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讨有线电视网络的1dB价值观(论文文献综述)
范军[1](2020)在《厚道鲁商品牌三级联创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厚道鲁商信息系统是根据省内企业评选的要求,设计开发三级联创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评选过程公开化、公正化,通过“三级联创”方式推选出山东省内的优秀企业品牌,对各合作单位共同认定的诚信企业和在“厚道鲁商”倡树行动中连续三年以上诚信积累良好的企业,给予政策、项目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和扶持,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进行联合惩戒。本文从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的角度对系统需求进行了分析,分析系统在每一个环节上需要达到的设计要求,完成了软件的总体设计、详细设计与安全设计,通过包含功能架构视图、开发架构视图、数据架构视图的方法对系统架构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其中用到的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修改,以确保软件在编码水平等方面达到较好的水平。系统采用C#语言进行开发,采用现阶段成熟的.NET框架技术和分层架构体系,按照约定的规则来进行程序开发,以需求分析为依据进行了详细设计;系统由信息收集、评分汇总、评选活动管理、系统管理四个功能模块组成,按照县-市—省逐级上报的原则对企业进行评选。本文实现了基于的RBAC权限管理方法、分级的指标数据库的建设、指标推送和审核管理等关键设计。本文讨论了在进行系统建设时,如何去分析系统需求,如何选择合理的系统架构,并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提出解决方法,达到建设方便、高效、可靠的信息系统的目的。目前厚道鲁商信息系统已经正式运行,根据用户反馈信息表明系统方案设计合理,解决问题的措施可行。
包蕊[2](2020)在《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前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媒体宣传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路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对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意义重大;媒体宣传通过各民族文化展示、交流,搭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平台;媒体宣传通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强化各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意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就必须克服阻碍其作用发挥的阻力。比如,个别媒体传播活动中存在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相悖的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不够生动深入的问题、以及个别媒体及从业者社会责任感不强现象。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导致了媒体传播过程中消极言论长期存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现象。为此,媒体行业要把握媒体宣传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占据理论高地,促进“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创新方法路径,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媒体行业及从业者社会责任感,发挥媒体宣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
刘紫霖[3](2020)在《后喻时代的媒介技术革新与代际交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如今的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一直是推动人类社会变革的最大力量。如今,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触及社会信息的方式,为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便捷。同时,新媒介技术还创造了崭新的社会环境,对人类的社会行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重塑。1978年至今,中国社会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创新。近年来,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家庭”也正因互联网技术的注入而得到了全新的定义。社会转型、新媒介技术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发展。在既往的家庭关系中,年长一代始终担任着教育年轻一代的重任,年轻一代延续着年长一代的生活轨迹并秉承着年长一代的价值观按部就班地生活。如今,面对着崭新的媒介环境,年轻一代触及到更广泛、更多元的世界。他们正在用全新的生活理念影响着年长一代,代际交往也由过去单向、稳定的灌输走向了双向、灵活的互动。新媒介技术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改变着整个中国社会,同时也在影响着每一个家庭。家庭内部传统的话语体系被打破,年长一代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必须要“屈从”于年轻一代。当下的年轻一代作为“数字原住民”与互联网共成长,为缩小代际差距,他们有义务对作为“数字移民”的年长一代进行“技术反哺”。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然而在互联网技术面前,年轻一代表现出诸多优势,也因此出现在“晚辈教长辈”的现象。媒介技术的演进正在改变每个家庭的代际交往方式,代际冲突伴随着“反向社会化”的进行而有所缩减。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代际间的“数字代沟”仍然存在。由于不同代际人群的生长环境和所处的时代背景间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在面对新技术、新观点的时候持不同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念,习得和应用程度也大而不同,“反向社会化”并不如想象般那样顺利。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使用互联网处理生活事务成为常态,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关注代际间媒介接触、技术反哺情况,有助于了解新时代背景下家庭代际交往的新特点,解决新型代际冲突——“数字代沟”,进而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发展。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于瑾[5](2019)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大数据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数据是继互联网、云计算相继发展的又一颠覆性技术革命。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开启了又一次重大的教育转型,数据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正在助推教育模式的升级,助力教师职业技能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将大数据运用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是时代应有之义。