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梅州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1](2021)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潜力评价 ——以梅州市雁洋镇四个古村落为例》文中提出首先介绍相关背景,传统村落既具备艺术、历史、科学等文化遗产价值属性,同时又拥有百般类型而数量庞大的古建筑,所含的文化资源不可复制,是人类传承知识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作为当前我国最大的文化遗产之一,其对于文化保护理论及旅游实践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意义,还兼备挑战性。我国的传统村落分布广,数量多,但面临着自然景观损毁严重、文化景观消亡、历史建筑修缮管理不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功能失衡;村落功能异化、空心化;村民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知识;旅游发展理念不先进、旅游市场不够成熟;保护发展观念不够清晰化等诸多问题和困难,如何能够在文化保护发展的同时,让广大游客在中国大地感受散落的闪耀灿烂传统村落文化明珠璀璨之美,都十分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思考。其次以广东梅州市雁洋镇四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国家政策环境,阅读广泛的文献、旅游发展实地考察和旅游资源调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得出雁洋镇旅游资源分类表,共有8个主类,19个亚类,43个基本类型,108个旅游资源单体,梳理出雁洋镇具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据此分析当前雁洋镇传统村落旅游现实情况和村落价值。最后,利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对协同发展潜力评价指标进行定性定量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协同发展内容,构建潜力指标体系,筛选出宏观环境、物质文化保护空间、非物质文化保护空间、文化及生态吸引力、旅游发展水平为系统层指标;二是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随后进行指标赋值设计,然后构建评价函数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雁洋镇4个传统村落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可供传统村落定量分析的潜力得分;三是提出雁洋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协同发展问题;四是提出协同发展对策建议,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黄芸[2](2020)在《广东省丰顺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旅游是近些年来兴起的备受欢迎的旅游休闲方式,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结合而成。乡村旅游既能实现人们亲近自然、感受乡村田园风光而获得身心放松的愿望,又有利于服务“三农”、促进乡村地区发展,增加了城乡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多居住在城市甚至乡村地区的人们都热衷于这种时尚、低碳的活动形式。我国“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坚持特色化、市场化发展方向,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选取广东省丰顺县这一粤东地区典型的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国内外文献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研究成果及理论入手,通过对丰顺县乡村旅游资源全面调查,了解其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当前开发情况;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掌握该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现状的相关资料,梳理了影响丰顺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和存在问题,发现其进入高铁时代的乡村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立足于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与特点,提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发展思路及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发展对策建议,以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结果如下:(1)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初具规模。(2)区位交通便利、文化旅游资源多元化是丰顺县乡村旅游发展明显的优势,同时拥有省市县三级政策和规划扶持,发展潜力巨大。(3)调查结果表明丰顺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前有温泉和高铁作为强力支撑,但存在以下问题和难点:政府的科学规划未能及时落地、缺乏统一的规范部署、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不健全、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缺少实际有效的市场宣传推广手段、个别发展定位不合理、旅游资源存在时节性等。(4)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发挥政策优势、统筹规划部署、健全乡村旅游管理机制、构建服务体系方面加强发展引导力;在扩大宣传、打造品牌、推出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完善基建、实现全年候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等方面增强丰顺县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力。
刘亚晶[3](2020)在《基于人地关系的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取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进一步要求优化区域互助和深化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然而长期以来,不管是在全国层面还是在区域层面都面临着“不协调、不平衡、不持续”的重大挑战,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如何通过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区域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间的发展关系,区域间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的发展新格局,已经成为当前区域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包含了多功能的地理环境与多层次的人类活动主体的相互作用、彼此渗透与双向生成;区域协调是指在既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各区域之间发展机会趋于均等,发展利益趋于一致,总体上处于发展同步、利益共享的相对协调状态,区内通过良性竞争与紧密合作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协同的有机整体。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明确要求广东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实现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协调发展。然而广东省因其固有的“核心-外围”空间结构,区内发展差异较大,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典型性、迫切性和全局性。改革开放之后,省内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各地级市之间的空间竞争与合作的相互作用愈发紧密,整体上看各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耦合度逐渐提高,但山区地区耦合度低于沿海地区;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在逐渐增强,但是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正在逐渐拉大,珠三角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显着高于省域外围地区,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亦愈加突出。因此,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强省,广东需要深入实践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针对省内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在优化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强化粤东西北支持力度,特别是区域发展的空间政策调控方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新格局,率先构建海陆一体、陆海协调的海岸带经济发展新空间。本研究以广东省为案例,在梳理其人地关系区域演进规律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模型、建立评价体系,测度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时空分异,探求其区域协调发展的调控机理并提出优化调控的政策建议,是有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实践。