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与南亚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杨世艳[1](2021)在《YSD公司松露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云南永仁是我国松露的主产区,我国松露产业于2007年前后起步后得到快速发展,产量由2007年每年20吨,增长到2020年的210吨,增长9.5倍;产值由2007年的32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16500万元,增长514倍;新鲜松露单价由2007年平均20元/公斤,增长到2020年的平均450元/公斤,增长21.5倍;我国松露产值占世界松露产值的比重也由2007年的不到8%,增长到2020年的20%,增长1.5倍。但由于国内松露产业起步较晚,松露的价值在最近几年才被国人逐渐认识并接受,松露饮食文化尚未形成,松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机制未得到有效建立,松露鉴定缺乏统一的标准等原因,导致本土松露品牌知晓度低、产值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松露资源盲目开采造成资源迅速枯竭等问题。YSD菌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YSD公司)是永仁当地专门从事松露销售及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是一家成长型的中小型企业。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品牌推广模式单一,品牌知名度低;价格定位不准,未对市场进行细分并进行差别定价;营销渠道受限,销售额增长缓慢;营销、对外贸易及松露深加工技术研发人才缺乏等。上述问题导致永仁松露产业长期徘徊在大资源、小产业、低附加值、低产值的状态。本文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认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4P+4C”理论,着重分析了YSD公司的松露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宣传、顾客、成本、便利、沟通等营销现状,并通过对标YSD公司在国内松露行业竞争对手现状,归纳YSD公司及国内松露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YSD公司松露营销策略的优化建议。本文对YSD公司松露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将为永仁县松露产业的发展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同时也为云南省野生菌及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提供可借鉴的发展路径。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提出本论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介绍市场营销4P理论和4C理论,构建“4P+4C”市场营销理论分析框架;第三章松露产业发展与YSD公司市场营销现状,介绍YSD公司概况和国内外松露市场概况,分析YSD公司市场营销现状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四章YSD公司松露产品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基于4P、4C理论,利用问卷与访谈的方式进行市场调查,分析YSD公司松露产品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对YSD公司的营销策略提出对策建议;第六章结论,总结主要研究结论,反思研究不足,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陈劲松[2](2020)在《身处彩云之南,把民族文化资源融入设计——陈劲松谈设计与艺术》文中研究指明《设计》:2021年全球生物多样性大会在云南召开,生物多样性系列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您作为云南当地院校,在这方面做了什么工作?接下来有些什么计划?陈劲松:地球是有机生命体,它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个巨大生命体中孕育出的各个生命体之间存在着微妙复杂的相互作用。202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最新"地球体检报告"显示,自1700年以来,全球湿地面积减少了90%;1970年,人类生态足迹被观测到第一次超过地球的再生速率;地球生命力指数在不到50年内平均下降超过一半;
孙延瑞[3](2020)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学术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学术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追寻其作为中国舞蹈学术研究重要一脉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引领。笔者力图透析舞蹈研究所的形成原因、发展历程、内部建设以及外部影响,并在其发生发展的历程中探寻其对于中国舞蹈学科发展的建设性意义,以其学术建设发展历程反观舞蹈学科的发展规律。本文具体可分为四个章节,前三个章节主要是线性梳理舞蹈研究所自1973年-2000年间的学术发展历史。以每个时期的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及机构建设三大版块贯穿始终,探求期间各个时期舞蹈研究所学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规律、成果及问题。第四章宏观聚焦舞蹈研究所学术发展的历程,明确舞蹈研究所学术体系的系统化建立,以学术研究特色、领域、学术精神为视角,呈现出舞蹈研究所学术发展的体系化、科学化进程,最终确立舞蹈研究所在舞蹈学科发展中的地位及影响。
