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鸭血脂浓度与体脂含量关系的研究

肉鸭血脂浓度与体脂含量关系的研究

一、肉鸭血浆脂类浓度与体脂含量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婷铄[1](2021)在《瘦肉型和脂肪型北京鸭肉用性能、肉品质和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禽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消费者对鸭肉品质与深加工鸭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北京鸭是我国着名白羽肉鸭品种,其饲养已经有多年历史。目前,北京鸭育种有2个方向:瘦肉型和脂肪型。瘦肉型北京鸭胸肌产肉率高,适用于屠宰分割加工;脂肪型北京鸭皮下脂肪沉积率高,适用于做烤鸭。本试验以瘦肉型北京鸭和脂肪型北京鸭两个品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取1日龄体重相近的雄性脂肪型和瘦肉型北京鸭各140只(56.9±0.8g),分别随机分配到10个重复笼中,每个重复笼14只。饲喂相同的商品日粮。试验期为4-6周。在第28、42日龄采取样本。比较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浆生化指标、肠道发育指标、盲肠微生物菌群等方面的差异。试验结果如下:28-42日龄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生长性能结果表明,脂肪型北京鸭平均体重、平均日采食量显着高于瘦肉型北京鸭(P<0.01)。42日龄瘦肉型北京鸭屠宰率和胸肌率极显着高于脂肪型北京鸭(P<0.01),而腹脂率和皮脂率极显着低于脂肪型北京鸭(P<0.01)。42日龄脂肪型北京鸭胸肌pH24、a*值显着高于瘦肉型北京鸭(P<0.05),而腿肌剪切力极显着低于42日龄瘦肉型北京鸭(P<0.01)。电子舌分析42日龄瘦肉型北京鸭与脂肪型北京鸭胸肌、腿肌肉在风味上并无明显区别。28日龄脂肪型北京鸭血浆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活性极显着高于瘦肉型北京鸭(P<0.05),总蛋白、白蛋白、葡萄糖、尿酸、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极显着高于瘦肉型北京鸭(P<0.01),总胆红素含量显着低于瘦肉型北京鸭(P<0.05)。42日龄脂肪型北京鸭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直接胆红素、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极显着高于瘦肉型北京鸭(P<0.01),总胆红素含量极显着低于瘦肉型北京鸭(P<0.01),葡萄糖含量显着高于瘦肉型北京鸭(P<0.05)。42日龄脂肪型北京鸭空肠和回肠相对质量极显着大于瘦肉型北京鸭(P<0.01)。在28日龄瘦肉型北京鸭盲肠微生物、28日龄脂肪型北京鸭盲肠微生物、42日龄瘦肉型北京鸭盲肠微生物、42日龄脂肪型北京鸭盲肠微生物四组样本中,菌群丰度最高的是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盲肠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基因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处,与生长和脂肪生成紧密相关。对比同一日龄不同品系组的盲肠微生物菌群丰度,28日龄脂肪型北京鸭盲肠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低于瘦肉型北京鸭,但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丰度高于瘦肉型北京鸭;42日龄脂肪型北京鸭盲肠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丰度高于瘦肉型北京鸭,但瘦肉型北京鸭盲肠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丰度高于脂肪型北京鸭。对比同一品系不同日龄组的盲肠菌群丰度,42日龄脂肪型北京鸭盲肠菌群厚壁菌门(Firmicu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和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的丰度高于28日龄,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丰度低于28日龄;42日龄瘦肉型盲肠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丰度高于28日龄,而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丰度低于28日龄。综上所述,脂肪型北京鸭沉积脂肪的能力高于瘦肉型北京鸭,然而瘦肉型北京鸭胸肌肌肉生长能力高于脂肪型北京鸭,盲肠微生物中厚壁菌门、梭杆菌门、脱铁杆菌门和疣微菌门丰度的差异、梭菌属和拟杆菌属菌丰度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脂肪型和瘦肉型北京鸭脂质沉积能力和胸肌肌肉生长能力不同的原因。

夏文锐,温雪婷,杨华,肖英平,邹晓庭[2](2020)在《番鸭与北京鸭脂肪沉积性状与血清指标的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验旨在探究肉鸭脂肪沉积性状与血糖血脂含量的相关性,比较瘦肉型番鸭和脂肪型北京鸭的脂肪代谢差异。选择番鸭和北京鸭初生雏鸭各160只,分为8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鸭,在相同条件下饲养70 d,分别于1、3、7、14、28、42、70 d测量鸭的体重及脂肪沉积指标,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测量血清中葡萄糖与脂质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2个品种鸭肝体比从7 d后显着下降,番鸭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于14~28 d显着高于北京鸭,而腹脂重和腹脂率在各日龄低于北京鸭,其中腹脂重在14~28 d达到显着水平;北京鸭较番鸭具有更高的血清TG、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和更低的葡萄糖(Glu)水平;除低密度脂蛋白(LDL)外,日龄对血清各脂质成分具有显着影响;血清TG、VLDL水平与肝体比及腹脂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肝脏TG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血清TG、Glu水平与肝重及体重呈显着正相关。结果提示,番鸭肝脏储存的脂质较多,而北京鸭外周脂肪沉积能力更强;脂肪型北京鸭相比于瘦肉型番鸭血脂水平更高,血糖水平更低,血清VLDL、TG水平可能作为肉鸭育种选择中改善体脂率的间接指标。

