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各拉丹东地区主要矿产及其分布特征

青海各拉丹东地区主要矿产及其分布特征

一、青海各拉丹冬地区的主要矿产及分布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曾胜强[1](2021)在《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序列与盆地转换研究》文中指出羌塘盆地是我国陆域勘探程度最低、面积最大的中生界海相含油气沉积盆地。晚三叠世末,北羌塘盆地突然从碳酸盐岩(或碎屑岩)沉积转变为火山-火山碎屑岩沉积,之后被早中侏罗世冲积扇-河流相沉积超覆,羌塘盆地由前陆盆地转换为裂谷盆地,那么,该沉积转换过程中的沉积序列、古气候、古环境及物源等有什么变化规律,沉积转换开始于何时?同时,该时期在南羌塘、藏南等海相地层中发生了碳同位素偏移和生物绝灭事件,这些事件与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转换和晚三叠世岩浆活动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深化认识羌塘中生代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揭示东特提斯地区晚三叠世末生物绝灭、火山喷发以及海退海侵事件的联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选择北羌塘盆地出露连续的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地层(包括岩心和岩屑)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粒度、微体古生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手段,揭示了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转换期的沉积序列、古气候、古环境、物源等变化规律,确定了晚三叠世火山喷发幕事件和盆地转换时间,并揭示了该沉积转换与同时期火山喷发、生物绝灭等事件之间的联系。主要认识如下:晚三叠世卡尼期,羌塘前陆盆地逐渐萎缩,上三叠统碎屑岩沉积(肖茶卡组上段、巴贡组等)总体表现为一套水深逐渐变浅的海陆过渡相硅质碎屑沉积序列。肖茶卡组上段呈现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完整的海退序列,之后被那底岗日组冲洪积相底砾岩沉积超覆。巴贡组从局限海转变为海陆过渡环境,之后过渡为火山碎屑岩沉积,与上覆火山碎屑岩整合接触。在羌塘中央隆起周缘,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以及三角洲平原含煤沉积。晚三叠世诺利-瑞替期,羌塘盆地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沉积事件,沉积了那底岗日组或鄂尔陇巴组,主要表现为陆上火山沉积序列,局部为水下火山沉积序列。根据典型剖面特征,分为三种沉积类型:类型1,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呈角度不整合沉积超覆于古生代褶皱地层之上,见于羌塘中央隆起以及盆地北部;类型2,晚三叠世火山-沉积不整合于上三叠统地层之上,不整合面常发育古风化壳以及冲洪积相底砾岩,见于盆地西南缘和北部;类型3,晚三叠世火山-沉积与下伏地层为连续沉积,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和中部。中下侏罗统雀莫错组主要发育两类沉积序列:类型1,由冲洪积-河流相开始,逐渐向三角洲、潮坪-泻湖和局限台地演化的海侵序列,主要分布于北羌塘中部地区;类型2,由于受海水的影响相对较小,雀莫错组沉积期为陆缘近海湖相硅质碎屑沉积序列,包括河流、蒸发盐湖和浅湖等沉积环境,分布于北羌塘东部和北部地区。羌塘盆地晚三叠世火山活动呈幕式喷发过程。雀莫错南剖面发育完整的晚三叠世火山-沉积序列,从底到顶完整的记录了四期火山-沉积旋回,凝灰岩的沉积年龄分别为220.0±1.1 Ma、210.9±0.9 Ma、208.3±0.8 Ma和202.9±1.1 Ma,顶部年龄位于三叠系/侏罗系界限附近,与鄂尔陇巴组和雀莫错组的地层界限基本一致。羌塘盆地晚三叠世火山喷发时间在202~227 Ma之间,跨越了整个诺利期-瑞替期,火山喷发的持续时间约~25 Ma,并且呈现出203 Ma,208 Ma,211 Ma,217 Ma和221 Ma五个年龄峰值。北羌塘盆地于~227 Ma发生沉积盆地转换,由前陆盆地转换为裂谷盆地,~202 Ma之后,开启了羌塘侏罗纪裂谷盆地的早期充填过程。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转换期间古气候和古环境均发生了重大转变。沉积转换之前,碎屑岩的CIA、CIW和PIA值均较大,平均值分别为75.06,75.50和71.55,为中等~强风化强度,地化指标及微体化石结果显示该时期总体为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环境,部分为半湿润气候,水体为正常海水~半咸水环境,向上过渡为微咸水环境。沉积转换期间,化学风化指标大幅度降低,平均值分别下降到47.24,47.44和45.03,为低等风化强度,整体为半干旱气候,部分处于极端干旱气候,水体为淡水~微咸水环境。沉积转换后,化学风化强度整体回升,平均值分别增加到76.12,76.55和72.48,古风化为中等~高等风化强度,古气候整体为半湿润,部分为湿润气候,沉积转换后早期水体盐度较低,为淡水~半咸水的水体条件。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该沉积转换时期的古环境转变与同时期的火山喷发、碳同位素异常及生物绝灭等事件是基本同步的,晚三叠世幕式火山喷发造成大气圈和水圈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或甲烷)的大量快速增加,形成极端干旱的气候环境和海洋酸化等条件,可能是导致南羌塘等地区晚三叠世末生物危机的重要原因。另外,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转换前后的物源区也发生了变化。沉积转换之前,碎屑岩的锆石年龄大多集中在220~250 Ma之间,物源区主要为羌塘中央隆起;沉积转换之后,碎屑岩的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1700~1900 Ma和2100~2700 Ma,其次为200~220 Ma之间,羌塘中央隆起和松潘-甘孜复理石带为该时期的主要物源区。最后,本文将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转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前陆盆地萎缩阶段、裂谷盆地开启阶段和裂谷盆地早期充填阶段,建立了该时期的沉积演化模式,并进一步阐述了各阶段的沉积演化历史。

