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均开关模型的开关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基于平均开关模型的开关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一、基于平均开关模型的开关变换器小信号建模(论文文献综述)

雷龙武,曾静岚,王国彬,周玮,齐飞,阚志忠[1](2021)在《全桥LLC变换器小信号模型分析及动态补偿器设计》文中提出LLC谐振变换器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的优点,按照调频方式控制的LLC变换器增益特性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点,采用传统的比例积分补偿器控制的LLC谐振变换器存在因输入电压宽范围变化输出电压跌落较多,抗负载扰动响应慢的缺点。本文基于等效电路模型建立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模块化小信号建模型,推导出频率和输出电压之间的传递函数,分析了影响变换器动态特性的因素,提出了此类变换器动态补偿器,在宽输入电压范围条件下此补偿器能够提高变换器输出电压的动态响应速度和抗负载突变能力。最后,建立一台3 kW实验样机,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杨可[2](2021)在《基于原边反馈的无线充电装置设计》文中指出中小无线电能传输因便携、安全可靠及成本低廉等诸多优势,在消费电子产品、医疗器械、电动汽车和智能家居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受传输功率的限制,在油井开采等地下作业领域中未能得到有效应用,为此论文对基于原边反馈技术的近距离无线电能充电装置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完成了无线充电装置功率电路设计与仿真验证。在分析反激变换器工作原理基础上,完成了参数计算和元件选型;在精确计算装置输入和输出电流波形的基础上,计算原副边分离变压器的原边电感量和变比等参数,根据面积乘积法(Area Product Method,APM)完成了磁芯选型,最终确定了绕制方式;为了降低漏感对变换器影响,设计了RCD箝位网络,重要的是使用PSIM软件对设计的功率电路进行了仿真验证。然后,完成了无线充电装置控制电路设计。控制回路设计可以分为两部分,根据原边反馈技术特点,为充电装置设计了固定点采样法,以便对输出电压精确采样;使用开关流图法推导了反激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PSIM交流分析功能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完成了峰值电流模式PWM控制补偿网络设计。对设计的补偿网络使用PSIM软件进行了仿真验证。最后,研制了峰值功率150W、效率75%的近距离无线充电样机,对样机的输出电压、输出纹波、反馈电压和效率等进行了测试,证明了方法的正确性。论文的结果对较大功率近距离无线充电装置的研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邹志航[3](2021)在《一种低EMI的同步整流BUCK型DC-DC控制器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DC-DC开关电源由于其具有很高的传输效率,非常大量地应用于生活和工业中。但同时开关电源会在工作中产生电磁噪声,对一些噪声敏感负载会产生较大影响。为了降低电磁干扰,选择从源头抑制干扰,采取抖动频率的方法来降低EMI。本文研究了一种采用恒周期抖频控制器的电流型Buck变换器。首先对Buck变换器进行环路分析,并对Buck的功率级环路进行建模,确定了环路的零极点。然后选用合适的补偿电路来保证环路稳定性。由于传统的开关电源在开关频率处有较大的杂散。为了减低这种杂散,可以采用抖频技术。这是因为频率抖动可以分散能量,从而达到降低EMI的目标。将原先的固定时钟频率,调整为由随机数发生器控制在两种频率中随机切换的时钟频率,最终实现时钟抖动。本文方案将抖频与电流环控制相结合,实现了无杂散工作。同时输出噪声低,无跳频引起的次谐波。即使只有两个频率,也会切断它们的相位以完全消除杂散。该结构具有无杂散的频谱,可以作为低噪声变换器为噪声敏感负载供电,无需后线性调节或额外的无源滤波器。此外,无杂散操作有助于其集成在芯片上的混合信号系统中,而不会干扰共享同一基板或电源轨的敏感电路。本文采用的峰值电流控制模式的小信号建模相比于传统建模更为精确。同时采用傅里叶级数理论的分析了抖频中两种频率如何选取,才能不引起次谐波。经过总体电路的仿真分析,电压纹波增加约为6 m V,但输出的EMI下降约15d B。同时该转换器峰值效率达到92%。

黄凌航[4](2020)在《宽范围输入的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轨道交通列车由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进行供电,当供电系统发生意外时,直流牵引供电网无法提供电能给轨道交通列车,宽范围输入的双向DC/DC变换器(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s,BDC)可以应用于这种意外状况。输入串联输出并联(Input-Series Output-Parallel,ISOP)的组合变换器适用于高电压输入、低电压输出的场合,Buck/Boost-CLLLC两级双向DC/DC变换器适用于输入电压波动范围较大且功率双向流动的中大功率场合。本文主要研究以Buck/Boost-CLLLC两级双向DC/DC变换器作为单个模块组成的ISOP系统。本文对Buck/Boost-CLLLC两级双向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同时对ISOP系统的参数进行设计。对Buck/Boost-CLLLC两级双向DC/DC变换器进行小信号建模,根据状态空间平均法对双向Buck/Boost变换器进行小信号建模,根据基频分量法(First Harmonic Approximation,FHA)推导双向CLLLC谐振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从而推导出三阶的小信号模型,得到双向CLLLC谐振变换器的输入电压至输出电压传递函数和输入阻抗的表达式。本文对Buck/Boost-CLLLC两级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双向DC/DC变换器采取了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电压环和电流环控制器均采用比例-积分(Proportion-Integral,PI)控制器,PI控制器不仅鲁棒性好,而且可以使控制系统对输出误差做出快速反应,实现对输出值的无静差跟踪。最后在实验室搭建ISOP系统的仿真模型以及一台10k W的Buck/BoostCLLLC两级双向DC/DC变换器实验样机进行验证,仿真结果及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图78幅,表10个,参考文献50篇。

