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负迁移对英汉互译中词义理解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彭海淳[1](2021)在《隐喻理论视角下英语母语者的汉语视觉动词偏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视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视觉动词在人类语言中用频极高,形成了丰富系统的语义演变链条。本文尝试立足于隐喻理论,依托语料库,对汉英视觉动词“看”“见”“look”“see”进行义项分析和对比,探究其语义演变的过程,构建义项分布图;接着检索中介语语料库,考察英语母语者汉语视觉动词偏误语料的分布和类型,并探讨偏误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面向英语母语者的汉语视觉动词教学提出改进建议。本文所使用的中介语语料源于北京语言大学,有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与应用综合平台、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目的语语料来自BBC语料库。英语语料选取自《柯林斯词典》,补充《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相关例句。本文首先结合语料库和词典,对“看”“见”“look”和“see”的语义进行分析和对比,发现汉英视觉动词在大部分语义上存在交叉对应现象,部分语义为个别所有。其次,统计目的语语料库和中介语语料库数据,对比分析汉语母语者和英语母语者,在汉语视觉动词整体使用频率、偏好上的异同。接着,通过中介语语料库分析,展现出学习者汉语视觉动词习得情况,包括各动词义项偏误率,和不同水平学习者使用偏误率。发现,学习者在视觉动词“看”上的偏误集中在“对待”“观察”。“了解,知道”,“主动用视线接触”“认为,考虑”偏误率随后。“见”的偏误在“会见”,“用视线接触”和“主观认识”方面均有涉及。根据偏误分析理论,偏误类型从词义延伸来看,主要有语义理解偏误和语义泛化使用偏误,从范畴异同来看,主要有物理视觉域和抽象认知域内的偏误。偏误原因从本质上说,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结合以上分析,论文最后对视觉动词教学和学习提出了相关建议,教学上,建议有:利用可视化表征手段;结合多元教学理念和认知教学法;重视汉外对比和汉语视觉动词教学顺序。对学生的建议主要是联想性识记、消除汉英视觉动词对等观念,以及加强汉英语言对比意识。
张砚妮[2](2020)在《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视译的眼动对比及其课堂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英语翻译知识和能力愈发受到重视,因此,翻译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的英汉互译翻译教学研究发展迅速,而探索译者翻译时认知加工过程的实证研究成果数量有限,对花园路径句的翻译教学研究阙如。自1970年T.G.Bever提出“花园路径”这一术语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花园路径句是人们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对句子的某一部分产生局部歧义,造成暂时理解困难的现象。目前,国内尚未发现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从视译角度对花园路径句进行考察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在回顾国内外花园路径句、语言学眼动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眼动追踪技术,实验对象选取大学英语一年级、英语/翻译专业一年级和英语翻译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各35名,采用3(被试的英语水平:低、中、高)×3(层面:词汇、句法、语用)×2(句子类型:花园路径句、非花园路径句)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旨在考察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在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上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认知加工差异。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第一,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在同一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显着。高水平学习者在翻译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的过程中,其视译成绩高于低、中水平学习者,且在首次注视时间和回视时间上也均短于低、中水平学习者。而在语用层面花园路径句上,高水平学习者的总注视时间显着长于中水平学习者。此外,在视译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时,低水平学习者在视译成绩和各项眼动指标上均落后于较高水平学习者。第二,同一英语水平学习者在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存在显着差异。同一英语水平学习者在句法层面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最高且总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均高于词汇、语用层面。而在首次注视和回视时间上,词汇层面花园路径句时间最短,语用层面花园路径句显着最长。在非花园路径句上,词汇层面的视译成绩高于句法、语用层面,且在各项眼动指标上均优于句法、语用层面,而语用层面则相反。第三,同一英语水平学习者在同一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明显。三种英语水平学习者在任一层面上,非花园路径句的视译成绩均高于花园路径句,且总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少于花园路径句。而低水平学习者在首次注视时间和回视时间上,非花园路径句的时间长于花园路径句。在对以上主要研究发现讨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ADDIE教学设计模式,针对英语翻译专业三年级和大学英语一年级的学生,撰写了英语花园路径句翻译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期为高校英语教师在复杂句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等方面提供思路与启示。本研究的意义包括两点。在理论上,本研究为高校英语教师在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花园路径句视译教学与翻译训练实践方法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上,对学生而言,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高水平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的优势,从而反思自身不足,促进翻译能力的提高。