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沿海藻类资源特征研究

浙江沿海藻类资源特征研究

一、浙江沿海定生海藻资源特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梁[1](2021)在《多肋藻孢子体的生态适应性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大型经济海藻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开发具有潜力的新栽培物种是海藻栽培产业健康多样化发展的保障。多肋藻是一种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的大型褐藻,但并非我国本土物种。本研究结合MaxEnt模型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预测多肋藻在我国的适生分布情况与潜在的入侵风险,并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对多肋藻孢子体生长、光合作用、基本营养成分及抗氧化生理响应的影响,为开展多肋藻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模型运行参数正则化参数为1,训练集与测试集比值为70:30时,模型预测性能最佳。共筛选出8项变量,即最低光强、年均光强变化范围、年均磷酸盐、年均磷酸盐变化范围、最低月均盐度、年均盐度变化范围、最低月均温度和年均温度变化范围用于多肋藻适生预测模型的构建,其中温度与光强对多肋藻自然分布的影响最大。多肋藻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分布于黄渤海,约占该海域面积的11.32%,其中8.08%为边缘适生区和低适生区,中适生区和高适生区分别占1.33%和1.91%,主要位于辽东湾,其中辽东湾、大连以及山东半岛沿海是多肋藻引种养殖的适宜海域,但辽东湾部分区域预示高入侵风险性,若开展人工栽培,应加强生态安全性方面的评估。(2)多肋藻小孢子体生长的适宜范围为6-18℃,以10℃为佳;而在22℃时,藻体大面积衰败腐烂,呈负增长。在6-22℃范围内,藻体Fv/Fm无显着差异。培养周期内,6-14℃下,均具有较高的Pt和Pnmax,尤其在培养后期(5 d)10℃下表现出最大的Pnmax;在6℃下,培养第3 d时Rd最高;而在22℃下,藻体Rd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显着上升。与10-18℃组相比,在22℃下小孢子体SOD、CAT、ASAFR比活力基本上没有显着上升或下降,但APX的活性高于6℃、14℃和18℃组,尤其Fucox、Car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在所有温度组仅次于14℃组。在6℃下,MDA和H2O2含量也高于10-18℃组,而SOD和ASAFR的比活力也最高。温度正向调节多肋藻小孢子体内灰分、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含量。(3)多肋藻小孢子体在30-120μmol/(m2·s)范围内,60μmol/(m2·s)下RGR最大;在90-120μmol/(m2·s)下,藻体稍部出现小面积的白化、穿孔现象。在60μmol/(m2·s)下,Fv/Fm都高于其他组;而其他组Fv/Fm总体上呈下降趋势。Pt和Pnmax均随光强增加而上升,在培养后期,60μmol/(m2·s)下最高;而随着培养时间延长,60μmol/(m2·s)组藻体Rd显着低于其他光强组。Chl a、Foux和Car含量在30-60μmol/(m2·s)时较高。与60μmol/(m2·s)组相比,高光组(90-120μmol/(m2·s))藻体H2O2、MDA含量和CAT比活力基本上差异不显着,但ASAFR、SOD、APX比活力显着降低,可溶性蛋白显着上升;低光组(30μmol/(m2·s))藻体H2O2含量、ASAFR、SOD、CAT、APX比活力都呈下降趋势,其中,H2O2含量和CAT比活力显着降低。光强正向调节多肋藻小孢子体内粗蛋白、脂肪和粗纤维含量,而碳水化合物含量则与光强呈负相关。(4)多肋藻小孢子体具有较广的盐度耐受性,在盐度26-36均可生长,其中在盐度36时RGR最大,而在盐度21下生长缓慢,藻体严重腐烂。在培养5 d时,盐度21组与盐度36组Fv/Fm有所上升,尤其是36组;在培养7天后,盐度26-36组Fv/Fm明显恢复,并高于对照组,而低盐组(21)Fv/Fm一直处于较低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盐度36组Pt和Pnmax显着上升至最高值,显着高于盐度21组;实验初期(1d),藻体Rd在低盐(21)和高盐(36)下处于较高水平,但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相对于盐度21-26,盐度31-36组Rd处于较低水平。在盐度26-36范围内,藻体的Chl a、Foux和Car没有显着性变化,而在低盐度(21)下呈下降趋势。MDA含量在盐度26-31显着下降,不同盐度组可溶性蛋白含量、ASAFR比活力和SOD比活力没有显着差异,CAT和APX均在盐度31时最低,其中CAT比活力在盐度21组显着高于盐度31组,而盐度36组APX比活性显着高于盐度26和31组。在低盐胁迫时,藻体积累粗蛋白,而在高盐下,则大量积累碳水化合物。(5)与对照组(未添加N/P营养盐)相比,多肋藻小孢子体在添加不同营养盐水平N/P(0.5/0.05 mg·L-1)、N/P(1/0.1 mg·L-1)、N/P(2/0.2 mg·L-1)下,具有更高的生长速率和生理活性,并在N/P(1/0.1 mg·L-1)条件下RGR最高。在培养7 d后,低N/P组(对照组和N/P(0.5/0.05 mg·L-1))Fv/Fm显着低于高N/P组(N/P(1/0.1 mg·L-1)和N/P(2/0.2 mg·L-1))。在高N/P下,藻体Pt和Pnmax显着高于低N/P组;N/P(2/0.2mg·L-1)组Rd在第10 d显着上升,而低N/P组Pt和Pnmax降低,Rd则处于较高水平。高N/P组藻体Chl a、Foux和Car含量显着高于低N/P组,其中,N/P(2/0.2mg·L-1)组Chl a含量最高,而N/P(1/0.1 mg·L-1)组Foux和Car含量最高。多肋藻小孢子体的H2O2含量在N/P(2/0.2 mg·L-1)和对照组显着上升,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N/P(2/0.2 mg·L-1)组显着升高,ASAFR比活力在N/P(2/0.2 mg·L-1)组显着下降,CAT比活力在对照组显着上升,APX比活力在对照组和N/P(1/0.1 mg·L-1)组中显着上升。在实验范围内,藻体对N、P的吸收速率都随着N/P浓度的增加而显着升高,但在N/P(2/0.2 mg·L-1)水平下,藻体对N的吸收呈过饱和状态。多肋藻小孢子粗纤维、粗蛋白和灰分含量与N/P浓度呈正相关,而碳水化合物含量呈负相关。

包炎琳,段元亮,杨娜,黄艳,杨建,邢浩,郜晓峰,刘炜,钟逸云,孙彬,何培民[2](2020)在《嵊泗列岛贻贝养殖区与无人岛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结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发展浙江岛礁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系统(IMTA),对浙江嵊泗枸杞岛贻贝(Mytilus edulis)人工养殖筏架区大型海藻分布群落结构与下三横山岛潮间带自然岩礁区大型海藻分布群落应用物种多样性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比较。结果显示:1)枸杞岛人工养殖筏架区共有大型海藻42种分布生长,其中红藻门28种,绿藻门8种,褐藻门6种;下三横山岛自然岩礁区共有大型海藻15种分布生长,其中红藻门9种,绿藻门4种,褐藻门2种,表明两处大型海藻群落构成均以红藻为主,绿藻次之,褐藻种类最少。2)下三横山岛和枸杞岛人工养殖筏架区大型海藻群落香农-威纳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E)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1.09、0.46、0.65和2.04、1.45、0.63。3)枸杞岛为贝类人工养殖筏架,且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其大型海藻种数更多,表明贝类人工养殖筏架可以作为大型海藻人工养殖固着基质。冗余分析(RDA)发现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螺旋硬毛藻(Chaetomorpha spiralis Okamura)、密毛沙菜(Hypnea boergesenii Tanaka)、麻黄叉节藻(Amphiroa ephedraea Decaisne)和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Harv.) Yamada]5种大型海藻与所有营养盐呈正相关。鼠尾藻、舌状蜈蚣藻、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和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Harvey)Suringar]等经济海藻可作为IMTA系统大型海藻候选种类。结果表明,枸杞岛贝类养殖筏架大型海藻群落结构优于下三横山岛自然岩礁区,这为今后浙江岛礁海域发展贝-藻IMTA生态养殖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成鹏[3](2020)在《基于绿潮空间分布形态和生存环境的生物量计算及预测》文中研究表明自2007年至今,绿潮作为这些年来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经营活动的大型海洋灾害,其周期性的爆发给沿海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给海洋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绿潮及其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相对于这些研究热点,绿潮生物量这方面的研究就少了很多,这也造成每年对绿潮灾害应变不及时,防治和打捞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造成了严重的消耗。