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7个章节:第1章,绪论。从区域发展失衡、人地空间矛盾的现实问题和理论诉求出发,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阐明开展广东省人地关系空间协调性研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本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说明,搭建整体结构安排,明晰研究技术路线。第2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对本文涉及的人地关系、区域协调、调控机理等基本概念进行辨析,界定研究对象,对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城镇化与公共服务、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第3章,研究区域、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介绍研究区域的概况,并对研究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的缘由进行交代,介绍本文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区域综合发展、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说明各项指标的具体意义并利用熵值法确定其影响权重的大小。第4章,广东省人地关系的区域分异研究。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从时间维度对广东省区域人地关系演进规律进行梳理,从地级市和四大区域两个空间维度剖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以及综合发展的状况,进一步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四个方面对广东省人地关系的空间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广东省人地关系的时空结构格局。第5章,广东省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时空测度。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评价广东省不同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时空分布,构建人地关系空间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全省经济、社会、环境、资源4个子系统以及综合发展的空间协调发展状况,并总结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第6章,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调控机理与政策建议。基于前文相关章节的研究基础,利用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对广东省近年来发布和实施的区域调控规划政策及驱动力进行评估和解析,对现有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作用机制进行研判,从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共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海陆统筹等方面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第7章,结论与展望。归纳总结主要的研究结论,并说明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研究表明:①广东省区域综合发展状况区域差距较大,珠三角地区综合发展状况较好且长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粤北山区综合发展状况波动较大,粤东地区和粤西地区综合发展状况较差;②广东省区域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速度放缓,珠三角地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事业增长较快,与珠三角地区的差距在不断缩小;③广东省各区域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协调性、均衡性较低,区域间协调发展矛盾仍然突出,需要衔接都市圈和大湾区建设,从基础设施、产业共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海陆功能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控。
张杰[4](2019)在《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森林养生旅游在国内方兴未艾。2019年3月8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2022年建成布局较合理的区域性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立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强调森林康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森林养生旅游是森林康养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中医特色明显,开展森林养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独特优势。广东省森林资源丰富,养生旅游发展基础坚实,社会对发展森林养生旅游的呼声很高。但是目前相较其他省份而言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实质进展比较缓慢。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研究很少,而且多数的森林养生旅游研究是基于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的视角,仅有零星的森林旅游研究涉及到中医养生的内容,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缺乏中医养生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开展了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研究。目的:首先,系统地梳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基于中医学的森林养生理论。其次,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内部现状与问题,以及内外部综合态势。然后,基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以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其开发策略,包括开发模式、产品和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最后,介绍和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三个具体案例。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森林养生旅游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一)交叉研究法森林养生旅游属于多产业交叉领域,涉及中医药、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等多学科内容,因此要使用多元化视角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二)文献研究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森林养生旅游的研究文献,尽可能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中医养生学、旅游管理学、森林医学相关文献着作,整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查阅、整理相关政府部门网站、行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尽可能全面收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资料。(三)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省内省外多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单位,深入山地、森林,与当地居民、游客、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谈,详细考察当地的森林气候、地形、植被、水源、历史人文等情况,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四)访谈报告法与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合作开展关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举办“国有林场森林康养休闲体验示范建设情况”座谈会,对受访者进行结构性访谈调查,并多次参加行业会议、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交流,加深对森林养生旅游的专业认识。(五)问卷分析法在广东省部分森林旅游区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并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消费者特征、认知及需求情况。(六)模型分析法引入了 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RMP旅游开发模型、SWOT综合态势分析模型,将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进行结构化的模块分析,系统地开展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七)个案分析法在开发现状研究和开发策略研究部分,多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在最后开展专门的案例研究内容,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成果:(1)系统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森林养生理论。