对教师而言,本研究在教师深入了解不同水平学生视译花园路径句时的认知差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英语复杂句翻译的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陈磊[3](2020)在《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英语愈发成为国际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学习也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初中英语学习与教学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写作作为重要的学习方面之一,需要初中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重视。在写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现象,其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是较为普遍的一方面。所谓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将自身母语的影响带入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的现象。母语迁移现象有正负两方面之分,当母语的语言规则与目标语一致时,母语语言规则会对目标语产生积极影响,即母语正迁移;反之,当母语语言规则与目标语不一致时,母语规则会对目标语产生消极影响,即母语负迁移(寮菲,1998)。母语负迁移会使学生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例如词汇使用问题(崔淑丽,温艳荣,2015;郭晓燕,2000)、句法构成问题(牛梦亚,2017;何琴,2004)、语篇结构问题(王文宇,王立非,2014;Amdt,1987)、写作思维与习惯问题(廖为应,2004;郎红琴,袁彩虹,2000)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被及时处理掉,不仅会影响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英语写作部分的发挥,也会逐步损耗掉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笔者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以Lado(1957)的对比分析理论、Corder(1971)的偏误分析理论、Selinker(1972)的中介语理论以及戴炜栋和束定芳(1994)的相关理论综述为指导,通过作文材料分析、问卷法、访谈法对吉林七中初三年级全体学生及在校英语教师展开调查,以期探讨初中生英语写作中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类别、原因和改善对策。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如下:(1)初中生英语写作中会出现哪些母语负迁移现象?(2)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原因有哪些?(3)针对改善母语负迁移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哪些建议?本论文主要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笔者将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论文结构三方面对本研究与论文进行整体介绍;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笔者将从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现状三个角度对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进一步阐述;第三部分为研究过程与方法,根据所提出的研究问题,笔者利用作文材料分析的方法对吉林七中全体初三年级学生的两次考试——第一次月考和期中考试中的作文试卷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该校全体初三学生和英语教师进行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采用访谈法对相关学生和英语教师进行访谈,进而了解初中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第四部分为研究结果与讨论部分,笔者将对学生的作文试卷、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及访谈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并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原因及改善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论,笔者将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对本研究进行反思并总结研究的局限性,进而根据研究局限性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吉林七中初三年级学生的英语写作情况并不理想,写作中各种形式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如词汇负迁移、句法负迁移、语篇负迁移等现象频出,其原因也不尽相同。例如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写作练习量不足、英语教师对学生作文批改不认真等原因都会造成母语负迁移现象。尽管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类型多样、形成的原因复杂且不尽相同,但是通过学生与教师双方的努力仍可以总结出改善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相关建议以促进英语写作学习。
孙晓晨[4](2020)在《《泉州传统建筑文化概论》(节选)英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名,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觑。本翻译实践选取了泉州市建筑设计院研究室主任、高级建筑师陈凯峰的专着《泉州传统建筑文化概论》的第三章和第八章作为翻译语料,这两章分别阐述了宗教对泉州建筑的影响,以及对泉州建筑文化的总体概论,呈现出泉州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希望本次翻译实践能够在宣传中国古建筑传统文化方面增砖添瓦。本次翻译实践遇到的核心问题是词汇层次的翻译问题。本文将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归纳为四类:英汉搭配不对等的翻译问题、母语负迁移导致的词汇翻译问题、语义累赘与语义残缺词汇的翻译问题、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问题。针对上述的不同翻译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分别是变具象为抽象和变抽象为具象;语言语境顺应法和文化情境顺应法;省译累赘成分和增译残缺成分;音译加注法、意译转换法和上下义词替代法,希望本次翻译实践能够为今后翻译此类文本提供经验借鉴。
