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丹参与川芎素防治血液病药物性肝损害(论文文献综述)
张雅[1](2018)在《川西獐牙菜中苦龙胆酯苷的提纯及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背景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肝癌的必经阶段,是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枢纽。目前,治疗肝硬化唯一有确切疗效的方法是肝移植,但肝源的缺乏和原发疾病的复发等因素制约了肝移植疗法。因此,阻断肝纤维化已成为慢性肝病治疗中的关键问题,肝纤维化的防治也是当今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课题,但至今尚无理想的治疗肝纤维化的药物。川西獐芽菜(Swertia mussotii Franch)是藏药中最具传统特色的治疗肝胆病、热症及血液病的常用药物,是我国治疗各种肝病的传统药材,但多采用全草入药,鲜见对其功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川西獐牙菜中的苦龙胆酯苷(Amarogentin,AG)是一种裂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目前国内市场上鲜见高纯度AG的批量供应(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尚无对照品供应)。众多研究表明AG具有保肝作用,但其是否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还未见文献报道。为了研究和开发抗肝纤维化药物AG,首先必须解决从中药材即川西獐芽菜中分离获得高纯度AG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工艺问题,其次是系统实施AG抗肝纤维化作用及机制研究。籍此,本课题在建立川西獐牙菜中AG的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的基础上,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旨在评价和探讨AG对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和作用机制;同时通过观察AG对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代谢谱的影响,从代谢通路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其治疗肝纤维化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开发和研制中药有效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新药提供新思路。2方法2.1川西獐牙菜中AG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取川西獐牙菜粉,加入中性磷酸盐缓冲液,充分混合冻融,离心除去杂质,得到滤液;将滤液除水后,向剩余物中加入硫酸铵饱和溶液,沉降,离心分离得到AG粗品。称取柱色谱硅胶,加入氯仿:甲醇的混合溶液,沉降,得到硅胶层析柱。将AG粗品用少量乙醇溶解,加入硅胶拌匀,挥去溶剂,加到硅胶层析柱上。用氯仿:甲醇做洗脱剂进行梯度洗脱,AG纯品做对照,薄层层析法跟踪监测,待AG呈单一斑点时收集洗脱液。将收集的洗脱液旋转蒸发、浓缩、纯化得到AG纯品。运用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数据分析等手段鉴定了AG的结构,并进行了3批中试研究。2.2 AG对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体外培养肝星状细胞(HSC-T6),随机设立正常对照组,TGF-β1刺激的肝纤维化模型组,TGF-β1+AG(0.01 mg/mL)低剂量组,TGF-β1+AG(0.1 mg/mL)中剂量组,TGF-β1+AG(1.0 mg/mL)高剂量组。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TGF-β1对HSC-T6细胞的影响和不同浓度AG的干预对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AG作用于TGF-β1诱导的HSC-T6培养上清中TNF-α、IL-1β、IL-6浓度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AG作用于TGF-β1诱导的HSC-T6中α-SMA和MAPK通路中JNK、ERK、p38蛋白及其磷酸化的表达水平。2.3 AG对CCl4所致小鼠肝纤维化的体内实验研究: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即阳性对照组)和AG低剂量(25 mg/kg)、中剂量(50 mg/kg)、高剂量(100 mg/kg)给药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皮下注射20%CCl4 6 mL/kg,每周2次,连续7周的方法诱导肝纤维化小鼠模型。自造模第2周起,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给药组分别给予相应的受试药物,连续6周每天给药1次。试验结束后,取血清和肝组织分别检测ALT、AST、Alb及MDA、SOD、GSH-Px、Hyp生化指标的变化;取固定部位肝组织,HE、Masson、Sirius Red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观察α-SMA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测定TGF-β1/Smad通路中TGF-β1、p-Smad2、p-Smad3蛋白的表达和MAPK通路中JNK、ERK、p38蛋白及其磷酸化的表达。探讨AG治疗CCl4所致小鼠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2.4 AG对CCl4所致小鼠肝纤维化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采集正常组、模型组和100 mg/kg AG给药组小鼠的血清样本,血清样本预处理后,应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系统对样本进行代谢图谱分析,将获得的原始数据预处理后,导入SIMCA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的多元统计学分析。通过变量投影重要度(VIP)>1和t检验的P值<0.05,筛选血清中潜在的与AG抗肝纤维化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最后对生物标志物进行KEGG分析、代谢通路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全面评价AG对小鼠肝纤维化损伤的治疗作用,从代谢通路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其治疗肝纤维化可能的作用机制。