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扬子地区海相成藏有利区层序格局分析

中扬子地区海相成藏有利区层序格局分析

一、中扬子区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有利区层序样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天琳[1](2018)在《修武盆地沉积及构造演化对下寒武统页岩气成藏的控制》文中研究说明修武盆地具有较好的生烃物质基础,但在页岩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方面比较薄弱。本文从沉积及构造演化对页岩气成藏控制的角度,在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利用研究区的野外剖面、钻井、录井、测井、分析化验及地震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阐明了修武盆地下寒武统沉积及构造演化对页岩气成藏的控制。修武盆地下寒武统SQ2和SQ3沉积时期大部分层段存在热液成因硅且含量较高,水体普遍具有强还原性。以SQ3沉积时期生物生产力最高。热液活动使水体还原性增强,生物生产力提高,从而控制有机质的富集,进一步影响页岩气的富集。SQ2和SQ3为研究区下寒武统页岩气有利发育层段。构造演化对页岩含气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修武盆地构造演化史分为六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早期以沉降为主;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研究区抬升,断裂发育导致天然气逸散;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页岩应力由挤压变为拉张,天然气沿着拉张断裂大量损失;喜马拉雅晚期应力由拉张重新变为挤压,散失量减少。页岩生烃、储集能力、直接盖层、间接盖层等控藏条件演化过程匹配最佳的时期为页岩气富集的关键时刻。王音铺组—观音堂组页岩关键时刻持续时间为中二叠世—侏罗纪,结束时间据现今时间长,页岩含气量低,对页岩气富集不利。

谭静[2](2018)在《江汉平原区海相地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文中提出构造是制约油气成藏的关键,多期次的盆地演化与构造运动的叠加产生了成因多样的构造样式和成藏规律复杂的油气藏。本文以地震、测井、钻井和野外露头等资料为基础,应用构造地质学、构造年代学、大地动力学以及前陆冲断带与断层相关褶皱理论,通过复杂断裂带先进地震解释技术和平衡地质剖面分析技术等手段,建立江汉平原区结构模式,并系统阐明其构造特征和变形方式;对比南北两套构造体系演化史,综合分析不同构造区带构造变形与油气保存关系,为本区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在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上,通过对江汉平原及其周缘地区构造特征分析,江汉平原及其周缘地区形成了由秦岭-大别构造带和江南-雪峰构造带南、北两个弧形构造系联合而成的复合盆山体系,以“南北对冲、叠加和干涉”为特征,具“两山夹一盆”结构,构造形态总体呈前展对冲式逆冲推覆薄皮构造样式。根据构造形态和变形特征将研究区分为三大构造体系:南部构造体系、北部构造体系和南北对冲干涉带,并划分出1个一级构造单元,3个二级构造单元和8个三级构造单元。其中,三级构造单元可进一步分为6个四级构造单元。根据构造形变的力学性质、应力传递方式和几何样式等,将研究区构造样式划分为挤压收缩型构造、走滑压扭型构造和伸展反转型构造三大类。根据断层的性质、规模大小和空间展布特征将研究区断层分为三个系统:NNW或NW向、NE或NEE向和近EW向,总体受江南-雪峰构造带和秦岭-大别构造带联合作用影响,不同展布方向的断层其构造演化过程也不同。基于秦岭-大别造山带、江南-雪峰造山带和黄陵隆起等边界条件的具体分析,结合区域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和构造应力场资料,通过地震构造分析技术和平衡剖面技术综合分析认为江汉平原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加里东-海西期、早燕山期、晚燕山期-早喜山期以及晚喜山期四个时期,其中早燕山期又可以分为两个幕次。构造格局控制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根据复杂构造变动区油气的垂向保存思路,结合不同构造带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演化史,以印支面地层赋存状况、构造与保存条件和匹配关系等作为优选油气保存有利区带的重要参数,综合分析认为宜昌稳定带、当阳滑褶带西部早期位于古隆起及周缘,现今构造相对稳定,变形较弱,发育的断裂较少,局部构造较发育,保存条件较好,为有利的勘探区带。

白俊[3](2015)在《雪峰山西侧地区下古生界构造演化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文中提出雪峰山西侧地区地处雪峰山基底拆离造山带和中上扬子区的东部边缘之间,是雪峰山前缘向四川盆地的过渡的地区。多年油气勘探实践经验表明,雪峰山西侧重点地区的海相层系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本论文着重于地质解译贵阳-金沙-仁怀地震大剖面,结合已有钻录和测试等成果资料,重新探索雪峰山西侧地区沉积、构造演化史。应用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岩石样品测试相结合,综合利用常规电镜、阴极发光与非常规压汞—吸附法、三轴抗压抗剪试验联合分析盖层的岩石学特征、盖层的厚度、盖层的均质程度、盖层的延展性以及盖层的薄膜封闭特征。以构造演化为主线,开展盖层封闭演变史为主的油气保存体系成因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油气保存体系主控因素分析,对有利油气保存区域初步预测。通过研究共取得以下基本认识:(1)通过对雪峰山西侧地区构造演化及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地震波场反映的角度不整合特点,可以确定雪峰山陆内的构造体系前后经历了晋宁、加里东、印支和燕山等多期构造运动,该叠合盆地在其构造演化历史中,从元古代以来,经历了晋宁、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六大构造阶段,早期以造陆为主,晚期造山作用强烈。(2)野外地质调查、沉积特征和室内岩石测试分析表明,下寒武统盖层见于水井沱组、石牌组和天河板组等地层中。盖层岩性主要为泥岩和灰岩两类,前者主要包括深灰、灰黑色、灰、灰绿色碳质泥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后者主要包括深灰色碳质灰岩、泥晶灰岩及泥质灰岩等。(3)通过分析油气保存体系在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早燕山期、晚燕山—喜山期等构造演化阶段,盖层的演变特征以及流体化学—动力学响应特征,恢复与重建了盖层封闭演变史与流体化学—动力学行为轨迹。基本明确了油气保存体系受到盖层发育的沉积体系域、成岩变质程度、变形变位强度、断层的“三元”耦合关系以及流体的宿主性等多种因素控制。(4)通过对油气保存体系的成因研究结果显示:渝东鄂西及周缘地区志留系成藏的控制因素中,优质储层控制了早期运聚、保存,并形成近源的岩性油藏;晚期流体势调整,控制了现今油气最终定位;金沙—仁怀西侧—盆地周缘震旦系成藏主控因素表现在:有效储集空间是下组合油气聚集成藏的前提,有利运聚是形成下组合气藏的重要保障,有利保存是形成下组合气藏的关键因素,保存条件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构造隆升剥蚀和断裂破坏作用。研究区的生储盖组合可分为三套生储盖组合,第一套以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为烃源岩,灯影组结晶白云岩为储层,下寒武统老堡组、牛蹄塘组和石牌组泥岩为盖层;第二套组合烃源岩为寒武系牛蹄塘组和华严寺组,以中寒武统及下奥陶统为储层,下奥陶统泥页岩、泥灰岩为盖层;第三套组合由下奥陶及下志留统页岩组成烃源岩,志留系内部的砂岩作为储层,下志留统的泥岩作为盖层。(5)通过以“盖、源”共控油气保存体系的研究思路,从油气保存体系的表象性、成因性以及有效性研究入手,参照前人研究标准,建立了中扬子区海相油气保存条件评价技术指标,进行了油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研究认为:中上扬子区江汉平原区、湘鄂西区、渝东鄂西区三个区块的油气保存体系综合评价表明,纵向上油气保存条件变好顺序为:J-T2体系、∈1体系、S体系、∈2油气保存体系;横向上,以石柱油气保存体系为1级-最有效,也是最有利保存区带或最有利勘探区带;利川、桑植、花果坪、宜昌、沔阳油气保存体系为2级-有效,即有利保存区带或有利勘探区带;其余区块为3、4级-有效。