本文从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和技术创新出发,基于新时代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战略要求,提出应用大数据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必要手段。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其一,阐释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这部分首先介绍了大数据的基本概念,大数据采集、分析、挖掘和可视化等技术路线,以及大数据在探索事物发展过程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中所具有的管理、分析和预测的功能。与此同时,从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时代新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入手,围绕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这条主线,解析了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相关概念、阐述了辅导员职业的目标、任务和环节,进而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与辅导员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基本理论,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最后,分析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与大数据的内在关联,阐明应用大数据是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最科学和有效的路径。其二,考察大数据时代给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部分系统阐述了大数据时代所引发的思维转变、社会变革和管理革命的现实影响;全面分析了这一系列变革给辅导员工作带来的影响,给自身建设带来的动态化呈现、个性化需求、高效管理的发展机遇;通过反思,本文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面临大数据应用的意识不足、政策导向欠缺、技术处理能力不够等现实困境;进而提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有必要建立大数据管理系统,以便动态呈现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完备的数据技术支撑下,科学化、个性化、动态化地开展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其三,分析和反思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的数据应用现状。论文指出,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能考核体系中缺乏个人信息和个性化培养机制的数据积累和数据管理;究其原因,认为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大数据技术应用的观念薄弱、思维欠缺、主动性意识不够,缺乏对大数据技术引用、培训和管理的投入;提出“用数据分析、用数据管理、依数据评价、靠数据决策”进行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理念,应将大数据技术作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其四,应用大数据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构想。一是科学搭建多层次联动的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大数据管理平台,规划组织平台的技术架构,搭建辅导员职业档案的云数据库,从宏观层面的组织活动和微观层面的个人活动中提取与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活动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二是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信息资源的整合应用,可视化地精准分析和评价辅导员群体对职业发展关注的焦点和辅导员个体对职业能力建设的反馈情况,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建设、个性化教育管理水平和自我提升发展能力;三是通过可视化地分析和预估研判,重点把握辅导员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职业心理环境等激励机制建设,尝试对辅导员的职业选聘、职业培养和考评晋升等建设机制的完善提供科学决策和方案;四是在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中,要注意科学选择和防范大数据应用的风险,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及泄密防控等问题。
张莹[6](2019)在《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叙事策略分析 ——以2010年-2018年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作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及国际参与度、影响力的提高,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动态,但由于意识形态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存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误读和曲解也随之产生。为了应对当下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改变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文为探析如何提升中国国际传播的叙事能力,选取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实践的标杆性成果——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作为研究样本,以新闻叙事理论和新闻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结合内容分析法,从叙事结构、叙事要素和叙事话语三个维度切入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2010年至2018年共计241个样本的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获奖作品具有以下特点:叙事视角多元化;叙事通俗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文气息增加,形式更为多元;传播渠道较为依赖国内传统媒体;国际传播议题以政治、历史、文化类为主,对不涉及中国的国际热点事件的报道还有所欠缺;民间叙事、国际叙事尚显不足;国际传播的价值观主要体现为和谐发展、忠孝仁义、爱国主义、和平友好、民主法治、创新精神这六类。基于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作品的现状,本论文建议国际新闻叙事应当将国际体系叙事、国家/官方叙事、民间叙事三者相结合,坚持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共享价值观为精神内核,展现人类共通的情感,以符合国际受众习惯的话语表述和独特的视角来讲述中国故事,在叙事中重视“人”的作用,运用融媒体技术,通过新媒体开展“轻传播”和社交裂变,加强互动。
