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卵巢癌11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华[1](2020)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肿瘤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总结皮肌炎(DM)与多发性肌炎(PM)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DM/PM合并肿瘤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协助临床诊治及判断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初次就诊并符合2004年国际肌病协作组建议的IIM分类诊断标准的212例DM/P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根据是否合并肿瘤及半年内是否死亡分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的差异;总结DM/PM合并肿瘤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DM/PM临床特征:PM较DM患者CK、CKMB、MYO升高的发生率高于DM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DM组较PM组合并恶性肿瘤发生率高,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合并恶性肿瘤DM/PM患者中,肿瘤按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肺癌(21.4%)、胃癌(21.4%)、乳腺癌(21.4%)。2.DM/PM合并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行卡方检验示:发病年龄>40岁、向阳疹、“披肩征”、“V领征”、CA125升高、CA199升高P值<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与DM/PM患者合并恶性肿瘤密切相关;行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40岁、向阳疹、“披肩征”、“V领征”、CA125升高、CA199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为DM/PM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独立危险因素。3.DM/PM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行卡方检验示男性、ALB<35g/L、铁蛋白升高、抗MDA5抗体阳性、肺部感染、间质性肺疾病,P值<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行Logistic回归分析示ALB<35g/L、抗MDA5抗体阳性、肺部感染、间质性肺疾病,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为DM/PM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DM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高于PM,DM/PM最常见的合并肿瘤类型为肺癌、胃癌及乳腺癌。2.发病年龄>40岁、向阳疹、“披肩征”、“V领征”、CA125升高、CA199升高为DM/PM合并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3.男性、白蛋白(ALB)<35g/L、铁蛋白升高、抗MDA5抗体阳性、肺部感染、间质性肺疾病为DM/PM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预后不良。
吕思缘[2](2019)在《从“卫气营血”论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与肿瘤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炎性肌病最常见的类型为PM/DM,临床上间质性肺病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少数急进性间质性肺病进展迅速导致患者呼吸衰竭,预后较差。早期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积极改变预后,提高PM/DM合并ILD患者的生存率。研究目的旨在对PM/DM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探索,提高对PM/DM合并ILD的认识,对有可能合并ILD的PM/DM患者进行早期筛选识别。研究方法:2014年1月-2018年8月于山东省中医院风湿科、肺病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单纯PM/DM患者17例和PM/DM合并ILD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等,用SPSS软件应用处理数据。