3结果3.1 AG的提取工艺、理化性质和化学结构:从川西獐牙菜中分离提纯的AG,其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以甲醇-水(45:55,v/v)为流动相,分离纯化的AG保留时间为7.146 min,纯度为97.5%。其在甲醇中溶解度最大,其次为乙醇、乙酸乙酯、热水、室温水,在氯仿中溶解度最小。通过理化常数和UV、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鉴定了AG的结构,与文献报道数据一致。中试研究证实,AG的平均得率为0.093%(3批);纯度为97.4%(3批),RSD=3.23%,RSD<5%,说明此工艺稳定可靠,符合要求,适用于AG的工业化生产。3.2 AG对TGF-β1诱导HSC-T6细胞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CCK-8法检测发现,TGF-β1的浓度为12 ng/mL,作用时间为48 h时,HSC-T6细胞增殖最快;AG可不同程度的抑制TGF-β1所诱导的HSC-T6增殖。通过对HSC-T6培养上清液检测发现,AG可有效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释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G可不同程度的抑制TGF-β1诱导的α-SMA的表达并抑制MAPK通路的激活。3.3 AG对CCl4所致小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动物中ALT、AST、MDA、Hyp含量升高(P<0.05),Alb、GSH-Px和SOD含量降低(P<0.05);给药组可使上述生化指标发生不同程度的好转。病理检查发现,模型组肝纤维化改变明显,肝细胞条索排列紊乱,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各给药组可改善上述肝纤维化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AG给药后α-SMA的表达显着下降(P<0.05)。Western Blot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AG给药组可显着下调α-SMA的表达并抑制TGF-β1/Smad和MAPK通路的激活。3.4 AG对CCl4所致小鼠肝纤维化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经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发现:模型组与正常组样本明显分离;给药组与模型组样本明显分离,并向正常组靠近;从代谢组学的角度证明了AG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的治疗作用。找到苏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吲哚乳酸、苯丙氨酸、花生四烯酸、5-羟基吲哚-3-乙酸、3-羟基-甲基戊二酸、己二酸共9种与AG抗肝纤维化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发现AG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肝脏氨基酸代谢及脂肪酸代谢的有效干预。4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从川西獐牙菜中分离提纯AG的工业化生产工艺,该生产工艺为原料药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方法学保障。同时分别采用体外细胞实验,体内动物模型实验和代谢组学方法,明确了AG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AG对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肝纤维化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显着下调α-SMA的表达并抑制MAPK通路的激活。AG对CCl4所致小鼠肝纤维化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以延缓肝纤维化的形成,降低ALT、AST、MDA和Hyp含量,升高Alb、GSH-Px、SOD含量;其机制可能与AG可下调α-SMA的表达,抑制TGF-β1/Smad和MAPK通路的激活有关。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找到了与AG抗肝纤维化密切相关的9种生物标志物,发现AG可通过调节失衡的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陈沛[2](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临床病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横向对比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与非痰热腑实证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纵向对比痰热腑实证患者大便通下前后的临床变化,从症状、证候、疾病、理化指标及其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等层面,明确中风病痰热腑实证背后的基本病理变化特征。利用多种数据挖掘算法,建立证候预测判断数据模型,初步实现对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成立与否及严重程度的智能判断。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按照中医证候类型将其分为痰热腑实证组与非痰热腑实证组,对所有患者进行《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等多个量表评价,以及炎性指标、神经内分泌指标等实验室检测。通过横向对比痰热腑实证与非痰热腑实证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证候要素、疾病、理化指标的特点,得到两组有差异的临床特征。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其中对痰热腑实证证候成立有影响的临床特征。利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算法,建立证候判断数据模型。对于痰热腑实证患者,于治疗3~6天大便通下后,再次进行临床评价。通过纵向对比大便通下前后患者的临床变化,筛选出显着变化的临床特征,进而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建立痰热腑实证轻重预测模型。