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债可持续性看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

从国债可持续性看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从国债的可持续性看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超[1](2021)在《积极财政政策下国债的挤出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尤其是面对2020年的疫情冲击,积极财政政策在对冲负面影响、解决企业临时困境、加快复工复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国债作为财政政策中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促进积极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拉升国内有效需求,促进国民经济企稳回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方面国债在经济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国债发行规模增大,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也不可忽视。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大有效投资。···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进一步拆除妨碍民间投资的各种藩篱,在更多领域让社会资本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投资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民间投资则是衡量经济增长是否稳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国债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十分重要。本文写作的目的是研究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下,国债发行规模的大幅增长是否会对民间投资产生越来越明显的挤出效应。本文首先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之后对国债的挤出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国债挤出效应的传导机制和影响因素在理论层面加以剖析;然后研究了我国历史上两次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时,国债在期间发挥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挤出效应,以及当前国债挤出效应的主要表现;在理论和现实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之后,综合我国1981—2019年之间得到的经济数据,利用VAR模型测算具体国债的挤出效应;最后对相关分析结果进行总结,为更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利用好国债进行宏观调控,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根据实证模型的检验结果,本文发现在控制利率的条件下,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张,使得民间投资的规模出现了负向的反映,这种反应一直持续到第五期,方差分解的结果也表明国债发行规模从第一期的解释了民间投资规模变化的0%,到第十期的时候,已经解释了民间投资规模变化的16%。因此,国债发行会对民间投资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综合相关的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国债发行规模的提高一方面使得社会中资金的供需出现矛盾,从而推高利率,并且进而提高民间投资的资金成本;另一方面即使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不会通过利率渠道挤出民间投资成本,或者民间投资对利率的变化不是很敏感,也会在国债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减少民间资本的投资机会;最后,国债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低效率的情况,也会使得民间投资的机会成本升高,产生特殊的挤出效应。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首先应一如既往地加大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力度,其次是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防范国债的规模风险,最后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全面地评价财政政策的效果。

张雄刚[2](2019)在《基于持有者有效需求视角的国债发行空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供给侧改革及税收制度改革的深入,加之美国税改溢出效应的影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已成为必然趋势,而财政支出又具有刚性特征,因此随着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更大规模的国债发行势在必行,国债能否发行成功即国债发行空间有多大的问题成为关注重点。以往关于国债发行空间的研究往往是从国债供给方的角度进行的,即重点关注政府的国债需要量、国债还本付息承受能力及国债发行风险等因素,而对基于持有者国债有效需求的国债发行空间鲜有研究。当前,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和按赤字率安排财政赤字的方略使得管理层对国债发行规模的考量从财政依存度、偿债率等发行方的制约因素转向需求方应债能力所决定的发行空间方面。因此在国债投资者结构多元化、大规模国债发行仍具有现实必要的前提下,从持有者国债有效需求的角度对国债发行空间进行研究,对评估国债能否成功发行及国债发行风险的大小均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国债发行具有长期性需要和当前的国债持有者结构特征为基础,分别分析机构持有者和居民持有者对国债的需求意愿和资金供应能力,在此基础上分别测算其国债有效需求。最终通过二者国债有效需求得出国债最大发行空间,并评估国债发行风险大小。研究发现,尽管作为我国国债最大的持有主体,但受限于持有动机和有效资金供给能力,国债机构持有者只能消化按照当前速度增长的国债发行量,并不会提高其国债持有比例。虽然居民家庭国债持有比例较低,但作为资金盈余部门,其对国债强烈的配置需求和以居民储蓄存款为基础的强大认购能力是国债发行空间拓展的现实基础。文章通过构建预测模型测算国债“正常”可认购发行规模和居民储蓄存款向国债的可转化额,预测国债最大发行空间,发现我国国债发行空间仍有较大的扩展余地,国债发行空间较大而发行风险较小。

刘爽[3](2017)在《中国国债市场效率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国债市场自建立以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于政府来说,国债市场不仅是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更是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国债市场是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国债市场为其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投资渠道;对于证券市场以至整个金融市场,国债市场提供了基准利率,发挥着基础信息的引导作用。因此,一个高效、开放、统一的国债市场,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进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一直以来,国内外理论界对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效率的研究较多,而对国债市场效率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富有逻辑的研究内容。并且,在现有的对国债市场效率的研究中,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分析,其结果缺乏说服力。因此,本文试图明晰国债市场效率的内涵,通过实证分析从不同角度度量国债市场效率,进而分析我国国债市场效率较低的原因,为提高国债市场效率、完善市场建设提供政策建议。首先,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有关证券市场、国债市场效率的相关研究。梳理了现有文献中对国债市场效率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回顾了以往对国债市场效率的影响因素、市场效率测量方法和提高效率途径的研究。本文对国债市场效率理论做了较全面的探讨,揭示了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国债管理理论等对国债效率分析的重要性,结合国债市场功能的研究对国债市场效率的内涵做了新的定义,探讨了国债市场效率的评价标准和国债市场效率的作用与意义。其次,我国国债市场发展中的制度变迁对国债市场的效率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本文回顾了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意在从历史过往中找出我国国债市场效率问题的渊源和它们对国债市场现状的影响。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初期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产物,对其后的市场效率有着巨大的影响。理解了这一点,对我国国债市场效率方面一些问题的产生可以有更清晰的了解。第三,从微观角度分析我国国债市场效率。国债市场效率主要体现在市场流动性、市场波动性和市场有效性等三方面。本文建立流动性的衡量指标,对我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做了市场深度和宽度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市场流动性的种种因素,并针对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较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对国债市场波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中,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和相关模型,在数据来源分析和数据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得出了相应结论,并探讨这些结论能给予我们的启示。第四,我国国债市场效率问题,不仅仅是市场自身运作的问题,更是和经济体制、相关市场息息相关。所以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影响我国国债市场效率的主要因素。例如法制环境和监管体制,交易机制和衍生品市场,投资者结构和统一市场等。并在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我国国债市场效率的对策。完善国债市场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监管体制,是提高国债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在市场操作层面,完善交易机制,尤其是完善做市商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市场流动性。推进市场分层,建立合理的国债市场结构,也对国债市场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应继续改善投资者结构,培育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和长线投资者,扩大境外投资者的类型和规模等。完善的国债衍生品市场对国债现货市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应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促进国债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本文主要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如下。1.本文认为我国国债市场建立和发展初期的制度变迁,是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它能够减少实施成本,高效率地建立起国债市场并运行,但也带来了一些制度缺陷,对市场效率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强制性制度变迁带来的制度安排投入运行时,应考虑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否则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带来市场效率的缺损。2.在对运行效率的流动性分析中,通过对市场宽度和深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债各个子市场的交易规模极不平衡,交易规模的增长不但与发行规模的增长有关,也与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相关。以换手率为测度指标的银行间市场要高于交易所市场。我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与发达国家和亚洲成熟市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通过对市场波动性的分析,可以看到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国债指数具有显着的波动“集聚效应”,且波动对市场走势反应较慢,说明对宏观信息的吸收能力有待增强。两个市场波动性都存在非对称效应,非对称效应使得市场波动性扩大。通过实证检验,我国国债市场收益率变动与各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不同的因素对国债市场的影响和作用点不一样。3.在对市场信息效率的检验中,进行了市场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市场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自相关现象,且方差比统计量显着不为1。均不符合随机游走的假设。由此得出结论,无论是国债市场整体,还是国债市场的两个子市场均未达到市场弱式有效。在国债两个子市场的市场联动性方面,本文的实证检验证明,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价格走势并不趋同,说明了价格差没有引发投资者在两个国债子市场中套利,或者说两个子市场中国债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反映并不一致,市场是低效率的。4.本文在对影响国债市场效率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1)完善国债市场立法和监管体制。完善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国债市场适用的法律层级,建立基础性法律和专门性法律构成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健全监管体制,制定专门的监管法规,明确监管的统一规划,并完善市场的监管机制。(2)促进国债发行的市场化进程,创新发行制度和发行机制。除了继续完善已推出的预发行和续发行外,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国债换券、本息分离债券的适时推出,通过国债一级市场的创新发展,助推二级市场效率的提升。(3)完善国债市场的架构。重点是实行市场分层,即建立起交易商之间的市场,解决市场扁平化问题。(4)加强市场交易机制的建设。要建立做市商之间的市场;增加做市商数量,丰富做市商种类;给予做市商政策扶持;加强监管机制建设,完善资信评估制度。(5)改善投资者结构。要丰富投资者类型,培育长线投资者,发展国债投资基金,改变商业银行占比过高,导致流动性减弱的现象。同时积极扩大境外投资者的类型和规模。(6)推进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改善投资者结构,推动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进入国债期货市场,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丰富国债期货品种,满足投资者保值和避险的需求;促进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流动性水平的提高。