结果:单纯PM/DM首发症状以皮肤肌肉症状为主(占88%),而PM/DM合并ILD患者首发症状通常以呼吸和发热症状为主(占54%)(P<0.05);PM/DM合并ILD患者更易出现咳嗽、痰少色白、胸闷、双肺爆裂音(P<0.05);单纯PM/DM与PM/DM合并ILD相比抗Robert52抗体阳性具有显着差异(P<0.05),抗Robert52阳性+++时最明显;单纯PM/DM ANA定量阳性1:100占58%,PM/DM合并ILD ANA定量阳性1:320占46%;癌胚抗原、CA153、CA125、铁蛋白,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癌胚抗原的AUC为0.860(95%Cl=0.744-0.976),并且最佳界值为2.355ng/ml(敏感度66.7%,特异性92.9%);糖类抗原CA125的AUC为0.799(95%Cl=0.654-0.944),最佳界值为14.155ц/ml(敏感度75.0%,特异性85.7%);糖类抗原CA153的AUC为0.847(95%Cl=0.723-0.970),最佳界值为16.300ц/ml(敏感度79.2%,特异性85.7%);铁蛋白的AUC为0.78(95%Cl=0.631-0.929),最佳界值为429.7ng/ml(敏感度58.3%,特异性92.9%),“卫气营血”辨证分型与癌胚抗原、CA153、CA125、铁蛋白相关性分析P>0.05。结论:PM/DM临床首发症状为发热、呼吸症状为主,肌肉皮肤症状不明显则应注意合并ILD的情况;PM/DM合并ILD患者更易出现咳嗽、痰少色白、胸闷、双肺爆裂音;肌酸激酶明显增高、抗Robert52抗体阳性、ANA定量1:320的患者临床上应注意是否存在ILD;癌胚抗原、CA153、CA125、铁蛋白,明显增高的患者应注意合并ILD可能;癌胚抗原、CA153、CA125、铁蛋白与ESS可能存在关系;癌胚抗原、CA153、CA125、铁蛋白与“卫气营血”辨证分型无显着关系。
吉涛[3](2019)在《全身MRI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全身磁共振成像(WB-MRI)在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患者的诊断以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符合Bohan和Peter诊断标准的PM/DM患者使用西门子磁共振verio3.0T MRI机器采用T1WI及T2-STIR序列进行全身冠状位以及大腿轴位MRI扫描,观察全身肌肉表现、全身其他系统病变(ILD、肿瘤性病变)及激素治疗后是否发生骨坏死等。对病人行肌肉活检、肌电图(EMG)检查及血清肌酸激酶试验。对所有观察资料和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首次肌肉活检及肌电图(EMG)检查阴性的患者,在WB-MRI指导下重新定位进行检查。对比观察WB-MRI和首次肌肉活检、肌电图(EMG)以及血清肌酸激酶试验的阳性率。比较首次肌肉活检和肌电图(EMG)和在WB-MRI定位指导下进行检查的阳性率。对比DM和PM患者WB-MRI结果。观察PM/DM患者的全身水肿程度及并发症。观察WB-MRI各检查序列显示病变的敏感度。对比WB-MRI与胸部CT关于检测间质性肺病(ILD)的结果。观察疾病持续时间对肌肉脂肪浸润的影响。对比两名观察者对WB-MRI的肌肉和肌肉外变化的评估。应用χ2检验、Kappa检验、t检验和McNemar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研究包括43名患者(10例PM患者和33例DM患者)。(1)81.40%(35/43)的WB-MRI表现出明显的炎性肌水肿;30.23%(13/43)有不同程度的脂肪浸润(3例有明显的肌肉萎缩)。(2)WB-MRI和首次肌肉活检、肌电图(EMG)以及血清肌酸激酶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86.05%(37/43)、83.72%(36/43)、81.48%(22/27)和77.50%(31/40)。WB-MRI与肌肉活检的阳性率无显着差异(χ2=0.091,p=0.763)。(3)WB-MRI的阳性率高于血清肌酸激酶试验(2=1.022,p=0.312)和肌电图(EMG)(χ2=0.261,p=0.609)。(4)在WB-MRI指导下进行肌肉活检和肌电图(EMG)的阳性率分别为100%(7/7)和100%(5/5)。在WB-MRI指导下进行肌肉活检的阳性率高于非WB-MRI指导下的阳性率(χ2=1.325,p=0.250)。在WB-MRI指导下进行肌电图(EMG)的阳性率高于非WB-MRI指导下的阳性率(χ2=1.097,p=0.295)。(5)除肌肉改变外,WB-MRI还检测到间质性肺病(ILD)13例(30.23%)、骨坏死5例(11.63%),肿瘤性病变(5例恶性;3例良性)8例(18.60%)。(6)在20例接受常规胸部CT检查的患者中,WB-MRI和胸部CT分别显示间质性肺病(ILD)10例和12例。WB-MRI和CT之间的敏感性没有显着差异(k=0.600,p=0.06)。结论WB-MRI是一种灵敏、无创和有效的成像方法。它全面显示了PM/DM患者的肌肉受累程度,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临床穿刺活检,大大降低假阴性率,从而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WB-MRI对治疗过程中疾病活动度的判定和疗效评估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WB-MRI还能够发现其他肌肉外的疾病,如间质性肺病(ILD)和全身肿瘤性病变,以及帮助发现类固醇诱导的骨坏死。
