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学思路最关键——桓台县世纪中学素质教育侧记(论文文献综述)
周宝[1](2019)在《乡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现状研究 ——基于甘肃省陇南市C县的调查》文中提出教师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被誉为兴教之本、立教之基,其在教育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教师去推动,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去实施,教育质量需要教师去提升。然而纵观我国乡村教师队伍组成现状,乡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问题已然成为教育改革的巨大阻力。着力解决乡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问题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小学生全面发展和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本文以甘肃省陇南市C县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部分乡村小学生源数、教师总数和学科教师分布数等情况开展了专项调查,并通过访谈法获知了校长、教师等教育人员对乡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问题的看法和建议。本文最后通过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论述了C县乡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现状。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在21世纪初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目前C县乡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问题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不同学科教师数量差距悬殊、教师跨学科教学现象突出等方面。为了着重说明乡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带来的影响,本文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于发现的问题,本文以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理论和双因素理论为依据分析造成此现象的缘由,继而发现乡村生活条件不便、乡村技能课教师地位偏低、教师招聘政策漏洞百出、教师培训制度流于形式、教师流动政策不尽人意、教师编制制度墨守常规、全科师范生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教学实践工作缺少规范性等因素均是导致乡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的原因。为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文从解决乡村小学教师生活的后顾之忧、重塑乡村小学技能课教师地位、创新教师聘任制度、变通教师培训制度、健全教师流动政策、变革教师编制制度、体现师范类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规范师范生教学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能通过一系列措施,缓解乡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现状,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赵光磊[2](2018)在《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文中指出学校宣传是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典型载体,它真实反映了学校的教育观念,也对学校的教育观念做出建构,这种建构有有意识的也有无意识的,有主观内在的也有客观外在的。以往对于学校的教育观念关注不多,更多关注的是国家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等个体的教育观念。与后二者分别以哲学、心理学研究为主不同,研究学校的教育观念包括宣传中的教育观念,更需要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究、传播学、文艺学等学科的介入。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观念。研究聚焦的核心问题是要探究学校宣传是如何反映和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同时反思教育理论、教育研究在学校的教育观念的表达与建构中有何作用。基于《中国教育报》五年219篇长篇宣传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学校宣传呈现出的学校的教育观念包括办学理念体系、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德育观、育人观、管理观、科研观、文化观等方面。对学校的教育观念的梳理、归纳、呈现揭示出,学校有着不同于国家教育观念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观念,体现出突出的学校本位特征。学校共性的教育观念可以成为学校的一般教育观念,代表着学校教育观念的平均水平。这种平均教育观念和理想教育观念的区别是它一般都会根据现实做出折中。从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化学分析”中还发现,体制化的学校教育过于内卷化,它在许多方面丧失了其公共性、社会性。学校宣传完成了学校教育观念的又一次建构。学校受到现实的刺激与体制的影响,利用一切流通中的观念,遵循话语生产的特性来建构其教育观念。学校的教育观念是一个各种影响汇聚杂合的产物。学校宣传通过有意识的征引和有意识的叙述来,一方面再一次建构了学校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再现了学校发展中教育观念的实际建构过程。宣传的创作者与媒体守门人协同完成了宣传文本,这是一个编码的过程,读者需要应用相似的知识与资源来对宣传及其中的教育观念进行解码。在解码中可能会遗失一些意义,也会创生新的意义。通过文本的结构化分析、社会文本分析、文学分析的方式,可以探查到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是如何被社会结构所决定的。学校以为在言说,有些时候只是被言说。学校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是完全自主的。在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中,观念的持有者也在无形地被建构着,展现着这种被动性。对学校而言,不仅文本的生产是被动的,文本的消费也使其陷入被动。宣传文本一旦发表,就意味着可以被任意解读。教育观念事实上是被第三次建构。最后是对理论对于教育观念建构的作用的讨论。前面所揭示的教育观念体现出的学校教育公共性的缺失,使学校丧失对于教育理论的兴趣。如何将理论转产为教育观念的建设性力量?基于经验的连续,使教育理论完美地融合在行动之中,成为学校的行动中理论是一种理想。对于学院的研究者来说,或许有一种教育文化研究的方式,区别于学院体制内部自循环的文献思辨研究与经验式研究,能够走进学校生活,变革教育工作者与学校的教育观念。