马若龙[4](2013)在《湘中、湘东南及湘东北地区泥页岩层系地质特征与页岩气勘探潜力》文中研究说明页岩气是在富含有机质的页岩中形成的天然气的富集,以游离相存在于天然裂缝与粒间孔隙中,吸附在干酪根或粘土颗粒表面,溶解于干酪根和沥青里。以热成熟作用或连续的生物作用为主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生成的聚集在烃源岩中的天然气,已逐渐成为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展示出了诱人的前景,它不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而且也将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页岩气一旦勘探突破形成产能,必将对缓解中国油气资源接替的压力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沉积盆地中,各地质时期的沉积物中泥页岩沉积约占80%,页岩储层包括暗色富有机质页岩及以薄的夹层状态存在的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等地层。页岩储层组合形式多样,不同类型页岩储层组合有明显不同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深水海相缺氧沉积环境页岩发育较好,有机质丰度高的炭质页岩附近常有煤层出现。通常与常规油气藏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页岩气储集层具渗透率低,开采难度较大,开发潜力巨大,开采寿命长的优点。中国南方海相页岩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都十分发育,层系多且分布范围广,是页岩气的主要富集地区,大量分布在向斜区、隆起区的低部位。研究区是以下古生界浅变质岩系为基底发展起来的晚古生代沉积坳陷区,发育有机质丰度高的页岩层系,有机质热演化进入高成熟生气阶段,具有形成页岩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泥页岩储层的地质特征、成藏的主控因素与富集条件及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等还处在探索中。本论文旨在以现代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以湘中、湘东南、湘东北地区页岩层系为例,分析页岩层系沉积环境,恢复页岩层系的岩相古地理,确定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发育层段。探索海相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体系,从厚度、地化指标、脆性矿物含量、物性等方面确定页岩储层评价标准。阐述了非常规页岩气资源潜力体积法评价所涉及的参数选取确定原则,研究获得页岩气资源潜力,预测页岩气富集区带。为研究区页岩气的资源评价及勘探区块优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区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总体沉积环境为台地相-陆地边缘相。有利于泥页岩发育的主要沉积相带是台地海盆相、滨海沼泽相、潮坪相和台坪相,分布在海侵体系域上部和高水位体系域下部,平面上多与凹槽台地相的发育和分布有关。台地海盆相主要发育于本区的中、晚泥盆世棋梓桥期、佘田桥期,其沉积物以泥页岩、泥灰岩为主,滨海沼泽相主要发育于本区的早石炭世大塘期测水时,晚二叠世龙潭期两个成煤时期。研究区泥盆系中上统除个别地区外都已到达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石炭系下统的大塘阶测水段基本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二叠系上统的龙潭组和大隆组相对来说演化程度较低,但也达到高成熟阶段。总体表现为演化成熟度高-很高的特征。研究区泥页岩矿物成分复杂,均含有粘土矿物、石英、斜长石、钾长石、方解石、白云石等矿物,大部分泥页岩含有黄铁矿,少数含有石膏。其泥页岩沉积于缺氧的强还原环境,脆性矿物含量是影响页岩基质孔隙和微裂缝发育程度、含气性及压裂改造方式等的重要因素。页岩中粘土矿物含量越低,石英、长石、方解石等脆性矿物含量越高,岩石脆性越强,在外力作用下越易形成天然裂缝和诱导裂缝,形成树状或网状结构缝,而粘土矿物含量高的页岩塑性强,吸收能量强,以形成平面裂缝为主,不利于页岩的后期改造。研究区脆性矿物石英平均含量偏低,但全部脆性矿物平均含量已达51.57%,有利于页岩气储层后期的压裂改造。研究区页岩储层为低孔渗储集层,发育有多种类型微孔隙,主要有:格架孔、溶蚀孔、有机质孔、生物体腔孔和微裂缝等,为页岩气吸附和赋存的主要空间,具有结构复杂、比表面积较大等特点,丰富的内表面积可以通过吸附方式储存大量气体,是含气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测试实验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干酪根在不同的有机质热演化阶段的产气特征,系统分析了TOC、Ro及比表面(孔体积、孔径、孔喉分选性)等地化物性参数对含气量的影响,揭示了储集物性、矿物含量、地球化学特征与储层含气性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了主要泥页岩层段的含气量,为研究区页岩气的资源潜力评价奠定了基础。首次利用体积法计算了湘中、湘东南、湘东北地区的泥页岩层系的资源潜力,优选与评价了页岩气有利的勘探区块。研究区内湘页1井页岩气钻获成功获得自然产能,现场解析含气量最高值为0.7334cm3/g,证实了研究区广阔的页岩气勘探前景。此研究成果对中扬子区乃至我国南方地区页岩气勘探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建青[5](2012)在《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选区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非常规天然气受到各个国家和石油公司的高度重视,页岩气已成为全球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热点领域,目前缺乏针对中国页岩气特点的选区评价方法。作者从页岩气成藏的区域地质背景入手,采用“构造控盆、盆控沉积相、相控页岩分布”的研究思路,以页岩气成藏要素研究为主线、应用盆地分析技术分析页岩气藏特点及研究区页岩气成藏基本条件,对研究区和美国五大页岩气盆地的页岩气成藏条件进行类比分析,探索了中国南方页岩气有利目标评价思路和技术方法。中国南方页岩时代老、热演化程度高、保存条件差、构造条件及地面条件复杂,所以中国南方页岩气选区评价体系和标准应以保存条件为核心、地质评价与经济评价相兼顾。利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及GRI方法,系统研究了3套页岩储集空间以纳米级孔隙为主,下寒武统页岩孔径以2~10nm为主,占70%,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孔径一般为2~50nm(74.3%),2~10nm及10~50nm各占大约45%左右,而二叠系大隆组页岩孔径稍大,孔径主要分布在10~50nm,下寒武统泥页岩纳米级孔喉较小,储集性能相对较差,下志留统和上二叠统泥页岩储集物性较好。南方海相沉积盆地演化具多阶段性,不同演化阶段沉积了不同类型的暗色页岩层系,黔南坳陷早寒武世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沉积的九门冲组(牛蹄塘组)深水陆棚相页岩、川东南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克拉通内滞留沉积的五峰组-龙马溪组深水陆棚相泥页岩,以及湘中地区晚二叠世半深海盆地沉积的大隆组盆地相硅质页岩是页岩气勘探的“甜点段”。运用选区评价关键参数,对下寒武统、上奥陶-下志留统、上二叠统三套主力页岩层系进行选区评价,指出川东南地区、黔中隆起及周缘、湘中地区3个有利区带。在有利区带内继续深化评价,针对三个重点勘探层系、四种泥页岩类型,优选出黔南坳陷黄平区块、川东南彭水区块等有利勘探目标。评价方法体系及时指导勘探生产,页岩气探矿区得以拓展,钻探井(黄页1井、彭页1井、湘页1井)获得良好的效果。

刘早学,陈铁龙,周向辉,张焱林,李金平,周世卿,田望学[6](2012)在《中扬子利川—慈利走廊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地质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文中认为利川—慈利走廊大剖面主要褶皱、断裂构造变形形成于燕山—喜马拉雅期,可划分5期变形;平面上,自南东往北西,一系列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北北东向略向北西凸出的斜歪紧闭或尖棱褶皱、宽缓褶皱、箱状褶皱及与之伴随的逆冲断层组成的褶皱—冲断构造为本区显着构造样式;垂向上,具多层次滑脱—拆离构造特征,其中发育的顺层剪切滑动面构成了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地腹、有限的地震剖面与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表明,该区存在断弯式褶皱圈闭构造。区内震旦系—下古生界生储盖条件良好,并形成多套含油气成藏组合,具有形成一定规模工业性天然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且明显优于上古生界—下三叠统。综合生、储、盖、运、圈、构造等条件,预测石门—桑植复向斜带和花果坪复向斜带为区内油气勘探有利区带,勘探对象为下组合之"烃源岩(Z1d﹢∈1n)—储层(Z2∈1d)—盖层(∈1n﹢∈1s)"次级组合,主要勘探目的层为灯影组,陡山沱组可能为潜在目的层。