将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结果相结合,更为全面地对中风病背景下痰热腑实证的特点进行阐释。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267例,其中痰热腑实证组117例,非痰热腑实证组150例。与非痰热腑实证患者相比,痰热腑实证患者体重指数更高(P<0.05),入组时病程更长(P<0.05),并且收缩压更高(P<0.01)。两组患者表现出部分共同的高频症状及舌脉组合,但痰热腑实证组患者内火及痰湿的表现更加广泛和突出。痰热腑实证组内火、痰湿、阴虚出现的频率显着高于非痰热腑实证组(P<0.01,0.05),并且证候组合较非痰热腑实证患者复杂(P<0.01)。痰热腑实证组出现语言障碍、面瘫、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痰热腑实证组(P<0.05,0.01),病情较非痰热腑实证组重(P<0.01)。痰热腑实证与非痰热腑实证患者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轴功能差异较明显(户<0.01);此外痰热腑实证组脂蛋白a更高(P<0.01),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更低(户<0.05);炎性指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并未见显着差异(/P>0.05)。将上述差异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越高、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皮质醇水平越低,痰热腑实证成立的可能性越大。利用GBDT建立数据模型对痰热腑实证是否成立进行预测判断,平均精度可达0.704,最高精度达0.84。痰热腑实证患者在综合治疗大便通下后,内风、内火、痰湿的临床表现均明显减少,排便的频率、难度、速度、便意、便质、兼症均有明显的改善。除气虚证外,其余证候要素均明显减少(P<0.01),证候复杂程度较前降低(P<0.01),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病情评价均明显改善(P<0.01,0.05)。症状、证候与疾病的关系方面,入组时NIHSS评分与平均便秘积分呈直线正相关(P<0.05),痰热腑实证的改善与疾病的改善呈直线正相关(P<0.01)。大便通下后,FT3、肾素活性(PRA)、同型半胱氨酸(HCY)显着降低(P<0.01,0.05),促甲状腺素(TSH)显着增高(P<0.05)。利用ANN技术,可建立数据模型对痰热腑实证的轻重进行预测,该模型中自变量的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PRA、病类诊断评分、NIHSS、HCY、FT3、TSH。结论: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是中风病“毒损脑络”核心病机的集中体现,其痰火之邪突出,引发一系列广泛的临床特色症状及形体败坏之征。贯穿始终的是,内在证候的演变决定外在症状的改变及疾病的转归。痰热腑实证的形成及改善,是机体多系统理化背景相互联动的综合作用结果,尤其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有密切的关系。借助现代数据挖掘算法,利用患者的客观临床特征对中医证候进行预测和判断,是对中医理论科学性的验证,同时为深入研究中医证候的科学内含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李倩[3](2018)在《135例白塞病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总结白塞病的临床特点及其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的临床差异,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7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诊断为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且符合2013年国际白塞病研究组制定BD国际标准的1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135例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85例,男女比例为0.59:1;发病年龄为1472岁,平均发病年龄(36.96±13.91)岁;年龄30岁以下51例(18岁以下5例),3050岁57例,50岁以上27例。病程为4天30年,平均病程3(7.67)年。发病前有诱因或病因者共5例,分别为口服头孢类药物、膀胱癌术后灌洗、PPD试验、上呼吸道感染。(2)临床表现:口腔溃疡132例(97.78%)、外阴溃疡111例(82.22%)、眼部病变33例[24.44%,发生于首发症状后(4.04±3.80)年]、假性毛囊炎43例(31.85%)、结节红斑61例(45.19%)、神经病变4例(2.96%)、血管病变9例(6.67%,包括动脉瘤合并静脉血栓4例,动脉瘤2例,静脉血栓、动脉栓塞、血栓及闭塞各1例)、消化道病变12例(8.88%,包括回盲部溃疡6例,食道溃疡4例)、关节病变29例(21.48%)、肺间质改变9例(6.67%)、针刺反应阳性53例(85.48%)。临床表现上,男性患者的血管病变发生率多于女性(P=0.024),女性患者的关节病变发生率多于男性(P=0.040)。在BD首发症状中,口腔溃疡最多见(57.78%),其次依次为口腔和外阴溃疡(15.56%)、皮肤损害(14.81%)、发热(5.93%)、外阴溃疡(2.96%)、腹痛或腹胀(1.48%)、眼部病变及关节痛(0.74%,0.74%)。白塞病在各年龄组间的临床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及组织病理检查:实验室方面,ESR升高85例,CRP升高89例;女性患者免疫球蛋白IgG升高比例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15例患者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8例为脂膜炎,3例为血管炎,4例为嗜中性皮病改变。(4)合并疾病:先天性心脏病2例、肺结核37例、肝炎12例、甲状腺疾病9例、血液系统疾病5例及强直性脊柱炎、神经系统疾病、实体肿瘤、肛周脓肿和抑郁症各2例。(5)治疗和转归: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单独或联合给予沙利度胺、糖皮质激素、复方甘草酸苷、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柳氮磺胺吡啶、免疫调节药和中成药等(对于血栓或栓塞者,给予抗凝药物)治疗,135例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1)白塞病的发病以女性居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青年多见,病程长短不一。(2)复发性口腔溃疡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及首发表现。可累及多系统脏器,且存在性别差异,其中男性血管病变较多,动脉瘤常见;女性关节病变较多,膝关节多见;消化道病变以回盲部溃疡最为多见,其次为食管溃疡,且多数有消化道症状。(3)白塞病的皮肤组织病理呈多样性,多数为脂膜炎表现。(4)白塞病可合并传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等。(5)多种药物可治疗本病,对于累及多脏器系统病情严重或难治性白塞病或需要外科手术者,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疗效显着。