韩帅[2](2021)在《基于多源遥感的三江源典型冰川运动速度估算及时空特征分析》文中指出冰川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随着气候变暖,三江源区冰川变化加剧,因此对三江源冰川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冰川运动是冰川的固有属性,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Sentinel-1高重访周期影像为冰川运动的监测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本文基于Sentinel-1 SAR数据、Sentinel-2光学数据和ICESat-2激光高度计等多源数据,利用SAR偏移量跟踪和光学偏移量跟踪技术对冰川流速进行估算,获得2017年至2020年三江源典型冰川日平均流速、对比分析不同方法的探测精度,并结合激光高度计数据对典型冰川流速进行时空特征分析。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Sentinel-1SAR数据的冰川流速精度优于基于Sentinel-2光学数据的监测结果,日平均流速达5 cm/d。(2)格拉丹东冰川群日平均流速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表现为西部整体大于东部,且年际变化特征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3)典型冰川的日平均流速受地形影响显着,表现为随海拔降低而减小的特征,同时存在季节性波动,7~9月流速达到最大值,11~2月流速值最小。(4)结合ICESat-2高度计数据,分析典型剖面冰川流速与高程变化的关系,表明冰川流速受微地貌影响显着,高程差异较大的“V”字地形区冰川流速较大。研究结果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变化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后续的冰川湖溃决、冰川泥石流等冰川运动次生灾害监测预警提供理论支撑。