谢晨[5](2020)在《高职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英语学习的五个环节:听、说、读、写、译,其中听和读是语言输入,而说、译和写是语言输出,从应试的角度,就考查各环节的题型的失分率来看,写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也是相对最困难,失分率最高的一环,也是最能够反映学生使用二语的思维、心理和问题的一环。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因为写作教学学时分配较少、批改评价耗时难度大、不够强调、重视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词汇、语法基础薄弱,缺乏英语写作练习方面的原因,但从问题的本质上说,汉语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汉语已经得心应手,而汉语思维也早已先入为主、根深蒂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它的学习和使用都势必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汉语和英语作为属于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势必会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掌握产生消极的影响,起到干扰和阻碍的作用,也就是负迁移。而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缺乏的。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从母语负迁移理论的角度,对所选取的一个作为实验班,一个作为对照班的两个高职一年级的教学平行班各37人中随机抽取的15名高职学生写的四级真题作文进行语料分析,对其中出现的错误进行鉴别、描述和分类,并对这15名学生进行相关的访谈,明确哪些错误是因为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基于母语负迁移理论,使用错误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对实施教学干预的实验班和进行正常教学的对照班按照入学考试的英语成绩将每个班分成的成绩较好组、成绩一般组和成绩较差组三个组进行前测和后测两次大学英语四级真题的作文样本进行语料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探究母语负迁移对高职学生写作方面的影响。各项统计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高职学生确实是受到了母语汉语负迁移的干扰,高职学生英语写作的错误,大部分是母语汉语负迁移的干扰阻碍作用造成的。对照班和实验班前后测母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的统计数据表明语用错误和衔接与连贯错误在母语负迁移造成的高职学生的英语写作错误中占比突出;不论从错误数量的变化还是错词比的维度,都能得出实验班的整体干预效果较对照班明显,基于母语负迁移理论的教学干预方法、教学策略行之有效的结论。实验班成绩较好组,干预效果明显;成绩一般组,大体上干预效果明显;成绩较差组,整体干预效果不够明显。根据干预效果,提出的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合理可行的提升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路径是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英汉差异对比讲解以减少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干扰以及在英语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思维。
刘苹[6](2019)在《高中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表现形态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母语对外语的学习虽然可以提供一些经验上的帮助,但对外语习得的干扰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学习英语之前,早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汉语思维。因此,母语迁移,尤其是负迁移,无疑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再者,一直以来写作都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母语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也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一大热点。本研究立足于高中英语写作现状,探究母语负迁移在写作中的具体表现,进而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旨在为当前的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提供案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延伸母语迁移理论的研究范畴,对促进高中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大同市第五中学高二年级两个班级共10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是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迀移具体表现;其二是针对高中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现象,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首先,运用问卷调查法来了解高中生的英语写作现状,通过思维、词汇、句法和语篇四个维度对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其次,运用样本分析法着重对收集的学生月考英语作文样本进行错误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母语负迁移确实存在于高中生的英语写作中,具体表现为词汇负迁移、句法负迁移和语篇负迁移三个方面。其中,词汇负迁移主要体现为词义误用、词性误用和词汇搭配不当;句法负迁移主要体现为主谓不一致、时态错误、语态错误、语序混乱和成分缺失;语篇负迁移主要体现为连贯与衔接问题。最后,针对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发现英汉语言差异,语言环境匮乏,英语语言意识薄弱和教学策略不当都造成了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发生母语负迁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别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重视英汉语言差异,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正视母语迁移,加强对学生的策略指导。学生要主动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培养英语语感,乐观看待学习英语和英语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不断提高英语写作技巧。