曾能壮[4](2017)在《柴芍承气汤合通下活血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西药组及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差异,动态观察柴芍承气汤合通下活血汤对急性胰腺炎(即气滞血瘀型急性胰腺炎)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白介素-10(IL-10)、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浓度指标变化的影响,探讨柴芍承气汤合通下活血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另通过生存质量评分表观察治疗前后生理领域、生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的变化,为以后治疗上重视改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实验选取40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以及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西药组予常规治疗如禁食、补充血容量及电解质、持续性胃肠减压,给予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如奥美拉唑静滴,严密监测支持其它重要脏器功能,给予静脉输液(肠外营养),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联合治疗组在给予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中药柴芍承气汤合通下活血汤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血淀粉酶、CT等临床常规指标,根据患者症状缓解程度比较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并运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IL-6、IL-10、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血常规、血淀粉酶恢复速度明显快于西药组,临床疗效评分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IL-6及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5),血清IL-10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柴芍承气汤合通下活血汤对缓解急性胰腺炎症状,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有明显的有利效果,其机制可能与降低IL-6及TNF-α表达,升高IL-10表达有关。
刘慧娇[5](2017)在《新加八味降酶汤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新加八味降酶汤联合异甘草酸镁(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MgIG)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rug-included liver injury,DILI)的中医证候积分、不适症状及血清生化学指标、B超积分等,对新加八味降酶汤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DILI进行疗效观察,探讨中医药联合异甘草酸镁的治疗效果及利弊,为临床治疗DILI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所有病例均选自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的门诊及住院DILI患者。将符合课题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DILI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2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新加八味降酶汤,均治疗6周。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不适症状及B超评分值等指标的变化,进行疗效分析;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尿、粪常规及心电图、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第3周,治疗组临床有效30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对照组临床有效15例,无效15例,有效率50%。第6周,治疗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27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临床显效5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50%。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患者间治疗3周与6周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血清学指标:组间比较:治疗3周时,AST、AKP、GGT三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LT、TB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6周时,组间比较,P值均>0.05,无统计学差异。