本文从绿潮藻爆发机制入手,研究其爆发的规律,并结合浒苔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曲线,对绿潮生物量基于温度、光照这两个主要因子进行预测,并对漂移路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分析绿潮爆发机制,绿潮爆发分为四个阶段,即初生期、爆发期、维持期和消亡期,在3-4月底,绿潮开始出现在黄海海域,这个阶段绿潮分布面积小,不容易被卫星监测到,一直到5月初绿潮开始爆发,才能够在卫星图像中明显的看清绿潮;从5月中旬到6月初,绿潮进入到一个爆发阶段,分布面积迅速扩大,生物量激增;6月中下旬到7月中旬,绿潮进入维持期,这段时间内绿潮生物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增长,并在此期间绿潮生物量达到最大,从7月下旬开始进入消亡期,一直到最后消失。(2)由于归一化植被指数能有很好的区分绿潮和水体,因此本文用这种方法来提取绿潮,提取结果利用红外、近红外和红外波段合成的RGB假彩色影像,海水是黑色,绿潮呈现出翠绿色。(3)基于绿潮浒苔聚集形态和密度来划分浒苔生长阶段。浒苔生长阶段分为萌芽期、幼苗期、成体期和死亡期,不同生长阶段的浒苔对应不同生长率,结合海水温度、水温-光照这两个主要影响浒苔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对绿潮生物量进行计算和预测。(4)预测绿潮未来几天移动过程。结合生物量的预测,可以实现对未来绿潮漂移路径、生物量综合预报,为绿潮防治和打捞提供数据支持。

解威峰[4](2020)在《中国黄海沿岸定生石莼属(Ulva)绿藻的物种组成与分布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由石莼属(Ulva)绿藻引发的绿潮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明显的高发趋势,在中国沿海表现尤为明显,其中,黄海浒苔(U.prolifera)绿潮已成为常态化发生的海洋灾害,对近岸生态系统造成了显着影响。厘清定生Ulva属物种在相关海域的组成与分布特征,是开展绿潮监测与防控的重要基础。前期研究表明,黄海绿潮由单一的漂浮生态型引发,其与中国沿海广泛采集的定生群体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然而,经过连续多年绿潮的冲击,大量漂浮藻体释放了大量生殖细胞,是否已对岸基定生Ulva属物种组成产生了影响?并进而提供了新的种源?目前尚缺乏全面的认识。之前的海藻调查往往基于藻体的形态特征,而石莼属绿藻可用于物种鉴定的形态特征非常有限且极不稳定。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在黄海沿岸各种生境下广泛采集了定生石莼属绿藻,基于多标记开展了分子鉴定。针对所有新记录种,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课题组多年在全国沿海的调查资料、以及NCBI已公开的所有序列信息,分析总结了所有新记录种的地理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扩散规律。针对个别能够形成绿潮的重要种类,开展了形态学观察与描述。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在我国黄海沿岸29个代表性站位共采集380个石莼属绿藻样本,经分子鉴定共检出15个石莼属物种,其中包括9个黄海已知种,分别为U..prolifera,U.linza,U.compressa,U.intestinalis,U.aragoensis,U.flexuosa,U.rigida,U.australis,与U.torta。经与历史资料比对发现,冷温带种U.intestinalis已发生一定程度的北移;2)共鉴定出10个浒苔定生群体的91个单株,应用漂浮生态型特异的SCAR分子标记进行检测,仅检出一个阳性个体,说明漂浮生态型目前仍未在岸基大规模定生;3)另检出六个未定种,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课题组前期在我国四大海域沿海的调查数据以及GenBank中的同源序列信息,分别鉴定为U.meridionalis,U.tepida,U.chaugulii,U.simplex,U.partita和U.splitiana,均为中国新记录种。分析了各物种在中国和全球的分布特征,提示U.meridionalis,U.chauguili,U.partita和U.splitiana可能是入侵种,发现亚热带种U.meridionalis,U.tepida和U.chaugulii已在南海引发绿潮,其中,U.meridionalis已向温带区明显扩散;4)针对绿潮种U.meridionalis,对其形态特征、个体发育过程、生殖方式进行了详细观察与记录,发现其形态建成模式明显区别于石莼属已知的三种模式。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中国黄海沿岸定生石莼属绿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特征,证实浒苔岸基定生群体对黄海绿潮没有贡献,提示生物入侵可能引发新的绿潮风险,上述认识将为中国沿海绿潮灾害的早期检测、生态风险评估与演变趋势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和科学依据。

马莹莹[5](2020)在《黄海绿潮藻关键形态学特征的表征与鉴定》文中提出自2007年起,我国黄海浒苔(Ulva prolifera)绿潮已成为一种常态化发生的海洋灾害,大量研究表明,苏北浅滩紫菜栽培筏架上的附生绿藻为绿潮提供了重要初始生物量。分子鉴定结果表明,筏架绿藻由多个物种组成,随时间有明显的物种演替,而浒苔最终占比可能与当年绿潮规模存在相关性。因此,及时、准确监控筏架附生绿藻的组成特征,对于绿潮预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筏架区面积广大、绿藻组成具有空间差异、尤其绿潮早期阶段时间短暂,因此,亟待建立一种基于形态特征、适用现场大量样本的绿藻物种鉴定方法。另外,黄海绿潮由浒苔漂浮生态型主导,普遍认为其具有高度分枝的表型特征,可能赋予其显着的种间竞争优势,但始终缺乏形态学的量化表征,与定生浒苔相比,其分枝程度与分枝表型的可塑性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尚缺乏依据。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在苏北浅滩紫菜养殖筏架区设置了多个站位,通过多航次广泛采集了附生绿藻样本。基于分子鉴定结果,对常见优势种的关键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观察、比较与统计分析。针对浒苔的分枝表型,通过广泛采集漂浮生态型与定生群体样本,利用量化表征的新指标,比较了二者在分枝程度及其可塑性方面的差异,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对529个苏北浅滩紫菜筏架附生绿藻样本开展了分子鉴定,共检出五个优势种,分别是:缘管浒苔(U.linza)、浒苔(U.prolifera)、U.arago?nsis、扁浒苔(U.compressa)和盘苔(Blidingia sp.),符合历年基本规律,其中,鉴定U.arago?nsis为新记录种,对之前被广泛接受的物种鉴定结果——曲浒苔(U.flexuosa)进行了修正;(2)针对上述五个优势种,经形态学观察、测量与比较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关键形态学特征进行物种鉴定的检索表:首先,用藻体最高分枝级数将物种分为高分枝(HB)组和低分枝(LB)组,在LB组中,可首先使用藻体的长宽比(length-to-width ratio,LWR)区分出Blidingia sp.,然后再用淀粉核数量分辨U.linza和U.arago?nsis;在HB组中,根据表面细胞排列方式和一级分枝与主枝连接处的形态特征区分U.prolifera和U.compressa。为了最大程度方便现场应用,联合使用藻体最高分枝级数和长宽比两个指标,开展了准确率检验,结果表明,平均准确率为81.3%,对浒苔的鉴定准确率达到89.1%,可以满足现场应用的要求;(3)针对浒苔分枝表型的量化表征,提出最高分枝级数和一级分枝密集度是两个可应用的指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定生浒苔普遍有一级分枝或无分枝,而漂浮生态型分枝级数最高可达五级,其一级分枝密集度是定生浒苔的5.8倍,说明漂浮生态型的分枝程度显着高于定生浒苔。另外,无论自然条件还是人工培养条件下,发现漂浮生态型分枝表型的可塑性也明显强于定生群体。提示高度分枝表型是漂浮生态型重要的漂浮适应性特征;而分枝表型的强可塑性,可能有助于其适应漂浮过程中多变的海洋环境。上述研究结果将为黄海绿潮的早期监测与规模预测提供重要的方法学基础,为后续绿潮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必要的形态学评价指标。

