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借鉴(论文文献综述)
黄惠嫦[1](2019)在《提升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能力研究》文中指出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是劳动力要素市场的重要资源,既反映着劳动力供求状况,又引导着人力资源的流动和配置,对就业调控起着显着的市场导向作用。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可为政府宏观就业调控提供决策分析支持,保障人力资源市场稳健运行和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是政府实施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和服务的重要内容。目前,广州市亟待提升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能力。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需要,从监测能力评价、监测系统架构、分析评估和监测预警等方面展开实证研究,为提升监测能力提供对策建议。主要研究成果:一是对公共部门实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的内涵、概念进行系统归纳;二是构建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对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能力进行评价;三是构建监测系统模型,提出较为完整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系统功能架构;四是健全完善指标体系,编制覆盖需求、供给、匹配、薪酬、流动性五个维度的数据采集指标体系、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和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并结合运用回归分析、熵值法、德尔菲等方法科学进行监测指标的筛选和权重赋值。五是构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指数,运用景气指数技术编制人力资源供求监测综合指数和需求指数、供给指数、匹配指数、薪酬指数、流动指数,全面评估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六是构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预警体系,运用景气预警分析方法设计、编制预警指数和预警信号灯系统。本文研究成果,旨在为政府或公共部门构建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测预警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丰富和充实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何家华[2](2019)在《典型国家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选择及其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典型国家养老金制度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迅速发展期,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面临制度内外的压力。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改变使得既有制度存续的环境发生改变,典型国家对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政策共识,并逐步付诸政策实践。另一方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成为典型国家政治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议题,养老保险制度经过了三个阶段改革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成为典型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主要选择。本研究在梳理和分析典型国家养老金制度的内容和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人口老龄化对典型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政策范式选择的影响,总结典型国家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机制。论文首先分析典型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通过总结各国养老金制度体系框架的完善,总结各国养老金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并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范围和方式的演变,提出在政党政治决定养老金政策取向的表象下,工会政治影响力的减弱,代际矛盾影响力提升,基于老龄人群诉求表达的利益集团成为影响政策选择的重要因素,并在结合不同国家政治传统和社会体制的差异下,各自发挥着影响。其次,分析人口老龄化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养老金政策改革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内容的演变。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并非典型国家改革的优先选择,从政策共识进入政策实践的过程在各国的政策演变中各有不同的原因和影响。立足于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本研究着重通过在养老金政策变迁中梳理养老金缴费率、收益替代率和缴费年限三个基本要素的调整,分析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在典型国家不同改革阶段的目标。在前述研究基础上,本研究从两个方面分析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机制。一方面虽然不同阶段的改革目标不同,但都是在应对逐渐深化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展开,各个阶段之间存在内容逻辑上的延续性。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没有造成实质性压力前,典型国家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目标是激发劳动力市场的活力;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已经对养老金体系产生压力,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作为养老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进入典型国家政策实践;进入21世纪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全方位压力,政策应对不再仅仅局限在具体领域,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成为不同领域政策调整结合的通道。另一方面,典型国家不同阶段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改革的区别不仅在于内容,还在于政策选择及其功能。虽然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最初是作为劳动力市场政策调控的辅助工具之一出现,政策功能相对单一;但是随着养老金制度在社会政策领域重要性日渐提升,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也获得相应的重视,其政策发展与养老金制度的内部改革紧密相关,政策内容得到了拓展,功能较之前更为完善;而当典型国家人口老龄化对整体社会经济运行造成压力,养老金制度不足以化解老龄社会风险时,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成为将养老金制度与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结合的通道,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发展开始侧重于从功能上促进老龄化社会治理框架下的制度整合,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选择强调了对于社会治理结构的指向性作用。中国同样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而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现实决定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势必更大,在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势在必行的情况下,不仅要丰富政策内容,更需要考虑到不同阶段政策功能选择的合理性,从内容和功能选择两个层面完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本研究认为,中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构建和完善需要以制度规范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责权关系分配,确立工龄、缴费资格年限、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替代率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退休制度,明确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在制度整合的基础上扩大经济活动人口。