孙艳丽[4](2018)在《266例腹水患者的病因及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我院266例不明原因腹水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期待找到某些原因导致腹水的特点,给我们临床诊断不明病因的腹水患者提供一些参考思路,以便选择针对性的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266例入院诊断为“腹水原因待查”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疾病特点,入院后完善查体、血化验、影像学、病理学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患者腹水的病因。根据患者病因不同,分为恶性腹水组(105例)、肝硬化腹水组(56例)、结核性腹水组(48例)、其他性质腹水组(44例)、肝小静脉闭塞症腹水组(13例),分析各个亚组患者的病因组成及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并比较各个腹水组的症状、体征之间的差异。根据患者年龄不同,分为青年腹水组(49例)、中年腹水组(72例)、老年腹水组(145例),分析不同年龄阶段腹水患者的病因组成。结果不明原因腹水患者的病因中,恶性腹水所占比例最高(39.5%),其次是肝硬化腹水(21.1%)、结核性腹水(18%)、其他性质腹水(16.6%)、肝小静脉闭塞症腹水(4.9%)。男性恶性腹水中以消化系统肿瘤占首位(70.2%),女性恶性腹水以妇科恶性肿瘤占首位(39.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灶不明腹腔转移癌腹水在恶性腹水中也有较高比例(18.1%);与女性患者相比,男性结核性腹水更常见(P<0.01);56例肝硬化腹水病因分析中发现,隐源性肝硬化多见(46.4%),其次是乙肝后肝硬化(17.9%);腹水症状多见于老年人群中,且青年组腹水以结核性腹水为主,中年组和老年组腹水以恶性腹水为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纳差症状在恶性腹水组中高于肝硬化组和结核组(P<0.05);浮肿症状在肝硬化腹水组中显着高于恶性腹水组及结核性腹水组(P<0.01);发热症状在结核性腹水组中显着高于肝硬化组和恶性组(P<0.01);体重减轻在恶性腹水组或结核性腹水组中显着高于肝硬化组(P<0.01),腹痛、腹泻、腹胀、乏力症状在恶性腹水组、肝硬化腹水组或结核性腹水组中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不明原因腹水患者的病因诊断依次为恶性腹水、肝硬化腹水、结核性腹水、其他性质腹水、肝小静脉闭塞症。(2)恶性腹水在不明原因腹水病因构成中所占比例最高,且男性以消化系统肿瘤多见,如胃癌、胰腺癌,女性以妇科肿瘤多见,如卵巢癌;病灶不明腹腔转移癌腹水在恶性腹水中也有较高比例;结核性腹水中,男性比女性多见。(3)不明原因腹水人群中,肝硬化腹水病因以隐源性肝硬化多见,其次是乙肝后肝硬化。(4)腹水症状多见于老年人群中,且青年人群以结核性腹水多见,中老年人群以恶性腹水多见。(5)在恶性腹水、肝硬化腹水和结核性腹水患者人群中,纳差症状常见于恶性腹水患者中,浮肿症状常见于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发热症状常见于结核性患者中,体重减轻常见于恶性腹水和结核性腹水患者中。
李良萍[5](2016)在《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的MRI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及MRI表现目的:探讨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6年2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盆腔炎性疾病,且术前进行过盆腔MRI检查的患者72例,其中盆腔慢性炎症(输卵管积水)25例,盆腔急性炎症47例(包括输卵管积脓21例,输卵管卵巢脓肿19例,盆腔脓肿7例)。年龄范围为13岁59岁,平均年龄为41.3±10.5岁。分析其临床资料、MRI表现,测量病灶囊性部分的ADC值,分别比较盆腔慢性炎症和急性炎症的年龄、病灶最大径、管壁/分隔厚度及囊性部分ADC值的差异。结果:本部分病例中盆腔慢性炎症25例,盆腔急性炎症47例。慢性炎症组与急性炎症组的平均年龄、最大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炎症组的管壁/分隔厚度明显大于慢性炎症组(P﹤0.05),分别为11.48±6.47mm、2.53±1.04mm。慢性炎症的囊性成分平均ADC值明显高于急性炎症,两者分别是(2.86±0.20)×10-3mm2/s、(1.07±0.38)×10-3mm2/s,P值﹤0.001。急性炎症中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脓肿的平均ADC值分别是(1.13±0.26)×10-3mm2/s、(1.05±0.45)×10-3mm2/s、(1.09±0.36)×10-3mm2/s,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盆腔炎性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妇女。急性炎症的管壁/分隔厚度大于慢性炎症,其囊性成分的平均ADC值明显低于慢性炎症,对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及分类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 盆腔复杂脓肿与卵巢恶性肿瘤的鉴别目的:探讨女性盆腔复杂脓肿与卵巢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本部分研究收集了2008年至2016年2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盆腔炎性疾病,且术前盆腔MRI检查发现“假软组织征”的患者28例,年龄范围为21岁53岁,平均年龄为38.9±10.1岁。