王海旭[4](2015)在《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债政策作为财政政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国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国债政策运用实践表明,科学并合理地运用国债政策,可以对经济发展起到较为积极的推动作用,滥用甚至是无节制地使用,不仅导致国债政策难以继续,还可能陷入债务危机。日本是国债政策运用最频繁的国家之一,自1965年恢复国债发行后,其国债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国债政策过度的频繁使用,也使日本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在理论上,学界对日本的高国债政策一直持否定态度;在数据上,日本长期高国债并未引发严重的债务危机和信任危机;在未来发展上,短期内日本仍将维持高国债政策,大幅度降低国债发行规模的可能性较低。那么,日本国债发行为何没有引发债务危机,其高国债政策能否持续,值得进行深层次探讨。本文首先由可持续性思想溯源入手,对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内涵进行剖析。之后,对国债政策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理论上各学派对国债政策存有较大争议,大体上包括国债有益论、国债有害论和国债中性论。而从国债可持续性角度应当包括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风险和适度规模三个层面。从国债政策的历史演进看,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国债发行后,历次的经济景气波动中都运用了国债政策。国债发行从种类较少的小规模,到种类繁多的大规模,实施目的也从短期弥补财政赤字到长期刺激经济发展,并最终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最主要和最频繁运用的手段之一。从国债管理机制的历史演进看,日本从国债政策运用之初便重视对国债的管理,形成了包括发行机制、偿还机制和流通机制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国债管理机制。在对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的分析上,本文重点从必要性、长期性和可能性三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在必要性上,本文从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出发,对日本1965—2013年间国债发行净额对民间支出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2004—2013年国债发行净额与货币供给量M1、M2、M3进行相关性分析;对1965—2013年国债发行总额与央行贴现率利率的相关性,以及1998—2013年国债发行总额与隔日拆借利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实证分析显示,日本国债政策对民间支出具有正效应,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程度有限,对利率无影响。在长期性上,本文根据日本实际情况审慎选取相关指标,构建多层次风险分析体系。对1984—2013年日本国债负担类、偿还类、结构类指标进行单个分析、单层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日本国债总体风险极高,但已经度过快速增长期,增速趋于平缓。从可能性看,本文通过财政赤字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债率4个指标、以及国债规模增长率、国债利率与GDP增长率的对比关系,对日本国债适度规模进行判断。其一般分析结果显示日本现有国债规模已经超过适度水平。但一般判定标准本身存在很大缺陷,重新审视后发现,只有国债负债率及其变动与理论标准偏离度较大,不能说明日本国债已经超过适度规模。最后,本文从经济因素、市场因素和国债管理本身总结影响日本国债可持续的正反两方面因素认为,日本经济基础相对较扎实,国债融资成本较低、管理机制符合日本国债政策实施的客观要求、金融市场条件相对较好。并且,日本国债政策对经济具有正效应;短期内爆发严重债务危机的概率较低;而国债规模也不能简单认定已超过适度水平。因此,综合来看日本国债政策目前可持续。但是由于财政收支具有刚性,大幅度降低国债发行规模的可能性较低,如果日本经济无明显好转,则长期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杨宇婷[5](2014)在《我国国债运行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自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我国国债规模不断扩大,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30多年来,国债作为一种财政手段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拉动GDP的增长,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的功能从早期的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日益发展成为调控宏观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尤其是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国债运行风险的研究,日益成为经济理论界探讨的一个崭新领域和分支学科。本文对我国国债运行风险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考察和剖析,国际经验与历史经验并重,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既从宏观层面对国债运行的系统性风险进行解析,又从微观层面对我国国债运行的市场操作风险进行研究;既从整个国债经济运行过程着眼,又从发行、流通、偿还等管理环节着手;力图将国债运行的前沿理论与我国实际紧密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债运行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本文以国债运行过程为主线,通过对国债宏观总量与使用风险,发行-流通2偿还管理过程中存在风险,以及中央代发代偿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等内容的研究,构建一个国债运行风险管理体系,探索符合我国现状的管理路径。首先,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国债运行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并对国债相关概念、理论、国际经验、历史经验、发展现状等问题进行详细地梳理与分析,以此作为整个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宏观层次,文章从宏观视角对国债运行的总量风险与使用风险进行分析。在分析总量风险过程当中,本文使用了应债能力的国债规模风险指标,包括国债负担率、国债借债率、居民应债率,以及偿债能力的国债规模风险指标,包括国债偿债率、国债依存度和财政赤字率进行研究。通过对近年来数据的分析,本文指出,我国国债负担偏低,但上升态势较为明显;国债借债率不断攀升;居民应债率趋于稳定;国债偿债率居高不下;国债依存度非常高;财政赤字率波动较大且风险较高。在分析使用风险过程当中,主要从国债资金使用投向风险和使用效率风险两个方面来分析。市场微观操作层次,本文以国债运行管理过程的发行、流通、偿还为主线,分别对我国国债的发行市场、流通市场以及违约偿付风险进行了深入考察。发行市场上,国债定价受到招标发行制度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等的制约,缺少续发行和预发行手段;期限结构不合理,存在“两头疏,中间密”,短期、长期国债规模不足等问题;国债持有者结构同样不合理,机构投资者的规模还需壮大;利率期限结构存在的风险主要是国债回购市场与银行拆借市场存在分割造成基准利率的确定风险问题。流通市场上,由于市场参与者行为趋同、市场上投资品种过于单一、质押式回购交易占用现券资源以及做市商制度缺乏有效性等原因,造成我国国债流动性偏低问题;关于流通市场结构,由于两大债券市场的分割,存在交易主体分布不均、债券品种差异较大、托管系统相分离、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体系不同等问题;我国国债衍生品市场的整体规模较小、品种结构单一、市场参与度低、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同时,我国应适时推动国债期货的发展。文本设计了我国国债违约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国债违约风险综合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主要分为三层:第一层次是一个国债违约风险综合指标。第二层次是第一层次的分解指标,包括国债应债能力风险指标、国债偿债能力风险指标和国债结构风险指标。第三层次是第二层次的分解指标,包括国债负担率、国债借债率、居民应债率、国债偿债率、国债依存度、财政赤字率、期限集中度和债务支出收入比率。然后为指标赋予权重并代入样本数据(我国从199122011年间的国内经济和国债数据),得出1991-2011年我国国债违约风险综合评价指标分析表,并对此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在国债违约风险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使用AHP和风险因子法构建我国国债违约风险预警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相应结论。结论一:从总体应债能力来说,我国国债应债能力风险不大,基本处于安全区;从分项指标来看,国债负担率和居民应债率在这二十年间一直处于安全状态,运行状况稳定,而国债借债率从1998年开始就进入轻警区,2007年甚至达到重警区。结论二:从总体来看,我国国债偿债能力存在较大的风险;从分项指标来看,财政赤字率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但国债偿债率和国债依存度指标却反映出较大的风险,国债依存度的风险程度更大。结论三:从总体结构风险来看,结构风险逐渐降低,且趋于稳定;从分项指标看,期限集中度指标风险呈降低趋势,债务支出收入比的风险也有所下降。结论四:从国债风险总体来看,我国国债综合风险呈上升趋势,但总体风险不高,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总体信号灯为蓝灯,属于轻警范围,风险可控。但偿债能力和结构风险较大,部分年份出现重警状态,需加强管理。此外,本文还创造性地加入了中央代发代偿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情况,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两方面剖析其存在的风险及问题。最后,本文提出规避我国国债运行风险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是优化我国国债市场的宏观环境;二是推进我国国债发行市场化改革的建议,以此来规避国债发行当中的风险,实现发行的可持续性;三是促进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提高流动性、实现统一性与高效性,最终实现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建立和完善国债偿付制度实现偿付的可持续性,包括实行预算平衡管理,加强国债期限结构管理和优化国债的投资结果等三个方面;五是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方式,包括对财政部代理地方债的管理、对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的管理等。

单飞[6](2012)在《我国国债对宏观经济影响及风险预警实证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以希腊债务危机为导火索的欧洲债务危机的愈演愈烈,国债的发行与管理再一次成为了经济学讨论的热点。事实上,国债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生在南美国家的债务危机,90年代发生在俄罗斯以及亚洲的金融危机,都与国债危机有关。而美国2011年爆发的债务上限危机,更显示出了国债的巨大经济能量。由此可见,只有在符合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国债,才能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否则,就会导致财政和货币的风险,甚至是经济的崩溃,这一切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本文针对政府债务这一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国债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与相关度,国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和定量关系,国债与财政收入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关系,并做出实证分析,然后参照国际通用的评价国债风险的指标做出风险研究,对我国国债的风险给出综合判断,对于深刻认识国债的本质,规避国债的风险,科学合理地制定国债政策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总结了国债与宏观经济效应的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分析了主要的结论和观点。然后对有关国债与宏观经济的理论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国债规模的相对指标体系,应用这些指标体系对我国的国债规模进行评价,分析了国债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的作用,为接下来的实证检验打下基础。随着国债的发行,关于国债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在理论上形成了各种派别和观点,实证检验也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至今仍没能达成统一的认识来解释和明确国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基于理论观点的多元化,选择任何一种理论形式或观点进行实证检验都有可能形成先入为主的结论。