陈远鸽[7](2019)在《汉英动词多对一现象及其对英语母语者汉语学习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对应词,但是由于语言的民族性,汉英对应词之间呈现复杂的对应关系,其中就包括多个汉语词对应一个英语词的现象。动词是汉英词语中的大类,也通常是一个句子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分,本文选取《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级词中的动词作为研究对象,对汉英动词的多对一现象进行考察,探究其对英语母语者汉语动词学习的影响。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部分选取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级词中的动词,并找到其英语对应词,进而对汉英动词多对一现象进行分析考察,主要分析了此现象中同一组的汉英动词之间的差异及汉语动词之间的差异。第三部分分析了汉英动词多对一现象对英语母语者的汉语学习造成的不利影响,它容易形成学习者动词偏误的诱导性因素,包括教材因素和教师因素。同时,它也容易引起学习者母语的负迁移。第四部分针对汉英动词多对一现象对英语母语学习者汉语学习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主要包括:在教材方面,应着重改进教材中的生词注释和课后练习;在教师方面,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并加强教学技能;在学生方面,学生应端正态度,尽量少依赖母语,并多加以练习,巩固学习成果。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唐革亮[8](2018)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政治语篇主要涉及国家或政党的方针政策与态度立场,是政治话语的主要表现形式,政治语篇的对外翻译直接影响到对外政治话语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汉语政治语篇的翻译研究以中央重要政治文献的英译为主,资深译员、外宣工作者、翻译研究者围绕政治语篇翻译的经验体会、原则目标和策略方法等问题展开了多种层面和维度的探讨。但是,已有研究往往以宏观论述或个案分析为主,描述性和解释性不足,对汉英语言的结构差异关注较多,忽视了翻译中的选择对目标语语篇意义的建构作用。名词化具有重新识解经验的概念功能,能够将由动词识解的过程意义、形容词识解的属性意义等重新识解为事物,是主要的语法隐喻资源,在科技语篇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Halliday,1994;1998a)。汉语政治语篇及其英译文中同样存在大量名词化表达,如“现代化”modernization、“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党的建设”Party building等。然而,学界对于此类语篇中名词化表达的翻译方法及语篇建构功能却鲜有系统研究,一些翻译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答,诸如如何翻译源语语篇中的名词化,如何翻译为目标语语篇中的名词化,以及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的动因与功能等。鉴于此,研究政治语篇翻译中的名词化现象具有一定必要性,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名词化的使用情况和翻译方法,还可以揭示名词化对政治语篇及政治话语的建构作用。本研究主要在观察名词化分布的基础之上总结并概括政治语篇名词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发现名词化翻译的规律性特征,探究其背后的理据,阐释其在意义及社会层面的建构功能,从而为翻译实践及教学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本研究针对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1)政治语篇及其翻译中汉英名词化表达具有何种分布与特征?呈现何种翻译模式和规律?(2)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具有哪些特征及建构功能?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如何翻译?(3)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具有哪些特征及建构功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地探究,本研究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及系统功能翻译研究提出的“对等-转移”渐变体思想(Matthiessen,2014)为名词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建立了描写框架。此外,本研究还以“翻译再实例化”(de Souza,2010;Yang,2015)模型为基础,对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阐释框架。对名词化翻译实例的观察,本研究主要采用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方法,对名词化的分布及翻译策略进行量化与质化分析。本研究自建的政治语篇汉英平行语料库由47篇十八大以来的重要党政文献及其官方译文组成,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环境等多种话题,平行语料库总容量接近100万字词。本研究主要发现与结论如下:(1)名词化现象在汉语政治语篇及其英译文中大量分布。从频数来看,英语译文中名词化的使用高于汉语原文,但使用频率相当,说明目标语语篇与源语语篇的隐喻度在整体上基本保持一致,实现了文体风格的对等。此外,汉英不同名词化类型在语篇中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汉语以转类型名词化为主,英语则以派生型名词化居多,主要受汉英语言的类型因素影响。其中,政治语篇英译文中,派生词缀-tion/-sion、-ment、-ance/-ence、-ty、-ing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汉语原文中能产性较高的词缀为“-性”、“-率”、“-力”、“-化”、“-主义”,与英语的接触以及社会的发展是现代汉语派生名词化大量涌现的主要原因。汉语政治语篇中的高频转类词为“发展”、“建设”、“工作”、“改革”和“安全”,高频转类名词化结构为“NP+VP”结构,在没有形式标记的限制下,汉语存在大量兼类及活用的转类名词化。英语转类型名词化以单音节和双音节词居多,政治语篇英译文中出现的高频转类词为reform、work、support、use、control,这些词以名词性用法为主,表明其在共时层面的隐喻性有所削弱。短语层面的名词化结构“NP的VP”和“V-ing of”在整体上具有名词性,结构的组成成分具有一定临场性,且相对词汇层面的名词化保留了更多过程意义。(2)名词化翻译策略可概括为对等翻译和转移翻译两种,对等翻译还原了原文的名词化表达式,而转移翻译则改变了原文的识解方式,对目标语语篇意义进行重新建构。在政治语篇翻译中将汉语名词化结构翻译为对等的英语名词化是译者采取的主要翻译策略,比例达到47.7%,一方面说明了汉英名词化结构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共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译者在翻译政治语篇时倾向于保留原文中隐喻式表达,以实现语篇在意义识解方式上的对等。本研究发现名词化对等翻译包括“系统型”和“实例型”两种具体类型,前者为两种语言之间高度对应的名词化,如“重要性”importance、“全球化”globalization,后者为译者根据语境选择的临时性对等,如“环境治理”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但是,并非所有的汉语名词化表达都适宜翻译为对等的英语名词化,例如“化”字格和数式短语等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有时并不具备系统型对等项或不宜进行异化翻译,译者则需要采用转移翻译策略。基于名词化自身的概念功能,本研究认为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在对外政治话语建构中具有凝练中国概念、中国道路和核心价值表述的作用。