赵路露[3](2018)在《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的田野考察 ——以南京市两所小学为例》文中提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育教学中越来越重要。201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重设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程,突出了小学科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重要地位。实践中的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究竟如何,这是一个需要直面的问题。本研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究:(1)调查分析南京市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的客观现状;(2)深入挖掘一年级学生、老师、管理者和家长对一年级科学课的主观看法;(3)在此基础上,对一年级科学教学提出自己的思考。研究者以人类学研究方法为指导,以田野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为具体方法,历时一年。调查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完全参与式调查,对南京市两所小学的一年级科学教学实况进行实地考察,访谈了部分一年级学生、家长、科学老师和管理者,力求对一年级科学教学现状做全面、真实、详尽的描述。研究结果表明,开展一年级科学教学的积极成效有:学生对科学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得到培养;科学教学计划得到基本执行,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实验室建设和器材配备基本满足需要,科学课程安排基本得到落实;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科学教育。但是一年级科学教学也存在以下问题:一年级学生差异较大且难以组织,部分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不良;教师课时任务繁多,对一年级学生的了解不够,教学内容单一;学校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提供的科学教学资源不丰富;家长对科学本质理解不到位。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就一年级科学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凸显情境性、趣味性和体验性,要有效识别学生的科学前概念,要用儿童听得懂的语言教学,要培养一年级儿童观察能力,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学校领导要转变思想,加强科学教学的重视与管理,配备充足的实验器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家长要转变思维,配合学校开展科学教学工作,督促孩子培养科学习惯和科学学习兴趣。
梁莹[4](2018)在《薄弱学校推行生本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 ——以长沙大学附属中学为例》文中提出自实施教育改革以来,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取得了令世人侧目的成绩,与此同时,教育在地区、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也日益突显。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使学校发展格局、区域教育布局都形成了典型的金字塔形:一流师资、一流待遇、一流条件建设等资源都集中在优质教育学校或区域,薄弱学校也因此而产生。薄弱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必将影响整个教育发展的进程与成效。生本教育是当下一种教育改革流派与教育教学模式。它历经20余年的改革探索,特别是在薄弱学校的实践探索中收到了很好的反响与效果,得到了众多学校和教育同仁的认可与推崇。作者通过对国内外薄弱学校改造工作的研究与思考,从现状入手,结合生本教育相关理念,深入分析研究主体校的基本情况,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收集相关数据,为论文研究提供丰富而翔实的材料,为研究薄弱学校的实践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论文在理论上重点厘清了薄弱学校与生本教育相关理论,并着重思考了薄弱学校推行生本教育发展的影响维度:型塑生本教育基本内容是前提,落实生本教育实践改革是关键,促进学校发展是重点。论文基于薄弱学校发展的现实,充分研究了主体校推行生本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研究薄弱学校的改革发展做了较详细的个案分析与研究,对于泛薄弱学校的发展改革提供了较细致的样本对照与分析。论文对于在研究过程中呈现出的相关问题,如教育评价、政策扶持及实验样本参数等,以问题带动研究并引发深度的思考并归因。
谢文俊[5](2016)在《小学职初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所公办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要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职初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成长的起始期也是关键时期。昆明高新区仅有公办小学2所,教职工456人,却有2011——2015年进校工作的教龄5年内的教师234人,占全体教职工数的51.32%。教师队伍平均年龄低、职初教师多成为昆明高新区公办小学的特点。该研究基于昆明高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文献学习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对234名小学职初教师进行了调查,综合访谈结果,了解和分析小学职初教师的专业成长现状。入职5年内的职初教师有何共同之处,有何差异,职初初期、职初中期、职初后期教师有何阶段特征是该研究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学校如何引导支持,职初教师该做出哪些努力促进专业成长。该项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职初教师整体上存在共性之处:首先,昆明高新区小学职初教师基数大、男女结构极不平衡,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第二,职初教师对专业化认识和认同感较高,有着极大的工作热情;第三,职初教师迫切希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第四,观摩名师课堂、听评课是对职初初期、中期教师帮助较大的实践方式,职初后期部分教师稍倾向于承担公开课和磨课,总体而言职初教师的教育教学以模仿为主;第五,研究活动中,职初教师普遍需要参加团队和集体的活动;职初教师在专业成长规划、反思、阅读、论文撰写等方面均需加强,师徒带教成为职初教师最喜欢、帮助最大的方式;第六,职初教师渴望工作得到学校的认可,学校管理对职初初期教师影响较大,学校气氛和教师文化对职初中期、后期教师的影响日渐显着。2.昆明高新区职初初期、职初中期、职初后期教师职初教师在所调查的专业成长方面在工作量、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情况、撰写教育论文等成果、专业成长途径方面四个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其余方面有差异,但并不显着。3.该研究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和对学校分管领导、指导师傅、职初教师本人的访谈,总结出职初初期、中期、后期教师成长的一般阶段特征和规律。职初初期(工作1年内):刚刚参加工作的职初教师,工作热情很大,有新鲜感,对自身专业成长满意度处于一个起始水平,把外界要求作为成长动力的较多,受学校管理因素的影响最大;最希望能较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评价、教学法知识、学生知识等方面整体水平均不高;教学以观摩名师课堂、听评课为主,专业成长以课堂为主,成长的模式、途径还较为单一。因经验不足,还没有在各种平台上展示自己。职初中期(工作第2-3年):经历了工作第一年的锻炼后,职初教师往往在职初中期趋于平稳,教学评价、教学法知识、学生知识等方面有一定的进步,成长平台、成长模式途径在变宽。他们大多数已经适应了学校工作要求,特别是在学校要求和指导下,开始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反思。这个时期的职初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也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一定程度展示了自己。