董强强[7](2011)在《下扬子黄桥地区二叠—古近纪古构造特征研究及有利油气区带预测》文中研究指明黄桥地区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境内,是下扬子区有利的海相含油气区。前人对该地区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基础地质研究,进行了初步地震、钻井勘探,并取得一定进展。本论文吸收、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并利用已有勘探资料,对黄桥地区展开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研究。黄桥地区主要是受中北部大断裂控制,呈一系列北东走向的单断式的箕状断陷,主断层基本上呈北东东向展布,与区域构造走向一致。区内整体上南高北低,南部以古隆起为主,如东南部古斜坡,北部以古凹陷为主,如中北部次凹。在现有资料条件下,本文对黄桥地区T2-Tg4地震反射层的古构造特征进行了尽可能细致的的研究,制作了地震合成记录,标定了区内目的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并对其进行解释;进而对断层进行解释,归纳出各层位的地震反射特征,编制出一系列T2-Tg4反射层古构造相关图件;最后对各层位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细致研究,分析了各层位断裂类型、级别及期次,即区内晚印支-早燕山期形成逆冲断层,主要为一级断裂;晚燕山-早喜山期反转继承的正断层,主要为一级和二级断裂;晚喜山期发育阶梯式正断层,主要为二级和三级断裂。其中的一级断裂控制了区内构造、沉积特征,对圈闭的形成、油气的运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利用恢复剥蚀厚度所编制的原始沉积厚度图,分析研究了黄桥地区二叠纪至古近纪古构造演化史,区内经历了晚印支-中燕山推覆造山期、晚燕山-早喜山拉张裂陷期、晚喜山构造抬升期三个阶段。通过对黄桥地区烃源岩特征、盖层特征及油气运聚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深化了对该区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划分出油气有利区带,为之后的勘探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黄福喜[8](2011)在《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沉积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模式》文中指出论文以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古生物学、石油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以及板块构造和活动论为指导,按照“构造控盆→盆控层序控相→层序与相控成藏要素”的整体思路,以反映盆地整体特性的构造-层序(二级层序)为基础,以反映盆地充填格架的层序地层(三级层序)为单元,以反映层序沉积充填过程的层序结构、体系域叠置方式(四级以上层序)和相带分布规律为剖析对象,采用钻井与露头剖面观察、地层与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分析化验数据分析和地球物理资料解释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对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沉积层序充填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沉积演化模式,并探讨了层序充填格架中成藏要素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取得主要新认识如下:1.根据前人对克拉通盆地的分类成果,结合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的个性特征,提出克拉通的三级分类方案:Ⅰ级分类按板块构造位置分、Ⅱ级分类结合盆地的动力学成因划分、Ⅲ级分类根据层序沉积建造类型细分。并将中上扬子震旦纪-中三叠世克拉通演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震旦纪-早奥陶世早期(第Ⅰ阶段)、早奥陶世晚期-志留纪(第Ⅱ阶段)、泥盆纪-石炭纪(第Ⅲ阶段)、二叠纪-中三叠世(第Ⅳ阶段)。2.以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为指导,采用“优势相”编图方法,补充新资料、新认识,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构造-层序古地理进行修编,加强了研究区主要烃源岩、储集层、礁滩和膏盐岩等油气成藏物质分布特征的表现。分析认为,横向上,中上扬子沉积域包括两部分:中上扬子克拉通内盆地和克拉通边缘盆地。纵向上,加里东期的整体古地理面貌,在都匀运动前为西高东低的平缓台地为主的沉积体系,后期,因川中、黔中与雪峰等古隆起抬升,形成受古隆起分割、围限的陆棚为主的沉积体系;海西期中上扬子克拉通主体隆升、边缘裂陷沉积,即中部高边缘低,海水由边缘向克拉通内部渐进侵入,沉积体系受深大断裂、海平面变化与古地貌等因素控制,以陆棚-台地-盆地体系为主;三叠纪时期,以安县运动为分界,结束了海相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进入陆相前陆盆地与坳陷盆地演化阶段。3.通过层序结构、叠加样式与沉积相分布规律等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揭示构造-层序充填演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认为各种控制因素(包括基底构造特征、构造运动、深大断裂、古隆起、古地理背景、相对海平面变化、古气候和古纬度,以及区域构造特征等)通过对层序沉积充填的边界条件、古地理背景、沉积环境、物源性质、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等方面的影响来控制层序发育,因此各因素的控制作用因时因地而异,从而导致构造-层序沉积充填的差异性。4.对研究区不同演化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典型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内裂陷碳酸盐岩型盆地、克拉通内坳陷碎屑岩型盆地、克拉通边缘裂陷碳酸盐岩型盆地与克拉通边缘裂陷-克拉通内裂陷-坳陷碳酸盐岩型盆地)的沉积充填过程与特征进行剖析,认为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盆地,以及同类型盆地在不同时期,其层序充填、演化过程与控制因素存在明显差异。5.基于盆地演化阶段、沉积格局、沉积充填特征与层序发育控制因素等方面考虑,将中上扬子震旦纪-中三叠世克拉通盆地的沉积演化阶段划分为两大旋回共7个阶段,建立了各沉积演化阶段的综合沉积模式,从模式特征、演化过程、控制因素以及油气地质意义等方面综合对比了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沉积演化模式的差异性。6.开展了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层序格架中的主要油气成藏要素(生烃物质、储烃物质、封盖物质与礁滩地质体和膏盐岩地质体等)研究,对各成藏要素在层序格架中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1)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古生界层序格架中的成烃物质聚集分布规律主要受构造背景、盆地性质、古气候、古地理以及沉积环境等因素控制,与各种成因引起的海平面上升的关系密切,并且总是聚集分布于低能缺氧环境。纵向上,发育多套烃源岩,并选择性地集中发育于海侵体系域以及沉积旋回的中下部;横向上,层序格架内海相烃源岩在各地区差异保存,烃源岩Ⅰ级有利区主要分布川东-鄂西、桂北-黔南以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2)层序格架中的高能沉积环境、岩溶区和有利的成岩环境,以及构造复合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主控条件。储层的发育与全球二级海平面升降旋回中的高位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同时,二级海平面旋回中的三级海侵旋回也为有利区域性储层发育的层位。海退旋回的晚期有利于古岩溶型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而海侵旋回的初期-早期,有利于台地边缘或台内滨外滩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3)礁滩类储层的控制因素分为礁滩形成发育方面的控制因素和储层物性方面的控制因素,它们分别控制储层的宏观分布特征与微观储集性能。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滩体主要分布在扬子地区北缘保康地区,以及从云南永善,经贵州金沙、川东彭水至湖北宜昌一线的广大地区;川东北地区长兴组-嘉陵江组发育礁滩组合,主要呈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台内浅滩也比较发育。(4)膏盐岩作为特殊地质体,其发育和分布受海平面变化、沉积环境、古气候、沉积速度和沉降速度,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等因素控制。按封盖作用由强到弱的分布规律是:①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分布最广,在上扬子的四川盆地广泛分布,中扬子的当阳和沉湖地区也有分布;②中-下寒武统膏盐岩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南部-黔西北地区和川东南地区;③上震旦统灯影组封盖层主要分布在川西南-黔西北地区;④下石炭统蒸发岩零星分布,仅主要分布在湘中地区。