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时涉及的旅游开发一般理论,并探讨其在森林养生旅开发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竞争力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首次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本研究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将森林养生的概念进行合理延伸,以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森林医学理论为指导,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的概念内涵、养生目的、养生原则、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认为森林养生是以有益人体健康的森林环境与资源为基础,辅以必要的养生保健设施,通过环境养生、行为养生、精神养生等具体养生方法活动,最终实现维护健康和幸福两大目的的一种综合养生方式。森林养生的原则包括天人相应,三因制宜;扶正避邪,预防为主;动静互涵,身心同调;综合调养,持之以恒四大方面。森林养生的方法有森林浴养生、森林饮食养生、森林运动养生、森林温泉养生、针灸推拿养生、森林园艺养生、森林精神养生、森林芳香养生、森林五色养生、森林音乐养生等十种。(2)研究归纳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有政策环境: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持、养生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经济环境:经济整体发展稳中求进、森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对养生需求日益扩大、广东省养生文化氛围浓厚;技术环境:中医药养生技术发展、林业科技发展、旅游事业人才培养等。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内部开发现状:整理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资源、岭南本草资源、饮食养生资源、温泉养生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市场需求,包括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分析、对森林养生旅游的认知分析、需求分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产品和服务现状,包括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展情况、规划情况以及目前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有资源缺乏充分利用;开发基础有待完善;产品和服务未形成产业链;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内外部综合态势:内部优势:森林养生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区位和交通条件良好、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旅游经济支撑强劲有力;内部劣势:开发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森林季节性闲置;外部机遇:森林养生旅游是多方政策交汇点、社会的养生需求;外部挑战:其他地区的竞争挑战、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森林破坏。(3)提出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策略。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提出“森林旅游+X养生+Y养生+……”的差异化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并结合实例介绍每种模式的特点、适宜开展的地区、以及产业延伸的路径等内容。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养生特色要融入旅游六要素中。研究还认为目前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群体主要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森林养生方法为框架整理了二十八项森林养生旅游项目,并总结了产品和服务中的三因制宜原则,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提供了森林小镇、森林养生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三种适宜森林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分别从政策规划、人才培养、融资模式、营销推广等方面展开分析。(4)介绍了三个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即丰顺留隍潮客小镇:“森林旅游+温泉+禅修养生”的身心度假模式、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森林旅游+本草+茶文化养生”的林下茶药模式、惠来南药产业园:“森林旅游+本草养生”林下中药模式,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结论: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首次整理出的森林养生理论,为森林养生旅游的内容开发提供专业依据,有助于凸显森林养生旅游的中医药特色。此外对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进行区域研究也尚属首次,系统展现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开发策略,最后三个不同开发模式的案例,为其它研究提供借鉴。整个研究从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实践”研究,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和开发策略的“面”研究到案例分析的“点”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价值。
李密[5](2018)在《广东省湛江市“菠萝的海”乡村旅游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发展,连续15年一号文件都是“三农”主题,而且国民收入逐年升高,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在这些强有力因素的助推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遍地开花。位于广东最南端的湛江市曲界镇被誉为“中国菠萝之乡”,也是中国大陆进入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陆路必经之地,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优美,以菠萝为主的热带特色农业种植景观广阔而奇特,旅游吸引力巨大,开发价值高,是广东省内特色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本文基于乡村旅游的理论基础,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实践例子,紧紧围绕“菠萝的海”乡村旅游区的实际情况,以“收集数据----系统分析-----发现问题----研究借鉴----提出对策”的思路,运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菠萝的海”乡村旅游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菠萝的海”乡村旅游区发展的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此给予广东省湛江市乃至全国其他类似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归李千慧[6](2018)在《梅州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效益的提升,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梅州市历来不单单是农业大市,而且是特色农业发展较快的区域,其农业禀赋和发展条件较好,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经验较为完备,从而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现代农业发展,进而为广东农业的有效发展奠定基础。笔者将梅州市的特色农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和比较分析法对本文收集的资料和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梅州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状况进行阐述,并运用SWOT分析法系统地剖析了发展梅州市特色农业产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而提出今后梅州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第一,明确发展思路。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契机,发展特色农业需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基础,充分挖掘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现有农业产业并做强做大;第二,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县(市、区)为划分区域有选择性的发展特色农业。第三,以创新为龙头,实施科技兴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品牌管理,以此提升特色农产价值。