同时收集同期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恶性肿瘤,且术前盆腔MRI检查提示囊实性占位的患者25例,年龄范围为25岁86岁,平均年龄为56.0±15.4岁。分析其临床资料、MRI表现,测量病灶囊性部分与实性部分的ADC值,比较盆腔复杂脓肿和卵巢恶性肿瘤的年龄、最大径、囊性部分ADC值、实性部分ADC值的差异。结果:本部分盆腔复杂脓肿28例,卵巢恶性肿瘤25例,卵巢恶性肿瘤的平均发病年龄大于盆腔复杂脓肿,最大径大于盆腔复杂脓肿。盆腔复杂脓肿的囊性部分与实性部分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05±0.38)×10-3mm2/s、(1.42±0.18)×10-3mm2/s。卵巢恶性肿瘤的囊性部分与实性部分的平均ADC值分别为(2.45±0.36)×10-3mm2/s、(1.21±0.33)×10-3mm2/s。盆腔复杂脓肿囊性部分的ADC值低于卵巢恶性肿瘤囊性部分的ADC值,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恶性肿瘤实性部分的ADC值低于复杂脓肿实性部分的ADC值(P﹤0.05)。盆腔复杂脓肿囊性部分的平均ADC值与卵巢恶性肿瘤实性部分的平均ADC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盆腔复杂脓肿发生于育龄期,卵巢恶性肿瘤出现在绝经期或绝经后。ADC值结合常规MRI有助于盆腔复杂脓肿与卵巢恶性肿瘤的鉴别。
顾宇,冯凤芝[6](2009)在《女性盆腔包块伴发热的诊治》文中研究指明 盆腔包块是妇科的常见症状之一,常由女性内生殖器官或其临近器官组织的病变引起。临床上,盆腔包块伴发热的女性患者并不少见。发热可能由盆腔感染引起,而后形成盆腔脓肿;而原有的盆腔包块若继发了坏死或感染,也可能导致发热。伴随发热症状的不明性质的盆腔包块,会给临床医师的诊治带来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并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在临床决策中十分重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查将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治。
齐璇,辛晓燕,王爱华[7](2003)在《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卵巢癌11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金江,张建中[8](2015)在《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文中提出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主要包括直接蔓延浸润或转移皮肤,如乳腺癌、肺癌、胃癌、肾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的皮肤转移,副肿瘤性皮肤表现,如皮肌炎、恶性黑棘皮病、Sweet综合征、副肿瘤性天疱疮等及与肿瘤并存的遗传综合征表现。了解和认识与恶性肿瘤有关的皮肤表现有助于对潜在肿瘤的诊断。
林彤彦[9](2013)在《23例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析本病的危险因素和死亡因素,以期在临床治疗中更好的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寿命。材料与方法:收集2005年12月到2012年3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资料完整的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症状和频数分析统计,进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进行中医辨证,并从中医的病理因素、状态评分、死亡率等方面分析其证候演变及预后因素。结果:1.23例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症状及频数分析结果:42.86%例患者上肢浮肿,纳差,咯白痰,神疲乏力,苔白腻,脉滑,胸闷,便溏。40.48%例出现咳嗽,气短,上肢浮肿,纳差,胸前瘀斑,神疲乏力、舌暗,手足心热,痰中带血,头痛,声音嘶哑,便干,咽痛,盗汗。16.67%例出现上肢浮肿,纳差,胸前瘀斑,胸痛,神疲乏力,脉细。2.辨证结果:痰浊阻肺证占42.86%,肺阴虚损证者占40.48%,气虚血瘀证病例占16.67%。3.兼证分析结果:2例肺阴亏虚患者出现神昏、谵语、面红耳赤、咳痰黄稠的症状,4例肺阴亏虚患者出现腰膝酸痛,双下肢浮肿表现,4例痰浊阻肺证患者出现胸部刺痛,咳血,舌有点刺象表现。1例气虚血瘀患者出现胸闷,头昏,恶心,咯痰量多征象。对上述表现进行进一步辨证分析,辨证结果为,此四种证型分别为:肺阴亏虚兼痰火扰心;肺阴亏虚兼肾气虚;痰浊阻肺兼血瘀;气虚血瘀兼痰湿。4.死亡相关因素分析结果:23例患者中,死亡患者共9例,其中出现兼证的8例,未出现兼证的死亡患者1例;从末次入院时ZPS评分分析,ZPS<3者4例,ZPS≥3者5例。经统计学分析出现兼证的患者死亡率较高(P<0.05),SVCS患者的死亡率与ZPS评分无关(P>0.05)。结论:1. SVCS患者辨证可分为痰浊阻肺证,肺阴虚损证,气虚血瘀证三种证型。2.随着原发肿瘤的发展,往往会出现新的病理因素而导致兼证的出现。3.出现兼证时往往提示着病情加重,临床上应加以注意。4.本病属于肿瘤急性的并发症,病情发展迅猛,状态较好的患者也可因病情突然发展而死亡,故临床上不能因患者状态评分较好而放松监测和治疗。