肖朝晖[9](2010)在《中扬子区海相油气保存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盆地流体化学-动力学、油气封存箱理论为指导,以构造演化和烃源岩热演化为主线,把握宏观与微观、地表地质与地下地质、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按油气保存体系受盖-源共控的观念,进行油气保存体系的表象性、成因性、有效性分析,对中扬子区海相油气保存条件进行研究。依据野外调查及测试和钻井、测井、地球物理等资料,建立了中扬子区盖层综合特征基干剖面,研究区发育有泥质岩类和膏盐岩类盖层,存在下寒武统、中寒武统、志留系、中三叠统—侏罗系等4套区域盖层和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等5套局部盖层;结合地表流体的分布特征、地腹水化学性质、水化学对应分析,并从盖层的封闭性能及其间的流体能量的相对独立性,揭示了油气保存体系自T2-J→S→∈2→∈1,覆盖面积逐渐增大且呈“塔式”叠置结构。在构造演化研究基础上,对油气保存体系进行了“位、体”改造的成因研究。分析了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早燕山期、晚燕山—喜山期等主要构造演化阶段盖层的演变特征与流体化学—动力学响应特征,认为盖层发育的沉积体系域、盖层成岩变质程度、盖层变形变位强度、流体宿主性是油气保存体系的主控因素。其中H型的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分别有利于泥质岩类、膏盐岩类优质盖层的形成;中寒武统、志留系盖层具有成岩变质适中的优势;下寒武统、中寒武统盖层具有变形变位强度小的特点;自江汉平原北东襄樊—广济断裂、京山—乌龙泉断裂向鄂西渝东区西部齐岳山断裂,断裂形成时间由早到晚,活动强度由强至弱;鄂西渝东区震旦系—三叠系缺少异源流体,流体宿主性好;远离断层的地区虽然早期具有下古生界异源流体的充注,流体宿主性较差,但在晚期流体充注时,早古生代地层与中生代地层中的流体互不连通,流体宿主性相对较好。在烃源岩热演化研究基础上,开展了油气保存体系“质、量”演变的有效性研究。印支期以来是油气保存体系的重要变革时期,对于∈1、∈2油气保存体系,晚印支-早燕山期烃源灶由干酪根裂解型向油裂解型转化的过程中,保存条件持续;对于S、T2-J油气保存体系,早燕山期烃源灶虽然仍为干酪根裂解型,但受到构造活动改造强度较大,保存条件被削弱。油气保存体系纵向上优劣分异的序列是:∈2→S→∈1→T2→J体系;横向上优劣变迁的序列是石柱、利川、桑植、花果坪、宜昌、沔阳、当阳体系。典型油气封存箱具有“构筑—改造—定型”动态特点,重点剖析了慈利南山坪震旦系、簰洲下寒武统、建南志留系、龙驹坝二叠系油气封存箱。总结出研究区油气保存存在连续—最终宿主、断续—接替宿主、残存—过渡宿主、推覆—(?)宿主四种模式。其中连续—最终宿主型,多套盖层叠置、无异源流体充注是油气保存的理想模式,建深1井志留系气藏为典型类型之一,其幕式闭合/开启旋回式的封闭机理诠译了志留系气藏韩家店组、小河坝组、龙马溪组层层含气的独特性,该气藏的封闭主要起源于异常高压,而高压封闭能力是薄膜封闭7倍之多,修正了以往认为“海相盖层埋藏深、成岩变质程度高、封闭性能差”的普遍观点。基于油气保存体系的表象性、成因性、有效性研究,建立了构造—沉积多旋回叠合、多期构造改造的中扬子区油气保存体系评价体系。以各个盖层油气保存体系为单元划分了有利勘探的保存区带及其目标。

王韶华[10](2010)在《中扬子震旦统油气藏特征及勘探潜力》文中研究表明中扬子经历了多幕构造演化、多期盆地叠加改造,同时经历了多期生、:排烃和复杂的油气成藏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复杂油气聚集区。上震旦统是中扬子地区重要的勘探目的层系之一。本文以构造学、沉积学和多旋回盆地分析等现代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充分应用地质、地震、钻井、测井和测试分析化验等资料,以综合分析及计算机模拟为手段,把握野外宏观观测与室内微观分析相结合、地表地质与地下地质及地震分析相结合、静态描述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应用区域封盖层控气论、古隆起控气论等天然气成藏与富集理论的观点,强调源是“根”,盖是“本”,系统总结了中扬子上震旦统油气成藏基本特征,动态分析了上震旦统的油气成藏演化过程,探讨了其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控制因素,建立了可能的油气成藏模式,并进一步综合评价了上震旦统的油气勘探潜力,指出了有利的勘探区带,明确了下步主要勘探方向。盆地充填及构造演化分析表明,中扬子总体经历了两大演化阶段——原型盆地演化阶段及强烈变形、变位演化阶段。各演化阶段又可分为多个演化时期,即加里东期克拉通(Z1—O2)及前陆膨隆盆地(O3—S)、海西—早印支期(D—T2)克拉通盆地、晚印支—早燕山期(T3—J2)前陆盆地的原型盆地沉积演化时期,以及早燕山末期(J3—K1)陆内盆地强烈褶皱变形、晚燕山—早喜山期(K2—E)盆地伸展改造、晚喜山期(N—Q)盆缘强烈挤压的变形变位演化时期。以南北碰撞造山及前陆盆地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区域构造格架剖面的地震资料精细解释,认为中扬子区海相地层存在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印支期及以前以差异隆升为主要特征,形成了与基底隆升有关的构造样式;燕山早期以南北挤压下形成的陆内造山带为主体,可划分为南、北两个大的陆内挤压推覆造山带,以及处于南、北两个逆冲褶皱带之间中部对冲过渡带,并可进一步划分为7个二级单元和17个三级单元。综合应用地表露头、钻井、测井、测试与化验分析等资料,系统分析了上震旦统油气成藏要素基本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烃源层以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碳质泥岩、泥灰岩及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水井沱组)泥岩、碳质泥岩为主,储集层以上震旦统灯影组颗粒白云岩、溶蚀孔洞白云岩为主,盖层以下寒武统泥质岩、泥灰岩为主。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两套烃源层演化程度高,均以产气为主;纵向上,下寒武统烃源岩优于上震旦统;平面上,上震旦统烃源岩以湘鄂西鹤峰地区最发育,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烃源条件;下寒武统烃源岩存在湘鄂西区的恩施—鹤峰一带、江汉平原区南部两个主要生烃中心区,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烃源条件。上震旦统灯影组储层横向分布相对稳定且广泛发育,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溶蚀孔、洞为主,储层类型以裂缝—孔洞型为主,并以兴山—宜昌地区储层厚度大,物性较好。下寒武统盖层基本连片分布,累计厚度大,且盖层均质程度高,湘鄂西区具备形成高效气藏的封闭能力,江汉平原区较湘鄂西区逊色。保存条件以石柱复向斜为有利保存单元,沔阳干涉断褶带、宜昌稳定带、花果坪复向斜、桑植—石门复向斜及利川复向斜为较有利保存单元。从区域封盖层控气论和古隆起控气论等观点出发,动态分析了上震旦统油气成藏演化历程。