组内各项经分析:治疗组:3周、6周时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第6周与第3周比较,AST项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737),ALT、AKP、GGT、TB项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3周时AST、ALT两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AKP、GGT、TB项则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6周时各项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第6周与第3周比较,各项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0、3、6周时B超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3周与6周B超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本次研究期间接受治疗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血、尿、粪常规、心电图、肾功能等均为出现与本次用药相关的异常改变。结论:新加八味降酶汤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DILI,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指标等方面效果优于单用异甘草酸镁,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马倩[6](2016)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证素和中药分布规律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病例,依据《证素辨证学》对两种疾病临床症状进行相关证素提取并统计两者临床常用中药频数,分析两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及各自用药特点,为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和借鉴。材料与方法:1.通过对CNKI数据库(2001年-2014年)中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文献进行调研,以《证素辨证学》中与本研究相关证素中所包括的症状作为最初蓝本,结合《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中医诊断学》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常见症状,提炼症状要点,最终制成“证素症状临床调查表”。2.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4年01月-2015年10月期间明确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148例患者,收集一般资料、证素相关四诊信息、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临床中药名称等。3.将原始资料数据量化处理后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医学统计学分析。总结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证素异同,探求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在中医证素方面的分布规律;提取两者临床高频药物,总结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用药规律。结果:1.中医证素结果:(1)冠心病77例病人,经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出现24种证素,频数≥10的证素由高到低为心,瘀,痰,气滞,湿,阴虚,阳虚,肺,气虚,热,血虚,肝,胸膈,脾,肾,阳亢。(2)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71例病人,经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出现24种证素,频数≥10的证素由高到低为经络,痰,湿,阴虚,肝,瘀,气虚,动风,血虚,心,热,阳虚,阳亢。(3)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相同证素为心、肝、脾、肺、肾、气滞、血瘀、痰、湿、热、阳亢、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经卡方检验发现:心、肝、肺、气滞、血瘀、阳虚在冠心病和脑梗塞的分布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心、肺、气滞、血瘀、阳虚的分布冠心病>脑梗塞(P<0.05),肝的分布脑梗塞>冠心病(P<0.05)。冠心病不同于脑梗塞的证素为胸膈;脑梗塞不同于冠心病的证素为经络、风证。2.临床中药结果:(1)冠心病77例病人,共出现91味中药,高频中药为黄芪、丹参、茯苓、川芎、红花、甘草、半夏、党参、白芍、白术、郁金、赤芍、枳壳、当归、桂枝、柴胡、瓜蒌、酸枣仁、薤白、枳实。药性为温(41.76%)、寒(32.97%)、平(20.88%);药味为苦(32.00%)、甘(30.00%)、辛(26.00%):主要归经为脾(18.03%)、肝(17.62%)、肺(14.75%)、心(14.75%)、胃(14.34%)。(2)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71例病人,共出现141味中药,高频中药为白术、天麻、半夏、丹参、川芎、当归、茯苓、石菖蒲、甘草、陈皮、黄芪、黄芩、牛膝、钩藤、生地、白芍、赤芍、地龙、生大黄、桃仁。药性为寒(35.25%)、温(34.53%)、平(23.74%);药味为苦(29.69%)、辛(28.82%)、甘(27.51%);主要归经为肝(20.93%)、脾(15.99%)、胃(14.24%)、肺(13.66%)、心(13.37%)。(3)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相同高频中药为黄芪、丹参、茯苓、川芎、红花、甘草、半夏、党参、白芍、白术、郁金、赤芍、枳壳、当归、桂枝、柴胡、瓜萎、酸枣仁、枳实、桃仁、陈皮、生地、黄芩、牛膝、麦冬、桔梗、生姜、远志、天麻、石菖蒲、钩藤、地龙、玄参、胆南星、鬼箭羽、干姜、元胡、生大黄、鸡血藤、三七、生龙骨、葛根、生牡蛎、厚朴、夜交藤、桑寄生、苦杏仁、苍术、杜仲、太子参、丹皮、泽泻、益母草、五味子、砂仁、木香等56种中药。其中黄芪、茯苓、红花、党参、白芍、郁金、枳壳、桂枝、柴胡、酸枣仁、枳实、桔梗、鬼箭羽、干姜、元胡在冠心病中应用多于脑梗塞;天麻、石菖蒲、钩藤、地龙、玄参、胆南星在脑梗塞中应用多于冠心病。其次,临床中冠心病常用薤白、檀香、天花粉;脑梗塞常用全蝎、僵蚕、水蛭等虫类药物。药物性味归经在统计学上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通过提取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证素,规范后出现24种病位、病性证素。两者相同证素为心、肝、脾、肺、肾、气滞、血瘀、痰、湿、热、阳亢、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经卡方检验发现:心、肝、肺、气滞、血瘀、阳虚在冠心病和脑梗塞的分布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冠心病不同于脑梗塞的证素为胸膈;脑梗塞不同于冠心病的证素为经络、风证。2.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中,所用中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主要归经是脾肝肺心胃经,肾、大肠经次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相同高频药物为黄芪、丹参、茯苓、川芎、红花、甘草、半夏、党参、白芍、白术等;冠心病治疗中应用较多的还有薤白、檀香、天花粉等,脑梗塞治疗中应用较多的还有全蝎、僵蚕、水蛭等虫类药物。