姚勤华[4](2017)在《中缅交通互联互通现状与前景分析——以云南基础设施建设为视角》文中认为云南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沿阵地,是中国向东南亚和南亚开放的门户。"一带一路"倡议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云南大力投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2030年,云南将建成"七出省五出境"的高速公路网、"八出省五出境"的铁路骨架网和"两出省三出境"的水运通道,基本实现省际畅通、沿边畅通、周边国家畅通的"三通"大格局。缅甸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支点国家,中缅交通在泛亚交通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建设好云南连接缅甸的道路交通将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有助于加快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步伐,并为"一带一路"起着良好的示范效应。
朱丽婉(SYSOMBATH CHOULYVANE)[5](2016)在《老挝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非传统安全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各国关系日益紧密,加强国家间的安全合作,维护国家安全,是寻求安全利益的有效途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安全保障的综合安全观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安全战略和当今世界许多国际、地区安全合作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老挝政府也顺势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安全理念,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概念。在老挝国家安全战略观中,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历史、文化、民族等方面与老挝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一直在老挝国家战略中享有重要地位。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目前存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是,毒品、艾滋病、跨国犯罪、环境污染等,这些非传统安全不仅对老挝国家安全构成一定威胁,还会影响到大湄公河次区域内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从构筑地区安全共同体的角度看,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联合执法行动为区域安全合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老挝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安全合作中,非传统安全合作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是层次多样,第二是参与的主体多元化,第三是合作形式的多样化。老挝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合作,除了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合作”这一国家安全理念外,还应积极行动,切实参与到各项合作中,树立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同时,也需要和域外国家和地区保持联系和沟通,对出现的情况进行认真研判和处理,从而有效维护老挝的国家安全利益。本文将以论述非传统安全相关理论为切入点,阐述老挝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背景与基础,分析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非传统安全问题,然后指出老挝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国家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现状与困境,最后提出深化老挝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建议。
李世涛[6](2015)在《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侧影——以美学会议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论者以中华全国美学会的全国会议、下属专业分会的会议和一些专题性的会议为例,研究了这些会议对中国当代美学的推动作用,这些会议在美学的教研机构设置、规划研究方向、研究具体问题、提供交流平台等方面都极大地推动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一些国际性的会议还推进了中外美学界的交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美学研究的成就,为中国美学界提供了新的视野。缺少了这些会议,很难想像目前美学研究的水平,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会议,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这些成果。