根据平时的表现,学校会选拔一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初教师到行政岗位上培养。但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因工作量的增大,职初教师的压力感也在慢慢上升。职初后期(工作第4-5年):在工作后4到5年,也即职初后期,职初教师成长出现一个加速发展期。这个时候的教师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并且不同的舞台上展示过自己,有的已经有课题研究任务。而这个时期,大多数教师这个阶段面临教坛新秀、骨干教师评选,还要准备即将到来的小高职称申报,这些都需要公开课、论文发表、研究成果、获奖情况等硬指标作为依据。因此此阶段的教师有较强的动力,因此该研究中职初教师选择的制约专业成长的因素中,选择“缺乏动机”的职初后期教师比例明显低于职初前期、中期。他们加倍地努力,有的职初后期教师已经崭露头角。该研究提出的具体建议有:第一、根据职初教师不同阶段特征规律做出有针对性的帮扶;第二、努力把职初教师的工作压力转换为专业成长的动力;第三、以教学技能提升为核心促进职初教师专业成长;第四、科学构建职初教师成长体系;第五、以人为本,关注职初教师的个体经验。
罗胜奇[6](2014)在《基于麦肯锡7S理论的来宾市乡村少年宫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轰轰烈烈的开展“乡村少年宫”建设工作,在短短几年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绩。在得到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的工作得到国内认可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也自2012年起,逐步建立近千所“乡村少年宫”。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也取得了好成绩,但是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充分利用该项目的工作报告,以及实地走访、观察收集资料,针对来宾市“乡村少年宫”建设中重视不够,建设场地不足、形式单调,资金投入不足,运营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在麦肯锡7S理论视角下充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提高重视度。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视为我市青少年在思想方面和道德方面的重要工程,视为我市农村地区精神与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同时企业、社会也要加大对“乡村少年宫”工作的重视。二是努力搭建机构平台。主要是指工作人员队伍的搭建,包括领导班子与实施项目的团队。领导班子加强决策能力;团队加强服务技术的提高,特别是需要制度与培训双管齐下。三是加强管理。按照公共组织的管理经验进行管理,保证“乡村少年宫”的“非营利性”与“文化性”。四是建立监督与效果评估机制。需要第三方组织负责监管、监控项目的实施、后期的项目效果评估。五是开创新模式。通过“乡村少年宫”这个载体,用不同的方式,把关爱传到青少年心理。
殷晓峰[7](2006)在《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迈进了21世纪,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师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工作母机”。新时期的山东省教师教育,急需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以提升山东省的教育实力。以全球视野,从山东省教师教育的实际出发,分析现状和问题,结合教师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探寻新时期山东省教师教育的发展策略,颇具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此亦是论文作者的选题出发点和研究总目的。 论文依托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及其解释模式,结合终身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素质教育等有关思想,就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策略问题,作了一番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主要观点和内容如下: 任何事物的发展状貌都与其所依托的背景息息相关。当前,知识经济的社会形态、终身教育体系的全方位构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教育接轨、小康社会及“大而强、富而美”新山东的建设目标引领,都是新时期山东省教师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 新时期的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正处在全面变革时期,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在一体化的融合过程中不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消极因素。 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策略的构建既要把握时代背景、现状及问题分析为将要构建的发展策略提供的现实依据、应然性及可行性前提,又要理顺策略内容之间的层次及内在逻辑关系;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总目标是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策略的构建的着眼点和衡量标准。按照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创新性地从理念转变策略、体系创新策略、模式重构策略、管理转型策略、课程优化策略、条件保障策略六个方面提出具体构建方案。
王献玲[8](2005)在《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文中认为民办教师在新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长达半个世纪中,民办教师安贫乐教,艰辛奉献,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扫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研究中国民办教师历史,一为传承其风范精神,二为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激励、鉴戒当今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秉此总纲,言三十万,由绪论、正文八章、结语共十部分构成。 绪论:界定了民办教师的概念,阐述了选题的缘起、意义及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待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论述中国民办教师的历史渊源。从清末到民国,因经费困难,师资匮乏,国家推行义务教育步履维艰,有名无实;而稍后的中国共产党在红色区域实行群众路线,走群众办学的道路,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些教训和经验对新中国建立后“穷国如何办大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第二章:阐述中国民办教师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与国家财力不足的矛盾,号召群众办学,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于是,民办教师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从1949年到1951年是民办教师的出现阶段;1952年到1956年是初步整顿阶段;1957年到1966年是跌宕发展阶段;1967年至1977年是急速膨胀阶段。 