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美与科学美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天娇[1](2020)在《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挖掘及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迫切需要统筹提出各学段各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设定上,确立了“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而地理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地理课程美学资源,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些都要求初中地理教师要格外重视在实践中挖掘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本文以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挖掘为主题,主要阐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挖掘地理课程美学资源。通过文献资料法归纳出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内涵、分类和特点,分析了挖掘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通过教师问卷调查法对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挖掘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目前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挖掘现状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最后,运用教育叙事法,依据自身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经验,明确了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挖掘及实践的原则,并从教师、学生、挖掘的深度以及挖掘的条件几方面出发,提出了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挖掘及实践对策,并且详细地列举出初中地理四册教材中的地理课程美学资源体系。本文充分发挥笔者作为初中一线地理教师的便利条件,根据自身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经验,运用教育叙事法,对论文的大部分进行了实例阐述,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并对初中地理四册教材中可挖掘的显性的和隐性的美学资源进行了详细、系统地归纳,对广大一线教师挖掘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具有借鉴价值。
陈庆颖[2](2020)在《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文中提出审美情趣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学生应备的素养,它的养成主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学校美育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新时代加强中学生美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学科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但目前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大多集中在语文、音乐、美术等文艺色彩比较浓重的学科领域,偏向理科性质的地理学科中的实践和研究相对较少。地理学兼具自然与社会两大属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在新时代的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对提升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基于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需求,从地理核心素养与地理审美情趣的关系角度探讨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美育渗透的必要性,即核心素养与地理审美内涵统一、核心素养与地理审美目标指向统一、核心素养与审美情趣培养在教学中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决定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需要在教学中渗透美育。从地理景观富含审美特性、地理教材设计注重融合美学价值以及多媒体为美育渗透实施提供保障三个方面明确了美育渗透实施的可行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美育渗透过程中存在学校对美育关注度不足、教师美育基本素养有待提升、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素养欠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确立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相结合、激励与指导相结合的美育渗透的原则,并立足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提出针对性的渗透策略:一是学校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校园美育建设,加大教育设备投入,强化职后教育,为美育实施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二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提升自身审美修养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理美育素材,拓宽地理美育渗透渠道,强化地理审美化教学,促进美育渗透的深化;三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端正审美态度,善于观察生活,积累审美经验,主动参与审美活动,敢于发挥审美想象,促进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的顺利实施。最后在上述原则与策略指导下,本文以“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案例开展实践教学,为今后的地理审美化课堂构建提供参考。