因此,本文以先验未知的态度来研究国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首先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的衡量方式选择国债余额、国债发行量、CPI、PPI、财政收入等变量,尽可能保证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准确的测度。然后对研究对象相关的变量进行两两分析,首先从直观图形着手,运用H-P滤波法去除趋势后,计算各变量的偏离趋势百分比,对比国债规模代替变量与宏观经济效应代替变量之间的偏离趋势图,从图形得到的定量关系为后面的实证分析做好准备。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变量之间的进行因果关系,以考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的逻辑顺序,以识别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逻辑顺序后,进一步进行协整分析,并在向量自回归(VAR)框架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考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路径,最后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特征,以量化各变量之间影响程度的大小。在研究的过程中从直观图形开始,然后建立计量模型,从短期变动到长期均衡,曲面地综合考察国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利用实证检验分别研究了国债与经济增长效应、国债与通货膨胀效应以及国债与财政收入效应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以此保证了实证分析结论的全面性和可靠性。鉴于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了国债对宏观及经济的影响后,采用国际通用的警戒指标对我国的国债规模进行了风险和预警研究,得出了我国国债规模是安全的结论。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第一,我国国债规模波动比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更加剧烈,而且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较为显着的相关关系,国债发行促进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时可能挤出了私人投资,冲击到CPI和PPI,另外国债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对于弥补财政赤字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1994年中央财政预算制度变更之前,我国国债发行数量较少,而且因为国债的挤出效应,使国债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大打折扣。1994年之后,国债发行量大大增加,与1994年之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相比,1994年之后国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所提高,但发行国债的目的在于弥补财政赤字,仍然未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第三,国债规模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虽然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国债余额与国债发行量对GDP的影响在大多数方程中都是负向的,说明国债余额与国债发行量的增长将导致GDP的下降,反映了国债对经济的挤出效应;国债与物价指数之间存在较强的关系。增加国债发行,一方面会挤出私人投资从而引起投资品价格上升,而且国债发行会刺激经济同样会导致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国债发行占用货币资金造成货币供应量减少,导致物价下跌。而且我国国债与CPI、PPI之间存在关系断裂的特点,即在1994年之前,国债发行量较少,对宏观经济影响甚微,更不会冲击到物价;但在1994年之后,国债发行量快速上升,进而导致物价上涨,两者不仅具有的短期关系,而且还形成了长期均衡关系。从财政收入和我国国债的长期关系与短期波动方程来看,我国国债规模与财政收入效应之间存在显着的关系。不论是在1994年财政预算变革前,还是在1994年之后,我国财政收入与国债发行量等其他变量都存在长期关系,而且财政收入会随着国债发行量的增加而减少。这充分说明了国债的挤出效应,国债的发行挤出私人投资,总产出下降,从而使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大比例的税收收入下降,最终造成了财政收入下降。第四,从1990年开始到2003年我国的国债综合风险总体上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顶峰,但一直都没有超过警戒水平;从2004年之后,国债综合风险有了明显下降,2009年又出现了一次较大幅度的反弹,但是从总体趋势来看,我国国债综合风险仍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国债的综合风险程度并不是很高。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分析了我国国债规模与宏观经济的波动性特征及相关关系。从我国宏观经济的三个不同角度,即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和财政收入,通过H-P滤波法,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Johansen协整检验考察了我国国债规模与宏观经济的波动性特征及相关关系。结论是:我国国债规模的波动较宏观经济波动更加剧烈,而且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较为显着的相关关系,国债余额对国内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国债与物价指数之间存在很强的Granger因果关系;国债对于弥补财政赤字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从长期和短期角度、分阶段研究了我国国债对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影响程度。利用Chow检验方法计算得出国债与宏观经济变量的计量模型在1994年基本都存在结构断点,因此对全样本进行分段考虑,以回避断点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国债规模和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财政收入以及相关变量分别建立VAR模型,并进一步利用误差修正模型从国债与宏观经济变量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关系的角度进行验证,结论是:国债余额的冲击对国内生产总值有长期地促进作用,但国债余额与国债发行量对GDP的影响在大多数方程中都是负向的,说明国债余额与国债发行量的增长将导致GDP的下降。我国国债与物价指数之间存在较强的关系,国债发行会刺激经济同样会导致物价上涨,我国国债与CPI、PPI之间存在关系断裂的特点,在1994年之前,国债发行量较少,对物价冲击不大,但在1994年之后,国债发行量快速上升,进而导致物价上涨。我国财政收入与国债发行量等其他变量都存在长期关系,而且财政收入会随着国债发行量的增加而减少,充分说明了国债的挤出效应。第三,基于预警理论,构建了我国的国债风险预警系统。本文选取了国债负担率、国债偿债率、国债依存度、赤字率、国民应债率、国债偿债率以及居民应债率等七个与国债风险相关的指标,参照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标准和我国国债的具体实际情况对我国国债综合风险以及各个国债风险预警指标划分预警界限,进一步地按照相同比例方法将各个国债风险预警指标值进行指数化转换为分数值,通过因子分析法赋予各预警指标权重,从而得到我国国债的综合风险值,进而判断出我国历年国债的预警警度。本文研究的初衷是基于中国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国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因素,建立国债规模的预警分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国债与各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和建立国债最优规模的模型系统来给出国债的最优发行量的数据,以此来给管理部门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规避我国可能发生的债务风险,但因为具体的数据问题,只能对目前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对数据进行详细考证后,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刘延斌[7](2011)在《关于国债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欧洲国家由于超负荷社会福利,导致政府财政和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欧洲多国政府又不断扩大财政赤字,公共债务随之大幅攀升。2010年初,从希腊、爱尔兰开始,再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等欧元区国家以及英国,主权债务危机在欧洲大陆发作和扩散。与此同时,美国、日本财政和债务问题也不容乐观。美国2010财年预算赤字高达1.56万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10.6%;政府债务总额超过13.6万亿美元,为GDP的93%。日本在税收大降及老龄化所致福利成本激增的背景下,试图通过大量举债以摆脱经济萧条,截至2010年6月底,国家债务突破900万亿日元,预计2010年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将接近200%。政府赤字和主权债务风险在全球范围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面临着巨大债务风险。本文紧扣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热点、焦点问题——政府债务问题,比较系统、全面地从国债管理的政策工具入手,对国债政策可持续性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和论述。国债所具有的巨大经济能量,只有在合理驾驭和管理情况下,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将可能招致财政和货币风险,严重时可能导致经济崩溃。因此,有些学者将国债形象地比喻为“经济中的原子弹”。有效的国债管理就是围绕政府债务管理目标,通过建立和执行审慎的政府债务管理政策的过程,以满足政府融资需要,同时确保国债的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总结各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国债管理目标概括为:在中长期内,保证以可能的最小成本满足政府融资和债务支付需要,并要求符合谨慎的风险承担原则。除上述国债管理基本目标,多数国家还包括了发展和维护有效的政府债券市场等目标。为解决好国债可持续发展问题,各国政府在国债管理实践中,围绕着制定明确的国债管理政策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国债政策定位,保证其相对独立地发挥作用,综合地采取国债管理各项政策工具,对国债实施系统化的科学合理管理。在国债管理中,可运用的政策工具包括了对国债总量管理、国债结构管理、国债发行管理、国债市场管理、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管理、国债信用管理、政府或有债务管理、国债偿付管理以及国债使用管理等多个方面、多种手段,在确保国债成本和风险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国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实现国债可持续发展。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债政策地位得到逐步提升,国债管理力度不断加强,科学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我国现阶段国债管理手段和水平,与国际经验以及欧美等发达市场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着力解决,如国债法制法规建设滞后、政府部门国债管理职责不清、国债市场尤其是二级市场不活跃、政府或有负债管理欠缺以及存在主权信用滥用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是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但是也要引起足够重视,应系统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综合协调地加以解决,尽快克服这些影响国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本文重点对国债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解决之道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地阐释。在论述中,能够紧紧地抓住主题,从国内到国际、从发展历程到现实,对国债管理措施各个方面的政策目标和效果进行剖析,揭示了国债可持续发展与国债管理的各项措施、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明确了加强国债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并在本文的最后,结合我国国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改进和提高建议,对完善国债管理实践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这在现有的文献中尚不多见。本文的主要贡献之处在于:一、从加强宏观管理角度出发,以独特的视角,阐述了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等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配合协调以及制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国债管理上的政策相对独立性要求,以确保国债可持续发展,并重点分析和强调了国债余额管理、国库现金管理对保证国债灵活管理的作用,以及制定清晰、合理的国债结构战略基准对落实和贯彻国债管理目标的重要意义,科学地对国债管理进行定位。二、从加强国债市场管理角度出发,利用大量的篇幅对国内外在国债发行、流通市场以及国债期货市场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进行充分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意义、现实条件以及具体建议,以进一步推动国债市场发展。同时,对在国债市场不断发展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公共产品——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相关理论以及重要意义进行论述,使国债管理的目标更加丰富。三、从国债可持续管理政策效果角度出发,在介绍主权信用评级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隐患,对欧债危机的演变情况及危害进行分析,强化了对主权信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并重点论述了危害主权信用的重要风险来源——政府或有债务的产生、分类、管理方式等,进而介绍了国债偿付管理的有关情况,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维护国家主权信用、国债信誉对国债可持续管理的重要意义。

