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

一、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杨世玉,龙远雄,雍苏南,彭廷云[2](2021)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12月在心血管内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2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设基本资料及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心血管内科护理服务总体满意率为72.8%,但在患者心理支持、护患沟通以及价值期望等方面评价满意率相对较低。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及医疗付费方式的患者总体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文化程度(OR=2.617、1.941、1.426)、经济收入(OR=0.325、0.372、0.513)、医疗付费方式(OR=0.186)为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学历、经济收入、医疗付费方式与满意度有关;改善护理环境及服务态度、加强护患沟通、提供心理支持、提高护理服务效率和技术水平等是提高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根本保证。

韩建军[3](2020)在《“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提升心衰患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严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晚期出现的一种临床慢性医学综合征。很多被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伴有轻度抑郁、焦虑症状,病痛的折磨也会使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由于心衰患者病种的特殊性,他们不仅给自身及家庭带来了极大困扰,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心衰群体需要引起社会群众的广泛关注。笔者发现,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因时间、精力有限只能照顾到心衰患者的外在生理疾病,很少能关注患者的内在心理问题。我国现代医疗模式强调“身心灵”全人健康理念,而医务社工能为心衰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情绪疏导,这与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取向不谋而合。本研究旨在提升心衰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心衰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研究方式主要立足于“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视角,运用了个案和小组工作等专业方法,试图从身体健康、心理问题、精神层面实施服务,相应提出了不同层面医务社工的角色丛,并对在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重重障碍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本研究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了冥想练习、呼吸练习、音乐治疗等技巧,结合写贺卡、合唱团等小组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虽取得了一定层面的良好反响,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困境,大致可以分为:一、身体层面。医务社会工作者自身专业性缺乏及角色定位不清等;二、心理层面。包括服务对象对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性的质疑以及小组成员目的的直接;三、精神层面。患者的流动性大以及医务社工的“选择性”服务等。上述问题性质不仅涉及医院、患者、医务社工等主体,也在整个实践过程和服务效果等层面被客观地反映出来。为解决上述矛盾冲突,笔者针对性地提出了缩短小组活动周期、培养小组“意见领袖”、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开放包容+适度宣传等建议。本研究的亮点在于: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具有代表性;二、以“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为主线贯穿全文;三、结合实践直观地提出身心灵不同层面可充当的角色;四、个案和小组工作同时进行为心衰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五、分别以身、心、灵三个角度划分组建活动实施专项服务。

张钦钦[4](2020)在《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的认知水平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基于知信行模式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案,比较常规健康教育与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以期为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知识宣教和心脏康复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1.根据成组设计中两样本均数比较的样本含量估算,确定每组所需研究对象为45例,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自2019年2月至5月在河南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抽取的信封中的数字,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干预组。最终纳入对照组41例、干预组43例患者。2.两组患者在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本研究所需量表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生活质量水平、心理状态等,干预组采取以知信行模式为依据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方案进行指导,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及康复方案,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疾病知信行水平、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健康行为的改善效果。4.观察指标:量表评价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得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得分、广泛性焦虑量表-7项(GAD-7)和健康问卷-9项(PHQ-9)量表得分;实验室数据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值、LDL-C值、血压值、LVEF值;健康行为指标: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吸烟情况;5.采取EXCEL数据表格录入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所用统计方法有:统计描述,卡方检验(x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干预前年龄、民族、性别、居住地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个数及工作情况、家庭收入等一般人口学资料和既往病史、冠脉病变情况、置入支架个数等疾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10.473,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SF-36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5.797,P<0.05)。干预组患者尤其在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心理健康这四个维度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4.干预前两组患者GAD-7、PHQ-9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量表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吸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吸烟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血压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后1个月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长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3.852,P<0.05)。结论1.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效果良好,知信行模式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树立健康的信念和态度,降低疾病的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经过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患者的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血压情况控制良好,吸烟情况得到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轻,SF-36生活质量量表得分提高。3.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量表可以作为衡量患者术后健康教育、疾病认知、行为改善的评价指标。