夏文锐[3](2020)在《番鸭与北京鸭脂质代谢及肝脏转录组学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旨在比较瘦肉型番鸭和脂肪型北京鸭的脂质代谢差异,探究鸭血清生化指标与胴体脂肪沉积的相关关系,通过转录组学分析筛选影响鸭脂质代谢的候选基因与代谢通路。分别选择番鸭和北京鸭初生雏鸭各160只,分为8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在相同条件下饲养70d,于1、3、7、14、28、42、70d分别从两组随机选取8只鸭(公母各半),测量脂肪沉积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并对42 d公鸭肝脏进行转录组学分析。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番鸭与北京鸭体重变化曲线呈“S”型,除1d与70d外,番鸭体重显着低于北京鸭(P<0.05);番鸭肝重在1~14 d显着小于北京鸭(P<0.05),28 d后增长迅速并超过北京鸭(P>0.05);两品种鸭的肝体比先上升并于7 d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P<0.05);番鸭肝体比与肝脏TG含量分别于7~28d与14~28d显着高于北京鸭(P<0.05),并且相比于北京鸭,番鸭肝脏于42~70 d脂肪变性更明显,存在较大的脂滴空泡;两品种鸭的腹脂重和腹脂率均随日龄不断上升,且番鸭在各日龄均低于北京鸭;番鸭腿肌与胸肌的肌内脂肪含量均显着低于北京鸭腿肌(P<0.05)。(2)品种对血糖及血清脂质各成分影响极显着(P<0.01),除低密度脂蛋白(LDL)外,其他血清成分均极显着受日龄影响(P<0.01),品种和日龄的交互作用显着影响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含量(P<0.05);番鸭血清脂质成分均低于北京鸭,两品种鸭血清甘油三酯(TG)与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随日龄变化趋势相似,番鸭TG与VLDL含量分别于28 d与28~42 d极显着低于北京鸭(P<0.01);番鸭血糖(Glu)含量各日龄均高于北京鸭,28 d~70d达到显着(P<0.05);TG、VLDL水平与肝体比及腹脂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肝脏TG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TG与肝重及体重也呈显着正相关(P<0.05)。(3)转录组学发现番鸭与北京鸭肝脏存在4954个差异表达基因,番鸭相比于北京鸭有2513个基因上调,2441个基因下调;差异基因GO注释表明,共有159个显着富集的条目,其中有机酸代谢过程被显着富集;KEGG通路分析表明,脂肪酸代谢与脂肪酸降解途径被显着富集;通过观察这两条通路中差异表达基因,聚焦到PPAR信号通路的下游靶基因,番鸭相比于北京鸭显着上调FABP3与ACBP的表达,分别为4.19倍与3.10倍,显着下调ACOX1、ACOX2、ACSL1与CPT1A的表达,分别为0.20倍、0.35倍、0.17倍与0.45倍。结果提示:番鸭肝脏储存脂质较北京鸭更多,而北京鸭胴体脂肪沉积能力更强;番鸭相比于北京鸭血脂水平更低,血糖水平更高,水禽血清TG、VLDL可能作为水禽育种选择中改善脂质代谢的辅助性指标,可应用于水禽脂肪沉积的调控;转录组学分析提示,PPAR信号通路中下游靶基因(FABP3、ACBP、ACSL1、CPT1A、ACOX1与ACOX2)的表达差异可能解释番鸭与北京鸭的肝脏脂质代谢差异。

张亚茹[4](2018)在《北京鸭腿部出血症发病原因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京填鸭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腿部肌肉出血斑现象(北京鸭腿部出血症),极大地降低了北京鸭的屠体品质,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但是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发生的发病特点,以及其发病的分子机制还不太清楚。本文主要是对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流行病学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究,以对其进行早期的预防和防控。为研究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流行病学情况,2014~2017年我们监测了北京市某养鸭场的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发病率,并且剖检发病北京鸭777只。结果发现2016~2017年(填饲)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发病率高于2014~2015年(未填饲),其年发病率从0.27%升高至2.84%,填饲促进疾病的发生。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发病存在单双侧差异(P<0.001),单侧发病所占百分比为72.2%,显着高于双侧发病率。但是该病的发生并没有左右腿的倾向(P>0.05)。腓肠肌前部为主要的发病部位(P<0.001),占据58.7%。发病情况在性别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差异,几乎占50%。屠体重高于2.9kg,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发病所占比例显着升高(P<0.001)。其肌肉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普鲁士蓝镜下染色可看到大片的蓝色沉淀,陈旧性出血变化。而内脏器官和发病肌肉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常见细菌感染并不是发病的必需性因素,填饲是发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为研究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病理生理学指标研究,将300只北京鸭分为2组,填饲组250只和对照组50只,禁食8h后采集填饲发病组及对照组各10只北京鸭的血液,检测其血液流变学、血液脂肪代谢及炎性介质的变化。结果显示发病鸭的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发病鸭脂肪代谢发生改变,其中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和游离脂肪酸水平极显着升高P<0.05);发病组北京鸭的血清皮质酮、活性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和白介素-1(IL-1)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和肌肉的总抗氧化能力降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炎性介质IL-1IL-6和TNF-α显着升高(P<0.05)。血管损伤性指标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含量显着升高。结果表明北京鸭腿部出血症引起全血粘度的升高,血液脂肪代谢改变,同时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加,加剧血管内皮的炎性损伤。为探究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肝脏、肌肉转录组学和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肝脏差异表达基因共830个,上调基因428个,下调基因402个。发病组肝脏脂肪合成能力和脂肪酸代谢显着增强,差异基因主要是富集在细胞组分中的核小体组装以及DNA-蛋白质的组装,参与代谢过程,发挥氧化还原活性和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并且显着富集在27条代谢通路上,包括蛋白酶体、磷酸甘油代谢和磷酸戊糖途径通路等。而肌肉差异表达基因共2893个,2020个上调,873个下调。显着富集的Go分类主要是在线粒体中,参与呼吸电子传递链、免疫系统正向调节生物学过程,以发挥氧化还原、催化和结合分子功能。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28条KEGG代谢通路,包括氧化磷酸化通路、脂肪酸代谢、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血清中的差异代谢产物有160种,以磷脂为主,尤其是溶血磷脂酰胆碱类可以作为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候选代谢产物。所有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13条KEGG代谢通路,包括:鞘脂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甘油磷脂代谢。2016年和2017年发病率显着高于2014年和2015年,其变化与填饲相关。北京鸭血液粘度的增加和血液脂肪代谢改变与腿部出血症相关。同时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加,加剧了机体的炎性损伤。机体代谢过程、氧化还原活性以及炎性反应,尤其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鞘脂代谢通路与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发生相关。溶血磷脂酰胆碱可以作为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的候选代谢产物。