李学仁[3](2019)在《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石学特征及构造属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构造格局与演化是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既是盆地沉积转换也是构造属性转换的关键时期,对于正确认识古特提斯洋与中特提斯洋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那底岗日组是盆地沉积转换阶段形成的一套火山-沉积岩石组合,具有火山作用和沉积地层的双重属性,深入探讨那底岗日期的构造属性,对于认识羌塘盆地的构造演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系统的岩相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全岩Sr-Nd同位素及火山沉积响应等研究,探讨那底岗日组岩石成因、构造背景和动力学机制。对羌塘盆地潜在的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进行精确的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13件样品厘定的年龄分别为:214.9±1.5 Ma、222.1±1.9 Ma、210.5±2.1 Ma,、227.0±2.3 Ma、216.0±2.7 Ma、206.2±1.8 Ma、233.5±2.5 Ma、202.3±1.6 Ma、221.9±3.4 Ma、221.8±2.1 Ma、221.5±2.6 Ma、221.1±1.5 Ma和216.4±1.1Ma,喷发-沉积年龄主要集中于221201 Ma,贯穿整个诺利期和瑞替期。岩石组合主要沿弯弯梁—雀莫错裂陷槽、肖茶卡—毕洛错裂陷槽及吐错—吐波错裂陷槽分布,与那底岗日期盆地的裂陷基底相匹配,存在与晚古生代褶皱地层和肖茶卡组角度不整合接触,以及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三种沉积超覆类型。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分为陆相喷发和水下沉积两个系列,具有溢流相、爆发相、喷发沉积相、次火山岩相、三角洲潮坪相、河流相和湖泊相等多种岩相组合。根据砾石成分、磨圆程度、胶结方式等要素,将底部砾岩划分为五种类型。火山岩具有双峰式分布特征,主要以中基性玄武岩和酸性流纹岩两个端元组成。沉积岩以沉凝灰岩夹陆源碎屑岩为主,并具有多种过渡性火山沉积碎屑岩。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具有高Na2O(2.08%8.07%),低K2O(0.26%3.05%)的特征,玄武岩轻微亏损Nb或Ta,而酸性岩强烈亏损Nb、Ta和Ti;玄武岩的(87Sr/86Sr)i=0.70470.7150,εNd(t)值为-10.42-3.3,Nd的模式年龄平均为1.8Ga;酸性岩的εHf(t)的数值均为负值,范围变化于-3.2-19.1,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6Ga20 Ga,平均1.8Ga。显示玄武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酸性岩则为1.8Ga左右古元古界地壳的重熔,且两者具有相同的地壳源区。推测由于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在地壳深部诱发富硅质基底岩石重熔,快速喷发形成玄武岩—流纹岩双峰式组合。而同期花岗岩则是玄武质岩浆在地壳进一步停留,充分熔融,同时少量热的镁铁质岩浆注入冷的长英质岩浆中,形成暗色包体,最后侵位形成岩体。玄武岩以钠质碱性粗面玄武岩为主,少量拉斑玄武岩,具有大陆玄武岩的特征,形成于与裂谷相关的大陆板内拉张背景。火山沉积旋回研究显示,那底岗日组至少有7次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4个主要喷发峰值,划分为3个主要裂陷阶段,从三角洲相的大套砂岩过渡到那底岗日期潮坪相的砂泥和火山灰组合,再到河流相的砂砾岩充填,方湖剖面整体体现为晚三叠世羌塘前陆盆地的逐渐萎缩消亡和裂陷盆地逐渐开启的一个持续渐变的过程。羌塘盆地在经历了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初造山之后,已经与北部的欧亚大陆拼合,古特提斯洋关闭,逐渐由活动大陆边缘向被动大陆边缘转换。诺利期开始以南部班公湖—怒江洋为代表的中特提斯洋迅速扩张,羌塘盆地发生大规模裂陷,形成了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性质的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序列。

蒙张[4](2018)在《基于CART决策树方法的各拉丹冬地区冰川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冰川被认为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示器和存储器,也与气候变化、水资源、海平面上升和冰川灾害等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冰川变化信息的监测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己经导致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冰川大面积退缩,直接影响到冰川补给河流径流的变化。冰川变化的研究也从传统单一的直接观测向多数据源、多种间接观测的方向发展。3S技术的发展为冰川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提取冰川变化信息,从而揭示冰川变化规律。我国西部地区冰川属于中低纬度山岳冰川,中低纬度山岳冰川对气候的敏感性较强,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章研究区为,各拉丹冬冰川。文章利用遥感影像、DEM数据、气象数据、冰川编目数据,使用CART决策树方法提取各拉丹冬1992、2002、2009、2015年冰川面积。利用目视解译法对提取结果进行修正,提高提取精度。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各拉丹冬1992、2002、2009、2015年冰川面积分别为918.16km2、896.43km2、870.78km2、839.19km2。(2)根据斑块面积计算各拉丹冬0~0.2km2,0.2~0.5km2,0.5~1 km2,大于1km2四个等级冰川中大于1km2的冰川面积占99%,其余各等级总面积只占1%。(3)根据坡度划分为0~15°,15~25°,25~35°,大于35°四个坡度等级,冰川面积最大的为0~15°占研究区域冰川面积的58.95%。(4)从海拔上看冰川分布最多的海拔范围为5600~5800m,分布面积最少的为5200~5400m,分布面积从5200~5800m逐步变大,由5800~6600m面积逐步变小。(5)从朝向上看冰川面积分布最多的为阴坡,其次为半阴坡和半阳坡。分布面积最少的为阳坡。(6)从典型冰川的长度看,退缩长度最大的为5Z221H001冰川,退缩最少的为5Z213B0001。(7)各拉丹冬冰川变化和中国西部其他冰川对比发现,各拉丹冬冰川变化量小于祁连山、天山等地,大于念青唐古拉山、帕米尔高原等地。(8)根据气象资料分析,各拉丹冬地区冰川区气温处于不断升温状态,降水量不断变大趋势,但冰川面积处于下降趋势。

