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校园文化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史文青[1](2020)在《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文中认为深入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具有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广泛实践应用意义,通过长期开展对非智力因素的定义、作用的深入研究,明确非智力因素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指导作用,从而通过各种科学途径更好地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于娜[2](2020)在《非智力因素在高校创业教育中作用的探索分析》文中指出在创业教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了创业教育的实施质量。在传统教育思维中,教育者往往过于看重大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而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本文立足于研究非智力因素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影响,积极探究其作用路径,旨在为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孙嘉[4](2019)在《音乐课外活动对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实案研究 ——以嘉荫县乌云镇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人们开始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目标。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中学都非常重视基础学科对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均衡发展。音乐本身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为学生打开看向世界的窗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外活动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学习音乐的空间,还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收获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音乐课外活动通过乐队排练、合唱等形式,让同学们更多的合作和交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感知他人情绪,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些都属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但同样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乌云镇中学为例,针对音乐课外活动对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第一章为研究的背景与缘起,从素质教育下音乐课外活动和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现状分析,设计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对研究的非智力因素和音乐课外活动的概念进行界定,与实际结合探讨音乐课外活动与中学生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介绍了乌云镇中学音乐课外活动的开展概况,以及对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实践调查。最后从分析结果中看出乌云镇中学音乐课外活动对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及未来的对策,最终实现中学音乐教学的育人目标。
付艳[5](2019)在《非学业适应因素对高中生化学学习影响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形成与方法的学习,还要重视对学科学习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但是由于高考的原因,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业成绩的提升,而很少去关注学生的以非智力因素为主的学业适应情况。我校作为一所以艺术生、体育生为主的普通高中,多数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造成教学的有效性低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本校的情况和高中化学教学实践,选择了非学业适应因素对我校高中生化学学习影响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希望通过调查研究,探索非学业适应各因素与提升学生化学学业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出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和兴趣等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建议,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业成绩。本文首先梳理和述评了国内外关于本课题有关研究的现状,界定了学业适应,非学业适应等核心概念,分析了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然后根据文献的有关研究和本校学生学习现状的实际情况从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学校参与、学校环境与文化、心理适应、学习动机与兴趣、学习态度与情绪、学习习惯与方法、坚持性与自律性共计十个维度编制了非学业适应因素对高中生化学学习影响的调查问卷,并实施调查,对调查的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这十个维度探讨了非学业适应因素对高中生化学学习的影响,从而总结了研究结论,即得出非学业适应各因素对我校学生化学学习有较大的影响,根据这个研究结论提出了培养我校高中生非学业适应能力的教学改进建议与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使教师从理论上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的非学业适应现状,掌握非学业适应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原因、方式,针对不良或消极因素,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研究的创新之处:(1)在研读文献资料和分析本校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编制了关于非学业适应因素对高中生化学学习影响的调查问卷;(2)从非学业适应各因素对高中生化学学习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影响高中生化学学习的因素;(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成绩、增强学生非学业适应的教学建议,对高中化学教学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张玲玲[6](2019)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结底就是立德树人。高校非智力因素教育是德育的前提和基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时,还要着重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升高校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力度,围绕理论进行剖析,可以借助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效果,促进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持续性发展。本论文选择西安三所高校进行了相关研究,借助问卷调查法取得了第一手资料,通过研究相关数据与信息,找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教育过程中隐藏的弊端,摸清症结,有针对性地阐述了此领域工作顺利开展的最佳模式。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写作。首先是提出问题:提出了选题的缘由,从选题背景、研究的目和意义,国内外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状况,研究维度与模式以及研究思路与创新出发。梳理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及含义,阐述了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以及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是分析问题:该部分全面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必要性。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大学生的群体结构特点、心理特点及思想行为三方面分析必要性;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得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最后是解决问题:提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对策。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际情况,树立高校教育新观念,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软环境,提升教育队伍建设及具体环节如学习动机、兴趣爱好、情感状态、意志品质及性格特征等七个方面提出相关实践策略。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分析归纳法和历史与逻辑紧密结合等方法。