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田径运动的训练原则分类及其相关内涵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九阳[1](2021)在《模拟训练方法在田径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探析》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竞技体育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状态。为了确保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水平,教练员不仅要对他们身体素质加强训练,还要让他们充分的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这是训练中至关重要的方式与手段,一旦忽略心理以及特殊情况方面处理技巧训练,将会对运动员的正常比赛造成影响,甚至可能会导致比赛失利。因此,本文主对田径运动模拟训练的主要优势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模拟训练方法在田径运动情境中的具体应用方式。旨在促使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状态,从而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最佳潜能与水平,最终夺得理想的成绩。
杜旻[2](2021)在《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文中指出男子单杠是最能够把竞技体操所有的美学特征发挥到淋漓尽致的项目,其竞技性、惊险性和观赏性令人叹为观止。我国男子单杠的竞技水平更是曾一度处于世界顶尖水平,但是随着世界男子单杠冠军邹凯、张成龙的相继退役和评分规则的不断修订,我国男子单杠的优势不复存在。世界男子单杠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动作的高规格和高质量成为男子单杠新的发展趋势,欧洲国家及日本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单杠美学风格。从目前我国男子单杠的竞技水平来看,自身优势不明显,发展处于懈怠阶段,对单杠的本质和特点了解的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对男子单杠项目美学的研究与认识极度匮乏。因此,构建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构建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运用德尔菲法对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面的分析,筛选出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为我国该项目的竞技水平真正走向更高的文化内涵,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提供全新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依据。通过总结当前国内外对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以单杠美学为基点出发,从单杠概述、单杠内容和特点、相关概念的界定等方面构建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构建的同时,通过实践对其应用价值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三轮的专家咨询并确定了以身体美和动作美2个因素为一级评价指标;确定了以体型美、相貌美、艺术表现美、完成情况美、技术规范美及动作编排美,共6个因素为二级指标;确定了以身高美、上肢美、下肢美、肩宽美等24个因素为三级指标。2.确定了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关系。运用Yaahp软件对各级指标重要程度排序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及分析,最后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关系。准确的反映出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增强了评价结果的层次性、系统性、适用性、科学性及客观性。3.运用Eva Gear软件对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加权平均、TOPSIS和VIKOR客观评价分析的多重论证。综合分析客观评价结果,研究显示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其权重因子影响最高,最具有男子单杠美学评价特征的权重指标是:一级指标动作美;二级指标体型美、技术规范美、完成情况美及成套编排美;三级指标身高美、五官美、节奏美、落地稳定美、动作难度美、独创美表现美、流畅美、整体美。4.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光在男子单杠的科学选材、运动训练、评分规则和评价美学表现,这四个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还对提高我国男子单杠项目的竞技水平有着不同凡响的实践作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张汉军[3](2021)在《体育强国背景下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发展研究 ——以长沙市中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萍萍[4](2020)在《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演进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1992-2019期刊文献》文中研究指明科学研究有助于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审视当前残疾人体育研究成果对推动其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以残疾人体育研究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选取1992-2019年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作为样本数据,运用词频统计法、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从宏观视角揭示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特征、知识结构变化及演进规律。结果如下:(1)1992-2019年间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呈现出不平稳趋势,处于普赖斯所提出的指数增长规律;残疾人体育研究发文量与国家政策颁布、重大事件产生有着密切联系。依据文献发文趋势可将该时期残疾人体育研究划分为1992~2004年(初步发展期)、2005~2008年(快速发展期)、2009~2019年(稳步发展期)三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2)初步发展期,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呈现出“泛化”特征。表现为研究主题少且较为分散,其次科研生产力以独立研究是主,研究作者、机构更多集中在体育院校,合作面相对较窄,合作频率较低;在期刊上,出版物以体育核心期刊为主,不同期刊载入文献数量分布不均衡;在基金上,基金赞助密度较低,以国外校级基金赞助为主。(3)快速发展期,残疾人体育研究呈现“扩大化”特征。