杨洁文,刘云霞[7](2014)在《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药物性肝损伤是指患者在其他疾病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或其产生的代谢产物所致的肝细胞毒性损害,或者肝脏对药物及其产生的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导致的肝脏疾病,也称作药物性肝炎。根据不同药物导致肝损伤的靶点差异及用药后血清转氨酶升高的不同特点,将药物性肝损伤分为肝细胞性肝损伤,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和混合性肝损伤三类[1]。药物性肝损伤常见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黄疸、皮肤瘙痒,胁痛、肝脏肿大、乏力、食欲不振等。近几年大量中草药、
丁诗正,骆传佳,张自富,陈经艾,文斌,王震[8](2011)在《软肝健脾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自制中药软肝健脾丸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服用软肝健脾丸,对照组43例,服用安络化纤丸;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的水平,并观察主要症状、肝功能相关指标及肝脏B超声像图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2.27%和88.63%;对照组分别为25.58%和67.44%,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P<0.05)。HA、LN、PCⅢ、Ⅳ-C的水平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ALT、AST、TBil、Alb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间在改善主要症状、脾脏回缩、肝脏声像图改变方面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软肝健脾丸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胡振玉,刘军校,王宝涵,赵文斌,钟筱兰[9](2003)在《复方丹参与川芎素防治血液病药物性肝损害》文中认为
朱兰香[10](2002)在《大蒜素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肝纤维化对于慢性肝病、肝硬化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肯定了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是肝细胞外基质的过渡沉积,降解减少所致。这一过程关键是由细胞因子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基质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肝星状细胞的激活,而反复肝损伤可引起活化HSC的持续。目前大量临床及实验资料证明脂质过氧化产物能激活HSC,促进ECM合成,并进一步损伤肝细胞形成恶性循环,故抗氧化剂治疗有利于减轻肝损伤和纤维化,这已成为抗肝纤维化治疗的新的热点。大蒜素是强效抗氧化剂,由于其显着抗氧化能力,已广泛开展其对肿瘤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症的防治。目前国内外研究显示它能增强肝脏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功能,能拮抗化学毒物所致氧化性肝损伤。 目的:通过对肝脏病理学、超微结构、细胞细胞外基质及细胞因子等与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的观测研究大蒜素对肝纤维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建立二甲基亚硝胺致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除正常组外,模型组(给等量蒸馏水)、大蒜素小剂量(11mg/kg/d)、中剂量(22mg/kg/d)预防组、中剂量治疗组(22mg/kg/d)、秋水仙碱组(0.15mg/kg/d)、小柴胡冲剂组(6g/kg/d),腹腔注射DMN(10mg/kg/次),计10次。各组在建模开始时给药,大蒜素中剂量治疗组在模型建立3周后给药。试验共进行42天。实验结束时,用3%戊巴比妥钠中(45mg/kg)麻醉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制备血清,行SGPT、SGOT、CHOL、TG、HA、LN、PⅢNP、PⅠNP、TGF-β1、TNF-α、IFN-γ、IL-6、IL-10指标观测,取肝脏称重后,切下肝左叶,置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随机取各组中1-2只动物的左叶肝脏,制作电镜标本。 结果:1、对肝损伤作用:小、中剂量预防组和治疗组大蒜素均能 大蒜素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摘 要 明显降低实验性大鼠血清SWT、S①T O<0.05、P<0.of),其中以 大蒜素中剂量预防组作用最为明显,秋水仙碱、柴胡组无此作用 o>队05),同时小剂量、中剂量大蒜素组均能明显降低血清*G、**OL, 提高血清白蛋白含量。病理学显示:大蒜素防治组肝细胞的坏死,空 泡变性,出血以及脂肪滴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明显减少。电 镜显示:大蒜素防治组肝细胞坏死、自溶较模型组明显好转,中剂量 预防组肝细胞接近正常。上述结果提示大蒜素具有抗化学毒物所致肝 损害作用。 2、大蒜素小、中剂量预防组及治疗组均可降低血清中LN、HA 以及*INP和nlllq’--(P<0*1,P<0*5),其中以对NllN’P 的降低 最 部分为明显。病理学显示:HE染色等级计数资料分析肝纤维化程度 及SSS计分法分析肝纤维化积分均为大蒜素小、中剂量组、秋水仙碱 和柴胡组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减少O划.01,P划.05人 电镜显示:肝细 胞间及Diss eul隙内纤维沉积较模型组明显好转。提示:大蒜素对ECM 的形成和降解有一定作用。 3、大蒜素防治组可显着降低大鼠血浆*G卜p;、TNF川o<O.01, P刃.05),IFNr、hl、IL乃无显着意义,表明大蒜素可能通过调 节肝纤维化中细胞因于的紊乱来抑制对HSC细胞激活,减少ECM形 成,促进其降解。而IFNY在整个肝纤维化过程中处于被封闭状态, fil0和IL6这对炎症因子和抗炎症因子在肝纤维化的形成中未能起 主导作用。 结论:大蒜素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有望成为临床防治肝纤维 化的理想药物。