李莉,牛志军,白云山,姚华舟,段其发[5](2012)在《长江源各拉丹冬一带晚三叠世那底岗日组》文中研究指明长江源各拉丹冬一带那底岗日组,为一套基—中酸性的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沉积岩组合,其上与中侏罗统雀莫错组不整合、与下晚三叠世巴贡组整合接触,火山岩U-Pb同位素年龄为212±1.7Ma,时代为晚三叠世诺利晚期—瑞替期,为晚三叠世拉竹龙—金沙江洋盆?向南消减形成的火山岩浆弧。

牛志军,吴俊,段其发,白云山,马丽艳,赵小明,何龙清[6](2011)在《青海南部二叠纪大地构造背景及其构造演化研究》文中认为青海南部所在的羌北—昌都地块处于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之间,构造归属仍尚存在不同认识。本文通过二叠系以下几方面论述了羌北—昌都地块的构造背景。虫筳类以及珊瑚、腕足类生物组合的研究表明,青海南部整个二叠纪都为暖水的特提斯型动物群,未见冷温型生物,以及二者交替或混生的现象,与特提斯相始终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具亲扬子性的特点,古生物地理区系归属华夏特提斯区华南亚区。羌北—昌都地块北部边界中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出其沉积环境靠近陆块,为被动大陆边缘上形成的陆间洋盆环境,间接地表明羌北—昌都盆地具陆壳结构;二叠纪砂岩、粉砂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出早、中二叠世物源区构造背景为裂谷型,晚二叠世为岛弧型;火山岩具有高Ti和低Ti两种特点,但均具板内碱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陆块边缘拉张带(初始裂谷),同时高的TiO2含量显示出亲扬子板块的特点。火山岩铅同位素V1、V2值投影点落入扬子铅同位素省区域。综合上述研究表明,羌北—昌都地块在二叠纪时期为具陆壳结构的裂陷盆地,且始终位于特提斯区,属于泛华夏大陆群或扬子板块,构成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一部分。晚古生代羌北—昌都地块经历了裂解—扩张—闭合的构造演化阶段。泥盆纪为裂谷作用萌生阶段,石炭纪为裂谷初成阶段,二叠纪为裂谷成熟阶段,早二叠世晚期"泛裂谷化"达到鼎盛期,火山活动强,形成岛海相间的古地理格局,晚二叠世昌都地块进入裂谷闭合回返阶段,乌丽群顶部的角度不整合宣告了本演化阶段的终结。

李莉,白云山,牛志军,段其发[7](2009)在《青海南部治多县莫云一带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文中研究说明青海南部治多县莫云一带的那底岗日组火山岩主要为碱性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低Ti、高A l,轻稀土元素富集,轻重稀土呈现较强的分馏并具有轻微的负铕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87Sr/86Sr)i值为0.707740.70801,εNd(t)值为-3.3-4.5,反映了岛弧构造环境。那底岗日组火山岩为拉竹龙-金沙江洋(或甘孜-理塘洋)洋壳向南消减形成的岩浆弧。

马丽艳,白云山,牛志军,王建雄,段其发[8](2007)在《青海南部三叠纪结扎群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分析》文中指出对青海南部治多—杂多一带晚三叠世结扎群火山岩进行了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火山岩是一套主要由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粗面安山岩组成的偏碱性岩石,岩石化学上表现为低Ti,高Al;稀土元素特征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轻重稀土呈现较强的分馏并具有轻微的负铕异常;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面,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Nb、Zr、P、Ti相对亏损,略具Ta、Nb槽;在Hf/3-Th-Nb/16及10TiO2-Al2O3-10K2O图解中,样品均落入岛弧火山岩区。火山岩的ISr、εNd(t)变化在0.70728~0.70818、-2.4~-4.2之间,表明形成晚三叠世火山岩的原始岩浆是壳幔混合型。综合上述火山岩的各种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套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由于晚三叠世班公湖—怒江洋发生海底扩张,甘孜—理塘洋向南西俯冲消减,产生强烈的碰撞造山,地幔物质在上涌过程中,受到陆壳的混染,结扎群火山岩为挤压造山机制下的陆缘火山弧岩石。