昌硕,邵亚萍[3](2018)在《OECD国家劳动力市场波动的解释路径及新趋势》文中研究说明OECD国家内部劳动力市场波动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股权关系、意识形态与公共支出、跨市场效应三种解释路径可以对不同时期内劳动力市场稳定性的变化做出回答。同时,OECD国家围绕稳定性与灵活性两个维度所采取的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成效显着,但近年来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低收入群体保障弱化、就业结构两极分化以及公共服务就业项目失效等影响劳动力市场稳定的新趋势。总结OECD国家的政策经验及教训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构建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在人口结构变化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提升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的稳定性与效率。
方守林,唐飞,陈彩[4](2017)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河北省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十二五"规划期间河北省已经实施的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合河北省实施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并基于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结构,构建劳动力市场的概念模型并构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根据政策实施模式的理论,对河北省实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提出了建议。这对于完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理论、提高劳动力供给体系的供给、促进充分就业、提升河北省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等具有借鉴意义。
李飚,赖德胜[5](2017)在《理查德·弗里曼对劳动经济学的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当代着名劳动经济学家理查德·弗里曼将歧视、犯罪等重大社会问题纳入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有效拓展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边界。他很早就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美国重大劳动经济学问题,通过严谨的理论模型构建和翔实的数据分析,对劳动力市场的重大问题给出了全新的观点和解释。本文从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工会问题、比较劳动力市场制度、社会问题、创新和科技合作等五个研究领域对弗里曼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介。
都阳[6](2014)在《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中指出劳动力市场制度具有多样性,其具体模式也会伴随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本文尝试对当前主要的劳动力市场制度进行了综述,并着重讨论了劳动力市场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的借鉴意义。文章还概述了中国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发展,讨论了在劳动力市场制度基本定型之前,进一步完善现行制度,并使其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必要性。
曹珊[7](2014)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劳动力市场能准确预测、科学定位、灵敏适应与灵活引领。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培养变革有促进作用。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高等教育劳动力的就业也保持良好的态势。深刻把握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规律本质对我国高校建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力图从高等教育和劳动经济学的双重视角对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关系进行分析、论证,归纳出二者互动的本质规律与发展趋势。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有强有力的理论作为依据。全球化理论为市场理念与“国际化”人才目标提供依据,知识经济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是“知识型”人才竞争优势与知识转化为资本的保证,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劳动力市场制度创新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依据,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均衡目标则以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理论为支撑。从历史的维度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高等教育精英阶段二者之间联系冷漠。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推进的过渡阶段,二者之间的联系逐渐形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二者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从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视角看,高等教育国际化使美国意识到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推行人才培养改革,这些改革对劳动力市场有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使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等教育劳动力数量增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带来了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层次结构的变更,高层次人才专业能力提高,市场适切性增强。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转型使高层次劳动者的质量得以提升。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看,经济全球化使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弹性、参与性增强,对劳动力素质结构提出新要求。高等教育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的高就业率、低失业率和高工资水准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方式的“知识化”、多样化与弹性化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结构变革;劳动力市场雇主录用人才的新标准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变革。为促进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美国各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建构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杜克大学利用其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与基础资源建设,配合全球性议题的课程以及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世界公民”。斯坦福大学在“实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其与硅谷毗邻的地理优势,产学研结合,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实用性人才。圣保罗学院强调市场运作的理念,根据市场状况随时更改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培养应用型人才。密歇根州立大学利用其学生来源国际化的优势,重视多元文化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构“临床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共同特点是都以培养全球实用性人才为目标。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在劳动力市场的激励机制与高等教育的自我调节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完成。劳动力市场通过工资决定机制、市场半径与资源配置机制、就业保护机制、失业保险机制与劳动力市场信号传递机制激励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自身规律与市场理念的博弈下,适应与引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二者的互动颇具特征并有相交重合的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劳动力市场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变革的动力源泉,现代大学制度是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变革的制度性保障,市场激励与高等教育自主调节机制是促进二者良性互动的“助推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必要的张力,这种张力促进了高等院校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适应,又能保持高等院校作为知识传播、创造与应用机构的特性。结合美国经验,我国应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引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层次转向:厘清激励相容问题,推动现代大学制度设计与机制创新。