丁美玲(DINH MY LINH)[7](2019)在《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初,在全球合作共赢大趋势的影响下,各国影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与时俱进提出了“走出去”的影视战略。在此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影视从内容和技术形式上都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使得海外观众再次被中国影视的魅力所征服。越南作为中国邻邦,且两国关系历来友好,加上越南在新世纪提出了促进“融入国际文化”的策略,使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为中国影视如何“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作为一位越南留学生,对此我感受颇深。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影视投资“精品”制作与搭建网络传播平台,在越南引起了观赏中国影视的新潮流。我们在通过“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接受”的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发现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观看选择模式主要有“发散效应”、“明星效应”、“舆论效应”等几种。相比之下,电视剧比电影的传播与接受效果更明显一些。对此,本文从传播学中的“编码/解码”理论对中国影视的传播与接受实践作了符号学分析。除了绪论和结语,具体分为五章:一是描述21世纪新时代下影视发展的大背景,诸如世界各国影视合作交流共赢、新媒体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二是基于时代的变迁,梳理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全面的艺术革新,包括西方格式化的创作、精品大制作的推进、视觉效应与画面刺激感的加强等。一方面,21世纪中国影视作品更加关注当代人的心理问题和人对命运的主动权问题,但另一面看又多少忽视了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从中反映出21世纪中国影视的一种新追求,从原来的人物心理演绎向特效画面感转移。三是考察发生变革了的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如何被接受。具体从播放形式、影视作品的组成要素以及审美观三大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了越南观众对上世纪中国影视的原有印象。四是进一步探索人们在行为层面上的接受,同时揭示这些年越南人在精神文化、经济生活方面的改变,从中描绘出社会文化在新时代变化的全景。五是考察中国影视承载的深层的价值观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效果,按照霍尔“编码/解码”理论分析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解读方式与接受效果,以此推断中国影视业传播与发展的前景。
吴圆圆[8](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薛宇敬阳[9](2019)在《我国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用航空是民用航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独特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生产形式严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通用航空飞行事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或其组合的结果,从事故中学习是事故预防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缺少对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的全面分析,不利于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实现对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的有效控制。基于此,为了全面分析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实现对通用航空飞行事故的有效预防,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比较研究、统计分析、案例分析、Bootstrap自抽样、卡方检验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所能获取的1995-2015年我国发生的69起通用航空飞行事故样本的宏观规律。对比分析了 6种事故致因模型,确定选用24Model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24Model现有分类基础上,结合通用航空飞行实践,提出了基于24Model的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分类分析方法(24Model for general aviation,24Model-GA)。运用所构建的24Model-GA,全面分析了上述69起事故中的不安全动作,不安全物态,间接原因,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安全文化缺欠,外部因素缺欠,初步形成了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数据库。基于69起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分析结果,以有效控制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为目的,运用四格表卡方检验,分析了 24Model-GA中相邻原因子类之间的关联关系,明确了事故预防的控制重点,尝试提出了适用于通用航空运营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时间特征、事故等级、事故飞行阶段、事故发生地域及其所属民航地区管理局、驾驶员年龄、事故机型、作业类型及其内在发展和演变规律的角度得到了通用航空飞行事故的宏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事故发生月份主要集中在6月和7月,1天内事故主要集中在9:00-10:00和15:00-16:00时段;明确了现阶段,通航重大飞行事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一般等级的飞行事故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的规律;明确了巡航/作业阶段是事故高发的飞行阶段;明确了四川省和黑龙江省是我国通航事故高发省份;明确了西南地区管理局辖区内发生的事故总数最高,占事故起数的20%;得到了事故驾驶员的平均年龄为43.7岁,其中45-65岁的驾驶员占总人数的50%的结果;明确了排名前三的事故机型分别是运5,米-8,罗宾逊R44Π;得到了航空喷洒(撒)和商用驾驶员执照培训是事故发生频次最高的两种作业类型,进一步得到了这两类事故发生起数随时间的演变规律。上述研究结论为从宏观角度预防通用航空飞行事故提供了参考。(2)改进了 24Model,构建了基于24Model的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分类分析方法(24Model for general aviation,24Model-GA),给出 了基于 24Model-GA 的事故原因分析过程和步骤。构建的24Model-GA包含6类原因模块,46个原因子类,并给出了 46个原因子类的定义。确定的事故原因分析过程包括:以通用航空运营单位为事故分析的组织范围;确定了以组织内的不安全动作、不安全物态、间接原因、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安全文化缺欠,以及组织外部因素缺欠为事故原因的分析范围;确定了以航空器失事的那一刻为事故分析的终点,向前回溯的事故原因分析路径,明确了对于事故原因的分析不包括应急救援过程。提出了事故原因分析的3个步骤,分别是:直接提取事故报告中的显着信息;运用Why-Because法和因果充分性标准(Causal sufficiency criterion)合理推断不显着信息,并形成事故原因详细目录;将详细目录按照24Model-GA归类。