王颖[7](2015)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施状况的研究与评价 ——以云南历史街区为例》文中指出我国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时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不仅成为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也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多重问题和危机。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其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其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中西部相当大一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保护实情。论文以云南省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国内以及云南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历程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在基十“历史实证”、“发生论”、“多维度视角”的原则下,从云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现实情况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状况的实证评价研究体系;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云南“三城四地”的典型案例,从多学科、多维度视角出发,采用“质性和量化”、“回访调研”、“实态研究”等评价研究方法,对街区在一段时期内(10年以上)的物质遗存状态、非物质遗存状态、管理机制状态等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踏勘及社会实态调查工作,在各典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态”问题的表象上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使诸多历史街区取得保护成就、陷入保护困境的三大根源:经济利益、社会生活、管理体制根源;并由此提出“多元的网状保护与管理机制”及相应策略,冀以此来对云南乃至国内其他地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引导,探索构建共赢发展的长效保护机制。
孟钟捷[8](2009)在《世界史学科发展30年大事记(1978-2008)(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1年3月14日,中国社科院在北京举行"纪念巴黎公社120周年学术座谈会"。3月25-27日,中国学者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列宁与二十世纪"国际学术圆桌讨论会。4与4-7日,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在苏州举行学术讨论会,主题是当前非洲国家政治体制典型剖析。6月21-25日,中国苏东史研究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了俄国史学术讨论会。
刘世庆[9](2008)在《中国西部对外开放与南丝绸之路》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西部对外开放近年来呈加速状态,特别是沿边地区和通道地区。本文从"西部与世界相连"、两个前沿地带、核心区域合作与通道区域合作的视角,探讨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并进一步重点分析了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南丝绸之路。文章还对连接西南与西北的"西部高科技金三角"对南北丝绸之路的意义作了阐述。作者认为,南丝绸之路与华南、西南、东南亚紧密相连,与西南腹地和西南大通道紧密相连,具有悠久历史的南丝绸之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正从中国西南六省区市合作、长江流域合作、成渝经济区合作、泛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以及10+1、10+3、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区、CE-PA、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等各种区域合作机制,以及在这些合作机制基础上提出、串联和推进的第三亚欧大陆桥构想等不断深化,随着亚欧大陆桥建设的逐步推进、中国"海陆并进"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凸显、陆上国际能源通道的日益拓展,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地位,南北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地位必将不断提升。
李昆华[10](2008)在《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开始启动和中国即将加入老(挝)泰(国)越(南)三国政府“便利跨境地客货运输框架协议”的新形势下,为对内对外扩大开放,加快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改革步伐,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云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提出了在21世纪初叶把云南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三大目标。笔者有幸参加了“云南省交通厅云南公路国际大通道建设实施研究”的资料收集、分析和部分内容的研究。现将原总体研究和自己参与的工作进行整理,以突出决策咨询工作的可操作性、可参考性为目标,撰写了这篇文章。本文重视决策咨询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分析,但不把实践性探索作为理论的演义和延伸,而要让非专业人士都能看得懂。本文重点结合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遵从一定的研究规律和方法,采用路网布局规划理论、路网合理发展规模确定理论、公路建设项目实施序列评价指标体系等研究成果,在“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布局及规模”、“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序列方案”、“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资金筹措”、“加快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的政策及措施”、“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中需要协调的相关问题”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意见和建议,以期引起有关决策部门的关注或重视。