所有这些,目的在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即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邓王[7](2019)在《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药物化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昆明市卫生学校药剂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药物化学基础》课程作为中职药剂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带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提高其教学效果,对培养优秀应用型药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强目标性和实践性,在职业教育中被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方法。本文将二者进行融合优化,构建了适用于中职教育的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并将其在昆明市卫生学校药剂专业《药物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研究与应用。综合分析了分层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的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阐释;通过分析中职药剂专业标准、《药物化学基础》课程标准,以及实习学校《药物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论述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制定其实施方案,具体环节为:调查摸底、学生分层分组、目标分层、分层授课、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动态调整,并详细论述了各环节实施方法及注意事项;在昆明市卫生学校2017级药剂专业班进行近一年的实践应用;实验期间,进行了前、中、后三次测试和三次问卷调查及一次期末统考;分析实验班的测考成绩、学习兴趣和态度、合作意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变化,总结所取得的效果及研究的不足。结果表明: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合作意识、个人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学习,减少了学生的两极分化,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加强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符合中职《药物化学基础》课程目标要求,切合现代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
韩晓玉[8](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等学校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只有注重发展素质教育,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稳定和进步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育对象是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应该具备智力和非智力两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良好的智力因素,而没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效完成,反之亦然。由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对受教育者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凸显非智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使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本文在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含义和特点,又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现状调查入手,分析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根据燕国材教授对非智力因素的界定,将非智力因素分为情感、兴趣、动机、意志力和性格五方面,通过对山西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五个方面问题的抽样调查问卷,来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状况。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课堂和教育者方面出发,有针对性地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路径。总之,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路径,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将其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切实保障。
贺光明[9](2019)在《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努力提高和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高校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顺利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加强的关键工作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进行心理学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可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实践指导,因而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正确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科学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切与灵活选用教育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体体现为:教育目标设立由成为社会公民转向成为社会公民与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构建由注重社会需要转向重视身心发展和个体需求,教育方式方法选用由注重灌输说教转向适切和灵活。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特征是合规律性、知情意行统一性、民主平等性、情感互动性和自我内化性。心理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了依据,体现为:依据积极心理学和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设立教育目标,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选择教育内容,依据建构主义心理学选用教育方式方法,依据态度心理学优化教育过程,依据道德心理学以更好协调教育要素,依据差异心理学以更好把握教育对象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9个维度。鉴于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差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调查问卷》分为教师卷和学生卷,其中教师卷包括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8个维度,学生卷包括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7个维度。调研显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较有效,但未达到有效和非常有效水平。教师对其8个维度的评估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学生对其7个维度的评估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等9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显着,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学投入,也包括大学生的认同、配合、支持和投入;既包括环境因素中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网络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又包括学校组织领导体系、学校管理运行机制等。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调研结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心理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有效性的对策包括:在教育目标设立上,要正确设立教育目标,完善教育目标体系;在教育内容选择上,要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在教育方式方法选用上,要兼顾大学生个体差异、重视自我教育、注重社会实践;在教育过程上,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生内化、重视师生合作;在教育环境构建上,要营造心理环境、净化网络环境、利用群体心理效应。