包炎琳[6](2020)在《岛礁鱼-贝IMTA模式构建及对附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建立和发展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IMTA),特选择浙江嵊泗三横山岛礁海域建立了鱼-贝IMTA养殖模式,研究了三横山岛礁海域底栖海藻对鱼-贝IMTA养殖模式的响应机制。首先对三横山岛大黄鱼与黑鲷网箱养殖区、厚壳贻贝养殖区以及非养殖区水质和沉积物富营养物质进行了全年监测、评价和比较分析,同时在鱼-贝IMTA养殖前后,对三横山岛潮间带底栖大型海藻季节性分布特征进行监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鱼-贝-藻IMTA养殖模式,并研究鱼-贝-藻IMTA养殖系统海域水质和沉积物微生物分布特征,为发展具有更好生态效益和更好经济效益的岛礁海域鱼-贝-藻IMTA养殖模式奠定理论基础。,使其作为该养殖海域生态环境的检测指标。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三横山岛养殖海域生态健康水平评价2019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对三横山岛养殖海域水质进行监测,其温度(T)范围为10.12~24.57℃,年均温度17.82℃,温度具有明显的季节节律性变化;盐度(PSU)整体范围在25.45~31.12,年均盐度为28.06;p H年波动范围在7.98~8.77,年均值为8.22,秋季较高,其他三个季度无明显差异;溶解氧(DO)的变化趋势明显,范围为4.679~25.393 mg/L,年均值12.985 mg/L,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范围为0.115~4.356mg/L,年均值为1.470 mg/L;整个2019年,p H值符合II/III类海水水质标准,DO值和COD值均符合I类海水水质标准。其营养盐溶解性无机氮(DIN)的年均值为0.338mg/L,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4月(春季)和7月(夏季),NO2--N,NO3--N、NH4+-N分别占DIN 6.94%、91.89%和1.17%;溶解性无机磷(DIP)的年均值为0.029mg/L,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0月(秋季)和1月(冬季),活性硅酸盐(Si O32--Si)年均值为1.088 mg/L,整体水质呈II-III类水质,2019年养殖区富营养化指数平均值为2.053,年均水平为中度富营养化。海区四个季度有机污染指数均值未4.450,呈严重污染状态;与2015年养殖前进行比较发现,下山横山岛养殖行为对水质已经产生了污染。三横山岛养殖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总氮(TN)含量范围为0.398~1.238 g/kg,年均值为1.007 g/kg;总磷(TP)含量范围为0.253~0.813 g/kg,年均值为0.458 g/kg;有机碳(OC)含量范围为5.391~13.263 g/kg,年均值为9.858 g/kg。根据单因子评价方法通过计算可知,养殖海域沉积物中TN污染严重,TP已经出现污染,OC还未受到污染。2、三横山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及生物量时空分布2016年在鱼-贝IMTA养殖系统建立前,对三横山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及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其中冬季共采集到大型海藻16种,其中红藻门10种,绿藻门4种,褐藻门2种。2019年在鱼-贝IMTA养殖系统建立后,对三横山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及生物量进行了全年调查,共采集到大型海藻36种,其中红藻门24种,绿藻门4种,褐藻门8种。其中,2019年冬季三横山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及生物量分别为为14种和564.084 g/m2。与2016年冬季相比,2019冬季出现不同类型的海藻为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 Yamada),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Harv.)Yamada),披针形蜈蚣藻(Grateloupia lanceolata(Okamura)Kawaguchi),平滑叉节藻(amphiroa ephedraea),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 Holmes),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Postels et Ruprecht)J.Agardh),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Harvey)Setchell)和网地藻(Dictyota dichotoma(Hudson)J.V.Lamouroux);相同的种类有: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 J.V.Lamouroux),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 Linnaeus),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石莼(Ulva lactuca L.),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Mertens ex Roth)Kuntze)和铜藻(Sargassum horneri(Turner)C.Agardh)。通过对养殖前后大型海藻的分布调查,筛选出了三横山岛具有代表意义的经济大型海藻,分别为三横山岛主要经济藻类有石莼(Ulva pertusa)、刺松藻(Codium fragile)、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Harv.)Yamada),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Harvey)Suringar)等,以上经济海藻可作为建立完整IMTA养殖模式的候选种。3、三横岛养殖海域微生物种群演替变化与评价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在研究区域共鉴定到浮游细菌50门1138属7327 OTU,其中网箱养殖区50门1120属7104 OTU,贻贝养殖区45门937属4629OUT,非养殖区49门878属4264 OUT。三个区域浮游细菌丰度结果显示位列前三的门类组成一致,分别为变形菌门,蓝藻门和拟杆菌门,但丰度比例有一定差异。在纲水平上进行多样性分析发现,三个区域丰度前5的细菌均为γ-变形菌纲,α-变形菌纲,产氧光细菌纲,拟杆菌纲,α-变形菌纲和放线菌纲。通过浮游细菌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可知,硝酸盐(NO3--N)是影响鱼类养殖区浮游细菌群落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温度是贻贝养殖区影响菌群最主要的环境因子。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共鉴定到沉积物细菌60门1007属9467 OTU,其中网箱养殖区59门984属8651 OTU,贻贝养殖区58门857属7059OUT,非养殖区56门764属5832 OUT,各养殖区域沉积物中丰度前5的细菌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浮霉菌门,和绿弯菌门;变形菌门的占比丰度鱼类养殖区最高,贻贝养殖区次之,非养殖区最小。对沉积物在纲水平上进行多样性分析发现,鱼类网箱养殖区和贻贝养殖区丰度为前5的细菌为γ-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拟杆菌纲,α-变形菌纲和,而在非养殖区,丰度为前5的细菌为γ-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拟杆菌纲,厌氧绳菌纲,α-变形菌纲。在养殖区和非养殖区的沉积物微生物中,γ-变形菌纲和δ-变形菌纲的丰度最大,即变形菌纲是三横山岛养殖海域沉积物中丰度最高的微生物种群。

张亚洲,毕远新,王伟定,隋宥珍,卢衎尔,丰美萍,梁君,周珊珊[7](2019)在《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探明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的空间分布格局,于2016年5月底至6月初,分别采用走航观察和水下样方法,对按离岸距离远近的3条岛礁带上12个岛礁瓦氏马尾藻成藻时期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从不同空间尺度比较分析了3条岛礁带上瓦氏马尾藻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地区尺度上,高浊度和高波浪能的水域环境限制了瓦氏马尾藻的分布与生长,导致浙北近岸的瓦氏马尾藻仅分布在第二条岛礁带这一狭窄的分布带上。依据瓦氏马尾藻最低适宜生长水温要高于10℃的特性,我们可以推断出舟山群岛的绿华岛可能是我国特有种瓦氏马尾藻分布的最北部端线。(2)在站点尺度上,岛礁东南向瓦氏马尾藻定生密度明显低于西北向,这与调查站位所受风浪影响的方位和强度相一致。在第二岛礁带上的4个岛礁北向瓦氏马尾藻的平均株高仅为26.3 cm,说明瓦氏马尾藻不适宜在高波浪能生境中生存。(3)在站点尺度内,第二岛礁带上浊度最低的北渔山岛瓦氏马尾藻有较大的垂直分布范围,且定生深度达到了6.4 m,而浊度高的近岸岛礁瓦氏马尾藻垂直分布范围较小。瓦氏马尾藻株高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由此推测,瓦氏马尾藻虽不能耐受强光,但光照对瓦氏马尾藻的分布生长起重要作用。与同海区铜藻的垂直分布格局相比,瓦氏马尾藻具有一定适应高浊度、高沉积物环境的能力。因此,在浙北近岸海域瓦氏马尾藻是较适合进行生态移植修复的种类。