严于琴[5](2020)在《Teach-back法在低健康素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在低健康素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知识、自我护理行为、生活质量和再入院情况中的应用效果,为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7月-12月在南昌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低健康素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入住前,先运用慢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确定低健康素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然后在实施相关干预,其中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法进行院内外健康教育;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为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teach-back法进行。两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干预后(出院时、出院4周和12周)均行心力衰竭知识测评表(HFKAS)得分比较,在干预前、干预后(出院4周和12周)均行应用心衰患者自护指数(SCHFI)和明尼苏达心力哀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得分比较,在干预后(出院12周)运用慢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得分评判健康素养情况,并进行再入院情况(再入院率及再入院间隔时间)调查,运用SPSS24.0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试验组有50例、对照组有52例研究对象完成干预,试验组在一般资料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力衰竭知识水平:两组研究对象HFKAS得分在组间、时间及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在各时间段的HFKAS得分差值和同期对照组的差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自我护理行为:两组研究对象SCHFI各维度及总分得分在组间、时间及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在各时间段的SCHFI各维度及总分得分差值和同期对照组的差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两组研究对象MLHFQ躯体领域和其他领域得分在组间效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时间和交互效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领域和总分得分在组间、时间及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在干预前与出院4周的MLHFQ各维度及总分得分差值和同期对照组差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干预前与出院12周、出院4周与12周的差值和同期对照组的差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健康素养:试验组慢病患者健康素养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再入院情况:试验组再入院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再入院间隔时间上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可改善低健康素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素养状况,增加疾病知识,提升自我护理行为。2.Teach-back法健康教育短期未能改善低健康素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远期有效。3.Teach-back法健康教育未能降低低健康素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再入院率,但可以延长其再入院间隔时间。

蒋志伟[6](2020)在《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医疗设施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支持。医疗设施的规划问题是跨学科命题,综合了医疗和规划两方面的问题,我国目前有卫生部门主导的医疗卫生规划和规划部门主导的公共服务设施两种相关规划,缺少专门的医疗设施规划。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各类疾病之首,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强等特点,有效的医疗设施规划能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因此,从心血管疾病角度出发研究医疗设施规划具有必要性。此外,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在医院设计中常常被忽视,针对心血管疾病专门化的医院建筑研究较少。本文旨在从心血管疾病的角度出发,从规划到建筑进行较为全面完整的研究。研究主要以规划和建筑两条主线展开,全过程研究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和建筑策划。在医疗设施规划的研究中,首先分析我国医疗设施规划的现状,归纳总结医疗设施规划的手法和评价指标。其次,结合案例运用Arc GIS详细分析日本在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先进经验,并通过中日案例的对比检验其在我国的可行性。在建筑策划的研究中,本文研究范围为广义的心血管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项目。因此主要针对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策划方法进行研究,分别从选址、功能与规模三个方面,通过对案例的平面分析等,归纳总结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设计要点,在进行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设计时,可按照本文的建筑策划方法一步步得出设计任务书,为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在两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基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和建筑策划方法进一步深化剖析,从疾病因素总结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从需求因素归纳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从不同国家因素归纳不同医疗体系对于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和建筑策划的影响,从新技术的因素探讨对于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影响。本文的结论主要有:在对我国心血管医疗设施分类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归纳了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评价标准。通过日本经验的学习和实践检验,总结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方法。