(3)利用24Model-GA及其给出的不安全动作,不安全物态,间接原因,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安全文化缺欠,外部因素缺欠的定义,得到了 69起通用航空飞行事故的不安全动作,不安全物态,间接原因,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安全文化缺欠,外部因素缺欠共计1431个,统计得到了按照24Model-GA归类的各原因子类的规律性结果。详细结果如下所示:①识别出250个不安全动作及34种表现形式。明确了需要通用航空运营单位重点控制的11种高频不安全动作及其定义,分别是:飞行前准备不佳(24次)、操作技术不佳(20次)、机组资源管理不佳(15次)、注意力分配不当(15次)、未有效监督飞行前准备情况(14次)、未及时采取措施(13次)、违规和违法组织和实施作业(12次)、不合理的人员安排(11次)、违反飞行计划(10次)、未组织培训(10次)、未对作业过程实施有效监控(10次)。对不安全动作作用路径研究,得到了飞行人员的不安全动作主要导致产生事故和其他不安全动作,机务人员的不安全动作主要导致产生不安全物态,培训负责人的不安全动作主要导致产生间接原因,作业负责人的不安全动作主要导致产生安全管理体系缺欠,高层管理人员的不安全动作主要导致产生安全文化缺欠。强调了上述人员应实现对不安全动作的自我控制。得到了按照24Model-GA归类的不安全动作统计结果,其中53.6%的不安全动作属于违章操作,进一步得到控制飞行前准备不佳,注意力分配不当,违规和违法组织和实施作业,违反飞行计划,可以避免43.3%的违章操作。将不安全动作按照作业类型归类,明确了航空喷洒(撒)作业,商用驾驶员执照培训作业,航空护林作业,航空探矿作业,飞行试验作业中需要重点控制的高频不安全动作数量及其表现形式,分别是:6种,4种,4种,2种,4种。②识别出52个不安全物态及其20种表现形式。明确了通用航空运营单位需要重点控制的2种高频不安全物态,分别是:发动机故障(8次)和与风有关的原因(8次)。将不安全物态按照24Model-GA归类,得到了 55.8%的不安全物态属于物理环境,44.2%的不安全物态属于技术环境。进一步明确了物理环境的7种表现形式,技术环境的13种表现形式。明确了通用航空运营单位在飞行前做好飞行计划,如了解作业区气象特点,地形走向,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等,可以有效控制55.8%的不安全物态。③识别出282个间接原因,得到了 89.7%的间接原因由安全意识不高,安全心理不利和安全知识不足组成。进一步分析得到了 13条安全意识,16条安全心理状态,13条安全知识能够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此外,还总结得到了与事故相关的安全生理不利5条,安全习惯不佳4条。④识别出202个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得到了 74.3%的安全管理体系缺欠是“安全管理程序缺欠”,进一步分析得到了安全管理程序缺欠中52.0%是“系统程序缺欠”,32.7%是“操作程序缺欠”,15.3%是“培训项目缺欠”,分析得到了 7条高频系统程序缺欠内容,7条高频操作程序缺欠内容,和1条高频培训项目缺欠内容。明确了通用航空运营单位有效贯彻和实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可以减少11.9%的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得到了 86.7%的“安全管理组织结构缺欠”源于运营单位人员“职责分配缺欠”,进一步分析得到了 2条高频职责分配缺欠内容。得到了 76.9%的“资源管理缺欠”源于运营单位未能提供确保安全生产的设备设施,进一步明确了 2条高频设备设施缺欠内容。⑤识别出597个安全文化缺欠。进一步按照24Model-GA中的21个安全文化原因子类归类,得到了通用航空运营单位需要重点建设的10个安全文化内容,如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安全培训需求,安全的重要度,安全主要决定于安全意识等。⑥识别出48个外部因素缺欠,进一步按照24Model-GA中的4类原因子类归类,得到了“局方监管缺欠”和“通航活动相关单位缺欠”导致64.6%的外部因素缺欠,分析掌握了 14条局方监管缺欠和其中的1条高频缺欠,14条通航活动相关单位缺欠和其中的1条高频缺欠。分析得到了存在“设计制造缺欠”的8种机型及其缺欠部位,如Y12机型螺旋桨易发生自动顺桨的设计缺欠等。分析掌握了 7条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缺欠”内容。(4)运用Bootstrap自抽样法,估计了稳定存在于更大事故样本(N>69)中的27个原因子类及其发生概率,如违章操作等。运用四格表卡方检验方法,得到了24Model-GA中存在的21对两两显着关联的相邻原因子类,及对其相邻原因子类的发生具有较强预测效果的4个原因子类。明确了 6条完整的事故原因作用路径,及路径上的7个原因子类。综合卡方检验结果,得到了通用航空运营单位需要重点和优先解决的9个关键原因子类,如安全心理不利等。建立了供局方和通用航空运营单位日常事故预防工作参考使用的关键要素自查表。
周锡福[10](2017)在《BD公司经营战略研究》文中认为BD公司是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全面系统家庭娱乐解决方案与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多年的市场开发、产品自主研发、生产效率优化等努力,成为广电市场中的龙头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产品专利及生产经验。2015年以后,BD公司发展遇到了瓶颈,主营业务中的终端盒子难以大幅度增长,希望通过发展PON产品、IPTV平台,实现业绩持续增长。本文将理论和BD公司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有效的经营战略。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行业环境分析,识别出公司面临的机会和威胁;通过公司历史经营、能力、资源、核心竞争力分析,明确公司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运用SWOT矩阵分析法,将行业环境的机会、威胁和公司的优势、劣势两两相结合,产生了BD公司面临的多种选择,为公司制定经营战略提供依据。通过本文的研究,BD公司将在未来五年中将继续在广电行业进行持续投入及开发,继续实施低成本战略为主,差异化战略为辅;依托于品牌的优势,充分利用公司在资金、客户、研发、供应链管理、生产方面的竞争优势,深度开发广电行业,从终端产品延伸到前端平台,实施端对端的解决方案,提升公司在广电行业的占有率及粘合度,实现未来五年业绩再翻一番的目标。
二、探讨有线电视网络的1dB价值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讨有线电视网络的1dB价值观(论文提纲范文)
(1)厚道鲁商品牌三级联创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系统开发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需求分析 |
2.1 系统概述 |
2.2 系统目标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2.3 系统需求获取内容与分析 |
第3章 系统架构概要设计 |
3.1 软件功能架构 |
3.2 开发架构视图 |
3.3 数据架构视图 |
第4章 详细设计 |
4.1 系统整体设计 |
4.2 系统信息安全设计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的总体实现 |
5.2 关键页面的技术实现 |
5.3 系统数据库连接实现与安全防范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部署 |
6.2 单元模块功能测试 |
6.3 系统集成测试 |
6.4 兼容性测试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 |
(二)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
(三)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
(四)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媒体宣传作用研究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点 |