彭思珩[8](2010)在《我国国债的合理规模研究》文中提出国债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日趋重要,除了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外,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自1981年开始重新发行国债,国债发行的规模从1981年的73亿元已经增长到2008年的8558亿元。与此同时,国债发行累积余额目前已经超过5万亿元。随着国债规模的大幅增加,我国国债负担率和债务依存度等指标迅速上升,带来了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国债规模管理。国债发行的适度规模是多少?国债规模急剧增加会不会给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以国债规模适度性作为论文的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研究方法上,考虑到国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动态分析对研究国债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和内在规律的变化等问题尤为重要。但由于经济的变化发展和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又必须以静态分析方法做补充,所以本文采用了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对国债规模问题的研究,既要考虑其内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等“是怎样”的问题,又要提出国债规模“应该怎样”才算得上合理的问题。因此,必然还需要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此外,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国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不过三十年的时间,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国债理论和国债实践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在研究国债问题特别是国债规模问题的时候,需要比较地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对我国国债规模进行理论论证和实证分析,在比较中才能发现问题,在比较中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本文创新之处在于,把国债规模考核指标和计量经济学建立预测模型这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国债规模。在使用指标考核时,考虑到国债应债能力和偿债能力指标的警戒线是依据西方国家自身发展状况来划定的,不一定适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所以从中选取了最能反映我国现实状况的指标来对我国国债规模进行初步判断,并以此为参考依据,得出一个对国债规模的初步评价。又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与西方国家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对指标使用的参数做出一定的调整,从而对我国国债规模在指标上存在的矛盾做出解释。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管理和财政运行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我国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这些政府债务的规模巨大,且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向政府的直接债务转化,所以引入了国家综合负债率这个指标。并从国债可持续性角度出发,以经济增长率和国债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得出我国财政在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对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做出预测时,由于要建立一个精度较高的模型,得出比较准确的预测结论,首先要找出主要影响因素,此因素应该对国债发行规模既有经济运行机制上的因果关系又有统计上的因果关系,再以找出来的主要因素为自变量,建立适当的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这样建立的模型既有恰当的经济因果关系,又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所以本文应用协整理论与方法,根据年度数据建立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长期均衡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与相应经济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再把国债发行规模的实际值和理论值作对比,验证模型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以求对未来国债的发行规模做出较准确的预测。本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在序论中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接着阐述了中外国债规模理论的演变过程,提出适度国债规模的理论界限、理想模型和现实指标,这些模型及其结论也为后文的经验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再具体分析了我国近二十年来的国债发行相关数据,对我国的国债规模演变过程和变化原因做出分析。随后使用恰当的国债指标来分析国债发行规模,把这些指标和前述的模型理论界限结合起来对我国国债规模状况做出综合评判。接着对我国未来三年的国债发行规模进行预测,以此为基础判断我国国债规模是否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最后针对我国国债规模上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理论背景介绍时,本文侧重于中外国债规模理论的演变过程,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待国债规模理论框架的发展:一是基于国债经济效应定性阐述国债对经济的作用,主要有边际理论和经济效应理论;二是从国债的可持续性角度出发,提出适度国债规模的理论界限、理想模型和现实指标,包括把国债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联系起来的多马模型以及把国债实际利率和GDP增长率联系起来的扎哈理论,这些模型及其结论也为后文的经验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在实证部分,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对我国国债规模进行经验分析。这一步首先使用国际常用国债规模因素指标判定体系对我国国债规模发展现状做出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我国具体经济状况,即我国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数量庞大,所以引入国家综合负债率,可以把政府的潜在债务按一定的转化系数转为直接债务,这样能更全面地考虑政府直接债务和潜在债务的状况,显然对我国国债规模情况的判断更具科学性。再把这些指标和前述的模型理论界限结合起来对我国国债规模状况做出综合评判:虽然我国短期不存在国债规模失控的问题,但是长期来看,国债余额持续以高于GDP增长率的速度增长,而且国家综合负债率居高不下,所以有必要逐步缩减国债发行规模,使国债规模在长期也处于可控范围内。随后对我国未来三年的国债发行规模进行预测,以此为基础判断我国国债规模是否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具体步骤为,先定性分析影响我国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从中挑选出国债发行规模的格兰杰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数量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做出预测,从而得到未来三年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结果表明在既定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下,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将继续呈逐步扩大态势,因此有必要加强国债管理,控制国债规模。对此问题,笔者提出两点针对性的建议,一是防范潜在债务向显性债务的转化;二是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集中度,以此逐步减少国债发行量。

刘忠敏[9](2009)在《中国国债经济效应的计量分析》文中指出自从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的发行以来,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迅速扩大,尤其是1994年财政改革之后,国债发行规模出现了跳跃性的增长,当年的发行额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此后,我国国债发行量和国债余额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2007年财政部发行国债约2.35万亿元,中国国债内债余额在年底首次超过5万亿元,比2003年底增加了一倍。2008年9月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深,预计2009年国债发行规模至少在13000亿以上。随着国债规模大幅度增加,债务负担率和债务依存度迅速提高,理论界和决策部门对国债规模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忧虑。他们担心的负面影响主要涉及四个问题:可能诱发财政风险和政府债务危机;加重后代人的负担;挤出私人投资或降低国民储蓄率,损害我国长期经济增长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国债问题是近几年来争论的焦点:国债会不会影响代际分配,加重后代人的负担?国债会不会挤出民间投资和民间消费?国债会不会降低我国的经济增长能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离不开国债的经济效应研究。只有深入回答了国债的经济效应问题,才能认清我国国债的利用现状,发现目前国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国债政策。本文共分为四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论文的框架,同时指出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为论文的第1、2章,主要阐述国内外文献综述和我国国债发行和使用的历史及现状。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国债的发行及使用状况,为国债经济效应的分析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为论文第3、4、5、6章,该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对我国国债的经济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第3章首先分析了国债影响民间消费的作用机制;其次,分析了国债影响民间投资的作用机制;最后,实证分析了国债对民间消费和投资的效应。第4章主要阐述和分析我国国债对资源配置的效应。首先介绍国债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然后对国债的资源配置数量和结构效应两方面进行研究。资源配置数量效应从国家资源总量和政府部门资源数量的角度进行分析。资源配置结构调整效应从国债资金投向的倾斜度和国债资金的区域配置效应两方面进行研究。第5章主要阐述和分析我国国债对收入分配的效应。本章首先论述了国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理。从国债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和国债对代际分配的影响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其次,实证分析了国债对收入分配的效应。最后,分析了国债对代际分配的影响,即国债的代际负担。第6章主要阐述和分析我国国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本章首先介绍国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然后运用计量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国债资本和国债净发行量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以及国债的乘数效应。第四部分为论文第7、8章,这部分主要基于第三部分的实证结果分析制约我国国债经济效应的因素以及提高国债经济效应的政策建议。第7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制约我国国债经济效应的因素:发行规模偏小;国债结构设计不科学;国债资金使用去向不合理;国债管理不完善,国债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第8章首先对前几章做了总结,然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确定最优的国债发行规模;调整国债的利率和期限结构;改进国债资金的使用去向;完善国债管理,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的创新点如下:1.研究视角目前国内缺乏国债对资源配置及收入分配的深入研究,本文则对国债的资源配置效应和国债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拓宽了国债的研究范围,弥补了国内对国债研究上存在的不足之处。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分布滞后模型、VAR模型、协整误差纠正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通过这些方法定量研究我国国债的消费投资效应、收入分配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在对国债的资源配置效应研究时,用国债投入倾斜度指标来衡量国债政策的变化对各部门资源配置的影响,运用Jeffrey Wurgler提出的直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的方法来研究国债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状况,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状况进行了估计。这些定量分析方法是其他学者在研究国债问题时很少采用的。3.