在建筑策划方面,归纳总结了两类心血管医院的选址特点,功能模块的设置情况和相互之间的面积比例,并基于医疗流程进行布局优化。研究为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石雅[7](2020)在《慢性心力衰竭护理难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构建包括患者、护理人员、组织管理、设备维度在内的慢性心力衰竭护理难度评价体系,并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2)基于上述评价体系,形成患者维度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难度评价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3)运用慢性心力衰竭护理难度评价表进行临床实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精准化护理、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评价体系的构建采用文献回顾法、半结构访谈法初步拟定评价指标,通过专家函询法构建慢性心力衰竭护理难度评价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形成护理难度评价体系。2.评价表的信效度检验再次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患者维度指标的综合权重,形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难度评价表,并选择60例样本进行预实验,用cronbach’sα系数计算信度,应用专家评分计算内容效度,用探索性因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结构效度检验。3.临床实证研究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内蒙古某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200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运用护理难度评价表计算其护理难度得分。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性别、入院方式、护理级别等变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差异性。护理难度得分则采用K均值聚类法进行等级划分。结果1.评价体系的构建(1)指标构建:共纳入20名函询专家,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在0.88-0.91之间,协调系数在0.174-0.342之间,经c2检验,得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确定慢性心衰护理难度评价体系包括患者维度、护理人员维度、组织管理维度、设备维度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指标。(2)权重设置:慢性心力衰竭护理难度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中患者维度(0.455)权重最高,其次是护理人员维度(0.263)、组织管理维度(0.141)和设备维度(0.141),其他指标权重见文中及附录,对所有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CR<0.1,均为满意一致性矩阵,逻辑性良好。(3)形成护理难度评价表:基于上述体系,得出患者护理难度评价表,共有包括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心力衰竭分级、自理能力、社会支持等共19个条目。经过预实验,得出评价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5,内容效度ICVI为0.85,SCVI为1,通过因子分析得出6个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44.946%,因此评价表的信效度良好,可以进行下一步的临床实证。2.临床实证:200例患者护理难度得分数据资料呈正态分布,得分均值为1.42±0.32。通过K均值聚类法将区间划分为三类:第三类(0.653~1.192)49例、第二类(1.204~1.566)85例、第一类(1.580~2.235)66例,本研究中规定:从第三类到第一类逐渐难度增高,因此将CHF患者护理难度等级划分为:3级(<1.1分)为低护理难度、2级(1.1-1.6分)为中等护理难度、1级(>1.6分)为高护理难度,并得出CHF患者护理难度处于中等水平。经过单因素分析得知,CHF患者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级别、住院天数、入院方式是影响护理难度的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理级别越高,住院天数越多、以急诊入院的CHF患者护理难度得分的所属级别越高。结论(1)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慢性心力衰竭护理难度评价体系,其中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指标,得出降低CHF的护理难度,治疗和护理患者是关键,提升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是重点,而合理的组织管理和充足完善的仪器设备是前提和先决条件,四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包含19个条目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难度评价表,且信效度良好,能够客观、全面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难度。(3)通过临床实证得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难度处于中等水平,在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对高护理难度患者的关注:特别是由急诊入院、护理级别较高、住院时间长的患者。同时可以根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难度评分等级,配置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并在绩效方面向负责高护理难度患者的护士倾斜。

李玲锐[8](2020)在《赋能教育在冠心病PCI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将赋能教育应用于冠心病PCI患者的主要照顾者,根据主要照顾者冠心病知识、信念、行为问卷的情况进行赋能教育,指导主要照顾者疾病和照顾相关知识。2.探讨赋能教育在患者住院期间对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者积极感受、照顾者准备度和焦虑状态的影响,以及出院4周后对主要照顾者的积极感受和焦虑状态的影响。3.探讨将赋能教育应用于冠心病PCI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中的效果,增加医务人员对主要照顾者群体的关注度,为赋能教育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受试对象:将2019年3月-2019年12月在成都市某三甲医院首次行PCI的冠心病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2.干预方法:于2018年11月-2019年2月进行预试验,改进预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形成最终版干预方案。于2019年3月-2019年12月进行正式研究,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实施心血管内科常规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主要照顾者实施心血管内科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主要照顾者实施赋能教育,内容包括:住院期间采用一对一的赋能教育形式,向主要照顾者讲授冠心病相关知识,进行心理疏导,解答照护问题。根据主要照顾者的情况,以主要照顾者为主,共同进行照顾计划的制定。出院后对主要照顾者进行每周1次的电话随访,共4次。3.效果评价:在干预前和出院时对主要照顾者采用冠心病知识、信念、行为问卷和照顾者准备度量表进行评价。在干预前,出院时,出院4周时采用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估。结果共69例研究对象完成研究。共3例脱落,试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冠心病知识、信念、行为问卷(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主要照顾者冠心病知识、信念、行为问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内两两比较结果显示:(1)试验组主要照顾者冠心病知识、信念、行为问卷得分出院时均高于干预前得分(P<0.05);(2)对照组主要照顾者冠心病知识、信念、行为问卷得分出院时均高于干预前得分(P<0.05)。2.