吕莹[5](2020)在《基于Boost+LLC的级联型直流变压器统一阻抗建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新趋势。借助于直流微电网技术,实现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成为未来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直流变压器作为直流微电网中的关键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大功率系统中,单级式直流变压器已经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双级式直流变压器的研究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输入串联输出并联(ISOP)连接的级联型直流变压器统一阻抗建模方法。首先介绍了 Boost+LLC级联型直流变压器的拓扑结构,其次,为了解决两级变换器耦合设计的直流变压器系统模型的构建问题,结合LLC谐振变换器近似谐振点工作模式下恒定增益的电压钳位功能,将Boost+LLC级联型直流变压器的双级协调控制合并为单级统一控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基波近似法下LLC谐振变换器的降阶小信号模型以及直流变压器输入级和输出级平均模型,推导出Boost+LLC型直流变压器的系统模型,进而在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其输入输出阻抗模型,解决了多级电能变换、高频隔离与非线性耦合下直流变压器阻抗建模难题,实现了系统阻抗特性整体分析。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 Boost+LLC的仿真模型,验证了建模方法的正确性,同时,分析了基于直流变压器的低压直流网的稳定性,即直流变压器级联Buck变换器系统的稳定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一种连接中压直流网和低压直流网直流变压器的拓扑结构,详细介绍了直流变压器的基本原理。为了推导直流变压器的系统模型,分别利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和基波近似法建立了直流变压器输入级Boost变换器、中间隔离级LLC谐振变换器及低压直流输出级的小信号等效电路,为系统模型的推导奠定了基础。其次,通过推导得出的LLC小信号模型和直流变压器输入输出侧平均模型,简化化简,可以得到仅包含直流变压器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小信号平均模型。结合系统的单级统一控制策略,进而可以得到模块化直流变压器的统一阻抗模型,即,中压直流侧输入阻抗模型和低压直流侧输出阻抗模型。搭建了模块化直流变压器的仿真模型,基于仿真系统的参数,在MATLAB中得到了理论伯德图;分别采用电压扰动注入法和电流扰动注入法在仿真系统中注入扰动电压和扰动电流,可以得到仿真测量得到的伯德图。经过Bode图对比,可以验证本文所提出的统一阻抗建模方法的正确性。最后,分析了基于直流变压器的低压直流网稳定性,通过Bode图分析了系统无源参数变化对直流变压器输出阻抗的影响。同时,直流变压器级联Buck变换器时,根据级联系统的仿真模型,得到相应仿真曲线,并结合级联系统阻抗伯德图和奈奎斯特曲线图,分析了直流网的稳定性。

谭伟[6](2020)在《Cuk变换器V2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相比于传统的Buck变换器、Boost变换器等二阶变换器,Cuk变换器电路中包含两个电感和两个电容,是一种电路结构复杂的四阶变换器,且根据电感和电容工作状态的不同,Cuk变换器存在着多种工作模态。然而,Cuk变换器具有可以同时实现升压或降压的能力、输入和输出电流可以保持连续等优点,在功率因数校正、风能及光伏发电系统等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针对Cuk变换器控制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流型控制,但电流型控制Cuk变换器存在着瞬态响应速度慢的缺点,很难应用于瞬态响应速度要求较高的场合。V2控制技术是一种瞬态性能优异的开关变换器控制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Buck、Boost等变换器,但其优异性能能否在四阶的Cuk变换器中得以应用并保持,尚无文献涉及。因此,为了提高Cuk变换器的瞬态性能,研究V2控制Cuk变换器并分析其控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以四阶Cuk变换器为研究对象,在电感电流连续导电模式(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CCM)和电感电流断续导电模式(Dis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DCM),以及中间电容电压连续模式(Continuous Capacitor Voltage Mode,CCVM)和中间电容电压断续模式(Discontinuous Capacitor Voltage Mode,DCVM)四种工作模式下对Cuk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推导了Cuk变换器工作于CCM与DCM模式下的电感临界表达式和CCVM与DCVM模式下的中间电容临界表达式。采用时间平均等效建模法,建立了CCM Cuk变换器的小信号等效模型,推导了直流稳态增益及交流小信号传递函数表达式,频域扫频结果验证了模型推导的正确性。其次,在详细分析V2控制CCM Cuk变换器控制原理和工作模态的基础上,建立了V2控制CCM Cuk变换器的闭环小信号模型,并推导了适用于Cuk变换器的采样保持传递函数的表达式。作为对比,建立了峰值电流控制CCM Cuk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并分别推导了V2控制和峰值电流控制CCM Cuk变换器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以及半闭环输出阻抗,从频域的角度对比分析了采用这两种控制技术的CCM Cuk变换器的瞬态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峰值电流控制相比,V2控制CCM Cuk变换器的控制-输出传递函数具有更宽的带宽,且其输出阻抗的低频增益更低,因此具有更好的瞬态性能。时域仿真及样机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最后,建立了V2控制CCM Cuk变换器的离散迭代映射模型和采样数据模型,根据采样数据模型分析了Cuk变换器在电路参数变化情况下的动力学行为。在控制环路中引入斜坡补偿,推导了V2控制CCM Cuk变换器工作于稳定状态和不稳定状态的临界条件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V2控制CCM Cuk变换器的稳定性与输出电容时间常数有关,在其他电路参数固定的情况下,输出电容或输出电容等效串联电阻(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ESR)越大,变换器越容易工作在稳定状态;在控制环路中引入斜坡补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V2控制CCM Cuk变换器的稳定工作区间。