论文观点第一,国债在调整消费投资结构方面起到了的作用,但调整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在研究国债对民间消费的效应过程中得出:中国“凯恩斯主义”的国债观与现实更相关,从长期来看国债的运用能够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这与谢子远(2008)的结论不同。在研究国债对民间投资的过程中得出:我国国债并未挤出民间投资,也未促进民间投资,从而验证了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的正确性。这与谢子远(2008)的结论不同,但与高铁梅(2002)、徐传谌和李中义(2006)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第二,本文在对国债的资源配置效应进行研究时,从对资源数量和资源结构配置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进行资源数量配置分析时,得出的结论是:国债发行对当年国家资源总量并没有影响,但是增加了当年和以后年度政府部门资源拥有的数量。关于国债对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从国债资金的各个投向占国债总资金来看,我国的国债资金在1998-2004年主要投向交通、通信、水利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资金投向的倾斜度来看,国债资金逐渐向生态、退耕还林和移民建镇倾斜,投入速度逐渐增加。从国债资金的区域配置来看,我国国债资金的投入并没有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国债资金的配置效率不高,远远低于公共投资配置的效率。第三,本文在对国债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分析时,通过OLS分析得出国债的发行对当代收入分配公平并没有影响。通过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国债的净发行量受建设性支出的影响很大,建设性支出是国债净发行的Granger原因。第四,本文在对国债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研究时,分别从国债资本和国债净发行量和国债乘数三方面来进行分析。在分析国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通过OLS分析得出:我国的国债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是国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在分析国债净发行量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中,通过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产出、民间投资、国债净发行量和劳动力投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变化关系,是协整的。从脉冲响应的结果我们知道,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刺激的强度不高。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国债净发行对产出的作用存在滞后性和长期性。计算了国债乘数,认为国债的乘数效应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王合军[10](2009)在《我国国债功能及其效应研究 ——基于功能范式视角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国债管理从“融资范式”向“功能范式”的定位转变,凸显出国债功能理论的研究深化。目前,国债已经成为政府手中常用的一种政策工具,国债功能运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均要求国债理论做出新的解释,提供新的功能供给服务。因此,基于国债“功能范式”视角研究国债功能问题,不仅具有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创新拓展国债功能,有效增加国债功能供给是国债“功能范式”定位的核心内容。围绕创新拓展国债功能供给、提高国债功能效应的研究思路,本文初步构建了国债功能基本架构,运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国债功能支撑基础、供给机理、功能变迁、功能定位和功能效应等内容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创新观点如下:1、研究视角创新。本文从“功能范式”视角研究国债功能问题,指出确保国债功能供给、提高国债功能效应是国债“功能范式”下的核心问题,国债改革要重视国债与外部环境间的功能耦合,促进国债管理由“融资范式”向“功能范式”转变。2、观点创新。本文首次提出“国债租”概念,我国曾经以工农价格“剪刀差”形成的财政收入是一种迫使城乡居民缴纳的“国债租”,对此国家需要承担偿还义务,发行特别国债解决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是一条偿债的有效途径。3、机理研究创新。本文破解了“功能范式”下国债功能的二维供给机制和市场功能补偿机制。国债功能向多学科、多领域拓展过程就是一个国债功能供给的过程。从外部需求看,国债功能供给是一个横向和纵向的二维结构,横向供给是成为不同领域的操作工具,纵向供给是对国债内在功能的挖掘创新。从国债自身功能供给能力看,国债结构和国债数量决定国债功能供给水平。国债发行品种期限结构不全,必然要导致国债功能供给缺失,这时市场机制将催生新生事物补偿缺失功能,如央行票据和国债黑市的出现等。

二、从国债的可持续性看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国债的可持续性看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积极财政政策下国债的挤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国债的挤出效应研究
        1.2.2 关于国债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1.2.3 关于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国债
        2.1.2 挤出效应
        2.1.3 积极财政政策
        2.1.4 民间投资
    2.2 国债的挤出效应理论分析
    2.3 国债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分析
        2.3.1 新古典增长理论
        2.3.2 内生增长理论
        2.3.3 国债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
    2.4 本章小结
3.积极财政政策下国债挤出效应的现实分析
    3.1 积极财政政策中国债发挥的作用
        3.1.1 1998—2004 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
        3.1.2 2008 以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期间
    3.2 积极财政政策下国债挤出效应的主要表现
4.积极财政政策下国债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选择与处理
    4.2 模型建立
    4.3 模型估计
        4.3.1 单位根检验
        4.3.2 模型滞后期判定
    4.4 VAR模型平稳性检验
    4.5 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
5.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加大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力度
        5.2.2 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率
        5.2.3 防范国债的规模风险
        5.2.4 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5.2.5 全面地评价财政政策的效果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基于持有者有效需求视角的国债发行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相关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1.4.1 重点、难点
        1.4.2 创新和特色
        1.4.3 不足之处
    1.5 技术路线
2 国债发行空间研究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2.1 国债有效需求和国债发行空间概念界定
        2.1.1 国债有效需求
        2.1.2 国债发行空间
    2.2 理论基础
        2.2.1 税收征收与国债发行的权衡理论
        2.2.2 国债的经济和金融效应
        2.2.3 资产选择理论
    2.3 国债需求现实
        2.3.1 弥补政府财政赤字
        2.3.2 国债的社会需求
3 基于国债持有者角度的国债发行空间测度逻辑
    3.1 国债发行现状
        3.1.1 国债发行规模变动的统计描述
        3.1.2 国债期限结构及国债发行方式转变的应债影响
    3.2 国债持有者现状
    3.3 国债发行空间的测度逻辑
4 机构持有者国债有效需求测度
    4.1 机构持有者国债持有动机分析
        4.1.1 特殊结算成员国债持有动机
        4.1.2 金融机构国债持有动机
    4.2 机构持有者资金供给分析
    4.3 机构持有者国债有效需求测算
5 居民国债有效需求测度
    5.1 居民国债需求是影响国债发行空间的决定因素
        5.1.1 居民需求是国债发行规模扩大的决定因素
        5.1.2 居民储蓄存款是国债发行空间拓展的现实基础
    5.2 居民国债有效需求测算
        5.2.1 居民国债有效需求测算逻辑
        5.2.2 居民储蓄存款国债可转化额测算
6 国债最大发行空间及结论
    6.1 国债最大发行空间
    6.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国债市场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框架及主要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需要改进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证券市场效率
        2.1.1 证券市场效率的内涵和外延
        2.1.2 证券市场效率的衡量标准及影响因素
    2.2 国债市场效率
        2.2.1 国债市场效率的内涵及提高效率的途径
        2.2.2 国债市场效率的测度标准
3 国债市场效率分析
    3.1 国债市场效率的理论基础
        3.1.1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3.1.2 有效市场理论
        3.1.3 国债管理理论
    3.2 我国国债市场功能
        3.2.1 国债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3.2.2 国债市场的财政功能
        3.2.3 国债市场的金融功能
    3.3 国债市场效率理论
        3.3.1 国债市场效率的涵义与分类
        3.3.2 国债市场效率的评价标准
        3.3.3 提高国债市场效率的作用与意义
4 我国国债市场发展历程、制度变迁的效率分析
    4.1 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
        4.1.1 我国国债市场的初创期:实物柜台交易市场时期(1988—1993)
        4.1.2 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壮大期:交易所市场占主导时期(1994—2001)
        4.1.3 我国国债市场的规范完善期(2002年至今)
    4.2 我国国债市场的强制性变迁及其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4.2.1 对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制度分析
        4.2.2 我国国债市场的制度变迁及其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5 我国国债市场运行效率研究:基于流动性的研究
    5.1 国债市场流动性定义、特征及度量方法
        5.1.1 流动性定义
        5.1.2 流动性的特征
        5.1.3 流动性的度量方法
    5.2 影响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因素
        5.2.1 国债市场透明度
        5.2.2 国债市场参与者
        5.2.3 国债市场产品结构
        5.2.4 国债交易场所
        5.2.5 国债市场交易机制
    5.3 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实证研究
        5.3.1 深度分析
        5.3.2 宽度分析
    5.4 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较低的原因分析
        5.4.1 经济因素
        5.4.2 市场因素
        5.4.3 产品因素
6 我国国债市场运行效率研究:基于波动性的研究
    6.1 国债市场价格波动的测度方法
        6.1.1 从收益率角度对国债价格波动性进行测度
        6.1.2 从国债市场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的偏离度考察国债价格波动性
        6.1.3 由年波动率测度的国债市场价格波动
    6.2 国债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因素
        6.2.1 市场利率对国债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6.2.2 国债供求关系对国债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6.2.3 货币供给对国债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6.2.4 通货膨胀率对国债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6.2.5 经济增长状况对国债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6.2.6 股票市场对国债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6.3 我国国债市场波动性的实证研究
        6.3.1 数据来源和数据特征描述
        6.3.2 我国国债市场波动特征的实证研究
        6.3.3 我国国债市场波动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6.3.4 结论与启示
7 我国国债市场信息效率研究:基于有效性的研究
    7.1 市场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7.1.1 市场有效性假说
        7.1.2 外部有效与内部有效
    7.2 我国国债市场有效性实证检验
        7.2.1 我国国债市场弱有效检验
        7.2.2 银行间国债市场与交易所国债市场套利分析