照顾者准备度量表(Caregiver Preparedness Scale,CPS)(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出院时试验组主要照顾者CPS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两两比较结果显示:(1)试验组主要照顾者CPS得分出院时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主要照顾者CPS得分出院时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Positive Aspects of Caregiving,PAC)(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出院时,试验组的自我肯定维度得分、PAC总分高于同期对照组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生活展望维度得分与同期对照组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4周时,试验组的PAC自我肯定维度、生活展望维度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生活展望维度的组间效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及总分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两两比较结果显示:(1)试验组PAC各维度及总分在出院时、出院4周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4周时高于出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自我肯定维度:在出院时、出院4周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4周自我肯定维度与出院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展望维度:出院时生活展望维度与干预前,出院4周与出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4周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总分:出院时PAC总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4周与干预前、出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出院时、出院4周试验组的SAS得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SAS得分受组间效应、时间效应、交互效应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两两比较结果显示:(1)试验组SAS得分在出院时、出院4周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4周SAS得分低于出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SAS得分在出院时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4周SAS得分与干预前、出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冠心病PCI患者的主要照顾者进行赋能教育可提高其冠心病知识、信念、行为水平。2.对冠心病PCI患者的主要照顾者进行赋能教育可提高其照顾者准备度。3.对冠心病PCI患者的主要照顾者进行赋能教育可增加其照顾者积极感受。4.对冠心病PCI患者的主要照顾者进行赋能教育可改善主要照顾者的焦虑情况。

马倩[9](2020)在《基于HCAHPS量表的合肥地区公立医院住院患者就医体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合肥地区两家县级二甲医院和一家省级三甲医院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了解不同层级医院患者在各环节的就医体验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就医体验的因素,寻找不同层级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的薄弱之处,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为医院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患者体验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家出台有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体验的政策文件和阅读国内外患者体验研究的文献,构建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应用《合肥地区住院患者就医体验调查表》调查2019年3-7月间3家公立医院的894名住院患者,由调查员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综合应用统计性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住院患者就医体验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患者就医体验现状:在调查的894名住院患者中,就医总体评价较高,均分在8.71。其中,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服务态度(4.44)、出院指导(4.34)入院管理(4.33)、设备与后勤(4.22)、医院环境(4.19)、医患沟通(4.18)、医疗技术(4.17)、用药沟通与隐私保护(3.89)、医疗费用(2.73);(2)比较不同层级医院住院患者各环节就医体验发现,患者在服务态度、设备与后勤、就医环境、出院指导和总体评价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均表现为三甲医院患者体验较二甲医院体验好。其他维度患者体验无明显差异。但在帮助缓解症状或疼痛、治疗效果、入院手续的便捷程度、查房询问病情详细程度、介绍药物副作用、医保外费用等具体指标上则表现出三甲医院患者体验略差于二甲医院。(3)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自评情绪状况是除医院环境维度外的各维度及总体评价的影响因素。此外,收入、婚姻状况以及职业是患者医疗费用体验的影响因素;年龄、医院等级和住院天数是患者总体评价的影响因素;年龄、医院等级、住院天数、居住地、自评健康状况、职业、就诊类型及科室对医院环境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职业、就诊类型和科室是影响患者入院管理的因素;医院等级、患者居住地、收入、职业以及科室是影响患者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的因素;患者自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和职业是影响患者对医院医疗技术评价的因素;患者自评健康以及就诊类型对医患沟通评价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自评健康状况、居住地、收入、职业、医院等级、就诊类型是影响患者对设备与后勤体验的因素;医院等级、职业和科室对用药沟通与隐私保护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和就诊类型是影响患者对出院指导评价的主要因素。结论:(1)合肥地区住院患者就医体验总体评价较高,其中各环节中服务态度体验最好,医疗费用体验最差。(2)两级医院患者体验在服务态度、设备与后勤、就医环境、出院指导和总体评价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均表现为三甲医院患者体验较二甲医院体验好。(3)患者自评健康和情绪状况、婚姻、职业、年龄、收入、居住地、医院等级、就诊类型、科室、住院天数是影响患者各环节就医体验以及总体就医评价的因素。

黄瑞秀[10](2019)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水平及预防知识的认知水平;分析跨理论模型下健康信念教育模式的二级预防效果,以及该模式健康教育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探讨适合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健康教育方式。方法运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05月开封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住院患者400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宣教;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所处行为改变阶段,给予相应阶段的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干预方案。所有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研究。于干预前后采用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量表、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量表评估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水平,根据干预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再住院率分析比较二级预防效果。