二、“中国与南亚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与南亚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YSD公司松露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市场营销理论与应用相关研究 |
二、野生菌及松露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
三、我国野生菌及松露市场营销的相关研究 |
四、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市场营销4P理论 |
一、产品(Product) |
二、价格(Price) |
三、渠道(Place) |
四、宣传促销(Promotion) |
第二节 市场营销4C理论 |
一、顾客(Customer) |
二、成本(Cost) |
三、便利(Convenience) |
四、沟通(Communication) |
第三章 松露产业发展与YSD公司松露市场营销现状 |
第一节 松露产业发展现状 |
一、国内外松露主要产地及品种概况 |
二、国内外松露产品及市场分布 |
三、国内外松露市场份额情况 |
四、永仁县松露产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基于“4P+4C”理论的YSD公司松露产品市场营销现状 |
一、YSD公司基本情况 |
二、产品情况(Product) |
三、价格情况(Price) |
四、销售渠道及便利性情况(Place&Convenience) |
五、促销宣传情况(Promotion) |
六、客户情况(Customer) |
七、消费者购买松露的成本情况(Cost) |
八、与消费者的沟通情况(Communication) |
第三节 YSD公司松露产品面临的国内市场竞争现状 |
一、YSD公司与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
二、YSD公司与主要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对比 |
三、YSD公司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年产值及市场份额对比图 |
第四章 YSD公司松露产品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YSD公司松露产品市场营销问卷调查与访谈 |
一、调查问卷与访谈指标 |
二、问卷调查与访谈的组织 |
第二节 YSD公司松露产品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产品方面 |
二、价格方面 |
三、消费者购买的渠道及便利性方面 |
四、促销宣传方面 |
五、客户方面 |
六、消费者成本方面 |
七、消费者沟通方面 |
第五章 YSD公司松露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优化建议与保障措施 |
第一节 基于4P+4C理论的松露产品营销优化策略 |
一、产品策略 |
二、定价策略 |
三、渠道策略 |
四、促销宣传策略 |
五、目标客户的稳定与开发 |
六、满足客户期望的成本 |
七、客户期望的便利 |
八、客户期望的沟通方式 |
第二节 YSD公司松露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一、加强营销团队建设 |
二、人才培养和企业文化并重 |
三、加大信息化体系建设力度 |
四、加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力度 |
五、规范和引导松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附录 调查问卷 |
YSD公司松露市场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学术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 |
一、舞蹈研究所的发展背景 |
二、舞蹈学科发展背景下的舞蹈研究 |
第二节 论文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四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第五节 重要关系的界定 |
一、学术传承 |
二、舞蹈研究所教育功能的延伸 |
三、下属机构及科研辅助部门的划定 |
第一章 主体自觉的学术开拓(1973-1980年) |
第一节 舞蹈研究所符号意指 |
一、学术共同体 |
二、舞蹈信息资料库 |
三、人才培养基地 |
四、理论发声源 |
五、文化交流平台 |
六、非遗传统舞蹈保护研究平台 |
第二节 “舞蹈研究组”时期(1973-1975年) |
第三节 舞蹈研究组时期(1976-1977年) |
第四节 舞蹈研究室时期(1978-1979年) |
第二章 学科视域的学术建设(1980-1987年) |
第一节 舞蹈研究所建立的背景、宗旨及定位 |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
二、国家文化建设路径的转变 |
三、舞蹈学科建设的自省与自觉 |
第二节 历史接续的路径与准则 |
一、中体西用:现代学术研究的本土化实践 |
二、推陈出新:批判性否定的价值准则 |
第三节 历史建构的维度 |
一、教育功能的建立与教学模式的探索 |
二、内部机构的建设与意义 |
第三章 跨学科的学术探索(1987-2000年) |
第一节 学科意识的建构与重构 |
一、学科坚守:已知求未知 |
二、学科跨越:未知见已知 |
第二节 教育模式的再发展 |
一、勇攀教育高塔:舞蹈学博士教育的开创 |
二、时代赋予的使命:培养中国舞蹈学者的沃土 |