        7.2.3 实证结果分析
8 影响我国国债市场效率的因素
    8.1 国债市场的法制建设与监管体制
        8.1.1 我国国债市场法制建设与监管体制的现状
        8.1.2 我国国债市场法制建设与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8.2 做市商制度有待完善
        8.2.1 做市商制度的功能及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8.2.2 做市商制度存在的问题
    8.3 国债期货市场有待发展壮大
        8.3.1 我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8.3.2 国债期货市场对国债现货市场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
        8.3.3 国债期货市场恢复后面临的困境
    8.4 国债发行制度与发行机制仍需改进
        8.4.1 国债发行市场对流通市场效率的影响
        8.4.2 国债发行市场影响流通市场效率的主要因素
    8.5 国债市场投资者结构
        8.5.1 投资者结构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8.5.2 中外国债市场投资者结构对比分析
        8.5.3 我国国债市场投资者结构存在的问题
9 提高我国国债市场效率的途径
    9.1 完善国债立法与国债市场监管体制
        9.1.1 完善国债市场法律法规
        9.1.2 健全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水平
    9.2 健全做市商制度
        9.2.1 建立多层次的做市商市场
        9.2.2 增加做市商数量,丰富做市商种类
        9.2.3 给予做市商政策支持
        9.2.4 加强做市商自身建设
        9.2.5 加强监管机制建设,完善资信评估制度
    9.3 进一步完善国债发行制度和发行机制
        9.3.1 完善国债预发行和续发行制度
        9.3.2 借鉴国际经验,实行国债换券
        9.3.3 推出国债随卖的制度安排
        9.3.4 丰富国债品种,推出本息分离债券
    9.4 稳步推进市场分层,建立多层次的国债市场
        9.4.1 我国国债市场分层存在的问题及国外经验借鉴
        9.4.2 稳步推进国债市场分层,促进市场效率的提升
    9.5 继续改善投资者结构
        9.5.1 丰富投资者类型
        9.5.2 大力发展国债投资基金
        9.5.3 扩大境外投资者的类型和规模
    9.6 完善国债期货市场
        9.6.1 丰富国债期货品种,构建多层次的国债期货市场体系
        9.6.2 积极引导机构投资者进入国债期货市场,增加投资者专业性
        9.6.3 加大国债期货与现货市场的匹配程度
        9.6.4 通过制度安排,保证国债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基本思路
        1.2.1 研究对象的基本限定
        1.2.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研究
        1.3.2 关于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相关研究
    1.4 文章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2.1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内涵
        2.1.1 可持续性思想的溯源及内涵
        2.1.2 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2.2 国债政策及其可持续性的相关理论
        2.2.1 国债政策的理论演进
        2.2.2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相关理论
    小结
第3章 战后日本国债政策及国债管理机制的演进
    3.1 日本国债政策的历史演进
        3.1.1 1945-1964 年的均衡财政与国债政策
        3.1.2 1965-1974 年的赤字财政与国债政策
        3.1.3 1975-1979 年的财政主导经济与国债政策
        3.1.4 1980-1991 年的财政重建与国债政策
        3.1.5 1992-1996 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国债政策
        3.1.6 1997-今波动中的财政政策与国债政策
    3.2 日本国债管理机制的演进及评述
        3.2.1 日本国债发行机制演进及评述
        3.2.2 日本国债偿还机制演进及评述
        3.2.3 日本国债流通机制演进及评述
    小结
第4章 日本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民间支出与金融效应
    4.1 日本国债政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初步分析
        4.1.1 日本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4.1.2 日本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初步分析
    4.2 日本国债政策的民间支出效应分析
        4.2.1 日本国债政策对民间消费效应的实证分析
        4.2.2 日本国债政策对民间投资效应的实证分析
    4.3 日本国债政策的金融效应分析
        4.3.1 日本国债政策对货币供给效应的实证分析
        4.3.2 日本国债政策对利率效应的实证分析
    小结
第5章 日本国债的风险——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
    5.1 日本国债风险的综合分析体系
        5.1.1 日本国债风险相关指标体系的构建
        5.1.2 日本国债风险相关数据的选取
        5.1.3 日本国债风险各指标警戒水平的判定
    5.2 日本国债风险的综合评价
        5.2.1 日本国债风险的单个指标评价
        5.2.2 日本国债风险指标的综合评价
    小结
第6章 日本国债规模的适度性——一般判定与再探讨
    6.1 日本国债规模适度性的一般判定
        6.1.1 国债适度规模的一般判定标准
        6.1.2 日本国债规模适度性的一般判定
    6.2 日本国债规模适度性的再探讨
        6.2.1 关于国债适度规模一般标准的评析
        6.2.2 日本国债规模适度性的再探讨
    小结
第7章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及综合评价
    7.1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7.1.1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有利因素
        7.1.2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不利条件
    7.2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综合评价
    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5)我国国债运行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债风险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债可持续性运行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的主要创新
        1.4.2 本文的主要不足
2 国债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国债及其功能的界定
        2.1.1.1 国债的概念及分类
        2.1.1.2 国债的财政功能
        2.1.1.3 国债的金融功能
        2.1.2 国债运行机制的涵义
        2.1.3 国债管理的界定
        2.1.4 国债风险的界定
    2.2 西方国债的经济效应理论分析
        2.2.1 古典学派债务观
        2.2.2 凯恩斯主义债务观
        2.2.3 新古典学派的李嘉图的等价定理
        2.2.4 现代国债效应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
    2.3 我国国债理论的演进
        2.3.1 我国早期国债思想萌芽
        2.3.2 计划经济下的国债思想
        2.3.3 改革开放以来国债思想
3 国债运行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3.1 美国国债运行与风险管理
        3.1.1 国债立法的基本情况
        3.1.2 国债发行市场
        3.1.3 国债流通市场
        3.1.4 国债期货市场
    3.2 日本国债运行与风险管理
        3.2.1 国债立法的基本情况
        3.2.2 国债发行市场
        3.2.3 国债流通市场
    3.3 英国国债运行与风险管理
        3.3.1 国债立法的基本情况
        3.3.2 国债流通市场
    3.4 几点启示与借鉴
        3.4.1 对我国国债立法的启示与借鉴
        3.4.2 对我国国债市场的启示及借鉴
4 我国国债运行管理的历史经验与现状分析
    4.1 我国国债发展的历史沿革
        4.1.1 改革开放以前
        4.1.2 起步阶段(1981-1991年)
        4.1.3 发展阶段(1991-1998年)
        4.1.4 成熟阶段(1998年至今)
    4.2 我国国债政策实践回顾
        4.2.1 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的基本功能
        4.2.2 进行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增长的调节功能
    4.3 我国国债运行管理现状
        4.3.1 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的发展管理现状
        4.3.2 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管理现状
5 我国国债运行宏观概述与风险分析
    5.1 国债发行的总体目标与原则
        5.1.1 国债发行的基本目标
        5.1.2 国债发行的相关目标
        5.1.3 国债发行原则的国际经验
        5.1.4 我国国债的发行原则
    5.2 我国国债的经济效应与经济约束
        5.2.1 国债的经济效应
        5.2.2 国债的经济约束
    5.3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风险分析
        5.3.1 我国国债规模及阶段性特征
        5.3.2 我国国债规模数量风险分析
        5.3.3 风险原因与适度规模的评判标准
    5.4 我国国债运行使用风险分析
        5.4.1 国债资金使用投向风险
        5.4.2 国债资金使用效率风险
6 基于国债发行管理:我国国债发行市场风险分析
    6.1 国债发行定价风险分析
        6.1.1 我国国债发行实践
        6.1.2 我国对国债预发行技术的探索
        6.1.3 我国对国债续发行技术的探索
    6.2 国债发行的结构性风险
        6.2.1 我国国债期限结构风险
        6.2.2 我国国债持有者结构风险
        6.2.3 国债发行结构的战略性基准
    6.3 国债发行利率期限结构风险
        6.3.1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与意义
        6.3.2 我国利率期限结构
        6.3.3 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形态分析
        6.3.4 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存在的风险
7 基于国债流通管理:我国国债流通市场风险分析
    7.1 我国金融市场债券流通状况
        7.1.1 债券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7.1.2 国债流通市场参与者的金融行为
    7.2 国债流动性风险
        7.2.1 我国国债流动性存在的主要风险
        7.2.2 造成国债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
    7.3 国债流通市场结构风险
        7.3.1 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结构的发展现状
        7.3.2 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结构存在的主要风险
        7.3.3 我国国债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
        7.3.4 我国国债衍生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风险
        7.3.5 我国短暂的国债期货所带来的经验教训
8 基于国债偿付管理:我国国债偿付违约风险分析
    8.1 我国国债偿付违约风险概述
        8.1.1 国债偿付违约风险概念界定
        8.1.2 我国国债偿付违约风险来源
    8.2 我国国债违约风险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8.2.1 国债违约风险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法
        8.2.2 我国国债违约风险指标单项分析
        8.2.3 我国国债违约风险指标综合分析
    8.3 我国国债违约风险预警体系的基本框架设计
        8.3.1 国债风险预警体系概念的界定
        8.3.2 债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国际经验
        8.3.3 我国国债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9 中央代发代偿地方政府债券运行风险
    9.1 我国中央代发代偿地方政府债券概述
        9.1.1 中央代发代偿地方政府债券涵义
        9.1.2 中央代发代偿地方政府债券种类
    9.2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
        9.2.1 美国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的管理
        9.2.2 日本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的监管
        9.2.3 澳大利亚市政债券风险的监管
    9.3 我国中央政府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情况
        9.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历史情况
        9.3.2 中央政府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现状
        9.3.3 中央政府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运行机制