最终收集数据时干预组样本流失14例,对照组样本流失22例,两组研究对象失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回收率91%。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使用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等。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合并症、心功能等级、居住状况、经济状况、费用支付方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自我管理能力来自医院的信息支持,如医嘱的可操作性和健康教育的通俗易懂、可执行性;患者自身方面的条件支持,如患者的行为习惯、认知水平及家属监督等多种因素会影响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2.1干预前及干预后两组间自我管理水平比较干预前对照组自我管理总得分78.57±12.98,干预组总得分78.11±13.58,干预前两组自我管理水平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P>0.05);干预后对照组总得分79.22±12.98,干预组总得分89.84±13.46,干预后干预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6,P<0.05)。干预后干预组自我管理水平相比对照组明显提高。2.2干预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水平比较干预组干预前自我管理总得分为78.11±13.58,干预后总得分为89.84±13.46,干预后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73,P<0.05)。2.3对照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水平比较对照组干预前自我管理总得分为78.57±12.98,干预后总得分为79.22±12.98,干预后得分在数值上略高于干预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P>0.05)。3生活质量比较3.1两组间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干预前干预组生活质量总得分71.30±19.79,对照组总得分72.37±16.87,干预前两组间生活质量得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生活质量总得分85.22±18.90,对照组总得分73.16±18.22,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P<0.05)。干预后干预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3.2干预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干预组干预前生活质量总得分71.30±19.79,干预后总得分85.22±18.90,干预组干预前与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3,P<0.05)。3.3对照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对照组干预前生活质量总得分为72.37±16.87,干预后总得分为73.16±18.22,对照组干预前与干预后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P>0.05)。4两组患者再住院率及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4.1干预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再住院率对照组再住院32例(18.0%),干预组再住院16例(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干预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对照组发生25例(14.0%),干预组发生14例(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普遍低于普通人群,病情和医疗状况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对其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连带效果,自我管理水平增强其生活质量也会相应提高,自我管理水平越高其生活质量也会越高。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信念模式健康教育相较于常规健康宣教能显着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提高二级预防效果。该健康教育模式对冠心病患者的行为改变阶段做出评估预判,根据预判结果给予患者相应阶段的宣教内容,更能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且更具实用性和可行性。

二、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2)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设计
        1.2.2 调查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2.2 不同特征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2.3 患者护理满意度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提升心衰患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针对心衰患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1.3.2 医务社工介入心衰群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针对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4.1 核心概念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 研究环境介绍及实务过程设计
    2.1 研究环境介绍
        2.1.1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务社工部简介
        2.1.2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简介
    2.2 医务社会工作的可介入空间
        2.2.1 身:身体行动不便,适应环境难
        2.2.2 心:情绪波动大,缺乏自信心
        2.2.3 灵:不良的人生信念和态度
    2.3 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2.3.1 接案失败之经验借鉴
        2.3.2 个案工作专业关系建立
        2.3.3 小组活动延续与准备
    2.4 服务对象的困境及需求分析
        2.4.1 身体健康层面
        2.4.2 心理问题层面
        2.4.3 精神世界层面
    2.5 服务计划制定与实施
        2.5.1 个案工作服务计划制定
        2.5.2 小组工作服务计划制定
        2.5.3 服务计划的实施
3 养身:守好健康生活的首要关卡
    3.1 对自身疾病的认知
    3.2 身体健康介入
        3.2.1 手指操练习
        3.2.2 “病房里的课堂”
        3.2.3 做身体检查
    3.3 医务社工扮演的角色
        3.3.1 教育引导者
        3.3.2 临床诊断协助者
    3.4 服务过程遇到的困境
        3.4.1 医务社工角色定位不清,专业价值难以体现
        3.4.2 医务社工专业教育缺乏,未能满足角色期待
        3.4.3 个案刻意回避,小组设计不断调整
        3.4.4 服务对象较为被动,小组活动成员招募难
4 养心:书写身心相悦的和谐篇章
    4.1 对不良情绪的认知
    4.2 心理健康介入
        4.2.1 正念冥想减压练习
        4.2.2 呼吸练习
        4.2.3 音乐与情绪
    4.3 医务社工扮演的角色
        4.3.1 信息提供者
        4.3.2 心理治疗师
    4.4 服务过程遇到的困境
        4.4.1 医务社工社会知晓率低,难以建立信任关系
        4.4.2 患者目的直接,经济需求意愿强烈
        4.4.3 患者认知能力不足,积极性被打压
        4.4.4 患者行动不便、表述不清,言语沟通困难
        4.4.5 医务社工专业认同感低,自身立场不坚定
5 养神:奏响超然自得的美好生活
    5.1 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讨论
    5.2 精神层面介入
        5.2.1 “一份情书”:增进社交能力
        5.2.2 “欢乐华尔兹”:自我价值升华
    5.3 医务社工扮演的角色
        5.3.1 临终关怀者
        5.3.2 院后回访者
    5.4 服务过程遇到的困境