第一章 媒体宣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影响 |
一、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
(一) 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二) 宣传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 |
二、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平台 |
(一) 媒体宣传是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平台 |
(二) 媒体宣传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 |
三、推进“五个认同”深入人心 |
(一)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
(二) 强化“五个认同” |
第二章 媒体宣传中阻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消极因素 |
一、个别媒体传播信息中存在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相悖的内容 |
(一)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残余思想的体现 |
(二) 敌对势力利用媒体传播民族分裂思想 |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
(一) 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宣传不够深入 |
(二) 促进民族团结的报道效果有待提高 |
三、个别媒体及从业者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社会责任感不强 |
(一) 个别媒体使用者认识错误,行为失范 |
(二) 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益、重时效轻实效 |
第三章 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 |
一、把握宣传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思想基础 |
(一) 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 |
(二) 展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成果 |
二、占据理论高地,强化各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意识 |
(一) 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拥护 |
(二) 强化各民族群众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自信 |
(三) 强化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归属 |
三、创新方法路径,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
(一) 利用融媒体优势提升宣传教育效果 |
(二) 创新传播方式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四、从业者增强道德法律意识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责任感 |
(一)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约束媒体行为 |
(二) 加强职业道德培养规范媒体人行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后喻时代的媒介技术革新与代际交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 |
0.2 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
0.2.1 有关“代际交往”的综述 |
0.2.2 有关“数字代沟”的综述 |
0.2.3 有关“技术反哺”的综述 |
0.3 研究意义 |
0.3.1 理论价值 |
0.3.2 实践意义 |
0.3.3 创新之处 |
0.4 研究设计 |
0.4.1 研究问题 |
0.4.2 研究思路 |
0.4.3 研究方法 |
0.5 理论基础 |
0.5.1 后喻文化理论 |
0.5.2 媒介情境理论 |
0.5.3 技术创新扩散理论 |
1 媒介技术演进推动文化传递方式变革——后喻时代到来 |
1.1 后喻时代诞生的标志 |
1.1.1 “新新媒介”不断涌现 |
1.1.2 文化传递出现间断 |
1.1.3 代际交往反向社会化 |
1.2 后喻时代的媒介技术特征 |
1.2.1 媒介设备移动化 |
1.2.2 传播方式互动化 |
1.2.3 信息服务个性化 |
1.2.4 传播速度实时化 |
2 使用新媒介技术对代际交往的影响 |
2.1 新媒介技术使用中出现的代际差异 |
2.1.1 使用场景的差异 |
2.1.2 关注内容的差异 |
2.1.3 话语体系的差异 |
2.2 积极影响:加深代际间亲密互动 |
2.2.1 代际间沟通渠道更加丰富 |
2.2.2 代际间情感表达方式多样 |
2.3 消极影响:代际冲突仍然存在 |
2.3.1 看待新媒介技术的态度尚不一致 |
2.3.2 新媒介技术的习得能力存在差距 |
3 数字代沟:代际交往在后喻时代面临的困境 |
3.1 代际交往场景改变引发数字代沟 |
3.1.1 “家庭”场景冲破物理空间限制 |
3.1.2 代际间信息互动减少 |
3.1.3 传统代际关系瓦解 |
3.2 代际差异因素扩大数字代沟 |
3.2.1 年长一代使用新媒介技术时受到阻碍 |
3.2.2 年轻一代与新媒介技术共生、更成长 |
3.3 用平等对话来缩小数字代沟 |
3.3.1 提高媒介素养,正确认识数字代沟 |
3.3.2 保持良性沟通,关照“老龄化”问题 |
4 有关家庭内部新媒介技术使用、技术反哺情况的定量分析 |
4.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4.2 亲代与子代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
4.2.1 亲代、子代样本的基本情况 |
4.2.2 亲代与子代的交流意愿情况 |
4.2.3 亲代与子代的交流频率情况 |
4.2.4 亲代与子代感知的亲密度对比情况 |
4.2.5 亲代的新媒介技术接入及使用情况 |
4.2.6 子代的新媒介技术接入及使用情况 |
4.2.7 亲代样本反映家庭内部技术反哺现象的情况 |
4.2.8 子代样本反映家庭内部技术反哺现象的情况 |
4.3 人口学变量对于技术反哺的差异分析 |
4.3.1 基于性别的技术反哺意愿差异分析 |
4.3.2 基于年龄的反哺意愿差异分析 |
4.3.3 基于学历的反哺意愿差异分析 |
4.3.4 基于居住地的反哺意愿差异分析 |
4.4 技术反哺意愿与代际间行为的相关分析 |
4.4.1 子代的反哺意愿与亲代对新媒介技术的观念的相关分析 |
4.4.2 子代的反哺意愿与子代解答亲代提问时的态度的相关分析 |
4.4.3 子代的反哺意愿与子代向亲代提供帮助的频率的相关分析 |
4.4.4 亲代的被反哺意愿与子代是否会主动向亲代普及新媒介技术的相关分析 |
4.4.5 亲代的被反哺意愿与亲代是否会关注子代的互联网动态的相关分析 |
4.4.6 子代的反哺意愿与亲子代间的关系亲密度的相关分析 |
5 技术反哺:代际交往的反向社会化进程 |
5.1 技术反哺是“创新-扩散”的过程 |
5.1.1 技术反哺改变家庭代际传喻方向 |
5.1.2 技术反哺的内容多、渠道广 |
5.1.3 技术反哺的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 |
5.2 技术反哺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 |
5.2.1 代际间的亲密程度影响反哺意愿 |
5.2.2 年长一代的需求程度影响反哺开展 |
5.2.3 年轻一代的耐心程度影响反哺效果 |
5.3 技术反哺有助于建立新型代际关系 |
5.3.1 年轻一代将掌握更多家庭话语权 |
5.3.2 年长一代将更快地适应“数字化生存” |
5.3.3 家庭代际关系实现平等、和谐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5)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大数据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的现状 |