杨方喜,郝金平,李国臣,陈瑶,胡胜强[5](2015)在《北京鸭饲料转化率与屠体性状的相关关系》文中指出本实验通过对北京鸭进行3至6周龄阶段的个体饲料转化率测定,挑选料肉比差异极显着的个体进行屠宰性能测定,旨在分析饲料转化率与各屠体性状的关系。料肉比测定结果显示:公鸭3至6周龄阶段的平均料肉比为2.69±0.13;母鸭平均为2.83±0.14。屠宰测定结果显示:低料肉比组(料肉比为2.5)公鸭的平均皮脂率和腹脂率分别为28.53%和1.77%,母鸭分别为27.78%和1.58%;高料肉比组(料肉比为3.0)公鸭的平均皮脂率和腹脂率分别为32.44%和2.37%,母鸭分别为32.57%和2.34%。低料肉比组的皮脂率和腹脂率要极显着低于高料肉比组。料肉比与皮脂率、腹脂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41(p<0.01)、0.655(p<0.01),料肉比与胸肌率和6周龄体重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32(p>0.05)、-0.357。本实验说明料肉比与脂肪性状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可以通过选择个体料肉比间接选择脂肪性状,简化了脂肪性状的选育方法。

闻治国[6](2015)在《胆碱对北京鸭生长发育和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文中提出本论文通过5个试验、分4个章节研究了胆碱对北京鸭生长发育和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试验一通过研究日粮胆碱水平对生长前期和生长后期北京鸭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肝脏脂质含量的影响,确定了北京鸭胆碱需要量。生长前期试验研究了胆碱对1-21日龄北京鸭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384只1日龄健康雄性Z2型北京鸭随机分成8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北京鸭。基础日粮为玉米-玉米淀粉-大豆分离蛋白型日粮,添加胆碱后形成8个日粮胆碱水平:302、496、778、990、1182、1414、1625、1832mg/kg.结果表明,21日龄北京鸭日增重和日采食量随胆碱水平的提高显着升高(P<0.05),在990mg/kg达到最大,二者分别从32.8g/d和46.9g/d提高到47.3g/d和69.4g/d,提高了44.2%和47.9%;北京鸭的腹脂率和胸肌率随日粮胆碱水平的提高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差异极显着(P<0.05),腿肌率变化不大(P>0.05);以21日龄北京鸭日增重、日采食量和腹脂率为评定指标,采用直线折线模型获得1-21日龄北京鸭胆碱需要量分别为810mg/kg(P=0.0116,R.=0.832).823mg/kg(P:0.019,R2=0.792)和1048mg/kg(P=0.0020,R.=0.916).生长后期试验研究了胆碱对21~42日龄北京鸭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肝脏脂质含量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用体重相近的21日龄雄性Z2型北京鸭90只,随机分成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鸭。基础日粮为玉米淀粉-大豆分离蛋白型日粮,添加胆碱后形成6个日粮胆碱水平:0、342、779、1285、1662、1962mg/kg.结果表明,日粮添加胆碱显着提高北京鸭日增重、日采食量和肝脏磷脂含量(P<0.05),显着降低肝脏总脂肪和甘油三酯(TG)含量(P<0.05)。肝脏总脂质和甘油三酯含量在胆碱缺乏组(0mg/kg)时最大,与1285mg/kg胆碱组相比,二者分别提高10.09%和15.79%。日粮添加胆碱显着提高42日龄北京鸭的腹脂率以及降低腿肌率和肝体率(P<0.05)。以日增重、日采食量、腹脂率、肝脏磷脂和总脂质为评定指标,采用直线折线模型估算21-42日龄北京鸭的胆碱需要量分别为980mg/kg(P=0.0086,R2=0.958).950mg/kg(P=0.0052,R.=0.970).1010mg/kg(P=0.0084,R.=0.959).888mg/kg(P=0.0428,R.=0.792)和1130mg/kg(P=0.0456,RL2=0.872).综上所述,与生长需要胆碱量相比,北京鸭需要更多的胆碱阻止肝脏过多的脂肪沉积,肝脏磷脂含量可作为评价肉鸭胆碱营养状况新的敏感指标。试验二在试验一的基础上,选取4个胆碱组:302、496、778、990ng/kg,重点研究胆碱缺乏对北京鸭骨骼发育和血液相关代谢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胆碱缺乏北京鸭表现为精神萎靡、腿骨无力、胫跖骨关节肿大、弓形腿、滑腱症,胫骨短粗,其中以弓形腿为明显外观特征,这种特征随胆碱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弱,在990]mg/kg时基本消失;弓形腿北京鸭被解剖后,其腿部有明显滑腱症;胆碱缺乏显着降低了北京鸭胫骨重、胫骨长、胫骨宽和骨干长(P<0.05);日粮胆碱水平对血浆高半胱氨酸(Hcy)、碱性磷酸酶(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水平有显着影响(P<0.05),而对血浆羟脯氨酸(HOP)、胱氨酸(Cys).Ca和P水平没有影响。综上所述,玉米-玉米淀粉-大豆分离蛋白型日粮可成功构建胆碱缺乏模型,北京鸭胆碱缺乏症状主要以弓形腿为主;胆碱缺乏后血浆Hcy水平升高,抑制了北京鸭生长发育,同时抑制了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动,骨周转代谢减弱,进一步降低了胫骨重量和胫骨长度,加剧了胫骨发育不良。试验三在试验一基础上,研究日粮胆碱水平对21日龄北京鸭血浆和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胆碱显着提高了血浆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O),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口游离脂肪酸(FFA)含量(P<0.05),降低了血浆谷丙转氨酶(GPT)活性(P<0.05);血浆TG浓度由0.62mmol/L (302mg/kg)升高到0.80mmol/L (1414mg/kg), VLDL浓度由0.63mmol/L (302mg/kg)升高到1.13mmol/L (1414mg/kg),分别提高29.0%和79.4%,而血浆GPT的活性从38.40U/L (302mg/kg)降低到27.75U/L (1414mg/kg),降低27.8%;21日龄北京鸭肝体率、总脂质和甘油三酯浓度随胆碱水平升高有显着降低的趋势(P<0.05),而肝脏磷脂含量则相反,与302mg/kg组相比,在1182mg/kg时,肝脏总脂质和TG含量分别降低22.6%和19.0%,肝脏磷脂含量提高35.1%;日粮中添加胆碱显着提高了肝脏脂蛋白酯酶(LPL)、肝酯酶(HL)和总酯酶(TL)活性(P<0.05);肝脏组织学观察发现,1414mg/kg胆碱组肝脏细胞大小一致,细胞形态规则,肝细胞呈多边形,细胞核清晰可见,而缺乏胆碱组(302mg/kg)肝脏脂肪空泡增多,肝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油滴,肝细胞受损;以肝脏总脂质、TG和总磷脂为评定指标,采用折线模型获得北京鸭胆碱需要量分别为833mg/kg (P=0.0028, R2=0.905),1311mg/kg (P=0.0039,R2=0.891)和1230mg/kg (P=0.0015, R2=0.926);与试验一以生长性能为评定指标估算的需要量相比,北京鸭需要更多的胆碱阻止肝脏过多脂肪沉积。为了确保满足北京鸭所有代谢功能的胆碱营养需要,故推荐1-21日龄北京鸭胆碱需要量以1300mg/kg为宜。试验四应用转录组学技术研究了胆碱调控北京鸭脂肪代谢的分子机制和信号转导途径。试验设胆碱缺乏组(302mg/kg)和胆碱添加组(1414mg/kg),分别从两组中选取接近平均体重的试验鸭各3只,提取肝脏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分析。结果表明,北京鸭6个肝脏样品rnRNA测序序列分别在5.4到6.7千万之间,共获得36.5千万的高质量干净序列,其中原始序列的89.72%为高质量序列,可为后续分析;经过覆盖度评价和RNA-seq数据验证后发现,90%的Clean reads比对到参考基因组外显子上,且RNA-seq测序数据与qRT-PCR验证结果趋势一致;北京鸭胆碱缺乏和对照组肝脏表达谱比对后共筛选出363条差异表达基因(上调233,下调130),这些差异基因大部分与脂肪代谢、能量平衡、胆碱代谢、磷脂代谢、免疫应激以及氧化还原有关;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膜完整性、细胞质、转录因子和细胞核上以及参与转录调控、信号转导途径、氧化还原、电子转移、DNA连接、蛋白质结合和ATP连接等生物学过程,日粮胆碱水平显着影响了PPARa信号转导通路、脂肪消化吸收通路和甘油脂质代谢通路等。胆碱缺乏显着影响了PPAR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基因表达,其中PPARa、RXR、SCD、CYP7A1、DBI基因表达量下调,而FABP基因、ACBP基因和HMGCS1基因表达量上调,表明胆碱缺乏后降低了肝脏脂肪的分解和β-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加剧脂肪肝形成。综上所述,胆碱具有促进北京鸭生长发育和抗脂肪肝的作用,胆碱缺乏后北京鸭肝脏脂肪显着升高,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PPARa信号传导通路中与脂肪分解和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加剧脂肪肝形成。与生长所需胆碱相比,北京鸭需要更多的胆碱阻止肝脏过多的脂肪沉积,肝脏磷脂含量可作为评价肉鸭胆碱营养状况新的敏感指标。