第三章:讲述民办教师队伍的治理整顿。“文革”结束后,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从1978年到1993年这15年,对民办教师队伍进行了规范建设。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减少民办教师的比例,健全民办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民办教师素质,改善民办教师待遇,民办教师长期存在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第四章:讲述民办教师的光辉业绩。在半个世纪中,民办教师撑起了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半边天,担负着农村扫盲教育的主要工作,同时在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 第五章:讲述民办教师队伍的艰难生存。民办教师的奉献与他们应得到的社会回报存在着极大的反差。民办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如耕教矛盾,待遇低,与公办教师同工不同酬,生活极端穷困,社会地位低下,受人歧视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民办教师队伍的建设,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六章:讲述民办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时国民经济已有很大的发展,已有能力增加教育投入,于是,从1994年到2000年,党和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措施,基本上解决了民办教师问题。 第七章:主要阐述贫困地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经验及启示。不少经济落后地区由于领导重视教育,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把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落到实处,民办教师问题解决得很好,这说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事业的发展,领导重视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八章:主要阐述代课教师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吸收新的民办教师的门关死之后,代课教师开始出现,并逐步壮大。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老、少、边、山、穷”的农村穷困地区,承担着这里的基础教育和扫盲教育。他们对中国教育如同当年的民办教师一样,作出了同样的贡献,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是,代课教师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本部分提出了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若干思考。 结语部分:主要阐述民办教师问题对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反思。长期以来民办教师队伍生存的艰难,管理上的紊乱,农村办学条件的极端简陋,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吸取这些教训,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战略地位,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建设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
侯燕,刘皓[9](2003)在《办学思路最关键——桓台县世纪中学素质教育侧记》文中提出世纪中学成立3年来,已初步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学管理规范化、教育思想现代化、学生素质优良化,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也吸引了大批的求学者,走上了一条健康良好的快速发展之路。
二、办学思路最关键——桓台县世纪中学素质教育侧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办学思路最关键——桓台县世纪中学素质教育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现状研究 ——基于甘肃省陇南市C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陇南市C县乡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的现状 |
(一)陇南市C县基本概况 |
(二)陇南市C县乡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基本情况 |
三、陇南市C县乡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表征及其造成的影响 |
(一)陇南市C县乡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表征 |
(二)陇南市C县乡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造成的影响 |
四、陇南市C县乡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现状的原因探析 |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背景 |
(二)政策制度有待完善 |
(三)全科师范生培养模式尚不成熟 |
五、缓解陇南市C县乡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现状的建议 |
(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
(二)加快完善政策制度 |
(三)优化全科师范生培养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2)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问题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学校宣传中的教育观念真实吗 |
(二)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关系研究及其意义 |
二、相关研究之综述 |
(一)关于学校宣传的相关研究综述 |
(二)关于学校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三)关于《中国教育报》的相关研究综述 |
(四)实践教育学相关的研究综述 |
(五)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综述 |
三、论文的整体结构 |
(一)概念文本研究:研究内容方面的悬置与锚定 |
(二)显在的教育观念、隐在的建构形式与无意识的被建构 |
第一章 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研究概述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一)教育观念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
(二)集合、集体与个体:学校的教育观念 |
(三)宣传与作为教育观念载体的学校宣传 |
二、相关的理论基础 |
(一)思想史、观念史研究 |
(二)文化研究、教育文化研究 |
(三)语言学、文艺学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
三、研究数据与方法 |
(一)对《中国教育报》学校宣传报道的抽样过程 |
(二)对《中国教育报》长篇报道数据的基本处理 |
(三)研究的方法工具、研究过程、信效度以及伦理问题 |
第二章 共性及个性:学校宣传对其教育观念的反映 |
一、学校宣传中的教育观念:内容分析方法 |
二、学校宣传中理念板块的教育观念:结果呈现 |