杨欢[10](2018)在《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以信阳市第七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初中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国家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开始向成年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培养初中生良好的人格和心理素质,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促进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明显的倾向,只关注初中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与教育,忽视了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习不仅需要智力因素的直接参与,还需要依靠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以促进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这表明非智力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有导论和三部分正文构成。导论部分,综合分析非智力因素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有关非智力因素理论的相关研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部分对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组成要素等进行理论的论述,并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理解道德与法治课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实地走访信阳市第七中学,并对其中两个班级进行调查问卷,以实际调查的结果为依据,分析了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三部分有针对性地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式,希望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浅谈校园文化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校园文化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和作用 |
(一)非智力因素内涵 |
(二)非智力因素作用 |
1. 动力作用 |
2. 定向作用 |
3. 巩固作用 |
4. 弥补作用 |
二、非智力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一)非智力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
(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也是非智力因素不断发展的过程 |
三、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方法 |
(一)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渗透在教学中 |
(二)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
(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
(2)非智力因素在高校创业教育中作用的探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非智力因素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 |
1.1 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 |
1.2 非智力因素为学生提供创业动力 |
1.3 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创业勇气 |
1.4 非智力因素调节学生创业进程的节奏 |
1.5 非智力因素弥补创业学生的专业不足 |
2.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分析 |
2.1 家庭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重要媒介 |
2.2 高校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有效媒介 |
3. 非智力因素提升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实践对策 |
3.1 转变创业教育的理念 |
3.2 丰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
3.3 注重创业文化的熏陶 |
3.4 开展优质的校园创业实践活动 |
3.5 打造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
4. 结论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音乐课外活动对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实案研究 ——以嘉荫县乌云镇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的必要性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非智力因素研究现状 |
(二)音乐课外活动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音乐课外活动中非智力因素理论的应用 |
一、非智力因素概念界定 |
二、非智力因素理论在音乐课外活动开展中的运用 |
(一)动机的运用 |
(二)兴趣的运用 |
(三)情感的运用 |
(四)意志的运用 |
第三章 乌云镇中学音乐课外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
一、乌云镇中学音乐课外活动开展的有效保障 |
(一)音乐课外活动开展的环境情况 |
(二)音乐课外活动开展的教师情况 |
(三)音乐课外活动开展的学生情况 |
(四)音乐课外活动开展情况 |
二、乌云镇中学音乐课外活动开展的实例调查 |
(一)设定调查对象 |
(二)设计调查方法 |
(三)资料搜集与处理 |
(四)音乐课外活动对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的案例 |
三、乌云镇中学音乐课外活动调查结果分析 |
四、乌云镇中学音乐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对策 |
(一)创新教学观念 |
(二)丰富教学内容 |
(三)更新教学方式 |
(四)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
(五)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非学业适应因素对高中生化学学习影响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 |
2. 国内研究 |
(三)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1 研究的目标 |
2 研究的内容 |
一、理论概述 |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 学校适应 |
2. 学业适应 |
3. 非学业适应 |
(二) 理论基础 |
1. 应对效能理论 |
2. 成就动机理论 |
3. 人本主义理论 |
(三) 研究假设 |
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问卷调查法 |
3. 统计分析法 |
(三) 研究工具 |
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2. 调查问卷的评价 |
(四) 研究流程 |
1. 研究实施流程 |
2. 调查实施 |
3. 数据处理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 非学业适应因素对学生化学学习影响的总体结果与分析 |
(二) 各因素对学生化学学习影响结果与分析 |
(三) 非学业适应因素对化学学习影响的讨论 |
四、结论与建议 |
(一) 研究结论 |
(二) 教学建议 |
五、反思与展望 |
(一) 研究反思 |
(二)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探索维度与模式 |
1.3.1 研究视角 |
1.3.2 探究采用模式 |
1.4 写作思路及创新点 |
1.4.1 写作思路 |
1.4.2 创新点 |
2 非智力因素研究简述 |
2.1 相关概念的梳理 |
2.1.1 智力因素 |
2.1.2 非智力因素 |
2.1.3 思想政治教育 |
2.2 非智力与智力因素的区别与联系 |
2.2.1 二者之间的区别 |
2.2.2 二者之间的联系 |
2.3 非智力因素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联系 |
2.3.1 非智力因素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2.3.2 两者过程相同 |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必要性 |
3.1 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 |
3.1.1 非智力因素教育是德育的前提 |
3.1.2 非智力因素教育是智育的源泉 |
3.1.3 非智力因素教育是体育的重要内容 |
3.1.4 非智力因素教育对美育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
3.1.5 非智力因素对劳育具有重要影响 |
3.2 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3.2.1 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预见性 |
3.2.2 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
3.2.3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3.3 符合大学生群体特点的要求 |
3.3.1 大学生群体构成新特点的要求 |
3.3.2 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要求 |
3.3.3 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要求 |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现状分析 |
4.1 调查概述 |
4.1.1 调查对象方法 |
4.1.2 调查结果概述 |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
4.2.1 需求、动机模糊 |
4.2.2 兴趣度低且不稳定 |
4.2.3 情绪不稳定、情感脆弱 |
4.2.4 意志力薄弱 |
4.2.5 性格中的不良特征 |
4.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缺陷的原因分析 |
4.3.1 大学生自身心智尚未完全成熟 |
4.3.2 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
4.3.3 教育改革的影响 |
4.3.4 教育机制不完善 |
4.3.5 相关部门不够重视 |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对策分析 |
5.1 树立高校教育新观念 |
5.1.1 树立立德树人根本使命观念 |
5.1.2 在“破”与“立”中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 |
5.2 在教育内容中完善非智力因素成分 |
5.2.1 完善心理教育环节 |
5.2.2 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
5.2.3 紧抓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
5.3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 |
5.3.1 实施因材施教方法 |
5.3.2 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 |
