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和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立公,黄琴峰,胡冬裴[1](2021)在《瘟疫的古今针灸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利用数据库配合人工筛选,获得针灸治疗瘟疫的古代文献91条和现代文献168篇,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显示,针灸治疗本病,除取病变部位的穴位外,还当注意选取末端部、关节部和病变局部穴,临床可采用刺血、针刺、艾灸、刮痧、按摩、外敷,以及拔罐、穴位注射、电针、仪器、梅花针、微针系统等疗法。同时还比较了古今治疗瘟疫的异同。
代良萍,代良敏,代超,陈永钧,刘中飞,黄易[2](2021)在《青黛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考察青黛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 4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青黛组(5.4、10.7、16 mg·kg-1)组。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容积5 mL·kg-1。除对照组耳缘静脉生理盐水外,其他各组给药0.5 h后耳缘静脉内生致热原(1.5 mL·kg-1)。测定家兔注射内生致热原后4 h内体温,记录平均体温的变化(ΔT)。发热1 h后测定家兔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脑脊液、下丘脑中环磷酸腺苷(cAMP)。结果青黛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的ΔT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黛各剂量组下丘脑、脑脊液中cAMP水平及血清IL-1β、TNF-α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结论青黛对家兔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有显着的解热作用,通过减少血清中IL-1β、TNF-α水平,降低脑脊液和下丘脑中cAMP含量来发挥解热作用。
唐玉琴[3](2020)在《基于初中生健康生活素养发展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传染病是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物学教学中,传染病与防控教育内容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生活以及成长的需要。因此,基于初中生物学教学,开发和开设“传染病与防控”校本选修课程,对发展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本研究以传染病与防控为主题,挖掘初中生物学相关课程资源,进行“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以期提升学生的传染病防范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传染病预防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健康生活。研究中以校本课程开发、传染病与防控、健康生活素养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展开了“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研究在云南省昆明长城中学初二年级573名学生中开展了学生状态和需求的学情问卷调查和分析,基于此调查结果确定了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编制了课程讲义。以选修该课程的40名学生作为对象,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实施该校本课程,并对校本课程进行了评价和反思。研究表明,“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传染病预防的能力和意识,发展学生健康生活素养,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有力推动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
孟宪芬[4](2019)在《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案》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方案。方法 88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入院后行常规检查、支持治疗,隔离后采取常规护理、发热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等有效护理措施,分析患儿病情改善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对症治疗及有效护理, 88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死亡情况,住院时间为9~15 d,平均住院时间(12.33±1.49)d。88例患儿中非常满意55例,满意30例,不满意3例,护理满意度为96.59%(85/88)。结论在临床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后,应立即隔离,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案及有效护理方案,尤其要特别重视发热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有利于有效改善患儿病情,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徐继国[5](2018)在《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整体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评价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实施整体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88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采取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的2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的应用,能够降低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儿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因此具有推广及使用价值。