二、复方丹参与川芎素防治血液病药物性肝损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丹参与川芎素防治血液病药物性肝损害(论文提纲范文)
(1)川西獐牙菜中苦龙胆酯苷的提纯及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川西獐牙菜中苦龙胆酯苷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苦龙胆酯苷对TGF-β_1诱导的HSC-T6细胞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苦龙胆酯苷对CCl_4所致小鼠肝纤维化的体内实验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苦龙胆酯苷对CCl_4所致小鼠肝纤维化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数据挖掘的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临床病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研究现状 |
1 痰热腑实证的形成 |
2 痰热腑实证的辨证要点及临床表现 |
3 痰热腑实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
4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便秘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概述 |
1 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历史源流 |
2 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急性脑梗死机体整体变化的临床研究 |
1 血液高凝状态 |
2 神经内分泌系统 |
3 炎症反应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患者的临床特征 |
1 试验设计 |
2 研究方案 |
3 研究结果 |
4 小结 |
研究二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证候改善的临床特征 |
1 试验设计 |
2 研究方案 |
3 研究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135例白塞病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2 临床表现 |
3.2.1 口腔与外阴溃疡 |
3.2.2 眼部病变 |
3.2.3 皮肤损害 |
3.2.4 神经系统病变 |
3.2.5 血管病变 |
3.2.6 消化道病变 |
3.2.7 关节病变 |
3.2.8 针刺反应 |
3.2.9 其他 |
3.3 不同年龄组的临床表现比较 |
3.4 实验室检查 |
3.5 组织病理检查 |
3.6 合并疾病 |
3.7 治疗方案及转归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柴芍承气汤合通下活血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急性胰腺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1 病因 |
1.1.2 病机 |
1.1.3 诊断 |
1.1.4 治疗 |
1.2 祖国医学对急性胰腺炎的认识 |
1.2.1 历史沿革 |
1.2.2 中医病因病机 |
1.2.3 中医分型论治 |
1.2.4 中医治法 |
1.3 柴芍承气合通下活血汤的组方分析和现代药理研究 |
1.3.1 组方分析 |
1.3.2 现代药理研究 |
1.3.3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诊断标准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2.1.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剔除标准 |
2.1.5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
2.1.6 全面中止试验标准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治疗方案 |
2.2.3 观察项目 |
2.3 研究结果 |
2.3.0 一般资料结果 |
2.3.1 安全性指标 |
2.3.2 观察性指标 |
2.3.3 客观指标 |
2.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新加八味降酶汤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研究进展 |
1.1 中医对DILI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DILI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DILI的中医治疗进展 |
1.4 易引发肝功能损伤的中草药 |
2 西医研究进展 |
2.1 DILI的病因 |
2.2 药物性肝损伤的分型与临床表现 |
2.3 药物性肝损伤的西医诊断 |
2.4 药物性肝损伤的西医治疗 |
2.5 易引起肝功能损伤的西药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DILI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临床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指标 |
3.2 安全性指标 |
3.3 不良反应 |
4 疗效评价 |
5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二、结果 |
1 病例收集与完成情况 |
1.1 两组患者治疗前人员的分布 |
1.2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病情比较 |
2 疗效比较 |
2.1 中医疗效判定 |