(3)转移翻译策略还可进一步分为隐喻化转移和去隐喻化转移两种具体类型。隐喻化转移翻译将原文中的非名词化表达翻译为译文中的名词化,去隐喻化转移翻译则将原文中的名词化表达翻译为其他非隐喻化结构,两者可以通过与同级其他词组转换、升级为小句、降级为零对应的翻译方法实现。其中,隐喻化转移翻译在政治语篇翻译中更为常见,比例约为去隐喻化转移翻译的三倍,说明英语的名词化选择更加丰富,在政治语篇建构中发挥了更多积极作用。对具体译例的质化分析表明语言系统因素、语篇类型因素、情景语境因素和文化语境因素在政治语篇翻译中对译者的选择产生主要影响,译者通过识解方式的转换使目标语语篇符合目标语语言系统的表达规范,顺应目标语语境,从而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在政治语篇翻译中起到了重构原文信息和结构、简化译文表达、概括原文及译文上下文语义内容、释义原文复杂语义的功能,增加了目标语语篇的可读性,从而有助于对外政治话语能见度的提升。本研究在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体裁选取方面进一步拓展了名词化翻译研究,发现了政治语篇名词化翻译的规律性特征,分析了其背后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并从更深的意义层面阐释了其翻译策略与方法的建构功能。本研究对翻译实践与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能够提高译者的建构意识和主体意识,同时还从语言使用层面揭示了对外政治话语的表达方式与方法,为话语体系研究作以补充。
倪璐璐[9](2017)在《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以梳理翻译实践中“换译”相关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起点,以换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切入点,以俄汉双向语料对比为参照点,归纳并解析翻译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换译具体类型,以语料库和翻译实例为支撑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阐释换译理据。换译方法随翻译实践产生而产生,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通过整理“换译”相关文献,梳理“换译”称名流变,发现其应用领域广泛。对换译现象认识的不足必将影响翻译学科的发展,因而本文通过归纳换译现象,意欲探究换译本质,统计换译类型,以期模拟换译运行机制,阐释换译原因,以便系统性地研究换译。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换译研究概述,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俄苏及欧美一些学者对“换译”的研究情况,简述国内研究进展,肯定换译的地位和价值。随后从换译术语流变、类型理据和多学科等视角对换译研究进行简评,指出换译研究不足之处,预测换译发展趋势。第二章从换译称名流变得出“换译”这一术语,相较于其他术语更具科学性。紧接着从换译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界定换译概念,加深对换译本质的理解。第三章解析换译类型,从形态入手将换译分为有形换译和无形换译,即从可视到现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流程,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论证。第四章为换译机制假说,借鉴思维认知科学成果及方法,尝试模拟换译运行过程和方式。第五章阐释换译理据,说明换译的语言学、思维学、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理据。本文尝试建立“现象-概念-类型-机制-理据”要素齐全、相对客观、自成体系的换译研究。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吸收历史上翻译家翻译方法的精华,明确了换译由翻译技巧上升为翻译方法是学科完善的标志,深化了对全译的理解,更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换译处于全译七法范畴中心,遵循全译求化机制,利于全译方法论的建设,直接补充应用翻译理论,间接促进翻译理论的完善。
李栋海[10](2017)在《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开始大量与国外进行文化上的交流。其中,进行良好荚汉互译是交流的基础。本文主要就文化负迁移的含义、英汉翻译中产生文化负迁移的原因、解决的对策三个方面内容进行论述。
二、文化负迁移对英汉互译中词义理解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化负迁移对英汉互译中词义理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隐喻理论视角下英语母语者的汉语视觉动词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综述 |
1.2.1 汉英视觉动词相关研究 |
1.2.2 关于汉语与英语视觉动词对比研究 |
1.2.3 汉语视觉动词习得研究 |
1.3 研究对象及意义 |
1.3.1 研究对象及思路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理论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理论 |
第二章 汉英视觉动词语义分析 |
2.1 “看”语义分析 |
2.2 “见”语义分析 |
2.3 “Look”语义分析 |
2.4 “See”语义分析 |
2.5 汉英语义对比分析 |
第三章 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视觉动词偏误分析 |
3.1 语料来源及检索方法 |
3.2 英语母语者“看”习得情况分析 |
3.3 英语母语者“见”习得情况分析 |
3.4 英语母语者汉语视觉动词偏误类型 |
3.4.1 从“看”、“见”词义延伸来看 |
3.4.1.1 .语义理解偏误 |
3.4.1.2 .语义泛化偏误 |
3.4.2 从汉英视觉动词范畴异同来看 |
3.4.2.1 物理视觉域内的偏误 |
3.4.2.2 .抽象认知域内的偏误 |
3.5 英语母语者汉语视觉动词偏误原因 |
3.5.1 母语负迁移 |
3.5.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3.5.3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
第四章 视觉动词的教学对策 |
4.1 对教师的建议 |
4.1.1 借助可视化表征手段 |
4.1.2 结合多元教学理念与认知教学法 |
4.1.3 重视汉外对比,明确汉语特点 |
4.1.4 “看”“见”教学顺序建议 |
4.2 对学生的建议 |
4.2.1 联想性识记 |
4.2.2 消除汉英视觉动词对等观念 |
4.2.3 加强汉英语言对比意识 |
4.3 教案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2)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视译的眼动对比及其课堂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术语英汉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花园路径句研究 |
2.1.1 国外花园路径句研究回溯 |
2.1.2 国内花园路径句研究述评 |
2.2 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 |
2.2.1 国外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回溯 |