江凤霞[7](2014)在《二氢吡啶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及残留消除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两个试验分别考察了二氢吡啶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和二氢毗啶在肉鸭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试验1二氢吡啶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及残留消除规律研究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共设3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50和300mg/kg的二氢吡啶。480只1日龄健康樱桃谷肉鸭(公鸭),按初始体重无差异原则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10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鸭。试验期共计49d,1-14d为生长前期,15-35d为生长后期,36-49d为消除期。试验第35d从每个重复中选择1只鸭,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和血浆,血清用于测定血液生化指标;肉鸭采血后屠宰,分离各内脏器官,测定肉鸭屠宰性能和器官指数;测定肉鸭血浆、肝脏、胸肌和排泄物中的二氢吡啶含量,考察二氢毗啶对肉鸭生产性能影响及二氢吡啶在肉鸭体内的残留规律。36d开始所有肉鸭换喂不含二氢吡啶的基础饲粮,在换料后的第1、2、4、7、14d采集肉鸭血浆、肝脏、胸肌和排泄物测定二氢吡啶含量,考察二氢吡啶在肉鸭体内的消除规律。结果显示二氢吡啶对肉鸭各阶段生产性能无显着影响(P>0.05);二氢吡啶对肉鸭血清中GOT、GPT活性无显着影响(P>0.05),血清中总蛋白、球蛋白、清蛋白、尿酸、肌酐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二氢吡啶对肉鸭内脏器官指数无显着影响(P>0.05);在肉鸭血浆、肝脏、胸肌中未检测到二氢吡啶原型,肉鸭排泄物中检测到二氢吡啶原型,其含量与饲粮中的二氢毗啶添加量呈正比例关系,不同处理问差异极显着(P<0.05);换喂不含二氢吡啶的基础饲粮1d后,添加150和300mg/kg组肉鸭排泄物中的二氢吡啶含量分别下降了97.18%和97.38%。结果表明二氢吡啶对肉鸭生产性能、器官发育和健康无显着影响;肉鸭血浆、肝脏和胸肌中均未检测到二氢吡啶原型,排泄物中检测到二氢毗啶原型,停喂二氢吡啶后,排泄物中的二氢吡啶含量迅速下降。试验2二氢吡啶在肉鸭体内的代谢规律研究本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24只42日龄健康樱桃谷肉鸭(公鸭)按体重差异不显着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6只,试验组18只,每个重复1只鸭,单只饲养于代谢笼内。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一次强饲含1500mg/kg二氢吡啶的饲粮。从强饲开始计时,间隔0.5、1、1.5、2、3、5、8、12、24、36、48h,每个时间点分别从对照组和试验组中各选择6只肉鸭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浆,测定血浆中的二氢吡啶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在强饲后的第4、8、12、16、24、30、36、48h收集排泄物,测定排泄物中二氢吡啶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结果显示在肉鸭血浆中未检测到二氢吡啶原型,检测到2,6-二甲基-3,5-二乙基酯吡啶和2,6-二甲基-3-羧基-5-乙酯基吡啶两种可能代谢物,2,6-二甲基-3-羧基-5-乙酯基吡啶在3h和8h浓度达最高,至24h不能检出;在肉鸭排泄物中检测到二氢吡啶原型、2,6-二甲基-3,5-二乙基酯吡啶、2,6-二甲基-3-羧基-5-乙酯基吡啶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排泄物中的二氢吡啶原型在8h达浓度峰值,48h内排泄物中二氢吡啶原型排泄率为1.13%~2.38%,至48h排泄物中仅有少量二氢毗啶原型排出;2,6-二甲基-3-羧基-5-乙酯基吡啶在4-8h达最高浓度。结果表明:二氢吡啶在肉鸭体内可能发生代谢生成3种代谢产物。肉鸭饲喂二氢毗啶后,以二氢吡啶原型和代谢产物的形式随排泄物排出体外。