(一)关于大数据概念及应用研究 |
(二)关于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三)关于大数据与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研究 |
四、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应用大数据的概念阐释与理论资源 |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应用大数据的概念解读 |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 |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基本要素 |
(三)大数据及其技术应用 |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
(一)恢复重建期(1977年至1989年) |
(二)科学建制期(1990年至2003年) |
(三)内涵式发展(2003年至今) |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理论资源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向指导 |
(二)社会学相关理论的合理借鉴 |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充分探索 |
(四)大数据基本原理的技术支撑 |
第二章 大数据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变革 |
一、大数据时代引发的社会变革 |
(一)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的转变 |
(二)大数据时代社会生活的变革 |
(三)大数据时代引发的管理革命 |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应用大数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应用大数据的必要性 |
(二)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应用大数据的可行性 |
三、大数据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挑战和机遇 |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面临的机遇 |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大数据应用的现状 |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大数据应用的缺失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中大数据应用的欠缺 |
(二)高校辅导员考核体系中缺乏大数据的统计分析 |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大数据应用的影响因素 |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数据管理意识欠缺 |
(二)高校大数据平台建设投入不足 |
第四章 运用大数据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构想 |
一、建立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大数据应用平台 |
(一)建立辅导员职业管理服务的大数据平台 |
(二)辅导员职业管理服务大数据平台的数据采集与管理 |
二、推进大数据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的应用 |
(一)数据的可视化研判 |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新靶标 |
(三)职业行为的数据挖掘 |
三、运用大数据创新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 |
(一)实现高校辅导员数据化的职业准入与淘汰机制 |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数据化的培养系统 |
(三)健全高校辅导员数据化的考评反馈机制 |
(四)构建高校辅导员数据化的晋级管理机制 |
四、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高校辅导员个性化养成教育 |
(一)把握高校辅导员的个性特征 |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的个性培养方案 |
(三)利用大数据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进行调适 |
五、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应用大数据的风险控制 |
(一)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数据真实性的保障 |
(二)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数据规范化的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6)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叙事策略分析 ——以2010年-2018年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2 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
2.1 经典叙事学理论 |
2.2 新闻叙事学理论 |
2.3 议程设置理论 |
2.4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
3 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叙事结构分析 |
3.1 叙事表层结构分析 |
3.2 叙事深层结构分析 |
4 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叙事要素分析 |
4.1 叙事主体分析 |
4.2 叙事体裁分析 |
4.3 传播渠道分析 |
5 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叙事话语分析 |
5.1 议题设置分析 |
5.2 价值观分析 |
6 中国国际新闻报道叙事策略建议 |
6.1 以共享价值观为传播内核 |
6.2 构建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 |
6.3 提升国际传播的叙事能力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中国学者对国产影视作品在国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
二、越南学者对国内观众“接受心理”的研究 |
三、中越两国对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
四、中越两国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
五、概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方法及资料来源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三、资料来源 |
第一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的背景 |
第一节 影响21世纪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政策 |
一、中国提升影视文化软实力的政策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走出去”政策 |
三、21世纪越南融入国际经济与文化的政策 |
四、越南电影法:规范化电影进口政策 |
第二节 中越媒体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评论 |
一、中国媒体对越南传播中国影视的评论 |
二、越南媒体对中国影视的评论 |
第三节 从传播渠道角度考察 |