谭文超[3](2019)在《文化景观视角下通海秀山古建筑群空间环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景观是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城市、厂矿、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复合体。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之上所留下的痕迹,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其中文化是动因,自然是载体,文化景观是结果。秀山古建筑群的整体园林空间环境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交融,具有典型的云南山地型园林特征。本研究以文化景观的视角,选取通海秀山古建筑群山地型园林为研究对象,解读秀山园林空间环境的特征,探究秀山古建筑群文化景观的价值特征。首先,对文化景观以及秀山古建筑群的研究动态进行归纳总结,探寻前人研究的章法并梳理出本课题的理论研究脉络;其次,通过对秀山古建筑群进行实地调研,整理汇总秀山古建筑群的基础资料,梳理秀山古建筑群历史发展脉络,剖析秀山古建筑群历史演变驱动力,解构秀山古建筑群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文化景观要素;从而总结秀山古建筑群空间环境特征以及价值属性,并探讨秀山古建筑群文化景观遗产在当代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成果:(1)增加并完善秀山古建筑群既有的文献资料,(2)以文化景观的视角以及时空的维度分析秀山古建筑群的的环境特征与价值体系,(3)探索秀山古建筑群历史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希望能够通过本课题的相关研究,为秀山古建筑群的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以秀山古建筑群为代表的云南山地型园林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岳海玲[4](2019)在《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美育课程是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为载体,将美育渗透课程之中,以实现美育目标的课程组,是学校美育实施的主渠道。2015年教育部要求对美育活动实施课程化管理、建构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至今,美育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已有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审美化学科课程的研究,对其他美育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育观为指导,以杜威经验主义美育观为方法启示,展开对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及建构策略研究具有意义。首先,论文运用观察法与访谈法,从实践层面把握当前我国学校美育实施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学校存在美育不受重视、美育课程单一、美育目的功利化等问题;学校美育实施效果受教师美育意识、美育课程开发程度、学校规章制度的影响;对学校美育的本质认识还有待明晰、美育地位有待提高、学校美育课程有待开发。其次,论文采用理论思辨和系统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学校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的基础。一是从美育的本质需要和学校美育实施现状出发,探讨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及可行性,为其构建提供立论根基。二是从词源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明晰美育的本质,为综合美育课程的建构提供理论前提。三是从美育的实践性和渗透性出发,提出了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的逻辑体系,明晰了综合美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定位及该课程内在的审美能力发展指向。综合美育课程的建构应以审美人性、渗透性、审美实践性为原则。其课程目标包括:立足于美育实践,从提升学生直观日常事物本质的能力;促进审美经验的积累、积淀审美心理;培养学生审美人格、感悟生命价值意义。最后,论文以马克思实践美育观为指导,以杜威经验美育观为方法启示,提出了学校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的具体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三类课程中,各自的美育目的、美育内容、实施方法、原则和课程评价。
栗振娇[5](2018)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美育渗透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育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美育日益受到重视,要求学校和教师加强美育的学科渗透与融合,将美育落实到学科教学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有利于改善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在整理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美育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特点、理论依据,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结合美育与教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编制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美育渗透现状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美育渗透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师对美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教师美育基本素养欠缺,不能很好地挖掘美育资源,教学过程以及课外活动中美育渗透缺乏。并在此基础上,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美育渗透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分别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美育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渗透,注重思想政治课外活动中的美育渗透,开展美育理论知识培训和优化教师评价机制。
钱丽娟[6](2018)在《高中地理课堂情感教育三维模式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高中地理课堂情感教育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研读国内外情感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出高中地理课堂情感教育三维模式,三维指:求真的情感体验——地理理智教育、求善的情感体验——地理道德教育、求美的情感体验——地理美育。三大维度又包括子维度,其中,地理理智教育的子维度为:乐学精神、探究精神、质疑精神、自信自豪感,地理道德教育的子维度为: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人地协调观,地理美育的子维度为:理解自然美、品味人文美、解读地图美。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情感教育是可测量的,并且尝试编制出了高中地理情感教育三维模式的三级测量指标,一级指标为情感教育的三大维度,二级指标为每个维度的子维度,三级指标分教师和学生两项对子维度进行描述。该模式既可以作为高中地理情感教育现状评价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情感教育实施的基本范式。