(一)学校办学理念中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二)学校校训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三)学校“三风”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四)学校目标陈述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五)学校办学宗旨/思想/思路所含的教育观念其初步分析 |
(六)理念板块对“教育”自身的理解及其初步分析 |
(七)理念板块基于特色教育给出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八)理念板块对教育现实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
(九)理念板块对若干教育范畴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
(十)理念板块对素质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
三、学校宣传中其他板块的教育观念:结果呈现 |
(一)课程与教学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二)德育与育人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三)教师与管理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四)文化与环境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五)特色与研究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小结:作为平均值的一般教育观念 |
第三章 编码与解码: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的建构 |
一、通过有意识地征引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 |
(一)《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教育学话语 |
(二)《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文化学术话语 |
(三)《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国家话语 |
(四)《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媒体话语 |
(五)《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中的人物征引 |
二、通过有意识地叙事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 |
(一)有意识的案例呈现与教育观念的建构 |
(二)有意识的主体叙说与教育观念的建构 |
(三)有意识地再现形成过程直言教育观念的建构过程 |
三、学校一般教育观念的演变聚成:建构的历时性 |
(一)“教育要促进生命发展”的观念 |
(二)“教育要促进师生幸福”的观念 |
(三)“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的观念 |
(四)“素质教育可以兼顾升学”的观念 |
(五)“一切教育经验都是课程”的观念 |
(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观念 |
(七)“情感德育、立体德育”的观念 |
(八)“什么老师教出什么学生”的观念 |
(九)“文化育人、科研兴校”的观念 |
(十)思想史、观念史视角下的一般教育观念 |
四、一般教育观念之间的错位纷争:建构的社会性 |
小结:学校的教育观念的编码与解码 |
第四章 被建构、被言说:社会结构下的学校的教育观念 |
一、宣传报道的结构化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
(一)学校之间的空间结构与报道之间的时间结构:意识形态建构 |
(二)版块的结构、次序和篇章比例关系:自相矛盾及其根源 |
(三)学校各版块呈现项目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混乱与同构 |
二、宣传报道的话语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
(一)校际差异与学校的教育观念表达 |
(二)以严为荣:弱势学校的管理策略陈述 |
三、宣传报道的文学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
(一)表演性呈现与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再建构 |
(二)形式即意义:不同的写作范式下的教育观念建构 |
小结:教育观念主体“被言说”之困境 |
第五章 讨论:在学校的教育观念表达与建构中理论何为 |
一、公共性缺失的学校教育及其对教育理论的需求 |
(一)学校教育的公共性缺失及其表现 |
(二)学校教育的内卷及其对理论的兴趣 |
二、观念的连续性与情境化:学校的行动中理论 |
(一)学校的理论与行动中理论 |
(二)情境中观念的连续性与行动理论的塑成 |
三、让理论更为观念所接受:教育文化研究的设想 |
(一)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的教育文化研究 |
(二)关于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的省思:教育文化研究的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校长篇报道名录 |
附录2 中小学校长篇宣传报道作者职业背景介绍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的田野考察 ——以南京市两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一) 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
(二) 近年来首次在小学一年级开设科学课程 |
(三) 实习学校的选择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小学科学教学相关研究综述 |
(二) 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的文献综述 |
(三)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小学科学教学 |
(二) 田野调查 |
第二章 研究方案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确定研究对象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田野地点的选择 |
(三) 学校概况 |
四、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三章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的实地探视 |
一、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科学学习 |
(一) 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
(二) 一年级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
二、小学一年级的科学课堂教学 |
(一) 教师是如何教学的 |
(二) 教师是如何进行奖惩的 |
(三) 教师是如何把控课堂的 |
(四) 教师是如何处理教学意外的 |
三、小学科学师资状况与教学资源 |
(一) 师资状况 |
(二) 实验器材配备 |
(三) 实验室建设 |
第四章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相关者的真实心声与分析 |
一、学生的真实心声与分析 |
(一) 多做实验 |
(二) 多出去观察大自然 |
二、教师的真实心声与分析 |
(一) 实验器材要配备完整 |
(二) 校方领导要合理分配师资 |
(三) 全面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 |
三、校领导的真实心声与分析 |
(一) 教师编制问题 |
(二) 学校缺乏实力开展科技活动 |
四、学生家长的真实心声与分析 |
(一)希望老师多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 |
(二) 希望科学课多让孩子去自然中探索 |
(三) 希望学校能多带孩子出去参观 |