时域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臧文静[7](2020)在《LCLC谐振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在直流-直流(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t,DC-DC)功率变换设计及研制过程中,为了提高DC-DC变换器功率密度、效率、增大输入电压范围和降低开关损耗,LLC(谐振槽元件为两个电感“L”和一个电容“C”)谐振变换器成为研究重点。为了进一步提高变换器效率,由LLC谐振变换器衍生出LCLC(谐振槽元件为两个电感“L”和两个电容“C”)谐振变换器,但LCLC谐振变换器存在元件数增多、设计复杂、参数难于选取等问题,需要进行折中和优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本文从LCLC谐振变换器工作原理着手,分析了变换器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主电路工作模态。其次,本文采用基波分析(Fundamental Harmonic Approximation,FHA)法对LCLC谐振变换器在不同负载时的波特曲线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变换器在实现零电压开通(Zero Voltage Switch,ZVS)时主电路元件参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应用于本文LCLC谐振变换器的k-Q分析法。该方法可为设计LCLC谐振变换器的参数提供依据,同时为同类变换器的参数选取提供参考。再次,采用扩展函数描述(Extended Describing Function,EDF)法建立LCLC谐振变换器小信号模型。建立小信号模型之前需先建立大信号模型,在对静态工作点的大信号模型方程组线性化时,分别用两种方法处理,最终推导所得的小信号模型近似一致。然后,使用PSIM和Matlab软件验证小信号模型的准确性。此外,求得LCLC谐振变换器从控制到输出的传递函数为一个复杂的高阶传递函数,通过降阶处理并设计了基于TL431的单电压环补偿器,仿真分析可得补偿后的变换器系统满足设计要求。最后,搭建了LCLC变换器实验样机,样机的输出电压是42V,输出电流是9A,功率是378W。通过对实验样机的测试波形分析可知,样机在满载、半载条件下,初级侧开关管可实现ZVS和次级侧二极管实现零电流关断(Zero Current Switch,ZCS),最高效率可达93%。

章玉飞[8](2020)在《高开关频率恒定导通时间控制DC-DC变换器设计》文中指出5G和AI智能技术的普及促进了智慧医疗、智慧家居和智慧交通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这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开关电源的发展。随着人们不断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也推动着开关电源向着高频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进行恒定导通时间控制(Constant On Time,COT)控制Buck变换器的高频化研究。首先,通过描述函数法分别对锁相环(Phase Locked Loop,PLL)调制的电流模COT控制Buck变换器和RBCOT(Ripple-Based Constant On-Time,RBCOT)控制Buck变换器进行小信号建模,分析其环路稳定性,并给出环路补偿方案。接着,从超窄脉宽技术、环路延时对带宽的影响、频率漂移、效率优化以及振铃等几个方面分析了Buck高频化的关键技术。最后,基于上述研究设计了两款高频COT控制Buck变换器本文基于0.18μm BCD工艺,设计一款基于PLL调制的COT控制高频Buck变换器,通过PLL实现调节Buck的导通时间保持频率恒定和扩展变换器支持多相级联。本文完成了芯片的系统架构、工作和保护逻辑设定,采用R3D优化了功率管布线电阻,并给出功率级隔离方案。通过Spectre对子模块和整体电路进行验证,实现了版图设计和芯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变换器支持在4MHz高开关频率下工作;单路最大负载电流4A,支持4相并联16A的输出;负载电流从0A到2.5A变化时,输出电压的下冲为27mV,恢复时间7.8μs;输出电压的过冲为38mV,恢复时间6.4μs;在典型的12V输入,1.2V输出下负载调整率小于0.5%;电源电压从4V到16V变化时线性调整率小于0.1%/V;峰值效率高达97.5%;芯片的功能均达到设计要求。本文基于0.18μm BCD工艺,还设计一款基于单周期输出电压预测技术(Single Cycle Output Voltage Prediction,SCOVP)的高频率稳定度RBCOT控制Buck变换器。提出了一种具有SCOVP技术的单脉冲计时器(One-Shot Timer,OST)电路,通过单周期占空比预测输出电压信息,并根据预测的输出电压补偿TON时间,解决由于Buck的寄生电阻在负载变化时引起的频率漂移问题,实现了Buck的频率稳定。仿真结果表明,芯片的最大负载电流5A;在2MHz的工作频率下,负载电流从5A到1A变化时,输出电压的过冲为58mV,输出电压恢复时间4μs,频率重新稳定时间5μs;输出电压的下冲为33mV,输出电压恢复时间1.46μs,频率重新稳定时间3μs;负载从1A到5A变化时最大频率漂移ΔfSW只有13kHz,负载平均频率变化ΔfSW/ΔILoad为3.24kHz/A。相比于传统的COT控制频率稳定度从88%提升到99.35%。

郑凯升[9](2020)在《基于通用开关耦合电感模块的PWM型高变比直流变换器建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变比直流变换器作为新能源输出接口,常常具备软开关、低纹波和低损耗等特点,但其电路拓扑比较复杂,给建模分析带来挑战。根据调研,此类拓扑构造有规律可循,往往可由一个或多个基本拓扑单元推演得到。因而其动态建模过程也应该存在类似的推演过程,即以基本拓扑单元模型为基础,根据拓扑构造规律便捷地推演得到复杂高阶拓扑的模型。基于这一思想,本文在通用开关耦合电感模块(TIS)建模法的基础上,一方面从复杂高阶拓扑建模着手,提出了更适用于高阶变换器建模的通用ETIS模块,另一方面,将原有的基于电流连续模式(CCM)的TIS建模法拓展至电流断续(DCM)情况下,并解决了考虑漏感和箝位软开关电路情况下的建模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适用于高阶拓扑的通用ETIS模块建模法。通过引出TIS模块的内部端子,提出了通用ETIS模块,提升了通用模块应用于不同拓扑的自由度。在此基础上推导了CCM模式下ETIS模块的非理想大信号模型、稳态模型和小信号模型。通过大量应用实例阐明了该通用建模法的实施方法。最后用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出ETIS通用建模法的正确性、便捷性以及广泛适用性。2)提出了基于TIS模块的DCM模式下的非理想改进通用建模方法。传统的一阶DCM模型精度有限,有效频率范围不到1/5开关频率。本文在TIS建模法通用性和便捷性基础上,所推导的非理想改进DCM模型频带宽度可达3/5开关频率,提高了建模精度和有效频带宽度。3)提出了基于TIS模块的含漏感和箝位电路的通用建模方法。高变比拓扑常采用变压器和耦合电感,其漏感和箝位电路是这一类电路建模分析的难点。本文通过在TIS模块内部引入了箝位电路支路,推导了含漏感以及箝位端子后的TIS模块非理想大信号模型、稳态模型和小信号模型。结合实际应用案例,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出通用建模法能在2/3开关频率下精确建模,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研究丰富了PWM型直流变换器动态建模的技术手段。所提出的通用建模法可减少建模过程中的计算工作量,并提升了建模精度。相关理论分析通过结合大量应用实例,进行了仿真和实验论证,对相关研究工作有参考价值。