运用高中地理情感教育三维指标体系,笔者编制了调查问卷,在扬州市部分高中展开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扬州市学生的地理情感素质相对较好,但在地理理智感、地理道德感、地理美感三个方面,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充分了解高中地理情感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多元智能理论,并应大数据时代和地理学科特点的要求,笔者制定出高中情感教育的三大实施原则:主体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并结合实践经验分别从理智教育、道德教育和美育三个维度分别提出了实施策略。为了验证高中地理情感教育三维目标的构建是否合理,所提的实施原则和策略是否科学,笔者通过真实的教学实验对实施了情感教育三维模式的班级和没有实施情感教育三维模式的班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高中地理情感教育三维模式的实施对学生情感素养的提升,无论是地理理智感、道德感还是美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对学生考试总体成绩的提高作用不明显,但对促进优等生和学困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总体来看,高中地理情感教育三维模式的构建是合理的,基本能反映地理的情感内容,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情感教育的测量指标有待进一步丰富、测量指标的描述上有待进一步优化、实施策略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杨晴[7](2018)在《高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施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人才日益成为各国竞争的主题,人才的定义也有了新变化,从丰富的知识积累、扎实的技术能力的标准转变为富有个性、开拓创新、全面发展。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传统教育理念显然已经不能为现代社会提供必需的人才。为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各国开始重视人才培养,紧锣密鼓地开展教育改革,开始注重培养个性独立、心理健康、思想自由、开放包容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审美意识、价值观念和人格素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校教育中日益凸显它的重要性,本文以地理学科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研究主题,顺应了世界人才培养的时代趋势和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归纳推理法等方法,以高中地理学科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现状和策略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时代发展对于人才综合素质尤为重视的现状,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研读国内外相关理论提炼归纳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研究现状。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师问卷调查和部分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资料,分析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该目标实施的因素。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中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教学目标要求和具体实施存在“两张皮”现象,对于情意目标的设计,大部分教师在教案中描述大概,而只有小部分教师会详细设计,但即使是这一小部分,还会因为讲解知识点、赶课程进度等原因最终放弃该目标实施;其次,教师对于教材中的情意目标素材挖掘不够,大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完全参考教辅书,缺少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再次,大部分教师对于情意目标的心理学背景知识了解较少,并且没有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习惯;最后,考试升学压力、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经验等多方面因素阻碍情意目标的实施。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对策,为广大地理教师实施情意目标教学活动提供参考:第一,强化“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理念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树立正确理念是一切行动的先导。第二,善于学习和研究,学会发掘教材中隐含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师应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发掘地理学科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第三,调动多方因素,促进地理教师教学目标设计能力的提升,为教师提供更多交流培训的机会,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不断学习,持续进步。第四,教师关注地理教学中情意目标的评价的重要作用。最后以上述对策为指导,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中“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进行分析并以此小节设计教学案例,着重突出其中情意目标的设计策略,为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情意目标提供具体参考。
旋晓伟[8](2018)在《中学地理课程的科学素养功能体系的构建 ——基于国际比较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长期以来,科学素养一直受到国内外科学教育学者以及社会人士的高度重视。在当下我国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科学素养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育者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重要议题。立足于地理教育,我们有责任思考:地理学科在科学素养上具有哪些育人价值?如何构建地理课程的科学素养功能体系?如何架构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地理课程内容?鉴于此,尝试从科学素养出发,对地理课程的功能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法对前人的科学素养内容框架进行修订和完善。然后,选取新加坡、芬兰、加拿大、美国和中国的地理课程标准为样本,依据已确定的科学素养内容框架,对五国地理课程学习目标进行文本编码,并通过kappa系数和一致率来确保文本编码的信度。最后,对编码结果分别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而从“量”和“质”上系统地研究地理课程的科学素养功能,并提出地理课程内容架构方案。主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建构了地理课程的科学素养功能体系。研究发现,地理课程在科学素养的具体内容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功能,其中在科学知识、基本科学方法、图表技能、归纳和演绎推理、因果关系、S-T-S-E相互关系、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可持续发展观念上表现为显性功能,而在表达技能、动手动脑科学活动、确定研究问题、提出假设等内容上表现为潜在功能。