(四) 希望科学老师能布置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作业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对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再思考 |
一、研究结论 |
(一) 开展一年级科学教学的积极成效 |
(二) 现阶段一年级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我的思考 |
(一) 学生层面 |
(二) 教师层面 |
(三) 学校层面 |
(四) 家长层面 |
第六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1 小学一年级科学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2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3 小学一年级学生和家长的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薄弱学校推行生本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 ——以长沙大学附属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生本教育研究 |
1.2.2 薄弱学校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生本教育与薄弱学校 |
2.1 生本教育的相关理念 |
2.1.1 生本教育价值观 |
2.1.2 生本教育课程观 |
2.1.3 生本教育教学论 |
2.2 薄弱学校的相关理论与实际 |
2.2.1 薄弱学校界定 |
2.2.2 薄弱学校推行生本教育的研究分析 |
2.2.3 薄弱学校推行生本教育改革的个案分析 |
第3章 长沙大学附属中学生本教育改革实践 |
3.1 长沙大学附属中学推行生本教育改革的背景 |
3.1.1 基于区域教育发展的需求 |
3.1.2 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 |
3.2 长沙大学附属中学改革实践的条件 |
3.2.1 高度重视的领导集体 |
3.2.2 积极进取的教研团队 |
3.2.3 全面有力的保障机制 |
3.2.4 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
3.3 长沙大学附属中学推行生本教育实践改革的做法 |
3.3.1 型塑生本教育基本内容促薄弱学校发展 |
3.3.2 落实生本教育改革各项保障促薄弱学校发展 |
第4章 生本教育实践探索引发的问题和思考 |
4.1 对生本教育的评价机制问题 |
4.2 对生本教育效果普识性推广的问题 |
4.3 关于政策扶持的问题 |
4.4 关于实验校样本参数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小学职初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所公办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一、时代背景:促进职初教师专业成长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
二、区域背景:昆明高新区的良好基础和教育事业对教师队伍的要求 |
三、学校背景:职初教师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大量新鲜血液 |
四、个人因素:个人切身体会和研究愿望使然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师 |
二、职初教师 |
三、小学职初教师 |
四、专业 |
五、教师专业成长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 |
第四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五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职初教师”相关文献的收集 |
第二节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下教师职业生涯的研究 |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三节 职初教师现状的研究 |
一、职初教师专业成长的特定视角研究 |
二、职初教师培训的研究 |
三、职初教师学科问题的相关研究 |
第四节 促进职初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和途径的研究 |
一、对国外的研究 |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五节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 |
一、研究区域情况 |
二、调查样本的选取 |
三、访谈的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第三节 研究工具的设计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 |
一、研究的计划 |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的伦理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第一节 昆明高新区小学职初教师的结构现状 |
一、性别构成 |
二、学历结构 |
三、专业结构 |
四、职称结构 |
五、学科知识结构 |
六、担任班主任情况 |
七、承担行政工作情况 |
八、任教学科结构 |
九、任教年级结构 |
十、小结 |
第二节 昆明高新区小学职初教师的专业成长现状 |
一、入职动机 |
二、专业成长满意度 |
三、专业成长主要动力 |
四、专业成长的制约因素 |
五、专业成长需求 |
六、小结 |
第三节 昆明高新区小学职初教师的专业知识 |
一、职初教师的教学评价 |
二、职初教师的教学法知识 |
三、职初教师的学生知识 |
四、小结 |
第四节 昆明高新区小学职初教师的成长平台 |
一、职初教师的成长空间 |
二、职初教师的成长平台 |
三、小结 |
第五节 昆明高新区小学职初教师的发展模式 |
一、职初教师专业成长规划 |
二、职初教师的反思 |
三、职初教师积极性 |
四、师徒带教 |
五、职初教师的阅读 |
六、职初教师研究成果 |
七、职初教师成长途径 |
八、小结 |
第六节 昆明高新区小学职初教师的评价与管理 |
一、职初教师培训管理 |
二、职初教师激励方式 |
三、职初教师评价方式 |
四、影响职初教师成长的环境因素 |
五、职初教师的专业成长中的困难和需求 |
六、小结 |
第七节 总结 |
第五章 典型案例分析 |
一、案例一:在磨课中提升 在历练中成长 |
二、案例二:在课赛实战中获得成长 |
三、案例三:虚心向师傅学习,不断反思,在团队中提升自己 |
四、启示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总结和结论 |
第二节 对学校管理者及职初教师本人的启示 |
一、根据职初教师不同阶段特征规律做出有针对性的帮扶 |
二、努力把职初教师的工作压力转换为专业成长的动力 |
三、以教学技能提升为核心促进职初教师专业成长 |
四、构建科学的职初教师成长体系 |
五、以人为本,关注职初教师的个体经验 |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小学职初教师专业成长调查问卷 |
附录B:关于小学职初教师专业成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C:昆明高新一小责任教师制暂行规定 |
附录D:昆明高新一小师徒带教导师制工作条例 |
附录E:昆明高新第四小学2014年新教师顶岗研修暨考核培训方案 |
附录F:昆明高新第四小学2015年新教师成长培训计划 |
附录G:昆明高新区2015年新招聘教师培训安排表 |
附件H:昆明高新区2015新招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学习用书推荐 |
附件I:2016 年2月,昆明高新区组织 2011——2015 年参加工作的所有职初教师进行培训 |
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麦肯锡7S理论的来宾市乡村少年宫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乡村少年宫建设研究的意义 |
1.2 乡村少年宫建设发展现状及国内研究动态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框架 |