邓方云[8](2013)在《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劳动力市场是连接个人工资和社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各国政府借以促进就业、缓解失业压力、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劳动力市场不仅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还深受政府对劳动力市场干预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影响。江泽民曾多次强调:“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劳动力市场建设不仅要重视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要重视政府的宏观管理,而政府的宏观管理的有效手段就是信息监测。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壮大,国家迫切需要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体系,跟踪和把握劳动力市场的各方面信息,为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制定和劳动力市场资源的有效调配提供信息指导;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劳动力就业形势严峻,失业压力较大,迫切需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的监测和管理,实现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满足各种群体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的需求,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改善我国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配置。从1884年美国政府批准成立劳工统计局以来,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和改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和分析了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并依据我国现状,参考了《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利用比较研究法,对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与我国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的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了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对我国的启示。本研究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制度不完善;信息监测指标不全面;信息监测发布机制不健全;信息监测手段不健全;信息监测干扰因素较多。结合我国国情,从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中得到的启示有:优化信息监测的保障机制;完善信息监测指标;健全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提升信息监测主体能力建设。
赵频[9](2012)在《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关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集中于对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界定、必要性及政策效应的评价研究,而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界定,对中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研究,以及对国外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综合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缺乏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社会效应评价的实证研究,而国内学者的研究缺乏运用国外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对中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进行评价,以及中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与西方国家的比较研究。
赵频[10](2012)在《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分为消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和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两种。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一种收入补偿政策,主要包括失业保险,以及不就业就能享受的津贴给付。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并不是单纯的收入补偿,而是为劳动者创造条件以促进他们的就业。其目的一是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二是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提高劳动者供求匹配效率。因此,它包含一系列提高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劳动力的供给措施,为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的需求措施,以及劳动力供求匹配服务。从国际视角看,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在劳动力市场中作为直接的政府干预的一套工具由来已久。而在现代形式上,作为通过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重新分配工作的方式来增强结构性变迁的工具,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是在1950年代末在瑞典重新获得生机,成为着名的“瑞典模式”的一部分,为保证瑞典的充分就业及社会稳定目标起到积极的作用,在1990年代成为各国纷纷效仿的对象,并逐渐被引入欧洲议程。尽管失业率在不同时期有所波动,特别是在1990年代初期瑞典失业率处于该国最高水平,但与绝大多数国家相比较,瑞典始终处于较低的失业率水平,这是否得益于所奉行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呢?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有赖于学界对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认识和把握。然而,迄今为止,对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产生及蓬勃发展的经济和政治条件、理论和实践背景、政策发展历程以及政策效应的评价还未有研究进行深入系统地涉及,无法了解个中缘由。此外,中国自21世纪初才逐步形成的积极的就业政策历经周期不长,比中国劳动力市场政策早了近50年的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在不断调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经验以及评价方法,无疑对中国积极就业政策的推行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本研究采用政策过程的阶段途径的分析方法,全面系统地对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背景、政策制订与实施,以及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整理和总结;采用文献研究的分析方法,对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评价;采用比较研究的分析方法,将中国和瑞典劳动力市场状况和政策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全文分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本文使用的核心概念。