第二,提出了基于科学素养的地理课程内容的“五维”架构方案。1)在科学知识维度上,地理课程应该增加程序性和认知性科学知识,并将部分内容性科学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科学知识。2)在科学研究方法维度上,地理课程能够通过使用地理空间技术、模型或计算机模拟、调查和观察等研究方法发挥其“基本科学方法”功能;通过使用地理术语、概念和符号等表达语言发挥其“表达技能”功能;利用地图、表格、统计图、卫星图等类型图表发挥其“图表技能”;通过使用地理媒介、创建和使用地理表征和模型、构建和使用心象地图发挥其“动手动脑科学活动”功能。3)在科学认知方式维度上,地理课程应该通过“增加演绎推理并减少归纳推理”和“增加因果推断并减少因果关系创构”来平衡在“归纳和演绎推理”和“因果关系”上的功能;从研究过程的评价、研究方法的评价、科学数据&证据的评价、科学研究结果的评价等方面发挥其“评价科学探究”功能。4)在STSE维度上,地理课程能够通过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等多要素和多关系发挥其“S-T-S-E相互关系”功能;通过增加地理学相关的职业的内容发挥其“科技领域的职业和工作”上的功能;通过环境伦理问题的内容发挥其“科学道德和伦理问题”功能。5)在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上,地理课程应该通过有关水资源技术、天文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虚拟科学技术的问题发挥其“科技前沿问题的关注”功能;应该通过地理发现史、地理图籍史、地理学思想史和地理学家传记发挥其“科学史和科学家传记关注”功能。
张亚峰[9](2017)在《思维导图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引发教育界强烈的重视。在经过多次课改之后,学校美术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有了新的面貌,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最终目的;以关注学生主体能动性为核心理念;以培养完整的人格为教育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形势之下,宏伟大厦奠基之石--美术教学及其相关因素面临严峻的挑战。相关人员纷纷对“有法而无定法”的教学方法进而研究。本研究从心理学、美术学、教育学及它的下位学科美术教学多角度探究了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方法。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可视化工具,具有科学和艺术的双重特性。其一,通过相关理论阐述思维导图的科学性质、美术教学的本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其二,分析思维导图运用到高中美术鉴赏中的理论依据;其三,实践研究思维导图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实施情况以及相关问题的分析。旨在促进思维导图在中学美术课堂中的教学实践研究,提升美术教学研究理论依据,为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做铺垫。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研究目的、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从理论部分阐述三方面内容:是什么(思维导图与美术鉴赏教学的相关理论概述)和有什么(思维导图和高中美术教学有什么联系)以及为什么(该方法为什么运用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问题;重点从科学(思维导图科学性)、学科教育(美术教学)和教育心理学(学习能力、自主构建)多重方位寻找思维导图运用于美术教学中的理论依据。第三章;实践部分,具体实验研究过程。第四章;结论部分。
陆向荣[10](2017)在《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美与科学美因素分析》文中认为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同时也是我国中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学科中的知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美学内容,对于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由于涵盖内容较多,其中潜在较为丰富的自然美和科学美,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其中,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由此看来,加强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美与科学美因素研究十分有必要,有助于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二、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美与科学美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美与科学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挖掘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技术路线 |
(三) 研究综述 |
1. 课程美学资源的研究综述 |
2. 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研究综述 |
二、 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概述 |
(一) 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内涵 |
(二) 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分类 |
1. 按照地理学科课程内容划分 |
2. 按照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传递形式划分 |
3. 按照对学生的情感影响划分 |
(三) 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特点 |
1. 内容形式多样化 |
2. 传递过程直观化 |
3. 具有丰富的思想性 |
4. 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
三、 挖掘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 |
(一) 挖掘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必要性 |
1. 践行地理课标教学理念的要求 |
2. 丰富地理课程资源的客观要求 |
3. 构建学生地理审美观的迫切需要 |
(二) 挖掘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理论基础 |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四、 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挖掘及实践的调查及现状分析 |
(一) 问卷调查 |
1. 调查目的 |
2. 调查对象 |
3. 调查内容 |
(二) 问卷统计分析 |
1. 地理教师的基本信息 |
2. 教师对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了解状况分析 |
3. 教师对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挖掘及实践状况分析 |