第三节 机构界限的消融与关联 |
第四章 学术体系的建构 |
第一节 舞蹈研究所学术研究的特征 |
一、人民性 |
二、民族性 |
三、科学性 |
四、开放性 |
五、群体性 |
六、史论型 |
七、连续性 |
第二节 舞蹈研究所学术研究的领域 |
一、中国舞蹈史 |
二、外国舞蹈研究 |
三、舞蹈基础理论 |
四、舞蹈应用理论 |
五、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
六、跨学科研究 |
七、综合性文集 |
八、译介类 |
九、辞书典籍类 |
十、传记类 |
第三节 舞蹈研究所学术研究之精神 |
结语 |
附录 :舞蹈研究所大事记(1973年——2000年)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中缅交通互联互通现状与前景分析——以云南基础设施建设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缅甸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支点国家 |
1. 缅甸地表形态便于南北相通、不利东西联通 |
2. 缅甸地处中南半岛、南亚半岛和中国大西南的结合部 |
3. 中缅友好关系奠定互联互通发展基础 |
二、云南省是“一带一路”通向东南亚和南亚的门户 |
1. 云南省充分发挥沿边开放开发的区位优势 |
首先,云南在我国向南、向西大开放格局中的地位突前。 |
其次,云南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和悠久的中外交流传统。 |
再者,云南的发展赢得了周边邻国的向往。 |
2. 云南省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平台机制建设 |
第一,推动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多边合作机制。 |
第二,倡议构建孟中印缅多边合作机制。 |
第三,积极创建和推进多边和双边合作关系。 |
3. 云南省加快构筑内外开发开放的交通布局 |
(1)云南交通建设的成就 |
(2)云南交通建设发展规划 |
(3)云南内通外联的交通框架 |
三、云南与缅甸交通对接现状与前景 |
1. 中缅跨境公路对接规划 |
(1)云南省重点支持的通边项目 |
(2)云南省重点支持的缅甸项目 |
第一条是昆明经瑞丽(中国)-曼德勒(缅甸)-皎漂。 |
第二条是从昆明经清水河(中国)-曼德勒(缅甸)。 |
第三条是从昆明经腾冲(中国)-密支那(缅甸)-雷多(印度)。 |
2. 中缅铁路对接规划 |
(1)云南通边铁路建设现状 |
第一条是昆明-瑞丽铁路线。 |
第二条是大理-临沧-清水河铁路线。 |
第三条是普洱-临沧-清水河铁路线。 |
第四条是保山-腾冲(猴桥)铁路线。 |
(2)中缅铁路对接设想 |
3. 中缅跨境水系水路航运建设 |
(1)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 |
(2)中缅伊洛瓦底江的陆水联运 |
(3)怒江-萨尔温江难以通航 |
4. 中缅航空发展基础工作 |
(1)腾冲机场扩建 |
(2)保山机场扩建 |
(3)芒市机场扩建 |
(4)沧源机场新建 |
四、云南推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做法 |
1. 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沿边对接优势 |
(1)将地缘劣势转化为地缘优势 |
(2)将云南建设成为内外衔接的大通道 |
(3)配合国家重大项目建设 |
2. 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各方力量 |
(1)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 |
(2)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协同 |
(3)实行三级政府跨境合作 |
3. 创新思路,大胆实践 |
(1)勇于探索边界道路管理机制改革 |
(2)主动搭建中缅地方层级合作交流机制 |
(3)积极推进双边道路运输便利化 |
(5)老挝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非传统安全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现状 |
(二) 关于东南亚地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 |
(三) 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之间的非传统安全合作问题的研究 |
三、论文的创新点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非传统安全概述 |
第一节 非传统安全的内涵 |
一、传统安全 |
二、非传统安全 |
三、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比较 |
第二节 非传统安全的特点 |
一、跨国性 |
二、不确定性 |
三、突发性 |
四、动态性 |
第二章 老挝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背景与基础 |
第一节 老挝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背景 |
一、冷战后安全环境的变化 |
二、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的相互依赖 |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下非传统安全合作的重要性 |
四、共同利益的驱使 |
第二节 老挝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基础 |
一、政治基础 |
二、机制基础 |
三、安全观的趋同性 |
第三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面临的主要非传统安全问题 |
第一节 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 |
一、武器走私 |
二、人口拐卖 |
第二节 毒品问题 |
一、罂粟种植起死回生 |
二、毒品种类多样化,毒品加工更加稳秘 |
三、制毒和贩毒组织的集团化规模化 |
第三节 公共卫生 |
一、艾滋病 |