朱天丽[10](2020)在《船舶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文中提出伴随全球能源转型,航运业对节能减排和提高运行能效的要求越来越高,船舶综合电力系统逐渐由交流组网向直流组网发展。直流组网的船舶电力系统也可以称作船舶直流微电网。船舶直流微电网作为典型电力电子系统,其稳定性面临更大挑战。本文分析了含储能接入的两种典型直流船舶—纯电船和混合动力船可能存在的稳定性问题,重点分析了纯电船中蓄电池组并联DC-DC功率变换器、DC-DC功率变换器与电力推进负荷组成的级联系统、混合动力船中DC-AC功率变换器与同步发电机混联系统等电源间和电源与负荷间的小信号稳定性问题,得出船舶直流微电网系统参数和控制器参数设计的理论依据。该研究可有效推动直流船舶的发展,为我国海洋强国梦添砖加瓦。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建立船舶直流微电网中几种常见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的小信号模型,对比分析了各种DC-DC变换器的开环特性。2)分析了纯电船蓄电池DC-DC变换器与电力推进负荷级联系统和蓄电池组并联DC-DC功率变换器的小信号稳定性。首先利用阻抗法研究了储能双向DC-DC变换器与电力推进负荷级联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得到了系统参数和控制器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和可带电力推进负荷的大小。其次利用特征值法研究了采用I-V下垂控制的双向DC-DC变换器并联系统的小信号稳定性,得出影响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给出内环带宽的设计依据和下垂系数的稳定范围。3)分析了混合动力船舶直流微电网双向DC-AC变换器与柴油发电机组混联系统的小信号稳定性。首先,当柴油发电机组作为主电源时,利用阻抗法推导了下垂控制的柴油发电机组(可看作弱电网)的输入阻抗和PQ控制双向DC-AC变换器的输出阻抗,利用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的关系分析了影响级联系统小信号稳定性的因素,得出系统参数和控制器参数对系统稳定性影响的规律。其次,采用阻抗法分析了当储能电池作为主电源时,含虚拟阻抗下垂控制的双向DC-AC变换器和PQ控制的柴油发电机组混联系统的小信号稳定性,得出虚拟阻抗对整个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以某混合动力实船参数进行了仿真验证。

二、基于平均开关模型的开关变换器小信号建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平均开关模型的开关变换器小信号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1)全桥LLC变换器小信号模型分析及动态补偿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等效电路小信号模型
    1.1 LLC谐振变换器的等效电路模型
    1.2 LLC变换器小信号模型
        1.2.1 开关网络小信号模型
        1.2.2 谐振网络小信号模型
        1.2.3 变压器小信号模型
        1.2.4 整流网络小信号模型
        1.2.5 小信号模型等效电路
2 小信号模型分析
    2.1 基于小信号模型的频率-电压传递函数
    2.2 小信号模型动态分析
        2.2.1 输入电压对频率特性影响分析
        2.2.2 输出功率对变换器动态特性影响
3 变频控制动态系数补偿器设计
4 实验验证
    4.1 采用PI调节器控制切负载实验
    4.2 采用带动态补偿器控制切负载实验
5 结论

(2)基于原边反馈的无线充电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1.2.2 原边反馈技术
    1.3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反激变换器工作原理
    2.1 反激变换器拓扑结构
    2.2 反激变换器工作模式
        2.2.1 断续导电模式分析
        2.2.2 连续导电模式分析
    2.3 反激变换器控制方式
    2.4 小结
第三章 无线充电装置功率电路设计
    3.1 无线充电装置技术指标
    3.2 功率器件选择
        3.2.1 功率开关管的选取
        3.2.2 整流二极管的选取
    3.3 变压器优化设计
        3.3.1 电流及原边电感量计算
        3.3.2 基于AP法的磁芯选型
        3.3.3 变压器绕制方式设计
    3.4 RCD箝位电路设计
    3.5 功率电路仿真与分析
        3.5.1 构建电路仿真模型
        3.5.2 仿真结果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无线充电装置控制回路设计
    4.1 采样电路
        4.1.1 固定点采样
        4.1.2 固定点采样误差分析
        4.1.3 采样电路设计
    4.2 反激变换器小信号模型
        4.2.1 开关变换器建模方法
        4.2.2 开关流图建模法
        4.2.3 变换器大信号模型
        4.2.4 变换器稳态模型
        4.2.5 变换器小信号模型
        4.2.6 小信号模型仿真与分析
    4.3 控制回路设计与验证
        4.3.1 峰值电流控制内环设计
        4.3.2 电压外环设计
        4.3.3 控制回路仿真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样机研制与实验测试
    5.1 原副边分离变压器测试
    5.2 样机研制
        5.2.1 整体电路设计
        5.2.2 PCB设计
    5.3 样机实验测试
        5.3.1 输出电压、反馈电压及输出纹波
        5.3.2 效率与负载调整率
        5.3.3 开关管和整流二极管的电压应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考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一种低EMI的同步整流BUCK型DC-DC控制器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Buck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及控制模式