4. 教师对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挖掘及实践的意见和建议 |
(三) 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挖掘及实践现状 |
1. 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挖掘及实践现状的优点 |
2. 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挖掘及实践现状存在的问题 |
五、 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挖掘及实践 |
(一) 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挖掘及实践原则 |
1. 以地理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的原则 |
2. 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3. 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的原则 |
4. 显性与隐性美学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
(二) 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挖掘对策 |
1. 提高教师挖掘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
2. 拓展地理教材中的课程美学资源的内容 |
3. 鼓励学生参与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挖掘 |
4. 善于整合网络上相关的地理课程美学资源 |
(三) 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体系 |
1.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程美学资源体系 |
2.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程美学资源体系 |
3.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程美学资源体系 |
4.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程美学资源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2)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1.1 顺应社会发展需要 |
0.1.2 地理教育发展需求 |
0.1.3 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
0.2 研究意义 |
0.2.1 理论意义 |
0.2.2 实践意义 |
0.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0.3.1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 |
0.3.2 关于美育的研究 |
0.3.3 研究述评 |
0.4 研究设计 |
0.4.1 研究目标 |
0.4.2 研究内容 |
0.4.3 研究方法 |
0.4.4 研究路线 |
第1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地理核心素养 |
1.1.2 地理美育 |
1.1.3 美育渗透教学 |
1.1.4 地理审美情趣 |
1.2 理论基础 |
1.2.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1.2.2 比斯莱审美阶段论 |
1.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1.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章 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2.1 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必要性 |
2.1.1 核心素养与地理审美内涵统一 |
2.1.2 核心素养与地理审美目标指向统一 |
2.1.3 核心素养与地理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教学中相辅相成 |
2.2 高中地理教学中美育渗透实施的可行性 |
2.2.1 地理景观富含审美特性 |
2.2.2 教材设计注重融合美学价值 |
2.2.3 多媒体技术为美育渗透提供保障 |
第3章 高中地理教学中美育渗透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1 调查对象 |
3.2.2 调查内容 |
3.2.3 调查实施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教师问卷与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3.3.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4 现存问题分析 |
3.4.1 学校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仍需提高 |
3.4.2 教师美育基本素养有待提升 |
3.4.3 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素养欠缺 |
第4章 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 |
4.1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原则 |
4.1.1 “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 |
4.1.2 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结合 |
4.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4.1.4 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相结合 |
4.1.5 激励与指导相结合 |
4.2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 |
4.2.1 学校发挥职能作用,构建美育环境 |
4.2.2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强化地理审美教学 |
4.2.3 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完善自身审美素养 |
第5章 高中地理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实证案例 |
5.1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
5.1.1 教学案例准备 |
5.1.2 教学案例实施 |
5.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地理教学中美育渗透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2 高中地理教学中美育渗透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3 高中地理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文化景观视角下通海秀山古建筑群空间环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提出 |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1.3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名词解释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解释 |