2.2.2 国内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述评 |
2.3 翻译教学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直接假说和眼脑一致假说 |
3.2 花园路径句的认知处理策略 |
3.3 关联理论 |
3.4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
第四章 实验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实验材料 |
4.4 兴趣区的划分 |
4.5 实验仪器 |
4.6 翻译评分标准与实例举隅 |
4.7 实验设计与程序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5.1 整体指标分析 |
5.2 英语水平变量 |
5.2.1 同一层面花园路径句 |
5.2.2 同一层面非花园路径句 |
5.3 层面变量 |
5.3.1 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 |
5.3.2 不同层面非花园路径句 |
5.4 花园路径句变量 |
5.4.1 低水平学习者 |
5.4.2 中水平学习者 |
5.4.3 高水平学习者 |
5.5 讨论 |
5.5.1 研究结果小结 |
5.5.2 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 |
5.5.3 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 |
5.5.4 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花园路径句翻译的课堂教学设计 |
6.1 ADDIE教学设计模式 |
6.1.1 ADDIE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内涵 |
6.1.2 ADDIE教学设计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
6.2 基于ADDIE模式的花园路径句翻译课堂教学设计 |
6.2.1 基于ADDIE模式的分析阶段 |
6.2.2 基于ADDIE模式的设计阶段 |
6.2.3 基于ADDIE模式的开发阶段 |
6.2.4 基于ADDIE模式的实施阶段 |
6.2.5 基于ADDIE模式的评价阶段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主要发现 |
7.2 本研究对花园路径句翻译课堂教学的启示 |
7.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7.4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实验材料及标准翻译 |
附录2 教学材料示例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3)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迁移 |
2.1.2 母语迁移 |
2.1.3 母语负迁移 |
2.2 母语负迁移的种类 |
2.3 母语负迁移的理论基础 |
2.3.1 对比分析理论 |
2.3.2 偏误分析理论 |
2.3.3 中介语理论 |
2.4 母语负迁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2.4.3 母语负迁移与国内英语写作情况的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过程与方法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作文收集与分析 |
3.3.2 问卷调查 |
3.3.3 访谈 |
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4章 研究结果及讨论 |
4.1 学生英语写作结果分析 |
4.1.1 词汇负迁移 |
4.1.2 句法负迁移 |
4.1.3 语篇负迁移 |
4.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2.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2.2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2.3 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成因 |
4.2.3.1 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
4.2.3.2 英语教师方面的因素 |
4.3 访谈结果分析 |
4.3.1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4.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4.4 改善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相关建议 |
4.4.1 学生学习建议 |
4.4.2 教师教学建议 |
第5章 研究结论 |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 |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学生作文 |
附录 B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C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D 学生访谈 |
附录 E 教师访谈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泉州传统建筑文化概论》(节选)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翻译任务描述 |
2.1 任务来源 |
2.2 任务背景 |
2.3 任务意义 |
2.4 任务描述 |
三、翻译任务过程 |
3.1 译前准备 |
3.1.1 作者及作品简介 |
3.1.2 文本分析 |
3.1.2.1 词汇特点 |
3.1.2.2 句式特点 |
3.1.2.3 语篇特点 |
3.1.3 翻译工具及相关书籍 |
3.1.4 术语表的制定 |
3.2 翻译过程 |
3.2.1 初译阶段 |
3.2.2 改译阶段 |
3.2.3 审校阶段 |
3.2.4 翻译问题界定 |
四、翻译问题及解决方案 |
4.1 翻译问题 |
4.1.1 英汉搭配不对等的翻译问题 |
4.1.1.1 主谓搭配的翻译问题 |
4.1.1.2 主表搭配的翻译问题 |
4.1.1.3 介宾搭配的翻译问题 |
4.1.2 母语负迁移导致的词汇翻译问题 |
4.1.2.1 母语词汇负迁移导致的翻译问题 |
4.1.2.2 母语文化负迁移导致的翻译问题 |
4.1.3 语义累赘与残缺词汇的翻译问题 |
4.1.3.1 语义累赘词汇的翻译问题 |
4.1.3.2 语义残缺词汇的翻译问题 |
4.1.4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 |
4.1.4.1 泉州宗教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
4.1.4.2 泉州历史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
4.1.4.3 泉州传统建筑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
4.2 解决方案 |
4.2.1 英汉搭配不对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
4.2.1.1 变具象为抽象 |
4.2.1.2 变抽象为具象 |
4.2.2 母语负迁移导致的词汇问题的解决方案 |
4.2.2.1 语言语境顺应法 |
4.2.2.2 文化情境顺应法 |
4.2.3 语义累赘与语义残缺词汇问题的解决方案 |
4.2.3.1 省译累赘成分 |