在研究主题上有所丰富,其次科研生产力聚集在高等体育院校、师范类学校和综合性大学,科研模式呈现出由独立研究向合作模式转变的趋势,合作度与合作率有所提高,其次核心作者与高产机构对前沿研究关注一致性程度相对较高,但侧重点不同;在期刊上,期刊载文量数量与质量增加,载文类型增多,新增全国哲社类核心期刊刊载;在基金上,主要以省部级基金赞助为主,基金资助文献数量比较均匀。(4)稳步发展期,残疾人体育研究呈现“多样化”特征。研究主题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次科研生产力中发文作者呈现年轻化趋势,科研机构出现新兴机构,但合作关系相比之前有所减弱。在期刊上,出版物新添了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刊载,所载文献与前沿研究相似度较高,分布趋向均衡化;在基金上,以国家级为主,省部级为辅;基金赞助论文数量、质量增强及对研究主题的探讨密度越来越大。纵观1992-2019年期间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历史进程,不同时期中的残疾人体育研究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廖孟雪[5](2020)在《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研究》文中认为田径运动是竞技比赛中的金牌大户,是影响湖南省田径运动综合实力的重要因子。而田径队的综合实力与其项目布局又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其项目布局的依据主要是项目实力结构,也就是说田径项目的实力越强,其在项目布局中就会存在一定的倾斜。以往有关田径项目布局的研究中,主要是采用量化分析的方式方法探讨项目的布局情况,缺乏质性的研究和探讨。所以,本文对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为提升湖南省田径队的综合实力,优化田径项目布局方面提供理论上的参考。本文以湖南省田径队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教练员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在调查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结构现状、项目布局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构成和项目分布,以及存在的弊端及成因。具体如下:(1)从湖南省参与全运会获取奖牌情况可以看出,湖南省田径队整体竞技实力不强,奖牌数量未有跨越式突破,虽然从第6-9届全运会连续4年都获得了金牌,其竞技实力基本呈现递增势头,但获得金牌的项目多变,项目实力的稳定性较差。在第10-12届全运会上金牌获取又出现了下滑的趋势。湖南省金牌数量的再次崛起是在第13届全运会,在该次运动会上,湖南省田径队女子短跑项目获得了优势性金牌数量,从而使湖南省的运动项目数量实现了一次飞跃。(2)当前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结构情况是短跑、跨栏、跳跃等项目是实力标杆;铁饼、中长跑、接力等项目是潜优势项目;中长跑、标枪、撑杆跳高等项目是弱化项目;铅球、链球、长跑等项目是空缺项目。项目布局的情况是优势项目降幅明显,构成不稳定;夺金项目数量较少,性别分项失衡;潜在优势项目数量多,发展空间大;次优项目出现下降趋势。(3)当前湖南省田径队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项目布局与设置不全,田径项目的设置有待拓宽;体育项目与教学训练的结合程度欠缺、相互之间的连接度不够,体育人才的储备量不能够适应实际需求,有出现人才空缺的漏洞;人才吸引政策不完善,田径人才流失量明显;田径教练队伍构成的科学性有待提升,教练相互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欠佳;教练员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训练的课程安排有待优化。(4)针对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的优化策略主要有:拓宽田径项目的布局与设置,提升整体竞争力;体育与教学相互结合,确保储备生力军的数量与质量;进一步增强对于田径项目的投入力度;完善人才制度,接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充实队伍;对相关的教练团队进行优化升级,增强团队粘度;对相关的科研项目进行大力支持,着重培养教练员的综合素质。
李玉鸽[6](2020)在《5-6岁幼儿平衡车比赛选手竞速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一系列幼儿健康教育方针的提出与实施,充分体现了国家、社会以及家庭对幼儿体质健康的关心与重视。近几年来,幼儿平衡车运动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幼儿平衡车是针对2-6岁幼儿设计的代步工具,玩法多样,对幼儿体质健康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旨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参与平衡车运动的大环境下,以平衡车竞速比赛为切入点,大胆探索能够体现5-6岁幼儿平衡车比赛选手竞速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为幼儿平衡车比赛选手竞速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为后人研究、俱乐部组织教学、家长指导幼儿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通过使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5-6岁幼儿平衡车比赛选手竞速能力影响因素的指标进行了统计、筛选和归纳,并对每个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了确定。具体得出以下结论:1.幼儿平衡车比赛选手竞速能力概念界定为:幼儿在参与平衡车比赛过程中,快速完成一定位移的能力。2.通过统计、筛选和归纳,确定幼儿平衡车比赛选手竞速能力影响因素的指标内容为: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3.通过对一级指标进行权重分析,结果认为:技术能力和体能是决定竞速能力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心理能力是保障技术能力是否可以正常发挥的支撑条件,竞赛环境是竞速能力的外在影响因素。4.通过对二级指标的权重分析,速度素质、耐力素质、起跑技术、直线加速技术、转弯技术是决定幼儿平衡车比赛选手竞速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力量素质、平衡能力、赛中心理、柔韧素质和赛前心理次之,器材条件、竞赛场地、地理气候影响相对较小。5.为了更加深入的对幼儿平衡车竞速能力影响因素各项指标进行了解,本研究从参加世界车王赛的广东省比赛选手中随机选取了20名5-6岁的测试对象,通过对测试及调查数据的分析,检验表明实测数据与5-6岁幼儿平衡车比赛选手竞速能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相拟合。