一、21世纪中国电影在越南影院放映情况 |
二、21世纪中国电视剧在越南商业化电视频道播映情况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网络传播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变化及在越南的传播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叙事手法的创新 |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新变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表演风格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摄影风格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布景风格 |
四、21世纪初中国影视服装与道具风格 |
第三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 |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在越南传播的类型 |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代表作与优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的接受 |
第一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的接受度 |
一、21世纪初越南观众的观影选择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播放方式及其效果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对越南观众观影习惯的影响 |
第二节 从传播效果看越南观众接受中国影视的情况 |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类型的认知度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不太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
第三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接受 |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演员之美的接受 |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美术设计的接受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越南观众的影视艺术观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接受看越南大众文化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文化经济的刺激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电影消费经济的影响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引导越南观众的购物新潮流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影响越南人旅游倾向 |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观众生活习惯的重要影响 |
一、上世纪中国影视对越南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社群起到了联结的作用 |
第三节 官方舆论与公众舆论对21世纪中国影视的评价 |
一、两国官方舆论对越南观众接受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
二、越南观众对于媒体宣传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
三、越南观众对改善中国影视宣传方式的期待与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及其前景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承载的核心价值观 |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个人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
三、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
第二节 从价值观认同看21世纪初中国影视被越南观众接受与排斥的原因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的价值观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被接受的一种符号学分析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进入越南遇到的困难 |
第三节 未来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前景的展望 |
一、越南人接受中国影视与他国影视的比较 |
二、21世纪初越南与中国影视市场的比较 |
三、中国影视在越南继续传播与接受的预判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评价调查问卷 |
2.访谈提问表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9)我国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航空事故原因研究综述 |
1.2.2 研究现状评述及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事故样本来源及其宏观规律研究 |
2.1 事故样本来源 |
2.2 事故样本宏观规律研究结果 |
2.2.1 基于时间规律的统计结果 |
2.2.2 基于事故等级的统计结果 |
2.2.3 基于事故飞行阶段的统计结果 |
2.2.4 基于事故发生地域的统计结果 |
2.2.5 基于事故发生地所属民航地区管理局的统计结果 |
2.2.6 基于事故驾驶员年龄的统计结果 |
2.2.7 基于事故机型的统计结果 |
2.2.8 基于事故作业类型的统计结果 |
2.2.9 航空喷洒(撒)作业事故演变规律的统计结果 |
2.2.10 商用驾驶员执照培训作业事故演变规律的统计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3 事故致因模型的确定 |
3.1 事故致因模型综述 |
3.1.1 多米诺骨牌模型 |
3.1.2 SHEL模型 |
3.1.3 Reason模型和人因分析与分类系统(HFACS) |
3.1.4 基元事件分析方法 |
3.1.5 Rasmussen的风险管理模型和AcciMap |
3.1.6 事故致因“2-4”模型 |
3.2 事故致因模型的比较研究 |
3.2.1 事故致因模型的组成成分比较 |
3.2.2 事故致因模型的系统性比较 |
3.2.3 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4 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分类分析方法的构建 |
4.1 基于24Model的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分类分析方法的构建 |
4.1.1 不安全动作定义及其分类 |
4.1.2 不安全物态定义及其分类 |
4.1.3 间接原因定义及其分类 |
4.1.4 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定义及其分类 |
4.1.5 安全文化缺欠定义及其分类 |
4.1.6 外部因素缺欠定义及其分类 |
4.1.7 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分类分析方法的确定 |
4.2 事故原因分析过程 |
4.2.1 事故原因分析的相关要素的确定 |
4.2.2 事故原因分析路径的确定 |
4.2.3 事故原因分析步骤的确定 |
4.3 案例分析 |
4.3.1 事故发生过程概述 |
4.3.2 事故原因分析过程及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安全动作统计研究 |
5.1 不安全动作的统计分析结果 |