认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政策目标是提高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供求匹配效率,实现劳动力的便利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调整;政策工具是运用劳动力的需求政策、供给政策及就业服务;政策效果是提高了劳动力参与率、社会就业率及劳动者收入,反对社会排斥和社会疏离进而实现了社会凝聚。第二部分,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制订。阐述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经济背景、政治背景、理论基础及实践基础。第三部分,分阶段阐述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发展历程。第四部分,归纳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内涵。包括政策体系构成、执行系统及特点。第五部分,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效应进行评价。在对1980-1990年代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效应。第六部分,中国的借鉴。在比较瑞典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基础上,提出瑞典经验对中国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二、美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借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1)提升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支撑理论 |
2.1 核心概念 |
2.1.1 监测预警 |
2.1.2 人力资源 |
2.1.3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 |
2.1.4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 |
2.1.5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能力 |
2.2 支撑理论 |
2.2.1 景气监测预警理论 |
2.2.2 劳动力市场配置理论 |
2.2.3 系统科学理论 |
第三章 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能力现状 |
3.1 监测体系建设状况 |
3.1.1 监测工作网络覆盖市、区、街 |
3.1.2 信息调查和采集运行机制基础扎实 |
3.1.3 数据指标覆盖面广 |
3.1.4 建立定期评估和信息发布机制 |
3.2 监测能力评价分析 |
3.2.1 监测能力评价内涵及要素构成 |
3.2.2 监测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
3.2.3 监测能力评价测算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能力的问题和因素分析 |
4.1 监测能力不足的主要问题及其表现 |
4.1.1 整体能力: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足 |
4.1.2 测评能力:评估分析方法待矫正 |
4.1.3 获取能力:数据采集存显性缺陷 |
4.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2.1 监测体系对监测能力的影响 |
4.2.2 监测评估技术对监测能力的影响 |
4.2.3 数据处理技术对监测能力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能力提升路径 |
5.1 提升路径之一:完善监测系统构建 |
5.1.1 建立监测系统模型 |
5.1.2 建立数据采集指标体系 |
5.1.3 建立统计分析指标体系 |
5.2 提升路径之二:编制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监测指数 |
5.2.1 指数设计的理论基础 |
5.2.2 指数体系框架和指标筛选 |
5.2.3 指标数据的预处理 |
5.2.4 指标权重的赋值 |
5.2.5 扩散指数计算 |
5.2.6 合成指数计算 |
5.2.7 景气状况判定 |
5.3 提升路径之三:构建预警指数和预警信号系统 |
5.3.1 .确定预警指标的监测临界值 |
5.3.2 .确定预警信号灯系统 |
5.3.3 .实证分析 |
5.4 提升路径之四:改进调查问卷设计与采集 |
5.4.1 .结构化量表 |
5.4.2 .信度和效度测量 |
5.5 提升路径之五:改进评估报告框架与信息发布机制 |
5.6 提升路径之六:增强制度保障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研究不足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2)典型国家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选择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现有文献述评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2 典型国家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制度基础 |
2.1 英国养老金制度的发展 |
2.2 德国养老金制度的发展 |
2.3 法国养老金制度的发展 |
2.4 美国养老金制度的发展 |
2.5 日本养老金制度的发展 |
3 典型国家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背景 |
3.1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影响 |
3.2 养老金制度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
3.3 典型国家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理论共识 |
4 典型国家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选择 |
4.1 英国:从养老金私营化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
4.2 德国:从动态缴费率到缴费年限的改革 |
4.3 法国:从养老金的多样化到提高缴费资格年限 |
4.4 美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与个人账户的争议 |
4.5 日本:从提高缴费率到构建养老金收支平衡机制 |
5 典型国家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功能分析 |
5.1 作为劳动力市场政策改革的配套政策 |
5.2 朝向养老保险制度领域的政策延伸与扩展 |
5.3 成为跨制度领域政策改革的结合点 |
5.4 面向老龄化社会治理机制的切入点 |
6 研究结论及其反思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思考 |
6.3 研究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OECD国家劳动力市场波动的解释路径及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OECD国家劳动力市场波动的基本分布 |
二、OECD国家劳动力市场波动的三种解释 |
(一) 资本股权关系变动 |
(二) 跨市场效应 |
(三) 意识形态与公共支出 |
三、OECD国家稳定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路径 |
(一) 以改革失业保障与公共服务为依托 |
(二) 提升劳动力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 |
(三) 推动劳动力市场稳定机制形成 |
(四) 进一步提升劳动力市场灵活性 |
四、OECD国家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新趋势 |
(一) 公共服务就业项目难以为继 |
(二) 低收入人群就业保障弱化 |
(三) 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 |
五、结语 |
(4)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河北省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北省实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现状 |
(一) 以“春风行动”为代表的就业服务行动。 |
(二) 积极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建设。 |
(三) 开展各种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对策。 |
(四) 其他的促进就业的活动。 |
二、河北省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的构建 |
(一) 河北省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的建立 |
1. 劳动力的供给。 |
2. 劳动力的需求。 |
3. 劳动力市场的建设。 |
4. 劳动力市场的信息。 |
5.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