    2.1 Buck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2.1.1 CCM连续导通模式
        2.1.2 DCM断续导通模式
    2.2 Buck变换器的控制模式
        2.2.1 电压控制型Buck电路
        2.2.2 电流控制型Buck电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降低EMI关键技术研究
    3.1 EMI基本理论
        3.1.1 EMI的来源
        3.1.2 Buck中的EMI
    3.2 EMI降低技术
        3.2.1 电磁屏蔽
        3.2.2 EMI滤波器
        3.2.3 PCB版图修改
        3.2.4 抖频技术
    3.3 采用抖频降低EMI研究
        3.3.1 抖频原理
        3.3.2 抖频控制器研究分析
        3.3.3 数字抖频理论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流控制型Buck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4.1 小信号建模方法概述
        4.1.1 基本建模法
        4.1.2 状态空间平均法
        4.1.3 开关器件平均模型法
    4.2 CCM模式下的小信号建模
    4.3 DCM模式下的小信号建模
    4.4 斜坡补偿设计
    4.5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小信号建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路设计与仿真
    5.1 带隙基准电路
        5.1.1 带隙基准电路的基本原理
        5.1.2 带隙基准电路设计分析
        5.1.3 带隙基准电路仿真
    5.2 LDO电路
        5.2.1 LDO电路的基本原理
        5.2.2 LDO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5.2.3 LDO电路仿真
    5.3 采样阈值控制电路
        5.3.1 控制电路设计
        5.3.2 电路设计与分析
        5.3.3 控制电路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整体电路分析与仿真
    6.1 Buck变换器总体仿真电路图
    6.2 电感和电容的选取分析
        6.2.1 电感的选取
        6.2.2 电容的选取
    6.3 总体仿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

(4)宽范围输入的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现状
        1.2.1 非隔离式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
        1.2.2 隔离式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
        1.2.3 双向DC/DC变换器软开关技术的研究
    1.3 ISOP组合变换器的介绍
    1.4 控制策略的介绍
        1.4.1 常用控制策略
        1.4.2 电池充电方法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2 本文的研究意义
2 双向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及参数设计
    2.1 Buck/Boost- CLLLC两级双向DC/DC变换器
    2.2 双向Buck/ Boost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2.2.1 Buck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2.2.2 Boost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2.3 双向CL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与特性分析
        2.3.1 双向CL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2.3.2 双向CLLLC谐振变换器的基本特性分析
    2.4 双向DC/DC变换器的参数设计
        2.4.1 双向Buck/Boost变换器参数设计
        2.4.2 双向CLLLC谐振变换器参数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双向DC/DC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
    3.1 双向Buck/ Boost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
        3.1.1 Buck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
        3.1.2 Boost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
    3.2 双向CLLLC谐振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
        3.2.1 开关网络和整流电路的小信号模型
        3.2.2 谐振电感的小信号模型
        3.2.3 谐振电容的小信号模型
        3.2.4 双向CLLLC谐振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
        3.2.5 双向CLLLC谐振变换器小信号模型的化简
    3.3 本章小结
4 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控制策略的选择
    4.2 Buck- CLLLC两级变换器双环控制策略
        4.2.1 Buck- CLLLC两级变换器双环控制框图
        4.2.2 电流环控制器设计
        4.2.3 电压环控制器设计
    4.3 CLLLC- Boost两级变换器双环控制策略
        4.3.1 CLLLC- Boost两级变换器双环控制框图
        4.3.2 电流环控制器设计
        4.3.3 电压环控制器设计
    4.4 系统均压均流的分析
        4.4.1 ISOP系统均压均流分析
        4.4.2 IPOS系统均压均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仿真与实验验证
    5.1 原理样机的搭建
    5.2 仿真验证
        5.2.1 仿真参数
        5.2.2 正向工作模式仿真验证
        5.2.3 反向工作模式仿真验证
    5.3 实验验证
        5.3.1 正向工作模式实验验证