王宝维,舒常平,葛文华,岳斌,张名爱,姜杨[8](2014)在《填饲期肥肝鹅脂肪沉积、血脂成分和脂类代谢酶的变化规律》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不同填饲期肥肝鹅体内脂肪沉积、血脂成分和脂类代谢酶等指标的测定分析,探讨肥肝鹅脂肪代谢规律。【方法】选取同批孵化、相同饲养条件下育成的85日龄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的肝用型公鹅200只进行填饲,填饲期30 d。从预试期结束起,分别于填饲0、6、12、18、24、30 d取血、屠宰1次;每次随机选取30只体重相近的试验鹅,每只为1个重复,以填饲0 d作为对照。分别测定肝重、皮脂重、腹脂重、肠脂重、皮脂率、腹脂率、肠脂率、血脂成分和脂类代谢相关指标。所有试验鹅填饲同一种饲粮,填饲量定量一致。将经过筛选的玉米粒倒入水锅内,煮沸5—10 min后,捞出沥干,趁热加入1%鹅油、0.3%的食盐并充分拌匀,冷却后作为填饲饲粮;采用双人机械填饲方法。试验鹅采用地面圈养填饲,分栏饲养。【结果】①腹脂重、皮脂重、肠脂重随着填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填饲12—18 d腹脂、皮脂、肠脂、肥肝脂肪沉积增重最快,填饲30 d时皮脂重>腹脂重>肠脂重;②除了填饲6 d皮脂率与肥肝重呈显着负相关(r=-0.869)外,不同填饲期肥肝鹅腹脂重、皮脂重、肠脂重、腹脂率、皮脂率、肠脂率与肝脏重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③填饲显着改变游离脂肪酸(non-estesterified fatty acid,NEFA)和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A,Apo-A)的含量;在整个填饲过程中,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B,Apo-B)的含量随着填饲时间的延长有下降的趋势,但各填饲阶段之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随着填饲时间的延长,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VLDL-C)的含量逐渐增加。④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脂肪酶(lipase,LPS)、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和肝脂酶(lipoprotein lipase,HL)和总脂酶(LPL+HL)活性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填饲18—24 d,并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结论】填饲显着改变肥肝鹅的机体脂肪组成;填饲能够显着改变肥肝鹅血脂成分含量,肝重与机体脂肪沉积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填饲12—24 d是机体脂肪代谢最旺盛的时期,沉积量最多,肥肝增重最快。

谷长勤[9](2013)在《1型鸭甲肝病毒(DHAV-1)致雏鸭肝损伤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鸭病毒性肝炎是由1型鸭甲肝病毒(DHAV-1)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特别是1周龄以内的雏鸭最易感,病死率达90%以上。虽然近两年DHAV-1的全基因序列公布于世使得DVH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国内众多研究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病原学的研究,而对于DVH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仍局限在上世纪的组织学和血清学水平。自然感染DHA-V与日龄有关,1-2周龄是发病的高峰期。我们前期研究已经证实4日龄的雏鸭人工感染DHAV-1后1-2天急性死亡,而35日龄的大鸭仅见一过性的精神沉郁。35日龄鸭为什么不发病,除了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以外,是不是与鸭肝脏发育相关,国内外对不同品种的8周龄以上鸭的肥肝发生机制研究的较多,而对于35日龄以下肉鸭肝脏脂代谢还未见报道。本课题第一部分拟对3—35日龄鸭的脂肪代谢规律进行动态的研究。其次雏鸭感染DHAV-1后快速死亡与急性肝损伤及其导致的低血糖昏迷或肝性脑病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第二部分以临床分离的DHAV-1JX株感染动物模型,研究病毒感染后,肝脏脂质过氧化、脂代谢相关调控基因和炎症因子的改变,从而阐明鸭肝炎病毒致雏鸭肝损伤的机制。1.3—35日龄樱桃谷肉鸭肝脏脂代谢的特点为了弄清鸭肝炎病毒和鸭日龄的易感性差异,本研究拟在自由采食的饲养条件下,从鸭血清学和肝组织学的变化着手,动态观察35日龄内肉鸭肝脏脂肪的代谢规律。结果表明3-35肉鸭肝组织内粗脂肪的含量均大于10%,其中以3日龄肉鸭肝脏内粗脂肪含量最高,可达38.65%;肝组织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发现4日龄雏鸭肝脏内中性脂肪含量最高。3-35日龄肉鸭血浆脂代谢指标显示3-7日龄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脂(HDLC)、低密度胆固醇脂LDLC均下降,而甘油三酯(TG)升高,TBIL、TC、HDLC、LDLC、TG的变化明显的时间集中在7、14日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肝组织内的微粒体脂肪酸转运蛋白(MTP)、过氧化物酶增值激活受体(PPAR)和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表达进行观察:14日龄时雏鸭血浆TG升至最高,可能与组织内MTP的表达量7—14日龄下降密切相关,21日龄时肝组织中粗脂肪含量最低与该时间点的MTP的表达量上升至最高有关,暗示MTP参与肝细胞内TG的转运;PPAR在3—28日龄表达量逐渐上升,与肝组织内粗脂肪含量下降呈负相关;FABP的表达可能与肉鸭后期肝脏内TG的合成密切相关。结论:樱桃谷肉鸭1—3周龄是肝内脂质向机体其他部位输送的关键时期。2.鸭肝炎病毒对4日龄樱桃谷肉鸭的肝损伤机制研究禽类的肝脏是禽体内含巨噬细胞(枯否氏细胞)最多的器官,机体受到应激时,这些细胞的活化在鸭肝炎病毒感染时的作用还不清楚。鉴于雏鸭肝脏的特点,本研究从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后肝脂代谢、自由基及细胞因子等变化来阐明肝损伤的可能机制。DHAV-1JX感染雏鸭后5d,肝脏内总抗氧化能力下降,丙二醛(MDA)在感染后2-3d升高,一氧化氮(NO)及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2-3d升高,引起肝脏出血和大量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胆管上皮的增生。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干扰素a (INFa)转录1d升高后下降,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a (TNF-a)转录水平均下降,血清IL—1p感染后1d升高明显,血清IL-6变化不明显。肝细胞受损引起血液中转氨酶迅速升高,肝内MTP表达量1d急剧下降,脂代谢异常,血浆TG升高,TC降低,DLDC升高,肝脂质转运异常引发脂肪变性。DHAV-1JX致4日龄雏鸭急性肝损伤至肝功能急剧下降,血液内间接胆红素升高,血氨清除不足,血糖浓度下降,进而出现肝昏迷而快速死亡。结论:DHAV-1JX刺激雏鸭肝脏细胞因子的产生较弱,DHAV-1JX可刺激雏鸭肝脏产生大量的NO及脂类自由基。