5.1.1 不安全动作统计列表 |
5.1.2 不安全动作作用路径的统计结果 |
5.1.3 基于24Model-GA分类的不安全动作统计结果 |
5.2 基于事故作业类型的不安全动作统计结果 |
5.2.1 航空喷洒(撒)作业的不安全动作及其控制措施 |
5.2.2 商用驾驶员执照培训作业的不安全动作及其控制措施 |
5.2.3 航空护林作业的不安全动作及其控制措施 |
5.2.4 航空探矿作业的不安全动作及其控制措施 |
5.2.5 飞行试验作业的不安全动作及其控制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6. 不安全动作之外的五类原因统计研究 |
6.1 不安全物态的统计分析结果 |
6.1.1 与发动机故障相关的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1.2 与风有关的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1.3 与气象能见条件相关的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1.4 光线原因的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1.5 与风和地形相关的综合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1.6 与地形相关的综合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1.7 与GPS故障相关的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1.8 操作性能降低的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1.9 自动驾驶仪故障的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2 间接原测的统计分析结果 |
6.2.1 安全意识不高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2.2 安全心理不利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2.3 安全知识不足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2.4 安全生理不利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2.5 安全习惯不佳统计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
6.3 安全管理体系缺欠的统计分析结果 |
6.3.1 安全管理程序缺欠统计结果 |
6.3.2 安全方针缺欠统计结果 |
6.3.3 安全管理组织结构缺欠统计结果 |
6.3.4 资源管理缺欠统计结果 |
6.4 安全文化缺欠的统计分析结果 |
6.5 外部因素缺欠的统计分析结果 |
6.5.1 局方监管缺欠统计结果 |
6.5.2 通航活动相关单位缺欠统计结果 |
6.5.3 设计制造缺欠统计结果 |
6.5.4 法律法规缺欠统计结果 |
6.6 通用航空飞行事故高频原因汇总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7 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关联性研究及预防措施建议 |
7.1 基本分析原理概述 |
7.2 基于卡方检验的数据分析结果 |
7.2.1 数据处理 |
7.2.2 基于Bootstrap自抽样的稳定事故原因分析结果 |
7.2.3 24Model-GA中相邻原因子类关联强度分析结果 |
7.2.4 讨论 |
7.3 对策建议措施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10)BD公司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对象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研究对象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战略定义 |
1.2.2 企业战略发展概况 |
1.2.3 战略制定工具 |
1.2.4 广电行业研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行业发展简介及趋势 |
2.2.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2.3 竞争对手分析 |
2.4 机会和威胁 |
2.4.1 机会 |
2.4.2 威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历史与现状 |
3.1.1 公司概述 |
3.1.2 公司发展历程 |
3.1.3 产品发展历程 |
3.1.4 经营分析 |
3.2 公司资源分析 |
3.2.1 技术资源 |
3.2.2 财务资源分析 |
3.2.3 人力资源分析 |
3.2.4 品牌资源分析 |
3.2.5 市场资源分析 |
3.3 公司能力分析 |
3.3.1 市场营销能力 |
3.3.2 研发能力 |
3.3.3 生产能力 |
3.3.4 财务能力 |
3.3.5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
3.3.6 管理者能力 |
3.3.7 品控能力 |
3.4 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3.4.1 机制与人力资源优势 |
3.4.2 研发与转型创新优势 |
3.4.3 客户资源与应用优势 |
3.4.4 品牌优势 |
3.5 优势和劣势分析 |
3.5.1 优势 |
3.5.2 劣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营战略 |
4.1 SWOT分析 |
4.2 市场细分、定位及开拓 |
4.2.1 市场细分 |
4.2.2 市场定位 |
4.2.3 市场开拓 |
4.3 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构建 |
4.3.1 竞争战略 |
4.3.2 竞争优势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战略实施保障 |
5.1 加强研发能力 |
5.1.1 提高研发人员技术能力 |
5.1.2 加大与外部技术资源合作 |
5.1.3 调整研发架构 |
5.1.4 优化人才结构 |
5.2 加强销售能力 |
5.2.1 提升销售人员业务能力 |
5.2.2 加强订单预测管理 |
5.2.3 加强回款管理 |
5.3 优化生产 |
5.3.1 加强信息化项目建设 |
5.3.2 加强自动化生产 |
5.4 人力资源优化 |
5.4.1 加强任职资格实施 |
5.4.2 加强绩效考核机制实施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探讨有线电视网络的1dB价值观(论文参考文献)
- [1]厚道鲁商品牌三级联创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范军. 山东大学, 2020(04)
- [2]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研究[D]. 包蕊.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3]后喻时代的媒介技术革新与代际交往研究[D]. 刘紫霖. 辽宁大学, 2020(01)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大数据应用研究[D]. 于瑾.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叙事策略分析 ——以2010年-2018年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作品为例[D]. 张莹.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丁美玲(DINH MY LINH).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8]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
- [9]我国通用航空飞行事故原因研究[D]. 薛宇敬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10]BD公司经营战略研究[D]. 周锡福.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2)