刘科峰[7](2018)在《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不仅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将旅游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当代旅游经济的增长点。而在文化旅游方面,民族文化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广东省梅州市作为有着“世界客都”称号的城市,蕴含着丰富物质和非物质的客家文化资源。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出“休闲到梅州,健康又享受”的口号。而目前客家文化与旅游发展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值得探讨的是如何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以此来使得在旅游发展中,不断提升客家文化的附加价值,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课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弘扬这些原生态的客家文化,本研究对梅州市的客家文化进行了全方位解读,使客家文化资源成为梅州旅游产业的主心骨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为提升梅州旅游业的整体形象,使客家文化旅游成为梅州旅游产业的金字招牌提供实质性的建设意见。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文化旅游的研究成果,并以学者对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市场的研究现状为基础,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整理和理清梅州目前客家文化旅游的优劣势和机遇,对该地的客家文化进行充分介绍,并研究该地可以用来转化为旅游资源的客家文化,对其旅游价值进行开发,从而促进梅州旅游的发展。最终发现,尽管该地文化资源较为充足,但存在着开发程度较低、起步较晚,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不高,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保护意识不强,配套政策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本研究通过成因分析,发现极少部分客家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开发,而大部分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这从一定程度山反映出当地没有足够关注客家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没有树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开发意识,无法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之间的衔接。最后在全面分析梅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发展客家文化应该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全局出发,整体地对该地文化旅游市场进行整改,将文化旅游主题更加具体化,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开发,使得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互相发展,同时重视人才的积累,使客家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让梅州的客家文化旅游拥有更多的附加价值,丰富其含义,吸引更多人的注意,而且加快梅州经济转型的进程。
刘少坤,阳树英,饶远[8](2017)在《客都梅州市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分析及规划》文中指出[目的]掌握广东省梅州市休闲农业资源现状,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方法]运用SWOT方法对广东省梅州市观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客源市场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资源优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广东省梅州市劳动力市场存在劣势,客源市场存在劣势和竞争,"客家文化"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结论]广东省梅州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资源是发挥其资源优势、扭转劣势、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机遇、迎接观光休闲生态旅游市场挑战的关键,以此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推动旅游向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休闲生态旅游转型,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源供求有效对接。根据梅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优势现状,对梅州市观光休闲旅游的发展功能类型和旅游产品进行了初步规划,提出了森林生态、生态鱼塘垂钓、生态工业、水乡游乐、"客家"民俗、保健休闲、绿色商贸和绿色营销、农业主题园等八大功能类型的旅游产品。
赖女苗[9](2017)在《供给侧视野下的梅州乡村旅游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旅游是新常态下旅游业和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推动乡村城镇化的重要动力。而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种种问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拟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建立如下机制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即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基础上,通过发挥政府的“有形的手”的作用来纠正市场失灵,实现资金、人才、资源、产品要素的优化整合,重新构建政府、企业、村民等乡村旅游供给侧主体的利益关系,实现主体利益分配均衡、信息沟通协调以满足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从而形成合理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这种机制是否可行合理要求进一步回答如下关键问题:(1)乡村旅游的供给侧存在哪些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2)市场机制集聚资源存在障碍,且依靠自身难以克服,引入政府可以破除这些障碍;(3)供给侧的改革是否适应需求侧的要求。通过建立一个“政府-企业-村民”与“资金-人才-资源-产品”的分析框架,运用问卷调查、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相结合的模型、案例等分析方法,沿着乡村旅游供给侧质量规模分析→乡村旅游需求特点→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引入国内外经验→政策设计的技术路线,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目前梅州乡村旅游供给侧出现乡村文化受损、乡村生态环境恶化、产品同质化严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资金支撑,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科学规划,旅游人才缺乏等问题,(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村民三者的利益关系,其深层次原因是因为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有其固有缺陷,不能依靠自身力量克服资源、资金、产品、人才要素的聚集障碍,以及主体利益分配不均衡、信息不对称、利益需求不一致,需要我们通过发挥政府的“有形的手”的作用来纠正市场失灵,实现资金、人才、资源、产品要素的优化整合,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文章的创新之处体现在首次以供给侧的视野研究梅州乡村旅游的发展,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梅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其中供给侧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文章着重从供给侧方面开展研究。
郭晓棘[10](2016)在《韩江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到了21世纪,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主导潮流,目前,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它实现了环境、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共赢。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倡导和推动生态旅游开发,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国策,也是国际旅游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韩江流域是广东省第二大流域,资源丰富,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全国重要的客家文化中心和红色旅游基地,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但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发展生态旅游既能够保护好韩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又能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文章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结合韩江经济带的区位地理条件、自然条件、人文历史、资源条件、社会基础等情况,通过资源评价、SWOT分析、效益分析等方法,论证韩江生态旅游开发的可行性,探讨韩江生态旅游开发的战略目标与模式,并提出开发对策及建议,使韩江经济带在科学合理地开发生态旅游能够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自然环境、社会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文章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本论文可能创新点。