范继承[7](2019)在《我国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更加注重以教育公平、平等为基础的人文价值体现。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促进特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意志品质与团结协作能力、增进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但实践却恰恰相反,与特殊学生有关的体育问题时常遭到忽视,因而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我国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所现存的相关现象和问题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其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学校体育视域下的特殊学生包括:生理性特殊学生(病、残学生)、运动性特殊学生、有其他特殊体育需要的学生,并以此为基础将其分为三类。(2)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总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初步发展阶段。特殊学生主要集中在特殊学校接受体育教育以及参加相关体育活动,规模相对较小,而且缺乏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与引导;2)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与特殊学生相关的体育问题开始受到国家的重视,并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并且特殊学生初步取得了在普通学校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3)调整完善阶段。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得到法律明确规定。特殊学生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并规定要根据特殊学生的身心特性和需要开展学校体育,充分体现人文关怀。(3)与美国相比,我国学校体育在特殊学生体育权利保障与师资培养方面具有以下问题:1)体育权利保障方面,存在立法进程缓慢、内容缺乏针对性以及人权保障意识匮乏等问题;2)师资培养方面表现为,培养规模小、国家扶持力度不足、培养方式单一、培养体系不健全、资格认证随意等。(4)通过对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其在心理与行为方面存在某些共性,具体表现为:1)心理方面具有性格内向与焦虑程度严重、潜在的逆反心理与攻击心理、体质较为虚弱且心理自卑等特征。2)行为方面具有运动参与受限且困难重重、运动技能低下而且竞争性不强、社会适应性差与角色意识淡薄等特征。(5)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特殊性,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目标建立方面,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的目标内容笼统、宽泛而含混,目标层次缺乏递进性;2)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以运动项目为载体而非学校体育理论知识,内容丰富且功能多样,教学内容存在竞技性与人文性的矛盾;3)教学实施方面,具有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学过程中变量丰富、学习效果表现的更为直接等特点。(6)在我国现有的教育背景下,特殊学校中的学生体育参与度较高、体育教学内容丰富且具有针对性、体育教学效果良好。(7)目前我国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呈现多元化态势。如培养能够在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服务机构以及特殊教育相关部门等,从事(特殊)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管理和研究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现有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我国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2)有关部门应加快特殊学生体育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以增强对特殊学生体育权利的保障;3)加大对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重视力度;4)将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的教学目标内容进行细化,以提高教师与学生对目标内容的认识。
桑国强[8](2016)在《专业化视域下我国特殊体育教师教育研究》文中指出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特殊体育教师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为了促进我国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调查、特尔斐等方法,从教师专业化视角,对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内涵、我国的特殊体育教师教育制度、在职教师专业化状况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美国、欧洲部分国家和台湾地区特殊体育教师教育状况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其发展特点与趋势,继而构建了我国的《特殊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这一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并结合上述研究提出了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路径。具体结论如下:(1)特殊体育教师与普通体育教师相比,在教学理念、实施教育时对学生的前提假设、责任范围以及两者知识背景这几个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这种差异性也正是特殊体育教师专业性的体现。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他们所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对伦理道德的要求方面,其专业化就是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对伦理道德提高与完善的过程。(2)美国、欧洲部分国家和台湾地区的特殊体育教师教育,呈现高学历化;重视其专业课程及相关信息资源建设和融合教育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以法律法规为导向来保障特殊体育教师的教育;其发展得益于政府、专业团体或组织的支持;培养方式呈现多元化;并且都已用(美国、欧洲)或希望用(台湾地区)专业标准来引导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基于此,我国必须从完善、细化有关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争取政府层面的支持、采用开放且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发展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强专业化课程研究、组建专业团体、加强相关信息资源建设、注重融合教育的需要这几个方面着手以加以强化。(3)总体上看,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特殊体育教师教育问题作出了一些规定,但表述比较笼统,针对性有待提高;对特殊体育的学科定位不够准确;各高校在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上过于宽泛;对学生基本素质和具体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明确;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不足;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对体育术科重视程度差异较大;选修课程设置比例较低。