2.1.1 景观 |
2.1.2 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 |
2.1.3 古建筑群 |
2.2 国外关于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 |
2.2.1 文化景观的起源及发展 |
2.2.2 文化景观的分类及标准 |
2.2.3 文化景观的其他动态 |
2.3 国内关于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 |
2.3.1 文化景观的发展与分类研究 |
2.3.2 文化景观与中国园林的相关研究 |
2.3.3 文化景观与云南园林的相关研究 |
2.4 文化景观视角下园林特征相关研究 |
2.4.1 园林文化景观的要素性表达 |
2.4.2 园林文化景观的时空性表达 |
2.4.3 园林文化景观的地域性表达 |
2.4.4 园林文化景观的传承性表达 |
2.5 通海秀山古建筑群的相关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海秀山古建筑群背景概况 |
3.1 秀山古建筑群背景概况 |
3.1.1 形成与发展史 |
3.1.2 自然环境特征 |
3.1.3 社会人文特征 |
3.2 秀山古建筑群园林概述 |
3.2.1 山麓景区 |
3.2.2 前山景区 |
3.2.3 后山景区 |
3.2.4 景区特征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海秀山古建筑群文化景观要素特征研究 |
4.1 秀山古建筑群文化景观空间要素 |
4.1.1 山水坝子格局 |
4.1.2 山地环境特征 |
4.1.3 空间选址特征 |
4.2 秀山古建筑群文化景观引导空间 |
4.2.1 功能属性 |
4.2.2 类型特征 |
4.2.3 提示语言 |
4.3 秀山古建筑群文化景观建筑要素 |
4.3.1 院落布局 |
4.3.2 竖向组织 |
4.3.3 建筑功能 |
4.3.4 建筑类型 |
4.3.5 建筑特征 |
4.4 秀山古建筑群文化景观环境要素 |
4.4.1 植物种类 |
4.4.2 植物分布 |
4.4.3 景观特征 |
4.4.4 种植方式 |
4.4.5 古树名木 |
4.5 秀山古建筑群文化景观价值系统要素 |
4.5.1 文化底蕴及思想根源 |
4.5.2 意境审美的表达方式 |
4.5.3 意境审美的载体要素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海秀山古建筑群文化价值特征及保护传承研究 |
5.1 秀山古建筑群的文化价值特征 |
5.1.1 历史价值 |
5.1.2 艺术价值 |
5.1.3 科学价值 |
5.1.4 社会价值 |
5.2 秀山古建筑群的现状问题 |
5.3 秀山古建筑群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
5.3.1 基于原真性因子的物质载体保护与修复 |
5.3.2 基于完整性因子的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 |
5.3.3 基于地域性特征的园林文化保护与延续 |
5.3.4 基于“文化景观”的旅游产品开发探索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2.1 研究成果 |
6.2.2 研究说明 |
6.2.3 研究启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图片索引 |
附录 C:《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秀山古建筑群保护规划》目录 |
附录 D:“云南园林”的拓展研究 |
(4)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述评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整体评析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美 |
1.3.2 美育 |
1.3.3 综合美育课程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分析 |
1.4.4 研究价值 |
1.4.5 研究创新 |
2 现实审视: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情况调查 |
2.1 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说明 |
2.1.1 调查目的和方法 |
2.1.2 调查对象 |
2.2 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的问题表现 |
2.2.1 美育不受重视、地位边缘化 |
2.2.2 美育课程不足、形式单一化 |
2.2.3 美育目的功利化、工具化 |
2.2.4 学校其他课程中的美育渗透不足 |
2.3 影响学校美育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 |
2.3.1 教师美育意识影响美育课程实践 |
2.3.2 美育课程开发影响美育实践 |
2.3.3 学校规章制度影响美育课程实践 |
2.4 学校美育及其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反思 |
2.4.1 美育的本质认识有待明晰 |
2.4.2 学校美育地位有待提高 |
2.4.3 学校美育课程有待开发 |
本章小结 |
3 意义思索: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
3.1 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意义 |
3.1.1 有助于实现美育对人的价值 |
3.1.2 有助于实现美育对社会的价值 |
3.1.3 有助于完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
3.1.4 有助于学校美育课程的重新定位 |
3.1.5 有助于提升学校素质教育质量 |
3.2 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
3.2.1 美育可以融入学校各种课程 |
3.2.2 国家政策要求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 |
3.2.3 美育的学理性证实了构建综合美育课程可行 |
本章小结 |
4 前提阐释:明晰美育本质是构建综合美育课程的理论前提 |
4.1 美育的词源内涵 |
4.2 美育的哲学内涵 |
4.3 美育的心理学内涵 |
4.4 美育内涵的本质定位 |
本章小结 |
5 理性定位:综合美育课程的逻辑体系构建 |
5.1 综合美育课程的内涵 |
5.1.1 综合美育课程内涵的多重分析 |
5.1.2 综合美育课程的内涵界定 |
5.2 综合美育课程以美育特点为构建原则 |
5.3 综合美育课程的定位 |
5.3.1 综合美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体系构建 |
5.3.2 综合美育课程中审美能力的发展指向构建 |
5.4 综合美育课程以美育目的为课程目标 |
5.4.1 强调生活实践,培养审美能力 |
5.4.2 强化审美意识,健全审美人格 |
5.4.3 积淀审美经验,提升审美素养 |
5.4.4 发挥心理效应,促进全面发展 |
5.5 综合美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 |
5.5.1 综合美育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
5.5.2 综合美育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
5.5.3 综合美育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6 策略探寻:综合美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
6.1 综合美育课程以学科课程为载体的实施策略 |
6.1.1 以实现积淀审美经验、提升审美素养为美育目的 |
6.1.2 以渗透领悟的方式为美育方法 |
6.1.3 以学科知识内蕴的美育精神为美育内容 |