研究表明,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烃源岩在加里东期进入生、排烃的鼎盛期,此时古构造表现为“大隆大坳”(北缘隆起带、中部斜坡带、南缘坳陷带)的格局,因此“斜坡”为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尤其是距离烃源岩生、排烃中心较近的鄂西渝东、湘鄂西区以及江汉平原南部最为有利,此时下寒武统盖层的封闭性以中扬子西南部湘鄂西区最好,油气成藏以鄂西渝东的石柱地区最好;在海西—印支期,上震旦统和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生、排烃强度有所降低,此时古构造格局由鄂西渝东隆起、湘鄂西坳陷、黄陵-洪湖隆起、当阳坳陷带、钟祥隆起和鄂东坳陷组成,其中“隆起”成为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且此时下寒武统盖层封闭性好的位置较加里东时期向西迁移,鄂西渝东区有利于油气保存;在早燕山期,上震旦统和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生、排烃进入尾声,该时期形成的大量圈闭成为先期储备在隆起中或斜坡上的油气或古油藏中油型裂解气再次分配的目标,此时下寒武统盖层的封闭能力与海西—印支运动期相差无几,鄂西渝东区有利于油气保存;在晚燕山期—喜山期,烃源岩早已结束生烃,但有部分先期震旦系古油藏中石油裂解气的供给,由于拉张断陷和早期挤压断裂的反转对油气保存体系具有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此时鄂西渝东区下寒武统盖层封闭性持续好,石柱、利川、花果坪最有利于油气保存。应用圈闭形成时间法、生排烃史法、流体包裹体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了上震旦统油气成藏的期次。基于圈闭形成时间确定出上震旦统大规模的油气成藏发生在侏罗纪末期的燕山运动时期,同时也是油气大量散失和气藏遭受破坏与改造的主要时期;根据生排烃史法确定出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以及早燕山期是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两套烃源层有机质热演化的重要变革时期;从流体包裹体分析确定出加里东晚期—早印支期是上震旦统灯影组内包裹体形成的时间,而此时区内并无局部构造形成,古隆起、古构造为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应用烃源岩发育及生烃动力学和成藏动力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中扬子上震旦统成藏的烃源岩有效供烃能力及控制因素。分析认为,烃源岩以泥质类烃源岩为主,是主要的生烃母质;构造-沉积类型影响油气生成-排驱、运移-聚集和破坏-保存的整个成藏过程;生排烃强度是烃源灶初始排烃能力的表征;烃源灶性质演变为天然气成藏提供了多种供烃途径;烃类散失速率影响烃源灶的有效供烃能力;有效供烃效率是烃源岩性质、构造-沉积类型、烃源灶类型及其叠合、生烃强度历史演化和天然气散失速率诸控制要素的综合效应。有效供烃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定量描述为中扬子海相油气藏演化历史的定量描述提供了新的思路。综合应用地层沉积、储层与成岩演化分析等方法,指出了上震旦统灯影组优质储层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上震旦统灯影组优质储层发育与古岩溶作用、埋藏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关系密切。平面上,灯影组储集条件好的沉积相为潮下高能带和台地边缘,而潮下低能带的储集条件相对较差。纵向上,高位体系域发育潮坪相藻云岩、颗粒云岩以及台缘滩相颗粒云岩。白云石化作用主要表现为准同生白云石化、回流渗透白云石化、和混合水白云石化,其中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主要发育于灯三段,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主要发育于灯影组中上部,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以灯一段和灯三段较发育。由于灯影末期受海平面变化与地壳运动影响,致使灯影组顶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古表生溶蚀作用。现今灯影组储集体规模以及孔渗性是沉积、古岩溶以及埋藏阶段的选择性溶蚀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通过典型油气藏解剖,结合区域成藏背景分析,应用天然气成藏与富集理论,研究了上震旦统油气成藏富集规律。上震旦统灯影组油气成藏具有多源、多期的特点,并存在三种可能的油气成藏模式,即早期聚集晚期调整成藏型、持续演化原生成藏型、早期运聚晚期破坏改造成藏型。烃源灶的变迁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物质基础,两套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控制了油气多期成藏和混源特征;继承性古隆起及其斜坡控制了油气富集,是最佳油气聚集区;构造运动,特别早燕山构造活动是油气成藏定型的关键;后期优越的封盖条件是油气得以保存的关键。在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上震旦统的有利区带进行了评价与优选,并应用地质类比法预测了油气资源勘探潜力。结果表明,中扬子上震旦统油气勘探前景广阔,预测上震旦统总资源量为11422.10×108m3;油气成藏条件以石柱复向斜最为优越,是中扬子上震旦统油气勘探的首选有利区带。

二、中扬子区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有利区层序样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扬子区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有利区层序样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修武盆地沉积及构造演化对下寒武统页岩气成藏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
        1.3.2 修武盆地页岩气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和认识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
        2.1.1 江南隆起区域构造特征
        2.1.2 江汉盆地区域构造特征
        2.1.3 下扬子地区区域构造特征
    2.2 地层及沉积特征
        2.2.1 地层特征
        2.2.2 沉积特征
第3章 修武盆地下寒武统页岩层序地层特征
    3.1 层序界面的识别及特征
    3.2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第4章 沉积环境对修武盆地下寒武统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4.1 有机质丰度的影响因素
        4.1.1 水体氧化还原环境
        4.1.2 生物生产力
    4.2 热液活动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4.2.1 过剩硅含量的计算
        4.2.2 硅质矿物来源分析
        4.2.3 热液对氧化还原环境的影响
        4.2.4 热液对生物生产力的影响
    4.3 有机质富集模式及页岩气有利发育层段预测
        4.3.1 有机质富集模式
        4.3.2 有利层段预测
第5章 构造演化对修武盆地下寒武统页岩气成藏的控制
    5.1 研究区构造特征
        5.1.1 盆地构造特征
        5.1.2 断裂发育特征
        5.1.3 构造变形特征
    5.2 研究区构造演化史分析
        5.2.1 加里东期
        5.2.2 海西期
        5.2.3 印支早期
        5.2.4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
        5.2.5 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
        5.2.6 喜马拉雅晚期
    5.3 沉积埋藏史分析
        5.3.1 剥蚀厚度恢复
        5.3.2 修武盆地沉积埋藏史恢复
    5.4 热史分析
        5.4.1 对区域古热流史的认识
        5.4.2 修武盆地的热史恢复
    5.5 构造演化与页岩气成藏关系分析
        5.5.1 修武盆地构造演化对下寒武统页岩含气性的影响
        5.5.2 构造演化与页岩气控藏条件匹配关系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江汉平原区海相地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沉积特征
    2.3 构造-沉积演化简史
第3章 结构构造特征
    3.1 地震资料解释
    3.2 区域构造格架
    3.3 构造变形特征
    3.4 构造样式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3.5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第4章 断裂系统与构造演化特征
    4.1 断裂系统