4.2.3.2 增译残缺成分 |
4.2.4 文化负载词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
4.2.4.1 音译加注法 |
4.2.4.2 意译转换法 |
4.2.4.3 上下义词替代法 |
五、翻译实践总结 |
5.1 翻译实践的收获与经验 |
5.1.1 译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
5.1.2 上下义词转换法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帮助 |
5.1.3 制定术语表的必要性 |
5.2 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原文 |
附录2:译文 |
附录3:术语表 |
致谢 |
(5)高职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结构 |
一.文献综述与核心概念 |
(一)文献综述 |
1.关于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迁移关系的研究综述 |
2.关于母语迁移与二语写作教学关系的研究综述 |
3.关于母语迁移与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关系的研究综述 |
(二)核心概念 |
1.英语写作 |
2.二语习得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的关系 |
3.英语写作教学法 |
4.母语负迁移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材料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过程 |
1.高职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现状的测验研究 |
2.高职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成因的访谈研究 |
3.高职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抑制的干预实验研究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高职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成因的访谈研究结果描述与分析 |
1.访谈结果描述 |
2.访谈结果分析 |
(二)母语负迁移造成的英语写作错误类型及实例分析 |
1.本体错误 |
2.词汇错误 |
3.句法错误 |
4.语篇错误 |
5.语用错误 |
(三)教学干预研究结果描述与分析 |
1.对照班实验班前后测英语写作词数变化描述与分析 |
2.母语负迁移造成的英语写作错误数据描述 |
3.母语负迁移造成的英语写作错误数据分析与结论 |
四.研究结论与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的路径 |
(一)研究结论 |
(二)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的路径 |
1.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英汉差异对比讲解以减少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干扰 |
2.在英语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思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高中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表现形态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母语迁移理论的概念和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3 母语负迁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
4.2 作文样本统计与分析 |
4.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 原因与对策 |
5.1 母语负迁移现象背后的原因 |
5.2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对策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发现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生英语写作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被测作文题目 |
附录3 部分作文样本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汉英动词多对一现象及其对英语母语者汉语学习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起 |
0.2 研究意义 |
0.3 相关研究综述 |
0.3.1 汉英词汇对比相关研究 |
0.3.2 汉英动词相关研究 |
0.3.3 同译词语相关研究 |
0.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0.4.1 研究方法 |
0.4.2 语料来源 |
1 关于汉英动词多对一现象 |
1.1 汉英对应词概说 |
1.1.1 汉英对应词的存在条件和存在价值 |
1.1.2 汉英对应词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
1.2 汉英动词多对一现象的内涵及目标词的选取 |
1.2.1 内涵界定 |
1.2.2 汉语动词及其英语对应词的选取 |
1.3 同译词与其英语对应词的对比 |
1.3.1 同译词对应英译词的一个义项 |
1.3.2 同译词对应英译词的不同义项 |
1.4 同译词之间的对比 |
1.4.1 两个同译词的情形 |
1.4.2 两个以上同译词的情形 |
2 汉英动词多对一现象对英语母语者汉语学习的影响 |
2.1 形成产生动词偏误的诱导性因素 |
2.1.1 英语母语学习者动词偏误分析 |
2.1.2 诱导性因素分析 |
2.2 引起母语负迁移 |
3 汉英动词多对一现象不利影响的解决对策 |
3.1 教材方面 |
3.1.1 生词注释 |
3.1.2 课后练习 |
3.2 教师方面 |
3.2.1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
3.2.2 加强教学技能 |
3.3 学生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意义 |
1.6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名词化研究回顾 |
2.1.1 名词化的本体研究 |
2.1.2 名词化的应用及实用研究 |
2.2 政治语篇翻译研究回顾 |
2.2.1 政治语篇翻译的经验与批评 |
2.2.2 政治语篇翻译的原则与目标 |
2.2.3 政治语篇翻译的策略与方法 |
2.3 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回顾 |
2.3.1 功能语言学对翻译核心问题的阐释 |
2.3.2 功能语言学理论在汉英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功能语言学的意义观 |
3.1.1 功能观 |
3.1.2 建构观 |
3.1.3 进化观 |
3.1.4 社会符号观 |
3.2 功能视角下名词化的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 |
3.2.1 名词化对经验的重新识解 |
3.2.2 种族发生视角下翻译过程的再实例化模型 |
3.2.3 翻译对等与转移的语法隐喻理据 |