        5.3.2 反向工作模式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本文结论
    6.1 本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Boost+LLC的级联型直流变压器统一阻抗建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直流变压器研究现状
    1.3 阻抗分析法研究现状
        1.3.1 阻抗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3.2 阻抗稳定判据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Boost+LLC型直流变压器系统结构及小信号建模
    2.1 直流变压器拓扑结构
    2.2 Boost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2.3 LLC谐振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2.4 低压直流侧小信号建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Boost+LLC型直流变压器统一阻抗建模
    3.1 直流变压器系统模型及单级统一控制策略
        3.1.1 系统模型
        3.1.2 基于系统模型的单级统一控制策略
    3.2 直流变压器输入输出阻抗建模
        3.2.1 输出阻抗建模
        3.2.2 输入阻抗建模
    3.3 直流变压器输入输出阻抗仿真验证
        3.3.1 输出阻抗仿真验证
        3.3.2 输入阻抗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直流变压器的低压直流网稳定性分析
    4.1 无源参数对输出阻抗影响分析
        4.1.1 中间直流侧电容C_1对输出阻抗的影响分析
        4.1.2 电压外环控制器PI参数对输出阻抗的影响分析
        4.1.3 输入侧电感L对输出阻抗的影响分析
        4.1.4 电流内环控制器PI参数对输出阻抗的影响分析
        4.1.5 公共直流侧电容C对输出阻抗的影响分析
    4.2 Buck变换器输入阻抗建模
        4.2.1 Buck变换器基本原理及控制策略
        4.2.2 Buck变换器输入阻抗建模
    4.3 基于直流变压器的低压直流网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致谢

(6)Cuk变换器V2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DC/DC开关变换器拓扑及其控制方法概述
        1.2.1 拓扑结构
        1.2.2 控制方法
    1.3 开关变换器的动力学行为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Cuk变换器工作模式及小信号建模研究
    2.1 引言
    2.2 Cuk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模式
        2.2.1 CCM模式与DCM模式
        2.2.2 CCVM模式与DCVM模式
    2.3 CCM Cuk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2.3.1 直流增益
        2.3.2 交流小信号模型
    2.4 小信号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V~2 控制CCM Cuk变换器小信号建模与瞬态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V~2控制CCM Cuk变换器工作原理
    3.3 采样保持传递函数
    3.4 V~2控制与峰值电流控制CCM Cuk变换器瞬态性能分析
        3.4.1 V~2控制CCM Cuk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3.4.2 峰值电流控制CCM Cuk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3.4.3 瞬态性能分析
    3.5 时域仿真及实验验证
        3.5.1 时域仿真
        3.5.2 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V~2 控制CCM Cuk变换器动力学行为与稳定性分析
    4.1 引言
    4.2 V~2控制CCM Cuk变换器离散时间模型
        4.2.1 离散迭代映射模型
        4.2.2 采样数据模型
    4.3 V~2控制CCM Cuk变换器的动力学行为分析
        4.3.1 离散迭代映射模型与采样数据模型对比
        4.3.2 输入电压为分岔参数
        4.3.3 输出电容为分岔参数
        4.3.4 输出电容ESR为分岔参数
    4.4 稳定性分析
    4.5 斜坡补偿分析
    4.6 时域仿真验证
    4.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LCLC谐振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LC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2.1 半桥/全桥LCLC谐振变换器电路拓扑结构
    2.2 工作在不同区域时的工作模态
f_(r2)时的工作模态'>2.2.2 工作在f_s>f_(r2)时的工作模态
        2.2.3 工作在f_s=f_r时的工作模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k-Q分析法
    3.1 k-Q分析法
    3.2 k-Q分析法验证
    3.3 LCLC谐振变换器的谐振参数设计
    3.4 参数设计应用
        3.4.1 参数设计具有步骤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LCLC谐振变换器的建模
    4.1 小信号建模概述
    4.2 LCLC谐振变换器大信号建模
        4.2.1 电路的状态方程
        4.2.2 非线性变量的近似
        4.2.3 LCLC谐振变换器的大信号模型
        4.2.4 静态工作点
    4.3 LCLC谐振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4.3.1 小信号模型(一)
        4.3.2 小信号模型(二)
    4.4 小信号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4.4.1 稳态特性
        4.4.2 频域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LCLC谐振变换器的电路设计与实验
    5.1 控制环路设计
        5.1.1 补偿器的设计
        5.1.2 单电压环补偿器设计
    5.2 变压器设计
    5.3 主电路元器件选取