二、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
三、禽流感 |
四、甲型H1N1流感 |
第四节 生态安全 |
第四章 老挝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现状与困境 |
第一节 老挝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现状 |
一、经济安全合作领域 |
二、反恐与打击跨国犯罪合作领域 |
三、公共卫生合作领域 |
四、生态与环境安全合作领域 |
五、禁毒合作领域 |
第二节 老挝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特点 |
一、合作的总体成效显着 |
二、合作框架具有多层次性 |
三、参与合作的主体多元化、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领域不断加深 |
第三节 老挝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困境 |
一、双方关系中的矛盾 |
二、合作认同差异 |
三、合作机制的缺陷 |
四、合作领域不够全面,规模水平尚显不足 |
五、合作的渠道不够畅通 |
第四节 深化老挝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建议 |
一、促进双多边关系健康发展,为深化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
二、完善法律法规,为深化合作提供法律依据 |
三、完善体制机制,为深化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施状况的研究与评价 ——以云南历史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1 历史街区的概念及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2 云南典型历史街区的特性与共性特征使得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与针对性 |
1.2.3 云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正处于亟待导航的关键时期 |
1.2.4 选择云南典型历史街区进行深入调研,并作实证评价研究 |
1.3 研究意义和目标 |
1.4 理论综述 |
1.4.1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综述 |
1.4.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综述 |
1.4.3 小结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 |
2.1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 |
2.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及存在问题 |
2.2.1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 |
2.2.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的演变 |
2.2.3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存在的问题 |
2.2.3.1 街区内的物质遗存难以为继 |
2.2.3.2 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存的存续危机 |
2.2.3.3 小结 |
第三章 云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及存在问题 |
3.1 云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 |
3.1.1 开拓与初建——保护意识的初步建立 |
3.1.2 拓展与探索——保护工作的开展 |
3.1.3 成果与挑战——“旅游化”的普遍冲击 |
3.2 云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现存问题 |
3.2.1 经济落后地区的名城、名镇保护规划滞后,保护意识尚显薄弱 |
3.2.2 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物质遗存“建设性破坏”严重 |
3.2.2.1 大拆大建,古城格局已然消失 |
3.2.2.2 “过度开发”的误区,古城氛围不再 |
3.2.2.3 旅游开发下历史建筑的“维修性破坏” |
3.2.3 非物质文化遗存的延续问题日益严重 |
3.2.3.1 古镇“商业化”、“空心化”严重,本土文化面临侵蚀 |
3.2.3.2 粗放式旅游开发模式导致古镇(村)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被同化” |
3.3 小结 |
第四章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状况的实证评价研究体系 |
4.1 实证评价研究原则 |
4.1.1 “历史实证”评价研究原则 |
4.1.2 “发生论”的评价研究原则 |
4.1.3 “多维度视角”评价研究原则 |
4.2 实证评价研究方法 |
4.2.1 典型案例的评价研究方法 |
4.2.2 “质性”与“量化”结合的评价研究方法 |
4.2.3 “回访调研”的评价研究方法 |
4.2.4 “实态研究”的评价研究方法 |
4.3 实证评价基本内容及要素 |
4.3.1 历史街区物质遗存状态 |
4.3.1.1 “点” |
4.3.1.2 “线” |
4.3.1.3 “面” |
4.3.2 历史街区非物质遗存状态 |
4.3.2.1 传统文化状态 |
4.3.2.2 社会生活状态 |
4.3.3 历史衔区管理机制状态 |
4.4 实证评价分析研究 |
4.5 实证评价研究框架体系 |
第五章 实证评价研究 |
5.1 腾冲和顺古镇 |
5.1.1 古镇的历史沿革及自然人文特征 |
5.1.2 古镇在近30年的功能演进历程 |
5.1.3 实地调研现状 |
5.1.3.1 尚属完整的社区结构 |
5.1.3.2 经济结构的嬗变以及书馆文化的消失 |
5.1.3.3 公司“整体开发”后的保护问题 |
5.1.3.4 “裂变”的民居现状 |
5.1.3.5 保护管理单位行政级别偏低,缺乏执法力度 |
5.1.3.6 保护规划无法落实 |
5.1.3.7 原住民问卷调查 |
5.1.4 小结 |
