:通过透射电镜发现,鸡腿菇初始样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结构完整,胞内细胞器数量多,线粒体、细胞核结构完整,可清晰观察到线粒体双层膜结构、细胞核核膜和染色质;贮藏10d时细胞间隙增大,细胞壁厚度减小,细胞的形态变得不规则,大量液泡生成,细胞核消失不见,线粒体除了数目减少外,双层膜结构已经不明显;贮藏20d时,细胞结构完全破坏,细胞堆积在一起,胞内的细胞器消失,细胞膜、细胞壁结构完全被破坏,细胞内容物释放到细胞外。(3)分子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鸡腿菇贮藏期间,糖酵解/糖异生代谢途径中的醛缩酶基因(DN31810_c0_g1、DN31810_c0_g2)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编码基因(DN36464_c1_g7、DN27098_c1_g1)显着上调,揭示了糖酵解反应的加强。而丙酮酸脱羧酶基因(DN34058_c0_g1)的显着上调,一方面导致丙酮酸的加剧分解和乙醛积累,从而破坏菇体细胞结构;另一方面引起菇体细胞积累大量乙醇并散发乙醇气味进而降低其食用性和商品性。另外,柠檬酸循环中,苹果酸脱氢酶基因(DN33407_c0_g2、DN31328_c0_g1)显着上调,进而促进乙醛酸的合成,并通过柠檬酸循环导致菇体内CO2积累,损坏鸡腿菇细胞。研究还发现,编码细胞壁代谢酶的基因:GH18(Glycoside hydrolase 18)家族中几丁质酶A1基因(DN33884_c0_g1、DN36367_c0_g2)贮藏前期显着下调、GH19(Glycoside hydrolase 19)家族中内切几丁质酶基因(DN31800_c0_g1)贮藏后期显着上调、β-1,3、β-1,4-葡聚糖酶基因(DN34667_c0_g1、DN36121_c0_g2)以及葡聚糖酶基因(DN35418_c0_g1)显着上调。其中,几丁质酶基因、β-1,3、β-1,4-葡聚糖酶基因的上调揭示菇体内多糖的加速分解和胞壁骨架的降解。上述基因在采后鸡腿菇细胞降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王思雨[10](2020)在《基于转录组测序挖掘鸡腿菇自溶的相关基因》文中提出鸡腿菇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可栽培食用菌,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以及抗氧化等优良特性。但其子实体在采摘后会出现自溶现象,严重影响了鸡腿菇的商业价值。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对不同时期的鸡腿菇子实体进行转录组测序,挖掘与子实体自溶现象相关的基因,以期从基因水平上实现对鸡腿菇子实体自溶现象的抑制,为鸡腿菇栽培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鸡腿菇子实体微观形态特征的观察。培养第27天,鸡腿菇子实体个体不再继续增大,菌褶白色,担子上出现担子梗,担孢子呈透明状,各组织的菌丝体细胞壁完整,即为成菇期(M);培养第30天,鸡腿菇子实体菌褶边缘颜色开始变为粉色,部分担孢子呈现黑色,各组织菌丝细胞壁形态仍然完整,即为变色期(D)。由此我们推测,菌褶颜色变化的变色期是自溶过程中的关键时期。2.转录组测序。提取鸡腿菇M期和D期的子实体的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经过序列质控过滤后得到29,281条转录本,12,941条uingenes,总长度为49,031,913 bp,最长的转录本长度为16,420 bp,最短的转录本长度为201 bp,组装得到的所有转录本平均长度为1,674.53 bp,N50值为2,606 bp,GC含量为44.1%。M期中有10,178条unigene表达,D期中有9,722条unigene表达,两个时期间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85,表明转录组测序数据较好,两个时期重复性高,可用于后续分析。3.自溶相关基因的挖掘。对M期和D期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共发现4,516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在D期上调表达的有2,201条,下调表达的有2,315条。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得到核糖体通路、DNA复制通路以及细胞周期通路可能与自溶现象有关。此外,还得到葡聚糖酶、几丁质酶、色素合成相关酶、自噬与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F-box和HMG结构域、转录因子Rlm1基因可能与自溶现象有关。4.部分自溶相关基因的验证。从核糖体通路、细胞周期通路、DNA复制通路及与自溶有关的葡聚糖酶、几丁质酶、色素合成相关酶、自噬与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F-box结构域、HMG结构域以及转录因子Rlm1中,随机选取20个基因进行验证,有12个基因的数据与转录组数据相符。
二、鸡腿菇的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腿菇的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过磷酸钙对鸡腿菇胞外酶活性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1.2.1 培养料发酵处理 |
1.2.2 鸡腿菇畦栽及管理 |
1.2.3 生物学相关指标及酶活性测定 |
(1)菌丝体生长阶段相关指标测定 |
(2)子实体生长阶段相关指标测定 |
(3)子实体营养成分测定 |
1.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过磷酸钙对鸡腿菇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阶段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
2.2 过磷酸钙的不同添加量对鸡腿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
2.3 过磷酸钙的不同添加量对鸡腿菇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2)鸡腿菇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场地选择 |
2 栽培时期选择 |
3 培养料的配方 |
4 装袋接种 |
5 脱袋覆土 |
6 出菇管理 |
7 病虫害防治 |
8 适时采收 |
(3)野生沙杵菇的驯化栽培(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供试菌种 |
1.2培养基质 |
1.3试验方法 |
1.3.1菌丝生长情况测定 |
1.3.2拮抗试验 |
1.3.3原种、栽培种制作和出菇试验 |
1.3.4子实体形态特征观察 |