5.4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软环境 |
5.4.1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
5.4.2 积极利用网络教学 |
5.5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
5.5.1 要提高辅导员的非智力因素水平 |
5.5.2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非智力因素水平 |
5.6 从具体环节中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 |
5.6.1 树立正确的动机 |
5.6.2 培养良好的兴趣 |
5.6.3 培养健康的情感 |
5.6.4 磨练坚毅的意志 |
5.6.5 塑造完善的性格 |
5.7 发挥高校社团活动及示范影响力 |
5.7.1 积极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 |
5.7.2 发挥社团活动的影响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7)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药物化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昆明市卫生学校药剂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观察法 |
1.4.4 实验研究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的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任务驱动教学法 |
2.1.2 分层教学法 |
2.1.3 班内“隐性”分层教学 |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多元智能理论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3 成就动机理论 |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中职药剂专业《药物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相关分析 |
3.1 中职药剂专业教学分析 |
3.1.1 中职药剂专业培养目标 |
3.1.2 中职药剂专业教学的特点 |
3.2 中职药剂专业《药物化学基础》课程的相关分析 |
3.2.1 课程性质和任务 |
3.2.2 地位与作用 |
3.2.3 课程的目标定位 |
3.3 中职药剂专业《药物化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
3.3.1 教学目标不全面、缺乏职业性 |
3.3.2 教师是课堂中心、学生参与课堂形式单一 |
3.3.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
3.4 在《药物化学基础》中实施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
3.4.1 可行性分析 |
3.4.2 必要性分析 |
第4章 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药物化学基础》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
4.1 实施步骤 |
4.1.1 调查摸底 |
4.1.2 学生分层分组 |
4.1.3 目标分层 |
4.1.4 分层授课 |
4.1.5 分层练习 |
4.1.6 分层辅导 |
4.1.7 分层评价 |
4.1.8 动态调整 |
第5章 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药物化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
5.1 调查摸底 |
5.2 学生分层和分组 |
5.3 教学准备 |
5.3.1 教材分析 |
5.3.2 学情分析 |
5.3.3 教学资源 |
5.3.4 教学方法 |
5.4 教学目标分层 |
5.5 分层授课 |
5.6 分层训练 |
5.7 分层辅导 |
5.8 分层评价 |
5.8.1 测试内容分层:施行“一卷多层测试制” |
5.8.2 分层综合评价 |
5.9 动态调整 |
5.10 应用案例 |
5.10.1 应用案例 |
第6章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研究方案的设计 |
6.2.1 实验对象 |
6.2.2 实验变量及控制 |
6.2.3 实验设计 |
6.3 实验过程 |
6.3.1 实验假设 |
6.3.2 实验前测 |
6.3.3 对实验班《药物化学基础》课程实施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 |
6.3.4 实验中测 |
6.3.5 实验后测 |
6.4 实验结果分析 |
6.4.1 知识技能测试数据分析 |
6.4.2 学习态度测试数据分析 |
6.4.3 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技能竞赛数据分析 |
6.5 实验结论 |
6.6 实验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问卷1——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的问卷调查(前中后测) |
附录B 问卷2——关于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问卷调查(前中后测) |
附录C 《药物化学基础》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任务设计实施方案 |
附录D 《药物化学基础》课程任务设计案例(部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非智力因素的相关概念 |
第一节 非智力因素的内涵 |
一、智力因素含义 |
二、非智力因素含义 |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联系和区别 |
第二节 非智力因素的特点 |
一、习得性 |
二、引导性 |
三、广泛性 |
第三节 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
一、激活功能 |
二、定向功能 |
三、调节功能 |
第二章 非智力因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一节 非智力因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
一、教育对象的契合 |
二、教育目的的契合 |
三、非智力因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契合 |
第二节 非智力因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一、非智力因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动力 |
二、非智力因素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
三、非智力因素贯穿思想品德形成的整个过程 |
第三节 非智力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
一、非智力因素可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体系 |
二、非智力因素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
三、非智力因素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观念 |
第三章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情况说明 |
一、调研对象 |
二、调研内容 |
第二节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存在的问题 |
一、学习兴趣不浓厚 |
二、学习动机不高 |
三、学生情绪不稳定 |
四、学生意志力薄弱 |
第三节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
二、家庭、校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
三、教育者缺乏重视的影响 |
第四章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培养措施 |
第一节 将非智力因素蕴含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一、强调对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培养 |
二、增加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教育 |
三、增强对受教育者的分层次教育 |
第二节 将非智力因素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一、优化同辈群体环境 |
二、优化精神文化环境 |
第三节 将非智力因素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
一、教师的教学设计从教育对象实际需要出发 |
二、课堂教学目标要从教育对象的意志培养着手 |
第四节 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非智力因素的关注 |
一、了解掌握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
二、建立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 |
第五节 将非智力因素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
一、关注受教育者理论内化阶段 |
二、重视学生外化应用阶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论 |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础理论 |
2.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 |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要素 |
2.2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 |
2.2.1 教育目标设立:由成为社会公民转向成为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 |
2.2.2 教育内容选择:由注重社会需要转向重视身心发展和个体需求 |
2.2.3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由注重灌输说教转向适切和灵活 |
2.3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特征 |
2.3.1 合规律性 |
2.3.2 知情意行统一性 |
2.3.3 民主平等性 |
2.3.4 情感互动性 |
2.3.5 自我内化性 |
2.4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依据 |
2.4.1 教育目标设立的依据 |
2.4.2 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