杜宇[8](2019)在《南黄海筏架区定生浒苔生长繁殖及连续多世代倍性比例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浒苔(Ulva prolifera)属于绿藻纲、石药科,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广温广盐类大型绿藻,其生态型分为漂浮和定生两种。近年来黄海绿潮暴发时其优势种浒苔就以漂浮状态在特定的条件下,生长迅速、繁殖方式多样,造成了巨大的海洋环境灾害。一般认为绿潮浒苔具有同型的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世代交替的生活史类型,生殖繁育方式主要有四种:有性、无性、单性生殖与营养繁殖。与漂浮浒苔短暂的暴发期不同,南黄海的定生浒苔常年生活在沿海潮间带的礁石、苏北浅滩紫菜筏架区,与盘苔(Blidingia minima)共同构成了绿藻群落优势种。由于分子鉴定和遥感监测技术的普及,许多专家推测绿潮暴发期的漂浮浒苔来源于南黄海浅滩筏架区的定生浒苔。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该物种在不同地理位置及生长状态下其生物学方面是否具有差异,对定生浒苔的生长发育及生活史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定生浒苔为材料,通过实验室长期的培养,观察得到与漂浮浒苔相同的4种主要的生殖繁育方式,并配图描述每种方式所经历的过程。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浒苔不同阶段释放的生殖细胞的DNA含量,验证了浒苔世代交替生活史中由孢子体到配子体(二倍到单倍)和配子体到孢子体(单倍到二倍)关键的两个阶段的微观变化确实发生。在大量浒苔单株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野外的定生浒苔常会出现同一株释放两种及以上类型生殖细胞的现象,为此我们经纯化培育得到定生绿藻常见种浒苔及曲浒苔(Ulva.flexuosa)的单性生殖生活史品系,通过ITS及18S rDNA序列的扩增测序发现各代均可以稳定遗传,且生长发育能力雄配子体弱于雌配子体并随代数的增加而减弱。通过将观察到的各个生活史阶段的定生浒苔及曲浒苔个体在实验室条件下分离获得浒苔及曲浒苔纯化的孢子体和配子体,研究发现同一物种不同类型的生殖细胞囊面积存在差异:配子囊面积略大于同一品系的孢子囊。生殖细胞大小也存在差异:同品系的孢子>雌配子>雄配子,且曲浒苔不同类型生殖细胞的形态界限不太明显,大小差异比浒苔要小,而浒苔的孢子、雌配子和雄配子因为大小的差异更容易被区分。研究结果可用于区分孢子体和配子体世代。本实验还对浒苔生殖细胞在不同材料附着基上的附着、萌发及生长的差异进行了探究,发现孢子的附着率以紫菜筏架相关材料最高,其次是渔船相关材料,而其他材料中棉布的附着率则非常低。另外,具有较高附着率的材料其上萌发的浒苔幼苗生物量却未必高。本实验中,从不同材料单位面积萌发幼苗的生物量来看:木浆>滤纸>化纤>棉布、橡胶和尼龙绳>塑料。作为绿潮的主要来源,漂浮及定生石莼的自然种群均具有同型世代的交替:即孢子体和配子体循环的生活史。基于形态学分类方法及核糖体RNA基因中18S rDNA序列被广泛用于区分石莼属物种的手段,本研究将从南黄海沿岸的6个紫菜筏架点上采集的时间跨度超过1.5年的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定生于筏架上的石莼属种群有盘苔、浒苔、曲浒苔、肠浒苔(Ulva intestinalis)及扁浒苔(Ulva compressa),其中常年定生的以浒苔和曲浒苔为主。本研究还使用传统的观察生殖细胞方法和流式细胞术方法获得了定生曲浒苔和浒苔的孢子体和配子体双相及性别比例的连续变化,并评估了它们随时间和季节变化的相位优势。结果表明双相交替优势随季节发生变化:孢子体主要在冬春季占优势,配子体主要在夏秋季占优势。同时,雌雄配子体的性别比例全年均保持在1:1。结果还表明,尽管各筏架相距很近,但不同的采样点在同一时间其孢子体和配子体世代比例也均不相同,显示出定生石莼属绿藻存在着多世代共存及连续生殖的现象。本研究为解释黄海绿潮暴发时江苏海域定生绿藻主要以何种方式进行生殖提供了证据,也为该时期浒苔大规模暴发的起因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何渊[9](2019)在《浒苔绿潮暴发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浒苔(Ulva prolifera)隶属于绿藻门(Chlorophyta)、石莼纲(Ulvophyceae)、石莼目(Ulvales)、石莼科(Ulvaceae)、石莼属(Ulva),藻体为鲜绿色或淡绿色,高度可达1-2m,直径可达2-3mm,有较多分枝,主枝显着,分枝细长,拥有典型的单层细胞管状构造,色素体不布满细胞内,有1个淀粉核。自从2007年以来,每年我国黄海都会暴发大规模主要由浒苔构成的“绿潮”灾害,该灾害给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浒苔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发生机理等一系列生物学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本文应用浒苔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进行了全基因组的测定,这对全方位了解浒苔的分子进化,基因构成,基因调控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浒苔基因组进行了从头测序、组装,拼接结果为 contigN50 为 675,063 bp,contigN75 为 277,886 bp,基因组的大小为 87,889,290 bp,约为87.9 Mb,GC含量为55.92%。得出的基因总数量为10,311个,基因的总长度为17,932,935 bp,约为17.93 M,基因长度占总基因组的20.4%;最短基因长度为201 bp,最长基因长度为18,024 bp,基因平均长度为1739 bp。重复序列中串联重复序列共有20,001个,其中简单重复序列最多有19,009个占了 95.0%,散在重复序列共有8,237个,其中长末端重复序列最多有4,353个占了 52.8%。分析数据库注释信息检测到了细胞分裂基因、磷酸化基因以及大量抗逆基因,这些基因的发现有助于我们从基因组层面理解浒苔在海面上快速生长的重要原因。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三种不同温度:12℃、20℃和28℃;三种强度光照:100OLux、5000Lux和12000Lux:三种不同盐度:12‰。、24‰和40‰培养条件下的浒苔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这一研究模拟并获得了自然界环境的变化对浒苔的代谢通路和生命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低温下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的合成增加,碳代谢活动增强,高温造成了浒苔的光合作用加强,而蛋白质合成作用下降;低光条件下浒苔的蛋白质合成和细胞连接作用增强,而细胞的吞噬作用削弱了,高光条件下浒苔的光合作用、蛋白质合成作用和脂肪酸合成作用加强了;低盐条件下参与构成细胞骨架的基因上调了从而维持浒苔在低盐条件下正常的细胞形态,同时蛋白质分解作用加强,蛋白质的合成、细胞连接作用减弱了,高盐条件下浒苔线粒体中的电子传递链作用加强即浒苔的能量产生加强了,同时和脂肪酸有关的代谢活动也增强了,但是蛋白质合成作用下降了。以萜类和脂类合成通路中的关键基因作为代表,研究浒苔在不同生长条件下,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qPCR结果显示低温和高温会促进浒苔的萜类和脂类合成途径基因的表达;高光照不利于浒苔萜类合成途径基因的表达。而脂类合成途径的两个基因在中光时的表达量最低,高光照促进了这两个基因的表达;高盐度条件下,有利于浒苔萜类合成途径基因的表达,而脂类合成途径的两个基因在高盐浓度下的表达量均是最高的,说明高盐条件下脂类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样提高了。为进一步探究浒苔快速生长的机理,分别以附着于紫菜养殖筏架的定生浒苔和漂浮于江苏滨海海面上的漂浮浒苔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浒苔在定生状态时蛋白质的合成活动增强,漂浮状态时由于海面能够更好地获取充足阳光因此光合作用增强了,同时氧化磷酸化活动增强即伴随着更多ATP的生成,这很可能是漂浮浒苔比定生浒苔生长迅速且在短时间内能够大量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比较漂浮浒苔和定生浒苔中重要的代谢活动包括糖代谢、氮代谢、磷代谢、硫代谢、碳固定等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qPCR结果表明漂浮浒苔各代谢活动有关的大多数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定生浒苔,意味着漂浮浒苔的这些代谢活动要比定生浒苔更加旺盛。这些结果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浒苔各类代谢活动的认识,旺盛的代谢活动为之后漂浮浒苔短时间的大规模暴发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从代谢活动这一全新的的角度对漂浮浒苔的暴发机理进行了分析,为解析“绿潮”产生的原因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沈伟杰[10](2018)在《中国黄海“绿潮”浒苔(Ulva prolifera)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克隆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浒苔(Ulva prolifera)属于石莼科下的一种大型海洋绿藻,在世界各大海洋中广泛分布。2008年,我国黄海爆发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潮,绿潮不仅给山东沿海和江苏沿海的的旅游业、水产养殖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研究发现:导致我国绿潮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以浒苔为主的大型海洋绿藻大规模爆发漂浮于海面上。