(二) 河北省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的具体构建。 |
三、河北省推进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的实施建议 |
(一) 进一步扩大就业政策的资金投入, 加强职业培训、择业指导、就业介绍, 提高劳动者素质, 提升自主就业能力。 |
(二) 运用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
(三)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就业扶持。 |
(四) 积极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以创业带动就业。 |
(五)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推广职业教育。 |
(5)理查德·弗里曼对劳动经济学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弗里曼在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研究领域的贡献 |
二、弗里曼在工会问题研究领域的贡献 |
三、弗里曼在比较劳动力市场制度研究领域的贡献 |
四、弗里曼在社会问题研究领域的贡献 |
(一) 犯罪与劳动力市场 |
(二) 歧视与劳动力市场 |
(三) 移民与劳动力市场 |
五、弗里曼在创新和科技合作研究领域的贡献 |
六、简评 |
(6)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
二劳动力市场制度的主要内容 |
(一)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含义 |
(二)劳动力市场制度的主要构成 |
1. 规范就业关系的制度 |
2. 规范产业关系的法律 |
3. 社会保障法 |
4. 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
5. 其他影响劳动力市场结果的政策 |
(三)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形成 |
1. 效率理论 |
2. 政治权力 |
3. 法制传统 |
(四)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制度框架 |
1.《劳动合同法》 |
2.《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
3.《最低工资条例》 |
4.《就业促进法》 |
三劳动力市场制度的主要形态 |
(一)OECD国家 |
(二)新兴国家 |
(三)印度劳动力市场制度与绩效的研究 |
(四)拉美国家 |
四劳动力市场制度与政策的主要影响 |
(一)劳动力市场制度严格性的度量 |
(二)劳动力市场制度与政策的影响 |
(三)中国加强劳动力市场规制的影响 |
五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标模式 |
(一)从刘易斯阶段向新古典阶段转折的制度特征 |
(二)中等收入阶段的制度需求 |
(三)从国际经验中得到什么? |
1. 判别不同制度的利弊 |
2. 重视取得最大共识的制度安排 |
3. 什么是我们应该致力建设的? |
(四)劳动力市场制度的目标模式 |
1. 确保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的基础地位 |
2. 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保障原则 |
3. 合理确立企业、个人与社会的责任 |
(五)重视发挥政策和制度在干预中的不同作用 |
(7)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
(一) 国内研究现状与不足 |
(二)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分析框架 |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一) 主要创新点 |
(二) 研究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的理论支撑 |
第一节 全球化:一个不可回避的时代主题 |
一、罗伯逊的全球化理论 |
二、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力量的削弱与市场力量的增强 |
三、全球化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变革的契机与使命 |
第二节 知识经济与知识生产转向: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一、新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 |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 |
三、知识经济、生产模式转型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变革 |
第三节 新制度主义的体制设想:高等教育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
一、制度的内涵 |
二、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 |
三、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研究的新制度主义视角 |
四、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源动力 |
第四节 人才供求均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的理想状态 |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理论的一般机理 |
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 |
三、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影响的限度 |
第二章 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精英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冷漠联系 |
一、高等教育精英阶段二者相对薄弱的联系 |
二、高等教育精英阶段二者联系薄弱的原因 |
第二节 过渡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形成 |
一、立法推动大学走向实用化,造就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
二、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体系,满足市场多方需求 |
第三节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加强 |
一、劳动力市场变革,深度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
二、大众化阶段生成,为市场输送众多高级人才 |
三、劳动力市场对普通教育的呼吁 |
四、革新研究生教育,加大高端人才的培养力度 |
第三章 高等教育全球化与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劳动力供给 |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制度背景 |
一、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制度转型 |
二、高等教育制度转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制度变革 |
第二节 高等教育纵深发展与劳动力数量的变化 |
一、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
二、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和学位授予率,扩展人才培养规模 |
三、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增加人才培养总量 |
第三节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
一、调整培养目标,培养全球化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
二、改革培养内容,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 |
三、拓展人才培养途径,创设工作情境体验 |
第四节 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转型与劳动力质量的变化 |
一、改革课程体系,促进整体协调发展 |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综合教育的目的 |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劳动力市场需求 |
第一节 美国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宏观背景 |
一、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促使劳动力市场作出相应调整 |
二、技术革新促进了人才需求的变化 |
三、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弹性和参与性的增强 |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需求质量提升与高等教育规模扩展 |
一、就业与受教育水平的匹配关系 |
二、失业与受教育水平的确定性关系 |
三、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准与受教育水平的正相关 |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方式的变化与高等教育结构变革 |