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与理论准备,分析了国外研究现状和国内研究现状,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循环经济学等理论基础,深入了解和认识生态旅游。第三章对韩江生态旅游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针对开发基础,进行资源评价、SWOT分析和效益分析。第四章是文章的重点,基于对韩江流域的以上种种条件的分析,明确韩江生态旅游开发的战略目标与模式,确立了保护优先的开发原则,提出战略目标、发展规模定位、发展目标定位,进行市场分析,提出韩江经济带生态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产品设计、生态保护建设等。第五章提出了韩江生态旅游开发建议,包括建立可持续的管理体系,发挥政府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严格控制环境容量,加强游客管理,重视社区参与,完善培训机制和加大旅游宣传等内容,阐述了开发生态旅游需要进一步注意的问题。最后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未来需要关注问题的探讨,并对韩江生态旅游的开发前景进行了乐观展望。
二、论梅州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梅州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潜力评价 ——以梅州市雁洋镇四个古村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综述小结 |
五、研究框架 |
六、相关概念 |
(一)传统村落 |
(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 |
(三)传统村落旅游发展 |
(四)协同发展 |
七、理论基础 |
(一)协同理论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章 雁洋镇概况及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现状 |
一、雁洋镇概况 |
(一)交通区位 |
(二)自然地理 |
(三)社会经济 |
(四)人文历史 |
二、雁洋镇旅游资源分析 |
三、传统村落概况及文化资源概述 |
(一)桥溪村 |
(二)石楼村 |
(三)松坪村 |
(四)雁下村 |
四、文化保护措施 |
(一)宏观政策或条件 |
(二)物质文化保护空间保护 |
(三)宏观政策利好或条件 |
五、旅游发展现状 |
第3章 雁洋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潜力综合评价 |
一、雁洋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机制 |
二、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潜力指标体系构建 |
(一)指标构建原则 |
(二)指标选取 |
(三)指标内涵解释 |
(四)指标赋值 |
三、综合评价 |
(一)指标权重分配 |
(二)评价模型构建 |
(三)数据采集与运算 |
(四)评价结果分析 |
第4章 雁洋镇文化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一、雁洋镇桥溪村面临的问题 |
二、松坪村和石楼村面临的问题 |
三、雁洋镇四个古村落共同问题 |
第5章 促进雁洋镇旅游与传统村落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
一、桥溪村协同发展建议 |
二、松坪村和石楼村协同发展建议 |
三、四个古村落协同发展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广东省丰顺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文章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解读 |
2.1.1 乡村旅游的概念 |
2.1.2 乡村旅游的类型 |
2.1.3 乡村旅游的特征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产业融合理论 |
2.2.3 政府职能理论 |
第3章 广东省丰顺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丰顺县基本概况 |
3.1.1 基本介绍 |
3.1.2 区位条件 |
3.1.3 文化背景 |
3.2 丰顺县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分布 |
3.2.1 丰顺县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
3.2.2 丰顺县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
3.3 丰顺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第4章 丰顺县乡村旅游发展调查与研究 |
4.1 对丰顺县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调查 |
4.1.1 访谈调查设计 |
4.1.2 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划 |
4.1.3 当前实施乡村旅游发展举措存在的困难 |
4.1.4 丰顺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 |
4.2 游客问卷调查与分析 |
4.2.1 问卷调查说明 |
4.2.2 问卷调查分析 |
4.2.3 游客参与乡村旅游的行为分析 |
4.2.4 游客满意度评价分析 |
4.2.5 问卷调查数据综合分析结论 |
4.3 实地调查综合分析 |
4.3.1 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
4.3.2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丰顺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
5.1 加强丰顺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引导力 |
5.1.1 发挥政策优势,抓牢乡村旅游发展新机遇 |
5.1.2 统筹规划部署,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蓝图 |
5.1.3 发挥政府职能,健全乡村旅游管理体制 |
5.1.4 构建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水平 |
5.2 增强丰顺县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力 |
5.2.1 利用原有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
5.2.2 深挖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
5.2.3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打造文化丰顺的新名片 |
5.2.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
5.2.5 扩大特色宣传,落实立体有效的宣传推广措施 |
5.2.6 精准匹配时节,实现全年候的特色乡村旅游 |
5.3 进一步推行华侨的“故土怀旧之旅” |
第6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3)基于人地关系的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进展 |
2.1 理论基础与概念体系 |
2.1.1 相关概念 |
2.1.2 理论基础 |
2.2 国外研究进展 |
2.2.1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研究 |
2.2.2 区域人地关系协调研究 |
2.2.3 区域协调发展调控研究 |
2.3 国内研究进展 |
2.3.1 区域人地关系协调研究 |
2.3.2 主体功能区与协调发展研究 |
2.3.3 空间布局与区域协调研究 |
2.3.4 区域协调发展调控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区域、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 |
3.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3.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1.3 选择的缘由 |
3.2 区域综合发展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
3.2.1 区域发展水平测度 |
3.2.2 耦合度评价模型 |
3.2.3 协调度评价模型 |
3.2.4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3.3 区域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3.3.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3.3.2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3.3.3 社会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3.3.4 环境保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3.3.5 资源利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
3.4 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3.4.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3.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4.3 数据测算与预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4 广东省人地关系的区域分异研究 |
4.1 区域人地关系演进 |
4.1.1 区域人地关系演进规律 |
4.1.2 广东区域人地关系演进阶段划分 |
4.2 各地级市人地关系时空分异 |