        5.4.1 患者住院周期短,小组活动难以衔接
        5.4.2 患者存在“趋避”的两极情感
        5.4.3 反馈趋于形式化,帮扶效果不稳定
        5.4.4 实务过程多采用“选择性”服务
6 对整个服务过程的评估
    6.1 案主及家属对服务过程的评价
    6.2 病友对社工服务的体会
    6.3 医护人员对社工服务的评价
    6.4 医务社工的自我反思
7 结论与反思
    7.1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7.1.1 “个案+小组”的服务模式
        7.1.2 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的应用
        7.1.3 身心灵各层面的角色表现
    7.2 对实践过程的反思
        7.2.1 缩短小组活动周期
        7.2.2 地方本土社工参与
        7.2.3 培养小组“意见领袖”
        7.2.4 引入专业社工机构
        7.2.5 “包容接纳+适度宣传”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服务满意度量表
致谢

(4)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现状
        1.1.2 心脏康复的现状
        1.1.3 健康教育在冠心病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1.3.1 操作性定义
        1.3.2 知信行理论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量计算
        2.1.2 研究对象
        2.1.3 纳排标准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2.1 干预组
        2.2.2 对照组
    2.3 干预评价指标及资料收集方法
        2.3.1 量表评价指标
        2.3.2 实验室评价指标
        2.3.3 健康行为评价指标
        2.3.4 资料收集方法
    2.4 质量控制
        2.4.1 研究设计阶段
        2.4.2 研究实施阶段
        2.4.3 调查结束
    2.5 伦理原则
        2.5.1 知情同意原则
        2.5.2 不伤害原则
        2.5.3 保密原则
    2.6 统计学处理
    2.7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资料比较
    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的得分比较
        3.2.1 干预前得分比较
        3.2.2 干预后得分比较
        3.2.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量表的得分比较
        3.3.1 干预前得分比较
        3.3.2 干预后得分比较
        3.3.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3.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分比较
        3.4.1 干预前得分比较
        3.4.2 干预后得分比较
        3.4.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3.5 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的比较
        3.5.1 组间比较
        3.5.2 组内比较
    3.6 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长度的比较
        3.6.1 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
        3.6.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7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患者血压情况改变的比较
    3.8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抽烟人数情况改变的比较
4 讨论
    4.1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生活质量
    4.2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4.3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PCI术后焦虑、抑郁的情绪
    4.4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PCI术后健康状况
    4.5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4.6 今后的研究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附录B 一般人口学资料
附录C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
附录D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
附录E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
附录F 患者健康问卷-9项量表(PHQ-9)
附录G 患者疾病资料(医护人员填写)
致谢
论文发表及课题基金申请情况

(5)Teach-back法在低健康素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量的计算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前期准备
        2.2.2 干预方法
        2.2.3 调查工具
        2.2.4 评价指标
        2.2.5 质量控制
        2.2.6 医学伦理原则
        2.2.7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心力衰竭知识水平比较
    3.3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行为比较
    3.4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3.5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健康素养比较
    3.6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再入院情况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Teach-back法可提高研究对象心衰知识水平
    4.2 Teach-back法可提高研究对象自我护理行为
    4.3 长期使用teach-back法可改善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
    4.4 Teach-back法可改善研究对象健康素养状况
    4.5 Teach-back法未能降低研究对象的再入院率,但可延长研究对象再入院的间隔时间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B 知情同意书
附录C 慢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
附录D 心力衰竭知识测评量表
附录E 心力衰竭自护指数
附录F 明尼苏达心力哀竭生活质量问卷
附录G Teach-back法测评单
附录H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宣教手册(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6)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定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4 研究内容、对象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调研对象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医疗设施规划方法
    2.1 本章研究目的
    2.2 我国医疗设施规划现状
        2.2.1 区域卫生规划
        2.2.2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2.3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规划
        2.2.4 我国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现状
    2.3 医疗设施规划基础研究
        2.3.1 医疗设施规划手法
        2.3.2 医疗设施规划指标
    2.4 日本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
        2.4.1 五疾病
        2.4.2 医疗圈的划分
        2.4.3 区域医疗保健计划
        2.4.4 案例分析—东京都