鲁凯[10](2013)在《北京鸭与黑鹜鸭屠宰性状及脂质沉积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京鸭属于大型肉鸭,黑鹜鸭属于蛋鸭,两个品种生长发育和脂肪代谢存在差异,大型肉鸭生长速度较快,皮下脂肪沉积较丰富,黑鹜鸭皮下脂肪在相同情况下皮下脂肪沉积较少。本实验拟以北京鸭和黑鹜鸭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屠宰性状、屠宰指标,检测和比较两个品种血浆脂质代谢相关参数在不同阶段的差异,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质合成部分关键基因FAS、ACC和DGAT2在肝脏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以及脂肪分化标志基因PPAR γ.C/EBP α在腿脂、腹脂、皮脂中的相对表达量,来分析大型肉鸭和黑鹜鸭肝脏脂质代谢和脂肪分化上的差异及其原因。本研究可为阐述鸭脂质代谢和沉积分子机理研究奠定提供一定的借鉴,以及生产上选育优质肉鸭提供一定的依据。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北京鸭活体重从第4周开始到第16周显着高于黑鹜鸭(P<0.05),屠体重从第2周到16周显着高于黑鹜鸭(P<0.05)。北京鸭肝重从第4周到16周显着高于黑鹜鸭,腹脂和皮脂重在所研究显着高于黑鹜鸭,腿脂从第4周到16周显着高于黑鹜鸭,北京鸭在屠宰指标中表现皮脂沉积效率较高。2.北京鸭在20胚龄时血浆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着高于黑鹜鸭(P<0.05),而出壳时仅LDL显着高于黑鹜鸭;在出壳2周时,黑鹜鸭TC显着高于北京鸭(P<0.05)。3.北京鸭和黑鹜鸭脂质合成基因(FAS、ACC和DGAT2)在肝脏中的mRNA表达量在第16周高于第8周,其中ACC达到差异显着水平(P<0.05);第8周时,两个鸭种脂质合成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差异不显着,而在第16周时,黑鹜鸭肝脏脂质合成基因(FAS、ACC和DGAT2)mRNA表达普遍高于北京鸭,其中FAS达到显着水平(P<0.05)。4.北京鸭和黑鹜鸭血浆甘油三酯(TG).TC水平与体重、肝重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选择脂质的同时将会损失体重;北京鸭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GLU)水平与体重呈现负相关,肝脏合成基因ACC.FAS表达丰度与体重、腹脂和皮脂重呈现正相关,而DGAT2与体重、腹脂正相关,北京鸭合成脂类代谢基因表达与血浆葡萄糖、LDL.HDL呈现显着相关;北京鸭沉积分化基因PPAR γ表达量与腹脂沉积表现极显着正相关,黑鹜鸭C/EBP α在腹脂和腿脂中表达量与屠体重呈现显着正相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大型肉鸭和黑鹜鸭在生长过程中脂质代谢存在明显差异,大型肉鸭较黑鹜鸭脂质代谢能力旺盛,不管是肝脏脂肪合成的能力,还是肝外脂肪组织沉积脂肪的能力。两个品种鸭血浆参数的水平、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都与机体脂肪代谢呈现一定的相关性,表明今后可以考虑从以上这些入手来深入探讨鸭脂质代谢的分子机制。

二、肉鸭血浆脂类浓度与体脂含量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肉鸭血浆脂类浓度与体脂含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瘦肉型和脂肪型北京鸭肉用性能、肉品质和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北京鸭选育概况
    1.2 脂肪沉积
        1.2.1 脂肪沉积过程
        1.2.2 影响脂肪沉积的因素
    1.3 影响肉品质的因素
        1.3.1 肉品质的定义
        1.3.2 品种对肉品质的影响
        1.3.3 肌肉部位对肉品质的影响
        1.3.4 日粮对禽类肉品质的影响
        1.3.5 饲养环境对禽类肉品质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瘦肉型和脂肪型北京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和肉品质的比较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生长性能比较分析
        2.2.2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屠宰性能比较分析
        2.2.3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血浆生化指标比较分析
        2.2.4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胸肌常规肉品质的比较
        2.2.5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腿肌常规肉品质的比较
        2.2.6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胸腿风味的比较
    2.3 讨论
        2.3.1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生长性能分析
        2.3.2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屠宰性能分析
        2.3.3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血浆生化指标分析
        2.3.4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肉品质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瘦肉型和脂肪型北京鸭的肠道发育与盲肠微生物的比较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方法
        3.1.2 试验方法
        3.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小肠各段肠道长度比较分析
        3.2.2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消化器官质量比较分析
        3.2.3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盲肠微生物比较分析
    3.3 讨论
        3.3.1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消化器官发育情况分析
        3.3.2 瘦肉型与脂肪型北京鸭盲肠微生物分析
    3.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番鸭与北京鸭脂肪沉积性状与血清指标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1.2测定指标及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番鸭与北京鸭的体重与胸肌重差异
    2.2 肝脏和体脂沉积差异
    2.3 血清生化指标差异及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番鸭与北京鸭体重差异分析
    3.2 脂肪沉积相关指标差异分析
    3.3 血清生化指标差异分析
    3.4 脂肪沉积性状与血清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4 结论