在绿潮发生后,尽管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紧急措施去应对,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且来年绿潮又能卷土重来。为了更好地减少绿潮带来的灾害,对其主要物种浒苔的生物学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利用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浒苔的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对黄海漂浮的浒苔的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得到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为8948bp,其中18S r DNA 1760bp,28S r DNA 3259bp,ITS1 205bp,5.8S r DNA 160bp,ITS2 176bp,IGS 3388bp。对各部分序列碱基组成分析发现,ITS和IGS序列对胞嘧啶具有明显的偏好性,而18S r DNA和28S r DNA序列对鸟嘌呤具有明显的偏好性。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GC含量为54.12%,其中ITS和IGS序列的GC含量比保守序列的GC含量高,这表明内转录单元间隔区序列和基因间间隔区序列比保守序列变异率更高,进化速率更快。另外,IGS序列中发现大量简单的直接重复序列、串联重复序列、短对称序列和回文序列。利用IGS序列对9个样品四种不同浒苔种进行分类研究,对测序得到的IGS序列结果分析发现:不同浒苔种的IGS序列长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扁浒苔与曲浒苔序列长度相近,浒苔与曲浒苔序列长度相近。IGS序列相似性分析及遗传距离分析发现浒苔与曲浒苔具有最大的相似性和最小的遗传距离,两者序列的相似性为49.4%,遗传距离为1.0311.082;扁浒苔与曲浒苔具有最大的相似性和最小的遗传距离,两者序列的相似性为73.774.0%,遗传距离为0.098。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虽然系统发育树的拓补结构与ITS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四种浒苔都被聚类到不同的独立分枝。因此可知不同种浒苔的IGS序列存在较大差异,可以用于种间的分类鉴定。因为IGS序列可用于不同地理群相同物种亲缘关系的研究,所以本文利用部分IGS序列对黄海浒苔的溯源进行研究。比较分析后,发现黄海漂浮的绿潮物种的IGS序列完全相同,为同一类型的相同物种,且漂浮浒苔样品的IGS序列与海南博鳌(BA)、山东威海文登(WD)、山东威海乳山和尚洞(RS)、江苏紫菜养殖筏架(PFR)定生浒苔的序列几乎完全相同,说明黄海绿潮浒苔来源与山东浒苔,江苏紫菜筏架定生浒苔及海南定生浒苔密切相关。此外,在山东海阳、江苏大丰和浙江象山发现了不同于黄海绿潮浒苔类型的浒苔。本研究结果为绿潮溯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

二、浙江沿海定生海藻资源特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沿海定生海藻资源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肋藻孢子体的生态适应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多肋藻生物学概述
        1.1.1 多肋藻的分类学地位
        1.1.2 多肋藻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
        1.1.3 多肋藻的生活史
    1.2 多肋藻开发利用前景
        1.2.1 开发利用潜力
        1.2.2 我国多肋藻人工养殖产业现状
    1.3 多肋藻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1.4 生态模型研究进展
        1.4.1 不同生态模型的比较
        1.4.2 不同环境变量数据库的比较
        1.4.3 MaxEnt模型在海洋藻类中运用的研究进展
    1.5 光合生理研究
    1.6 抗氧化机制研究
    1.7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预测多肋藻在中国海域的适生分布情况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生态模型的构建
        2.1.2 多肋藻在我国适生情况预测
        2.1.3 模型的评估与验证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预测模型的构建
        2.2.2 多肋藻在我国潜在的适生分布预测
        2.2.3 MaxEnt模型的评估与验证
    2.3 讨论
        2.3.1 物种分布数据的空间自相关
        2.3.2 环境变量对多肋藻预测模型的影响
        2.3.3 MaxEnt模型参数对模型的影响
        2.3.4 多肋藻适宜养殖海区
        2.3.5 多肋藻生态风险预防
第三章 温度对多肋藻孢子体生长及抗氧化生理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实验结果
        3.2.1 温度对多肋藻小孢子体生长的影响
        3.2.2 温度对多肋藻小孢子体光合作用的影响
        3.2.3 温度对多肋藻小孢子体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4 温度对多肋藻小孢子体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3.2.5 不同温度下多肋藻小孢子体的抗氧化生理响应
    3.3 讨论
第四章 光强对多肋藻孢子体生长及抗氧化生理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实验结果
        4.2.1 光强对多肋藻小孢子体生长的影响
        4.2.2 光强对多肋藻小孢子体光合作用的影响
        4.2.3 光强对多肋藻小孢子体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2.4 光强对多肋藻小孢子体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4.2.5 不同光强下多肋藻小孢子体的抗氧化生理响应
    4.3 讨论
第五章 盐度对多肋藻孢子体生长及抗氧化生理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实验结果
        5.2.1 盐度对多肋藻小孢子体生长的影响
        5.2.2 盐度对多肋藻小孢子体光合作用的影响
        5.2.3 盐度对多肋藻小孢子体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5.2.4 盐度对多肋藻小孢子体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5.2.5 不同盐度下多肋藻小孢子体的抗氧化生理响应
    5.3 讨论
第六章 N/P对多肋藻孢子体生长及抗氧化生理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1.3 数据处理
    6.2 实验结果
        6.2.1 不同N/P浓度对多肋藻小孢子体生长的影响
        6.2.2 不同N/P浓度对多肋藻小孢子体光合作用的影响
        6.2.3 不同N/P浓度对多肋藻小孢子体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6.2.4 不同N/P浓度对多肋藻小孢子体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
        6.2.5 不同N/P浓度对多肋藻小孢子体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6.2.6 不同N/P浓度下多肋藻小孢子体的抗氧化生理响应
    6.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嵊泗列岛贻贝养殖区与无人岛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结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与分类鉴定
    1.2 物种组成与多样性评估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型海藻种类组成
    2.2 物种多样性指数
    2.3 水质参数
    2.4 枸杞岛优势种与下三横山岛各站点大型海藻重要值与水质间的冗余分析
3 讨论
    3.1 贝类人工养殖筏架区与自然岩礁大型海藻多样性及丰富度比较
    3.2 贝类人工养殖筏架区与自然岩礁大型海藻群落组成结构和优势种比较
    3.3 海洋环境对大型海藻分布的影响
    3.4 利用大型海藻建立IMTA养殖模式的前景

(3)基于绿潮空间分布形态和生存环境的生物量计算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黄海绿潮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结构及工作
2 黄海绿潮爆发机制分析
    2.1 黄海自然环境特征
    2.2 黄海绿潮爆发的源头
    2.3 黄海绿潮爆发阶段及浒苔生长节段划分依据
    2.4 黄海绿潮爆发的生态条件
    2.5 黄海绿潮漂移机制研究