并且,专业教师较少;专业教材建设有待加强;且教师进修机会较少;缺乏内源性动力。入职方面,还未形成完善的资格认证制度;职后培训不足。(4)对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现任体育教师的进一步调查表明:其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具有特殊体育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少;平均执教时间较短;缺乏进修和科研动力。综合上述对我国特殊体育教师教育总体状况及对现任特殊体育教师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影响其专业化的主要因素为:(1)社会层面:对特殊体育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颇以及对其专业性认识不足;(2)国家层面:职前培养制度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相应的专业标准和资格认证制度、职后培训不足;(3)学校层面:激励与支持不足;(4)个人层面:缺乏内源动力。(5)构建了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其框架包括3个一级指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伦理);13个二级指标(通识性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对残疾学生的鉴定与评量、教学与指导能力、倡导与咨询、沟通与合作能力、自我反思与发展能力、职业理念与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与行为、自我发展、个人修养与专业心理素质);92个三级指标。(6)据前述调查及对现实国情的分析:我国职前培养本科阶段采用模块式培养模式、“3+1”或“2+2”培养模式;研究生阶段采用“4+2”培养模式、“4+1+2”培养模式较为合适;入职方面要建立我国特殊体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职后教育采用“教培研”一体化模式、校地合作一区域对接模式、校际联动模式较为合适。并且需要社会层面——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国家层面——政策、法律的制定与完善;制度层面——职前、入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学校层面——领导支持、个人层面——自我成长及组建特殊体育教师自己的专业组织这些方面的支持。
王卉[9](2013)在《特殊教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特殊教育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衡量标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逐渐受到重视并快速发展,但是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仍处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边缘化。目前,在体育学院开办特殊教育专业,以培养残疾人体育教育工作者为目标的,国内只有天津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和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这五所高校。随着国际教育一体化趋势的增强,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讨研究面向新世纪的课程体系改革以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我国特殊教育(体育)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还没有国家统一编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教学大纲)。因此5所体育院校只能根据所在地区残疾人特点和本校实际情况,自行编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不仅能够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水平,而且也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美国作为世界经济、教育发达国家之一,其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截至2006年,美国在特殊体育师资培养上形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自下而上的人才体系,美国在特殊体育师资培养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先进课程理念,对我国5所体育院校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中美两国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对比分析中美两国课程设置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特殊教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探讨,以此为我国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参考和借鉴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体育院校特殊教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1.传统课程观念影响了课程设置;2.课程结构比例安排不合理;3.对有关残疾人体育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多;4.专业课程设置中体育教育类课程较多针对我国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1.人才培养目标要准确定位,以“复合型”和“应用型”特殊体育人才作为基点;2.课程设置要积极主动迎合并适应特殊教育学校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3.在课程设置中要多开设一些矫正体育、适应性体育和发展性体育类的内容;4.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特色课程;5.重视和提高选修课程的地位,提高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和灵活度;6.建立并制定全国统一的特殊体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金光辉[10](2012)在《从体育教科书和专着的立论基础看体育思想的演化》文中认为本文以体育教科书和体育专着为研究素材,以考查其立论基础为切入点,提炼蕴含其中的体育思想并梳理其相应的演化脉络,通过深入解析各色体育思想,企望对体育其事有更真切的认识。本文的基本立场是坚持以竞技为主导的体育整体观。在考查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时,我们特别关注当时的体育课程标准或体育教学大纲,因为这些都是编写教科书的指导思想。考查学校体育教科书主要是梳理主流体育教学思想的演化路径,我们将百余年来的学校体育发展历程大概分为军国民主义时期、自然主义时期、政治为纲时期、增强体质时期、健康主导时期等几个主要时段,并分别对当时的教科书进行了细致考查。在考查体育专业教科书之前,我们对体育理论的核心部分进行了仔细分辨,明确了以体育基本理论作为主要考查内容的原则,将其分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思辨等三大领域,每部分所选择的教科书基本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最后,对体育操作理论、体育新兴学科教科书作简要概述,认为它们不是体育理论的核心理论。