第二章 来宾市“乡村少年宫”的现状调查 |
2.1 来宾市“乡村少年宫”的基础数据 |
2.2 来宾市“乡村少年宫”建设的经验 |
2.3 来宾“乡村少年宫”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
第三章 来宾市“乡村少年宫”建设存在问题 |
3.1 来宾市“乡村少年宫”的发展意义 |
3.2 来宾市“乡村少年宫”存在的问题 |
3.3 来宾市“乡村少年宫”的解决方案 |
第四章 麦肯锡7S理论简介 |
4.1 组织理论简介 |
4.2 麦肯锡7S理论 |
第五章 来宾市“乡村少年宫”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
5.1 来宾市“乡村少年宫”的重视状况及问题 |
5.2 来宾市“乡村少年宫”的管理状况及问题 |
5.3 来宾市“乡村少年宫”的投入状况及分析 |
5.4 来宾市“乡村少年宫”的运营状况及分析 |
第六章 乡村少年宫建设的建议 |
6.1 加大重视乡村少年宫的建设 |
6.2 搭建乡村少年宫的建设机构 |
6.3 加强乡村少年宫的建设管理 |
6.4 乡村少年宫建设的监督评估 |
6.5 乡村少年宫建设的创新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7)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主要概念界说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思路、方法和论文框架 |
一、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的背景 |
(一) 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 |
(二) 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全方位构建 |
(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 |
(四)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教育接轨 |
(五) 小康社会及“大而强、富而美”新山东宏伟建设目标引领 |
二、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现状 |
(一)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基本现状 |
(二)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现状 |
三、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观念滞后,教师教育战略地位弱化 |
(二) 制度落后,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
(三) 模式陈旧,教师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
(四) 保障不力,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巫待理顺 |
(五) 资格制度欠完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有待深入 |
(六) 整体素质偏低,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 |
四、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策略构建 |
(一) 观念转变策略 |
(二) 体系创新策略 |
(三) 模式重构策略 |
(四) 管理转型策略 |
(五) 课程优化策略 |
(六) 条件保障策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与致谢 |
(8)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民办教师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民办教师问题的总体研究 |
二、关于民办教师产生的历史原因研究 |
三、关于民办教师的历史地位研究 |
四、关于民办教师存在的问题研究 |
五、关于民办教师问题解决的研究 |
六、关于民办教师的政策研究 |
七、关于民办教师管理研究 |
八、地方民办教师研究 |
九、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落后地区民办教师问题的研究 |
十、关于代课教师问题的研究 |
第四节 相关资料 |
第五节 研究的方法、内容和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三、研究的创新 |
第一章 中国民办教师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旧中国义务教育的困扰 |
一、中国义务教育的起步 |
二、师资匮乏对义务教育的困扰 |
三、从晚清政府到民国政府对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的开凿 |
四、对旧中国义务教育艰难进行的反思 |
第二节 共产党红色区域民办教育的兴起 |
一、苏维埃时期的教育 |
二、抗战后期解放区民办学校的发展 |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小学民办”教育 |
第二章 中国民办教师的产生和发展 |
第一节 民办教师的产生 |
一、穷国办大教育,民办教师应运而生 |
二、民办教师的初步整顿 |
第二节 民办教师在跌宕中发展 |
一、快速增长的三年 |
二、困难时期的压缩和调整 |
三、上个世纪60年代前中期民办教师的再度发展 |
第三节 极度膨胀达到顶峰 |
一、教育走上畸形发展道路 |
二、人口增长失控,学龄儿童急速增加 |
三、师范院校长期停办,公办教师队伍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和补充 |
第四节 国家关于基础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政策 |
一、“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历史渊源 |
二、“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提出 |
三、“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实施 |
第三章 民办教师队伍的治理整顿 |
第一节 民办教师队伍整顿工作的提出及部署 |
第二节 加强对民办教师的管理 |
第三节 减少民办教师的比例 |
一、将一部分优秀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
二、通过师范转招民办教师 |
三、堵口子 |
四、辞退 |
第四节 改善民办教师地位 |
一、提高民办教师的社会地位 |
二、提高民办教师的物质待遇 |
第五节 提高民办教师的业务素质 |
第四章 民办教师的巨大奉献 |
第一节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脊梁 |
一、民办教师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主力军 |
二、民办教师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骨干作用 |
三、执着教育,无私奉献,民办教师留给后人的故事 |
第二节 堪负农村扫盲重任 |
一、以民教民扫盲方针的制订 |
二、民办教师肩负起农村扫盲重任 |
三、为了扫盲事业,民办教师付出了无尽的艰辛 |
四、扫盲教育的巨大成就 |
第三节 对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贡献 |
一、教法研究 |
二、复式教学组织研究 |
第四节 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引路人 |
第五节 中国民办教师所产生的国际影响 |
第五章 民办教师队伍的艰难维系 |
第一节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民办教师队伍的稳定 |
一、可靠的报酬收入 |
二、工作条件在当时农村环境里有相当的吸引力 |
三、计划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的禁锢 |
第二节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民办教师队伍的艰难维系 |
一、亦教亦农的尴尬境遇 |