    4.2 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第5章 油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及有利区带优选
    5.1 研究区海相层系保存条件评价
    5.2 有利保存目标优选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雪峰山西侧地区下古生界构造演化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构造演化及特征
    2.1 构造演化
    2.2 地震波场特征
    2.3 深部结构特征
第3章 盖层基本特征
    3.1 盖层分类
    3.2 盖层的岩石学特征
    3.3 盖层的厚度与延展性
    3.4 盖层的薄膜封闭特征
第4章 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4.1 油气保存体系主控因素及空间格架
        4.1.1 盖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4.1.2 盖层封闭史重建及封闭性
        4.1.3 断裂发育史及封堵性
        4.1.4 油气保存体系空间格架
    4.2 典型气藏解剖
        4.2.1 油气源对比
        4.2.2 源盖匹配分析
        4.2.3 包裹体分析
        4.2.4 天然气成藏过程分析
    4.3 油气成藏与破坏的主控因素
第5章 油气潜力评价
    5.1 生储盖特征
        5.1.1 烃源岩残余厚度分布规律
        5.1.2 储层残余厚度分布规律
        5.1.3 区域盖层残余厚度分布规律
    5.2 有利生储盖组合分布规律
        5.2.1 下震旦-下寒武统有利生储盖组合
        5.2.2 下寒武统-上寒武统-下志留统有利生储盖组合
    5.3 油气勘探潜力评价
        5.3.1 二级构造单元油气地质条件
        5.3.2 有利保存区带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湘中、湘东南及湘东北地区泥页岩层系地质特征与页岩气勘探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页岩气研究现状
        1.2.1 世界页岩气研究现状
        1.2.2 中国页岩气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1.3.1 存在的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完成的工作量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质背景
    2.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2.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2.2.2 区域构造特征
        2.2.3 区域构造演化
    2.3 地层划分对比
        2.3.1 地层概述
        2.3.2 泥页岩层系对比
第3章 岩相古地理及泥页岩分布特征
    3.1 沉积特征
    3.2 岩相古地理特征
        3.2.1 加里东期古地理特征
        3.2.2 海西—印支期古地理特征
    3.3 泥页岩分布特征
        3.3.1 地层概述
        3.3.2 泥页岩平面展布特征
第4章 泥页岩有机地化特征
    4.1 有机质类型
        4.1.1 母质类型确定的依据
        4.1.2 母质类型地化参数的特征
    4.2 有机质丰度
        4.2.1 有机质恢复
        4.2.2 有机质平面分布
    4.3 有机质成熟度
        4.3.1 热演化阶段划分
        4.3.2 泥页岩层系热演化特征
第5章 泥页岩储层特征
    5.1 岩石学特征
        5.1.1 矿物组分
        5.1.2 脆性、黏土矿物的影响
        5.1.3 不同层系矿物组分特征
        5.1.4 储层岩性分区对比特征
    5.2 泥页岩岩石类型
    5.3 储集类型及特征
        5.3.1 孔隙类型
        5.3.2 裂缝类型
        5.3.3 储集空间特征
第6章 泥页岩含气性特征
    6.1 生气史及生气条件
    6.2 含气性测试
        6.2.1 现场解析
        6.2.2 等温吸附模拟
    6.3 含气性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
        6.3.1 有机碳含量
        6.3.2 石英含量
        6.3.3 粘土矿物含量
第7章 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
    7.1 构造活动对保存条件的影响
        7.1.1 盖层的影响
        7.1.2 断裂破碎作用
        7.1.3 抬升剥蚀作用
    7.2 岩浆活动对保存条件的影响
        7.2.1 湘中坳陷的影响
        7.2.2 湘东南坳陷的影响
    7.3 水文地质条件对保存条件的影响
        7.3.1 地层水的影响
        7.3.2 温泉的影响
    7.4 成矿热液活动对保存条件的影响
第8章 页岩气富集机理和分布特征
    8.1 富集机理
    8.2 分布特征
第9章 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
    9.1 评价参数选取和确定
        9.1.1 计算原理方法
        9.1.2 计算原理方法
    9.2 资源潜力评价结果
        9.2.1 评价结果
        9.2.2 资源分布
    9.3 有利区评价结果
        9.3.1 优选方法
        9.3.2 优选结果
    9.4 评价合理性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选区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北美页岩气研究现状
        1.2.2 国内页岩气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第二章 页岩气成藏的地质背景
    2.1 南方震旦系—三叠系地层特征
    2.2 南方构造演化特征
    2.3 南方震旦纪—中三叠世沉积演化特征
    2.4 构造演化对页岩层系的控制作用
第三章 页岩气成藏条件
    3.1 南方古生界泥页岩分布特征
        3.1.1 南方古生界泥页岩纵向发育特征
        3.1.2 南方古生界泥页岩横向分布特征
        3.1.3 南方古生界泥页岩类型
    3.2 南方古生界泥页岩生烃条件
        3.2.1 南方古生界泥页岩有机质丰度
        3.2.2 南方古生界泥页岩有机质类型
        3.2.3 南方古生界泥页岩有机质成熟度
    3.3 南方古生界泥页岩气储集条件
        3.3.1 南方古生界泥页岩的岩矿组成
        3.3.2 南方古生界泥页岩储集特征
        3.3.3 南方古生界泥页岩储层评价
    3.4 南方古生界泥页岩保存条件
        3.4.1 盖层条件
        3.4.2 构造作用对保存条件的影响
        3.4.3 水文地质条件
        3.4.4 南方地区保存条件初步评价
第四章 页岩气选区评价体系建立
    4.1 页岩气成藏条件类比分析
        4.1.1 页岩气成藏关键控制因素
        4.1.2 中美页岩气地质条件对比研究
        4.1.3 国内不同地区页岩气地质条件对比分析
    4.2 南方古生界页岩气选区评价标准
第五章 南方页岩气有利区优选
    5.1 南方古生界页岩气有利区带优选
        5.1.1 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
        5.1.2 川东南地区
        5.1.3 湘中地区
    5.2 南方古生界页岩气有利目标优选
        5.2.1 黔南坳陷黄平区块
        5.2.2 川东南彭水区块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扬子利川—慈利走廊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地质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构造特征
    1.1 大地构造位置与构造单元划分
    1.2 构造变形特征
        1.2.1 地面构造特征
        1.2.2 地腹构造特征
        1.2.3 构造变形期次
        (1) 第一期变形 (D1) :
        (2) 第二期变形 (D2) :
        (3) 第三期变形 (D3) :
        (4) 第四期变形 (D4) :
        (5) 第五期变形 (D5) :