相对教科书的单调,体育专着的思想性更为丰富,因此,接触的体育思想更为多样,选择的余地就相对较大。我们仍主要考查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思辨三大领域,再增添了体育史学领域作为必要的补充,分别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着作加以讨论。由于教科书代表的都是官方主流思想,此次着重考查官学体系之外的,尤其是那些独具思想内涵的学术着作。通过对比可知,体育思想的学术力作不在官学体系,而存于那些独立思考的自由着述之中。对体育思想的演化脉络进行梳理是本文的收尾阶段。在此之前,我们借助李泽厚的实用理性之说,深入地讨论了实用理性这一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及其与中国体育的关系,认为注重实用实际是国人思考体育的基本出发点,这是中国体育的基本特性,而这也恰好是其最大的局限,应尽力避免。我们认为体育是完全超脱实用的形式化竞争,其最高境界在于不断超越。我们梳理体育思想演化的基本思路是,从宏观和具体两大层面,分别对体育思想和体育教学思想、运动训练思想的演化脉络进行归纳整理。体育思想演化的基本图景由本土体育观与西化体育观的不断博弈而构成,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对立。从军国民思潮向自然体育思想的转变时期,经历了军国民体育思潮、自然主义观与国粹体育观的对立等阶段;随政治风云与保健思潮而起伏时期,经历了增强体质思想、普及与提高思想的演变、大体育观与“真义体育”观的对立、人文体育观与人文奥运理念的泛滥等阶段。综观这些主流体育思想不是将体育视为政治工具就是保健手段,要么是小而实、急功近利,要么大而泛、无所不包。而独立于官学之外,既不为政治折腰又不为保健束缚、完全超脱实用的体育思想,非强化体能思想莫属,这种不为任何实利的纯学术思想提出了对体育其事的独特认识,具有明显的“民间之学”特征。体育教学思想的演化路径由体质论和技能论的矛盾运作构成,也是体育思想的对立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主流教学思想经历了“技能论长期占优”“体质论后来居上”“健康论强势推进”几个阶段,而独立于主流之外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技术健身论”,依然秉持着不为实用的理念,与强化体能思想具有同样的精神气质。相比体育教学思想,运动训练思想形成时间不长,其演化脉络比较清楚,基本上是固执“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传统主流训练思想,与主张专项化训练的“一元”训练思想和“相对而现”训练思想之间的对立。相比之下,传统主流训练思想僵化陈旧,而专项化训练思路则更具活力。综观中国体育思想的演化路径,官方意志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体育成了达到各种实用诉求的手段。而不受其支配的思想基本都被排除在主流之外,要么被漠视要么被屏蔽。结语部分包括主要结论、主要建议、主要创新、主要局限四部分。主要结论共有三条,第一,实用理性是主流体育思想的文化根源;第二,体育不属于华夏文明固有之文化样式;第三,文化对立是体育思想演化的内在动力。主要建议有,第一,武术与体育、武术与健身不应被混淆;第二,竞技体育与健身体育不应被完全割裂;第三,官方应该广开学术争鸣的风气和平台。本人深知,虽然本研究对体育教科书和专着作了广泛的考查,对体育思想的演化脉络进行了细致地梳理,但由于个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局限,文中的某些观点难免会存在争议甚至不妥之处,因此,虚心倾听不同意见,不断完善不足之处将是本人的最大愿望。
二、关于田径运动的训练原则分类及其相关内涵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田径运动的训练原则分类及其相关内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模拟训练方法在田径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模拟训练方法概述 |
2、田径运动模拟训练的主要优势和特征 |
3、模拟训练方法在田径运动情境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
3.1、场地环境的模拟,确保运动员能够快速适应赛场的变化 |
3.2、天气环境变化的模拟,增强远动员心理素质和临场发挥技巧 |
3.3、比赛氛围的模拟,促进运动员临场心理素质的提升 |
3.4、对赛场上裁判员和比赛时间的模拟训练 |
4、结束语 |
(2)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促进我国男子单杠竞技水平提高的需要 |
1.1.2 科学、全面衡量和评价我国男子单杠竞技水平的需要 |
1.1.3 实现并突破我国男子单杠竞技水平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单杠的相关概念 |
2.1.2 美学的相关概念 |
2.1.3 体育美学的相关概念 |
2.1.4 竞技体操美学的相关概念 |
2.1.5 男子单杠美学的相关概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 |
2.2.2 国外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德尔菲法 |
3.2.4 层次分析法 |
3.2.5 客观评价法 |
4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指导思想 |
4.2 构建原则 |
4.2.1 层次性与系统性原则 |
4.2.2 适用性与科学性原则 |
4.2.3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 |
4.3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程序 |
4.4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筛选 |
4.4.1 确定匿名咨询专家的名单 |
4.4.2 匿名咨询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4.3 专家匿名咨询结果 |
4.5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的分析 |
4.5.1 加权平均客观评价数据分析 |
4.5.2 TOPSIS客观评价数据分析 |
4.5.3 VIKOR客观评价数据分析 |
5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的应用 |
5.1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对科学选材与运动训练的应用 |
5.1.1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对科学选材的应用 |
5.1.2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对运动训练的应用 |
5.2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对评分规则与评价美学表现的应用 |
5.2.1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对评分规则的应用 |
5.2.2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美学表现的应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专家问卷(第一轮) |
附件2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专家问卷(第二轮) |