汤朝阳,姚华舟,牛志军,段其发,赵小明,王建雄[9](2007)在《羌塘中部晚三叠世双壳类动物群落取代》文中认为羌塘中部各拉丹冬地区晚三叠世发育四个双壳动物群落,群落在时间上演替取代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海水深度,早期以突变为主,晚期以渐变为特征,具浅-深-浅的变化特征;横向变化与陆源碎屑供应量和沉积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个体生活习性和岩性、岩相组合特征研究表明,Quemocuomegalodon orientus-Neomegalodon bo-eckhi群落(Q-NCOM.)生态位相当于BA2底栖组合生态域;Halobia superbescens-Halobia disperseinsecta群落(H-HCOM.)生态位相当于BA4底栖组合生态域;Amonotis togtonheensis-Cardium(Tulongocardium)xizan-gensis群落(A-CCOM.)生态位相当于BA3底栖组合生态域;Cardium(Tulongcardium)martini-Trigonia(Kumatrigonia)hukxilensis群落(C-TCOM.)生态位相当于BA2底栖组合生态域。本文为区域上地层对比及生物生存环境提供了基础资料。

陈文西[10](2007)在《羌塘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沉积盆地演化》文中研究说明晚古生代末期可可西里—金沙江洋与龙木错—双湖裂谷带的闭合,北羌塘盆地形成了以前三叠系为基底的残留内陆表海演化时期,直至晚三叠世早期——肖茶卡组沉积期末残留内陆表海消亡,晚三叠世中晚期至侏罗纪进入了裂陷盆地发展阶段。论文对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开展了研究,包括关键地层界面特征分析、关键地层时代归属分析、区域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的综合对比分析、区域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分析、岩相古地理分析,最终建立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羌塘盆沉积—构造动力演化模式。1、系统的对各地层单元的界面分析发现:(1)肖茶卡组底界在盆地内部与中三叠统整合关系,在盆地北缘为沉积超覆于不同时代的前三叠系之上:(2)肖茶卡组顶界面发育古岩溶角砾岩,与上覆那底岗日组为岩溶不整合接触,说明肖茶卡组沉积时期的羌塘盆地是在早中三叠世的盆地基础发展起来的,后期出现了广泛的海退事件,使盆地结束沉积并遭受风化剥蚀作用;(3)中侏罗统雀莫错组的岩性组合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古生物化石混积和地层的沉积超覆现象均表现出裂陷环境下形成的伸展不整合面的特征。2、综合地层划分与对比分析认为:(1)肖茶卡组古生物化石组合反映其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若利期,根据其上被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不整合覆盖,将其时代厘定为卡尼期—若利期早期;(2)那底岗日组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在216~205 Ma之间,其时代主要为若利期,可能包含有瑞替期:(3)日干配错组底部火山岩的年龄、中上部化石组合及其被下侏罗统整合覆盖,综合反映的时代为晚三叠世若利期—瑞替期,而且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和日干配错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成分分析反映两者均为引张构造背景下的产物;土门地区的土门各拉组的下部岩性及界面特征、化石组合和上部可能被下侏罗统整合覆盖,综合反映其时代为若利期—若利期。因此,北羌塘的那底岗日组与南羌塘的日干配错组和土门各拉组可以对比,是“同期异相”关系。3、羌塘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地层共计可划分出6个沉积体系14个沉积相和多个亚相。肖茶卡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三角洲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基本继承早中三叠世古地理面貌,但早期出现广泛海侵和后期海水退出,形成早期的沉积超覆与后期遭受风化剥蚀。那底岗日组主要为火山—沉积,分为陆上喷溢、水下喷溢和火山碎屑沉积,反映裂陷盆地早期的古地理面貌。日干配错组发育有水下火山喷溢相、三角洲相、碳酸盐岩台地和陆棚相,反映盆地由早期的裂陷火山喷发—盆地基底沉降,海平面不断上升形成台地相至陆棚相的古地理面貌。下侏罗统在羌北盆地可能为近海湖泊沉积,羌南盆地为浅海陆棚沉积,主要继承早期古地理面貌。雀莫错组在羌北盆地为近海湖泊沉积,更具海相色彩:南羌塘主要为外陆棚沉积,反映羌塘盆地再次发生较强烈的裂陷作用和较大幅度的海平面上升,形成陆源剥蚀区缩小,沉积覆盖面增大的古地理面貌。4、根据地层界面特征、地层划分与对比结果和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可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羌塘盆地划分为两个不同构造性质的盆地发展时期,分别为晚三叠世卡尼期—若利早期(肖茶卡组沉积期)的残留内陆表海沉积盆地发展与消亡时期和晚三叠世若利期中晚期—中侏罗世早期的裂陷盆地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后者可进一步分为三个构造演化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若利期中晚期—瑞替期的强烈裂陷时期,该时期羌塘盆地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两凹夹一隆”的构造古地理格局;第二个阶段为续第一阶段之后的早侏罗世构造相对稳定的凹陷时期;第三个阶段为中侏罗世早期续构造相对稳定的凹陷作用之后的再次较强烈的裂陷作用阶段。