田娟,谢辉[10](2013)在《淋巴瘤72例临床特点及诊断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恶性淋巴瘤是造血系统常见的恶性疾病,由于临床表现多样化常易于误诊,为提高认识,现对我院近两年确诊为恶性淋巴瘤的72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并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所统计的病例均为初发淋巴瘤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23例;年龄8~82岁,平均38.75岁。病理分型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NHL)52例、霍奇金病
二、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卵巢癌11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卵巢癌1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肿瘤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纳入及除外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2. 诊断标准 |
3. 收集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人口学及流行病学特点 |
2. 症状及体征 |
2.1 首发症状 |
2.2 皮肤损害 |
2.3 肌肉症状 |
3. 系统损害 |
3.1 心脏损害 |
3.2 肾脏损害 |
3.3 呼吸系统损害 |
4. 实验室化验 |
4.1 血清肌酶水平 |
4.2 肿瘤标记物 |
4.3 肌炎特异性抗体(Myositis-specific autoantibodies,MSA) |
4.4 肌肉病理 |
4.5 肿瘤发生率 |
4.6 半年内死亡率 |
5. 合并恶性肿瘤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5.1 肿瘤高危因素分析 |
5.2 死亡高危因素分析 |
讨论 |
1. DM/PM的临床特征 |
2. 实验室指标 |
3. DM/PM与肿瘤相关性 |
4. DM/PM死亡危险因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白介素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
1 白介素1家族(IL-1 family,IL-1F) |
1.1 IL-1α与IL-1β |
1.2 IL-18 |
1.3 IL-1F7 (IL-37) |
2 IL-15 |
3 IL-17 |
4 IL-22 |
5 IL-6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 一般情况 |
二、 个人经历 |
(2)从“卫气营血”论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与肿瘤标志物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内容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1.1 性别 |
1.2 年龄 |
1.3 吸烟史/家族史 |
1.4 病程 |
1.5 首发症状 |
2 临床症状 |
2.1 咳嗽 |
2.2 痰色 |
2.3 发热 |
2.4 口干 |
2.5 失眠 |
2.6全身乏力 |
2.7 胸闷 |
2.8 爆裂音 |
3 临床检查 |
4 对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53、铁蛋白等做ROC曲线分析其诊断ILD的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性、最佳界值 |
5 对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肿瘤标志物PM/DM合并ILD组内与定量变量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尝试分析和寻找其升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
6 PM/DM合并ILD组内肿瘤标志物与PM/DM合并ILD组内定性变量行斯皮尔曼RHO相关性分析 |
7 PM/DM合并ILD组内肿瘤标志物与PM/DM合并ILD组内“卫气营血”证候分类进行斯皮尔曼RHO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一般情况 |
2 临床症状 |
3 实验室检查 |
3.1 肿瘤标志物 |
4 从温病学论PM/DM |
4.1 从“肌痹”“痹证”“痿证”的论PM |
4.2 从“阳毒发斑”“温毒”“火郁”论治DM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ILD中血清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发表论文 |
(3)全身MRI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影像学方法 |
1.2.2 其他检查方法 |
1.3 判定标准 |
1.3.1 影像判定标准 |
1.3.2 其他检查判定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查体 |
2.1.1 诱因 |
2.1.2 首发症状 |
2.1.3 皮肤症状 |
2.1.4 肌肉症状 |