3 数据与方法
    3.1 应用数据
    3.2 研究时间及区域
    3.3 MODIS数据处理
    3.4 绿潮卫星遥感鉴定
4 绿潮生物量计算
    4.1 基于判别矩阵—浒苔聚集形态的生长阶段划分
    4.2 绿潮浒苔生长阶段划分
    4.3 绿潮生物量计算及预测
    4.4 绿潮漂移路径预测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中国黄海沿岸定生石莼属(Ulva)绿藻的物种组成与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绿潮简介
    1.2 Ulva属概况
        1.2.1 Ulva属简介
        1.2.2 Ulva属的物种鉴定
        1.2.3 Ulva属绿藻的分子生物地理学研究
        1.2.4 Ulva属物种的扩散与入侵
    1.3 黄海绿潮概况
        1.3.1 黄海绿潮
        1.3.2 我国黄海岸基Ulva属物种的组成与分布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黄海Ulva属物种组成与分布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采样工具
        2.2.2 实验室常用仪器与试剂
        2.2.3 标本制作工具
        2.2.4 tufA区分浒苔及其近缘种适用性评价所用样本
    2.3 实验方法
        2.3.1 调查站位设置与样本采集
        2.3.2 样本预处理与暂养
        2.3.3 分子鉴定
        2.3.4 tufA区分Ulva prolifera与Ulva linza检验
        2.3.5 形态观察与标本制作
    2.4 结果
        2.4.1 分子鉴定结果
        2.4.2 tufA区分LPP簇物种检验结果
        2.4.3 Ulva属物种形态观察
        2.4.4 检出物种在黄海沿岸的分布特征
        2.4.5 浒苔漂浮生态型的岸基定生检测
    2.5 讨论
        2.5.1 分子方法在Ulva属物种界定中的重要性
        2.5.2 黄海Ulva属物种组成与变化
        2.5.3 黄海Ulva属物种的分布规律
        2.5.4 浒苔漂浮生态型在黄海沿岸尚未发生大规模定生
    2.6 结论
第3章 Ulva属六个新记录种的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样本的选择
        3.2.3 新记录种的定种分析
        3.2.4 新记录种分布特征分析
    3.3 结果
        3.3.1 新记录种的分子鉴定
        3.3.2 新记录种在全球的分布特征
        3.3.3 新记录种在中国的分布特征
    3.4 讨论
        3.4.1 六个新记录种的定种探讨
        3.4.2 新记录种在中国的分布特征与可能的扩散机制
        3.4.3 入侵和绿潮的关系
    3.5 结论
第4章 Ulva meridionalis形态特征与形态建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样本信息
        4.2.3 形态学与解剖学特征观察
        4.2.4 生殖与发育模式观察
    4.3 结果
        4.3.1 形态学特征观察
        4.3.2 解剖学特征观察
        4.3.3 生殖与形态建成
    4.4 讨论
        4.4.1 Ulva meridionalis的形态异同比较
        4.4.2 Ulva属物种的形态建成模式
    4.5 结论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黄海绿潮藻关键形态学特征的表征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绿潮与绿潮藻概述
        1.1.1 绿潮概述
        1.1.2 石莼属绿藻概述
    1.2 黄海绿潮——常态化的海洋灾害
        1.2.1 黄海绿潮概述
        1.2.2 黄海绿潮致因种的鉴定
        1.2.3 黄海绿潮地理源头的研究
        1.2.4 苏北浅滩筏架附生绿藻的物种组成及其变化规律
        1.2.5 苏北浅滩筏架附生U.prolifera的生物量占比与绿潮规模变化
    1.3 漂浮浒苔高度分枝的表型
        1.3.1 漂浮浒苔的生理适应性研究
        1.3.2 漂浮浒苔的表型适应性研究
        1.3.3 漂浮浒苔高度分枝表型的研究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2章 苏北浅滩筏架附生绿藻的形态学区分方法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本采集
        2.2.2 DNA提取和分子鉴定
        2.2.3 形态学观察
        2.2.4 准确率检验
    2.3 结果
        2.3.1 筏架附生绿藻的物种组成
        2.3.2 形态观察与描述
        2.3.3 准确率检验
    2.4 讨论
        2.4.1 苏北浅滩筏架附生绿藻的物种组成
        2.4.2 苏北浅滩筏架附生U.arago?nsis的分类地位
        2.4.3 筏架附生物种的关键形态学特征
        2.4.4 苏北浅滩筏架附生绿藻形态鉴定方法的适用性
    2.5 小结与展望
第3章 浒苔漂浮生态型的分枝表型及其可塑性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调查航次与样本采集
        3.2.2 样本DNA提取与分子鉴定
        3.2.3 浒苔分枝表型的量化表征
        3.2.4 浒苔的诱导生殖与培养
    3.3 结果
        3.3.1 分子鉴定
        3.3.2 浒苔分枝表型的量化表征
        3.3.3 漂浮生态型自然条件下分枝表型的可塑性
        3.3.4 漂浮生态型培养条件下分枝表型的可塑性
        3.3.5 漂浮生态型分枝表型在绿潮过程中的变化
    3.4 讨论
        3.4.1 漂浮生态型的高度分枝表型
        3.4.2 漂浮生态型的分枝表型可塑性高于定生浒苔
        3.4.3 漂浮生态型的分枝表型在绿潮过程中的变化
    3.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岛礁鱼-贝IMTA模式构建及对附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水养殖对水质的影响
    1.2 海水养殖对底质环境的影响
    1.3 我国近海潮间带大型海藻的分布及生态效益
        1.3.1 大型海藻的生态效益
        1.3.2 鱼-贝-藻IMTA生态养殖系统
    1.4 海水养殖对微生物影响
        1.4.1 海洋水体中的微生物
        1.4.2 海洋沉积物中的微生物
    1.5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目的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岛礁鱼-贝IMTA模式构建及对附近海域全年水质底质环境影响与评价
    2.1 2019年四季水质监测与评价
        2.1.1 三横山岛养殖海域水质质量的调查与评价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2019年四季底质监测与评价
        2.2.1 调查内容及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第三章 岛礁鱼-贝IMTA模式对潮间带底栖海藻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点设置与调查方法
        3.1.2 生物量测定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2016年(养殖前)大型海藻分布特征
        3.2.2 2019年(养殖后)大型海藻分布特征
        3.2.3 三横山岛潮间带部分大型底栖海藻生境图
    3.3 讨论
        3.3.1 三横山岛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的构成及变化特征
        3.3.2 环境因子对海藻群落变化的影响
        3.3.3 养殖前后大型海藻的种数变化及经济种筛选
第四章 岛礁鱼-贝IMTA模式对附近海域微生物多样性影响与评价
    4.1 2019年四季浮游微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
        4.1.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4.1.2 结果
        4.1.3 讨论
    4.2 2019年四季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
        4.2.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创新性及展望
    5.1 结论
        5.1.1 对三横山岛养殖海域生态健康水平进行评价
        5.1.2 三横山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及生物量时空分布
        5.1.3 下三横岛养殖海域微生物种群演替变化
    5.2 创新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南黄海筏架区定生浒苔生长繁殖及连续多世代倍性比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型绿藻浒苔的分类研究