二、青海各拉丹冬地区的主要矿产及分布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海各拉丹冬地区的主要矿产及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序列与盆地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科学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羌塘中生代盆地早期演化研究现状
        1.2.2 羌塘盆地晚三叠世火山-沉积事件研究现状
        1.2.3 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沉积转换及相关事件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盆地基底
        2.1.2 盆地构造层划分
        2.1.3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2.1 地层分区
        2.2.2 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
        2.2.3 北羌塘盆地中生界地层
    2.3 羌塘中生代盆地沉积演化
第3章 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特征及沉积序列
    3.1 上三叠统巴贡组沉积环境特征
        3.1.1 岩石学特征
        3.1.2 沉积构造特征
        3.1.3 古生物特征
        3.1.4 沉积相特征
        3.1.5 沉积相空间展布特征
    3.2 上三叠统鄂尔陇巴组(或那底岗日组)沉积环境特征
        3.2.1 岩石学特征
        3.2.2 沉积相特征
        3.2.3 沉积相空间展布特征
    3.3 中下侏罗统雀莫错组沉积环境特征
        3.3.1 岩石学特征
        3.3.2 沉积构造特征
        3.3.3 古生物特征
        3.3.4 沉积相特征
        3.3.5 沉积相空间展布特征
    3.4 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序列
        3.4.1 晚三叠世前陆盆地萎缩期沉积序列
        3.4.2 晚三叠世裂谷盆地开启期沉积序列
        3.4.3 早中侏罗世裂谷盆地早期沉积序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晚三叠世火山喷发幕事件与盆地转换时间
    4.1 晚三叠世火山喷发幕事件
        4.1.1 雀莫错南剖面
        4.1.2 沃若山北剖面
        4.1.3 羌资16 井岩心剖面
        4.1.4 玛托剖面
        4.1.5 晚三叠世火山喷发幕事件的区域对比
    4.2 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盆地转换时间
        4.2.1 晚三叠世火山喷发年龄的分布特征
        4.2.2 沉积盆地转换时间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转换期的古环境转变
    5.1 沉积转换前古环境特征
        5.1.1 古风化特征
        5.1.2 古气候特征
        5.1.3 古盐度特征
    5.2 沉积转换期古环境特征
        5.2.1 古风化特征
        5.2.2 古气候特征
        5.2.3 古盐度特征
    5.3 沉积转换后古环境特征
        5.3.1 古风化特征
        5.3.2 古气候特征
        5.3.3 古盐度特征
    5.4 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环境转变及其对晚三叠世末生物绝灭事件的启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转换期间的物源变化
    6.1 沉积转换前物源区特征
        6.1.1 雀莫错南剖面
        6.1.2 羌资16 井岩心剖面
    6.2 沉积转换后物源区特征
        6.2.1 羌资16 井岩心剖面
        6.2.2 雀莫错南剖面
        6.2.3 沃若山北剖面
    6.3 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转换期间的物源变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盆地演化
    7.1 前陆盆地萎缩阶段
    7.2 裂谷盆地开启阶段
    7.3 裂谷盆地早期充填阶段
    7.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2)基于多源遥感的三江源典型冰川运动速度估算及时空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章节安排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资料
        2.2.1 雷达数据
        2.2.2 光学影像数据
        2.2.3 激光高度计数据
        2.2.4 冰川编目数据
        2.2.5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第3章 基于偏移量跟踪技术的冰川流速估算原理
    3.1 基于SAR影像偏移量跟踪技术
        3.1.1 技术原理
        3.1.2 技术流程
    3.2 基于光学遥感影像偏移量跟踪技术
        3.2.1 技术原理
        3.2.2 技术流程
第4章 偏移量跟踪技术在三江源冰川流速监测中的应用
    4.1 基于Sentinel-1 的冰川流速时序监测
        4.1.1 数据选择
        4.1.2 Sentinel-1 数据读取
        4.1.3 地理编码
        4.1.4 SLC影像配准
        4.1.5 SLC影像偏移量跟踪
    4.2 基于Sentinel-2 的冰川流速时序监测
        4.2.1 数据选取
        4.2.2 Sentinel-2 数据预处理
        4.2.3 COSI-Corr偏移量计算
    4.3 三江源冰川流速估算
        4.3.1 Sentinel-1 冰川流速结果
        4.3.2 Sentinel-2 冰川流速结果
        4.3.3 结果比较
第5章 典型冰川流速时空特征分析
    5.1 典型冰川流速时空特征分析
        5.1.1 山谷冰川
        5.1.2 复式山谷冰川
    5.2 基于激光雷达高度计的典型冰川流速时空特征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石学特征及构造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羌塘盆地研究现状
        1.2.2 那底岗日组研究现状
        1.2.3 晚三叠世地质事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格架
        2.1.1 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
        2.1.2 羌塘盆地
        2.1.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2.2 区域地层
        2.2.1 北羌塘地层分区
        2.2.2 南羌塘地层分区
    2.3 岩相古地理
        2.3.1 晚三叠世卡尼期—诺利期早期岩相古地理
        2.3.2 晚三叠世诺利期晚期—瑞替期岩相古地理
第3章 那底岗日组时空格架
    3.1 那底岗日组概念
    3.2 那底岗日组典型剖面介绍及锆石U-Pb年龄
        3.2.1 北羌塘坳陷西南
        3.2.2 北羌塘坳陷中部
        3.2.3 北羌塘坳陷北部
        3.2.4 中央隆起带南缘
        3.2.5 羌塘盆地东部
    3.3 甲丕拉组火山岩的重新厘定
    3.4 那底岗日组统一命名
    3.5 那底岗日组时代限定
    3.6 那底岗日组空间分布
    3.7 小结
第4章 那底岗日组岩石学特征
    4.1 岩石组合类型
    4.2 产状及岩相
        4.2.1 产状分类
        4.2.2 岩相划分及岩相组合特征
    4.3 底砾岩
    4.4 火山岩
        4.4.1 岩相学特征
        4.4.2 主微量元素
        4.4.3 锆石Lu-Hf同位素
        4.4.4 全岩Sr-Nd同位素
    4.5 沉积岩
    4.6 同期侵入岩特征
        4.6.1 岩相学特征
        4.6.2 主微量元素
        4.6.3 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
    4.7 小结
第5章 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幕事件
    5.1 那底岗日组厚度统计
    5.2 火山喷发旋回
    5.3 火山活动的沉积响应
        5.3.1 沉积序列描述
        5.3.2 沉积环境分析
        5.3.3 火山喷发阶段划分
    5.4 小结
第6章 那底岗日组构造属性探讨
    6.1 那底岗日组岩石成因
        6.1.1 源区特征
        6.1.2 构造背景
    6.2 动力学机制探讨
        6.2.1 二叠纪构造演化
        6.2.2 中三叠世造山与古特提斯洋的关闭
        6.2.3 活动大陆边缘向被动大陆边缘的转换
        6.2.4 那底岗日期裂陷与中特提斯洋的开启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锆石U-Pb部分分析数据
附录二 锆石Lu-Hf同位素数据
附录三 全岩主量元素数据(wB%)
附录四 全岩微量元素数据(ppm)
附录五 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项目