高金华[6](2018)在《流行性腮腺炎的药物治疗进展》文中提出2008年我国已将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但近年来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未见下降,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随着对流行性腮腺炎认知的加深,中西医在治疗此病中均有较多有效手段。但查阅既往文献发现,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药物综述文献较少且多陈旧,不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因此为探讨流行性腮腺炎的药物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冯雪妍[7](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痄腮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痄腮是由风热时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而中医对痄腮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医案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是医家经验的最好载体。因此本研究以痄腮医案为研究对象,对医案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痄腮医案信息数据库,运用SPSS 22.0及SPSS Modeler 18.0中的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分析等方法对医案进行挖掘整理,归纳总结了痄腮的流行病学特点、病机特点、证候分布规律、处方用药与配伍等规律,为临床提供借鉴和参考。
覃利鑫[8](2017)在《1例新生儿化脓性腮腺炎患儿的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新生儿化脓性腮腺炎患儿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新生儿化脓性腮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实施的诸如隔离护理、发热护理等护理措施进行总结,评价患儿的效果。结果经治疗8天后患儿治愈出院。结论针对患儿的病情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促进其早日康复极为重要。
张稚鲲[9](2017)在《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及意义]中医文献是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记载了许多中医防治疫病的临床经验与总结。在与疫病的长期抗争中,中医已认识到疫病可以通过食物、呼吸、接触等途径传染,为此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和治疗措施,其中药物治疗经验尤其丰富,但中医诊疗信息多具有模糊性、非线性、非定量等复杂特征,利用文献整理与数据挖掘方法,可以找出其中的相关性和规律性,在古今用药及配伍规律的对比中发现疫病处方用药特点,了解医家诊疗思路及临证经验,为当代临床提供参考。[研究内容]在了解古今疫病(急性传染性病)治疗概况的基础上,收集整理相关临床文献,归纳、分析历代疫病方用药及配伍特点,比较古今异同,筛选常用中药,了解方剂组成中各药的适用范围,筛选常用的配伍结构,发现临床文献中的隐性信息,为现代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①文献调研。古代文献使用书目检索工具,现代文献主要运用布尔逻辑、截词、字段限定以及嵌套检索等检索技术从数据库中获取原始文献(既包括个案、医案,也包括大样本临床报道)。从每篇文献中摘取来源、年代、病名、症状、治则治法、方名、剂型、用药组成、用法及给药途径等数据项。古今数据以1911年为分界点。②数据清理。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基础数据表格,根据需求对基础数据进行清理及规范。③数据挖掘。根据齐夫定律确定分析样本,通过启用Excel高级功能、VBA编程、调用相关函数等进行频次统计,筛选高频药,使用SPSSClementine12.0、Python正则表达式匹配等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了解疫病常用药对、药组及其配伍结构。[结论]①疫病用药的频次分析及古今用药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方药的实际使用情况,从用药的频次及比例了解疫病的主要治则治法,发现药味使用的变化,为筛选古今常用药及特色药,发现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中药提供线索与参考。②古今疫病总体用药有许多相似之处,祛湿药、补气药、理气药、化痰药、补血药、泻下药、消食药、补阴药的使用无太大差别,而在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等的使用方面差异较大。清热药现代方使用较古代方明显增多,而解表药古代方使用较现代方多,提示古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散”治疫,现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清”治疫。③疫病方配伍总体现代清、散、行、和的特点。“清”指清热泻火,疫病的最普遍病理特征为发热,清热为疫病治疗之要则。清热药甘寒之品常多味并用,苦寒之品常与甘寒同用。“散”“行”指药组中常配具有宣散、行滞特点的药味,提示疫毒壅滞为疫病的另一普遍存在的病理特征。“和”指配伍中体现攻邪不伤正,补益不留邪的特点,比如,使用苦寒药时,常配以甘草等益脾缓中,使用补血药时常配以当归补血、行血并散血中之瘀毒,寓攻于补,寓补于攻。总体来看,古今在配伍原则上无太大差异,现代方配伍多以仲景方为基础。④对古今疫病用药的比较分析建立在疫病总体用药、病系用药、疾病用药三个层次的基础上,为筛选具有不同普适作用的疫病用药提供了思路与参考。⑤为临床提供了疫病组方选药的结构式思路,即疫病方=疫病共性药+病系共性药+疾病个性药,以辅助提高辨证与辨病、辨症相结合的处方用药质量,同时方便计算机分类处理,为建立疫病临床荐药系统提供思路与参考。
杨云霞[10](2016)在《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对流行性腮腺炎患儿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对流行性腮腺炎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流行性腮腺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儿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70例流行性腮腺炎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进行干预的观察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腮腺消肿时间、退热时间及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χ2=9.22,P<0.05),腮腺消肿时间和退热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t=5.08、t=4.87,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癫痫、失明及肢体瘫痪等严重的后遗症,对照组患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和头痛等,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4,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疗效,缩短患者恢复时间,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二、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和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和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瘟疫的古今针灸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古今取穴对照 |