2.2 实验室检查比较 |
2.3 安全性观测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药物分析 |
1.1 对异甘草酸镁的分析 |
1.2 对新加八味降酶汤及其药物的分析 |
2 疗效分析 |
3 结论 |
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证素和中药分布规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2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 |
3 心、脑、脉的关系 |
4 胸痹、缺血性脑卒中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5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证候研究 |
6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方法研究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西医研究进展 |
1 西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2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 |
3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
4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
5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
6 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的关联性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临床调查量表制定 |
6 病例的收集 |
7 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录入 |
8 统计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检验及检查结果 |
3 临床研究结果 |
3.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证素统计结果 |
3.2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中药统计结果 |
讨论分析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证素分布特征 |
3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分布规律 |
4 异病同治 |
5 结论 |
6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软肝健脾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情况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5 疗效判定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 |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
2.3 两组患者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善情况 |
2.4 两组患者B超声像图改善情况 |
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6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10)大蒜素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大蒜素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二部分: 大蒜素对大鼠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
第三部分: 大蒜素对肝纤维化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缩略词 |
致谢 |
四、复方丹参与川芎素防治血液病药物性肝损害(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西獐牙菜中苦龙胆酯苷的提纯及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D]. 张雅.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
- [2]基于数据挖掘的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临床病证研究[D]. 陈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3]135例白塞病的回顾性分析[D]. 李倩.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1)
- [4]柴芍承气汤合通下活血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D]. 曾能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5]新加八味降酶汤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疗效观察[D]. 刘慧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6]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证素和中药分布规律临床研究[D]. 马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J]. 杨洁文,刘云霞.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4(04)
- [8]软肝健脾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 丁诗正,骆传佳,张自富,陈经艾,文斌,王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1(06)
- [9]复方丹参与川芎素防治血液病药物性肝损害[J]. 胡振玉,刘军校,王宝涵,赵文斌,钟筱兰.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24)
- [10]大蒜素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朱兰香. 苏州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