6.1.4 以美育实现与学科发展的结合为原则 |
6.1.5 以形成性评价启发学生审美求知动力 |
6.2 综合美育课程以活动课程为载体的实施策略 |
6.2.1 以实现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为美育目的 |
6.2.2 以直接实践体验的方式为美育方法 |
6.2.3 以审美化活动主题为美育内容 |
6.2.4 以感性与理性、经验与自然的结合为原则 |
6.2.5 以档案袋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审美表现 |
6.3 综合美育课程以隐性课程为载体的实施策略 |
6.3.1 以实现美育心理效应、促人全面发展为美育目的 |
6.3.2 以渗透陶冶的方式为美育方法 |
6.3.3 以校园文化环境为美育内容 |
6.3.4 以审美性与民族性的结合为原则 |
6.3.5 以多元化评价引导学生审美体验 |
本章小结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美育渗透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美育渗透相关理论概述 |
2.1 美育概念界定 |
2.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特点 |
2.3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理论依据 |
2.4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3 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4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美育渗透现状分析 |
4.1 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4.2 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4.3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美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
5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影响因素 |
5.1 主观因素 |
5.2 客观因素 |
6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改进对策 |
6.1 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审美素养 |
6.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
6.3 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渗透 |
6.4 注重思想政治课外活动中的美育渗透 |
6.5 开展美育理论知识培训和优化教师评价机制 |
7 研究结论及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高中地理课堂情感教育三维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1.1.1 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高中地理课堂普遍存在 |
1.1.2 高中地理课堂情感教育是践行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需求 |
1.1.3 高中地理课堂进行情感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
1.1.4 高中地理课堂进行情感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情感教育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情感教育的概念 |
2.1.1 情感的涵义 |
2.1.2 情感教育的涵义 |
2.1.3 高中地理课堂情感教育的涵义 |
2.2 情感教育的理论基础 |
2.2.1 情感三重构成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心理学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2.3 高中地理情感教育的三维模式和测量体系构建 |
2.3.1 高中地理情感教育三维模式 |
2.3.2 高中地理课堂情感教育三维模式的三级测量指标体系 |
第3章 基于三维模式的高中地理课堂情感教育审视 |
3.1 对高中地理情感教育现状的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3 调查对象 |
3.1.4 调查时间和过程 |
3.2 高中地理情感教育现状概览 |
3.2.1 学生情感现状 |
3.2.2 教师情感教育现状 |
3.2.3 调研结果总结 |
3.3 高中地理课堂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
3.3.1 学生的问题 |
3.3.2 教师的问题 |
3.3.3 教育环境的问题 |
第4章 高中地理课堂情感教育三维模式的实施 |
4.1 高中地理课堂情感教育三维模式的实施原则 |
4.1.1 学生主体性原则:地理理智教育的必然需求 |
4.1.2 现代性原则:地理情感教育三维模式实施的时代需求 |
4.1.3 实践性原则:地理道德教育和美育的方法需求 |
4.2 高中地理课堂情感教育三维模式的实施策略 |
4.2.1 地理理智教育实施策略 |
4.2.2 地理道德教育实施策略 |
4.2.3 地理美育实施策略 |
4.3 高中地理课堂情感教育三维模式的实验研究 |
4.3.1 实验目的 |
4.3.2 实验对象 |
4.3.3 实验变量 |
4.3.4 实验流程 |
4.3.5 实验中的地理课堂情感三维模式教学案例 |
4.3.6 高中地理课堂情感教育实验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和努力方向 |
附录一: 高中地理课堂情感教育现状学生调查表 |
附录二: 高中地理课堂情感教育现状教师调查表 |
附录三: 高中地理课堂情感教育实验调查表(后测)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施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及相互关系 |
二、理论基础 |
(一)布鲁姆情感领域目标分类理论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四)建构主义理论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高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施现状分析 |
一、问卷编制与发放 |
二、数据整理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一)教学目标要求和具体实施存在“两张皮”现象 |
(二)教师对于教材中的情意目标素材挖掘不够 |
(三)有关情意目标的教育学、心理学背景知识了解较少 |
(四)多方面因素阻碍情意目标的实施 |
第四章 高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施对策 |
一、强化“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 |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
(一)蕴涵显性情感因素 |
(二)蕴涵隐性情感因素 |
(三)蕴涵悟性情感因素 |
(四)蕴涵中性情感因素 |
三、内外因联动,提升教师实力 |
(一)学校加强教师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 |
(二)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丰富课堂教学 |
四、关注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 |