        5.3.1 串联谐振电感的选取
        5.3.2 串联谐振电容的选取
        5.3.3 开关MOSFET管的选取
        5.3.4 整流二极管的选取
        5.3.5 输出滤波电容的选取
    5.4 开关管驱动电路
    5.5 仿真分析与实验分析
        5.5.1 仿真分析
        5.5.2 实验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公式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8)高开关频率恒定导通时间控制DC-DC变换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COT控制Buck变换器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组织架构
第二章 Buck变换器的基础理论和建模方法
    2.1 Buck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2.1.1 连续导电模式CCM
        2.1.2 非连续导电模式DCM
        2.1.3 临界导电模式BCM
    2.2 Buck变换器的控制模式
        2.2.1 PWM控制模式
        2.2.2 迟滞控制模式
        2.2.3 COT控制模式
    2.3 Buck变换器的建模方法
        2.3.1 平均开关模型
        2.3.2 离散时间模型和采样模型
        2.3.3 Ridley模型
        2.3.4 描述函数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T控制Buck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
    3.1 基于PLL调制的COT控制Buck变换器建模
        3.1.1 工作原理
        3.1.2 COT控制Buck变换器建模
        3.1.3 PLL环路建模
        3.1.4 环路稳定性分析
    3.2 RBCOT控制Buck变换器建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频Buck变换器的关键技术研究
    4.1 超窄脉宽技术以及环路延时控制
        4.1.1 超窄脉宽技术
        4.1.2 高速电流采样电流
    4.2 高频COT控制Buck变换器的频率漂移
    4.3 高频化Buck的效率优化
        4.3.1 Buck变换器的损耗优化
        4.3.2 Buck的 DCM振铃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PLL调制的COT控制高频Buck变换器设计
    5.1 整体系统设计
        5.1.1 整体电路框架
        5.1.2 启动和保护逻辑
        5.1.3 系统的环路设计
    5.2 关键子模块设计与仿真
        5.2.1 ICOMP高速比较器
        5.2.2 反流比较器
        5.2.3 UVOV保护电路
        5.2.4 SW电平转换电路
    5.3 版图设计
        5.3.1 版图布局
        5.3.2 功率级隔离优化
        5.3.3 R3D优化功率管
    5.4 整体电路仿真
        5.4.1 整体仿真电路
        5.4.2 整体仿真结果
    5.5 整体电路测试
        5.5.1 芯片测试平台
        5.5.2 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SCOVP技术高频率稳定度的Buck变换器设计
    6.1 整体系统设计
    6.2 子模块设计与仿真
        6.2.1 具有输出电压预测功能的OST产生电路
        6.2.2 输入过压保护电路
        6.2.3 死区时间控制电路设计
    6.3 整体电路仿真
        6.3.1 整体仿真电路
        6.3.2 整体仿真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基于通用开关耦合电感模块的PWM型高变比直流变换器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PWM型直流变换器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2.2 基于通用非线性模块的PWM型直流变换器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2.3 含有漏感的PWM型直流变换器建模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TIS模块在高阶直流变换器建模中的改进及其通用建模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TIS-SFG建模法简介
        2.2.1 开关信号流图法简介(SFG)
        2.2.2 通用开关耦合电感模块建模法简介(TIS)
    2.3 TIS模块在高阶拓扑建模中的改进
        2.3.1 改进TIS模块(ETIS)及其大信号模型
        2.3.2 ETIS模块的非理想稳态模型以及小信号模型
    2.4 ETIS通用建模法的应用案例及仿真验证
        2.4.1 Cuk,Sepic,Zeta及其耦合电感衍生变换器
        2.4.2 应用ETIS通用模型的建模步骤
        2.4.3 应用案例 1:TI-Sepic的 ETIS建模法示例
        2.4.4 应用案例2:Isolated-Sepic的 ETIS建模法示例
    2.5 实验验证
        2.5.1 Venable8805 分析仪介绍与变换器开环动态特性测试方法
        2.5.2 含隔离变压器的Isolated-Sepic变换器实验
        2.5.3 含耦合电感的Sepic变换器TI-Sepic实验
    2.6 本章小结
3 TIS模块在断续工作模式(DCM)下的通用建模方法
    3.1 引言
    3.2 TIS模块在PWM断续工作模式下的分析和建模
        3.2.1 DCM模式下TIS模块的大信号模型
        3.2.2 DCM模式下TIS模块的稳态模型
        3.2.3 DCM模式下TIS模块的小信号模型
        3.2.4 DCM模式下TIS模块的改进小信号模型
    3.3 TIS模块的通用改进DCM模型应用案例及仿真验证
        3.3.1 应用DCM模式下TIS通用模型的建模步骤
        3.3.2 应用案例 1:Boost的 TIS_DCM建模法示例
        3.3.3 应用案例 2:Buck的 TIS_DCM建模法示例
        3.3.4 应用案例 3:TI-Boost的 TIS_DCM建模法示例
        3.3.5 应用案例 4:Flyback的 TIS_DCM建模法示例
    3.4 DCM模式下的Buck变换器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考虑漏感和箝位电路的TIS模块建模方法
    4.1 引言