1.4菌丝长势评分标准 |
2结果与分析 |
2.1不同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情况 |
2.2拮抗试验 |
2.3不同栽培料对2个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 |
2.4供试菌株出菇特性 |
2.5沙杵菇SHCHG(J)02与鸡腿菇097菌丝体特征 |
2.6沙杵菇SHCHG(J)02与鸡腿菇097子实体特征 |
2.7沙杵菇SHCHG(J)02与鸡腿菇097生物学特性 |
3结论与讨论 |
(4)不同容器室内栽培食用菌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培养料与菌棒 |
1.2 培养容器 |
1.3 草炭覆土材料 |
1.4 试验方法与步骤 |
1.4.1 草腐菌栽培试验 |
1.4.2 木腐菌栽培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家庭常见环境条件分析 |
2.2 食用菌种类对温湿度需求的特点 |
2.3 食用菌家庭室内栽培结果 |
2.3.1 草腐型食用菌栽培效果 |
2.3.2 木腐型食用菌栽培效果 |
3 讨论 |
4 结语 |
(5)陇南地区林下气候条件分析及适宜栽培食用菌品种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林地位置和林木种类 |
1.3.2 气候条件数据测定和统计 |
1.3.3 林下食用菌栽培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林下气候条件 |
2.2 林下栽培食用菌品种筛选 |
3 结论 |
(6)果树林下种植食用菌对其(食用菌、果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我国食用菌生产的基本概况 |
1.2.2 我国食用菌生产的栽培模式 |
1.2.3 国外食用菌生产的基本概况 |
1.3 林下食用菌研究现状 |
1.3.1 林下食用菌菌种及栽培模式的选择 |
1.3.2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土壤的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研究 |
1.3.3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果树生长量、产量和品质的研究 |
1.3.4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对食用菌的研究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试验仪器、药品和配方 |
2.4.1 仪器 |
2.4.2 药品 |
2.4.3 试剂和配方 |
2.5 试验指标的测定 |
2.5.1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对食用菌生量及产量的影响 |
2.5.2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对果树的生长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5.3 食用菌的土壤的测定 |
2.6 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
2.7 技术路线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果树林下种植食用菌,果树对食用菌生长量及产量的影响 |
3.1.1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土壤温度差异分析 |
3.1.2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子实体生长时间及产量分析 |
3.2 果树林下种植食用菌,食用菌对果树的生长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2.1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对果树生长量的比较 |
3.2.2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对果树产量的比较 |
3.2.3 枣树下种植食用菌后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3.3 果树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土壤中的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3.1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土壤的物理性状的差异分析 |
3.3.2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差异分析 |
3.3.3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差异分析 |
第4章 讨论和结论 |
4.1 讨论 |
4.1.1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果树对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研究 |
4.1.2 林下种植食用菌对果树的生长量、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4.1.3 林下种植食用菌后对土壤的影响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鸡腿菇栽培中子实体自溶过程及相关酶活性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菌株 |
1.1.2 供试培养基 |
1.2 鸡腿菇栽培 |
1.3 鸡腿菇子实体自溶过程形态观察 |
1.4 鸡腿菇自溶过程中自溶相关酶的活性变化 |
1.4.1鸡腿菇不同生长阶段菌盖样品收集 |
1.4.2 粗酶液制备 |
1.4.3 β-1,3葡聚糖酶活性测定 |
1.4.4 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
1.4.5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鸡腿菇子实体自溶过程观察 |
2.2 鸡腿菇自溶过程中自溶相关酶的活性变化 |
2.2.1β-1,3葡聚糖酶酶活变化 |
2.2.2 几丁质酶酶活变化 |
2.2.3 多酚氧化酶酶活变化 |
3 讨论 |
(8)鸡腿菇的营养成分与保鲜加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理分布与生物习性 |
2 营养成分及药理作用 |
2.1 营养成分 |
2.2 药理作用 |
2.2.1 降血糖、降血压和改善心律 |
2.2.2 降血脂 |
2.2.3 提高免疫活性 |
2.2.4 抑制肿瘤 |
2.2.5 抗氧化活性 |