1.古今均取头面部穴 |
2.古今均取上背部穴 |
3.古今均取胸腹部穴 |
4.古今均取末端部穴 |
5.古今均取关节部穴 |
6.古今均取病变局部穴 |
古今方法对照 |
1.古今均用刺血 |
2.古今均用针刺 |
3.古今均用艾灸 |
4.古今均用刮法 |
5.古今均用按摩 |
6.古今均用外敷 |
7.现代采用的其他方法 |
结 语 |
(2)青黛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
1.1 受试药物 |
1.2 动物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 方法 |
2.1 给药剂量 |
2.2 内生致热原的制备[10] |
2.3 分组 |
2.4 给药 |
2.5 检测指标 |
2.5.1 体温测定: |
2.5.2 血清中IL-1β、TNF-α水平的检测: |
2.5.3 脑脊液及下丘脑中cAMP的检测: |
2.6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体温的影响 |
3.2 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血清、脑脊液和下丘脑中因子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3)基于初中生健康生活素养发展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
二、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 |
三、基于学校情况,解决现实问题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健康生活素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传染病与防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
二、健康素养与健康生活素养 |
三、传染病与防控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课程开发的四大模式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章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研究方案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预期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第五节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开发 |
第一节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前期调查分析 |
一、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
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
三、学生需求分析 |
第二节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设计 |
一、课程目标的确定 |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
第五章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实施 |
第一节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
第二节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
一、演示法 |
二、练习法 |
三、合作学习法 |
四、情境教学法 |
五、案例教学法 |
第三节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教学案例 |
一、教学案例一:传染病的前世今生 |
二、教学案例二:宠物带来的疾病——狂犬病 |
三、教学案例三:AIDS and I——艾滋病 |
第六章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评价和结果分析 |
第一节 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 |
第二节 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
第三节 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价 |
一、前后测试理论成绩统计结果分析 |
二、前后测试行为素养变化分析 |
三、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和结果分析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七章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初中生物学“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调查问卷 |
附录B 初中生物学“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讲义 |
附录C 饲养宠物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D 2019年昆明长城中学预防艾滋病宣传周知识竞赛 |
附录E 生物学“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本身评价量表 |
附录F 生物学“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教师) |
附录G 生物学“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学生) |
附录H 生物学“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前后测试问卷 |
附录I 生物学“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学生表现评价量表 |
附录J 访谈记录 |
附录K 生物学“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实践课堂剪影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2 结果 |
2.1 病情改善情况 |
2.2 护理满意度 |
3 讨论 |
(5)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整体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2.1 消毒隔离护理 |
1.2.2 心理护理 |
1.2.3 腮腺肿痛、高热以及口腔护理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6)流行性腮腺炎的药物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性腮腺炎的疫苗免疫预防 |
2 流行性腮腺炎治疗的西药进展 |