二、低待遇 |
三、“民转公”的艰难期盼 |
四、极度的心理屈辱和精神压力 |
第六章 民办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 |
第一节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形势 |
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二、发展教育事业关键在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三、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是要解决民办教师问题 |
第二节 全社会对民办教师问题的关注 |
一、社会各界捐助、褒奖民办教师业绩 |
二、舆论界为民办教师请命、讴歌 |
三、社会知名人士为民办教师问题呼吁 |
四、纳税人为教师待遇鸣不平 |
五、教育管理部门为民办教师主持公道 |
第三节 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理性思考 |
一、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符合劳动价值规律 |
二、消除公民办教师之间的差异更具有理性 |
三、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是对国家法律的尊重 |
四、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是义务教育的内在要求 |
第四节 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 |
一、民办教师队伍的整顿,为全面消化民办教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二、经济形势的根本好转,为消化民办教师提供了物质保证 |
三、师范教育的发展和人口的有效控制,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
第五节 民办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 |
一、党和国家对民办教师问题的重视 |
二、国家关于在20世纪内消化民办教师的方针的确定和工作部署 |
三、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 |
四、民办教师的最终解决 |
第七章 贫困地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革命老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
第二节 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
第三节 偏远山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
第四节 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
第五节 解决民办教师问题,领导决策起着关键性作用 |
第八章 代课教师—民办教师之后的问题 |
第一节 代课教师队伍的产生 |
一、代课教师与民办教师的不同 |
二、代课教师产生的原因 |
三、代课教师队伍的发展 |
第二节 代课教师艰辛的贡献 |
一、工资待遇低、生活艰辛 |
二、代课教师大部分胜任教学工作 |
三、在穷困落后地区代课教师的重要作用 |
四、代课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
第三节 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思路 |
一、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迫切性 |
二、国家、各地对代课教师的政策 |
三、有关部门和人士对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建议 |
四、代课教师的期盼 |
五、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思路 |
结语 中国民办教师问题留给二十一世纪的反思 |
第一节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 |
一、发展基础教育具有战略意义 |
二、发展基础教育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
第二节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
一、国际上对教师职业化建设的重视 |
二、关于教师的资格证书制度 |
三、关于中小学人事制度 |
四、关于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 |
五、关于教师的继续教育 |
第三节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问题 |
一、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师工资状况 |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状况 |
三、要正确认识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的意义 |
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几点建议 |
第四节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投入问题 |
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现状和矛盾 |
二、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思考 |
第五节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营造农村基础教育的良好氛围 |
一、农村经济不能增长,成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冲击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办学思路最关键——桓台县世纪中学素质教育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高校长的“海洋观” |
让每个学生都快乐地学习 |
“牛”和“拖拉机” |
四、办学思路最关键——桓台县世纪中学素质教育侧记(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现状研究 ——基于甘肃省陇南市C县的调查[D]. 周宝. 天水师范学院, 2019(08)
- [2]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D]. 赵光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3]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的田野考察 ——以南京市两所小学为例[D]. 赵路露.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4]薄弱学校推行生本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 ——以长沙大学附属中学为例[D]. 梁莹. 湖南大学, 2018(02)
- [5]小学职初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所公办小学为例[D]. 谢文俊.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6]基于麦肯锡7S理论的来宾市乡村少年宫建设研究[D]. 罗胜奇. 广西大学, 2014(08)
- [7]新时期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策略研究[D]. 殷晓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06(09)
- [8]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D]. 王献玲. 浙江大学, 2005(07)
- [9]办学思路最关键——桓台县世纪中学素质教育侧记[J]. 侯燕,刘皓. 人民论坛, 2003(01)
标签:生本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