(3)番鸭与北京鸭脂质代谢及肝脏转录组学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番鸭与北京鸭
        1.1.2 番鸭与北京鸭肝脏脂质代谢差异
        1.1.3 家禽血清生化指标与脂肪沉积相关性
        1.1.4 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
    2.4 指标测定
        2.4.1 脂肪沉积指标测定
        2.4.2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2.4.3 肝脏转录组学分析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重差异
    3.2 肝脏与外周脂肪沉积差异
    3.3 血清生化指标差异及相关性分析
        3.3.1 血清生化指标差异
        3.3.2 血清生化指标与脂肪沉积相关性分析
    3.4 转录组测序数据
        3.4.1 RNA质检与测序数据质评结果
        3.4.2 参考基因组比对结果
        3.4.3 表达水平分析
        3.4.4 差异表达分析
        3.4.5 GO富集分析
        3.4.6 KEGG富集分析
        3.4.7 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筛选
        3.4.8 qPCR验证
4 讨论
    4.1 体重差异分析
    4.2 脂肪沉积差异分析
    4.3 血清生化指标差异分析
    4.4 血清生化指标与脂肪沉积相关性分析
    4.5 肝脏转录组学分析
5 结论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4)北京鸭腿部出血症发病原因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北京鸭腿部出血症发病原因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分析与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北京鸭腿部出血症病理生理学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分析与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北京鸭腿部出血症转录组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与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北京鸭腿部出血症代谢组学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与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6)胆碱对北京鸭生长发育和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
插图与附表清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北京鸭胆碱需要量的研究
        摘要
        前言
        (一) 胆碱对生长前期北京鸭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二) 胆碱对生长后期北京鸭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肝脏脂质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胆碱缺乏对北京鸭生长发育和相关代谢指标的影响
        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三 日粮胆碱水平对北京鸭肝脏和血浆脂质代谢的影响
        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四 胆碱调控北京鸭脂肪代谢的转录组学研究
        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测序数据结果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二氢吡啶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及残留消除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
一 前言
二 文献综述
    1 二氢吡啶的理化性质
    2 二氢吡啶的生理功能
        2.1 抗氧化作用
        2.2 调节内分泌
        2.3 提高动物免疫力
        2.4 促进矿物质消化吸收
    3 二氢吡啶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3.1 改善生产性能
        3.2 改善产蛋性能
        3.3 改善繁殖性能
        3.4 改善畜产品品质
        3.5 降低腹脂率和肝脂率,防治脂肪肝
        3.6 提高免疫性能
    4 二氢吡啶在家禽生产中的适宜添加量
    5 二氢吡啶的安全性研究
        5.1 二氢吡啶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规律研究
        5.2 二氢吡啶的毒性研究
        5.3 二氢吡啶对人体的潜在隐患
三 有待研究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有待研究的问题
    2 试验目的
    3 试验意义
    4 技术路线
四 试验内容
    试验1 二氢吡啶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及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饲粮
        1.4 试验动物和饲养管理
        1.5 考察指标
        1.6 二氢吡啶的测定方法
        1.7 数据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饲粮中二氢吡啶的含量
        2.2 二氢吡啶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2.3 二氢吡啶对肉鸭胴体品质的影响
        2.4 二氢吡啶对肉鸭器官指数的影响
        2.5 二氢吡啶对肉鸭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6 血液和组织样品中二氢吡啶测定方法的建立
        2.7 二氢吡啶在肉鸭体内的排泄和残留消除
        3 结果与讨论
        3.1 饲料中二氢吡啶的含量变化
        3.2 二氢吡啶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3.3 二氢吡啶对肉鸭胴体品质的影响
        3.4 二氢吡啶对肉鸭健康的影响
        3.5 肉鸭组织中二氢吡啶含量检测方法的构建
        3.6 二氢吡啶在肉鸭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
        4 小结
    试验2 二氢吡啶在肉鸭体内的代谢规律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动物
        1.3 试验饲粮
        1.4 仪器设备、化学试剂与药品
        1.5 饲养管理
        1.6 考察指标及样品采集
        1.7 样品检测方法
        1.8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二氢吡啶及其代谢物的HPLC-QTOM/MS/MS
        2.2 血浆中二氢吡啶及代谢产物含量
        2.3 排泄物中二氢吡啶及代谢产物含量
        2.4 讨论
        3 小结
全文结论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8)填饲期肥肝鹅脂肪沉积、血脂成分和脂类代谢酶的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试验方法
        1.2.1试验设计
        1.2.2试验饲粮及填饲方法
        1.2.3饲养管理
        1.2.4血样采集
        1.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1.2.5.1体脂沉积指标测定
        1.2.5.2生化指标
        1.2.6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填饲期肥肝鹅脂肪沉积分布规律与肝重相关性分析
    2.2 不同填饲期肥肝鹅血脂成分的变化
    2.3 不同填饲期肥肝鹅游离脂肪酸和载脂蛋白含量的变化
    2.4 不同填饲期肥肝鹅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3 讨论
    3.1 不同填饲期肥肝鹅脂肪沉积规律
    3.2 不同填饲期肥肝鹅血脂成分的变化
    3.3 不同填饲期肥肝鹅载脂蛋白含量的变化
    3.4不同填饲期肥肝鹅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4 小结