附件3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专家问卷(第三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演进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1992-2019期刊文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残疾人体育兴盛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 |
1.1.2 科学研究是促进残疾人体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外推力 |
1.1.3 科学知识图谱助推厘清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有利工具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残疾人体育研究现状 |
2.2 科学知识图谱相关研究 |
2.2.1 科学知识图谱的理论 |
2.2.2 科学知识图谱的应用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词频统计法 |
3.2.2 社会网络分析法 |
3.2.3 聚类分析 |
3.2.4 突变词探测 |
4 研究工具与文献来源 |
4.1 研究工具 |
4.2 文献来源与确定 |
5 分析与讨论 |
5.1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时间分布与阶段划分 |
5.1.1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时间分布 |
5.1.2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阶段划分 |
5.2 1992-2004: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初步发展期 |
5.2.1 初步发展期研究主题分析 |
5.2.2 初步发展期作者网络分析 |
5.2.3 初步发展期期刊来源分析 |
5.2.4 初步发展期机构网络分析 |
5.2.5 初步发展期基金论文分析 |
5.3 2005-2008: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快速发展期 |
5.3.1 快速发展期研究主题分析 |
5.3.2 快速发展期作者网络分析 |
5.3.3 快速发展期期刊来源分析 |
5.3.4 快速发展期机构网络分析 |
5.3.5 快速发展期基金论文分析 |
5.4 2009-2019: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稳步发展期 |
5.4.1 稳步发展期研究主题分析 |
5.4.2 稳步发展期作者网路分析 |
5.4.3 稳步发展期期刊来源分析 |
5.4.4 稳步发展期机构网络分析 |
5.4.5 稳步发展期基金论文分析 |
5.5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演进分析 |
5.5.1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主题的演进分析 |
5.5.2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作者网络演进分析 |
5.5.3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载文期刊演进分析 |
5.5.4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机构网络演进分析 |
5.5.5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基金论文演进分析 |
6 研究结论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逻辑起点:落实湖南省田径队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思考 |
1.1.2 现实动因:破解当前湖南省田径队发展瓶颈的现实需要 |
1.1.3 本位因素:研究者作为湖南省田径队一员的兴趣与关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的梳理与回顾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创新之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实地考察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湖南省田径队基本情况介绍 |
3.1.1 湖南省田径队发展历程 |
3.1.2 湖南省田径队基本情况 |
3.1.3 湖南省田径队获奖情况 |
3.2 湖南省田径队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的现状分析 |
3.2.1 湖南省田径队实力结构的现实情况 |
3.2.2 湖南省田径队项目布局的现实情况 |
3.3 湖南省田径队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项目布局与设置不全,田径项目的设置有待拓宽 |
3.3.2 体教结合与衔接不够,后备人才储备与输送不足 |
3.3.3 人才吸引机制不健全,田径运动人才的大量流失 |
3.3.4 教练队伍结构不合理,教练团队协作攻关不明显 |
3.3.5 教练员指导水平不够,训练科学化程度有待提升 |
3.4 湖南省田径队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的优化策略 |
3.4.1 拓宽田径项目的布局与设置,提升整体竞争力 |
3.4.2 体教结合,保障后备人才的储备和输送 |
3.4.3 加强田径运动队的建设力度,吸引人才流入 |
3.4.4 优化田径教练员的队伍结构,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
3.4.5 加大科研力度,注重对田径教练员的后续培养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5-6岁幼儿平衡车比赛选手竞速能力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幼儿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
1.1.2 现有幼儿体育活动的局限性 |
1.1.3 幼儿平衡车比赛开展情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幼儿期相关研究 |
2.1.1 幼儿年龄阶段划分 |
2.1.2 幼儿体能锻炼的重要性 |
2.2 竞速能力的相关研究 |
2.2.1 竞速运动相关研究 |
2.2.2 幼儿平衡车比赛选手竞速能力概念界定 |
2.2.3 竞速能力构成因素相关研究 |
2.2.4 竞速能力与竞技能力的关系 |
2.3 幼儿平衡车相关研究 |
2.3.1 幼儿平衡车的起源 |
2.3.2 幼儿平衡车相关理论研究 |
2.3.3 幼儿平衡车竞速比赛概述 |
2.4 关于幼儿体育赛事发展情况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德尔菲法 |
3.2.5 测试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3.2.7 逻辑分析法 |
3.3 研究技术路线 |
4 分析与讨论 |
4.1 5-6岁幼儿平衡车比赛选手竞速能力影响因素的理论依据 |
4.1.1 依据幼儿生长发育规律 |
4.1.2 依据幼儿平衡车比赛选手的肌肉工作特征 |
4.1.3 依据幼儿平衡车比赛项目的机体供能特征 |
4.1.4 依据幼儿平衡车比赛项目的竞赛规程特征 |
4.2 5-6岁幼儿平衡车比赛选手竞速能力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方法 |
4.2.1 确定初选指标的方法 |
4.2.2 筛选指标的方法 |
4.3 5-6岁幼儿平衡车比赛选手竞速能力影响因素指标内容建立原则 |
4.3.1 科学性原则 |
4.3.2 全面性原则 |
4.3.3 针对性原则 |
4.3.4 安全性原则 |
4.3.5 可操作性原则 |
4.3.6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