一、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知识化”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革 |
二、劳动力市场需求多样化与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变革 |
三、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弹性化与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变革 |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规格需求变化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素质结构变革 |
一、专业对口人才观念淡化 |
二、综合能力和创新素养成为雇主录用人才的新标准 |
三、雇主对人才掌握信息和高新技术的要求提高 |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杜克大学“世界公民”的人才培养模式 |
一、世界公民的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 |
二、以全球性议题为核心的整合课程 |
三、强调合作、创新能力的多样化教学方法 |
四、国际化师资队伍及基础资源建设 |
第二节 “斯坦福—硅谷”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
一、“斯坦福—硅谷”校企合作的动因 |
二、“斯坦福—硅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
三、“斯坦福—硅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 |
第三节 圣保罗学院“面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
一、市场运作理念——人才培养的活力所在 |
二、应用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的重心所在 |
第四节 密歇根州立大学“临床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
一、招生入学:面向全球,明确实践取向 |
二、培养目标:聚焦国际,强调实践能力和专业发展 |
三、混合班制:鼓励自我负责,促进个性化发展 |
四、课程设置:增设国际化项目,着重课程的应用性 |
五、临床实习:多元化方案,极具灵活性 |
第五节 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经验 |
一、更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
二、凸显人才培养实际应用价值取向 |
三、生成“本土国际化”的特色培养体系 |
第六章 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机制 |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的激励机制 |
一、工资决定机制 |
二、市场半径与资源配置机制 |
三、就业保护机制 |
四、失业保险机制 |
五、劳动力市场信号传递机制 |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自主调节机制探究 |
一、理念与效益: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与劳动力市场的博弈 |
二、适应与引领:人才培养对劳动力市场的“度” |
第三节 “HEPT—LM”互动系统的模型建构 |
一、“HEPT—LM”互动系统的特征 |
二、“HEPT—LM”互动系统的动态模型 |
第七章 经验与借鉴 |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的主要经验 |
一、劳动力市场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变革的动力源泉 |
二、现代大学制度是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变革的制度性保障 |
三、市场激励与高等教育自主调节机制是促进良性互动的“助推器” |
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必要的张力 |
第二节 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对我国的启示 |
一、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体系 |
二、引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层次转向 |
三、厘清激励相容问题,推动现代大学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1.5 概念界定及信息监测作用 |
1.5.1 相关概念界定 |
1.5.2 信息监测的作用 |
2 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概况 |
2.1 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的机构及其职能 |
2.2 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结果应用 |
2.2.1 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
2.2.2 评估劳动力市场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
2.2.3 为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 |
2.2.4 为求职者提供了就业指导 |
2.2.5 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
2.2.6 为学者提供了研究数据 |
3 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体系 |
3.1 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指标体系 |
3.2 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方式 |
3.3 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的保障体系 |
3.3.1 完善的法律的保障 |
3.3.2 先进的信息技术保障 |
3.3.3 充足的资金保障 |
3.3.4 管理保障 |
4 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具体实施过程——以CES项目为例 |
4.1 样本设计 |
4.2 数据收集方法的选择 |
4.3 数据分类 |
4.4 数据统计和评估 |
4.5 数据发布 |
5 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对我国的启示 |
5.1 我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 |
5.1.1 我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的发展历程 |
5.1.2 我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概况 |
5.1.3 我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指标状况 |
5.1.4 我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存在的问题 |
5.2 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对我国的启示 |
5.2.1 优化我国信息监测保障机制 |
5.2.2 实行“中央集中,地方集中”的机构管理体制 |
5.2.3 完善信息监测指标 |
5.2.4 健全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 |
5.2.5 提升信息监测主体能力 |
6 结语 |
6.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6.2 本文的局限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学者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研究 |
(一) 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界定 |
1.OECD的定义。 |
2.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 |
(二) 对OECD国家政策的研究与评价 |
1.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必要性论证。 |
2.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总体效应。 |
(1) 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积极效应。 |
(2) 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有限性。 |
3.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具体项目的效应。 |
4.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社会平等和社会整合效应。 |
二、中国学者的研究 |
(一) 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理解和界定 |
(二) 对中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研究 |
1.劳动力市场政策建立的必要性及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探索 (1995-2002) 。 |
2.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运用阶段 (2002-2007) 。 |