    9.4 我国中央政府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风险
        9.4.1 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
        9.4.2 地方政府自主发行债券存在的风险
10 规避我国国债运行风险的对策建议
    10.1 优化我国国债市场的宏观环境
        10.1.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10.1.2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设
        10.1.3 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及相关制度的建设
    10.2 推进我国国债发行市场化改革
        10.2.1 寻求国债发行规模的适度性
        10.2.2 探索国债期限结构的均衡化
        10.2.3 实现国债资金投向的合理化
        10.2.4 建立统一高效多层次的国债市场
    10.3 促进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发展与完善
        10.3.1 改善国债市场流动性实现流通可持续性
        10.3.2 促进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结构的合理性
        10.3.3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完善国债衍生品市场
    10.4 建立和完善国债偿付制度实现偿付可持续性
        10.4.1 实行预算平衡管理,避免国家财政对国债发行过度依赖
        10.4.2 加强国债期限结构管理,避免偿债时间过于集中
        10.4.3 优化国债投资结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0.5 控制地方政府债券风险实现债务可持续性
        10.5.1 明确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监管主体
        10.5.2 健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10.5.3 完善地方政府债券的市场化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我国国债对宏观经济影响及风险预警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本文结构
2 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理论及评价国债规模的指标体系
    2.1 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理论
        2.1.1 古典经济学的国债与宏观经济效应理论
        2.1.2 凯恩斯主义的国债与宏观经济效应理论
        2.1.3 新古典经济学的国债与宏观经济效应理论
        2.1.4 现代经济学的国债与宏观经济效应理论
    2.2 中国国债对宏观经济作用回顾
        2.2.1 建国初期发行国债振兴经济阶段
        2.2.2 从1981年开始的发行国债弥补赤字调节经济阶段
    2.3 评价国债规模的指标体系及对我国国债规模的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国债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特征及相关关系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与检验
    3.2 国债与宏观经济的协整关系分析
        3.2.1 协整分析及检验方法
        3.2.2 国债与宏观经济的协整检验分析
    3.3 国债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特征分析
        3.3.1 H-P滤波方法
        3.3.2 国债与宏观经济的趋势偏离分析
    3.4 国债与宏观经济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
        3.4.1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
        3.4.2 国债与宏观经济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国债规模对宏观经济冲击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
    4.2 国债冲击下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路径
        4.2.1 国债余额冲击下经济增长的变化路径
        4.2.2 国债发行量冲击下经济增长的变化路径
    4.3 国债冲击下财政收入的动态变化路径
        4.3.1 国债发行量冲击下财政收入的变化路径
        4.3.2 国债发行量冲击下财政赤字的变化路径
    4.4 本章小结
5 国债规模与宏观经济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分析
    5.1 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
    5.2 国债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
        5.2.1 国债余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2.2 国债发行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3 国债与价格指数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
        5.3.1 国债余额对CPI的影响
        5.3.2 国债发行量对CPI的影响
        5.3.3 国债余额对PPI的影响
        5.3.4 国债发行量对PPI的影响
    5.4 国债与财政收入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
    5.5 本章小结
6 国债的风险及预警分析
    6.1 我国国债风险背景介绍
    6.2 国债风险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6.2.1 构建国债风险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步骤
        6.2.2 国债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原则
        6.2.3 国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6.2.4 各指标指数化处理
        6.2.5 国债风险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6.2.6 国债风险综合指标分析
        6.2.7 我国国债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6.3 我国国债综合风险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1 本文结论
        7.1.2 政策建议
    7.2 创新点、不足及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7.2.1 创新点
        7.2.2 文中不足与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7)关于国债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有关文献综述
    三、本文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国债理论演变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关于国债理论的演变
        一、古典经济学的国债理论
        二、凯恩斯主义的国债理论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国债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债理论的演变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债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国债思想的中国发展
第二章 国债政策管理目标及相对独立性要求
    第一节 国债管理目标
        一、IMF和WB对国债管理目标的一般表述
        二、国债政策工具
    第二节 国债政策相对独立性要求
        一、国债政策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结合部位
        二、保持国债政策相对独立性的必要性
第三章 国债管理的灵活性要求
    第一节 国债余额管理
        一、国债余额管理国际经验
        二、我国国债余额管理制度
    第二节 国库现金管理
        一、国库现金管理国际经验
        二、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做法
第四章 国债规模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基本预算约束条件分析
        一、单期名义预算约束条件
        二、现值约束检验
    第二节 国债规模常规指标分析
        一、国债规模常规指标介绍
        二、我国国债规模常规指标比较
第五章 国债结构的战略基准确定
    第一节 国债种类划分及不同政策效果
        一、国债种类划分
        二、国债结构的政策效果
    第二节 国债结构的战略基准
        一、确定国债结构战略基准
        二、我国国债结构战略基准定位
第六章 推动国债发行市场化降低定价风险
    第一节 我国提高国债发行市场化努力
        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发展
        二、我国国债招标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国债市场化发行国际经验
        一、美国国债发行市场
        二、德国国债发行市场
        三、日本国债发行市场
        四、韩国国债发行市场
第七章 促进国债市场交易降低流动性风险
    第一节 我国促进国债流通市场发展努力
        一、我国国债流通市场格局
        二、我国流通市场的创新努力
    第二节 国债流通市场国际发展经验
        一、美国国债流通市场
        二、德国国债流通市场
        三、日本国债流通市场
        四、韩国国债流通市场
第八章 发展我国国债期货市场
    第一节 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发展情况
        一、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
        二、我国发展国债期货市场的重要意义及现实条件
    第二节 发展国债期货市场国际经验
        一、美国国债期货市场
        二、德国国债期货市场
        三、日本国债期货市场
        四、韩国国债期货市场
第九章 建立与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
    第一节 国债收益率曲线
        一、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二、国债收益率计算及曲线编制
    第二节 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应用
        一、建立与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意义
        二、国债收益率曲线在我国的应用
第十章 维护国债主权信用降低信用风险
    第一节 国际主权信用评级
        一、国际主权信用评级方法
        二、境外债券市场发行主权债务的意义
    第二节 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反思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演变及救援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启示
第十一章 有效管理和控制或有债务规模
    第一节 或有债务分类及影响
        一、或有债务产生原因
        二、或有债务的分类
        三、或有债务的影响
    第二节 管理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迫切性
        一、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依据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
第十二章 建立和完善国债偿付制度
    第一节 国债兑付管理
        一、国债兑付资金筹集管理
        二、国债兑付方式管理
        三、国债兑付渠道管理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国债偿债基金制度
        一、日本的国债偿债基金制度
        二、我国国债偿债基金制度安排
第十三章 积极参与区域债券市场开发与建设
    第一节 区域债券市场开发与建设情况
        一、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动因
        二、相关区域的合作机制
    第二节 我国参与区域债券市场开发与建设的意义
        一、积极参与亚洲债券市场开发与建设
        二、亚洲债券市场开发与建设现实意义
第十四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基本结论
        一、国债法规建设滞后
        二、部门国债管理职责不清
        三、国债市场割裂
        四、国债交易方式创新不足
        五、国债市场层次有待深化
        六、政府或有负债管理欠缺
        七、主权信用地位受到冲击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加强国债法规建设
        二、明确政府部门管理职责
        三、大力发展国债市场
        四、提高或有负债管理水平
        五、维护国债主权信用地位
参考文献
    英文部分
    中文部分

(8)我国国债的合理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国债规模研究的文献综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2. 国债和国债规模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西方国债理论
        2.1.1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债理论
        2.1.2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债理论
        2.1.3 当代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债理论
    2.2 国债规模的相关理论
        2.2.1 从国债的边际理论和经济效应来判定国债适度规模
        2.2.2 从国债规模的可持续性来判定国债适度规模