5.2 丽江大研古城 |
5.2.1 大研古城自然环境特征 |
5.2.2 大研古城的历史沿革及遗产价值 |
5.2.3 解放后至今古城在丽江城市空间发展中的演进及发展历程 |
5.2.4 古城保护规划的制定及概况 |
5.2.5 实地调研现状 |
5.2.5.1 处于良性“微循环”中的大研古城民居建筑群 |
5.2.5.2 “商城”——古城的旅游商业化 |
5.2.5.3 “空城”——古城的原住民“空心化” |
5.2.5.4 本土文化的多重割裂 |
5.2.5.5 古城的生态环境危机 |
5.2.5.6 强势管理部门的“强化”问题 |
5.2.5.7 问卷调查 |
5.2.6 小结 |
5.3 丽江束河古镇 |
5.3.1 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特征 |
5.3.2 束河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演进历程 |
5.3.3 调研现状 |
5.3.3.1 “束河模式”的成就 |
5.3.3.2 古镇“无缝扩容”的困惑 |
5.3.3.3 古镇原住民居住空间的“就近置换” |
5.3.3.4 “田园牧歌”的消亡与生态环境危机 |
5.3.3.5 错位的保护管理机制 |
5.3.3.6 不均衡的经济运行机制 |
5.3.3.7 问卷调查 |
5.3.4 小结 |
5.4 楚雄黑井乌镇 |
5.4.1 自然与历史人文特征 |
5.4.2 古镇保护与发展历程 |
5.4.3 调研现状 |
5.4.3.1 缓慢“非均质变异”的古镇物质空间环境 |
5.4.3.2 古镇“力不从心“的更新与发展 |
5.4.3.3 “被遗忘的”黑井盐文化 |
5.4.3.4 “老龄化“+“空心化” |
5.4.3.5 原住民问卷调查 |
5.4.4 小结 |
第六章 历史街区保护状况的综合评价及根源剖析 |
6.1 历史街区的保护成就解析 |
6.1.1 尚属完整的原住民社区结构 |
6.1.1.1 经济收益导因 |
6.1.1.2 物质空间导因 |
6.1.1.3 功能控制导因 |
6.1.1.4 乡梓情结导因 |
6.1.2. 处于良性“微循环”下的古城物质空间遗存 |
6.1.2.1 经济效益的激励与物质空间的保护构成了互助共赢的保护局面 |
6.1.2.2 政府部门对物质空间保护管理的重视提高了保护的力度 |
6.1.2.3 大研古城的物质空间保护为束河古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
6.1.2.4 开发企业的推动作用 |
6.1.2.5 丽江当地纳西族的文化自觉 |
6.1.3 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延续 |
6.2 街区保护成就的深层根源剖析 |
6.2.1 经济利益根源 |
6.2.2 社会生活根源 |
6.2.3 管理体制根源 |
6.3 街区保护与更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解析 |
6.3.1 公地悲剧——以和顺古镇为例 |
6.3.2 “旅游式路径依赖”——以丽江大研古城为例 |
6.3.3 “理想田园”的异化——以束河古镇为例 |
6.3.4 衰落中的无奈变异——以黑井古镇为例 |
6.4 街区保护问题与困境的深层根源剖析 |
6.4.1 经济利益根源 |
6.4.2 社会生活根源 |
6.4.2.1 社会公共资源根源 |
6.4.2.2 生活舒适度根源 |
6.4.2.3 生活文化根源 |
6.4.3 管理体制根源 |
6.4.3.1 “自上而下”的管治思维与“依赖市场”的缺位管理 |
6.4.3.2 “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制度缺陷” |
6.4.3.3 “唯GDP”论的政府政绩评估 |
6.4.3.4 居民的有限参与及弱势的公共干预 |
6.5 小结 |
第七章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机制探讨 |
7.1. 现行保护与发展机制的局限性 |
7.1.1 决策与管理权力过于集中,弊病重重 |
7.1.2 “圈层隔离”状况明显 |
7.1.3 “非均衡作用力场”明显 |
7.2. 多元的网状保护与管理机制 |
7.2.1 分权机制 |
7.2.1.1 决策权 |
7.2.1.2 旅游开发权 |
7.2.1.3 规划参与权 |
7.2.1.4 利益分配权 |
7.2.1.5 监督权 |
7.2.1.6 管制权 |
7.2.2 分配机制 |
7.2.2.1 补偿分配 |
7.2.2.2 选择性激励分配 |
7.2.3 运作机制 |
7.2.3.1 政绩考核机制 |
7.2.3.2 技术支持与引导机制 |
7.2.3.3 监督与反馈机制 |
7.2.3.4 原住民参与机制 |
7.3 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后记 |
(9)中国西部对外开放与南丝绸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新亮点:西部开放提速 |
二、“两个前沿”:西部对外开放与南丝绸之路 |
三、成渝经济区:西南腹地与南丝绸之路 |
四、“西部高科技金三角”与南北丝绸之路 |
五、西南通道建设和次区域合作与南丝绸之路 |
六、后记:汶川大地震与四川对外开放和西南通道建设 |
(10)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内容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1.4 研究内容 |
1.2 加快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1.2.1 加快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的必要性 |
1.2.2 加快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的可行性 |
1.3 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的基本思路 |
1.4 云南国际大通道交通网络的总体框架 |
第二章 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规模及布局研究 |
2.1 云南公路通道现状及技术等级状况 |
2.1.1 云南与邻省的公路通道现状及技术等级状况 |
2.1.2 云南与邻国的公路通道现状及技术等级状况 |
2.2 云南公路网密度、等级结构状况及评价 |
2.3 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发展规模 |