        2.4.5 案例分析—大阪府
        2.4.6 案例分析—石川县
        2.4.7 小结
    2.5 日本模式的实践检验
        2.5.1 对比研究—常州市与兵库县
        2.5.2 对比研究—滁州市与青森县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策划
    3.1 本章研究目的
    3.2 建筑策划基础研究
        3.2.1 选址策划
        3.2.2 功能策划
        3.2.3 规模策划
    3.3 心血管医院选址布局
        3.3.1 医院总体布局
        3.3.2 与院内其它区域的关系
    3.4 心血管医院功能设置
        3.4.1 功能模块的种类
        3.4.2 门诊区
        3.4.3 急诊区
        3.4.4 医技区
        3.4.5 住院区
        3.4.6 公共区
        3.4.7 办公辅助区
    3.5 心血管医院规模设置
        3.5.1 病床数的计算
        3.5.2 医院总体建筑规模
        3.5.3 功能模块的面积比例
    3.6 心血管医院布局优化
        3.6.1 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流程
        3.6.2 心血管医院流线设置
        3.6.3 基于医疗流程的布局优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不同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
    4.1 本章研究目的
    4.2 疾病因素
        4.2.1 心血管疾病特点
        4.2.2 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对医疗设施规划的影响
        4.2.3 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对医院建筑的要求
    4.3 需求因素
        4.3.1 三种类型需求
        4.3.2 医疗设施的分级
        4.3.3 防灾防疫时期的特殊需求
    4.4 不同国家因素
        4.4.1 不同国家医疗体系及评价标准比较
        4.4.2 不同国家心血管医院建设情况比较
    4.5 新技术与新理念因素
        4.5.1 互联网的发展
        4.5.2 医疗中心与医疗健康城
        4.5.3 规划理念下的医院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1.1 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评价
        5.1.2 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方法
        5.1.3 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策划方法
    5.2 今后的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目录
    附录 A 中国文献研究动向
    附录 B 欧美文献研究动向
    附录 C 日本文献研究动向
    附录 D 近年来我国历次区域卫生规划概况
    附录 E 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附录 F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附录 G 心血管系统及心血管外科临床路径
    附录 H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外科手术室医护人员访谈
    附录 I 心血管医疗设施案例

(7)慢性心力衰竭护理难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操作性定义
    5 技术路线
    6 质量控制
第一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护理难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参照原则与理论依据
    3 研究方法与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难度评价表的信效度检验
    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难度评价表的构建
    2 预实验
    3 信度检验
    4 效度分析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难度评价表的临床实证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护理难度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赋能教育在冠心病PCI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操作性定义
        (一)冠心病
        (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三)赋能教育
        (四)主要照顾者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赋能教育概述及研究进展
        (一)赋能教育概述
        (二)赋能教育的研究对象
        (三)赋能教育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纳入标准
        (二)排除标准
        (三)剔除、脱落标准
        (四)剔除、脱落后的处理
        (五)终止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样本量计算
        (三)随机分组方法
        (四)初步研究方案制定
        (五)预试验
        (六)正式研究方案
        (七)评价标准
        (八)统计分析
        (九)质量控制
        (十)增加依从性的方法
        (十一)伦理原则
        (十二)技术路线图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一、基本资料及干预前各指标对比
        (一)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二)两组主要照顾者基本资料比较
        (三)两组主要照顾者冠心病知识、信念、行为问卷得分比较
        (四)两组主要照顾者照顾准备度量表得分比较
        (五)两组主要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得分比较
        (六)两组主要照顾者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比较
    二、干预后主要照顾者各指标对比
        (一)出院时两组主要照顾者冠心病知识、信念、行为问卷得分比较
        (二)干预前后两组主要照顾者准备度比较
        (三)两组主要照顾者各时间点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得分比较
        (四)两组主要照顾者焦虑状态比较
第五部分 讨论及研究结论
    一、研究讨论
        (一)冠心病PCI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的基本资料讨论
        (二)赋能教育对冠心病PCI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冠心病知识、信念、行为水平的影响
        (三)赋能教育对冠心病PCI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照顾者准备度的影响
        (四)赋能教育对冠心病PCI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积极感受的影响
        (五)赋能教育对冠心病PCI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焦虑状态的影响
    二、研究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赋能教育应用于患者的照顾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基于HCAHPS量表的合肥地区公立医院住院患者就医体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HCAHPS患者体验研究历程与国内外应用
        1.2.1 HCAHPS患者体验研究历程
        1.2.2 HCAHPS患者体验国内外应用
2 相关概念
    2.1 患者体验
    2.2 患者满意度
    2.3 患者体验调查与患者满意调查的关系
3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合肥地区住院患者体验现状分析
        3.1.2 三甲和二甲两级医院住院患者就医体验的差异性比较
        3.1.3 合肥地区住院患者就医体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3.1.4 找出医院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研究法