2 震旦系—下古生界地层序列
3 油气地质特征
    3.1 烃源岩条件
        3.1.1 下震旦统烃源岩特征
        3.1.2 下寒武统烃源岩特征
        3.1.3 上奥陶统烃源岩特征
        3.1.4 下志留统烃源岩特征
    3.2 储层条件
        3.2.1 上震旦统灯影组储层
        3.2.2 下寒武统石龙洞组储层
        3.2.3 中上寒武统—下奥陶统娄山关组储层
        3.2.4 下奥陶统南津关组与红花园组储层
        3.2.5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上部 (小河坝组) 储层
        3.2.6 中下志留统纱帽组 (韩家店组) 储层
    3.3 盖层条件
        3.3.1 下寒武统盖层
        3.3.2 上奥陶统盖层
        3.3.3 志留系盖层
    3.4 生储盖组合
    3.5 油气显示
    3.6 运移条件
    3.7 圈闭条件浅析
4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1) 石门—桑植复向斜带:
    (2) 花果坪复向斜带:
5 结论及建议

(7)下扬子黄桥地区二叠—古近纪古构造特征研究及有利油气区带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代构造单元划分
        1.1.1 下扬子区区域地质概况
        1.1.2 苏北下扬子区中古生代区域构造单元
    1.2 下扬子区中、古生代构造演化
        1.2.1 加里东晚期—印支早期平稳隆升阶段
        1.2.2 印支晚期—燕山中期逆冲推覆构造阶段
        1.2.3 燕山晚期—喜山早期拉张阶段
        1.2.4 喜山晚期隆升剥蚀阶段
    1.3 黄桥工区概况
        1.3.1 工区位置
        1.3.2 区域地层特征
第二章 地震层反射特征
    2.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2.2 地震反射层特征
第三章 黄桥地区断裂特征
    3.1 断裂样式
        3.1.1 逆断层或走滑型逆断层
        3.1.2 正断层或走滑型正断层
        3.1.3 走滑断层
    3.2 断裂剖面组合样式
    3.3 断裂系统平面组合及活动特征
        3.3.1 晚印支—中燕山期断裂平面组合
        3.3.2 晚燕山—早喜山期断裂系统组合
        3.3.3 断裂活动特征
第四章 黄桥地区古构造特征及演化
    4.1 剥蚀厚度恢复
        4.1.1 泥岩声波时差法恢复剥蚀量
        4.1.2 地层厚度趋势外推法恢复剥蚀厚度
        4.1.3 用声波时差法来校正地层趋势外推法
        4.1.4 闭合差与深度图类型
        4.1.5 原始沉积厚度图制作
    4.2 黄桥工区古构造面貌
        4.2.1 二叠纪—早中三叠世残余构造面貌
        4.2.2 白垩纪古构造面貌
        4.2.3 古近纪古构造面貌
    4.3 黄桥地区构造演化
第五章 油气有利区带
    5.1 烃源岩特征
        5.1.1 烃源岩层位
        5.1.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5.1.3 烃源岩热演化史
    5.2 区域盖层特征
        5.2.1 盖层的岩性特征
        5.2.2 盖层规模特征
    5.3 油气运聚规律
    5.4 油气有利区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沉积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工区范围
        1.3.2 工区研究现状
        1.3.3 克拉通盆地分析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性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构造
    2.2 克拉通次级单元划分与演化阶段
    2.3 地层划分与对比
        2.3.1 构造地层分区
        2.3.2 地层划分和对比
    2.4 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层序划分方案与等时地层格架
    3.1 层序划分标志
    3.2 层序界面特征
    3.3 层序划分方案
    3.4 等时地层格架
第4章 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层序充填过程与盆地演化
    4.1 沉积体系划分及其特征
        4.1.1 沉积体系划分方案
        4.1.2 典型沉积相特征
    4.2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4.2.1 编图思路
        4.2.2 加里东阶段克拉通盆地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4.2.3 海西-印支阶段克拉通盆地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4.2.4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规律
    4.3 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
        4.3.1 层序发育控制因素
        4.3.2 不同盆地层序充填特征
        4.3.3 克拉通盆地构造-层序充填演化过程
        4.3.4 典型克拉通盆地沉积充填特征
        4.3.5 克拉通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差异性
    4.4 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沉积模式及其演化
        4.4.1 沉积模式演化阶段划分
        4.4.2 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沉积模式
        4.4.3 沉积模式差异性
第5章 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层序格架中的油气成藏要素
    5.1 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生烃物质
        5.1.1 生烃物质发育特征
        5.1.2 生烃物质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
    5.2 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储烃物质
        5.2.1 储烃物质发育特征
        5.2.2 储烃物质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
    5.3 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礁滩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
        5.3.1 礁滩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
        5.3.2 礁滩发育控制因素
    5.4 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封盖条件
        5.4.1 油气封盖物质发育特征
        5.4.2 膏盐岩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
    5.5 勘探部署有利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件

(9)中扬子区海相油气保存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
        1.1.1 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
        1.1.2 国内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1.3 选题依据
    1.2 研究区位置及区域地质背景
    1.3 主要成果认识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论文创新性
        1.5.1 油气保存体系内涵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思路
第2章 油气保存体系“盖、源”表象性及纵向结构
    2.1 盖层的岩石学特征与封盖能力
    2.2 油气保存体系纵向结构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气保存体系“位、体”成因性及空间格架