4.4 5-6岁幼儿平衡车比赛选手竞速能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 |
4.4.1 初选指标确定 |
4.4.2 最终指标确定 |
4.4.3 5-6岁幼儿平衡车比赛选手竞速能力影响因素指标权重确定 |
4.5 5-6岁幼儿平衡车比赛选手竞速能力影响因素指标分析 |
4.5.1 竞速能力影响因素体能指标分析 |
4.5.2 竞速能力影响因素技术能力指标分析 |
4.5.3 竞速能力影响因素心理能力指标分析 |
4.5.4 竞速能力影响因素竞赛环境指标分析 |
4.6 5-6岁幼儿平衡车比赛选手竞速能力影响因素指标的检验 |
4.6.1 体能指标测试结果及显着性分析 |
4.6.2 技术能力指标测试结果及显着性分析 |
4.6.3 心理能力指标测试结果及显着性分析 |
4.6.4 竞赛环境指标调查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9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我国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文献综述 |
2 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比较研究 |
2.1 发展历程 |
2.1.1 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
2.1.2 快速发展阶段(1978—1992 年) |
2.1.3 调整完善阶段(1993 年至今) |
2.2 国内外比较研究——基于美国的相关方面 |
2.2.1 法律保障方面 |
2.2.2 师资培养方面 |
3 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的理论基点及法律依据 |
3.1 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的理论基点 |
3.1.1 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理论 |
3.1.2 需要层次理论 |
3.1.3 教育公平理论 |
3.1.4 全面发展理论 |
3.1.5 全纳教育理论 |
3.2 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的法律依据 |
3.2.1 参与体育课的法律依据 |
3.2.2 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的法律依据 |
4 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的分类及特征 |
4.1 学校体育语境下特殊学生的分类 |
4.1.1 对现有文献关于特殊学生分类的梳理 |
4.1.2 本文关于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的分类 |
4.1.3 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共性分析 |
4.2 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的特征:基于与其他学科的比较 |
4.2.1 课程目标建立方面 |
4.2.2 课程内容设置方面 |
4.2.3 教学实施方面 |
5 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的若干实践及举措 |
5.1 特殊学生体育教育安置形式 |
5.1.1 几种常见的体育教育安置形式 |
5.1.2 不同体育教育安置形式的比较 |
5.2 特殊学生体育师资培养 |
6 完善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的对策 |
6.1 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应遵循的原则 |
6.2 完善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的具体策略 |
7 结论和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专业化视域下我国特殊体育教师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价值 |
三、文献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六、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七、本选题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二章 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阐释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内涵 |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内涵 |
第三节 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外部分国家和地区特殊体育教师教育概况 |
第一节 美国的适应体育教师教育 |
第二节 欧洲部分国家的适应体育教师教育 |
第三节 台湾地区的适应体育教师教育 |
第四节 经验与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教育现状 |
第一节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教育概况 |
第二节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教育状况广——以福建省为例 |
第三节 影响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 |
第一节 特殊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定位与价值 |
第二节 特殊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的原则与程序 |
第四节 特殊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 |
第五节 内容选择与理论框架 |
第六节 特殊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具体指标的选择与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
第二节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及其模式选择 |
第三节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 |
第四节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及其模式选择 |
第五节 特殊体育教师教育的支持系统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附件2: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
附件3: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288 |
附件4:专家访谈提纲(半封闭式) |
附件5:特殊体育专业院校管理人员访谈内容(半结构式)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特殊教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对象、方法与步骤 |
1.4 相关概念界定及课程理论研究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2 特殊教育(体育)专业课程方案的比较研究 |
2.1 两国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
2.1.1 两国特殊教育(体育)专业设置 |
2.1.2 我国特殊教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 |