        3.3.2 现场调查法
        3.3.3 统计分析法
    3.4 调查工具
    3.5 质量控制
        3.5.1 调查人员的选择与培训
        3.5.2 预调查及计分方法
        3.5.3 调查阶段
        3.5.4 资料录入与分析
    3.6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住院患者就医体验问卷测评情况
        4.1.1 信度分析
        4.1.2 效度分析
    4.2 患者基本情况
    4.3 住院患者就医体验结果描述
        4.3.1 住院患者对服务态度的体验评价
        4.3.2 住院患者对出院指导的体验评价
        4.3.3 住院患者对医疗技术的体验评价
        4.3.4 住院患者对医患沟通的体验评价
        4.3.5 住院患者对设备与后勤的体验评价
        4.3.6 住院患者对入院管理的体验评价
        4.3.7 住院患者对用药沟通与隐私保护的体验评价
        4.3.8 住院患者对医院环境的体验评价
        4.3.9 住院患者对医疗费用体验评价
        4.3.10 住院患者总体评价
    4.4 两级医院住院患者就医体验比较分析
        4.4.1 两级医院住院患者对服务态度体验评价比较分析
        4.4.2 两级医院住院患者对出院指导体验评价比较分析
        4.4.3 两级医院住院患者对医疗技术体验评价比较分析
        4.4.4 两级医院住院患者对医患沟通体验评价比较分析
        4.4.5 两级医院住院患者对设备与后勤体验评价比较分析
        4.4.6 两级医院住院患者对入院管理体验评价比较分析
        4.4.7 两级医院住院患者对用药沟通与隐私保护体验评价比较分析
        4.4.8 两级医院住院患者对医院环境体验评价比较分析
        4.4.9 两级医院住院患者对医疗费用体验评价比较分析
        4.4.10 患者总体体验得分比较
    4.5 患者体验影响因素分析
        4.5.1 影响患者体验的单因素分析
        4.5.2 患者基本情况对患者体验影响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 讨论
    5.1 合肥市住院患者总体患者体验现状
        5.1.1 服务态度体验得分最高,对患者就医体验的影响最大
        5.1.2 用药管理和医疗费用患者体验最低
        5.1.3 住院患者对医患沟通方面体验较差
        5.1.4 患者总体就医体验较好,医疗技术有待提高
        5.1.5 城市三甲医院与县级二甲医院的患者体验差异
    5.2 住院患者就医体验影响因素分析
        5.2.1 患者自身因素对患者就医各维度体验的影响
        5.2.2 就医相关因素对患者就医各维度体验的影响
    5.3 创新与不足
6 建议
    6.1 继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6.2 加强医患沟通,关注患者情绪,注重人文关怀
    6.3 优化就医流程,提高医院信息化水平
    6.4 降低患者的就医费用,加强医保监督,提高收费透明度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合肥地区住院患者就医体验调查表
本人简历
致谢
国内外患者体验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0)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冠心病流行病学现状
        1.1.2 冠心病二级预防现状
        1.1.3 健康教育对冠心病的影响
    1.2 理论框架
        1.2.1 跨理论模型
        1.2.2 健康信念教育模式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2.1 样本的确定及分组
        2.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工具及评价指标
        2.4.1 患者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2.4.2 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量表
        2.4.3 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量表
        2.4.4 行为改变阶段的评估
        2.4.5 再住院率及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2.5 研究方法
        2.5.1 对照组
        2.5.2 干预组
    2.6 资料收集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8 质量控制
    2.9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1.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3.1.2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3.2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情况对比
        3.2.1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行为改变阶段的比较
        3.2.2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3.2.3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生活质量比较
    3.3 干预后两组患者各项情况对比
        3.3.1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行为改变阶段的比较
        3.3.2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自我管理各维度得分比较
        3.3.3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比较
    3.4 干预前后两组研究对象自我管理能力对比
    3.5 干预前后两组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对比
    3.6 干预6个月后两组再住院率及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4 讨论
    4.1 研究对象行为转变阶段分析
    4.2 分阶段式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对研究对象自我管理的影响
    4.3 分阶段式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对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的影响
    4.4 分阶段式健康信念教育模式的二级预防效果
    4.5 跨理论模型结合健康信念模式健康教育的优势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6 创新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与影响因素分析[J]. 杨世玉,龙远雄,雍苏南,彭廷云. 中国医药导报, 2021(12)
  • [3]“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提升心衰患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为例[D]. 韩建军.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4]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D]. 张钦钦. 河南大学, 2020(02)
  • [5]Teach-back法在低健康素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严于琴. 南昌大学, 2020(08)
  • [6]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蒋志伟. 东南大学, 2020(01)
  • [7]慢性心力衰竭护理难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石雅.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赋能教育在冠心病PCI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中的应用研究[D]. 李玲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基于HCAHPS量表的合肥地区公立医院住院患者就医体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马倩.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干预研究[D]. 黄瑞秀. 河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