        1.1 浒苔的形态学分类
        1.2 浒苔的分子生物学分类
    2 浒苔生活史的研究现状
        2.1 浒苔生活史及生殖方式的研究
        2.2 浒苔生活史循环双相周期变化的研究
    3 浒苔暴发导致的常见危害及应对
    4 浒苔有效的开发及资源化利用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1 研究内容
        5.2 研究目的
        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定生浒苔的生活史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处理及常规培养
        2.2 浒苔两阶段不同世代循环交替的培育
        2.3 实验观察、图片采集与分析及样品切片
        2.4 流式细胞术用以验证浒苔生活史中关键阶段的发生
        2.5 浒苔及曲浒苔单性生殖生活史品系的培育
        2.5.1 实验材料的选择及处理
        2.5.2 实验材料的传代
        2.5.3 子代是否处于单倍体时期的验证
        2.5.4 曲浒苔单性生殖生活史品系ITS、18S rDNA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2.5.4.1 曲浒苔基因组DNA的提取及PCR的扩增
        2.5.4.2 目的条带的检测与片段回收
        2.5.4.3 目的片段的连接与转化
        2.5.4.4 阳性克隆的检测
        2.5.4.5 基因测序与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定生浒苔的形态特征
        3.2 浒苔不同类型的繁殖过程
        3.2.1 有性生殖
        3.2.2 无性生殖
        3.2.3 单性生殖
        3.2.4 营养繁殖
        3.3 浒苔生活史中关键阶段发生的验证
        3.4 浒苔与曲浒苔两鞭毛雌雄配子单性生殖品系的研究
        3.4.1 单倍体循环的验证
        3.4.2 浒苔单性生殖雌雄配子体的生长发育能力的差异
        3.4.3 序列分析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两种定生浒苔种生殖细胞的放散、附着及发育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孢子和配子的收集、鉴定与大小测定
        2.2 浒苔孢子对不同材料的附着研究
        2.3 同品系单一世代孢子和配子囊面积大小的测定
        2.4 发白藻体再生现象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孢子和配子的大小差异
        3.2 不同材料附着基对浒苔孢子附着的影响
        3.3 孢子和配子囊面积的差异
        3.4 发白藻体再生萌发速率和生理活性的差异
    4 讨论
第四章 南黄海筏架区定生绿藻的物种更替及世代交替的年际变化
    1 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预处理
        2.2 样品的分类及鉴定
        2.3 藻体生殖细胞的放散及数据统计
        2.4 流式细胞术用以鉴定藻体所处的世代类型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品的形态学及分子鉴定
        3.1.1 样品的形态学鉴定
        3.1.2 样品的分子鉴定
        3.2 筏架区定生绿藻世代交替的年际变化
        3.3 流式细胞术用以鉴定藻体所处的世代类型
        3.3.1 原生质体的获得和荧光染色
        3.3.2 流式细胞术用来鉴别不同时期的藻体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和创新点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浒苔绿潮暴发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藻类基因组研究进展
    2. 藻类转录组研究进展
    3. 浒苔简介
    4. 萜类的性质和合成研究
        4.1 萜类化合物的简介
        4.2 萜类合成途径
        4.3 萜类合成途径的关键酶
    5. 脂类的性质和合成研究
    6. 定生浒苔与漂浮浒苔相关代谢通路分析
        6.1 浒苔的两种不同状态——漂浮和定生
        6.2 浒苔主要的代谢通路
    7.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7.1 研究内容
        7.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浒苔基因组测序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藻体收集
        2.2 DNA的提取
        2.3 基因组DNA片段化和浓缩
        2.4 基因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2.5 基因组组装
        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7 进化树的构建
        2.8 基因组共线性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测序数据分析
        3.2 基因组组装
        3.3 编码基因预测
        3.4 重复序列分析
        3.5 非编码RNA预测
        3.6 基因的功能注释
        3.7 浒苔和易变石莼比较基因组分析
        3.8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3.9 浒苔和易变石莼共线性分析
    4 讨论
        4.1 浒苔基因组的大小
        4.2 浒苔基因组特征
        4.3 浒苔在绿藻中的进化地位
        4.4 浒苔基因组中与快速生长相关基因分析
        4.5 浒苔基因组中抗逆基因的分析
第三章 不同温度条件下浒苔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藻体的收集
        2.2 RNA的提取
        2.3 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2.4 数据的分析
        2.5 测序序列质量评估
        2.6 数据产出统计
        2.7 测序数据的De nove拼接
        2.8 Unigene的功能注释
        2.9 SSR序列的分析
        2.10 Unigene表达水平分析
        2.11 差异表达的Unigene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测序数据的统计和质量分析
        3.2 基因功能注释
        3.3 SSR序列分析
        3.4 不同温度条件下差异表达Unigene分析
        3.5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3.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 Pathway注释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光照条件下浒苔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测序数据的统计和质量分析
        3.2 基因功能注释
        3.3 SSR序列分析
        3.4 不同光照条件下差异表达Unigene分析
        3.5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3.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 Pathway注释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不同盐度条件下浒苔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测序数据的统计和质量分析
        3.2 基因功能注释
        3.3 SSR序列分析
        3.4 不同盐度条件下差异表达Unigene分析
        3.5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3.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 Pathway注释结果
    4 讨论
第六章 浒苔萜类和脂类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1 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浒苔DNA的提取
        2.2 浒苔总RNA的提取
        2.3 PCR的cDNA的合成
        2.4 扩增引物的设计
        2.5 浒苔萜类合成途径和脂类基因的分子克隆
        2.6 浒苔萜类合成MEP途径各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分析