2.1.3 美国适应性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
2.1.4 中美两国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
2.2 培养模式与学制的比较 |
2.2.1 我国培养模式与学制情况 |
2.2.2 美国培养模式与学制情况 |
2.2.3 中美两国培养模式与学制的比较 |
2.3 有关课程分类的情况 |
2.3.1 我国课程分类情况 |
2.3.2 美国课程分类情况 |
2.3.3 中美两国课程分类比较 |
3 中美特殊教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个案) |
3.1 我国五所高校特殊教育(体育)专业教学大纲介绍 |
3.1.1 课程分类与学时分配情况 |
3.1.2 有关公共必修课程开设的情况 |
3.1.3 有关专业必修课程开设的情况 |
3.1.4 有关选修课程开设的情况 |
3.1.5 有关实践性环节的情况 |
3.2 国家标准下的美国特殊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个案) |
3.2.1 美国特殊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
3.2.2 有关普通教育类课程开设情况 |
3.2.3 有关教师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开设的情况 |
3.2.4 有关学科类课程开设的情况 |
3.2.5 有关选修课程及工具课程的情况 |
3.3 基于美国国家标准对中美两国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 |
3.3.1 有关课程类别与内容设置的情况 |
3.3.2 普通教育类课程设置情况 |
3.3.3 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情况 |
3.3.4 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
3.3.5 实践环节的比较(Practicum Experience Provided) |
4 两国课程设置的特点及课程设置不同的因素分析 |
4.1 我国特殊教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
4.1.1 课程类别固定,课程总数较少 |
4.1.2 注重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课程结构与学时分配不够平衡合理 |
4.1.3 有关特殊体育方面的课程涉及范围窄、门数少,课程差异性大 |
4.1.4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 |
4.2 美国特殊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
4.2.1 课程设置的基础性与科学性 |
4.2.2 课程设置的明确性与选择性 |
4.2.3 课程设置的有法可依性与规定性 |
4.2.4 课程设置的丰富性与实用性 |
4.3 影响两国课程设置不同的因素分析 |
4.3.1 影响两国课程设置不同的政治因素 |
4.3.2 影响两国课程设置不同的经济因素 |
4.3.3 影响两国课程设置不同的指导思想因素 |
4.3.4 影响两国课程设置不同的教育科学理论因素 |
4.4 小结 |
5 我国体育院校特殊教育(体育)专业存在问题分析 |
5.1 传统课程观念影响了课程设置 |
5.2 课程结构比例安排不合理 |
5.3 对有关残疾人体育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多 |
5.4 专业课程设置中体育教育类课程较多 |
6 美国适应性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
6.1 突破传统课程观念融入现代理念 |
6.2 增加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比例 |
6.3 加大“适应性体育活动”教学内容 |
6.4 重视教育实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从体育教科书和专着的立论基础看体育思想的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 相关研究的综述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之立论基础考查 |
2.1 基本思想辨析 |
2.2 军国民主义时期 |
2.3 自然主义时期 |
2.4 政治为纲时期 |
2.5 增强体质时期 |
2.6 健康主导时期 |
2.7 小结 |
3. 体育专业教科书之立论基础考查 |
3.1 体育基本理论的分辨 |
3.2 体育专业教育的演进 |
3.3 体育基本理论教科书 |
3.4 体育操作理论教科书 |
3.5 体育新兴理论教科书 |
3.6 小结 |
4. 体育专着之立论基础考查 |
4.1 体育专着出版概况 |
4.2 体育教学理论专着 |
4.3 运动训练理论专着 |
4.4 体育思辨理论专着 |
4.5 体育史学类专着 |
4.6 小结 |
5. 中国体育的文化根源所在 |
5.1 中国体育是实用体育 |
5.2 实用体育的现实写照 |
5.3 体育精神境界的体悟 |
5.4 体育内外利益的分辨 |
5.5 小结 |
6. 体育思想演化脉络的梳理 |
6.1 体育思辨思想的演化 |
6.2 体育教学思想的演化 |
6.3 运动训练思想的演化 |
6.4 小结 |
7. 结语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建议 |
7.3 主要创新 |
7.4 主要局限 |
参考文献 |
后记一 |
后记二 |
四、关于田径运动的训练原则分类及其相关内涵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模拟训练方法在田径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探析[J]. 张九阳.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21)
- [2]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D]. 杜旻.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3]体育强国背景下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发展研究 ——以长沙市中小学为例[D]. 张汉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4]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演进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1992-2019期刊文献[D]. 周萍萍. 成都体育学院, 2020(07)
- [5]湖南省田径队的实力结构与项目布局研究[D]. 廖孟雪.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5-6岁幼儿平衡车比赛选手竞速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 李玉鸽.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7]我国学校体育对待特殊学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 范继承.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8]专业化视域下我国特殊体育教师教育研究[D]. 桑国强.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9]特殊教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 王卉. 江苏师范大学, 2013(01)
- [10]从体育教科书和专着的立论基础看体育思想的演化[D]. 金光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