2.1.5 累及各系统表现 |
2.1.6 伴发疾病 |
2.2 全身MRI检查 |
2.2.1 肌内改变 |
2.2.2 肺内变化 |
2.2.3 骨坏死情况 |
2.2.4 伴发肿瘤情况 |
2.2.5 WB-MRI的其他变化 |
2.3 病理活检 |
2.3.1 皮肤活检 |
2.3.2 肌肉活检 |
2.4 血清肌酶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 |
2.5 肌电图(EMG) |
2.6 统计分析 |
2.6.1 比较各个检查之间的阳性率 |
2.6.2 对比WB-MRI指导前后进行检查的阳性率 |
2.6.3 DM和PM患者WB-MRI结果的比较 |
2.6.4 DM/PM患者全身水肿程度及并发症 |
2.6.5 WB-MRI各检查序列显示病变敏感性的对比 |
2.6.6 对比WB-MRI与胸部CT关于检测间质性肺病(ILD)的结果 |
2.6.7 疾病持续时间对肌肉脂肪浸润的影响 |
2.6.8 比较两名诊断医师对于WB-MRI诊断结果的异同 |
3 讨论 |
3.1 PM/DM的研究现状 |
3.2 PM/DM的常规诊断方法及不足 |
3.3 WB-MRI在 PM/DM中的优势 |
3.3.1 肌肉结构及信号改变的高度敏感性 |
3.3.2 检查范围大 |
3.3.3 无创无害,可反复进行 |
3.4 WB-MRI在 PM/DM肌肉外病变的优势 |
3.4.1 间质性肺病(ILD) |
3.4.2 肿瘤性病变 |
3.4.3 激素相关性骨坏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的诊疗进展及全身MRI的应用价值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266例腹水患者的病因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的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及MRI表现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检查方法 |
3.图像处理与分析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临床表现 |
2.MRI表现 |
3.ADC值 |
讨论 |
1.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
2.盆腔炎性疾病的MRI表现 |
3.盆腔炎性疾病的ADC值研究 |
结论 |
第二部分 盆腔复杂脓肿与卵巢恶性肿瘤的鉴别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检查方法 |
3.图像处理与分析 |
4.统计方法 |
结果 |
1.临床表现 |
2.MRI表现 |
3.ADC值 |
讨论 |
1.盆腔复杂脓肿与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 |
2.盆腔复杂脓肿与恶性肿瘤的MRI表现 |
3.盆腔复杂脓肿与恶性肿瘤的ADC值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23例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卵巢癌11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肿瘤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D]. 黄华.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2]从“卫气营血”论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与肿瘤标志物之间的关系[D]. 吕思缘.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3]全身MRI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疗中的应用价值[D]. 吉涛.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266例腹水患者的病因及临床分析[D]. 孙艳丽.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1)
- [5]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的MRI研究[D]. 李良萍.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6]女性盆腔包块伴发热的诊治[J]. 顾宇,冯凤芝. 中国医刊, 2009(07)
- [7]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卵巢癌11例分析[J]. 齐璇,辛晓燕,王爱华.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01)
- [8]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J]. 金江,张建中.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5(07)
- [9]23例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D]. 林彤彦.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 [10]淋巴瘤72例临床特点及诊断分析[J]. 田娟,谢辉. 山西医药杂志,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