(9)1型鸭甲肝病毒(DHAV-1)致雏鸭肝损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鸭病毒性肝炎概述
        1.1 鸭肝炎病毒分型
        1.2 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点
        1.3 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2 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2.1 鸭肝脂代谢
        2.2 脂质过氧化与肝损伤
        2.3 自由基与肝损伤
        2.4 细胞因子与肝损伤
        2.5 低血糖与肝性昏迷
    3 课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3-35日龄樱桃谷肉鸭肝脂肪代谢的变化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及营养要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及配置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及取材
        2.2 肝脏粗脂肪测定方法-索氏抽提法
        2.3 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2.4 冰冻切片的制作
        2.5 肝组织油红O染色
        2.6 石蜡切片的制作和HE染色
        2.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8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日龄肉鸭肝脏内粗脂肪的含量的测定结果
        3.2 不同日龄肉鸭血浆脂代谢指标的测定结果
        3.3 不同日龄肉鸭肝组织内中性脂肪含量变化
        3.4 不同日龄肉鸭肝组织组织学观察
        3.5 不同日龄肉鸭肝组织内脂代谢相关调控蛋白的含量变化
    4 讨论
        4.1 不同日龄肉鸭肝脏的组织学特点和肝脏内脂质含量的变化
        4.2 不同日龄肉鸭血浆脂代谢的特点
        4.3 FABP、PPAR、MTP在肉鸭生长期肝脂代谢的可能作用
    5 结论
第三章 鸭病毒性肝炎对樱桃谷肉鸭的肝损伤机制
    1 材料
        1.1 病毒、试验动物及营养要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及配置
    2 试验方法
        2.1 病毒的增殖
        2.2 试验设计及取材
        2.3 肝匀浆的制备
        2.4 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2.5 肝组织自由基相关指标的测定
        2.6 石蜡切片的制作和HE染色
        2.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8 肝组织RNA提取和cDNA合成
        2.9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的病毒含量
        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细胞因子的表达
        2.11 血清内细胞因子IL-1β和IL-6 ELISA测定
        2.12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DHAV-1感染雏鸭后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
        3.2 DHAV-1感染雏鸭肝脏的组织学动态观察
        3.3 DHAV-1感染雏鸭后血液内胆红素的动态变化
        3.4 DHAV-1感染雏鸭后血浆内肝损伤相关酶的动态变化
        3.5 DHAV-1感染雏鸭后脂代谢指标的动态变化
        3.6 DHAV-1感染雏鸭后肝组织中NOS和NO的变化规律
        3.7 DHAV-1感染雏鸭后肝组织中抗氧化酶的变化规律
        3.8 DHAV-1感染雏鸭后血氨和血糖的动态变化
        3.9 DHAV-1感染雏鸭后PPAR在肝组织中的分布规律
        3.10 DHAV-1感染雏鸭后MTP在肝组织中的分布规律
        3.11 DHAV-1感染雏鸭肝组织中病毒含量的动态变化
        3.12 DHAV-1感染雏鸭后血液内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
        3.13 DHAV-1感染雏鸭后肝脏内细胞因子的转录
        3.14 DHAV-1感染雏鸭后肝脏内PPARa的转录
    4 讨论
        4.1 DHAV-1感染雏鸭后代谢异常与肝损伤的关系
        4.2 DHAV-1感染雏鸭后肝内自由基与肝损伤的关系
        4.3 细胞因子参与DHAV-1感染后雏鸭肝损伤的机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与研究相关的论文
致谢

(10)北京鸭与黑鹜鸭屠宰性状及脂质沉积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脂质合成代谢
        1.1.1 脂肪酸合成
        1.1.2 ACC在脂肪酸合成中的作用
        1.1.3 FAS在脂肪酸合成中的作用
        1.1.4 肝脏脂肪酸转化合成
        1.1.5 DGAT2在TG的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2 PPARI~-在血浆脂质吸收过程中的作用
    1.3 C/EBPA和PPARI~-在脂质分化中的作用
    1.4 脂质代谢差异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耗材、试剂及试剂盒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4 主要生物学软件
    2.2 试验方法
        2.2.1 血浆参数测定及屠宰性能测定
        2.2.2 磨样和总RNA抽提
        2.2.3 cDNA合成逆转录反应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北京鸭与黑鹜鸭屠体性状差异分析
    3.2 北京鸭和黑鹜鸭血浆参数变化差异分析
    3.3 北京鸭和黑鹜鸭屠宰性状和血浆参数的相关分析
    3.4 北京鸭和黑鹜鸭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3.4.1 FAS、ACC、DGAT2基因在肝脏中表达差异分析
        3.4.2 PPARγ、C/EBPα两个基因在腿脂(FA)、腹脂(AF)、颈脂(SF)表达差异分析
    3.5 北京鸭和黑鹜鸭基因表达与屠宰性状相关分析
    3.6 北京鸭和黑鹜鸭基因表达与血浆参数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北京鸭和黑鹜鸭脂质指标差异
    4.2 北京鸭和黑鹜鸭肝脏脂质合成差异
    4.3 北京鸭和黑鹜鸭脂肪沉积差异
    4.4 存在的问题的后续性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文章

四、肉鸭血浆脂类浓度与体脂含量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瘦肉型和脂肪型北京鸭肉用性能、肉品质和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比较分析[D]. 杨婷铄. 扬州大学, 2021
  • [2]番鸭与北京鸭脂肪沉积性状与血清指标的差异研究[J]. 夏文锐,温雪婷,杨华,肖英平,邹晓庭. 中国畜牧杂志, 2020(10)
  • [3]番鸭与北京鸭脂质代谢及肝脏转录组学差异研究[D]. 夏文锐. 浙江大学, 2020(01)
  • [4]北京鸭腿部出血症发病原因和机制研究[D]. 张亚茹.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5]北京鸭饲料转化率与屠体性状的相关关系[A]. 杨方喜,郝金平,李国臣,陈瑶,胡胜强. 第六届(2015)中国水禽发展大会论文汇编, 2015(总第59期)
  • [6]胆碱对北京鸭生长发育和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D]. 闻治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7]二氢吡啶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及残留消除规律研究[D]. 江凤霞. 四川农业大学, 2014(06)
  • [8]填饲期肥肝鹅脂肪沉积、血脂成分和脂类代谢酶的变化规律[J]. 王宝维,舒常平,葛文华,岳斌,张名爱,姜杨. 中国农业科学, 2014(08)
  • [9]1型鸭甲肝病毒(DHAV-1)致雏鸭肝损伤机制的研究[D]. 谷长勤. 华中农业大学, 2013(10)
  • [10]北京鸭与黑鹜鸭屠宰性状及脂质沉积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研究[D]. 鲁凯.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肉鸭血脂浓度与体脂含量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