4.2.1 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分异 |
4.2.2 社会进步水平时空分异 |
4.2.3 环境保护质量时空分异 |
4.2.4 资源利用状况时空分异 |
4.2.5 区域综合发展时空分异 |
4.3 四大区域人地关系概况 |
4.3.1 珠三角地区 |
4.3.2 粤东地区 |
4.3.3 粤西地区 |
4.3.4 粤北地区 |
4.4 四大区域人地关系时空分异 |
4.4.1 经济发展空间 |
4.4.2 社会进步空间 |
4.4.3 环境保护空间 |
4.4.4 资源利用空间 |
4.5 本章小结 |
5 广东省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时空测度 |
5.1 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时空测度 |
5.1.1 区域内部发展耦合度时空分布 |
5.1.2 区域内部发展协调度时空分布 |
5.2 区域间经济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
5.2.1 经济发展指数的构建 |
5.2.2 经济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
5.2.3 经济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
5.3 区域间社会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
5.3.1 社会发展指数的构建 |
5.3.2 社会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
5.3.3 社会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
5.4 区域间环境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
5.4.1 环境发展指数的构建 |
5.4.2 环境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
5.4.3 环境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
5.5 区域间资源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
5.5.1 资源发展指数的构建 |
5.5.2 资源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
5.5.3 资源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
5.6 区域间综合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
5.6.1 综合发展指数的构建 |
5.6.2 综合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
5.6.3 综合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
5.7 区域协调发展成效与问题 |
5.7.1 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效 |
5.7.2 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
5.8 本章小结 |
6 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调控机理与政策建议 |
6.1 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 |
6.1.1 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
6.1.2 区域协调发展的地理探测 |
6.2 区域协调发展调控机理分析 |
6.2.1 珠三角地区 |
6.2.2 粤东地区 |
6.2.3 粤西地区 |
6.2.4 粤北地区 |
6.3 都市圈与大湾区建设调控区域协调 |
6.3.1 都市圈建设调控区域协调 |
6.3.2 大湾区建设调控区域协调 |
6.4 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
6.4.1 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压缩区域时空距离 |
6.4.2 探索区域产业共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
6.4.3 补足公共服务短板,共享区域发展成果 |
6.4.4 构建优质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
6.4.5 统筹海陆功能衔接,打造一流湾区经济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可能的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层次分析法计算程序 |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4)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政策引领 |
二、现实需要 |
三、课题来源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进展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
一、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
三、竞争力理论 |
四、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
五、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七、体验经济理论 |
第二节 森林养生理论 |
一、依据来源 |
二、概念内涵 |
三、养生目的 |
四、养生原则 |
五、养生方法 |
六、注意事项 |
第三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外部宏观环境(PEST模型)分析 |
一、政策环境(P)分析 |
二、经济环境(E)分析 |
三、社会环境(S)分析 |
四、技术环境(T)分析 |
第二节 内部开发现状(RMP模型)分析 |
一、森林养生旅游资源(R)分析 |
二、市场需求(M)问卷分析 |
三、产品和服务现状(P)调查分析 |
第四节 内外部态势(SWOT模型)综合分析 |
一、优势(S)分析 |
二、劣势(W)分析 |
三、机遇(O)分析 |
四、挑战(T)分析 |
第四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差异化的开发模式 |
一、“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 |
二、“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 |
三、“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 |
四、“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 |
五、“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 |
六、“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 |
第二节 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
一、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 |
二、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 |
三、养生特色融入旅游六要素 |
第三节 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 |
一、森林小镇 |
二、森林养生基地 |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 |
第四节 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
一、政策规划 |
二、人才培养 |
三、融资模式 |
四、营销推广 |
第五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国家级特色小镇:留隍潮客小镇 |
一、项目概况 |
二、现状分析 |
三、建设规划 |
第二节 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 |
一、项目概况 |
二、现状分析 |
三、建设规划 |
第三节 惠来南药产业园 |
一、项目概况 |
二、现状分析 |
三、建设规划 |
结语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中文详细摘要 |
(5)广东省湛江市“菠萝的海”乡村旅游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
1.3.1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 |
1.3.2 国内乡村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分析路线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
2.1.2 “菠萝的海”乡村旅游区的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体验经济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 “菠萝的海”乡村旅游区发展现状 |
3.1 “菠萝的海”乡村旅游区概况 |
3.2 “菠萝的海”乡村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分析 |
3.2.1 地理位置优越 |
3.2.2 交通便利 |
3.2.3 旅游资源丰富 |
3.2.4 当地政府高度重视 |
3.3 “菠萝的海”乡村旅游区发展现状 |
4 “菠萝的海”乡村旅游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
4.2 当地旅游专业人才不足 |
4.3 资源整合能力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
4.4 旅游区建设用地明显不足 |
4.5 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持续投入 |
5 国内外相关经验借鉴 |
5.1 国外相关经验 |
5.1.1 英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 |
5.1.2 法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 |
5.1.3 日本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 |
5.2 国内可借鉴经验 |