3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治疗进展 |
(7)基于数据挖掘的痄腮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1 痄腮的理论渊源 |
1.1 秦汉时期 |
1.2 晋隋唐时期 |
1.3 宋金元时期 |
1.4 明清时期 |
2 痄腮现代研究进展 |
2.1 病因 |
2.2 诊断 |
2.3 治疗 |
2.4 预防 |
2.5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痄腮医案的数据挖掘 |
1 数据挖掘技术路线 |
1.1 研究目标 |
1.2 医案收集 |
1.3 数据规范化 |
1.4 建立数据库 |
2 痄腮医案的数据挖掘 |
2.1 痄腮医案的检索与收录 |
2.2 一般信息资料分布 |
2.3 症状数据挖掘 |
2.4 证候数据挖掘 |
2.5 药物数据挖掘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痄腮的流行病学特点 |
1.1 易发人群 |
1.2 易发年龄 |
1.3 易发季节 |
1.4 兼夹疾病 |
2 痄腮症状学特点 |
2.1 症状频数分析 |
2.2 症状聚类分析 |
2.3 症状因子分析 |
3 痄腮证候分布规律 |
4 痄腮用药规律 |
4.1 高频药物分析 |
4.2 药物种类分析 |
4.3 药物聚类分析 |
4.4 药物因子分析 |
4.5 药物关联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着作 |
(8)1例新生儿化脓性腮腺炎患儿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2 护理 |
2.1 隔离护理 |
2.2 发热护理 |
2.3 疼痛护理 |
2.4 肺炎护理 |
2.5 用药护理 |
2.6 合理喂养 |
2.7 健康教育 |
3 小结 |
(9)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古代中医疫病探赜 |
1. 疫病释义 |
2. 疫病病因 |
3. 疫病防治 |
3.1 宋以前 |
3.2 宋金元 |
3.3 明清 |
第二部分 疫病的现代中医药治疗 |
1. 建国以来我国法定急性传染性疾病回顾 |
2. 常见疫病的中医药治疗 |
2.1 病毒性肝炎 |
2.2 细菌性痢疾 |
2.3 流行性感冒 |
2.4 流行性腮腺炎 |
2.5 手足口病 |
第三部分 古今疫病方药数据挖掘 |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 研究方法 |
3. 数据挖掘结果 |
3.1 疫病高频药挖掘 |
3.1.1 疫病总体用药 |
3.1.2 疫病病系用药 |
3.1.3 疫病病种用药 |
3.2 疫病用药古今对比数据挖掘 |
3.2.1 古今总体用药 |
3.2.2 古今病系用药 |
3.2.3 古今病种用药 |
3.3. 疫病方配伍规律挖掘结果 |
3.3.1 疫病方总体配伍规律 |
3.3.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 |
3.3.3 疫病病种配伍规律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疫病用药特点分析 |
1.1 总述 |
1.2 古今用药比较分析 |
1.2.1 疫病总体用药 |
1.2.2 古今病系用药 |
1.2.3 古今病种用药 |
1.3 疫病用药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分析 |
1.3.1 细菌性痢疾 |
1.3.1.1 古代方 |
1.3.1.2 现代方 |
1.3.1.3 小结 |
1.3.2 病毒性肝炎 |
1.3.2.1 古代方 |
1.3.2.2 现代方 |
1.3.2.3 小结 |
1.3.3 流行性腮腺炎 |
1.3.3.1 古代方 |
1.3.3.2 现代方 |
1.3.3.3 小结 |
1.4 古今疫病用药特点总结 |
2. 疫病方配伍特点分析 |
2.1 古今疫病方总体配伍特点分析 |
2.1.1 古代方 |
2.1.2 现代方 |
2.1.3 小结 |
2.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特点分析 |
2.2.1 Ⅰ类疫病 |
2.2.1.1 古代方 |
2.2.1.2 现代方 |
2.2.1.3 小结 |
2.2.2 Ⅱ类疫病 |
2.2.2.1 古代方 |
2.2.2.2 现代方 |
2.2.2.3 小结 |
2.2.3 Ⅲ类疫病 |
2.2.3.1 古代方 |
2.2.3.2 现代方 |
2.2.3.3 小结 |
2.3 疫病病种配伍特点分析 |
2.3.1 细菌性痢疾 |
2.3.1.1 古代方 |
2.3.1.2 现代方 |
2.3.1.3 小结 |
2.3.2 病毒性肝炎 |
2.3.2.1 古代方 |
2.3.2.2 现代方 |
2.3.2.3 小结 |
2.3.3 流行性腮腺炎 |
2.3.3.1 古代方 |
2.3.3.2 现代方 |
2.3.3.3 小结 |
2.4 疫病方配伍特点总结 |
第五部分 结语 |
1. 问题与思考 |
2. 主要创新点 |
3. 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对流行性腮腺炎患儿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 1 一般资料 |
1. 2 方法 |
1. 3 指标监测 |
1. 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 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
2. 2 两组患儿腮腺消肿时间和退热时间的比较 |
2. 3 两组患儿后遗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
3 讨论 |
四、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和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瘟疫的古今针灸比较研究[J]. 刘立公,黄琴峰,胡冬裴. 中医文献杂志, 2021(05)
- [2]青黛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 代良萍,代良敏,代超,陈永钧,刘中飞,黄易. 海峡药学, 2021(10)
- [3]基于初中生健康生活素养发展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 唐玉琴.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案[J]. 孟宪芬. 中国实用医药, 2019(07)
- [5]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整体护理体会[J]. 徐继国. 中国实用医药, 2018(33)
- [6]流行性腮腺炎的药物治疗进展[J]. 高金华.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05)
- [7]基于数据挖掘的痄腮证治规律研究[D]. 冯雪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1例新生儿化脓性腮腺炎患儿的护理体会[J]. 覃利鑫.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97)
- [9]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D]. 张稚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3)
- [10]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对流行性腮腺炎患儿预后的影响[J]. 杨云霞. 现代医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