3.2.4 名词化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研究思路 |
4.1.1 分析模式与步骤 |
4.1.2 名词化的界定与识别 |
4.2 政治语篇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建设 |
4.2.1 平行语料库的发展与应用 |
4.2.2 语料库的构成 |
4.2.3 语料的预处理 |
4.2.4 语料的检索与抽样 |
4.3 本研究使用的参照语料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治语篇及其翻译中汉英名词化的分布与类型 |
5.1 汉英名词化及其翻译策略分布 |
5.1.1 汉英名词化的分布特征 |
5.1.2 名词化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的分布特征 |
5.2 汉英派生型名词化 |
5.2.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派生名词化 |
5.2.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派生名词化 |
5.3 汉英转类型名词化 |
5.3.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转类名词化 |
5.3.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转类名词化 |
5.4 汉英短语型名词化 |
5.4.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NP的VP”结构 |
5.4.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V-ingof”结构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 |
6.1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的类型 |
6.1.1 系统型对等 |
6.1.2 实例型对等 |
6.2 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的翻译 |
6.2.1 汉语“化”字格的翻译 |
6.2.2 汉语数式短语的翻译 |
6.3 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与对外政治话语的建构 |
6.3.1 名词化所凝练的中国概念表述 |
6.3.2 名词化所凝练的中国道路表述 |
6.3.3 名词化所凝练的核心价值表述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 |
7.1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类型 |
7.1.1 隐喻化转移 |
7.1.2 去隐喻化转移 |
7.2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
7.2.1 语言系统因素 |
7.2.2 语篇类型因素 |
7.2.3 情景语境因素 |
7.2.4 文化语境因素 |
7.3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功能 |
7.3.1 重构功能 |
7.3.2 简化功能 |
7.3.3 概括功能 |
7.3.4 释义功能 |
7.4 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与对外政治话语的建构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发现 |
8.2 贡献及创新点 |
8.3 研究启示 |
8.4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 |
第一章 换译研究述评 |
第一节 换译研究综述 |
一、国外换译研究概述 |
二、国内换译研究简述 |
第二节 换译研究简评 |
一、换译视角研究简评 |
二、换译研究不足之处 |
三、换译研究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换译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换译称名流变 |
一、换译称名梳理 |
二、换译称名溯源 |
三、换译称名术语化 |
第二节 换译内涵 |
一、换译的特点 |
二、换译的本质 |
三、换译的定义 |
第三节 换译外延 |
一、换译的类型 |
二、换译的目的 |
三、换译的原则 |
四、换译的领域 |
五、换译的地位 |
六、换译的联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换译类型解析 |
第一节 有形换译 |
一、单位换译 |
二、标点换译 |
三、形象换译 |
第二节 无形换译 |
一、词类换译 |
二、语气换译 |
三、语态换译 |
四、视角换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换译机制假说 |
第一节 显性换译机制 |
一、概念替代机制 |
二、意象替代机制 |
第二节 隐性换译机制 |
一、(语义→语形)+语用思维假说 |
二、语用→语义→语形思维假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换译理据阐释 |
第一节 换译的语言学理据 |
一、换译的语形理据 |
二、换译的语义理据 |
三、换译的语用理据 |
第二节 换译之思维学理据 |
一、双语思维同一性理据 |
二、双语思维矛盾性理据 |
第三节 换译的文化学理据 |
一、换译的文化同质性理据 |
二、换译的文化异质性理据 |
第四节 换译的其他理据 |
一、换译之哲学理据 |
二、换译之美学理据 |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文化负迁移对英汉互译中词义理解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隐喻理论视角下英语母语者的汉语视觉动词偏误研究[D]. 彭海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2]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视译的眼动对比及其课堂教学设计[D]. 张砚妮.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3]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调查研究[D]. 陈磊. 北华大学, 2020(12)
- [4]《泉州传统建筑文化概论》(节选)英译实践报告[D]. 孙晓晨.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5]高职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的干预研究[D]. 谢晨. 西南大学, 2020(01)
- [6]高中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表现形态及对策研究[D]. 刘苹. 聊城大学, 2019(01)
- [7]汉英动词多对一现象及其对英语母语者汉语学习影响研究[D]. 陈远鸽. 辽宁大学, 2019(01)
- [8]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D]. 唐革亮.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9]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D]. 倪璐璐.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10]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J]. 李栋海. 疯狂英语(理论版),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