5.2.1 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 |
5.2.2 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 |
5.2.3 梅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 |
6 推进“菠萝的海”乡村旅游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高质量发展 |
6.2 吸引社会资金注入,快速改善景区基础设施 |
6.3 加强管理培训,不断提升景区软环境 |
6.4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 |
6.5 加强文化挖掘,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
6.6 加强土地供应,合理运用土地政策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与不足 |
7.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菠萝的海”乡村旅游区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附件 |
(6)梅州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关键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特色农业产业的基本认识 |
2.1.1 特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
2.1.2 特色农业产业界定 |
2.1.3 特色农业产业的基本特征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3 简要评述 |
2.3 理论基础 |
2.3.1 比较优势理论 |
2.3.2 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章 梅州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
3.1 梅州市特色农业产业分布情况 |
3.1.1 梅州市县域农业产业布局 |
3.1.2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及农业龙头企业情况 |
3.1.3 梅州特色农产品及品牌建设情况 |
3.1.4 菜篮子基地和农业标准园 |
3.2 梅州市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做法与成效 |
3.2.1 积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
3.2.2 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
3.2.3 逐步完善特色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
3.2.4 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入 |
第四章 梅州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4.1 SWOT分析法简介 |
4.2 优势分析(S) |
4.2.1 地理区位优势 |
4.2.2 自然地理优势 |
4.2.3 自然资源优势 |
4.2.4 旅游资源优势 |
4.2.5 交通区位优势 |
4.2.6 客家文化优势 |
4.3 劣势分析(W) |
4.3.1 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
4.3.2 产业市场发育不完善 |
4.3.3 产业发展融通不足 |
4.4 机遇分析(O) |
4.4.1 消费升级呼唤特色农产品 |
4.4.2 农产品加工产业获得新发展 |
4.4.3 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
4.4.4 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大 |
4.5 威胁分析(T) |
4.5.1 农产品品质保障能力不足 |
4.5.2 非专业服务导致农产品标准生产陷入困境 |
4.5.3 保护与发展双重压力叠加 |
第五章 梅州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策 |
5.1 发展思路 |
5.1.1 认清劣势机遇及威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5.1.2 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实施富硒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战略 |
5.2 发展原则 |
5.2.1 突出重点 |
5.2.2 以市场为导向 |
5.2.3 可持续性发展 |
5.3 发展对策 |
5.3.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
5.3.2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 |
5.3.3 实施农业专业人才培育工程及推进农技人才下乡 |
5.3.4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工作 |
5.3.5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引领 |
5.3.6 搭建新型乡村助农服务机制 |
5.3.7 加快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业服务业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文化旅游发展的综述 |
2.1.1 国外文化旅游发展的综述 |
2.1.2 国内文化旅游发展的综述 |
2.2 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综述 |
2.3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现状 |
2.4 简要评述 |
3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
3.1 客家文化与文化旅游 |
3.1.1 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文化价值 |
3.1.2 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 |
3.2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
3.2.1 梅州客家文化的悠久历史 |
3.2.2 梅州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
3.3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劣势分析 |
3.3.1 缺乏整体规划 |
3.3.2 文化旅游发展深度不够 |
3.3.3 旅游业人才短缺 |
3.3.4 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缺乏保护 |
3.4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分析 |
3.4.1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 |
3.4.2 客家文化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和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机遇 |
3.4.3 梅州当地政策机遇 |
3.5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威胁分析 |
3.5.1 梅州本区域内其他旅游发展的威胁 |
3.5.2 周边客家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 |
3.6 本章小结 |
4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 |
4.1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1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分散 |
4.1.2 客家文化资源精品化程度低 |
4.1.3 客家文化旅游市场拓展意识不强 |
4.1.4 大部分客家文化资源尚处于休眠状态 |
4.2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
4.2.1 对现有的客家文化资源不够重视 |
4.2.2 缺乏有效的沟通,难以达到发展共识 |
4.2.3 没有找准客家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的最佳切入点 |
4.3 本章小结 |
5 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
5.1 国内其它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经验 |
5.1.1 发展各地文化旅游可促进经济发展 |
5.1.2 发展文化旅游需政府重视 |
5.1.3 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是关键 |
5.2 国外文化旅游发展的经验 |
5.2.1 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保护与修缮重要历史遗址 |
5.2.2 发展文化产业,以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
5.2.3 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可带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
5.3 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经验对梅州的启迪 |
5.3.1 打造文化演艺品牌 |
5.3.2 创新节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
5.3.3 发展客家饮食文化及旅游商 |
5.4 本章小结 |
6 完善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与对策 |
6.1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业的目标要求、战略定位、发展目标 |
6.1.1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业的目标要求 |
6.1.2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业的战略定位 |