    2.3 衡量国债规模的现实指标及安全界限
3.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和实证分析
    3.1 我国国债规模演变过程和变化原因
    3.2 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分析
    3.3 对我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
        3.3.1 国际常用指标分析结果
        3.3.2 对指标结果的分析
    3.4 其他指标分析
        3.4.1 从国债的可持续性角度分析
        3.4.2 考虑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国家综合负债率
    3.5 对我国国债规模的综合评价
4. 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国债规模
    4.1 选取关键因素
    4.2 变量检验和建立模型
    4.3 预测国债发行规模及结论
5. 政策建议
    5.1 防范潜在债务向显性债务的转化
        5.1.1 建立政府潜在债务监控体系
        5.1.2 加强信息披露
        5.1.3 采取措施有计划地逐步消除政府的潜在债务
    5.2 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集中度
        5.2.1 整顿财政分配秩序,提高财政集中度,减少财政对国债的依赖
        5.2.2 实施适度的国债控制政策,调整国债使用方向,提高国债使用收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9)中国国债经济效应的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0.2 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0.3 研究方法
    0.4 创新点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1 国债的内涵
    1.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4 国债经济效应及其评价理论
    本章小结
2 中国国债发行和使用状况的统计分析
    2.1 国债的发行规模
    2.2 国债的使用去向
    2.3 国债的风险分析
    本章小结
3 国债的民间消费投资效应
    3.1 国债影响民间消费的作用机制
    3.2 国债影响民间投资的作用机制
    3.3 国债对民间消费效应的计量分析
        3.3.1 国债影响民间消费的理论模型
        3.3.2 相关数据处理
        3.3.3 国债流量及存量对民间消费效应的实证分析
    3.4 国债对民间投资效应的计量分析
        3.4.1 国债影响民间投资的理论模型
        3.4.2 国债对民间投资效应的计量检验
    本章小结
4 国债的资源配置效应
    4.1 国债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
    4.2 国债对资源配置数量效应
        4.2.1 国债对国家资源总量的效应
        4.2.2 国债对政府部门资源数量配置的效应
    4.3 国债对资源配置结构效应
        4.3.1 国债资金对资源配置的变化历程
        4.3.2 国债资金投向的倾斜度分析
        4.3.3 国债资金的区域配置效应
    本章小结
5 国债的收入分配效应
    5.1 国债对收入分配作用的机理分析
        5.1.1 国债对居民收入的影响
        5.1.2 国债对代际分配的影响—国债的代际负担
    5.2 国债对收入分配公平效应的实证分析
        5.2.1 收入分配差距的测度及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5.2.2 国债的运用对收入分配公平的回归分析
    5.3 国债的支出去向与代际负担的实证分析
        5.3.1 数据说明
        5.3.2 变量平稳性检验
        5.3.3 国债净发行量、建设性支出和经常性支出的协整检验
        5.3.4 国债净发行量、建设性支出和经常性支出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本章小结
6 国债的经济增长效应
    6.1 国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6.1.1 国债对民间投资的影响
        6.1.2 国债对劳动力投入的影响
        6.1.3 国债对资本积累的影响
        6.1.4 国债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6.2 国债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
        6.2.1 计量模型设定
        6.2.2 相关数据选择与处理
        6.2.3 变量单位根检验
        6.2.4 国债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
        6.2.5 国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6.3 国债净发行量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6.3.1 相关数据来源与趋势分析
        6.3.2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6.3.3 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6.3.4 变量间的协整方程及误差修正系数估计
        6.3.5 变量间的脉冲响应分析
        6.3.6 国债净发行量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6.4 国债的乘数效应
        6.4.1 乘数原理
        6.4.2 相关系数估计
        6.4.3 国债拉动经济增长的测算
    本章小结
7 制约国债经济效应的因素分析
    7.1 国债发行规模偏小
    7.2 国债结构设计不科学
    7.3 国债资金使用去向不合理
    7.4 国债管理不完善,国债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我国国债功能及其效应研究 ——基于功能范式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3 国债功能研究有关概念及其内涵
        1.3.1 功能研究视角的国债内涵
        1.3.2 关于功能、功效和效应
        1.3.3 关于功能和职能的区分
        1.3.4 关于国债功能和国债功能效应定义
        1.3.5 关于国债管理“融资范式”和“功能范式”的概念及其内涵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6 论文工作要点
    1.7 论文创新要点
2 国债功能研究综述
    2.1 国债功能理论综述
        2.1.1 关于国债“融资范式”和“功能范式”综述
        2.1.2 国债功能理论分析综述
        2.1.3 国债功能作用分类综述
        2.1.4 国债功能理论文献评述
    2.2 国债功能变迁研究综述
        2.2.1 国债功能变迁基点分析
        2.2.2 国债功能变迁背景及趋势分析
        2.2.3 国债功能变迁文献评述
    2.3 国债功能定位研究综述
        2.3.1 国债功能定位的历史沿革及其偏差
        2.3.2 国债功能定位文献评述
    2.4 国债功能效应研究综述
        2.4.1 国债财政融资性调控效应
        2.4.2 金融功能效应
        2.4.3 国债功能效应文献评述
3 “功能范式”下的国债功能基本架构
    3.1 构建“功能范式”下的国债功能基本架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2 “功能范式”下的国债功能基础及功能拓展基本框架
        3.2.1 国债功能的产生基础:掉期交易和借贷偿还空间分离
        3.2.2 国债功能的根本支撑:信用功能
        3.2.3 功能范式下的国债功能基本架构
    3.3 基于国债作用特征的功能分类
        3.3.1 按照国债功能作用方式分类:国债直接功能和国债间接功能
        3.3.2 按照国债作用特征分类:国债内生功能和国债外生功能
        3.3.3 按照外债与内债分类:弥补财政赤字功能和弥补贸易赤字功能
    3.4 国债功能效应分类
    3.5 本章小结
4 “功能范式”下的我国国债功能供给机理及实证分析
    4.1 国债功能内在供给机理分析
    4.2 国债功能市场补偿机制分析
        4.2.1 国债资源配置失灵导致我国国债功能缺失
        4.2.2 市场功能补偿机制自发形成:央行票据应运而生
    4.3 改革国债发行制度并未解决国债功能供给不足
        4.3.1 我国国债发行制度改革情况
        4.3.2 实行国债余额发行制度改革并未改观我国流动性不足现状
    4.4 “功能范式”下央行发行票据增加国债功能供给的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功能范式”下的国债功能变迁:从功能需求型向功能供给型转变
    5.1 国债功能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5.2 我国国债功能的形成及其变迁历程
    5.3 国债功能变迁的原因分析
    5.4 国债功能拓展变迁方向:从功能需求型向功能供给型转变
        5.4.1 国债功能演进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5.4.2 促进我国国债功能变迁的对策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创新特别国债功能:“国债租”等历史问题解决方案探讨
    6.1 特别国债概念及其发行形式
    6.2 特别国债的功能作用及其实践
        6.2.1 特别国债的功能作用
        6.2.2 特别性质国债的功能作用实践
    6.3 特别国债在我国存在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分析
        6.3.1 隐性“国债租”要求国家发行特别国债予以偿还
        6.3.2 改善民生和提高社会事业水平需要国家发行特别国债
        6.3.3 我国具备了发行特别国债的应债现实基础
    6.4 发行特别国债的对策建议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地方债发行视角的国债融资功能重塑研究
    7.1 美国地方政府“破产”危机的启示:政府信用不宜滥用
    7.2 我国尚不具备将国债功能向地方债拓展的条件
        7.2.1 不具备国债功能向地方债拓展的制度条件
        7.2.2 不具备国债功能向地方债拓展的现实基础
    7.3 迎合地方政府发债要求的折中方案:发行“白条”欠款债券
    7.4 重塑我国国债融资功能的对策建议
    7.5 本章小结
8 国债利率效应锁定国债功能转换的理论与实践
    8.1 国债利率效应锁定国债功能转换的理论依据
        8.1.1 国债利率锁定居民持有国债资产分析
        8.1.2 国债利率锁定金融机构持有国债分析
    8.2 利率效应锁定我国国债避险增值功能的实践
        8.2.1 利率效应锁定居民持有国债资产分析
        8.2.2 利率效应锁定银行持有国债资产分析
    8.3 消除利率效应锁定国债功能转换的对策建议
    8.4 本章小结
9 国债融资和货币融资协同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9.1 国债融资和货币融资协同效应研究回顾
    9.2 国债融资和货币融资协同效应理论分析
        9.2.1 国债与货币联合融资弥补财政赤字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9.2.2 适度货币融资能够增强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9.3 国债和货币联合融资弥补财政赤字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9.4 加强国债融资和货币融资协同效应的对策建议
    9.5 本章小结
10 国债促进金融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10.1 国债促进金融发展效应的研究回顾
    10.2 我国国债促进金融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10.2.1 指标选取、计量模型和数据来源
        10.2.2 持有国债对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10.2.3 持有国债对股份制银行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10.3 促进国债金融发展效应的对策建议
    10.4 本章小结
11 国债价格调控功能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11.1 以国债为主体的财政政策价格调控的理论分析
    11.2 美国财政部与美联储联合稳定国债价格的实践
    11.3 我国国债价格调控功能效应实证分析
        11.3.1 宏观方面:国债和央行票据影响物价水平实证分析
        11.3.2 微观方面:运用财政政策稳定猪肉价格的实践
    11.4 提高国债价格调控功能效应的对策建议
    11.5 本章小结
12 论文研究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12.1 论文研究结论
    12.2 国债功能研究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从国债的可持续性看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积极财政政策下国债的挤出效应研究[D]. 王明超.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
  • [2]基于持有者有效需求视角的国债发行空间研究[D]. 张雄刚.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3]中国国债市场效率研究[D]. 刘爽.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7(01)
  • [4]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D]. 王海旭. 吉林大学, 2015(08)
  • [5]我国国债运行风险管理研究[D]. 杨宇婷.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6]我国国债对宏观经济影响及风险预警实证分析[D]. 单飞.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7]关于国债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D]. 刘延斌.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12)
  • [8]我国国债的合理规模研究[D]. 彭思珩.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3)
  • [9]中国国债经济效应的计量分析[D]. 刘忠敏. 辽宁大学, 2009(04)
  • [10]我国国债功能及其效应研究 ——基于功能范式视角的分析[D]. 王合军. 浙江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从国债可持续性看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