第五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案例设计与分析 |
一、案例设计 |
(一)课标分析 |
(二)教材分析 |
(三)学情分析 |
(四)教学目标 |
(五)方法与重难点 |
(六)课前准备 |
二、案例反思 |
第六章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8)中学地理课程的科学素养功能体系的构建 ——基于国际比较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科学素养”的内涵分析和框架确定 |
第一节 “科学”和“素养”相关概念分析 |
第二节 “科学素养”的发展和内涵分析 |
第三节 科学素养内容框架的确定 |
第三章 研究过程 |
第一节 文本编码对象及内容选取 |
第二节 文本编码和信度检验 |
第三节 编码结果的分析 |
第四章 地理课程的“科学知识”功能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地理课程的“科学知识”功能的定量分析 |
第二节 地理课程的“科学知识”功能的定性分析 |
第三节 地理课程的三种类型“科学知识”功能的构建 |
第五章 地理课程的“科学研究方法”功能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地理课程的“基本科学方法”功能的分析和构建 |
第二节 地理课程的“表达技能”功能的分析和构建 |
第三节 地理课程的“图表技能”功能的分析和构建 |
第四节 地理课程的“动手动脑的科学活动”功能的分析和构建 |
第六章 地理课程的“科学认知方式”功能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地理课程的“确定研究问题”功能的分析和构建 |
第二节 地理课程的“归纳和演绎推理”功能的分析和构建 |
第三节 地理课程的“因果关系”功能的分析和构建 |
第四节 地理课程的“证据与证明的关系”功能的分析和构建 |
第五节 地理课程的“评价科学探究”功能的分析和构建 |
第七章 地理课程的STSE功能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地理课程的“S-T-S-E相互关系”功能的分析和构建 |
第二节 地理课程的“科技领域的职业和工作”功能的分析和构建 |
第三节 地理课程的“科学道德和伦理问题”功能的分析和构建 |
第四节 地理课程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功能的分析和构建 |
第五节 地理课程的“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功能的分析和构建 |
第八章 地理课程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功能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地理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功能的分析和构建 |
第二节 地理课程的“科技前沿问题的关注”功能的分析和构建 |
第三节 地理课程的“科学史和科学家传记的关注”功能的分析和构建 |
第四节 地理课程的“环境意识”功能的分析和构建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新加坡中学地理课程学习目标 |
附录二:芬兰中学地理课程学习目标 |
附录三:加拿大中学地理课程学习目标 |
附录四:美国中学地理课程学习目标 |
后记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思维导图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选择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思维导图与高中美术鉴赏的相关理论 |
2.1 思维导图与高中美术教学理论概述 |
2.1.1 思维导图概念理解 |
2.1.2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阐述 |
2.2 思维导图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间的联系 |
2.2.1 思维导图的多元发散性与美术教学 |
2.2.2 思维导图的形象性与美术教学 |
2.3 思维导图运用到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理论依据 |
2.3.1 脑科学理论 |
2.3.2 视知觉理论 |
2.3.3 图式理论 |
2.3.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5 高中生心理发展特征 |
第3章 思维导图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实验 |
3.1 实验前准备 |
3.1.1 实验对象 |
3.1.2 实验设计 |
3.1.3 实验内容 |
3.1.4 实验规范 |
3.1.5 实验评价工具 |
3.2 实验前测与分析 |
3.3 实验研究的推进 |
3.3.1 不同学习方式下思维导图策略运用 |
3.3.2 教学案例实施过程 |
3.4 实践结果分析 |
第4章 思维导图运用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意义 |
4.1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
4.2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
4.3 推进学生自主建构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
4.4 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美与科学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美教育因素和培养措施 |
二、地理学科中的科学美教育因素 |
三、结语 |
四、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美与科学美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地理课程美学资源的挖掘及实践研究[D]. 高天娇.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2]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D]. 陈庆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文化景观视角下通海秀山古建筑群空间环境特征研究[D]. 谭文超.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研究[D]. 岳海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5]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美育渗透的调查研究[D]. 栗振娇.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6]高中地理课堂情感教育三维模式的实践研究[D]. 钱丽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7]高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施现状及策略研究[D]. 杨晴. 河南大学, 2018(01)
- [8]中学地理课程的科学素养功能体系的构建 ——基于国际比较的实证分析[D]. 旋晓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9]思维导图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亚峰.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10]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美与科学美因素分析[J]. 陆向荣.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