3.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评价阶段 (2009-至今) 。 |
(三) 对国外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研究 |
1.发达国家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介绍及借鉴。 |
2.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在劳动力市场发展模式中的作用。 |
三、研究述评 |
(10)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概念辨析 |
1.2.1 劳动力市场 |
1.2.2 劳动力市场政策 |
1.2.3 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学者的研究 |
1.3.2 国外学者的研究 |
1.4 主要研究目标和难点 |
1.4.1 主要研究目标 |
1.4.2 本研究的难点 |
1.5 主要研究方法和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分析框架 |
1.5.3 研究路线 |
2 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制定背景 |
2.1 瑞典概况 |
2.1.1 瑞典人口 |
2.1.2 瑞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
2.2 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制订的经济和政治背景 |
2.2.1 经济背景 |
2.2.2 政治背景 |
2.3 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制订的理论背景 |
2.3.1 失业治理理论 |
2.3.2 雷恩—麦德内尔模型 |
2.4 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制订的实践基础 |
2.4.1 失业保险制度 |
2.4.2 工作救济计划 |
2.4.3 就业服务 |
2.4.4 从“战后计划”到直接管制再到宏观经济政策 |
2.5 本章小结 |
3 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发展历程 |
3.1 初创阶段(1948年-1950年代末) |
3.1.1 经济与劳动力市场环境 |
3.1.2 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 |
3.1.3 小结 |
3.2 形成阶段(1950年代末-1970初期) |
3.2.1 经济与劳动力市场环境 |
3.2.2 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 |
3.2.3 小结 |
3.3 迅速发展阶段(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末) |
3.3.1 经济与劳动力市场环境 |
3.3.2 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 |
3.3.3 小结 |
3.4 从扩张到改革(1990年-至今) |
3.4.1 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环境 |
3.4.2 1990年代初期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扩张 |
3.4.3 1990年代中后期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改革 |
3.4.4 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4 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内涵 |
4.1 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的构成 |
4.1.1 需求导向的项目 |
4.1.2 供给导向的项目 |
4.1.3 就业服务 |
4.2 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执行系统 |
4.2.1 管理组织体系 |
4.2.2 实施途径 |
4.2.3 技术手段 |
4.2.4 经费来源与使用 |
4.3 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特点 |
4.3.1 政策功能方面 |
4.3.2 政策设计方面 |
4.3.3 政策投入方面 |
4.3.4 政策实施方面 |
4.4 本章小结 |
5 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效应评价 |
5.1 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效应评价的一般方法选择 |
5.1.1 微观层面的定量分析 |
5.1.2 总体影响分析 |
5.1.3 成本收益分析 |
5.1.4 定性分析 |
5.1.5 评价方法小结 |
5.2 与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评价相关的背景 |
5.2.1 评价难度 |
5.2.2 微观经济评价和宏观经济评价 |
5.2.3 治疗效应与负效应 |
5.3 对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微观经济评价及结论 |
5.3.1 供给导向项目的效应 |
5.3.2 需求导向项目的效应 |
5.3.3 就业服务的效应 |
5.3.4 青年人项目的效应 |
5.3.5 对失业者个体搜寻行为和雇主态度的效应 |
5.4 对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宏观经济评价及结论 |
5.4.1 匹配过程效率 |
5.4.2 替代效应的估计 |
5.4.3 劳动力市场参与效应 |
5.4.4 正规就业效应的简化估计 |
5.4.5 工资决定效应 |
5.5 主要结论 |
5.5.1 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项目的相对效应 |
5.5.2 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 |
5.6 本章小结 |
6 对中国制订及实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借鉴启示 |
6.1 中瑞劳动力市场的社会背景比较 |
6.1.1 经济背景 |
6.1.2 政治背景 |
6.1.3 劳动力市场状况 |
6.2 中国劳动力市场政策及中瑞劳动力市场政策比较 |
6.2.1 中国劳动力市场政策 |
6.2.2 中瑞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比较 |
6.3 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借鉴及启示 |
6.3.1 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存在的不足 |
6.3.2 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对中国的借鉴及启示 |
6.4 结语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
7.1.1 首次对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 |
7.1.2 深入评价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 |
7.1.3 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借鉴 |
7.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美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借鉴(论文参考文献)
- [1]提升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能力研究[D]. 黄惠嫦.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典型国家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选择及其功能研究[D]. 何家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3]OECD国家劳动力市场波动的解释路径及新趋势[J]. 昌硕,邵亚萍. 理论月刊, 2018(04)
- [4]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河北省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研究[J]. 方守林,唐飞,陈彩.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06)
- [5]理查德·弗里曼对劳动经济学的贡献[J]. 李飚,赖德胜. 经济学动态, 2017(03)
- [6]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都阳. 劳动经济研究, 2014(04)
- [7]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研究[D]. 曹珊.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4)
- [8]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及对我国的启示[D]. 邓方云. 安徽大学, 2013(11)
- [9]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研究综述[J]. 赵频. 商业研究, 2012(11)
- [10]瑞典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研究[D]. 赵频. 武汉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