2.4 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路线走向及布局 |
2.4.1 云南经济资源及发展状况 |
2.4.2 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路线走向及布局的自然条件 |
2.4.3 云南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
2.4.4 云南公路列为国道、国道主干线和国家重点公路建设规划的情况 |
2.4.5 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路线走向及布局可采用的一些理论与方法 |
2.4.6 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路线走向及布局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
2.4.7 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路线走向及布局 |
2.5 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序列方案研究 |
3.1 公路建设项目实施序列相关理论研究 |
3.1.1 公路建设项目实施序列决策指标的选取原则 |
3.1.2 公路建设项目实施序列决策层级指标 |
3.2 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序列方案 |
3.2.1 率先建设“纵贯南北、横穿东西”的大十字架主通道方案 |
3.2.2 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分阶段具体实施序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资金筹措研究 |
4.1 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
4.2 云南筹资建设公路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
4.3 开辟新路子,扩大新来源,为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快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的政策及措施研究 |
5.1 制定更加优惠政策,为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创造宽松环境 |
5.1.1 制定更加优惠政策的必要性 |
5.1.2 具体要求增加的优惠政策内容 |
5.2 加快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的主要措施 |
5.2.1 开展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施工主要技术研究,为大通道公路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持 |
5.2.2 创新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资金,造就多元化管理模式 |
5.2.3 有效利用资金提高投资效益和使用效果 |
5.2.4 加快口岸建设,增强通道对接能力 |
5.2.5 大力依靠科技,提高建设和运营质量 |
5.2.6 增强环保意识,控制环境污染 |
5.2.7 建立健全国际大通道运输的法律、法规 |
5.2.8 加强国际大通道运输管理体系建设 |
5.3 加快公路大通道信息管理建设,为公路大通道提供高水平服务 |
5.3.1 建设全省统一的集收费、监控、通信三网于一体的公路大通道信息管理平台的有利因素分析 |
5.3.2 建设公路大通道信息管理平台的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中需协调的相关问题 |
6.1 周边国家通往云南的主要公路现状与建设趋势 |
6.2 云南周边国家道路运输市场的基本情况 |
6.3 云南与周边国家相邻地区间已有的合作框架及相关协议的基本情况 |
6.4 需要国家进一步促成和完善的有关协定建议 |
6.5 需请求国家与邻省、周边国家就大通道建设进行衔接的有关事宜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中国与南亚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YSD公司松露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杨世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身处彩云之南,把民族文化资源融入设计——陈劲松谈设计与艺术[J]. 陈劲松. 设计, 2020(20)
- [3]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学术发展历程研究[D]. 孙延瑞.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4]中缅交通互联互通现状与前景分析——以云南基础设施建设为视角[J]. 姚勤华. 社会科学, 2017(05)
- [5]老挝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非传统安全合作研究[D]. 朱丽婉(SYSOMBATH CHOULYVANE). 云南大学, 2016(02)
- [6]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侧影——以美学会议为中心[J]. 李世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 [7]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施状况的研究与评价 ——以云南历史街区为例[D]. 王颖. 东南大学, 2015(08)
- [8]世界史学科发展30年大事记(1978-2008)(下)[J]. 孟钟捷. 历史教学问题, 2009(02)
- [9]中国西部对外开放与南丝绸之路[J]. 刘世庆. 中华文化论坛, 2008(S2)
- [10]云南国际大通道公路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 李昆华. 长安大学, 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