    4.2 考虑漏感的TIS模块工作模式分析和建模
        4.2.1 考虑漏感和大电容箝位方案的TIS模块的分析和建模
        4.2.2 TIS_Lk模块的稳态模型以及小信号模型
    4.3 TIS_Lk模块的建模步骤、应用案例分析及仿真验证
        4.3.1 应用TIS_Lk通用模型的建模步骤
        4.3.2 应用案例:Flyback的 TIS_Lk建模法示例
    4.4 简化的TIS_Lk模型及其Flyback应用案例分析
    4.5 CCM模式下的Flyback变换器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A.1 低阶直流变换器的TIS模块应用示例
    A.2 Flyback变换器稳态计算(TIS_Lk)与仿真对比
附录 B

(10)船舶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船舶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概述
        1.2.1 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
        1.2.2 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方法
        1.2.3 船舶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
    1.3 船舶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3.1 小信号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3.2 大信号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船舶直流微电网小信号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2.1 阻抗分析法
        2.1.1 Middlebrook判据
        2.1.2 GMPM判据
        2.1.3 OAC判据
        2.1.4 其他阻抗判据
    2.2 特征值分析法
        2.2.1 状态空间方程的建立及线性化
        2.2.2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2.2.3 灵敏度与参与因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纯电船直流微电网小信号稳定性分析
    3.1 Buck/Boost变换器小信号建模分析与比较
        3.1.1 Buck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3.1.2 Boost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3.1.3 双向Boost-Buck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3.1.4 双向Boost-Buck变换器控制特性分析
    3.2 含推进负荷级联系统小信号稳定性分析
        3.2.1 基于双闭环控制的双向DC-DC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3.2.2 恒功率负载小信号建模
        3.2.3 基于双闭环控制的双向DC-DC变换器自身稳定性分析
        3.2.4 储能双向DC-DC变换器与恒功率负载级联系统稳定性分析
    3.3 基于下垂控制的多个双向DC-DC变换器并联系统稳定性分析
        3.3.1 基于I-V下垂控制的双向DC-DC变换器小信号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3.3.2 基于I-V下垂控制的多个DC-DC变换器并联系统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动力船舶PQ控制的双向DC-AC变换器与柴油发电机组级联系统稳定性分析
    4.1 双向DC-AC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4.2 PQ控制的双向DC-AC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4.3 基于下垂控制的柴油发电机组小信号建模
    4.4 PQ控制的双向DC-AC变换器与柴油发电机组机级联系统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动力船舶下垂控制双向DC-AC变换器与柴油发电机组级联系统稳定性分析
    5.1 采用含虚拟阻抗下垂控制的双向DC-AC变换器小信号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5.2 下垂控制双向DC-AC变换器与柴油发电机组级联系统稳定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基于平均开关模型的开关变换器小信号建模(论文参考文献)

  • [1]全桥LLC变换器小信号模型分析及动态补偿器设计[J]. 雷龙武,曾静岚,王国彬,周玮,齐飞,阚志忠. 燕山大学学报, 2021(05)
  • [2]基于原边反馈的无线充电装置设计[D]. 杨可.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一种低EMI的同步整流BUCK型DC-DC控制器设计与研究[D]. 邹志航.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宽范围输入的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D]. 黄凌航.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基于Boost+LLC的级联型直流变压器统一阻抗建模分析[D]. 吕莹.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6]Cuk变换器V2控制技术研究[D]. 谭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LCLC谐振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D]. 臧文静.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8]高开关频率恒定导通时间控制DC-DC变换器设计[D]. 章玉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基于通用开关耦合电感模块的PWM型高变比直流变换器建模方法研究[D]. 郑凯升.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10]船舶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D]. 朱天丽.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基于平均开关模型的开关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