(4)基于CART决策树方法的各拉丹冬地区冰川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国内外冰川变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冰川变化研究现状
        1.3.2 国内冰川变化研究现状
        1.3.3 各拉丹冬冰川变化研究进展
    1.4 冰川提取的主要方法
        1.4.1 目视解译法
        1.4.2 计算机自动分类
    1.5 选用CART决策树方法的依据
    1.6 研究的内容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各拉丹冬冰川概况
    2.3 各拉丹冬气候概况
3 数据源与数据处理
    3.1 遥感影像数据
    3.2 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3.3 气象数据
    3.4 数据处理
        3.4.1 遥感影像数据处理
        3.4.2 DEM投影转换和指数计算
        3.4.4 构建多源数据集
    3.5 建立CART决策树
        3.5.1 确定参与分类的参数
        3.5.2 CART决策树建立
    3.6 分类后处理
    3.7 精度检验
    3.8 气象数据处理
4 冰川面积变化结果分析
    4.1 各拉丹冬地区冰川面积变化
    4.2 各拉丹冬地区不同规模的冰川变化情况分析
    4.3 各拉丹冬地区不同坡度的冰川分布分析
    4.4 各拉丹冬冰川面积随海拔分布分析
    4.5 各拉丹冬冰川随朝向分布分析
    4.6 典型冰川长度变化分析
    4.7 各拉丹冬冰川面积变化与中国西部地区冰川面积变化对比
    4.8 各拉丹冬冰川面积变化与气候变化相关性分析
5 总结
    5.1 CART决策树冰川提取总结
    5.2 冰川面积变化分析总结
6 建议及展望
    6.1 建议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长江源各拉丹冬一带晚三叠世那底岗日组(论文提纲范文)