2.4.3 方式方法选用的依据 |
2.4.4 教育过程优化的依据 |
2.4.5 教育要素协调的依据 |
2.4.6 教育对象把握的依据 |
第3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现状 |
3.1 调查目的、对象、信度与效度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 |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分析 |
3.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描述性分析 |
3.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回归分析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4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
4.1 心理学视域下教育者因素 |
4.1.1 教育者知识有缺陷 |
4.1.2 教育者能力不很强 |
4.1.3 教育者素质不太高 |
4.1.4 教育者教学投入不足 |
4.2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自身因素 |
4.2.1 大学生认同不高 |
4.2.2 大学生配合不好 |
4.2.3 大学生支持不够 |
4.2.4 大学生投入不足 |
4.3 心理学视域下教育环境因素 |
4.3.1 复杂国际国内环境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
4.3.2 学校及周边环境教育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 |
4.3.3 家庭教育环境负面因素制约学校教育效能 |
4.3.4 网络文化环境消极效应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
4.3.5 心理环境渗透隐性教育功能尚未高度重视 |
4.4 心理学视域下学校组织因素 |
4.4.1 学校组织领导体系不够健全 |
4.4.2 学校管理机制运行不很顺畅 |
第5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
5.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
5.1.1 正确设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5.1.2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
5.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
5.2.1 教育内容选择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
5.2.2 教育内容选择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
5.2.3 教育内容选择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 |
5.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
5.3.1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兼顾个体差异 |
5.3.2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重视自我教育 |
5.3.3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注重社会实践 |
5.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
5.4.1 教育过程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
5.4.2 教育过程注重学生内化 |
5.4.3 教育过程重视师生合作 |
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
5.5.1 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 |
5.5.2 净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 |
5.5.3 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心理效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C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调查问卷(学生卷) |
致谢 |
(10)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以信阳市第七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1.3.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3.2 选题的现实价值 |
1.4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道德与法治课和非智力因素概述 |
2.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分析 |
2.1.1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
2.1.2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
2.2 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 |
2.2.1 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
2.2.2 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意义 |
2.3 道德与法治课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 |
2.3.1 非智力因素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
2.3.2 培养非智力因素适应初中生思想发展的要求 |
第3章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
3.1 信阳市第七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调研分析 |
3.1.1 信阳第七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现状 |
3.1.2 信阳第七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特点 |
3.2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现存的问题 |
3.2.1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不够明确 |
3.2.2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够充分 |
3.2.3 对学生情绪的克制不够注重 |
3.2.4 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不够坚定 |
3.2.5 对学生性格的培养不够完善 |
3.2.6 对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不够充分 |
3.3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社会环境的影响 |
3.3.2 学校教育模式的影响 |
3.3.3 家庭教育观念片面 |
3.3.4 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 |
第4章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培养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对策 |
4.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动机观 |
4.1.1 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
4.1.2 树立正确的成才动机 |
4.2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
4.2.1 鼓励和开发学习兴趣 |
4.2.2 培养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 |
4.3 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 |
4.3.1 加强情绪教育,培养健康情感 |
4.3.2 运用情感教育,培养积极情感 |
4.4 帮助学生培养坚定的意志 |
4.4.1 加强对意志的认识 |
4.4.2 通过实践活动加强自我锻炼 |
4.5 帮助学生培养完善的性格 |
4.5.1 形成完善的性格 |
4.5.2 塑造学生独特的个性 |
4.6 创造统一协调的环境 |
第5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浅谈校园文化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J]. 史文青. 国际公关, 2020(12)
- [2]非智力因素在高校创业教育中作用的探索分析[J]. 于娜. 今日科苑, 2020(05)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音乐课外活动对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实案研究 ——以嘉荫县乌云镇中学为例[D]. 孙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3)
- [5]非学业适应因素对高中生化学学习影响的调查研究[D]. 付艳.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6]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D]. 张玲玲.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7]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药物化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昆明市卫生学校药剂专业为例[D]. 邓王.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路径研究[D]. 韩晓玉.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9]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 贺光明. 湖南大学, 2019(08)
- [10]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以信阳市第七中学为例[D]. 杨欢. 信阳师范学院,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