        2.7 不同生长条件下浒苔萜类和脂类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浒苔的实验室培养
        3.2 浒苔基因组DNA和总RNA的提取
        3.3 浒苔萜类和脂类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以及同源性分析
        3.4 浒苔MEP途径基因的进化树构建
        3.5 不同培养条件下萜类和脂类合成基因表达差异
    4 讨论
第七章 定生和漂浮浒苔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测序数据的统计和质量分析
        3.2 三重复样品相关性分析
        3.3 基因功能注释
        3.4 “D”和“P”两种浒苔差异表达Unigene分析
        3.5 “D”和“P”两种浒苔差异Unigene表达水平聚类分析
        3.6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4 讨论
第八章 定生和漂浮浒苔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定生和漂浮浒苔RNA的提取以及cDNA合成
        2.2 主要代谢基因的选取
        2.3 定生和漂浮浒苔主要代谢基因qPCR实验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糖酵解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3.2 戊糖磷酸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3.3 硫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3.4 氮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3.5 甘油磷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3.6 磷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3.7 碳固定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4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中国黄海“绿潮”浒苔(Ulva prolifera)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克隆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浒苔的生物学特征
        1.1 浒苔生活史和繁殖方式的研究
        1.2 浒苔生长条件的研究
        1.3 浒苔的分类研究
    2、浒苔与中国黄海“绿潮”
    3、浒苔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4、浒苔的资源化利用
    5、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基因
        5.1 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基因简介
        5.2 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在藻类研究中的利用
        5.3 关于藻类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研究现状
    6、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浒苔(U.prolifera)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分子克隆与分析
    1、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
        2.1 浒苔基因组DNA的提取
        2.2 PCR扩增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各部分序列
        2.3 目的片段的检测与回收
        2.4 目的序列与T3载体连接、转化、复苏和涂板
        2.5 阳性克隆的检测
        2.6 基因测序
        2.7 测序结果生物学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浒苔基因组DNA的提取
        3.2 以浒苔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18SrDNA序列扩增的PCR反应·
        3.3 以浒苔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ITS+5.8S序列扩增的PCR反应··
        3.4 以浒苔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28SrDNA序列扩增的PCR反应·
        3.5 以浒苔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IGS序列扩增的PCR反应
        3.6 序列生物学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四种不同浒苔种ITS序列和IGS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学研究
    1、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 PCR引物设计和PCR扩增条件
        2.3 PCR产物切胶回收与克隆
        2.4 阳性克隆检测及测序
        2.5 序列生物学分析
    3、结果
        3.1 ITS序列分析
        3.2 IGS序列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地理群浒苔(U.PROLIFERA)IGS序列分析及黄海绿潮溯源研究
    1、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实验方法
        2.1 不同地理群浒苔基因组DNA的提取
        2.2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2.3 PCR产物切胶回收与克隆
        2.4 阳性克隆检测及测序
        2.5 序列生物学分析
    3、结果
        3.1 绿藻样品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的结果
        3.2 不同采样点浒苔部分IGS序列PCR扩增产物凝胶电泳图
        3.3 IGS序列多重序列比对分析
        3.4 IGS序列相似性分析及遗传距离分析
        3.5 利用部分IG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4、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和创新点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浙江沿海定生海藻资源特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肋藻孢子体的生态适应性特征研究[D]. 李国梁.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2]嵊泗列岛贻贝养殖区与无人岛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结构比较[J]. 包炎琳,段元亮,杨娜,黄艳,杨建,邢浩,郜晓峰,刘炜,钟逸云,孙彬,何培民. 海洋渔业, 2020(05)
  • [3]基于绿潮空间分布形态和生存环境的生物量计算及预测[D]. 李成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中国黄海沿岸定生石莼属(Ulva)绿藻的物种组成与分布特征[D]. 解威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01)
  • [5]黄海绿潮藻关键形态学特征的表征与鉴定[D]. 马莹莹.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01)
  • [6]岛礁鱼-贝IMTA模式构建及对附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D]. 包炎琳.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7]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空间分布格局分析[J]. 张亚洲,毕远新,王伟定,隋宥珍,卢衎尔,丰美萍,梁君,周珊珊. 水生生物学报, 2019(05)
  • [8]南黄海筏架区定生浒苔生长繁殖及连续多世代倍性比例的初步研究[D]. 杜宇. 苏州大学, 2019(04)
  • [9]浒苔绿潮暴发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D]. 何渊. 苏州大学, 2019(06)
  • [10]中国黄海“绿潮”浒苔(Ulva prolifera)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克隆及应用[D]. 沈伟杰. 苏州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浙江沿海藻类资源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