2.2.6 抑菌作用及其毒性 |
3 贮藏加工及产品开发 |
3.1 贮藏保鲜 |
3.1.1 气调贮藏保鲜技术 |
3.1.2 薄膜包装冷藏 |
3.1.3 短波紫外线照射 |
3.2 产品开发 |
3.2.1 鸡腿菇酸奶 |
3.2.2 鸡腿菇发酵酒 |
3.2.3 鸡腿菇香肠 |
4 发展前景 |
(9)鸡腿菇采后生理变化及细胞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鸡腿菇概述 |
1.3 采后鸡腿菇生理生化变化 |
1.3.1 后熟作用 |
1.3.2 酶活性的变化 |
1.3.3 营养成分的变化 |
1.3.4 细胞壁的变化 |
1.4 采后食用菌超微结构变化 |
1.5 采后食用菌细胞壁降解酶基因及其调控 |
1.6 转录组测序在食用菌研究中的进展 |
1.7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7.1 研究目的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鸡腿菇品种及来源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试验处理 |
2.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2.3.1 色差值测定 |
2.3.2 失重率测定 |
2.3.3 细胞膜渗透性测定 |
2.3.4 化学成分测定 |
2.3.5 功能成分测定 |
2.3.6 细胞壁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
2.4 细胞结构观察 |
2.5 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
2.5.1 转录组测序 |
2.5.2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
2.5.3 RT-qPCR验证 |
2.6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采后鸡腿菇形态及生理指标变化 |
3.1.1 外观和褐变 |
3.1.2 失重率和细胞膜渗透性 |
3.1.3 化学成分 |
3.1.4 功能成分测定 |
3.1.5 细胞壁代谢酶活性测定 |
3.2 采后鸡腿菇超微结构分析 |
3.3 采后鸡腿菇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
3.3.1 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 |
3.3.2 测序数据及其组装的质量分析 |
3.3.3 转录组数据库功能注释 |
3.3.4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3.3.5 RT-qPCR验证 |
第四章 讨论 |
4.1 采后鸡腿菇生理变化 |
4.2 采后鸡腿菇超微结构变化 |
4.3 采后鸡腿菇差异表达分析 |
4.3.1 采后鸡腿菇抗氧化基因表达 |
4.3.2 采后鸡腿菇细胞壁代谢基因表达 |
4.3.3 采后鸡腿菇转录因子表达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10)基于转录组测序挖掘鸡腿菇自溶的相关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1.1 鸡腿菇研究进展 |
1.1.1 鸡腿菇的食用价值 |
1.1.2 鸡腿菇的药用价值 |
1.2 真菌的自溶现象 |
1.2.1 自溶现象 |
1.2.2 真菌自溶 |
1.2.3 食用菌自溶现象 |
1.3 转录组测序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鸡腿菇培养 |
2.3.2 鸡腿菇子实体形态观察 |
2.3.3 总RNA的提取 |
2.3.4 文库构建 |
2.3.5 原始测序序列的获得 |
2.3.6 测序数据质控 |
2.3.7 转录组从头组装 |
2.3.8 转录组功能注释 |
2.3.9 反转录 |
2.3.10 荧光定量PCR |
2.3.11 功能富集分析 |
三、结果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不同时期子实体形态特征 |
3.2.1 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态观察 |
3.3 成菇期与变色期转录组测序及功能注释 |
3.3.1 信息分析流程 |
3.3.2 测序质量评估 |
3.3.3 转录组从头组装结果分析 |
3.3.4 转录组功能注释及分析 |
3.3.5 表达量分析 |
3.4 鸡腿菇自溶相关基因挖掘 |
3.4.1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3.4.2 MDud基因集COG功能注释分析 |
3.4.3 MDu及MDd基因集的COG功能注释 |
3.4.4 MDud基因集GO功能注释 |
3.4.5 MDu及MDd基因集GO功能注释 |
3.4.6 MDud基因集GO富集分析 |
3.4.7 MDud基因集KEGG富集分析 |
3.4.8 与自溶相关酶的分析 |
3.5 荧光定量PCR验证 |
3.5.1 内参的筛选 |
3.5.2 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
3.6 结果与讨论 |
四、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四、鸡腿菇的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过磷酸钙对鸡腿菇胞外酶活性和营养成分的影响[J]. 方志荣,林静,清源,曹芮.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02)
- [2]鸡腿菇栽培技术[J]. 辛喜凤,严景洲,田丰,李建兴,陈希. 南方农业, 2021(32)
- [3]野生沙杵菇的驯化栽培[J]. 鲍红春,贾博渊,李小雷,何瑞超,李慧,贾晓东,吴小燕. 中国食用菌, 2021(11)
- [4]不同容器室内栽培食用菌的应用与研究[J]. 魏军,赵青青,石世达,佟瑶,王祎璠,曹娜,丁红伟,陈青君,胡晓艳. 中国食用菌, 2021(09)
- [5]陇南地区林下气候条件分析及适宜栽培食用菌品种筛选[J]. 李羚,郭立忠,李树文. 中国食用菌, 2021(08)
- [6]果树林下种植食用菌对其(食用菌、果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卫彩红. 塔里木大学, 2021(11)
- [7]鸡腿菇栽培中子实体自溶过程及相关酶活性变化[J]. 唐玲,李寿建,杨槐俊,郭素萍,董彩虹. 菌物研究, 2021(03)
- [8]鸡腿菇的营养成分与保鲜加工研究[J]. 魏晶晶,王志鸽,张浩然,刁治民,王慧春. 中国果菜, 2020(06)
- [9]鸡腿菇采后生理变化及细胞降解研究[D]. 彭漪. 四川农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转录组测序挖掘鸡腿菇自溶的相关基因[D]. 王思雨.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