    3.1 盖层的沉积体系域
        3.1.1 盖层的沉积体系域样式
        3.1.2 层序样式不同体系域的盖层特征
        3.1.3 同一体系域不同沉积环境下的盖层特征
    3.2 盖层的成岩变质程度
        3.2.1 下寒武统盖层的成岩变质程度
        3.2.2 中寒武统盖层的成岩变质程度
        3.2.3 志留系盖层的成岩变质程度
        3.2.4 中三叠统—侏罗系盖层的成岩变质程度
    3.3 盖层的变形变位强度
        3.3.1 抬升剥蚀对盖层封闭的影响
        3.3.2 主造山期逆冲断裂切割
        3.3.3 推覆叠置
        3.3.4 后造山期伸展断裂切割
    3.4 盖层的沉积—埋藏史及封闭特征
        3.4.1 盖层的沉积—埋藏史类型与封闭样式
        3.4.2 盖层的封闭演变平面特征
    3.5 流体的动力学行为轨迹
    3.6 流体的化学行为轨迹
    3.7 断裂封堵性及断层“三元”耦合关系
    3.8 油气保存体系空间格架
        3.8.1 下寒武统油气保存体系(∈_1 体系)
        3.8.2 中寒武统油气保存体系(∈_2 体系)
        3.8.3 志留系油气保存体系(S 体系)
        3.8.4 中三叠统—侏罗系油气保存体系(T_2—J 体系)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气保存体系“质、量”演变及有效性
    4.1 ∈_1 油气保存体系有效性
        4.1.1 加里东期
        4.1.2 海西—印支期
        4.1.3 早燕山期
        4.1.4 晚燕山—喜山期
    4.2 ∈_2 油气保存体系有效性
        4.2.1 加里东运动期
        4.2.2 海西—印支期
        4.2.3 早燕山期—喜山期
    4.3 S 油气保存体系有效性
        4.3.1 海西—印支期
        4.3.2 早燕山期
        4.3.3 晚燕山—喜山期
    4.4 T_2—J 油气保存体系有效性
        4.4.1 早燕山期
        4.4.2 晚燕山—喜山期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油气封存箱与重点探井解剖
    5.1 慈利南山坪上震旦统灯影组封存箱
    5.2 簰洲下寒武统封存箱及簰深1 井
        5.2.1 加里东—印支期
        5.2.2 早燕山期
        5.2.3 晚燕山期—喜山期
    5.3 建南志留系封存箱及建深1 井
        5.3.1 印支期及以前
        5.3.2 印支期—早燕山早期
        5.3.3 早燕山中、晚期
        5.3.4 晚燕山—喜山期
    5.4 龙驹坝二叠系封存箱及龙8 井
        5.4.1 二叠系长兴组封存箱
        5.4.2 下二叠统茅口组—栖霞组封存箱
    5.5 油气保存模式
        5.5.1 连续—最终宿主
        5.5.2 断续—接替宿主
        5.5.3 残存—过渡宿主
        5.5.4 推覆—(?)宿主
    本章小结
第6章 油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
    6.1 油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
        6.1.1 最有利勘探区带
        6.1.2 有利勘探区带
    6.2 目标优选与类比
        6.2.1 ∈_1 体系中的枫箱坝、威远构造震旦系封存箱类比
        6.2.2 ∈_2 体系中的枫箱坝、董市、簰洲构造下寒武统封存箱类比
        6.2.3 S 体系中的建南、河捞子、簰洲构造志留系封存箱类比
        6.2.4 T_2—J 体系中的越舟湖、排湖、龙驹坝构造石炭系封存箱类比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扬子震旦统油气藏特征及勘探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气成藏研究
        1.2.2 研究区勘探概况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盆地充填及构造演化特征
    2.1 盆地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
        2.1.1 基底形成及演化
        2.1.2 盆地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
    2.2 构造演化特征及区域构造格局
        2.2.1 构造演化特征
        2.2.2 构造单元划分
第三章 油气成藏特征
    3.1 油气成藏要素
        3.1.1 烃源岩特征
        3.1.2 储集条件
        3.1.3 保存条件
    3.2 油气成藏演化特征
        3.2.1 油气成藏年代分析
        3.2.2 油气成藏演化特征
第四章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富集规律
    4.1 典型油气藏解剖
        4.1.1 成藏要素配置
        4.1.2 油气成藏期次
        4.1.3 成藏过程重建
    4.2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富集规律
        4.2.1 烃源岩有效供烃能力及控制因素
        4.2.2 优质储层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
        4.2.3 油气富集规律
    4.3 油气成藏模式
第五章 勘探潜力评价及区带优选
    5.1 资源量预测
        5.1.1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5.1.2 关键类比参数的选择
        5.1.3 预测结果
    5.2 有利勘探区带优选
        5.2.1 区带评价方法
        5.2.2 区带评价结果
第六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中扬子区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有利区层序样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修武盆地沉积及构造演化对下寒武统页岩气成藏的控制[D]. 刘天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
  • [2]江汉平原区海相地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D]. 谭静. 长江大学, 2018(12)
  • [3]雪峰山西侧地区下古生界构造演化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D]. 白俊.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4]湘中、湘东南及湘东北地区泥页岩层系地质特征与页岩气勘探潜力[D]. 马若龙.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0)
  • [5]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选区评价体系研究[D]. 李建青. 西北大学, 2012(02)
  • [6]中扬子利川—慈利走廊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地质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J]. 刘早学,陈铁龙,周向辉,张焱林,李金平,周世卿,田望学.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2(02)
  • [7]下扬子黄桥地区二叠—古近纪古构造特征研究及有利油气区带预测[D]. 董强强. 西北大学, 2011(08)
  • [8]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沉积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模式[D]. 黄福喜.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3)
  • [9]中扬子区海相油气保存条件研究[D]. 肖朝晖.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3)
  • [10]中扬子震旦统油气藏特征及勘探潜力[D]. 王韶华. 中国地质大学, 2010(12)

标签:;  ;  ;  

中扬子地区海相成藏有利区层序格局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