一、 剖面描述
二、 那底岗日组岩石组合
三、 时代讨论
四、 区域对比

(7)青海南部治多县莫云一带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特征
2 岩石学特征
    2.1 橄榄玄武岩
    2.2 杏仁状玄武安山岩
    2.3 杏仁状安山岩
3 岩石化学特征
4 地球化学特征
    4.1 稀土元素特征
    4.2 微量元素特征
5 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
6 构造环境
7 结 论

(8)青海南部三叠纪结扎群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火山岩的分布及岩石学特征
    1.1 分布及时代的确定
    1.2 岩石学特征
2 分析方法
3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主量元素
    3.2 稀土元素特征
    3.3 微量元素特征
    3.4 Sr、Nd同位素特征
4 讨论
    4.1 火山岩物质来源
    4.2 构造环境分析

(9)羌塘中部晚三叠世双壳类动物群落取代(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及以往研究程度概况
2 沉积特征
    2.1 甲丕拉组沉积特征
    2.2 波里拉组沉积特征
    2.3 巴贡组沉积特征
3 群落分析
    3.1 Quemocuomegalodon orientus—Neomegalodon boeckhi群落 (Q—N COM.)
    3.2 Halobia superbescens—Halobia disperseinsecta群落 (H—H COM.)
    3.3 Amonotis togtonheensis—Cardium (Tulongocardium) xizangensis群落 (A—C COM.)
    3.4 Cardium (Tulongcardium) martini—Trigonia (Kumatrigonia) hukxilensis群落 (C—T COM.)
4 群落垂向取代
5 结论

(10)羌塘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沉积盆地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简史与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四节 论文工作概况与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 区域构造背景
    第二节 区域地层概况
第三章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岩石地层单元的划分与对比研究
    第一节 地层工作准则与方法
    第二节 地层划分与对比思路
    第三节 地层的界面特征分析
    第四节 地层时代归属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岩相古地理分析
    第一节 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分析
    第二节 岩相古地理分析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羌塘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羌塘盆地演化过程分析
    第三节 关于晚三叠世羌塘性质的讨论
    第四节 关于那底岗日组火山岩构造属性的讨论
    本章小节
结论
致谢
引用的内部资料
参考文献
图版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论文

四、青海各拉丹冬地区的主要矿产及分布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序列与盆地转换研究[D]. 曾胜强.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多源遥感的三江源典型冰川运动速度估算及时空特征分析[D]. 韩帅. 青海大学, 2021(02)
  • [3]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石学特征及构造属性研究[D]. 李学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4]基于CART决策树方法的各拉丹冬地区冰川变化研究[D]. 蒙张. 武汉大学, 2018(12)
  • [5]长江源各拉丹冬一带晚三叠世那底岗日组[J]. 李莉,牛志军,白云山,姚华舟,段其发. 地层学杂志, 2012(01)
  • [6]青海南部二叠纪大地构造背景及其构造演化研究[J]. 牛志军,吴俊,段其发,白云山,马丽艳,赵小明,何龙清. 地质论评, 2011(05)
  • [7]青海南部治多县莫云一带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环境[J]. 李莉,白云山,牛志军,段其发.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9(04)
  • [8]青海南部三叠纪结扎群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分析[J]. 马丽艳,白云山,牛志军,王建雄,段其发. 地球学报, 2007(05)
  • [9]羌塘中部晚三叠世双壳类动物群落取代[J]. 汤朝阳,姚华舟,牛志军,段其发,赵小明,王建雄. 地质论评, 2007(04)
  • [10]羌塘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沉积盆地演化[D]. 陈文西.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7(03)

标签:;  ;  ;  ;  

青海各拉丹东地区主要矿产及其分布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