6.1.3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目标 |
6.2 促进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
6.2.1 对分散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加大政府资源的倾斜力度 |
6.2.2 明确客家文化旅游主题,发掘深层次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
6.2.3 培养旅游人才,夯实旅游基础,提升拓展文化旅游市场的意识 |
6.2.4 在发展中保护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客家文化旅游资源 |
7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客都梅州市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分析及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梅州市观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分析 |
1.1 区位优势分析 |
1.2 客源市场优势分析 |
1.3 自然环境资源的优势分析 |
1.4 社会经济资源优势 |
2 梅州市观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劣势分析 |
2.1 客源市场的劣势 |
2.2 劳动力资源的劣势 |
2.3“客家文化”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
3 梅州市观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1 面临的机遇 |
3.2 面临的挑战 |
4 梅州市观光休闲农业旅游的系统规划 |
4.1 规划目标 |
4.2 规划原则 |
4.3 功能系统设计 |
5 结语 |
(9)供给侧视野下的梅州乡村旅游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对象界定 |
1.5.1 乡村 |
1.5.2 乡村旅游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
2.2.2 旅游需求与供给理论 |
3 梅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3.1 梅州乡村旅游供给规模 |
3.2 梅州乡村旅游供给资源分析 |
3.3 乡村旅游需求市场特点 |
3.3.1 乡村旅游共性特点 |
3.3.2 梅州乡村旅游个性特点 |
4 梅州乡村旅游供给侧存在问题分析 |
4.1 乡村文化受损 |
4.2 乡村生态环境恶化 |
4.3 产品同质化严重 |
4.4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资金支撑 |
4.5 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科学规划 |
4.6 旅游人才缺乏 |
5 梅州乡村旅游供给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市场机制存在缺陷 |
5.2 利益分配机制不均衡 |
5.3 主体间信息不对称 |
5.4 主体需求不一致 |
6 国内外经验 |
6.1 资源要素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
6.2 产品要素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
6.3 人才要素对乡村旅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
6.4 资金要素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
7 梅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
7.1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
7.2 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7.3 挖掘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 |
7.3.1 擦亮“中国客家菜之乡”品牌,提升客家美食知名度 |
7.3.2 创新发展多元化旅游住宿设施体系 |
7.3.3 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休闲娱乐业 |
7.4 培养人才 |
7.5 适度开发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
8 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韩江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可能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
2.2 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
2.2.1 起步萌芽阶段:20 世纪70年代 |
2.2.2 初步发展阶段:20 世纪80年代 |
2.2.3 迅速发展阶段:20 世纪90年代以后 |
2.2.4 全面发展阶段:2002 年以后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4 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经验 |
2.4.1 通过严格立法和有效执法保护生态环境 |
2.4.2 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和战略 |
2.4.3 加强旅游环保宣传和教育 |
2.4.4 重视当地居民利益 |
2.4.5 实施多种技术手段管理 |
2.5 相关理论 |
2.5.1 生态学理论 |
2.5.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5.3 循环经济学 |
3 韩江生态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
3.1 韩江生态旅游经济带开发基础 |
3.1.1 区位地理条件 |
3.1.2 自然条件 |
3.1.3 人文历史 |
3.1.4 资源概况 |
3.1.5 社会基础 |
3.2 韩江经济带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
3.2.1 三大价值评价 |
3.2.2 三大效益评价 |
3.2.3 六大条件评价 |
3.3 韩江经济带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遇 |
3.3.4 挑战 |
3.3.5 韩江生态旅游竞争战略选择 |
3.4 韩江经济带生态旅游开发效益分析 |
3.4.1 经济效益 |
3.4.2 环境效益 |
3.4.3 社会效益 |
4 韩江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目标与模式 |
4.1 开发原则 |
4.1.1 保护优先,容量限制 |
4.1.2 统筹规划,突出特色 |
4.1.3 以人为本,多方参与 |
4.1.4 可持续发展 |
4.2 战略目标选择与规划 |
4.2.1 战略目标 |
4.2.2 旅游业发展规模定位 |
4.2.3 旅游区发展目标定位 |
4.2.4 总体景观风貌控制 |
4.3 旅游市场STP分析 |
4.3.1 客源市场分析 |
4.3.2 目标客户需求分析 |
4.3.3 旅游市场定位 |
4.4 开发模式 |
4.4.1 空间布局 |
4.4.2 产品开发 |
4.4.3 生态保护建设 |
5 韩江生态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
5.1 建立可持续的管理体系 |
5.2 发挥政府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
5.3 严格控制环境容量,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
5.4 加强游客管理,进行生态旅游的市场教育 |
5.5 重视社区参与 |
5.6 完善培训机制,培育和吸引人才 |
5.7 加大旅游宣传,塑造旅游形象 |
6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论梅州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潜力评价 ——以梅州市雁洋镇四个古村落为例[D]. 李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广东省丰顺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 黄芸.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人地关系的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 刘亚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 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广东省湛江市“菠萝的海”乡村旅游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密.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5)
- [6]梅州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归李千慧.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6)
- [7]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刘科峰.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客都梅州市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分析及规划[J]. 刘少坤,阳树英,饶远.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12)
- [9]供给侧视野下的梅州乡村旅游探析[D]. 赖女苗.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10]韩江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D]. 郭晓棘.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5)
标签:乡村旅游论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 传统村落论文; 生态旅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